道德不存
A. 道德的約束力在哪
以德治國,總的來說,是將道德的約束力上升到國家意志的形式。這是道德力量放大的一面,因為它不僅是影響一個人的「為人處世」,更是用來影響整個國家,乃至整個民族的。一個國家的內部必須依靠道德系統維系,而不僅僅是依靠法律。道德系統產生的凝聚力,是法律不可取代的。因為道德的約束使得人們拒絕違法,並非如法律般在人們違法之後施以懲罰性的行為。如果說法律重在懲罰,那麼,道德就是重在督導、教化。現在,我們談教育的重要性,其實就是運用了相似的邏輯。
有時可以聽到人們對一個民族的評價,或勤勞或懶惰,或寬厚或精明,我們中華民族就是世界聞名的勤勞朴實的民族。這樣的評價,其基調往往就是這個民族崇尚的道德規范,如果一個民族認為勤勞是種美德,那麼這個民族往往就是(或者將會成為)一個勤勞的民族。這聽上去好像與「道德」在今天的現實意義沒有太大關聯,但其實道德具體化之後就是一種約束。古語雲:「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種由家庭倫理建立起來的道德系統敦促人們約束自己的慾望及行為,注重「禮、義、廉、恥」,讓整個社會偏於中、和,可以創造出安定的社會環境。無形中也就達到了重新提出「德治」的政治意義。
法律與道德是相伴而生的一對范疇。通常情況下,違法行為必定有悖社會公德,而有悖社會公德的行為尚不能全都以法律的形式來約束和懲處。這也是今天重提「以德治國」的重要原因之一吧。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只有高度重視遵守道德規范,並把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有機結合,才會成為一個有希望的民族和有發展潛力的民族。如果民族的道德規范產生偏差,道德的權威被動搖,其後果一定是不堪設想的。所以我個人認為,無論何種情況,強化道德的約束力都是必要的,而且是應該不遺餘力地去執行的。從這個層面上來說,處於今天這樣變革的時代,道德被重新設定的時代,「衛道」應該是個需要被我們再次提出、再次考慮的問題。
B. 在道德修養方面存在的問題
道德修養是人的道德活動形式之一。是指個人為實現一定的理想人格而在意識和行為方面進行的道德上的自我鍛煉,以及由此達到的道德境界。不同社會、時代和階級的道德修養有不同的目標、途徑、內容和方法。
人的思想是廣闊無邊的,道德倫理無處不在。科技進步,經濟繁榮和社會發展,從根本上說取決於勞動者的素質—道德修養。道德修養是我國源遠流長的歷史傳統,是公民道德教育的基本內容,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和原則。誠信作為公民道德規范,其基本內涵是誠實、不欺騙、遵守諾言。它是人的一種最重要的品德之一,是一個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條件。一個沒有良好誠信品德的人,不可能有堅定的理想信念。一個在平時不講誠信的人,在關鍵時刻不可能為崇高的理想信念做出犧牲。大學生作為一個快踏入社會的群體,理應養成誠實守信的道德品質,才能忠誠於國家和民族事業。當前,我國社會各界對大學生中出現的誠信危機深深地擔憂,正觀這種現象,形成加強大學生誠信教育的社會共識,已經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緊迫任務。
C. 當一個人在的時候,也存在道德不道德的問題
道德,指衡量行為正當的觀念標准,是指一定社會調整人們之間以及個人和社會之間關系回的行為規范的總和答。不同的對錯標準是特定生產能力、生產關系和生活形態下自然形成的。(度娘定義)
只有一個人在如果是指完全沒有交互對象,那麼我認為就不存在道德這個概念,而出現的所謂道德也是自己對自己的一種禁錮。
D. 道德需要的不僅是底線,往往還有高度,這句話如何理解
提及道德,必須結合法律來解釋。道德的底線是法律,很多人喜歡把「遵紀守法」掛在嘴邊,但這並不代表你是個好人,是個有道德的人。遵紀守法只是守住了道德最基本的底線,當人們踐踏法律、肆意跨過道德底線時,必然會得到懲罰,而道德高度無窮無盡,沒有最高、只有更高,當一個人擁有的道德品質高於道德底線時,那麼他就是個有道德的人。
所以,道德將法律作為底線,而高度指的是某人的言行得到社會的認可。要知道人生有三個階段,分別是自我認可、家庭認可、社會認可,當一個人做到這三點時,那麼他的道德高度是高於所有人的。比如小學時候學習的「雷鋒故事和精神」,這就是幫助人們提高思想覺悟,提升道德高度的一種教育方式。
E. 我朋友說這個世界根本就不存在道德,沒有善良的道德能叫道德嗎一個人好不好不是用道德標榜的,如果一個
你朋友的說法是錯誤的。人是復雜的,具有多面性,既有善良的一面,也有丑惡的一面。所以不能用完全絕對與極端的眼光去看待與評判,更不能求全責備,而是要全面的客觀的去看待人看待社會。
F. 社會上目前存在的道德問題,是如何產生的
道德是做人的心理底線。法律是做人的行為規范,道德是一種自我約束。法律是帶有強制性的。中國人是世界上最願意講道德的民族。從古代一直講到現在。事實證明,只有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社會制度下,社會的道德水準才是最高的。如果做不到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講道德就是空談,就是說假話。道德就會成為一種欺騙的道具。
第三,對外開放和國際大氣候的影響。我們堅定不移地實行對外開放,積極吸收人類文明中的一切優秀成果。但是,門打開了,西方資產階級的腐朽思想、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也會乘機而人,從而腐蝕和毒害我們的人民特別是青少年。西方敵對勢力會利用我們的對外開放政策,大肆宣傳資本主義的「自由、民主、人權」,宣傳資本主義道德觀念和生活方式。西方的一些社會思潮,如社會民主主義思潮、自由主義思潮、享樂主義思潮、性解放思潮等,也會對一部分社會成員產生這樣那樣的影響。實踐證明,越是深化改革,越是擴大開放,越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越要重視和加強公民道德建設。
G. 道德修養方面存在不足
我認為如果道德修養方面,存在不足,那麼就要多學習那些道德高尚的人的行為,處事方法,並且以一個高姿態來要求自己
H. 如果法律高度完善,道德還有存在的必要嗎
道德當然有必要存在,不管法律能不能達到至臻完備的境界,追根朔源,法律由倫理,人情,道德觀中產生。道德是法律的源出,法律又不等同於道德。我們假設有這樣一個烏托邦,所有公民的道德觀念都是至臻完善的,這個國家是聖人國,那麼法律還有存在的必要嗎?想必沒有法律社會會運行得更順暢。法律之所以會產生,是因為我們的人類社會中的個體並不個個情操高尚,需要一種普適的規則來畫一條底線,避免道德余額不足的公民破壞社會機制的繼續運行。因此老聃才會說出「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這樣的概括性結論。當然若是要提出建設性意見,應該在法治健全的基礎上(難度低),盡量提高個體的道德水準(難度高)。
I. 對於人類來說道德觀念存在的意義和價值是什麼
1、有助於人們的幸福生活
從道德修養的產生來看,道德修養是人類幸福的必要條件。道德規范的存在與人們的追求幸福的活動有直接關系,可以說道德的存在本身就是以人們在追求幸福的活動過程中可能存在的相互沖突為前提,如果人們所追求幸福的活動本身之間不存在任何沖突,彼此天然地相安無事,那麼,道德的存在就是無意義的。
對於一個社會成員來說,道德規范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他追求幸福的活動的環境的構成部分。社會成員總是在一定的道德規范等制約因素之中從事自己追求幸福的活動,他如果要追求不合於道德、不合於法律的幸福,往往就會受到社會的譴責與阻撓,這對於他自己來說就已經是一種痛苦了,因此他是不可能得到幸福的。所以,道德教育有助於人們的幸福生活的實現。
2、有助於大學生的素養發展
對於接受道德教育的人來說,能提高思想道德素質與法律基礎,成長為有用的人,還可以幫助人正確認識「德」和「才」的辯證關系,深刻理解兩者的關系,避免走入:「重智輕德」的誤區,從各方面發展自我、完善自我。
從青年大學生自身發展狀況看,青年大學生正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時期,這個時期的大學生思想、道德和心理等方面有了一定的發展,但總的來說,社會生活經驗還不夠豐富,思想還不夠成熟,還存在有明顯的知行脫節的現象。
比如在成才問題上,一方面具有強烈的成才願望,另一方面又缺乏勤奮刻苦、勇攀科技高峰、耐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的決心和恆心。這就需要在學校教育和引導下,不斷學習,加強思想道德修養,完善自己。
進行道德教育,對於提高大學生的政治理論素質和思想認識水平,幫助大學生分辨是非,汲取精神營養,獲得真、善、美的心靈啟迪,不斷提高思想道德修養,具有重要的意義。
3、有助於個人的發展
道德反映社會發展的的客觀必然性,就能引導和激發人們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不斷調節社會整體和個人的關系,使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的關系逐漸完善和諧,是人們的行為逐步從「實然」向「淡然」轉化。
道德往往藉助於道德觀念、道德准則、道德理想等形式,幫助人們正確認識社會道德生活的規律和原則,認識人生的價值和意義,認識自己對家庭、他人、社會的義務和責任,使人們的道德實踐建立在明辨善惡的認識基礎上,從而正確選擇自己的道德行為,積極塑造自身的道德人格。所以,道德教育有助於個人的發展。
最後,道德教育對人生的意義重大,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等,並形成自己關於責任和義務的觀念,確立自己的道德理想,自覺的揚善抑惡、明辨榮辱、選擇高尚、棄絕卑下,保持社會和個人的健康發展。
J. 道德存在一個絕對的標准嗎
因為人類社會的道德只有進步與落後,文明與野蠻,光明與黑暗的區別,並不存在絕對的標准,但是道德存在道德範式,這是文明發展揭示的結果,也代表了進步的道德觀。
《聯系》在道德規范中這樣闡述道德範式:
相對目標的主體意識確立,道德規范確認現實行為與現實結果的意義以及現實效果與目標兌換的等價關系。成就目標所包含的生存、靈活、安全、自由、獨立、名譽、規避風險、完善等各種要義復合成有關主義的必然確認的線索,在以目標為中心的效應場中,索引關鍵的效應因式,對應必然聯系的要素,構成普適的道德範式:
主義原則:道德規范的本質,確定主體目標形式與道義抉擇方式,亦即道義。
功效標准:道德規范的附則,衡量實現目標的作為的價值觀,亦即功德。
名利觀:第一道德觀。確認現實目標的價值以及符合道德的價值取向。
榮辱觀:第二道德觀。確認為人目標的價值以及符合道德的手段方式的選擇。
正義期望:確認符合道德觀的目標。
道德風險:存在破壞正義的主觀因素、違背道德攫取目標的可能。
文明的契約:標的及交易的形式和內容均符合道德的契約。
權利與義務:契約的重點。約定圍繞現實現目標的具體作為與達成目標後的利益分配。
共同秩序:道德規范的核心規則,約定人們共同確認的交易方式。
自我保持:確立恆久目標、獨特價值觀。在共同秩序下的個體精神包括利益、名譽、品格、特色的展現和保持。
根據道德範式能夠簡易地分辨和把握道德規范。人們信奉不同的主義決定著接納或排斥不同的觀念,使觀念支撐的意識形態隨之遷移,但不改變自然賦予生靈的求生的沖動、與生俱來的真善的感應、心靈與天地良心互感所喚起的意識和良知。隨著聯系文明客觀地揭示目標交易的等價關系而統一觀念意識,整個社會信奉的主義必然向人本主義回歸,與此同時,法制維護的社會整體效應中心形式所在保管體現出的社會良心與人的良心偕同,於是社會意識形態能夠保持端正、健康、完善,並符合文明、簡約、正直、正氣、正義的初衷。這有助於消除人們對於道德規范原本莫衷一是的錯誤觀念、僥幸自詡清白的機會的偏執,認清道德規范與外在的法律法規兩者效應的一致性,減小因觀念的差異帶來的心理落差,客觀舉證人的內心無不平衡的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