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權利的立法發展趨勢
A. 憲法中對公民的基本權利的認識
公民的基本權利是指那些表明公民在國家基本政治、經濟、文化、社會關系中所處法律地位的權利。
公民的基本權利的特點
(a)公民的基本權利表明公民的憲法地位。憲法地位是公民參與國家管理,實現其主體意志的基礎,是公民行為合憲性的依據;
(b)公民的基本權利是一個國家中權利體系基礎。公民的權利包含著不同層次、不同形態的權利,其中具有母體性的權利則構成基本權利。
(c)公民的權利客觀上具有不可取代性,是公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對於一個公民來說,基本權利既是最重要、最根本的權利,同時也是從事社會活動最低限度的權利;
(d)公民的基本權利具有不可轉讓性。公民的基本權利,與做人的資格有著密切的聯系,當國家通過憲法確認公民基本權利時,這一權利本身成為公民專有權利,不得將其權利轉讓給別人,否則就會失去基本權利的性質。
(e)公民的基本權利具有國際性。在現代,公民的基本權利具有共性,決定了基本權利是相通的。因而,盡管一國與另一國的國家制度不同,公民的基本權利在形式上也會有許多相似之處。公民的基本權利的國際化已成為歷史發展趨勢。
正因為基本權利的重要性,世界各國一般都以憲法規范的形式對公民的基本權利予以確認和表述,並加以保障和實施。所以,人們往往把公民基本權利稱之為憲法權利。
注釋分類法,即依照憲法本身的權利體系對基本權利進行分類。
(a)十分法
吳家麟教授主編的《憲法學》採用此種分類方式:
平等權
政治權利和自由
宗教信仰自由
人身自由
批評、建議、申訴、控告、檢舉和取得賠償權
社會經濟權利
文化教育權利
婦女權利和自由
有關婚姻、家庭、老人和兒童的權利
華僑、歸僑和僑眷的權利
(b)四分法
魏定仁教授主編的《憲法學》為:
參政權
政治權利和自由
經濟和教育文化權
特定人的權利
王紅教授主編的《比較憲法與行政法》為:
平等權
人身人格權
政治權利和自由
社會經濟文化權
(c)五分法
許崇德教授主編的《中國憲法》:
平等權
政治權利和自由
人身自由與信仰自由
社會經濟文化權利
特定人的權利
(d)六分法
許崇德教授主編的《憲法》,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10月第一版:
等權
政治權利
精神、文化活動的自由
人身自由與人格尊嚴
社會經濟權利
獲得權利救濟的權利
(e)八分法
俞子清主編的《憲法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年6月修訂版:
平等權
政治權利
宗教信仰自由
人身自由
社會經濟權利
文化教育權利
監督權和取得國家賠償權
特定人的權利
從建國以來憲法學界對公民的基本權利的分類,依照憲法本身的權利體系進行分類,各有不同。主要原因是尚未對公民的基本權利體系建立分類標准和系統說明有關。
本文採用許崇德教授主編的《憲法》一書的六分法,即:
平等權
政治權利
精神、文化活動的自由
人身自由與人格尊嚴
社會經濟權利
獲得權利救濟的權利
我認為,其實上述六分劃分模式。仍可進行優化:
平等權——是衡平性權利,具體包括:法律平等保護權、禁止差別待遇權(將一些特定人的權利包括進去)、公平救濟權(包括物質幫助權、國家賠償權、國家補償權);
自由權——精神、意志及其表達權,個人主張性權利。又可進一步劃分為三類,具體包括:
(a)政治參與權(依照政治參與的程度來劃分),具體包括選舉權與被選舉權、知情權、監督權;
(b)精神與信仰自由權(依照追求精神滿足的方式來劃分),具體包括信仰自由權、意志表達權(言論自由、出版自由、結社自由、集會自由、遊行自由、示威自由)、受教育權、文化活動自由權、科研活動自由權;
(c)人身及與人身相關權(人身保護),具體包括人身權、人格權。
社會權——生存狀態權(人的生存狀態保護),具體包括財產權、住宅安全權、通信自由權、勞動權、休息權等。
上述三分模式,從形式歸類來看,權利屬性清晰,能對現行憲法對公民基本權利的規定進行充分說明。從權利實現方式來看,平等權、自由權和社會權,既可救濟,又具可訴性。從基本權利的發展角度看,符合公民基本權利的演進的路徑。
基本人權與人權既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的地方。
其相同之處在於:基本權利和人權都是個人主張的權利,二者在內容上也有重疊的地方。
其不同之處在於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二者產生的時間不同。人權產生的時間早於基本權利。人權產生於17、18世紀;而基本權利則經過了權利宣言、政治宣言、政治綱領之後才最終獲得了法律地位。從實征的角度看,它首先獲得刑法的承認,然後,作為約束國家權力的實證法的原則——人權在美國和法國革命中得到承認。其後繼《弗吉尼亞權利宣言》,人權才獲得了基本權利的地位。
二是,二者的表現方式不同。人權是應然層面的抽象的權利主張,而基本權利是獲得國家實定法承認的權利。人權主要是基本權利的道德表現,它是基本權利獲得法律地位的道德基礎和思想根源;而基本權利則是人權實證化表現形式,也即基本權利是人權的法律表現。人權通常以宣言的方式出現,表明其為某一國家或者特定人群的政治主張和宣示,如《獨立宣言》、《人權與公民權利宣言》、《世界人權宣言》;而基本權利是獲得國家法律認可的權利,其表現方式通常是一國的憲法,是一個國家的制憲機關經過制憲程序制定出來的法律文件。
三是,二者的主體不同。人權是普遍的權利要求,其主體和適用的對象是所有人,而不論其居住在哪裡,是什麼年齡、性別,有無受過教育,財產狀況怎樣,持有何種宗教信仰,也就是說人權是在所有時間和所有空間都有效的權利主張和要求,帶有普遍性。基本權利則不然,通常情況下,其享有主體是特定國家的公民,是具有該國國籍的自然人。
四是,二者的內容不同。人權是人所主張的權利,其內容隨時代變遷而加大,其在時間上的易變性和空間上的開放性都高於基本權利,人權的內容和范圍大於基本權利。與人權相比,基本權利無論在時間上的變化和空間的開放程度方面都低於人權,雖然基本權利的內容和范圍也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變化,但總體而言,其內容較之人權而言,則相對固定,且其范圍也小於人權。
五是,二者的法律效力不同。由於人權僅僅為某一國家和群眾的政治宣示,故其並不具備法律效力,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一國公民的基本權利內容的評價標准和體系,但並不具有法律效力和強制力,如《世界人權宣言》等,並不是具有約束力的國際法。基本權利則具有法律約束力。通常,民主法治國家為了落實或者實現基本權利,都設立了相應的權力分層機制,實行政治與審判分離,由法院或者中立機構承擔審查政府行為的合憲性,以保障公民基本權利的實現,而人權則不具備這樣的法律屬性。
(四)公民的基本權利規定的意義
1、憲法對公民基本權利的確認和保障,構成了整個憲法體系的一個重要核心。憲法同時創設有關國家制度、國家機構、其終極的價值取向也就是維護協調並實現公民的基本權利。
2、憲法調整個人與國家或公共權力之間的關系以及國家或公共權力自身之間的關系,憲法所保障的公民基本權利,也就是個人相對於國家或公共權力的權利。
二、我國憲法規定的公民的基本權利
基本權利是由憲法規范所確定的一種綜合性的權利體系,體現權利的根本性、基礎性與決定性,在人的權利體系中處於核心地位,表明公民的憲法地位,反映了國家權力與公民權利的相互關系,形成國家機關與公民之間利益分配和權利制約的紐帶,是一個國家政治制度運行的基礎。
基本權利的主體包括自然人和法人。具體的基本權利直接約束國家機關,具有直接的效力;抽象的基本權,則需要通過具體的立法變為現實的具體的基本權利,具有間接的效力。
為了維護社會秩序、國家安全、公共利益,對特定時期、特定地區、特定主體的某一部分基本權利作限制是必要的。如戰爭狀態、緊急狀態。
但限制人的基本權利須有以下條件:有明確的法律依據;該法律具有合憲性;有明確的公益目的;對特定的基本權不得限制;不能侵害自由和權利的本質。
1、平等權
(1)平等權的概念及其意義
平等權是指公民平等地享有權利,不受任何差別對待,要求國家同等保護的權利和原則。
平等權確立了國家機關活動的界限和基本出發點,也是公民實現基本權利的方法或手段。公民平等地享有權利,平等地履行義務。其內容包括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禁止差別待遇等。
(2)平等權的產生及其內容
資產階級的平等權是在反對封建等級特權制度的過程中逐步發展起來的。「自由、平等」是資產階級革命中的最有影響力的口號。
1789年法國《人權與公民權宣言》宣布:「在權利方面,人人生來而且始終是自由平等的。」,自此之後,幾乎所有的憲法中都規定了平等權。
二戰之後,人權保護被納入國際或跨國組織的保護領域。
1948年,聯合國通過的《世界人權宣言》第一條規定:「人皆生而自由;在尊嚴及權利上均各平等。」
1966年,聯合國通過的《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和《公民及政治權利國際公約》都對平等權做了規定。
外國憲法平等權的內容還有:(a)男女平等;(b)民族平等;(c)黨派平等;(d)階級平等;(e)法律的平等保護。
(3)我國憲法有關平等權的規定
(a)我國現行憲法第33條第2款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b)第33條第3款規定:「任何公民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利,同時必須履行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義務。」
(c)第5條第4款規定:「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
(d)第4條第1款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各民族一律平等。國家保障各少數民族的合法的權利和利益,維護和發展各民族的平等、團結、互助關系。禁止對任何民族的歧視和壓迫,禁止破壞民族團結和製造民族分裂的行為。」
(e)第48條第1款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在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社會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權利。」
第48條第2款規定:「國家保護婦女的權利和利益,實行男女同工同酬,培養和選拔婦女幹部。」
(f)第34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年滿十八周歲的公民,不分民族、種族、性別、職業、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財產狀況、居住期限,都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但是依照法律被剝奪政治權利的人除外。」
(g)第36條第2款規定:「任何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不得強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視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
2、政治權利和自由
政治權利和自由是指公民依據憲法和法律規定,有參加國家管理、參政議政的民主權利以及在政治上享有表達個人見解和意願的自由。它包括公民的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公民的言論、出版、集會、結社、遊行和示威的自由。
(1)選舉權與被選舉權
A、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概念和作用
選舉權是公民依法選舉代議機關代表和特定國家機關公職人員的權利。選舉權的展開形態,形成罷免權,是指罷免已通過選舉產生的特定的權利。
被選舉權是指公民依法被選為代議機關代表和特定國家機關公職人員的權利。
沒有利益就沒有選舉,沒有選舉就沒有民主。選舉權是具體的權利,能帶來一定的利益,具體包括選擇權、投票權、表決權、監督權、罷免權。
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是人民參加國家管理的一種最基本的政治權利,也是確保政府向人民負責的主要手段。(作用)
B、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的限制
(a)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的年齡限制:年滿18周歲的公民;
(b)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的剝奪:危害國家安全以及故意殺人、強奸、爆炸、販毒、搶劫等嚴重破壞社會秩序的犯罪人。(刑法第56條,另根據刑法第5條第1款規定:剝奪政治權利的期限,除本法第57條規定外,為一年以上五年以下。)
(c)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的不行使:精神病患者。(根據1983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的《關於縣級以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直接選舉的若干規定》第5條)
(d)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的停止行使:被羈押期間的危害國家安全罪案件,以及嚴重刑事犯罪案件的嫌疑人或被告人。(根據1983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的《關於縣級以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直接選舉的若干規定》第4條)
C、我國現行憲法對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的規定
我國現行憲法第34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年滿十八周歲的公民,不分民族、種族、性別、職業、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財產狀況、居住期限,都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但是依照法律被剝奪政治權利的人除外。」
(2)言論、出版、結社、集會、遊行、示威自由
A、言論自由
(a)言論自由的概念和作用
言論自由是指公民通過各種語言形式表達其思想和見解的自由。
憲法中主要指政治言論自由,言論自由對民主憲政極其重要。因為,人民如不了解政治的實際運作狀況,就無法對政府進行監督。就有可能使「人民主權原則」落空,正是言論自由,社會公眾知情,才能正確行使選舉權和監督權。言論自由在政治權利體系中處於核心地位,是民主政治的基礎,具有政治監督作用。
(b)言論自由的限制
言論自由的限制方式:
事前限制——演說前受國家機關的干預和檢查;(事前預防)
事後追懲——言論不經事先檢查,而表達者一旦違法,則依法制裁。(事後追懲)
言論自由的限制范圍:
言論侵犯他人的名譽權,構成誹謗;
言論侵犯他人的隱私權,構成侵權;
猥褻和淫穢言論,違反善良風俗;
言論泄露國家機密,危害國家安全。
(c)我國現行憲法第35條的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言論、出版、集會、結社、遊行、示威的自由。」
B、出版自由
(a)出版自由的概念及作用
出版自由指公民可以文字表達為形式,通過公開發行的出版物,包括報紙、期刊、圖書、音像製品、電子出版物等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和見解。
出版自由是民主政治的重要體現,具有政治監督和信息傳播功能。
出版自由較言論自由影響大。
(b)出版自由的限制
出版自由的限制方式:
設立嚴格的許可制度;
設立嚴格的管理制度;
實行事前審查制度。
(1997年1月國務院《出版管理條例》)
出版自由的限制范圍:
a、反對憲法確立基本原則的;
b、危害國家的統一,主權和領土完整的;
c、危害國家的安全、榮譽和利益的;
d、煽動民族分裂,侵害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破壞民族團結的;
e、泄露國家機密的;
f、宣揚淫穢,迷信或者渲染暴力,危害社會公德和民族優秀傳統的;
g、侮辱或者誹謗他人的;
h、法律、法規規定禁止的其它內容的。
(《出版管理條例》的第25條規定)
(c)我國現行憲法第35條的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言論、出版、集會、結社、遊行、示威的自由。」
C、結社自由
(a)結社自由的概念及作用
結社自由是指特定的多數形成具有共同目的持續性的結合體的活動自由。
結社分為營利性結社和非營利性結社。憲法規范所指的結社為非營利性結社,特別是政治性結社。
結社自由的作用:
結社自由是民主憲政可缺少的條件。人民通過結社表達自己的意願和要求,這是人民實現民主權利的重要方面。
(b)對結社自由的限制
社會團體的成立 → 實行審批登記制度;
社會團體的活動 → 實行社會團體登記機關和社會團體業務主管單位雙重監督管理制度。
(1998年10月國務院頒布的《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
(c)我國現行憲法第35條的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言論、出版、集會、結社、遊行、示威的自由。」
D、集會、遊行、示威自由
(a)集會、遊行、示威自由的概念及作用
集會——是指特定或不特定的多數人在一定場所聚集形成臨時性的集合體的活動。
遊行——是指特定或不特定的多數人,為了廣泛地向世人陳訴或宣明一定的政治上或經濟上的要求或願望而在道路或露天場所行進的活動。
示威——是指特定或不特定的多數人,在露天場所或道路上以遊行、集會、靜坐等方式,對特定對象訴求意願,提出抗議或表示支持等活動。
集會、遊行、示威的作用:人民通過各種各樣的集會
、遊行、示威表達自己的意願和要求,這是實現民主權利的重要方面。
因為,民主憲政制度是基於「多數決定原則」來實現人民的民主權利的,這就有可能漠視少數人的正當權利要求,或者產生「多數壓制少數」的現象。如不給這一少數人或弱勢群體表達願望和要求的機會,則有可能導致社會矛盾的積累或為巨大的破壞力量。公民集會、遊行、示威是一個國家中必不可少的「減壓閥」。
此三項自由,是現代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是一切權力屬於人民的憲法原則的具體體現,是一種與政府進行溝通和表達意願的有效方式,有利於社會穩定和政治穩定。
(b)對集會、遊行、示威自由的限制
集會、遊行、示威自由是集團性的行動自由,具有強烈的實踐行動性質,往往引起國家或公共權力對其的警戒,也須面對一定的限制。
根據1989年《集會、遊行、示威法》,我國目前對其實行許可制,對其時間、場所、方式、參加等方面,也採取了相應的監察管理制度。
(c)我國現行憲法第35條的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言論、出版、集會、結社、遊行、示威的自由。」
(4)外國憲法和國際公約對公民的政治權利和自由的規定
(a)知情權是公民有權了解國家事務,社會事務和其他事務,政府負有向公民社會公開自己活動的義務。知情權是公民正確判斷是非、行使權利的基礎。
(b)選舉權和被選舉權
(c)復決權是指立法機關所通過的法律案或其它議案,交付公民投票表決,以決定其應當成立。復決又分強制性復決和非強制性復決。
(d)創制權是公民達若幹人數,得有權提出關於法律或憲法的建議案。建議案可直交公民復決,或是交議會討論,如不通過則再交公民復決。設定創制權的目的是為了防止議會拒絕制定民意所要求的法律。
3、精神、文化活動的自由
精神、文化活動的自由,即傳統憲法學的精神的自由,是指那些與人的精神作用與精神活動相關聯的所有的自由權利的總稱。
(1)宗教信仰自由
(a)宗教信仰自由的概念
宗教信仰自由是指公民依據內心的信念,自願地信仰宗教的自由。內容上包括有信仰或不信仰宗教的自由,信仰這種或那種宗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里信仰這教派或那教派的自由,過去信教現在不信教的自由,過去不信教現在信教的自由。
(b)宗教信仰自由的限制
對由宗教信仰自由的保障均以政教分離為前提。
兩方面內容:國家不能建立國教;禁止國家機關開展或參與宗教活動。
信教行為與他人的權利或利益發生互相沖突或對社會構成具體危害時,受到國家權力的限制。
(c)我國現行憲法第36條的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
任何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不得強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視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
國家保護正常的宗教活動。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進行破壞社會秩序、損害公民身體健康、妨礙國家教育制度的活動。
宗教團體和宗教事務不受外國勢力的支配。」
(2)文化活動的自由
文化活動的自由是一種綜合的權利體系,在基本權利體系中處於基礎地位。在教育方面體現為受教育權,在文化方面體現為科學研究自由、文藝創作自由和其他文化活動自由。
(a)受教育權:公民接受文化科學知識等方面訓練的權利。是自由權和社會權的統一,是權利和義務的統一。按照能力受教育,享受教育機會平等。
(b)科學研究自由:公民有自由地對科學領域的問題進行探討的權利,不允許非法干涉;公民有權通過各種形式發表自己的研究成果,國家有義務提供必要條件;國家應獎勵和鼓勵科研人員,保護科研成果。
(c)文藝創作自由:公民有權自由地從事文藝創作並發表成果。允許不同風格、不同流派存在,國家權力不得非法干涉文藝創作,做出限制時應注意合理界限。
(d)其他文化活動自由:指觀賞、欣賞、享用文化作品和從事各種娛樂活動。
(我國現行憲法第47條的規定)
(3)外國憲法和國際公約對自由權的規定
(a)身體自由(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人格尊嚴不受侵犯;住宅自由;遷徙自由;通信自由和秘密);
(b)思想自由(精神自由;信仰自由;表達自由;罷工自由)。
4、人身自由與人格尊嚴
(1)人身自由
人身自由又稱身體自由,指公民的人身不受非法侵犯的自由,是以人身保障為核心的權利體系,是公民參加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的基礎。
(2)人格尊嚴
人格尊嚴是指與人身有密切聯系的名譽、姓名、肖像等不容侵犯的權利,具體體現為人格權,如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隱私權等。
內容包括:
(a)人身自由不受侵犯:指公民享有人身不受任何非法搜查、拘禁、逮捕、剝奪、限制的權利。
(b)人格尊嚴不受侵犯:指與人身有密切聯系的名譽、姓名、肖像等不容侵犯的權利,具體體現為人格權,如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隱私權等。禁止侮辱、誹謗和誣告陷害。
(c)公民住宅不受侵犯:即住宅安全權,指公民居住、生活的場所不受非法侵入和搜查。
(d)通信自由:指公民通過書信、電話、電信及其它通訊手段,根據自己的意願進行通信,不受他人干涉的自由。具體指通信秘密受法律保護,屬私生活秘密與表現行為的自由。包括公民的通信他人不得扣押、隱匿、毀棄,公民通信、通話的內容他人不得私閱或竊聽。
(我國現行憲法第37條——第40條的規定)
5、社會經濟權利
社會經濟權利是指公民依照憲法規定享有物質利益的權利,是公民實現其他權利的物質上的保障。是一種復合權利,現在出現了如消費者權利、環境權、社會保障權等新的權利類型。
我國憲法規定了以下內容:
(1)財產所有權:指公民個人通過勞動或其他合法方式取得財產和享有佔有、使用、收益、處分財產的權利。范圍包括合法收入、儲蓄、房屋、其他合法財產,投資權、經營權、繼承權也在其列。(我國現行憲法第13條的規定)
(2)勞動權:指一切有勞動能力的公民有從事勞動並取得勞動報酬的權利。具有雙重性,也是一種義務。包括勞動就業權、取得報酬權。(我國現行憲法第42條的規定)
(3)休息權:指勞動者休息和休養的權利。是勞動力延續的條件,也是勞動者享受文化生活、自我提高的權利。一周五日,工作8小時,享受公休假、法定休假、年休假、探親假等。(我國現行憲法第43條的規定)
(4)物質幫助權:國外稱之為生存權,是指公民年老、疾病和喪失勞動能力的情況下,有從社會和國家獲得物質幫助或者因社會危險處於保護狀態的個人,為了維持人的有尊嚴的生活而向國家要求給付的請求權。(我國現行憲法第14條、第44條、第45條、第48條至第50條的規定)
這是憲政國家必須履行的義務,是現代社會的安全閥。作為一種權利體系,包括生育保障權、疾病保障權、殘疾保障權、死亡保障權與退休保障權等具體權利。
6、獲得權利救濟的權利
(1)提起申訴、控告的權利
(a)提起申訴、控告權(有的稱之為請願權)的概念及作用
提起申訴、控告權:指公民就某件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活動的權利。是人民主權原則的體現。具體包括批評、建議權、控告、檢舉權、申訴權等。
提起申訴、控告權的作用:是指人們就損害的救濟、公務員的罷免、法律的制定或改廢以及其他各種有關公務的事項進行請願的權利。
(b)對提起申訴、控告權的限制
公民行使提起申訴、控告權不得捏造或歪曲事實進行誣告陷害。
(c)我國現行憲法第41條第1款的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對於任何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有提出批評和建議的權利;對於任何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的違法失職行為,有向有關國家機關提出申訴、控告或者檢舉的權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實進行誣告陷害。」
(2)國家賠償或補償的請求權
國家賠償或補償的請求權:指公民依照憲法規定,要求國家作一定行為的權利。是基本權利實現的手段性權利,是具有一般效力的具體的現實的權利。包括國家賠償請求權、國家補償請求權、裁判請求權等。(我國現行憲法第41條第3款和第10條、第13條的規定)
參考書目:
俞子清主編的《憲法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年6月修訂版
韓大元主編的《比較憲法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10月第一版
《憲法研究》(第一卷),法律出版社,2002年11月第一版
許崇德主編的《憲法》,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10月第一版
摘自春草堂翁
B. 公民基本權利的效力
公民基本權利是憲法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具體而多樣化的形式體現憲法效力的價值。從憲法規范日益生活化的發展趨勢看,憲法價值主要通過公民基本權利效力的具體功能而得到實現。公民基本權利既對國家權力的整體活動發揮約束力,同時也對私人之間的關系發揮效力。憲法本身的效力直接決定了其組成部分的公民基本權利的效力。公民基本權利效力是指公民基本權利的價值與具體內容能夠得到實現的一種力量,具體表現為公民基本權利對社會生活領域產生的拘束力,其目的在於保障憲法規定的人權價值實現。公民基本權利效力源於憲法本身的效力,通過具體主體的權利活動體現公民基本權利的價值。在憲法實踐中,公民基本權利效力具有如下特點:一是公民基本權利效力的廣泛性,即公民基本權利拘束一切國家權力活動與社會生活領域;二是公民基本權利效力的具體性,即公民基本權利效力通常在具體的事件中得到實現,特定主體在具體的活動中感受權利的價值,並通過具體事件解決圍繞效力而發生的憲法爭議;三是公民基本權利效力的現實性。四是公民基本權利效力的可訴性,即在憲法實踐中如發生公民基本權利效力的爭議,應通過具體的訴訟或其他形式得到解決。公民基本權利所具有的上述特點反映了公民基本權利的性質與具體的運作過程,有利於我們具體分析公民基本權利效力的形式。 公民基本權利是具有直接效力的權利形態,直接拘束立法、行政與司法等活動領域。公民基本權利效力主要表現為公民基本權利對國家權力的效力以及公民基本權利對私人之間活動的效力。一公民基本權利的效力直接拘束國家權力活動是現代各國憲法普遍確認的一項原則,同時也是憲法的基本功能之一。
來源:http://www.souku.com.cn/viewtitle.jsp?url=63775254
C. 西方國家憲法的發展趨勢
憲法的基本原則,是指人們在制定和實施過程中的基本准則,必然遵循憲法,憲法和線條在整個憲法的基本精神。憲法中的任何一個不能冒出來的,一個國家必須反映當時的政治指導思想,社會和經濟條件和歷史文化傳統,憲法的基本原則是集中在這些領域的體現。認真,全面分析和總結了憲法,憲法的基本原則的理解規律性的發展,與體質類型之間的資本主義的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特別是歷史關系將有很大的意義。學習憲法和憲政理論和實踐的世界顯示,人民主權的主要原則,人權原則的基本原則和權力制約原則,依法治國的憲法的基本原則。
首先,人民主權
中國主權原則是指國家的最高權力。人民主權意味著絕大多數國家與國家的最高權力。在法國啟蒙思想盧梭,主權是公共意志的具體體現,對人民的最高權力表達公意;人民是國家的最高權力的來源,國家是根據租賃協議的一個自由人產品,和政府的一切權力都是理所當然的人。因此,國家的主人不是君主,而是人民,只有人民治理託付只有這樣的主權屬於人民。人民主權學說的出現,是向前邁進了一大步,在國家科學發展的歷史,就是反對封建專制主義的資產階級的銳利思想武器,是資產階級民主的核心。因此,在1776年自然權利美國「的獨立宣言」被宣布為不可轉讓的,1789年法國「人權宣言」,宣稱「所有的主權主要是寄託於國家」以來,西方國家普遍公認的人民主權和其最重要的資產階級民主的原則之一,並在憲法的形式明確規定人民主權。如法國第五共和國憲法「,國家主權屬於人民」;日本1946年憲法規定,「國家主權屬於特此聲明」;義大利現行憲法規定,「主權屬於人民,由人民的形式和范圍,實現憲法的」,等等。然而,這些規定並不意味著正式的資本主義國家,在廣大人民群眾要當家作主的權利。在生產個人佔有的資本主義社會,只有業主的權利,人民主權是根本不可能的。唯一的生產資料私有制的廢除為基礎,並在建立生產上述人民主權的手段的社會主義公有制才有可能實現。盡管憲法規范
社會主義國家,我們沒有看到主權資本主義國家的憲法明確規定,屬於人民,但只看到「一切權力屬於人民」的原則,但實際在「一切權力屬於人民」,是創建自己的政權的過程中,無產階級,批判地繼承資產階級民主思想的基礎上,創造性地應用了人民主權原則和發展,「一切權力屬於人民, 「這實質上是人民主權。
二,人權的基本原則是正確的
人權作為一個人應該享受。雖然人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是人在社會中,這樣,當人與個別相結合的人權,不能打上人的社會歷史條件下,其目標標記,以使人權在階級社會中有一個鮮明的階級性,但最原始意義上的人權,它屬於有權,在自然界中的道德權利。此外,雖然人權起源於何時人權學者的問題,呼籲人類社會發展到某一類產品的法律後產生的,或者說,人權是人類從生產,但所產生的不同結論從西方資產階級的17和18世紀的啟蒙思想家人權的口號,首次提出了這一點,它基本上是相同的理解。點擊看詳細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不僅在「神權」的基礎上建立國家權力,而且還公然追求等級特權和不平等。隨著封建社會的資本主義商品生產和經濟發展,不斷完善資產階級的經濟地位的結束,還有新興的資產階級摧毀了君權神授的學說,要求建立自由,平等的強勁需求資本主義條件下的發展核心。因此,在17世紀和18世紀的西方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提出「天賦人權」理論,強調人的生命,自由,平等,追求幸福和財產。在自然權利和人權口號的指導啟蒙思想家的學說,資產階級開始了爭取人權。在期間,革命勝利後的資產階級革命,人權和政治口號逐漸被公認為宣言和憲法的基本原則。經過
構建社會主義國家,同一部憲法也確認人權的基本原則。雖然社會主義憲法的措辭並不直接與術語「人權」的工作,但有關「公民基本權利」的憲法本質上是人的基本權利條款的確認。公民作為體現我國憲法參與國家政治生活,自由和公民,公民社會,正確的經濟和文化方面的。因此,信仰自由的權利和自由是基本人權的主要內容。與此同時,我們說社會主義國家政權處理的質量特性是人民當家作主和公民的基本權利和自由是最直接的表達人民當家作主,所以如果你沒有考慮到這一點憲法規定,人民當家作主它只能是一個抽象的原則。
必須明確的是,由於體現在資本主義是資產階級所有制為核心的憲法人權的基本原則,但其憲法規范,因而往往在公民人權的普遍享受的形式表現,但它的特點是在人權掩蓋人權的階級性普遍性;社會主義憲法中的具體說明書披露的一些敵對分子,其特點是追求人權普遍性的階級性人權人許可權制的一部分。
第三,法律的法律,點擊看詳細規則的規則是男人就該目的的規則。它是指按照國家的法律事務,制度化的民主原則的統治階級,並進行了嚴格依法單向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17世紀和18世紀資產階級的啟蒙思想家所倡導的民主原則。洛克認為,政府應建立執行法律正式宣布的規則,這些法律不論貧富,不論權貴和農民的一致好評,不會因為特殊情況有所不同。佩恩還表示,王是中國法律的獨裁政府。同樣地,在自由國家的法律,他應該是國王。其核心思想是根據法律規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治理國家,違反法律許可權以外的任何組織或個人。
這種說法的特權反對封建專制主義,資產階級民主的建立和維持起到了重要作用。資產階級革命勝利後因此,資本主義國家普遍實行的法律在憲法和政治實踐的法治精神。在他們看來,憲法本身就是國旗落實法律和憲法規范的規則一般都宣布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如1971年法國憲法序言「世界人權宣言」宣稱:法律是公共意志的體現,人民有權參與人或通過其代表制定的權利。法律對於所有的人,不管保護或懲罰。法律面前,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這樣他們就可以起到同樣根據自己的官方身份都應該有不同之處在於美德和人才沒有其他區別,依此類推。但是,由於資本主義國家的建國基礎是資本,法治的特權,因此無法真正的資本主義國家。
建立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政權,使法治的一個新的歷史階段的發展。如果資本主義國家的統治體現在法律的特權的資本規則,那麼法律的特權的目的,社會主義法治的原則是根據消除法治的。憲法不僅宣稱社會主義國家的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一切國家機關和行為的最高標準的所有公民,而且還提供了最高的立法權屬於全國人大的權力。因此,在社會主義國家,根據不僅是憲法和廣泛深刻的民主基礎的法律的所有機構,組織和個人,必須嚴格法律,並以生產資料社會主義公有制為堅強後盾,使法治的社會主義法治有了真正的先決條件的原則。
四個電源的制約限制原則,點擊看詳細原則,是指互相監督國家權力的各部分之間的權力,相互牽制,以保障公民的「的原則,權利。它包括對國家權力的公民權利限制,包括對國家權力的國家權力的制約。原因是憲法的權力制約的基本原理,邏輯起點取決於憲法和憲法的基本內容。雖然根本原因導致現代憲法產生商品經濟的普遍發展,但政治局勢而言,它是國家權力持有人的轉換。這時候,由少數來自全國各地的人的國家政權,為大多數人所有,人民主權之後發生的,由於各種主客觀原因,導致業主和國家權力在行使國家權力的形式通過彼此分離。為了保護國家權力應有的地位和業主的作用,而且這種保護機制,有足夠的許可權來確定,以限制國家根本大法的權力也涌現的權利。對憲法的基本內容,不僅要保護公民權利一直是主導位置的核心,也是國家政權的控制機制的不同部分之間也明確規定。在資本主義國家,憲法,權力制約權力的原則災難主表的分離的原則;在社會主義國家的憲法,權力制約的原則,主要是監督的原則。
被稱為公共權力,制衡的原則,分權原則。分權是指國家權力分別被分成幾個部分,通過行使獨立機構在幾個國家;平衡是指這些國家的主管部門行使權力的過程中,保持了檢查和相互平衡的相互關系。在歐美列強的17和18世紀資產階級革命時期分離的原則,現代資產階級思想的基礎上,建立三權分立。它是專為資產階級民主的資產階級革命的前途,以取代封建專制制度提供了解決方案。 1787年美國憲法按照權力制衡典型的分離,政權建立的國家制度。法國「世界人權宣言」宣稱「里不安全和社會權利沒有建立分散,,沒有憲法。」受此影響,美國,法國等國家,資本主義國家不同形式的三權分立的憲法原則得到了證實。從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實踐,下放資產階級民主的建立和鞏固的原則,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美國總統尼克松被迫辭職,雖然壟斷資產階級互相傾軋的結果,但不能說三權分立的原則,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隨著行政權和立法權的資本主義國家不斷增長的越來越窄,權力制衡的分離也日益下降。
D. 當代憲法有何發展趨勢
1、重視人權保障,擴大公民權利。
2、重視憲法實施保障,維護憲法權威。
3、重視國際協作,維護世界和平。
4、社、資憲法共存,既相互斗爭,又相借鑒。
5、成文憲法取代不成文憲法是趨勢。
(4)公民權利的立法發展趨勢擴展閱讀
社會法治國家時期
鑒於前一時期國家任務范圍狹隘,在私法自治及契約自由等前提之下,經濟力強大的社團或財團造成市場壟斷,對於人民權利侵害過巨,因此認為國家與社會的關系並非完全重疊,也非完全分立的二元。
而是應有適度的混合,國家形成社會秩序同時,也要對人民權利予以最低的保障,強調人民基本權利可直接以憲法為保障根據,並且憲法應加入基本國策,以補充性原則保障人民福利。此一時期,不只國家,社會的一般人民也要遵守憲法對於基本權的保障規定,但隨著時間轉移,因而使國家修改憲法的可能性增加。
E. 行政法新論的問題:從行政法產生的角度,談我國行政權利的現狀和行政法的發展趨勢
我國行政法的建立和完善,應當說是我國的民主與法治建設同步的,它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從分散在集中、從低層次到高層級的逐步發展的過程,其中有兩次里程碑式的重大事件:一是1989年《行政訴訟法》的頒布和實施,它從司法監督的角度有力推進了行政程序法制建設,其中有宣言式的規定條款:具體行政行為違背的法定程序的,得以撤銷;二是1996年《行政處罰法》的頒布實施,標志著我國全面行政程序法制建設的開始,《行政處罰法》的重要貢獻在於:在行政訴訟法確立的程序違法無效的原則上,又進一步確立了保障公民權利與促進行政效率相結合的公正、公開原則,規定了告知、陳述、早辯和聽證等程序制度。總體來看,我國行政程序法律化的進程逐步加快,並取得了明顯的成績,主要表現在:
1、新憲法為行政程序法律化提供了憲法依據。西方國家的憲法中往往有關於行政程序基本原則的規定,這些規定構成這些國家行政程序的根本法律淵源。我國憲法並沒有專門明確規定行政程度的基本原則,但是,憲法中的有些規定卻可以被認為是行政程序法律化的依據。例如,憲法第2條第3款規定:「人民依照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這一規定是行政程序法上公開原則、參與原則的憲法依據。
2、制定了一大批行政程序方法的法律、法規和規章。建國以來,尤其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先後制定了一大批行政程序方面的法律、法規和規章,使行政程序無法可依的狀況有了明顯改善。20世紀80年代以後,行政程序法律化的進程明顯加快,有關國家機關先後制定了《行政法規制度程序暫行條例》、《國家行政機關公文處理辦法》、《行政復議條例》、《行政處罰法》、《行政復議法》等等。這些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使我國行政程序法律化的覆蓋面大為擴大。
3、某些行政領域建立了比較完備的程序制度。雖然目前我國的行政程序制度總體上還比較落後,但從局部看,有些領域的行政程序制度已經相當完備。如行政處罰程序、行政復議程序等。以行政處罰以例,1996年頒布的《行政處罰法》,對行政處罰決定的簡易程序、一般程序和聽證程序,以及行政處罰的執行程序都作了統一、明確、具體的規定。此外,還制定了大量專門規定特定領域的行政處罰程序的單行法律、法規和規章,如《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等,這使我國行政處罰程序形成了比較完備的規則體系。
4、體現現代法治精神的行政程序制度開始得以確立,隨著法制建設的發展,我國行政程序法律化的價值取向發生了明顯的變化,行政程序已不再被單純地看作保障行政管理、提高行政效率的工具,它的控權功能和保護公民權益的功能逐步被立法者所認識,其結果,使得我國行政程序中以控制行政權和保護公民權益為主要目的、體現現代法治精神的規則和制度逐步被確立。例如,告知程序、聽證程序、迴避程序、復審程序等。這種變化表明我國的行政程序法律化逐步向現代化邁進。
5、行政程序制度獲得了相對獨立的法律地位。隨著國家法治的發展,行政程序開始獲得獨立的法律地位。例如,《行政訴訟法》明確地將程序合法作為行政行為合法的三個必要條件之一。《行政處罰法》則明確規定,沒有法定依據或者不遵守法定程序的行政處罰無效。這些規定表明,我國行政程序不再是行政實體法的附庸,它已經獲得了獨立的法律地位。盡管我國的行政程序法律化有了長足的發展,取得了明顯的成績,但從總體上看,我國的行政程序法律化的水平還比較低,行政程序法律化還存在諸多問題。
二、完善我國行政法的必要性和趨勢(途徑)
就我國行政法存在的種種問題和不足來看,我國行政程序制度應當加以改進和完善;根據行政法學的一般理論和學術界的研究、成果,我國行政程序制度加以改進和完善,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和我國民主法制建設的要求,我國行政程序制度應當加以改進和完善;和世界先進國家相比,我國的行政程序制度也應當加以改進和完善。
(一)完善我國行政程序制度,是改變我國向來重實體、輕程序這一落後觀念的必要途徑
行政法是實體法與程序法的有機統一,行政程序制度是行政法律制度的有機組成部分。沒有完善的行政程序制度,就談不上行政實體法律目標的實現,甚至還可能帶來破壞和其它消極的作用。在行政法制建設的起步階段,一般地說,行政程序法往往成煤其實體法的附屬品,行政程序法遠沒有行政實體法發達。但是,隨著行政法治與民主觀念的提高,行政過程中的一切活動,不僅實體上要求合法,而且帶必須在程序上合法。行政程序法的興起和發展,使其具有與行政實體同等重要的法律效力和地位。違反程序法則,與違反實體法規則一樣,都將影響行政行為效力。
行政程序法在行政法中的地位,在美國,行政法就是正當的法律程序,行政法就是行政程序法。美國學者認為,「程序法是執行,而法律的生命在於執行,從實際的觀點來看,程序法的重要性超過了實體法。一個健全的法律,如果使用武斷的專橫的程序去執行,不能發生良好的效果;一個不良的法律,如果用一個健全的程序去執行,可以限制或削弱法律的不良效果」。在我國,以往往重實體法,輕視程序法,認為行政行為只要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法規正確,程序上有所不足,責令予以補政即可,一般不影響行政行為的效力。近年來,人們開始重視程序法,認為違反程序也是違法。立法上在規定實體權利義務的同時,作出了適當的程序性規定。其實,從某種意見上說,程序法比實體法更重要,如果存在著一些實體規則,但沒有好的程序規則去執行,實體規則定是再漂亮,沒有程序規則來保障,十有八九是執行不好的,相反,即使沒有實體法制,但卻有一個良好的程序法律,我們仍然可以實現理想的目標。為什麼在執法中經常出現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關鍵是我們的法律缺乏科學合理的程序設定,以致受該實體法律規范調整的人可以尋找很多對策來對付這個法律,致使法律得不到貫徹執行。有時實體法無法解決的問題,通過程序法可以公平合理地解決好。即使沒有一個實體規范,只要有一個好的程序規定,事情仍然可以處理得很好,所以行政程序規范具有獨立存原的價值。
行政機關的程序義務在很多情況下將會影響相對一方的實體效權益,但也有相當一些行政程序,並不涉及相對一方實體權益,在這種情況下,並不意味著就沒有權利義務問題。首先,行政機關不履行程序義務,即程序違法,是行政機關違反法律的問題,就「違法」這一點而言,是實體違法還是程序違法,並無差別;行政機關違法而不糾正,其危害遠較公民違法要嚴重很多。其次,實際上程序問題也涉及到實體問題。比如,在檢查公民身份證時,公安人員必須首先出示自己的證件,這是表示身份程序。是否表明身份,在很多情況下並不影響相對一方的合法權益。立法者設置這一程序,首先是為了體現執法工作的嚴肅性,也是為了防止假冒,避免社會秩序混亂,損害國家利益。可以說,在很多情況下,程序的背後都體現著國家的、社會的某種更高層次的利益。
凡是違法行為都必須追究法律責任,這也是社會主義法制的一項重要原則。這一切違反法定程序的行為同樣應當追究法律責任。
(二)建立和完善我國行政程序制度,是發揮行政程序法功能的基本的主要途徑
各國的行政程序法律由於其價值取向不盡相同,在功能上表現出一定差異。從理論上講,現代行政程序法功能有三種:
一是效率型。以提高行政效率為其基本功能。這種類型的行政程序法律講究比較少的人力、財力來進行行政管理。
二是控制型。以控制行政權力為其基本功能。這種類型的行政程序法律側重於防止行政機關超越職權、濫用權力。
三是權利保障型。以保障行政相對人的程序權利為其基本功能。這種類型的行政程序法律側重於保護相對各種合法權益,尤其是程序上的權利。
我國行政程序法的功能類型應當是以效率為基礎的權利保障型。學術界普遍認為,根據我國的具體情況,應當兼顧權利保障和效率兩方面。以提高公民的民主和法治意識來看,應當保障公民的程序權利。但是,我國生產力發展水平不高,如果脫離社會利益而過分強調公民權利的保障,就會影響經濟發展速度,不利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因此,也要把效率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效率型和權利保障型都是非此即彼的思路,並不可取,「並重型」的具體設想是把效率和權利保障兩個方面結合起來,兼顧權利保障和效率。這樣的功能類型既不是完全的效率型,也不是完全的權利保障型,而是介於的選擇。立法者應當從全體公民的共同利益出發,考慮每個公民的具體利益應當保障到什麼程序。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處理好效率與權利保障的關系,因為效率更多地反映社會利益,而權利保障更多的反映個人利益。處理兩者關系的原則是:以提高效率為范圍,以權利保障為目標,在效率允許范圍內,對權利的保障努力達到「最大化」。
要實現行政程序的上述功能,只有通過完善行政程序制度,即通過科學的立法,才能構建我國的行政程序法,只有有了完備的或盡可能完備的程序法,才可能發揮程序法的功能,以保障行政機關的依法行政,實現公共管理職能,同時又最大限度的維護公民、組織的合法權益,以實現社會的正常運轉和社會進步。
(三)行政程序制度的完善,可以有效地發揮行政程序制度的積極作用,並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提高行政效率。行政程序在行政行為中無處不在的,實體法不通過一定程序,就不可能被實施。為批准某一申請,可以通過幾個部門,蓋幾個章就簡明迅速地完成,也可以蓋上幾十甚至幾百個章,使這一程序成為一個漫長的難以完成的過程。對當事人從事一種行為,可以放任,可以要求備案,也可以要求審批,程序不同,效率也不同;對於審批許可,是規定一個月,還是三個月,直接影響行政效率。程序法的作用,就在於將合理的、即能提高行政效率,又能保護公民權益的程序法律化、制度化,免去不必要的程序或簡化繁瑣的程序,從而大大提高行政效率。
2、制約作用。所謂制約作用是指行政程序法能夠在程序上對行政機關起制約作用,防止其失職、越權和濫用職權。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行政程序法律使行政程序或為行政行為產生法律效力的必要條件。行政程序法律使行政程序成為行政行為產生法律效力的必要條件。行政程序合法,不等於運用實體法也正確;但是,如果行政程序嚴重違法,即使運用實體法正確,也將導致行政行為無效。例如,依照我國專利法規定,專利局批准專利權必須經過三個月的公告期。這是批准專利權行為的行政程序。如果專利局不經過公告程序就給予申請人專利權,那將導致該行為無效,即使申請人的發明實際上已符合專利的條件,還是不能獲得專利權。第地理與腐敗行為等行政違法行為做斗爭的重要手段。行政違法中的失職和濫用職權等行為,大都與行政程序不健全、不規范有關。例如,在公民申請某貳權利的程序中由於沒有明確的時效限制,就可以為以權謀私開方便之間。處罰程序中缺少說明理由和聽證程序,就便於濫用職權。行政程序強調公開原則、參與原則,都對防止腐敗起積極作用。健全和完善行政程序法,將從制度上制止腐敗、違法現象,保證為政清廉。
3、保護公民、法人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不僅要靠行政實體法予以規定,還要靠程序法予以保障。例如,在行政處罰中設置說明理由,聽取意見以至聽證、裁決的順序性程序,就具有避免和減少濫用職權,保障個人和組織法權益的作用。
總之,適應依法治國、建議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和我國加入WTO的需要,必須建立和完善我國的行政程序法律制度。我認為,我國盡快制定「行政強製法」、「行政許可法」等,並對有關單行法律、法規、規章等作進一步的清理,以備在制定我國統一的行政程序法時參考。
參考書目:
1、施瓦茨《行政法》群眾出版社
2、林紀東《行政法》
3、趙震江《中國法制四十年》光明日報出版社
4、周旺生《立法學》北京大學出版社
5、王名楊《法國行政法》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6、王名楊《英國行政法》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7、王名楊《美國行政法》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8、應松年《行政法新論》中國法制出版社
9、應松年、徐平《行政行為法》人民出版社
10、應松年、徐平《涉外行政法》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11、羅豪才《行政審判問題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
12、應松年、胡建淼《中外行政訴訟案例述評》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13、馬懷德《行政訴訟原理》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14、姜明安《行政訴訟與行政執法的法律適用》人民法院出版社
15、張宗厚《法學更新論》雲南人民出版社
F. 對國家尊重與保障人權的認識
這個要從憲法層面上回答。
首先,憲法2004修正案把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寫入憲法。
其次,確立了違憲審查制度。
再次,我國為建設成為現代法治國家,提出了依法治國理念。
以下為相關內容。
一、我國憲法保障人權的現狀
(一)我國憲法在保障人權方面取得的成就
1、我國現行憲法對人權內容的規定比較充實和廣泛。我國現行憲法對公民憲法權利的規定主要有:平等權;政治權利和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批評、建議、申訴、控告、檢舉權和取得賠償權;社會經濟權利;文化教育權利和自由;婦女的權利和自由;有關婚姻、家庭、老人、婦女和兒童的權利;華僑、歸僑和僑眷的權利。這些內容涉及到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各個方面。如果與西方發達國家憲法關於公民權利是規定相比較,可以說,我國現行憲法至少也作出相同或相似的規定,「中國憲法所列舉的其它權利與《世界人權宣言》所確認的大多數權利是相應的。」①
2、現行憲法的頒布和實施使得權利本位的觀念得到進一步展現。現行憲法在內容安排上,第一章為《總綱》,第二章為《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第三章為《國家機構》,改變了1954年憲法、1975年憲法和1978年憲法把《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排在《國家機構》之後的做法。我們說,這種結構編排蘊含著對公民權利的尊重和保護的理念。這就意味著,我國各級政府存在的目的就在於保障公民的基本權利,而公民權利的存在本身又是對政府權力范圍的限制。
(二)我國憲法在保障人權方面存在的問題
1、關於人權內容方面的問題。第一,從世界范圍內看,公民權利的立法出現了細密的趨勢,而我國憲法對於公民權利內容的規定卻過於原則,這就使得公民權利實現比較困難。第二,我國現行憲法的權利體系的一些內容缺乏科學性和嚴密性。如在憲法中沒有將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的斗爭成果如生存權、發展權等權利內容在公民基本權利與義務一章中載明。第三,我國現行憲法的權利內容缺乏明確性。如我國憲法關於公民政治權利和自由的規定,人們對其理解不一,原因是憲法並未對此作出明確規定。第四,我國現行憲法的權利內容缺乏完整性。如人身權利中缺少隱私權的內容、經濟權利中缺少個人生活最低保障的內容。第五,我國現行憲法缺乏現實適應性。如缺乏對公民個人財產權的憲法保障。第六,現行憲法對現實所需要的新的權利需求沒有規定。如安寧權、環境權、罷工權、知情權、遷徙自由等等。
2、關於其它方面的問題。第一,由於缺乏必要的憲法保障措施,尤其是違憲審查制度,使得現實的政治運作獲得了超越憲法的權威。同時,由於我們過去十分強調憲法的政治屬性,從而使憲法失去了作為法律規范的法律屬性。這樣,就使憲法無法進人司法領域,被束之高閣而遠離人們的生活。第二,我們對憲法的理解還停留在「憲法是一個總章程」的憲法觀上,憲法作為人民與政府之間契約的性質沒有很好地得到體現,由此使得憲法無法獲得社會的普遍認同和尊重。第三,憲法對一人權的保障是要以對國家權力的制約來實現的。因此,憲法對國家權力的規范主要是消極的,即以「不得」、「不能」等為措辭。而我國憲法中有關權力的規范正好相反,權力的行使不僅以積極的方式出現,而且還缺乏必要的監督與制約權力的規范。
二、我國憲法保障人權功能實現的途徑
(一)更新憲法觀念
培育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憲法觀念是憲法保障人權功能實現的思想動力。新中國成立以後,由於國際國內政治經濟形勢的影響,對公民權利與國家權力的法律定位還不是憲法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加之我國長期實行計劃經濟,從而使憲法在保障人權方面的作用和功能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而舊的憲法觀念與市場經濟和依法治國極不適應,因此,要更新憲法觀念,進而推動憲法保障人權功能的實現。第一,用憲法的法律性觀念代替憲法的政治性觀念。毫無疑問,憲法與政治有不可分割的聯系,憲法是政治發展的產物,但如果一味地強調其政治性,必然會忽視其法律性。因此,我們必須要明確其法律性:憲法與其它法律一樣,可由專門機關適用;在法律違憲的情況下,專門機關有義務宣布違憲法律無效;當普通法律與憲法發生沖突時,適用憲法,凡與憲法抵觸的部分一概無效。第二,用憲法的應用性觀念代替憲法的宣告和記載功能。我國之所以特別注重憲法的宣告和記載功能,一方面是由於憲法不為司法機關所適用,另一方面是由於從觀念上對憲法與政治的關系區分不明。因此,我們必須注重憲法的應用性,在法律實踐中,使憲法適應日益變化的社會生活,使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中的主要問題都可以成為憲法問題而通過法律手段來加以解決。
(二)建構憲政立法
依法治國首先是依憲治國。憲法是公民權利的保障書和國家權力的委託書。因此,實行民主法治或憲政,必須首先要制定保障公民政治權利與自由和有效監督控制政府權力的法律。這些權利屬於公民的基本權利。憲政立法是高於國家權力的,「任何國家權力(立法、行政和司法權)都不能違反有關這些基本權利的規定而作為或不作為」。①它們是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靈魂,因此,必須要建構這方面的法律體系。憲政立法體系是指有關公民基本權利和國家權力的立法所構成的和諧統一、相互協調的整體。其大致結構如下:憲法典,這是整個憲政立法體系的總綱。所有立法都必須以憲法為依據;公民基本權利立法,主要是以公民政治權利的立法為基礎。包括:新聞法、歸僑僑眷權益保障法,另外,還應考慮將罷工自由、遷徙自由寫進憲法並分別立法;政黨立法,應制定政黨法,規范參政黨和執政黨的權力及其與國家權力的關系,監督各政黨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進行合法的活動;國家機關組織立法,是指對國家機關授權和限權的國家機構的組織法,如全國人大組織法,國務院組織法、人大代表法等。監督立法,包括全國人大監督法、情報公開法、政務公開法、公民舉報法、請願法(制定請願法便於將長期以來上訪無序的混亂現象納人法治軌道,使憲法賦予公民的建議權、批評權、監督權得到有效的法律保障);地方自治立法,如民族區域自治法、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等;有關憲政程序立法,如立法法、彈幼法、授權法等等;有關憲政特別舉措的立法,如戒嚴法、戰爭與和平法等,以上立法,有些已制定,有些有待修改和補充,有些要抓緊制定。
(三)建立憲法保障制度
第一,建立違憲審查制度。世界各國違憲審查制度對保障民主、法治與人權,對維護國家政治與社會的穩定,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其具體經驗我們可以借鑒。但是,我國要建立違憲審查制度,必須要從我國的具體國情出發。因此,筆者建議,應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設立專門的憲法監督委員會。憲法監督委員會由二十一至二十五人組成,設主任委員一人,副主任委員兩人。憲法監督委員會直接受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領導,在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受全國人大常委會領導。可以賦予憲法監督委員會以下職權:W提出關於憲法解釋的建議和意見;(2)對現行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以及單行條例是否同憲法相抵觸,提出審查意見;(3)對報送全國人大常委會備案的地方性法規、報送全國人大常委會批準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是否同憲法相抵觸,提出審查意見;(4)對中央一級國家機關的重大決策和政策是否違憲,對中央一級國家機關之間的許可權爭議等提出審查和處理意見;(5)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選舉的中央一級國家機關領導人員的罷免案,提出審查意見;(6)應該由憲法監督委員會行使的其它職權。
第二,建立憲法訴訟制度。由於我國目前法治不健全,公民的基本權利中還有一部分只在憲法中規定,而無其它部門法的規定,因此,當公民的這些權利受到侵犯時,公民就不能通過一般的訴訟途徑要求得以維護。如憲法明文規定,婦女在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權利,但事實上卻不同程度地存在歧視婦女的現象,特別是在招工、招生等方面表現尤為突出。又如憲法規定了公民的受教育權,但有的單位不準符合報考條件的職工報考研究生,甚至考上了也不給辦理有關手續,嚴重地侵犯了公民的受教育權。再如,憲法規定了公民的選舉權和被選舉權,但在人事任免方面不按憲法規定的程序任免地方政府組成人員從而侵犯公民的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的情況隨處可見,現行部門法鑒於被訴主體的特殊性而對此束手無策。這就在公民權利法律保護方面留下空白,而要填補這個空白,必須要建立憲法訴訟制度,這是我們完善我國人權憲法保障制度的重點。如果憲法訴訟制度不能真正建立起來,那麼憲法的保障人權功能也不可能得到很好地發揮。2001年8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關於以侵犯姓名權的手段侵犯憲法保護的公民受教育權的基本權利是否承擔民事責任的批復》,批復中指出:「陳曉琪等以侵犯姓名權的手段,侵犯了齊玉荃依據憲法規定而享有的受教育的基本權利,並促成了具體的損害後果,應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此案涉及憲法訴訟,無獨有偶,山東青島市三名考生認為高考錄取中的不平等待遇而狀告教育部侵犯平等受教育權一案,此案也涉及憲法訴訟。這兩起案件不管其審理結果如何,也不管法院批復中有何瑕疵,但其憲法意義不言而喻。這兩起案件告訴我們,憲法訴訟制度的建立是今日中國憲政建設的必由之路。憲法將從神聖的殿堂走進法院,走向民間。人類已邁人21世紀,中國正向著法治與憲政的目標前進,中國社會主義憲政目標的實現,看來已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目標,而憲法訴訟制度本身是法治國家和憲政社會的重要標志。
G. 公民權利趨勢
基本權利是由憲法規范所確定的一種綜合性的權利體系,所謂基本權利就是指憲法賦予的、表明權利主體在權利體系中重要地位的權利。體現權利的根本性、基礎性與決定性,在權利體系中處於核心地位,表明公民的憲法地位,反映了國家權力與公民權利的相互關系,形成國家機關與公民之間利益分配和權利制約的紐帶,是一個國家政治制度運行的基礎。基本權利的主體包括公民、外國人和法人。基本權利直接適用於社會生活是當今憲法學發展的重要趨勢。具體的基本權利直接約束國家機關,具有直接的效力,抽象的基本權需要通過具體的立法變為現實的具體的基本權利,具有間接的效力。
從基本權利的內容看,我國採取列舉式的方式設定了公民基本權利,具體范圍包括:1、平等權。2、選舉權與被選舉權。3、言論、出版、集會、遊行、結社、示威自由。4、人身自由。5、宗教信仰自由。6、文化教育權利。7社會經濟權利。8、監督權與請求權。9、特定主體權利。我國憲法規定的基本權利范圍基本上反映了世界權利發展的普遍性要求,體現了公民在憲政體制中獲得最根本的權利地位。
為了維護社會秩序、國家安全、公共利益,對特定時期、特定地區、特定主體的某一部分基本權利作限制是必要的。但限制基本權利須有以下條件:1、有明確的法律依據。2、該法律具有合憲性。3、有明確的公益目的。4、對特定的權利不得限制。5、不能侵害自由和權利的本質。
二、公民基本權利
(一)平等權
平等權是指公民平等地享有權利,不受任何差別對待,要求國家同等保護的權利和原則。確立了國家機關活動的界限和基本出發點,也是公民實現基本權利的方法或手段。公民平等地享有權利,平等地履行義務。既是公民的基本權利,又是法治國家的憲法原則。內容包括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禁止差別待遇。
(二)政治權利
政治權利是公民依據憲法和法律規定,參與國家政治生活的行為可能性。一方面表現為以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的行使參與國家和社會的組織與管理即政治權利,另一方面表現為在國家政治生活中自由地發表意見、表達意願的自由即政治自由。范圍包括選舉權與被選舉權、言論、出版、集會、結社、遊行、示威自由。
1、選舉權與被選舉權選舉權是選民依法選舉代議機關代表和特定國家機關公職人員的權利。被選舉權是指選民依法被選為代議機關代表和特定國家機關公職人員的權利。沒有利益就沒有選舉,沒有選舉就沒有民主。選舉權是具體的權利,能帶來一定的利益,具體包括選擇權、投票權、表決權、監督權、罷免權。
2、言論、出版、結社、集會、遊行、示威自由1)言論自由:言論自由是公民通過各種語言形式宣傳自己思想和觀點的自由,憲法中主要指政治言論自由,是公民參與國家管理的有效形式。包括思想表達與傳達自由、言論機關的自由以及了解權和反論權。在政治權利體系中處於核心地位,是民主政治的基礎,具有政治監督作用。
2)出版自由:出版自由指公民可以通過公開發行的出版物,包括報紙、期刊、圖書、音像製品、電子出版物等自由地表達自己對國家事務、社會事務、經濟和文化事務的見解和看法。是民主政治的重要體現,具有政治監督和信息傳播功能。
3)結社自由:指公民為了一定的宗旨而依法律規定的程序組織某種社會團體的自由。包括以營利為目的的和不以營利為目的的,政治性的和非政治性的。
4)集會、遊行、示威自由:集會是指聚集於露天公共場所,發表意見,表達意願的活動。遊行是指在公共道路、露天公共場所列隊進行,表達共同意願的活動。示威是指在露天公共場所或公共道路上以集會、遊行、靜坐等方式,表達要求、抗議或者支持、聲援等共同意願的活。集會、遊行、示威自由是言論自由的延伸和具體化,是公民表現意願的強烈形式和手段。此三項自由相互聯系,是現代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是一切權力屬於人民憲法原則的具體體現,是一種與政府進行溝通和表達意願的有效方式,有利於社會穩定和政治穩定,防止缺少此種渠道後逼上樑山實施暴力。
(三)宗教信仰自由
宗教信仰自由是指公民依據內心的信念,自願地信仰宗教的自由。內容上包括有信仰或不信仰宗教的自由,信仰這種或那種宗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里信仰這教派或那教派的自由,過去信教現在不信教的自由,過去不信教現在信教的自由。
(四)人身自由
人身自由又稱身體自由,指公民的人身不受非法侵犯的自由,是以人身保障為核心的權利體系,是公民參加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的基礎。內容包括:1、人身自由不受侵犯:指公民享有人身不受任何非法搜查、拘禁、逮捕、剝奪、限制的權利。
2、人格尊嚴不受侵犯:指與人身有密切聯系的名譽、姓名、肖像等不容侵犯的權利,具體體現為人格權,如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隱私權等。禁止侮辱、誹謗和誣告陷害。
3、公民住宅不受侵犯:即住宅安全權,指公民居住、生活的場所不受非法侵入和搜查。
4、通信自由:指公民通過書信、電話、電信及其它通訊手段,根據自己的意願進行通信,不受他人干涉的自由。具體指通信秘密受法律保護,屬私生活秘密與表現行為的自由。包括公民的通信他人不得扣押、隱匿、毀棄,公民通信、通話的內容他人不得私閱或竊聽。
(五)社會經濟權利
社會經濟權利是指公民依照憲法規定享有物質利益的權利,是公民實現其他權利的物質上的保障。是一種復合權利,出現了如消費者權利、環境權、社會保障權等新的權利類型。我國憲法規定了以下內容:1、公民財產權:指公民個人通過勞動或其他合法方式取得財產和享有佔有、使用、收益、處分財產的權利。范圍包括合法收入、儲蓄、房屋、其他合法財產,投資權、經營權、繼承權也在其列。
2、勞動:指一切有勞動能力的公民有從事勞動並取得勞動報酬的權利。具有雙重性,也是一種義務。包括勞動就業權、取得報酬權。
3、休息權:指勞動者休息和休養的權利。是勞動力延續的條件,也是勞動者享受文化生活、自我提高的權利。一周五日工作8小時,享受公休假、法定休假、年休假、探親假等。
4、社會保障權:指因社會危險處於保護狀態的個人,為了維持人的有尊嚴的生活而向國家要求給付的請求權。是憲政國家必須履行的義務,是現代社會的安全閥。作為一種權利體系,包括生育保障權、疾病保障權、殘疾保障權、死亡保障權與退休保障權等具體權利。
(六)文化教育權
是一種綜合的權利體系,在基本權利體系中處於基礎地位。教育方面體現為受教育權,文化方面體現為科學研究自由、文藝創作自由和其他文化活動自由。
1、受教育權:公民接受文化科學知識等方面訓練的權利。是自由權和社會權的統一,是權利和義務的統一。按照能力受教育,享受教育機會平等。
2、科學研究自由:公民有自由地對科學領域的問題進行探討的權利,不允許非法干涉;公民有權通過各種形式發表自己的研究成果,國家有義務提供必要條件;國家應獎勵和鼓勵科研人員,保護科研成果。
3、文藝創作自由:公民有權自由地從事文藝創作並發表成果。允許不同風格、不同流派存在,國家權力不得非法干涉文藝創作,做出限制時應注意合理界限。
4、其他文化活動自由:指觀賞、欣賞、享用文化作品和從事各種娛樂活動。
(七)監督權與請求權
1、監督權:指公民監督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活動的權利。是人民主權原則的體現。具體包括批評、建議權、控告、檢舉權、申訴權等。
2、請求權:公民依照憲法規定,要求國家作一定行為的權利。是基本權利實現的手段性權利,是具有一般效力的具體的現實的權利。包括國家賠償請求權、國家補償請求權、裁判請求權,廣義上還包括監督權。
(八)特定主體的權利保護
1、婦女權利的保護:男女平等,同工同酬,培養婦女幹部。92年通過《婦女權益保障法》。對其家庭生活平等權、同工同酬權、受教育權、平等就業權、勞動保護權、生育權作特殊保護。
2、兒童權利的保護:通過《青少年權益保護法》,對兒童的撫養、受教育、社會安全、人格、收養、殘疾兒童成長作特定保護。
3、老年人權利的保護:通過《老年人權益保護法》,對老年人的退休、贍養、生活保障作特定保護。
4、殘疾人權利保護:通過《殘疾人權益保障法》和其他相關法律,對殘疾人的生活保障權、勞動就業權、受教育權、政治權利、人格權利做出特定保護。
5、華僑、歸僑和僑眷權利保護:對華僑的保護適用國內法和外交保護兩種方式,對歸僑、僑眷的保護通過《歸僑、僑眷權益保護法》實施。
三、公民的基本義務
法律上的義務是指法律規定的義務人依據法律必須作出一定行為或不作出一定行為,以滿足權利人的要求。基本義務是指憲法規定的公民必須履行的法律責任。公民的基本義務決定著公民在國家生活中的政治與法律地位。
我國憲法第52條至第56條規定了我估公民的基本義務:1、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義務。
2、遵守憲法和法律的義務。
3、維護國家安全、榮譽和利益的義務。
4、依法服兵役的義務。
5、依法納稅的義務。
H. 如何理解注重公民的政治參與是未來立法的趨勢
立法不只為國,也是為民,涉及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只有鼓勵推進更為廣泛的公民參與,認真傾聽來自基層的意見和建議,才能更加有利於相關法律法規的完善和健全,以及在公民中的影響力和認知程度,促進法律法規得到更好執行,取得應有的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