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立法工作不足

立法工作不足

發布時間: 2022-05-03 01:23:01

❶ 求立法學論文_論中國立法制度的不足和完善

樓主,可以參考:

我國立法制度的不足和完善

我國的《立法法》是一部規定立法規則、確立立法制度的基本法律,涉及「立法許可權」、「立法程序」、「法律效力等級」和「法律監督」四大問題。立法立法必須嚴格執行《立法法》的規定,堅決克服「立法不法」的現象。
立法是法治的關鍵和核心,其目的在於合理配置立法權力,有效規范行
政權力的運作,從而為公民權利的行使提供充分保障,實現公平、正義、自由、
秩序等價值目標。實質意義上的法治不僅要求法的權威性和依法而治的法的工具
價值,而且強調立法對普遍認同的價值理念的追求、法的內容的合理性等法的實
質理性。法治已經演進為一個綜合概念,它融匯了民主、自由、平等、人權等諸
多價值觀念,包含著法律至上、民主政治、權力制約、司法獨立、立法等豐
富的制度意蘊,其核心則是依法行使國家權力。幾個世紀以來,法治理論與實踐
對政府權力予以高度關注,這與立法權力作用范圍的廣泛性、與人們生活聯系的
直接性密切相關。二十世紀以來,立法權在很多國家的權力結構中極度擴張的事
實,不斷提醒人們,對立法權力的制約是國家權力制約的重中之重。
在我國,立法尚處在初級階段,立法法治還面臨十分艱巨的任務,無論
是觀念上還是制度上都面臨著挑戰。因此,立法是一場深刻的觀念更新和制
度變革。當前,我國立法面臨的挑戰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一、在思想意識方面,有些立法機關工作人員特別是有些
領導幹部的觀念與立法的要求不相適應
鄧小平同志指出:「舊中國留給我們的,封建專制傳統比較多,民主法律傳
統很少。解放以後,我們也沒有自覺地、系統地建立保障人民民主權利的各項制
度,法制很不完備,也很不受重視,特權現象有時受到限制、批評和打擊,有時
又重新滋長。」由於我國缺乏依法治國、立法的傳統,人們的民主法制觀念
淡薄,特別是一些非常有害的觀念或思想,嚴重阻礙著立法的實現。它們是:
第一,人治觀念。有些立法機關工作人員特別是有些領導幹部對立法重要性
的認識還不到位,有的是不重視,總認為立法不管用,按法定程序辦事太麻
煩。因此,在一些地方和部門,立法還多是說在嘴上、寫在紙上,並沒有真
正落實到行動上;有些領導幹部甚至「以言代法」、「以權壓法」,置法律於不
顧。第二,治民不治官的觀念。有些領導幹部往往把自己擺在了超越法律之上的
位置,總習慣地認為法律只管老百姓,忘記了自己同樣需要接受法律的約束,從
而無視法律的規定。第三,法律工具主義觀念。將法律僅視為一種治人的工具,
而不具有法律的目標價值觀念。甚至認為,當對自己有利時就拿來適用,對自己
不利時就不執行。這些都嚴重阻礙了立法觀念的根植和立法方略的推
行。
因此,實行立法必須要大力培養和增強全民的法治觀念,重點是抓好各
級領導幹部特別是立法領導幹部和執法人員的法治觀念建設,切實地進行為依法
立法所要求的觀念更新。
1.樹立法治觀念。為此,必須明確:第一,憲法至上。法治的實質是憲治,
依法治國首先是依憲治國。憲法至上是法治的最高體現,是中國法治建設的靈魂。
第二,法律具有極大權威。任何組織和個人必須嚴格依法辦事,而不允許有超越
憲法和法律的特權。第三,法大於權。任何人不得以權代法、以權壓法、以權亂
法、以權廢法。第四,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樹立權力制約觀念。不受制約的權力,必然會被濫用,必然導致腐敗。
這是人類歷史證明了的真理。
3.樹立人權觀念。作為社會主義國家,作為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宗旨
的執政黨,必須把保護人民的權利作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歸宿。社會主義
最講公平、最重視保護人民的權利。我們應該理直氣壯地講人權,高舉人權的旗
幟。
4.矯正法律工具主義觀念,樹立法律工具主義與法律目標主義並重的觀念。
將法律視作既管老百姓又管政府的同時,結合法律目的,把立法、依法治國
的重心轉向人民權利的保障及正義的實現,應是我國實行立法、依法治國的
策略選擇。
二、在立法立法方面,有關立法立法空白
較多,所立之法缺陷較大
目前,以憲法為核心和基礎的中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框架已初步形成,國家
的政治生活、經濟生活和社會生活的主要方面已基本上做到了有法可依,但與改
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相比,我國的立法法制建設還比較滯後,立法管理
的某些方面還存在立法空白,立法質量也有待於進一步提高。突出表現在現存的
法律、法規與規章之間缺乏協調和統一,使立法執法者難以適從;有些法律、法
規的一些條款太原則,不便操作和畸輕畸重;還有一些法律、法規對某些立法機
關設置的職權過大,尤其對自由裁量權,往往規定的幅度過大,並且沒有顧及到
公民權利一旦受到侵害後的法律責任,容易造成少數立法執法人員毫無顧忌地濫
用立法權;立法程序法律制度很不健全,沒有實現立法程序法律化,嚴重影響了
立法機關的立法。因此,我們必須進一步完善立法法律體系,為立法創
造法律條件。
首先,必須加快立法步伐,改變某些領域無法可依或有法難依的狀況。當前,
特別要抓緊制定規范市場主體行為、市場經濟秩序、宏觀調控、社會保障和救濟、
規范收入分配等方面的法律法規;解決在建立商品市場、原材料市場、金融、資
本市場、房地產市場、勞動力市場等方面執法依據不足的狀況;改變實施細則滯
後、法規不配套現象,盡可能使法律法規及規章同步出台,並加強立法解釋工作,
使法律規范更加適應實際,操作性更強,以解決有法難依問題。
其次,注重立法質量,糾正片面追求數量而忽視立法質量的傾向。法律、法
規的生命力在於其質量。近年來我國頒布實施的許多法律文件修改過於頻繁,並
且有些在實踐中難以施行,問題的要害在於立法時,立法者對該法所調整的社會
關系缺乏科學而精細的調查研究,或者著力於通過立法解決本部門的編制、級別、
經費及其他種種具體問題。應當看到,一個法律文件制定得成功與否以至於最終
能否被有效地施行,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該法是否正確而深刻地反映了廣大人民群
眾的意志和利益,以及它所要調整的那部分社會事務發展的客觀規律。因此,立
法必須提高民主化和科學化程度,使法律充分體現民意,與社會生活相一致,符
合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要防止立法中滲入局部利益和部門利益而影響法律的全
面、公正和完整。同時,避免各種規范性文件在調整社會事務時發生重復、沖突
或疏漏,維護國家法制的統一。
再次,抓緊制定立法程序法,改變立法程序缺乏法律規范的現狀。可以說,
離開了立法程序法,就不可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立法。
最後,立法要依法。
三、在立法執法方面,現存的立法執法體制不順,
影響了法律、法規與規章的執行效果
現存的立法執法體制不順。具體表現為:第一,政企不分,政事不分。從法
理上說,執法主體只能是國家的立法機關、審判機關和檢察機關,企事業單位不
能擁有執法權,然而目前立法執法主體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的現象並不少見。以
政企不分為例,工商部門管市場,又辦市場;城建部門管理城市建設,自己也搞
城市建設,並進行自我質量監督;種子公司既是種子的生產經營者,又是種子生
產經營的管理監督者,等等。這種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的局面,人為形成監督
不力。第二,立法執法部門縱向集權,條塊分割,部門壁壘,相互之間缺乏協調
配合,結果造成執法工作形不成合力,相互掣肘,辦事效率不高。第三,管理系
統交叉過多,職責不清。如對個體戶的管理,涉及到工商、稅務、物價、衛生等
多家執法部門,由於對同種法律行為有多種不同執法依據的交叉,客觀造成立法
執法者不作為、亂作為或難作為。與此同時,我國立法執法隊伍建設雖然經過多
年努力,有了長足進步,但是整體素質仍然不高。目前立法執法中存在的問題不
少,如越權執法、不作為違法、隨意執法、亂施處罰等問題的出現,既有不懂法
而出錯的,也有濫用權力而違法的。
因此,必須理順現行立法執法體制,按照條塊結合、適當分權、便於執法、
講求實效的原則,走綜合執法之路。要積極推行立法執法責任制。1997年,
黨的十五大報告提出:「一切政府機關都必須立法,切實保障公民權利,實
行執法責任制和評議考核制。」立法執法責任制的核心是通過明確政府機關法定
立法執法職責,健全立法執法評議考核體系,落實立法責任追究機制,實現規范
立法執法行為的目的。立法執法責任制,要力求做到實際、簡明、准確、可操作
性強。具體推行時,關鍵要抓好三個環節:一是清理立法執法主體,明確執法依
據和執法許可權,切實減少立法機關在執法活動中的推諉扯皮現象,努力提高立法
效能;二是確定執法崗位,分解執法職責,嚴密執法程序,細化執法標准,切實
改變過去那種執法崗位不清,職責不明,權力行使層級之間「上侵」、「下奪」、
「左擠」、「右占」,相互扯皮、攬功諉過的現象,有效地規范立法機關內部管
理秩序,提高立法效率;三是架構執法評考體系,突出執法效能評估,完善立法
責任追究機制,將立法職權的行使與執法人員的年度考核獎懲緊密掛鉤,實現行
政權的規范運作。
同時,要提高立法執法隊伍的整體素質。其關鍵是要堅持「公開、平等、競
爭、擇優」的原則,健全對立法執法人員的錄用、考核、晉升、獎懲、辭職、辭
退等具體制度,突出嚴字,嚴格管理,嚴明紀律,賞罰分明,形成「能者上、平
者讓、庸者下、劣者汰」的良好機制。
四、在立法監督方面,現行立法執法
監督體系乏力,存在缺陷
目前,我國對立法權力的監督制約形成了自己的體系,這一體系包括權力機
關的監督、審判機關的監督、檢察機關的監督、立法機關自身的監督、黨的監督
以及新聞輿論、人民群眾、各民主黨派、社會團體等的社會監督。應該說,我國
的監督體系是比較全面和嚴密的,它在實際工作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實踐
中存在的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以及腐敗現象的滋生和蔓延表明了立法
權力監督乏力和監督體系存在缺陷。這其中有立法方面的原因,也有監督機制上
的原因。立法方面,主要是缺乏監督的法律規定,以致使人民群眾等一些社會監
督流於形式而得不到落實。監督機制上,主要表現為有些監督缺乏必要的獨立性,
直接影響其監督作用的發揮。例如,作為立法系統內的專門監督的立法監察,由
於它與立法機關有著立法隸屬關系,使得這種監督在實踐中很難真正履行其監督
職責,以致弱監、虛監、失監現象相當嚴重。還有,立法復議也存在著一些亟待
解決的問題。目前,有些同志怕麻煩、推諉等不願受理立法復議申請的情況還在
相當程度上存在,在立法復議決定上,還存在該撤銷或者變更而維持的情況,上
下級之間「官官相護」的問題尚未徹底解決,等等。
因此,必須強化和完善立法執法監督制約機制,確保嚴格、公正執法。首先,
加強權力機關對立法執法工作的監督。完善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的監督職能,盡快
制定《人大監督法》。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在選舉和任免幹部時,應該把是否具
備必要的法律知識,是否依法辦事作為衡量幹部是否稱職的重要標准。在聽取他
們的述職報告時,應把他們領導的地區或部門的執法狀況作為重要的考察內容。
各級人大常委會要通過聽取和審議所在政府和單位實施法律、法規工作報告以及
組織代表檢查、視察、評議執法工作等形式,督促立法機關做好執法工作。其次,
民主黨派的監督、社會團體、人民群眾以及新聞輿論的監督也必須努力落到實處,
使它們共同服務於人大監督這個中心,並形成監督合力。
綜上所述,我國要實現立法,必須革除一切與立法的要求不相適應
的舊觀念,必須進一步完善立法法律體系,必須理順現行立法執法體制,提高執
法隊伍素質,必須強化和完善立法執法監督機制。惟其如此,才能為解決我國依
法立法中存在的現實問題創造條件,不斷推進立法的進程,實現依法治國的
宏偉方略。
資料來源: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信息網
http://www.drcnet.com.cn/ 12/04/2003

❷ 當前法治建設最需要解決的突出問題是什麼

主要表現為以下幾方面:
有的法律法規未能全面反映客觀規律和人民意願,針對性、內可操作性不強,立容法工作中部門化傾向、爭權諉責現象較為突出;
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現象比較嚴重,執法體制權責脫節、多頭執法、選擇性執法現象仍然存在,執法司法不規范、不嚴格、不透明、不文明現象較為突出,群眾對執法司法不公和腐敗問題反映強烈;
部分社會成員尊法信法守法用法、依法維權意識不強,一些國家工作人員特別是領導幹部依法辦事觀念不強、能力不足,知法犯法、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現象依然存在。
這些問題,違背社會主義法治原則,損害人民群眾利益,妨礙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必須下大氣力加以解決。

❸ 如何讓立法真正體現民意

所謂「開門立法」,即在立法過程中堅持走群眾路線,讓群眾積極參與,實現立法版民主化。具體而言,就是采權用公開徵求立法建議、立法聽證等方式,使民主立法延伸到最起始階段,讓民眾的意志從立法的最初就得到體現,從而提高立法的透明度,拓寬人民群眾參與立法的渠道,使立法更好地集中民智、體現民意、符合民心。

❹ 如何推進設區的市地方立法權行使的思考

一、行使地方立法權應堅持的原則

必須堅持黨的領導。總書記指出:「黨和法治的關系是法治建設的核心問題。」設區的市貫徹落實四中全會精神,行使地方立法權,至關重要的是必須堅持黨的領導。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也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更是設區的市行使地方立法權必須堅持的原則。堅持黨的領導,是對過去建設法治中國成功經驗的全面總結,是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一條基本經驗。堅持黨的領導已經載入憲法,立法工作更必須遵循。

2.必須堅持科學立法。
科學的根本在於尊重客觀規律,立法的基礎在於對實際情況的正確把握。設區的市要把調查研究放在第一位,對經濟社會發展、法治環境、公民法律意識、普法狀況有一個精準把握,打牢立法基礎。要尊重和體現客觀規律,在立法體制、工作程序、制度設計上,都要突出實事求是,以用為本,講求實效。立法的科學性核心是兩點,一個是能操作、好執行,另外一個就是有效果。

3.必須堅持民主立法。
立法民主是現代法治的基本要求。包括立法機關的成員具有廣泛的代表性,立法程序民主、公開性,立法監督民主等。在立法決策、立法活動中,最重要的是始終尊重人民的主體地位,把人民當家作主的主人翁地位真正突顯出來,使我們的立法真正成為維護廣大人民群眾利益的良法。另外,堅持民主立法,通過讓更廣泛的人民群眾參與,既能徵求到群眾最關心的問題,也能直接收集群眾的建議意見,最大程度地提高立法質量。

4.必須堅持依法立法。
行使地方立法權的重要前提是依法來立法,這是依法治國的首要環節。依法立法首先要依憲立法。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是所有法律法規制定的基礎和依據,行使地方立法權必須以憲法為基礎和依據,符合憲法的總要求、總方向,不能超越和突破憲法的原則、精神,特別是具體的規定,要做到內容符合憲法規定、程序符合憲法要求。行使地方立法權還要符合上位法的要求,法律創立的依據是什麼精神、原則、標准,有哪些規矩、程序、要求,創立的法律是否侵犯了人民的權利,是否損害社會的利益?行使地方立法權還要符合省級地方法的規定。因此,設區的市要立法,其立法的精神和原則要有法律依據,其立法許可權范圍有法律依據,其立法程序規范要有法律依據,立法的合法性要由省級人大進行審查。

二、行使地方立法權應做的准備

1.要做好思想上的准備。作為設區的市人大常委會,不能坐等國家立法法的修改,要超前謀劃,積極與上級人大聯系,主動去謀劃立法工作。要組織對本地區法規性文件、政策的清理,對經濟發展、民生等中心工作進行調研,對群眾關注關心的問題進行調查,為下一步立法工作做好准備。

2. 要做好人才上的准備。立法的專業性比較強,對人才的要求更高一些。據了解,多數設區市的人大在立法方面人才儲備嚴重不足。國以才立,業以才興。缺少立法工作知識方面的人才,這是目前設區市人大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建議近期可以從政法部門吸收高素質人才充實到立法工作者隊伍中來。有條件的地方,可以邀請法律研究人員、律師參與立法。加強對立法者的培訓,全面提升法律素養,提高參與立法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3.要做好制度上的准備。立法是一件非常嚴肅和莊重的工作,需要建立科學、嚴密的工作制度,重點是立法程序中的審議環節。一是明確人大常委會會議安排審議法規草案的時間,原則上不能少於

4 小時,太短的時間很難討論出結果。二是將法規草案內容提前一定時間發給與會人員,方便這些人提前介入,或調研、或函詢、或徵求群眾意見,保證審議質量。三是充分發揮好統一審議制度。立法法第六十八條第二款規定:「地方性法規草案由負責統一審議的機構提出審議結果的報告和草案修改稿。」因此要明確統一審議的方式、內容,統一審議必須以委員會全體會議的形式進行,並建立表決制度。

4. 要做好公開民主的准備。立法法第五條規定:「立法應當體現人民的意志,發揚社會主義民主,保障人民通過多種途徑參與立法活動」。但是如何具體體現,則沒有法定的程序。人民利益和人民意志,無不要求地方立法體現民意,維護群眾利益。這就要求在行使地方立法權時,必須增強立法的公開性。在確立立法計劃、立法項目時,應首先考慮徵求意見環節,包括相關的行政機關、服務對象和基層群眾。法律法規在整個起草過程中,要注重傾聽基層群眾,尤其是弱勢群體的意見,使他們的利益訴求得到充分表達。草案定稿後要及時公開,聽取社會的意見和建議。

5.要做好監督的准備。地方立法權的實質,從一定角度上看,也是一種利益或資源的再調整,這里涉及部門利益、群眾利益,必須慎之又慎。作為公權力的一種,地方立法權必須受到限制,特別是要有必要並及時的監督,防止權力被濫用。建議省一級人大在批准設區的市的地方性法規時,應當優先考慮把遵守立法程序、辦理程序作為審查批準的硬性條件、剛性約束。

綜上,設區的市行使地方立法權,要自覺適應形勢任務的新變化,積極適應新常態,積極回應人民群眾的新期待,在實踐中增強地方立法的科學性、針對性和有效性,為城市的長久繁榮、快速發展架設起法治的快車道。

以上為有關論述,僅供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❺ 結合工作,政策,法制層面,對推進法治建設有何建議

1.「法治」精神新要求
今年1月7日,他在全國政法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明確提出推進「法治中國」建設。為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法治」精神,綜合推進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確立了新的法治建設目標。
法治中國,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的結合體;是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的中國。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實現之日,便是法治中國建成之時。
他於2012年12月4日在紀念現行憲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和2013年2月23日在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都反復強調了「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十六字」方針。 「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是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新方針,是建設「法治中國」的基本要求,同時也是實現「法治中國」的基本標准。科學立法是建設法治中國的前提,嚴格執法是建設法治中國的關鍵,公正司法是建設法治中國的防線,全民守法是建設法治中國的基礎。四者缺一不可。
比較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的「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十六字」方針,新「十六字」方針有了三大發展。一是,立法從解決「有無」問題,轉變為解決「科學」問題。30多年前,中國面臨的是「無法可依」問題,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形成的今天,其主要問題已是「立法是否科學」。二是,將「司法」列入「法治元素」,將「公正」明確為司法的價值目標。三是,提出和強調了「全民守法」的要求,沒有全民守法的基礎,法治是空中樓閣。 新「十六字」方針的提出,是我們黨對30多年來法治建設經驗的總結,是開拓創新、與時俱進的體現,標志著中國的法治建設從基礎打造到系統建構的演進。從重點突破向全面展開的戰略推進,是實現「中國夢」「法治夢」的重要步驟。2.科學立法——法治中國的前提
他在紀念現行憲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會上要求,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要加強重點領域立法,拓展人民有序參與立法途徑,通過完備的法律推動憲法實施,保證憲法確立的制度和原則得到落實。國務院和有立法權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要抓緊制定和修改與法律相配套的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保證憲法和法律得到有效實施
。 在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體學習時,他強調,要完善立法規劃,突出立法重點,堅持立改廢並舉,提高立法科學化、民主化水平,提高法律的針對性、及時性、系統性。要完善立法工作機制和程序,擴大公眾有序參與,充分聽取各方面意見,使法律准確反映經濟社會發展要求,更好協調利益關系,發揮立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這體現了對立法結果與立法過程的雙重要求。
科學立法,首先要求繼續立法。雖然中國於2010年宣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中國的立法任務已全部完成。有許多重點領域還需加強立法,個別領域尚有「立法真空」。當前,特別要重點加強在深化體制改革、食品安全和環境保護、實施知識產權戰略以及網路監管等重點領域的立法。
科學立法,還要求所立之法必須符合「科學性」,追求「立法結果」的科學性,即所立之法必須符合正義性、規律性和可行性。同時,科學立法,要求我們追求「立法過程」的科學性。為了提高立法質量,我國立法法對立法程序作了嚴格規范,黨中央、國務院多次強調立法的公眾參與。為了科學立法,必須堅持民主立法,拓寬公眾參與立法的渠道和途徑,廣泛聽取各種利益群體的意見,建立起事先和事後的立法評估機制。要學會「立法先行」,只要有條件的,都要「先立法、再行為」,讓人們對自己的行為結果可以預期,讓各種社會主體在有序的軌道內各行其道,和諧相處。3.嚴格執法——法治中國的關鍵
嚴格執法是法治中國的關鍵。他指出,「要加強對執法活動的監督,堅決排除對執法活動的非法干預,堅決防止和克服地方保護主義和部門保護主義,堅決懲治腐敗現象,做到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違法必追究」。
這是針對當前執法不嚴導致法律形同虛設等情況,所提出的新要求。執法不嚴,主要表現為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不作為、弱作為。地方利益和地方保護主義,執法者的腐敗,執法者的執法手段不足,執法者人身安全保障不力,都是導致執法不嚴的重要原因。
針對中國的現狀,重點要注意幾個問題:
第一,建立交叉執法制度。對於一些重要領域,如食品、葯品、環境等問題嚴重的領域,可以實施異地交叉執法,由外地執法部門來本地執法,本地執法部門到外地執法,以防止地方保護主義。 第二,為執法者提供有效的安全保障。要提高對執法者及其家屬的有效保護,對於報復執法者及其家屬的違法者要予以嚴懲,使其不敢想不敢為。
第三,正確對待公民的權利。對於公民的權利,要做到尊重、保護、規范、限制並舉。而有的地方還存在「兩手軟」:對於公民的權利尊重、保護不夠,規范、限制也不夠;或者「一收就死」、「一放就亂」。
第四,要樹立政府的權威。法治政府必須是個嚴格執法的政府,是有效執法的政府。應該看到,對社會秩序的維護不力,對各種違法行為的放任,都會導致社會成員安全感的喪失,導致對公民的合法權利乃至社會公眾利益的侵害,同時執法者無視公民的合法權利違法執法、粗暴執法,與執法者自身人身安全保障不力,都不是法治狀態。
4.公正司法——法治中國的防線 公正司法是法治中國的防線。黨的十八大報告要求:「進一步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確保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檢察權。」首次提出「確保」司法「依法獨立公正」,體現了黨中央的決心。
他多次強調,各級國家行政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要堅持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加快推進法治政府建設,不斷提高司法公信力。他在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體學習時指出,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
要實現司法公正,需要進一步深化司法體制改革,確保司法機關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檢察權。要實現司法公正,應當讓司法成為真正的司法,讓司法回歸司法,既不能讓司法機關變成立法機關以司法解釋代替國家法律,更不能讓司法機關成為行政機關。讓司法機關真正地從事司法工作,實現和保障社會的公平正義。
同時,要實現司法公正,需要建立起社會監督機制。要實現司法公正,還要建立司法權威,不讓一份判決成為無法兌現的空頭支票。
5.全民守法——法治中國的基礎
全民守法是法治中國的基礎。他指出,「我們要堅持把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結合起來,高度重視道德對公民行為的規范作用,引導公民既依法維護合法權益,又自覺履行法定義務,做到享有權利和履行義務相一致。」
中國的法治建設,與公民的守法意識、守法程度有關。中國是在13億人口中搞法治,任務比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重。況且,中國人長期以來重禮輕法,法治意識相對薄弱,各種違法犯罪案件、各類不信法不守法行為在一定范圍內和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
全民守法,要繼續抓好法治宣傳和教育,扎實推進「六五普法」活動。要營造「學法尊法守法用法」的氛圍。嚴格規范公民自身行為,引導公民學會在享受自己的權利和自由時,尊重別人的權利和自由。要在全社會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使社會主義法治精神深入人心,成為人們的自覺行為,使每一個普通群眾都真正學法尊法守法用法,依法維護合法權益,自覺履行法定義務。
更為關鍵的是,各級黨政機關領導幹部要切實尊崇憲法和法律,帶頭遵守憲法和法律,自覺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維護國家法制的統一、尊嚴、權威,不斷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能力,自覺接受人民群眾的監督。唯有加快推動全民守法、建設法治社會進程,才能為構築法治中國奠定堅實的社會基礎。

❻ 如何落實和完善地方立法權

地方立法權是憲法和法律賦予人大及其常委會的重要職權。依法積極做好地方立法工作,對於保障和促進地方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青島市人大常委會高度重視立法工作,認真貫徹落實立法法,堅持立法同改革發展穩定重大決策緊密結合,堅持以人為本、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堅持維護國家法制統一,堅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社會領域立法,表達、平衡和調整好各方面的利益關系。自立法法實施以來,共制定、修訂地方性法規61件,作出修改決定8件,作出廢止決定12件。一批先行先試的重要改革成果以法規的形式固定下來,一些關系城市科學發展和長遠發展的重大問題通過地方立法加以規范和明確,一些發展市場經濟過程中出現的多元利益主體的矛盾沖突、利益訴求通過地方立法加以平衡和調整。

一、堅持地方立法服務改革發展穩定大局,保障和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以2000年立法法施行為標志,我市的地方立法進入了規范化、制度化、程序化的發展階段,立法理念也從注重立法數量和速度向注重立法質量和效益轉變,立法重點從突出經濟立法向更加註重社會領域立法轉變,努力使地方立法與改革發展穩定大局相適應,與經濟社會發展同步。

立法法施行10年來,我們在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培育發展支柱產業、推進企業技術創新等方面,先後制定了促進企業技術創新、專利保護、海洋漁業管理、實施水法、實施煙草專賣法、民用建築節能等地方性法規。這些法規的制定和實施,對我市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進經濟結構調整,提高經濟增長質量,保障和推進青島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黨的十七大以來,適應黨的指導方針的重大轉變,圍繞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我們積極推進立法重點調整,努力發揮地方立法對推動科學發展的保障和促進作用。

一是更加註重社會領域的立法,保障和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隨著改革發展的不斷深入,一些深層次的矛盾和不同利益訴求在立法中越來越多的反映出來,通過立法解決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公平的要求越來越強烈。我們在繼續抓好經濟立法的同時,更加註重加強社會領域立法,充分發揮地方立法在促進社會公平、化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加快健全完善與社會轉型、經濟轉軌相適應相融合的社會建設和社會管理的法律制度,使社會各方面的利益關系得到妥善處理,利益訴求得到統籌兼顧。例如,在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方面,制定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條例等法規;在推進社會事業發展方面,制定了學校校舍管理辦法、實施紅十字會法辦法等法規;在保障群眾基本生活方面,制定了城市供熱、城市供水、飲用水源地保護條例等法規;在特殊群體權益保護方面,制定了保障殘疾人合法權益規定、實施老年人權益保障法若干規定、實施婦女權益保障法辦法等法規;在加強社會管理方面,制定了計程車客運管理條例、停車場管理條例、森林公園管理條例等法規。

二是更加註重發揮立法對資源和生態環境的保障功能。多年來的實踐證明,通過立法將行之有效的保護措施固定下來,有利於從長遠和根本上保護資源環境。立法法實施以來,我們制定、修訂了16件資源環境保護類的法規,特別是近幾年制定的森林公園管理條例、無居民海島管理條例、海洋環境保護規定、河道管理條例等法規,貫穿了「保護優先」的理念,規定了十分嚴格的保護措施。在制定《青島市無居民海島管理條例》時,政府提交常委會審議的條例草案更多地突出了對海島的開發利用,把保護海島擺在了次要位置。初審過程中,組成人員對此紛紛提出意見。在與政府進行充分協調的基礎上,我們立足於保護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對條例的指導思想和主要內容作了重大調整,確立了「統一規劃、保護為主、限制利用」的原則,全面細致地規定了一系列的保護措施,切實保護了海洋資源和海洋環境。

三是更加註重以人為本、改善民生,切實維護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我們一直把切實維護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放在突出位置,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每制定一項法規,每設置一個條款,都努力堅持人民利益至上的根本原則,以確保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同時認真考慮和兼顧不同方面的利益。修訂的城市建築規劃管理辦法,將適用范圍由青島市城市規劃區擴大到各縣級市的城市規劃區,擴大了建築的日照間距,加強了批後管理,將規劃公示制度法定化。制定的實施獻血法若干規定,明確了固定采血點,規定了對獻血人員更為優惠的還血政策和相關待遇。先後兩次修訂了城市供熱條例,適當延長了供熱期限,提高了供熱溫度,明確了計費標准,對供熱單位和用戶雙方的權益、利益與責任作出了明確規定。在制定實施婦女權益保障法辦法時,明確規定了婦女政治權利、文化教育權益、勞動和社會保障權益、人身權利與財產權益、婚姻家庭權益等方面的保護。修訂的城市房產拆遷管理條例,確定以「拆遷區域新建商品住房銷售價格」作為補償標准,並規定了最低保障面積,提高了對被拆遷人的補償標准,切實維護和保障了被拆遷人的合法權益。

二、堅持突出地方特色,努力提高地方立法實效

突出地方特色,是地方立法的生命,也是我市地方立法工作長期堅持的原則。在立項、確定法規調整內容時,我們始終強調從實際出發,立足青島特色優勢,著眼於解決沿海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問題,最大限度地發揮地方立法對推動沿海城市科學發展、率先發展、和諧發展的保障促進作用。

一是著力突出海洋特色。青島是一個沿海開放城市,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為推動海洋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我們先後制定了近岸海域環境保護、海岸帶規劃、海洋漁業、海域使用管理、無居民海島管理等方面的法規,初步形成了一整套保護和利用海洋資源的地方性法規體系。在制定海洋環境保護規定時,明確禁止在膠州灣沿岸新建或者擴建化工、印染、造紙、電鍍等嚴重污染項目;禁止直接向膠州灣排放工業廢水、生活污水;新建向膠州灣排放廢水的污水處理廠,必須執行國家規定的一級A標准等。

二是著力突出港口特色。青島是一座港口城市,建有中國最大的集裝箱泊位,與世界150個國家和地區的450多個港口有貿易往來,海上交通非常繁忙。為了維護海上交通安全,我們制定了海上交通安全條例,對青島港口水域交通安全、港口排污、海上應急救援、客船管理等事項作出了規范,為我市「以港興市」戰略的實施和港航業的發展提供了法制保障。

三是著力突出奧運特色。青島是一座奧運城市,2008年成功舉辦了北京奧運會、殘奧會帆船比賽。為了確保比賽的順利進行,我們經過深入調查研究,及時作出了關於成功舉辦2008年奧運會帆船比賽進一步完善法制保障工作的決定,為奧運會、殘奧會帆船比賽的成功舉辦提供了良好的法制環境。

四是著力突出文化特色。青島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具有鮮明的城市特色。為了規劃、建設和管理好這座城市,我們先後制定了城市建築規劃、城市風貌保護、市容和環境衛生、城市綠化、森林公園管理等方面的法規,有力地保護和延續了青島的歷史文脈。

三、堅持科學立法、民主立法,切實提高立法質量

科學立法、民主立法,是地方立法的必由之路。多年來,我們積極探索科學立法、民主立法的有效渠道、方式和措施,為不斷提高地方立法質量提供了有力保證。

一是努力構建利益訴求的表達平台,積極推進民主立法。通過座談會、聽證會、公開徵求意見、問卷調查等形式,讓各方面意見得以充分表達。如2005年對《青島市物業管理條例(草案)》、2007年對《青島市停車場管理條例(草案)》舉行了立法聽證會,讓群眾對法規中涉及的重要問題充分表達意見。在制定《青島市停車場管理條例》時,除了召開常規的座談會外,我們還專門召開了市民座談會,參加座談會的市民全部通過報名產生,保證民意表達「原汁原味」。另外,我們還建立了面向社會公開徵集立法項目制度,完善了法規草案公布制度。對與群眾密切相關的立法,更是堅持問計於民。如對市區燃放煙花爆竹是否解禁的問題,通過報紙、互聯網和發放調查問卷、城調隊入戶調查等方式,征詢了一萬余名群眾的意見,為立法決策提供了依據。實踐證明,在立法過程中構建民意表達平台,不僅能為地方性法規的修改提供很好的參考意見和建議,還能為群眾表達利益訴求提供一個重要渠道,保障了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和表達權,使立法過程成為釋放社會壓力的過程,有利於和諧社會的構建。同時,這個平台還使群眾在參與立法中了解立法,為以後法規的施行奠定了良好基礎,可謂一舉三得。

二是努力構建地方立法的智力支撐平台,扎實推進科學立法。我們一直認為,要搞好立法工作,理論必須先行。多年來,我們先後與中國海洋大學法學院、青島大學、青島市委黨校等大專院校聯合成立了多個課題組,如法規授權條款課題組、立法技術規范課題組、法規清理課題組等,課題組的研究成果很好地指導了立法實踐。我們還藉助知名律師事務所法律人才豐富、專業知識精通的優勢,於2004年委託島城兩家知名律師事務所起草了《青島市物業管理條例(代擬稿)》和《青島市城市房地產開發經營管理條例(代擬稿)》,兩個代擬稿以律師專注於實踐的獨特視角和專業素養,對法規的順利出台發揮了重要作用。為了彌補專業人才方面的不足,我們還與中國海洋大學合作建立了法學研究生實踐點,常年接納海洋大學的法學研究生在法制工作室實習,實現良性互補;為了彌補實踐經驗方面的不足,我們選擇了海爾集團、高校軟控等21家企業作為地方立法的企業聯系點,大部分法規尤其是經濟類法規,都要徵求各個聯系點的意見。本屆常委會在發揮專家的「智囊」作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如2009年,在制定《青島市海洋環境保護規定》時,充分利用青島市在海洋科研方面的優勢,組織海洋生態、海洋地質、海洋漁業等方面的專家學者,召開論證會,從海洋生態保護和海洋污染防治等方面進行了認真論證,為市人大常委會的立法決策提供了理論依據。

三是重視立、改、廢並舉,切實維護國家法制統一。在制定新法規的同時,積極對原有不適應改革發展需要的法規進行修改和廢止。如2004年根據國家實施行政許可法的要求,組織力量對地方性法規集中進行了清理審查,適時作出了關於修改單位內部治安工作條例等19件地方性法規和關於廢止基本農田保護管理辦法等8件地方性法規的決定,為全面貫徹實施行政許可法奠定了基礎。在剛剛召開的市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20次會議上,我們又作出了關於廢止城市私有房屋管理辦法等8件地方性法規的決定。在立法法施行10年來通過的61件法規及法規性決定中,修訂、修改和廢止的法規共45件,佔到三分之二以上。

四、堅持完善立法體制和機制,不斷提高立法工作水平

堅持完善立法體制和機制,是提高立法質量的前提和基礎。我們先後制定了制定地方性法規技術規范、進一步做好地方性法規草案起草工作的意見、地方性法規草案徵求意見工作規則、年度立法計劃編制辦法、立法聽證暫行規定等規范性文件,從年度立法計劃的編制到法規的起草、論證、修改,進行了全過程規范。

一是規范了立法計劃的編制制度。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在實踐中,我們十分重視立法計劃的編制。在編制立法計劃的過程中,我們堅持體現改革發展穩定重大決策的項目優先安排,自主性、先行性立法項目優先安排,原有地方性法規與法律、行政法規不一致需要修訂或廢止的項目優先安排,地方發展迫切需要、條件比較成熟的項目優先安排。在此基礎上,我們對年度立法計劃的編制原則、編制機構和編制時間,立法計劃項目的提出、公開徵集、論證和確定,立法項目庫與年度立法計劃的銜接等內容作了明確規定,進一步規范了立法計劃的編制和執行。

二是規范了法規草案的起草制度。在法規起草工作中,組成素質高而精乾的法規起草班子,做到任務、時間、組織、責任、經費五落實。起草前認真學習和領會有關法律、法規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深入開展立法調查研究,全面、准確把握青島發展的實際,找准立法要解決的主要問題。不斷改進法規的起草機制,拓寬起草渠道,實行立法工作者、實際工作者、理論工作者相結合,發揮各自優勢,使理論與實踐更好地結合,更好地反映人民的利益和意志。

三是建立完善了統一審議制度。實行統一審議制度能較好地解決越權立法、法規與法律相抵觸,以及民主程序不規范、部門利益驅動,導致立法質量不高等問題,這是維護國家法制統一,提高立法質量的重要保證。實踐證明,這一制度在堅持統一審議的同時,充分發揮了法制委員會和其他專門委員會的優勢和積極性、創造性,有效地維護了國家法制統一和提高了立法質量。

四是建立了立法的協調機制。通過協調,把立法中的主要矛盾和分歧意見解決在提請常委會審議之前;通過協調,正確處理市人大常委會與市政府、市人大常委會與各區(市)人大常委會、法制委員會與其他專門委員會等三個方面的關系,共同研究和處理法規審議中遇到的問題。

五是成立法制委員會。我們於2001年設立了法制委員會,並不斷改善法制委員會委員的行業構成和知識結構。如本屆法制委員會的11名組成人員,來自高校、科研、醫療衛生、政法、工業企業、商貿企業、建設和城市、農村基層單位等各行各業;從知識結構來看,有學法律的,也有學其他專業的;從新老交替來看,新進法制委員會的9名,老委員2名。這個結構充分考慮了立法工作的需要,既體現了專業性又兼顧了廣泛性,既注重理論指導又重視實踐經驗,既體現了工作延續性也突出了工作創新性,為我市的地方立法工作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證。

❼ 如何做好「促進型立法」工作

近年來,在國家和地方層面出現了一種新型的法律法規,它不像以往的法律法規一樣以管制性、約束性規范為主要內容,而是重在提倡、促進某項事業的發展。近幾年直接以「促進」命名的法律就有《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農業機械化促進法》《民辦教育促進法》《清潔生產促進法》《中小企業促進法》以及正在制定中的《就業促進法》;除此之外,雖未直接以「促進」命名,但以提倡性、促進性內容為主的法律還有很多, 像《科學技術進步法》《公益事業捐贈法》《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等。另外,在筆者從事地方立法的實際工作中也經歷過一些此類地方性法規的制定,除了為實施上位法而制定的促進性實施條例外,如《北京市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辦法》,在創制性地方性法規方面,也有一些以「促進」命名的地方性法規,如《北京市促進私營個體經濟發展條例》《北京市專利保護和促進條例》,另外還有一些以促進性內容為主的地方性法規,如《北京市全民健身條例》《中關村科技園區條例》等。除專門以促進、提倡為主要內容的法律法規外,在其他法律法規中也存在很多提倡性、促進性的條文規范,比如《憲法》第十九條、第二十四條、第四十七條等分別規定了多處提倡、鼓勵的內容,新修訂的《義務教育法》也就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教學質量提高等內容規定了提倡性、鼓勵性條款。對於此類立法現象,有學者稱之為「促進型立法」[1]。
對於此類以促進為主要內容的法律法規和提倡性、促進性的法律規范,人們的認識並不統一,有人認為這類立法是軟法,此類事項不應當立法,有人認為這類立法不能解決實際問題等。作為地方立法工作者,應當重視這種立法現象,研究其立法規律,以做好今後相應的立法工作。
一、促進型立法中法律規范的主要類型
促進型法律法規中的法律規范和其他法律法規中的提倡性、促進性規范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一)道德提倡性規范
在一些法律法規中出現的提倡性、促進性法律規范屬於對人們道德義務的重申。比如《婚姻法》第四條規定:「夫妻應當互相忠實,互相尊重;家庭成員間應當敬老愛幼,互相幫助,維護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關系。」夫妻互相忠實、敬老愛幼等屬於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傳統美德,現在被以法律規范的形式體現出來。這種提倡性的道德規范多規定在法律法規中的總則部分。
(二)政策宣示性規范
這種規范主要是重申當前或者今後一個時期內對有關問題發展的政策取向,主要目的在於提高有關主體對某項事業發展的信心,為事業的發展奠定基調,穩定秩序。比如《民辦教育促進法》第三條規定:「民辦教育事業屬於公益性事業,是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組成部分。國家對民辦教育實行積極鼓勵、大力支持、正確引導、依法管理的方針。」在當前民辦教育發展良莠不齊,社會各界對民辦教育質疑聲不斷,限制甚至取消民辦教育的聲音不斷出現的情況下,法律的這一規定明確了國家對民辦教育鼓勵、支持的態度,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民辦教育舉辦者或者准備進入民辦教育行業者的顧慮。
(三)明確發展趨勢的規范
此類規范主要是通過法律規范的形式明確某項事業的未來發展方向。比如《中關村科技園區條例》第六條規定:「中關村科技園區重點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以及其他智力密集型產業。」這就通過法規的形式確定了未來中關村科技園區發展方向,為預備在中關村科技園區發展的單位和個人提供參考。
(四)具體的促進措施
通過具體的措施來推動和促進某項事業的發展是促進型立法的主要內容,也是這類立法能夠發揮實際作用的依託。從法律法規的規定看,促進措施主要有以下幾類:
1.減免稅費。這是所有促進措施中最有力度的一類,幾乎所有促進型立法都涉及此類措施,比如《中小企業促進法》第二十三條、《農業機械化促進法》第二十六條等。
2.資金支持。作為需要促進、鼓勵發展的對象,一般在發展的資金保障上都存在不足,需要通過立法增加財政經費投入、企事業單位的經費投入以及其他途徑的經費投入。法律、法規規定的資金支持措施主要有設立基金、專項資金,優惠貸款,提供擔保等。比如《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第二十一條規定:「國家財政用於科學技術、固定資產投資和技術改造的經費,應當有一定比例用於科技成果轉化。科技成果轉化的國家財政經費,主要用於科技成果轉化的引導資金、貸款貼息、補助資金和風險投資以及其他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資金用途。」
3.降低進入門檻,簡化手續。促進型立法所要提倡、促進的對象,往往是以往受到約束和限制過多而不能充分發展的領域,通過立法取消不必要的限制,在進入門檻上予以降低,在程序、手續上給予簡化,從而為其發展創造條件,達到促進的目的。比如《中關村科技園區條例》第九條規定:「在中關村科技園區設立企業,辦理工商登記時,除法律、法規規定限制經營的項目外,工商行政管理機關對經營范圍不作具體核定。」根據有關方面反映的情況,中關村科技園區關於企業設立登記的改革促進了園區登記企業數量的快速增長。
4.給予表彰、獎勵。對於在某項工作中作出貢獻的單位或者個人給予表彰或者獎勵,是國家或者地方政府的一種姿態宣示,雖然它無法覆蓋到全部參與者,但在某些領域里具有很強的示範效應和帶動作用,可以促使更多的人參與到這項事業中來。不僅是專門性的促進型法律法規,幾乎在所有的法律法規中,都有表彰獎勵條款,有些地方性法規還把肯定性和否定性的法律後果放在一起,規定為「獎勵和處罰」。
5.突破法律規定創設新的制度措施。在一些法律法規中,為了達到促進的目的,可能會在普遍性的法律規定之下創設新的制度措施,從而使此類立法具有改革性、試驗性的特徵。值得注意的是,突破性規定的促進型立法必須有足夠的政策依據,比如國家設立的綜合改革試驗區、特區等,如果缺乏政策支撐,創新性規定就會成為對法制統一原則的違背。
6.地方性的措施。在一些地方立法中,可能會根據本地實際情況,規定一些具有明顯地方性的措施。比如在二元結構的體制下,作為稀缺資源的城市戶口,在一些重要的領域被作為具有顯著促進作用的措施規定在法規中。《中關村科技園區條例》在「人才引進」一節中不但明確科技園區引進留學人員、科技和管理人才的戶口優惠措施,還直接規定了子女教育問題。《北京市促進私營個體經濟發展條例》也就私營企業主獲得北京市戶口的問題進行了規定。這類措施在一定范圍內具有很強的實用性,但也具有明顯的地域性和階段性。
(五)管理性規范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在專門的以「促進」來命名的法律法規中,也並不完全是促進、提倡的內容,也有大量的管理性、約束性規范,這種立法思路一般被表述為通過管理來促進,管理也是一種促進,也就是要通過管理、規范、提高來推動某項事業向更高水平發展。關於管理類規范,可以分為兩類:
1. 著眼於創造被促進對象發展的良好外在環境,減少發展的阻力,達到促進的目的。比如《北京市促進私營個體經濟發展條例》第二十七條規定:「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違反法律、法規規定,向私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收費、罰款、攤派。私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有權拒絕不合法的收費、罰款;有權拒絕任何單位和個人違法向其攤派人力、物力、財力;有權拒絕強行要求贊助、捐款、集資;有權拒絕非法有償服務或者搭售商品、訂購書籍報刊等侵權行為。」根據當前我國政治體制運作的實際狀況和資源配置的現實,在多數問題上,所謂管理規范的重點應當放在規范政府自身行為、提高服務水平、創造事業發展的良好外在環境上。2.加強對被促進對象本身的管理,提高其自身素質和發展水平,使其在更高的層次上進一步發展。比如《民辦教育促進法》第四十條規定:「教育行政部門及有關部門依法對民辦學校實行督導,促進提高辦學質量;組織或者委託社會中介組織評估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並將評估結果向社會公布。」
值得注意的是,在促進型立法中,我們能夠明顯地感覺到,管理性規范與促進性規范的比重和安排問題對於立法思路的影響是巨大的,也是在立法過程中一直爭論不休的難點問題。
二、促進型立法大量產生的背景
(一)社會發展的要求
促進型法律法規多數不是在經濟領域,它關注的往往是社會整體發展過程中的薄弱產業、事業或者需要政府提供更多服務的領域,比如科技進步、教育事業、公益事業、就業和社會保障等。因為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只要打破原有對經濟發展不必要的束縛和不合理的限制,各種經濟力量都會根據自身的特點,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在競爭中求得生存和發展,這也是市場競爭的必然現象。而在我國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後,經濟發展的巨大成就與社會事業發展不均衡的矛盾逐漸暴露出來,經濟發展帶來的環境、人民群眾身心健康、教育事業發展等問題開始凸現,社會發展的薄弱領域需要相應的法律制度推動和促進其發展,這種需求反映到立法上,帶動了促進型立法的出現。
(二)政府職能的轉變
促進型立法是在國家職能從單純的管理角色向服務角色轉變,政府管理方式由計劃經濟體制下強硬的管制型向市場經濟體制下維持市場經濟正常運行秩序、彌補市場自身不足、加強社會保障等方向轉變過程中產生的。在市場經濟體制下,政府的公共管理職能不斷細化為宏觀調控管理職能和公共服務職能,政府在履行宏觀管理職能時在角色范圍上也必須定位為管理與服務並重,而不能是單純的管制者,這種轉變帶動了引導、推動、服務、鼓勵的促進型立法的產生。
(三)國家治理方式的轉變
促進型立法一般都帶有鮮明的政策性,反映了一個階段和時期社會的現實需要以及政策調控的基本取向,多數屬於政策的固定化、法定化。在以往習慣於政策治國的模式下,這些優惠政策、促進措施相對於社會管理、治理的要求來說,更適宜通過政策、文件、決定、命令的方式發布和貫徹,但在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確立的背景下,在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被越來越重視的情況下,將重要的、需要長期堅持的政策法定化、國家意志化,是法治建設取得進步的體現。
三、如何做好促進型立法工作
(一)轉變觀念,正確對待促進型立法
在立法過程中,很多部門和從事立法工作的同志對促進型立法存在一些看法,認為力度偏軟,不能發揮實際作用;立法中法律責任不夠明確,一些要求沒有相應的法律責任對應,屬於不完整的「法」等。這種看法的存在影響著實際的立法工作。筆者以為,這種判斷是以傳統的管理型立法作為參照物產生的,所謂不能發揮實際作用其實是管理被服務代替、約束相對人變成約束政府自身所帶來的不適應感,力度偏軟是因為處罰、制裁措施無法適用。其實,法律本身就具有指引、預測、評價、教育、強制等多項功能,以往的管理型立法過分注重運用處罰等手段來突出法律的強制功能,而忽略了其他幾項功能的運用和發揮,促進型立法在某種程度上是法律功能全面發揮的回歸。促進型立法的力度主要體現在承擔促進責任的主體(主要是政府和公共服務組織)所應當採取的促進措施的明確性、具體性,考量、評估的可行性等方面上,而不能以是否方便管理來評判。
(二)加強對立法必要性的論證
立法論證是做好每項立法工作的前提。促進型立法的必要性論證不同於一般立法,它應當重在論證所要促進的事項是否確實屬於未來發展的長期趨勢,所要促進的事項是否能夠和適合運用法律手段來促進,比如人們私生活領域的事項、純粹道德規范能夠調整的事項等就不宜用法律手段來規范;同時還要論證所提出的促進措施是否具有長期持續性,因為法律法規必須要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和權威性,不能朝令夕改。不能因為轉變觀念,就變成每項政策都要立法,每個要促進的對象都要有法來保護。如果就一項可能短期內就會改變的促進政策進行立法,可能就會使立法成為一種隨意、不嚴肅的行為。
(三)合理配置管理與促進規范
在促進型立法中,如何合理配置管理和促進規范,是直接決定立法價值取向和基本框架的指導思想問題。筆者以為,在此問題上應當考慮以下幾點:第一,必要的管理措施對於促進發展是必須的,但是作為促進型立法,管理類規范適用的重點應當是已經有了一定發展基礎、需要在更高層次上推進的事業,而不能把過多的管理措施施加到需要重點扶持的事業上,不能因加強管理而沖淡了促進的基本立法取向,更不能借促進之名突出管理的實質。第二,對於具體立法而言,必須考慮被促進的事業在其他相關法律法規中是否已經有了足夠的管理措施,是否有必要在促進型立法中過多強調管理措施,比如關於中小企業和私營個體經濟的發展,其他法律法規中已經有了足夠的管理措施,顯然在專門的促進型立法中就沒有必要再過多規定管理措施。第三,要重點研究被促進對象發展不力的制約因素到底是外在束縛過多還是其自身存在問題大,在多數情況下,管理的重點應該放在規范政府自身行為、提高管理和服務水平、完善發展的外在環境上。
(四)增強促進措施的實效性
法律法規的價值體現在實效上。作為促進型立法,要增強實效性,就要把促進措施規定得明確、具體,具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按照這種要求,在立法過程中,應當盡量減少道德提倡性規范,因為它本不屬於法律要解決的問題;要慎重研究政策宣示性和明確發展趨勢的規范,如果定性不準,就有可能使事業發展偏離正確的方向;重點是具體細化、明確促進措施,比如在法規中直接規定出台優惠和促進措施、制定配套文件的時限和具體內容要求。由於在促進型立法中承擔促進責任的主體多數是政府及公共服務主體,針對管理相對人的處罰、強制和民事、刑事責任都無法適用在這些主體身上,因此就必須藉助於公開透明的外在監督來督促其履行促進責任,比如權力機關監督、輿論監督、人民群眾的監督,同時建立和完善社會訴求的受理和反饋機制,使促進措施真正得到落實。同時未來更重要的是要在系統內的考核、評估乃至政績考核中有所體現,並形成完善的制度性規范,才可能真正使法律、法規的規定落到實處。
(五)及時研究總結法律、法規的實施效果
由於促進型立法帶有典型的政策性、靈活性、階段性,因此,作為權力機關,更要做好相應的執法檢查和監督工作,以使被促進對象能夠盡快得到較大發展,防止促進措施長期得不到落實而失效;同時更要關注和研究政策環境的變化,開展相應的立法後評估工作,及時啟動法規的修改廢止工作,防止原有的促進措施落後而變成制約措施。
(作者單位:北京市人大常委會法制辦公室)

❽ 當前在依法辦事上最需要解決的突出問題是什麼列舉3-4個

主要表現為以下幾方面:
(一)不依法辦事的人叫別人依法辦事,這就是最大的矛盾。所謂「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普通人違法犯罪危害有限;黨員幹部違法犯罪危害的是一方百姓,乃至國家!
(二)有的法律法規未能全面反映客觀規律和人民意願,針對性、可操作性不強,立法工作中部門化傾向、爭權諉責現象較為突出;
(三)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現象比較嚴重,執法體制權責脫節、多頭執法、選擇性執法現象仍然存在,執法司法不規范、不嚴格、不透明、不文明現象較為突出,群眾對執法司法不公和腐敗問題反映強烈;
(四)部分社會成員尊法信法守法用法、依法維權意識不強,一些國家工作人員特別是領導幹部依法辦事觀念不強、能力不足,知法犯法、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現象依然存在。
這些問題,違背社會主義法治原則,損害人民群眾利益,妨礙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必須下大氣力加以解決。

❾ 如何完善立法機制

發揮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導作用。建立由全國人大相關版專門委員會、常權委會工作委員會組織有關方面參與起草重要法律草案機制,建立健全專門委員會、工作委員會立法專家顧問制度。加強立法工作力量,提高立法工作能力。


1、加強人大對立法工作的組織協調,健全立法機關主導、社會各方有序參與立法的途徑和方式。

2、更多發揮人大代表參與起草和修改法律的作用,廣泛徵求代表意見並認真研究採納。

3、貫徹加強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建設的精神,開展立法協商。

4、健全立法機關和社會公眾溝通機制,拓寬公民有序參與立法途徑,加強立法宣傳工作。

5、健全向地方人大征詢立法意見機制,探索建立基層立法聯系點制度。

6、增強立法針對性,推進立法精細化,不斷提高立法工作水平。

熱點內容
公務員職業道德的目的 發布:2025-01-12 01:43:57 瀏覽:144
勞動法婦女節 發布:2025-01-12 01:37:44 瀏覽:228
古田縣人民法院 發布:2025-01-12 01:10:23 瀏覽:489
行政法哪些法規重要 發布:2025-01-12 01:08:44 瀏覽:407
試論述國際商法的基本作用 發布:2025-01-12 00:03:41 瀏覽:725
華東政法大學東方法學 發布:2025-01-11 23:36:41 瀏覽:222
司法部公證管理規章有哪些 發布:2025-01-11 23:03:26 瀏覽:269
法人變更了還承擔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1 22:45:01 瀏覽:485
關於黨支部上牆張貼的規章 發布:2025-01-11 22:11:03 瀏覽:146
在職法律碩士報名條件 發布:2025-01-11 22:10:51 瀏覽:7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