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中國立法需要

中國立法需要

發布時間: 2022-05-03 20:52:46

A. 當前我國立法領域面臨哪些突出問題

法律分析:立法質量需要進一步提高,有的法律法規全面反映客觀規律和人民意願不夠,解決實際問題有效性不足,針對性、可操作性不強;立法效率需要進一步提高。還有就是立法工作中部門化傾向、爭權諉責現象較為突出,有的立法實際上成了一種利益博弈,不是久拖不決,就是制定的法律法規不大管用,一些地方利用法規實行地方保護主義,對全國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秩序造成障礙,損害國家法治統一。

法律依據:《關於的說明》 第四 完善立法體制。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經過長期努力,我國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國家生活和社會生活各方面總體上實現了有法可依,這是一個了不起的重大成就。同時,我們也要看到,實踐發展永無止境,立法工作也永無止境,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任務依然很重。

我們在立法領域面臨著一些突出問題,比如,立法質量需要進一步提高,有的法律法規全面反映客觀規律和人民意願不夠,解決實際問題有效性不足,針對性、可操作性不強;立法效率需要進一步提高。還有就是立法工作中部門化傾向、爭權諉責現象較為突出,有的立法實際上成了一種利益博弈,不是久拖不決,就是制定的法律法規不大管用,一些地方利用法規實行地方保護主義,對全國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秩序造成障礙,損害國家法治統一。

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是提高立法質量的根本途徑。科學立法的核心在於尊重和體現客觀規律,民主立法的核心在於為了人民、依靠人民。要完善科學立法、民主立法機制,創新公眾參與立法方式,廣泛聽取各方面意見和建議。全會決定提出,明確立法權力邊界,從體制機制和工作程序上有效防止部門利益和地方保護主義法律化。一是健全有立法權的人大主導立法工作的體制機制,發揮人大及其常委會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導作用;建立由全國人大相關專門委員會、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組織有關部門參與起草綜合性、全局性、基礎性等重要法律草案制度;增加有法治實踐經驗的專職常委比例;依法建立健全專門委員會、工作委員會立法專家顧問制度。二是加強和改進政府立法制度建設,完善行政法規、規章制定程序,完善公眾參與政府立法機制;重要行政管理法律法規由政府法制機構組織起草;對部門間爭議較大的重要立法事項,由決策機關引入第三方評估,不能久拖不決。三是明確地方立法許可權和范圍,禁止地方制發帶有立法性質的文件。

需要明確的是,在我們國家,法律是對全體公民的要求,黨內法規制度是對全體黨員的要求,而且很多地方比法律的要求更嚴格。我們黨是先鋒隊,對黨員的要求應該更嚴。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努力形成國家法律法規和黨內法規制度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互保障的格局。

B. 立法必須以什麼為依據{要詳解}

但是很多參考書上給的答案是 C 憲法

《立法法》第三條檢定:
立法應當遵循憲法的基本原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堅持改革開放。
【釋義】本條是關於立法應當遵循憲法的基本原則的規定。
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全國各族人民、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業事業組織,都必須以憲法為根本的活動准則。依法治國,歸根結底就是依照憲法治國。維護法治的權威,首先是維護憲法的權威。遵循憲法的基本原則是立法的一條最重要的原則。
憲法規定國家的根本制度、根本任務和國家生活中最重要的原則,是一切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的立法基礎。憲法確立的基本原則,是一切法的規范必須遵循的。憲法以國家根本大法的形式,對黨和國家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作了完整、准確的規定。黨的基本路線可以概括為「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即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四項基本原則是指,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憲法序言明確規定:「我國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國家的根本任務是,沿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集中力量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國各族人民將繼續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指引下,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改革開放,不斷完善社會主義的各項制度,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自力更生,艱苦奮斗,逐步實現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憲法的上述規定,集中表述了黨和國家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這也是憲法的基本原則中最核心的部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符合我國實際情況,代表和反映了全國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黨和國家的一切工作都要堅持基本路線,立法工作也必須堅持這條基本路線,這是立法工作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維護人民利益的根本保證。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要把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擺在首要地位。圍繞發展社會生產力這個根本任務,把改革作為推進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各項工作的動力。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是我們的立國之本,改革開放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必由之路。立法工作要遵循憲法的基本原則,為經濟建設這個中心服務,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的方針,保障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
憲法序言明確規定了中國共產黨在國家中的領導地位,這是中國人民總結歷史經驗得出的最基本的結論,是億萬人民在長期斗爭中作出的決定性選擇。立法遵循憲法的基本原則,特別重要的是堅持黨的領導的原則。黨對國家事務的領導,主要是政治領導,是路線、方針、政策的領導。黨把自己的主張,通過國家權力機關制定成法律而成為國家意志。黨領導人民制定憲法和法律,又領導人民遵守和執行憲法和法律。在立法工作中堅持黨的領導的原則,必須認真貫徹黨和國家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把立法工作與國家改革、發展、穩定的重大決策緊密地結合起來。立法法規范和健全了國家立法制度,是黨的領導、人民民主、法制建設有機結合的重要體現。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進行了深入、廣泛的經濟體制改革和其他方面的改革。改革是一場偉大的革命,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涉及經濟基礎、上層建築各個領域的變革。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越來越要求立法工作適應改革的需要,以立法促進和保障改革的順利進行。立法工作要善於總結改革開放中形成的新鮮經驗,把經過實踐檢驗的行之有效的政策和做法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下來。隨著改革的深入,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與此相適應,需要建立適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的法律體系。要不斷完善有關市場主體、市場行為、社會保障和國家對市場進行宏觀調控的法律規范,完善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促進教育、科技、文化等各方面事業全面發展的法律規范,完善促進國家政權機構轉變職能、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設的法律規范。把立法工作和國家改革、發展、穩定的重大決策緊密結合起來,就能夠有力地促進改革和建設事業的發展,更好地體現黨對國家事務的領導作用,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推向前進。 第三條 立法應當遵循憲法的基本原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堅持改革開放。
【釋義】本條是關於立法應當遵循憲法的基本原則的規定。
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全國各族人民、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業事業組織,都必須以憲法為根本的活動准則。依法治國,歸根結底就是依照憲法治國。維護法治的權威,首先是維護憲法的權威。遵循憲法的基本原則是立法的一條最重要的原則。
憲法規定國家的根本制度、根本任務和國家生活中最重要的原則,是一切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的立法基礎。憲法確立的基本原則,是一切法的規范必須遵循的。憲法以國家根本大法的形式,對黨和國家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作了完整、准確的規定。黨的基本路線可以概括為「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即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四項基本原則是指,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憲法序言明確規定:「我國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國家的根本任務是,沿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集中力量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國各族人民將繼續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指引下,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改革開放,不斷完善社會主義的各項制度,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自力更生,艱苦奮斗,逐步實現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憲法的上述規定,集中表述了黨和國家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這也是憲法的基本原則中最核心的部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符合我國實際情況,代表和反映了全國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黨和國家的一切工作都要堅持基本路線,立法工作也必須堅持這條基本路線,這是立法工作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維護人民利益的根本保證。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要把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擺在首要地位。圍繞發展社會生產力這個根本任務,把改革作為推進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各項工作的動力。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是我們的立國之本,改革開放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必由之路。立法工作要遵循憲法的基本原則,為經濟建設這個中心服務,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的方針,保障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
憲法序言明確規定了中國共產黨在國家中的領導地位,這是中國人民總結歷史經驗得出的最基本的結論,是億萬人民在長期斗爭中作出的決定性選擇。立法遵循憲法的基本原則,特別重要的是堅持黨的領導的原則。黨對國家事務的領導,主要是政治領導,是路線、方針、政策的領導。黨把自己的主張,通過國家權力機關制定成法律而成為國家意志。黨領導人民制定憲法和法律,又領導人民遵守和執行憲法和法律。在立法工作中堅持黨的領導的原則,必須認真貫徹黨和國家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把立法工作與國家改革、發展、穩定的重大決策緊密地結合起來。立法法規范和健全了國家立法制度,是黨的領導、人民民主、法制建設有機結合的重要體現。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進行了深入、廣泛的經濟體制改革和其他方面的改革。改革是一場偉大的革命,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涉及經濟基礎、上層建築各個領域的變革。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越來越要求立法工作適應改革的需要,以立法促進和保障改革的順利進行。立法工作要善於總結改革開放中形成的新鮮經驗,把經過實踐檢驗的行之有效的政策和做法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下來。隨著改革的深入,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與此相適應,需要建立適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的法律體系。要不斷完善有關市場主體、市場行為、社會保障和國家對市場進行宏觀調控的法律規范,完善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促進教育、科技、文化等各方面事業全面發展的法律規范,完善促進國家政權機構轉變職能、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設的法律規范。把立法工作和國家改革、發展、穩定的重大決策緊密結合起來,就能夠有力地促進改革和建設事業的發展,更好地體現黨對國家事務的領導作用,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推向前進。

C. 中國立法的詳細流程

中國立法的詳細流程:
(一)法律案的提出
1.有權向全國人大提出法律案的主體。有權向全國人大提出法律案的主體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有關國家機關,即全國人大主席團、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中央軍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全國人大各專門委員會,可以向全國人大提出法律案,由主席團決定列入會議議程。二是一個代表團或者30名以上代表聯名,也可以提出法律案,由主席團決定是否列人會議議程,或者先交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審議、提出是否列入會議議程的意見,再決定是否列入議程。專門委員會審議的時候,可以邀請提案人列席會議,發表意見。
法律規定上述兩類主體可以直接向全國人大提出法律案,在實踐中,屬於全國人大立法許可權范圍的基本法律的制定,一般都是在全國人大舉行會議之前,先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出,經過常委會審議後,再提請大會審議。實踐證明,這一做法對提高立法質量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立法法明確規定,向全國人大提出的法律案,在全國人大閉會期間,可以先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出,經常委會會議審議後,決定提請全國人大審議。
2.有權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出法律案的主體。有權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出法律案的主體也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有關國家機關,即委員長會議、國務院、中央軍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全國人大各專門委員會,可以向常委會提出法律案,由委員長會議決定列入常委會會議議程,或者先交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審議、提出報告,再決定列入常委會會議議程。如果委員長會議認為法律案有重大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可以建議提案人修改完善後再向常委會提出。二是常委會組成人員十人以上聯名,可以向常委會提出法律案,由委員長會議決定是否列入常委會會議議程,或者先交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審議、提出是否列入會議議程的意見,再決定是否列入常委會會議議程。不列入常委會會議議程的,應當向常委會報告或者向提案人說明。專門委員會審議的時候,可以邀請提案人列席會議,發表意見。
(二)法律草案的形成過程
法律案是指依法享有提案權的機關或個人向立法機關提出的關於制定、修改、廢止某項法律的議案。根據立法法的規定,提出法律案應當同時提出法律草案文本及其說明,並提供必要的資料。其中,法律草案文本是法律案中最重要的內容,它以條文的形式體現立法目的、指導思想、原則和所要確立的法律規范。起草法律草案,是立法工作的基礎性環節。
根據中央國家機關起草法律草案的實踐,法律草案的形成過程,一般包括以下幾個環節:
1.立項,作出立法決策。自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以來,每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五年立法規劃,每年還制定年度立法計劃。通過制定立法規劃和立法計劃,將需要制定法律的項目列入規劃和計劃,並列明提出法律草案的大致時間。立項是作出立法決策的重要形式。五年立法規劃經反復討論、徵求意見後報中央批准實施。如果沒有列入規劃和計劃,經過充分調查研究和論證,認為需要制定法律的,也可以作出立法決策,組織起草。在作出立法決策時,應當初步明確制定該法律的必要性、可行性和立法目的,立法應當把握的主要原則和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2.建立起草班子,開展起草工作。立法列項後,根據提出法律案的時間要求,承擔起草任務的機關或部門即著手起草工作的部署和安排,建立或指定專門的起草人員,組成固定或相對固定的起草工作班子。起草班子一般由來自於與立法事項有關的領導、專家和實際工作者組成。
3.進行調查研究。開展調查研究,是法律草案起草工作的重要方面。調查研究的形式包括召開各種座談會、專題研討會、到基層調查、收集各方面的資料等。調查研究的內容主要包括:一是現行有關法律、法規、規章、政策對立法事項的規定;二是有關國家和地區的相關規定和做法;三是立法事項的理論研究情況;四是實踐中的主要做法、成功經驗和存在的問題;五是實際工作部門、專家學者對立法事項的意見和建議等。
4.形成草案框架和對主要問題的意見。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通過分析研究,進一步明確立法目的,並按照邏輯結構擬出法律框架以及對主要問題的意見,確立起草思路。確定法律框架和對主要問題的意見,是草擬法律條文的前提和基礎。為了使法律草案框架和對主要問題的意見基本可行,有時還要在一定范圍徵求意見和進行論證,並報起草機關的領導審定,以確保起草工作建立在良好的基礎上。
5.起草條文。確定框架和對主要問題的解決方案後,在研究明確法意的基礎上,著手起草法條,即運用立法技術,科學地表達需要確立的法律規范。起草出來的法律草案,最初一般稱「試擬稿」,供在一定范圍內研究討論。「試擬稿」經起草部門或單位初步討論同意,有的報送有關主管機關批准同意後,形成為「徵求意見稿」或「討論稿」,發各方面徵求意見。對於起草工作中的一些重大、復雜和敏感的問題,起草班子還要及時向上級請示報告,以作出正確決策和判斷。
6.徵求各方面意見。「徵求意見稿」或「討論稿」形成後,通常廣泛徵求有關方面的意見。形式主要有兩種:一是將徵求意見稿或討論稿印發有關方面書面徵求意見,二是召開座談會、論證會和聽證會徵求意見。
7.形成送審稿並對送審稿進行審查。徵求意見稿經反復討論修改後,形成送審稿,報提案機關討論通過。形成送審稿前,起草單位通常要就法律草案中的重大問題,向上級機關請示報告或正式徵求有關方面的意見。提案機關不同,對送審稿的審查程序也有所不同。比如,由國務院部門起草的法律案,在送審稿形成之後、國務院決定提出議案之前,先交國務院法制辦審查修改。經國務院法制辦審查修改,協調各方面的意見後,報國務院決定。軍隊各總部起草的法律案,報中央軍委決定前,交中央軍委法制局審查修改。
8.由提案機關討論決定,形成正式的法律案。國務院提出法律案,一般由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通過;中央軍委提出法律案,由中央軍事委員會討論通過;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提出法律案,一般由審判委員會或檢察委員會討論通過;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會議和全國人大專門委員會提出法律案,分別由委員長會議或專門委員會討論通過。提出的法律案,應當同時提出法律草案文本及其說明,並提供必要的資料,如修改現行法律的議案,一般附有修改前後的條文對照表。
(三)法律案的審議
審議法律案,是立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階段。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審議法律案的過程,實質是充分發揚民主、集思廣益的過程。
1.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法律案的程序。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法律案的主要程序:一是在會議舉行前一個月將法律草案發給代表,以便代表進行認真研究,准備意見;二是在大會全體會議上聽取提案人作關於法律草案的說明;三是各代表團全體會議或小組會議對法律草案進行審議;四是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對法律草案進行審議,提出審議意見,然後由法律委員會根據各代表團和有關的專門委員會的審議意見,對法律草案進行統一審議,向主席團提出審議結果的報告,並提出法律草案修改稿。
全國人大審議法律案,一般經過一次會議審議後即交付表決。法律案在審議中有重大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的,經主席團提出,由大會全體會議決定,可以授權常委會進一步審議,作出決定,並將決定情況向全國人大下次會議報告;也可以授權常委會根據代表的意見進一步審議,提出修改方案,提請全國人大下次會議審議決定。這種情況,實踐中曾發生過幾次。比如,1987年4月六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在審議了村民委員會組織法(草案)後,由於代表對村民委員會的性質等重大問題有較大不同意見,會議決定原則通過該草案,授權全國人大常委會根據憲法關於村民委員會是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的規定,參照大會審議中代表提出的意見,進一步調查研究,總結經驗,審議修改後予以頒布試行。據此,1987年11月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三次會議在對草案進行審議修改後通過了村民委員會組織法(試行)。
2.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法律案的程序。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法律案的主要程序:一是在常委會會議舉行的7日前將法律草案發給常委會組成人員,以便常委會組成人員進行認真研究,准備意見;二是在常委會全體會議上聽取提案人作關於法律草案的說明,由提案人委託的人對制定該法律的必要性、可行性、立法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以及法律草案的主要內容作出說明;三是常委會分組會議對法律草案進行審議,在此基礎上,必要時可以召開聯組會議進行審議;四是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對法律草案進行審議,提出審議意見,然後由法律委員會根據各常委會組成人員、有關的專門委員會的審議意見和其他各方面的意見,對法律草案進行統一審議,向常委會提出審議意見的匯報或者審議結果的報告,並提出法律草案修改稿。
3.關於三審制。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法律案的一個重要特點,是一般實行三審制,即一個法律案一般應當經過三次常委會會議審議後,才能交付表決。實踐證明,實行三審制,對於充分發揚民主,保證常委會組成人員有充分的時間對法律案進行深入審議,提高立法質量,具有重要意義。同時,根據實際情況,立法法又規定了三種例外情況:一是,如果各方面對法律案的意見比較一致的,可以經兩次會議審議後交付表決;二是,對屬於部分修改的法律案,如果各方面意見比較一致的,也可以經一次會議審議後即交付表決;三是,如果法律案經常委會三次會議審議後,仍有重大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的,由委員長會議提出,經聯組會議或者全體會議同意,可以暫不付表決,交法律委員會和有關的專門委員會進一步審議。
根據立法法規定和實踐做法,三次審議之間的主要分工是:
一審,在常委會全體會議上聽取提案人關於法律草案的說明,然後在分組會議上對法律草案進行初步審議。一審著重審議制定該法律的必要性、可行性和法律的框架結構是否合理等問題。
二審,在常委會全體會議上聽取法律委員會關於法律草案修改情況和主要問題的匯報,然後在分組會議上對法律委員會提出的法律草案修改稿(稱「二次審議稿」)進行全面、深入的審議。二審重點審議法律草案二次審議稿對若干主要問題的規定是否合適、可行。
三審,在常委會全體會議上聽取法律委員會關於法律草案審議結果的報告,然後在分組會議上對法律委員會提出的新的法律草案修改稿(稱「三次審議稿」)再次進行深入的審議。三審的審議重點是,各方面提出的對法律草案中若干主要問題的意見是否得到妥善解決,對沒有採納的意見是否有充分、合理的解釋和說明。根據常委會的分組審議意見,法律委員會在當次會議中再次召開會議,對法律草案進行必要的修改,提出法律草案建議表決稿,交分組會議作最後的審議。如果常委會組成人員對建議表決稿沒有大的不同意見,則由委員長會議提請常委會全體會議表決,以全體常委會組成人員過半數通過。
4.關於廣泛聽取各方面意見的制度。在立法過程中,除了人大代表和常委會組成人員參加審議討論、提出意見外,還要廣泛聽取各個方面的意見,是我國立法工作必須遵循的一條重要原則和基本經驗。立法法總結實踐經驗,對廣泛聽取各方面意見的制度,作出了比較全面的規定。主要包括:書面徵求意見、座談會、聽證會、論證會、向社會公布法律草案公開徵求意見等幾種制度。
書面徵求意見和座談會簡便易行,可以根據法律草案需要研究的主要問題,有針對性地確定書面徵求意見和參加座談會的機關、組織和專家,便於對有關問題進行比較深入的研究,因此是我國立法實踐中最經常運用的兩種方式。
論證會,是就法律草案中專業性、技術性較強的問題,邀請有關方面的專家從科學性、可行性角度進行研究,提出論證意見。論證會制度主要是解決立法的科學性問題,論證意見具有較高的權威性,對立法具有重要影響。為了保證論證意見的客觀、公正,舉辦單位在邀請論證會參加人員時.應當使持各種不同意見的專家都有代表參加,發表意見。論證結論實行少數服從多數,由同意論證結論的人員簽署,並附少數人的不同意見及其理由,以供立法機關作出全面判斷。
聽證會,是面向社會公開舉行聽取意見會的一種方式。聽證會的主要特點:一是公開、透明。舉行聽證的時間、地點、內容一般事先向社會公布,如果公民有意願出席聽證會發表意見,可以報名參加。聽證會一般公開舉行,允許公眾旁聽和新聞媒體采訪、報道。但如果公開舉行會損害國家安全、社會公共利益,則可以不公開舉行。二是充分、客觀。聽證會的組織者應當在報名參加聽證會的公民中選擇各種不同意見的代表參加聽證會,以使各種不同意見都得到比較充分的反映和表達。三是程序性強。聽證會參加人員往往比較多,為了使參加人員都有平等的機會發表意見,也為了提高聽證會效率,聽證會一般都要制定聽證規則,對聽證會的發言順序、發言時間、會場紀律等作出規定,以保證聽證會有秩序地進行。聽證會結束後,應當將聽證記錄整理成聽證報告書,提交常委會作為參閱資料。
向社會公布法律草案公開徵求意見,是立法發揚民主的又一重要方式。對於一些重要的法律案,特別是與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法律案,除採取以上幾種方式徵求意見外,還採取向社會公布法律草案的方式,公開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實踐證明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好辦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全國人大常委會曾先後向社會公布了憲法修改草案、民法通則草案、村民委員會組織法草案、婚姻法修改草案等十多部法律草案,公開徵求各方面的意見,收到了很好效果。
(四)法律案的表決
列人全國人大會議審議的法律案,經法律委員會統一審議提出的法律草案修改稿,交各代表團進行審議,然後由法律委員會根據各代表團的審議意見進行修改,提出法律草案建議表決稿,由主席團提請大會全體會議表決,由全體代表的過半數通過。
列入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的法律案,經法律委員會統一審議提出的法律草案修改稿,交常委會進行審議,由法律委員會根據常委會組成人員的審議意見進行修改,提出法律草案建議表決稿,由委員長會議提請常委會全體會議表決,由全體常委會組成人員的過半數通過。
所謂全體代表或全體常委會組成人員,是指實有全體代表或全體常委會組成人員,不是指代表名額或常委會組成人員名額,也不是指到會的全體代表或全體常委會組成人員。所謂過半數,是指贊成票超過全體代表或全體常委會組成人員的半數,贊成票剛好是半數,不是過半數。
(五)法律的公布
法律的公布,是立法的最後一道工序,是法律生效的必要條件。經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通過的法律,由國家主席簽署主席令予以公布。簽署公布法律的主席令載明該法律的制定機關、通過和施行日期。
法律簽署後,及時在全國人大常委會公報和在全國范圍內發行的報紙上刊登。在常委會公報上刊登的法律文本為標准文本。所謂標准文本,就是凡發現各種法律文本之間不一致的,均以常委會公報上刊登的法律文本為標准,以維護法制統一,保證法律的正確貫徹實施。

D. 我國社會主義立法的基本原則

我國社會主義立法的基本原則:

1、憲法原則

憲法是萬法之法,是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等級的法律,是綜合性地規定諸如國家性質、社會經濟和政治制度、國家政權的總任務、公民基本權利和義務、國家機構這些帶根本性、全局性的關系或事項的根本大法。其他所有法律、法規,都是直接或間接地以憲法作為立法依據或基礎,或是不得同憲法或憲法的基本原則相抵觸。離開了甚至背離了憲法的原則或精神,立法乃至整個法律制度和法律秩序就必然會紊亂。

2、法治原則

經濟上實行市場化,政治上實行法治化,是現代社會不同於以往社會的顯著標志。而這兩化都需要有法治來推動來保障。因而現代社會更為顯著的標志,就在於要求建設法治國家,實現國家生活的法治化和法治生活的現代化。

這一原則的基本要求和主要內容突出地體現為:一切立法權的存在和行使都應當有法的根據,立法活動的絕大多數環節都依法運行,社會組織或成員以立法主體的身份進行活動,其行為應當以法為規范,行使法定職權,履行法定職責。在立法需要遵循的法的根據中,憲法是最高規格的根據。堅持立法的法治原則,就要有一套較為完善的立法制度,為立法權的存在和行使,為立法活動的進行,提供法的根據。特別要有關於立法許可權劃分、立法主體設置、立法運作程序、立法與政黨、與政府、與司法的關系和中央立法與地方立法的關系等方面的健全而具體的法律制度。

3、民主原則

立法應當遵循民主原則,其主要理由在於:首先,這是實現人民主權所必需。中國是人民主權國家,人民是國家的主人、民主的主體,國家活動的根本任務之一就是確認和保障人民的民主權利特別是當家作主管理國家的權利。在立法中遵循民主原則,用立法的形式充分反映和保障人民的民主權利,讓人民群眾成為立法的真實的主人,正是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管理國家的民主權利的重要體現。其次,這也是反映人民意志和客觀規律所必需。要使所立的法反映人民的意志和利益,就要使人民成為立法的主人。要使所立的法正確反映客觀規律,就要注意總結實踐經驗,因為法要符合客觀規律,需要通過社會實踐的中介來實現,而人民群眾正是實踐的主體,讓最有社會實踐經驗的人民群眾成為立法的主人、參與立法,便能有效地反映客觀規律。如果只由少數人閉門造法,這種法即使「很完備」,也難以體現人民的意志和客觀規律。再次,堅持立法的民主原則,也是對立法實行有效的監督和制約、防止濫用立法職權、個人獨斷或不盡立法職守所必需。可見,中國立法應當遵循民主原則,是現代立法的普遍規律和中國國情的雙重要求。

遵循立法的民主原則,也需要把民主原則的普遍性同中國國情吻合起來。首先需要從國情出發,健全較為完備的民主立法制度。在立法許可權劃分和立法權行使方面,既要注意保障全部立法權歸於人民,又要注意在初級階段由於人民的政治覺悟、文化水平、管理國家的能力和國家的經濟實力、交通條件等多方面的原因,尚不能由人民直接行使立法權,只能將立法權委託給人民代表或有關主體代為行使。其次,要根據國情,在觀念和制度的結合上堅持立法的民主原則。中國是封建專制的遺毒極深的國家,過去沒有民主傳統,缺乏公民權利意識。因而在立法中遵循民主原則,應當注意以立法的形式反對封建特權和專制,不允許任何個人、組織和國家機關侵犯人民的合法權益,特別要注意用立法肯定和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第三,在立法過程和立法程序方面,應當注意使立法面向社會公眾,使公眾能有效參與和監督立法。立法所反映的意志和利益應當客觀,把各方面的矛盾、問題、意見都擺出來,多方徵求意見,集思廣益,在高度民主的基礎上盡可能把正確的意見集中起來,使立法真正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最大利益。第四,也要注意民主與集中相結合。在立法的本質、內容和目的上,所立的法要反映經過集中的人民共同意志,即立法不是反映人民的所有意志,而是反映經過選擇的有必要提升為國家意志的人民共同意志。在立法權方面,要由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行使國家立法權,其他法不得同憲法和法律相抵觸。在立法過程中,既要保障群眾能有效地參與立法,也要加強專門機關的現代化建設,充分發揮專門機關、專家和其他有關人員的作用。

4、科學原則

堅持立法的科學原則問題,也就是實現立法的科學化、現代化問題。現代立法應當是科學活動。立法遵循科學原則,有助於提升立法質量和產生良法,有益於尊重立法規律、克服立法中的主觀隨意性和盲目性,也有利於在立法中避免或減少錯誤和失誤,降低成本,提高立法效益。所以現代國家一般都重視遵循立法的科學原則。中國有著悠久的成文法傳統,積累了豐富的立法經驗。但這種經驗中的主要成分,是統治者運用立法的方式治國安邦維護家天下的經驗,其中堪稱科學立法的因素並不算突出。而且,在人治當道的情形下,即便有一些科學立法的經驗、理論和知識,也難以受到重視,更難以使其上升到制度層面而在立法實踐中得以貫徹。最近二十年來,關於立法的科學化問題,在有關立法學者的著述中已引為注意,但立法實踐中對立法的科學化問題,殊少有人看重。這種狀況不能不從負面嚴重影響到立法的質量,使大量的法律、法規難以成為良法,難以在生活中獲取好的實效。轉變這種狀況,提升立法質量,更多地產生良法和更多地減少惡法、笨法,從一個重要的側面推進中國法治現代化,亟待重視科學立法,亟待以制度的形式形成中國立法的科學原則。

立法遵循科學原則,首先需要實現立法觀念的科學化。要把立法當科學看待,以科學的立法觀念影響立法,消除似是而非貽誤立法的所謂新潮觀念和過時觀念。構造立法藍圖,做出立法決策,採取立法措施,應當自覺運用科學理論來指導。對立法實踐中出現的問題和經驗教訓,應當給予科學解答和理論總結。立法實踐主要是摸索的實踐、試驗的實踐而不是自覺的實踐,立法經常付出沉重代價、高額學費,這種狀況必須改變。第二,需要從制度上解決問題。要建立科學的立法許可權劃分、立法主體設置和立法運行體制。整個立法制度應當合乎社會和立法發展規律,合乎國情和民情,合適、合理、完善。立法主體應當由高素質的立法者和立法工作人員組成。第三,更具直接意義的,是要解決方法、策略和其他技術問題。從方法說,立法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和注重理論指導相結合,客觀條件和主觀條件相結合,原則性和靈活性相結合,穩定性、連續性和適時變動性相結合,總結借鑒和科學預見相結合,中國特色和國際大勢相結合。從策略說,要正確處理立法的超前、滯後和同步的關系;要按照客觀規律的要求來確定立法指標;要盡可能選擇最佳的立法形式、內容和最佳的法案起草者;要顧及全局並做到全面、系統,同時還要分清輕重緩急,合理安排各個項目的先後順序。從其他要求說,要注意各種法之間的縱向、橫向關系的協調一致,法的內部結構的協調一致;要注意立法的可行性,所立的法要能為人接受,寬嚴適度易於為人遵守;還要特別注意避免和消除立法中的混亂等弊病。


E. 為什麼法律要通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因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才有立法權。我國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我國的最高權力機關。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第七條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行使國家立法權。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國家機構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和修改除應當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進行部分補充和修改,但是不得同該法律的基本原則相抵觸。所以中國人民共和國法典必須要通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表決通過,不然無法成為正式法律。

F. 全國人大立法程序大致包括哪幾個環節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法律一般要經過四個階段:

1、提出立法議案。

2、審議立法議案。

3、表決和通過立法議案。

4、公布法律。

(6)中國立法需要擴展閱讀

地方性法規的制定程序是:享有立法提案權的有地方人民代表大會舉行會議時的主席團、常務委員會、本級人民政府和代表(3人以上附議),由主席團提請大會討論,並經全體代表過半數通過。

通過的地方性法規須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國務院備案。

立法原則的指導和規范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的立法工作,是一項規模巨大的社會工程。

如何保證不同種類、不同立法部門所制定的法律、法規在目標方面具有一致性,在調整范圍方面互相配合協調,構成一個完整的法律、法規系統,充分發揮其系統的整體功能。

如何避免各級各部門的立法機構或參與立法的機構為本地區或本部門的利益而爭奪權利,逃避義務,如何保證立法在全國范圍內的統一性,具有預測性和相對的穩定性,有一些指導思想和普遍遵循的原則是必要的。

一些學者曾從理論上對此進行過探討和研究。

例如有人認為中國的立法的指導思想應該是五個有利於:即有利於社會主義民主建設;有利於市場經濟的建立和完善;有利於發揮各立法主體的積極性;有利於法律的貫徹實施;有利於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

有的學者認為,立法的原則應包括民主、公開、公正、權力義務相一致等。

也有的學者認為,立法原則還應包括中央和地方分工負責、配合協調、新法優於舊法、上級法優於下級法、立法監督等。

但是目前這些討論還限於研究階段,到作為普遍遵循的原則還有相當的距離,還需要作大量的工作。

G. 在中國立法有哪些環節得怎麼開始經過哪些怎麼樣才能成為法律

程序是民主的保證。合理、完善的立法程序,是提高立法質量的重要保證。根據立法法和有關法律的規定,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法律的基本程序,包括法律案的提出、法律案的審議、法律案的表決、法律的公布四個階段。
(一)法律案的提出
1.有權向全國人大提出法律案的主體。有權向全國人大提出法律案的主體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有關國家機關,即全國人大主席團、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中央軍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全國人大各專門委員會,可以向全國人大提出法律案,由主席團決定列入會議議程。二是一個代表團或者30名以上代表聯名,也可以提出法律案,由主席團決定是否列人會議議程,或者先交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審議、提出是否列入會議議程的意見,再決定是否列入議程。專門委員會審議的時候,可以邀請提案人列席會議,發表意見。
法律規定上述兩類主體可以直接向全國人大提出法律案,在實踐中,屬於全國人大立法許可權范圍的基本法律的制定,一般都是在全國人大舉行會議之前,先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出,經過常委會審議後,再提請大會審議。實踐證明,這一做法對提高立法質量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立法法明確規定,向全國人大提出的法律案,在全國人大閉會期間,可以先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出,經常委會會議審議後,決定提請全國人大審議。
2.有權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出法律案的主體。有權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出法律案的主體也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有關國家機關,即委員長會議、國務院、中央軍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全國人大各專門委員會,可以向常委會提出法律案,由委員長會議決定列入常委會會議議程,或者先交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審議、提出報告,再決定列入常委會會議議程。如果委員長會議認為法律案有重大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可以建議提案人修改完善後再向常委會提出。二是常委會組成人員十人以上聯名,可以向常委會提出法律案,由委員長會議決定是否列入常委會會議議程,或者先交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審議、提出是否列入會議議程的意見,再決定是否列入常委會會議議程。不列入常委會會議議程的,應當向常委會報告或者向提案人說明。專門委員會審議的時候,可以邀請提案人列席會議,發表意見。

H. 我國的立法程序

我國的立法程序包括法律案的提出,法律案的審議,法律案的表決,法律的公布四個階段。

1.法律案的提出

(1)有權向全國人大提出法律案的主體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有關國家機關,即全國人大主席團、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中央軍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全國人大各專門委員會,可以向全國人大提出法律案,由主席團決定列入會議議程。

(2)是一個代表團或者30名以上代表聯名,也可以提出法律案,由主席團決定是否列人會議議程,或者先交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審議,提出是否列入會議議程的意見,再決定是否列入議程。專門委員會審議的時候,可以邀請提案人列席會議,發表意見。

2.法律案的審議

(1)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法律案的主要程序:一是在會議舉行前一個月將法律草案發給代表,以便代表進行認真研究,准備意見;

(2)二是在大會全體會議上聽取提案人作關於法律草案的說明;

(3)三是各代表團全體會議或小組會議對法律草案進行審議;

(4)四是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對法律草案進行審議,提出審議意見,然後由法律委員會根據各代表團和有關的專門委員會的審議意見,對法律草案進行統一審議,向主席團提出審議結果的報告,並提出法律草案修改稿。

3.法律案的表決

(1)列人全國人大會議審議的法律案,經法律委員會統一審議提出的法律草案修改稿,交各代表團進行審議,然後由法律委員會根據各代表團的審議意見進行修改,提出法律草案建議表決稿,由主席團提請大會全體會議表決,由全體代表的過半數通過。

(2)列入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的法律案,經法律委員會統一審議提出的法律草案修改稿,交常委會進行審議,由法律委員會根據常委會組成人員的審議意見進行修改,提出法律草案建議表決稿,由委員長會議提請常委會全體會議表決,由全體常委會組成人員的過半數通過。

4.法律的公布

法律的公布是立法的最後一道工序,是法律生效的必要條件。經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通過的法律,由國家主席簽署主席令予以公布。簽署公布法律的主席令載明該法律的制定機關、通過和施行日期。

法律簽署後,及時在全國人大常委會公報和在全國范圍內發行的報紙上刊登。在常委會公報上刊登的法律文本為標准文本。所謂標准文本,就是凡發現各種法律文本之間不一致的,均以常委會公報上刊登的法律文本為標准,以維護法制統一,保證法律的正確貫徹實施。

(8)中國立法需要擴展閱讀:

根據中央國家機關起草法律草案的實踐,法律草案的提出形成過程,一般包括以下幾個環節:

1.立項,作出立法決策。自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以來,每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五年立法規劃,每年還制定年度立法計劃。通過制定立法規劃和立法計劃,將需要制定法律的項目列入規劃和計劃,並列明提出法律草案的大致時間。立項是作出立法決策的重要形式。

2.建立起草班子,開展起草工作。立法列項後,根據提出法律案的時間要求,承擔起草任務的機關或部門即著手起草工作的部署和安排,建立或指定專門的起草人員,組成固定或相對固定的起草工作班子。起草班子一般由來自於與立法事項有關的領導、專家和實際工作者組成。

3.進行調查研究。開展調查研究,是法律草案起草工作的重要方面。調查研究的形式包括召開各種座談會、專題研討會、到基層調查、收集各方面的資料等。

調查研究的內容主要包括:現行有關法律、法規、規章、政策對立法事項的規定;有關國家和地區的相關規定和做法;立法事項的理論研究情況;實踐中的主要做法,成功經驗和存在的問題;實際工作部門,專家學者對立法事項的意見和建議等。

4.形成草案框架和對主要問題的意見。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通過分析研究,進一步明確立法目的,並按照邏輯結構擬出法律框架以及對主要問題的意見,確立起草思路。確定法律框架和對主要問題的意見,是草擬法律條文的前提和基礎。

5.起草條文。確定框架和對主要問題的解決方案後,在研究明確法意的基礎上,著手起草法條,即運用立法技術,科學地表達需要確立的法律規范。起草出來的法律草案,最初一般稱「試擬稿」,供在一定范圍內研究討論。「

6.徵求各方面意見。「徵求意見稿」或「討論稿」形成後,通常廣泛徵求有關方面的意見。形式主要有兩種:一是將徵求意見稿或討論稿印發有關方面書面徵求意見,二是召開座談會、論證會和聽證會徵求意見。

7.形成送審稿並對送審稿進行審查。徵求意見稿經反復討論修改後,形成送審稿,報提案機關討論通過。形成送審稿前,起草單位通常要就法律草案中的重大問題,向上級機關請示報告或正式徵求有關方面的意見。提案機關不同,對送審稿的審查程序也有所不同。

8.由提案機關討論決定,形成正式的法律案。國務院提出法律案,一般由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通過;中央軍委提出法律案,由中央軍事委員會討論通過;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提出法律案,一般由審判委員會或檢察委員會討論通過;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會議和全國人大專門委員會提出法律案,分別由委員長會議或專門委員會討論通過。

I. 簡述我國的立法原則

立法就是在矛盾的焦點上劃杠杠,鼓勵做什麼、允許做什麼、應當做什麼、禁止做什麼,保護什麼、懲罰什麼,令行禁止,全社會都要一體遵照執行。

要把立法的杠杠劃得准,既很重要,又不容易,是很嚴肅的事情。嚴肅立法是嚴肅執法的前提。

搞好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質量,關鍵在於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最根本的是要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


1、憲法原則

憲法是萬法之法,是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等級的法律,是綜合性地規定諸如國家性質、社會經濟和政治制度、國家政權的總任務、公民基本權利和義務、國家機構這些帶根本性、全局性的關系或事項的根本大法。

其他所有法律、法規,都是直接或間接地以憲法作為立法依據或基礎,或是不得同憲法或憲法的基本原則相抵觸。離開了甚至背離了憲法的原則或精神,立法乃至整個法律制度和法律秩序就必然會紊亂。

因此,各國立法都非常強調正確處理立法與憲法的關系,強調立法應當以憲法為根據或不得同憲法相抵觸。中國立法自然也如此。

1982年憲法明確規定:「一切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第五條)又規定行政法規應當根據憲法和法律制定。(第八十九條)民族自治地方可以根據自治許可權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而規定自治許可權的民族區域自治法是根據憲法制定的。部門規章和政府規章同樣不得同憲法相抵觸。


2、法治原則

經濟上實行市場化,政治上實行法治化,是現代社會不同於以往社會的顯著標志。而這兩化都需要有法治來推動來保障。因而現代社會更為顯著的標志,就在於要求建設法治國家,實現國家生活的法治化和法治生活的現代化。

像中國這樣的有著長久的人治傳統的國家,要實現現代化,更需要丟棄人治而實現法治。立法作為建設法治國家的前提和基礎,也因此需要實行法治化,需要堅持法治原則。


3、民主原則

在現代國家和現代社會,立法應當堅持民主原則,是各國立法的共同之處,而絕不是一個新主題。

國家生活和社會生活應當實現民主化,經過二百多年的歷史發展,不僅是人們久已普遍認同的常識,並且也作為制度的形式,在這個世界的越來越廣大的空間范圍內得以呈現,盡管民主作為一種國家制度在不同性質的國家和社會,事實上有很大的不同。

然而在另一方面,各國立法遵循民主原則的理由、含義、內容和方式,又總是與本國的國情密切相聯,表現出與這種國情相關聯的特色。人們應當從現代民主原則的普遍性和本國民主原則的特色相結合的角度,把握中國立法的民主原則。


4、科學原則

堅持立法的科學原則問題,也就是實現立法的科學化、現代化問題。現代立法應當是科學活動。立法遵循科學原則,有助於提升立法質量和產生良法,有益於尊重立法規律、克服立法中的主觀隨意性和盲目性,也有利於在立法中避免或減少錯誤和失誤,降低成本,提高立法效益。

所以現代國家一般都重視遵循立法的科學原則。



(9)中國立法需要擴展閱讀:

我國的立法體制

我國是統一的、單一制的國家,各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又很不平衡。與這一國情相適應,在最高國家權力機關集中行使立法權的前提下,為了使我們的法律既能通行全國,又能適應各地方千差萬別的不同情況的需要,在實踐中能行得通;

憲法和立法法根據憲法確定的「在中央的統一領導下,充分發揮地方的主動性、積極性」的原則,確立了我國的統一而又分層次的立法體制:

1、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行使國家立法權。全國人大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國家機構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和修改除應當由全國人大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在全國人大閉會期間,對全國人大制定的法律進行部分補充和修改,但不得同該法律的基本原則相抵觸。

2、國務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根據憲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規。

3、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會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

較大的市(包括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經濟特區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會根據本市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的地方性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報省、自治區的人大常委會批准後施行。

4、經濟特區所在地的省、市的人大及其常委會根據全國人大的授權決定,還可以制定法規,在經濟特區范圍內實施。

5、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的人大還有權依照當地民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特點,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對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作出變通規定。自治區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報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後生效,自治州、自治縣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報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大常委會批准後生效。

6、國務院各部、各委員會、中國人民銀行、審計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直屬機構,可以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在本部門的許可權范圍內,制定規章。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據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地方性法規,制定規章。


這種分層次的立法體制又是怎樣體現和保證法制統一的呢?主要是兩方面:一方面,明確不同層次法律規范的效力。憲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法規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法律的效力高於行政法規,行政法規不得同法律相抵觸。

法律、行政法規的效力高於地方性法規和規章,地方性法規和規章不得同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地方性法規的效力高於地方政府規章,地方政府規章不得同地方性法規相抵觸。另一方面,實行立法監督制度。

行政法規要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備案,地方性法規要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和國務院備案,規章要向國務院備案。全國人大常委會有權撤銷同憲法、法律相抵觸的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國務院有權改變或者撤銷不適當的規章。


熱點內容
吳春燕民法 發布:2024-11-05 21:22:09 瀏覽:286
最新勞動法2013全文 發布:2024-11-05 19:11:30 瀏覽:105
比較中美涉外婚姻法的文化差異 發布:2024-11-05 18:47:44 瀏覽:561
勞動法離職後工作服的規定 發布:2024-11-05 18:42:47 瀏覽:855
勞動法直接辭職有工資嗎 發布:2024-11-05 18:36:40 瀏覽:117
玉溪紅塔區法院 發布:2024-11-05 18:35:12 瀏覽:204
2017勞動法流產假 發布:2024-11-05 14:20:40 瀏覽:255
頂級律師年薪 發布:2024-11-05 13:45:14 瀏覽:652
徐金桂行政法背誦2017 發布:2024-11-05 13:12:32 瀏覽:68
上訴法院流程 發布:2024-11-05 11:37:58 瀏覽: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