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總書

道德總書

發布時間: 2022-05-03 22:08:34

Ⅰ 解釋《道德經》的《道德論》是誰的作品怎樣能得到這本書的全部內容

《道德經》又名《老子》,是西周末期李耳所傳。裡面有81章,沒有《道德論》,前面37章為《道經》,後面為《德經》,總共就5000多個字,這本書網上有,書店有,到處都有。
老子在第一章已經說得很明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本書只能靠個人的「悟」性,因為沒有最早的存本,單文言應該有4000到6000種版本,而翻譯成現代文的少說也有15000種版本左右,你看到每一個版本的古文和現代文,以及解釋都不一樣,這本書只能靠自去領悟和思考,如果你站在科學的角度看,這是一種唯物主義的書,如果你站在道家的角度看,這就是一本黃老之術的書。
「佛自心中有,何必身外求。」你最少要買三到五本,看三到五種不同的古文和解釋,然後自己的領悟去思考,你才能真正得到你想要的知道。
就像修佛,如果修的不是佛陀的智慧和慈悲,那麼一走會走向迷信、怪力亂神,成魔而不是成佛。一念三千,三千一念,成佛成魔只在一念之間。
道一般有四種含義:一、構成世界的實體,比如:人、豬、樹、花、水、土等等;
二、創造宇宙的原動力,比如:什麼力量讓月亮圍著地球而不圍著太陽轉,為什麼地球上有人,太陽里就沒人啊?什麼創造了太陽,怎麼讓太陽有熱量?人是怎麼來的,什麼力量促使人的產生?等等;
三、促使萬物運動的規律,比如:水往低處流,蘋果會掉下來,不會掉太月亮上去;春天過了會是夏天,不是冬天等等自然規律;
四、作為人類行為准則,比如:法律、倫理,小偷如果有自己道:只偷東西,叫盜亦有道,如果偷不成,用搶的,他就是搶劫犯,如果偷了被發現把人殺,那就是殺人犯。他沒有守住他是個小偷的道。
道只能靠自己去領悟,是不能言傳的。說出口就已經不是道了。

Ⅱ 關於道德的作文怎麼寫

道德——最淳樸的美

外貌美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心靈的美;華麗的外衣並不是真正的美,道德才是最純朴的美。
美在於心靈。一個人如果沒有道德,就如一個人沒有了靈魂,他心中只有仇恨,生活從此而改變;一個人如果擁有了道德,就擁有了一切,關愛、溫暖、快樂……生活因此而更加完美;人生就如一顆寶石,如果用道德鑲邊,就會更加燦爛奪目,光彩耀人。
在班裡發生了這樣一件事:在其中測試那天,我們都被緊張的氣氛淹沒著,空氣也凝固起來,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第二場考英語時,監考老師發現自己坐的凳子上不知誰吐了痰。是誰?這個同學失去了最純朴的美——道德,他丟失了一切。也許他沒在乎這件小事,隨意的,可從這件小事中卻反映出了大道德。他不單單毀壞了自己,也丟失了一顆無價珍珠——道德。
美在於心靈。道德在人生旅途中是至關重要的:人生就像是一隻船,道德便是船槳,只要擁有道德的人,船就會有前進動力,一步步到達成功的彼岸,到達人生的最巔峰;如果一個人沒有了道德,船也就沒有了前進的動力,慢慢地往後滑,越滑越快,最終回到原點,這個人的一生就沒有任何意義、任何價值,彷徨一世,暗淡而平靜,溫飽而平庸;如果我們要想成功,就要有奮斗目標,就好好拿穩這塊無價寶石,掌好這只船槳,不應該隨意虛擲,稍不留神它就離你而去,但重新找到它卻很難,就如大海撈針。
有這樣一位60多歲的農場主,他種了600多公頃土地,盡管平時非常忙碌,但他堅持參加贊助青少年眼疾患者協會。除了每年捐款100美元外,還參加義務募捐活動,收入用來為青少年治療眼病。「人們最大的快樂來自於對別人的幫助。」這位老人既快樂了自己,也快樂了別人,這也是一種偉大的精神,更是一筆無法比擬的財富。擁有道德是快樂的,是美好的。
小行為,大道德。的確,從一個人的言行舉止就能看出這個人的品質、思想如何,他是怎樣一個人。講道德是一種美,最純朴的美,它會給我們人生添加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我們每一個人都想完美,道德就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環,擁有道德眼前一片晴空;從生活的小事做起,從身邊的點滴做起,你會快樂一生,終身受用。
我聽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名店錄取員工,又許多大學生都來應聘,卻意義淘汰了。當輪到一名沒有大學生文化高、學歷偏低的年輕人時,他看到地面上有許多廢紙,便順手拿起扔進垃圾桶里。然而,正是因為這看似平凡的舉動是他被錄取,其他大學生看不起這小事,把道德遠遠拋在了一邊。從中我們看到了道德有時也會使你邁向成功的大門。看一個人並不是看他取得了什麼,而是看他品質如何、道德如何,這樣的人才會成功,如果再有文化與知識,沒有道德的支撐也是沒有用的。
永遠記住:美在於心靈,道德才是最純朴的美。

Ⅲ 求一些關於道德倫理的書

《外國倫理學復名著譯叢》不錯制。這是書目。
外國倫理學名著譯叢 中國社科
正義論
倫理學體系
沉思錄
境遇倫理學
馬克思倫理學的對象
倫理學概論
哲學的倫理學
尼各馬科心理學
倫理學和政治學中的人類社會
無政府,國家與烏托邦
功利主義:贊成和反對
倫理學方法
無義務無制裁的道德概論
德性之後
三種對立的道德探究觀
道德原理探究
五種倫理學理論
環境倫理學
還有商務印書館《西方倫理學名著選輯》也很好。

Ⅳ 《道德經》是怎樣一部書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專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屬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是春秋時期的老子(即李耳)所作的遠古語錄體。在秦時《呂氏春秋·注》稱為《上至經》,在漢初則直呼《老子》。自漢景帝起此書被尊為《道德經》,至唐代唐太宗自認是老子李耳之後,曾令人將《道德經》翻譯為梵文。唐高宗尊稱《道德經》為《上經》,唐玄宗時更尊稱此經為《道德真經》。
古代馬王堆版是上篇《德篇》和下篇《道篇》不分章,現代通行版本共81章,前37章是《道篇》,後44章為《德篇》。《道德經》這部神奇寶典被譽為萬經之王,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中國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Ⅳ 政治書就是思想品德書嗎

說的政治書是指政治課本,那就是思想品德書,是九年義務教育必須學習的書本。政治是一門文科性學科,政治課本中包含一些政治學理論,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等;還包含了做人的道德,責任,義務等。

據教育部網站消息,教育部辦公廳日前發布了《關於2016年中小學教學用書有關事項的通知》。《通知》明確,從2016年起,將義務教育小學和初中起始年級「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思想品德」教材名稱統一更改為「道德與法治」。

(5)道德總書擴展閱讀:

1、思想品德是一個多要素的綜合系統,是人們在一定的思想的指導下,在品德行為中表現出來的較為穩定的心理特點、思想傾向和行為習慣的總和。它與一定的經濟活動、政治活動、道德風尚及風俗習慣相聯系,受到社會發展水平的制約。

2、思想品德是意識行為方面的,也是政治道德方面的。思想品德養是學校德育的重要目標,學校德育是中小學生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重要途徑。教育的實質是將一定社會的思想道德轉化為受教育者個體的思想道德。學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培。

3、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中國科學院時指出:「大數據是工業社會的『自由』資源,誰掌握了數據,誰就掌握了主動權。」思想政治教育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面臨全新格局,新的歷史時期,引入大數據技術,進行大學生思想品德的科學評價,是創新高校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基石。

Ⅵ 我想看老子的《道德經》 請問誰的譯文最好 理解的最深刻 或者哪本書最好

誠摯推薦台來灣大學哲學系教授傅佩自榮的《傅佩榮細說老子》,這本書說的不深但是很清晰明白,對於道德經的解讀獨到而不失哲學理性,目前是我覺得最好的譯本。另外比較權威的還有任繼愈老先生的《老子繹讀》,但是這個書要有些哲學基礎讀比較好理解些,況且我覺得任老比較偏向唯物論一些,比較喜歡從馬克思主義哲學角度來審視道德經,不能說是不好吧,總之有他的角度,也供參考。
關於傅佩榮老師,他的水準我不需要多說了,你網路或者上他的新浪博客你就了解他的背景了。
祝閱讀愉快。

Ⅶ 求道德箴言錄全部內容

拉羅什福科的這本小冊子,在書店門邊的半價書堆里呆了好久了。「道德箴言錄」,這里一定也是充斥了無數的說教吧。從小,到大,大家聆聽過的說教難道還少嗎?何必還要請來一位法國人來多費口舌?
5塊錢,價格卻算公道,撿了這個便宜再說。
不買也就沒事了。剛翻了幾頁,心裡已有些惱怒。這個窺探別人隱私的傢伙,純屬找罵型(□□□此處省略2500字)。快看,他奔過來了,他竟敢手執鞭子來抽打吾等這些無辜善良之輩,是不是來找抽啊?
各位看官,您可不能責怪我自投羅網對號入座。絕對不是俺小人之心度他拉羅什福科君子之腹,而是他,這個拉羅什福科,以小人之心瞎度吾等君子之腹啊。
不信?且用心看下去。看他是如何無中生有惡意中傷咱們的,然後,讓我們一起來批判拉羅什福科和他的《道德箴言錄》吧:

我們每個人都有足夠的力量去承擔別人的不幸。19
我們所行的惡,還不及我們的善良品質那樣給我們那麼多的迫害和仇視。29
如果我們自己毫無缺點,我們也就不會在注意別人的缺點中得到那樣多的快樂。30
有些自視甚高的人使不幸成為一種榮耀,他們想說服別人和自己相信:只有他們才是配得上命運折磨的。50
哲學家們蔑視財富,不過是想通過蔑視命運不賜予他們的東西,而隱瞞自己對命運賞賜不公的報復心理。54
我們很少發現十分真誠的人,而通常我們所見的所謂真誠,不過是一種想贏得別人信任的巧妙掩飾。62
熱愛正義在大多數人那裡不過是害怕遭受不義。78
沉默是缺乏自信的人最穩當的選擇。79
假如人們不是相互欺騙,人們就不可能在社會中長久生存。87
人人都抱怨他的記憶力,卻沒人抱怨他的判斷力。89
在生活交往中,我們更經常地是由於我們的缺點而不是由於我們的優點討人喜歡。90
我們給別人什麼東西都不像我們給別人勸告那樣慷慨。110
我們太習慣於向別人偽裝自己,以致最後我們向自己偽裝自己。119
我們行善常常是為了我們可以不受懲罰地行惡。121
如果我們抑制住了激情的誘惑,這更多地是因為它們的軟弱而非我們的堅強。122
我們不自我奉承就幾乎找不到樂趣。123
受騙的最可靠途徑,就是自以為比別人更狡猾。127
我們惟一不會改正的缺點是軟弱。130
我們同自己的差別有時跟別人同我們的差別一樣大。135
比起保持沉默來,我們較喜歡談論自己的痛苦。138
使我們覺得在談話中通情達理和令人愉快的人非常少的一個原因是:幾乎沒有一個人不是寧可思考自己想說的,而不願確切地去回答人們對他說的……他們沒有想到:那樣力求使自己愜意是一個取悅或說服別人的壞辦法,並且,好好地聽取,好好地回答是我們在談話中所能擁有的最大完善之一。139
言簡意賅是偉大精神的特徵,相反,渺小精神的特徵則是空話連篇。142
我們並非愛好贊揚,沒有利益我們決不贊揚任何人……得到贊揚的人就彷彿那是對他功績的一個應有的酬報,給予贊揚的人則要讓人注意他公正和辨別力。144
我們經常選擇的是某些有害於被贊揚者的贊揚,這可以從我們贊揚人們的缺陷的反響中見到,這些缺陷是我們不敢以另一種方式提示的。145
我們贊揚通常不過是為了被贊揚。146
很少有人明智到這一程度:喜歡於他們有利的責難,甚於喜歡會損害他們的贊揚。147
拒絕贊揚出自一種想被人贊揚兩次的慾望。149
很難判斷一個干凈、誠實和正當的行動是出於正直還是出於精明。170
我們熱愛新知識的原因,並不是我們對於舊知識的厭倦或對知識更新的愛好,而是因為厭倦了那些太了解我們的人的不多的欽佩,希望著那些不太了解我們的人更多的贊揚。178
我們承認我們的缺點,是想用我們的真誠來彌補人們因這些缺點對我們形成的不利看法。184
我們渲染某些人的光榮,是為了貶低其他一些人的光榮。198
勇敢在純粹的士兵們那裡,只是一種為了謀生而從事的冒險職業。214
偽善是邪惡向德性所做的一種敬意。218
過去某人給予我們的利益,想要我們不計較他現在給我們造成的損失。229
我們始終不斷在觀點上頑固對立的原因,更多地是由於智慧的驕傲而非智慧的缺陷,是因為我們發現在正確的一方那些最先的位置已被人佔了,而我們又不想要那些最末的座位。234
慷慨常常只是一種偽裝的野心,它蔑視那些小的利益是為了得到大的利益。246
謙虛常常只是一種假裝的順從,我們利用它來使別人屈服。謙虛是驕傲的一種計謀,通過降低自己來抬高自己。254
我們稱之為慷慨的,經常只是作為一個贈予者的虛榮,我們愛這種虛榮要超過愛我們所贈送的東西。263
我們總是喜歡那些崇拜我們的人,而並不總是喜歡那些我們崇拜的人。294
人們發明出一種節制的德性,是為了限制偉人們的野心,安慰那些只有很少一點運氣和價值的平庸者。308
使情人們在一起彼此從不感到厭倦的原因是他們總在談論自己。312
為什麼我們需要有足夠的記憶力來回憶我們所經歷的事情直至最小的細節呢?為什麼我們又沒有足夠的記憶力來記住我們把這些事情向同一個人講過多少遍呢?313
我們僅把意見和我們相同者看作有良知的人。347
對於善人們,我們通常只是贊揚其中的一部分,那些贊賞我們的人。356
很少有不對她們的正派生活感到厭煩的正派女子。367
平庸的精神常常譴責所有超越它們智力范圍的東西。375
一個人可能比另一個人狡猾,但他決不會比所有人狡猾。394
我們要在生命的各個時期接觸一些全新的東西,而且,在每個時期不管我們年齡多大,我們還是常常缺少經驗。405
我們很容易原諒我們的朋友那些不損害到我們的缺點。428
我們試圖以那些我們不想改正的缺點為榮。442
那些擁有過偉大激情的人們,畢生都感受著他們痊癒的幸福和悲哀。485
我們的精神比我們的身體有著更大的惰性。487
在偉人們對死亡所表示的蔑視中,是一種對光榮的熱愛使他們看不見死亡;而在普通人那裡,阻止他們認識他們的巨大不幸和使他們自由地老虎其他事情的,只是一種智力的欠缺。504
我們所愛的人對我們擁有的權力,幾乎總是比我們自己對自己擁有的權力要大。525
我們贊揚和譴責大多數事情,是因為贊揚和譴責它們是一種時髦。533
體力的工作可以宣洩精神的痛苦,這正是窮人幸福的原因。535
真正的苦修是那些不為人所知的苦修,其餘的苦修則因虛榮變得輕松容易。536
人們譴責自己其實是為了得到頌揚。554
我們較喜歡看見那些受恩於我們而非施恩於我們的人。558
公正只是一種深深的畏懼,怕人們奪走屬於我們自己的東西;由此就產生一種對於所有他人利益的尊敬,和避免損害他們的一絲不苟的實施。578
公正,在那些溫和節制的法官那裡,不過是對擢升的嚮往。579
我們譴責不義,不是因為我們對它的厭惡,而是因為它給我們造成了損失。580
在我們的好朋友的厄運中,我們總是發現某種並非使我們不快的東西。583
當我們厭煩談論某些事情時,我們最好還是不要忽略它們。595
彷彿在拒絕贊揚的謙虛,實際上只是想得到更巧妙的贊揚。596
為了總是能夠善良,必須使其他人相信他們決不能夠不受懲罰地對我們行惡。621
大多數女人與其說是靠激情,寧可說是靠軟弱而順從:因此那些敢作敢為的男人通常比其他人更易獲得成功,盡管他們不是更可愛。635

Ⅷ 道德起源於什麼書

神源論(亦稱「神啟論」):道德來源於神的啟示。
客觀唯心主義。
董仲舒:「王道之三綱可求於天」,「道之大源出於天」之說。孔子「天生德於予」,把道德起源歸於天。
歐洲中世紀的科學家認為道德起源於上帝,基督教的「摩西十戒」(孝敬父母,不殺人,不姦淫,不偷盜,不作假證陷害他人,不貪不義之財等);佛教「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飯酒)說成是上帝神明對人的啟示,後來,成為宗教的道德戒律,這是一種客觀唯心主義的理論。
心源論(亦稱「天賦論」):道德是人先天所具有的稟賦。人的先天固有善良或邪惡的意志。
主觀唯心主義。
孟子「人之初,性本善」的「性善說」,荀子「人之初,性本惡」的「性惡說」等。孟子說:「仁義禮智,非由外鑠吾也,吾固有之也」,意思是說仁義禮智之類的道德規范不是後來形成的,根源於人心,是先天固有的良知。
德國近代哲學家費爾巴哈認為,道德根源於人的「趨樂避苦」的天性。快樂的有益的是善,痛苦的有害的是惡,善良是從本性中產生的,這是的觀點。
庸俗進化論:道德觀念起源於動物的「社會」意識或互助性。機械唯物主義。
德國的思想家考茨基從動物的本能中尋找道德的根源,如「合群」、「母愛」等,把人的道德看成是動物本能的演化。
感覺慾望論(亦稱「自然論」):道德來源於人的自然本性的慾望
舊唯物主義者反對從神出發,而從人出發,反對神道主義,主張人道主義,認為道德的本質是人性的自然表現,是人的真實的、健康的「本性」,而惡行、罪過只不過是人性的歪曲。它使道德從虛幻的天國拉回到了世俗的人間,但他們所說的人的本性是抽象的人性,脫離了社會關系的永恆的人性,因而最終與唯心主義殊途同歸。
馬克思主義的道德起源說
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的產生有其主觀條件和客觀條件,其客觀條件是指人類在社會生活中,由於生產和生活的需要,形成了復雜的社會關系,在這種復雜的社會關系中存在著各種復雜的利益關系和矛盾;其主觀條件是指人的意識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開始意識到這種利益關系和矛盾需要加以調整。
人類最早並沒有道德規范,而是有一些風俗後成習慣,以後發展成為族規民約,後來隨著生產的進一步發展和社會生活的復雜化、多樣化,才產生的初步的道德,以後不斷逐步演變成為比較牢固的道德意識、道德心理和道德感情,特別是私有制和階級的產生,道德便從風俗習慣中分化出來,形成獨立的意識形態,統一的道德也分裂成為彼此相對立的階級道德。因此,道德是人們的社會存在即社會關系的產物,是人類在長期的物質生活和社會實踐中產生和逐步形成的。
《管子》的道德起源說
「四維」可以決定國家的生死存亡,那麼是什麼決定了禮、義、廉、恥「四維」的產生與存在呢?《管子》提出了「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的著名論斷。這一著名論斷,涉及了道德的起源。對於道德的起源問題,孔子在「天命」與「人為」之間搖來擺去,有時認為是天賦的,「天生德於予」;(《論語·述而》)有時又認為道德是後天學習修養得來的,提出了「為仁由己」、「求仁得仁」的命題。墨子與孔子的看法相近,一方面認為「兼愛」和「義」都出於天的意志,是「順天之意」;(《墨子·天志》)另一方面又認為一個人的道德品質是後天形成的,「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墨子·所染》)道家關於道德的理解與儒、墨都有不同,他們鄙視仁義禮智,反對人為,崇尚自然無為,認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宣稱無為無欲這樣的道德都來自那個神秘的、作為世界本源的「道」。在儒、墨、道三家關於人的道德觀念、道德品質的這些觀點中,盡管也有些合理之處,但都沒有看到道德生活與人的物質生活條件之間存在著的某種聯系。
「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這一觀點,在《管子》一書中曾多次論述。《管子·侈靡》篇說》:「衣食之於人也,不可一日違也。」《管子·禁藏》篇說:「衣食足,則侵爭不生,怨怒無有,上下相親,兵刃不用矣。」《管子·八觀》篇說:「民貧則奸智生,奸智生則邪巧奪天工作。故姦邪之所生,生於匱不足。」先秦諸子百家在治國安民方面都崇尚禮義,重視道德國倫理,而齊文化特別重視富民富國,重視發展經濟,講究實惠實際,在這里也找到了理論根據。
《管子》不僅看到了道德對物質生活的依賴性,而且還看到了道德的相對獨立性,它並不是經濟條件的簡單反映。《重令》篇說:「天道之數,至則反(返),盛則衰。人心之變,有餘則驕,驕則緩怠。」《管子·侈靡》篇也說:「用貧用富如何而可?曰:『甚富不可使,甚至貧不知恥。』」所以「甚富」、「甚貧」對道德品質都沒有好的作用。總這,《管子》把社會道德與物質生活的關系作了比較全面的論述,達到了一種樸素的唯物歷史觀的高度。
《管子》關於道德生活受物質生活條件影響的觀點,對中國思想史上的許多著名人物都有重大影響。諸如法家的慎到、商鞅、矗非。商鞅在《農戰》中講,只有奮力耕戰,才有可能盡忠盡孝。他說:「先實公倉,收余以食親。」若不奮力耕戰,則會「倉虛、主卑、家貧」。這樣,「孝子難以為其親,忠臣難以為其君」(《商君書·慎法》)。慎到則說:「家富則疏族聚,家貧則兄弟離。非不相愛,利不相容也」(《慎子·逸文》)。韓非在《五蠹》中也說:「飢歲之春,幼弟不*,穰歲之秋,疏客必食。非疏骨肉而愛過各也,多少實異也。」漢代的五琉 也直接進出了「禮義之行在谷足」的命題。近代的孫中山也曾說:「必以治本為先,救窮宜急,衣食足而知禮節,倉廩實而知榮辱。實業發達,民生暢遂,此時普及教育乃可實行矣」(《孫中山選集》)。

Ⅸ 《道德經》本質上是一本怎樣的書

《道德經》,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2][1]
《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作品名稱
道德經
外文名
Tao Te Ching又稱《呂覽》,是在秦國相邦呂不韋的主持下,集合門客們編撰的一部雜家名著。成書於
莊子
《莊子》又名《南華經》,是戰國中後期莊子及其後學所著道家學說匯總
列子
《列子》又名《沖虛真經》,相傳戰國列禦寇所著,後被尊為《沖虛真經》,其學說被古人譽為常勝之道。《列子》是中國古代先秦思想
查看更多
快速
導航
創作背景作品鑒賞價值影響歷史評價歷代注本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1]。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2]
《道德經》的總字數因為版本不同而有所差異:馬王堆帛書,甲本為5344字,乙本為5342字(外加重文124字);今本,河上公《道德經章句》為5201字(外加重文94字),王弼《老子道德經注》為5162字(外加重文106字),傅奕《道德經古本》為5450字(外加重文106字)。
現代《道德經》通行本,是以王弼所注,字數為5162字。元·趙孟頫·道德經
創作背景
據文獻記載,老子靜思好學,知識淵博。他的老師商容教授知識過程中,老子總是尋根問底,對知識非常的渴望。為了解開自己的疑惑,他經常仰頭觀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為何物,以至於經常睡不著覺。後來,商容老師「實乃老夫之學有盡。」推薦老子入周都深造。文獻記載:」老子入周,拜見博士,入太學,天文、地理、人倫,無所不學,《詩》《書》《易》《歷》《禮》《樂》無所不覽,文物、典章、史書無所不習,學業大有長進。博士又薦其入守藏室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書,汗牛充棟,無所不有。」通過這段經歷,老子積累了豐富的學識,也使他遠近聞名。
老子生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環境是周朝勢微,各諸侯為了爭奪霸主地位,戰爭不斷。嚴酷的動亂與變遷,讓老子目睹到民間疾苦,作為周朝的守藏史,於是他提出了治國安民的一系列主張。
函谷關令尹喜對《道德經》的成書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時即好觀天文、愛讀古籍,修養深厚。司馬遷在《史記老子傳》中記載老子「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終」,尹喜感動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體驗和以王朝興衰成敗、百姓安危禍福為鑒,溯其源,著上、下兩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經》。作品鑒賞
綜述
《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8]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升華。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治國,很可能都失敗,就沒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缺「德」不可。《道德經》德經部分,在經文中佔了很大部分,這是修道的基礎。
「道」是渾全之朴,「眾妙之門」。「道」生成了萬物,又內涵於萬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萬事萬物殊途而同歸,都通向了「道」。

熱點內容
華東政法大學東方法學 發布:2025-01-11 23:36:41 瀏覽:222
司法部公證管理規章有哪些 發布:2025-01-11 23:03:26 瀏覽:269
法人變更了還承擔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1 22:45:01 瀏覽:485
關於黨支部上牆張貼的規章 發布:2025-01-11 22:11:03 瀏覽:146
在職法律碩士報名條件 發布:2025-01-11 22:10:51 瀏覽:764
醫生的診斷證明有沒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5-01-11 22:04:02 瀏覽:647
江蘇省法律援助機構接待的來訪咨詢量 發布:2025-01-11 21:56:07 瀏覽:884
環境法律責任的內容包括 發布:2025-01-11 21:24:29 瀏覽:906
泰州法院颶風行動 發布:2025-01-11 21:24:21 瀏覽:349
行政法原則口訣 發布:2025-01-11 21:15:06 瀏覽: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