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唯有仁義道德

唯有仁義道德

發布時間: 2022-05-03 23:18:51

Ⅰ 老子反對儒家仁義,為何道教還提倡儒家道德

有人說老子反對仁義,為什麼你們道教自稱是道家後人,為何不反對仁義,反而提倡儒家的道德觀了?

就現實而言老君爺並不反對儒家的仁義道德,老君爺的原話是:「大道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在大道不能行後有仁義之說,人的智慧出現後便會有大偽,有了六親不和之事才會有小道,國家不亂沒有忠臣。莊子曾為這段話做過解釋,這段解釋非常有名,相信你也聽過。

「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橐允??噱σ閱??蝗縵嗤?誚??。與其譽堯而非桀也,不如兩忘而化其道。」大家都聽過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不知後面的與其譽堯而非桀也,不如兩忘而化其道。這段話的意思很簡單,與其我們憶苦思甜感謝快樂,不如從一開始就不經歷痛苦。

仁義是大道廢後的葯方,孝慈是有不孝子之後的葯方,當國家危難之時忠臣是國家的葯方。在老君爺看來,如果人人不知仁義,但行事有仁義,唯有人行事無仁義,才會有人來提倡仁義。

這好比是人小時候,一開始也不知道仁義道德,但是看到了動物受傷,就會上前幫助。等到人長大了,心思多了,看到動物受傷就會想,憑什麼是我幫啊!這么多人看到了都不幫。這時就會有人提倡道德這味葯方。老君爺反對的是人心離道遠了,而不是老君爺反對仁義。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道教相關的玄學、文化、神秘故事,請關注全真道士梁興揚的頭條號!

Ⅱ 關於道德修養的名言警句

關於道德修養的名言警句
只有在不僅消滅了階級對立,而且在實際生活中也忘卻了這種對立的社會發展階段上,超越階級對立和超越這種對立的回憶的、真正人的道德才成為可能

----恩格斯----
把「德性」教給你們的孩子:使人幸福的是德性而非金錢。這是我的經驗之談。在患難中支持我的是道德,使我不曾自殺的,除了藝術以外也是道德

----貝多芬----
感情有著極大的鼓舞力量,因此,它是一切道德行為的重要前提

----凱洛夫----
道德是自由的保衛者。

----斯米茨----
無私是稀有的道德,因為從它身上是無利可圖的。

----布萊希特----
一個有德性的人,往往為他的朋友和國家的利益而採取行動,必要時乃至犧牲自己的生命。他寧願捐棄世人所爭奪的金錢榮譽和一切財物,只求自己的高尚。

----亞里斯多德----
盲目地一味勤奮的確能創造財富和榮耀,不過,許多高尚優雅的器官也同時被這唯其能創造財富和榮耀的美德給剝奪了。

----尼采----
學會愛人,學會懂得愛情,學會做一個幸福的人——這就是要學會尊重自己,就是要學會人類的美德。

----馬卡連柯----
最高的道德就是不斷地為人服務,為人類的愛而工作。

----甘地 關於愛情 ----
人類在道德文化方面最高級的階段,就是當我們認識到應當用理智控制思想時www.anmi614.com

----達爾文----
文以行為本,在先誠其中。
唐•柳宗元《報袁君陳秀才避師名書》 文士以德行為修養成根本,而在德行中真誠擺在首位。

----柳宗元----
文明就是要造成有修養的人。

----羅斯金----
修養的本質如同人的性格,最終還是歸結到道德情操這個問題上。

----愛默生----
虔誠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通過靈魂的最純潔的寧靜而達到最高修養手段。

----歌德----
如果通過修養達不到提高鑒賞力的目的,修養兩字也就毫無意義了。

----波伊斯----
修養之於心地,其重要猶如食物之於身體。

----西塞羅----
許多思想是從一定的文化修養上產生出來的,就如同幼芽是長在綠枝上一樣。

----歌德----
健全自己身體,保持合理的規律生活,這是自我修養的物質基礎。

----周恩來 經典語句----
審美的感官需要文化修養……藉助修養才能了解美,發現美。

----黑格爾----
要評判美,就要有一個有修養的心靈。

----康德----
啊,有修養的人多快樂!甚至別人覺得是犧牲和痛苦的事他也會感到滿意、快樂;他的心隨時都在歡躍,他有說不盡的歡樂!

----車爾尼雪夫斯基----
性情的修養,不是為了別人,而是為了自己增強生活能力。

----池田大作----
一個人只要有耐心進行文化方面的修養,就絕不至於蠻橫得有可教化。

----賀拉斯----
人的思想是可塑的;一個人如果每天觀賞一幅好畫,閱讀某部佳作中的一頁,聆聽一支妙曲,就會變成一個有文化修養的人——一個新人。

----羅斯金----
聖人不是如同蘑菇,經一陣雷雨之後,就能從山土裡鑽出來的。也不是可以經一班門徒或和一系一派一黨的人,於短促的時間所能捧起來的。聖人縱有超凡脫俗的個性,有出眾超群的天才,有勤勉刻苦的修養,有博古通今的學識,有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與精神。又須一些志同道合的信徒的輔佐與繼成之力。

----老宣----
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使人善辯。

----培根----
One』s courtesy is a mirror to see his image.———(Germany) Goethe
一個人的禮貌是一面照出他的肖像的鏡子。———[德國]歌德

----歌德----
There's nothing in the world so demoralizing as money. ---Sophocles
世上沒有任何東西比金錢更能使人道德敗壞。

----索福克勒斯----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誡子書》

----諸葛亮----

孟子曰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告子上)
[譯文] (孟子說:)「同情別人的心,人人都有;知道羞恥的心,人人都有;對別人恭敬的心,人人都有;明辨是非的心,人人都有。同情心屬於仁,羞惡心屬於義,恭敬心屬於禮,是非心屬於智。這仁義禮智,不是外人強加給我的,是我本來就有的,不過是沒有去思考追求罷了。

----孟子----

高雅的品味,崇高的道德標准,向社會大眾負責及不施壓力威脅的態度——這些事讓你終有所獲。

----李奧貝納----
即使不考慮道德因素,不誠實的廣告也被證實無利可圖。

----李奧貝納----
人要正直,因為在其中有雄辯和德行的秘訣,有道德的影響力。

----阿米爾----
對於道德的實踐來說,最好的觀眾就是人們自己的良心。

----西塞羅----
仁義為友,道德為師。

----史襄哉----
道德活動既受政府長官支配,又受良心的制約。

----洛克----
道德的損害是良心的完全麻痹。

----芥川龍之介----
良心是一種根據道德准則來判斷自己的本能,它不只是一種能力;它是一種本能。

----康德----
有兩種東西,我們愈是時常愈加反復地思索,它們就愈是給人的心靈灌注了時時翻新,有加無已的贊嘆和敬畏——頭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則。

----康德墓碑銘文----
世上最奇妙的是我頭上燦爛星空和內心的道德准則。www.love614.com/mingyan-1-8.htm

----康德----
道德應當成為科學的指路明燈。

----布夫勒----
道德美……包含兩個互相區別的因素,就是正義與慈愛。

----庫申----
德行使心靈明晰,使人不僅更易了解德行,而且也更易了解科學的真理。

----羅吉爾•培根----
只有那不論公私都以道德為上、一心要做出高貴的事的人,方可算是最可尊崇的人。

----喬叟----
道德不是良心的可卑的機謀,而是斗爭和艱難,激情和痛苦。

----托馬斯•曼----
道德普遍地被認為是人類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赫爾巴特----
道德方面的偉大,就在於對朋友始終不渝的愛,對敵人不可磨滅的恨。

----萊辛----
道德是永存的,而財富每天在更換主人。

----普盧塔克----
道德常常能填補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卻永遠填補不了道德的缺陷。

----但丁----
人應當頭腦清楚,道德純潔,身體干凈。

----契訶夫----
一個人如果不是真正有道德,就不可能真正有智慧。精明和智慧是非常不同的兩件事。精明的人是精細考慮他自己利益的人;智慧的人是精細考慮他人利益的人。

----雪萊----
道德的最大秘密就是愛;或者說,就是逾越我們自己的本性,而溶於旁人的思想、行為或人格中存在的美。

----雪萊----
道德能幫助人類社會升到更高的水平,使人類社會擺脫勞動剝削制。

----列寧----
遵照道德准則生活就是幸福的生活。

----亞里士多德----
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道德行為與追求美的理想這兩者常常統一在一起,是密不可分的。

----周揚----
因為有這種種假文學,所以我近來不看人的文章,只看人的行徑。這樣把道德與文章混為一談,似乎不合理,但是此中有個分別.創作的文學之高下為標准,但是理論的文學,卻要看其人能不能言顧其行。我很看不起阮大鋮之為人,但是仍可以喜歡他的《燕子箋》。這等於說比如我的廚子與人通姦,而他做的點心仍然可能很好吃。

----林語堂----
一切有生之物,都有一種「尋求快樂的本性」,那是一種偉大的力量,凡是血肉之軀都要受過它的支配,好像毫無辦法的海草都要跟著潮水的漲落而擺動一般,這種力量不是議論社會道德的空洞文章所能管得了的。

----哈代----
我認為,我認識的每一個人都有道德,雖然我不喜歡問。我知道我有。但我寧可天天教別人道德,而不願自己實踐道德。「把道德交給別人去吧」,這是我的座右銘。把道德送完了。你就永遠用不著了。

----馬克吐溫----
道德心的功能是叫人區別好壞,讓人們隨心所欲地挑選一樣來做。可是從這里他可以得到些什麼好處呢?他不斷地挑選,而十有八九他倒寧可挑選壞的。世界上不應該有什麼壞事情;沒有了道德心,就不會再有什麼壞事情。然而人是那麼一種不懂道德的動物,他們沒法看到:應是因為有了道德心,他們才落到生物的最底層去。誰具有了它,誰就墮落。

----馬克吐溫----
道德對人的約束,要根據他所屬社會階層的不同而有所變化。陽光照耀各地情況不同,於是產生了我們贊嘆不止的四季。同樣,道德也使社會義務與每人的等級地位相吻合。士兵犯的小過失,如果出在將軍身上,就是重大罪行。反之亦然。一個收獲莊稼的農家姑娘,一個日賺十五個蘇發女工,一個零售小商人的女兒,一個年輕的布爾喬亞女子,一個富商大戶人家的女孩,一個貴族之家的年輕女繼承人,一個德埃斯特家族的女兒,要遵守的戒律是各不相同的。

----巴爾扎克----

Ⅲ 請問一下孟子有關德的觀點是什麼呢

孟子把道德規范概括為四種,即仁、義、禮、智。他認為「仁、義、禮、智」是人們與生俱來的東西,不是從客觀存在著的外部世界所取得的。同時把人倫關系概括為五種,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認為,仁、義、禮、智四者之中,仁、義最為重要。仁、義的基礎是孝、悌,而孝、悌是處理父子和兄弟血緣關系的基本的道德規范。他認為如果每個社會成員都用仁義來處理各種人與人的關系,封建秩序的穩定和天下的統一就有了可靠保證。「仁義」是孟子的道德論的核心思想。孟子所說的「仁義」,是有階級性的,是建築在封建等級社會的基礎之上的。但是,他反對統治者對庶民的剝削,反對國與國和家與家的戰爭。仁是一個古老的政治思想范疇。《說文》解釋仁字:「仁親也。從人二。」隨著社會的發展,它的含義也不斷有所衍變。孔子論仁,則給予了更多的充實和發揮。仁是孔子最高的道德理想:孔子在多種意義上運用仁的概念,反映了孔子學說的理論上還不夠完整而嚴謹。孟子也最重仁。孟子對於孔子仁的思想的發展,特別表現在孟子以性善論為基礎,提出由此而生仁義禮智四德,其中心點是為仁。還進一步論述仁義禮智四者的關系,第二,在關於仁的倫理思想的基礎上,孟子提出了仁政的學說。孟子以仁作為施政的出發點,要求統治者「施仁政於民(《梁惠王》上),還具體地提出了在經濟、政治等方面的具體的仁政措施。孟子提出了性善論的思想。他認為,盡管各個社會成員之間有分工的不同和階級的差別,但是他們的人性卻是同一的。他說:「故凡同類者,舉相似也,何獨至於人而疑之?聖人與我同類者。」這里,孟子把統治者和被統治者擺在平等的地位,探討他們所具有的普遍的人性。這種探討適應於當時奴隸解放和社會變革的歷史潮流,標志著人類認識的深化,對倫理思想的發展是一個巨大的推進。

Ⅳ 個人對仁義禮智信的理解 不少於300字

「仁義禮智信」被稱為儒家「五常」,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孔子提出「仁義禮」,孟子擴展為「仁義禮智」,董仲舒延伸為「仁義禮智信」。它跨越了千年的時光,在我們的校園里,以一種平靜、博大的境界,讓我們深沉,讓我們厚重。思想深處,時常有「仁義禮智信」的光芒閃耀,兩千多年前的五個字,直到今天,仍值得我們深思,值得我們躬行。
仁,是愛人之心,是《論語》中的核心思想。我們首先要愛自己,欣賞自己,這樣才能有自信,才會愛別人;我們要愛親人,父母、孩子,親人給我們情感上的支撐和精神上的鼓勵;我們要愛學生,只有有愛,才會有付出,只有付出,才會有收獲,那時我們收獲的不僅僅是孩子的成績,更有我們和孩子一同的成長,有孩子們對我們的情感依戀。我們要愛優秀的學生,因為他們常常給我們驚喜和成就感;我們更要愛那些學困生,因為他們,我們增長了智慧、豐富了人生的樂趣。
義,「宜也」,天地生萬物而不偏私,愛萬物而一視同仁,所以「義」的精神,表現在人乃為無偏無私,做事光明磊落,堂堂正正,公公平平。為師者,就要做到公平對待每一個學生,「幼吾幼及人之幼」,把學生看作自己的孩子。愛自己的事業,在做事時用心、用愛、用情,做一份事業,而不是從事一門職業。
禮,是中華文化的突出精神,是一種道德規范。「禮之用,和為貴」,禮的功用,是為了讓人們相處和順、社會和諧,遵循禮來做人,遵循禮來作事,遵循禮來做教育,「禮」是我們的行為規范,「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只有一切遵循禮的約束,才會為世人所接受,才會與人和諧相處。
智,是知識,也是智慧,還是一種獲得智慧的方法。活到老學到老,人生是一個不斷積累各種知識的過程,但只有知識遠遠不夠,知識積累到一定程度便會形成處世的智慧,人生的智慧,同時在積累的過程中會收獲獲得知識的方法。做到智,首先要勤學,勤能補拙,勤才能有所得;其次要做到敏思,「學而不思則罔」,唯有思考,才能將外在的文字元號轉化為自己的感悟和能力;再次要做到「切問」,「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多問卻不好高騖遠;最後要做到「篤行」,「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需躬行」,知識轉化成行動,才能稱其為智慧。
信,是做人的根本,「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車離了輗和軏是無法行走的,人離開「信」也就無法生存。這其中,包含著我們對學生的承諾――用自己所有的知識和能力,為學生的成長奠基,為學生的未來助力;包含著我們對家長的承諾――用自己所有的愛與真情,為學生的心理發展提供陽光,為學生的健全人格提供保障;這其中也包含著學生對我們的承諾――交一份知識的答卷,再交一份完美的誠信答卷,讓人格與知識共同增長,讓品德與智慧共同發展。
對於「仁義禮智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田家祖訓是:大忠大愛是為仁,大孝大勇是為義,修齊治平是為禮,大恩大恕是為智,公平合理是為信。革命者的解釋是:世界大同為仁,祖國山河為義,家國天下為禮,剛柔相濟為智,一諾千金為信。作為教育者,我是這樣理解的:愛生愛教育為仁,敬業秉公平為義,遵規守道德是禮,為學增智慧是智,立身守承諾是信。

Ⅳ 「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的下一句,及其意思。

「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的下一句是「忠孝勇恭廉」

1、「仁義禮智信」為儒家「五常」,五常實是一切社會成員間理性的溝通原則、感通原則、諧和原則。

2、「溫良恭儉讓」意為溫和、善良、恭敬、儉朴、謙讓這五種美德。

3、「忠孝勇恭廉」指忠心、孝悌、廉潔、羞恥、勇敢。是人應信守、踐行的五種高尚品格

(5)唯有仁義道德擴展閱讀:

仁義禮智信的來源:

仁義禮為孔子提出並組成一個系統

孟子在仁義禮之外加入「智」,構成四德

董仲舒又加入「信」

溫良恭儉讓出處:

春秋·魯·孔丘(孔子)《論語·學而》:「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Ⅵ 人為什麼要有道德

1、人為什麼要有道德,首先是人的自身利益的自覺。無論如何,在一個社會中,行善總比作惡好,當個好人總是比做個壞人更受人尊敬。人出於自身利益的需求,一般遵循當下的道德規范行事。人正是通過在社會中的道德體驗逐漸認識到道德的價值和意義,並建立起自己的道德觀。具有個人特色的道德觀往往是符合當下大潮流的道德觀的,這便於在社會生活中能夠與他人和諧相處。

2、人為什麼要有道德,其次是基於傳統和法律。經過長時間確立的傳統和法律在一定程度上支配著人的行為,這些傳統和法律激勵人們要有道德,那些不道德的人往往會遭受傳統的批判甚至法律的制裁,這一正一反的道德刺激,形成或修正了人的道德認識,反過來又成為傳統和法律的延續者。

3、人為什麼要有道德,其實是人的共同需要。根據生活經驗和一般理智來考察人性,我們不難發現,人都有許多共同的需要、慾望和目的等。比如,我們都希望我們的生活和諧、家庭和睦,我們追求自由、幸福,我們樂於享受愛和友情、親情。為了滿足這些需要,必須確立和遵守某些道德原則(底線),使我們免於恐懼、孤獨,免於被欺騙、被管制、被殘害。

4、說到底,我們學會合乎道德地生活,是為了改善生活質量、改善周圍人的生活質量,還有什麼比這各有意義嗎?正如愛因斯坦所說:「人的最有價值的努力是為我們行為的道德化而奮斗。我們內心平衡,甚至我們的生存本身都取決於道德。唯有我們行為的道德化才能賦予生命以美好和尊嚴。」

(6)唯有仁義道德擴展閱讀

道德是個社會性概念,它是有別於法律的用以處理人與人、人與其他存在物關系的方式,它用是非、好壞、善惡等概念作出判斷。基於此,人為什麼要有道德的關鍵就在於人是社會性的,人需要協調處理與他人、與自然、與世界的關系,協調處理的前提就是要作出判斷,是是,是非?是好,是壞?是善,是惡?

「道德」二字連用始於荀子《勸學》篇:「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詞起源於拉丁語的「Mores」,意為風俗和習慣。《論語·學而》:「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錢穆先生的註解:「本者,仁也。道者,即人道,其本在心。」可見,「道」是人關於世界的看法,應屬於世界觀的范疇。

參考資料:網路-道德

Ⅶ 怎麼理解道德的概念

道德是道和德的合成詞,道是方向、方法、技術的總稱;德是素養、品性、品質。道德雙修是人生的哲學。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與規范。道德往往代表著社會的正面價值取向,起判斷行為正當與否的作用。道德是指以善惡為標准,通過社會輿論、內心信念和傳統習慣來評價人的行為,調整人與人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相互關系的行動規范的總和。道德作用的發揮有待於道德功能的全面實施。道德具有調節、認識、教育、導向等功能。與政治、法律、藝術等意識形式有密切的關系。中華傳統文化中,形成了以仁義為基礎的道德。

Ⅷ 什麼是道德道德的本質是什麼

道德,是由思想行為所表現的,有一定標準的,社會、風俗,習慣。美德,美就是美的事物;德,古稱之為得;合起來解釋就是,美的事物可以吸引和得到社會中的一切。
道德是道和德的合成詞,道是方向、方法、技術的總稱;德是素養、品性、品質。道德雙修是人生的哲學。
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與規范。道德往往代表著社會的正面價值取向,起判斷行為正當與否的作用。道德是指以善惡為標准,通過社會輿論、內心信念和傳統習慣來評價人的行為,調整人與人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相互關系的行動規范的總和。
道德作用的發揮有待於道德功能的全面實施。道德具有調節、認識、教育、導向等功能。與政治、法律、藝術等意識形式有密切的關系。中華傳統文化中,形成了以仁義為基礎的道德。

道德本質
道德本質就是指道德作為道德而區別於他事物的根本性質,是道德基本要素的內在聯系和道德內部所包含的一系列必然性、規律性的總和。
一、道德的一般本質是一種社會意識 道德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式,歸根到底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是社會經濟關系的反映。
首先,社會經濟關系的性質決定著各種道德體系的性質。其次,社會經濟關系所表現出來的利益決定著各種道德的基本原則和主要規范。再次,在階級社會中,社會經濟關系主要表現為階級關系,因此,道德也必然帶有階級屬性。最後,社會經濟關系的變化必然引起道德的變化。
道德對社會經濟關系的反映不是消極被動的,而是以能動的方式來把握世界,引導和規范人們的社會實踐活動。

Ⅸ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至。」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釋義:

孔子教導成仁,孟子教導取義,只要把道義做到了極點,那麼所希望的仁德自然也就做到了極致。

出處:《絕命詞》

作者:文天祥

朝代:宋朝

原文: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至。

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解釋:

孔子教導成仁,孟子教導取義,只要把道義做到了極點,那麼所希望的仁德自然也就做到了極至。

我們讀聖賢之人的著作,學習的是什麼東西?既然學會了仁義,那麼從今往後,就幾乎沒有什麼可慚愧的了。

重點字詞:

1、庶:幾乎,差不多

2、愧:可雙重解釋:

(1)自己不慚愧;

(2)不愧對別人,正因為不愧對別人所以自己就不慚愧。這是一個對立的統一。

(9)唯有仁義道德擴展閱讀

祥興二年(1279年)二月,宋、元雙方在海面上展開最後的拼搏。結果元軍輕易擊敗宋軍,陸秀夫隨後背著小皇帝跳海殉難,宋朝徹底滅亡。此役後,張弘范為了繼續招降文天祥,將其押送大都。

結果,文天祥在路上絕食八日而未死。到達大都後,見到元朝君臣,文天祥堅決不行跪禮,以高貴的氣節讓元朝君臣大為佩服:滿朝大臣竟都不忍殺害他。

為了勸降文天祥,元朝不惜動用平章政事阿合馬、丞相孛羅、南宋的降臣、文天祥的親弟文壁,甚至被俘的南宋小皇帝,但文天祥說:「弟兄一囚一乘馬,同父同母不同天。」表示自己的決絕之心。

忽必烈知道文天祥被處決,惋惜地說:「好男子,不為吾用,殺之誠可惜也!」在文天祥死後,其妻收屍時,在文天祥的衣帶中發現這首絕命詞:「孔日成仁,孟日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文天祥為什麼在臨死前要寫這些?因為仁義是千百年讀書人追求的至高境界,能實現仁義,離聖人也不遠矣。

「孔日成仁」,「仁」是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孔子在《論語》中提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能行五者(恭、寬、信、敏、惠)於天下,為仁矣」、「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等來闡述其仁政思想。

「孟日取義」,作為孔子之後的另一個大思想家,他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義」,指出「義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孟子也曾說:「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可以看出來,孔子的「仁」和孟子的「義」中都提到了生死的問題。孔子說:「殺身以成仁」;孟子說:「捨生而取義」。

他們都主張為了仁義,可以毫不猶豫地犧牲掉自己的性命。這樣的思想經過董伸舒的發揮,被定義為封建道德的最高原則,到兩宋時,由於理學家的進一步推崇,「仁義」就與封建道德等同起來,成為讀書人的至高准則。

Ⅹ 道,德,仁,義,禮,法(說的是什麼)

其實早在魯迅之前兩千年,庄門後學就已反復預言,顛倒淆亂價值序列,必將導致「人與人相食」。

《老子》三十八章:「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五十七章:「法令滋彰,盜賊多有。」

魯迅《狂人日記》:「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四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里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

老聃闡明的道家價值序列「道德仁義」,意為「道↘德↘仁↘義」。魯迅批判的儒家價值序列「仁義道德」,意為「仁義=道德」。

價值序列不同,個體的人生取向,群體的制度建構,也就迥然不同。

道家認為,「道」生萬物,萬物之「德」,無不得之於道,所以「道」是第一價值,「德」是第二價值。唯有天賦真德,才有先天的終極依據。「仁」、「義」、「禮」、「法」都是後天的、人為的次要價值,沒有先天的終極依據。因此以「仁義禮法」之名,行悖「道」、喪「德」之實,就有價值障礙,也有制度防範。天下萬物,包括人類,甚至聖人、聖君,都不可能盡知「天道」,因此任何人都不可能「替天行道」。自居「替天行道」,就是「代大匠斫」(《老子》七十四章)。

儒家把第三價值「仁」拔高為第一價值,把第四價值「義」拔高為第二價值,而把第一價值「道」降為第三價值,把第二價值「德」降為第四價值。認為「仁義」即「道德」,「不仁義」即「不道德」,抽空了「道」、「德」的獨立價值,取消了「道」、「德」的至高價值。儒家祖師孔子主張「克己復禮為仁」,把第五價值「禮」也拔高為第一價值,認為符合「禮」即符合「仁義道德」,違背「禮」即違背「仁義道德」。於是君主以「仁義禮」之名,行悖「道」、喪「德」之實,就不再有價值障礙,也不再有制度防範。儒家「王道」,幻想「替天行道」的「仁義」聖君一出,就能天下大治。實際情形卻永遠是《老子》預言的「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儒家並未拔高第六價值「法」,而以「仁義禮」貶抑「法」。然而儒家分支法家以「法」貶抑「仁義禮」,而把「法」拔高為第一價值,認為「王法=天道」,符合「王法」即符合「天道」,同樣抽空了「道」、「德」的獨立價值,取消了「道」、「德」的至高價值。於是君主以「王法」之名,行違背「天道」之實,就不再有價值障礙,也不再有制度防範。法家「霸道」,幻想「代大匠斫」的「王法」聖君一出

熱點內容
華東政法大學東方法學 發布:2025-01-11 23:36:41 瀏覽:222
司法部公證管理規章有哪些 發布:2025-01-11 23:03:26 瀏覽:269
法人變更了還承擔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1 22:45:01 瀏覽:485
關於黨支部上牆張貼的規章 發布:2025-01-11 22:11:03 瀏覽:146
在職法律碩士報名條件 發布:2025-01-11 22:10:51 瀏覽:764
醫生的診斷證明有沒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5-01-11 22:04:02 瀏覽:647
江蘇省法律援助機構接待的來訪咨詢量 發布:2025-01-11 21:56:07 瀏覽:884
環境法律責任的內容包括 發布:2025-01-11 21:24:29 瀏覽:906
泰州法院颶風行動 發布:2025-01-11 21:24:21 瀏覽:349
行政法原則口訣 發布:2025-01-11 21:15:06 瀏覽: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