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對國際商業道德
1. 國際商事合同規則和中國合同法的比較
合同法與國際商事合同通則的比較分析與適用
我國最近幾十年在國際貿易和其他商務往來方面日漸活躍。在我國加入WTO以後對國際經濟交往的游戲規則,更是不能置身度外,熟視無睹,國內法與國際公約、慣例、通則等游戲規則的接軌已勢在必行。我國現行的合同法的一些相關規則已經借鑒了一些世界先進的立法理念,因此獲得了一定程度的國際法學界的贊譽。其實,不獨中國,其他如德國、瑞士、荷蘭、法國等國家都在做與國際接軌的有益探索和嘗試。
一、關於法律適用范圍的比較
1、通則的適用范圍
我國1999年頒布的《合同法》與國際私法協會公布的《國際商事合同通則》(以下簡稱通則)[1]有一定關聯性,通則的有些規定,無論在國內還是在國外都是可以適用的。我國《合同法》第126條規定,「涉外合同的當事人可以選擇處理合同爭議所適用的法律,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涉外合同的當事人沒有選擇的,適用與合同有最密切聯系的國家的法律。」 該條規定與通則前言第2款規定一致,即在當事人一致其合同受通則管轄時,適用通則。因此,我國當事人在與涉外當事人簽訂合同時可約定適用通則。該通則比《聯合國國際貨物買賣公約》適用范圍要更寬泛得多,具有相當的靈活性。除國際商事合同外,該通則也可替代國內法適用。如前言第4條規定,「當無法確定合同的適用法律對某一問題的相關規則的,通則可對該問題提供解決辦法。」 該條規定旨在說明,即使合同是由某一特定國內法管轄,但對案件解決遇到困難的時候,可以從通則中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以往我國的司法實踐在處理案件遇到困難時,一般求助司法解釋、學理解釋,還有專家論證。現在通則關於交易糾紛的一些規定又給我們開辟了解決糾紛的途徑。通則不是國際公約,不具有強制性,適用與否完全可依當事人的意思選擇,但是要明確的是,通則是由近20個國家的法律專家對國際交易的規則進行潛心研究的成果,具有很強的適用性和可操作性,它較之國際貨物買賣公約適用范圍要寬泛得多。參照通則的有關規定,可為我國《合同法》的立法與適用拾遺補缺。通則的寬容之處在於,任何規定都不得限制根據有關國際法原則而應適用的強制性規則的適用,無論這些理制性規則是國家的、國際的還是超國家的(1.4條);除通則另有規定外,當事人可以排除通則的適用,或者減損或改變通則任何條款的效力。因通則所具有的這種非強制性,當事人根據各自的情況既可以排除或部分排除該原則適用,使之更適合於當事人的特殊交易需要。「凡屬於通則范圍之內但又未被通則明確規定的問題,應盡可能地根據通則確定的基本原則來處理」(1.6),這就給我們在實務中遇到法律障礙的時候提供了有益的鑒鏡。
2、關於格式條款的理解與適用
《合同法》關於格式條款共有三個條款,從表面上看對出具格式合同一方不利,但在司法實踐中存在的問題不少,非但起不到保護非格式合同一方,而且往往成為出具格式合同免責的武器。《合同法》第39條規定,「採用格式條款訂立合同的,提供格式條款的一方應當遵循公平原則確定當事人之間的權利和義務,並採取合理的方式提請對方注意免除或者限制其責任的條款,按照對方的要求,對該條款予以說明」;第41條「對格式條款的理解發生爭議的,應當按照通常理解予以解釋。對於格式條款有兩種以上解釋的,應當作出不利於提供格式條款一方的解釋。格式條款和非格式條款不一致的,應當採用非格式條款。」 格式合同亦稱定式合同或標准合同,對於同一種類、性質並且重復交易的行為,採用標准文本,既節約了交易成本、洽談時間、條款的爭議,也有平等待人的「鏡像」。這是人們通過長年累月的交易總結出來的經驗,對此應予肯定。但是格式合同的弊端也很多,一是不允許當事人協商和修改(如借款合同、租賃合同、保險合同、房屋買賣合同等);二是絕大多數條款,特別是免責條款都對出示格式合同一方有利,在某種程度上屬於強奸民意。而締約的另一方往往是弱勢群體,對某些條款即使不同意,但迫於急需無奈,也只有違心簽字;三是有些專業術語,作為締約的另一方難以理解,糊里糊塗簽了字;四是這類合同都是出具格式合同的一方代理人或中介人代辦,但這些人為了急於收取代理費或中介費的功利目的,常常會對另一方作虛假承諾。對於格式合同最為人們詬病的是保險合同。無論是人壽保險還是財產保險,都是在計劃經濟條件下的部門立法,其目的並不在於「保險」,而在於「圈錢」。所以保險合同糾紛頻繁出現,投保人屢受拒賠之苦。筆者經常承辦這類案件,對於法律上的障礙困惑費解。
首先,所謂通常理解,可以說公說公的理,婆說婆的理,無任何標准,這又給法官提供了自由裁量的空間,誰送禮多,誰就獲勝。投保人是弱勢群體,縱然滿身是嘴,也難抵法官的「通常理解」。比如前例中的重大疾病保險合同的心臟病(心肌梗塞)一條,投保人和保險人完全可以各執一詞。投保人稱心率過速是心臟病的一種,保險人抗辯說,按通常的語法理解,這里的心臟病僅指心肌梗塞。從字面上看,保險人是有道理的,因為按照中國語法習慣的心臟病,只是特指括弧里的「心肌梗塞」,這本身就會使法官處於兩難境地,在實務中肯定會產生不同的理解和詮釋。
我們認為通則對於確認格式合同條款效力的規定倒是切中時弊:第2.20條(1)如果標准條款中某個條款是對方不能合理預見的, 則該條款無效, 除非對方明確地表示接受;(2)在確定某條款是否屬於這種性質時, 應考慮到該條款的內容、語言和表達方式。第3.10條:(1)如在訂立合同時,合同或其個別條款不合理地對另一方當事人過分有利,則一方當事人可宣告該合同或個別條款無效。除其它因素外,尚應考慮下列情況:(a)該另一方當事人不公平地利用了對方當事人的依賴、經濟困境或迫切需要,或者不公平地利用了對方當事人的缺乏遠見、無知、無經驗或缺乏談判技巧的事實,以及(b)合同的性質和合同的目的。(2)依有權宣告合同無效一方當事人的請求,法院可修改該合同或條款以使其符合公平交易的合理商業標准。(3)依收到宣告合同無效通知的一方當事人的請求,法院也可以如前款所述修改該合同或該個別條款,條件是該方當事人在收到通知後,並在對方當事人依賴該通知行事以前及時告知發送通知一方當事人。本章第13條(2)款的規定相應適用。」 我們認為,《通則》這些條款勝過《合同法》關於格式合同的所有條款,為此,我們建議關於在將來的《合同法》的司法解釋中應將《通則》條款納入國內法,這對於格式合同的糾紛處理將大有裨益。
3、關於合同的效力
《合同法》第52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無效:(一)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二)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三)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四)損害社會公共利益;(五)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 我們認為,對於上述合同規定無效,非但不能保護另一方(守約方)的合法財產利益,恰恰減輕了對不法民事行為人的懲罰力度。對此應借鑒通則第3.3條:(1)合同訂立時不可能履行所承擔義務的事實並不影響合同的效力。(2)合同訂立時一方當事人無權處置與合同相關聯之財產的事實本身並不影響合同的效力。通則規定的即使是自始不能履行的合同,如一方當事人已將所有的房屋出賣給另一方並已過戶,在合同已無法履行的情況下,並不影響合同效力,判令違約方承擔違約責任並賠償損失。在一方當事人將無權處置他人的財產的情況下,也不影響合同效力。這就是對擅自簽訂合同坑害他人的所謂不道德的人予以懲罰,對於欺詐、脅迫等致合同無效的條款,通則的規定也有利於受害人一方。請看通則第3.11條:(1)如欺詐、脅迫、重大誤解或一方當事人錯誤歸因於第三人,或為第三人知道或理應知道,而第三人的行為由另一方當事人負責,則可宣告合同無效,其條件與由另一方當事人本身簽訂的合同宣告無效的條件相同。(2)如欺詐、脅迫或重大懸殊歸因於第三人,而其行為不由另一方當事人負責,如果另一方當事人知道或理應知道此欺詐、脅迫或重大懸殊,或者在合同宣告無效時還未本著對合同的信賴行事,可以宣告合同無效。這兩條較優於合同法的地方在於:第一,對於合同的有效與否的決定權由守約一方決定。可以承認有效,也可以宣告無效,合同的效力不是由法律規定。第二,守約方宣告無效是對另一方的嚴厲懲罰。因為該條所謂的欺詐,其原因並不在於締約的一方,而在於第三方的原因,這與合同法第52條之規定大相徑庭。凡此種種,不一而足,法律規范也屬法律文化,是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應當根據國情合理繼受、過濾和消化對我們有益的立法理念,這應當成為我們的共識。關於格式合同的效力,除《通則》可資借鑒外,其他大陸法系國家的規定也可參考。如德國《民法典》第138條第2款將「程序性的」和「實質性的」公平標准合而為一:(1)合同履行和相對履行之間「明顯地不相稱」,(2) 並且一方當事人「通過利用另一方當事人的困境、缺乏經驗、缺乏判斷力或無重大的決斷力」而達成的合同,則合同無效。 [2]以色列對格式合同(標准合同)的限制更為嚴格,該國《合同法》第14條規定,「就契約文句之全部參酌其他情事檢討後確信限制文句對顧客不利,或給予供給等以有危害顧客之虞之利益等,證明該文句之全部或一部為無效」。[3]世界各國對格式合同的免責條款有的稱為「灰色條款」,有的稱「黑色條款」,對此效力都作了嚴格的限制,這符合20世紀以來的照顧弱者的立法潮流,對合同自由原則進行了修正,為此有學者將當前的時代稱為「從契約到身份的回歸」 的時代,頗有幾分合理之處。 因此,筆者建議在未來修改合同法或作出司法解釋時,將格式合同對另一方當事人不利的免責條款,規定法院可以直接認定無效,這比所謂通常「理解」更為有利於保護弱勢群體。
二、關於要約與承諾的比較
我國《合同法》借鑒通則最多的部分是要約和承諾的方式部分,即第1條—31條、34條,共計20條之多。這部分條款涵蓋要約、要約邀請、要約的撤回、要約的撤銷、承諾及承諾的期限及撤回等。通則關於要約和承諾計有12條,即2.1—2.12。兩者內容大致相仿,但有些差異是值得重視的。《合同法》第13條,「當事人訂立合同,採取要約、承諾方式」。通則第2.1條規定,合同可通過要約的承諾或通過當事人能充分表明其合意的行為而成立。但《合同法》對合同的訂立方式只採用要約、承諾方式似乎絕對,也不大符合人們的交易習慣,而《通則》在要約和承諾之外加上「可通過當事人的能充分表明其合意的行為而成立」則寬容和豁達,而且囊括其他所有的合意行為。僅此一點,合同法就稍遜一籌。市場交易的實踐表明,所有的合同並不都是要約和承諾達成的。關於通則乃至其他民法典在訂立合同方式局限於要約和承諾的錯誤已被德國法學家海因?克茨所發現。這位德國民法學家尖銳地指出各國立法的偏頗,「近來很多民法典規定,要約和承諾是合同訂約的惟一方式」,這是錯誤的和非理性的。他認為,訂立合同的要約和承諾的規則基本上是從18世紀發展起來的。《葡萄牙民法典》和《奧地利民法典》幾乎沒有涉及這一問題,在《法國民法典》中根本沒有提及。但是,近年許多國家的民法典都規定了要約和承諾是訂立合同的唯一方式。如《德國民法典》第145條「向他人發出訂立合同的要約的人,受要約約束,但要約人已排除要約的約束力的除外」 ;第147條「(1)向在場者發出的要約,只能立即承諾之……(2)向不在場者發出的要約,只能到要約人在通常情況下可預期收到答復時為止承諾之。」 [4] 《瑞士民法典》第5條,「向不在場當事人發出的,沒有承諾期限的要約,在要約人收到以合理方式在合理的時間內送達的承諾之前,要約有效。要約人可以推定其要約在合理的時間內到達要約人。在合理時間內發出的承諾,但到達要約人時遲到的,要約人應當立即將比情況通知對方。否則承諾產生法律效力。」 [5] 2002年第1版第2頁的《日本民法典》第521條、第522條也有此規定。荷蘭1892年新修改的債法總則第217條,「合同經要約和承諾而成立,」 [6] 也只能通過要約和承諾才能訂立合同。義大利、蒙古等國也都未忽視要約和承諾這個20世紀最新的合同法范疇。除大陸法系國家民法之外,英美國家大都把要約作為合同訂立的一個要素,盡管各國合同法理論或實務中對要約稱謂有所不同,諸如投價、發盤、建議等,對承諾的稱謂在各國貿易實務中稱為「還盤」等。[7] 我國《合同法》借鑒通則最多的也是在關於訂立合同須有要約和承諾的方式方面。筆者上引的德民、瑞債均指要約和承諾是指「不在場」的情景下才適用。我國《合同法》實際上根本沒有必要必須將「同意」寫進要約和承諾中,因為雙方當事人是面對面地訂立合同。這是我國《合同法》食洋不化,照抄照搬,違反人們交易習慣的結果。在羅馬時代,合同義務原本是以訂立契約為目的確立的。訂約時雙方當事人都需要親自到場,即使這種手段被放棄,一般來說合同的訂立仍需要雙方當事人在場。……因此,羅馬法學家從未認為有必要將「同意」用要約和承諾這兩種陳述方式單獨地表示出來。這種需要中介在可信賴的郵政服務出現和遠距離訂閱合同成為可能之後,才成為可能,這就是德民和瑞債指的雙方當事人不是面對面的「不在場」的情況下才適用要約和承諾。如果將所有的交易都定格在要約和承諾的一種方式上,這是錯誤的。毫無疑問,在許多業已訂立的合同案件中,任意將一方當事人的行為視為要約而把另一方當事人的行為視為承諾是不可能,也是不現實的。我們以土地買賣為例,其文件已起草並已公證,並由雙方當事人同時簽字,因此,很難說一方當事人向另一方當事人發出了要約,且另一方當事人表示了他的「承諾」 ;再如,一位消費者用現金買一包香煙時,顯然,雙方當事人是在訂立協議。但是,將整個程序分解為「要約」和「承諾」,並討論賣方交付一包香煙是否就算作出了「要約」和「承諾」 ,賣方交付一包香煙是否就算作出了「要約」,或買方在收款處交付了現款是否就算作出了「承諾」,這幾乎是沒有什麼用處的,或許對新任律師有些用處。在強行將合同訂分立為「要約」和「承諾」時,另一難以處理的情形是,相對方向的建議和反建議在進行長時間的協商談判後才達成協議,在合同成立時,很難作出明確決定,但是那種認為合同應通過要約和承諾訂立的思想對於完成任務毫無意義。[8] 除此之外,筆者認為,訂立合同從理論上講,有要約和承諾是成立的。但對於面對面的交易行為,很難界定哪一方是要約,哪一方是承諾。如律師與當事人談代理費的數額時,通常是在討價還價過程中達成的代理協議。比如就某一收費標准,律師提議按標的額的5%收費,委託人說太高能否按3%,律師說不行,最少也得按4.5%,雙方最後達成按財產比例的3.5%收費。這種討價還價中有要約,有反要約(新的要約);有承諾,有否定承諾,雙方在訂立合同時,互有要約和承諾,兩種方式混合在一起,很難分得清何者為要約,何者為承諾。當然,在人對機器或物發生交易的場合,如自動售貨機、投幣買地鐵票、在賓館使用備用的特殊物品如安全套等,只要開封,就可視為承諾。物品上標明的價款是要約,投幣或開封視為承諾,這是簡易的交易,但是大量的交易遠非如此簡單。再如,建築工程合同的訂立則更為復雜。一般認為,招標公告是要約邀請,建築施工單位前去投標是要約,招標人接受投標是承諾,一旦接受,合同便正式成立。[9] 筆者對這種認識不敢苟同。在司法實踐中,招投標僅是建設工程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它是整個建設施工合同中的一個鏈條,就投標人前去投標而言,因投標人數眾多,在未開標之前,尚未涉及建設項目實體內容,即未涉及項目、價款、履行方式等合同主要條款情況下,合同即使是成立了,也是無內容的。按照我國《招投標法》規定,建設工程招投標有如下環節:招標(公開招標和邀請招標)→投標→開標→評標→中標→發中標通知書→簽訂建設工程合同。建設部標准合同文本第二部分「通用條款」對此有明確的解釋。上述組成部分均為建設施工合同的組成部分。這是一連串的民事行為,最後歸納在一個總的合同之中。若按高爾森教授的觀點,在招投標中,投標人只要前去競標合同就成立了,但一旦未中標,按此邏輯可以告投標人違約了,然而這豈不荒唐?筆者用此案例證明,何為要約、何為承諾並非楚河漢界一目瞭然。至此,我們認為,通則第2.1條的「或通過當事人的能充分表明其合意的行為」合同即成立的規定更加符合交易習慣。德民和瑞民將要約、承諾限縮在當事人不在場的情況下,均有理論的、立法的和實踐的意義。因此,我們在代理具體案件的實務操作時不妨借鑒一下通行的相關規定,以解除法律解釋上的困惑和障礙。
三、締約過失:先合同責任、後合同責任、侵權責任?
對於締約過失責任,是合同責任、非合同責任,還是侵權責任,目前在理論界尚存爭議。締約過失責任理論是由德國目的主義法學家耶林於1861年發表的《締約上的過失、契約無效於未臻完全時的損害》這篇著名的論文中創立的,被譽為法學上的重大發現,填補了法學上的盲區,其基本內容是指一方違反先合同義務,給另一方當事人造成信賴利益損失時應承擔民事賠償責任。這個理論得到了世界范圍內的承認。1994年通則第2.15條(惡意談判)規定:(1)當事人可以自由進行談判,並對未達成協議不承擔責任;(2)但是,如果一方當事人以惡意進行談判,或惡意終止談判,則該方當事人應對因此給另一方當事人所造成的損失承擔責任;(3)惡意,特別是指一方當事人在無意與對方達成協議的情況下,開始或繼續進行談判。
對於締約過失責任,《歐洲合同法通則》稱之為磋商過程中的責任。該通則與國際商事合同通則的締約過失關於惡意談判中的第2.301條1——3項,第2.302條關於保密義務的規定幾乎完全一致,這充分說明了國際商事游戲規則的趨同化乃大勢所趨,人類的文明成果可以相互吸納互為消長。[11] 誠如德國法學家海因?克茨在《歐洲合同法》德文原著前言中所預言的那樣:如果說歐洲在經濟方面必然要形成統一的單一市場的話,那麼毫無疑問,歐洲的私法起碼在某種程度上勢必要統一起來,那一天終會來臨,鴻溝將會被填平。[12]這是智者之識。筆者認為何止歐洲,在將來的某一天世界會統一於一個游戲規則,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我們樂觀的期待著這一天的到來。我國《合同法》不僅成功的消化了耶林的締約過失理論,而且在借鑒了通則的基礎上還有一定的發展。
締約過失的前合同義務的體現有以下幾種表現形式:(1)假借訂立合同,惡意磋商;(2)故意隱瞞重要事實或提供虛假情況;(3)未盡協力義務;(4)未盡先義務,以及未盡保密義務。
締約過失後合同義務體現在第58條,即合同無效或者被撤銷後,因該合同取得的財產應當予以返還;不能返還或沒有必要返還的,應當折價補償。有過錯的一方應當賠償對方因此受到的損失,雙方都有過錯的,應當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這就是梁慧星先生所講的「合同關系雖然消滅了,法律仍要求當事人負某種義務,違反了這種義務就要承擔責任。這個責任不屬於侵權責任,也不屬違約責任,類似合同義務。」 [13]
除此之外,還有後合同義務,即附隨義務。該義務在締約前存在,在合同權利義務終止後也存在,合同法第92條對此作了明確規定,即合同權利義務終止後,當事人應當根據誠實信用原則,根據交易習慣履行通知、協辦、保密義務。我國《合同法》所提出新的規范,並未將締約過失責任局限在締約前的通則之中,而是根據市場交易的復雜性,加大了保護交易安全、懲罰違約的力度。遺憾的是,有的論文在2006年還引用明顯過時的觀點,[14] 仍局限在締約前的過失責任范圍內,這就落後於我國《合同法》何止十萬八千里!所謂締約過失責任,德國法稱為先合同責任,它搖擺於合同法和侵權法之間。在締約過失責任產生之初,關於應當將其置於何種責任之下的爭議便開始了。迄今為止依然爭論未休。據筆者歸納,在大陸法系之間關於締約責任有三種歸屬方式:第一種方式為先合同義務,德國自2002年起將締約過失納入了合同法的框架之內(見《德國民法典》第311條第2款和第3款),其可歸納有如下原則:注意義務、信賴責任、附隨義務、保護義務。如一方違反上述義務,則承擔原合同可得利益。案件類型有締約前的人身傷害和財產損害,受損義務導致合同終止等。 締約過失理論付諸於司法實踐始於德國1911年的一宗「油毯」判例。帝國法院在該案中將適用於合同責任的規則延伸到了與侵權責任更為相關的事實上。一位女士走進一家商店,在購買了許多商品後,向店員說明要買一卷油毯。店員從貨架上抽出她要買的一卷油毯時,不小心讓另外兩卷油毯從貨價上滾落下來,砸傷了這位顧客和她的兒子。帝國法院將合同原則適用於這一案件,並論證說:原告是帶著購買油毯的意願走進這家商店的。因此在雙方之間便產生了導致銷售者應當保護消費者的特定關系。違反此義務,便應當承擔合同損害賠償的責任。由此引發的是,合同責任原則究竟能夠在多大的程度上適用於侵權事實領域?德國法官的論證表明,假如人們走進一家商店在收銀台前等候過程中卻踩在乳酪上而滑倒在地板上,合同責任應當包括這種侵權行為。依據油毯一案,若第三人與意在締結合同之人之間存在某種特定關系,則注意義務則可能延伸到第三人身上。[15]我國近年也多有這種判例,如上海一家書店一學生從電梯掉下摔傷;北京一旅客雨天在飯店門前滑倒摔傷等,都是按締約過失對待的。 梁慧星教授也舉過一個商場因工作人員疏忽未蓋地下室蓋板,將一顧客脊骨損傷的案例,也稱之為締約過失責任。這是將締約過失責任擴大化的傾向,值得商榷(下文將涉及該問題)。第二種方式為侵權行為。如2002年9月17日歐洲法院在判決中認為,根據國際管轄法,惡意終止合同磋商的損害賠償責任應由《布魯塞爾條約》第5條第3款調整。該款的調整對象是侵權行為或類似行為。將違反誠信原則、惡意終止合同磋商歸屬於侵權法,法國、比利時及盧森堡等多國持此觀點。法國主流觀點認為先合同責任屬於侵權性質。1988年法典對此法律觀點予以確認。比利時法學界的立法觀點同樣傾向於合同責任歸於侵權責任之中,盧森堡法律體系主流觀點也將先合同責任納入侵權責任之中。第三種方式為將締約過失與侵權責任相區別,其代表性的國家是希臘。其民法典採取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的態度,該是什麼就是什麼,不將所有先締約出現的損失或侵害都往締約過失籃子里裝。《希臘民法典》第197-198條依據締約的目的來界定何為締約過失、何為侵權行為。該法典首先承認締約過失的賠償責任,對誠實信用原則在合同和先合同的首要地位予以確認,並創造健康的商業交易關系。對此,法學家們舉例說,假使某人走進一家商店打量陳列的商品,或走進一家餐館找位子,並不屬於希臘所理解的締約過失責任范圍,因為他們與合同標的之間沒有任何內在聯系。對學者們經常引述的德國法院判決的締約過失案例,如「亞麻油地氈案」、「顧客香蕉皮滑倒案」、「菜葉案」,[16]希臘法學家認為應當適用侵權法,而不是締約過失責任,所說締約過失應為締約時違反誠實信用原則,惡意磋商或違反保密義務等才符合締約過失構成要素。對此觀點,筆者甚表贊賞。現略陳述淺見如下:
首先,要認定是否屬締約過失責任,應按締約過失理論和通則、合同法的觀點和規范去把握,即本文前面引用的如惡意磋商、隱瞞真相、協力義務、告知義務、附隨義務等。如違反這些原則性規范可以確認締約過失責任。第二,要依照當事人是否有締約之目的認定是否確屬締約過失責任。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在節假日或閑暇時,逛商店習以為常,有購物的,也有以消遣為目的的(不在少數)。第三,要把握締約過失法律概念的含義。締約過失責任概念有三層含義:一是締約是前提,無締約的明確目的,即使受到傷害也不能往締約上靠。二是須有過失。過失有兩種含義,一是疏忽大意的過失,二是過於自信的過失。這兩種都不含故意之意。三是在具備前兩個要素的情況下才存在責任承擔問題。只有具備這三個要件,才構成民事行為的締約過失責任。
2. 請經濟專家幫幫忙回答。。萬分感謝
國際市場文化環境,?
說的有點不清晰,市場是指的營銷文化還是什麼,.還是單獨的文化環境,.
我都舉例出來把,!
單獨的文化環境包含的內容:
國際文化環境
文化的定義與特色
文化的構成要素
國家文化差異之分析架構
文化在國際管理的涵義
文化的全球整合
『國家文化差異』的重要性
歐洲迪士尼樂園的失敗
文化的定義與特色
什麼是文化
是一種從後天學習所獲得的知識,人們可用來詮釋自己的體驗,產生社會行為,並由一群人,組織或社會所共同具有(share)
由人類所創造出來的非自然現象,並由一群人所共同遵循,那就是一種文化.
文化的特質
學習性
累積性
准則性
文化的構成要素
語言
宗教
教育水準
社會階層
價值觀與態度
習慣與禮儀
國家文化差異之分析架構
Hofstede之分析架構
權力距離
不確定性避免
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
陽剛與陰柔
Hofstede模式之限制
一個國家可能同時存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文化,而Hofstede卻假設每一國家只存在一個文化
Hofstede研究對象以IBM在世界各地員工為主,可能產生偏頗
Hofstede的研究團隊大部分歐美人士所組成,或許本身就存在主觀的看法與偏頗
其研究在1983年發表,過於陳舊,可能不適用現在狀況
文化在國際管理的涵義
跨國文化的挑戰
了解跨國文化的差異
找出全球文化的共通性
企業駐外經理人應具有世界觀
我國政府對海外投資活動之管制
跨國文化與國際管理
跨國文化與企業競爭力
勞資關系
創新及企業家精神
跨國文化與海外市場進入模式
投資國的國家文化特徵與進入模式
國家文化差異與進入模式
跨國文化與人力資源管理
文化的全球整合
文化同質化
每個地區與周圍各地的文化有相互重疊及相似
文化全球化
許多地區的文化逐漸消失,而被某一地區的文化所完全取代
國際營銷-文化環境:
營銷方式要取決於它所處的環境條件。企業的國際市場營銷環境包括微觀環境和宏觀環境 。微觀環境主要包括企業本身的狀況,供應者,中間商,競爭者,顧客和各種公眾,它們影響著企業的經營水平、經營素質以及為目標市場服務的市場營銷不僅是一種經濟活動,而且也是一種社會活動,因此,採用什麼樣的能力。微觀環境又要受到宏觀環境中各種因素的制約和影響。宏觀環境是指那些給企業帶來營銷機會和環境威脅的主要社會力量和社會條件,包括社會文化環境,經濟環境,政治法律環境,技術環境,物質自然環境和金融環境等。
(一)國際市場營銷中的文化因素
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它包括價值觀,倫理道德,宗教,美術,藝術,風尚習俗等。人類學家一致認為,每種文化都具有三個特徵: 第一,文化非遺傳之物,而是由人們後天學習獲得的;第二,知識、信念、道德、習慣和其他各種文化要素構成相互聯系、大小各異的總體;第三,文化是由特定社會集團成員具有理智的行為特徵所構成。它不僅體現我們自己的行為,而且體現我們對他人行為的要求。
他們也認為,「文化」一詞的范圍是由該詞的定義所包含的成分來表現的。這些成分包括:物質文化,社會機構,人類與宇宙,審美學和語言。
文化既有個性也有共性。不同的文化造就了不同的個性。不同文化具有不同的個性標准,由此將世界上的人們分成法國人、日本人、美國人等。當然,這並不是說,凡法國人個性皆同。遺傳 基因和個人的生活經歷也影響個性的形成。因此,各種文化個性都有一定的伸縮范圍。盡管如此,不同文化的典型個性是有本質的區別的。�
各種不同的文化又有一些共同特徵,這些文化共性反映了人類共同的生物本能,反映了人類 應付物質和社會環境的共同需要。它們包括年齡、性別、社會組織、政府、家庭、住宿、醫葯、產權、宗教、工具製造和貿易等。�
文化不是靜止的, 而是運動變化的。有幾種因素會帶來文化的變化:
1.文化借用
人們在解決社會問題過程中,會借入一些被認為是有用的其他文化。並會對它進行調整,使之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如此,文化通過不斷的傳授,會產生廣泛的行為模式,但它卻仍然保留著本民族文化的根本特點。對於國際市場營銷人員來說 ,文化的這一「相似但卻不同」的特點,對於深入理解和感覺這種文化具有重要義。
2.文化抵制
文化的發展不是沒有阻力的。新事物能不能接受及接受程度,取決於人們對這一事物感興趣的程度以及新事物對舊事物的改變方式。一般來說,人們最容易接受那些興趣大、破壞力小的新事物。產生文化抵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時是民族中心主義傾向,有時是實際生活不需要,或者是因為理解上、習慣上或信仰上不需要,或者是由於物質環境條件不具備而現在暫時不需要。,當一種新事物威脅到原有文化的神聖性,或與傳統文化發生巨大沖突時 ,文化抵制就表現得非常強烈。�
3.營銷人員的作用
文化差異會為營銷活動的開展帶來困難,但並不是所有的營銷活動都需要通過文化變革才能被接受。實際上,許多成功的、極具競爭性的營銷是通過「文化適合戰略」而完成的。就其本質而言,是用一種盡量適合現存文化的「改良措施」推進「類似產品」的滲透。營銷人員必須有這樣的認識,只要經過艱苦的努力,不論成功與否,它都會給某種文化打上一定的烙印。
在眾多環境中,文化環境是影響國際營銷的核心因素,因為:�
(1)文化滲透於營銷活動的各個方面。諸如產品要根據各國文化特點與要求設計,價格要根據 各國消費者不同價值觀念及支付能力定價,分銷要根據各國不同文化與習慣選擇分銷渠道, 促銷則根據各國文化特點設計廣告。�
(2)國際營銷者的活動又構成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其活動推動著文化的發展。其活動既適應了文化又創造新文化,諸如創造新需求、新的生活方式等。�
(3)市場營銷成果的好壞受文化的裁判。消費者對產品接受與否,均是其文化意識的反應。
適應一國的文化,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非常困難。這是因為文化環境能在根本上影響人們對世界的看法和社會行為,即人們的行為無時不存在一種自我參照準則。當我們進入異域文化時,自我參照準則就會發生作用。每一種文化都是獨一無二的,在國際市場營銷中我們應該記住一句話:「文化沒有對與錯、好與壞之分,只有差異。」
(二)國際營銷中的商業慣例�
國際市場營銷者在向外國市場銷售產品和服務時,肯定走的是一條布滿障礙的道路。因此,了解商業文化、經營態度,以及做生意的方法有助於排除這些障礙。如果不以靈活的態度去接受或容忍諸如洗浴方式、飯菜味道、衣著式樣和思維方式等習慣,那麼身在異邦的商人就很難取得滿意的經營成果。�
1.文化與商業習慣的關系 �
一個國家的商業習慣與該國的文化是密切相關的,猶如語言一樣,商業習慣也是文化環境的組成部分。由於東道國的文化在商業活動中肯定會占據支配地位,在這種情況下,國際營銷人員最為重要的是要學會調整自己,以適應東道國的文化。
在接觸一種新文化之前,營銷人員應該學會自問幾個問題:(1)我所了解的東道國文化,特別是商業習慣到底有多少?(2)我對東道國公民的看法和觀點如何?是持之有據,還是陳舊僵 化?(3)如何將這些看法和觀點與本民族的文化區別開來?
惟有投身於生活環境中,才能發現東道國文化的行為和規則。文化環境是商業習俗的建築材料,它包括問候、告別、工作、用餐、談判、管理、上學、兒女保育和玩耍等等。就文化的要素而言,下面幾方面是影響商業習慣的重要組成部分:價值觀,禮儀、交往方式與圖案和顏色。除了上述三個方面外,人的性格、語言等也是影響商業習慣的重要因素。
2.企業經營結構
商業習慣的差異和變動明顯地反應在各國企業結構上。企業的經營結構模式影響企業的決策和權力構成,即影響企業決策與企業市場行為,其主要內容包括:�
(1)企業規模。一般來說,大型企業由於向外擴張,在管理方式上更易具有國際化色彩,它們的行為一般比較規范,講信譽,講道德,特別重視長遠利益。相反, 小型企業則很少受到國外企業管理方式的影響,它們缺乏國際經營的經驗,更多地考慮自身的利益。
(2)企業所有制。不同所有制的企業,其經營觀念、管理方式也有所不同。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所有制形式。一般有三種模式:政府所有制,家庭(家族)所有制和合作制。政府所有制企 業,更多地考慮政府的利益,且具有一定的壟斷性。家族式企業,更多地考慮家庭利益,且帶有家族式管理的特點。至於合作式企業,管理更具有科學性。�
(3)企業權力結構。為了進行國際貿易談判,了解企業的權力結構對於國際營銷人員是非常重要的。權力結構一般分為三層:最高層人員決策 ,分權決策和委員會決策。最高權力決策中,人員比較單一, 首要的問題是判斷個人權力。但在委員會決策體系中,有必要弄清每個委員在企業中的作用或與產品的關系。總而言之,權力結構不同,營銷方式也會不同。�
(4)企業各種公眾。企業行為會受到各種公眾——政府、消費者、勞工和股東的影響。在當今的社會中,企業已從狹隘的追逐私利轉向了對廣大公眾負責的經營意識上。在有些國家裡,企業對政府惟命是從,而在另一些國家裡,金融界則支配著企業的活動。總之,企業與其各個公眾之間的關系,會對經營者的態度和行為產生重大影響,國際營銷人員應該理解和運用這種關系。
3.做生意的方式 �
國際營銷人員在理解了各種企業經營結構後,開始真正做生意時仍會遇到一些始料不及的問題,例如,談判的接觸層次,談判重點,商業禮節和道德標准等。�
(1)接觸層次。各個國家的商業習俗不同接觸的級別也不同。例如,在歐洲和阿拉伯國家,經理人員的權威很大,因此談判接觸往往在較高層次進行。美國則不同,許多企業給管理的下層委託授權較多,因此營銷人員有可能接觸到中下層經理。�
遠東地區文化強調合作與集體決策。在這些國家裡,與營銷人員打交道的不是個人而是集體 。此時頭銜或職位很重要,許多公司不允許以個人名義簽發信函。在地中海地區,情況正好相反,聯系可以與直接負責事情的本人進行,而不是與一個官員或有頭銜的人接洽。�
(2)交流方式。語言是市場營銷人員交流的基本工具。然而,有些人連一種語言的初淺含義都沒法理解,更談不上對態度和傾向性意圖的理解。大概沒有任何語言能夠輕而易舉地被譯成另一種語言,而且不同的語言詞義概念又相差甚遠 。日本人不願意用日語寫合同,喜歡用英語寫合同,除了其他原因外,是因為日語在語義上有些含混,不太具體。�
語言交流,無論多麼不準確,它還是能表達出一定的意思。但是,商業中大部分交流信息不是用語言表達的,而是隱含在其他交流信息中。如無聲語言、體語等。
(3)禮節與效率。為人隨和、不拘小節似乎是美國人的行為習慣,但這種表面上的隨隨便便並不等於工作馬馬虎虎。一名英國經理這樣評價過:「在雞尾酒會或晚宴上,美國人還在上班 。當他們發現某人的談吐和想法很重要時,會很快記錄下來,以備後用。」�
急於想成功的營銷人員必須學會控制自己的心理。拉丁美洲的商人很講究友誼,即使如此, 他們也不願意把經營同個人生活扯在一起。相反,日本人喜歡把工作與個人生活結合起來。 他們很有禮節,時而談生活時而談工作,慢條斯理,常常使美國人和歐洲人失去耐心和冷靜 。
(4)談判重點。同樣是汽車這個產品,各個國家由於環境的不同,追求和談判的重點也就不一樣。有些商人注重質量,有些注重式樣,而有些則注重價格.要注意商業談判會受到政府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和干預,因此諸如通貨的有效性、商品進出的審批、產品性能及包裝、廣告、雇員條件、利潤補償和其他因素都可能成為談判的重點。�
(5)企業道德。顯然道德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而有所不同,即使在同一國家內,也沒有明確的道德標准和共同的參考依據。商業道德在國際市場上更為復雜,在一個國家被認為是正當的事情,在另一個國家可能完全不被接受。例如,饋贈禮品是在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認可的行為,在美國就不流行,甚至還會遭到譴責。禮品變為賄賂又是另外一種問題。世界各國都在試圖區分禮品與賄賂之間的關系,簡單的辦法是規定一個金額范圍,但這也難以界定。例如,在德國,超過40美元的禮品就為賄賂。但在另一個國家裡,為了簽訂一個肉類加工廠合同,東道國企業在完全合乎法律手續的條款中規定,要對方企業捐款125萬美元建設一個兒童醫院。數額相差之大,很難得出一個統一的道德標准。�
籠統地講企業道德是容易的,但是當你面對某些「獨裁者」,要作出是否投資百萬元才能保住自己的財產或利益時,決策就很困難。正如一個外國商人說的:「這不是道德,這是在做生意。」一切道德問題,都取決於個人或董事會在實用主義和絕對道德之間的取捨.
3. 基於雙方成功合作的目標,避免給任何一方造成因為了解不足而帶來的商業風險,我們設定了這些條件:
您好!以下是內容和步驟:一、求同存異和實現雙贏的原則:在國際商務活動中,談判的雙方或多方都有著一定的共同利益,但他們之間也存在商業利益的沖突。應該承認,在商務活動中無時無刻不充滿矛盾和沖突,而關鍵是我們如何運用有效的手段來化解這些矛盾和沖突。就買賣合同來講,一般都有單獨的條款,規定解決合同糾紛的方法,如雙方應先通過友好協商解決,也可請專家或雙方信任的第三者進行調解;如果還不能解決合同爭議,合同當事人可以將爭議提交指定的仲裁機構來進行裁決。即使當事人不約定仲裁條款,合同當事人還可以選擇司法訴訟的方式來解決爭議。但是,一般來講,買賣合同的當事人都不情願採取將合同爭議提交仲裁或訴訟來解決,因為仲裁或訴訟等方式使得合同的任何當事人對爭議的解決失去了控制。這些解決爭議的方法作為防備措施,只不過是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才使用。國際商務談判與國內商務談判的區別主要是談判環境和談判對象有別,即國際商務談判的地點可能在國外,涉及的對象可能是外國人。因此,談判雙方之間就存在商業習俗、法律制度、文化背景、甚至是人的因素等方面的差別。盡管存在上述差別,但我們更應該看到他們的共性。特別是在國際經濟一體化趨勢下,討論共性更具有實際意義。在這里,我們需要對國際上一般能接受的談判原則和方法進行研究和介紹。其主要目的就是要提供給我國外經貿人員一個面對國際經營環境可以遵循的基本原則。如果在國際貿易活動中,個別差異性較大的情況出現,希望外經貿人員本著求同存異的原則,根據以下的框架針對不同情況進行適當調整,以達到最佳的談判效果。二、雙贏的談判應該符合的標准:商務談判並不是在商務沖突出現時才進行。商務談判是談判各方當事人在追求共同商業目標,實現雙方商業利益整個過程中一個不斷地化解沖突、實現談判者最大利益的手段。實踐證明,在競爭越來越激烈的市場上,誰能夠有效地掌握這一手段,誰就會在商務活動中順利地實現自己的商業目標,取得自己期待的主要商業利益。在這里需要強調指出,談判的結果並不一定是「你贏我輸」或「我贏你輸」。談判雙方首先要樹立「雙贏」的概念。一場談判的結局應該使談判的雙方都要有「贏」的感覺。採取什麼樣的談判手段、談判方法和談判原則來達到這樣的結局,乃是我們學習談判和研究談判所要達到的目的。以往我們看到的談判技巧,許多都集中在介紹談判一方想方設法採取一些手段來對付談判對手,特別是片面追 求一方取勝的所謂「技巧」,而我們在這里給大家介紹的談判原則,是要讓所有的談判者都能遵循和接受,並且能夠在不斷實踐中加以運用。從商務發展角度來看,談判應使得雙方都得到商務發展的機會,即實現雙贏,為此,應滿足以下3個標准:1、談判要達成一個明智的協議:明智協議的核心特點就是雙贏,談判的結果應滿足談判各方的合法利益,能夠公平地解決談判各方的利益沖突,而且還要考慮到符合公眾利益。考察立場爭辯式談判,我們認為,這種談判方式使談判內容和立場局限在一個方面,雙方只重視各自的立場,而往往忽視了滿足談判雙方的實際潛在的需要。2、談判的方式必須有效率:談判的方式之所以應有助於提高談判效率,是因為談判達成協議的效率,也應該是雙贏的內容之一,因為效率高的談判,使雙方都有更多的精力拓展商業機會。而立場爭辯式談判往往使雙方爭辯不休,難以選擇雙方滿意的方案,有時簡直是無謂地消耗時間,從而給談判各方帶來壓力,增加談判不成功的風險。3、談判應該可以改進或至少不會傷害談判各方的關系:談判的結果是要取得利益,然而,利益的取得卻不能以破壞或傷害談判各方的關系為代價。從發展的眼光看,商務上的合作關系會給你帶來更多的商業機會。然而,立場爭辯式談判卻往往忽視了保持商業關系的重要性,使談判變成了各方意願的較量,看誰在談判中更固執己見或更易讓步。這樣的談判,往往會使談判者在心理上產生不良的反應,容易傷害「臉面」,從而破壞談判各方關系的續存。三、雙贏談判的步驟:在商務談判中,談判的雙方畢竟不是敵對關系,但也並非不存在利益沖突和矛盾。在沒有任何技巧與原則的談判中,談判者往往會陷入難以自拔的境地,要麼談判陷入僵局,要麼雙方在達成協議後總覺得雙方的目標都未達到,或者談判一方總有失掉了一場對局的感覺。導致此種結果有兩種重要原因:一種原因是,談判雙方至少有一方在談判中缺乏誠意;另一種原因是,這兩方的談判者都未能正確掌握談判的原則與技巧。在談判雙方彼此存在長期合作誠意的前提條件下,談判的步驟應該為申明價值(Claiming Value)、創造價值(Creating Value)和克服障礙((Overcoming Barriers to Agreement)三個步驟。 我們的目的就是給每一位商務談判者提供一個有效掌握談判進程的框架。許多國外的著名商學院都是遵循這樣的步驟來訓練學生的談判技巧與能力。現將這3個步驟分述如下:1、申明價值:此階段為談判的初級階段,談判雙方彼此應充分溝通各自的利益需要。此階段的關鍵步驟是弄清對方的真正需求,因此,其主要的技巧就是多向對方提出問題,探詢對方的實際需要;與此同時,也要酌情申明自身的利益所在。因為你越了解對方的真正實際需求,就越能知道如何才能滿足對方的要求;同時對方知道了你的利益所在,也才能滿足你的要求。然而,我們也看到有許多所謂「商務談判技巧」在故意迷惑對方,讓對方不知道你的真正需要和利益所在,甚至想方設法誤導對方,如果你總是誤導對方,那麼最終吃虧的可能是你自己。2、創造價值:此階段為談判的中級階段,雙方彼此溝通,往往申明了各自的利益所在,了解對方的實際需要。但是,以此達成的協議,並不一定對雙方都是利益最大化,也可能不是最佳方案。因此,談判中雙方需要想方設法去尋求更佳的方案,為談判各方找到最大的利益,這一步驟就是創造價值。創造價值的階段,往往是商務談判最容易忽略的階段。一般的商務談判很少有談判者能從全局的角度出發去充分創造、比較與衡量最佳的解決方案。因此,也就使得談判者往往總覺得談判結果不盡如人意,沒有能夠達到「贏」的感覺,或者總有一點遺憾。由此看來,採取什麼樣的方法使談判雙方達到利益最大化,尋求實現雙贏的最佳方案就顯得非常重要。3、克服障礙:此階段往往是談判的攻堅階段,談判的障礙一般來自於兩個方面:一個是談判雙方彼此利益存在沖突;另一個是談判者自身在決策程序上存在障礙。前一種障礙是需要雙方按照公平合理的原則來協調利益;後者就需要談判無障礙的一方主動去幫助另一方迅速作出適當決策。上述商務談判的步驟是談判者在任何商務談判中都適用的原則。只要談判雙方都牢記這一談判步驟,並有效地遵循適當的方法,就能使談判的結果達到雙贏,並使雙方利益都得到最大化。
4. Ja的JA的課程
目前我們在北京、上海、廣州、天津、濟南、西安、蘇州、杭州、四川和昆明等地1000餘所大、中、小學校開展19種課程和活動。這些課程和活動主要側重於就業准備、創新創業、金融理財和可持續發展方面的培養。 JA中國的小學課程旨在幫助在校的小學生了解身邊的經濟現象,建立起對商業社會的初步認識。JA中國在目前運行著4個小學常規課程及活動,通過循序漸進的互動式教學活動幫助學生了解和掌握城市、國際貿易、可持續發展等經濟和商業概念,從小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溝通技能。
我們的城市:
討論經濟發展、地區經濟和職業機會。
《我們的城市》為三、四年級的小學生設計,包含了9個主題活動。從經濟的視角出發,向學生介紹構成城市的主要職能部門,並通過對城市的交通設施、水資源狀況和垃圾處理問題的探討,鼓勵學生模擬經營環保產品,啟發他們理解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對城市發展的重要性。
我們的世界:
講授進出口、國家之間的聯系和貿易。
《我們的世界》為四年級到六年級的小學生設計,它包含了8個主題活動,學生們從在教室里尋找其他國家的產品開始了解他們身邊的國際市場,在歡笑聲和合作中,學生們將學會有關經濟的基本知識和概念。最後通過設計簡單的商業計劃來檢驗他們對課程的理解和創造力。
理財小高手:
幫助學生了解金錢的作用和獲取途徑,學習理性消費,探索職業興趣並樹立正確職業道德觀。
《理財小高手》是一門適合五、六年級學生學習的經濟商業課程。它幫助 學生了解金錢的作用和獲取途徑,學習理性消費,並且幫助他們探索職業興趣和樹立正確職業道德觀。此外,本課程還注重培養學生的數學計算、閱讀分析和團隊合作等能力。
農民工子弟學校項目:
為農民工子弟傳授商業和經濟知識,幫助他們獲得改善現有生活的機會和能力。
JA中國希望這些生活在城市邊緣的弱勢群體能夠享受同等的受教育機會。在活動中,企業的員工將擔任志願者教師,走入課堂,通過互動、有趣的教學活動幫助學生了解生活中的基本商業知識和經濟現象,體驗團隊合作的快樂。更重要的是,志願者身體力行,在孩子們心中樹立了積極的榜樣,幫助他們獲得自信以及改善現有生活的能力。
我們的社區:
安全出行、交通紅綠燈、橫穿馬路、交通標志、交通規則、交通行為、未來交通
我們的社區課程由國際專家開發,JA中國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進行改編,共同推出針對6 至10歲的兒童的公民教育內容。將課程分為AB兩篇,A篇為安全童行篇,B篇為公民素養篇。本篇是安全童行篇的內容。安全童行篇包含三個模塊8個主題活動,旨在讓學生通過體驗的游戲,在老 師的引導下掌握如何安全過馬路、如何產生正確的交通行為,以及運用自己的想像創造未來的交通安全。 通過學習,兒童可以規范自己的行為,提高自身的安全,使行為越來越理性和成熟。愛護自己 和他人的生命,正是尊重自己和他人生命的表現。同時,此課程也為家長和老師提供了學生安全出 行的教育資源、防範危險所需的有效信息。 JA中國的中學課程旨在幫助在校的初中生學習關於商業和經濟學的基本概念,培養在校高中生的經濟、商業、創業、職業、理財等技能和綜合素質,激發他們對對商業的興趣,並注重培養他們的品格。JA中國目前運行著8個中學常規課程及活動,這些課程將幫助學生了解和掌握經濟學概念、公司運營等商業知識,以及個人理財、職業啟蒙等與未來就業和創業息息相關的技能,使學生在中學階段對經濟和商業產生濃厚的興趣,並為將來在全球經濟中獲得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礎。JA中國還通過與北京、上海、廣州和成都的相關德育教育部門合作,在900多所中學開展《生活的准則》活動,用創新的德育模式,幫助中學生樹立積極的價值觀。
國際市場
講授各個國家的人和文化是如何通過貿易聯系起來的。
《國際市場》為初中一年級的學生所設計,包含8個主題活動。學生們將通過一系列活動和小組討論,學習基本的經濟商業概念,了解商業貿易如何在世界范圍內進行, 並探索職業興趣和企業家精神。
生活的准則
引導孩子們發現自己一生應當遵循的價值觀,並用作文的形式寫下他們的 心得。
《生活的准則》徵文競賽是一項在全球廣泛開展並且影響深遠的學生作文競賽。它使學生有機會用自己的語言來講述對他們最為重要的觀念和原則,幫助他們深入思考、探尋並且形成將影響他們一生的積極的個人價值觀。由印刷工業出版社出版的JA中國《生活的准則——2008年徵文比賽獲獎作文集錦》入選了新聞出版總署的《2009年農家書屋重點圖書推薦目錄》,將由中央撥款采購,贈送給各村的農家書屋,供農村青少年閱讀。
青年理財
教授學生金融概念,例如:消費、投資、預算、借貸、保險等等。
《青年理財》由12次課組成。該課程的目標是使學生們熟悉理財術語和概念,幫助他們在特定的文化和個人價值觀的前提下,學會如何以最佳的方式為自己理財,建立良好的理財習慣,使之成為自己日常財務生活的一部分。
學生公司
由學生組建一家公司,在運營、管理公司過程中向學生教授關於把握機會、承擔責任等知識。
《學生公司》由15 次課組成。學生將在企業志願者的輔導下創辦一個學生公司,學習發售股票、召開股東會、競選管理人、生產和銷售產品、財務登記、開展評估、清算公司。通過學習和實踐,學生不僅將學到商業運行的方式,還將了解市場經濟體系的結構和它所帶來的益處。
JA經濟學
介紹微觀、宏觀和國際經濟的基本概念,並通過在電腦軟體模擬下的商業環境中進行重要決策,來幫助學生理解經濟學原理、管理概念和決策方法。
《JA經濟學》針對高中一、二年級的學生設計,由12至15次課組成。該課程將通過互動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模擬企業決策,體驗和理解經濟學概念,了解宏微觀經濟變數對企業經營決策的影響。JA會為該課程學生舉辦每年一度的商業挑戰賽,為他們提供相互學習和交流的平台。
JA 銀行實務
教給學生銀行運作的基本原理,以及如何在一個競爭性的環境下成功地經營一家銀行。
《銀行實務》由5次課組成。學生們將了解銀行產品服務、管理、以及如何規劃自身在銀行業的職業發展。學生將運用所學知識,通過模擬軟體來了解銀行經理人的職責,學習制定銀行產品、研發、銷售等一系列決策,了解如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成功地經營和管理銀行。
成功技能
為培養和發展高中生求職能力和職業規劃能力而設計的課程。
《JA成功技能》針對高中一、二年級的學生設計。通過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企業志願者以生動豐富的課程、體驗式的教學,滿足不同高中生對人生規劃和職業教育的需求。通過該課程的學習,學生將理解和實踐一些對於尋找工作、獲得工作和維持工作有用的技能,並且思考個人人生發展,設計職業規劃策略。
JA職業見習日
是一年一度的企業參觀見習活動,鼓勵學生與企業志願者面對面地交流,了解學校教育與未來職業的聯系。
JA職業見習日是JA中國舉行的每年一度的中學生職業教育啟蒙活動。學生將有機會進入一家公司,跟隨一位職員導師——企業志願者,通過觀察和與導師面對面的交流,深入了解書本知識在實際工作中的運用,體會學校教育的重要性和與未來職業的聯系。 JA中國的大學課程旨在幫助在校大學生學習與個人發展緊密相關的職業和商業技能,一方面幫助他們為未來職業和個人發展做好准備,另一方面通過培養大學生的品格、創造力和領導力,為培養未來中國的商業領袖做出貢獻。JA目前運行著10個常規課程和活動,這些課程和活動將提高大學生進行職業規劃的能力,幫助大學生了解公司運營及管理等商業知識,拓展大學生對商業道德的理解,培養其理財觀念、增加其對銀行運作及風險管理的了解。在與各行各業在職人員的交流及小組活動中,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及團隊合作等軟性技巧也會獲得提高。
事業啟航
是為培養和提高學生在工作場所的人際交往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設計的課程。
《事業啟航》由5次課組成。該課程能夠培養和提高大學生的人際交往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引導大學生們對未來的職業發展做出思考和規劃。來自企業的志願者將和同學們分享職業選擇及職業發展的心得和建議,幫助同學了解與職業發展相關的技能,以及如何培養職業精神等。
企業經營決策實戰模擬
通過在電腦軟體模擬下的商業環境中進行重要決策,來幫助學生掌握管理概念和決策方法。
學生將以一個名為企業經營實戰模擬(MESE)的電腦軟體為平台,組建虛擬公司的管理團隊,做出關於公司產品的價格、產量、市場營銷、設備投資和研發等決策,並在虛擬市場上與其他公司競爭。學生們不僅學習企業經營管理的基本知識,還培養團隊合作等綜合素質。每年,JA中國將舉辦地區性的商業挑戰賽。
大學生創業大賽
JA中國通過該項目,將致力於啟發青年人(18歲到30歲)去思考如何通過在市場經濟中去了解、發現大眾的需求,並號召有志於創業的年輕人能夠通過嘗試、實踐、運作滿足大眾需求的企業。
我們希望,青年人的創業計劃不僅能夠謀得利益,更重要的是,我們能夠在市場經濟中,通過自己的產品、服務,或者通過技術的提升和商業模式的創新,滿足社會中的低收入人群的生活需求,提升他們的生活質量。
全球商業道德
教育學生應全面考慮對本國和國際社會所承擔的責任,做出符合道德標准 的商業決定。
《全球商業道德》由3次課組成。學生們將認識到企業在經營過程中所承擔的社會責任,以及做出符合道德標準的商業決定的必要性。企業志願者將引導學生討論虛擬和現實的商業案例,探索和培養個人價值觀,學習並運用案例分析方法。JA會為該課程學生舉辦每年一度的案例分析大賽,為他們提供相互學習和交流的平台。 重要概念——道德准則、共同價值觀、灰色地帶、道德標准派系、德性論、Plus案例分析法、全球商業道德分析法、公司文化和制度、商業道德在中國。
JA志願者日
是一年一度的商界志願者大型活動,旨在倡導回饋社會、幫助他人的良好社會風尚。
JA志願者日是JA中國組織的商界志願者大型活動,旨在幫助在校學生有更多的與來自社會各界、各行各業的在職人員溝通交流的機會,提倡回饋社會、幫助他人的良好社會風尚。
JA領導力論壇
旨在鼓勵企業領袖走進大學校園與學生分享培養領導力的心得體會。
JA領導力論壇旨在鼓勵企業領袖走進大學校園,與學生分享培養領導力的心得體會,使學生能夠親身感受到企業領袖的風范,為他們樹立真實的榜樣。
5. 急需大量關於迦納企業倫理、商業道德的資料
一、 企業的社會責任概述
(一) 企業社會責任定義、性質
1.企業社會責任定義:社會責任(Society Responsibility SR),在中國還是一個新名詞。應該怎樣理解中國企業的社會責任?對於什麼是「企業社會責任」目前還沒有統一的定義。,美國的一些學者通常認為:企業社會社會責任是指企業決策者採取保護與促進社會福利行動的義務;瓊斯福.馬可圭里認為,企業的社會責任是指企業不僅負有經濟與法律上的義務,而且更負有超越這些義務的其他責任;筆者認為,所謂企業的社會責任(CSR)是指:企業在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同時或經營過程中,對社會應承擔的責任或對社會應盡的義務,最終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具體表現為,企業在經營過程中,特別是在進行決策時,除了要考慮投資人的利益或企業本身的利益之外,還應適當考慮與企業行為有密切關系的其他利益群體及社會的利益,除了要考慮其行為對自身是否有利外,還應考慮對他人是否有不利的影響,如是否會造成公害、環境污染、浪費資源等。企業在進行決策時,對這些問題進行考慮並採取適當的措施加以避免,其行為本身就是在承擔社會責任。
2.企業社會責任性質:正是由於企業利益與社會利益事實上的客觀上渾然一體不可分割性,企業在履行社會責任時,企業所採取的一些行為兼具自身與社會雙重影響屬性。企業社會責任的本質就是一種企業自身對人類社會所承擔的義務。企業社會責任具有社會屬性,是社會對企業組織的外在要求。企業社會責任是企業組織向前發展的必然結果。
(二)企業與企業社會責任的關系
企業組織是存在於社會組織當中,兩者存在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而企業與企業社會責任也正是這樣,一個國家的公民要對國家屐行一定的社會責任,而企業做為一個國家的經濟主體,更要承擔起一份社會責任。企業與企業社會責任兩者的關系應該是「魚水關系」,是不可分割的,企業建立和發展與社會環境休戚相關,社會是企業利益的來源,這就要求企業通過對這個社會履行社會責任,改善社會環境,使得這個社會整體環境更適合企業更好的發展。企業的經濟活動需要在社會環境中發生,企業應承擔自己的經濟活動所造成的社會後果。
(三)企業社會責任的分類
從法律角度可分為:法定和非法定的企業社會責任
法定的企業社會責任是指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及相關法律性條文規定企業必須承擔的社會義務。比如,企業所繳納的稅金,企業的產品質量等。非法定的企業社會責任是指除國家法定的企業社會責任以外的,企業願意自主承擔的社會義務。
從范圍可分為:企業內層社會責任和企業外層社會責任
所謂企業內層社會責任是指企業對企業內部的投資者、雇員、客戶、當地社會區所應承擔的社會責任。企業外層社會責任是指企業對政府、國內機構、社會團體、媒體、貿易機構、競爭者所應承擔的社會責任。
二、 企業社會責任的產生背景
「企業社會責任」的概念起源於歐洲,在早期企業組織是一個以營利為目的的生產經營單位,利潤最大化是其追求的永恆主題,它沒有責任也沒有義務去完成本應由政府或社會完成的工作,其行為只要不違法,以何種手段和方式去追求利潤都無可厚非。美國著名經濟學家米爾頓·弗里德曼認為,企業不採用欺騙和舞弊等手段實現它的收益目標,就是為整個社會謀求了最大的利益。、這種過份狹窄的企業經營目標,雖推動了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但各種社會公害也相伴而來。如嚴重環境污染,損害消費者利危害企業雇員安全及影響雇員健康,社會貧富懸殊等等,對社會生活和經濟的持續發展產生重大影響。這就使西方國家政府及社會公眾不得不開始重視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問題,即要求企業在實現利潤最大化的同時,兼顧企業職工、消費者、社會公眾及國家的利益,履行保護環境、消除污染等社會責任,將企業的經營目標與社會目標統一起來。
三、明確企業社會責任的必要性和意義
(一) 明確企業社會責任的必要性
1.社會利益一體化之必然:就企業生存目的而言,不能簡單地說它是營利性的社會經濟實體,是為謀求最大利潤的實現而存在著的經濟組織。這種傳統的企業經營理念應當摒棄。企業需要以其特有的組織形式立足社會,攫取更多更高的利潤,但這不是企業的唯一目的,也不是其主要目的。我們知道,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從簡單協作到工廠手工業,再到機器大工業的變化發展,企業的組織形式相應經歷了從獨資企業到合夥企業,再到公司的發展演變過程,在這一發展過程中,企業就不是完全獨立自主的。它為國家原始資本的積累服務,為國民貿易交往的便利服務,它一開始就背負著沉重的歷史使命和社會重任。1600年,經英國女王特許成立的東印度公司就是適例。同樣是經女王特許的(1711年)的南海公司,由於其違規違法操作引發「南海泡沫」事件,造成極其嚴重的社會危害。英國法制史專家霍茲活斯總結這一事件指出:當時形勢所真正需要的立法是使合股公司更易取得法人資格,並且防止公司設立及管理人員的欺詐行為,從而保護股東及社會利益。這也說明,企業自其成立至其正式運作,都一直負有不可推卸的社會責任。社會需要企業,因為它不是僅是先進的生產方式的必然——該組織的出現人們無法抗拒,更重要在於企業能以其獨特的組織結構和先進的運營方式,創造著前所未有的成果——高度的經濟與社會雙重效益。國家進步、社會繁榮與企業效益的正當發揮著內在聯系,企業天然負有服務國家與社會的重任。另一方面,離開了國家的支持和社會的認可,無論是經濟的,還是政治的,企業將無發展的空間。企業的生存和發展是與國家和社會同步的,國家、社會整體利益實質蘊含著企業個體利益。企業如果盡可能多的分擔國家與社會責任,就能有效地營造出自己賴以生存、發展所必需的良好的宏觀空間,自己的成長才有了更多的切實保障。若企業行為將可能損及國家與社會利益,應迅速停止,或採取有效的防範補救措施。可見,企業承擔履行社會責任,本質就是社會利益一體化的外在反映,並非是企業的一種額責任。
2.建設企業民主的需要:企業民主是指企業建立穩定協調的勞動關系,維護職工的合法權益,調動和發揮各方面的積極性、創造性,促進企業的健康發展,更好地為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服務。企業承擔履行社會責任,即是企業民主的內在要求,又是落實企業民主的保障,這可從現代公司作為經濟組織和公司作為「政治」組織兩方面強烈地體現。公司是經濟實體,是以營利為目的,作為現代最先進的企業形式,擁有強大的經濟實力,這是其它任何社會組織所無法比擬的。也正是基於公司這種獨特的經濟優勢,影響甚至決定著社會的進程。社會進步或停滯不前甚至倒退,莫不取決於社會經濟發展態勢。這其中發揮重要影響力的只能是其中堅力量——公司及公司經濟。為使公司的經濟力量發揮其正態效應,促進社會向著健康有序的方向發展,必須使其經濟行為符合社會整體利益,亦即公司自其實施行為伊始,就應著眼於長遠和全局,擔負起應有的社會責任。而欲做到這一點,就應該實施公司經營行為的民主決策。再則,公司作為「政治」組織,這並非指公司有如政府那樣完整的組織機構和相同的社會職能,主要從控制與被控制的關系而言。一個地方的一家或若幹家經濟實力雄厚的公司(企業)承擔著本地稅負的繳納,更重要的是作為當地的主要企業,支撐著地方政府的運轉,從而間接地控制支配著政府,使政府實際成為企業的代言人。如制定明顯帶有利益傾斜的行為措施,實行地方保護主義,擅自減免應激稅費等,欲杜絕此行為,必需還民主真實面貌。
倡行企業民主是大勢所趨。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都恪守企業經營行為的民主理念,通過精心設計具體條款反映在經濟法津當中,企業社會責任無疑是在微觀經濟基礎推行民主的必然要求。誠如劉俊海博士所言:「如果一家公司不僅最大限度地為股東們賺錢,而且還最大限度地增進股東利益之外的其他所有社會利益,那麼,這家公司不僅可以被稱為民主化的公司,而且可以被稱為是具有社會責任感的公司」。
(二)明確企業社會責任的意義
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總的來說,從企業角度來看,企業通過承擔社會責任,可以贏得聲譽和組織認同,同時也可以更好地體現自己的文化取向和價值觀念,為企業發展營造更好的社會氛圍,使企業得以保持生命力,保持長期可持續地發展。從社會角度來看,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在社會發生變革時,可以應對社會變革的消極影響,降低或減少由於社會變革因素而必須付出的改革成本。加速我國有特色的市場經濟體制走向成熟悉的步伐。促進整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有利於促進社會的進步。
企業承擔社會責任意義表現為:
1. 滿足公眾利益: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社會對企業的期望越來越多,很多人支持企業追求經濟和社會的雙重目標。
2. 增加企業利潤:有社會責任的企業,可獲取企業的長期利潤,這在很大的程度上歸因於責任行為所帶來的良好社區關系和企業形象。
3. 承擔道德義務:企業能夠具有且應該具有社會意識,企業承擔社會責任不僅是道德的要求,且還符合自身利益。
4. 塑造良好的形象,創造良好的環境。企業通過承擔社會責任,無論在企業組織內部還是企業組織外部都會得到認可,以在組織或個人心目中樹立一個良好形象。通過承擔社會責任還可以改善企業所在地生產經營環境。
5. 企業通過承擔社會責任,注重可持續發展,有利於提高生活質量。
6. 阻止政府的進一步管制:在傳統企業中政府管制致使企業的經營活動的經濟成本過高,企業缺乏自主性,靈活性,而現代企業承擔社會可減少政府的這種管制。
7. 責任和權力相稱。沒有無權力的義務,也沒有無義務的權利,權力和義務是對稱的,做為一個企業不能光有權利而不承擔義務。
8. 符合股東利益:股價上浮,在股市來看,有社會責任的企業通常被看作是風險較低的和透明度較高的,從而持有該企業的股票會帶來較高得利益。
四、當前我國企業在履行社會責任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一) 當前我國企業在履行社會責任中存在的問題
1.企業與國家政府在所承擔的社會責任方面,企業社會責任過重,界限劃不清。在中國,國有企業辦社會,幾十年來已形成很大的攤子,一年支出約在3000億元,從事企業後勤工作的職工約有2000萬人。全國國有企業職工7460人,後勤工作人員約佔27%,全國國有企業總資產中,後勤資產達1億元。佔有這樣多資產、擁有這樣多的人員,負擔著國有企業職工及家屬的生活服務工作,實際上是替國家和社會了承擔了一部分社會服務職能和任務。據有關資料顯示:1994年全國3.4萬戶地方國有工業企業,共有各類學校16873所,醫療衛生機構3619個,每年支付的教育經費15億元。醫療衛生費20億元,支付新辦學校、醫院職工工資20億元,購建職工住房支出50多億元,支付離退休統籌170億元。這些數字說明了這樣一個事實,國有企業承擔了大量社會福利負擔,大體反應了我國國有企業承擔社會重負的總體水平,雖在近幾年,我國加大了這方面的改革力度,但一些地方性國有企業還沒有完全甩掉這些包袱。
2.企業不考慮環境問題。人類進入工業革命以來,企業在這個進程中創造了巨大物質財富的同時,同時也帶來了嚴重的環境破壞和資源的過度消耗。在全球范圍內,溫室氣體大量排放導致氣候系統紊亂,洪水、乾旱、赤潮、荒漠化等自然災害劇增,酸雨加劇,南極出現臭氧空洞等等,引起了越來越多的關注、憂慮和抗議。在中國,大氣污染、水污染、城市垃圾、工業廢棄物排放、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和沙塵暴等環境問題已經成為經濟社會發展中要著力解決的突出問題。
3.我國企業在履行社會責任方面沒有樹立正確的生產經營意識,沒有正確的經營理念。而這方面涉及更多的是企業失信、欺詐行為危害社會,極大地增加了經濟生活中的交易成本,敗壞了商業風氣和市場環境,影響到企業甚至一國的經濟發展。
世界上的主要經濟大國,都曾經歷過從信用缺失到逐漸健全的過程。過去和現在,即使在信用制度較為發達的國家,也不斷發生違背商業道德和法律的欺詐行為。美國自安然公司事件以來,財務丑聞不斷,股市大幅下跌,嚴重挫傷了投資者的信心,阻礙了美國經濟的復甦回升。現在,人們寄希望於實踐,寄希望於誠實的商業行為。
4.我國企業在建立社會責任體制方面不夠健全,有些個別企業一提到企業社會責任感覺是非常陌生,根本不知其內容是什麼。
(二) 當前我國企業在履行社會責任中存在的問題原因
從當前功我國企業在履行社會責任的現狀來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原因;
1. 我國在計劃經濟走向市場經濟的過程中,各項法律法規不健全是導致業與國家政府在所承擔的社會責任方面,界限劃不清的主要原因。政府管理部門只注重企業的利潤和稅收,而對企業守法行為的監督力度不夠。即使有些地方政府了解情況,也並沒有從整體上積極推進,沒有制定相關條例,地方政府僅僅是看到了與企業目前經濟利益的關系,而沒有看到企業發展與地方經濟長期發展的關系。
2. 我國企業在履行社會責任方面沒有樹立正確的生產經營意識,沒有正確的經營理念。究其原因,主要是企業的領導者忽視這方面的企業文化建設,企業沒有強化誠信經營的自律意識,沒有建立誠信經營的自律機制。企業沒有從企業文化、治理結構、獎懲機制、管理制度等多方面入手,加強防範和化解信用危機。國家缺少各種有關誠信經營的法律、法規和相關政策,使企業誠信經營無章可循。這一點上,與國外的一些大的企業相比,相距甚遠,象日本的松下公司在這點上做得非常出色,松下提出,企業的使命就是最重要講究誠信,把物美價廉的產品充分地供應給社會,企業經營不是私事,而是公事。企業的技術力量,銷售力量,資金力量以及人才等,雖然都是重要因素但最根本的還是正確的經營理念,只有在正確的經營理念基礎上,才能真正有效地使人員、技術和資金發揮作用。在千變萬化的社會形勢中,企業若要對問題採取無誤、恰當的對策,其基本依據仍然是企業的經營理念。
3. 企業在從生產一直到銷售沒有建立起綠色環保體系。不注重企業的可持續發展,也沒有想到企業的再發展是與這個社會的關系是非常緊密的。可持續發展作為人類對其未來的一種理性思考,它的實施需要有超前認識作為指導。這些都要求企業在履行社會責任過程中,要有系統性和創造性。 環境是人類從事生產的物質基礎,企業的行為雖然是個體行為,但無數的個體行為作用於環境的時候,可能會破壞環境的承載能力,制約人類未來的發展,因此,企業應克制自己對環境無限制的索取,以實現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4. 我國有些企業沒有真正走向市場,導致企業社會責任體制不夠健全,企業的領導者,管理者應本著向前看的思想,借鑒或創新,來完善企業的社會責任體制。
五、企業在履行社會責任方面應採取的對策
企業發展與社會環境休戚相關,企業應當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社會是企業利益的來源,企業作為社會的一員,必須融入到社會群體之中,與各種組織產生互動。企業在享受社會賦予的自由及機會時,能以符合倫理、道德的行動做出回報。為企業發展營造更好的社會氛圍,使企業得以保持生命力,保持長期可持續地發展。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是企業執行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有前瞻性的規劃,既涉及體制、機制問題,也涉及到政治、文化的范疇,所以要根據每個國家的市場和實際來運作。
1. 企業在履行社會責任方面應遵循的原則:
(1)綜合效益原則。即企業在經營過程中,不應只重視自己的利益,還應考慮相關利害關系人及全社會的綜合利益;不應單純追求企業效率,要多方面考慮經濟行為的實際影響,特別是它的負面影響,關注綜合效益; (2)公平與正義原則。(3)可持續發展原則。
2.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具體做法:
保護環境的責任:企業既受環境影響又影響著環境,從自身的生存和發展角度看,企業有承擔環保責任,企業是一種社會機構。無論個人還是企業都不可能從真空中賺錢,經濟活動需要在社會環境中發生,企業應承擔自己的經濟活動所造成的社會後果。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政府和商家不能只考慮如何刺激經濟增長和增加盈利,而應計算提高增長率和利潤給社會所帶來的實際成本和利益。如果興建工廠可以為當地創造就業機會、加速經濟增長,但也會帶來污染,破壞環境,那麼就要考慮這座工廠帶給社會的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影響。企業需要為公司的盈利和股東分紅最大化而努力,是否也需要採取一些具有社會責任感的行為?這兩種想法具有互補性。企業在謀求長遠利益時需要採取符合職業道德的做法。因此,成功的企業要在利潤和責任、公平與效益之間找到平衡,以促進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企業對環境的責任:(1)企業要在保護環境方面發揮主導作用,特別要在推動環保技術的應用方面發揮示範作用,以人為本、以人為善;(2)企業要以「綠色產品」為研究和開發的主要對象。(3)企業要治理環境;
企業對員工的責任:(1)不岐視員工。(2)定期或不定期培訓員工,合理安排工作崗位,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3)營造良好的工作環境。(4)善待員工的其它措施。企業對顧客的責任:對消費者和合作者負責,創造名牌產品和名牌企業,講究誠信。
企業對顧客的責任:(1)提供安全的產品,保證顧客的權利。(2)提供正確的產品信息。(3)提供售後服務。(4)提供必要的指導。(5)賦予顧客的自主選擇權利。
企業對競爭對手的責任:市場經濟是有序的市場競爭,公平的市場競爭,做為企業不能搞惡意競爭,處理好同競爭對手之間的關系。企業對投資者的責任:保證投資者在對企業經營管理的權利,保證投資者的股權收入;企業對社會的責任:認真納稅,用挖渠放水的方法安置就業;要與環境相融,為所在地區的建設和環保貢獻人力、財力、物力;加強環境的保護和治理,走可持續發展道路,要提高全體人民的生活質量,用自身努力回報社會,建立創新意識的企業文化,提高企業的社會地位和形象,贏得社會的廣泛支持和認同。以在公眾心目對企業形成良好的印象,創建最佳的企業形象。對企業來說,推行社會政策,也是不可或缺的事項,在企業內部成立監督部門,監督企業的社會政策,注重企業在履行社會責任時相關信息的批露。
六、企業社會責任的發展趨勢
(一)從國內角度看企業社會責任的發展趨勢
從我國國內發展角度來看,企業社會責任正在得到不斷得強化和不斷的發展。包括企業引入社會責任管理體系(Social Accountability 8000 ,簡稱SA8000)。社會責任管理體系是一種以保護勞動環境和條件、勞工權利等為主要內容的新興的管理標准體系。
建立企業社會責任會計報告制度。傳統會計僅僅將企業看作是一個單純的盈利組織,而不是社會組織,因而所提供的信息往 局限於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盈利狀況,對企業生產經營活動所產生的社會影響,則不予計量和報告。現在企業要求我們要運用會計特有的方法來協調企業 目標與社會目標的矛盾,影響企業的經營觀點,增強企業的社會責任感,使企業的經營行為正常健康化。企業管理者可以通過社會責任信息,了解社會各方面對企業的反映,全面評價企業的經營狀況,合理調整經營行為。
在發展企業的同時,注意生態環境及社會環境的協調發展。
企業社會責任已上升為一種戰略高度,包括企業在人才的培養、制度的制訂、產品的研發等方面。
(三) 從國際角度看企業社會責任的發展趨勢
企業不僅更加遵守企業倫理和商業道德,而且已開始成體系地推進企業公民體系的建立和完善。像惠普公司在2003年4月,就發布了首次《社會和環境責任年度報告》。報告中明確地把企業公司責任上升到惠普公司發展戰略的高度,是企業競爭優勢的一部分。報告系統地發布了惠普公司在履行社會責任方面的成就和計劃,標志著惠普公司企業公民體系的建立,也折射出世界一流企業的發展趨勢。其內容包括關心人力資本,回報社會,保護環境,將供應商納入企業公民體系。
參考資料:http://www.machineuser.com/manage/Article/Innovation/enterprise/200701/24625.htm
6. 談談企業對商業道德的關注和社會責任的承擔,為什麼有利於企業的發展
綠色治理的觀念就是在綜合考量企業社會責任的四個層次之後,提出的以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治理觀念,是企業社會責任的新思路。
構建多元、協同的綠色治理機制
人類與環境的關系是當前全球面臨的最為重要的議題之一,事關人類存續和世界各國的社會經濟發展方向和模式。近幾十年來,環境問題愈發嚴重,人們開始重新思考發展和環境之間的關系。綠色治理是以建設生態文明、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為目標,治理主體參與、治理手段實施和治理機制協同的「公共事務性活動」。治理主體包括形式、結構和成員各不相同的企業、政府、社會組織以及公眾。應秉承「多元化治理」的秩序觀,從系統觀和全球觀的角度出發,識別治理系統中各主體的關聯性,綜合考慮各方利益和訴求,建立多元治理主體協同的治理機制。
綠色治理綜合了企業社會責任的四個層次,強調各主體間平等、自願、協調、合作的關系。企業作為主要的自然資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主體,是綠色治理的重要主體和關鍵行動者;政府是綠色治理的頂層設計者和政策制定者,為其他主體參與綠色治理提供製度與平台;社會組織應主要作為綠色治理的倡議督導者;公眾是綠色治理的廣泛參與者。
以綠色治理理念指導企業社會責任實踐,其首要要求是逐步培育綠色文化。將綠色治理理念納入到企業願景、使命和章程中。以綠色標准、指南或行為准則為基礎,對綠色治理行為進行有效的指導。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建立綠色發展的長效機制。
基於綠色治理理念完善公司治理架構和管理體系。形成「董事會負責、管理層執行、其他部門協調配合」的多層次治理體系。確保綠色治理制度的科學性及其實施和更新。成立專門綠色工作領導小組和日常工作機構,定期召開綠色治理專題工作會議,負責指導和監督企業日常的綠色生產經營活動,並建立、完善溝通渠道,保證在突發情況下能夠迅速響應。
對企業生產經營的各個環節進行綠色管理。在供應鏈、采購和生產等多方面推行綠色理念,優先選擇環境影響最小化的產品和服務,採用更嚴格的環境標准以及能效和節能技術,提供環境友好型的產品和服務。另外,還應推行綠色考核,應把環保指標納入考核體系,加強項目建設中的環境評估和環境保護,鼓勵環保行為。
在社會責任報告中清晰、准確、充分地披露其決策和活動對社會和環境的已知和潛在的影響,使利益相關方能夠准確地評估組織的決策和活動對他們利益的影響。定期在社會責任報告中披露企業的能源效率狀況、環境治理等環境信息。應公開披露所使用和排放的相關有害材料的數量和類型,及其在正常運行和意外泄露情況下對人類健康和環境的可能風險。
為防止意外或不可預見的消極影響而採取必要的風險防控措施。應基於風險防控
7. 多元化價值觀的今天如何培養醫學生的倫理意識
企業道德,積極在企業管理中的道德意識,道德良心,道德規則,道德行為的總和。商業道德作為從事經營活動,包括管理倫理,商業倫理,競爭,道德品質,職業道德和職業道德方面的價值內涵。
1。在企業管理中形成的倫理問題
經濟活動是人類的基本生存和發展的活動,反映人的素質,尤其是精神素質和活動的勞動標准和勞動態度,其實質是人的價值的追求?和價值實現。企業作為現代經濟活動的細胞,通過人與事,這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在生活中的生產力因素。其實是企業績效的素質和精神風貌,其工作人員的精神面貌,表現的質量。因此,公司有現代意義上的企業道德的化身構成團體,企業的經營和管理的重點放在道德。
道德是依靠輿論,傳統習俗和人的信念,以維持人的行為的社會規范意識和道德的人應該遵循的行為准則處理相互關系。這在本質上是一致的,統一的社會實踐。日常生產生活中形成的錯綜復雜的社會關系,社會關系,任何個人的做法,必須與他人發生接觸,影響他人或社會互動,也將與他人或社會沖突的,道德的其間所扮演的角色之間的相互關系的個體行為,以及人們調整一定的社會要求的方向;同時,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得到自己的認可和發展,道德作為一種特殊的意識的表現,但也肯定是發展的一種方式。的生產和管理的現代企業管理活動的開展在社會上,因此,他們的行為,自然應該是道德因素。
現代社會,由於科學技術的發展,社會生產力大大提高,人的全面質量提高很快。企業和組織提供的商品和服務的人性化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在現代社會中的行為,很多企業在利潤最大化為目標,往往傾向低估的社會和人類在業務策略及管理,甚至一些企業為了自身利益,不惜使用各種手段,干出許多惡人事跡。和短期的發展,許多企業來說,當前的全球性污染的原因,人類生存環境的惡化,物種滅絕,資源匱乏等一系列的後果,帶來了不可彌補的損失,嚴重威脅人類的未來生存和發展的。人們開始商業道德,道德建設要注意,那就是停止的傳統利益和企業至上主義傾向,清除和防止一切造成的弊端,使企業意識到自己的社會責任。
一個企業或組織,首先要受制於國家政策,法律,法規,國家政策起到一定的指導作用,在發展的企業,法律,法規和其他企業行為的約束行為。然而,人們制定法律條文,規定不能涵蓋所有人類的生活內容,對人的行為的約束,它限制的行為是人的基本行為,其標准往往是最低標准,有時法律,法規的制定也有一定的的滯後性,所以很多商家往往鑽法律的空子,或僅僅達到不違法,這樣的行為是不利於人類的整體利益和長遠發展。
作為一個非強制性的社會約束機制,與「硬約束」的法??律相比,道德是一種「軟約束」,它在現實社會生活中無處不在,但它是這一特點的主動隱形人施加廣泛影響,發揮法律的作用將無法實現。通過加強道德約束機制,可以使人們的行為從「自律」到「自律」的轉變。一個商業道德,深入貫徹落實每一個動作,然後它會自覺地按照更高的標准來要求自己,使自己的發展更符合長期人類生存和發展的要求。
隨著社會的發展,企業管理理論的不斷更新。 20世紀初,在經驗管理階段,企業的管理理論提高勞動生產率遠遠落後於科學的發展和技術水平,勞動生產率和工資水平是非常低的。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美國的泰勒首次提出了科學的管理方法,從而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該理論是基於「經濟人」假設,即所有的人類行為,以最大限度的滿足自己的私利,人們工作是為了獲得更多的經濟上的回報,忽視了情感的需要,缺乏倫理研究的關系,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的重大關系,而忽略了心理,道德的關系。行為科學學派的理論,這一理論很快被替換。梅奧通過「霍桑試驗」得出結論:人是「社會」的人在工作的物質利益,只是一個很小的作用,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使員工更加註重友好的人民與周圍和睦相處,尊重調動生產積極性,良好的人際關系,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這一理論增加了人性化,注重激勵的管理人員,精神,道德等因素的影響,研究。後來,馬斯洛提出的需求層次,以進一步探索的內在因素,特別是道德因素的重要性,指出,人們的社會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歸根到底是一個 - ----倫理需求的內在價值,這反映了什麼樣的人一個設定的值,和追求的理想,和諧的人際關系,道德關系的願望。為了滿足道德的要求,是激勵因素是一個高的水平。到了20世紀80年代以來,「Z理論」,在美國加州大學教授威廉·大內提出的,進一步證實了他的道德因素在管理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信任,微妙的人際親密的情況下,以上三點,沒有一個社會可以取得成功。 「Z理論強調努力創造一個穩定,和諧的人際關系,在企業內部,充分體現了從電阻值是管理思想的最高表現。
總之,無論是從企業內部或從外部環境看,企業道德建設的迫切需要,以適應社會和人的發展需求的不斷變化的需求。
2。道德在企業管理中的作用
道德在其特定的社會功能的發揮對企業發展的影響。內部代碼的職業道德,以糾正人們的行為和人際軟約束條件,以使企業以清除善和惡,正義和非正義,如一個系列的沖突的道德類別和道德的界限,它有一個明確的正確的和錯誤的,良好的方法和邪惡,道德標准和提高工作效率。道德的規范力量,幫助企業建立整體價值?和發揚的企業精神,以幫助群體行為合理化,以提高集團整體業績。有沒有一般的倫理和道德素質的加強,最終會阻礙企業發展的力度和速度,甚至導致了企業的發展,在十字路口。
在企業管理中,道德方根起到以下作用:1。崇高的業務目標,為企業的發展指出正確的方向。崇高的目標與生產力的發展,提高經濟效率,為企業的發展和國家,民族,乃至人類社會的發展作為企業的目標,給企業帶來了庄嚴的使命感,指出了方向企業的發展。 2。提高員工的道德素質,有利於人力資源和物力資源的配置。經理用道德的手段來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有利於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4。經理人的個人魅力可以增加企業的凝聚力。主要由道德品質決定的經理的經理的個人魅力,它可以產生管理者的威信,贏得了工作人員的信任,幫助兩人之間的通信,它可以產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工作人員產生一種的歸屬感,安全感,責任感,並進一步轉化對企業的忠誠度,強大的凝聚力。 5。企業倫理內涵的基礎上的社會保障。產品質量,企業信益和服務是一個企業的三大要素的基礎上的社會,堅持以一流的產品意識,產品的道德內涵是指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堅持以信益最重要的是堅持一流的服務意識和行動。 6重點的社會福利企業的長遠發展的動力。企業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注重社會效益,企業不僅要提供優質的產品和服務,為社會,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活動,履行社會責任,完成任務的社會,並樹立了良好的企業形象。 7。高尚的道德意識是企業之間的競爭與合作的基礎。
3。在企業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倫理問題
道德作為一項重要的非經濟因素制約了企業的發展,越來越顯示出它的重要性,而不是
不可替代的。許多相關的倫理道德問題的現代企業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存在的這些要求已成為企業發展的障礙。
3.1傳統道德的道德沖突
道德作為一種社會意識,有一代,發展,消亡的過程,將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與合適道德。隨著社會的發展,環境的變化,一些繼承傳統道德觀念不再適應時代的要求,但其影響將較長或較短的時期在人的行為或大或小的影響與時並進的內存,還沒有形成了新的道德,或沒有足夠的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和行為,經常在矛盾和困惑的狀態。
如果這種情況發生在企業內部,也使管理人員就麻煩了。如果我們繼續按照舊道德不符合,不利於發展企業法「,通過一個新的道德,會導致員工仍然按照舊道德,甚至反對,以及抑制,因為時代的發展要求,同樣,一個電阻。作為一個管理者,從長遠發展的企業,堅決克服這種阻力。首先,管理者應該加強自己的位置,只有自己的堅定立場,有可能影響他人。其次,那些堅持舊思想的員工,一方面,你要因勢利導,這樣的員工更有可能信任的人有一定影響力的人對公共道德的話,或讓員工通過適當的渠道的新的道德優勢,為企業和個人了解的目的,和那裡的工作人員是在認識的轉變:另一方面,我們必須採取必要的獎懲手段施加新的道德,但需要支付必須注意這些獎勵和懲罰的後果的直接利益密切相關的獎勵對象。使用獎懲手段可以使用的激勵機制,因為不當的懲罰措施,可能會導致沖突和對立。此外,使用獎懲手段,員工可以有意識地按照新的道德准則,可以逐漸淡出,直至取消使用。
3.2由於地區差異造成的不同的道德觀念?道德困境
道德的形成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和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的道德,因為不同的生活環境,如政治,經濟,文化等,會影響形成。
現在,經濟全球化趨勢日益明顯,企業管理者必須面對許多國際問題,當然也包括倫理問題。對於一家跨國公司,其子公司分布在許多國家和地區,並在這些國家和地區也不可能完全一致,因此道德准則,中國公司設立在不同的文化習俗企業,堅持以入鄉隨俗不採用他們的方法,並已成為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事實證明,這實際上是羅馬人或無用當地的做法是行不通的。
發展的跨國公司,如果可能的話,通過世界,有一定的普遍性的道德行為的基準,然後更容易擴展的業務運作,只要他們遵守它可以跨越不同國家的法律,並有助於一致的社會正義的實現。但問題是,這種思想的現實,目前世界的趨勢是普遍的和辛勤工作平行,一方面,大量從各國際組織統一的趨勢,另一方面,尊重民族,地域,宗教,不同的行業,獨特的企業文化是多元化的趨勢。沒有單方面自以為是強加給其他普遍性的咨詢不受歡迎的,已經陷入盲目強調多元化的文化相對主義的危險。現實的情況是,當一個國家被認為是正確的事情,在他的國家可能不會是正確的,而國家的道德准則和產生摩擦和麻煩,問題的一些共同點為基礎,以確定共同的道德准則。在一般情況下,第一個想法?任何一個國家,也有一些糟粕,應該放棄一些違背人類的基本道德准則的概念應該改變這部分。總之,在處理這類問題時不應拘泥於任何一方固定的模式,而應該站在發展的角度考慮問題,互相學習,並逐步在全球范圍內普遍的行為規范,制度化,參與國際活動的團體或國家隊。
3.3道德和法律的要求,不同的高度和製造的管理困境
法律和道德的企業行為,起到了制約作用。扮演一個最基本的法律效力,但一些法律規定的道德要求更符合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法律約束的缺陷,加強道德約束的互補作用的法律約束。
利潤最大化是最終的目標,並為實現這一目標,有些人認為,只要它是不是非法的,無用的東西不能做,一些企業和管理者的社會道德。一些企業是法律上是不合理的,更符合道德的要求。在20世紀,佛羅里達國際等離子體經常採集的血漿一些落後的國家和地區,然後再高價出售,尼加拉瓜大地震,該公司立即購買了一台等離子數量的來自非洲的廉價和昂貴的價格出售尼加拉瓜收益高額利潤。該公司的行為並不違法,也姬利潤最大化,但違背了最基本的人道主義,違反道德的。該公司的一致譴責,美國公眾的行為,並是公司政府吊銷營業執照的位置。
隨著公眾意識的提高,人們對企業的一種違反道德的行為是不違反法律的將不再視而不見。目標「,最大限度地發揮他們的利潤。」西方理論家們提出了一個全新的角度來看,即:企業社會責任不僅需要追求利潤,但也承擔起社會責任,其行為是不公平的,是合法的,更合理的道德,即使企業已獲得如果在短期內的高利潤,但其行為缺乏道德不被認可的公眾的最後損失或只是利潤不說話的責任,遵守法律,但違背道德的做法已不能滿足社會發展作為一個管理者,應該有先見之明,也很值得,因為他們可以得到公眾的信任和支持,甚至不惜犧牲一些眼前的利益,長遠利益的企業,並發展業務的企業必須是一枝獨秀,利潤也不是問題。
3.4如何處理員工的合法權利和利益,
企業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員工的合法權利和利益,維護已成為不可忽視的一部分。在一些企業中,由於缺乏有效的重視和保護員工的合法的權利和利益,如有權自由表達,隱私和安全的工作環境的權利。數據表明,美國的一些公司,以確保公司的商業秘密的理由偷偷審核工作人員的信件,私人電話竊聽員工。此外,一個更嚴重的問題是維護外商投資企業員工的合法權利和利益。外國經理的員工在我們外交的一些企業隨意毆打懲罰搜身和其他反盜竊事件屢有發生,在其他發達國家,這種現象並不少見。甚至,有的甚至是員工的基本生命權不能得到保證。 1999年4月,一家台資企業在廣東番禺火,由於一般反工人偷偷出去,鎖定了店門口,並沒有配備必要的消防設施,造成數十名工人失去了他們的生命在火焰中。員工為企業法「,有責任和義務遵守合理的規則和法規的企業,但違反上述員工的合法權利和利益,只會使員工對企業的傷心和失望,甚至公然抵制,作為一個管理者,應該不僅關注企業的發展,也注重對員工的關懷。護理包括不僅是經濟,更重要的是員工的合法權利和利益得到保障,只有這樣,員工的安全感,歸屬感,將竭誠為企業做出貢獻,有利於企業的凝聚力,增加向心力迫使氣體。
3.5如何正確對待消費者
最後所享受的產品和服務的消費者,有權選擇自己想要的,「消費者是上帝」這
的口號越來越受歡迎。面臨的問題,如何妥善處理學校提供新的產品或服務。
目前,一些公司堅信,生產不僅滿足了消費者,也可以創建一個消費者。開始生產,滿足消費。很多商家為了銷售自己的產品或幫助台來達到目的的手段欺騙或欺騙消費者。如誇大的商品的性能,產品本身有潛在的危險迴避的,所以消費者不能做出明確的選擇。可以說,消費者不能明智??的選擇商品或服務,包括提供信息不足或信息失真的主要負。持續在一些國家,西方消費者運動的口號「消費者有權知道」,我們的服務行業也作出了承諾,讓消費者明明白白消費,和世界各地的消費者保護自己的消費權利意識時鍾管理的逐步加強,提出了一種新的思維方式的問題,如何讓消費者真正了解自己的產品或服務的企業。
企業的管理者也值得玩味的創造需求。人類需要大量的合理性,一些不合理的甚至是有害的。如吸煙問題,吸煙有害健康是常識的人,但仍然有許多煙草公司為了拓展市場,宣傳,以吸引人們吸煙,特別是年輕人和婦女。這創造了需求,我們寧可不要。隨著人類在保護意識和識別能力提高,創造了危害人類健康和安全,甚至人類的生存需求,才應該受到譴責,抑制,這家企業最終只能註定。據悉,在1999年,美國消費者因吸煙而向法院起訴煙草公司,對煙草公司賠償約為400億美元,給消費者帶來損失的受害者。如何發展人類健康的需求已成為一個擺在了生產前的倫理問題。
3.6如何處理與其他企業的關系問題
企業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下,企業經理為自身的生存和發展,開動腦筋,有的甚至採取非法手段或合法不合理的舒適。在短期內,有時會出現一些不公平的競爭手段,將帶來盈利能力的時刻,但與完整的法律制度,社會公平競爭的重要性,這些工具將失去它的用途。即使在目前的顏色不公平的手段可能不會是有效的,如果每個人都參與不正當競爭,最後只有兩敗俱傷。例如,在該項目的招標,投標人的賄賂投標方負責,買入價值超過招標方的最終負擔能力的投標方只能放棄他們,從而使第三方富集。因此,從長遠的角度來看,企業應加強自身的競爭實力,和提供服務的能力到社區層面的努力,但也做出了自己的貢獻,以建立一個公正,公平的競爭環境。只有所有的公司都在做真正的社會是一個健康的競爭狀態。
3.7企業經營管理者固有的倫理問題
企業的管理者作為決策者在企業和領導人的行為,自己的倫理問題不能被忽略。企業人員招聘和內部人員的晉升問題,有些管理者往往是個人情感的出發點,裙帶關系優先照顧自己的親人朋友和其他完全不顧其是否要從事的工作相當的能力,結果引起通過企業的低素質人員,誰是在自己的位置,不謀其政。這不僅影響了企業的發展,也將影響到公司的形象,以及作為管理者自身的形象。在企業管理中,一些管理人員缺乏必要的責任感,為了謀取私利,貪污腐敗,損公肥私,退化的現象並不少見,有些人。經理的個人風格會影響到企業的文化,所以一定要注意。
3.8員工的道德問題
員工是主要生產和經營活動,他們的道德狀況也是必不可少的,以企業的發展。缺乏職業道德,損害到企業的形象,員工們是一個普遍的問題。任何業務要??取得成功,必須有一個良好的企業形象保護。企業形象是所有企業成員的形狀,工作人員的職業道德是重要的因素之一。一些公司的形象不佳,這是由於個別員工缺乏最基本的職業道德。對待消費者的態度生硬和粗魯的行為,甚至坑害消費者的行為,除了大量的拒絕服務現象,這些都是侵犯和蔑視消費者的合法的權利和利益。由於這些人的職業道德素質低,最終損害企業的形象和利益。
此外,許多員工的企業的感情,責任意識淡薄,更關心自己的物質利益,在企業的發展中,一些員工故意泄露企業的商業秘密,個人利益的獲得,那麼企業在競爭中處於不利的地位不感興趣,影響人的合法權益的收購。
4。商業道德企業建設
有一個品種的倫理問題的操作和管理的企業法,解決這些問題,在需要以加強道德建設來完成,而道德從公司的內部和外部同時建設,以啟動測試做更全面,更徹底。在企業內部,企業管理者在他們的思想,澄清一些模糊和錯誤的認識,充分認識到企業道德的建設和盈利能力的辯證關系,認真處理關繫到企業的生存和發展與道德關系的利益,而商業加強員工的道德教育,提高員工的道德境界。
4.1加強社會監督約束企業行為。
企業作為社會的一員,它的行為是社會的監督之下。企業的監管應該是一個全面的監督,可以考慮從三個方面的法律監督,環境監督和自我監督。
法律手段的強制手段的國家,有沒有還高的權威。可以提高道德權威和道德建設,首先是作為一種手段來促進法律監督。軟的約束,道德是一個人的行為(包括企業行為),和一些的道德價值觀??在法律上,依靠上國部隊執行,並可以做它普遍認可的社會,以提高所有成員的權力社會認可的,不違反原則。其次,我們可以提高的道德准則。道德的社會效果,不只是抽象的原則,一定要到一個具體的行為守則,制定的法律規定,一些道德要求酒吧文化,制度化,使以規則為基礎的。施加特定的限制,以法律的形式對企業行為,其行為標准化。第三,要加強道德監督。思想道德修養課,向好和懲罰的基本功能,但懲惡也是不可缺少的方面。法律監督的特點是強制性的,更嚴格的治療惡性手段,以監督行為的企業,將作為一種威懾的各種非道德行為。強制性的法律監督企業行為,來確定價值取向,有助於迅速扭轉企業行為失范的狀態。
環境監理是檢驗一個企業是否履行道德義務必須是一種不可缺少的一種手段。如果過於寬松的道德環境,是沒有約束力的,將是不利的道德行為的目的和嚴格的環境監管,並採取預防措施,並監督企業放棄了從良惡性,加快完善的道德風尚。環境的監管,包括三個方面:首先,監督的傳播,大眾傳播媒體的一致好評和惡性線的企業善行譴責。這種監督的輿論無疑會產生巨大的效益,良好的行為受到社會的尊重,惡性離去的被藐視,從而提醒不時檢查自己的行為。二是人的監督。空間增大的道德環境的變化,增加了人際的流動性和不熟悉的,還必須加強人力監督之下。企業的競爭對手和合作夥伴,目標范圍越來越廣的企業更多的社會行為,互相監督,可以使企業的道德行為的進一步擴大企業間的交流,這是一個很好的維持正常的社會生活秩序。三,組織的監督。全系列通過建立一定的組織(如官方,企業,民間團體),這樣的非道德行為無處藏身,這是有效地促進改善日常的監督對企業線風扇的行為。
道德行業最終取決於個人的具體行為來完成的,如果個人的道德行為的監督下,被迫的,不是真正的道德行為。 「道德基礎的人類精神的自我調節。」每一個道德主體,以成為社會的道德要求,內在的道德義務是需要引導他們的社會行為,從而向實現心血來潮而不逾矩的境界健全的道德,這提高道德認識,道德感情的文化,道德意志的訓練,積累道德修養是非常重要的,自我監控是不是有點鏈接各地。只有不斷地自我控制,自我反省,這表明,道德境界的監督下,可能會繼續提高,成為一個非常個人的道德意識。
4.2企業經營者的各種關系,以增進了解。
4.2.1「義」與「利」
8. 什麼是專家型企業
達能公司可以算專家型企業
專家型組織要有專家型員工。專家型組織是適應知識經濟的主導模式,其組織有六個特點:一是職務定位專家化;二是專家職位擴大化;三是通過內部訓練和外部招募組織合格的專家型員工;四是專家隊伍結構合理;五是使專家員工得到更多的自治、尊嚴和利益;六是建立專家之間交流、溝通、學習、合作、整合的組織機制。 對專家的認識,並不是有高學歷、高職稱、經驗豐富的人就是專家。專家型員工應該具備幾種條件:有較高的智力、情商和逆境商數(如忍耐力和堅持力);有基礎知識與基礎技能;掌握專業領域內系統、前沿的理論知識與相關應用領域內的各項技能;擁有專業領域與相關應用領域全面、豐富的經驗;具備專業領域及相關應用領域的學習能力與創造能力;專業領域的知識、技能與國際規范接軌;在專業領域與相關應用領域中,具有設計多種選擇方案,進行優化分析,達到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有職業道德與商業道德。 我國企業在研究與開發、技術開發管理、知識管理、業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戰略策劃、營銷、廣告、公關、生產、融資、並購、財務、質量管理、成本管理等領域都需要大量的專家型員工。 專家的水平,可分為企業級、省級、國家級、世界級。企業之間的競爭就是專家型員工水平級別的競爭。只有擁有國家級水平以上的專家團隊才最終會贏。 如何構建專家型組織?建立專家型組織,專家隊伍必然結構合理。這需要從兩個方面考慮,一是縱向管理層次。企業需要的專家有三類:集團管理專家,事業單位(如事業部、子公司)管理專家,職能部分管理專家。二是從橫向職能分,可分為人事管理、財務、營銷、研究開發等方面的專家。不同層次、不同職能的專家,其知識結構、技術結構、經驗結構、職業道德結構是不同的。 建立專家型組織,應使專家型員工得到更多的自治。這么做是為了留住專家,並最大程度地激發專家的能力和潛力,也是適應知識經濟對創新與應變的要求。為此,應採取以下措施:首先,改變對專家的領導方式,放棄指導、命令、現場與過程的操縱控制、人治等做法,採取目標管理、組織協調、建立共同價值觀與共同遠景、適當的授權自治、產權制度制衡、平等交流、支持服務等辦法。其次,承認專家型人才的知識資本價值,通過分紅、參股、期權等手段,最大限度地調動專家型員工的努力程度,留住人才。再次,幫助每個專家型人才設計和實施個人職業生涯發展計劃,使其專業能力提高、職務提升與企業人力資源戰略相吻合。 建立專家型組織,要建立專家之間相互溝通、學習的組織機制。 推行學習型組織的五種方法:系統思考、自我超越、建立共同景願、改善心智模式、團體學習;建立上下級平等交流、溝通、合作的管理方式;推行專業互補的專家合作方式;推行打破部門隔離的跨部門工作小組和矩陣結構的組織形式;採取流程規范、網路化交流與管理、扁平化組織等做法,減少管理層次;推行跨邊界、甚至無邊界的學習合作方式,與國內、國際上的機構、顧客、貿易夥伴進行交流、學習、合作;成立知識管理機制,設置知識管理職務和專門部門,負責信息技術的建設、運用,負責知識的收集、整理、保護、利用、傳播,實現對知識的控制和最大地發揮知識的效用。
9. 對於一個國家 主導宗教或者道德體系的不同會對國際商務帶來什麼影響
個人看法僅供參考,呵呵: 道德體系,宗教情操,宗教情操決定社會道德體系。道德體系決定社會綜合水平。比如基督教影響下的美國,德國,英國,瑞士,義大利,法國,是世界中和水平比較高的國家。世界最好的大學,最大的商業產生在這些國家。所以道德體系,宗教情操,來的影響是巨大的,影響著國際對這個國家信任,影響著與這個國家的貿易來往。
道德體系,宗教情操,還影響這國民的道德水準,社會風氣,以及商業,工業製造行業,直接影響著國家的商品質量,商業道德,商業理念,這些都會影響國際商務。
我們縱觀全世界,質量最好的手錶生產於瑞士,瑞士是基督教國家,汽車等機械行業質量最好的在德國,德國是基督教國家,最好的BOSE音箱在美國,美國是基督教國家,最好的葡萄酒在法國,法國是基督教國家。可見主導宗教,帶來的影響多麼巨大,不止是國際商務這一小部分,影響乃是整體的全方位的。
10. CXCX的運營模式
摘要 CXCX品牌創立於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