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君子法學
1. 記載史良死於1985年,為何還有寫於2004年的文章
首先,史良死於1985年,這是毫無疑問的。
史良(1900年3月27日——1985年9月6日),字存初,女,1900年3月27日出生於江蘇常州的一個清貧知識分子家庭,1915年考入常州女師;1919年參加「五四」運動,曾任常州市學生會副會長;1923年考入上海法科大學,1927年畢業後任南京政工人員養成所指導員;九·一八事變後,一向爭取女權的史良發起組織上海婦女界救國會[1] ,擔任理事;1936年任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常務委員。因參加與領導抗日救亡運動被國民黨政府逮捕入獄,為歷史上著名的「七君子」之一;她是中國著名法學家、政治家,中華人民共和國首任司法部部長;生前曾擔任全國政協副主席、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民盟中央主席;1985年9月6日去世,享年85歲。
其次,我知道你所說的「寫於2004年的文章」,就是那篇在網上瘋傳的「XXX的真實面目和理論實質」。
這篇文章表述的內容,時間、節點、現狀都和和85年前的社會現狀對不上,故說是史良寫於生前發表於身後,也是純粹扯淡。這樣,把文章的作者冠以史良之名,無疑是偽托。
歷史上,偽托的文章非常之多。這篇文章之所以偽托為史良所作,原因無非是史良是個正直的人,而文章中的某些分析,確實入木三分,借史良之口說出,更容易服眾。
2. 誰有張愛萍,史良的基本資料阿
張愛萍,1910年生於四川達縣。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早年在家鄉參加學生運動和農民運動。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8年轉入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現代國防科技建設的領導人之一,1988年被授予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建國後張愛萍曾就任過華東軍區參謀長、國務院副總理等要職,同時還擔任過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黨的中央委員等職務。2003年7月5日,張愛萍病逝於北京。
史良(1900年3月27日——1985年9月6日),字存初,女,1900年3月27日出生於江蘇常州的一個清貧知識分子家庭,1915年考入常州女師;1919年參加「五四」運動,曾任常州市學生會副會長;1923年考入上海法科大學,1927年畢業後任南京政工人員養成所指導員;九·一八事變後,一向爭取女權的史良發起組織上海婦女界救國會,擔任理事;1936年任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常務委員。因參加與領導抗日救亡運動被國民黨政府逮捕入獄,為歷史上著名的「七君子」之一;她是中國著名法學家、政治家,中華人民共和國首任司法部部長;生前曾擔任全國政協副主席、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民盟中央主席;1985年9月6日去世,享年85歲。
3. 沈衡老簡介
沈衡老即沈鈞儒,號衡山,著名的「七君子」之首。
沈鈞儒,(1875-1963),字秉甫,號衡山,愛國民主人士,法學家。浙江嘉興人,清末進士。早年留學日本,畢業於日本法政大學。曾參加辛亥革命、二次革命、護法運動。1912年加入中國同盟會,8月繼為國民黨黨員。約於此時,他參加了南社。五四運動期間,撰文提倡新道德、新文化。曾任國會議員、廣東軍政府總檢察廳檢察長、上海法科大學教務長。1933年參加中國民權保障同盟。1935年發起成立上海文化界救國會。次年11月與鄒韜奮、李公朴等七人被國民黨政府逮捕,時稱七君子事件。抗戰爆發後獲釋。1941年參加組織中國民主同盟。1948年在香港主持民盟一屆三中全會,聲明堅決與中國共產黨合作。建國後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全國政協副主席、民盟中央主席。其任中央人民政府最高法院院長,為建國初期建立人民的法制體系,鞏固人民民主專政,做出了很大貢獻。
七君子,指被國民黨當局逮捕的愛國會領導人沈鈞儒,鄒韜奮,李公朴,章乃器,王造時,史良和沙千里。1936年5月,沈鈞儒、鄒韜奮等著名人士響應中國共產黨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號召,在上海發起成立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要求國民黨停止內戰,釋放政治犯,並與中共談判,建立統一的抗日政權等。對此,國民黨竟以「危害民國」的罪名,逮捕了沈鈞儒、鄒韜奮等七位救國會的領導人,這就是轟動一時的「七君子事件」。事件發生後,全國各界掀起了聲勢浩大的營救運動,國民黨政府被迫將七人釋放。
4. 近代與法律有關的人
《近代中國的法律與學術》,作者是俞江 ,由北京大學出版社於2008年出版,描述的是本書的主要內容,選自作者近十年來公開發表過的有關近代中國法律史的論文,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近代法律史中的法學發展與法學人物,第二部分是近代法律修訂,第三部分是近代司法。這些論文是在不同時期完成的,反映了作者關心的不同主題。通過具體的事例或個案,展現近代中國的立法和司法狀況。同時,通過法學語詞、法學人物等不同角度,向人們介紹近代法學的發展歷程。近代中國的法律與學術
編輯
本書的主要內容,選自作者近十年來公開發表過的有關近代中國法律史的論文,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近代法律史中的法學發展與法學人物,第二部分是近代法律修訂,第三部分是近代司法。這些論文是在不同時期完成的,反映了作者關心的不同主題。通過具體的事例或個案,展現近代中國的立法和司法狀況。同時,通過法學語詞、法學人物等不同角度,向人們介紹近代法學的發展歷程。
俞江,法學博士,華東政法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著有《近代中國民法學中的私權理論》。在《中國社會科學》、《歷史研究》、《法學研究》、《讀書》等刊物上發表論文三十餘篇。
目錄
編輯
法學與法學家
近代中國法學語詞的生成與發展
一、感知階段:1800年至1860年間的《五車韻府》與《各國律例》
二、整合階段:1860年至1900年,以羅布存德氏《英華字典》為主線
三、改造和平衡階段:1900年至1911年,中國第一批法律辭典及其他
四、近代中國法學語詞發展過程的啟示
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民權概念
一、「民權」小釋
二、戊戌變法時期的「民權」概念
三、嚴復的民權觀
四、小結
沈家本的人格平等觀
一、平等:一個讓沈家本迴避的問題
二、形式平等:善惡與貧富之議
三、人格:西方的?抑或中國的?
四、結語:曲折的解釋
清末修律中的吉同鈞
簡評禮法之爭
一、勞乃宣的「反映論」
二、楊度的「進化論」
三、沈家本的「會通論」
四、結語
近代法學家關於「中國古代有無民法」的討論
法律修訂
兩種清末憲法稿本的發現與初研
一、清末立憲史的研究現狀
二、兩種清末憲法草案稿本的發現及初考
三、兩種清末憲法草案稿本的初步研究
四、兩種清末憲法草案稿本的價值
附1 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清末憲法草案稿本的後續說明
附2 關於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清末憲法草案稿本再說明
《大清民律(草案)》考析
一、修訂《清民草》的歷史背景與肇因
二、民律修訂宗旨的討論及確立
三、《清民草》修訂過程
四、《清民草》的內容及特點
五、對《清民草》的評價與再評價
《中華民國暫行民律草案》簡析
一、問題的提起
……
司法改革
資料整理
5. 第一任最高法院院長
第一任檢察長我知道,哈哈,是董必武,我們學校有他的頭像.....
6. 張志讓的介紹
張志讓(1893—1978) 中國當代著名法學家、法學教育家。江蘇省武進縣人。早年曾求學於復旦公學,後留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回國後任復旦大學校務委員會主任委員,北京大學、東吳大學教授。張志讓積極投身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洪流,是一名熱誠的愛國民主志士。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積極參加抗日救亡活動,為營救愛國人士沈鈞儒、鄒韜奮等「七君子」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張志讓出任復旦大學校務委員會主任委員,參加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先後被選為第一、二、三、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擔任全國人大和全國政協的多項領導職務,並出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中國政治法律學會副會長等職。
7. 問:七君子裡面史良是不是女的
是的。
史良(1900—1985),江蘇常州府武進縣人,大律師、著名法學家,中國第一個女部長。是民國十大才女中領導職務最高的女性。
史良出身於常州世代書香之家,自幼秉承了父親倔強的品格和母親干練的氣質,從小聰穎過人、才思敏捷、口才傑出。1919年史良參加「五四」運動,擔任常州女師同學會的會長,還被推為省立第五中學、常州南師和女師三校學生聯合會的副會長兼評議部主任,參加了學界聯合會。為了查禁日貨、鼓動商界和工人罷市罷工,她經常在外進行宣傳演講,許多函電文告均出自史良的手筆。史良1923年考入上海法科大學攻讀法律專業,1925年「五卅」運動中,史良積極組織了示威遊行,以至被捕,釋放後主編了一個名為《雪恥》的刊物,宣傳民族獨立,反對列強侵略。
九一八事變後,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正式成立,選舉宋慶齡、沈鈞儒、史良等40餘人為執行委員。為了推動國民黨抗日,她曾同沈鈞儒、章乃器、沙千里作為救國會的代表,到南京請願,並積極參加抗日救亡的宣傳活動。國民政府悍然逮捕了救國會領導人沈鈞儒、章乃器、鄒韜奮、李公朴、沙千里、王造時、史良,製造了震驚中外的「七君子」事件。史良是「七君子」中唯一的女君子,她在獄中拒絕敵人的誘降陰謀,堅持愛國無罪的正義立場。法庭上,史良穿著香雲紗的連衣裙,水紅色壓白花,質地溫存纖柔,微微透,微微薄,艷驚四座。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李公朴與史良是常州人外,「七君子」的辯護律師也是一位常州人,他就是張太雷的堂兄張志讓。張志讓早年留學歐洲獲得法學博士學位,是民國著名的大律師,歷任北大、復旦等名校教授,新中國誕生後擔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史良和張志讓這兩位常州籍大律師在法庭上慷慨陳詞、才思雄辯,他們嚴密的詞句和幽默風趣的思辨使得法官們啞口無言。直到七七抗戰開始後,在全國人民的聲援下史良等才被宋慶齡、何香凝營救出獄。
8. 江蘇淮安古代有什麼名人
徐偃王 公元前11世紀至前世紀人,古徐國國君,以仁義重天下,國力強大,曾打敗周穆王的王師,版圖一度橫跨黃、淮、江流域。國都今盱眙北境。
韓 信 (?—前196),我國古代卓越的軍事家。秦漢之際淮陰縣人。興漢滅楚之主要軍事統帥。有「兵仙」之譽。著有《兵法》3篇。《辭海》有專條。
漂 母 秦末淮陰縣近郊一位普通勞動婦女。韓信少年落魄時,她仁慈憐憫,「以食飯之」,歷十數日。漂母與孟母、岳母並稱於史。
枚 乘 (?—前140),西漢淮陰縣人。漢賦的代表作家,與司馬相如並稱「枚馬」。其子枚皋也是著名辭賦家,作文速,「倚馬可待」。《辭海》枚乘、枚皋均有專條。
陳 登 (約164-201),東漢下邳淮浦(今漣水)人。在廣陵太守任上,開邗溝西道,築捍淮堰、陳公塘等水利設施。又助曹操滅呂布。《辭海》有專條。
陳 琳 (?—217),東漢末廣陵射陽人,字孔璋。文學家、詩人,「建安七子」之一。有《陳記室集》。《辭海》有專條。
步 騭 (?—247),三國時吳國丞相。淮陰人。孫權拜為驃騎將軍,領冀州牧。在西陵20年,「鄰敵敬其威信」。後代陸遜為相。
鮑 照 (414—466),南朝宋北東海郡(治今漣水縣)人。劉宋時期傑出文學家、桂冠詩人。他的詩、文、賦,在文學史上有很大影響。有《鮑參軍集》。其妹鮑令暉亦為著名文學家。《辭海》均有專條。
王義方 (616—669),唐泗州漣水人。著名高士,得宰相魏徵器重。因奏劾權相枉法而受貶,乃教授生徒以終。有《筆海》、《文集》各10卷。
中孚(約740—798)唐楚州人,「大歷十才子」之一。盧綸稱其:「侍郎文章秀,傑出淮楚靈。」其妻張夫人亦工詩,《拜新月》極清新可讀。
趙嘏(810—856),楚州山陽人,唐代詩人。因「殘星幾點雁橫塞,長笛一聲人倚樓」,而有「趙倚樓」之稱。有《渭南集》3卷。《辭海》有專條。
劉仁贍(900-957),洪澤人,五代名將,南唐清淮軍節度使。周世宗攻壽州,仁贍堅守,久攻不下。其子欲降周,仁贍轅門斬子,成為歷史上著名故事。後周、南唐均仰其節,屢屢加封。
衛朴,楚州山陽人,北宋時盲人歷算家。他所推歷法,准確度超過了唐代僧一行的《大行歷法》。主修《奉元歷》。《辭海》有專條。
李之儀(1048-1118),北宋詞人。原籍滄州無棣,自祖父仕於楚州,因家山陽。有《姑溪居士集》七十卷。代表作《卜運算元》,膾炙人口。《辭海》有專條。
張耒(1054—1114),淮陰縣人。北宋著名詩人,「蘇門四學士」之一。有《張右史文集》。張耒及其3個兒子都中進士。《辭海》有專條。
楊介,泗州人。北宋著名醫學家,編繪《存真環中圖》,對我國古代人體解剖學頗有貢獻。又著有《四時傷寒總病論》。
廉布,宋楚州山陽縣人,著名畫家。善畫山水,師法蘇軾而得其神韻,官至武博學士。
梁紅玉(?—1135),楚州山陽人。宋代抗金女英雄。名將韓世忠妻。與金人大戰鎮江與黃天盪,紅玉親執桴鼓指揮作戰,大敗金兵。與韓世忠守楚州,金人不敢犯。淮安有梁紅玉祠。《辭海》有專條。
龔開(1222—1306),宋元間淮陰縣龜山人。著名書畫家。宋亡,隱居吳中。他擅長人物山水花鳥,開寫意畫先河。尤長於畫馬。《辭海》有專條。
垕,元淮安路山陽縣人。著《畫鑒》一書,專論鑒藏名畫之方法與得失,又多從畫法立論,尤得要領。
朱元璋(1328—1398),生於盱眙。明朝開國皇帝。1368年,在南京稱帝,在位31年。葬紫金山明孝陵。《辭海》有專條。
金濂(?-1461),葉淇(?-1496),均為明淮安府山陽縣人。金濂官至戶部尚書,追封沭陽伯,為明代著名理財家。葉淇也是著名理財家,戶部尚書,變食鹽開中之制,施行三百餘年之久。
吳承恩(1506—1582),淮安府山陽縣人。明代著名小說家,我國古典小說「四大名著」之一的《西遊記》作者。《辭海》有專條。
沈坤(1507—1560),淮安新城大河衛人。明代抗倭英雄。嘉靖辛丑狀元。募義勇抗倭,屢挫倭寇,鄉民譽之為「狀元兵」。河下「狀元樓」即祀沈坤。
胡璉,沭陽人,世居淮安府城,任閩廣兵備道,屢勝葡萄牙侵略者。並將繳獲的先進槍炮加以仿造,為我國學習西方堅船利炮的先驅人物。官至戶部侍郎。有《南津詩集》行世。
丁士美(1521—1577),淮安府清河縣人。明嘉清己未科狀元。歷事三朝,輔導二帝。曾主持纂修國史、實錄,及重錄《永樂大典》,今《永樂大典》之所倖存者,皆丁士美主持完竣之副本。
王鳴鶴,明代著名軍事理論家,其軍事學著作《登壇必究》為軍事經典著作之一。
閻若璩(1636—1704),淮安河下人。考據學大師。所著《尚書古文疏證》樹起清代考據學的一面旗幟,開辟了乾嘉學派的先河。《清史稿》有傳,《辭海》有專條。
梁魏今,回族,山陽縣人。清代圍棋國手,康乾「四大家」之一。其對局精品收輯於《四大家棋譜》及《弈妙》、《受子譜》等書。
邊壽民(1684—1752),淮安府山陽縣人。清代著名書畫家。名列「揚州八怪」。繪畫兼擅山水花卉,而尤以善畫蘆雁著稱,人稱「邊蘆雁」。
吳玉搢(1689—1773),山陽縣人。朴學家、金石學家。著述有《別雅》、《金石存》、《山陽志遺》等。《清史稿》有傳。
阮葵生(1728—1789),山陽縣人。法學家,刑部右侍郎。他「熟精法科,屢決大獄」。所著《茶餘客話》對有清一代典章制度和淮地名物掌故所涉甚多,極具史料價值。
郭大昌(1742—1818),高良澗人,水利專家。尤精於治黃、堵決。乾隆三十九年,河決老壩口,他只用20天時間、耗銀十萬兩便成大功。包世臣著《中衢一勺》所涉治河方略多出其口授。
汪廷珍(1757—1827),山陽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榜眼。道光皇帝老師,道光五年升協辦大學士。謚文端。有《實事求是齋集》。《清史稿》有傳。
吳鞠通(1758—1836),淮安府山陽縣人。清代溫病學家。所著《溫病條辨》為「中醫四大經典」之一。《清史稿》有傳,《辭海》有專條。
駱騰鳳(1770—1841),山陽縣人。著名數學家。著有《開方釋例》、《游藝錄》。前者論述宋元間之數學方法「天元術」,後者深入研究高次方程和勾股定理等課題。《清史稿》有傳。
關天培(1781—1841),山陽縣人。抗英民族英雄,廣東水師提督。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英艦來犯,他督勵士卒,親燃巨炮,終殉身虎門。著有《籌海初集》4卷。《清史稿》有傳,《辭海》有專條。
潘德輿(1785—1839),山陽縣車橋人。清代著名學者。針貶時弊尤能切中肯綮。有《養一齋集》、《養一齋詩話》。《清史稿》有傳,《辭海》有專條。
魯一同(1805—1862),世居安東。清代學者、文學家。文章長於議論,詩作則氣象宏闊。著作有《通甫類稿》、《通甫詩存》、《清河縣志》等十數種。《清史稿》有傳。
丁晏(1794-1875),山陽人。清代著名學者,朴學大師,著作等身。《清史稿》有傳。
邱心如(約1804-1851後),清道咸年間著名女作家。其代表作《筆生花》是繼《天雨花》、《再生緣》之後又一部出自女作家之手的著名長篇彈詞。
汪藕裳(1832-1884),盱眙人,清代著名女彈詞作家。其代表作《子虛記》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超過了另一彈詞名著《再生緣》。
左寶貴(1837-1894),回族,山東費縣人,後定居淮安。近代著名愛國將領。甲午中日戰爭中,奉命鎮守平壤,多次擊退敵人進攻,不幸中炮犧牲,後其遺物被護送回淮安河下安葬,並建祠祭祀。
劉鶚(1857—1909),清末著名學問家、小說家。少時隨父定居淮安府山陽縣。力倡新學,思想激進。1909年去世,歸葬淮安祖塋。著有《老殘游記》、《鐵雲藏龜》等。《辭海》有專條。
羅振玉(1866—1941),國學大師。原籍浙江上虞,生於淮安。31歲時離淮赴滬,創辦農學社。辛亥革命後以遺老自居。曾任偽滿洲國監察院長。著述甚豐,有《殷墟書契考釋》、《三代吉金文存》、《流沙墜簡》等。《辭海》有專條。
李公朴,著名學者、民主鬥士。原籍武進,出生淮安。在美國留學歸國後,曾先後創辦多種救亡圖存的進步政治讀物,為「七君子」之一。抗戰勝利後,他參與發起多項和平民主愛國運動,後在昆明街頭遭特務槍殺。
王瑤卿(1881-1954),京劇「通天教主」。祖籍清江浦,生於北京。為京劇「王派」宗師。四大名旦均為其弟子。《辭海》有專條。
朱虞生(?-1932),淮安人。著名金融家,鹽業銀行副總經理,上海分行、天津分行經理。在北四行的聯合中發揮重要作用。
談荔孫(1880-1933),祖籍無錫,出生並定居淮安。著名金融家,曾任中國銀行行長大陸銀行董事長兼總經理,積極參與聯合北四行。
周作民(1884—1955),江蘇淮安人。著名金融家。1917 年 5 月創辦金城銀行,任總經理,逐漸成為金融巨子。1951年,由香港回到北京。
郎靜山(1892—1995),生長於清江浦。一生精研攝影藝術,創作無數,將集錦照相藝術發揮的淋漓盡致。1995年在台北逝世。《辭海》有專條。
周信芳(1895—1975),藝名麒麟童。生於清江浦,原籍浙江慈溪。京劇表演藝術家,上海京劇院院長,「麒派」宗師。《辭海》有專條。
顧祝同(1893—1987),漣水人。北伐戰爭時期,任國民革命軍第三師師長。抗戰時任戰區司令長官。1946年後,曾任陸軍總司令、參謀總長兼國防部長。1950年去台灣。《辭海》有專條。
9. 歷史上近代姓史的名人有幾個
史良,民國時期著名的「七君子」之一。
史良(1900年3月27日——1985年9月6日),字存初,女,1900年3月27日出生於江蘇常州的一個清貧知識分子家庭,1915年考入常州女師;1919年參加「五四」運動,曾任常州市學生會副會長;1923年考入上海法科大學,1927年畢業後任南京政工人員養成所指導員;九·一八事變後,一向爭取女權的史良發起組織上海婦女界救國會,擔任理事;1936年任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常務委員。因參加與領導抗日救亡運動被國民黨政府逮捕入獄,為歷史上著名的「七君子」之一;她是中國著名法學家、政治家,中華人民共和國首任司法部部長;生前曾擔任全國政協副主席、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民盟中央主席;1985年9月6日去世,享年85歲。
史量才,民國報業大亨。
史量才(1880-1934),名家修,江蘇南京人。1912年任《申報》總經理,傑出的商人、教育家和報業巨子,上個世紀初中國最出色的報業經營者。1934年11月13日,死於國民黨特務的暗殺。
10. 民國時期比較有名的法學家有哪些
宋教仁(1882~1913),桃源縣人,字遯初,號漁父。曾入日本東京法政大學研究各國憲法和政治制度。1899年與胡瑛、覃振、瞿方書、孫迪卿、田荊華等人由楊吉陔、陳猶龍主盟,加入會黨組織 「富有山堂」。1904年與黃興等在長沙創立華興會。1905年加入同盟會。1905年後創辦《二十世紀之支那》、《民報》等刊物。1906年,前往東北運動馬匪,策劃東三省革命。在東北期間對間島問題進行了調查研究,寫成《間島問題》一書,以確鑿證據證明延吉為中國領土。當時中國政府正為延吉的歸屬問題與日本政府進行交涉,苦於缺乏證據,該書為談判獲勝提供了極大幫助。1910年至1911年,與譚人鳳等組織中部同盟會,策動以長江流域為中心的武裝起義。辛亥革命後,參與籌建臨時政府,系《臨時約法》的主稿人。1911年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後,任法制院院長、農林總長等職,將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後任代理理事長。堅持「責任內閣」和政黨政治的主張。1913年2月4日,參、眾兩院復選結果,國民黨獲392席,占絕對多數。宋教仁希望以多數黨的地位,成立責任內閣,約束袁世凱專權。在正式國會開會之前,他親到長江流域各省宣傳演說,為建立責任內閣,實現民主政治大造輿論。1913年3月20日,國會召開前夕,被人刺殺於上海火車站,時年31歲。其著作有《間島問題》、《宋教仁集》。
覃振(1885~1947),桃源縣人,字理鳴,原名道讓。1904年留學日本,入東京弘文學院。次年加入同盟會,後就讀於早稻田大學法律系。1908年歸國,准備發動起義,事泄,被捕入獄四年。辛亥革命時獲釋,任湘、桂聯軍督戰官,繼任湖北軍政府秘書。 「二次革命」時,到湖南策動討袁(世凱),失敗後逃亡日本。1914年加入中華革命黨,任湘支部長。後參加護法運動。1921年,孫中山就任非常大總統時命覃振兼任總統府法制委員。1924年被選為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1925年參加北京西山會議,與鄒魯、謝持、居正等人組成「西山會議派」,堅持反共。歷任國民黨政府立法院副院長、立法院代理院長、司法院副院長等職。作為民國政府法律方面的主管官員,1934年發表了《司法改革意見書》,提倡組織法律改造委員會,提前修改民、刑訴訟法,試辦陪審制度,提高法官待遇,試辦巡迴審判,法官制服之改正,限制律師資格,酌采流刑,監獄整理等司法改革措施。並為廢除領事裁判權做了大量工作,1937年2月19日,以覃振牽頭共四人在中國國民黨五屆三中全會上正式提出《對於撤廢各國在華領事裁判權應由政府向有關各國交涉早日實施以維我法權之完整案》。1947年年4月18日,覃振病逝於上海,終年63歲。棄世時家無餘蓄。國民黨中央和國民政府頒國帑為之治喪,國葬於長沙嶽麓山。
黃右昌(1885~1970),石門縣人,字黼馨,筆名凄江子。1899年就讀於湖南時務學堂。1902年入日本岩倉鐵道學校,後轉入法政大學。歸國後,歷任湖南省私立及公立法政學校民法教授。民國成立後,任湖南省湖南省立第二法政學校校長。1918年4月,當選國立北京大學法科學長,兼任法律門主任。五四運動後,撤科改系,出任北京大學法律系第一任系主任,至1922年4月。同時兼本系教授,主講民法、羅馬法等課程,與王世傑等主編《北大社會科學季刊》。又兼任國立清華大學政治學教授、國立北平大學法學院講師等職。1930年至1947年,出任國民政府立法院立法委員。1948年9月至11月,任國民政府司法院大法官,後回湖南大學法律系任教授。著作豐富,有《羅馬法與現代》、《民法詮解》、《民法詮解繼承論》、《民法釋義親屬論》等。1949年8月,他參加了程潛、陳明仁和平起義宣言的簽名。新中國建立後,他繼任湖大教授,後應國務院周恩來總理之聘,任中國文史研究館館員,1970年病逝於北京,終年86歲。
戴修瓚(1887-1957),常德縣人,字君亮。日本中央大學畢業。著名法學教授,歷任國立北京法政大學教務長、京師地方檢察廳檢察長、河南司法廳長、國民政府最高法院首席檢察官、上海法學院法律系主任、中國公學法律系主任。1931年9月來國立北京大學法律系任教,1933年7月繼何基鴻為法律系主任,直至抗戰爆發。長沙臨時大學時期,被選為法律教授會主席。1938年初,西南聯合大學成立,仍被推選為法律系教授會主席。但迄是年7月,戴先生仍未到校。聯大常委會議決,改任燕樹棠先生為法律系教授會主席。先生長期執掌國立北京大學法律系,擘畫經營,多有興革。抗戰前曾在法律系主講債編總論、法院組織法、票據法、保險法等課程。長沙臨時大學及西南聯大期間,同時身兼數門課程,如公司法、票據法、海商法、保險法、債權分論、刑事訴訟法等,愛育英才,不遺餘力。任國民黨南京最高法院法官時,曾為「七君子」辯護。建國後任中央人民政府法制委員會委員。主要著作有《民法債編總論》、《票據法》、《刑事訴訟法釋義》等。
陳瑾昆(1887~1959),常德縣人。1908-1917年留學日本,畢業於日本東京帝國大學法律系。歸國後曾任北洋政府奉天省高等審判所推事和庭長、修訂法律館纂修、大理院推事、最高法院院長。1933年曾任國民黨政府司法官。1919-1938年間,任北京大學、朝陽大學等校教授。1946年去延安並加入中國共產黨,後曾就職於中共中央法律委員會和任華北人民政府委員兼華北人民法院院長。新中國成立後,先後任第一、二、三屆政協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央法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政治法律學會理事,最高人民法院委員、顧問等職。曾參加 195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和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制訂工作。他主張新中國應加強刑法的制定,司法工作應堅持審判獨立;並在犯罪因果關系問題上主張「意思自由論」,即犯罪是意思作用之結果,應有罪必罰。主要著作有:《刑法總則講義》(1934)、《刑事訴訟法通義》(1930)、《民法通義總則》(1930)、《民法通義債權總論》(1930)、《民法通義債權各論》(1931)等。主要譯著有:《民事審判實務學》(日文版)和《公證法及實務學》(日文版)等。是享譽中外的著名法學家。1959年去世。(高杉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