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是主觀的

道德是主觀的

發布時間: 2022-05-04 05:58:00

1. 道德是人們認識主觀世界的一種方式對嗎

對,但不全面。

1、道德是調整個人和他人之間關系的勸導性的行為規范,通過傳統習俗、社會輿論和內心信念來維系。

2、道德具有認識功能,既可以幫助人們認識主觀世界,也有助於認識客觀世界。

2. 道德是人為的主觀標准嗎

道德標準是主觀形成的,它是人類的文明進步的具體表現之一。它作為人類的一種行為規范,雖然沒有法律約束力的力度大,但也是與其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共同維護著人類社會的和諧,促進人類社會發展進步。

3. 道德行為是主觀的還是客觀的

道德一定具有主觀性這是毋庸置疑的,因為沒有主觀性就不存在道德,道德只能存在於主體的思維中,所以必然具有主觀性。問題是,道德是否具有客觀性。要麼具有,要麼不具有。如果不具有,那麼道德就對人沒有了動力。人不必按照道德律令來行動。因為沒有客觀性也就會缺乏普遍性或者是絕對普遍性。比如尼采和馬克思,都認為道德只是統治者的工具,是一種思想枷鎖。
所以這種道德觀下,道德具有客觀性的表現是一方面這種道德被客觀物所影響,一方面能影響一定量的主體。不具有客觀性表現在不同的主體因為階級的不同具有不同的道德。那麼就沒有一個客觀的不變的道德。而且這樣道德變成了利益,甚至是消融道德的,也許是否認道德存在的。這種情況下,不具備客觀性的因素導致結果是道德無力,道德缺乏說服力。我認為這種道德觀是傾向於道德沒有客觀性的。說道德具有客觀性則是儒家學說的論證,康德也有過涉及。此處只講儒家。儒家經過發展,在道德問題上,認為道德是與宇宙本體分不開的。
宇宙本體是個客觀的實在。這個本體具有客觀性,而這個客觀性在人的身上所投射的就是道德。這就是儒家心性說的研究內容。儒家通過這種方式把人內心的道德和客觀的本體相聯系,然後借著本體的客觀性就有了客觀性。這樣道德就有了動力。可是事實的殘酷性是,形上學,本體論被認為是失敗的,是精緻的藝術品而不是真理。所以這種道德客觀性也就不成立了。

4. 為什麼道德主觀認識和社會客觀評價可能產生差別

道德是人類社會獨有的。動物不講道德,有一點類似道德的行為也是本能,是進化形成的行為特點。
人和動物本質上一樣,人性本私,個體之間充滿競爭。但人類社會高度的分工,已經使個體無法脫離社會獨立生存。這就需要一套規則,來調整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制止人與人之間的惡性競爭對社會的破壞力。這就是人的社會性的來源依據。
但是,來源於本私人性的社會性,卻使個體產生了不同的價值觀。由於個體能力不同等差異,能力強的個體對社會貢獻大,理應從社會獲取較多回報,卻由於沒有好的制度約束,這些個體形成了對普通個體的支配、奴役、壓榨和盤剝。而且絕大多數情況下這種行為還是建立在暴力維護的權力基礎之上。
利用暴力維護社會不解體,掩蓋和抵消了反社會性行為對社會的破壞作用,掩蓋了人在本私人性驅使下作惡的丑惡,從而使某些個體這樣做不受懲罰,在客觀上把人的動物性弱肉強食競爭保持並發揮到了極致。
道德精神就是為了對抗和制約以上這種惡的體制、惡的「動物性弱肉強食競爭」現象和價值觀而產生的。是規范人的社會性,使之保持公正善良的精神原則,也是人道主義原則。人的符合道德精神的社會性是善的,反對道德精神的社會性是邪惡的。前者如從奉行堅守道德底線的普通人到奉行高尚道德的君子;後者從打家劫舍的強盜到邪惡的專制大魔頭(例如希特勒、東條英機等),他們的社會性是建立在掠奪奴役他人信念之上的。
道德精神不是用來評價本真人性的。因為人性本私,既不善也不惡,無可評價。它是用來評價人的社會性行為的。評價人們奉行的價值觀的。因為內心信奉什麼樣的價值觀,個體的社會性行為就存在什麼樣的表現。部分個體知道自己奉行的價值觀醜陋不堪,因而不敢公開承認,他們總是把自己的真實信仰包裝起來,說一套做一套,利用假話騙人。但其行動無法掩飾他們真實信仰的價值觀。

5. 道德是主觀的,還是客觀的,我是正方

你是正方的話,那麼道德就是主觀的。這種二元對立的問題,一般都是辯證的看待。

6. 倫理與道德的概念及其區別是什麼

倫理與道德的概念及其區別是就日常用法來說,倫理是客觀的、外在的、社會性的,道德是主觀的、內在的、個體性的。就價值本身來說,倫理的核心是正當,道德的核心是善。就規范來說,倫理具有普遍性,道德具有獨特性。就評價尺度來說,倫理關於對錯,道德關於善惡。

倫理雖然也是規則性的,但偏重於調節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個人與類之間的關系,其價值態度和立場是在相互關系發生的,追求一種正義與和諧的境界。道德或美德主要是個體對自我的道德要求與規范。

道德的特點

正因為道德的自我性、主體性特點,也使道德帶有明顯的主觀性和不可共享性特點,道德只屬於自己的精神世界,特別是當自己受到良心譴責或心靈安慰時,往往是閉門思過或「獨樂樂」。倫理正好相反,倫理是客觀的。

是在相互關系中產生的,是交互主體性作用的結果,不會因個人好惡而改變其性質,相對於道德而言,帶明顯的可公度性和可共享性。所以,黑格爾把道德看作自由意志的主觀精神的形式,而把倫理則看成是主觀精神與客觀精神的統一。

統一體是家庭、市民社會、國家這些客觀存在的倫理實體。道德在本質上是自律的,而倫理偏重於他律。因道德的自主性特。

道德常常是對自己發出的價值指令,而倫理因是雙方或多方關系的角逐,需要有超越於任何一方利益之上的行為規則,倫理的指令常常是「你們應當如何」或「大家應當如何」,這對於倫理主體而言具有某種外在制約性。

7. 道德的是指什麼

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式,指以善惡評價的方式調整人與人、個人與社會之間相互關系的標准、原則和規范的總和,也指那些與此相應的行為、活動。道德是倫理學的研究對象。
道德包含著客觀和主觀兩個方面的內容。客觀方面,指一定的社會關系對社會成員的客觀要求,包括道德關系、道德理想、道德標准、道德原則和規范等等。它貫徹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表現為政治道德、職業道德、婚姻家庭道德和社會公共生活准則等等。道德的主觀方面,包括道德行為或道德活動主體的道德意識、道德判斷、道德信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修養和道德品質等。這方面的內容構成了道德原則和規范,它要求轉化為個人道德的實踐,實現這個轉化過程,需要通過道德教育和社會輿論,提高個人對道德理想和道德原則、規范的認識,從而逐漸形成個人的道德信念、道德習慣和道德風格。
是否可以解決您的問題?

8. 道德是主觀的還是客觀的

其實道德一定程度上來說屬於主觀層面,不是客觀的。

9. 道德產生的主觀條件和客觀條件分別是什麼

道德產生的主觀條件和客觀條件分別是人類自我意識的形成、社會關系。

道德作為一種內社會容現象,其產生有多方面的條件,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社會關系的形成是道德賴以產生的客觀條件,人類自我意識的形成和發展是道德產生的主觀條件。

馬克思主義科學地揭示了道德的起源,認為道德產生於人類的歷史發展和人們的社會實踐中。



(9)道德是主觀的擴展閱讀

在道德的功能系統中,主要的功能是認識功能和調節功能。

1、道德的認識功能。

道德的認識功能是指道德反映社會現實特別是反映社會經濟關系的功效與能、力。

2、道德的調節功能。

道德的調節功能是指道德通過評價等方式,指導和糾正人們的行為和實踐活動,協調人們之間關系的功效與能力。這是道德最突出也是最重要的社會功能。

除了上述主要功能,道德還具有其他方面的功能,如導向功能、激勵功能、辯護功能、溝通功能等。

熱點內容
注會經濟法中擔保的時間 發布:2025-01-11 21:05:09 瀏覽:379
貴州保護條例 發布:2025-01-11 21:00:27 瀏覽:122
改年齡的法律知識 發布:2025-01-11 20:48:30 瀏覽:370
勞動法第三十八條的內容 發布:2025-01-11 20:12:40 瀏覽:399
建管所涉及的法律法規 發布:2025-01-11 20:07:44 瀏覽:359
reach法規第七條 發布:2025-01-11 19:57:29 瀏覽:125
民事訴訟法18條19條 發布:2025-01-11 19:07:54 瀏覽:238
民法中的監護 發布:2025-01-11 18:17:39 瀏覽:606
央視社會與法平安365幾點 發布:2025-01-11 18:01:47 瀏覽:966
巴中文明行為促進條例 發布:2025-01-11 16:56:01 瀏覽: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