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食品安全與企業道德

食品安全與企業道德

發布時間: 2022-05-04 08:01:20

1. 從蘇丹紅、地溝油到三聚氰胺,再到塑化劑,企業的道德問題又一次被推到了風口浪尖上,那麼企業在利潤和

又是個財校的。。中心點是錢與道德的關系 你這樣去搜好搜一點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隨著溫飽問題的解決,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吃得好,還要吃得安全、放心。然而在市場上,「三聚氰胺」奶粉、「蘇丹紅」鴨蛋、「瘦肉精」豬肉等有毒害的食品屢見不鮮、防不勝防。一系列公共食品安全事件背後,人們拷問政府和企業,到底是什麼原因讓此類事件頻發,釀成了「大頭娃娃」、「嬰兒尿結石」等悲劇。毫無疑問,出現一次又一次的食品安全問題,政府難脫其責,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規不健全,監管執行形同虛設,這是政府最大的失職。但是,除了政府職能的缺失外,我們的企業是不是也應該承擔相應的責任?他們是否有社會良知、身體里是否流淌著「道德血液」不能不讓人懷疑。因此,要解決食品安全這一關系億萬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大民生問題,既要靠政府部門的有力監管,也要靠企業的道德自律。

企業道德是指在企業這一特定的社會經濟組織中,依靠社會輿論、傳統習慣和內心信念來維持的,以善惡評價為標準的道德原則、道德規范和道德活動的綜合。古人曰:人無德不立。做企業就是做人,做人需要道德,那麼企業也同樣,沒有道德的企業是很難做強做大,持續發展,在競爭中獲勝的。企業作為市場的細胞,其直接目的是追求利潤的最大化,但作為社會的一份子,企業在追求利益的同時,必須使自身的獲利過程同時也成為有益於社會進步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過程,即必須注重企業道德建設。在當代中國,正是因為企業道德缺失,才會發生一系列的食品安全事件。因此,毫無疑問,中國企業在發展中缺失的不僅僅是商業法則的遵守,更缺失企業道德的自律。盡管中國的市場經濟發展了三十多年,市場經濟制度已初步確立,但在這塊土壤中,企業的發展、競爭竟還是野蠻式的。我們現在亟需要做的,就是讓作為市場經濟最重要的微觀主體——企業,能夠成為一個有道德、有良知,勇於承擔社會責任的企業公民。對此,一個有著遠見和抱負的企業,應該做到以下幾點,讓自己作為企業公民的道德理念內化於心,外化於形。首先,要在「義」與「利」之間做出正確的抉擇。古人雲: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毫無疑問,獲取利潤是企業生存發展的根本和源泉,對此,諾貝爾獎得獎人、經濟學家米爾頓·弗里德曼在《紐約時報》刊登題為《商業的社會責任是增加利潤》的文章指出,「企業的一項、也是唯一的社會責任是在比賽規則范圍內增加利潤」。但又有「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這樣的古訓,所以,一個企業的存在與使命,並不僅僅是為了獲取利潤,在利潤之外,他必須承擔社會義務以及由此產生的社會成本,如果不承擔社會義務,那企業的利潤、發展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一個企業,特別是食品企業,生產銷售假冒偽劣食品,得益的是一家,受害的是千家萬戶。企業必須擔當食品安全的「第一責任人」,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牢牢守住質量這個企業的生命線。其次,要做一個勇於擔當社會責任的企業。市場價值與社會價值是統一而非對立的,所以企業在獲取利潤、對股東負責的同時,必須承擔社會責任,還要承擔對員工、消費者、社區和環境的責任。企業的社會責任要求企業必須超越把利潤作為唯一目標的傳統理念,強調要在生產過程中對人的價值的關注,強調對消費者、對環境、對社會的貢獻。據有關報道,在我國,由於企業缺乏社會責任感,生產假冒商品,消費者為此而損失的福利每年在2500—2700億元,佔GDP比重的3-3.5%。企業如此的道德理念,不僅使自己的發展難以為繼,岌岌可危,而且損害了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破壞了正常的市場秩序,造成了惡劣的社會影響。所以,一個企業,一個企業家,不論在什麼時候,都要有這樣的道德價值取向——必須對員工和股東負責,更要對社會和國家負責。再次,要始終把企業自身道德建設放在第一位。自律與他律的結合,是企業道德建設和完善的關鍵。我們需要完善的外在制度去約束企業的行為,但也需要企業自身素質的提高。畢竟,「內因是根本,外因是條件」,再嚴格的制度和法律,都難免百密一疏,不可能規范企業的每一個行為。因此,作為企業公民,應當加強自身道德修養,讓其成為社會道德建設的表率和榜樣,引導和促進整個社會道德風尚的轉變和提高。企業要遵守所有的法律、法規,包括環境保護、消費者權益和食品安全等方面。自己做到帶頭誠信經營,合法經營,帶動企業的雇員、企業所在的社區等共同遵紀守法,促進整個社會道德觀念、法制觀念的提高。做企業須知「小勝憑智,大勝靠德」。一個企業的成長,靠的是企業道德自律和商業規則他律,而不是一些有違商業倫理和社會道德的手段。「做大做強」中國企業是我們的夢想,「做大」可以通過非常規手段達到目的,但「做強」就必須扎扎實實,靠質量和品牌一步步走過來,切忌一蹴而就。我們的企業,一定要做一個有道德信仰,有價值追求的企業,骨子裡永遠流淌「道德的血液」,他們不僅關注企業發展、收入利潤,也關注消費者利益、社會利益,更關注自己的良心

別全用,再去找個案例 百分之八十過~

2. 餐飲服務食品安全職業道德規范的內容有哪些

1.熱情友好,賓客至上

這是餐飲服務員最有特色、最根本的職業道德規范,它繼承了「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傳統,又賦予了時代的新內容,即客源是企業的生命線,唯有熱情友好,賓客才能至上。因此,應正確認識社會分工,想客人所想,急客人所急,把客人的需求當做餐飲服務員的第一需要,樹立敬業、樂業的思想。

2.真誠公道,信譽第一

這是處理主客關系實際利益的重要准則。古人說:「誠招天下客,譽從信中來。」有了真誠才有顧客,有了顧客才有企業的興旺,有了企業的興旺,才會有企業的效益。

3.文明禮貌,優質服務

這是餐飲從業人員實施職業道德規范最重要的准則。禮貌待客,想客人之所想,急客人之所急,使所有客人時時處處事事都感到真誠的友善、需求的滿足、周到的服務。沒有優質服務,餐飲服務工作也就失去了最基本的內容,因此,它還是衡量餐飲服務質量最重要的一項標准。

4.相互協作,顧全大局

這是正確處理同事之間、部門之間、企業之間、行業之間以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等相互關系的重要准則。

5.遵紀守法,廉潔奉公

這是正確處理公私關系(包括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個人與國家)的一種行為准則。它既是法律規范的需要,更是道德規范的需要。

6.鑽研業務,提高技能

這是各種職業道德的共同性規范。它把崗位職責從業務的范疇上升到道德范疇,顯示出一種質的飛躍。古人講:「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器」就是服務人員將願望變成現實,將優質服務變成行動的手段。這手段就是:過硬的技能、豐富的知識和精湛的技藝。

3. 管理學問題:從企業道德社會責任角度分析食品安全問題

企業是以盈利為目的,從事生產、流通或服務等經濟活動,向社會提供商品或服務以滿足市場需要的基本經濟組織。企業的基本使命是為社會提供商品和服務,獲取利潤是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主要目的。從追求利潤最大化的角度講,企業是一個「經濟人」,以獲取經濟效益為經營目標。但是,作為一個社會組織,企業與社會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不能離開社會而獨立地存在,因此,企業又是一個「社會人」,必須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履行相應的社會義務。
企業的社會責任就是企業作為「經濟人」和「社會人」的統一體,企業既要承擔為其生存和發展而追求利潤最大化、滿足股東利益的經濟使命,還要承擔為其他社會組織或個人承擔相應責任和履行相應義務而追求社會發展的道德使命。企業應當不損害或滿足其員工、消費者、供應商、所在社區和環境等方面的利益,包括遵守商業道德、安全生產、職業健康和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以及保護環境、節約資源、支持慈善事業、捐助社會公益、保護弱勢群體等等。
作為「經濟人」,企業追求利潤無可厚非。但顯然,追求利潤不是企業的唯一目的,從某種意義上說,它是企業謀求生存和發展的一種手段,企業存在的主要目的是創造顧客,而創造顧客則要依賴消費者對企業的長期信任與忠誠,這樣才能使企業追求長期利潤最大化成為可能。所以企業必須以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為「代價」。在實踐中,把問題食品提供給消費者,無疑會失去消費者的信任。因此,對食品行業來說,生產銷售實質上體現的是義利關系,也是一種「以義統利」的關系,即盈利必須以行義為前提,這是由食品行業的特殊性決定的。

4. 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轉載
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從上海這個帶色饅頭事件來看,反映出我國食品安全的問題已到亟需下大決心,用大措施,憑鐵手段,到徹底解決的時候了。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人類生長、經濟騰飛、社會進步、時刻離不開食品,離不開安全、衛生、營養的食品。「怎麼會這樣?我們應該怎麼辦?」廣大群眾不斷在問「我們要吃安全的食品」廣大群眾不斷在要求,群眾的呼聲,催動我們去思考,去行動。

「食品企業、良心事業」,食品生產經營企業是合格、優質食品的生產者,是功臣,也是劣質有害食品製造者,又可能成為罪人,因此說,食品生產經營者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責任人,決定食品質量的關鍵因素既不是技術,也不是管理和設備,關鍵在人關鍵在於食品生產經營業主和從業人員的職業操守和道德水準。死豬肉生產肉製品,使用工業石臘製造火鍋底料,使用氫氧化鈉泡發水發產品,難道他們不知道這些東西有害嗎?非也,讓我們聽聽生產蛋白質含量僅為2%奶粉的生產企業主在聽到長期餵食奶粉導致大頭娃娃死亡時是怎麼說的,「啊呀,這種奶粉是不能一直吃的,反正我們從來不吃,我們都到超市買幾十元一聽的進口奶粉吃」。「哀莫大於心死」,這些人是何等的冷漠,何等的麻木不仁,何等的喪盡天良,這些人怎麼能生產出合格的食品,怎麼能做出負責任的事。在投次主體逐漸多樣,生產方式日益靈活,食品貿易不斷繁榮,價值觀念呈現多元化的大背景下,在深化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同時,通過教育扶持、打擊、監管等多種手段,倡導營造誠信、公平、負責任的食品安全生產氛圍,顯得尤為重要。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食品質量的根本好轉,有賴於政府部門的有效監管,雖然,很多部門在食品監督方面做了大量的艱苦的工作,但與廣大群眾的要求仍有很大差距。目前,從田頭到餐桌,食品安全監管的法律分別見於《食品衛生法》、《產品質量法》等很多部法律法規,監管職能分屬於農業、環保、林牧漁業、衛生、技監、經貿、工商、海關、檢驗檢疫等很多部門,造成既有監督越位和監督重復,又有監管缺位和監管空白,形成「九龍管水,不如大禹一人治水」的尷尬局面。在政府加大協調監管力度,各部門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密切配合、齊抓共管、嚴格監管的同時,亟待出台更加權威,更加統一,更加嚴格的類似《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規,調整、整合現有的部門職責,組建職責明確、責權統一、監管嚴明高效的食品安全監管隊伍,提高整治效果。

「以人為本,安全第一」,為了母親的微笑,為了孩子的笑聲,為了更加陽光燦爛的明天,讓我們攜起手來,讓食品企業、政府部門、消費者共同努力,打造安全、衛生、有質量的生活。

5. 怎麼保證食品安全

一、 加強食品源頭質量監管,嚴格市場准入制度。
搞好食品安全,必須從源頭抓起,切實抓好種植、養殖、生產加工、批發零售和消費四個環節,做到環環相扣,全方位監管。逐步引入集約化、規范化管理,對生產過程進行全程監控,確保農產品不受污染,進而保證食品安全。同時,搞好源頭治理,必須結合實行食品安全市場准入制度,推進監管關口前移。利用計算機等現代技術手段進行食品進貨索證索票、商品台賬登記和食品衛生質量購銷檔案管理,建立商品標簽標識、質量追溯、封存報告、依法銷毀等一系列制度,嚴把市場准入關。

二、加強食品流通、消費領域的監管,提高食品衛生質量安全水平。
食品質量是食品安全的關鍵所在,加強對食品質量的監管是確保流通、消費領域食品安全的重要任務。一是充分利用抽查、巡查和專項檢查等形式,有組織有計劃地開展食品安全的監管工作。二是建立健全對流通領域食品質量的監測制度,並作為強化對食品質量監管的重要手段。三是積極推進連鎖經營、物流配送、推廣食品產銷「場廠掛鉤」,「場地掛鉤」等管理方法和模式。建立全方位的流通領域監管體系,不斷提高上市食品衛生質量安全水平。
三、 建立健全保障食品安全的行業自律機制。
食品生產經營企業的信用自律對保證食品安全也是尤為重要的。所以,我們必須加快食品安全信用體系建設,建立食品流通企業行業信用標准,建立健全食品生產、經營企業質量檔案和食品安全監管信用檔案,強化食品加工企業、食品市場經營者第一責任人意識,實施上市銷售食品安全責任制。制定和完善行業行為規范和道德規范。加強對經營者的法制和誠信教育,督促企業提高誠信意識、質量意識和守法經營的自覺性,從而建立健全保障食品安全的行業自律機制,更好地對消費者負責。
四、 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標准和檢驗檢測體系。
全面建立與食品安全有關的產品和衛生標准,構建食品安全標准體系。同時,完善檢驗檢測體系,從而保證上市銷售食品的衛生質量符合健康標準的要求。
五、建立可追溯的溯源體系。
保證食品安全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從農場到餐桌,必須考慮到食物鏈的所有環節階段。

6. 國家和企業應如何保障食品安全

一、保障我國食品安全的總體思路
要切實提高全社會對食品安全的認識,盡快完善我國有關保障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規及其實施辦法,完善與國際接軌的食品標准;通過提升企業的技術裝備、改進工藝操作和檢驗手段,加強食品原料、製造加工、儲運和流通過程的食品安全控制(從原料生產到餐桌的全過程式控制制);加強市場和海關的監管;加強有關食品安全的科技研究和建立食品安全信息系統;加強食品從業人員的職業素質和道德准則,為廣大消費者提供放心食品。

二、保障我國食品安全應達到的目標
進一步健全和完善我國食品安全法規、條例、標准和管理辦法,尤其是要建立明確和統一的農產品國家規范和標准,使對直接進入消費領域和作為食品加工原料的農產品進行監督與管理時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建立有效的食品原料加工製造、儲運和流通全過程的食品安全監督管理體系。
逐步形成符合我國國情的飼料、農產品和食品添加物生產許可制度和市場准入制度。包括不合格產品和不安全食品的返回制度。
加大對食品企業技術改造的力度,加強技術創新和國外技術的引進工作,進一步提高食品的安全性和消費者對產品的信任度。
通過採用先進的檢驗手段和儀器,提高我國食品安全檢測技術和食品安全研究水平,逐步接近國際先進國家的水平。
逐步建立我國食品安全信息系統,包括適應我國現狀的食品安全事件可追溯制度。

三、保障我國食品安全的措施建議
提高對食品安全重要性的認識,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責任感。全力提高全社會對食品安全重要性的認識,把食品安全問題作為保障人民健康、增強人民體質、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保證社會穩定的大事來抓。各級政府和各有關部門要在各自職責范圍內認真做好食品安全相關工作,並要總結以往食品安全工作的經驗和不足,加強各地區、各部門的協調工作。
抓好農產品源頭的監督和管理。將食品安全的監督和管理延伸到對農業生產過程和農產品初加工的監管上,通過明確的農產品標准,規范對上市農產品的檢驗和執法力度,杜絕不安全的農產品流入市場和用於食品加工,嚴厲打擊在飼料中和在農作物生長過程中違規使用化肥、農葯和違法使用、添加禁止使用的化學品的行為。大力提倡發展有機農產品和綠色農產品。
加強對食品生產過程的控制。建立、完善並嚴格執行食品生產規程,將其貫徹到從原料進入、加工製造直至產成品出廠的全過程中,保證產品符合食品安全要求。
強化對食品的質量控制。根據企業生產技術水平和加強食品安全的需要,組織力量對現有食品標准進行進一步的清理、修訂和補充。力求在涉及食品安全的指標上盡快與國際水平接軌。制定政策鼓勵企業對產品檢驗增加投入,更新檢驗手段。
建立食品企業的示範工程。逐步實行「從農場到餐桌」的綜合管理。當前應選擇食品行業中影響食品安全較突出的產品,建立一套從原料到消費者食用均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體系。在不同的地區不同根據特點建立不同的食品安全示範工程。
提高食品安全領域的科技水平。在全面提高食品生產加工企業科技水平的同時,加強對涉及食品安全的共性和普遍性問題的研究;要加強與國際發達國家在食品安全方面的合作研究,提高快速、准確鑒定食品中危害因子的技術和能力;進一步研究病原微生物的抗性、病原的控制等預防技術和食品的現代加工、貯藏技術等。
建立食品安全信息與監測體系。建立統一的全國性食品安全信息與監測體系,使之能系統而全面地收集、整理食品安全方面的各種信息資料。這些信息資料是向社會公開的,使全社會都能及時、方便地獲取各種有關食品安全方面的信息資料。同時作為對外交流的窗口,用網路或其他形式與世界各國從事食品安全工作的同行建立廣泛而密切的聯系。
加強食品市場的監督管理。必須加強食品市場監管,嚴格監督執法,加大對涉及食品安全事件的企業和責任人的懲罰打擊力度。健全市場管理和食品生產許可證、產成品市場准入制度管理。借鑒國外相關制度,盡快形成適合我國國情的不安全食品的強制返回制度並付諸實施。為提高對市場的監管力度,應在社區廣泛提倡建立規范化的超市,降低個體攤點的數量,保證和方便群眾購買放心食品。

7. 誰能幫我寫一篇關於《食品安全與道德建設》為主題的時事政治論文

食品安全論文

摘要〕 食品安全問題舉國關注,世界各國政府大多將食品安全視為國家公共安全,並紛紛加大監管力度。2004年9月1日,國務院發布了《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決定》,決定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進一步加強食品安全工作。食品安全涉及多部門、多層面、多環節,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從當前來看,應盡快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法律體系;統一協調、權責明晰的監管體系;食品安全應急處理機制;完整統一的食品安全標准和檢驗檢測體系;食品安全風險評估評價體系;食品安全信用體系;食品安全信息監測、通報、發布的網路體系;中介及研究單位的推動體系等九大體系,促進食品安全水平的全面提高。
〔關鍵詞〕 食品安全; 體系建設;監管

民以食為天。食品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最基本的物質條件。在我國國民經濟中,食品工業已成為第一大產業。根據有關資料顯示,1993年至1998年,我國食品工業總產值由3430億元增至6000億元,平均每年遞增12%。2003年我國食品工業總產值更是首破12000億元,遠遠超過汽車工業總產值9400億元的水平。但是全球及我國接連不斷發生的惡性食品安全事故卻引發了人們對食品安全的高度關注,也促使各國政府重新審視這一已上升到國家公共安全高度的問題,各國紛紛加大了對本國食品安全的監管力度。
2003年4月16日,我國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正式掛牌,標志著我國食品安全工作邁入了綜合監管與具體監管相結合的新階段,也表明了我國政府與時俱進、切實抓好食品安全工作的決心。然而,此後有關食品安全的負面消息依然不斷,通過新聞媒體的深入追蹤報道,我們知道了阜陽劣質奶粉、重慶火鍋石蠟底料、太倉劣質肉鬆、山東"摻肥"龍口粉絲……。據媒體報道,《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新近完成的一項有關食品安全的調查顯示,近期頻發的食品安全事件引起了公眾的廣泛關注,82%的公眾表示,這些事件"肯定會" 引發自己對周圍食品安全問題的擔心,13%的人表示"可能會"。我國目前的食品安全監管較發達國家而言,起步較緩、問題較多,造成我國食品安全問題屢禁不絕的重要原因還是在於我國食品安全缺乏完整的保障體系。我們認為,在今後較長的一段時間里,我國應當把在整體上建立我國食品安全的保障體系作為食品安全工作重點和戰略目標來實現。
一、基本建立和逐步完善我國食品安全法律體系
據我們初步統計,1949年至今,我國部級以上機關所頒布的有關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規、規章司法解釋以及各類規范性文件等多達840篇。其中基本法律法規107篇、專項法律法規683篇、相關法律法規50篇;文革前(1966年5月前)7篇、改革開放前(1978年12月前)1篇、改革開放後(1978年12月後)832篇。國務院於1979年8月28日發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管理條例》(現已失效),全國人大常委會於1982年11月19日發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試行)》(現已失效),全國人大常委會於1995年10月30日發布了現行有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以下簡稱"《食品衛生法》"),這3個法律規定從法律層面上相繼構成了我國改革開放後食品安全法律體系的核心,對我國的食品安全起到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隨著經濟社會及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和人們對食品安全問題認識的不斷深化,我國目前的食品安全法律體系有些方面已經不能適應當今食品安全形勢的發展需要,作為食品安全法律體系的核心,《食品衛生法》對體系內其他法律法規、規范性文件的指導作用也有所降低。主要原因包括:
第一,《食品衛生法》等法律法規所調整的范圍過於狹窄。《食品衛生法》第四條規定:"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從事食品生產經營的,都必須遵守本法。"從此條可以看出,《食品衛生法》的"食品"概念是狹義的,並沒有包括種植、養殖、儲存等環節中的食品以及與食品相關的食品添加劑、飼料及飼料添加劑的生產、經營或者使用。而食品安全問題本身涵蓋了從農田到餐桌的全過程,法律應當反映出食品在這個過程中的整個生物鏈條,僅對食品生產經營階段中發生的食品安全法律關系進行調整使得該法出現了較大的法律監管盲區,從而造成了政府部門對飼料中加入瘦肉精、農葯大量殘留、濫用抗生素、食品儲存污染等諸多問題的監管滯後和監管不力。
第二,《食品衛生法》確定的執法主體職責與現實情況有所脫節。根據該法第三條的規定:"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主管全國食品衛生監督管理工作。國務院有關部門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負責食品衛生管理工作。"而1998年機構改革之後,我國食品監管主要由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公安部、農業部、商務部、衛生部、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海關總署等多個部委共同按職能分段監管,已形成了食品安全多部門的監管體制。2004年9月1日頒布的《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決定》再次對有關部委的職責分工加以調整和明確。《食品衛生法》關於執法主體職責的內容應當順應現實的改變做出相應的調整。
第三,食品安全法律體系的內容比較單薄,對經濟社會和科技發展所導致的食品安全的新情況、新問題大多尚未涉及。和經濟發達國家的食品安全法規相比,我國缺少一系列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制度。例如食品安全應急處理機制、食品安全風險評價制度、食品安全信用制度以及食品安全信息發布制度等。同時,我國食品安全法律體系對"食品安全"等最重要最基本的概念尚未有明確的法律定義。
第四,食品安全法律責任的規定不嚴、銜接不順、內容不全。以食品安全法律體系的核心《食品衛生法》為例,對違反該法規定,食品生產經營過程不符合衛生要求的,責令改正,給予警告,可以處以五千元以下的罰款;拒不改正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吊銷衛生許可證。食品衛生是食品安全最基本的要求,對違反衛生規定的當予重罰。然而根據該法,在一般違法情況下,除了責令改正和警告之外,五千元以下的罰款落在執法機關的自由裁量范圍之內,且不說罰款的上限太低,如此"可以"也為追究違法者的行政責任創造了迂迴的空間,極有可能連區區五千元以下的罰款也不了了之。類似的規定總和起來,執法不力也就難免了。
再如,《食品衛生法》第三十九條規定:違反本法規定,生產經營不符合衛生標準的食品,造成嚴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嚴重食源性疾患,對人體健康造成嚴重危害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而根據《刑法》第一百四十三條的規定,生產、銷售不符合衛生標準的食品,只要足以造成嚴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嚴重食源性疾患的,即構成犯罪,依法應予追究刑事責任。兩者相比較可以看出,在同一罪名上,《食品衛生法》要求違法行為具有人身傷害後果才構成犯罪,而《刑法》則強調當違法行為具有危害人身健康的危險性時即構成犯罪。兩者尺度的不統一,往往會造成行政執法部門在對待"足以造成嚴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嚴重食源性疾患的"上述違法行為時,僅僅因為危害結果尚未發生,就依據《食品衛生法》做出不移交司法部門追究當事人刑事責任的決定,用行政處罰代替刑事追究。法律銜接的不統一給了違法食品業主以喘息的可能,削減了法律的懲處力度,也為司法機關再度追究當事人的刑事責任造成了時間上的拖延。其主要原因是《食品衛生法》修訂在前,《刑法》修訂在後,這段時期內無論是食品安全問題還是國家對食品安全的關注程度均有加重之勢,《刑法》的修訂是順應了當時食品安全的要求。可見《食品衛生法》的滯後性已經顯現。
第五,現行食品安全法律體系中尚欠缺對食品安全監管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監管職責的落實和失職責任的追究機制。
綜上,在建立我國食品安全法律體系的過程中,應當首先抓緊組織修訂《食品衛生法》。在是否將《食品衛生法》修改為《食品安全法》的問題上,還有不同意見。我們認為,食品衛生僅是食品安全問題中的一部分,無論是從法律的名稱還是從法律本身的內容考慮,食品安全法律體系都應圍繞"食品安全"這一核心加以建設。建議方法有二:一種是把《食品衛生法》更名為《食品安全法》,作一次全面修訂和補充;另一種是重新制訂一部《食品安全基本法》,作為食品安全領域的"母法",其基本內容至少應當包括如下方面: (1)目的:綜合促進和保障食品安全。(2)定義:明確"食品"、"食品安全"等名詞的法律涵義。(3)食品安全監管范圍:國家對食品安全實行從農田到餐桌的全過程監管。(4)監管體制:以法律的形式提出我國食品安全基本監管框架和各方職能。(5)食品安全監管原則:確保人民身體健康,注重科學依據,控制和預防並重,公開、客觀、公正,等等。(6)社會其他各階層的食品安全責任。以食品生產經營企業為主,還包括與食品相關的行業、食品行業協會以及消費者等。(7)應急處理。(8)標准檢測,含市場准入。(9)安全風險評價。(10)信用體系。(11)食品安全信息網路。(12)宣傳教育。(13)行業協會、研究機構的推動。(14)法律責任。強調監管主體的違法責任、做好與《刑法》的銜接、對違法食品生產經營者設置嚴厲罰則。
法律的尊嚴是執行出來的,而不是制定出來的。無論多嚴密、多完善的法律,還必須經由各級政府職能部門的正確施行,才能真正發揮其保障食品安全的強大規范作用。如果行政執法部門不嚴格執法或者出於各種原因錯誤地理解和適用了食品安全法律法規,那麼就算這些法律法規再完善,也不能產生預期的效果。在現今的食品安全監管中,執法不力的問題不容迴避。從我們了解並研究的一些案例看,有不少食品安全事故是由於失職或瀆職等執法不力造成的,再加上地方保護主義,食品安全事故頻發也就不足為怪了。因此,"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成為我國食品安全監管部門執法中的一個頑症,究其原因,不外乎是執法人員對法律法規的理解和運用能力不強、礙於情面和各方壓力辦"人情案"以及部分執法人員以權謀私、地方保護等等。要做到依法行政,就必須注重對執法人員的法律培訓和思想道德教育、制訂嚴密的工作紀律和內部審批程序、完善行政執法人員責任追究機制、建立大案要案領導集體決定製度,不斷強化執法和執法監督,使法律法規落到實處。
二、建立和完善統一協調、權責明晰的食品安全監管體系
我國現今的食品安全監管體制在延續歷史做法的同時,更要向管理體制卓有成效的國家學習,使監管體制相對協調集中,逐漸開創我國科學、協調的食品安全監管新模式。長期以來,我國對食品實行多頭管理,一方面執法中各部門職責交叉、都可以執法,另一方面則出現模糊或真空地帶,給不法分子造成可乘之機。這樣就出現了我國食品安全"都管但都管不好"的局面,也為一些部門權力尋租製造了借口。2003年3月10日,國務院宣布在原國家葯品監督管理局基礎上組建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其意圖很明顯,在政出多門的情況下,希望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能起到協調作用。但由於管理構架、職責劃分、行政成本以及部門協調等諸多原因,想要在短時間內解決食品安全監管體制的問題,尚不容樂觀。有學者認為,應改變多頭管理,向相對集中統一的方向發展。我們認為,由於食品的產業鏈太長,我國的地域范圍大,生產力發展水平極不平衡,不可能也不必要將食品安全的監管統一在一二個部門。當前,應重點解決食品監管職責過於分散的狀況,將對食品安全監管的職能相對集中,權責進一步明晰,並通過建立一種有效率和權威的協調機制提高監管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第一,可以考慮在現行的部際食品安全聯席協調會議的管理架構上有所突破,如成立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以統一協調、管理涉及國家食品安全的相關部門,徹底改變目前相關行政部門各自為政、協調不力、重復管理、執法軟弱的局面。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由國務院總理或副總理出任主任,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農業部、衛生部、質檢局、工商總局、公安部、商務部、海關總署等相關部委領導或主管領導均成為該委員會成員(關系較為重大的正部級單位的一把手可作為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會秘書長(或常務副主任)及委員會的辦事機構或秘書處可以設在某個部委(局、辦),承擔該委員會的具體工作。食品安全委員會的主要職責有:(1)審議食品安全的有關法規或實施細則;(2)研究確定加強食品安全的重大政策;(3)審議全國食品安全工作的總體發展規劃、計劃;(4)確定需要向國務院匯報的重大議題;(5)督促規劃、計劃和有關重大工作的落實;(6)協調部門、地方間的食品安全工作,組織重大事故的查處;(7)指導各部門、各地區及全社會支持並參與食品安全宣傳,推動食品安全健康發展。此外,各省市自治區和直轄市應當成立與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相對應的機構。
第二,進一步探索多種管理模式,將對品種的管理和"劃段"管理結合起來,對能夠集中的管理鏈條和跨度不太大的品種可由一、二部門管理起來。對於需要"劃段"的管理,要明確邊界和銜接的方式方法,特別是信息的溝通和共享,職能上盡可能避免交叉。
三、建立較為完善的食品安全應急處理體系
目前,我國在對食品的安全監管中尚未建立起較為完善的食品安全應急處理制度。從現實來看,一旦發生了食品安全事故,往往是監管部門事後倉促應對,相關部門匆匆召開聯席會議,確定彼此的職責、工作分工和工作步驟。這種事後的應急處理方式已經不能及時控制原因日趨復雜的食品安全事故,也不能滿足公眾對政府高效處理此等事故的期望,更可能發生部門之間的互相推諉以及信息溝通的遲緩與不力。建立並不斷完善食品安全應急處理機制,不僅有助於上述問題的解決,還可以加強食品安全執法部門的隊伍建設。
食品安全方面的應急管理過程由三階段(事故發生前、發生中和發生後)組成,在每一個階段,都需要建立相應的應急管理機制。應急管理機制的建立應當圍繞5個主要環節進行:應急信息收集、應急預防准備、應急演習、損害控制處理以及事後恢復。因此,需要建立應急計劃系統、應急訓練系統、應急感應系統、應急指揮中心(包括決策者與智囊、應急處理小組和應急處理專家)、應急監測系統和應急資源管理系統。事故發生前的管理活動要努力將事故化解在爆發前。事故發生中的管理活動要注意將危害控制在最小范圍內。事故發生後的管理活動重在恢復原狀,汲取教訓。目前,北京、安徽、淮南、沈陽等地紛紛出台了或即將出台食品安全重大事故應急預案。 不可否認,應急預案在及時控制和減輕消除食品突發事故的危害、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方面能夠發揮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食品安全應急預案不同於食品安全應急處理機制,結合前面分析,它們的主要區別是:"預案"應對事後,"機制"管理事前、事中以及事後,成一系統;"預案"具有可變性,"機制"具有長期性和穩定性;"預案"以事先溝通為保障,"機制"以制度建設為保障;"預案"強調分工和職能,"機制"強調協作和職責;"預案"各地做法不一,"機制"則應全國統一,便於上令下達,下情上報。建議在各地現有的應急預案的基礎上,逐步總結國內外相關經驗,在國家層面上形成較為完善的、系統的食品安全應急處理機制,在全國統一執行。
建立食品安全應急處理機制的前提是有法可依。因此,國家在建立食品安全應急機制的同時,應抓緊出台相關的法律法規,明確應急機制各部門及其負責人的法律責任,對主觀上故意瞞報、不作為、隱瞞信息等行為,都必須追究法律責任。
四、完善統一全面的食品安全標准和檢驗檢測體系
1. 盡快完善食品安全標准體系
由於訂標工作缺乏有效的統一協調機制,我國現有的食品安全標准在實施中暴露出不少相互矛盾的問題,比如質量標准、檢驗檢測標准或方法不同、含量限度要求不同等,這不僅讓相關食品加工生產者頗為頭疼,也使得政府部門在對不少食品的監管上陷入了尷尬的境地。比如前一時期,政府有關部門在對全國黃花菜市場進行清理的過程中發現:我國沒有專門針對黃花菜含硫量的鑒定標准,只能參照衛生部關於乾菜類食品的衛生標准執行。按此標准,黃花菜的含硫量不能超過0.035毫克/千克。沈陽市衛生監督所正是根據這一數據對24.5噸的"毒黃花菜"進行了查處,從而引發了社會各界對"毒黃花菜"問題的廣泛關注。但是,國家農業部頒布的《無公害脫水蔬菜標准》(NY5184-2002)規定二氧化硫殘留量的衛生指標是不得超過100毫克/千克。由於兩個政府部門對黃花菜含硫量數值的規定差之千里,造成黃花菜農們無所適從,黃花菜的生產廠商們叫苦不迭,某些執法部門盲目執法,政府的監管效率也大打折扣。這一問題最終引起了國務院總理的高度重視,2004年8月9日,衛生部發布2004年第16號公告,擴大了焦亞硫酸鈉和硫磺的使用范圍和使用量,制定了黃花菜中二氧化硫殘留標准不得超過200毫克/千克的新規定,至此黃花菜的含硫量標准終於統一。綜上所述,我國的諸多食品安全標准以及標準的檢驗檢測方法已經到了全面清理、修改和完善的階段。

目前,我國食品相關標准分為國家標准、行業標准、地方標准和企業標准共四級標准,其中,國家標准和行業標准均有1000餘項。當前,我國食品標准體系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總體水平偏低,國家標准、行業標准、地方標准之間存在著交叉、矛盾或重復,重要標准短缺,標準的前期研究薄弱,部分企業標准低於相應的國家標准或行業標准,部分標準的實施狀況較差,甚至強制標准也未得到很好的實施。
我國的食品安全標准和發達國家及國際組織相比接軌程度不夠,從而導致標準的可信度在國際上不高。1961年召開的第十一屆糧農組織大會和1963年召開的第十六屆世界衛生大會均通過了創建食品法典委員會(CAC)的決議, 現今食品法典已成為全球消費者、食品生產和加工者、各國食品管理機構和國際食品貿易唯一的和最重要的基本參照標准。雖然我國1986年就已正式成為CAC成員國,但對食品法典的研究、評估與應用工作開展的並不十分理想。CAC標准都是以科學為基礎制定出來的,如能在當前食品安全標准體系建設中選擇適合我國國情的食品標准,通過參照遵循這些標准,將國內食品標准盡快與CAC標准接軌,既可避免重復性工作,又可節省大量財力。
近期,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和國家標准化委員會根據《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決定》的要求,開始組織實施食品標準的制訂及修訂,這一重要的基礎工作的開展將對提高我國食品安全水平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將會大大提高我國食品安全水平。
2. 加大對食品檢測檢驗研究和應用的投入
在實行從農田到餐桌管理的食品安全保障體系中,檢測工作應當緊隨標準的修訂不斷完善。檢測工作作為食品原料、生產加工過程、運輸以及市場銷售等環節中內部自我監控和外部監督檢查的重要手段,直接影響食品的質量和安全。隨著食品中安全衛生指標限量值的逐步降低,對檢測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檢驗檢測應向高技術化、速測化、便攜化以及信息共享邁進。設置系統的食品檢測機構並使之逐步社會化、建立科學的檢測質量保證體系以及加強檢測技術儲備和人員儲備是從總體上提高我國食品檢測能力的重要舉措。"十五"期間,國家對食品安全檢測檢驗的研究投入了一定的資金,但從客觀要求來看,"十五"期間還應進一步加大投入,特別是對於快速檢測技術研究的投入,並盡快將研究成果轉化成具體應用。
食品安全標准和檢驗檢測體系的統一完整,將為我國大力開展的食品市場准入制度和對食品安全一系列的監管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持。
五、建立和完善我國食品安全風險評估評價體系
食品的安全性評價就是評價食品中有關危害成份或者危害物質的毒性以及相應的風險程度,這就需要利用足夠的毒理學資料確認這些成份或物質的安全劑量。食品安全性評價在食品安全性研究、監控和管理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長期以來,我國對食品安全的監管是以對不安全食品的立法、清除市場上的不安全食品和負責部門認可項目的實施作為基礎的。這些傳統的做法由於缺乏預防性手段,故對食品安全現存及可能出現的危險因素不能做出及時而迅速的控制。我國必須建立一套評價和降低食源性疾病暴發的新方法,同時加強對與食品有關的化學、微生物及新的食品相關技術等危險因素的評價,從而逐步建立我國自己的食品安全評價體系,並在實踐中加以不斷完善。以新技術的安全評價為例,基因工程和輻照等高新技術在食品生產領域的引進,也對食品安全提出了特殊的挑戰。某些新技術雖然會提高農業生產量,同時也可能使食品更安全,但若讓廣大消費者接受,必須對其應用和安全性進行評估,而且這種評估必須公開、透明,並採用國際上認可的方法。
我國應採取國際認可的手段,創建食品安全的評價標准,逐步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評價體系。做法主要包括:及時而適宜地對食品安全事件開展危險性評價,以便為國際和國家標准以及國家法律法規的制定提供依據;在全國范圍內搜集食源性疾病和食品中有毒化學物質、致病菌污染的數據資料;及時、迅速地獲取來自其他國家的危險性評價資料;就食源性疾病、食品中有毒化學物質和致病菌的污染以及微生物學危險性評價技術及數據加強與其他國家之間的有效交流。
六、初步建立我國食品安全信用體系
信用在當今社會的作用越來越大,作為市場經濟的產物,它已成為企業的無形資本。食品安全不僅需要政府的監管,也需要政府在信用體系方面加大建設力度,運用市場規律,把食品企業對社會的食品安全責任真正化為自己的自覺意識。
1. 法律建設是信用體系的外在保障
一個體系的建立離不開法律作為保障。通過制定食品安全信用法律法規,可以用國家的意志強制賦予食品安全信用體系以相應的法律地位、確認食品安全信用體系內各項制度的普遍法律效力、明示食品安全信用信息的權威性和指導作用。在我國現行的法律體系中,體現誠信原則、確立信用機制的法律法規無論在總體上的還是在食品行業專門領域都偏少,有待於進一步的完善。據有關報道,我國信用體系的首部大法《徵信管理條例》已經由草案升格為正式文本,一經國務院批准,即可頒布。①《徵信管理條例》的早日頒布可以為相關配套措施的起草創造條件,而隨著各項信用法規的陸續出台,我國的食品安全信用體系的法律地位將有一個牢固的基礎。
2. 道德約束是信用體系的內在要求
在食品安全信用體系中,道德約束和法律建設是一對互補關系。道德和法律相比較,在食品安全的覆蓋領域方面要比後者廣泛得多,可以彌補法律規范的不足。道德主要通過社會輿論呼喚人的良知、抨擊丑惡現象,以群體的力量指引和迫使人們規范自己的行為,真正做到自律。政府應在食品行業大力開展道德教育、進行社會輿論引導、進一步提高食品行業從業人員的道德標准,把對食品行業的道德評判同樣納入到食品安全徵信范圍中去。
3. 健全的機制是信用體系的內容
信用信息獲得機制、信用信息管理機制、信用信息使用機制、信用信息發布機制以及企業的申訴機制等均是信用體系應當囊括的內容,而一個完備的食品安全信用體系可以確保整個系統的有序運轉,更好地發揮其作用。信用信息獲得機制主要規范信息徵集渠道和范圍,可以包括主管部門的公告和獎懲記錄、有關媒體報道以及被評價對象自己的報告等。信用信息管理機制主要有信息分類管理、信息系統維護、信息保存期限等。信用信息使用機制和發布機制主要規范信息使用和發布的范圍、主體以及程序等內容。建立企業申訴機制是為了確保信用的准確和維護企業的合法權益。
4. 公平的氛圍是信用體系的基礎
政府在建立我國食品安全信用體系時,越注重營造公平氛圍,就越能夠為信用體系打下堅實的基礎。在對食品企業的責任追究以及信用權益保障上,政府應當一視同仁;信用信息的收集、記錄和使用單位應當遵循公正、規范的原則,客觀中立;獎優懲劣,在政策扶持、權利義務分配上不搞平均主義;要避免在信用體系建立過程中,發生食品企業間以大欺小、相互貶損的事件。
2004年4月,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等8個部委正式啟動食品安全信用體系建設試點工作,率先在遼源市、大慶市、廈門市、常德市、銀川市及肉類行業、糧食行業、兒童食品行業進行食品安全信用體系建設,並將在2006年4月前完成試點工作。目前,這一工作正在進行中。受外界種種影響和其他條件的制約,食品安全信用體系建設的難度不小,因此可以考慮重點在一二個方面有所突破而不必面面俱到,關鍵是要取得實效。《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決定》中也明確提出:力爭用5年左右時間,逐步建立起我國食品安全信用體系的基本框架和運行機制。但我們認為這個時間似乎長了一些,誠信建設只爭朝夕。基本框架和運行機制只是信用體系的一部分。只有把整個食品安全信用體系全面建設起來,才能使之科學、有效地運轉,到時真正發揮其對食品安全的保障作用。
七、建立食品安全信息監測、通報、發布的網路體系
目前,我國的食品安全信息大多是各職能部門自行公布與其相關的信息,但現實中不僅不同部門對同一內容公布的信息不一樣,甚至同一部門對同一內容的信息公布也出現不一致。因此,盡快建立統一協調的食品安全信息監測、通報、發布的網路運行體系是保證我國食品安全工作的有序、順利進行的必要條件。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各地食品安全監管發展水平不均衡,運用高科技的信息技術手段實現對全國食品安全狀況的整體監控,有助於協調、解決全國性?

8. 食品從業人員應該遵守哪些職業道德

1 職業道德基本知識
2 職業守則
(1)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和企業的各項規章制度。
(2)認真負責,嚴於律己,不驕不躁,吃苦耐勞,勇於開拓。
(3)刻苦學習,鑽研業務,努力提高思想、科學文化素質。
(4)敬業愛崗,團結同志,協調配合。
3 基礎知識
(1)法定計量單位知識和常用量的法定計量單位。
(2)誤差和數據處理基本概念。
(3)實驗室用電常識。
(4)食品檢測基礎知識。
(5)化學基礎知識。
(6)微生物檢測基礎知識。
(7)實驗室安全防護知識。
(8)食品衛生基礎知識。
(9)質量法、標准化法、計量法、食品衛生法、勞動法等相關法律、法規知識。
職業道德是個潛移默化的東西,需要培養和傳承。
首先一個新人不管從事食品行業還是其他什麼行業也好肯定會受到前輩、老員工的影響,所以如果要加強職業道德首先就得從教育出發。
其次就是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國務院關於加強食品等產品安全監督管理的特別規定》等法律法規從最高的高度來讓他們知道事情的重要性,以己後果的嚴重性。
之後也需要有良好的語言能力的領導者讓他們明白體會良心二字的真正含義,生產出來產品是要吃的,每一個飲食的人都有親朋好友要拿出對待自己親人的態度去生產食品。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做到食品安全、健康就是已經規范了職業道德,加強了職業道德感。


1文明禮貌,優質服務
這是餐飲從業人員實施職業道德規范最重要的准則。禮貌待客,想客人之所想,急客人之所急,使所有客人時時處處事事都感到真誠的友善、需求的滿足、周到的服務。沒有優質服務,餐飲服務工作也就失去了最基本的內容,因此,它還是衡量餐飲服務質量最重要的一項標准。
2相互協作,顧全大局
這是正確處理同事之間、部門之間、企業之間、行業之間以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等相互關系的重要准則。

3遵紀守法,廉潔奉公
這是正確處理公私關系(包括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個人與國家)的一種行為准則。它既是法律規范的需要,更是道德規范的需要。

4鑽研業務,提高技能
這是各種職業道德的共同性規范。它把崗位職責從業務的范疇上升到道德范疇,顯示出一種質的飛躍。古人講:「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器」就是服務人員將願望變成現實,將優質服務變成行動的手段。這手段就是:過硬的技能、豐富的知識和精湛的技藝。

熱點內容
吳春燕民法 發布:2024-11-05 21:22:09 瀏覽:286
最新勞動法2013全文 發布:2024-11-05 19:11:30 瀏覽:105
比較中美涉外婚姻法的文化差異 發布:2024-11-05 18:47:44 瀏覽:561
勞動法離職後工作服的規定 發布:2024-11-05 18:42:47 瀏覽:855
勞動法直接辭職有工資嗎 發布:2024-11-05 18:36:40 瀏覽:117
玉溪紅塔區法院 發布:2024-11-05 18:35:12 瀏覽:204
2017勞動法流產假 發布:2024-11-05 14:20:40 瀏覽:255
頂級律師年薪 發布:2024-11-05 13:45:14 瀏覽:652
徐金桂行政法背誦2017 發布:2024-11-05 13:12:32 瀏覽:68
上訴法院流程 發布:2024-11-05 11:37:58 瀏覽: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