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法治興衰的核心問題
Ⅰ 當前我國法制建設的核心問題是什麼
黨和法治的關系是法治建設的核心問題。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們在堅持黨的領導的同時,重視加強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相繼頒布了婚姻法、「五四憲法」等一批重要法律法規,為國民經濟的迅速恢復和新生政權的鞏固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
但後來不太重視法制的作用,甚至出現了「文化大革命」期間無法無天的狀態,使黨的領導也受到嚴重沖擊,黨和國家的事業遭到嚴重挫折。慘痛的教訓告誡我們,在黨的領導下,必須發揮好法治的引領和規范作用,否則就會帶來災難性的後果。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始終堅持黨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領導核心地位,同時把依法治國確定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把依法執政確定為黨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保證了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這艘航船順利前行。
這30多年,我們之所以能創造發展的奇跡,之所以有今天這樣的良好局面,可以說經驗有很多條,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正確地處理黨的領導和法治的關系,為事業發展提供了重要保證。
當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定性階段,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我們怎樣完成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怎樣應對嚴峻復雜的矛盾風險挑戰?
說到底,一個是要毫不動搖堅持黨的領導,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作用;一個是要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用法治方式調節社會利益關系、化解各種社會矛盾。
因此,在當代中國,黨和法治的關系是法治建設的核心所在。要走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就要始終正確把握兩者的關系,妥善處理兩者的關系,確保法治中國建設行穩致遠。
(1)人民網法治興衰的核心問題擴展閱讀:
法治是人類政治文明的重大成果。國因法而治,因法而興。一個現代化的國家,必定是依法治理的國家;一個先進的政黨,必然是依法執政的政黨。
對於行進在現代化之路上的中國,法治是繁榮穩定的基石;對於掌舵民族復興航船的中國共產黨,法治是執政興國的支柱。現在,面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定性階段,面對改革攻堅期和深水區,依法治國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
我們黨要提高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帶領人民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必須依靠社會主義法治。
法治是黨實現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支撐。現代社會是法治社會。要在黨的領導下使國家治理能力跟上時代潮流,就必須轉變黨的領導方式、執政方式,嚴格按照憲法和法律治國理政。
只有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真正做到「三統一」「四善於」,才能提高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平,實現黨、國家、社會各項事務治理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法治是黨完成執政任務的可靠保障。治理一個國家、一個社會,關鍵是要立規矩、講規矩、守規矩。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法律是治國理政最大的規矩,規定了每個公民、法人、政黨、社團必須遵守的基本行為規范。我們黨要實現長期執政,帶領人民走好「中國道路」,實現黨和國家長治久安,必須以法治提供根本性、全局性、長期性的制度保障。
法治為黨攻堅克難提供有力武器。今日中國,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重,矛盾風險挑戰之多,可以說前所未有。矛盾凸顯期,面對多元利益訴求如何定分止爭,促進公平正義?
改革深水區,面對多樣實踐探索如何劃定邊界,掌握改革航向?社會深刻變革階段,面對多變思想觀念如何廣泛凝聚共識,找到「最大公約數」?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越是在關鍵時刻,越需要發揮法治的作用,使我國社會在深刻變革中既生機勃勃又井然有序。
「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在實現中國富強振興的征程中,有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有社會主義法治的有力保證,瑰麗動人的中國夢想將逐步變為現實。
Ⅱ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核心要義的三個方麵包括哪些
一個是堅持黨的領導,一個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一個是貫徹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權理論。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根本制度基礎,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根本制度保障;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理論指導和學理支撐,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行動指南。這三個方面,規定和確保了中國法治建設的內在屬性和前進方向。
(2)人民網法治興衰的核心問題擴展閱讀
在改革開放以來法治建設的實踐過程中,我們黨提出了關於依法治國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它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當代中國法治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內容。
這個法治理論,科學回答了中國要不要搞法治、搞什麼樣的法治、怎樣搞法治等一系列基本問題,是指引中國法治建設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前進的指南針和導航儀。
Ⅲ 社會主義法治的核心內容
一:社會主義法治的核心內容是依法治國,也是先發確定的治國方略,依法治國是發展和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保障和本質要求,是實現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的必然要求。
二、依法治國的核心是依憲治國。
依法治國是一種治國思想體系、原則體系和制度體系的總成,包含有豐富的內容。其中,憲法佔據著至關重要的位置。憲法是法治的標志,沒有憲法,就沒有法治。
(1)憲法是民主政治的保障。
(2)依法治國的目的是保障公民的各項基本權利部首侵犯,而憲法則是公民的權利保障書。
(3)"法律至上"是法治國家的基本要求,但是沒有"憲法至上","法律至上"就難以實現。
三、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其根本目的在於:保證人民充分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利,維護人民當家作主的地位。
四、全面依法治國背景原因:依法治國是對新中國歷史經驗進行深刻總結的結果:建國以後,中國民主和法制建設一度有過長足的發展,但由於「左」的指導思想,而使民主法制建設的良好勢頭急轉直下,最終釀成十年「文革」的歷史性悲劇。
「文革」的教訓極為慘痛和深刻。鄧小平同志在回答外國記者如何避免類似「文革」那樣的錯誤時說:「我們這個國家有幾千年封建社會的歷史,缺乏社會主義的民主和社會主義的法制。現在我們要認真建立社會主義的民主和社會主義的法制。只有這樣,才能解決問題。」
Ⅳ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核心問題是什麼
黨和法、黨和法治的關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核心問題、根本問題,必須科學認知和正確把握。
中國社會主義法律是黨的主張和人民意願的體現,黨和法、黨的領導和依法治國是高度統一的,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法治本質相同、目標一致,社會主義法治必須堅持黨的領導,黨的領導必須依靠社會主義法治。
憲法明確規定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加強黨對全面依法治國的集中統一領導,既是憲法責任,更是歷史擔當。全黨在憲法法律范圍內活動是全面依法治國的應有之義,必須加快黨內法規制度建設,實現國家法律和黨內法規制度協同互進。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和法的關系是政治和法治關系的集中反映。法治當中有政治,沒有脫離政治的法治。西方法學家也認為公法只是一種復雜的政治話語形態,公法領域內的爭論只是政治爭論的延伸。每一種法治形態背後都有一套政治理論,每一種法治模式當中都有一種政治邏輯。」
(4)人民網法治興衰的核心問題擴展閱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鞋子合不合腳,自己穿了才知道』。一個國家的發展道路合不合適,只有這個國家的人民才最有發言權。」法治道路的選擇也自然如此。獨特的國情決定了中國必須走獨特的法治道路。
法安天下,德潤人心,迎著改革開放的春風,依法治國行穩致遠,大踏步向前邁進,法治建設全面反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要求,立足中國歷史文化傳統和現實國情,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
Ⅳ 社會主義法治的核心內容是什麼
社會主義法制的核心內容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執法必究。
Ⅵ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核心要義是什麼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核心要義有三個方面:
1、堅持黨的領導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全會公報著重做了闡述和強調。公報指出:「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
2、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根本制度基礎,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根本制度保障;
3、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理論指導和學理支撐,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行動指南。
(6)人民網法治興衰的核心問題擴展閱讀:
1、我們的法治道路要紮根自己的傳統
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就有了自成體系的成文法典,漢唐時期就形成了比較完備的法典,中華法系在世界幾大法系中獨樹一幟。
禮法合治、德主刑輔,禮樂刑政、綜合為治,法不阿貴、刑無等級等法治思想影響深遠。今天搞法治建設,應根植中國土壤,挖掘和傳承中華法律文化精華,不能拋卻,也無法拋卻歷史傳統、割斷文化血脈。
2、我們的法治道路要立足自己的國情
兩千多年前,商鞅就說過,「為國也,觀俗立法則治,察國事本則宜。不觀時俗,不察國本,則其法立而民亂,事劇而功寡」。
中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國情復雜,又正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法治建設決不能罔顧國情、超越階段。特別是經過長期實踐探索,我們已經走出了一條自己的法治道路,取得法治建設的巨大成就,必須立足這個基礎去不斷發展完善。
3、我們的法治道路要解決自己的問題
治病要對症下葯,射箭要有的放矢,法治建設也要著眼於解決問題,實現更好更優的國家治理。作為一個正在快速走向現代化的超大型國家,中國發展面臨的問題的規模、復雜程度,是很多國家不曾遇到過的。
從經濟社會發展看,解決制約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問題,解決損害社會公平正義的問題,解決影響社會和諧的問題,都對法治建設提出更高要求;從法治建設本身看,還存在許多不適應、不符合的問題。
在這種情況下,別人的經驗固然可以參考,但說到底,針對自己病症的葯方才最有效,走自己的法治道路才最管用。
「治國憑圭臬,安邦靠准繩。」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吹響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嘹亮號角,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前進,我們就一定能夠鑄就法治中國新的豐碑,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Ⅶ 法治社會,我們面臨的核心問題是什麼
用亞里士多德的話來說,法治有兩個要義,一個是良法而治,二是普遍遵守。所以核心問題也有兩個:第一是什麼是良法。良善是一種主觀假設還是一種客觀事實?換言之這個世界上有沒有正義,有沒有良好。如果沒有良好沒有正義,如果良好和正義只是人的主觀假設,那麼我為什麼要去遵守法律呢?第二是普遍遵守啊,跟第一個問題相似,如果這個世界上沒有良好沒有正義,那麼人們也很難做到普遍的遵守。人們總是覺得規則是針對弱者的,強者會跳出規則之外。所以核心問題是,第一有沒有良好,第二,我們願不願意遵守規則。
Ⅷ 我國法治建設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為哪些方面
違法成本極低、守法成本相對畸高,不僅誘使當事人違法,更重要的是守法者吃虧,違法者賺便宜,進而劣勝優汰,具體表現在:
1、公權力機關的退位、歸位與市場機制和社會組織發育仍不成熟之間的矛盾。
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過程是公權力機關退位和歸位,理性再定位的過程。但由於市場機制仍不健全,社會組織仍不規范,市場機制和社會組織往往難以擔當起合格的公共產品或公共服務提供者的角色,導致公權力的進退維谷。
2、嚴格執法和公正司法的要求與法律質量整體上仍不理想之間的矛盾。
法律的生命在於實施。嚴格執法、公正司法是法治國家的必然要求。然而,雖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立法質量已在不斷提高,但仍有一些法律尤其是低層級的法律規范質量不高、類型化不夠、科學性不足,將執法和司法帶入或難以實施,或實施沖突,或實施背反的多難困境。
3、嚴厲制裁違法行為的要求和期待與違法成本極低、守法成本較高之間的矛盾。
普遍守法是法治社會的當然特徵,嚴厲制裁違法行為是保障法治權威和發揮法治威懾力的必要條件。
但是現實中,在一些方面,由於責任設置過低,特別是查處率不高,導致違法成本極低、守法成本相對畸高,不僅誘使當事人違法,更重要的是客觀上造成「逆向選擇」、守法者吃虧,違法者賺便宜,進而劣勝優汰,並導致普遍違法。
(8)人民網法治興衰的核心問題擴展閱讀:
我國法治建設存在的問題的改善:
1、價值建設,使法治精神深入人心。
法治社會的根本問題在於將法治理念、法治信仰內化於人心,成為社會成員決策和行動的基本指引。
當前人民群眾已經有一定的法治意識,但牢固的法治理念尚未確立。實現人心大治,不僅要通過立法、執法、司法著力強化規則意識、誠信意識、權利義務統一意識、責任意識,還要透過多途徑、全方位的理念引領價值觀建設,使法治精神浸潤人心。
2、基層調整,使治理暢達「末梢神經」。
體制問題具有決定性。我國傳統上從中央到基層的縱向層級化管理體制倚重「生產經營單位」和「基層組織」。
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存在著在「最後一公里」失靈的問題。建議以確立社區的法律地位為主要方式,重塑我國社會的基層組織形態,確保國家與其成員之間的「感測」途徑暢通。
Ⅸ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核心問題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核心問題就是黨的領導,同時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明確指出:「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這個重大論斷是對新中國成立65年特別是改革開放36年以來法治建設基本經驗的高度概括,是對我國社會主義法治本質的深刻揭示,抓住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核心和關鍵,對我們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具有重大指導意義。
縱觀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法治建設的發展歷程,最主要的成就就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形成了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的政治共識、行動自覺和工作布局,逐步解決了中國要不要搞法治、搞什麼樣的法治、怎樣搞法治這三個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開辟和發展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最根本的經驗就是始終堅持黨在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中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地位,牢牢把握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的正確方向,切實做到黨領導人民制定憲法和法律、黨領導人民執行憲法和法律、黨必須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把黨的領導貫徹到依法治國全過程和各方面。
一、要不要搞法治,這是關系我們黨治國執政方式抉擇的重大問題。
新中國成立後,為了鞏固新生的革命政權,保障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我們黨領導人民迅速創建社會主義法制,努力構建以「五四」憲法為統帥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基本框架,開辟了中國法治建設的新紀元。但是,1957年以後,隨著「以階級斗爭為綱」在黨和國家政治生活中占據主導地位,黨內民主、法治思想逐漸淡薄,專斷、人治傾向開始抬頭,「造反」意識日趨盛行,直至最終發生了「文化大革命」,導致整個國家和社會陷入了無法無天狀態。1978年12月,鄧小平同志深刻總結這一段歷史教訓,明確指出:「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法制。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成為這一時期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重要指針。
隨著改革開放深入發展,我們黨開啟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向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歷史性轉變。市場經濟本質上是法治經濟。沒有法治的規范和保障,就不可能有發達和成熟的市場經濟。1997年,黨的十五大順應時代和實踐發展的需要,首次提出「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1999年,「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正式載入憲法。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依法執政是新的歷史條件下黨執政的一個基本方式」。黨的十八大進一步強調「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求到2020年「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全面落實,法治政府基本建成」。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中央總書記的黨中央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和維護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戰略全局出發,高度重視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把改革和法治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兩個輪子,把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作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主要內容和重要依託。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更是在黨的歷史上第一次專題研究依法治國的重大問題,第一次專門作出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大決定,確定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描繪了建設法治中國的總藍圖,作出了加強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新部署,發出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動員令。《決定》是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奮斗宣言和行動綱領,是一篇充滿著馬克思主義光輝的歷史性文獻,在我國法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
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法治發展歷程告訴我們,黨和法治的關系始終是我國法治建設的核心問題。這一問題處理得好,則法治興;處理得不好,則法治衰。堅持黨的領導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第一位的要求,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所在、命脈所在。正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我們經過長期理論和實踐探索,總結正反兩方面歷史經驗,才在中國這樣一個有十幾億人口的多民族大國形成了依靠法治治國理政的政治共識和行動自覺。依法治國和依法執政的提出,既集中體現了我們黨從領導人民奪取政權到領導人民執掌政權的歷史選擇,也集中反映了從封閉條件下實行計劃經濟到在改革開放條件下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時代要求,在世界社會主義發展史上第一次解決了共產黨治國理政的基本方略和基本方式問題,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歷史意義。
Ⅹ 我國法治建設的核心問題是
國家核心價值觀是以人為本,國家的治國綱領是依法治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