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俄羅斯經濟法立法

俄羅斯經濟法立法

發布時間: 2022-05-04 14:18:39

A. 西方法律史的目錄

第一章 英國法
第一節 英國法的形成與發展
一、英國法的起源
二、封建時期英國法的發展
三、資本主義時期英國法的發展
第二節 英國法的淵源
一、普通法
二、衡平法
三、制定法
四、其他淵源
第三節 英國法的主要內容
一、憲法
二、行政法
三、民商法
四、刑法
五、經濟與社會立法
第四節 英國司法制度和法律職業、法律教育
一、司法制度
二、法律職業
三、法律教育
第五節 英國法學家在英國法發展中的作用
一、概述
二、法學家及其理論
第六節 英吉利法系
一、英吉利法系的含義
二、英吉利法系的形成與發展
三、英吉利法系的特點
第二章 美國法
第一節 美國的法律概況
一、美國法律的發展
二、美國法律的特徵
第二節 美國的憲法制度
一、美國憲法的發展脈絡
二、美國憲法的基本內容
三、美國憲法的主要特徵
第三節 美國的各部門法
一、美國的行政法
二、美國的民商法
三、美國的經濟法與社會立法
四、美國的刑法
第四節 美國的司法體制
一、美國的司法制度概況
二、美國的法院組織體系
三、美國的訴訟程序規則
四、美國的重大判例列舉
第五節 美國的法律教育和法學研究
一、美國法律教育之發展
二、美國法學研究的特徵
三、美國法學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學術思想
第三章 法國法
第一節 法國法的沿革與大陸法系的形成
一、法國法的形成與發展
二、大陸法系的形成及特點
第二節 法學教育和法律職業
一、法國法學教育概況
二、法國法律職業的特點
第三節 法國法的主要內容
一、公法
……
第四章德國法
第五章日本法
第六章俄羅斯法
主要參考文獻

B. 為什麼說經濟法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

論市場經濟對法制的要求 論文
關鍵字:腐敗 市場 競爭 市場經濟 法律 法制 制度 發展 經濟
內容摘要:自從黨的「十四大」並確立並實行市場經濟以來,我國的改革開放事業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歷史性的突破性階段。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給我國的經濟的告訴發展開辟了更為宏偉的藍圖,注入了全新的活力,使我國的經濟發展形成了每年遞增的勢頭。為了與市場經濟的發展相適應,以後政府的重點職能和管理方式也必須要隨之改變。其中,最主要也就是最關鍵的一環就是要加強立法,健全經濟法制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並同時輔之以法加以保駕護航。保證市場經濟的健康、穩步、高速發展,逐步轉變過去國家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經濟的模式,實行以經濟手段和法制手段為主,以行政手段為輔的新的經濟管理模式。
一、市場經濟更需要法制護航
現代市場經濟在某種上來說就是法制經濟,也就是對法制的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反映了經濟發展要求與現行法制的某些不相適應性。這樣,多種經濟立法就必須盡快提上日程。國家立法機關、經濟管理部門以及經濟司法部門,就必須經過經濟立法和經濟司法,對經濟的運行和發展實行有效的法律調整。
作為當務之急,政府法制工作的首要任務是:
第一,將國家關於建立、完善和管理市場經濟的重大方針政策和經濟行政措施法律化、制度化,保證市場經濟正當運行的穩定性、連續性和持續性。
第二,通過立法,調整市場經濟運行過程中重要的經濟關系。
第三,制定並逐步完善市場運行規則,切實為企業平等、公平地參與市場競爭提供可靠的法律保障。以法律做後盾,正確引導市場自我調整機制的健康發展和運行。
第四,切實貫徹實施對市場經濟各種主題的權利和義務的規定,實行政企職責分開,保障各種經濟主題積極參與管理和競爭,實行優勝劣汰。
第五,用法律來調整和推行國家宏觀調控手段,把更多的企業特別是國有大中型企業直接推向市場,讓其參與競爭,使其更充分地發揮企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第六,加緊對消費者利益實行立法保護,以法的形式規定生產者、經營者的責任和義務。保證產品質量和信譽,力求更多更廣泛地打入國際市場,加強它們在國際市場和國際貿易中的競爭力,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充足堅實的物質基礎。

二、劃清法制經濟與權利經濟的界限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質上是法制經濟。要使市場經濟真正健康、穩步、高速地發展,就必須加強法制,充分發揮法制的積極作用,逐步扼制、清楚「人治」經濟的消極因素和歷史遺留下來的殘渣。
由於歷史上遺留下來的各種封建因素和資產階級自由化腐朽觀念的影響,我國在經濟領域內仍然存在著很大程度的「人治」經濟即權利經濟。要使經濟沿著正確的方向發展,健全經濟法制,首先必須消除權利經濟的干擾。因為權利是處在各個層次中最上層、最有影響力的一環,若不清除和扼制「人治法權」的干擾,擺脫「權大於法」的丑惡現象,法制也將成為一紙空文,市場經濟的發展也會將無所適從。
權力經濟和法制經濟是根本對立的,相互排斥、互不相容。權力經濟是「人治經濟」,是無規則的,是非程序性經濟,是違反社會和經濟發展現象的。它排斥公平與平等,用權力造成的隸屬關系來強行推行的經濟,而法制經濟則是規范化的程序性的,符合社會和經濟發展規律的運行方式。它通過完善的法律手段去保障和維護正當的經濟秩序,保障各種經濟主體的公平、平等的權利。
權力經濟還一貫保護特權,以不平等的身份去敢於經濟。
當前,雖然法制經濟日益占據了主導地位,成為經濟發展的主流,但在很多領域里仍然存在著程度不同的「人治」經濟。這種現象的存在,其危害性不可低估。比如一些身居重要職位的人,利用手中的職權,不懂裝懂,往往與經濟發展規律相背離。甚至於一些人利用手中的職權,偷機鑽營、謀取私利,以強權作後盾,以表面現象作幌子,給本地區甚至整個國家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因此,就需要以強有力的法制為武器,同各類腐敗現象做斗爭。用法制手段來限制行政機關對經濟過多參與。要想做到這一點,不但立法要完備,還要真正做到「執法必嚴、違法必究」,不能因地位的高低,勢力的雄孤而有所偏袒或動搖。對於高層領導層中出現的觀念更應分清施肥,對發法者應依法執行,不可手軟。嚴禁這類人用「治外法權」的權力經濟去沖擊法制經濟的發展和正當運行。「徒法不足以自行,非善法也!」所以,我們必須要秉公執法,「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為市場經濟的發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三、完善經濟立法,完善市場經濟機制

在市場經濟確立以前,我國的經濟體制實行的是有計劃的商品經濟模式。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很少有法律意義上的財產權,也缺乏自己真正的自主決策權和自由經營權,企業基本上是在經濟中運行。各企業之間的關系基本上是有行政手段加以調整,風險也由國家來承擔。但是,隨著市場經濟的機制的出台和發展,就出現了與以往不同的新情況。其中有一個很基本的問題就是「競爭」。隨著市場經濟的逐步完善,各類經濟實體都會自覺不自覺地進入市場經濟競爭的大潮中。
雖然我國經濟組織件的競爭其基本性質和根本利益相一直,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中的競爭有著本質上的區別,但也不可避免地要實行優勝劣汰,以求刺激經濟的發汗。隨著企業風險的加大和責任的自我承擔,就需要競爭參與者用各種合法手段和途徑盡量減少、避免競爭帶來的風險。比如在期貨交易中,有些生產者和經營者就是通過期貨交易中的「套期保值」的手段來減少和避免風險的承擔。但有些競爭參與者也會通過非法的手段和途徑去逃避風險,獲取利潤,這就會不免引起一股濁流對市場造成沖擊和侵蝕。最主要的方式就是「不正當競爭」。
1993年9月2日《反不正當競爭法》的頒布實施,為社會主義市場競爭提供了法律上強有力的保障。該法作出了一系列規范市場競爭秩序、保障市場正規發展的規定,從法律上根本確認了一切參與商品生產和經營者在市場交易中應最尋自願、平等、公平、誠實信用的原則,嚴禁以任何不正當的手段參與競爭,損害他方的利益。
《反不正當競爭法》不論在形式上還是在內容上,都是一部很好的法律。它將為我國的市場經濟發展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是,我們指定出來後,若不加以認真地貫徹實施,也會成為一紙空文。
市場面臨的第二大問題,就是「保證產品質量」問題。在市場經濟的競爭大潮中,不可避免地出現「以次充好=以劣充優,假冒偽劣商品的生產和銷售」等種種違法亂紀現象,從而就會在很大程度上侵犯了「使用者、消費者」的合法權益。這就需要以強有力的法制手段調整山品經營。生產者的違法行為,追究其法律責任。真正實行產品質量法規的種種規定,使使用者、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得到切實可靠的保障。如「包修、包退、包換」的產品質量「三包」制度,就是保護使用者消費者權益的產品質量制度。如有違反,就會依法追究生產經營者的經濟責任、行政責任,直至刑事責任。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頒布實施,也為「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提供了很好的法律保障,依據法律武器,也使司法機關有據可查,有章可尋。

四、正確處理市場經濟對教育領域的沖擊

時常經濟的實行,涉及到整個社會的各個領域,教育領域也不例外。
隨著改革的深入發展,經濟的開放搞活,越來越多的事業單位也逐漸以不同的方式投入了競爭的行列。為使參與競爭的經濟主體在智慧、技術方面得到有力的支持,國家已允許更多從事教育、科研工作的從事第二事業。多渠道智力的滲入,給企業注入了突飛猛進的活力,增前了競爭力,在經濟實力的增長面前起到了很大的積極作用。但在另一方面,也引起了一股股不正當的博覽,而且大有向廣面發展的勢頭。
對教育領域的最大沖擊,就是對師資力量和教師隊伍的影響,特別是高等院校教師隊伍的情緒已不穩定和不連續。隨著政策放開,越來越多的人投入「下海」的熱潮:或停薪留職,或乾脆辭職。為長遠之計,我們不得不為這個問題引起重視。一個有才能的教授,的確會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但是我們也應想想,失去了一個教授會給社會帶來更大的壞處。他辭職或停薪留職會誤了一部分學生的學習,這種看不見的財富比起下海多帶來的效益,誰優誰劣?我們自然心中有數。前二年不就有關於「造原子彈的不如賣茶雞蛋」的爭論嗎?
隨著《教師法》的頒布實施,對師資不穩定和教師社會地位和待遇偏低等有了較大改善,對教師從事第二事業和停薪留職與停職等做了適當的限制,我國教育管理逐步納入法制軌道,為經濟、社會和文化教育的發展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五、加強工業產權立法
在工業產權方面,我國已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對《專利法》和《商標法》的修改,更加完善了工業產權保護制度。但是,在這些方面也存在些不足,主要是對侵權行為處罰條款尚欠完備和力度,在很多方面存在著較輕的現象。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市場自我調節的深入,工業產權方面的糾紛日益增多和復雜化。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侵權行為的增加。
對於市場,目前還有很多人缺乏必要的了解。一提起市場經濟,就認為這是資本主義的東西,是自由發展,無所制約的經濟。其實,市場經濟並非資本注意固有的東西,也表示資本注意的專利,這種市場經濟是不分民族和國界的,也是沒有階級性的。只是在資本主義國傢具體實施市場經濟時無可避免地為其注入了階級性。我們國家實行的市場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社會主義與經濟規律共同作用的市場經濟。很多人對市場經濟與競爭發生了這樣那樣的誤解,如認為自由競爭是只要能把經濟搞上去,可以不擇手段等。從而使市場競爭蒙受了不白之冤。同時也出現了許多侵權行為。這其中雖不乏明知故犯者,但更多的是因誤解而犯了錯誤。為了有效地抵制、防止、懲罰各種侵權現象,有必要在現有的基礎上加強工業產權立法,增大法制工作力度。

六、懲治腐敗與健全制度
當前,腐敗問題已引起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腐敗現象的蔓延之勢並未得到有效遏制,其深度與廣度已超過建國以來的任何時期。盡管各地紛紛報道破獲多少大案要案,懲辦了多少腐敗分子,但我們認為,評估反腐斗爭的成果和標准,不僅僅在於數字,而是要看是否有效地遏止了腐敗的勢頭和建立起了相應的制度。
(一)腐敗與市場經濟
面對日益嚴重的腐敗問題,人們必然會提出,腐敗與市場經濟有什麼關系?腐敗是否為市場經濟的必然產物?我們認為,從世界和中國歷史與現狀看,腐敗與市場經濟的確存在著某種聯系,尤其在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過渡中,腐敗就更容易滋生。這是因為,第一,在計劃經濟條件下,政企一家,企業沒有自身獨立的利益追求,也就不存在權錢交易的基礎。但市場經濟不同,市場經濟是利益經濟,追逐利益是市場主體的主要動機和目的,正是在利益的驅動下,經營者的聰明才智和積極性才得以充分發揮,經濟才能得到高速有效的發展。因此,追逐利益本身並沒有錯,但追逐利益必須通過合法正當的途徑。當利益的追逐者與能夠為獲取利益提供便利條件的政府權力行使者勾結在一起時,腐敗就有了產生的條件。尤其在新舊體制交替過程中,權力還在一定范圍和一定程序內掌握著經濟命運。由於制度不嚴,權力制約不夠,市場主體與政府機關很容易結為一體,從而為滋生腐敗提供溫床。第二,市場經濟使商品豐富,消費提高,這是市場經濟有利的一面,但同時也激發起個別人對金錢的貪婪,在長期消費水準很低的情況下,這種貪婪會相當強烈。當然,對金錢的貪婪不僅僅是由於消費的刺激所致,還包括制度不嚴,監督不夠。凡此種種,都說明,市場經濟與腐敗有著某種必然聯系。承認這種聯系,無損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歷史必然性,不承認這種聯系,卻會使我們喪失對新形勢的判斷力和對反腐斗爭的清醒認識。
(二)防治腐敗必須靠健全的制度
國外的歷史經驗已經證明,新加坡、香港、韓國以至我國台灣地區等在其經濟發展時期,都曾有過嚴重的腐敗現象。但是前行者的新加坡,他們在反腐斗爭中已經取得顯著成就,完全掌握了斗爭的主動權,後進者的韓國也正在取得節節勝利。至於一些經濟發達國家如美國,十九世紀也曾有過"贓物歸勝利所有",合法進行權錢交易的時期。但通過一系列法制建設,腐敗現象早已被控制。很顯然,所有這些例子都說明,腐敗的產生是不可能避免的,反腐敗勝利也不是說腐敗從此絕跡,反腐敗斗爭的勝利指的是腐敗現象的蔓延之勢已被遏止,並被各種已經建立的法律制度控制在較小的范圍以內。要走到這一步,"事在人為",只要我們有打擊和控制腐敗的自覺和決心,採取正確的方法,我們就一定能達到目的。
檢討近年來我國反腐敗斗爭的經驗,有四點需要注意:
1.加強制度建設
對腐敗分子必須下決心懲治,但嚴懲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腐敗問題。如上所述,為什麼那麼多腐敗分子眼看著身邊的腐敗者陷入泥潭,但仍循路追隨?為什麼權錢
交易防不勝防?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制度問題。小平同志早已指出,制度問題更重要。制度好可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會走向反面。不是說個人沒有責任,而是說制度問題帶有根本性、全面性、穩定性和長期性。③穩定性、長期性的制度建設,也就是法律建設。
制度建設中目前最值得注意的是政務公開制度。"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政務公開,接受群眾監督,就不易產生腐敗。這幾年來有些地方提倡過"二公開一監督"之類的制度,行之有效,但之所以不能持之以恆,就是沒有制度化,規范化,法律化。
2.改革監督體制
縱觀中外歷史,由於監察工作的特殊性,監督部門的體制與一般國家行政機關體制有別,主要特點是:一是權力集中, 不以級別分配權力,即使級別不高的工作人員,在其職權范圍內也享有必要的調查、職證權,可以直接向高層次的領導人員發問調查,後者必須合作;需要立案,逮捕的,除本機關的審批程序外,不受其他任何機關和個人管轄。二是一般都實行垂直領導,以避免干擾。三是監督機關的工作人員素質高,社會地位高,待遇高,使他們對自己的工作引以為榮,無後顧之憂,敢於執法。目前我國監察體制方面存在的弊端已十分明顯,只要這種體制不作改變,反腐敗就難以取得實效。因此,用法律形式將改革後的新監督體制固定下來是十分必要的。
3.輿論監督
必須充分發揮輿論監督在反腐敗斗爭中作用,揭露腐敗現象和腐敗分子,使每個敢冒被嚴懲風險的貪官污吏時刻處於嚴密的輿論監督下,文革時期形成的所謂報刊點名必須經過上級批准之類的程序應該廢止,代之以如果輿論報道失實應追究報道者法律責任的制度。制定新聞法是當務之急。
4.建立權力制約機制
消除腐敗的根本途徑是建立起權力制約機制。在加強司法機關獨立的審判檢察職能時,還必須加強國家機關之間的監督和制約,重視對監督者的監督,避免出現任何不受制約的權力。

七、 市場呼喚法制
市場經濟的確立和發展沖擊著我國的各個生活、生產領域。為使市場更加健康、穩定、持續、高速發展,就有必要為這制定出一系列很好的、與之相適應的法律、法規。這就為法制工作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使我國經濟立法更趨完善,不但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而且在立法時要其具有較高水準的連續性、完善性、科學性、嚴密性和一定程度上的超前性。

參考文獻:
[1]劉偉、梁鈞平著《沖突與和諧的集合:經濟與倫理》,北京教育出版社,1999年1月版。
[2]張維迎著《企業的企業家——契約理論》,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聯書店,1995年版。
[3]邱偉光《學校誠信道德建設的問題和方法》,《思想·理論·教育》,2002年第2期。
[4]黃庭鈞、黃全權《打造個人信用的大廈:上海的實踐》,《新華文摘》2002年第2期。
[5]《中國入世議定書》,《今晚報》,2002年1月16日。
[6]《思想道德同步》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7]《法律案例評析》延邊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8]崔敏:《關於司法改革的若干思考》,載於陳光中、江偉主編《訴訟法論叢》第2卷,法律出版社1998年11月第1版。
[9]廉雅榮、薛瑞麟:《俄羅斯的司法改革》,載於陳光中、江偉主編《訴訟法論叢》第2卷,法律出版社1998年11月第1版。
[10]何德榮、宋健:《建立有中國特色的法院司法體制》,載於《法律適用》2000年第1期。
[11]薛阿平、 姚旭斌:《從監督走向制約》,載於《法學》1999年第9期。

C. 俄羅斯聯邦民法典的法典簡介

《俄羅斯聯邦民法典》的體系是總則(包括權利主體)、物權、債(包括各種合同)和繼承4編。其中主要是財產關系,也包括一部分與財產關系有聯系的人身關系。1964年頒行、1975年修改的新的《俄羅斯聯邦民法典》,則增加了著作權、發明權、發現權和涉外條款等編。1959年《匈牙利人民共和國民法典》,除無總則外也大體相同。1958年《羅馬尼亞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則分自然人、財產和所有權的變更、獲得所有權的各種模式等3編。1964年《波蘭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近似1922年《俄羅斯聯邦民法典》體系。1964年《捷克斯洛伐克社會主義共和國民法典》和1975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民法典》,把調整范圍縮小在企、事業單位與公民以及公民相互之間為滿足公民物質文化生活需要而發生的財產關系,在民法典編纂的體繫上改變了傳統的方式。對於企、事業單位之間的經濟關系,捷克斯洛伐克另訂經濟法典,民主德國則制定經濟法規進行調整。

D. 軍事法學自考考試內容

內容簡介
軍隊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是全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全軍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律師專業又是軍隊高等教育自學考試的一個組成部分。軍隊律師專業共開設十門軍隊課程:《軍隊律師實務》、《軍事法學》、《軍事經濟法學》、《軍事檢察學》、《軍事審判學》、《武裝沖突法》、《軍事法制史》、《軍事立法學》、《國防法》、《軍隊法律文書寫作》,其中基礎科段課程三門,本科段課程三門,年齡35歲以上不考英語者加考課程四門。

目錄

總論
第一章 軍事經濟法的歷史發展
第一節 軍事經濟法產生的根源
一、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軍事經濟法產生的經濟根源
二、國家的出現——軍事經濟法產生的政治根源
三、戰爭的擴大——軍事經濟法產生的軍事根源
第二節 奴隸制社會的軍事經濟法
一、我國奴隸制社會軍事經濟法概覽
二、外國奴隸制社會軍事經濟法概覽
三、奴隸制社會軍事經濟法的特點
第三節 封建制社會的軍事經濟法
一、我國封建制社會的軍事經濟法
二、外國封建制社會的軍事經濟法
第四節 資本主義社會的軍事經濟法
一、英國軍事經濟法概況
二、美國軍事經濟法概況
三、法國軍事經濟法概況
四、德國軍事經濟法概況
五、俄羅斯軍事經濟法概況
六、日本軍事經濟法概況
七、我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軍事經濟法概況
第五節 社會主義社會的軍事經濟法
一、前蘇聯社會主義軍事經濟法概況
二、我國社會主義軍事經濟法概況

第二章 軍事經濟法的概念和調整對象
第一節 軍事經濟法的概念
一、軍事經濟法的定義
二、軍事經濟法的特點
第二節 軍事經濟法的調整對象和體系
一、軍事經濟法的調整對象
二、軍事經濟法的體系

第三章 軍事經濟法的地位和功能
第一節 軍事經濟法的地位
一、軍事經濟法是軍事法的重要內容
二、軍事經濟法是經濟法的組成部分
第二節 軍事經濟法的功能
一、軍事經濟法功能釋義
二、軍事經濟法的基本功能
三、軍事經濟法功能的實現途徑

第四章 軍事經濟法的價值和原則
第一節 軍事經濟法的價值
一、價值、法律價值與軍事經濟法的價值
二、軍事經濟法的價值構成
第二節 軍事經濟法的基本原則
一、軍事經濟法原則的概念
二、軍事經濟法的基本原則

第五章 軍事經濟法律關系
第一節 軍事經濟法律關系概述
一、軍事經濟法律關系的概念
二、軍事經濟法律關系的特徵
第二節 軍事經濟法律關系的構成
一、軍事經濟法律關系的主體
二、軍事經濟法律關系的內容
三、軍事經濟法律關系的客體
第三節 軍事經濟法律關系的

E. 最早提出「經濟法」這一概念的是哪國

最早提出經濟法這一概念的是法國的一些空想社會主義者。莫雷利(身世和生卒年不明)在1755年出版的《自然法典》一書中,首先使用了經濟法這一詞語,相距近一百年後,T.德扎米 (1803~1850) 在 《公有法典》中也使用了這一詞語。這些概念並未與國家的立法實踐結合起來,與現代經濟法的概念不同。
現代經濟法的概念形成於20世紀初期 。1906年 ,德國學者在《世界經濟年鑒》中使用了經濟法這一名詞,用來說明與世界經濟有關的各種法規,但並不具有嚴格的學術意義。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時,德國政府為了適應戰爭的需要,加強對重要物資的控制,頒布了大量的法規。1914年8月帝國議會通過了14項戰爭經濟法規,其中最重要的是《授權法》,授權參政院在戰爭期間准予「發布對於防止經濟損害所必要的措施」,繼之又頒布了《關於限制契約最高價格的通知》、《確保戰時國民糧食措施令》等。戰敗後的德國,為了擺脫經濟上的困境,制定了一些重要的產業統治法和卡特爾法 ,如《煤炭經濟法》(世界上第一個以經濟法命名的法規)、《防止濫用經濟權力法令》等。這些法規,表現為行使國家權力直接干預和操縱經濟,試圖把實施社會化政策同保護私有財產制度、契約自由原則結合起來。一些學者認為這些法律即是經濟法;經濟法應是法學中的一門新的學科。之後 ,經濟法從德國向歐洲、日本發展,歐洲一些國家和日本相繼接受了經濟法的概念,加強了經濟法規的制定和對經濟法理論的研究。特別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經濟法在世界上有了較快的發展。在大陸法系國家中,聯邦德國通過了《貨幣改革後的管理及價格政策指導方針》,《反對限制競爭法》(《卡特爾法》),並相繼頒布、修訂了商務法、銀行法 、票據法、標准合同法、建築法、城市建設促進法、專利法 、商標法、財政管理法、原子能法、有限公司法、破產法,等等。日本頒布、修訂了企業法、中小企業法、金融法、證券法、貿易法、匯兌法、商工法、工業產權法、礦業能源法 、農林水產法、運輸法、通訊法等名目繁多的經濟法規。在英美法系國家中,有一些雖未接受經濟法的概念,但在其法的體系中卻包含著許多屬於經濟法性質的法律規范。美國1890年通過的《謝爾曼反托拉斯法》,1914年制定的《克萊頓反托拉斯法》和《聯邦貿易委員會法》,以及1936年制定的《羅賓森-帕特曼法》,1950年通過的《塞勒-凱弗維爾反合並法》等有關反托拉斯的法律,基本上屬於經濟法的范疇,其他與調整經濟關系有關的法規,其數量更為繁多。
十月革命後,蘇聯頒布了一系列重要經濟法規。在東歐國家中,經濟法也受到重視。1989年,東歐的政治形勢發生變化後,俄國和東歐各國根據其國家性質的變化,已頒布了一批新的經濟法律和法規。

F. 經濟法是在怎麼樣的社會歷史條件下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調整國民經濟管理和社會組織在經濟活動中所發生的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有相當一部分中外法學家認為,經濟法是法律體系中的一個基礎部門。在不同國家中,根據其調整范圍的大小,可分為廣義經濟法和狹義經濟法。前者指調整國家機關、各種社會組織相互之間以及它們與公民之間,在物質資料的社會生產和再生產過程中,以及與之相應的交換、分配、消費過程中所發生的經濟關系的全部法律規范。後者指國家直接干預、管理國民經濟,以及經濟組織進行經濟活動的法律規范。
經濟法概述一、經濟法的產生與發展
經濟法是現代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是實行市場經濟體制的內在要求。在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時期,自由競爭、自由貿易在經濟生活中佔主導地位,對法律的要求是承認絕對所有權和契約自由,不需要國家干預經濟,因而也就不存在現代意義的經濟法概念和經濟法律。當資本主義從自由競爭階段發展到壟斷階段後,壟斷組織的出現及壟斷組織對經濟的壟斷,加深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矛盾,自發的市場調節機制受到很大影響,國家必須放棄原來的「自由放任」原則,承擔起規范市場主體、維護市場秩序、進行宏觀調控等職能。為達到上述目的就需要制定有關法律,對社會經濟生活進行直接的管理和干預,於是在20世紀初,就誕生了一個相對獨立的法律部門——經濟法。
「經濟法」這個概念,是法國空想共產主義者摩萊里在1755年出版的《自然法典》一書中首先提出來的。法國另一名空想共產主義者德薩米在1842年出版的《公有法典》一書中也使用了「經濟法」這一概念,並且發展了摩萊里關於經濟法的思想。1890年,美國國會通過了《謝爾曼法》,這部法律標志著資本主義國家直接運用法律手段干預經濟的開始。進入20世紀以來,德國學者萊特在1906年創刊的《世界經濟年鑒》中首先使用了「經濟法」這一概念,用來說明與世界經濟有關的各種法規,但並不具有嚴格的學術意義。1919年德國頒布了世界上第一部以經濟法命名的法《煤炭經濟法》,1923年頒布了《防止濫用經濟權力法令》等經濟法規。德國經濟法的實踐與理論對世界其他資本主義國家有很大的影響,首先是日本全面借鑒德國的經驗,隨後,歐洲其他國家也開始使用經濟法這個概念。原蘇聯和東歐一些社會主義國家也很重視經濟立法,捷克斯洛伐克於1964年頒布了世界上第一部經濟法典。但隨著東歐形勢劇變,法律體系也隨之發生變化。
國早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革命根據地人民政府進行了大量的經濟立法工作,制定了一系列經濟法規。這些經濟法規以土地法和勞動法為核心,輔之以其他經濟法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廢除國民黨政府的法律制度的前提下,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經濟立法的基礎上,開始制定社會主義的中國經濟法。尤其是在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由於工作重點轉移,實行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經濟立法得到迅速發展。 國逐步制定實施了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法、集體所有制企業條例、勞動法、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破產法、商標法、合同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規。這些法律、法規對於經濟體制改革的順利推進,促進國民經濟健康發展,起了重大作用。
二、經濟法的概念
對於經濟法概念如何定義,國內外理論界爭論較大。西方國家的學者特別是對經濟法理論頗有研究的德、日學者中,大多數認為經濟法是經濟秩序法、經濟干預法,屬於公法范圍;但也有人認為經濟法是公法和私法的交叉,或屬於社會法性質。前蘇聯、東歐國家的學者中,大多數曾認為經濟法是體現國家意志的,調整國家與社會主義經濟組織之間關系的法。
在 國,法學理論界較一致的認識是:經濟法是調整一定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首先,經濟法是經濟法律規范的總稱,它由一系列經濟法律、法規按一定的特徵構成一個整體,成為市場經濟法律體系中的一個部門;其次,經濟法是調整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在紛繁復雜的社會關系中,經濟法所調整的是具有經濟內容的物質利益關系;最後,經濟法調整的是一定范圍的經濟關系,因為市場經濟中,經濟主體和經濟活動眾多,經濟關系也是復雜多樣的,所以需要整個市場經濟法律體系的各個部門法共同調整,經濟法只調整其中的一部分。
至於「一定經濟關系」的具體內涵, 國學者一度分歧較大,有主張經濟法綜合調整縱向(管理)和橫向(協作)經濟關系的,也有主張僅調整縱向或經濟行政關系的,還有主張以縱向關系為主兼及橫向關系的。如徐傑教授認為,經濟法是調整經濟管理和經濟協作中所產生的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陶和謙教授認為,經濟法是調整經濟管理關系和與經濟管理密切相關的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楊紫垣教授認為,經濟法是調整經濟管理關系和經濟協作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潘靜成、劉文華教授認為,經濟法是確立國家機關、社會組織和其他經濟實體在國民經濟體系中的法律地位,調整它們在經濟管理和與管理、計劃密切相聯系的經濟協作過程中所發生的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王榕、馬紹春教授認為,經濟法是調整經濟活動中發生的兼有商品性(財產)和行政性(權力)雙重因素的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潘念之、王峻岩教授認為,經濟法是調整國家在組織國民經濟中、國家在管理企業中、企業在內部管理中以及企業相互之間的協作過程中所發生的各種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或者說,經濟法是以企業為核心的法;李昌麒教授認為,經濟法是調整經濟管理關系以及與經濟管理關系有密切聯系的經濟協作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等等。但隨著以市場取向改革的深入,及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目標的提出,對經濟法定義的認識正趨向一致。
根據經濟法伴隨市場經濟孕育,發展的歷史事實和實際作用,根據不同市場經濟中經濟法的社會公益性、宏觀性的共同特徵,根據市場經濟對經濟法的內在要求, 們可以對經濟法作如下定義∶經濟法是調整國家協調和干預本國經濟運行過程中發生的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由以上經濟法的定義可見,經濟法調整的一定經濟關系就是由國家對經濟進行協調、對市場進行干預而產生的經濟關系。 們認為,協調與干預並列,范圍可更廣些、程度也可更深些;既可包括間接調控、也可涵蓋直接管理,既可體現國家作為社會管理者行使行政管理權的特徵,也可適合國家作為國有資產所有者行使所有權的需要,更符合 國的實際情況。協調與干預並列,還可照顧到不同市場經濟國家經濟法的共同特點,又可兼顧學術界的一般觀點。
三、 經濟法的特徵
經濟法與其他法律部門相比較,除具備一般法律的基本特徵外,還有自己的特徵。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經濟性:經濟性是經濟法的本質特徵。作為上層建築的經濟法是直接反映經濟基礎、調整經濟關系的,因而它不僅要對各種經濟問題做出明確的法律規定,而且必須直接體現、反映和符合經濟規律的客觀要求,為經濟基礎服務。同其他法律部門相比,它同經濟關系有著更為廣泛和直接的聯系。
(二)綜合性:經濟法的綜合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在規范的構成上,經濟法既包括若幹部門經濟法,又包括若干經濟法律規范;既包括實體法規范,又包括程序法規范;既包括對內經濟法律規范,又包括對外經濟法律規范。其次,在調整主體上,經濟法律關系的主體既包括法人主體,也包括自然人主體,既包括國家機關,也包括各類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還包括各種不同身份的個人。再次,在調整范圍上,既包括宏觀經濟領域的管理和調控關系,也包括微觀經濟領域的管理和協作關系。
(三)指導性:經濟法的指導性是通過經濟法規所具有的促進和限制兩種功能、獎勵和懲處兩種後果表現出來的。國家根據不同時期的經濟形勢和任務,制定不同的經濟法規。有的法規側重於限制,有的法規側重於促進,有的法規則兼而有之,來引導各項經濟活動走上正確的軌道。

G. 現代經濟法概念的形成,始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的哪個國家【 】

現代經濟法概念的形成始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的德國,經濟法最早產生版於資本主義國家權。資本主義國家學家關於經濟法的概念,主要見於德國,日本等大陸法系國家的學術文獻中。

英美法系國家盡管存在我們看來屬於經濟法的法律規范,但它們不注重法律部門的區分,沒有民法的概念,更沒有經濟法這一概念。因此,要說明大陸法系國家,尤其是德日學界對經濟法的解說。

(7)俄羅斯經濟法立法擴展閱讀

蘇聯法學家斯圖契卡認為,20世紀20年代蘇聯存在兩種經濟成分和經濟關系,私有者之間的財產關系由民法調整,社會主義成分的各種經濟關系由經濟法調整,民法最終將滅亡,被經濟法取代。

30年代中後期,兩成分法被認為將社會主義社會中的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對立起來而遭到全盤否定,當時的法學權威雅辛斯基斥之為「法律機會主義」的理論。在隨後的大清洗中,斯圖契卡被處決,兩成分法也淡出了蘇聯主流經濟法思想。

H. 中國公民在俄羅斯享有何種法律權力

實際點,看兩國協議和國際公約吧

熱點內容
勞動法第三十八條的內容 發布:2025-01-11 20:12:40 瀏覽:399
建管所涉及的法律法規 發布:2025-01-11 20:07:44 瀏覽:359
reach法規第七條 發布:2025-01-11 19:57:29 瀏覽:125
民事訴訟法18條19條 發布:2025-01-11 19:07:54 瀏覽:238
民法中的監護 發布:2025-01-11 18:17:39 瀏覽:606
央視社會與法平安365幾點 發布:2025-01-11 18:01:47 瀏覽:966
巴中文明行為促進條例 發布:2025-01-11 16:56:01 瀏覽:566
宰殺家禽法律法規 發布:2025-01-11 16:24:48 瀏覽:237
在我國會計法規 發布:2025-01-11 16:23:10 瀏覽:556
袁世凱立法稱帝 發布:2025-01-11 15:26:46 瀏覽: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