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立法活動公眾參與

立法活動公眾參與

發布時間: 2022-05-04 17:29:17

A. 加強什麼立法,拓展人民有序參與立法途徑

加強重抄點領域立法,拓展人民襲有序參與立法的途徑。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加強重點領域立法,需要拓展人民有序參與立法的途徑。」隨著市場經濟的飛速發展和司法改革的不斷深化,公眾要求參與立法的呼聲日益強烈,近年來,各地關於召開聽證會、公開向社會徵求意見等各種形式的公眾參與,已成為我國立法和公共決策領域的一道的風景。但是,當前公眾參與立法的相關制度不完善、參與立法的渠道還不夠寬闊,參與的程度還不夠深入,因此,有必要科學地認識公眾參與立法的作用,努力探索公眾參與立法活動的規律,建立健全公眾參與立法活動的機制。

B. 如何提高政府立法和行政決策機制公眾參與度

為穩步推進民主立法,建議進一步完善公開立法程序:

一、明確公眾參與立法的范圍、程序和方式,通過具體制度安排保障公眾參與的權利。通過立法規定各種不同類型、不同形式公眾參與的程序和方法,使公眾參與立法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

二、進一步公開立法信息,提高公眾對立法的知情度。公開立法信息的方式要多樣化,可以充分利用報紙、電視、互聯網等各種新聞媒體;公開立法信息的內容要全面,不僅公開法律草案,還應盡可能地公開草案的說明、草案的主要問題以及各方面對爭議問題的不同意見等。

三、建立公眾意見的反饋制度。對於通過各種方式徵求來的公眾對法律草案的意見、建議,立法機關應當分門別類整理加工,根據公眾參與方式的不同,將對這些意見、建議的處理情況給予適當回復。在參與活動結束後,有關部門還應當將對各種意見的採納與不予採納的情況及其理由,向社會公布。

四、總結地方人大在推進民主立法、科學立法方面的新作法、新經驗。在經驗成熟時及時將有效的制度創新加以制度化、規范化和程序化。

五、充分發揮政協委員在推進民主立法中的積極作用。進一步發揮政協委員在開展立法協商中的作用。應當及時將政協委員參與立法協商的制度創新,通過必要的制度建設、組織建設和機制建設加以推動與完善。

C. 如何拓展人民有序參與立法的途徑

第一,要進一步完善人民有序參與立法的法律規定。要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制定和完善人民有序參與立法的法律規定,將公眾參與立法作為立法特別是地方立法的必經程序,不斷擴大公眾參與立法的范圍和途徑,切實保障公眾參與立法的權利。
第二,要進一步完善人民參與立法的機制。要定期向社會公布立法規劃,就立法事項征詢社會公眾意見。要建立健全立法論證、聽證、評估機制,充分發揮聽證會、論證會、座談會的作用,廣泛徵求社會各方面尤其是基層群眾的意見和建議,認真聽取專家學者的意見和建議,努力提高立法調研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要不斷完善公布立法草案的工作機制,建立健全採納公眾意見的反饋機制,積極回應社會關切,切實增強公眾參與立法的實效。要完善人大代表參與立法的工作機制,把辦理代表議案建議同制定修改法律結合起來,把邀請代表參與常委會活動同提高法律草案和審議質量結合起來,認真吸收代表提出的意見和建議,充分發揮人大代表在立法工作中的作用。要不斷完善法律草案起草過程中的溝通協調機制,充分發揮法律委員會統一審議和專門委員會審議的作用,調動各方面積極性。要合理確定立法項目,建立健全立法項目論證制度。
第三,要建立公眾參與立法的訴求收集、評估、處理、反饋機制。探索建立不同利益群眾權益訴求的收集、整合、協調和平衡機制,把社會不同利益群眾的利益訴求通過法律規定的程序收集上來,使之成為立法依據。要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和企業家協會、消費者權益保護協會等社會組織和其他各種社會中介組織的積極性,在立法過程中充分表達相關利益團體的意見和建議。要充分發揮網路的作用,通過互聯網及時廣泛徵集社會各階層各方面對於立法的意見和建議。要建立健全立法參與的反饋和評估機制,對於徵集的公眾意見和建議要有科學、客觀的評估和處理標准,對採納的公眾意見和建議須作出必要的反饋。特別是在制定與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時,要廣泛聽取意見,及時反饋意見建議採納情況。

D. 如何提高政府立法和行政決策機制公眾參與度

為穩步推進民主立法,建議進一步完善公開立法程序:

一、明確公眾參與立法的范圍、程序和方式,通過具體制度安排保障公眾參與的權利。通過立法規定各種不同類型、不同形式公眾參與的程序和方法,使公眾參與立法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

二、進一步公開立法信息,提高公眾對立法的知情度。公開立法信息的方式要多樣化,可以充分利用報紙、電視、互聯網等各種新聞媒體;公開立法信息的內容要全面,不僅公開法律草案,還應盡可能地公開草案的說明、草案的主要問題以及各方面對爭議問題的不同意見等。

三、建立公眾意見的反饋制度。對於通過各種方式徵求來的公眾對法律草案的意見、建議,立法機關應當分門別類整理加工,根據公眾參與方式的不同,將對這些意見、建議的處理情況給予適當回復。在參與活動結束後,有關部門還應當將對各種意見的採納與不予採納的情況及其理由,向社會公布。

四、總結地方人大在推進民主立法、科學立法方面的新作法、新經驗。在經驗成熟時及時將有效的制度創新加以制度化、規范化和程序化。

五、充分發揮政協委員在推進民主立法中的積極作用。進一步發揮政協委員在開展立法協商中的作用。應當及時將政協委員參與立法協商的制度創新,通過必要的制度建設、組織建設和機制建設加以推動與完善。

E. 如何促進立法的公眾參與,使得立法能夠更好地反映公共利益

擴大公眾參與,是民主立法、科學立法的必然要求。近年來,公眾參與地方立法已經成為地方立法發展的必然趨勢,其不僅能夠克服地方立法中可能存在的地方保護主義和部門利益傾向,提高地方立法質量,還可以提升地方立法的公眾認同度,降低地方立法實施的風險和成本,增強地方立法實施效果。但必須看到,當前公眾參與地方立法在具體實踐中還存在諸如公眾參與意識不高、參與能力不強、參與渠道不暢、參與效果不好等問題,影響和阻礙了公眾參與地方立法的功能發揮,亟待尋找對策將其完善。

提高公眾參與地方立法的意識。只有公眾內心真正願意參與地方立法,參與的效果才可能會更好。當前,地方立法機構向公眾徵求意見時,往往由於公眾參與地方立法的意識不強,導致參與的熱情和積極性不高。對此,應加強公眾參與地方立法的法制宣傳。可以通過報紙、電視台、電台、網路等媒體加強公眾參與立法的相關法制宣傳,給公眾提供一個了解地方立法的機會,使公眾明白地方立法同他們的利益息息相關,進而有效調動公眾參與立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要通過主動引導公眾參與地方立法,提高公眾參與地方立法的意識。在公眾參與意識和積極性不高的情況下,地方立法機關可以深入公眾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主動引導公眾參與地方立法,通過長期引導將地方立法參與轉化為公眾的自發行為。要通過營造參與型民主政治文化氛圍,促使公眾樹立參與地方立法的意識。在公眾中培育參與型法律文化,增強公眾參與信心,從而促使公眾樹立起參與地方立法的意識,使公眾參與從被動式消極參與轉變為主動式積極參與。

提升公眾參與地方立法的能力。公眾參與地方立法能力的強弱對於公眾參與地方立法效率高低的影響至關重要。當前,我國公眾參與地方立法的實際能力還比較低,由此導致公眾參與的質量較低。地方立法機關應當確立立法信息公開制度,這是提升公眾參與地方立法能力的前提。只有在信息相對對稱的情況下,公眾才有參與地方立法的能力。因此,地方立法機關應當主動公開立法過程,確立多樣的信息發布體系,將立法信息最大范圍地傳遞給公眾,使公眾能夠了解立法目的、立法過程和其中的利益均衡,從而給公眾參與地方立法提供必要信息前提。開展公眾參與地方立法的方法培訓,提升公眾參與地方立法的能力。就當前我國公眾參與地方立法提出的意見而言,原則性意見居多,缺乏可操作性,創新性建設性的意見少之又少。有鑒於此,可以到社區、學校、機關、企事業單位等地方開展公眾參與地方立法的方法培訓,教授公眾參與地方立法的方法,提升公眾參與地方立法的能力。引導公眾參與地方立法的有序化,提高其參與集合能力。當前公眾參與地方立法多以個體化、隨機化形式出現,尚處於無序狀態。未來需要地方立法機關加以適當引導,引導公眾適度集中參與,以集體智慧提升公眾參與地方立法的影響力和主動性。

完善公眾參與地方立法的渠道。只有參與渠道暢通,公眾參與地方立法的效果才能得到有效體現。當前,我國公眾參與地方立法雖然已經建立了不少渠道,但其多樣性、便捷性仍不夠,尚需結合時代發展作出完善。要優化公眾參與地方立法的傳統渠道。對於傳統的信函、電話、傳真、意見箱、電子郵件、網站留言板、面談、問卷調查、座談會、聽證會等行之有效的公眾參與地方立法渠道,要用好用足,進一步優化其參與便捷性,降低公眾參與的難度,提高其參與廣泛性。要積極探索公眾參與地方立法的新渠道、新方式。除了優化公眾參與地方立法的傳統渠道以外,還要積極探索公眾參與地方立法的新渠道,尋找更加行之有效的公眾參與途徑,例如微博、微信調查和聽證等,創造更多機會,使公眾與地方立法者和決策者能共同進行討論、商議、評估、選擇。此外,

F. 如何建立健全社會各方對開展立法協商的參與機制

從地方政府立法的運行環節來看,須從立法前、立法中以及立法後三個環節入手來構建立法協商機制。

1、地方政府立法計劃中的協商機制
無論從立法學原理還是關於地方政府立法程序的具體法律法規規定,立法計劃都是地方政府立法工作的第一個重要環節,是保障地方政府立法的民主化和科學化的第一道關口。建立地方政府法制機構與人民政協社法委聯席會議制度,對地方政府年度立法計劃編制工作中,各地、各部門申報的立法計劃項目的必要性、可行性、緊迫性論證及立法條件成熟程度等情況開展協商,共同探討地方政府立法計劃。認真研究政協委員的提案和建議,分層分類就城市建設與管理、環境保護等的涉及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重大問題、實際問題,開展廣泛協商,加強對環境治理、城市建設、歷史文化保護等重點領域立法,優先納入協商立法范圍。充分保障公民的知情權、參與權和決策權。

2、地方政府立法過程中的協商機制
首先,確立立法協商的主體。在地方政府確定年度立法計劃後,應根據具體的協商項目和內容,按專業對口的原則,由相關專委會在相應的單位和界別委員中徵求意見。立法過程中,政府法制機構可以對地方政府立法草案或者其中某一事項,商情政協委員提出修改意見和建議;或者通過社法委或相關專委會召開座談會協商,由政協社法委或者專委會或者政協委員提出修改意見和建議,最後由政府法制機構負責對意見和建議進行收集、整理。
其次,完善地方政府立法徵求意見的方式。座談會、論證會、聽證會在我國有著堅實的法律基礎,《立法法》、《規章制定程序條例》、《國務院依法行政實施綱要》對此都有著明確的規定,在實踐中也是地方政府立法草案徵求意見的主要方式。但法律法規上對它們在程序方面規定過於原則,給人為操作留下了很大的空間,座談會、論證會、聽證會召開與否過於隨意,如有些參加座談會的代表由行政機關事先指定,缺乏認真篩查,或者本身就與行政機關之間存在千絲萬縷的利益聯系,他們反映的訴求是否真實,在多大程度上體現公眾意志?論證會的專家學者能否擺脫利益集團的干擾,堅持嚴謹科學態度和學術良知,也是值得商榷的。聽證會的程序如何組織,代表如何遴選,聽證會的結論是否採納同樣缺乏明確的規范,「只聽不證,走過場」的現場也是屢見不鮮。解決以上問題,筆者認為確立立法協商制度,應該對座談會、論證會和聽證會的程序、使用條件、參加人的選擇等問題作出明確的規定,以保證聽取意見的全面性、有效性。
再次,健全地方政府立法意見採納反饋的制度。目前地方政府在對待公眾參與立法中存在「重徵集、輕反饋」的現象,一定程度上挫傷了公眾的參與積極性。筆者認為建立立法協商機制,政府法制機構在認真研究分析人民政協及其委員提出的意見和建議時,應健全意見的說明反饋機制,立法意見採納反饋的制度是民主立法的需要,政協委員在參與地方政府立法協商過程中所提出的各種不同意見和建議,都應當得到適時、必要的答復、解釋和處理說明。通常可以採取以下方式:一是集中回應(或概括式回應)。即對意見和建議在進行分類整理篩選和認真分析研究的基礎上,由政府法制機構對由政協社法委或相關專委會提出的相同意見或建議,可以通過集中回復意見,或在立法起草說明和立法審核、審查、審議報告中,集中概括地發布、說明或報告對協商中收集的意見和建議的採納情況。二是單獨回應(或逐一回應)。 即對政協委員署名提出的立法意見和建議, 不管是否被採納,不管是否有研究價值,政府法制機構都應該通過信函、郵件、電話、簡訊、傳真、QQ回復等形式,向提出者進行採納情況的通報和未採納的理由說明,以期建立政協委員與政府法制機構的良性互動機制,加強立法溝通,調動其參與立法的積極性。

3、地方政府立法調研參與機制
立法調研是政府法制機構或者政府部門圍繞其立法項目開展的調查研究的一系列活動,是提高立法的科學性和民主性的重要立法准備活動。由於立法資源有限,政府法制機構及其人員或因立法任務繁重,或因專業限制,可以委託專家學者、政協委員代為調研,也可以委託政協相關專委會進行調研。後者依託政協組織,具有權威性,能達到更好的效果。筆者認為,可以考慮建立人民政協或者政協專委會的專題調研工作機制,也可考慮建立與政府法制機構聯合調研機制。通過立法調研可以很好地把人民政協的界別優勢發揮出來,調研報告對地方政府立法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4、地方政府立法後評估機制
地方政府立法後的效能評估或者其質量評估已經越來越受到重視。學界一般認為評估主體有三種選擇:第一種方式,由立法機關制定評估內容、標准、程序等規范性文件後,委託或招標委託中立的組織進行評估。第二種方式,採取一體多元主體來開展立法後評估,即由立法機關掌握評估的主導權,但將評估內容分割發包交由多個第三方去辦,也可以由立法機關組成課題組或通過課題立項的辦法委託其他組織去完成。受委託方可以是評估機構、科研院所等機構。第三種方式,由人民政協作為評估主體,也採取一體多元的方式進行。而由人民政協作為第三方主體對立法效能進行評估,既能克服高校、研究機構、社會團體權威性不足、組織力不強、社會資源匱乏的弱點;又能因其身份超然,增強作出評估客觀公正的可能性。人民政協參與地方政府立法後評估屬於立法協商機制的有機組成部分,值得研究和探索嘗試。

以上為有關論述,僅供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G. 公眾參與立法的具體方式有哪些

公眾參與立法的具體方式有信息交流、咨詢、參與、協作、授權決策。

1、信息交流(Information)。信息交流包括提供信息和收集信息。信息交流的方法包括:信息包、小冊子、傳單、情況說明書、網站、展覽,電視和廣播,調研、問卷調查、焦點小組(focus groups)等。

2、咨詢(Consultation) 。咨詢通常針對更加具體的計劃和政策,讓公民參與其中、各抒己見,而不是像調查一樣做各種選擇題。咨詢的方法包括:研究、問卷、民意調查、公共會議、焦點小組、居民評審團等。

3、參與(Involvement)。參與的形式是互動工作小組、利益相關人的對話、公民論壇和辯論等。

4、協作(Collaboration)。協作是讓公眾積極參加、同意分享資源並做出決定。 協作參與的方法是:顧問小組(Advisory Panels)、地方戰略夥伴和地方管理組織等。

5、授權決策(Devolved decision-making)。授權決策是參與的最高階段,是一種權力從其掌控者手中轉移的合作參與形式。決策者與參與者交換各自資源和意見,使原本的參與變成了由決策者與參與者共同作出決策。參與的方法是地方社團組織、地區座談小組、社區合作夥伴。

(7)立法活動公眾參與擴展閱讀

公眾參與的內容可以分為三個層面:

1、第一是立法層面的公眾參與,如立法聽證和利益集團參與立法;

2、第二是公共決策層面,包括政府和公共機構在制定公共政策過程中的公眾參與;

3、第三個層面是公共治理層面的公眾參與,包括法律政策實施,基層公共事務的決策管理等。

H. 行政立法公共參與的渠道比較單一怎麼解決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2-25

I. 公眾參與地方立法的局限

法律分析:提高公眾參與地方立法的意識。只有公眾內心真正願意參與地方立法,參與的效果才可能會更好。當前,地方立法機構向公眾徵求意見時,往往由於公眾參與地方立法的意識不強,導致參與的熱情和積極性不高。對此,應加強公眾參與地方立法的法制宣傳。可以通過報紙、電視台、電台、網路等媒體加強公眾參與立法的相關法制宣傳,給公眾提供一個了解地方立法的機會,使公眾明白地方立法同他們的利益息息相關,進而有效調動公眾參與立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要通過主動引導公眾參與地方立法,提高公眾參與地方立法的意識。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 第一條 為了規范立法活動,健全國家立法制度,提高立法質量,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發揮立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保障和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J. 如何促進立法的公眾參與

首先提高公眾參與地方立法的意識。只有公眾內心真正願意參與地方立法,參與的效果才可能會更好。當前,地方立法機構向公眾徵求意見時,往往由於公眾參與地方立法的意識不強,導致參與的熱情和積極性不高。對此,應加強公眾參與地方立法的法制宣傳。可以通過報紙、電視台、電台、網路等媒體加強公眾參與立法的相關法制宣傳,給公眾提供一個了解地方立法的機會,使公眾明白地方立法同他們的利益息息相關,進而有效調動公眾參與立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要通過主動引導公眾參與地方立法,提高公眾參與地方立法的意識。在公眾參與意識和積極性不高的情況下,地方立法機關可以深入公眾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主動引導公眾參與地方立法,通過長期引導將地方立法參與轉化為公眾的自發行為。要通過營造參與型民主政治文化氛圍,促使公眾樹立參與地方立法的意識。在公眾中培育參與型法律文化,增強公眾參與信心,從而促使公眾樹立起參與地方立法的意識,使公眾參與從被動式消極參與轉變為主動式積極參與。

提升公眾參與地方立法的能力。公眾參與地方立法能力的強弱對於公眾參與地方立法效率高低的影響至關重要。當前,我國公眾參與地方立法的實際能力還比較低,由此導致公眾參與的質量較低。地方立法機關應當確立立法信息公開制度,這是提升公眾參與地方立法能力的前提。只有在信息相對對稱的情況下,公眾才有參與地方立法的能力。因此,地方立法機關應當主動公開立法過程,確立多樣的信息發布體系,將立法信息最大范圍地傳遞給公眾,使公眾能夠了解立法目的、立法過程和其中的利益均衡,從而給公眾參與地方立法提供必要信息前提。開展公眾參與地方立法的方法培訓,提升公眾參與地方立法的能力。就當前我國公眾參與地方立法提出的意見而言,原則性意見居多,缺乏可操作性,創新性建設性的意見少之又少。有鑒於此,可以到社區、學校、機關、企事業單位等地方開展公眾參與地方立法的方法培訓,教授公眾參與地方立法的方法,提升公眾參與地方立法的能力。引導公眾參與地方立法的有序化,提高其參與集合能力。當前公眾參與地方立法多以個體化、隨機化形式出現,尚處於無序狀態。未來需要地方立法機關加以適當引導,引導公眾適度集中參與,以集體智慧提升公眾參與地方立法的影響力和主動性。

完善公眾參與地方立法的渠道。只有參與渠道暢通,公眾參與地方立法的效果才能得到有效體現。當前,我國公眾參與地方立法雖然已經建立了不少渠道,但其多樣性、便捷性仍不夠,尚需結合時代發展作出完善。要優化公眾參與地方立法的傳統渠道。對於傳統的信函、電話、傳真、意見箱、電子郵件、網站留言板、面談、問卷調查、座談會、聽證會等行之有效的公眾參與地方立法渠道,要用好用足,進一步優化其參與便捷性,降低公眾參與的難度,提高其參與廣泛性。要積極探索公眾參與地方立法的新渠道、新方式。除了優化公眾參與地方立法的傳統渠道以外,還要積極探索公眾參與地方立法的新渠道,尋找更加行之有效的公眾參與途徑,例如微博、微信調查和聽證等,創造更多機會,使公眾與地方立法者和決策者能共同進行討論、商議、評估、選擇。

熱點內容
勞動法第三十八條的內容 發布:2025-01-11 20:12:40 瀏覽:399
建管所涉及的法律法規 發布:2025-01-11 20:07:44 瀏覽:359
reach法規第七條 發布:2025-01-11 19:57:29 瀏覽:125
民事訴訟法18條19條 發布:2025-01-11 19:07:54 瀏覽:238
民法中的監護 發布:2025-01-11 18:17:39 瀏覽:606
央視社會與法平安365幾點 發布:2025-01-11 18:01:47 瀏覽:966
巴中文明行為促進條例 發布:2025-01-11 16:56:01 瀏覽:566
宰殺家禽法律法規 發布:2025-01-11 16:24:48 瀏覽:237
在我國會計法規 發布:2025-01-11 16:23:10 瀏覽:556
袁世凱立法稱帝 發布:2025-01-11 15:26:46 瀏覽: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