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長法學

長法學

發布時間: 2022-05-04 18:22:51

『壹』 作為大學生應該如何在學習和生活中逐漸提高法治思維能力,養成科學的法制思維方式

法治中國的建設對國家富強民族復興和人民幸福具有重大意義。大學生要學習法律知識增強法律意識,樹立法治觀念,培養法治思維,維護法律權威,養成心中有法、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訣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習慣,成為具有較高法律素質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

一、培養社會主義法治思維

大學生要准確把握法治思維的基本含義和特徵,正確理解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基本關系,逐步培養社會主義法治思維,培養運用社會主義法治思維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法治思維的途徑很多,大學生可以通過各種機會和途徑學習法律知識、掌握法律方法。

參與法律實踐、養成依法辦事習慣等,在學習和生活中逐步提高法治思維能力,養成科學的法治思維方式。學習法律知識。學習和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識,是培養法治思維的前提。一個對法律知識一無所知的人,不可能形成法治思維。

法律知識通常包括法律法規方面的知識和法律原理方面的知識,這兩部分法律知識對於培養法治思維都很重要。只有既了解法律法規在某個問題上的具體規定,又了解法律的原理、原則,才能更好地領會法律精神,養成法治思維。

除了從書本上獲取法律知識外,還可以通過收聽收看法制廣播電視節目、閱讀法律類報紙雜志,尤其是運用新媒體等途徑學習法律知識。掌握法律方法。法律方法是法治思維的基本要素,法治思維的過程就是運用法律方法思考、分析和解訣法律問題的過程。法律方法主要包括兩個方面:

一是正確理解法律的方法,包括理解法律條文的含義、內容和精神等。

二是正確運用法律的方法。法律是調整生產生活各個方面的規范,涉及的專門領域和專業問題較多,法律本身也是一個 門]專業學科,因此,了解並掌握理解和運用法律的基本方法,有助於培養法治思維。參與法律實踐。

法治思維是在豐富的法治實踐中訓練、培養和應用的思維方式。脫離法治建設的生動實踐,難以養成法治思維方式。只有通過參與各種法律活動,在法律實踐中運用法律知識和方法思考、分析、解訣法律問題,才能養成自覺的法治思維習慣。大學生參與法律實踐的方法和途徑越來越多。

一是參與 立法討論。我國國家或地方的很多立法都要廣泛徵求意見或者進行聽證,大學生可以參與這些立法的討論,發表自己的有關意見。



二是依法行使監督權。憲法和法律賦子公民對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行為是否合法進行監督的權利,包括提出批評、建議和申訴、控告、檢舉。大學生可以通過行使這些權利,進行法律監督。三是旁聽司法審判。

凡是人民法院公開審判的案件都允許公民旁聽,大學生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旁聽法院庭審,了解案件的審判過程。四是參與模擬法庭、法律診所、法律辯論等活動,增長法律知識鍛煉法治思維。養成守法習慣。法治思維是一種習慣性思維,與長期自覺養成的生活習慣有很大關系。

大學生在生產生活中養成遇到沖突不使用武力、遇到糾紛就去查找法律的習慣,同樣是法治思維的一種具體表現。因此,大學生只有自覺遵守憲法和法律,堅持從我做起,從身邊做起,從具體問題做起,才能養成守法的習慣和法治思維。

二、尊重社繪主義法律權威

包括大學生在內的每個公民都要深刻認識尊重社會主義法律權威的重要意義,都有義務和責任維護社會主義法律權威。人民是國家的主人翁,是法治國家的建設者和捍衛者,尊重法律權威是其法定義務和必背素質。就大學生而言,作為一個公民,要在尊重法律權威方面加強砥礪。

在學習和生活積極作為,養成敬畏法律的良好品質,努力成為尊重法律權威、信仰憲法法律的先鋒。信仰法律。應當相信法律、信奉法律,樹立崇尚法律、信仰法律的牢固觀念,增強對法律的信任感、認同感。對法律常懷敬畏之心,常思敬重之情。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形同虛設。

遵守法律。大學生要用實際行動捍衛法律尊嚴,保障法律實施。參與社會活動,實施個人行為,都要以法律為依據,不得違反法律規范。處理問題、作出決定是,要先問問在法律上「是什麼」和「為什麼」是否合法可行。在處理守法和違法的關系是,要防微杜漸,防止因小失大。

在面臨選擇的重大關頭,要依法冷靜權衡,防止頭腦發熱或心存僥幸而鑄成大錯。服從法律。應當擁護法律的規定,接受法律的約束,履行法定的義務,服從依法進行的管理,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對一切依據法律和事實作出的決定,真心接受與認可,自覺予以執行。

如,對學校依據法律和校紀校規作出的各種獎懲訣定,要嚴格執行,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培養尊重法律權威的習慣。維護法律。大學生應爭當法律權威的守望者、公平正義的守護者、具有良知的護法者。對違法犯罪行為,要敢於揭露、敢於抵制;堅訣克服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消極心態,

消除袖手旁觀、畏懼不前的恐懼心理,抵制遇事迴避、私下了之的懼法現象。對於大學生及社會其他公民來說,幫扶弱智、見義勇為,不僅是一-種道德訴求,也為我國法律所規定和保護,已經成為具有法律性質的社會行為。所以,大學生要遵法守規、抑惡揚善,做新時代的護法使者。

『貳』 義務救援隊設指導員、大隊長法律許可嗎

這是屬於社會組織或者個體組織,所任命的職位沒有什麼法律所認為的或者不認可的。組織有法律保護,但任職人員沒有特別的有認可或者許可的。當然義務救援隊是屬於公益性質組織是許可的。

『叄』 刀長法律上有規定嗎

管制刀具是指匕首、三棱刀(包括機械加工用的三棱刮刀)、帶自鎖裝置的彈簧刀(跳刀)以及其他相類似的單刃、雙刃、三棱尖刀。我國1983年頒布的一個叫做對部分刀具實行管制的暫行規定指出,生產管制刀具的單位必須領取《特種刀具生產許可證》才能生產。經銷管制刀具的商店,必須申請領取《特種刀具購買證》,憑證購買。自2002年起,《規定》設置的關於刀具生產、銷售和攜帶的行政許可,被列入國務院第一批取消的審批項目。國務院取消對管制刀具的有關許可審批項目後,公安部《對部分刀具實行管制的暫行規定》中除有關許可審批的規定不再執行外,其他管理制度仍然有效。
公安部對部分刀具實行管制的暫行規定
公安部
第一條
為了保障公民人身安全,防止不法分子利用刀具作為凶器進行犯罪活動,特製訂本規定。
第二條
本規定所管制的刀具是:匕首、三棱刀(包括機械加工用的三棱刮刀)、帶有自鎖裝置的彈簧刀(跳刀)以及其它相類似的單刃、雙刃、三棱尖刀。
第三條
匕首,除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人民警察作為武器、警械配備的的外,專業狩獵人員和地質、勘探等野外作業人員必須持有的,須由縣以上主管單位出具證明,經縣以上公安機關批准,發給《匕首佩帶證》,方准持有佩帶。
佩帶匕首人員如果不再從事原來的職業,應將匕首交還配發單位,《匕首佩帶證》交回原發證公安機關。
第四條
機械加工使用的三棱刮刀,只限工作人員在工作場所使用,不得隨意帶出工作場所。
第五條
製造上述管制范圍內刀具的工廠、作坊,必須經縣、市以上主管部門審查同意和所在地縣、市公安局批准,發給《特種刀具生產許可證》,方准生產。刀具樣品及其說明(名稱、規格、型號、用途、產量)須送所在地縣、市公安局備案。產品須鑄刻商標和號碼(順序號或批號)。
第六條
經銷上述管制范圍內刀具的商店,必須經縣、市以上主管部門審查同意和所在地縣、市公安局批准。購銷要建立登記制度,備公安機關檢查。
第七條
購買上述管制范圍內刀具的單位和個人,必須符合第三、四條關於持有和使用的規定。軍隊和警察,由縣、團以上單位憑上一級主管部門批準的函件,向指定單位定購。專業狩獵人員和地質、勘探等野外作業人員,由所屬單位向所在地縣、市公安局(公安分局)申請《特種刀具購買證
》,憑證購買。三棱刮刀,憑單位介紹信向批准經銷的商店購買。
第八條
使用上述管制范圍內刀具的單位,必須建立健全使用保管制度,加強刀具的管理和檢查,確保安全。持有上述刀具的個人,對刀具應妥善保管,不得隨意贈送、轉借他人使用。發現丟失、被盜,要及時報告公安保衛部門。凡因保管不當,造成丟失、被盜,而釀成嚴重後果的,要追究有
關人員和單位領導的責任。
第九條
嚴禁任何單位和個人非法製造、銷售和販賣匕首、三棱刀、彈簧刀等屬於管制范圍內的各種刀具。嚴禁非法攜帶上述刀具進入車站、碼頭、機場、公園、商場、影劇院、展覽館或其它公共場所和乘坐火車、汽車、輪船、飛機。
第十條
本規定下達後,凡製造、銷售上述管制范圍內各種刀具的單位和持有匕首的專業狩獵人員和地質、勘探等野外作業人員,須向公安機關補辦登記許可手續。非因生產、工作需要持有上述刀具的,應一律自動送交當地公安機關。
第十一條
《特種刀具生產許可證》、《匕首佩帶證》和《特種刀具購買證》,樣式由公安部統一規定,各省、市、自治區公安廳、局統一印製。
第十二條
少數民族由於生活習慣需要佩帶的刀具,由民族自治地區制訂辦法管理。
少數民族使用的藏刀、腰刀、靴刀等,只准在民族自治地方(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銷售。
第十三條
違反本規定,非法製造、銷售、攜帶和私自保存管制范圍刀具的,公安機關應予取締,沒收其刀具,並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條例》有關條款予以治安處罰;有妨害公共安全行為,情節嚴重,觸犯刑律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十四條
各省、市、自治區人民政府可根據本規定,制訂具體管理辦法,報公安部備案。

『肆』 特急!!!關於弘揚憲法精神,構建和諧校園的徵文

訪全國普法辦主任、司法部部長 張福森

在2004年「12·4」全國法制宣傳日即將到來之際,全國普及法律常識辦公室主任、司法部部長張福森接受了本報記者的采訪。

記者:今年12月4日是第4個「12·4」全國法制宣傳日,請問今年「12·4」全國法制宣傳日的主題是什麼?基於什麼考慮?

張福森:今年「12·4」全國法制宣傳日的主題是「弘揚憲法精神,增強法制觀念」。主要基於以下考慮:

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是治國安邦的總章程,是保證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長治久安的法律基礎,是黨執政興國、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法制保證。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建立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公民和全社會憲法意識的提高。依法治國方略只有在良好的憲法意識環境中才能得到有效地實施。廣大幹部群眾都要認真學習憲法、遵守憲法、維護憲法,以憲法為根本的活動准則,保證憲法在全社會的貫徹實施。因此,進一步加強憲法宣傳教育,在全社會牢固樹立憲法意識,努力創造崇尚憲法、遵守憲法、維護憲法的社會法制環境,意義重大。

增強公民的法制觀念是法制宣傳教育工作的重點和目標。公民法制觀念的內涵很豐富,包含了依法參與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的觀念,依法規范生產和生活即依法辦事的觀念,依法監督國家權力行使的觀念,依法維護自己合法權益的觀念,依法履行法定義務的觀念等。公民法制觀念的水平,直接影響著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實施,制約著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的歷史進程。因此,必須通過扎實有效的法制宣傳教育,實現全體公民法制觀念的形成和提高。

今年我們確定「弘揚憲法精神,增強法制觀念」這個主題,目的是進一步增強公民的憲法意識,使公民明確憲法和法律不僅是全體公民必須遵循的行為規范,同時也是保障公民權利的法律武器,增強公民對社會主義祖國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切實尊重和保障人權,真正做到人民當家作主。

圍繞這一主題,中宣部、司法部聯合下發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門在今年「12·4」全國法制宣傳日期間,重點宣傳憲法的基本原則和精神實質,宣傳憲法所體現的我們黨堅持以人為本,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執政理念和人民當家作主的基本精神,形成依法執政、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依法辦事,學法、守法、用法的良好社會環境;領導幹部和公職人員依法正確行使權力,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全體公民要行使好公民的權利,履行好公民的義務,依法維護好自身的合法權益;企業經營管理人員要守法誠信、依法經營,促進物質文明建設;廣大青少年要學習基本的法律知識,遵紀守法,努力學習,逐步培養法律素質,做合格的小公民。

記者:全民普法從「一五」普法規劃實施以來已開展了近二十年,請您談談近二十年來特別是「四五」普法以來的工作成效?

張福森:全民普法是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的偉大實踐,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必然要求。從1985年制定第一個五年普法規劃至今,已進入實施第四個五年普法規劃的後期。近二十年來,作為民主法制建設的重要基礎工作,法制宣傳教育工作緊緊圍繞黨和國家的工作大局,緊密結合國家民主法制建設的發展和需要,宣傳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基本方略,宣傳民主法制思想,宣傳憲法和國家的基本法律,在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推進依法治國方略的實施中,發揮了重要的基礎性作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特別是「四五」普法以來,法制宣傳教育工作繼續向廣度推進,向深度拓展,「四五」普法規劃確定的「兩個轉變、兩個提高」的目標,正在逐步得到落實。今年4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又審議了司法部受國務院委託所做的《關於貫徹全國人大常委會〈決議〉,開展第四個五年普法工作三年來情況的報告》,並給予充分肯定。之前,全國人大內務司法委員會組織了4個調研組分赴重慶、湖南、福建、陝西四省市,對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進一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的決議》的執行情況開展了調查研究。根據社會各界的反映和調查研究顯示,在各級黨委和政府領導和各級人大常委會的監督下,「四五」普法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全社會的憲法意識逐步增強,領導幹部學法制度初步建立,行政機關和執法人員執法為民、依法辦事的意識和能力有所提高,青少年法制宣傳教育進一步落實,農村鄉鎮和城市社區法制宣傳教育有較大發展,總之,「四五」普法規劃和人大決議確定的目標正在逐步得到落實。

當然,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雖然取得了顯著成效,但在實際工作中也還存在一些需要重視和解決的問題,如部分領導幹部對普法的認識不高,學法用法自覺性不強;少數行政執法人員法律學習與法治實踐脫節,存在違法行政的現象;一些地方法制宣傳教育重形式,輕實效;在基層法制宣傳教育仍存在死角和盲點,農村和進城務工流動人員的普法工作難以落實。這些問題的存在,影響了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深入開展,需要我們在今後的工作中,認真加以改進。

記者: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請您談談做好法制宣傳教育工作對提高依法執政水平具有哪些積極意義?

張福森:依法執政是新的歷史條件下黨執政的一個基本方式。黨的執政能力的提高,首先體現為依法執政能力的提高,體現為廣大黨員幹部法律素質的提高。依法執政需要我們的政府和廣大幹部牢固樹立法制意識,按照依法治國方略的要求,依法決策,依法行政;依法執政需要我們的人民群眾培養和形成法律意識,依法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依法參與管理國家經濟、政治和社會事務;依法執政需要在全社會營造良好的法治環境,充分運用法律的手段來構建社會主義的和諧社會。可以說,依法執政目標的提出,對法制宣傳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理解:

提高依法執政水平,需要打牢法制宣傳教育這一基礎。依法執政的基礎在於全民尤其是領導幹部知法守法,以法律作為衡量行為的標准,使自己的行為符合法律的要求,而法制宣傳教育正是把法律交給億萬人民群眾的一項社會工程。通過普法使幹部群眾了解法律、掌握法律,依法管理國家,為依法執政打下堅實的群眾基礎、思想基礎和能力基礎。

提高依法執政水平,需要發揮法制宣傳教育的先導性作用。倡導全社會的法治化管理,要求領導幹部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不斷提高依法決策、依法管理、依法辦事的能力,是依法執政在國家管理和社會服務工作中的具體落實。「提高全社會法治化管理水平」是「四五」普法規劃確定的重要目標之一,把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作為「四五」普法的重點對象,目的就在於使社會各項事務納入法治化管理軌道,全面推進依法執政目標的實現。實現這一目標,教育要先行。只有不斷深化法制宣傳教育工作,才能使法律知識得到普及,法制觀念逐步形成,依法辦事能力逐步增強。

提高依法執政水平,法制宣傳教育必須常抓不懈。通過扎實有效的法制宣傳教育,提高以領導幹部為重點的全體公民的法制觀念和依法辦事的能力,是提高依法執政能力的重要方面。法制宣傳教育的對象始終處於一個不斷更新的過程,國家法制建設也處於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同時,法制觀念的樹立和法治能力的培養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這就決定了法制宣傳教育是一項長期的工作。從細微處入手,在點點滴滴中培養法制觀念,也是法制宣傳教育必須遵循的工作規律。

總之,法制宣傳教育是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基礎性工作,也是提高黨的依法執政能力、倡導依法行政的基礎性工作。今後一個時期,法制宣傳教育必須以十六屆四中全會精神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決定》的精神和要求,明確思想、加強指導,切實提高工作的實效性,為提高依法執政水平作出積極的貢獻。

記者:「四五」普法還剩下最後一年。請您談談下一步法制宣傳教育的總體思路?

張福森:明年是「四五」普法的最後一年。普法工作要以十六屆四中全會和《決定》精神為指導,總結前二十年的經驗,研究法制宣傳教育發展的思路,我們必須著力加強四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用科學發展觀指導法制宣傳教育,明確工作的指導思想。法制宣傳教育工作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促進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要把服務群眾、切實維護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法制宣傳教育的終極目標。在宣傳內容上,選擇群眾最需要、與群眾生產生活聯系最密切的法律知識作為宣傳重點;在宣傳方式上,選擇群眾最方便、喜聞樂見的形式;在宣傳效果上,以人為出發點,以群眾對法律知識、法律意識的接受和運用程度作為評價的尺度。

二是以促進市場經濟發展為目的,實現法制宣傳教育的服務功能。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法制宣傳教育必須放在發展的大局下來謀劃和安排,以是否有利於推進經濟發展來衡量和檢驗。法制宣傳教育服務於發展,就是要把市場經濟法制宣傳作為當前法制宣傳教育的重點,通過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法制宣傳、誠信建設法制宣傳等專項活動,宣傳黨和國家關於發展市場經濟的法律法規,宣傳規范和服務市場運行的法律法規,宣傳管理經濟行之有效的法律途徑和手段等,使法制宣傳教育職能作用在服務發展中得到最充分的實現。

三是切實維護社會穩定,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發揮積極作用。妥善協調各方面的利益關系,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是實現發展和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需要。要通過加強法制宣傳教育,在全社會傳播法律知識、弘揚法治精神、倡導法律意識,使人民群眾正確理解法律法規和國家政策,分清合法與非法,運用法律手段,通過合法程序,依法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通過法治渠道解決矛盾糾紛和問題。要通過加強法制宣傳教育,促進執法機關嚴格執法司法機關公正司法,保證法律的正確實施,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維護和促進社會穩定,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四是綜合、合理、有效地利用社會資源,推進法制宣傳教育的發展。全社會廣泛參與是法制宣傳教育的重要特點,調動一切社會力量,開展深入細致的法制宣傳,有利於擴大宣傳的覆蓋面,有利於提高宣傳資源的有效利用率,有利於形成宣傳合力,提高宣傳效果。在今後的法制宣傳工作中,要形成法制宣傳職能部門、各級國家機關、新聞傳播機構以及包括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在內的全體公民之間,上下聯動、全面發展的宣傳網路;需要結合社會的發展,針對群眾的學習能力和接受能力,努力探索更易為群眾接受的宣傳形式和宣傳方法,增強宣傳的實效性;要特別注意發揮電視、廣播、報紙、網路等大眾傳媒的作用,發揮它們迅速、生動、直觀的優勢,寓法制於新聞事件,寓法制於百姓生活、寓法制於文藝娛樂,提高宣傳覆蓋率和吸引力。

明年是實施「四五」普法規劃的最後一年,也是關鍵性的一年,要緊緊圍繞「四五」普法總結驗收和制定「五五」普法規劃,在突出重點上下功夫,切實把領導幹部、公職人員和青少年的學法用法落到實處;在調查研究上下功夫,加大研究力度,把握工作規律性,提高預見性;在實際效果上下功夫,轉變觀念,完善工作運作方式,研究普法內容和對象的特點,增強針對性和實效性。

法制宣傳教育是一項政府主導的,適應經濟、政治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全社會共同參與,旨在提高公民法律素質的公益性社會事業。希望全社會都來關注和支持法制宣傳教育,積極參與,大力推進,為法治社會的建立打下堅實的基礎。

全國法制宣傳教育標識確定

本報訊 (記者吳坤)全國法制宣傳教育標識徵集和評選工作日前結束。經評選,廣東省深圳市魏世敏獲一等獎;遼寧省大連市劉新安、遼寧省沈陽市王子東獲二等獎;福建省福鼎市劉明華、浙江省杭州市王進、遼寧省大連市劉新安獲三等獎;北京市劉文勇、湖北省武漢市吳穎豫、吳青竹獲創意獎。

伴隨著我國法制建設前進的步伐,法制宣傳教育工作已經走過了近二十年的歷程。為進一步推動具有中國特色的法制宣傳教育工作,更好地聯系和服務大眾,樹立法制宣傳教育工作品牌,全國普及法律常識辦公室前不久向全社會廣泛徵集法制宣傳教育標識。徵集活動在社會上產生了較大的反響,社會各界踴躍投稿,共收到作品557件。全國法制宣傳教育標識徵集辦公室專門邀請有關專家、學者組成評審工作委員會,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美協平面設計委員會主任陳漢民擔任此次評審專家組組長。

根據評選標准,評審委員會成員嚴格按照程序,進行了集體評議,採取無記名投票的方式,按得票數多少,最終評選出一等獎一名、二等獎二名、三等獎三名、創意獎二名。

深圳市升陽升廣告有限公司魏世敏創作的作品得到了評委們好評,最後獲一等獎。評委們認為:該作品底色為紅色,由「法」字演繹而來。「法」字的「水」部放射出三條弧形光帶,穿越整個圓形,具有動感、傳播、放射、擴大之效應,寓意法律知識和法制觀念像光芒一樣在全社會傳播,同時又如一隻用於宣講法律知識的喇叭。「法」的「去」部,造型如一把金鑰匙,插在三條光帶中,象徵通過法制宣傳教育開啟法律知識之門,啟迪公民的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作品採用圓形構圖,既符合中國傳統的審美習慣,又有鮮明的時代感。作品簡潔大方,構思新穎,內涵豐富,易懂、易記、易識別,應用方便。

根據專家提出的修改意見,作者對作品進行了進一步修改,全國普法辦公室已確定該作品為全國法制宣傳教育標識。

中宣部宣教局、司法部法宣司與本報共同主辦 依法執政與法制宣傳教育理論研討會在京舉行

本報訊 在「12·4」全國法制宣傳日即將到來之際,由中央宣傳部宣傳教育局、司法部法制宣傳司和法制日報社聯合主辦的依法執政與法制宣傳教育理論研討會日前在京舉行。

與會專家認為,依法執政是依法治國的關鍵環節之一;是我們黨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照憲法和法律掌握國家政權、行使國家權力,保證人民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推進「三個文明」協調發展,從法律和制度上實現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是保證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制度保障。提高依法執政能力,堅持和實行依法執政,一個基本前提,就是全體共產黨員和各級領導幹部要提高認識,轉變觀念,切實樹立依法執政的法治意識。

與會專家指出,為了推進依法執政,建設法治社會,必須廣泛而深入地開展法律知識教育,使每個公民了解憲法和法律知識。大眾媒體是宣傳普及法律知識最有效、最節約社會成本的方式。因此,要充分發揮大眾傳媒在法制宣傳領域的重要作用,同時要利用網路等先進的科技手段來宣傳法律知識。

法制日報社總編輯雷曉路主持研討會。司法部法制宣傳司副司長王進義,法制日報社副總編輯陳會禮、副社長周秉鍵和中宣部宣教局有關同志出席研討會。

(鄭文)

12·4專題報道 弘揚憲法精神 增強法制觀念

依法執政與法制宣傳教育理論研討會發言摘登

重視大眾媒體在法制宣傳中的作用

北京大學黨委副書記、副校長 吳志攀

法制宣傳教育是一種公共教育產品。教育的功能是傳輸知識,傳輸人類積累的經驗,法制宣傳教育就是傳輸法律知識的一種普及性的教育方式。

如果沒有法制宣傳教育,大眾獲得司法知識是非常有限的,因為專門法律知識訓練機構法學院,專門司法機構法院、檢察院及專門的司法服務機構律師事務所等,只能提供對專業人員的法律教育,對社會公眾的法律教育力所不能及。

對於我們這個人口眾多的大國來說,僅靠這些機構進行法律教育和培訓是不夠的,我們的大眾媒體參與法制宣傳,才會有數億大眾獲得法律知識和法制教育。我國大眾媒體早已經開始參與法制宣傳和法律知識傳播工作了,《法制日報》等報紙和雜志進行著更加專業的法制宣傳。這些媒體在這些方面已經獲得了很好的社會效益,獲得公眾的接受和好評。

在當今復雜社會里,由於個人學習能力的提高,外來知識的介入,多元價值的融合,不同文化與觀念的交叉並存,都使得法律知識的專門訓練很困難。因為在今天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復雜社會情況多變,我們接受信息最快的方式和渠道更多的不是從書本上,也不是在課堂里,而是從網路上,或者在電視里,或報紙雜志上。

這些按照分秒來計算信息流量的電子化的傳播科技,給大眾媒體提供了對公眾巨大的影響力,各種媒體給我們這一代以及下一代提供了圖文並茂、有聲音有畫面的信息。這些信息的真實程度和生動程度都比文字信息更加豐富,更加復雜。這些信息技術讓我們的社會大眾可以更有深度和廣度地觀察復雜社會的各種畫面和各種聲音,閱讀各種信息和各種觀點,連續不間斷的這種社會全記錄信息,將給我們的學習帶來不斷的革命。這些正是宣傳,特別是法制宣傳所特有的功能。

我們今天幾乎離不開公共媒體,因而也就必然受到媒體的影響,也許在當前影響我們大眾生活最大的就是媒體。如果讓這種具有巨大影響力的媒體發揮更大的法制宣傳教育功能,並將法律知識,特別是新知識普及到大眾,使大眾具備基本的法律知識,就像大眾具有基本的健康知識一樣,一方面將減輕醫院的壓力,更重要的是將由於自己的健康水平提高而使生活更美好。法律知識的大眾化普及也是如此,一方面必將減輕各種案件對法院等司法機關的壓力,另一方面也由於公民自己的法律知識提高,避免各種糾紛發生的可能性而使自己的生活更加幸福。

大眾媒體宣傳法律知識和法制理念是普法工作最有效、最節約社會成本的方式。用大眾媒體對公眾的巨大影響作用來宣傳法制,進行法律知識的教育,將造福於我們的社會大眾。

樹立依法執政的法治意識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所副所長李林

提高依法執政能力,堅持和實行依法執政,一個基本前提,就是全體共產黨員和各級領導幹部要提高認識,轉變觀念,切實樹立依法執政和法治意識。

首先,樹立尊重保障人權的意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執政為民」是我們黨依法執政的本質特徵。把這一本質特徵的要求轉化並且體現在社會主義法治方面,就應當樹立「我們的一切權力來自人民並且屬於人民」的人民主權觀念。在社會主義中國,人民是國家的主人、社會的主體,國家和執政黨擁有和行使人民賦予的權力,就必須做到「權為民所用」。同時,依法執政為民,不僅是理論的、原則的,更是實踐的和具體的,用一句法律話語來概括和表達,就是要尊重和保障各項人權。我國憲法和法律規定的人權,是人民各種利益和要求的具體化、法律化,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地尊重和保障所有人的人權,既是我們黨通過依法執政來實現「執政為民」的重要體現,也是社會主義法治原則的基本要求。

其次,樹立憲法和法律具有極大權威的意識。在依法治國的條件下,憲法和法律具有極大的權威與堅持黨的領導和依法執政是統一的,與人民民主是一致的。我國憲法和法律是執政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的規范化、法律化,體現了黨的主張和人民意志的統一。因此,依法執政就是依照黨的主張和人民的意志治國理政,而樹立憲法和法律的極大權威,實質上是確立和維護我們黨的領導和執政地位的極大權威,是確認和保障人民當家作主政治權力的極大權威。

第三,樹立領導立法、帶頭守法的意識。堅持和實行依法執政,首先要有「良法」可依。為此,應當加強黨對立法工作的領導,善於使黨的主張通過立法機關的法定程序成為國家意志,成為全社會一體遵循的行為規范和准則,從制度上、法律上保證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貫徹實施。其次要保證憲法和法律正確有效的實施。我們的憲法和法律是黨領導人民制定的,黨的各級組織、全體共產黨員特別是各級領導幹部要率先垂範,以身作則,帶頭遵守憲法和法律。遵守憲法和法律是依法執政的內在要求,與堅持黨的領導、服從人民利益是完全一致的。

第四,樹立權力要受監督制約的意識。任何權力不受監督制約必然產生腐敗。我們黨依法執政,一方面是通過依法行使政治性「公權力」來實現「執政為民」的政治訴求;另一方面是通過制度和法律來保證這種公權力有作為的正確行使,防止腐敗。

規范「執政能力」的內涵及意義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所研究員莫紀宏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指出,要將加強「執政能力」建設作為今後一段時間內加強執政黨自身建設的工作重點。將執政能力建設上升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來加以認識,說明了我們黨在領導人民進行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八十幾年的過程中,已經積累了比較豐富的執政經驗,能夠比較嫻熟地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來看待我們黨在中國社會發展進程中所處的歷史地位和所起的歷史作用,符合現代民主和法治社會中執政黨科學執政的一般規律和要求。

應當看到,執政能力問題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社會管理和國家管理問題。應當以科學求實的精神來全面認識執政能力的內涵和意義。從科學管理學的角度來看,它是由各種具體的管理社會和國家的能力構成的,尤其體現在執政黨對整個社會發展趨勢的科學把握能力以及對國家政權組織形式的科學建構能力等方面。

首先,執政能力體現了黨執政的社會基礎,也就是執政黨所具有的群眾基礎。只有執政黨的各項路線、方針和政策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充分反映民意,執政黨的各項重要決策才具有深厚的民意基礎和合法性。

其次,執政能力集中表現在執政黨執政的行為能力等各個方面。包括作出決策的能力,執行決策的能力,管理社會和國家的能力,處理國內外重大事務的能力,處理緊急危機事件的能力,協調社會發展的能力,維護國家主權和保障人民安居樂業的能力等等。這些具體的行為能力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與執政黨自身的整體執政行為能力密切相關。執政黨沒有嚴密有效的黨組織,沒有素質高超、品質超群的黨員領導幹部,沒有樂於奉獻和具有高度黨性原則的普通黨員,是很難獲得有效的執政的行為能力的。因此,執政黨的組織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執政黨的行為能力。

再次,執政能力的核心是依法執政的能力。執政黨對社會事務和國家事務的管理活動主要是通過國家的法律制度來進行的,因此,執政黨能否科學有效地運用法律制度來管理好國家,能否樹立法治在社會管理和國家管理中的權威,是考驗執政黨執政能力的重要標志。

最後,執政能力關鍵體現在執政的實效上。執政能力建設必須有賴於一套科學合理的能力建設評估系統的存在。既需要執政黨自身對執政能力有比較正確的認識,也要廣泛聽取來自執政黨外部的評價意見。執政能力建設是執政動機、執政目的與執政方式、執政效果的有機統一。

依法執政的核心是依憲執政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焦宏昌

依法執政思想的提出,是中國共產黨執政理念的升華,也是對執政黨執政行為的客觀要求與規范。2004年我國新的憲法修正案,更把依法執政的核心集中到依憲法執政上來。

這一命題,內含著以下要點:

第一,「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入憲,強化了中國共產黨執政的正當性。修憲使「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成為憲法規定,從政治、經濟、文化三個方面固化了中國共產黨執政的合憲性和正當性,具有重要價值。作為一個有效力的憲法規范,「三個代表」也成為衡量和約束執政黨行為的法律憑據。「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即是對這一規范的最好詮釋。

第二,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協調發展的入憲,凸顯了中國共產黨執政方式的重大轉變。政治文明是人類文明的成果,是制度文明的結晶。在憲法所確認的行之有效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下,中國共產黨採取怎樣的執政方式,通過有效的制度創新,實現黨的領導與人民當家作主的統一,實現黨的意志與人民的意志的統一,是擺在執政黨面前的重大課題。實踐證明,把黨的意志上升為國家的意志,並用成文法的形式表現出來,一切國家機關、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一切組織和個人都依憲法和法律辦事,都沒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體現了憲法和法治的精神。

第三,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的入憲,明晰了中國共產黨的執政目標。人權是人類文明的尺度,是一切公權的前提。保障人權表明國家要承擔積極作為的責任。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情為民所系,即是對廣大黨的組織和幹部的根本要求。國家的法制宣傳教育部門和輿論宣傳陣地,要做好憲法的宣傳教育工作,進行多種多樣的、生動活潑的宣傳,以求深入人心。

在參與型行政中培養法制觀念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楊建順

我國《憲法》第2條規定,「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人民依照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這是參與型行政的憲法根據。

建設參與型行政是憲法所確立的參政理念的基本要求。所謂參與型行政,亦稱互動型行政,是指行政機關及其他組織在行使國家行政權,從事國家事務和社會公共事務管理的過程中,廣泛吸收私人參與行政決策、行政計劃、行政立法、行政決定、行政執行的過程,充分尊重私人的自主性、自立性和創造性,承認私人在行政管理中的一定程度的主體性,明確私人參與行政的權利和行政機關的責任和義務,共同創造互動、協調、協商和對話的行政程序和制度。此種「參與型行政」或「互動型行政」,反映了政風建設的新理念,是依法執政的基本要求,通過保證公眾對行政的廣泛參與和監督等一系列的制度安排,來規范公

『伍』 離婚後探視孩子的時間長短法律上有規定嗎

離婚後探視孩子法律是並沒有明確規定探視時間長短,為了雙方各自安好互不幹擾應該不用探視的時間過長比較好,做到相互尊重,在離婚後的雙方最好是不要在同一屋過夜,這樣是很不好的。

『陸』 「法律在我身邊」論文

一個人自出生起,依法成為我國公民起,就與法律結下了不結之緣,無論在家庭生活,學校生活還是社會生活中,法律都與其息息相關.
《今日說法》欄目,為我們講述一個人生來,就受到我國法律的保護,又受到我國法律的約束.既充分享有法律賦予公民的權利,又必須履行法律規定的義務.它告訴我們日常生活中,都會發生的犯罪事實,告訴人們如何做到是守法的好公民.
在現實生活中,公民都因種種糾紛,可通過"打官司"的途徑,依法得到解決.公民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可得到法律的保護和援助.可公民一旦觸犯了法律,實施了違法犯罪行為,要依法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今日說法》把相關的法律與公民的生活,法律與國家的治理有著密切的聯系,我們就應崇尚法律,學習法律,做知法,守法的好公民.
今日說法與我
放假時,我每天都要看中央電視台的《今日說法》,可是開學了;又得同它分別了,終於學校在每天中午,打開電視讓我們收看《今日說法》欄目,讓我們認識法,更加了解法.我終於又能與《今日說法》相會了.
看了《今日說法》我變了,我變得懂事了,我懂得了什麼事情我們該做,該認真的做,什麼事情不該做,該堅決拒絕.件件真實的案件,告訴我們,孩子受法保護,學生受法保護,百姓受法保護,官員受法保護,國家一切...一個人自出生起,依法成為我國公民起,就與法律結下了不結之緣,無論在家庭生活,學校生活還是社會生活中,法律都與其息息相關.
《今日說法》欄目,為我們講述一個人生來,就受到我國俯骸碘繳鄢劑碉烯冬樓法律的保護,又受到我國法律的約束.既充分享有法律賦予公民的權利,又必須履行法律規定的義務.它告訴我們日常生活中,都會發生的犯罪事實,告訴人們如何做到是守法的好公民.
在現實生活中,公民都因種種糾紛,可通過"打官司"的途徑,依法得到解決.公民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可得到法律的保護和援助.可公民一旦觸犯了法律,實施了違法犯罪行為,要依法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今日說法》把相關的法律與公民的生活,法律與國家的治理有著密切的聯系,我們就應崇尚法律,學習法律,做知法,守法的好公民.
今日說法與我
放假時,我每天都要看中央電視台的《今日說法》,可是開學了;又得同它分別了,終於學校在每天中午,打開電視讓我們收看《今日說法》欄目,讓我們認識法,更加了解法.我終於又能與《今日說法》相會了.
看了《今日說法》我變了,我變得懂事了,我懂得了什麼事情我們該做,該認真的做,什麼事情不該做,該堅決拒絕.件件真實的案件,告訴我們,孩子受法保護,學生受法保護,百姓受法保護,官員受法保護,國家一切公民,各種職業,各種合法利益都有法律的保護,但同樣受保護的也同時受法的約束,總而言之法律是保護無違者的.
《今日說法》在生活中影響我,與別人發生沖突,不應頭腦發熱,總想以打架判勝負,這樣往往會使自己無形中走上違法的道路.小偷,小摸是違法行為,應堅決拒絕,搶劫,敲詐也要受到法律制裁.當自己家人,朋友等的合法利益受到侵害時,吵架,打鬧無濟於事,而是火上加油,此時法律是我們維護自己合法利益的最有效,強大的武器.《今日說法》對我說要做個遵法,守法,護法用法的好公民.

『柒』 沈陽東陵區長城法律服務

你就是那個受害者嗎?唉,現在這年頭,什麼都騙啊!
你就看開點吧,破財消災,破財消災。

『捌』 公司員工每周工作時長法律規定應為多少小時

目前實行的是職工每日工作8小時,每周工作不超過40小時。但如果有生產需要,可以適當延長。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第三十六條 國家實行勞動者每日工作時間不超過八小時、平均每周工作時間不超過四十四小時的工時制度。

第三十八條用人單位應當保證勞動者每周至少休息一日。

第四十一條用人單位由於生產經營需要,經與工會和勞動者協商後可以延長工作時間,一般每日不得超過一小時;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長工作時間的,在保障勞動者身體健康的條件下延長工作時間每日不得超過三小時,但是每月不得超過三十六小時。

第三十九條企業因生產特點不能實行本法第三十六條、第三十八條規定的,經勞動行政部門批准,可以實行其他工作和休息辦法。

這兩個時間都是合法的,因此根據單位選擇不同,時間也不同。有法律規定企業必須執行。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第四十三條用人單位不得違反本法規定延長勞動者的工作時間。

(8)長法學擴展閱讀:

縮短工作時間:

是指法律規定的在特殊情況下勞動者的工作時間長度少於標准工作時間的工時制度。即每日工作少於8小時。縮短工作日適用於:

(1)從事礦山井下、高溫、有毒有害、特別繁重或過度緊張等作業的勞動者;

(2)從事夜班工作的勞動者;

(3)哺乳期內的女職工。

延長工作時間:

是指超過標准工作日的工作時間,即日工作時間超過8小時,每周工作時間超過40小時。延長工作時間必須符合法律、法規的規定。

『玖』 海商法中關於船長職責內容的分析

貼篇論文~搜的~

下船長法律地位略析

--------------------------------------------------------------------------------
作者: 馬得懿( 大連海事大學 法學院 遼寧大連 116026)
關鍵詞:海商法 船長 法律地位

摘要:本文在分析綜述現行《海商法》下船長的各種職能,明確船長法律地位的基礎上,討論了《海商法》對船員范圍的界定,並提出了相關見解。

Keywords: China Maritime Code Shipmaster Legal Status
Abstract: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definition and distinguish of the Shipmaster and Crew under the China Maritime Code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and summary to the functions of shipmaster, and classification of the Master』s legal status.The author』s own views and suggestions on the Shipmaster』s legal status also are put forward for improvement accordingly.

Title: On the Shipmasters Legal status Under the CMC

一.引言

一些相關國際公約和主要海運國家的海商立法或專門法律法規都對船長特別是遠洋船長的法律地位予以界定,以便從法律的高度促進和保障船長在航海活動中更好地履行其職能。這是由船長極富特色的身份決定的。同樣,以海上運輸關系和船舶關系為調整對象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商法》(CMC:China Maritime Code,以下簡稱《海商法》)在相關章節中集中地規定了船長的職能、許可權以明確其法律地位。不僅由此,縱觀《海商法》都直接或間接地涉及到船長的法律地位問題。
船長的法律地位通過其在不同的海事法律關系中的權利和義務體現出來。在一定程度上,船長兼有指揮、管理、准司法、公證、代理等多種職能。船長在航海實踐中的職能決定了船長處於十分重要的法律地位,而且處於不同的法律關系中。這就決定了船長具有多重的法律地位。總之,船長多重的法律地位,滲透到《海商法》諸多法律制度之中,這正是船長頗具特色的法律地位的魅力之所在。
二、《海商法》在明確界定船長法律地位的同時,也昭示了船長作為海事法律關系主體的必然性。
主體的存在使世界變得有意義,因此,主體是第一位的,客體是第二位的。1在討論《海商法》下船長的法律地位之前,有必要明確一下船長是不是《海商法》中海事法律關系的主體?毫無疑問,《海商法》明確地將船長視為諸多海事法律關系的主體之一。船長作為船舶所有人的代理人或代表人與海事法律關系中的第三人所為的法律行為,表明了船長處於海事法律關系的主體地位的必然性。我國海商法學者也認為:公民是指與海上運輸和船舶管理有關的人,特別是船長、船員、引航員或國家航運行政機關的工作人員。2 《海商法》第32條規定:「船長、駕駛員、輪機長、輪機員、電機員、報務員必須由持有相應適任證書的人擔任。」這表明,從行政法律關系角度看,《海商法》明確了船長是海事關系的主體。同時,也有人按照經營的業務劃分海事法律關系的主體,將船長視為海事法律關系的主體之一。
之所以有人認為《海商法》中雖然明確了船長的法律地位,但卻忽視了或淡化了船長在《海商法》中海事法律關系主體的色彩,主要有以下原因。首先,是受外國有關法律的影響。有的海運國家和地區相關立法否認了船長是海事法律關系的主體,而認為船長應是船舶所有人的輔助人員。在英美有關海事立法中,認為船長與作為海事法律關系主體之一的船舶所有人是僱傭與被僱傭關系。其次,是囿於《海商法》對其調整對象的界定。《海商法》第1條規定:「為了調整海上運輸關系、船舶關系,維護當事各方的合法權益,促進海上運輸和經濟貿易的發展,制定本法。」由此看來,我國《海商法》的調整對象是海上運輸關系和船舶關系。海上運輸關系,主要是指有關海上運輸合同關系、海上侵權關系以及海上特殊風險產生的社會關系。而船舶關系,也就是與船舶有關的特定社會關系,主要包括船舶的法律地位、船舶物權、船舶安全、船舶管理諸多關系。可見,《海商法》在規定其調整對象時並沒有直接地大量地提到與船長有關的特定社會關系。其實,這絲毫不能動搖船長作為海事法律關系地主體。首先,《海商法》調整「船舶關系」的內涵及於船員管理上,主要是指船長、船員證書的管理與船舶安全的管理。其次,船長獨具特色的法律地位,才使船長的權利義務表現在諸多海事法律關系之中,包括海上運輸關系和船舶關系。目前有一種觀點或立法傾向,認為應該將與船員制度、船員管理等方面有關的海事法律法規納入到海上交通安全法律體系之中。至於這種觀點是否科學,從我國目前的海商法體系及航運實踐上看,是值得商榷的。
三 從公私法的角度,看《海商法》下船長的法律地位
從公法的角度看《海商法》下船長的法律地位問題,主要是指基於社會公共利益而對船舶進行管理而產生的職能,進而明確船長的法律地位。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即船長處於領導者和管理者的法律地位、行使准司法權的法律地位、公證人的法律地位。《海商法》賦予船長以一定的准司法權。《海商法》第36條對船長的這種准司法權予以明確地規定,進而使船長處於極富特色的行使准司法權的地位。這完全是由航海活動的特殊性及船舶作為一個封閉的小社會所決定的。行使司法權職能本是主權國家的司法機關所行使的職能,但由於船長在航海活動中的特殊地位,法律便賦予船長能代表國家機關行使一定的司法權。與船長具有行使准司法權的法律地位一樣,船長在特定情形之下,也處於公證人的法律地位。這也是法律賦予船長在特定情況下所表現出的有特色的法律地位。公證職能本是國家公證機關所行使的職能,《海商法》賦予船長一定的公證職能,使其處於公證人的法律地位。
從私法的角度看《海商法》下船長的法律的地位,主要體現在在航海活動中,船長為了維護船舶所有人、船上人員以及船載貨物的安全或利益,作為船舶所有人或經營人聘任或僱傭的船長在一定情形下所行使的處分權和代理權的職能。主要體現在船長處於處分權人的法律地位和代理人的法律地位。
《海商法》規定了船長在船舶沉沒不可避免情況下可以棄船等對船舶財產的處分權的職能。《海商法》第38條繼續規定:「但是,除緊急情況下,應當報經船舶所有人同意。」這是對船長行使處分權的限制。但是,這種限制在航海實踐中是否科學,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是值得商榷的。原因之一,什麼是「緊急情況」,船長的判斷標准和船舶所有人或船舶經營人的判斷標准有一定的差距;原因之二,在實踐中,作為一名訓練有素的船長來說,當然是在緊急情況下才做出棄船的決定的。一般是不會輕易棄船的。原因之三,即便是船舶所有人最後有權做出是否棄船,船舶所有人或經營人的棄船決定也是建立在船長對當時緊急情況的判斷的基礎之上。因為一般情況下,船舶所有人或經營人是不隨船的。可見,《海商法》賦予船長一定的對船舶財產的處分權是由航海活動的特殊性決定的,也是對航海實踐的經驗總結。這也同時說明船長的素質高低是多麼的重要。
不僅如此,《海商法》在其他章節中也對在一定情形下的船長的處分權進行了規定。船長處於處分權人的法律地位,顯示了《海商法》下船長這個角色的法律地位是多重的,是有特色的。
《海商法》第72條第2款規定了提單由載貨船舶的船長簽發的,視為代表承運人簽發。第175條第2款規定了遇險船舶的船長有權代表船舶所有人訂立救助合同。根據海商法理論上的通說,或者大部分的海商法教科書,一般將以上視為船長的代理職能,船長處於代理人的法律地位。在現代海商法中,可以查到的船長代理權,一般僅限於簽發提單和簽定救助合同。3 將船長有權代表船舶所有人或貨物所有人簽訂救助合同的權利視為代理權的觀點很普遍。
但是也有學者認為,船長代表船舶所有人或船上財產所有人訂立救助合同的權利,是法律賦予遇險船舶的船長的法定簽約代表權。4根據此項法定權利,船長在行使此項權利時,無需經過有關所有人的委託授權。究竟哪一種觀點更能准確地說明船長在此情形之下的法律地位呢?首先,需要明確的是,代理權和代表權是不同的。在民法上,相對於法人主體而言,法人的代表及其成員對外並不是獨立的民事主體;因此代表的行為不適用代理制度調整。法定代表人形式上與代理頗相類似,實則有本質的不同。主要體現在主體資格不同、行為性質不同以及行為的法律限制不同等方面。5
我認為,船長在此情形之下是處於代表人還是代理人的法律地位,主要是取決於大陸法上和普通法上代理理論不同的影響。一方面《海商法》一般被認為是民法的特別法,故大多數人是按照民法理論來分析船長在此情形之下的法律地位;而我國的民法理論一般認為屬於大陸法系。而問題的關鍵是大陸法上對代理的界定和英美法上對代理的界定是有很大的差距。兩大法系代理理論在思維特點、司法傳統、理念、概念與制度等諸多方面存在著不同。《海商法》中船長有權代表船舶所有人或船載貨物的所有人簽訂救助合同的權利是參照《1989年國際救助公約》(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on Salvage,1989)有關條款而制訂的。這樣自然會產生由於兩大法繫上代理理論的不同與我國傳統民法理論上關於代理理論以及作為國際公約對代理制度的立法思維的沖突。
無獨有偶。與船長具有簽訂救助合同的權利一樣,《海商法》也賦予船長簽發提單的法定權利。一般地認為這也是船長的代理權。6 但我們仔細研究《海商法》第72條第2款的規定,發現與我國民法理論中代理的特徵是不相吻合的。因為《海商法》第72條第2款規定:「提單由載貨船舶的船長簽發的,視為代表承運人簽發。」換句話,即使承運人沒有委託船長簽發提單而船長擅自簽發了提單,法律認為船長代簽提單的行為產生的法律效果和承運人親自簽發提單產生的法律效果一樣。顯然這與我國民法上代理理論是有差別的。
以上關於船長處於代理人的法律地位的問題雖然在理論上有不同觀點,但在航海實踐中,一般不會影響到船長的職能。其根本原因是船長具有多重頗具特色的身份,能夠有效地維護相關各方的合法權益,使當事方的利益達到一個平衡點。
四 我國《海商法》對船員范圍界定上,進一步分析《海商法》下船長的法律地位。
眾所周知,在世界范圍內關於船員范圍的海商立法或相關立法,主要有兩大類型:一類是以德國、日本為代表的合並式的規定方式,將船長、船員合並界定為船員;另一類是以英美為代表的分開規定方式,將船長、船員分章規定,而且視船長不同於船員。我國《海商法》關於船員范圍的界定屬於前者。究竟我國《海商法》應以哪種方式對船員范圍的規定更為科學,更符合法理和航運實踐?目前,很少有人在理論上對此問題深入研究。對此,筆者有一些粗淺的看法。我認為,無論從海商法理論上,還是從航運實際上,我國《海商法》似乎更應該將船長和船員分開規定,而且從法律明確船長不屬於船員。
1、如前所述,《海商法》明確了船長處於十分重要的法律地位,處於各種法律關系中,具有其他船員所不具有的職責,而且是頗有特色的職責。諸如船長的管理和指揮船舶的職能、公證職能、應變職能以及代理職能等。可以說,正是由於如此富有特色的職能集於船長一身,才使法律對船長這個獨特身份進行單獨界定成為必要。在航海實踐中,無不滲透著作為人的因素的船員作用,而船長的作用更體現了人的因素。船長的業務水平和思想素質影響著對國家主權和人身財產的保護程度;影響著航運安全生產和航海活動的實施和完成情況;影響著防止海損事故發生的力度;同時也影響著諸如運輸成本高低等重大問題。這些都與船長這個身份息息相關,船長的作用與其他船員的作用不可同日而語。故《海商法》不宜將船長視為船員,而應從法律高度上明確船長的特殊性。至於船長具有準司法職能和公證職能,更能說明船長這種獨特的身份和地位。法律只是賦予特定國家機關享有司法權和公證權的職能,由國家機關的工作人員依照一定的法定程序來執行司法權或公證權。《海商法》考慮到航海活動的特殊性以及作為船員活動載體的船舶的特殊性,也賦予了船長的這種職能,不能不說是很有特色的規定。船長素質的高低將直接影響到其執行使准司法權和公證權的合法性和公正性。這樣《海商法》對船長進行不同於一般船員的精心界定是完全必要的。同時,在航運實踐中,為了使船長行使此項權利與法律理論相銜接,相一致,《海商法》對船長進行不同於船員的規定,是非常必要的。由此看來,《海商法》有必要對船長進行不屬於船員的界定,是由法理和船長在航海實踐中的特殊職能決定的。
2、船員立法由福利型向資格型轉變的世界海事立法趨勢,對船長的資格、法律地位的審視提出了新的要求。現代科學技術在航海上的應用,船舶逐漸智能化、集裝化、自動化和大型化,這種變化要求船長必須具有集技術、管理、經營、法律於一身的綜合素質,才能勝任船長的職能。為了提高船長的業務素質以便使船長具有上述綜合素質,《海商法》應該明確界定船長與其他普通船員在法律地位上的不同。
3、中國是一個具有悠久航海歷史的國家。但明清以後閉關鎖國,特別是清朝後期國力孱弱,航海在國民經濟中所佔地位日趨下降,更為可悲的是明清實行的「禁海」政策,餘毒流傳至今。今天一部分人特別是生活在內陸地區的人,談起航海,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這樣的情形與我國作為世界航運大國的地位是極不相稱的。這樣有必要提高船長的社會地位,從法律上保障和提高船長的合法權益和社會地位,鼓勵人們認知認同航海,尊重航海從業人員,教育人們海運業對於我國經濟貿易和軍事上的戰略意義。
我們知道,英國一個具有尊敬航海從業人員傳統的國家,雖然這與英國的歷史傳統和地理特徵有關,但也無不與英國有發達的法律來明確界定船長的法律地位有關。被稱為「船員憲章」的《1970年商船航運法》(Merchant Shipping Act,1970)便是一例。今天中國已是世界航運大國,有必要從法律高度進一步明確船長的法律地位、提高船長的社會地位。
4、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這當然會涉及到海運業。為了搞活航運市場和與國際接軌,我國國有航運企業在船員勞動和任用方面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即由船員聘任制向船員勞動合同制(僱傭制)轉變。這也是目前國際船員勞務市場的基本運作方式。隨著上述轉變,船長在航運實踐中所充當的角色也發生微妙的變化。在實務中,一般都是船長代表船舶所有人或經營人與船員或船員勞務公司簽訂船員勞務合同(Crewing Agreement)。這種合同極其重要。它是保障船員合法權益,規定船員權利義務,而且是關於解決爭議和賠償依據的法律文件。此時船長處於什麼樣的法律地位?為了使法律與實務的一致,《海商法》有必要在界定船員范圍時,對船長進行不同於普通船員的規定。
五 我國《海商法》下對船長法律地位的界定,顯示了船員制度成為《海商法》重要組成部分的必要性——代作結束語。
在航海實踐中,船員包括船長和作為其生產活動載體的船舶,是不可或缺的兩大生產要素。在航海生產活動中,無不反射出船長、船員作為人的因素對於航海活動的重要作用;在《海商法》中諸多獨特的法律制度中,無不展示船長、船員這一特殊主體所扮演角色的特殊性。中國已成為WTO成員國,而作為一項世界范圍服務業的海運業來說,更需要有一部完美的海商立法或相關立法與之相適應。一些發達航運國家的相關立法在這方面對我們是有啟迪的。雖然目前我國的《海商法》規范與國際海運公約或航運慣例已接軌,《海商法》內容適應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但是任何一部法律都不可能是盡善盡美的。尤其是作為我國建國以來第一部《海商法》,有待隨著航運市場的發展在實踐中不斷完善。本文正是本著以上認識,在分析我國現行《海商法》下對船長法律地位的界定基礎上,結合筆者的航海經歷,粗淺地談了一點看法。其目的是使作為船員制度基本內容的船長法律地位問題在《海商法》下得到一個更加科學界定,更好地指導航運實踐。

主要參考文獻:
1.彭萬林主編《民法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2.司玉琢主編《新編海商法學》,大連海事大學出版社
3.賈林青主編《海商法》,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4.於世成等編著《海商法》,法律出版社
5.江帆著《代理法律制度研究》,中國法制出版社
6. 張麗英主編《海商法》,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吳煥寧主 編《海商法學》,法律出版社

熱點內容
改年齡的法律知識 發布:2025-01-11 20:48:30 瀏覽:370
勞動法第三十八條的內容 發布:2025-01-11 20:12:40 瀏覽:399
建管所涉及的法律法規 發布:2025-01-11 20:07:44 瀏覽:359
reach法規第七條 發布:2025-01-11 19:57:29 瀏覽:125
民事訴訟法18條19條 發布:2025-01-11 19:07:54 瀏覽:238
民法中的監護 發布:2025-01-11 18:17:39 瀏覽:606
央視社會與法平安365幾點 發布:2025-01-11 18:01:47 瀏覽:966
巴中文明行為促進條例 發布:2025-01-11 16:56:01 瀏覽:566
宰殺家禽法律法規 發布:2025-01-11 16:24:48 瀏覽:237
在我國會計法規 發布:2025-01-11 16:23:10 瀏覽: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