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訪制度削弱法治權威
① 我國的信訪制度有什麼優點和缺陷
優點
1、民意表達功能
建國之初,毛澤東主席就說:「必須重視人民的通信,要給人民來信以恰當的處理,滿足群眾的正當要求,要把這件事看成共產黨和人民政府加強和人民聯系的一種方法。」1951年6月政務院頒布《關於處理人民來信和接見人民工作的決定》為人民群眾廣泛參政議政提供了制度保障。信訪是民主的體現,有利於人民當家作主。
2、 政治參與功能
我國的信訪制度自身具有對政府的決策產生影響,使其具有政治參與的功能。同時,信訪不是無意識被動的,而是有意識並且主動的。改革開放以來,信訪逐漸成為人民群眾維權斗爭的工具,人民進行信訪活動是自願的,人民進行信訪是有清楚的目標認識的。信訪制度作為一種政治參與的方式,雖然其作用是有限的,但其意義卻是深遠的,它改變和推動著中國社會的政治民主化進程,信訪制度正在為此開辟一條道路。
3、 權利監督功能
信訪反映問題,是一種群眾監督國家官員的方式,雖然高層權利的介入是信訪問題得以解決的決定因素,但此前這一干預機制是自上而下的。近年來,國家則更加註重從法律角度來看待信訪制度的權利監督功能,因為人民群眾的信訪活動使國家查處了國家官員的違法行為,這不但維護了公民的合法權益,而且促進了國家的廉政建設。權力產生的問題最終還需由權利來解決,信訪制度賦予了廣大人民群眾廣泛的權利,可以把國家官員的腐敗問題和違法亂紀行為反映到最高權利決策機構那裡,從而有機會使權力濫用者得到制裁。
缺點
1、信訪制度的功能錯位
首先,信訪的救濟行為若過度,會沖擊司法救濟和行政救濟。
其次,信訪救濟存在制度性缺陷,即它並無權對自身受理的案件做出裁決與裁決性處理。
最後,信訪救濟過多過濫,會使民眾滋生一種信「訪」不信「法」的思想,不利於社會公眾法治理念的培養與強化。」
2、信訪制度「人治」色彩濃厚
信訪制度具有濃厚的中國特色,而目前的信訪工作尚有較濃重的人治色彩,中國古代社會是一個「禮治社會」,較之於對簿公堂,人們更願意接受「無訟」師的鄉里政治。「特事特辦」、領導「拍板」、「批條子」等做法助長了人們企圖通過特殊途徑而避開正當法律途徑實現自己利益的思想。這一切都在無形之中助長了人治之風,而長期以來法的工具論思想又使得群眾對於法律持一種半信半疑、敬而遠之的態度。顯然,信訪制度在實體合法而程序不合法的基礎之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社會問題,但是長此以往,人治思想愈加揮之不去,群眾權益遭到侵害時,忽視司法而轉求於信訪,會導致原本不強的法制觀念更加淡薄,阻礙我國全面建設法治國家的進程。
3、信訪機制運行失軌
依照我國憲法規定,受理信訪是所有國家機關包括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的法定義務,而作為目前處理信訪工作的主要依據的《信訪條例》所指的信訪,僅限於行政機關的信訪。這就使行政機關以外的其他機關在處理信訪事件的時候無法可依。由於各級信訪機構從屬於相應的國家機關,相互之間並沒有嚴格的隸屬關系,使得各信訪機關之間信息溝通渠道不暢通,降低了信訪資源的利用率,而且信訪案件在各個單位之間層層轉交,導致了信訪問題解決速度緩慢。信訪機關自身並沒有解決實際問題的權力,但群眾卻通常把信訪機關當成自己的救命稻草,信訪機關責任重大與權力微薄形成了巨大反差。
4、在集權體制下關於信訪制度的邏輯悖論
這里的邏輯悖論在於:民眾越過地方政府到中央上訪實際是信息在官僚層級中的跨級傳遞,長此以往,會對官僚層級的穩定造成影響,從而中央政府希望「將矛盾化解在地方」,通過向地方政府施壓來消解上訪量的傾向又使得地方政府不惜利用各種手段阻撓民眾進京,由此而產生的沖突與矛盾的激烈程度甚至超過了由涉訪事項所引起的矛盾本身。這種邏輯悖論說可以說是從信訪制度運作角度對其缺陷所做出的一個解釋。信訪制度的設計初衷是中央政府希望加強對地方政府的行政監督,盡量糾正集權體制下信息傳遞的失真與扭曲,給廣大人民群眾一個相對自由的表達渠道,是一種民主的象徵。然而在實際的制度運作與實踐的過程中,由於沒有一種良好的利益平衡機制,使得地方政府在響應中央加強信訪工作的號召中,片面的追求信訪量與進京上訪人數的減少,而不是真正解決涉訪事項,化解矛盾,從而造成大量因在上訪過程中受到不公待遇而上訪的案例,社會矛盾被進一步加深。
② 我國的信訪制度有什麼優點和缺陷
由於社會環境的迅猛變化,我國近年來的信訪問題十分突出,「信訪洪峰」一詞成為使用頻率較高的詞彙.有組織的集體訪數量增多,規模增大,組織性增強.異常訪和越級訪十分突出[1].出現信訪問題嚴峻的局面,一方面和信訪制度本身的缺陷和特點有關,另一方面,在進行信訪工作的時候,也存在著不少缺陷.此外,地方各級領導和機關甚至人民群眾,也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一)法理上的缺陷
信訪制度缺乏有力的法律法規進行規范.雖然2005年5月1日起施行了《信訪條例》,但是在實際操作中存在各種的缺陷.對於群眾最關心的信訪處理的程序沒有嚴格的規定,各地的信訪機構在職能和運作上存在不小的差異,這樣導致在處理個案的時候嚴重依賴工作人員的個人素質和能力,信訪的結果隨著其個人素質高低上下波動.同時由於信訪部門處理個案沒有法律賦予權力,要看領導臉色,靠上級批示和干預,其公正性很容易受到影響.另外,終結制度名存實亡,形同虛設,很多終結了的案件,信訪人仍然在不斷上訪.
信訪機構的設立存在一定的混亂.我國目前信訪機構繁多,歸口不一.從中央到地方,各級黨委,人大,政府,法院,檢察院以及相關職能部門都設置了信訪機構,從橫向來說,這些機構負責處理各自領域來自社會的表達信息.這些信息所涉及到的問題大多需要政府來解決,於是表達信息還必須經過一個向政府轉移的過程,在轉移的過程中由於權力結構的復雜性而降低了溝通質量.這種制度結構不僅處理信息的能力較低,而且還會因信息處理不當引發其他針對政治體系的政治壓力.在縱向上,信訪制度未形成系統的結構,信訪部門的層級關系與所屬機構的層級關系不完全一致,中央信訪機構對下層的信訪機構統籌安排能力有限,機構之間缺乏信息共享,運作差異巨大.嚴重影響信訪工作的開展.
(二)自身特點阻礙工作開展
信訪制度本身的特點也有一定的阻礙信訪工作順利開展的因素.首先,信訪制度是面向全社會的制度,存在相當大的復雜性.第一,投訴主體多元化.有集體訪,也有個人訪;有重復訪,也有初訪;人員職業構成更是五花八門,涉及各行各業,尤其是社會弱勢群體如農民,下崗工人等.第二,信訪內容廣泛化.在農村,信訪內容主要集中在土地承包糾紛,林地權屬糾紛以及鄰里糾紛.還有相當一部分反映村集體幹部工作作風問題的訴求;在城鎮,城市拆遷問題是信訪工作的難點重點,而勞務關系,行政部門不作為或亂作為也佔了很大比例;在企業中,集中反映由於改制過程而激發的矛盾和問題,福利待遇問題,拖欠工資和養老費問題,國有資產歷史和領導幹部以權謀私問題等.第三,表現形式復雜化.歷史問題和現實問題,經濟利益和政治權益,多數人合理要求和少數人無力取鬧,群眾自發行為和幕後黑手惡意操縱,種種一切相互交織,短時間難以辨明,而且不同時期的突出問題,表現形式都不盡相同.其次,信訪工作的開展難度大.信訪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幾乎每個信訪事項都是個案,沒有解決問題的統一模式.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也存在各種執行難的困境.有的人無法通過正常途徑和方式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從某種程度上說,上訪是一個尋求社會對其救濟的底線,是一種無奈的行為;有的是歷史遺留問題,物是人非,時過境遷,根本調查不到相關情況,找不到知情人,無從開展工作;有的政策前後不銜接,落差大,同事不同待遇;有的沒有相關法律支持,或者法律不明確,甚至「打架」;有的涉及多個行政部門,責任主體不清.再有就是法律法規對一些明顯干擾正常信訪秩序的行為,主要是那些要求不合理和已經認定為訴求無趣的人,他們沒有明顯的違法和犯罪行為,不能依法實施強制行為,思想教育又無濟於事,「軟硬不吃」,給信訪工作帶來極大的阻礙.再次,信訪制度從根本上來說是一個被動的制度.這與刑法很相像,因此,它具有滯後性.而群眾的信訪活動是自發的,而且非常自由,非常隨機,有時候還存在突發,反復的情況,譬如有的人舉棋不定,前一天承諾不上訪,後一天又去了.這使得信訪工作很難有應有的規范性和預測性.最後,信訪制度是一個高度依賴其他部門的制度.信訪部門歸根結底是一個聽取民意的部門,缺乏實質性的職權,許多事項,尤其是社會重點熱點問題,信訪部門都要依賴於其他部門的通力合作,相互協調,才能真正的解決問題.但是在現階段,信訪部門沒有與其責任相匹配的權力,無論是領導班子冗長的研究討論,還是下面部門陽奉陰違的不配合,都有可能將信訪工作停滯,此時的信訪部門如同風箱里的老鼠,兩頭受氣,民眾的合理訴求不能得到及時的滿足,合法權益不能及時得到妥善的保護,最後極有可能演變為影響巨大的突發社會事件.
(三)信訪工作人員的不足
任何制度的最終實施者都是人,再好的制度不能嚴格的貫徹實施,也會造成偏差.在信訪工作中,確實存在一部分作風不正的人員,他們給信訪工作的開展增加了不小的阻礙,嚴重損害政府公信力.主要有以下表現:第一,他們不願解決問題.在面對情況復雜的問題時,他們不願意做艱苦細致的工作,存在怕苦畏難的思想;在面對歷史遺留問題時候,他們不願意承擔責任,而是上推下卸,怪上一屆,怕吃苦,怕麻煩,怕花錢,還美其名曰「新官不理舊賬」;在面對多部門問題時,他們不願積極深入,總是將自己應解決的問題和應承擔的義務推給同級,推給下級,造成群眾信訪難的局面.少數幹部認為做群眾工作沒有效益,干不出政績,和升遷無關,在處理社會矛盾問題上存在「漠然心態」[2];第二,他們不敢解決問題.信訪工作有其復雜性,有的問題涉及到社會方方面面,當地的利益集團和勢力相互交織.信訪人員在解決問題時候畏首畏尾,不敢動真碰硬,對應該依法處置的問題不能公正處置,造成少數信訪人反復進京上訪;第三,他們不能解決問題.這里的不能是指工作能力不足.信訪工作難度較大,沒有統一的解決途徑,相當依賴工作人員的個人能力.很多信訪工作人員沒有認識到自身能力的不足,不願積極提高辦事能力,在講理論知識時候頭頭是道,一見到上訪群眾就不知道說什麼,從哪裡說起.要麼就是大話,套話,只會用空頭支票搪塞群眾,真正去處理問題卻無從下手.最終損害的卻是人民群眾的利益;第四,他們不急解決問題.誠然,信訪機構的工作有其被動性,但是不意味著信訪工作人員只能在機關里坐門待客,當「坐堂先生」.但是現實中很多人不但沒有主動留意,了解情況,對於已經上訪的案件也不上心,眼睛朝上,對上唯恐不周,對下麻木不仁,不能做到急百姓所急,想百姓所想.
(四)領導和群眾的負面作用
任何事情不能片面的看待,信訪制度也是如此.信訪機構是個什麼都管,什麼都管不了的機構,他的職能的行使要依賴地方的支持,領導的批示.因此,地方領導對信訪工作影響巨大.有的領導將信訪率作為政績的指標,壓的越低,政績越好,於是出現了各地圍追堵截上訪群眾的情況.比如2007年1至3月份,某縣實際發生赴京上訪25起65人,進入登記的只有1起;到省上訪41起55人,進入登記的只有7起[3].老百姓知道在敏感時期上訪能給政府施加更大的壓力,同時中央給地方政府的防控任務也很重.為了完成防控任務,政府就要先排查那些可能上訪的人,再加以穩定或者進行控制,防止這些人進京上訪.這就是所說的「穩控」.我們的身邊,每時每刻都可能發生侵犯上訪者權益的事件.在各種敏感時間,總有些不合時宜的人會被以各種方式驅趕到各種陰暗角落,短暫地失去人身自由.
此外,人民群眾對待信訪的方式方法也有不妥之處.信訪工作維護的是人民的合法權益,但是在近幾年經濟利益格局調整中,有部分利益受損的人,受攀比心理驅動,走上上訪的道路,這部分人對合理的利益調整心懷憤憤,存在仇富,仇官的扭曲心理,不正當使用信訪的權利.同時,由於我國自古以來就存在「青天情結」,民眾認為凡事找大官,找清官,就能夠解決問題,於是無論大事小事,都要信訪.此外,我國存在大量的涉訴信訪.大量的申訴案件是對已經終審生效的法院判決提出的申訴,不但敗訴方上訴,勝訴方也上訴,還有的當事人存在以上壓下的心理,在案件仍然處於正常的審理程序時便上訪,越級上訪,希望藉助上級領導的關注對法院施壓,以達到在判決中個人利益最大化的目的.當前,涉訴信訪已經成為各類信訪的主題.中國社會科學院進行了一項調查,接受問卷調查的632位進京上訪的農民種,有401位在上訪之前就上位問題到法院起訴過,其中法院不予立案的佔42.9;認為法院不依法辦事判決敗訴的佔54.9%[4].此時的信訪嚴重影響司法工作的進行,將其他行政救濟,司法救濟排擠在外,是人民對信訪制度的不正當利用.而且在信訪中存在畸形的「優勝劣汰」,即信訪事項的最終解決與否,如何解決,取決於群眾「鬧」的程度,群眾中風行「大鬧大解決,小鬧小解決,不鬧不解決」的說法,於是在尋求信訪解決的過程中往往採取不理性的措施.
③ 信訪制度對法治社會進步起推動作用
信訪制度對法治社會起的不是推動作用,很大程度上讓群眾形成了信權不信法的情況,很多本該通過法院司法途徑解決的案件、本該通過紀委舉報的線索、本該通過政府執法部門舉報的線索都到了信訪裡面。
④ 如何妥善處理依法行政與群眾訴求矛盾
要堅持科學民主依法決策、加強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充分聽取群眾對重大政策、重大項目的意見和建議,兼顧好不同群體的切身利益。
要依法治國,行政機關要嚴格依法行政,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司法機關要公正廉潔司法,保障群眾合法權益,維護社會公平正義。
我們提出依法治國、依法行政、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是一個現代化的理念和全世界的潮流。信訪制度離開了法治,就不可能從根源上解決問題。信訪制度和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二者如何有機地對接,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這是一個大課題。
要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把流動人口、特殊人群的服務管理搞上去,把「兩新組織」、信息網路的積極作用發揮好,把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做扎實。
「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有利於信訪工作的開展。」孫柏瑛認為,一方面,需暢通群眾表達訴求的渠道,通過組織化的形式來表達利益訴求、協商、溝通,從而減少個體化的對抗。另一方面,增強群眾法制觀念建設,依法維權,合理表達訴求。
應該鼓勵社會組織的發育,整合多種力量,通過多種渠道,參與訴求的表達、利益的整合、矛盾的化解。如此,一旦出現矛盾,將不會通過個體的、無序的方式來上訪,而是通過組織化程序來協商解決。
「源頭預防也是要確保公共權力的正當行使。如果在行使公共權力過程中胡作為、亂作為,甚至和某些利益集團綁在一起,那信訪源頭治理就更無從談起。」
夯實基層基礎的核心,在於真正把群眾工作做到群眾家裡、做到群眾心坎上。
「80%的信訪問題,是基層就可以解決但是沒有解決好,導致矛盾上交的。」這關鍵看黨員幹部群眾工作做得好不好。要真正把群眾的利益放在心上,想群眾所想、急群眾所急,不能有了問題才找群眾,或者等著群眾來找政府。「干群關系好,有些事一句話就能解決;干群關系淡漠,小事也能變大。中央反復強調加強群眾工作,是很有深意的。」
從深層次來看,解決信訪問題必須從深化信訪制度改革入手,走法治化道路。權威專家指出,創新體制機制、改革完善信訪制度應充分發揮信訪、調解、仲裁、司法等多渠道的作用,建立多元利益訴求表達機制、矛盾糾紛解決機制,健全黨和政府主導的維護群眾利益機制;探索建立科學、高效、權威的信訪問題解決機制和終結機制,減少重信重訪、非正常上訪,降低行政成本、社會成本;完善信訪工作程序和信訪事項處理標准,推行信訪公開,提高信訪工作效能,等等
⑤ 如何擺正信訪與法治的辯證關系
相信到訪,提供增加一個反映問題解決問題的通道,因為相信你能解決問題所以到訪,這是種信任,這種信任很好,等他相信你不能解決問題可能就麻煩了,信訪工作實際上華夏早已有之,除了被異族亡國時期,這是個反映問題的重要渠道,又叫告狀,明國就有一整套信訪制度,1912年後,經常有人到北京反映問題,如毛到北京反映湖南省督軍兼湖南省長湯敬堯的問題,要求最高領導人接見,並在北京進行廣泛宣傳反映自己的主張問題,1950年後,先後頒布了《關於處理人民來信和接見人民工作的決定》《國務院關於加強處理人民來信和接待人民來訪工作的指示》,1978年後信訪制度開始規范化,成立了相應信訪機構,政權是因人民需要而建,人民是政權的根本,政權存在的目的是為了履行自己各項職能,信訪結構是接觸群眾了解群眾問題所需的一個重要結構途徑,能比較集中的聽到群眾的聲音反映他們的問題,解決他們遇到的問題,解決他們的問題,這是做公務員的要求,公務員的職能,政權存在的目的,信訪機構有利於解決問題避免造成更大麻煩,使問題更嚴重,早發現早解決,信訪工作要通過法律加以完善和制度化,保障信訪結構的更有效運轉,和信訪者的問題能夠得到很好解決,權益得到保障。信訪是好事,這是好事。信訪體現了國家的性質,政權存在的目的,有利於國家更好的運轉,有利於社會的發展,平等,民主,體現。
⑥ 如何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做好信訪工作
全面推行依法逐級走訪。2014年4月,國家信訪局出台了《關於進一步規范信訪事項受理辦理程序引導來訪人依法逐級走訪的辦法》,對信訪群眾如何走訪,信訪部門及其他行政機關如何受理、辦理進行了明確規定。中央推行逐級走訪制度實施後,省委、省政府領導明確要求:省信訪局要抓緊研究落實,搞好工作銜接,細化具體措施,有效減少越級走訪和非正常上訪發生,推動全省信訪形勢持續向好。省信訪局先後4次組織省市縣相關人員到北京、廣東、湖北等地調研學習,充分借鑒北京市「一單式」辦理工作法,反復徵求各方意見建議,研究制定了河南依法逐級走訪的《實施細則》,對群眾到省走訪應當受理、不予受理、不再受理的范圍作了詳細規定,提出具體要求。我省按照「先試點、後推開」的總體思路,通過召開開封現場會、組織集中培訓、召開新聞發布會、製作電視訪談錄、報紙電台答記者問和印發口袋書、宣傳冊等多種有效形式,強力推進依法逐級走訪,努力做到「壓實兩個責任、規范兩個行為」。「壓實兩個責任」即壓實各級領導的責任和壓實各級職能部門的責任,「規范兩個行為」即規范信訪群眾的信訪行為和規范各級幹部的工作行為,推動大批信訪問題在基層得到解決。我省自去年12月1日全面實施依法逐級走訪制度後,群眾赴京到省越級走訪明顯下降。今年以來,群眾到省越級走訪批次、人次同比分別下降38.4%、25.6%,赴京越級走訪降幅更為明顯,批次、人次同比下降44.8%、59.2%,信訪秩序持續好轉。
嚴格實行訴訪分離制度。一段時間以來,訴訟與信訪交叉、法內處理與法外解決並存,既損害司法權威,也影響正常信訪秩序。實行訴訟與信訪分離,有利於維護國家的法律權威和法治生態,有利於積極、穩定、可持續地保障群眾合法權益,有利於信訪工作的健康有序發展。2013年12月,中央先後印發了《關於依法處理涉法涉訴信訪問題的意見》(中辦發〔2013〕26號),和《關於創新群眾工作方法解決信訪突出問題的意見》(中辦發〔2013〕27號)。2014年以來,省信訪局積極配合省政法各部門,認真貫徹落實中央涉法涉訴信訪改革精神。政法機關結合我省實際,制定出台《河南省依法處理涉法涉訴信訪問題的實施意見》等9項制度措施,確保了涉法涉訴信訪工作規范有效開展。比如,制定訴訪分離辦法,建立裁定、導入制度,群眾「對號入座」,屬於信訪的找信訪,屬於司法的找司法;建立公開、移交制度,該誰管的不給推卸的借口,不該管的不給插手的空間;建立轉化、解困制度,跟進心理矯正和困難幫扶,引導上訪群眾回歸正常生活;建立完善各級政法機關聯合接訪及分別設立窗口接訪機制,有效解決入口不順、程序空轉、出口不暢等問題,推動解決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涉法涉訴信訪問題。在實際工作中,省信訪局及各級信訪部門堅持法定途徑優先,強化法律在化解矛盾中的權威地位,對已經或者依法應當通過行政復議、仲裁、訴訟等法定途徑解決的投訴請求,嚴格甄別把關,耐心教育引導信訪人依法向有關機關提出。積極支持政法機關依法處理涉法涉訴信訪事項,尊重政法機關依法作出的法律結論,在黨委政府統一領導下,與有關職能部門一起做好教育疏導、幫扶救助和矛盾化解等工作,加強對訴訪分離相關情況的分析研究。目前,全省涉法涉訴信訪總量呈逐月下降的良好態勢。
積極推行「陽光信訪」模式。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明確提出:改革信訪工作制度,實行網上受理信訪制度,健全及時就地解決群眾合理訴求機制。2014年4月,國家信訪局在江蘇淮安召開全國網上信訪信息系統建設工作會議,要求各級各部門依託互聯網建設全國統一的網上信訪信息系統,將群眾走訪、來信、來電、網上投訴、視頻接訪等不同形式的信訪訴求,全部納入網上信訪信息系統受理辦理,實現「三化」(業務流程標准化、處理過程透明化、統計分析智能化)和「三個全覆蓋」(對信訪形式、工作過程、工作范圍的全覆蓋)的工作目標,實現辦理過程和結果的可查詢、可跟蹤、可督辦、可評價,減少群眾的信訪成本和奔波勞累之苦,體現方便快捷、陽光公開。全面推行「陽光信訪」,是符合群眾利益、順應信息社會發展、大有可為的民心工程。今年以來,我們在推進中突出抓好四件事:一是切實抓好全省網上信訪信息系統綜合平台建設和應用。投入資金搭建全省網上信訪信息綜合平台,完成2007年以來1000多萬條信息系統數據的遷移,以及全省市縣鄉近8000個行政機構及直屬職能部門的編碼工作。今年3月份,新系統中15個模塊與國家信訪局成功對接,實現了信訪業務的網上流轉。為確保網上信訪辦理順利運行,春節之後省信訪局舉辦4期新系統應用培訓班,培訓業務骨幹6700多人,全部實現會操作使用。為確保網上信訪辦理順利運行,在廣泛徵求各方意見基礎上,以省信訪工作聯席會議名義研究制定了涵蓋辦信、接訪、網上投訴、督查督辦、復查復核等業務工作,符合網上信訪信息系統要求的《河南省網上信訪事項辦理工作規范》,以不斷提高全省信訪工作的規范化、標准化、法制化水平。二是持續拓寬暢通信訪渠道。健全完善綠色郵政、網上信訪、電話接訪、視頻接訪、市(縣)長熱線、信訪代理等做法,引導群眾更多地以書信、電話、視頻、手機簡訊等形式,在基層屬地反映訴求、解決問題。同時,深入推進領導幹部接訪下訪和閱批群眾來信制度落實,注重發揮黨政領導的示範帶動作用,集中力量解決好信訪突出問題。三是全面推進群眾滿意度評價工作。把通過國家信訪信息系統初次登記受理的求決類信訪事項,全部納入群眾滿意度評價范圍。通過業務溝通、專項督查、年度考評等舉措,督促各級信訪部門和相關責任單位,切實提高信訪事項及時受理率和按期辦理率,倒逼各級嚴格落實責任,及時就地解決好每起群眾訴求,不斷提升群眾滿意度。四是建立健全人民建議徵集制度。切實加大督查指導力度,推動各級各有關部門認真抓好《河南省開展人民建議徵集工作意見》貫徹落實,創新徵集方法,拓寬徵集渠道,完善工作機制,為黨委政府更好地匯集民智、科學決策提供有益參考。
統籌化解疑難信訪積案。省委省政府領導高度重視疑難信訪積案化解工作,去年4月份,結合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下發了《關於實行省級領導包案解決信訪問題的意見》(豫辦〔2014〕8號),對省級領導包案提出了具體要求。省信訪局持續推動領導包案制度落實,督促指導各級信訪部門,堅持定期篩選一些重點疑難信訪案件,呈送當地黨政領導分包化解,逐案明確責任領導和化解措施,努力推動實現「案結事了、息訴罷訪」,切實減少信訪積案存量。據統計,2014年省級領導帶頭包案化解156起「三跨三分離」信訪案件,帶動市縣兩級領導包案化解13424件,辦結率達93.2%。特別是為推動中央巡視組駐豫巡視整改意見落實,省信訪局切實發揮督查督辦作用,推動化解各類信訪積案2.6萬多起。由於積案化解成效明顯,群眾對信訪部門的滿意度達76.8%,全國排名第四位;對職能部門的滿意度達57.7%,全國排名第五位。去年11月,中央辦公廳來河南暗訪時,對信訪部門化解積案工作給予充分肯定。
健全完善依法終結機制。完善加強信訪事項復查復核工作。認真貫徹國家信訪局《關於完善信訪事項復查復核工作的意見》和我省《關於進一步暢通信訪渠道加強復查復核工作的意見》(豫政復〔2014〕2號)精神,適應逐級走訪制度全面落實後的新形勢新任務,進一步完善機制、優化流程、規范程序、強化責任,實現信訪事項有序終結退出,最大限度減少信訪積案產生。進一步暢通復查復核渠道,規范受理范圍,對符合條件的信訪事項及時納入復查復核程序,作出依法、客觀、公正的終結結論。不斷提高復查復核的權威性,建立省級復查復核、審核案件評查專家人才庫,切實加強復查復核指導把關、扶正糾錯職能,對疑難復雜信訪事項採取公開聽證、會商評議等方式進行復查復核,提高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2014年以來,全省共依法終結信訪事項2990起,有效減少了信訪案件存量。
改革考核評價問責機制。依據國務院《信訪條例》和《中辦、國辦關於創新群眾工作方法解決信訪突出問題的意見》(中辦發〔2013〕27號)等政策法規,以及國家信訪局的《信訪工作考核辦法》和《考核評分細則》,依法依規修訂完善我省的信訪工作年度責任目標考核辦法,科學合理設置考核項目和指標,突出對信訪事項及時受理率、按期辦結率和群眾滿意率的考核,提高考核的科學性、客觀性和可信度,樹立正確導向,逐級壓實責任,推動各地各部門把主要精力放在及時解決問題、化解矛盾上。注重考核成果的運用,堅持對工作成效好的地方給予表揚鼓勵,對工作成效差的地方通報批評,對工作不落實引發重大信訪問題、影響社會穩定的,協調推動相關地方和部門落實責任查究。
切實加強信訪法治宣傳。針對目前信訪工作不斷改革創新,一些幹部對信訪工作重視不夠、不適應法治信訪新形勢,以及少數信訪群眾「信訪不信法」的情況,我們圍繞貫徹落實國務院《信訪條例》、中央5號文件等重要法規文件,持續抓好《信訪條例》宣傳月等宣傳教育活動,堅持將每年5月份定為《信訪條例》集中宣傳月。如今年4月8日,省信訪局專門印發了《關於開展〈信訪條例〉修訂實施10周年集中宣傳活動的通知》,要求各地各相關部門充分發揮廣播、電視、報紙、網路媒體等傳播載體的優勢,通過政府網站、報刊專欄、廣播電視、手機簡訊、普法微信等載體,採取召開新聞發布會、答記者問、電視訪談錄、出動宣傳車、設立咨詢台、印發明白卡,組織知識競賽、開展文藝會演、出動法治宣傳大篷車等形式,多渠道、多領域廣泛宣傳《信訪條例》等相關法律法規,努力實現家喻戶曉、人人遵守。特別是今年以來,省信訪局與省電視台聯合舉辦《百姓信訪》主題欄目,通過選取正反兩方面的典型案例公開報道解決過程,採取專家調解、以案說法等方式,教育引導廣大幹部群眾依法信訪,每周播出一期,目前已製作播出8期,增強了社會各界對信訪工作的監督、互動和理解,拉近了距離,塑造了形象,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總之,我們將站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依法治省的高度,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關於改革信訪工作制度相關決策部署,認真踐行「三嚴三實」要求,牢記宗旨、求真務實,真抓實干、開拓創新,堅持以法治思維引領信訪工作制度改革,以法治方式解決矛盾和問題,以法治意識引導群眾表達訴求,著力提升依法做好信訪工作的能力和水平,為維護群眾合法權益、促進社會和諧穩定作出新的貢獻。
⑦ 如何推進法治信訪建設
一、培養法治思維和法治意識,在信訪理念上凸顯精準
一是加強社會宣傳和自我教育。要進一步強化信訪法治宣傳教育力度,廣泛利用廣、電、報、刊及各方面的宣傳陣地,大力宣傳《信訪條例》等信訪法律法規及引導信訪群眾依法維護權益。信訪部門要充分運用廣播、電視、報刊、網路媒體等宣傳平台,堅持實行報刊廣電並舉,網上網下互動,平面立體同步,內宣外宣共鳴,充分利用接待場所、報刊、網路等平台,對群眾重點宣傳依法逐級走訪、訴訪分離、陽光信訪等改革舉措。司法行政、法制等部門要堅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教育作為長期基礎性工作,法官、檢察官、律師等法律工作者要在日常工作中開展各類程序法、實體法的宣傳,引導群眾依法、理性、有序表達訴求,使公眾逐漸由「知法、用法」向「守法、敬法、護法」轉變,推動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環境,在整個社會培育法治文化、樹立法治信仰。
二是積極培育信訪法治文化。加強信訪法治文化建設,推動法治文化與信訪文化融合發展,努力培育以「忠誠、為民、法治、奉獻、擔當、自信」為核心的信訪工作價值理念。要通過對處理違法信訪行為等典型案例的宣傳教育,以案析理、以案說法,有效震懾違法,努力營造依法、理性、有序信訪的良好社會氛圍。堅持把宣傳政策法律和教育引導貫穿於依法治訪的全過程,注重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導,實現執法效果和社會效果的統一。
三是推廣律師進村、進社區制度。鼓勵律師等社會力量作為第三方介入矛盾調處、代理訴訟、維護權益,減少群眾信訪成本,把矛盾和問題化解在基層。進一步深化律師參與信訪接待制度,發揮好法治宣傳、法律咨詢、矛盾調處的作用。
二、堅持依法定位和釐清邊界,在信訪受理上實現精準
一是找准信訪工作定位。信訪工作要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職責范圍內的工作,守土有責;職責外的事,堅持「誰家的孩子誰抱走」。要進一步壓實有權處理單位責任,切實落實「屬地管理、分級負責、誰主管、誰負責」的要求,確保群眾合理訴求及時就地得到解決。
二是落實法定途徑優先。按照法定途徑優先原則,進一步明確信訪與訴訟、行政復議、仲裁等法定途徑的受理界限,研究制定具體詳細、相互銜接、操作性強的運行規則,健全和完善相關配套措施。對涉法涉訴信訪事項,一律交政法機關按法律規定進行處理;實行依法終結,對已經窮盡法律程序、裁定為終結決定的,一律依法進行終結,堅決維護法律權威。
三是強化法律引導。在信訪接待窗口增設法律咨詢服務,做好法規政策的宣傳解釋工作,引導信訪人優先選擇法定途徑解決問題。建立疑難復雜信訪事項的預審與溝通機制,法院、法制辦、信訪等部門以例會形式,定期對案件分流、辦理、協作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研討,及時對工作進行調整優化,確保「分流由法定、救濟有渠道」。
三、夯實規范辦理和依法解決問題,在辦理上突出精準
一是堅持依法依規解決問題。對法律和政策有明確規定符合解決條件的,依法依規解決到位,不欠法律賬、政策賬,決不花錢買穩定。努力提升依法及時就地解決問題的能力,將信訪問題化解在基層,化解在源頭。
二是強化初信初訪辦理。按照國家信訪局《關於進一步加強初信初訪辦理工作的辦法》的要求,明確信訪工作機構和有權辦理機關的首辦責任,規范初信初訪辦理流程,切實提高信訪首辦環節的工作質量和效率,努力減少群眾重復訪和越級訪。
三是強化信訪事項規范辦理。扎實規范信訪業務基礎工作,在信訪事項的受理、辦理、答復、送達、錄入等環節下功夫,以「三嚴三實」的要求規范信訪業務基礎,確保程序規范、依法依規、檔案齊全。
四是積極探索把「陽光信訪」納入網格化工作平台。發揮好網格員收集信息、排查矛盾、疏導情緒、化解矛盾的作用,把網格打造成基層信訪工作的基礎平台。
五是依法化解信訪積案。在處理信訪積案問題上,特別是情況復雜的涉法涉訴案件,在堅持法律判決的前提下,盡力解決信訪人合理訴求,實現息訴罷訪。
六是依法按政策解決群體訪案件。在處理涉及人數較多的群體訪案件時,堅守法律政策底線,決不為了解決個人或少數人的問題而突破法律政策規定、亂開口子,也不迫於信訪維穩壓力而無原則地遷就不合法的訴求。
四、落實依法終結和暢通出口,在退出機制上體現精準
一是實現訪訴無縫對接。訪訴分離必須處理好訪訴分離制度與暢通信訪渠道的關系,做到「訴訪事項有分離,權利救濟無死角」。一方面,要暢通訴訟等法定渠道和平台,讓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司法機關要進一步提高司法和執法水平,使法定渠道更快捷、更順暢、更公正,推動矛盾和問題的順利解決,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另一方面,在具體案件的甄別上,標准要統一,訪訴要銜接。標准要統一是指司法機關、行政復議機關和信訪部門之間對訴與訪的判斷標准要統一,不能各行其事。訪訴要銜接,即各國家機關和信訪部門在處理可能屬於涉法涉訴事項的信訪請求時,要做到無縫對接,避免「踢皮球」。
二是完善終結退出機制。要依法依規受理、辦理信訪事項,不斷提高信訪辦理質量,進一步加強復查復核工作。對訴求已解決到位,但信訪人仍不息訪息訴的,要進一步加大聽證工作力度,公開公正公平進行處理,處理結果及時公布,接受社會輿論監督,積極推動信訪事項依法終結工作,使之從信訪工作程序中有序退出,解決進口不設限,出口不暢通的問題,避免信訪事項堆積沉澱。(轉自湖北省信訪網站)
⑧ 如何推進信訪制度法制化進程
信訪工作是黨和政府的一項重要工作,是新時期群眾工作的一個重要平台,在切實維護群眾合法權益、及時反映社情民意、著力促進社會和諧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國家信訪局緊緊圍繞黨和國家工作大局,以探索創新的精神,不斷健全體制機制,全力維護群眾的合法權益,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取得了明顯成效。今年1至10月份,全國信訪形勢總體平穩,信訪總量同比下降2.1%,並呈現出「信升訪降」的良好趨勢。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改革信訪工作制度,實行網上受理信訪制度,健全及時就地解決群眾合理訴求機制。把涉法涉訴信訪納入法治軌道解決,建立涉法涉訴信訪依法終結制度。」這對改革信訪工作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為我們深化信訪工作制度改革指明了方向、明確了任務。
第一,進一步暢通和拓寬信訪渠道。暢通群眾訴求表達渠道是保障公民申訴權利,密切黨和政府同人民群眾聯系的重要舉措。按照方便群眾及時就地反映訴求的原則,認真負責地做好辦信接訪工作,切實提高辦理質量和效率。大力推廣民生熱線、視頻接訪、綠色郵政、網上信訪、信訪代理等做法,構建快捷高效的群眾訴求表達新通道。在市、縣兩級全部實行責任部門聯合接訪,實現信訪事項的「一站式接待、一條龍辦理、一攬子解決」。推行律師參與接訪、心理咨詢疏導和專業社會工作服務等第三方介入的方法,促進問題解決。實行網上信訪受理制度,建立以互聯網為依託的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全國網上信訪受理平台,引導群眾多上網、少走訪,讓「數據多跑腿,群眾少跑路」,逐步把網上信訪作為解決信訪問題的主渠道。國家信訪局今年7月1日起,全面放開網上投訴受理內容,取得初步成效,受到社會和群眾的廣泛好評。建立健全人民建議徵集制度,引導人民群眾對黨和政府工作獻計獻策。
第二,依法規范信訪工作。深入踐行法治理念,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做好信訪工作的能力,不斷提升信訪工作的科學化、規范化水平。依法規范信訪工作內容。各級信訪部門嚴格按照《信訪條例》規定辦理信訪事項,嚴格實行信訪與訴訟分離,把涉法涉訴信訪納入法治軌道解決。信訪部門對涉法涉訴事項不予受理,並告知信訪人依照規定程序向有關機關提出,或及時轉同級政法機關依法辦理,切實維護司法權威。嚴格規范信訪工作行為。依照《信訪條例》規定的程序和期限,認真登記、受理、辦理信訪事項,並及時答復信訪人。引導群眾依法逐級反映訴求。嚴格落實《信訪條例》關於「屬地管理、分級負責,誰主管、誰負責,依法及時就地解決問題與疏導教育相結合」的原則,積極引導群眾以理性合法的方式逐級表達訴求,不支持越級上訪。配合法制部門對《信訪條例》貫徹落實情況開展執法檢查,總結經驗、查找問題、剖析原因、提出建議,督促各地各有關部門進一步實施好《信訪條例》,推進信訪工作法制化。
第三,大力推行「陽光信訪」。全面推進信訪信息化建設,建立「網下辦理、網上流轉」的群眾信訪事項辦理程序,將接訪、辦信、督查督辦、網上投訴等全部信訪事項都在網上流轉,把受理、辦理和結果等通過網路公開,實現信訪事項的「可查詢、可跟蹤、可督辦、可評價」。建立「信訪事項辦理群眾滿意度評價體系」,把辦理群眾利益訴求的工作置於群眾的監督之下。今年11月1日,啟動了群眾滿意度評價試點工作,從明年1月1日起全面推開。建立信訪聽證制度,對疑難復雜信訪問題進行公開聽證,邀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法律工作者及其他社會知名人士參加聽證會,通過陳述、質證和辯論、評議、合議,進一步查明事實、分清責任,找准適用依據,作出公正處理;聽證過程向群眾公開,聽證結果向群眾公示,增加信訪工作透明度和公正性,提高信訪公信力。
第四,全力推動信訪問題有效解決。把及時就地解決群眾合理訴求作為信訪工作的核心,努力健全完善各項工作機制。分類研究群體性利益矛盾,對訴求合理的,向決策機關提出完善政策的建議,推動問題解決,努力從源頭上預防和減少信訪問題的發生。堅持綜合運用法律、政策、經濟、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協商、調解、疏導等辦法,解決特殊疑難信訪問題,做到訴求合理的解決問題到位,訴求無理的思想教育到位,生活困難的幫扶救助到位,行為違法的依法處理。繼續開展以市、縣為重點的領導幹部接訪下訪,通過採取定期接訪、重點約訪、專題接訪、帶案下訪、下基層接訪等方式,促使各級領導幹部做到工作重心下移、關口前移,面對面做好群眾工作,直接聽取群眾意見、汲取群眾智慧,有針對性的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信訪突出問題。統籌督查督辦信訪事項,整合資源和力量,加大解決信訪突出問題的力度,重點協調化解「跨地區、跨部門、跨行業」和「人事分離、人戶分離、人事戶分離」的「三跨三分離」信訪事項,以及久拖不決、涉及面廣、群眾反映強烈、社會關注度高的重大疑難信訪突出問題;採取專項督查和聯合督查相結合、明查與暗訪相結合的方法,加強對重點地區、重點領域、重點問題的跟蹤督查和問效,提高督查督辦工作效率。依據《信訪條例》,規范、有序地開展信訪事項復查復核工作,實現已終結信訪事項的有序退出。
⑨ 如何切實有效提高領導幹部運用法
一是增強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自覺性堅定性。一個國家走什麼樣的法治道路、建設什麼樣的法治體系,取決於這個國家的根本性質、基本國情和文化傳統。全會鮮明提出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深刻闡明「五個堅持」的基本原則,為推進法治建設確立了總遵循、總依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是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成就和經驗的集中體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重要內容,反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要求。全會闡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就是要把我們的法治綱領更鮮明地立起來,把我們的法治旗幟更高地舉起來,向全社會釋放正確而又明確的信號。這就要求各級領導幹部在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上保持高度自信和堅強定力。要深刻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唯一正確道路,深刻認識這條道路的豐富內涵和核心要義,深刻認識這條道路的獨特價值和政治優勢,做到虔誠而執著、至信而深厚,不被雜音噪音所惑,決不搞全盤西化、照搬照抄。
二是增強在黨的領導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自覺性堅定性。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黨的領導和法治的關系是法治建設的核心問題,是否堅持黨的領導是區分中國法治道路和西方法治模式的分水嶺。各級領導幹部在黨的領導和法治關系這個核心問題上一定要保持清醒,深刻認識黨的領導與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在堅持黨的領導問題上任何時候都不能有絲毫含糊和動搖;深刻認識我們發展的民主是黨領導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民主,不是西方所謂的「憲政民主」,從而劃清社會主義民主與資本主義民主的界限;深刻認識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堅持黨的領導,而決不是削弱黨的領導,切實把黨領導立法、保證執法、支持司法、帶頭守法貫穿到法治建設全過程,把全會《決定》提出的「三統一」、「四善於」要求落實到法治建設各方面。
三是增強法治建設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護人民的自覺性堅定性。我們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我們國家是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國家,我們的憲法法律是人民意志的集中體現,保證人民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中的主體地位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區別於資本主義法治的根本特徵。全會《決定》明確指出,人民是依法治國的主體和力量源泉,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真正做到法治建設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護人民。這就要求各級領導幹部牢牢把握人民在法治建設中的主體地位,深刻認識我們的法治是保障人民權利和自由、規范人們行為的,是為最廣大人民服務而不是為少數人服務的,切實把體現人民利益、反映人民願望、維護人民權益、增進人民福祉落實到法治建設各方面;深刻認識人民權益靠法律保護、法律權威靠人民維護,應充分調動人民群眾投身依法治國實踐的積極性主動性,引導人們都來做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
四是增強堅持憲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自覺性堅定性。倡導法治、厲行法治,說到底還是要突出法的地位、強化法的作用,真正使法律法規成為社會生活的規范和人們行為的准繩。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法律是治國之重器,只有把憲法法律的權威立起來,才能使法治的力量強起來。全會《決定》明確提出,堅持依法治國首先要堅持依憲治國,堅持依法執政首先要堅持依憲執政。這就要求各級領導幹部堅定不移堅持憲法法律至上,深刻認識憲法法律是黨和人民意志的根本體現,維護憲法法律權威和尊嚴就是捍衛黨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權威和尊嚴,保證憲法法律實施就是保證黨和人民意志的實現,從而敬畏憲法法律,牢固樹立對社會主義法治的信仰;深刻認識平等是社會主義法律的基本屬性,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基本要求,無論職務高低、權力大小、貢獻多少,都沒有超越憲法法律的特權,都沒有法外之地、法外之人,都不能搞法不責眾、法外開恩,始終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牢記法律紅線不可觸、法律底線不可越,自覺依照憲法法律行使權力和權利、履行職責和義務。
五是增強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的自覺性堅定性。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一個寫在法典上,一個寫在人心裡,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共同發揮著規范社會行為、調節社會關系、維護社會秩序的重要作用。可以說,法治與德治猶如車之兩輪、鳥之兩翼,並行不悖、缺一不可。很難想像,一個缺乏道德責任感、缺乏向上向善精神的社會,能夠培育出遵守規矩、遵守法治的社會環境。各級領導幹部要深刻認識法治和德治的辯證關系,強化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的意識,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傳統美德,更好地以道德滋養法治精神,為依法治國創造良好人文環境。要堅持身教重於言教,切實加強個人品德修養,按照共產黨人的道德標准從政、為官、做人,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引領社會風尚、培育法治文化。
⑩ 信訪工作存在的問題
信訪工作作為各級黨政部門與群眾聯系,群眾與黨政機關聯系的橋梁和紐帶,在構建和諧社會這一戰略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是最直接、最現實、最有效的群眾工作。信訪在公民政治參與、訴求表達、糾紛解決和權利救濟等方面承載著特殊的意義和作用。做好人民群眾來信來訪工作,進一步加強和開展好信訪工作,始終是密切與人民群眾聯系,解決好各種人民內部矛盾的有效途徑和方式之一。目前,信訪工作還存在著一定的困難和問題。
一、當前信訪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個別領導幹部的思想認識和服務意識不到位。
一是思想認識和工作方法不到位。有的單位和部門領導幹部一方面在對待群眾上訪時態度不夠熱情、工作不夠積極、解決問題的力度不夠大,沒有顧及到群眾的利益和意見,另一方面在對待上級部門交辦的信訪案件時,採取應付了事的態度,沒有去做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工作,在案件的處理過程中也是草率行事,沒有將工作立足點和目的放在徹底化解矛盾上,致使辦理案件質量不高,群眾反復上訪和越級上訪。二是決策制定不夠民主。有的單位和部門在決策過程中不夠科學民主,不注重聽取民意,政策制定的連續性、權衡性和利民性考慮不夠,在政策執行過程中也沒有注意做好前期宣傳工作,經常採取強硬的工作態度,容易激發社會矛盾,造成群眾上訪。三是工作作風不夠踏實。一些單位和部門的領導為出政績,在實施工程或制定政策時完全不顧群眾的實際承受能力,做一些有違民意、失去民心的「形象工程」,致使群眾利益受損,引發群眾集體上訪;四是宣傳工作不到位。深入人心的宣傳教育工作是提高認識、凝聚人心、化解矛盾的重要手段。有的單位和部門對改革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些新情況、新變化、新問題沒有對群眾進行及時到位的宣傳解釋,使得群眾對問題的認識不夠,在對待新事物時不能理性對待而引發矛盾。
(二)群眾的思想觀念上存在著很多誤區。
一是群眾在碰到問題時首先考慮的不是要按照信訪程序訴求,也不會去找基層政府和具體部門,而是片面的認為,不管什麼問題只有找到上級部門和大領導就能很快解決,只要上級部門和大領導批了字,下面的部門才會去把事情辦好。二是認為不論碰到什麼問題,多找幾個部門和領導反映總不會錯,參與信訪的部門越多問題就能更快的得到解決。三是不管有理無理,先鬧再說,政府就是怕人多、怕人鬧,試圖通過製造輿論壓力和群眾壓力來達到快速解決問題的目的。四是群眾的法律意識淡薄,很多涉法問題也希望通過到政府部門上訪來解決,有相當一部分人受「法不責眾」錯誤觀念的影響,法律意識淡薄,遇到不符合自己意願的事,就糾集眾人上訪鬧事,憑借「法不責眾」這個護身符逃避懲罰。有部分群眾中一直存在著這樣錯誤的認識:政府權力大,政府可以「管」法院,同時,各級黨政部門對上訪問題的重視程度也遠遠超過其他問題,這也導致不少人信「訪」不信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