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道德
Ⅰ 現代人的道德是什麼
八榮八恥,便是現在的道德觀。立新在於抓住時代的脈搏;突出的問題。如:
擺正個人、集體、國家的關系,正確處理好個人與社會、競爭與協作、先富與共富、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等關系。
Ⅱ 新道德和舊道徳的根本區別
舊道德指來以三綱五常(三綱指源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指仁、義、禮、智、信)為中心的孔子之道儒家倫理學說.
新道德是反對舊禮教、舊道德,宣傳男女平等、個性解放的思想.
因為儒家思想長時間被封建統治者奉為正統思想,是維護封建統治的思想基礎。新文化運動由資產階級發起,旨在思想方面革除封建殘餘思想,所以把矛頭指向封建思想的代表——儒家思想。
新道德是指追求自由、平等、個性解放等的資產階級思想 文化。 原因:①儒家思想是維護封建統治的精神支柱②為推進西 方民主科學思想傳播。
Ⅲ 現代社會的道德底線是什麼
道德底線就是大家心裡公認的那些對的事情,也就是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吧,只是有時候心裡想的和做得有些不服罷了。
至於現在的男人或女人在燃燒什麼放縱什麼,他們也許知道他們的行為已經超越了自己的行為底線,但是有的時候事情到了自己身上我們雖然能夠覺查出來這個是不道德或不該做的事情,但是卻抑制不住自己內心的躁動,會去做一些大家認為不道德的行為。
當然也會存在一些經常做不道德事情的人,他們一般不會把自己歸為好人!這說明他們已經知道自己的行為超越了道德底線。而另一個原因我覺得是社會發展的快 人們有時盲目追趕而不知道自己做得是不是對的 有些盲目吧。
Ⅳ 現代道德准則具體內容
公民遵守基本道德規范是:
「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20字公民基本道德規范,體現著我國現代社會生活中的道德精華。
其基本內容有:愛國守法,是要求公民應該有高尚的愛國主義精神,自覺學法、懂法、守法、護法;明禮誠信,是要求公民的行為舉止、待人接物應該文明禮貌,與人交往應該誠實守信,誠懇待人,信守承諾;團結友善,是要求公民之間應該和睦相處,互助友愛,與人為善;勤儉自強,是要求公民應該勤奮工作,儉朴節約,積極進取,發憤圖強;敬業奉獻,是要求公民應該恪忠職守,兢兢業業地工作,克己奉公,服務社會。
Ⅳ 中國人現在還有道德觀嗎
不同時代的道德觀略有不同,現代人也有道德觀,只是需要有人去正確灌輸。在目前版以經濟發展權為第一的背景下傳統以及現代道德觀都被忽略了,不僅僅是道德觀被忽略,愛國,集體或者大局觀也被忽略。過度強調個性化,自由價值觀等等。
Ⅵ 當代大學生的道德現狀
一、當代大學生的誠信度降低。談及誠信,這是一個從古到今的話題,誠信往往被人們作為一個人最基本的道德素質,過去是這樣,現在是這樣,確保未來還是這樣,所以在誠信面前任何人沒有選擇,只有誠受,何況是論及我們時代的精英們。但是目前的大學校園里,誠信實在是處於一個很微妙的位置,即被看得很神聖,同時也有可能被遺棄。考試作弊是當代大學生誠信度降低的一個很好的見證,無論是國家級的考試還是學校的結業考試,都存在著作弊的現象,因為考試成績都是關繫到自己的切身利益,為了眼前的利益,誠信悄悄地被時代的精英們遺棄在灰暗的角落。
二、當代大學生道德目標自我化、標准多元化、取向功利化和行為庸俗化。大學生的道德取向影響著他們自身的發展,也可以說從一定的程度上影響著整個未來社會的發展,所以當代大學生的道德取向標准應該是即符合自身健康成長,又有利於社會的良性發展的。可是近年來卻連續的出現了這樣的在校大學生的道德取向模式走向了目標自我化、標准多元化、取向功利化和行為庸俗化,現代的大學生出現道德觀念與道德行為的二重性,許多的大學生的道德行為表現為庸俗化,實在是令整個社會擔心。
三、尊師的氣氛在高校校園里慢慢的淡化。嚴格的講,尊師是作為學子們的最重要的、也是必須嚴格恪守的。雖然今天的高效校園仍然和以往一樣充滿著活力和朝氣,可是尊師的氣氛卻在不知不覺中慢慢的淡化。近幾年的媒體報道中,也很多的談到大學校園里尊師的問題,一些調查顯示在校大學生中有相當一部分的人連自己的任課老師的姓名都不知道,有的同學甚至都瞧不起老師,更何況談及尊師了,這值得人們思考,因為無尊即無孝。
四、在理想與信念方面,對奮斗目標不甚確定,缺乏社會責任感,甚者走向思想空虛、人雲亦雲、玩世不恭、游戲人生;在生活態度方面,羨慕或者追求西方的生活方式,甚者崇洋媚外、鋪張浪費、情趣低俗、追求享樂。隨著物質生活的多姿多彩及其巨大的誘惑力,使得當代的大學生中存在著很大一部分這樣的青年,的確耐人尋味。
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問題是當前一個很重要的社會問題,但是我們在看到問題的同時,應該摒棄這樣的看法:不應把個別大學生的道德失范,當作大學生群體的道德問題;但同時也不應該掉以輕心或忽視,社會必須在分析清楚原因的基礎上提出解決的最好的對策,以便於很好的解決這個社會性的問題
Ⅶ 中國現代道德名言
你要說的是名人名言,是中國的,還得是1949年到現在的,關於道德的,我找了幾條可以借鑒
1。有真道德,必生真膽量。凡怕天怕地怕人怕鬼的人,必是心中有鬼,必是品行不端。
宣永光
2。人家幫我,永誌不忘;我幫人家,莫記心頭。 華羅庚
3。我們不能一有成績,就象皮球一樣,別人拍不得,輕輕一拍,就跳得老高。成績越大,越要謙虛謹慎。 王進喜
4。在榮譽上不伸手,在待遇上不伸手,在物質上不伸手。
王傑
有點難找變數太少
Ⅷ 如何看待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道德
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是儒家文化,它的現代價值,首先表現在對其它文化的開放性上。這是中國傳統文化能夠發展到今天並在現代社會發生作用的一個基本的前提。但傳統文化或儒學的開放性還有它特定的意義,那就是主張每一個體對於他所生活於其中的社會國家的開放性,強調個人對社會國傢具有參與感。這種參與感的特點是重在參與的實踐過程本身,而不是過分看重當下的功利性的結果。在如此的文化模式的熏陶下,人們能夠暫時忍受艱難困苦,孜孜不倦地努力工作,這可以說是中國現代化實現的重要文化動力。
在科學已經成為群體和社會的取向的氛圍下,在群體的要求下接受和追求科學也就成為了約束自己行為的道德自律的真實內容。修身養性的自我品格鍛煉可以轉化為樹立、培養和堅守對科學文明的嚮往和信念。在某種意義上,當代中國的科學熱情前所未有地高漲,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倫理在促成和助長這一趨勢過程中的積極的作用。而且,中國傳統文化主張求變,《周易》講:"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可以說中國文化的現代價值最突出的一點,就是它大張旗鼓地宣揚通過變革以求發展的精神。可以說,變革與發展的互動,在當今中國改革開放的現代化實踐中,表現得最為突出。
就人生價值來說,傳統文化突出地強調了人的精神需求的重要性,而當魚(生命)和熊掌(道義)不可兼得時,捨生取義便成為了人的自覺的選擇。如此的"正氣"塑造出了堅韌不拔的民族精神,維系著綿延不絕的文化傳統。但傳統文化並非不重視物質生命的價值。以物質生命承傳為基礎的孝道思想,使承載於生命的道德意識和自然知識的傳播推廣受到重視,不論是為功名、為財富、為名聲,它都鼓勵人的積極努力。盡管這個"為"的有意識追求本身在宋明以後成為"人慾",但作為一種內在的動力機制,它實際上支配著人的日常生活實踐和價值追求。正因為如此,德國思想家馬克斯?韋伯認為儒學與現代化無緣的絕對化的觀點實際上是不恰當的。
中國文化的核心范疇和中國人追求的終極的價值理想就是"聞道"。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而儒、道等家共同尊奉的經典《周易》提出的"一陰一陽之謂道"的思想則是最為全面深刻地反映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所在。它既是傳統的,迄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發展;同時又是現代的,甚至與後現代文化也可以相容。一陰一陽和合而成之"道",是"和而不同"的思維傳統的產物。無論是陰是陽,任何一性自身都不是完善的,而不完善就需要向完善化方向發展,就需要異性的補充,就需要外來之性與自性的親和與轉化。這一點可以說是中國傳統文化為中西互補提供的最為重要的理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