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怨恨

道德經怨恨

發布時間: 2022-05-05 17:56:12

① 《道德經》中:和大怨,必有餘怨,「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如何解釋

釋義:和解深重的怨恨,必然還會殘留下殘余的怨恨;用德來報答怨恨,這怎麼可以算妥善的辦法呢?

出處:春秋·老子《道德經·第七十九章》

原文: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譯文:

和解深重的怨恨,必然會有殘余的怨恨;用德來報答怨恨,這怎麼可以算妥善的辦法呢?因此,有道的聖人保存借據的存根,但不以此強迫別人償還債務。有德之人像持有借據的聖人那樣寬容,沒有德的人像掌管稅收的人那樣苛刻刁詐。自然規律對任何人都沒有偏愛,永遠幫助有德的人。

(1)道德經怨恨擴展閱讀

一、創作背景

老子生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環境是周朝勢微,各諸侯為了爭奪霸主地位,戰爭不斷。嚴酷的動亂與變遷,讓老子目睹到民間疾苦,作為周朝的守藏史,於是他提出了治國安民的一系列主張。函谷關令尹喜對《道德經》的成書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時即好觀天文、愛讀古籍,修養深厚。

二、賞析

本章提示為政者不可蓄怨於民,警告統治者不要激化與老百姓之間的矛盾。因為積怨太深,就難以和解,用稅賦去榨取百姓,用刑法去箝制百姓,都會構怨於民。為政者應該像有道的聖人那樣,行「無為」之治,以「德」化民,給予而不索取,不擾害百姓。這就是「執左契而不責於人」。

《道德經》語言極為精闢,是至理名言,形成諸多成語、格言、座右銘。其語言非常講究藝術性,運用了多種修辭方式,使詞句准確、鮮明、生動,富有說理性和感染力。

② 那位博學者可幫我解釋一下: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

原句不通,懷疑你是想問《道德經》里的句子意思。
1、「怨以德」——原句為「大小多少,報怨以德」,意思是說大生於小,多起於少,用恩德去報答怨恨。
2、後面一句的原文為:「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
「和大怨,必有餘怨」:和,調和,調解。調解深重的仇怨,必然會有餘留的怨恨。這句的意思是說,深重的怨恨是難以徹底和解的。老子認為要從根本上解決怨恨的問題,就是不結任何仇怨。
「安可以為善」:安,疑問代詞,哪裡。這哪裡能夠算好呢?
全句意思為:「調解深重的怨恨,必然會有餘留的怨恨,這哪裡算得上好辦法呢?」
3、如按你所講句子來說,意思為:」用恩德去報答怨恨(少動詞,姑且認為是報),這哪裡算得上好辦法呢?所以調解深重的怨恨,必然會有餘留的怨恨。「意思和老子正好相反。

③ 《道德經》的感悟分享有哪些

《道德經》的感悟分享:

一、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道德經.第六十七章》

仁慈的人,在大義面前才會勇敢,小人只是內強中干,色厲內荏;儉朴淡泊,才能心胸廣闊;不驕不滿,不敢為天下先,將來才會成為大器。

二、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道德經.第七十九章》

當和事老,用調解的方法來對治很大的怨恨,即使表面解決,必然還會留下殘余的怨恨,這怎麼能算是妥善的辦法呢?俗話說「冤冤相報何時了,得饒人處且饒人。」只有懂得寬恕之道,才能放過別人,也放過自己。

三、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道德經.第八十一章》

悟道的聖人,無私無欲,從不為自己要求什麼,他做一切都是為了別人的利益,反而自己得到更多,變得更富有。這就是有心栽花花不開的道理,越想得到的,偏讓你失去,越不想得到的,偏偏就給你。



四、道常無為而無不為。——《道德經.第三十七章》

道是永遠順應自然的,看似無為,卻是無所不為。看看現在的亂采亂伐就知道,這也算作為,不過是妄為,還不如不為。再看看那些原生態的大自然,沒有人去管理,環境卻好好的,大自然看似無所作為,其實是大有所為。

五、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道德經.第四十五章》

這句很復雜,釋義很有爭議。按大流的解釋吧,運動能夠戰勝寒冷,清凈能夠戰勝炎熱。因為書中還有一句「靜為躁君」,清凈還是急躁的主宰,所以只有做到清凈,才能真正達到大道無為的境界。

④ 老子的「以德報怨」和孔子的「以直報怨」兩者之間有何異同

1、相同點:以直報怨和以德報怨都體現人的心胸寬廣。
以直報怨:直:公正、正直。別人對我們怨恨或抱怨時,我們要以坦誠的態度去對待他。
出處:《論語·憲問》:「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以德報怨:指用道德公正的眼光看待與別人的仇恨。出自 《論語·憲問》:「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最早出現在《老子六十三章》:「大小多少,報怨以德」,與儒家觀念截然相反。道家注重清凈,老子的道德是一個形而上的哲學命題,與當今的道德不完全相同。
2、不同:以直抱怨,是對於與自己有仇怨的人通過正直合理的手段予以打擊,更注重公私分明,依然以公正平等的態度對待。
以德報怨是不記仇怨反而給與自己憂愁的人益處。或許是感謝傷害自己的人,因為他們磨礪了自身的意志。

⑤ 請高手幫忙:道德經第63章解釋及翻譯!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急以德。國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版天下難事,必作於易;權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給之,故終無難矣。

——老子《道德經·第63章》

體道的聖人,一切順其自然,是以事事無為,更不製造事端,也不會有自己的意見,是以無不、無事、無味。

以小觀大,以少見多,所以一切無所事,雖有仇怨也以德報之。

解決困難的事,要從最簡單的著手,做大事,也要由細微的地方開始。

所以真正體道的聖人,不自以為了不起,謙虛容人,故反而能成大事。

審慎小心,不輕易承諾,故能堅守住其誠信。把事情看得太容易的,經常會陷入失敗,遭遇因難。像聖人這樣把任何事都當作困難事,小心地去進行,反而不會發生真正的困難。

⑥ 《道德經》是中華文化精髓,其中的名言你知道多少

《道德經》作為中國文化的一塊瑰寶,幾千年來都以它獨特的魅力和深邃的思想影響著一代代國人。書中的許多名言名句,可能你都在課本上或是生活中遇到過,快來看看哪些你見過吧。民不畏威,則大威至。出自《道德經·第七十二章》。當人民不怕威脅的時候,那麼對統治者的大的威脅就要來了。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出自《道德經·第五十八章》。政治做到寬厚仁慈,人民就會變得純朴善良;政治做到猜忌多疑,他的人民就會恐慌,做出違法亂紀的事情。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

出自《道德經.第六十四章》。再大的樹木,也是從一顆小樹苗開始長起來的;再高的塔台,也是用泥土一點點堆積起來的。無論做什麼事,只要不斷努力,哪怕每次只做微不足道的一點點,若能堅持不懈的做下去,一定會有所收獲的。

⑦ 寫出「天道無親,常與善人」的大意。

解釋:上天不分親疏,經常眷顧善於順應天道的人。

出自《道德經》第七十九章。

原文:和大怨,必有餘怨;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釋義:和解深重的怨恨,必然還會殘留下殘余的怨恨;用德來報答怨恨,這怎麼可以算是妥善的辦法呢?因此,有道的聖人保存借據的存根,但並不以此強迫別人償還債務。有「德」之人就像持有借據的聖人那樣寬容,沒有「德」的人就像掌管稅收的人那樣苛刻刁詐。老天爺對任何人都沒有偏愛,永遠幫助有德的善人。

「司徹」,掌管稅收的官職。

「無親」,即沒有偏親偏愛。

「善人」,有德的人、聖人、擅長、順應天道的人。

(7)道德經怨恨擴展閱讀:

老子,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詳,是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老子是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今存世有《道德經》,其核心精華是樸素的辯證法,主張無為而治。

《道德經》,春秋時期老子的哲學作品,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而「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就是選自《德經》部分的第七十九章。

參考資料:

網路--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網路--老子

網路--《道德經》

⑧ 怨以德,安可以為善 是以和大怨,必有餘怨……

原句不通,懷疑你是想問《道德經》里的句子意思。

1、「怨以德」——原句為「大小多少,報怨以德」,意思是說大生於小,多起於少,用恩德去報答怨恨。
2、後面一句的原文為:「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
「和大怨,必有餘怨」:和,調和,調解。調解深重的仇怨,必然會有餘留的怨恨。這句的意思是說,深重的怨恨是難以徹底和解的。老子認為要從根本上解決怨恨的問題,就是不結任何仇怨。
「安可以為善」:安,疑問代詞,哪裡。這哪裡能夠算好呢?
全句意思為:「調解深重的怨恨,必然會有餘留的怨恨,這哪裡算得上好辦法呢?」
3、如按你所講句子來說,意思為:」用恩德去報答怨恨(少動詞,姑且認為是報),這哪裡算得上好辦法呢?所以調解深重的怨恨,必然會有餘留的怨恨。「意思和老子正好相反。

⑨ 《道德經》講的是什麼內容想要人們明白什麼道理

道德經主要講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包括做人的道理等等,都可以在從中回學到。道德經答由春秋時期哲學家思想家老子(李耳)所著。貫穿全書最重要的兩個字就是辯證,想要人們用辯證的思維去想事情思考問題,培養獨立的精神。

《道德經》,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9)道德經怨恨擴展閱讀:

《道德經》內容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被後人尊奉為治國、齊家、修身、為學的寶典。它對中國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體現了古代中國人的一種世界觀和人生觀。

先秦諸子、中國人的文化思想等沒有不受老子影響的,被華夏先輩譽為萬經之王。

《道德經》的影響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學、宗教等等方面。據元朝時的不完全統計,先秦以來,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時就超過三千餘種,具有代表性的不少於一千種,從側面說明了《道德經》的巨大影響。

⑩ 道德經的解釋

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在前,《德經》在後,並分為81章,全文共約五千字,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道德經》常會被歸屬為道教學說。其實哲學上的道家,和宗教上的道教,是不能混為一談的,但《道德經》作為道教基本教義的重要構成之一,被道教視為重要經典,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視為至上的三清尊神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稱太上老君,所以應該說道教吸納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同時,前面所說的哲學,並不能涵括《道德經》(修身立命、治國安邦、出世入世)的全貌。《道德經》提出了「無為而治」的主張,無為而治是道家的基本思想,也是其修行的基本方法。作為一種政治原則,「無為」在春秋末期已經出現。儒家也講「無為而治」,如《論語·衛靈公》:「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朱熹認為「聖人德盛而民化,不待其有所作為也。「,實則表達了儒家的德治主張。使「無為而治」系統化而成為理論的是《老子》。他們認為統治者的一切作為都會破壞自然秩序,擾亂天下,禍害百姓。要求統治者無所作為,效法自然,讓百姓自由發展。「無為而治」的理論根據是「道」,現實依據變「亂」為「治」;「無為而治」的主要內容是「為無為」和「無為而無不為」,具體措施是「勸統治者少干涉」和「使民眾無知無欲」。

《道德經》並不像一般人所理解的那樣,是一部論述道德的著作。事實上,道德二字各有不同的概念。道德經前三十七章講道,後四十四章言德,簡單說來,道是體,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

其中的名句摘錄:

一、無為而治

二、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三、不進寸而退尺

四、唯不盈,故能敝而新成

五、治大國如烹小鮮

六、常善救人,故無棄人

七、治人事天,莫若嗇八、道可道,非常道

九、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十、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十一、合抱之木,生於毫末

十二、為之於未有

十三、慎終如始,則無敗事十四、強行者有志十五、處其厚,不居其薄

十六、曲則全,枉則直

十七、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十八、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十九、得之若驚,失之若驚

二十、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二十一、無之以為用

二十二、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二十三、慈、儉、不敢為天下先

二十四、弱之勝強,柔之勝剛

二十五、禍兮福之所倚

二十六、不居功,功自言

二十七、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二十八、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二十九、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三十、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三十一、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三十二、見素抱朴,少私寡慾

三十三、持而盈之,不如其己

三十四、損有餘而補不足

熱點內容
巴中文明行為促進條例 發布:2025-01-11 16:56:01 瀏覽:566
宰殺家禽法律法規 發布:2025-01-11 16:24:48 瀏覽:237
在我國會計法規 發布:2025-01-11 16:23:10 瀏覽:556
袁世凱立法稱帝 發布:2025-01-11 15:26:46 瀏覽:733
大同肖律師 發布:2025-01-11 15:25:57 瀏覽:13
兒童虛擬游戲法規 發布:2025-01-11 15:23:05 瀏覽:111
車鎖有問題廠家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1 15:17:47 瀏覽:577
2017勞動法主動辭職 發布:2025-01-11 15:15:24 瀏覽:403
法律公司開業典禮新聞稿 發布:2025-01-11 14:24:52 瀏覽:494
中華全民共和國合同法 發布:2025-01-11 14:20:17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