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道德
Ⅰ 什麼是傳統道德
中華傳統道德是以人為本的道德。有兩個基本觀點:
第一個基本觀點,就是肯定人的價值,肯定人的尊嚴。孟子講過兩句話:「所欲有甚於生者」意為我所要求的,有比生命更寶貴的,即人格尊嚴;「所惡有甚於死者」,意為我所厭惡的有比死亡更甚的,就是喪失人格。堅持人格尊嚴,一方面要堅持自己的人格尊嚴,不能受別人的侮辱:另一方面要尊重別人的人格尊嚴,對於別人要加以尊敬,這是傳統道德的一個基本觀點。
另一個基本觀點就是注重人和人之間的關系。在古代就叫做「人倫」,所謂人倫就是人與人關系的次序。孟子概括了封建社會中最重要的五種人倫關系,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夫婦有別」。中國傳統道德強調和重視父母子女之間的人倫關系。「父子有親」就是「父慈子孝」,把「孝」看作一切道德的根本。「父子有親」在今天看起來應該是肯定的,長幼有序,在今天也是應該承認的。朋友有信,就是人與人之間不能說假話,不應該欺騙,這在今天也是應該加以肯定的。
總的來說,中華民族的優良道德傳統,可以從五個方面來體會和把握。
(一) 強調為民族、為整體、為國家的整體主義精神。整體主義精神,是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的核心。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利益,一個有道德的人應當「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盡忠保國」、「先公後私」、「一心為公」已成為人們所尊奉的崇高的道德要求。 中華民族的這種為國家、為民族的整體主義精神,是中華民族的一種強大的凝聚力,是中國自古以來的愛國主義思想的基石。
(二) 推崇仁愛原則,強調「推己及人」和人際和諧。「仁者愛人」,「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這就是人們在處理個人同他人關系時所依據的原則。中國傳統道德強調「和而不同」、「人和」、「和諧」和「以和為貴」、「和氣生財」的思想。為了保持人際關系的和諧,中國的傳統道德又特別強調「待人以寬,責已以嚴」、「助人為樂」、「捨己救人」等道德要求,以調節人和人的關系。在中華民族長期的發展中,這種思想對協調人際關系,維護社會穩定,發生了重要的作用。
(三) 重視人倫關系,提倡人倫價值。中國古代特別強調「孝」,即對父母盡孝,這是傳統道德的一個重要內容。孝敬父母有兩個要求。一是要贍養父母,供給父母的生活。二是尊敬父母。
(四) 追求精神境界,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人格。中國古代道德教育,首先是注重改變人的氣質,培養人的品德,即學習怎樣做人。中國傳統道德對於高尚的道德境界的追求,總是同一種「自強不息」、「剛健有為」的人生哲學相聯系,總是同「發憤忘食」、「樂而忘憂」和「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人生態度共同發展。從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人格出發,中華民族傳統道德特別強調要從兒童起,就注意對他們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管仲說:「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由於注意了從少年兒童時就對人們進行必要的道德原則、道德規范和各種禮儀的教育,力求使他們自幼就熟習這些原則和規范,也就使他們在長大後不會對這些規范禮儀產生抵牾的逆反心理,也就能夠收到教育所希望達到的效果。
(五) 強調修養踐履,注重知行統一。首先,中國傳統道德思想,特別強調「為仁由己」的道德主觀能動性。孔子說:「我欲仁,斯仁至矣」。其次,中國傳統倫理道德,重視「知行合一」。「吾日三省其身」,「三人行必有吾師」,「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等等,都同道德的修養踐履有著密切的聯系。中國古代還強調「慎獨」的思想。
對中小學生進行中華傳統美德教育的內容
我們今天重視道德修養問題,包含著重新認識道德的社會作用的深刻用意。我們現在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這種體制下還需不需要道德呢?一段時間來,「道德無用論」、「道德代價論」等觀點引起廣泛的爭論,但社會道德狀況嚴重滑坡的教訓使我們上了深刻的道德教育課。雖然道德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道德作為社會關系的強有力的調節器,那麼,這個社會就連正常的生活都難以保障。我們需要建立一個法制社會,也需要建立一個道德社會。
基於「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重視道德品質的傳統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從少年兒童抓起,才有可能使之潛移默化,化道德認識為道德行為。所以有必要在中小學進行中華傳統道德教育。那麼,對中小學生進行中華傳統美德教育有哪些基本內容呢?
一是正義。「正義」是一個具有廣泛意義的道德規范。儒家認為,「義」有正當、公正、應當、符合原則的意思。在中國傳統道德中,總是把「義」和「利」聯系起來,加以考慮,即所謂「義利之辯」。孔子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即君子只知道去追求「義」,小人只知道去追求利。孔子說:「富與貴,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又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這些話說明孔子並不反對個人的利益和富貴,只是強調利益的取得必須合於義。而孔子也認為在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首要的是要使老百姓都能富起來。
在改革開放的條件下,由於資本主義腐朽思想和文化的影響下,在一部分人中滋生了享受主義、拜金主義,出現了損公肥私的現象。因此,怎樣對待義和利的問題,在義和利不能兼顧的情況下,怎樣取捨,是判斷人們道德水平的一個重要方面。在中小學生中進行正義和義利之辯的教育,對他日後處世,在市場經濟的環境中作出正確選擇,具有現實意義。
二是仁愛。仁是中國古代最基本、最高的道德要求,也是一切其他道德規范的根本。在不同的人際關系中,對不同的人,仁愛有不同的內容和不同的表現。如對父母要孝,對朋友講忠信。等等。父母對子女的愛,表現於撫養、愛護、教育等方面,是慈愛。子女對父母的愛,則表現於感恩、尊敬、贍養等方面,是孝敬。仁愛精神的一個基礎,是惻隱之心,另一個基礎是報恩的心理。報恩心理是孝的基礎。墨子說:「愛人者,人必從而愛之;利人者,人必從而利之」;孟子說:「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都是說,知恩圖報,對別人給予自己的愛利恩惠給予回報,是人之常情。
「已所不欲,勿施於人」體現了一個精神,就是「推己及人」,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將心比心,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這就是為仁的方法。凡事想到他人,尊重他人,關心他人,是愛人的出發點。推己及人,時時事事顧及自己言行對他人、對社會的影響,也是社會公德的基礎。推己及人也滲透在對日常人際關系的處理中。推己及人。這是仁愛的基本精神,這一點最簡單,人人都能夠做到。但在實際生活中卻往往沒有做到。所以,對仁愛精神的提倡、培養,需要我們在日常的事情上,一點一滴地去做。
三是寬恕。寬恕這一道德規范,大致包括這樣一些內容,其一,要寬容、寬厚待人,不要過分地挑剔人;其二,在與別人發生矛盾時,要有寬廣的胸懷,豁達的氣量,允許別人有不同的意見。其三,要容許別人有過錯,寬容人、諒解人、饒恕人。其四,要有仁愛之心,將心比心,為他人著想。
四是禮儀。禮儀與道德互為表裡,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仁就是要「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在人際交往中,有一定的禮儀形式。如朋友見面要握手問好,早上見面道「早安」等等。在日常生活中,待人接物、言行舉止、衣著打扮、行走坐卧等都要講究禮儀。禮儀習慣的形成,要靠在日常生活中點滴地積累和養成。要從幼兒園起,從小學起,對兒童進行文明禮儀的養成教育。我們提倡禮貌用語,請、謝謝、對不起、你好、再見十個字,這是禮儀建設的重要方面。但實際使用的情況並不好。禮儀和道德二者缺一不可。一方面要從小進行養成教育,一方面又要進行道德教育,使人人都了解禮儀的思想內容,保證禮儀不流於形式。
五是勤儉。勤儉美德有兩層含義,一是勤勞,一是節儉。勤勞與安邦定國相聯系,如「克勤於邦」;勤勞與「自強不息」相聯系,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而節儉與「儉以立德」相聯系,如司馬光認為,儉是大德,一切德行皆從節儉中來;奢是大惡,所有惡行都從奢侈發端;儉與「持家治國「相聯系。中華民族的勤儉美德從古至今是一以貫之,但近年來也確實出現了某種不良現象。尤其中小學生不經歷創業的艱苦,坐享父輩的勞動成果,再加上長輩對獨生子女的溺愛,勤儉教育已是勢在必行了。
六是愛物。愛物是仁愛規范的進一步延伸。保護生態環境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貫精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尊重自然、取物以時、取用有度、物盡其用、保護野生動物。等等。現階段最重要的認識是保護生態環境,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
七是自強。中國傳統道德所講的自強,是立志為國家、民族建功立業的自強,是「以天下為已任」的自強,而不是自私自利、個人主義的自強,這是中國傳統道德自強的基本精神。要自強就必須有理想,立大志。自強還必須努力學習科學知識,增強本領。要加強思想道德修養,抵制錯誤思想的影響。自強還要注意加強團結。國家和民族的自強,固然要靠每個人的自強,但還必須有人們的團結合作,自強才有保證。團結就是力量,團結才能更強。
八是誠信。處世待人,誠信為本。老子也強調「言善信」,就是我們所說的「說話算數」。近些年來,在商品經濟的沖擊下,由於拜金主義和極端利己主義的消極影響,這一道德要求經常受到破壞。我們要在中小學生中進行誠信教育,以誠信自我約束,會使我們社會文明程度有更大的提高。
九是謙虛。「謙虛」是中華民族傳統的一大美德,也是我國傳統道德中的一個重要規范。謙虛道德表現在待人接物上,應當尊重別人,對人恭敬有禮。謙虛道德表現在學業方面,則應當採用誠懇虛心地向他人學習的態度,以不斷地增進自己的學問和才幹。《周易》說:「謙,亨。君子有終」意為謙虛能使人亨通,能使人順利辦好事情,君子之行必有好結果。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充分體現孔子的謙虛好學的精神。我們每個人都應發揚中華民族的謙敬美德,虛以處己,敬以待人。
十是孝行。孝是做人的起碼的道德。在中小學生中加強孝行教育具有深遠的意義。獨生子女受父母的寵愛,但如果沒有孝的教育勢必使學生養成自私的毛病,再加上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影響,子女贍養老人的困難加重,如果不進行孝行的教育,也許今後會出現不「能養」的情況。進行孝行的教育,也是培養學生的感恩的心,使之可以更好的融入社會,與人和諧共處。
Ⅱ 中華民族十大傳統美德
中華民族十大傳統美德:仁愛孝悌;謙和好禮;誠信知報;精忠報國;克己奉公;修己慎獨;見利思義;勤儉廉政;篤實寬厚;勇毅力行。
1、仁愛孝悌:這是中華民族美德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仁」是中華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徵,是各種道德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德目,而且在世俗道德生活中也是最普遍的德性標准。「仁」德的核心是愛人,即「仁者愛人」。
「孝悌」之德的基本內容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它形成了一種濃烈的家庭親情,對家庭的關系,從而也對中國社會的穩定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是民族團結的基石。
2、謙和好禮:中國是世界聞名的禮儀之邦,「禮」是中國文化的突出精神,好禮、有禮、注重禮義是中國人立身處世的重要美德。「禮」是中華民族的母德之一,她根源於人的恭敬之心,辭讓之心,處於對長上,對道德准則的恭敬和對兄弟朋友的辭讓之情。
3、誠信知報:「誠」即真實無妄,其最基本的涵義是誠於己,誠於自己的本性。以「誠」為基礎,中國人形成了許多相關的道德,如為人的誠實,待人的誠懇,對事業的忠誠。這些是組成中國人道德良知和道德良心的重要成分,是中國道德質朴性的重要表現。
4、精忠報國:對祖國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感是最質朴的情感和品性,她作為一種「千萬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的祖國的一種深厚的感情」是愛親人愛家的情感升華,由此也形成一種捍衛民族尊嚴、維護祖國利益的崇高品德。精忠報國、保家衛國的精神是中華民族巨大的凝聚力,也是推動民族發展的巨大精神力量。
5、克己奉公:中華民族由於家庭本位的社會結構和禮教文化的傳統,培育了一種整體主義的精神,並在此基礎上形成克己奉公的美德。克己奉公的精神本質上是先公後私,個人私利服從社會公利的精神。這種「公」的精神培育是強化對社會、民族的義務感和歷史責任感。
6、修己慎獨:性善的信念和性善論的傳統,使得中國倫理道德,乃至整個中國文化,都建立在對人性尊嚴的強調與期待上。
這種集中體現以律己修身為特徵的道德修養學說強調自主自律、自我超越以維護人倫關系和整體秩序,建立道德自我,其基本精神是「求諸己」,「慎獨」就是在自我獨處時要嚴於律己,戒慎恐懼。
7、見利思義:對義利關系的處理集中體現了中國倫理道德的價值取向。先義後利以義制利是傳統義利觀的基本內容和合理內核,也是中華民族十分重要的傳統美德。這種道德觀念是鼓舞志士仁人為民族大業義無反顧地獻身的重要精神力量,也是中華民族崇高道德人格的光輝寫照。
8、勤儉廉政:中國人民歷來就以勤儉節約、廉明正直著稱於世。他們以勞動自立自強,形成了熱愛勞動,吃苦耐勞,誠實勤奮的優質品質。
「廉」的本意是在取捨之間,取道義,舍邪心,嚴格自我約束。有了「廉」才可能做到「正」。「正」是遵循公益和道德。勤儉廉政既是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取向,也是中國人共有的美德。
9、篤實寬厚:中國傳統道德崇尚質朴、樸素的精神。想要擁有美麗性感身材?加薇信aajsjl健身女教練,為您量身定做適合您的健身瘦身方法
中國人在為人處事方面,以「實」為標准,反對虛偽虛妄。在長期的道德實踐中,中華民族形成了許多以「實」為價值標準的規范和美德。如老實、誠實、求實、踏實、實在等等,形成崇尚實干,反對空談的務實精神和實踐精神。
10、勇毅力行:這是中華民族在踐履道德方面所具有的德性和德行,或者說是在道德意志方面所體現的美德。中國文化認為,人格的完善,社會的進步,重心不在知遇言,而在於行。「君子納於言而敏於行」,正是這種勇毅力行的美德,使得中華民族在各種險惡的環境中能夠化險為夷,自強不息,不斷前進。
(2)等道德擴展閱讀:
「仁、義、禮、智、信」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核心價值理念和基本要求,帶動整個社會道德體系的發展和社會道德水平的提升,在整個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具有重要地位。
中國是文明古國、禮儀之邦,重德行、貴禮儀,在世界上素來享有盛譽。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始終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道德根基和思想基礎,始終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精神支柱和精神動力。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形成和發展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從口頭傳承到文字記載,內容博大而精深。但歸納起來,在歷史典籍里加以明確、歷代歷朝基本形成共識的內容主要是「仁、義、禮、智、信」五個要素。
當然,在傳統道德方面還有很多表述,但大部分都包含在這五大要素之中,或者是這五大要素的延伸,或者是這五大要素的豐富,或者是這五大要素的發展。
Ⅲ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等道德格言警句提醒我們提高自己道德修養
B 題中沒有涉及到先進人物,故排除①。「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要求嚴格要求自己,提高道德修養,辨別善惡,更要在實際行動中去踐行,故②④入選。③選項觀點錯誤,道德准則沒有永恆的,故排除。
Ⅳ 道德品質的主要特徵是什麼
道德品質的主要特徵是道德品質是與道德行為是統一的、道德品質是是自覺意志的結果、道德品質是是通過道德行為整體表現出來的穩定的特徵和傾向、道德品質對於一個人的身心健康和立志成才具有重要的作用。
表徵個人道德的總體特點的范疇。簡稱品德。指體現一定社會或階級的道德要求,並具有穩定性傾向的個人的道德意識和行為的特點。道德品質的表現在道德意識,包括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等。
道德行為,包括道德言語、道德行動和道德習慣等。道德意識引起並調節人們相應的道德行為,道德行為實現、鞏固和深化人們相應的道德意識,二者綜合構成一個人的道德品質狀況。
(4)等道德擴展閱讀
歷史上各種倫理學說都根據其所代表的社會或階級的道德原則和規范,提出相應的道德品質的范疇體系。 如中國古代的儒家,提出了以 「仁」為核心的,包括「智、仁、勇」,「恭、寬、信、敏、惠」和「溫、良、恭、儉、讓」等道德品質的范疇體系。
同人的其他品質或品性相比,道德品質的一般特徵是綜合體現一定社會或階級的道德要求,高度凝結著個人自覺的意志和信念,並因此表現為道德行為總體的穩定傾向。
馬克思主義倫理學認為,現實社會關系狀況是道德品質形成和發展的客觀基礎,參加社會實踐是道德品質形成和發展的根本途徑,個人的主觀努力和自我修養是道德品質形成和發展的內在條件。對於共產主義道德品質的形成來說,更應注重於參加革命實踐、接受共產主義教育和自我道德修養。
Ⅳ 立志、居敬、存養、省察、力行等道德教育的方法是哪位儒家學者提出的
朱熹認為道德教育有五個環節:立志、居敬、存養、省察、力行。
立志:志也就是目標,是心之所向,對人的成長至關重要。因而他要求學者首先應該樹立遠大的理想,有了遠大的志向,就有了前進的目標。目標不明確,人就會碌碌無為。一個不知道自己去哪裡的人,怎麼走都是在原地轉圈。
居敬:專心致志,心無旁騖,持之以恆,時常保持內心的平靜,才能學成。他曾說:」敬不是萬慮休置,只是遇事專一謹慎,不懈怠。「自覺抵制誘惑就是達到居敬的重要手段。
存養:這是孟子的主張,我在」男子漢大丈夫「那篇里總結過,孟子認為成就」浩然之氣需要:「持志養氣、動心忍性、存心養性、反求諸己。」這也和朱熹唯心思想有千絲萬縷的聯系。
省察:從孔子那裡就有「吾日三省吾身」,可見儒家思想對朱熹的影響很大,他認為天下的事,是是非非,如若不及時自省就會從正陷入惡,所以即便他在哲學學派上屬於唯心主義,他仍然具有真理和謬誤相互轉換的辯證法思想。
力行:意識要通過勞動轉化成現實並且創造社會價值的。朱熹也說,習得的道德知識也要付諸實踐形成道德行為。
Ⅵ 儒家思想中的"仁","孝","禮"等道德觀念,在當今社會還有存在的價值嗎
有一句話叫「學我者升,似我者死」。
古代的道德規范,直接拿到現在用,肯定不行。
准確理解精神實質,接受其倫理友愛,社會和諧的思想,形成符合現代的正確價值觀和道德理念是對的。
Ⅶ 道德品質方面的表現是什麼
道德品質方面的表現:
1、道德意識,包括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等;
2、道德行為,包括道德言語、道德行動和道德習慣等。道德意識引起並調節人們相應的道德行為,道德行為實現、鞏固和深化人們相應的道德意識,二者綜合構成一個人的道德品質狀況。
道德品質的意思:一定社會道德原則和規范在個人思想和行為中的體現。是個人在道德行為中所表現出來的較穩定的特徵。由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行為等因素構成。
拼音:[dào dé pǐn zhì ]
(7)等道德擴展閱讀
道德的意思:
社會意識形態之 一。以善惡評價的方式調整人與人之間及個人同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主要通過教育和社會 輿論的力量,使人們逐漸形成一定的信念、習慣、傳統而發生作用。由一定社會的經濟基礎所決定並為 之服務。
拼音:[ dào dé ]
詳細釋義:社會意識形態之一,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道德由一定社會的經濟基礎所決定,並為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服務。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具有不同的道德觀念。
巴金 《家》三三:「他又一次誇張地感覺到自己的道德力量超過了這個快要崩潰的大家庭。」
Ⅷ 道德觀念是什麼
積極向上的心理,積極進步,關愛家人和友人,以善為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