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課
A. 「法制課」還是「法治課」
法治教育是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項重要、艱巨的任務。
B. 如何提高道德與法治課學生課堂學習參與度
課堂教學的師生地位是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的雙邊互動關系。學生主動參與的實現,需要其自身發展具備一定條件。其中一個主要條件是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的發展水平。而主體參與意識的最終形成又以人的自我意識發展水平、理性思維能力等為制約條件。處於兒童期的初中生,這些條件尚未成熟,還處在自我主動參與意識的感性理解階段。這就要求教師對如何實現初中生的主動參與性,進行特殊研究。學生課堂教學的參與度的提高正是針對學生的這一特點,藉助於參與各項活動這種更直觀、更具體的方式,使他們從感性上形象地去體會其自身的主體參與地位及意義,以達到主體的感性實現,「參與」成了實現學生主體性操作上的有效落腳點。使全體學生參與課堂教育教學活動的全過程。參與越多越積極,主體地位感性體驗越強烈,主體意識越得以增強,從而越促使其向理性理解的方向發展,反過來又進一步提高參與的積極性和自覺性。教師的主導作用或者說是主體地位實現的標志,就是能否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為學生實現主體地位創造條件。而這同樣需要有操作上的具體落腳點,如果沒有操作上的保證,對教師如果沒有明確的規范的操作上的要求,教師的主導作用往往會流於空泛而得不到實在的體現,參與是非常具體可見的 。
一、精心策劃教學設計,切實達成教學目標。
教學設計是一個分析教學問題、設計解決方法、對解決方法進行試行、評價實施結果,並在評價基礎上修改方法的過程。首先,教師要分析教學對象,即分析學生目前的學習水平處於什麼樣的層次。有些班級學生水平參差不齊,教師在設計教學時要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制定不同的要求,在實際教學中運用不同的方法。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和他們的情感需要設計教學,教師設計的活動過於簡單或者繁瑣,過分強調知識的內容而忽視活動的實踐性和趣味性,會導致學生產生厭倦情緒,直接影響學習效率。
二、重視布置課前任務,適當分散教學難點。
新課程倡導任務型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感知、體驗、實踐、參與和合作等方式.實現任務的目標,感受成功;在學習過程中進行情感和策略調整,以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促進語言實際運用能力的提高。課前向學生布置任務,為下一堂課教學活動的正常開展提供保障,這點至關重要。學生圓滿地完成課前任務,有時會給課堂帶來意想不到的精彩效果。教師要力求合理開發課程資源,給學生提供貼近學生實際、貼近生活、貼近時代的內容健康和豐富的課程資源;要積極利用音像、電視、書刊雜志、網路信息等豐富的教學資源;積極鼓勵和支持學生主動參與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三、精心設計活動內容,努力營造課堂氣氛。
新課程標准倡導學生主動參與、合作、交流與探究等多種學習活動,改進學習方式,促進學生互相學習、互相幫助,體驗集體榮譽感和成就感,發展合作精神,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是當前課堂常見的方式。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精心設計能引起學生興趣的話題,引發學生主動參與語言實踐活動的慾望。在小組討論中,教師應走下講台,在各組之間穿梭,解惑釋疑。與此同時,還應該注意觀察小組中的那些弱勢群體,給予他們特殊的關懷和指導。在展示成果時,根據話題的難易度,讓水平參差不齊的學生都能有表現的機會。 四、注重教學過程評價,激發學生參與意識。
學生的學習動機很大程度上需要教師的情感激發,這種清感激發就是一種對學生的評價。教師應該從知識、情感、意念三個方麵塑造學生。語言本身就具備表情達意的工具性特徵,因此,在課堂中,師生之間不僅僅有知識的交流,同時也有情感的溝通。對學生出現的與教師所提問題無關的回答或者想法不能簡單地用對錯來評判,教師應注重保護學生思維的創新性和獨立性。教師對學生所表現出的每一個反應都對學生的學習情感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
提高課堂學生的參與度不僅是教學效果的保證,而且遵循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教師應面向全體學生,關注每個學生的情感,從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使學生樹立自信心;倡導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式和任務型的教學模式,最終實現培養學生的綜合運用語言能力的總體目標。
C. 法治課教學中如何實現對學生核心素養的
核心素養是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必需的品格和關鍵能力,對中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持和幫助。通過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教師轉變以往的教學思路,給予學生更多的課堂自由發展空間。文章首先概述了學生核心素養的基本內涵,隨後結合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就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提出了幾點建議。
2016年9月份,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成果發布會在北師大舉行,提出了「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以文化基礎、自主發展和社會參與為內涵的中國學生培養思路。道德與法治作為初中基礎課程,以培養中學生的綜合素質為主要教學目標,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發展學生核心素養,也成為現階段課程教學的基本任務。
一、核心素養的基本內涵
1.文化基礎
文化學習是核心素養的基本組成部分,僅以道德與法治這門學科來說,學生通過課程學習,一方面要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識,提升個人道德素養,另一方面也可以樹立科學精神和正確價值觀念,追求真善美的統一。
2.自主發展
以往的中學課程教學,主要是以教師理論講解為主,學生在課堂上的主動性受到限制。而核心素養則提倡教師為學生創造更多自主發展的空間,例如要堅持做到「以學生為中心」,鼓勵學生勇於質疑、敢於提問,培養學生的發問精神。此外,也要注重採取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例如採取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從而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不僅對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質量的提升有直接幫助,對學生其他學科的學習也起到了促進作用。
3.社會參與
初中道德與法治是一門與生活實際密切相連的學科,而核心素養也主張讓學生更多的參與到社會實踐活動中,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的社會交際能力,豐富學生的社會經驗,另一方面也可以將所學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做到「知行合一」,這也是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最終目標。另外,學生通過參與社會活動,還能夠鍛煉自己的責任擔當,提高社會活動中的創新創造能力,這些都會對學生今後的成長和發展起到必要的促進作用。
二、道德與法治中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策略
1.促進深度體驗,提升探究能力
教師要想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首先要對傳統教學模式進行改革,重視挖掘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深層次價值,不僅讓學生通過書本教材「知其然」,更要通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來達到「知其所以然」的目標。為此,教師要積極嘗試師生角色轉換,以更加豐富的課堂教學形式,讓學生從被動聽講向主動參與轉換。例如在學習七年級下冊《美好集體有我在》這節課時,教師可以組織開展一些集體活動,讓學生在參與活動過程中真切的感受到集體給自己成長帶來的積極影響,進而加深了對教材知識的理解。在「五一勞動節」時,組織班級中的學生成立志願者隊伍,有的隊伍負責清理校園花壇中、草坪中的垃圾,有的隊伍負責宣傳和製作黑板報。最後由教師進行活動經驗總結,大家在活動中互幫互助,感受到了集體的力量,也間接的增強了團隊凝聚力。
2.釋放學習主動權,開展共享式教學
核心素養時代的課堂教學模式要求教師主動「放權」,同時要能夠更多的關注當代中學生的學習訴求,從而確保課程教學模式能被學生所接受。例如,當代學生被稱為網路的「原住民」,他們對互聯網有著較高的興趣,教師可以更多的利用多媒體、互聯網進行課堂教學,包括現階段比較常見的MOOC(慕課)、公開課、微課等,都可以嘗試引進並與道德與法治課程結合起來,真正實現「互聯網+教育」。基於互聯網的輔助教學模式,也繼承了互聯網開放共享的特點,教師可以將教案發布到校園網、QQ群里進行共享,學生在課余時間也可以下載課件,自行學習,溫故而知新。
3.進行學科整合,培養綜合素養
未來的人才應該具備怎樣的素質?跨越文化差異、觀點差異,能夠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合作,具備批判和創新思維……都至關重要,而這些素質無一例外都是跨越學科的綜合素養。對於學校教育來說,讓學生具備這樣的素質,就需要有超越學科教育的「大教育」觀念。道德與法治與初中其他文化課有一定的關聯性,例如歷史、地理等,教師在進行本學科內容講解時,也可以根據具體內容適當結合其他學科的知識,例如在講解《國家利益至上》這部分內容時,可以聯系歷史中的一些名人,像林則徐、周恩來等,這樣不僅使得道德與法治內容更加生動、靈活,而且也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2015年下發的《關於深化義務教育課程改革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圍繞立德樹人,針對學生身心發展特點,提煉課程整合主題,整合相關課程內容,增強課程實施的綜合性。實踐中,我們也在不斷深化對綜合課程的認識和理解。
結語
核心素養已經成為當代中學生必備的一種品格和能力,從中學階段開始有針對性的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不僅有助於學生基礎文化課的學習,而且對學生今後的發展也有一定促進作用。從教師角度來說,在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時,也要注重轉變傳統觀念,例如充分藉助於現代化教學模式,進行學科整合等,為學生營造相對寬松學習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本位意識和自主探究能力,為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奠定基礎。
D. 學校上法治課的標語。
答:學校上法治課的標語
01、法為家書一生讀,和作良田萬代耕。
02、法興國運國專興法,和諧世道屬世諧和。
03、法興國運國興法,廉樹黨風黨樹廉。
04、法在律,情在人,和諧在你我。
05、公民遵紀守法,社會政通人和。
06、關愛我們的親人,從自我守法做起。
07、國是籬笆法是樁,拆了樁子籬散光。
08、遵紀守法,從我做起。
09、學法用法,做遵紀守法好少年。
10、預防未成年人違法犯罪:學校家庭責無旁貸。
11、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預防未成年人違法犯罪!
12、加強青少年法制教育,讓青少年遠離犯罪!
13、有事想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
14、全社會關注青少年教育,預防和減少青少年違法犯罪。
15、學法用法,做遵紀守法好少年!
16、凈化青少年成長環境,保護青少年健康成長!
17、堅持依法治校和以德治校相結合!
18、社會學校家庭聯動,優化青少年成長環境。
19、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切實保護青少年合法權益。維護青少年合法權益,優化青少年成長環境!
20、青少年學生的法制教育要做到制度化規范化!
E. 如何上好道德與法治課
開學已經月余,入手新版《道德與法治》教材的老師們,還用的習慣嗎?在教學過程中,有沒有遇到教學難題呢?
新一輪課程改革對品德課程進行了整體的改革,它涉及到時代背景的變遷、指導思想的與時俱進、課程任務的重新定位、課程目標的明確界定、課程內容的全面更新以及教學方式方法的變革等一系列重大改革,因此,要把品德課上出實效,就必須付出比以往更多的努力。
一堂入心的道德與法治課,應該滿足:「生活性」、「開放性」和「活動性」三個標准。
1
如何在課堂中呈現出「生活性」
1、新課導入生活化
從學生感興趣的、為他們所熟知的日常生活入手,使新課導入生活化。
2、課堂教學組織形式生活化
教學實踐表明: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依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個性差異特徵採用生活化的課堂教學組織形式,不但能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深受學生的喜愛,而且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學效果。
3、教學情境設置生活化
巧用教材內容設置情境,設置出人性化的教育氛圍,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了學生,達到了「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4、教學活動生活化
在教學工作中應充分考慮學生,不能讓學生成為聽眾,應組織他們多看、多做,多參與合適的活動,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使思想品德教學過程成為學生反復親歷體驗的過程。
2
如何在課堂中呈現出「開放性」
開放性的品德教學就是從多方位多角度為理念,以開放的氛圍為前提,以開放的課堂為核心,以開放的實踐為基本渠道,以主體參與貫穿始終,以提高思品教學實效為根本,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為終極目標。具體包括:
廣闊的教學陣地,打破傳統教學場地的限制
互動式的教學,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做學習的主體
多樣化的情境式表演,如:講故事、聽歌曲、情感朗誦、角色游戲、小品表演、知識競賽等
設計開放式實踐活動,創設條件盡可能向社會延伸
運用開放式的評價考核,日常行為規范與道德與法治學習考核相結合
發揮遠程教育資源的優勢,實現教學資源利用最大化
3
如何在課堂中呈現出「活動性」
《品德與生活》課程的呈現形態主要是學生直接參與的主題活動、游戲和其他實踐活動。活動的形式可以有很多種,如:討論、搜集信息、現場調查、情景模擬與角色扮演、操作性、實踐性活動、教學游戲、參觀訪問、欣賞、練習、講故事等。
教育專家分析:部編版新教材的使用,對教師的教學方式方法將產生直接影響。應該如何把握《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方向和立場,一線教師有諸多困難。
針對部編版新教材,二一教育特邀全國優秀一線教師製作最新課件、教案,他們都是教學經驗豐富的一線名師,深鑽教材、對新教學有自己獨到的認識與看法。
這套部編版《道德與法治》課件+教案+練習
完美解決了老師的授課難題
《道德與法治》熱門推薦精品推薦
最新《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下冊同步課件+教案+素材
2018最新部編版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下冊同步課件+教案+素材,課件設計精美,圖文並茂、動畫生動形象,活動符合小學二年級學生心理特點和學習特點,具有啟發性,目前本資料包發布第一單元資料!
八下第二單元
F. 法制教育課的感想200字
法律是無情的,只要你觸犯了法律,你便回受到法律的制裁。但是有一些人卻以身試法,但是最後還是伏法。為什麼會有這么多的人違法呢?那還不是自己的好奇心太強和自己的控制里不夠,而讓自己吃虧,走是了絕路。才後悔莫及。
今天我們學校請了一位朱警官為我們上了生動的一節法制課。使我們進一步走進了法律,增強了法律的知識,並進一步讓我們體會了法律的無情。正是像那位警官所說的有些人因為上網吧玩,最終使自己走向了犯罪道路,最後卻害得自己進了監獄毀了自己大好的前途,這都是好奇心惹得禍。
這使我想起了電視上艘播放的吸毒和販毒的犯罪分子,為什麼他們會這樣?那還不是他們一時的好奇和貪婪心,使自己慢慢地走向了犯罪的道路。而且越陷越深,到了不能自以。難道不是這樣嗎?犯法把一個美滿,幸福的家庭弄得支離破碎。所以我們要每時每刻都警備,不要誤入禁區,那隻會讓你走向黑暗,最終落入法網進了冷冰冰的監獄,到是你哭天喊地也沒有人會來救你,所謂「法律無情,人卻有情」。在生活中,我們必須時時刻刻,小心,小心,再小心,否則便會自廢前程。
法律是嚴肅的,它不會放過任何一個犯法之人,所以我還要勸告大家,小心使得萬年船。自己要有堅定的意志力和強大的控制力,要分清是非遵守法律,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G. 道德與法治"課,為什麼產生
《全來國教育系統開展法源治宣傳教育的第七個五年規劃(2016-2020年)》
(二)切實將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形成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青少年法治教育格局
全面貫徹落實《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統籌規劃各學段法治教育的目標任務、主要內容和實施路徑,深入推進青少年法治教育系統化、規范化。在中小學開設道德與法治課,發揮法治教育的課堂主渠道作用。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線,將法治教育與道德教育相結合,使青少年理解法治的道德底蘊,尊崇公序良俗,牢固樹立規則意識、平等意識、誠信觀念和契約精神。積極探索法育的規律與特點,以憲法教育和權利義務教育為重點,將規則教育、習慣養成與法治實踐相結合,遵循青少年身心發展規律,科學安排教育內容、教育重點和方法途徑,堅持落細落小落實,更多採取實踐式、體驗式、參與式等方式,切實提高法治教育的質量和實效。堅持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相結合,注重發揮課外活動、社會實踐和網路文化的重要作用。建立健全青少年法治教育部門協調機制,充分利用整合各部門和社會的法治教育資源,建立政府部門、學校、社會和家庭協調配合開展法治教育的機制,形成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新格局。
H. 如何讓道德與法治課變得有趣
換個方式學道德與法治課
一、一節學生喜聞樂見的道德與法制課:
師:孩子們,你們是否喜歡聽故事?
生:(高聲喊):喜歡。
師:故事的名字叫《孩子病了 》
張爺爺家的小孫子偉偉發高燒了,孩子的爸爸和媽媽都上班了,家中只有爺爺和奶奶老兩口,眼看著孫子大禕的小臉燒得通紅,老兩口急得在屋裡直轉磨,真是一點辦法都沒有啊。說來也巧,鄰居李叔叔剛好來張爺爺家串門,看到偉偉在發高燒,急忙和她愛人開車把正在發燒的偉偉和爺爺奶奶送到醫院。經醫生確診孩子得的是氣管炎,需要輸液,李叔叔幫助老人把孩子一切都安排好後,看看天色已晚,心想大家都折騰大半天了,老人也累了餓了,便讓愛人留在醫院陪著張爺爺張奶奶,自己坐公交車回到家中包餃子。
等到張爺爺一行從醫院回來後,李叔叔急忙把熱騰騰的餃子端到老人家面前。老人非常感激的說:「你忙了半天,還給我們做飯,真讓我們心裡過意不去啊。」李叔叔笑著說:「遠親不如近鄰嘛,咱們都是一家人!」
師:我的故事講完了,你的腦海中也一定出現了許多自家與鄰居互幫互助,互敬互愛的故事。你也講給大家聽聽那個好么?
生:老師,我講,我講!我講一個與鄰居小夥伴發生的有趣的事。
生:我講一個媽媽不在家,我在鄰居家吃飯、過夜的故事!
生:我講一個鄰居大哥哥幫我復習功課的事!
。。。。。。。
師:大家的故事可真多,看來你們和鄰居的關系都搞得不錯!
師:其實生活中的鄰里關系並不像大家說的都搞得那麼好,因為一件雞毛蒜皮的小事而引發的鄰里之間,大動干戈的流血事件。也有不少。
師:是呀,鄰里之間只有和睦相處,生活才會更加美好。真是:鄰里結的好,猶如得大寶啊!
這節道德與法制課與我們以往的課有啥不同?它會帶給我們怎樣有益的啟示?
二、評析:
聽故事,其實正是孩子們喜聞樂見的方式,一聽有故事可聽,孩子們立即豎直了小耳朵。隨著老師抑揚頓挫的精彩故事,小傢伙們馬上陶醉在了故事情境之中。在老師的循循善誘下,還打開了記憶的閘門,自家與鄰居互幫互助,互敬互愛的情景,也一個個的娓娓道來。有的孩子甚至回憶起了與鄰居小夥伴之間發生的有趣的,難忘的事。其中不乏妙語連珠,風趣幽默。又不失童真童趣。不時贏得一陣陣歡笑聲以及掌聲。
老師並沒有就此滿足。而是又引入了一個,因為一件雞毛蒜皮的小事而引發的鄰里之間,大動干戈的流血事件的小故事。這樣的一個反面案例,孩子們在欣賞故事之餘,也啟迪了孩子的智慧。並一致認為鄰里之間確實應該和睦相處。不知不覺中孩子們不但明白了今天要新授的課題。更懂得了鄰里之間要和睦相處,互相幫助,團結協作,生活才會更加美好的道理。輕松愉快中慢慢接受了新知,達到了教學目的。
整節課,老師激情滿懷,熱情洋溢。師生在和諧愉悅的氛圍中,感受到了知識帶來的樂趣!
《課標》中提出「教師要面向學生的生活實際,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的密切聯系。」
這個案例,讓我們明白了:我們可以結合有關教學內容,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利用講故事這種模式。打破常規的傳統模式,給學生提供一些對於學生來說比較真實、親切,能使學生充分參與、積極表現,融入課堂教學的活動,讓他們比較自然地主動發展,從而深化道德認識,內化道德情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成功的教學所需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由此可見,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是何等的重要。很多資料表明,在現在的初中政治教學中,如果上課類容枯燥、呆板,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確實存在著為數不少的學生,有消極怠工的行為傾向。其主要表現在:上課無精打采,注意力不集中,畏難情緒較多,學習不積極等。初中學生正處在一個特殊的成長階段,思想日漸成熟的他們,在學習中會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因此,作為初中的道德與法治教師我在教學中也必須從學生的興趣入手。
在日常教學中,老師死板的教學形式將會導致學生兩極分化,學習熱情退化。而故事教學則正好是學生所喜歡的形式。從認知規律的角度講,每個人都有獵奇的心理,老師預設的一個懸念都有可能激發學生的關注和求知慾望。故事的邏輯特點無形中會對學生的思維產生吸引,引導學生的注意力投入到課堂。在教學的設計中,老師可以通過一個主線來將課堂教學過程設計成故事發展的情節,也可以利用故事來輔助教學,相信教學效果會非常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