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學框架
Ⅰ 犯罪構成理論中,蘇聯的「四要件說」和德日的「三階段說」哪種更適合中國國情呀
四要件旨在定罪,沒有邏輯支撐,以社會危害為中心。通俗講,維穩,統版治。定罪基礎權是口供為主,忽略視頻等物證。
三階層旨在分析判斷有沒有罪,基礎是事情還原。以邏輯為基礎。體現公正。
蘇聯已經滅亡了。它活著也不能說他是新的事物先進科學的,有多邪惡不是非得讓你體會才能知道。人,有分析判斷的能力。
值得學習的國家,美國日本德國等一線國家。
法律是維護統治階級的工具,誰是統治階級?
Ⅱ 北師大刑法碩士怎麼准備
北師大王牌專業的心理,教育類。當然作為名校刑法也不錯。
研究生主要看導師,這學校不錯。
准備的話,最好去學校看看親自了解下。不過關鍵的是研究歷年考題!!絕對絕對重要的!!!買它推薦的書目。每個考研學校都有推薦書目的!還有就是堅持,考研辛苦但是很多人跟你在一起,大家一起努力呢!!
這是今年的招生O(∩_∩)O~
北師大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09法學碩士復試線(刑法、訴訟法)
學科專業代碼、名稱 進入復試基本分數要求
政治 外語 業務課一 業務課二 總分
030104刑法學 50 50 100 100 350
O(∩_∩)O~下面是它的具體情況
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刑法學研究生培養模式
--------------------------------------------------------------------------------
一、培養目標
本學科旨在培養具有堅實、廣博的理論基礎與系統、深入的專業知識,能夠適應我國民主法治建設的需要,具有獨立從事法學研究、教學和法律實務能力的專門人才。要求具有堅實的刑法學及相關學科理論基礎、全面的部門法知識和基本的人文、社科知識,熟練掌握一門外國語,具有良好的理論素養,有較強的從事科研以及司法實務工作的能力。
學習年限為三年。
二、專業研究方向及研究生導師
序號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內容
研究生導師
1
中國刑法
中國刑法的基本理論、原則、制度、體系以及重點、難點問題研究。
趙秉志、張遠煌、
狄世深
2
外國刑法
外國刑法(大陸法系、英美法系)的基本理論、原則、制度、體系等。
趙秉志、狄世深
3
犯罪學
犯罪學的基本理論(犯罪現象、犯罪原因、犯罪對策)以及主要犯罪類型的專題研究。
張遠煌
4
國際刑法
國際刑法的基本理論、原則和制度。
趙秉志
三、課程設置與學分要求
總學分:36學分
其中:
公共學位課 3門 8學分
學位基礎課 2門 6學分
學位專業課 4門 12學分
選修課 3門 6學分 專業選修課或公共選修課
必修教學環節 3門 4學分
四、培養方式與考核方式
1.授課:採取系統授課、專題講座、自學、討論、導師個別指導、教研室集體培養相結合的方式,輔之以教學實踐或社會實踐。
2.課程考核:考核方式採取口試、筆試、開卷、閉卷、撰寫文獻綜述、學術論文等多種方式。其中,學位基礎課、專業必修課採取考試方式,選修課採取考查方式。
3.開題報告:學生提交學位論文開題報告及文獻綜述,由三名相關專業方向指導教師考核,通過答辯後方能進入學位論文寫作。
4.中期篩選考核:一般在第三學期末開展。以下條件同時具備方可通過中期篩選:
(1)政治思想、道德品質良好,熱心參與公益事業;
(2)通過研究生公共外語考試,學位課程考試合格;
(3)參加由3名教師組成的專業基礎知識綜合考核,成績合格;
(4)開題報告審查合格。
中期考核不合格者不允許撰寫學位論文,按肄業處理。
五、科研能力與實踐能力的基本要求
通過培養,使學生對刑法學理論有系統深刻的理解,並掌握刑法學研究的基本方法。有較高的外語水平,熟練掌握一門外語,能順利閱讀和翻譯本專業的外文書刊,並有較強的聽、說、寫能力。有獨立的科研能力、扎實的專業功底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六、學位論文的基本標准
刑法學專業的碩士學位論文應具備一定的理論價值或實踐價值,論文撰寫必須由學生本人獨立完成,必須符合學術規范,做到結構嚴謹、資料翔實、觀點明確、論據充分、語言流暢、注釋規范。正文在3萬字以內,另附300字左右的內容提要(中、英文)、關鍵詞(3-5個)以及主要參考文獻目錄。
七、課程一覽表
課程種類
課程名稱
安排學期
學分
單計
合計
公共
學位課
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與實踐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cientific Socialisms
學校安排
第1學期
2
8
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選讀
Selected Readings in Marxism Classics
2
碩士生英語
English (for Master Program )
4
學位
基礎課
刑法總論
Pandect of Criminal Law
第1學期
3
6
刑法分論
Specific Theory of Criminal Law
第1學期
3
學位
專業課
大陸刑法
Criminal Law of Continental Law System
第1學期
3
12
英美刑法
Criminal Law of Anglo-American Law System
第2學期
3
國際刑法
International Criminal Law
第2學期
3
犯罪學
Criminology
第2學期
3
專業
選修課
刑事執行法
Criminal Execution Legislation
第2學期
2
16
刑事訴訟程序
Criminal Proceedings
第2學期
2
區際刑法
Interlocal Criminal Law
第3學期
2
刑事政策專題
Special Topics on Criminal Policy
第3學期
2
刑事證據
Criminal Evidence
第3學期
2
刑事法理論前沿
Theoretic Front of Criminal Legislation
第3學期
2
刑事法實務專題
Special Topics in Practice of Criminal Legislation
第3學期
2
刑法案例
Criminal Cases
第3學期
2
公共選修課
由研究生院培養處安排
第2-3學期
—
—
必修
教學
環節
文獻綜述與開題報告
Document Survey and Thesis Commencement
第3學期末
1
4
學術活動
Academic Activity
第3學期
1
實踐活動?? Social Practice
(社會實踐或教學實踐任選一)
第3學期
2
八、課程簡介:
課程名稱
內容簡介
課程種類
刑法
總論
本課程主要對我國刑法總論中的一些重要理論問題,特別是刑法理論研究的最新成果進行專門探討。課程主要內容包括:
一、犯罪論部分:刑法的基本原則,犯罪概念與構成要件,正當行為,犯罪預備、未遂、中止與既遂形態,共同犯罪,罪數,刑事責任;
二、刑罰論部分:刑罰權與刑罰、刑罰的目的與功能,刑罰體系與種類,刑罰裁量制度,行刑制度。課程教學採用專題講授與學生討論相結合的方式進行。
學位
基礎課
刑法
分論
本課程立足於我國刑法分則的規定,對具體個罪認定中的重點疑難問題進行專門探討。課程主要採用專題講授和討論的方式進行。要求學生在掌握我國刑法分則的基本規定和刑法分論的基本理論的基礎上,能夠理論聯系實踐,運用刑法總論和刑法分論的有關原理和理論分析、解決具體案件處理中的疑難問題。
大陸
刑法
通過對德國刑法、日本刑法和法國刑法等大陸法系刑法的介紹和講授,要求學生了解並基本掌握大陸法系國家刑法的基本特徵、一般原則、理論和刑罰制度,掌握大陸法系各國刑事立法、刑事司法的基本發展方向和定罪量刑的一般原則。課程教學主要採用教師教授與課堂討論相結合的方式進行。
學位
專業課
英美
刑法
? 本課程以英美法系國家刑法為主要教學內容,通過教師介紹和講授,使學生了解並基本掌握英美法系國家刑法的基本特點、一般原則、理論和具體制度,了解英美法系各國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發展的基本方向和趨勢。課程教學主要採用教師講授與課堂討論相結合的方式進行。
國際
刑法
本課程的主要內容包括國際刑法的淵源、國際刑事管轄原則、國際犯罪制裁原則等總論問題,並對戰爭犯罪、恐怖主義犯罪、跨國有組織犯罪、國際毒品犯罪等國際犯罪、跨國犯罪的實體法淵源和程序法淵源進行探討。課程教學主要採用教師講授與課堂討論相結合的方式進行。通過本課程的教學,使學生全面掌握國際犯罪的基本特徵、構成要件、管轄原則與制裁途徑等方面的知識,並能夠分析、比較這些犯罪與國內同種犯罪的關系及其裁判原則。
犯罪學
本課程的主要內容是對犯罪學的一些重要理論和知識如犯罪原因、犯罪對策等進行專題探討,課程教學採用教師講授與課堂討論相結合的方式進行,通過本課程的教學,使學生對犯罪現象有深刻的認識,理解並掌握中外犯罪學研究的重要理論,對犯罪學的核心和主幹問題——犯罪原因有較全面、多層次的掌握,掌握犯罪對策的有關知識,並對常見類型的犯罪的特點、原因及對策有基本的把握。
刑事執行法
本課程的主要內容包括刑事執行法的歷史沿革、刑事執行機關、對象、內容、原則、方針以及措施等具體制度。通過本課程的教學,使學生系統、多角度和多層次地學習刑事執行法學,了解和掌握其基本的原理、概念、程序等知識,為今後從事司法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專業
選修課
刑事
政策
專題
本課程的主要內容包括刑事政策的概念、體系、目標、制定、實施等刑事政策的基本理論問題以及政策熱點問題。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對刑事政策的概念、體系等有較清晰的理解和把握,了解刑事政策的特點、作用及其發展趨勢,開闊專業學習和研究的思路。
區際
刑法
本課程以對中國區際跨境犯罪、區際刑事管轄權沖突、區際刑事司法協助等問題的研究為其主要內容。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對我國區際刑法的現狀特別是對於區際刑事管轄權沖突以及區際刑事司法協助等問題有較清晰的認識和了解。
刑事
訴訟
程序
本課程就刑事訴訟程序的基本內容進行系統、深入地講授,主要內容包括立案、偵查、提起公訴、審判、第一審程序、第二審程序等。通過該課程的學習,使學生熟悉並掌握刑事訴訟的基本程序,為將來從事司法實務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
刑事
證據
本課程的主要內容包括刑事證據的概念、分類、證明原則、刑事證據的運用原則等。通過本課程的教學,使學生對於刑事證據的有關知識有系統、全面的了解,並且能夠很好地掌握刑事證據的分類及其運用規則。
刑事法理論
前沿
本課程以刑事法理論的前沿問題為其主要內容,在刑事一體化的框架下,就刑法學、刑事訴訟法學、刑事政策學等刑事法領域內的前沿問題、熱點問題展開探討。通過該課程的學習,使學生把握刑事法學科發展的最新動態,並進一步拓展其研究視野。
刑事法實務
專題
本課程以關注刑事司法實務為其主要內容,就刑事司法中的重點、疑難問題、熱點問題進行探討。通過該課程的學習,使學生能夠將刑事法理論與司法實務結合起來,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理論知識分析現實問題、解決疑難問題的能力。
刑法
案例
本課程著重採用案例教學的方式,結合大量的刑法案例,集中培養、強化學生的應用能力、實戰能力即分析和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
Ⅲ 簡述中國刑法學的現狀
綜觀我國刑法學研究之現狀,可以認為,它是在取得了矚目的成就之後,正處於一個相對低迷、徘徊而又蓄勢待發的時期。雖然表面上一片繁榮景象,但「理論研究往往停留在低水平的重復上,刑法學研究的熱點如同過眼雲煙,只有觀點的泛濫而沒有理論的積淀。」刑法學呼喚著理論的攀升和對過時框架的全方位突破,以此支撐起一部現代化刑法典的更生。
現行刑法與刑法學研究之現狀
在刑法的理論研究上,至今仍有一些缺失,具體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現有刑法理論尚未擺脫前蘇聯刑法理論與刑事立法的影響。最典型的,莫過於對犯罪客體理論的繼受,堅持認為,「犯罪客體是指我國刑法所保護而為犯罪行為所侵犯的社會主義社會關系。」〔4 〕反映在刑法上,即以對社會關系的保護(以國家或社會為出發點)來反射地(或稱間接地)保護到公民的個人權利。
第二,現有刑法理論研究缺乏開闊的眼界,這表現在兩個方面:
其一,刑法學與其他法學部門之間、與其他人文科學之間的借鑒與交流不夠.
其二,刑法學理論研究缺乏對國外刑法學的了解和比較。
第三,現有刑法學理論研究還未擺脫注釋法學的巢穴。刑法學的研究很大程度上還局限於法條注釋與案例分析,依賴於立法。司法解釋還沒有自己獨立的方法論與學術意見。
第四,現有刑法理論研究表現出一種轉型時期的浮躁與遲鈍。所謂浮躁,就是不立足中國實際,急躁冒進,不經過深思熟慮就盲目抄襲和照搬外國現成的一些理論與制度,企圖以此「指導」中國的刑事立法與司法。所謂遲鈍,是指刑法理論研究落後於立法與司法,過多糾纏一些無關緊要的概念,對司法中的一些新問題束手無策,對立法反應不敏銳,對市場經濟形勢下的新興犯罪缺乏深入、系統研究。
http://www.modernlaw.com.cn/1/2/05-10/2217.html
Ⅳ 怎樣能學好刑法總是感覺刑法的知識結構繁雜,很難靜下來好好學習它,所以想問問有什麼好方法
刑法的知識結構,如果跟民法比,應當簡單的多。相對說,刑法回是比較好學的一個法律學科答。
學習刑法時,重點是總則部分,功夫要下在這上面。你應當在頭腦中建立一個框架,有了框架之後,你在往裡填東西,這樣就拿做到提綱挈領,事半功倍。我學習刑法距今已經快二十年時間了,但這個框架始終在腦子里,不會忘記,這是一點自己的學習體會,僅供你學習時參考。
Ⅳ 方法刑法上的此罪與彼罪怎麼區分
考生法律知識的完備首先表現在其對法學基本理論和民法、刑法兩大最基礎的部門法的掌握上。刑法既然如此重要,如何學習呢?下面向諸位考生提幾點建議,供參考。 一、全面完整地把握刑法學的結構框架,爭取能做到高屋建瓴的學習。 刑法學業教材七、八百頁,刑法條文四百多條,內容雖然多,但系統性很強。考生應先從整體上把握這一科的結構,做到心中有數。刑法學分為兩大部分:刑法總論和刑法各論,刑法總論又分為刑法論、犯罪論和刑罰論;分論分為罪刑各論概述和十章類罪。考生可以先把整個框架記住。 總之,要在學習刑法學之前,先反復研讀幾篇目錄,了解教材的結構,從總體上把握。 二、循序漸進,善於利用刑法條文。 學習刑法學的內容,要講求循序漸進。先學習刑法論,即是教材的前三章,即對什麼是刑法,什麼是刑法學,刑法的基本原則和適用范圍這些內容有全面的了解,然後再按部就班,犯罪論,刑罰論,刑法各論一步一步地來。在學習的過程中,學會利用法條是十分重要的。我國的刑法學教材,注釋刑法學的內容很多,最主要的內容多與刑法條文相切合,所以結合刑法條文學習,會有很好的學習效果。要在努力理解的基礎上記憶法條,如果實在理解不好,就一節一節的背記,然後帶著問題去讀教材。通過學習教材領會把握法條,已經理解的法條會有更深的記憶。 三、在全面的基礎上把握重點。 重點部分往往是知識點多,考試中易考察的地方。在時間和精力都有限的情況下,把握重點進行復習,是十分必要的。另外,考生在考試中掌握每種題型的答題方法也是十分必要的。當然,所有的答題方法都是在知識掌握基礎之上的方法。考生要避免本末倒置。下面針對題型談談答題方法。 1、單項選擇題 單選題相對較容易,所以這一部分考察的是考生對基本知識的把握,回答這類問題,首先要准確地理解題的含義和要求,同時要把握題乾和備選答案之間的內在聯系。然後再從備選答案中選出與題乾和要求相一致的答案。選擇題目的備選方案是圍繞一個中心,圍繞同一原則,核心從不同的方向編制的,考生在選擇時,必須結合刑法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或者刑法條文的有關規定,仔細分辨比較。 2、名詞解釋題 名詞解釋題要求准確、完整地給出概念或定義,並不要求解釋後再進行分析比較。文字要簡練,語言要准確,關鍵字詞不得有誤。例如「誹謗罪」作為名詞解釋題,答「指故意製造並散布某種虛構的事實,並足以損害他人人格、名譽、情節嚴重的行為」即可,不必再作任何分析和比較。 3、簡答題 刑法學中許多基本理論,基礎知識等到都可以通過簡答考核。答簡答題最重要的是要在理解題意的基礎上簡明扼要地針對所提問題進行回答,只需將答案要點表述出來,不必進行深層次的分析和多角度的論證,即問什麼答什麼。如果遇到所問的問題涉及面比較大的情況,一定要把握核心回答全面。考生在答題中常見的失誤有二:一是不切題意;二是把握不好答題的度,不懂該類題目應答到怎樣的程度。因此考生在平日的復習中應該多從事這方面的練習,經避免考試中出現類似的失誤。 4、論述題 這一類題目要求考生對某一問題進行分析、說明及評價,是一類高層次的試題。論述題主要用來考核考生掌握知識的深度以及分析、判斷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試卷中,論述題一般出自教材的重點章節或重點問題,要求考生既全面又有重點地闡述某個問題,不僅有論點還要有論據,要把與題目有關的概念、特徵、條件及其與有關問題的聯系和區別展開進行討論,並力求具有充分的說服力。在答題過程中,可先擬一個簡單的提綱,正確審查題意,並緊扣題意,選擇切中題意的素材,然後再有條不紊地下筆答題,文字表述要條理清楚,層次分明,繁簡適度。 在答論述題中常見的失誤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一)「跑題」,許多考生不注意審題,答題目中漫無邊際,不能緊扣題目。例如,「試述犯罪的過於自信地過失與間接故意的異同點」,如果考生不注意審題,只答異不答同就會造成「答漏」,「漏答」。(二)論述不夠充分,答得太少,往往只有標題式的幾條,沒有擴展性回答。(三)條理不清,字跡潦草,缺乏邏輯。 因此,考生在復習中要注意重點、難點的理解,並以輔導材料為輔助加深理解,結合模擬題,適當掌握一定的論述題,以提高自己答題的能力,同時,也能加強對教材的理解。只有這樣才能在答題中游刃有餘,由淺入深展開論述。 5、案例分析題 這種題型要求考生根據案例所提供的事實,正確地運用法律進行分析,得出科學的處理方法,案例分析題一般綜合性較強,涉及的法律關系較復雜,答題所涉及知識在教材中往往會跨章節。因此為做好這一類題目,考生可以按以下步驟進行:第一,認真審題,搞清案情事實。在審題過程中,弄清哪些是具有法律意義的事實,哪些不是,題目的要求是什麼;第二,分析案例所涉及的法律關系的主體、內容和客體等事實,圍繞題目意圖和分析要求,依照法律規定和法學理論,分別就各類法律關系進行分析;第三,運用法律、法規和司法解釋,提出處理意見,要明確、具體、肯定。另外,分析案例要逐字表述。條理清楚,層次分明,尤其是邏輯要嚴密。 考生分析案例最常見的失誤是不會應用法律條文,或對法律條文和專業術語運用不熟練,以致出錯。另外,就是案例分析中條理不清,語言不規范,陳述理由不充分和不準確造成了失分。
來源天津律師:網頁鏈接
要想在案例分析中取得高分,除了全面、系統地掌握教材之外,考生還要大量練習。另外,考生還應多注意報刊雜志上報導的活生生的刑事案例,從中揣摩,舉一反三,提高自己的案例分析能力。
Ⅵ 毒品的犯罪特徵是什麼
從形式上看,刑法分為總則和分則。但是,只要學好了總則,並研究透分則中幾個具體的罪名,比如盜竊、搶劫、詐騙、貪污受賄等等,刑法也就算學的差不多了。
學法律其實有點像建房子:先搭建好框架,再填充細節;搭建框架需要依賴體系和概念,細節則需要邏輯和經驗。而刑法學則更像是一個結構細密、牆壁堅厚的大房子,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刑法的體系最為嚴密,如果把法律比作一個皇冠,刑法學一定是這個皇冠上最耀眼的那顆明珠。
那麼刑法的框架是什麼?刑法研究的是犯罪與刑罰。即社會上發生了違法的行為,但究竟是否是犯罪,構成何罪;一旦構成犯罪,則應處以各種刑罰。
就犯罪論來說,主要是犯罪的4個構成要件,即主體(即人或單位)、主觀方面(故意或過失)、客體(侵犯的各種法益,如人身、財產、職務的廉潔性等等)和客觀方面(實施了各種行為);外加正當行為,如正當防衛、緊急避險。需要說明的是,這里採用的是傳統刑法學理論,而不談所謂「三階層」之類的理論。
就刑罰論來說,也就是主刑和附加刑。主刑包括死刑、無期徒刑、有期徒刑、拘役和管制;附加刑分罰金、沒收財產、剝奪政治權利。
有了上面的框架,再去填充細節,相信會好很多。不過,就復習考試而言,還是多以考試為導向,少關注深奧的理論問題,多結合案例來學。建議先選本不錯的司考書,有了一定基礎後再重點反復做真題。
Ⅶ 刑法學的框架體系
刑法學分為刑法總論和刑法分則。
其中,刑法總論部分主要有刑法的基本原則,刑法的效專力范圍屬,犯罪的概念和構成,犯罪客體,犯罪客觀方面,犯罪主體,犯罪主觀方面,正當行為,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態,共同犯罪,罪數形態,刑事責任,刑罰概說,刑罰的體系和種類,刑罰裁量,刑罰裁量制度,刑罰執行制度,刑罰的消滅。
分則部分包括概述,危害國家安全罪,危害公共安全罪,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罪,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罪,侵犯財產罪,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危害國防利益罪,貪污賄賂罪,瀆職罪,軍人違反職責罪。
Ⅷ 關於刑法文章的讀書筆記 2000字左右
你好。
最近,我讀了張明楷教授的《刑法的基本立場》一書。這本書於2002年月由中國法制出版社出版,全書共31萬4千字。按照本書的內容提要的說法,本書旨在促進中國刑法學派之爭的形成,作者以刑法規范為根據,以學派之爭為主線,對刑法學的重大問題展開了深入研究,表明了基本立場:客觀主義、實質的解釋論、結果無價值論、客觀的未遂犯論、部分犯罪共同說、並合主義等。
在通讀全書之後,總的感覺是這本書是刑法學界很有特色的一部理論著作。它的主要特點在於比較全面的闡述了作者的基本觀點,並且從自己堅持的基本立場出發去解釋具體的法律條文,討論具體的疑難問題。在論證自身具體觀點的合理性時,非常注重前後立場的一致和自身理論體系的和諧,避免出現立場對立的具體結論。這在國內刑法學者中是不多見的。大多數學者在研習刑法的過程中,基本上是就事論事,首先形成一系列的具體觀點,在各方面的知識儲備達到一定程度時,才初步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刑法理論體系,而這種體系又很少被自身刻意疏理,顯得模糊而雜亂,甚至窮其一生也不能形成統一的刑法立場。張明楷教授在這方面受德日刑法的影響比較深,注意總結自己的根本出發點,重視對刑法學領域中的最基本的理論問題的研究,思想相對成熟之後即表明自己的理論傾向性,因此在學術研究的高峰期就有了理論的歸宿,這在刑法學界是領風氣之先的。當然,是否需要明確的理論立場,在研究到什麼階段形成自己的理論體系,我國的刑法學界是否象德日那樣需要有對立的刑法學派,這些問題都尚無定論,還需要歷史的檢驗。
在讀過了張明楷教授的書之後,我對上述這些問題沒有形成自己的看法。結合幾年的學習經歷,隱約感到,一個刑法學者採取什麼樣的基本立場,是需要多年的積累和反復的思考的,在我國目前的研究現狀下,恐怕能總結出自己的基本立場的學者不會很多,應該是經過多年的探索逐步形成理論體系的少數資深學者。對一個剛剛入門的年輕學者來說,似乎不宜先入為主,給自己設定下主觀主義或者是客觀主義的框架,這樣可能會束縛手腳,反而不利於開拓思路,找到自己真正認同的基本立場。
本書的第一部分,是刑法學界的舊派與新派的比較和分析。同時,作者對中國刑法學界的理論研究特點作了必要的論述。作者認為,從總體上看,雖然我國刑法理論一直聲稱堅持主客觀相統一的原則,在事實上卻與重視主觀內容與心態的主觀主義觀點沒有本質的區別。
本書的第二部份,是犯罪論當中的客觀主義與主觀主義的比較和分析。在權衡兩者的利弊得失的同時,作者表明了自己傾向於客觀主義的基本立場。並且認為,從我國新舊兩部刑法的立法思路的變遷來看,舊刑法更多地體現了主觀主義的刑法理論,而新刑法則有意的向客觀主義傾斜。作者對新刑法向客觀主義傾斜的立法態度表示了贊賞,同時對傳統理論當中包含的比較濃重的主觀主義色彩,提出了學理上的批判。
本書的第三部分,是論述如何解釋犯罪構成要件的問題。作者全面論述了形式的解釋論與實質的解釋論,表明了自己傾向於實質的解釋論的立場。在作者看來,實質的解釋論側重於犯罪的本質,有利於確定犯罪的合理范圍,這樣研究時也更有深度,也是更接近立法原意的。從作者前後的刑法立場來看,作者提倡實質的解釋論,這與作者認為犯罪的本質是法益侵害是有著密切的聯系的。在犯罪的形式概念和實質概念之間,顯然作者更看重的是犯罪的實質概念,即法益侵害。
本書的第四部分,是關於結果無價值論與行為無價值論的比較和分析。因為作者堅持客觀主義的立場,認為法益侵害為犯罪的本質特徵,所以在結果無價值論與行為無價值論之間理所當然地會選擇結果無價值論。作者認為,提倡結果價值論,有利於合理控制犯罪的范圍,保障公民的合法權益,使得沒有發生實際危害結果的行為不受刑法的制裁。此外,在判斷正當行為是否成立時,其客觀的危害結果是重要的判斷指標。在緊急避險當中,受到損害的法益和被避免發生損害的法益相同時,根據結果無價值理論,這樣的結果是法益並沒有受到損害,因此不能認為是犯罪。對於傳統理論當中一直主張按照犯罪未遂處理的對象不能犯和工具不能犯,作者認為,根據結果無價值理論,這些行為根本不可能造成實際的客觀危害結果,根本沒有任何法益受到損害,因此不能作為犯罪處理。
本書的第五部分,是客觀的未遂犯論與主觀的未遂犯論。作者認為,從實質上看,新刑法採取的是客觀的未遂犯論。作者在兩者之間傾向於客觀的未遂犯論,基於這一基本立場,作者提出了在犯罪停止形態的認定方面的一系列的新觀點。作者主張的既遂和未遂的認定標准,更多的包含了客觀行為,特別是實際的危害結果和危險性的要素,與帶有濃厚的主觀主義色彩的傳統理論差別很大。
本書的第六部分,是關於共同犯罪的理論。作者論述了犯罪共同說和行為共同說,表明了自己贊同部分犯罪共同說的立場。作者認為,在數個行為人基於不同的犯意同時對某一法益實施侵害行為的情況下,不同的犯罪構成之間的重合部分可以構成共同犯罪。在教唆犯教唆之罪與被教唆者所犯之罪不一致的情況下,也可以在教唆之罪與實際實施之罪的重合部分的范圍內成立共同犯罪。
本書的第七部分,是共同犯罪理論中的共犯從屬性與共犯**性。作者論述了共犯從屬性理論和共犯**性理論的含義,並且評價了中國刑法學界某些學者主張的共犯從屬性與**性兩重性理論和共犯**性理論。作者認為,這些理論不符合刑法的從屬性理論和**性理論的基本含義,是不可取的。作者在共犯理論上堅持既非**性,也非從屬性,更非兩重性的立場。
本書的第八部分,是關於刑罰的基礎理論。作者論述了絕對主義與相對主義,以及作為折中理論的並合主義,表明了自己傾向於並合主義的基本立場。並且認為,1997年通過的新刑法體現的正是作為折中理論的並合主義。
讀完此書之後,我認為其中最值得贊賞的是作者論述基本理論問題時和諧統一的思路,以及研究具體問題時表現出的大局觀。當然,這不是說有了統一的嚴密的基本立場作基礎,就足以保證具體結論的科學性。事實上,在作者為說明基本立場而列舉出的諸多具體問題的論述中,時常可以見到抽象理論指導下的簡單推理,這就直接影響了最終結論的科學性。這些現象主要出現在作者簡要論述的一些問題中,而對諸如共同犯罪中的教唆犯、停止形態中的未遂犯等問題的論述還是相當細致的,經得起推敲。
從我自身的理**底和學術心得來看,對本書作一個整體性的評價是非常困難的。對於作者在書中提到的各種刑法基本范疇,雖然偶有心得,但是似乎還沒有能力深究其利弊得失,在自己的頭腦中也尚未形成自己確信的所謂基本立場,在考慮具體問題時常常在兩級之間搖擺,以求實現某種體現公正的平衡,然而心中又不免產生這樣一個疑問:這種理想狀態下的平衡是否存在,如何才能實現?因此,就我自身的學力而言,只能對其中的某些問題作一番評論,這些問題主要是我自己平時也曾經考慮過的一些問題。在作者論述的各個刑法基本范疇中,我最感興趣的是法益理念。作者極力推崇法益理念,將其作為犯罪的本質特徵,並且直接指導刑法解釋的推理過程,甚至在諸如工具不能犯的評價等問題上都堅決貫徹法益理念。對此,我是非常贊同的。我在以前的學習過程中,包括在去年撰寫碩士學位論文時,都在思考法益(犯罪客體)在刑法理論中的重要性的問題,深感理論界對客體,特別是個論中的具體犯罪的客體研究得很不夠,而且在研究構成要件諸問題時一般也很少考慮法益的意義。張明楷教授宣揚的法益理念具有很強的針對性,是值得提倡的。張教授在書中寫道:「由於犯罪的本質是侵害法益,故對構成要件進行實質的解釋,意味著發揮法益作為犯罪構成要件解釋目標的機能。即對犯罪構成要件的解釋結論,必須使符合這種犯罪構成要件的行為確實侵犯了刑法規定該犯罪所要保護的法益,從而使刑法規定該犯罪、設立該條文的目的得以實現。」(第128頁) 我覺得,在司法實務界和刑法理論界都存在著輕視法益的風氣。司法實務界輕視法益,其實無可厚非,畢竟實務中依據的是現有的規范,自由發揮的空間似乎不大,而且法益本身過於抽象,理論研究不充分,立法上也存在模糊甚至錯誤的規定,所以難於取捨,只好敬而遠之。而刑法理論界應當承擔起這個任務,多從法益的角度考慮具體問題,似乎更有利於問題的解決。例如訴訟欺詐問題,理論界討論的比較多,在研究究竟應當認定為何種犯罪時,似乎更多的是依據慣常的思維方式,先找出可能構成的犯罪,然後在分別分析是否符合其構成要件。這種思維方式在實務部門中是很有效的,有利於快速的解決具體的案件。
但是,在作純粹的超然於立法之外的學理研究時,不妨先從這種行為的本質特徵入手,分析其主要侵害的是哪些社會關系,然後對這些社會關系的重要性作出權衡,根據重法益來確定犯罪的性質。經過不太成熟的思考,我認為訴訟欺詐行為侵害了敗訴一方的財產所有權,這是毫無疑問的,但是更嚴重的法益侵害發生在訴訟過程中,行為人的虛構事實、編造偽證的行為直接侵害了司法機關的司法權威,應當屬於妨害司法罪的范疇。對民事訴訟中的誣告和偽證行為,也許現有的條文中沒有對應的規定,但這是立法完善的問題,不應成為否定其犯罪性質的依據。[1]當然,我作出這樣的論斷並沒有經過深思熟慮,恐怕經不起推敲。
當然,對張明揩教授提倡的法益理念,也應當作具體的分析和甄別,其中一些結論在我看來是不能接受的。例如,在論述緊急避險中的法益衡量問題時,張明揩教授認為:「當價值一百萬元的甲利益與價值一百萬元的乙利益發生沖突,保護甲利益的唯一有效方法是損害乙利益時,從整體上來考察,行為人所實施的避險行為對法益實際上沒有造成新的損害。即使行為人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犧牲了他人的同等利益,也只是道德上與民法上的責任,不能因此追究刑事責任。」我認為,這段論述從推理的過程到最終的結論,都是錯誤的,也是不符合張教授倡導的法益理念的。法益的衡量應當是具體的,因為每一個具體的法益受到侵害之後,都有一個具體的承擔者,這是不能抵消的事實。提倡法益保護,其基本出發點正是充分保護社會個體的具體法益免受侵害,因此對法益受侵害的情況作總體的評價是不符合法益理念的。在緊急避險中,最終受到侵害的法益是客觀存在的,不能因同時避免了同等的法益就認為沒有法益受到侵害。因為作為無辜的第三方,他的法益受到刑法的保護,侵犯其法益的行為均有可能構成犯罪。緊急避險最終不構成犯罪,並不是因為行為人沒有侵害任何法益,而是事出有因,考慮到行為人不具有嚴重的人身危險性,所以法外施恩,這是刑法對人性弱點的容忍。因此,犧牲他人的同等法益,實質上仍然是侵害了他人的法益。此時的行為是刑法難以容忍的,既然損害他人法益並不能在總量上減少損失,為什麼還要損害他人的法益呢,自己承受同樣的損失即可,因此法外施恩的理由並不充分,原則上還是應當作為犯罪處理的,只不過在處理時從輕發落。如果按照張教授的觀點處理,在同等法益是人身權利時其不合理性則更為明顯。一個人為了避免自己死亡而殺死另一個人,難道不是犯罪嗎?被害人的生命難得不是受到侵害的法益嗎?在這種情況下,行為人有什麼權利將死亡的結果轉嫁於他人?如果此時行為人的殺人行為是緊急避險的話,被害人就無權對殺害自己的行為進行正當防衛了,保護自己生命的行為反而可能構成故意犯罪,刑法的公正性價值又從何體現呢?
在這本書中,讓我比較感興趣的理論問題是張明揩教授倡導的部分犯罪共同理論。這種理論以犯罪共同說為基礎,認為「二人以上雖然共同實施了不同的犯罪,但當這些不同的犯罪之間具有重合的性質時,則在重合的限度內成立共犯」(第262頁)。這種學說的出現,主要是為了解決同時犯的刑事責任問題和共同犯罪中各個行為人最終罪名不一致時的刑事責任問題。我從總體上對部分的犯罪共同說持否定態度,下面分別加以分析。部分的犯罪共同說主要應用於以下幾個方面:
1、數人同時實施類似犯罪行為的情形。「甲以殺人的故意、乙以傷害的故意共同加害於丙時,只在故意傷害罪的范圍內成立共犯。但由於甲具有殺人的故意與行為,對甲應認定為故意殺人罪。」(第262頁)這種行為就是一般意義上的同時犯。按照傳統理論,同時犯由於不具有共同的犯罪故意,不成立共同犯罪,分別定罪量刑。事實上,行為人的行為對其他行為人的犯罪行為實施是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的,數個行為之間的相互補充、配合的作用是客觀存在的,僅僅依照各自的行為分別定罪,似乎不能表明這種共同侵害的嚴重性,也不利於打擊實踐中的趁火打劫的現象。但是,我並不認可部分犯罪共同說。我認為,應當運用犯罪共同說對同時犯進行全新的審視。所謂的同時犯,可分為事先預謀的同時犯和臨時起意的同時犯。對於有預謀的同時犯,雖然數個行為人沒有就某種具體犯罪達成共同犯意,但是對對方的意圖是了解的,也明知自己實施的另一種犯罪行為對其的幫助作用。因此可能在實施一罪的同時構成另一罪的幫助犯,除非數個犯罪行為之間不具有客觀上的關聯性,即數個行為之間沒有相互幫助的實際作用。而部分犯罪共同說所指的具有重合的構成要件的數個犯罪,肯定是具有這種關聯性的。此時行為人對幫助他人的結果所持的心態,應當是放任的。這樣,在每一個行為人身上存在著兩個犯罪,本罪的實行犯(直接故意),他罪的幫助犯(間接故意),成立想像競合。對於沒有預謀的同時犯,也可能在實施犯罪行為時形成幫助故意,成立他罪的幫助犯;或者是為了實施自己決意下的犯罪行為而放任幫助他人實施犯罪行為的結果,此時可能成立片面共犯,對片面幫助之罪的心理態度是間接故意。在最終的罪數形態上,有可能構成想像競合。
實際上幾種理論得出的結論是幾乎相同的,都是行為人實施的本罪是最終的定罪罪名。區別在於推理過程不同,罪數形態不同。當出現不同於典型的構成要件的危害結果時,差別就表現出來了。例如,甲乙二人分別以殺人和傷害的故意打擊丙,甲朝丙的頭部重擊一下,打偏,乙朝丙的大腿打擊,擊破股動脈,導致丙因失血過多而死。甲的行為實質上是殺人未遂,乙的行為實質上是故意傷害致死。如果按照部分犯罪共同說的理論,兩罪構成要件的重合部分在哪呢?重行為只導致了輕結果,輕行為卻導致了重結果。究竟在什麼范圍內成立共同犯罪呢,恐怕只能在故意傷害(排除致死結果)的范圍內成立共同犯罪。可是這個共同犯罪的罪名對甲和乙來說都不合適。我認為,還是認定為甲構成殺人未遂和故意傷害致死的幫助犯的想像競合,乙構成故意傷害致死和殺人未遂的幫助犯的想像競合比較合適。
2、存在轉化犯的情形下。「甲邀約乙為自己的盜竊行為望風;乙同意,並按約定前往丙的住宅外望風;但甲在犯盜竊時,為窩藏贓物……而當場使用暴力,乙對此一無所知。……如果採取部分犯罪共同說,那麼,甲與乙便在盜竊罪的范圍內成立共同犯罪……對乙就必須追究盜竊罪的刑事責任,但由於甲的行為另成立搶劫罪,故對甲的行為只能認定為搶劫罪。」(第269頁)對此結論,我是完全贊同的。但是,我認為,並不是只有部分犯罪共同說才能得到這樣的結論,傳統的犯罪共同說也同樣可以得到這樣的結論。刑法第25條規定的共同犯罪不僅可以表現為最終的定罪罪名,同樣可以表現為犯罪過程中形成的階段性共同犯罪形態。在上述例子中,乙的幫助行為和甲的實行行為成立盜竊罪的共同犯罪,無論從主觀方面的共同盜竊故意來看,還是從客觀方面的共同盜竊行為來看,都不存在任何問題。之所以最終沒有認定為同一罪名,是因為甲在構成了共同盜竊的基礎上又向前發展了一步,從而使自己先前的盜竊行為轉化為搶劫行為。從發展過程來看,甲的入室盜竊行為與乙的室外望風行為是密不可分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甲之後實施的暴力行為屬於共同犯罪中的實行過限行為,單獨對此承擔責任。只是一般情況下的實行過限導致行為人成立數罪,對因實行過限行為而轉化為重罪的則少有論述。而根據部分犯罪共同說,盜竊罪的構成要件是盜竊罪與搶劫罪的重合部分,因此在盜竊罪的范圍內成立共同犯罪。這實際上是把甲的先盜竊後轉化為搶劫的行為和乙為協助甲盜竊而望風的行為看成是兩個**的行為,否認客觀上曾經存在過的共同盜竊的事實,然後在抽象意義上比較兩個罪的構成要件,認為盜竊罪的構成要件是其中的重合部分,進而認為兩者在盜竊罪的范圍內成立共同犯罪,這是不符合案件發展過程的實際情況的。此外,判斷兩個罪的構成要件的重合部分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實際上盜竊與搶劫僅僅是行為方式不同,不能簡單的得出盜竊加暴力等於搶劫這樣的結論。
3、教唆未遂的情況下。這主要是指被教唆人所犯之罪不是教唆之罪,而是與之有關之罪。「根據部分犯罪共同說,只要被教唆的人所犯之罪,在規范意義上包含了教唆犯所教唆之罪,那麼,教唆犯與被教唆犯便在兩罪性質重合的部分成立共同犯罪,一方面,對教唆犯不能適用刑法第29條第2款;另一方面,對教唆犯應當適用刑法第29條第1款,即按照其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處罰。」(第283頁)作者認為,甲教唆乙盜竊,結果乙在盜竊過程中轉化為搶劫,則搶劫包含了盜竊,因此在盜竊罪的范圍內成立共同犯罪,對甲認定為盜竊罪,乙認定為搶劫罪。我同意這樣的結論,但是認為依據傳統的犯罪共同說的理論完全可以得到這樣的結論,理由與上述第2種情況相同。由於在乙的行為發展到盜竊階段時成立了共同犯罪,甲教唆的內容得以實現,對此時的甲乙都可以認定為盜竊罪。因此盡管最終甲乙兩人被認定的罪名不同,仍然應當認為乙曾經實施過甲教唆的犯罪,因此,對甲不能適用第29條第2款。
反過來看,如果教唆之罪包含被教唆人實際所犯之罪的話,如何處理呢?根據張明楷教授倡導的部分犯罪共同說,在被包含的實際所犯之罪的范圍內仍然成立共同犯罪,對實行犯以該罪論處,對教唆犯則認定為重罪。「如果甲教唆乙犯搶劫罪,而乙僅犯了盜竊罪,那麼,雖然也可以認定甲與乙在盜竊罪的范圍內成立共同犯罪,但由於應當認定甲的行為構成搶劫罪,而乙的行為並不包含搶劫,故對甲仍應適用第29條第2款。」(283頁注1) 我同樣同意這樣的結論,但不認可論證的依據。部分犯罪共同說所說的在盜竊罪的范圍內構成共同犯罪沒有任何依據,已經完全脫離了共同犯罪存在的基礎。從主觀上看,雙方沒有就盜竊達成共同的犯意,客觀上,僅僅是乙實施了盜竊行為,甲對此毫不知情。主觀與客觀兩方面的條件都不具備,何來盜竊罪的共同犯罪?張明揩教授依據的僅僅是觀念上的各個犯罪的構成要件的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共同犯罪的認定沒有任何的事實依據,而且會產生許多矛盾。既然認定甲和乙在盜竊罪的范圍內成立共同犯罪,必然得對兩者都以盜竊罪論處,同時又因為甲教唆的是搶劫罪,所以對甲認定為搶劫罪。那麼甲身上的盜竊罪哪裡去了呢,為什麼僅以搶劫罪論處?在甲的身上只有一個搶劫教唆行為,根本不存在盜竊向搶劫轉化的情形。因此,按照部分犯罪共同說的理論,甲似乎應當構成搶劫與盜竊的想像競合,這樣的結論顯然更讓人難以接受。可見,部分犯罪共同說中所指的構成要件的重合部分是觀念上的,虛無飄渺,有時可以決定教唆者的具體罪名,有時又可以決定被教唆者的罪名,莫衷一是。
我認為,在上述情況下根本不存在共同犯罪,是單獨的以教唆形式構成的此罪和以單獨實行行為構成的彼罪,對教唆犯應當適用第29條第2款。這也是該款規定的初衷,第1款規定的是共同犯罪中的教唆犯的刑事責任,而第2款規定的就是個人犯罪中的教唆犯的刑事責任。教唆人與被教唆人的行為沒有本質聯系,不具備構成共同犯罪的客觀基礎和主觀基礎,不能成立共同犯罪。教唆犯因**的教唆行為符合了該罪的修正構成而成立該罪,適用第29條第2款[2]。被教唆人以其實際實施的犯罪定罪。
綜上所述,我認為,張明楷教授倡導的部分犯罪共同說,主要缺欠有二:一是對共同犯罪的認定過於理想化,只考慮不同犯罪之間構成要件的包含和被包含的關系,忽視了犯罪行為實施的實際過程;二是認定構成要件之間的重合部分有時難以界定,前文提到的故意殺人未遂與故意傷害致死之間的重合部分,就很難取捨,此外,說搶劫包含盜竊還算差強人意,那麼盜竊與詐騙、敲詐勒索等侵犯財產罪之間,又是怎樣的包含關系呢?恐怕一時之間很說說清楚。
--------------------------------------------------------------------------------
[1] 從詐騙罪的構成要件來看,我也認為訴訟欺詐不能構成詐騙罪。在詐騙活動中,常見的是被害人與實際控制財物的人是同一的。當然,也可以是不同一的。在不同一的情形下,我認為,要成立詐騙罪,必須在財物的實際控制人和受騙人之間存在委託關系或者是類似的人身關系,使得他們形成利益集合體。也就是說,實際佔有人按照被騙人的指示交付財物,自身不承擔損失或者有權向被騙人索賠,或者與被害人共同承擔損失。訴訟欺詐則不具有這些特點,法院依據國家強制力從被害人手中取得財物,實際上就是受了行為人的欺騙憑借自己的公權力強行剝奪被害人的財產權。而法院並不實際佔有財物,與被害人之間沒有任何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和這種行為相類似的是,作為**第三方的甲受了乙的蒙蔽,要求丙向甲償還並不存在的欠款,並發出威脅,最後強行從丙處取走財產,這恐怕很難被認定為詐騙罪,因為受騙的甲和受損失的丙處於不同的角色之中,相互之間沒有任何的管理財產的委託關系,財物與其說是被騙走的,不如說是被受騙的人搶走的。
[2] 此時的停止形態,我認為應當是教唆之罪的預備形態,只有這樣才能在沒有該罪的實行行為的情況下,單獨追究教唆犯的刑事責任。從犯罪預備的構成要件來看,教唆他人就是尋找共同犯罪人的過程,是在為犯罪創造條件,理應認定為犯罪預備。29條第2款的處理原則實際上也與犯罪預備的處理原則近似,只是略嚴,不能免除處罰,不妨將其視為刑法對以教唆形式實施的犯罪預備行為的從嚴處罰的特例。所以應當僅適用29條第2款的處理原則,不必再適用第22條第2款關於犯罪預備的處理原則。
有問題可以繼續聯系我。
Ⅸ 犯罪構成框架圖
三個圈,由大到小,一個套一個,由外到內分別填,構成要件符合性、違法性、有責性,最後一個圈內就是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