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公平與法治

公平與法治

發布時間: 2020-12-22 18:04:57

Ⅰ 如何理解平等、正義、公正、民主和法治的關系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對美好社會的生動表述,也是從社會層面對版社會主義核心權價值觀基本理念的凝練。它反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屬性,是我們黨矢志不渝、長期實踐的核心價值理念。
自由是指人的意志自由、存在和發展的自由,是人類社會的美好嚮往,也是馬克思主義追求的社會價值目標。
平等指的是公民在法律面前的一律平等,其價值取向是不斷實現實質平等。它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權,人人依法享有平等參與、平等發展的權利。
公正即社會公平和正義,它以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平等權利的獲得為前提,是國家、社會應然的根本價值理念。
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它通過法制建設來維護和保障公民的根本利益,是實現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的制度保證。
正義∶公正的、正當的道理主持正義,指讓有爭議的雙方及多方實現公平的行為。
民主指人民發表意見、參與國家政治生活和國家管理的權利。

Ⅱ 如何理解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自由:社會主義社會的價值追求
中國共產黨自創建之日起,就將實現和維護人民的「自由」作為己任。黨的七大將「建設一個獨立的、自由的、民主的、統一的、富強的新中國」作為奮斗目標.新中國成立後,《憲法》規定了公民享有言論、出版、集會、結社等自由,以及宗教信仰自由,通信自由等諸多自由。

平等:社會主義社會的重要准則
中國共產黨自創建之日起,就將建立人人「平等」的新社會作為己任.黨的一大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綱領》就提出消滅 「社會的階級區分」。《中國共產黨對於時局的主張》鮮明地提出保障人民的各種民主權利,承認婦女平等權利等.抗日戰爭時期,各抗日根據地政府制定的一系列條例法規,都規定人民在法律上、政治上一律平等.新中國成立後制定的憲法,規定「各民族一律平等」,「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公正:社會主義社會的內在要求
中國共產黨自創建之日起,就將實現和維護社會「公正」作為己任.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同志提出「公私兼顧」、「勞資兩利」以及「城鄉兼顧」等思想。鄧小平同志認為,「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消除資本主義和其他剝削制度所必然產生的種種貪婪、腐敗和不公正現象.」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 「社會公平正義是社會和諧的基本條件,制度是社會公平正義的根本保證.」黨的十八大強調「必須堅持維護公平正義,加緊建設對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

法治:社會主義社會的重要保障
中國共產黨自創建之日起,就將實現國家和社會的「法治」作為己任。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建立了憲法、土地法、組織法、行政法、選舉法、刑法婚姻法經濟法勞動法等一系列的法律體系,以及較為系統的司法體制和機構。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將馬克思主義的法治思想與我國的法治實踐相結合,奠定了新中國法治建設的基礎.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同志強調,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黨的十五大正式提出「依法治國」方略。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依法執政」的要求。黨的十八大強調「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

總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一貫價值追求,集中體現了社會主義的基本社會屬性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社會價值追求,它們一定會內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精神動力,一定會外化為推動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積極行動。

Ⅲ 公平正義有怎樣的法治意義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被概括為依法治國、執政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黨的領導五個方面。在這五個方面中,公平正義被表述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價值追求。公平正義理念要重點把握四點:合法合理,平等對待,及時高效,程序公正。

作為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公平正義,是指社會主義社會的成員能夠按照法律規定的方式公平地實現權利和義務,並受到法律的保護。我國社會主義公平正義是以維護、實現、發展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宗旨。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社會主義法治實踐的指導原則,是發展中的馬克思法治觀在當代中國的最新理論成果,其價值取向為公平正義。

公平正義應是社會主義法治的靈魂,是「以人為本」為本質要求的科學發展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核心是社會基本制度的公平正義,其實現有賴於和諧社會的構建,有賴於執法機關和執法人員公平公正執法司法理念的樹立。

社會主義社會一定是以公平為基本特徵,以正義為最終價值的社會。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目標就是在全社會實現公平正義。法治的精神不僅在於有完備的法律法規體系、復雜的執法工作機制,更在於公平正義精神與價值在法治各個環節中真實的體現和實現。

公平正義是評判社會善惡的首要標准。有關社會價值的學說可謂精彩紛呈,「利益」說、「自由」說、「效率」說、「秩序」說就是其中較有代表性的。

承認、肯定和保護人們的正當利益,是一個社會發展的動力源泉,但是一個社會如果奉「利益」或「功利」為最終的依歸,這個社會將成為德性盡失的社會。

自由是社會生命力、創造力的源泉,但是極端的自由主義將會使社會退化為原始叢林。

效率是社會發展必需的,但是「效率優先」在任何時候都不應成為漠視公平、踐踏正義的借口。

秩序是社會穩定的基礎,沒有秩序也就沒有社會安全可言,但是當秩序成為社會最高價值的時候,則有可能將社會導向活力窒息的境地。

由此可見,利益、自由、效率、秩序作為社會價值的一部分,固然為社會發展所必須,但都不能作為社會的終極價值准則,它們最終都要受公平正義這一基準的評判和檢驗,它們中的任何一項均不具有超越社會公平正義價值的能力。所以,一個社會的善惡及其文明程度,最終要看它是否奉公平正義為最高價值准則。

建設國家、管理國家所要實現的理想境地是經濟富足、政治進步、文化昌明、社會和諧,這些目標的實現皆有賴於社會公平正義價值的統領。

從人類歷史的發展經驗來看,社會的主流價值決定著社會的文明走向和發展方向。一個和諧的社會必定是將公平正義奉為主流價值的社會,而一個公平正義不彰的社會必定會走向經濟的衰退與凋敝、政治的專制與腐化、文化的消沉與墮落、社會的混亂與無序。

在一個國家中,利益需求是多種多樣的,沖突與矛盾也是變化多端的,因此執政者的首要任務並不是埋身於具體事務,而是要進行價值判斷與選擇,進而消除沖突,維護公平,匡扶正義。在這個意義上說,管理國家的本質在於價值選擇;而一個好的執政者的標准,就是在任何時候都會義無反顧地選擇公平正義。

當公平正義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靈魂,成為全社會的人們看得見、感受得到並能夠分享得到的結果的時候,社會主義法治才能真正惠及廣大人民群眾。

公平正義的實現是我國法治建設的實質核心,沒有了公平正義,也就談不上我國的國家性質了。古希臘著名的哲學家畢達哥拉斯認為,人類的社會一定要公正,沒有了公正,不僅秩序破壞,這也是最大的惡。

公平正義是法治國家的本質需求。一個民族的精神價值的嚮往與追求往往體現在公正的實現。如果沒有公平,就不會有效率,也不會有穩定。一個既無效率,又不穩定的社會,定然是一個不依法治國的社會。

公平正義是法治保障的基本要求。我國在改革開放以來發生了從未有過的奇跡,這是屬於我國全體人民的,不過這當中也孕育了不少突出的危機,收入分配差距過大等矛盾已經影響了我國繼續經濟發展的趨勢,那麼實施法治不僅有利於在法律的界限內解決矛盾,使其逐步地消散於無形之中。

從宏觀意義上說,法治是實現公平正義的主要載體,也是社會規范中最要重要的機制。因此,實現公平正義對於我國法治保障的作用不僅涉及理論,而且對於我國實踐也有著很大的作用。

總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其終極目標在於公平正義,其現實道路在於保障和發展人權,其具體途徑在於公平執法。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這一原則的入憲,為社會主義公平正義理念確立了現實的基準、法律的標桿。

和諧社會的構建,為社會主義公平正義的實現提供了思想和社會條件。社會主義公平正義不再僅是一句口號,不再僅是一個理論術語,而是已經成為我們這個社會的價值共識,已經融進我們的法律制度和執政理念,成為執法機關和執法人員執法的靈魂和動力。

Ⅳ 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保證是公平正義。( )

錯誤。

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保證是黨的領導。

《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

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把黨的領導貫徹到依法治國全過程和各方面,是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一條基本經驗。

我國憲法確立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堅持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要求,是黨和國家的根本所在、命脈所在,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題中應有之義。

(4)公平與法治擴展閱讀

《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這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形成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形成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

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實現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一個系統工程,是國家治理領域一場廣泛而深刻的革命,需要付出長期艱苦努力。全黨同志必須更加自覺地堅持依法治國、更加扎實地推進依法治國,努力實現國家各項工作法治化,向著建設法治中國不斷前進。

Ⅳ 公正與法治它的意思一樣嗎

公正與法治的意思不一樣。
公正意為公平正直,公正是一種價值判斷,內含一定回的價值標准,答在常規情況下,這一標准便是當時的法律。
法治即根據法律治理國家,指一種治國的方略、社會調控方式,法治是與人治相對立的一種治國方略。法治強調以法治國、法律至上,法律具有最高的地位。

Ⅵ 自由、平等、公正和法治四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定義

自由:社會主義社會的價值追求
自由,是人類嚮往和追求的一種美好價值形態,也是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價值追求。從「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到「真正的自由,並不意味著可以隨心所欲,而是可以自由地做正確的事情」;從「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到「自由是全部精神存在的類的本質」、「人的類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等等,這些都充分體現了人類對自由的認識和追求。
中國共產黨自創建之日起,就將實現和維護人民的「自由」作為己任。黨的七大將「建設一個獨立的、自由的、民主的、統一的、富強的新中國」作為奮斗目標。新中國成立後,《憲法》規定了公民享有言論、出版、集會、結社等自由,以及宗教信仰自由,通信自由等諸多自由。
自由,主要是指公民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自己的意志活動有不受限制的權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倡導的「自由」,是社會主義條件下,全社會成員在經濟上共同佔有生產資料,在政治上共同享有平等權利,讓最廣大的人民群眾享有最廣泛的自由權利。要充分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各項合法權益。
平等:社會主義社會的重要准則
平等是人類社會的終極理想狀態,也是社會主義社會的重要准則。從「不患寡而患不均」到「等貴賤、均貧富」;從「平等就是窮人不佔富人的便宜」到「一切人生來都是平等的」,等等,這些都充分體現了人類對平等的認識和追求。
中國共產黨自創建之日起,就將建立人人「平等」的新社會作為己任。黨的一大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綱領》就提出消滅 「社會的階級區分」。《中國共產黨對於時局的主張》鮮明地提出保障人民的各種民主權利,承認婦女平等權利等。抗日戰爭時期,各抗日根據地政府制定的一系列條例法規,都規定人民在法律上、政治上一律平等。新中國成立後制定的憲法,規定「各民族一律平等」,「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平等,是指人們在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享有同等的權利,主要包括權利平等、機會平等以及結果平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倡導的「平等」,是通過平等的社會機制和價值引導,既保障公民個人享有平等的權利,也保障每個人基於社會貢獻所要求得到的權利、利益和尊重。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組織和個人都沒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
公正:社會主義社會的內在要求
公正,是古往今來千百萬人夢寐以求的社會理想,也是社會主義社會的內在要求。從「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到「鏟除特權」、「天下為公」;從「各盡其職就是正義」到「正義是一種主觀的價值判斷」,等等,這些都充分體現了人類對公正的認識和追求。
中國共產黨自創建之日起,就將實現和維護社會「公正」作為己任。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同志提出「公私兼顧」、「勞資兩利」以及「城鄉兼顧」等思想。鄧小平同志認為,「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消除資本主義和其他剝削制度所必然產生的種種貪婪、腐敗和不公正現象。」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 「社會公平正義是社會和諧的基本條件,制度是社會公平正義的根本保證。」黨的十八大強調「必須堅持維護公平正義,加緊建設對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
公正,即公平、正義,「公平」主要指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以及分配公平等,「正義」主要指制度正義、形式正義以及程序正義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倡導的「公正」,是加快建立以權利公正、機會公正、規則公正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正義保障體系,努力營造公平正義的社會環境,從而在更加公平正義的基點上造福全體人民。
法治:社會主義社會的重要保障
法治是人類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也是社會主義社會的重要保障。從「一民之軌,莫如法」、「法者,憲令著於官府,賞罰必於民心,賞存乎慎法,而罰加乎奸令者也」到「立法之業,益為政治上第一關鍵」;從「法律是一切人類智慧聰明的結晶」到「法治意味著,政府除非實施眾所周知的規則,否則不得對個人實施強制」,等等,這些都充分體現了人類對法治的認識和追求。
中國共產黨自創建之日起,就將實現國家和社會的「法治」作為己任。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建立了憲法、土地法、組織法、行政法、選舉法、刑法、婚姻法、經濟法、勞動法等一系列的法律體系,以及較為系統的司法體制和機構。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將馬克思主義的法治思想與我國的法治實踐相結合,奠定了新中國法治建設的基礎。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同志強調,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黨的十五大正式提出「依法治國」方略。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依法執政」的要求。黨的十八大強調「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
法治,即法的統治,與人治、德治相對。法治主要包含形式意義的法治和實質意義的法治。形式意義的法治,強調「以法治國」、「依法辦事」的治國方式、制度及其運行機制。實質意義的法治,強調「法律至上」、「法律主治」、「制約權力」、「保障權利」的價值、原則和精神。法治是形式意義的法治和實質意義的法治的統一體。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倡導的「法治」,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統一,通過建立健全全社會學習、遵守、維護、運用憲法法律的制度,始終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讓遵法守法成為一種良好的社會風氣和自覺的行為習慣,讓人民群眾在法治社會中享受到自由、平等和公正。
總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一貫價值追求,集中體現了社會主義的基本社會屬性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社會價值追求,它們一定會內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精神動力,一定會外化為推動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積極行動。

以上內容來自四川日報。

Ⅶ 公正與法治它的意思一樣嗎

不是一個意思。公正即社會公平和正義,它以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平等權利的獲得為前提,是國家、社會應然的根本價值理念。法治,即依法治國,與人治相對立

Ⅷ 公平正義法治的力量論文

在和諧社會視角下實現社會公平正義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要適應我國社會的深刻變化,把和諧社會建設擺在重要位置,注重激發社會活力,促進社會公平和正義。胡錦濤同志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
討班上的講話中闡述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六個特徵,即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基於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性,在構建和諧無錫與法治無錫的過程中,必須加強對社會公平正義的專題研究,結合無錫實際和依法治市的內在要求,探索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可行路徑和有效方式。

一、社會公平正義的內涵

在當前我國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治國家與和諧社會的大背景下,社會公平正義問題是一個十分復雜而又富有挑戰性的話題。正如有的學者指出的,"正義有著一張普洛透斯似的臉(a protean face),變幻無常,隨時可呈不同形狀並且有極不相同的面貌"。①社會公平正義的標準是歷史的、具體的,內涵是十分豐富和不斷變化的。從社會學和經濟學角度講,社會公平正義要求社會成員的經濟收入、消費水平和社會地位比較接近,不至於差距過大。從法學角度講,社會公平正義是權利與義務相對應、相統一。從倫理學角度講,社會公平正義是一種個人美德或者是對人類需要的一種合理滿足。胡錦濤同志關於"公平正義,就是社會各方面的利益關系得到妥善協調,人民內部矛盾和其他社會矛盾得到正確處理,社會公平和正義得到切實維護和實現"的論述,概括了當前我國社會公平正義的基本要求。具體來說,社會公平正義包括權利平等、分配公平、機會均等和司法公正等多方面。

二、構建和諧社會、法治國家與維護、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辯證關系

社會和諧的根本、法治的精髓都在於社會公平正義。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正義,是構建和諧社會、建設法治國家最基本的原則。古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曾說:"一定要公正。不公正,就破壞了秩序,破壞了和諧,這是最大的惡"。當前,在構建和諧無錫與法治無錫的過程中,必須全面認識社會和諧與公平正義之間的關系,真正做到辯證統一、協調互進。
(一)公平正義是社會和諧、法治繁榮的重要前提和基本特徵。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法治國家是一個把公平和正義作為核心價值取向的社會。胡錦濤同志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中強調指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公平正義的社會,必須把社會公平提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二)公平正義是構建和諧社會與法治國家過程中進行制度安排和創新的重要依據。只有遵循公平正義原則,制度安排和創新、各項決策和措施才能取得各界廣泛認同、廣泛支持,法律才能得到普遍服從,社會資源才能得到有效整合,絕大多數社會成員才能從中受益,真正減少社會不穩定因素。
(三)公平正義是社會和諧與法治繁榮的內在要求。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法治國家,公平正義是題中應有之義和必然要求。沒有公平正義,社會就不可能誠信友愛、安定有序、充滿活力。同時,也要認識到,只有在和諧社會與法治國家中,公平正義才有可能實現。
(四)維護和實現公平正義是構建和諧社會與法治國家的一項重要任務。目前我國改革發展過程中還存在著一些社會不公的現象,如貧富、城鄉、區域差距較大,經濟社會發展不協調等,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和諧穩定。而要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不僅要通過經濟發展,同時也需要通過法律途徑。因此,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正義,已成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項重要任務。

三、當前社會公平正義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其危害性

構建和諧社會與法治國家,必須直面當前社會存在的一些不和諧因素。我國改革開放20 多年來,在經濟得到快速發展的同時,社會不公平問題也逐步顯現出來,主要表現以下幾個方面:
(一)分配不公。鄧小平同志提出的富民政策包含了鼓勵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的思想,但有些地方不講辯證法,造成貧富差距、城鄉差距、區域差距過大。中國社會科學院《2003 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一書的相關調查顯示,在領導幹部對2002 年所存在的社會問題的判斷中,收入差距問題被列在第一位。
(二)就業和用人不公。就業過程普遍存在著一些歧視性的做法,如性別、戶口、生理等方面的歧視,安徽蕪湖就曾發生過受到各界廣泛關注的"乙肝歧視案"。買官賣官現象依然存在,一些已構成職務犯罪,如近兩年查處的少數黨政領導幹部貪污賄賂犯罪,以權謀私,買官賣官,造成權力和地位方面分配不公。
(三)教育不公。主要表現為:不同社會群體在各級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入學率上的不公平,同一社會群體的個體在發揮其潛能方面的機會不公平,高校尤其是重點高校農民子女所佔比例下降,貧困生比例上升。就無錫而言,在高等教育方面,既享受不到北京、上海等地的高入學率,也享受不到西部欠發達地區的低入學標准。同時弱勢群體子女教育問題更為突出,貧困農民和民工子女入學難問題嚴重。
(四)社會保障不公。相對而言,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社會保障情況逐步改善,而非國有單位的職工,尤其是農村社會保障工作進展緩慢,很不理想,政府提供的相應保障非常有限。可以說,農村基本上被排除在社會保障體系之外,"看病難"、"因病返貧"問題相當突出。有的地方國家機關醫保改革比較"徹底",但配套措施並沒有跟上,同時有的單位仍實行老辦法,醫療保障不公的問題是顯而易見的。
(五)立法不公。主要表現在:立法機關人員構成不夠合理,相當一部分人員是從政治、經濟和知識精英中產生,地方和部門保護主義色彩比較濃厚,以貧困農民、民工和失業下崗人員為主體的弱勢群體很難直接參與立法過程,不利於有效維護其合法權益。有的法律規定與保護公民合法權益的要求不相適應。
(六)司法不公。有些地方不嚴格執法、不重視程序和人權的問題時有發生。突出表現為:有案不立,有罪不究,以罰代刑,違法採取強制措施,超期羈押,有罪判無罪,重罪輕判,罰不當罪,罪刑不適應,權錢交易,以錢抵刑,徇私、徇情枉法,違法辦理減刑、假釋、保外就醫等,群眾對此反映強烈。如近年來檢察機關在某市中級法院就查處了多起法官職務犯罪案件,其中反映的司法不公、不廉問題令人深思,發人深省。
(七)私權保障不力。在實踐中主要表現為以公共利益為名,侵佔私人權益和私人財產,或在私權受到侵犯後不能及時提供有效的司法救濟。如有的地方政府以國家和公共利益的名義,低價徵用農民土地,再以低價轉讓給開發商,或雖然按公開的市場價格將農民土地轉讓,但從中獲取差價,從而損害了農民的合法權益。

四、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對策思考

深入認識和分析當前無錫經濟社會結構和利益關系的發展變化,完善地方性法規與政策,妥善協調社會各方面利益關系,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正義,是當前加快推進和諧無錫與法治無錫構建進程的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
(一)樹立科學的和諧正義觀。所謂和諧正義,就是"為了達到萬有存在共同體的和諧發展而調適互為對象性存在的諸方面關系的共同法則。集真善美於一體的和諧正義是平衡萬物價值的金規則,是整合程序上的和諧正義和實質上的和諧正義的平台"。②具體來說,要著力做好三點:一是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提升公平的實現程度。把經濟社會和法治發展的過程作為追求和實現公平的過程,在動態發展中提升公平的實現程度。二是以強化監督維護公平正義。"監督是文明社會進行社會關系調適的最基本的手段,它的發揮程度在某種意義上決定著社會公平正義的實現程度。針對市場經濟運行中存在的種種侵犯社會公共資源的行為和一些人利用社會公共權力謀取個人私利的非正常現象,必須建立完善的社會監督體系"。通過有效的監督,逐步消除實現公平和正義的政策性障礙和人為性障礙,同時加大反腐敗力度,降低因以權謀私行為對貧富差距和弱勢群體的心理帶來的消極影響。三是全面認識公平的歷史性和相對性,防止把公平等同於平均主義,或脫離具體歷史條件追求公平。
(二)把維護和實現公平正義放到社會發展更為突出的位置。"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關系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分配的公平屬於生產關系領域的問題,權利平等和司法公正主要屬於上層建築領域的問題。因此,一個社會的公平狀況如何,對生產力的發展具有巨大的反作用"。③而且經濟體制、政治體制和司法體制改革的目的也是為了更好地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正義。在強調發展是硬道理,深化各方面改革的同時,必須把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正義放到更為突出的位置來抓。只有把社會公平正義維護好、實現好,經濟社會和法治發展才具有堅實的基礎。否則,就難以處理好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系,影響經濟社會和法治的健康發展。
(三)維護和實現行政公平。市場行為是實現效率的主要手段,政府行為則是實現社會公平的主要手段。"從市場經濟的邏輯上看也應如此。因為真正的市場經濟邏輯是:效率由市場去安排,公平則由政府管理"。④實踐表明,政府不主持公平正義,社會公平正義就會嚴重缺失。當前,應重點做好四個方面,即:將注意力由集中於國有企業改革轉向社會保障與社會福利建設,注重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從制度上解決社會公平問題及相關問題,如三農問題和土地、財政、稅收體制改革問題等;協調好社會各階層之間的利益關系,從源頭上解決好初次分配問題,強化國家對收入分配的宏觀調控;在法治建設中率先垂範,公平正義需要通過政府來維護和實現,而政府能否依法行政關繫到公平正義的實現。
(四)維護和實現司法公正。維護憲法和法律的統一和尊嚴,促進在全社會實現公平和正義,是司法機關義不容辭的責任。在一定程度上講,保障在全社會實現公平和正義的核心就是實現司法公正。黨的十六大報告明確提出,"推進司法體制改革,社會主義司法制度必須保障在全社會實現公平和正義"。為此,必須按照公正司法和嚴格執法的要求,完善司法機關的機構設置、職權劃分和管理制度,進一步健全權責明確、相互配合、相互制約、高效運行的司法體制。從制度上保證審判機關和檢察機關依法獨立公正地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加強對司法工作的監督,懲治司法領域中的腐敗。當前,應高度重視司法機關在解決社會矛盾中的作用,尊重司法權威,確保司法公正,為構建和諧無錫與法治無錫創造良好的司法環境。司法機關也應切實負起責任,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滿足人們的合理訴求,化解各類矛盾糾紛,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正義,促進社會和諧穩定,推進依法治國進程。

Ⅸ 公平正義與社會主義法治有什麼關系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被概括為依法治國、執政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黨的領導五個方面。在這五個方面中,公平正義被表述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價值追求。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社會主義法治實踐的指導原則,是發展中的馬克思法治觀在當代中國的最新理論成果,其價值取向為公平正義。公平正義應是社會主義法治的靈魂,是「以人為本」為本質要求的科學發展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核心是社會基本制度的公平正義,其實現有賴於和諧社會的構建,有賴於執法機關和執法人員公平公正執法司法理念的樹立。
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法治的靈魂
社會主義社會一定是以公平為基本特徵、以正義為最終價值的社會。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目標就是在全社會實現公平正義。法治的精神不僅在於有完備的法律法規體系、復雜的執法工作機制,更在於公平正義精神與價值在法治各個環節中真實的體現和實現。
建設國家、管理國家所要實現的理想境地是經濟富足、政治進步、文化昌明、社會和諧,這些目標的實現皆有賴於社會公平正義價值的統領。從人類歷史的發展經驗來看:社會的主流價值決定著社會的文明走向和發展方向。一個良善的社會必定是將公平正義奉為圭臬的社會,而一個公平正義不彰的社會必定會走向經濟的衰退與凋敝、政治的專制與腐化、文化的消沉與墮落、社會的混亂與無序。在一個國家中,利益需求是多種多樣的,沖突與矛盾也是變化多端的,因此執政者的首要任務並非是纏身於具體事務的細枝末節中而是要進行價值判斷與選擇,進而消除沖突,維護公平,匡扶正義。在此意義上,我認為管理國家的本質就在於價值選擇;而一個好的執政者的標准就是,在任何時候都會義無返顧地選擇公平正義。當公平正義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靈魂,成為全社會的人們看得見、感受得到並能夠分享得到的結果的時候,社會主義法治才能真正惠及廣大人民群眾。
公平正義社會是一個「以人為本」的社會
公平正義如果不是抽象的教條,就應擁有反映時代要求的具體內容。公平正義社會首先應是一個「以人為本」的社會。「以人為本」首先要回答的是「以什麼人」為本的問題。一個國家的權利保障體系有三個層次:一是「人人」的層次,二是「公民」的層次,三是「弱者群體」的層次。公民權利主要指向政治參與、擔任公職、勞動就業和社會保障等領域;弱者群體權利主要指向婦女、老人、兒童、身體殘障者等特殊對象;而第一個層次,也就是「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中的層次指的是「人人」、「所有的人」,也就是《世界人權宣言》所講的不分種族、膚色、性別、語言、宗教、政治或其它見解、國籍或社會出身、財產、出生或其它身份的差別,平等享有基本人權和人格尊嚴中的「人人」。
「以人為本」其次要回答的是「以人的什麼」為本的問題。這一問題涉及兩方面內容,首先,「以人為本」必須以人的共同需要為本,人的共同需要就是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社會民眾的共同的普遍的要求,所以,滿足人民的共同要求就是黨和國家工作的基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其次,「以人為本」還必須以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本,每個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當成為其他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條件時,公平正義的社會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便是告成之時。
「以人為本」最後還要回答「如何將人的需要轉化為法律上的權利」這一問題。人的需要惟有轉化為法律上的權利才是現實的、安全的。「以人為本」與「科學發展觀」、「和諧社會」理論在價值上是一致的,它們一方面解決了目的性問題,那就是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地發展;另一方面又解決了一系列關系問題,即政治建設、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統一與和諧。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提出正是這些理念邏輯的產物,因此,對作為社會主義法治價值追求的公平正義的理解也必須從建立在這些理念基礎之上。各級執法機關和執法人員如果不能透徹理解「以人為本」和「和諧社會」理論,就不可能真正把握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精髓。
公平正義的核心是制度的公平正義
公平正義是歷史久遠的人類理想,它的基礎是社會制度的公平正義。從直觀的層面看,社會不公現象是形態各異的,但概括言之不外乎以下四個方面:第一,起點的不公。其典型表現是,在人們出生伊始就被依照自然生理狀況和社會出身的不同進行人格身份的差等劃分;第二,機會的不公。對人們進行人格高低區別的目的,是要賦予他們不同的社會發展機會,這便是機會不公。在高考招生中,同一張試卷面前不同地區的考生享有不同的上學機會,甚至在同一個地區的考生因戶口的差異也有所不同,這就是機會不公的具體表現;第三,規則的不公。用一類規則對一群人,用另一類規則對另一群人,便是規則的不公;表現在法律上,便是法律面前的不平等,便是凌駕於法律之上的種種特權的存在;第四,結果的不公。同勞而不同酬,少勞而多得,多勞而少得,勞而不獲,不勞而獲,就是結果不公的表現。

Ⅹ 簡要說說法治與公正的關系

法律與正復義是相互聯系,制相互促進的,正義對法律發展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正義作為法律追求的最高目標,是作為區別良法惡法的標准,始終是法律進化的精神驅動力。
同時,法律也是實現正義的重要手段,正義的最低要求是限制任意暴力。法律運用國家強制性,保護社會主體的合法利益,通過裁決糾紛,懲治非正義的違法行為,以實現社會正義。

熱點內容
華南理工社會保障法課程作業 發布:2025-01-23 11:37:47 瀏覽:675
路鋼律師 發布:2025-01-23 11:32:00 瀏覽:489
上市公司並購有哪些法律法規 發布:2025-01-23 11:09:55 瀏覽:539
人民法院的立案條件 發布:2025-01-23 10:55:41 瀏覽:504
法院不支持20 發布:2025-01-23 10:40:01 瀏覽:161
法院招財務 發布:2025-01-23 10:05:18 瀏覽:808
荊州法官助理 發布:2025-01-23 10:00:17 瀏覽:152
寵物進酒店規章制度 發布:2025-01-23 10:00:14 瀏覽:454
玉樹州法院升 發布:2025-01-23 09:45:37 瀏覽:513
通遼律師在線咨詢免費熱線 發布:2025-01-23 09:25:08 瀏覽: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