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制度法治化

制度法治化

發布時間: 2022-05-06 05:45:58

⑴ 法制化和法治化有何區別

第一,在構成要件和價值取向上,法制注重法律的形式特徵,即統一性、普遍性、強制性和可操作性等,與法律的內容和價值取向無必然聯系,而法治不僅注重法律的形式特徵,更加強調法律的實質內容和價值取向,要要求明確區分好法與劣法、善法與惡法,為此,推行法治要求遵循以下原則:法律至上、尊重及保障人權、以權利為本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政治權力相互制衡、司法獨立;
第二,在社會基礎上,任何社會均可推行法制,不管是健全的還是不健全的,也不管是好的還是壞的,而真正的法治則必須要求以民主政治、市場經濟和市民人本主義三位一體構成的社會結構為其基礎;
第三,在實現條件上,法制僅僅體現為一系列的法律條文和保證其實施的制度實施,只要存在立法者、執法者和司法者即可,而法治所要求的實現條件則要高得多,如:民主公正的立法體制,靈活創新的法律實施機制,獨立完善的法律監督體系,高素質的法律職業隊伍,廣泛深入的守法護法意識,等等。
法制與法治固然有諸多區別,但二者並非是絕然分離的,有著密切聯系,不能簡單地將法制與法治割裂開來,對立起來。法製作為法律制度的簡稱,相對於法治是較低層次的,處於相對靜止的狀態,要解決的是有法可依的問題;法治則包括立法、執法、守法、法律實施和法律監督全過程,是一個相互配合全面治理的系統工程,相對法制處於較高層次,是一個由許多運動中的狀態聯系成的一個使法律從觀念走向現實、從精神走向物質的過程,無非是對法律制度的運用和實施,要解決的是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問題。因而,完全可以這樣說,法制是法治的前提和基礎,法治是法制的立足點和歸宿。法制規定得好壞,關繫到法治能否真正實現,統治是否實現,也關繫到法制是否可以進一步得到發展和完備。
綜上所述,我們既要重視法制建設,更要努力推進法治進程,從法治的高度來完善我國的立法工作。

⑵ 如何理解推進基層治理法治化的意義

基層組織是黨的全部工作和戰鬥力的基礎,也是提高基層治理法治化水平最基本、最回直接、最有效的力量。管答長遠要靠制度,要向制度要長效。必須把握依法治國的總目標,創新基層治理法治化制度,把法治建設落實到基層和群眾。一要充分發揮黨的理論優勢、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制度優勢,把基層黨組織的多種優勢轉化為推進基層治理法治化的重要資源,推進基層治理法治化的制度創新。二要加強和改進基層黨組織建設,圍繞基層法治建設,確立工作目標、工作內容、工作方式、工作制度,著力解決制約法治建設的突出問題,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在基層治理法治化中的領導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把抓基層、打基礎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三要健全基層黨組織對各類組織黨建工作的引領指導和統籌協調制度,完善黨組織和黨員幹部服務群眾的工作機制,推動街道社區黨員服務中心等服務網路建設,形成開放式、綜合性、互通式服務體制。健全黨員幹部宗旨教育、廉政教育和法治教育制度,增強基層黨組織的創造力、凝聚力和戰鬥力。

⑶ 為健全法制體制改革,中共十四大五中全會提出了什麼方針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與法制化

堅持改革開放和法制建設的統一;做到改革決策、發展決策和立法決策緊密結合

⑷ 什麼叫法治化

中國法治化:

法制 法治和人治的概念

·法制,完整的法制規范體系,健全的法律運作機回制以及相答關的保障制度。

·法治,法律成為社會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發揮著管理人們日常生活的作用,而且人們自願接受法律約束的社會狀態。

·人治人治狀態下,治國的主體是個別的人,法律要受最高掌權者的控制。

人治的成功是指君明臣賢民順的社會治理狀態;法治強調治國的主體是法律,任何人都在法律之下,應當遵守法律。不過,無論人治還是法治,都不可能脫離人。在法治的狀態下,也並非排斥人的作用,要充分尊重人的作用。

⑸ 如何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實現國家和社會生活制度化,法制化,建設社會主義法

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政府管理國家與社會事務的重要方針。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時期,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推動社會和諧進步,保證人民當家作主,都迫切需要加快推進法治國家的建設步伐。
一是加強和改進立法工作,不斷提高立法質量。加強立法工作,是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前提。近年來,政府立法工作取得了突出成績。過去五年間,僅國務院就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交39件法律議案,制定、修訂了137件行政法規。但是必須看到,我國改革和發展已經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立法工作面臨著十分繁重的任務。要進一步增強政府立法工作的計劃性和針對性,緊緊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認真研究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按照貫徹科學發展觀的根本要求,繼續加強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產品質量和安全、規范政府自身行為方面的立法;高度重視社會管理、公共服務和人民群眾普遍關注、社會反映強烈的熱點問題的立法;特別要注意加強改善民生、推進社會建設、節約能源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等方面的立法。加強立法工作重在提高立法質量。要創新政府立法工作的方法和機制,擴大立法工作的公眾參與。在法律法規起草、修改過程中,要通過組織聽證會、論證會、座談會等多種形式,廣泛聽取社會各方面的意見和建議。制定與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行政法規、規章,原則上要公布草案,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
二是推進依法行政,努力提高行政執法水平。各級政府部門要加快推進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的進程,嚴格按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行使職權、履行職責。政府的組織、政府的權力、政府的運行、政府的行為和活動,都要以憲法和法律為准繩,都要受到憲法和法律的規范和約束。政府制定的行政法規、政府規章、規范性文件和政策性文件,必須與憲法和法律保持統一和協調。堅持以人為本,樹立以尊重和保障人權為核心的現代行政執法觀念,形成職責許可權明確、執法主體合格、適用法律有據、問責監督有方的政府工作機制。合理界定和調整行政執法許可權,明確執法責任,全面落實行政執法責任制。進一步健全市縣政府依法行政制度。加強對行政收費的規范管理,改革和完善司法、執法財政保障機制。健全行政復議體制,完善行政補償和行政賠償制度。認真做好法律援助工作,幫助困難群眾實現訴訟權利,使人人都能享受到平等法律保護。加強行政執法隊伍建設,增強服務意識,改進工作作風,保持清正廉潔,促進行政執法水平的不斷提高。
三是加強執法監督,確保行政權力正確行使。健全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必然要求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將人民賦予的權力始終用來為人民服務,確保權力正確行使,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接受人民群眾的監督。要完善權力制約和監督機制,綜合運用各種監督形式,增強監督合力和實效,真正做到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違法要追究。堅持用制度管權、管事、管人,建立健全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的權力結構和運行機制。健全組織法制和程序規則,保證政府權力按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進行行使。各級政府要自覺接受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的監督,主動接受人民政協的民主監督。大力推進執法公開,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加大人民群眾的監督力度。改善和加強新聞輿論對行政執法的有效監督。切實強化政府層級監督,充分發揮監察、審計等專門監督的作用。要把加強對領導幹部特別是主要領導幹部、人財物管理使用、關鍵崗位的監督作為重點,健全質詢、問責、經濟責任審計、引咎辭職、罷免等制度,確保監督到位、有力、有效。
四是加強法制宣傳教育,提高全社會的法律意識和法治觀念。積極探索法制宣傳教育的新途徑、新形式,善於運用報刊、廣播、電視、互聯網等多種傳媒,精心組織各種法制宣傳教育活動,增強法制教育的科學性、准確性,防止片面性。突出抓好憲法宣傳教育,增強人民群眾的憲法意識,自覺維護憲法權威,使憲法在全社會得到遵守。加大有關經濟社會發展的法律法規、規范市場經濟秩序的法律法規以及與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打牢法治思想基礎。法律對社會生活的規范、引導和保障功能,主要是通過權利義務機制實現的。在法制宣傳教育活動中,必須強化權利義務觀念的培養,既要增強人們的民主意識和權利意識,也要增強法治意識和義務意識。具體包括: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都沒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堅持權利和義務相統一,權利的行使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和他人的合法權益;國家保護合法的權利;國家提供權利的保障、救濟和保護。只有讓每個公民都樹立了正確的法制觀念,自覺在法制框架內行使權利、履行義務,才能夠真正把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真正落到實處,建成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⑹ 辨析詞語:法制化 和 法治化

關鍵在於的不同 理解 的不同之處就好辦了
制,傾向名詞 偏重於制度 規范之意
治 傾向動詞 治理管理之意。

⑺ 如何推進信訪制度法制化進程

信訪工作是黨和政府的一項重要工作,是新時期群眾工作的一個重要平台,在切實維護群眾合法權益、及時反映社情民意、著力促進社會和諧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國家信訪局緊緊圍繞黨和國家工作大局,以探索創新的精神,不斷健全體制機制,全力維護群眾的合法權益,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取得了明顯成效。今年1至10月份,全國信訪形勢總體平穩,信訪總量同比下降2.1%,並呈現出「信升訪降」的良好趨勢。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改革信訪工作制度,實行網上受理信訪制度,健全及時就地解決群眾合理訴求機制。把涉法涉訴信訪納入法治軌道解決,建立涉法涉訴信訪依法終結制度。」這對改革信訪工作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為我們深化信訪工作制度改革指明了方向、明確了任務。
第一,進一步暢通和拓寬信訪渠道。暢通群眾訴求表達渠道是保障公民申訴權利,密切黨和政府同人民群眾聯系的重要舉措。按照方便群眾及時就地反映訴求的原則,認真負責地做好辦信接訪工作,切實提高辦理質量和效率。大力推廣民生熱線、視頻接訪、綠色郵政、網上信訪、信訪代理等做法,構建快捷高效的群眾訴求表達新通道。在市、縣兩級全部實行責任部門聯合接訪,實現信訪事項的「一站式接待、一條龍辦理、一攬子解決」。推行律師參與接訪、心理咨詢疏導和專業社會工作服務等第三方介入的方法,促進問題解決。實行網上信訪受理制度,建立以互聯網為依託的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全國網上信訪受理平台,引導群眾多上網、少走訪,讓「數據多跑腿,群眾少跑路」,逐步把網上信訪作為解決信訪問題的主渠道。國家信訪局今年7月1日起,全面放開網上投訴受理內容,取得初步成效,受到社會和群眾的廣泛好評。建立健全人民建議徵集制度,引導人民群眾對黨和政府工作獻計獻策。
第二,依法規范信訪工作。深入踐行法治理念,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做好信訪工作的能力,不斷提升信訪工作的科學化、規范化水平。依法規范信訪工作內容。各級信訪部門嚴格按照《信訪條例》規定辦理信訪事項,嚴格實行信訪與訴訟分離,把涉法涉訴信訪納入法治軌道解決。信訪部門對涉法涉訴事項不予受理,並告知信訪人依照規定程序向有關機關提出,或及時轉同級政法機關依法辦理,切實維護司法權威。嚴格規范信訪工作行為。依照《信訪條例》規定的程序和期限,認真登記、受理、辦理信訪事項,並及時答復信訪人。引導群眾依法逐級反映訴求。嚴格落實《信訪條例》關於「屬地管理、分級負責,誰主管、誰負責,依法及時就地解決問題與疏導教育相結合」的原則,積極引導群眾以理性合法的方式逐級表達訴求,不支持越級上訪。配合法制部門對《信訪條例》貫徹落實情況開展執法檢查,總結經驗、查找問題、剖析原因、提出建議,督促各地各有關部門進一步實施好《信訪條例》,推進信訪工作法制化。
第三,大力推行「陽光信訪」。全面推進信訪信息化建設,建立「網下辦理、網上流轉」的群眾信訪事項辦理程序,將接訪、辦信、督查督辦、網上投訴等全部信訪事項都在網上流轉,把受理、辦理和結果等通過網路公開,實現信訪事項的「可查詢、可跟蹤、可督辦、可評價」。建立「信訪事項辦理群眾滿意度評價體系」,把辦理群眾利益訴求的工作置於群眾的監督之下。今年11月1日,啟動了群眾滿意度評價試點工作,從明年1月1日起全面推開。建立信訪聽證制度,對疑難復雜信訪問題進行公開聽證,邀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法律工作者及其他社會知名人士參加聽證會,通過陳述、質證和辯論、評議、合議,進一步查明事實、分清責任,找准適用依據,作出公正處理;聽證過程向群眾公開,聽證結果向群眾公示,增加信訪工作透明度和公正性,提高信訪公信力。
第四,全力推動信訪問題有效解決。把及時就地解決群眾合理訴求作為信訪工作的核心,努力健全完善各項工作機制。分類研究群體性利益矛盾,對訴求合理的,向決策機關提出完善政策的建議,推動問題解決,努力從源頭上預防和減少信訪問題的發生。堅持綜合運用法律、政策、經濟、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協商、調解、疏導等辦法,解決特殊疑難信訪問題,做到訴求合理的解決問題到位,訴求無理的思想教育到位,生活困難的幫扶救助到位,行為違法的依法處理。繼續開展以市、縣為重點的領導幹部接訪下訪,通過採取定期接訪、重點約訪、專題接訪、帶案下訪、下基層接訪等方式,促使各級領導幹部做到工作重心下移、關口前移,面對面做好群眾工作,直接聽取群眾意見、汲取群眾智慧,有針對性的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信訪突出問題。統籌督查督辦信訪事項,整合資源和力量,加大解決信訪突出問題的力度,重點協調化解「跨地區、跨部門、跨行業」和「人事分離、人戶分離、人事戶分離」的「三跨三分離」信訪事項,以及久拖不決、涉及面廣、群眾反映強烈、社會關注度高的重大疑難信訪突出問題;採取專項督查和聯合督查相結合、明查與暗訪相結合的方法,加強對重點地區、重點領域、重點問題的跟蹤督查和問效,提高督查督辦工作效率。依據《信訪條例》,規范、有序地開展信訪事項復查復核工作,實現已終結信訪事項的有序退出。

⑻ 如何加強我國預算體製法制化 簡答

(一) 國家預算管理體制的實質和內容
一、國家預算管理體制是處理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以及地方財政各級之間財政關系的基本制度。預算管理體制是財政管理體制的核心部分,被稱為狹義的財政管理體制。它的實質是要解決中央政府和省(直轄市、自治區,下同)級以及地方各級政府之間劃分預算資金支配權和管理權。即處理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間在預算資金分配上的集中和分散,在預算管理上的集權和分權的關系。
二、國家預算管理體制的內容包括:
確定預算管理的主體和級次,一般是一級政權構成一級預算管理主體;
確定預算收支劃分的原則和方法;
明確預算管理許可權的劃分;
預算調節制度和方法;
(二)我國預算管理體制的沿革
統收統支的預算管理體制
這是一種高度集中的預算管理體制,是建國初期和國家經濟恢復時期實行的,它的主要特點是:地方收入全部上繳中央,地方所需要的支出由中央撥款解決。這種辦法對解決解放初期經濟困難,促進國民經濟恢復起了重要作用。但由於財力高度集中,地方積極性受到影響,所以,從「一五」以後就很少採取這種預算體制了。
二、統一領導、分級管理的預算管理體制。
從1953年到1978年基本上實行這種預算體制。屬於以中央預算集中為主,適當給地方下放財權的類型。它的主要特點是:主要財權和財力集中在中央,地方預算收支指標由中央確定和下達,但地方有一定的機動權,並實行了收支掛鉤的辦法,地方政府增收節支可以適當地留一部分給地方。這一時期各不同年限實施的具體形式有:劃分收支,分級管理,以收定支,五年不變;總額分成,一年一變;定收定支,收支包干,保證上繳,節余留用,一年一定;收支掛鉤,總額分成,等。
三、劃分收支、分級包乾的預算的管理體制
這一體制從1980年到1993年這段時期實行的。這一體制俗稱「分灶吃飯」或「財政包干」體制,是我國預算管理體制一次重大改革。它的主要特點是:
1. 變過去全國「一灶吃飯」為「分灶吃飯」,地方財政收支平衡由過去中央一家平衡,改為各地自求平衡;
2. 各項財政支出不再由中央各部門為口下達,均由「快快」統籌安排,調劑餘缺;
3.包干比例和補助數額由一年一定改為五年不變。
「分灶吃飯」體制的實施,大大增強了中央和地方財權的與事權的統一性,大大增強了地方權責利結合程度,更好地調動了地方當家理財,增收節支的積極性。但在實施中,這種體制也暴露出一些突出問題:①造成財力偏於分散,削弱了中央財政宏觀調控能力;②造成地方重復建設、盲目建設趨向,影響國家產業結構的調整;③加重了中央財政收支平衡的困難。所以,這種財政包干體制進一步改革勢在必行。

⑼ 如何更進一步,更快一步提升法治化水平

十八大報告提出:「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強調要「提高領導幹部運用法治思維與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能力」。法治思維不同於行政命令思維、經濟思維、人情關系思維等,它一般是指在法治理念的基礎上,運用法律規范、法律原則、法律精神和法律邏輯對所遇到或所要處理的問題進行分析、綜合、判斷、推理,進而形成結論、決定的思想認識活動與過程。其目的在於使其行為、決策更具合法性,問題的解決更趨於公平、公正。如何提高領導幹部從「一般思維」方式向「法治思維」轉變,在這里談一談粗淺的建議,以供商榷。
法律學習常態化
黨的十八大報告對各級領導幹部的領導管理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領導幹部只有具備了一定的法律素養,增強了法治意識,才能在履行職責的過程中不斷提高依法管理經濟、依法管理社會事務的水平,從而適應新時期依法管理、依法行政工作的需要。而要培育和提高各級領導幹部的法治思維能力,只有不斷的進行法律學習,並使之常態化。
「四學法並舉」是實現學法常態化,培養各級領導幹部法治思維的重要基礎。1、中心組集體學法,是各級領導幹部學法經常化的保證,學法的時間每月應不少於一個法律學習日,學法內容安排上可以既豐富又靈活。2、高水平的法制講座,是提高法律素養的重要途徑,在提升學法效率、提升思想認識上效果很好。3、法律知識輪訓,是系統學習法律的有效方式,可以規定領導幹部和行政執法人員每年接受法律知識培訓的時間和內容,在教學力量和教學投入上予以保障。4、個人自學,也是重要的學法方式,領導幹部在時間、內容上都能自己靈活安排,可要求適當摘錄學法筆記、提高學習效率。
領導幹部學法的內容要有針對性,應重點包括民主法制理論、依法治國理論、憲法和法學基礎理論、基本法律等,其中履行職務常用的專業法律知識又是重中之重,學習內容可根據形勢、任務的需要和不同崗位的要求確定。要將學習基礎法律知識和專業法律法規相結合,在本職崗位所必備的法律知識上下功夫,才能不斷提高依法行政、依法辦事的水平。
依法治理制度規范化
對領導幹部而言,學法的目的在於用法,用法反之又能促進學法,法治思維並不是理論上的學法,而是學法與用法的統一。要達到這個目標,就必須嚴格執行用法制度,通過落實責任、用制度去強化各級領導幹部法治思維能力。
「三制度強化」是提升領導幹部法治思維能力的主要手段:
1、法律顧問制度。是領導幹部依法行政、依法執政的基礎,建立政府法律顧問制度,聘請律師擔任政府法律顧問,是促進政府科學、民主、依法決策的重要保證;是規范政府行為,有效推進依法行政的重要手段;是完善政府行政管理方式,健全防範和化解社會矛盾糾紛機制的重要途徑。領導幹部在決策和管理實際工作中通過與法律專家的溝通,聽取專家意見,法律意識得到培養和提高,這是培育領導幹部法治思維的好途徑、好方式。
2、責任追究制度。是落實領導幹部獎懲措施,強化領導幹部法治思維的重要手段。當法治思維能力成為領導幹部判斷是非、行使權力、實施管理的重要價值標准和行為規范時,其學習法律,依法行政的觀念便將不斷得以強化。
3、風險評估制度。是提高領導幹部法治思維能力的又一重要舉措,是實施領導幹部風險管理監督工作中落實科學發展觀的總體要求。建立風險評估制度,可以防範領導幹部因失職或管理能力缺陷給社會經濟事業發展造成損失,防範領導幹部因瀆職甚至腐敗等形成的社會不安定。
制度是一種外部環境,但通過制度的強化,影響了領導幹部依法行政、依法執政行為這個內部因素。制度的健全,對領導幹部的權力結構和運行機制進行了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只有提高法治思維,才能充分運用法制軌道上的權力,為一方發展提供強大的內生動力。
學法用法機制保障化
法治,追根溯源是追求公平、公正、公開。「法治思維」首先是一種法治理念,法治思維是建立在法治理念基礎上的,一個平時沒有法治理念的公職人員、領導幹部,遇到問題不可能突然形成法治思維。因此,領導幹部法治思維能力的提升,除了法律知識水平的提高,更需要完善各類制度,並建立健全長效機制,以機制保障領導干法學法用法尊法守法。
「三機制落實」是保障領導幹部法治思維能力提升的有效舉措:
1、學法用法考試考核制度。是掌握各級領導幹部平時學法、依法辦事的情況的重要手段。只有將「法治方式」引入領導幹部績效考核和選拔任用標准之中,並且占很大的分量,才能讓法治思維成為領導幹部主動自覺的慣性思維方式。
2、提升激勵機制。是組織人事部門對領導幹部的學法、用法、依法行政成效的激勵。也是領導幹部任用、晉升的評判依據。
3、述法機制。是領導幹部勤政廉政的綜合自評,既能反應領導幹部自身學法情況,又能反應實踐中用法實績。俗話說「自己有一桶水方能授人一碗水」, 領導幹部帶著壓力和目標學法,自然了解得更多、思考得更深,並得到更多的鍛煉。
提升領導幹部法治思維能力、引用「法治方式」治國理政勢必成為今後一個時期領導幹部的一個重要要求。各級領導幹部應該以學為基礎,以用為手段,用制度、機制來保障,不斷改善法治環境,形成法治環境與法治思維、法治方式運用的良性循環。
本文轉載自中國普法創新網 責任編輯:鍾瑜

⑽ 將黨委政法委的什麼法制化、制度化

法律分析:定義、性質、職責和工作程序。

法律依據:《中國共產黨政法工作條例》 第三條 政法工作是黨和國家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黨領導政法單位依法履行專政職能、管理職能、服務職能的重要方式和途徑。

黨委政法委員會是黨委領導和管理政法工作的職能部門,是實現黨對政法工作領導的重要組織形式。

政法單位是黨領導下從事政法工作的專門力量,主要包括審判機關、檢察機關、公安機關、國家安全機關、司法行政機關等單位。

熱點內容
袁世凱立法稱帝 發布:2025-01-11 15:26:46 瀏覽:733
大同肖律師 發布:2025-01-11 15:25:57 瀏覽:13
兒童虛擬游戲法規 發布:2025-01-11 15:23:05 瀏覽:111
車鎖有問題廠家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1 15:17:47 瀏覽:577
2017勞動法主動辭職 發布:2025-01-11 15:15:24 瀏覽:403
法律公司開業典禮新聞稿 發布:2025-01-11 14:24:52 瀏覽:494
中華全民共和國合同法 發布:2025-01-11 14:20:17 瀏覽:238
勞動法中關於被辭退員工工資待遇 發布:2025-01-11 13:45:31 瀏覽:550
高要司法局 發布:2025-01-11 13:44:53 瀏覽:125
最早貨幣立法 發布:2025-01-11 13:40:11 瀏覽: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