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法治中國體會文章

法治中國體會文章

發布時間: 2022-05-06 06:54:15

㈠ 中國建國60周年和法治中國演講稿

建國60周年演講稿
我的祖國
——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

60年,光輝歲月彈指揮間,60年,中華大地滄桑巨變。2009年,我們偉大的祖國迎來了她的60歲生日。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飽經戰爭滄桑與落後苦難的中國人民終於重新站起來了!中國像一隻巨龍一樣,以一個大國的身份重新屹立於世界東方!
那時的中國,民生凋敝,經濟嚴重落後,國家事業百廢待興,政府和人民面對一個滿目瘡痍的中國面孔,並沒有畏縮,勇往直前,僅僅用了三年的時間就恢復了國民經濟,涌現出一批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跡。
經過三年的經濟恢復,國民經濟得到根本好轉,工業生產已經超過歷史最高水平,但是我國那時還是一個落後的農業國,許多工業產品的人均擁有量遠遠低於發達國家。
為了有計劃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我國政府開始編制發展國民經濟的五年計劃。第一個五年計劃從1953年開始執行,它成為我國工業化的起點。
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時,我國的工業化水平是極低的。出行用的自行車,人們叫它「洋馬」,點火用的火柴,人們叫它「洋火」,釘東西用的釘子,人們叫它「洋釘」。因為那時的中國人沒有見過這些新奇的東西,也不會造,都是從西洋傳過來的。那個艱苦的年代,我沒有經歷過,但從我看過的資料片中完全能夠體會,當時的中國人民依舊生活在極端貧窮之中。
神舟七號勝利返航了,三位航天員滿面笑容走出返回艙。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圓滿成功,實現了我國空間技術發展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跨越,是中國人民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又一偉大壯舉,也是獻給偉大祖國60歲華誕的珍貴禮物和誠摯祝福。
今年,在新中國的發展史上很不尋常。面對嚴峻挑戰和困難,我國經濟繼續保持平穩較快發展,各項社會事業穩步向前推進,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頑強拼搏,共克時艱,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道路上邁出了新(來自公\文:有約)的步伐,取得了新的成就。今年以來,我國相繼發生雨雪冰凍災害、四川汶川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災害。特別是四川汶川大地震發生後,全國人民展開了氣壯山河、感天動地的斗爭,形成了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畏艱險、百折不撓,以人為本、尊重科學的偉大抗震救災精神。這種精神彌足珍貴,激勵著災區人民堅定信心勇氣,重建美好家園;鼓舞著全國人民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而努力奮斗。
北京奧運會和殘奧會的成功舉辦,實現了中華民族的百年夢想。中國運動員以出色的競技能力和頑強的拼搏精神奪得金牌總數第一,創造了歷史最好成績。開、閉幕式表演、賽事組織工作、志願者服務、場館設施和中國人民的精神風貌,給世界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贏得了國際社會的高度評價,更收獲了一筆豐厚的物質精神財富。北京奧運會,使世界進一步了解中國,中國進一步走向世界。北京奧運會和殘奧會的成功舉辦,標志著中華民族以嶄新的姿態屹立世界的東方,中國人民正滿懷豪情走向更加光明燦爛的未來。
在這不尋常的一年裡,有多少悲壯,有多少感動,有多少夢想,有多少光榮,銘記在中國人民的心裡,寫進了共和國的歷史畫卷。我們深深地感受到,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定沉著,統攬全局,駕馭各種困難和復雜的局面,克服各種艱難險阻,是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我們深深地感受到,改革開放是中國實現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回首30年,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以一往無前的進取精神和波瀾壯闊的創新實踐,譜寫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頑強奮進的壯麗史詩,中國人民的面貌、社會主義中國的面貌、中國共產黨的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神七一飛沖天,奧運成功舉辦,這些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輝煌成就,令中國人民倍感自豪,人們發自內心地贊嘆:共產黨好,社會主義好,改革開放好。 我們已經取得了光榮偉大的成就,我們必將書寫更加雄偉壯美的篇章。中國正站在一個新的發展起點上。對中華民族來說,抓住並用好重要的戰略機遇期,促進科學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符合億萬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戰略任務。我們要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深入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努力在繼續解放思想上邁出新步伐,在堅持改革開放上實現新突破,在推動科學發展上取得新進展,在促進社會和諧上見到新成效,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局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
祝願偉大的祖國繁榮富強,祝願全國各族人民幸福安康。

淺談中國傳統法律文化與社會主義法治
黨的十五大正式將「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作為治國方略確定下來。而現代意義上的法治作為一種治國方式、社會控制模式以及價值系統是西方民主政治的產物,它強調的不只是國家通過法律來控制社會,而且也強調國家本身受法律的支配,強調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對特權的存在。雖然實行法治是當代大多數國家的選擇,但是追本溯源,由於各國受傳統法律文化的影響,彼此間的法治之路都會有著或多或少的不同。本文試圖從中國傳統法律文化入手,探討在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道路上,應正視和思考的幾個問題,以防止我們以浪漫主義情懷人為地割斷歷史,造成傳統的斷裂。
一、傳統法律文化必然會對當代中國的法治產生影響。
馬克思曾經說過「人們創造自己的歷史,並不是隨心所欲的創造,而是在他們所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繼承下來的條件下創造。」中國社會自古以來就是一個極端注重倫理綱常的社會,這一傳統生生不息。然而當代中國是必然要實行法治的,這是中華民族興起所必經的歷史過程。中國試圖建設法治國家的努力已有百餘年,但是回顧這百餘年的滄桑歷程,中國仍然沒有實現法律的現代化。
1842年到1901年這半個多世紀的時間里,中國在堅持根本的政治制度、倫理綱常不變的前提下進行了一些與西方法律接近的改良和補充,這是一條過於保守的道路。「這一道路的主張者沒有認識到世界已經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沒有清醒的認識到中華法系已經整體落後的事實,沒有充分認識到新的世界秩序的真諦,天真的以為中華法系只是一所只需經過一些修補就可以恢復完美的大房子。」 1905年開始的清末修律到1949年國民政府垮台,這一時期法律現代化的進程實際上是貫穿了「全盤西化」的原則;而自中國共產黨及其政權建立到1978年的法律現代化進程則以「全盤蘇聯化」為原則,這兩個階段的法律現代化都是照抄照搬他國的東西,無視本國實際,以強制推進的急功近利的方式迫使中國法律實現現代化,事實已經證明這是失敗的。中國真正走上具有中國特色的法治之路,嚴格的來講只是近一二十年的事情。這百餘年並不成功的經歷與中國延續了兩千多年的「以禮入法,禮法結合」,「刑民不分,以民為主」,「息訟厭訟,崇尚調解」等法律傳統相比,根基尚不夠牢靠。否則,當今的老百姓就不會稱秉公執法的公職人員為「青天大老爺」,也不會不自覺的將整個民族的希望寄託在為數不多的少數英雄人物的身上了。
中國要在法治的道路上趕超西方主要的發達國家必須要加速度的發展,對西方的法律文化要採取「拿來主義」,即「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而要做到這一點的前提是,我們必須正視歷史,正視現實,搞清楚我國法治建設中的哪些弊端與傳統法律文化有關,只有找到了症結,才能對症下葯。
二、在依法治國的道路上搜尋傳統法律文化的遺殤。
當代美國文化人類學家克魯克洪將文化分為顯型文化和隱型文化兩大結構。他認為,文化包含有形的,也包含無形的,有形的是顯型文化,隱形的是隱型文化。 參照克魯克洪的文化結構理論,法律文化可以分為顯型結構層面的法律文化和隱型層面的法律文化兩大結構。制度性的法律文化屬於顯型文化,包括三個層面:法律法規、法律制度和法律設施,它總要人用權力來維持和運行,是一國法律文化的表現形式;理念性的法律文化屬於隱型文化,也包括三個層面:法律心理、法律意識和法律思想。 它深藏於社會深層,是一國法律文化的根基。二者相互結合相互呼應才能推動法律文化的良性發展。在當代中國,占統治地位的社會主義文化也應如此,即社會主義社會主體應當具備與社會主義法律制度和社會主義法治相適應的法律心理、法律觀念和法律思想。但事實情況是,當代社會主義中國頒布了大量的法律法規,完善了諸多法律制度,完備了大量的法律設施,但是卻缺乏與之完全相適應的隱型層面上的法律文化的建設。
從本質上講,法治也是一種文化。起源在西方。古希臘社會是一個處於半島上,從事海事運輸的社會,整個社會並不是一個放大了的家庭,而是打破血緣關系的城邦商業社會。其後的羅馬時代,更是一個簡單商品生產高度發達的社會。商品經濟文明的歷史運動使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更多的表現為理性化的契約關系。在這樣的社會中,不存在至高無上的王權,公民擁有盡可能多的權利,而這些權利中最重要的是對城邦的管理權。
古代中國的王權是至高無上的,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賓,莫非王臣」,古代中國只有一個人的權利,其他人的權利在個人權力的陰影下盪然無存。因此中國沒有長出權利和民主的觀念,也失去了生長出法治的機會。
現在我們以一個完全異質的法律文化去改造一個具有根深蒂固的社會基礎和文化土壤的法律觀念和法律體系時,這一異質的文化推行起來所遇到的困難是顯而易見的。
(一)中國傳統的法律文化強調國家本位主義,忽視個人權利自由。
古代中國社會「是以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為主導的,一個個的小農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在這種小家庭中,以長幼尊卑形成了一個相對獨立的寶塔型的等級結構」。 這種家族式的宗法等級結構需要國家的認可和扶植,由無數個宗法家族構成的社會必然會架起寶塔型的「大家」,因此中國古代政權的架構,很大程度上是這種家族制度的模擬和擴大,也就是說以皇權為中心的國家政權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凡是在精神上支持、擁護這種典型的專制統治的觀念和理論,無論是強調以「權」、「術」治民的法家的國家專制和集權思想還是強調以「仁」、「孝」治世的儒家的德治思想同樣受到統治者的青睞,並使這些理論和觀念得到國家強制力的保護。在這種背景下,國家本位主義就有了堅實的經濟基礎和生存環境。
強調國家利益,要求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注重團結,這本是中華民族的美德,但是如果這種妥協沒有了限度,就否定了人作為社會主體的個性。而尊重人的權利、自由和個性正是法治所追求的。
歐洲許多學者和思想家們在分析中國為何曾經輝煌一時卻最終悲壯的落伍時都不約而同的認為是缺乏個性自由導致了這個偉大民族的衰敗。因為無條件的順從「這種束縛人的理智、才幹與情感的幼稚做法勢必削弱整個國家的實力。如果教育只是矯揉造作的形式,倘若虛假與規矩充斥並束縛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那麼國家還有什麼巨大的作用!人類思想的精神還有什麼崇高的作用!當人們考察中國歷史的前進歷程,研究它的活動的時候,誰不為他們在許多方面一事無成感到驚詫!這是一個為避免錯誤而僅有一個人幹活的群體。這里所有問題的答案都是現成的,人們你來我去,你推我拖,只是為了不對該國那孩童般尊嚴的禮俗破壞。無論是戰斗精神還是思維精神都與這個終日守著火爐睡覺從早到晚喝著熱茶的民族無緣。」
今天國家本位主義的法律傳統雖然在制度層面上已經被否定了,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控制著人們的思想,這直接導致了現今我國公民對權利的不尊重,維權意識的淡薄。在「國家利益高於一切」的口號下,中華民族的人民習慣了順從、忍讓,無形中導致了對法律的輕視、遠離和不信任,因此他們難以真正地以納稅人的身份理直氣壯的監督政府行為,理所當然地要求政府保障自身的權利,不卑不亢與政府對話。
(二)中國傳統的法律文化是一種工具主義文化,忽視了民主的參政議政。
直至今日,部分社會主體仍然存在著法即是刑的觀念。這是因為古代中國「刑民不分,以刑為主」,法律只是君主統治臣民的工具,它一方面與專制政體一起造就了人們膽怯、愚昧、懦弱、奴性的人格,另一方面又與禮教相結合,要求人們按照禮的規則行事,「追求『和合』境界,培育了人們『忍為尚』、『和為貴』的法律心態,然而和則忍,退則讓,讓則屈,屈則從,屈從則是非不分」。 在這樣的文化傳統下,人們對更多的是服從既定的法律法規,對法律是否侵犯了自身的天賦權利的追究是較少的,對至關重要的選舉權等基本權利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參政議政的觀念淡漠。
受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的影響,中國的普通老百姓們經常秉持著「得饒人處且饒人」的心理,除非與對方有什麼深仇大恨,或者對方犯了什麼滔天大罪,在一般情況下是不會訴諸於法院的。凡事的立場都是中庸,不偏不倚,很少鮮明表達自己的立場,唯恐惹禍上身。
(三)傳統法律文化中的等級觀念和等級秩序,忽視了平等。
縱觀我國傳統法律文化中,雖然有「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一說,但是事實上在漫長的封建傳統中貫徹的卻是「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八辟」、「八議」和「准五服以制禮」等等級制度,嚴格區分嫡庶、房份、輩份、年齡、地位的不同。因此天賦人權,人人平等的觀念在今天的老百姓心目中仍然難以接受,即使在普普通通的民事生活中,權仍大於法,掌握著國家行政、司法立法權力的人員以及這些人員的親屬們也享受著特權的待遇。這直接導致了權力腐敗的滋生。
此外由於古代中國社會是以血緣為紐帶而形成的社會形態,因此人情大於法、親情大於法也成為法治建設道路上的羈絆。
三、中西合璧,取長補短。
中國要奮起,歷史不能退回,我們實在沒有耐心去慢慢的培育法治生成的歷史土壤,因此人為的去培育與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顯型文化相適應的隱型文化是必要的。
(一)理智地看待道德
在道德方面中華民族溫和、穩重、熱情、善良、誠實守信、富有犧牲精神等美德都為中外所稱頌,但是我們在發揚道德優勢的同時,還要理智的看待人性。人畢竟是社會中的人,趨利避害是人的本能,舍己為人和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只是社會上少數精英人物的高尚情操,不能以此來要求普通的民眾,因為普通人是無法真正做到這一點的,如果一個制度建立在人性善的基礎上,那隻是一種理想,這個制度就會失去它所存在的最初價值。如果強迫人們去接受並遵守這一制度,就扭曲了人性,最終的惡果要麼使人變得虛偽要麼使人變得盲目。因此我們在繼承傳統美德的同時,應該借鑒西方國家的法治理論,尊重人,給與人充分的自由,同時要勇敢的面對人的劣根性,並從制度上對其予以限制。
(二)認真的對待私權利。
法治要想真正地深入人心,就必須為解決人類的終極關懷而努力奮斗。幾千年來,法學在西方始終能夠成為一門顯學,法治能夠在西方社會始終成為熱門話題,與西方法治的主要價值觀念——自然法對人的終極關懷的關注密不可分;而中國的法學長期以來在工具主義的傳統法律文化下,法律是以義務為本位的,中國的「法治」長期以來讓人感到毛骨悚然,難以成為國人的自覺自願行為,就在於過去中國的法治對人的終極關懷關注不夠,不能成為人們追求幸福、身心愉快的一種生存方式。
現在我國在法治建設這一大好環境下,在有制度支持的同時,要在日常的教育中普及權利的觀念。以國家的根本利益和基本的公共利益不受損害為前提,一方面要教育掌權者尊重公民的權利,另一方面要鼓勵公民積極行使權利,爭取權利,維護權利,只有這樣才能讓國家的各種制度有的放矢。
(三)充分地培養民主平等。
民主簡而言之就是人民當家作主。西方使用的"Democracy"有以下幾種不同的涵義:其一,由全體公民按多數裁決程序直接行使政治決定權的政府形式,通常稱為直接民主;其二,公民不是親自而是通過由他們選舉並向他們負責的代錶行使政治決定權的政府形式,稱為代議制民主;其三,在以保障全體公民享有某些個人或集體權利為目的的憲法約束范圍內,行使多數人權利的政府形式,稱為自由民主或立憲民主;其四,任何一種旨在縮小社會經濟差別(特別是由於私人財產分配不均而產生的社會經濟差別)的政治和社會體制,此外還包括公職競選、言論和出版自由以及法治。 人的平等是指法律面前的平等,所有人都應受到法律的同等保護和同等對待。平等權利是不可剝奪、不可讓渡的。平等權的目的是為了讓每個人享有最大限度的選擇自由,充分實現人在各個方面的才能。平等權同時意味著可以享受個人不可剝奪的基本權利的自由,因而也享有免遭其他人或個人聯合體侵害的同等自由。西方這一優秀傳統在我國要開花結果,我們首先要鼓勵建立合理的長幼有別的家庭關系。既要做到孝敬尊重父母,同時也要讓父母放開手讓孩子們自己處理自己遇到的事情,父母對孩子給與指導和幫助,而不是要予以命令、強制和批評。其次要培養公開、平等、競爭、擇優的用人機制,為優秀人才的脫穎而出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在選拔公職人員的方式上從過去的"暗箱操作"走向"陽光操作"。公選注重人才的自選性,讓人才所在單位部門推薦、發動群眾民主推薦、鼓勵人才自我推薦,從而給優秀人才脫穎而出創造了機會。這樣通過外部環境外在地來逐漸改變人們的傳統思維方式,使我們隱型層面的法律文化迅速的適應顯型層面的要求。

㈡ 依法治國都後感

學習依法治國的心得體會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指引下,經過20多年的艱苦努力,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在我們邁進充滿希望的21世紀最初幾年的關鍵時刻,黨的十五大明確提出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一庄嚴命題,並將其寫入憲法。這不僅是鄧小平同志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思想的深化和發展,也是治國方式的進一步完善,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一、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促進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

社會主義的主要任務,是發展社會生產力。貧窮與落後絕不是社會主義。而要發展社會生產力,使經濟發達,社會進步,國家強盛,就必須改革。即逐步取消行之多年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把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結合起來,建設起新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市場經濟的自主、平等、誠實信用等屬性,必然從客觀上要求法治。市場不是萬能的,也存在消極的一面。要求法律的規范、引導、制約、保障和服務,否則就會成為無政府經濟。所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立和完善的過程,實質上是經濟法治化的過程。只有有了健全而且有效的實施市場經濟法律,市場經濟才能健康有序地運行,否則,經濟活動中的種種弊端和不良傾向就會滋生蔓延,如投機倒把、假冒偽劣、坑蒙拐騙、欺行霸市,直至權錢交易,腐敗現象猖獗。特別是我國加入WTO後,我國的經濟需要與國際市場接軌,這就要求按國際經貿和民商事領域的通行規則和慣例辦事。而這些慣例和通行規則已成為各成員國制定經濟貿易法律、法規的基礎。因此中國的經濟要融入世界經濟的大潮中,法律還必須符合國際慣例和通行規則。這樣才能平等地參與競爭,不至於在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中被判罰淘汰出局。

完全可以說,沒有依法治國,沒有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建設,就不可能有給人民帶來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就不可能有社會生產力持續、協調、高速的增長。

二、依法治國,是促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發揚社會主義民主的根本保證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13億中國人民的偉大事業。它和人民當家作主緊密相聯,休戚相關。沒有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沒有社會主義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民主是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國家的堅實基礎。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國家又是民主、民主政治的根本保障。早在80年代初,鄧小平同志就提出,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法治,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而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從治國方略的高度來講,就是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國家。因此只有如此,人民才能按照法定程序把自己信任的人遴選進國家機關作公僕;才能依照法定程序撤換那些不稱職的公務人員;才能通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多黨合作的政治協商制度來參政、議政、管理國家事務、經濟文化事務和社會事務;才能通過法定程序真正保證國家對重大問題的決定符合自己的願望和根本利益,才能使自己的一切權利和自由得到切實保障,而一旦遭到侵犯,就可以及時獲得法律的有效救助。因此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發揚社會主義民主,使人民當家作主真正在中國落實,都必須把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作為根本保證。

三、依法治國,是推進精神文明建設,促進社會全面進步的內在需要

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是一個締造崇高精神文明、推動社會全面進步的偉大事業。不能想像,社會主義不是文明的,是野蠻的;不是進步的,是落後的;不是發達的,是衰退的。要想使我們國家精神文明發展,社會能夠全面進步,就需要實行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國家。樹立崇高的道德情操,盪滌利己主義的濁水;培植遵紀守法的社會環境,消除公共生活中的無序狀態;繁榮催人奮進的文學藝術,掃除精神垃圾;堅持不懈地開展「掃黃打非」,打擊和取締腐朽沒落的吸毒販毒,賣淫嫖娼,拐賣婦女兒童活動,這一切都需要加強法治。

四、依法治國,是國家穩定,長治久安的關鍵所在

國家穩定,長治久安是人民的最高利益。特別是今天,我們國家所面臨的形勢是:在國外,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在20世紀90年代遭受了嚴重的挫折,西方發達國家控制著科學技術的制高點,強權政治和霸權主義仍然猖獗,他們在政治上對我們搞顛覆、滲透,經濟上搞制裁封鎖,意識形態上搞西化、分化;在國內,我們在改革開放中取得了偉大成就,也遇到了一些新的矛盾和問題,存在不少不安定因素。因此,社會穩定,政局穩定,國家穩定尤其重要。歷史經驗表明,法令行則國治,法令弛則國亂。保持穩定最根本的最靠得住的是搞法治。因為它最具有穩定性、連續性,不會因領導人變動而變動,不會因領導人的注意力變化而變化;它最具有權威性,具有普遍約束力。在改革開放以前,黨和國家的權力過分集中於個人,這就使個人意志很容易左右黨和國家的決策。一旦掌握黨和國家最高權力的個人認識發生錯誤,就很容易演變成最高決策錯誤,整個國家也將走向誤區。那時往往把領導人說的話當作法,不聽領導人的話叫違法,領導人的話改變了,法也跟著改變。文化大革命就是在這種治國方式下發生的社會動亂和民族災難。歷史教訓表明,沒有法治,就難以保障人民的各項權利;沒有法治,就難以保證國家的長治久安,就容易出現社會動亂。所以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國家,是國家穩定,長治久安的關鍵所在。

另外,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和發揮領導者的個人作用是完全一致的。因為只有好的制度、穩定的、連續的制度,才能使好人,使英明的領導人發揮他應有的作用。我們當然不能排斥和低估了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社會活動家在治國方面的作用,尤其要看到其中的佼佼者、傑出者所創造的輝煌業績,所帶來的國泰民安、太平盛世。然而我們也不能據此把個人作用神聖化、絕對化、迷信化,誇大拔高到不適當的地步。要知道,在治國方面個人的力量終究是有限的,作用畢竟是短暫的,即使是佼佼者和傑出者也不例外。

更重要的是,我們要看到其中潛伏的問題和危機。人在政興,人去政息則是其一;沒有制約,個人權力膨脹失控,可能導致民族和國家的動盪和災害是其二。因此一個國家的長治久安和興旺發達,主要應依靠建立一個完善的法律制度,而不是只靠國家領導人的賢明。另外,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和中央適度集中權力也是完全一致的,因為只有把集中到中央的權力和地方應有的權力制度化、法律化了,利用法律本身具有的規范性、權威性和強制性,才能使中央集中的權力很好地得以實現,地方所擁有的權力也能夠很好地發揮。

總之,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關繫到我們國家的前途和命運,影響到我國經濟的發展和振興,涉及到全體人民的切身利益和福祉,因此我們必須把它作為我們國家的根本大計落實搞好。

㈢ 法治中國評價的作文.八百字數

是不是這個:

清晨,我打開窗,一陣微風吹過,凌亂了我微黃橙色的頭發,就像柳枝,隨著春姑娘匆匆離去的腳步,翩翩起舞.夏天了,那一陣微風也許是春姑娘給我的道別,提醒我夏天已經來到了~~~~我正享受著大自然的清香,「咚"的一聲,打破了安靜的氣息.我迅速的飛奔下樓.(因為我知道家就只有一件瓷器,那就是外婆去世前送我最後的花瓶)我猜對了,外婆送我的花瓶已經粉身碎骨了.我淡定的說:"誰乾的,要讓我知道,我殺了他/她."我激動地流下眼淚,同時留下了罪過.我小心翼翼的撿起花瓶碎片,拿進房間,放進物品儲存櫃.放好後.一個人走進我的房間,我一看是三哥(表的).我正先說話的時候,三哥開口了:"妹,對不起!我不是故意的.我知道哥哥不應該在客廳踢足球.我~~~~"我哥還沒說完,我插嘴道:"沒事,是我自己沒保管好,不怪你!我想一個人靜一靜."哥哥,什麼也沒說,只是靜靜地走出去."而我呢,只是一個人在房間里沉默了一天.通過這件事後,我知道了.是自己的東西,就一定要保管好.等失去後,後悔也晚了!!!

很高興為您解答 O(∩_∩)O~

不懂可以繼續追問喲 (*^__^*)

滿意請及時【採納】 ^_^

㈣ 求法治中國建設中的哲學使命論文1500字

如何推進依法執政?依法執政的內涵非常廣泛,它首先是一種新的執政思想和觀念,其次它意味著新的執政體制和機制,還有新的執政方式與方法和新的執政素質與能力,以及新的執政效果與水平,這一切都與依法執政的原則與制度息息相關,與黨的領導制度、執政制度的建設和完善密切關聯。推進依法執政,必須實現執政理念的更新和轉變,踐行民主執政、科學執政和依法執政這一根本的執政觀。實踐依法執政的執政觀,需要建立和完善新的執政體制機制,變革和發展新的執政方式方法,需要塑造和提升新的執政素質和能力,改善和提高執政效果和水平,而這一切都需要依法執政原則與制度的駕馭和保障,需要黨內黨外相應的制度創新予以保障和促進,需要加強黨內法規體系的構建和國家法律體系的完善並保持兩者協調統一,由此為依法執政奠定堅實的制度基礎。如前所述,依法執政不是一個新概念,但它已經具備了豐富的內涵,在一段時期里將是一個恆定的命題,依法執政的實踐是這一命題的根本所在。實踐依法執政理念與原則,需要在「加強黨內法治建設、促進黨內依法治理」、「有效推進依法執政、重點推進依憲執政」與「立足於國家根本政治制度,切實通過人大執政」三個層面上探求依法執政的實踐途徑。加強黨內治理和黨內法治建設,為依法執政奠定製度基礎和積蓄法治定勢,將依法執政提升到依憲執政的高度並具體到通過人民代表大會執政,是實現依法執政的必由之路。

1.通過加強黨內法治建設,促進黨內依法治理來推進依法執政。對當代中國而言、對中國共產黨面言,黨內無規則國家無矩,黨內法治與國家法治、依法治黨與依法執政息息相關。黨內政治生活沒有依規辦事的習慣,在國家政治生活中就很難做到依法辦事。從一定意義上講,依法治黨,建設法治政黨,構成了依法執政的前提和基礎。促進依法執政,必須推進依法治黨,這就需要加強黨內法治建設,尤其需要加快構建完整的黨內法規體系。中共十八大之後,黨內法治建設全面啟動,2013年可以視為黨內法治建設元年。2013年5月,中共中央發布《中國共產黨黨內法規制定條例》,這部黨內「立法法」為黨內法治建設尤其是黨內法規建設確立了基本規范;2013年8月,中共中央發布《關於廢止和宣布失效一批黨內法規和規范性文件的決定》,300件黨內法規和規范性文件通過黨內法規清理程序被廢止或宣布失效,為黨內法治建設夯實了制度基礎①;2013年11月,第一個黨內法規建設規劃綱要———《中央黨內法規制定工作五年規劃綱要(2013 2017)》發布,為黨內法規建設規定了近期目標和長遠方向②。無論是黨內法規制定條例、黨內法規清理工作,還是中央黨內法規規劃綱要,都充分體現了「憲法為上、黨章為本」這一重大觀念和原則,尤其是中央黨內法規五年規劃綱要從黨的領導和黨的工作、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反腐倡廉建設、民主集中制建設等六大領域共37個方面布局黨內法規體系建設,包括制定《中共地方委員會工作條例》(試行)、《中共黨組工作條例》、《中共統戰工作條例》、《軍隊政治工作條例》、《中
共黨內監督條例》(試行)、《中共巡視工作條例》、《中共紀檢機關案件辦理工作條例》等系列黨內法規,這無疑將為黨內依法治理奠定更加寬厚的制度基礎,也為依法執政提供更為豐富的制度資源。 依法治黨僅有黨內法規是不夠的,必須強調國家法律對於依法治黨的重要意義。黨內法規建設不可能孤立進行,在長期倡導以黨內民主帶動社會民主、以黨內民主促動國家民主的基礎上,近些年來已經出現了黨內法規與國家法律協調、黨內法治與國家法治聯動建設的跡象,黨內法治建設與國家法治建設關系的重要意義得到深化③。國家法治與黨內法治聯動必然要求黨內法規與國家法律的銜接與協同,就如同僅有國家法律難以充分實現依法執政一樣,僅有黨內法規也無法充分實現依法治黨。依法治黨需要黨內法規與國家法律協調統一或者說一體建設,依法執政需要國家法治與黨內法
治相互聯動,只講黨內法規和黨內法治或者只講國家法律和國家法治,都無法充分實現全面加強依法治黨和全面推進依法執政④。加強黨內法治建設,一方面,要健全和完善黨內立法體系和黨內法規體系,不斷提升黨內制度建設民主化、科學化、規范化程度,確保黨內制度建設質量,使黨內政治生活有規可依、有章可循。同時要強化和協調黨內法規體系與國家法律體系的關系,逐步形成由黨內法規和國家法律相銜接和相統一的制度體系,形成黨內法規和國家法律的合力,為依法治黨奠定堅實的制度基礎;另一方面,建立黨內法治與國家法治的有機聯動,將黨內治理與國家治理統一起來,尤其要從內在規律和外在需求上有效促進黨的領導方式的轉變和黨政關系的轉型,促進黨政關系規范化和執政活動制度化。從某種意義上講,加強黨內法治建設,促進黨內依法治理,旨在推進執政黨現代化轉型、政黨治理模式轉變和依法執政。

2.加快法治政黨建設,有效推進依法執政,重在實現依憲執政。國家政治生活主要立基於憲法規范基礎上,這是法治國家的基本特徵,也是法治政黨的基本特徵。依法執政需要政黨具有民主法治品性,根本在於塑造政黨的法治品格。概言之,依法執政首先是依憲執政,依法執政主要是依憲執政。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也是法治中國建設的必由之路。執政為民、依法執政是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與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的根本要求。實施依法治國戰略,必須堅持黨對法治國家建設的領導,這就必然要求執政黨依法執政。依法執政最關鍵的一條是將黨政關系建立在法律基礎上,在政治生活最關鍵的部分實現政與法的統一。這就需要執政黨支持國家權力機關、行政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依照憲法和法律獨立負責、協調一致地開展工作,不替代立法,不包辦行政,不幹涉司法。

在政與法的關繫上,尤其需要處理好黨的領導與立法和政法的關系,需要正確處理黨的決策與國家立法的關系,正確處理黨的領導與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司法職權的關系,善於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領導立法工作和政法工作。加強黨對立法工作的領導,必須加強黨的各級組織與同級人大的關系,改進黨領導立法工作的方式,正確認識和全面把握黨的政策和國家法律的關系,通過建立健全體制機制促進黨的各級組織支持同級人大依法履職,善於將黨的政策經由法定程序轉化為國家意志,善於通過人大作用於政府工作和政法工作;加強黨對政法工作的領導,必須改革政法體制,改善黨領導政法工作的方式,正確認識和全面把握黨的政策對政法工作的意義,善於將黨對政法工作的領導與人大相關工作結合起來,善於用制度確保司法機關獨立行使司法職權,通過制度防止黨的各級組織干涉政法機關依法辦案。依法治國首先要依憲治國,依法執政首先要依憲執政①。黨的十五大確立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實際上就包含了依憲治國的根本要求,也意味著對依法執政、依憲執政的根本需求。「無論如何理解依法治國,如果沒有執政黨的依憲執政,任何意義上的法治都可能不復存在。在『依法治國,建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一治國方略的實施中,執政黨依憲執政具有特別的意義」②。依憲執政是指執政黨以憲法為執政的根本依據,遵守憲法規范、原則和精神,實踐憲法確立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民主集中制、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以及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等憲法原則,貫徹落實憲法規定的國家基本制度、基本國策和公民基本權利保障,運用憲法思維和方式解決改革、發展、穩定等方面的重大問題。依法執政首先是依憲執政,依法執政主要是依憲執政,這是由憲法在國家法律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所決定的,反映了「黨的領導———依法執政———依憲執政」的政治邏輯,體現了執政黨新的政治思維和對新的執政規律的認識和把握。

加強和推進依法執政,應當將黨的領導和執政活動上升到憲法的高度加以認識,將依法執政與國家治理統一起來,將執政活動規范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將執政的合法性、權威性、有效性建立在與憲法的關聯上,在憲法確立的根本原則與根本制度上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的根本是依憲執政,依憲執政就是要依據憲法確立的政治原則和政治制度執政。一切權力屬於人民是憲法確立的第一原則,是國家根本政治原則。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憲法確立的第一制度,是國家根本政治制度。依憲執政最根本的要求就是要確保執政活動遵循人民主權原則,保證執政黨在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確立的政治框架內和政治舞台上執掌政權。依法行政、依法治國尤其是依法執政需要樹立起憲法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極大權威,依照憲法監督和規范黨的各級組織的政治活動,使憲法真正成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最高准則。這里需要特別提及的是,推進依法執政,必須加強憲法與憲法相關法制建設,完善有關政黨的組織、行為和責任法律制度,規定執政黨和參政黨的性質地位、職能權責、組織原則、決策與立法(黨內法規制定)准則、違法違憲責任等。確保依法執政首先是依憲執政、依法執政主要是依憲執政,必須完善與政黨執政、參政相關的憲法相關法制建設,為執政黨的執政活動提供更加完備的憲法性規范,為規范依法執政形成憲法規范基礎,將黨的執政活動納入憲法規范框架內。同時,完善憲法實施監督制度,逐步形成中國特色的違憲審查機制和程序,加強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憲法監督職責,特別是要完善對憲法實施情況的監督檢查制度,及時發現和
糾正違反憲法的行為。與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憲法監督制度或者違憲審查制度相適應,也應當完善黨內法規審查機制,通過一定的制度構建,比如設立黨內法規監督委員會或者稱為黨內司法事務委員會,依章履行處理黨內事務爭議職能,並擔當黨內法規審查責任,以此形成依法執政的監督和保障機制,以確保黨內法規的合法性、合憲性,保持黨規國法的協調性,確保黨內法規建設貫徹「憲法至上、黨章為本」的黨內法治原則①。
3.切實推進依憲執政,必須立基於國家根本政治制度,通過人民代表大會執政。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實現黨的領導、保障人民當家作主、推進依法治國戰略實施的制度保障,是實現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的根本政治制度②。依憲執政就是要求執政黨立基於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遵循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原理和內在邏輯,通過人民代表大會執掌政權。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確立了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基本方式和人民當家作主的有效組織形式,是關於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同時也是關於民主執政、科學執政、依法執政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實現黨政適度結合、黨和國家關系科學化與規范化的制度依託,是關於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國家的根本政治制度,是組織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戰略實施、建設法治中國的制度保障。概括地講,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實現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的根本政治制度③。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推進依憲執政實踐,提升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能力,不斷提高黨的領導水平,這直接關系著人民當家作主的水平和法治國家建設進程與國家法治化的程度。一般來說,政黨是人民與國家之間的橋梁,由此產生的人民———執政黨———國家的邏輯結構,其關鍵要素就是民主、法治及其相互關系,人民代表大會是民主與法治的基本載體和展示民主法治關系的制度機制。如果說依法執政就是將執政活動上升到法治的高度加以認識並納入法治框架和軌道,那麼,這個框架就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條軌道就是由憲法鋪設的「執政黨———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一府兩院」的法治軌道。換言之,人民代表大會是執政黨作用於國家政權的主要通道,是實現依法執政的有效途徑。
不僅依法執政(根本是依憲執政)內在地需要通過人民代表大會執掌政權,民主執政、科學執政與通過人大執政也存在邏輯關系。民主執政包括兩個層面,一是應當強調黨內民主建設,建立民主執政的堅實基礎,堅持以黨內民主帶動國家民主,尤其是要貫徹民主集中制原則,規范黨內權力,保障黨員權利;二是執政黨應與人民代表大會結合起來實現黨對國家政權的領導。人民代表大會是最容易將黨的意志與人民意志、國家意志統一起來的政治場合,也是唯一實現黨的政策轉化為國家法律的政治機制。民主執政要求執政黨的各級組織與同級人民代表大會適度結合,通過人民代表大會執政是民主執政的具體表現。拋開人民代表大會,黨的各級組織就會與政府組織高度關聯,不僅容易降低執政
的民主性,也不利於國家政治生活民主化。科學執政也有兩個側面,一是執政必須遵循經濟社會發展規律,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要反映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文明建設規律,統攬全局、協調各方必須貫徹科學發展觀;二是執政必須遵循政治規律,尤其是政黨執政規律。既有適用於世界各國的一般執政規律,也有各國不同的特殊執政邏輯。在當今社會,執政黨與民意機關的結合是政黨執政的一個普遍現象。在當代中國,健全和完善科學合理的政治結構,構建符合民主法制規律的政治機制,保證執政黨依據執政規律通過人民代表大會執掌政權,這是政治上貫徹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是實踐科學執政原則的必然要求。

㈤ 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的心得體會1500字

以人為本,注重熱鬧的價值,講究誠信,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互幫互助,增進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培養,加強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以科學發展觀發展

㈥ 法治中國讀後感

[《法治及其本土資源》的讀後感] 在中國經濟改革的大背景下,我國的內法律法治與社會現實容產生了巨大的沖突——法律移植不適應我國現狀,《法治及其本土資源》的讀後感。然而,在法學界強烈主張法律移植,要求引入西方法治文化的情況之下。蘇力老師在...

㈦ 弘揚憲法精神 建設法治中國講座心得體會

讓人民全面了解憲法,合理的運用憲法,不給投機分子以可乘之機,提升自身修養素質,捍衛憲法的尊嚴。清除一切污泥濁水,還大眾一片潔凈的藍天。

熱點內容
袁世凱立法稱帝 發布:2025-01-11 15:26:46 瀏覽:733
大同肖律師 發布:2025-01-11 15:25:57 瀏覽:13
兒童虛擬游戲法規 發布:2025-01-11 15:23:05 瀏覽:111
車鎖有問題廠家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1 15:17:47 瀏覽:577
2017勞動法主動辭職 發布:2025-01-11 15:15:24 瀏覽:403
法律公司開業典禮新聞稿 發布:2025-01-11 14:24:52 瀏覽:494
中華全民共和國合同法 發布:2025-01-11 14:20:17 瀏覽:238
勞動法中關於被辭退員工工資待遇 發布:2025-01-11 13:45:31 瀏覽:550
高要司法局 發布:2025-01-11 13:44:53 瀏覽:125
最早貨幣立法 發布:2025-01-11 13:40:11 瀏覽: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