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的立法活動
『壹』 漢朝法律制度的立法指導思想
漢初經過七十餘年的「休養生息」,到漢武帝時期,封建統治已具備雄厚的物質基礎,漢武帝決心改「無為而治」為「有為而治」,採納了儒家思想家董仲舒提出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將「禮法並用」、「德主刑輔」作為法制指導思想。漢代的刑罰適用原則也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響,確定了「上請」、「恤刑」、「親親得相首匿」等刑罰適用原則。
『貳』 漢代法律制度
漢朝的主要立法
1.約法三章。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余俱去秦法。」公開宣布廢秦苛法,是漢朝法制的開端。
2.《九章律》,相國蕭何在《法經》六篇基礎上,吸收奉律部分內容,增加戶、廄、興三篇,合為九篇,故稱《九章律》。《九章律》構成漢律的核心和骨幹。
3.《傍章》,它是漢高祖時叔孫通奉命制定的有關宮廷禮儀方面的法規。高祖還命「韓信申軍法,張蒼定章程」。
4.《越宮律》《朝律》是漢武帝時制定的法律。前者是關於宮廷警衛方面專門法規,後者是關於朝賀制度方面的法規。
(三)漢代的主要法律形式是律、令、科、比
「律」是國家的常規法典,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和普遍的適用性;而「令」是皇帝隨時頒布的詔令,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靈活性。「令」的法律效力高於「律」,它可以代替,更改甚至取消「律」的有關規定,也可彌補「律」的不足。科即科條是關於犯罪和刑罰的法律規范。「比」是指典型的案例,在律無正條的情況下.採用可以比照判決的典型例進行司法審判,它是較「律」更為靈活的一種法律形式。
漢代文景帝時期刑制改革的內容
漢代司法制度
皇帝掌握最高司法權。中央設廷尉專理司法,審理詔獄和疑獄。丞相、御史大夫參與司法。地方州為最高司法機關,州牧審理郡縣上訴案件。郡由郡守兼理司法.設決曹掾吏專理司法。縣由縣令兼理司法.並設縣丞佐理司法。
訴訟制度主要的有錄囚制,即慮囚,對已經判決但尚未執行的囚犯,由皇帝或其派員定期查訊,對有冤枉或可寬大之處予以平反或寬大的司法制度。春秋決獄是漢代司法制度的特點。它是指漢代中期以後在司法實踐中開始的,以儒家經典《春秋》中的原則與精神作為判案根據的司法活動,實質是「論心定罪」.始創於董仲舒。
西漢初年,中央監察權由御史大夫執掌.御史大夫有權監督丞相,西漢末年.設御史台,作為中央監察機關,其長官為御史中丞。御史中丞主管監察百官,糾察不法。漢武帝時設司隸校尉,負責監察京師及其臨近各郡,因受皇帝倚重,每逢朝會,獨居一席,同御史中丞、尚書一起被當時人稱為「三獨坐」。地方監察體系方面, 漢武帝時把全國劃分為十部州,每州派刺史一人負責監察,刺史成為固定的監察官。刺史監察內容主要是詞訟、盜賊、鑄偽錢、獄不直等等
『叄』 漢朝的立法指導思想先對後世有什麼影響
摘要 漢朝法律的顯著特點是儒家化,這是中國歷史上儒家思想成為主流思想的開端,正是因為如此,儒家思想在中國歷史上影響范圍之廣,歷史之久,以致其他思想都無可比擬。
『肆』 漢初主要的立法活動有哪些
1、劉邦:《約法三章》 2、蕭何:《九章律》 3、叔孫通:《傍章律》 《九章律》是蕭何在秦律六篇的基礎上增加了《戶律》《興律》《廄 這就是漢律60篇,大致奠定漢律的規模。
『伍』 漢朝的主要立法有哪些
1.約法三章
公元前206年漢高祖劉邦進入咸陽,在統治基礎尚未穩定的情況下,為了擴大政治影響,籠絡人心,以利於奪取政權,他宣布廢除秦朝苛法嚴刑,與民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竊罪,余俱去秦法」,這可以看做是西漢王朝立法的開端。在天下「苦秦苛政久矣」的情況下,劉邦的約法三章,充分反映了人民群眾的普遍要求。約法三章只是政治策略性的口號,並沒有真正實行。但是劉邦的除秦苛法,並非長久之計,而是在楚漢相爭、勝負未定的情況下所採取的一種爭取民眾的權宜之策。
2.《九章律》
漢朝建立以後,隨著國內政治形勢的發展。依循秦朝舊律已不能適應需要,因此漢高祖五年,命丞相蕭何制定《九章律》。《九章律》是漢朝最早的也是最重要的一部法典,它遠取李悝《法經》,近取秦律,於盜、賊、囚、捕、雜、具六律之外,增加戶、廄、興三篇,合為九篇,故稱《九章律》。其中,戶律主要規定戶籍、婚姻、賦稅的內容,廄律是規定畜牧馬牛、驛傳之事,興律主要規定征發搖役、城防守備等事。所增加的內容,大都是民事法規。由於漢初法律制度大多沿襲秦制,因此九章律的基本精神仍在於「御奸」,在結構上也是以刑為主,兼蓄諸法。
3.《傍章律》
這是漢高祖時制定的有關宮廷禮儀方面的法規。漢高祖劉邦當上皇帝以後,深感文臣武將缺乏應對禮儀,懦生叔孫通奉命制定《傍章律》十八篇,主要是參照儒家的禮儀制度,集中規定了君臣朝請及各種官延禮制。《傍章律》是對《漢九章》的補充,與《九章律》並行。
漢高祖時期,除了蕭何的《九章律》、叔孫通的《傍章律》,還命「韓信申軍法,張蒼定章程」。由此可見,漢高祖時期立法活動是比較頻繁的,這就為漢朝的法律制度奠定了基礎。
4.《越宮律》與《朝律》
《越宮律》與《朝律》是漢武帝時期制定的重要法規。《越宮律》是漢武帝即位後,命延尉張湯制定有關宮廷警衛方面的專門法規,共二十七篇《朝律》也稱《朝會律》,是御史趙禹奉命制定的關於朝賀制度的專門法規,共六篇。
《九章律》、《傍章律》、《越宮律》《朝律》總計六十篇,統統稱做漢律。這些基本法規構成了漢代成文法的主要內容。據史籍記載,至漢武帝時期,以這些基本法規為主體的漢律令已達三百五十九章,加上各種決事比,構成了漢朝法律極為龐雜的內容。
西漢初年及漢武帝時期的主要立法,形成漢代法律規范的主體框架,被之後漢代各朝所遵循。隨著社會情況的變遷,各朝在不改變這些基本法律的前提下,不斷頒布各種單行法規和法令,使漢律的內容越來越多,體系也越來越龐大。加上兩漢時期不斷積累增加各種判案成例,即「決事比」,使法令繁多,體系龐雜成為漢朝法律的顯著特點。總括兩漢四百年的立法活動,經歷了由繁苛到簡緩,再由簡緩趨向繁苛的多次反復過程。
『陸』 漢朝法律制度的主要立法活動
公元前2o6年,劉邦攻入咸陽,宣布廢秦苛法與百姓「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余悉除去秦法」。 這是西漢立法的開端「約法三章」。
建立西漢王朝以後,面對新的形勢,劉邦感到「三章之法不足以御奸」,於是命丞相蕭何參照秦律制定漢律.蕭何在秦六律的基礎上增加《戶律》、《興律》、《廄律》三章,合為九章,稱《九章律》。《九章律》是漢朝的一部重要法典,是整個漢律的核心和主幹部分.
為了維護皇帝的尊嚴,補充《九章律》的不足,劉邦還命令叔孫通制定了有關朝儀方面的專律《傍章律》十八篇。此外韓信制定「軍法」,張蒼定「章程」。漢初的立法,直到漢武帝即位時,沒有大的變化,法律保持了相對的穩定。 西漢初年,由於統治者貫徹了「無為而治」的方針,法律相對較為省簡。也比較穩定,自劉邦至漢武帝期間法律無大變化。漢武帝即位以後,連年對外戰爭,從而使社會矛盾與階級矛盾日益激化,為了加強司法鎮壓,開始大規模增修法律。漢武帝命張湯制定了《越宮律》27篇,這是有關宮廷警衛方面的專門法律。又命趙禹制定了《朝律》6篇,這是有關朝賀制度的專門法律。這兩部法規連同《九章律》,《旁章律》總計60篇,後人統稱為漢律。
為了加強對農民起義的鎮壓,漢武帝時期還制定了《沈命法》和《通行飲食法》。為削弱和打擊諸侯王的勢,,又制定了《左官律》和《附益之法》,還制定了《腹非之法》,以加強對思想言論的控制。至此,漢律的內容大量增加,體系龐雜,刑罰也相當嚴苛。
自漢武帝以後直到西漢滅亡,西漢的法律基本上無大變化。後因「律令煩多」典者不能遍睹,元帝、成帝等朝曾有約簡法律之舉,但也只是稍加刪節,沒有大的變化。 西漢末年,王莽建立新朝,托古改制,全面廢除了西漢的法律,但並沒有改變法律的煩苛狀況。
劉秀建立東漢王朝以後,廢止王莽政權的法律,恢復了西漢的舊律,所謂「解王莽之繁密,還漢世之輕法」。同時發布了許多釋奴法令和弛刑詔書,想以此緩和社會矛盾。但由於西漢舊律的龐雜,煩苛,再加以東漢歷代君主不斷增加新的律令。因此,東漢的法律仍是科條無限,龐雜煩苛。章帝在廷尉陳寵的建議下,准備對律令進行一次大的刪改,但旋即陳寵被免職,此事也未施行。
東漢末年,董卓之亂使舊律湮滅。應劭於建安六年對漢律進行了一次較大的整理與修訂。但具體內容,無從考察。
從兩漢的立法活動中可以看出,西漢初年,劉邦廢秦苛法,法律呈現由繁入簡,由苛轉輕的趨勢,漢武帝時改變了這種發展趨勢,後來雖有要求約簡法律的呼聲,但基本沒有實現,東漢以後的法律又出現出煩苛入輕簡的發展趨勢。這種發展是法律自身的要,,但也直接受制於階級斗爭形勢的變化和立法思想的影響。
『柒』 漢朝的立法指導思想先後發生哪些變化對後世有什麼影響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08-05
『捌』 西漢中後期的立法活動主要有哪些
武帝及西漢中後期的立法活動。
漢武帝時期,為了加強中央集權的統治,又陸續修訂舊律並頒布一些新律,如張湯制定的《越宮律》,趙禹作《朝律》等。此外為打擊和控制諸侯王的勢力,武帝時又定《左官律》等。除律之外,西漢時期還頒布了大量詔令,作為律的補充·
『玖』 漢朝的立法指導思想先後發生了哪些變化對後世有什麼影響
『拾』 簡述漢朝立法思想的演進過程
漢初由於戰亂,人口復銳減,政府提倡黃老制的「無為而治」不過多的去騷擾人民,使人民得以休養生息,法制也教為寬松,對積蓄國力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後到了漢武帝時期,大儒董仲書向漢武帝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被採納,至此儒家在中國思想上的統治地位正式確立,但對內還是採用法家的思想的來治國,故有「外儒內法」的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