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五十五章

道德經五十五章

發布時間: 2020-12-22 18:13:03

『壹』 道德經 五十八章 版本

你說的五十八章那應該就是道篇在前德篇在後。道德經有三個重要版本 晉王弼的簡稱王本,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甲乙本簡稱帛書本,湖北荊門郭店一號楚墓出土甲乙丙三組竹簡本簡稱簡本。
王本最為常見,在帛書本未被發掘出來是,王本是佔主要地位的。王本道篇在前德篇在後,道可道非常道。
帛書本出土推翻了王本的道篇在前。帛文本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後,以德進道的思想。內容對比王本簡化了帛本的一些字,和改變了一些字:道可道也非恆道也。
簡本是至今發現最早的老子抄寫本,但是殘缺不全,無法整理出最初的文本。
所有道德經版本都抄寫演變本,主要是道德經作家老子李耳,沒有留下任何原本,留下道德經的都是對萬物的悟,後來學著根據老子傳授加自己領悟所寫下的道德經。道德經主題思想其實就是以德進道,全在一個空字一個悟字。例如帛文中:聖人恆無心以百姓心之心為心~得一~道生一三生萬物~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道可道也非恆道也~
其實讀那個版本都一樣,王本比較靠近近代文交為好理解一點,但有些字改了省了有些意思就有了一定變化,建議王本和帛文可以交換著讀,其實道德經是不需要去翻譯的,這本書怎麼翻譯怎麼注釋都是不對的,因為道德經裡面已說明:上士聞道堇能行,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對於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理解,現在的解釋只是你的學識去理解的,你再反復去讀,又會有不同層次的見解了,所以其它注釋都只可做參考,包括我說的亦是如此。竹簡本不全,待以後能復原再讀不遲。最後希望你能讀出屬於自己的道德經。

『貳』 老子的道德經第五十章

聖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聖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譯文】
聖人總是沒有自私的意念,常以百姓的意念為自己的意念。對於善良的人,我善待他;對於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這樣可使人人行善。對於守信的人,我信任他;對不守信的人,我也信任他,這樣可使人人守信。聖人治理天下的時候,總是收斂慾念,使天下人的心思歸於渾朴。百姓本都專注於使用自己的感官、聰明、智巧,聖人使他們全都回歸嬰孩般純真的狀態。
【解讀】
本章是老子「虛心」、「渾君」思想的集中體現,也是「慈」的原則的具體貫徹
河上公:聖人重改更,貴因循,若自無心。百姓心之所便,因而從之。百姓雖有不善者,聖人化之使善也。百姓為不信,聖人化之使信也。
王弼:夫以明察物,物亦競以其明應之,以不信察物,物亦競以其不信應之。夫天下之心,不必同其所應,不敢異則莫肯用其情矣。無所察焉,百姓何避,無所求焉,百姓何應,無避無應,則莫不用其情矣。皆使和而無欲,如嬰兒也。
朱元璋:聽其美污之聲,目乃觀其善惡,所以聖人觀其所以,不欲身民如是,務秉之以道,常以心似乎小兒之無知,特守無為之道,故天下安。

『叄』 給我解釋一下道德經的第五十章的學習感悟是什麼

解釋一下學習感悟,我覺得最主要的應該就是對待生活以及對待各種情況突發的一個反應能力所以說多學習對自己有一定的幫助

『肆』 《老子道德經》第十五章

古之善為士者 微妙玄通 深不可識
古時候的有道之士 他們的靈性是微細奧妙的 他的本性是永遠通達的 這都是外人難以窺測 難以了解的玄機
夫唯不可識 故強為之容
就是這樣難以窺測他的玄機 如果要去描述古代有道之士的話 也只能勉強形容而已
豫兮若冬涉川 (另本 兮)
比如他們在處理事物方面的行動 絕對不會急迫沖動 就好像古時候的豫獸一樣 一定要等到冬天 河水的冰結凍了 才敢走過 否則未等到河水結冰 就魯莽走過去 不是等於自己去送死嗎
猶兮若畏四鄰 (另本 兮)
他慎獨的工夫 就好古時候的猶獸 要下山一樣的謹慎 不敢擾動山下村莊的百姓否則它的生命就危險了
儼兮其若客 (另本 兮)
因此古代的有道之士 他為人恭敬的樣子 就好像身為主人 禮遇貴賓一樣的謹慎 不敢輕舉妄動
渙兮若冰將釋 (另本 兮)
在心性清靜方面 他對一切外緣的干擾心不染著 就好像春風中的冰 自然的解凍散開一樣
敦兮其若朴 曠兮其若谷
因此他心中淳厚的本性 就好像一塊木頭尚未雕琢一樣的朴實無華 心胸的開闊 就好像空曠中的山谷 能夠虛受一切 涵容萬物
渾兮其若濁 (渾另本作混)
並且他有大智若愚的美德 將自己混合在污濁的水中一樣 這就是聖人不自以為自己是聖人 所以才能成為聖人 凡人自命不凡 所以才越像一個凡人的道理呀
孰能濁以澄 靜之徐清 (澄另本作久)
所以 誰能像他們(古時有道之士) 在動盪之中 還能除去心中污濁的惡水 使他慢慢的澄清呢
孰能安以久 動之徐生
誰能在安定自守之中 久久以待使體內的清正之氣發動呢 (另本多→孰能陽以久靜之徐陰 孰能晦以久理之徐明)
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 故能敝不新成 (敝另本作弊)
因此能夠保持以上這章道理的人 他一定是虛心知足的人 不自滿不自傲的人 就是因為他不自滿 不自傲 只是為了世人著想 反而使自己得到永生之道

『伍』 老子第五十五章講的是什麼道理

第五十五章
[原文]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蟲①不螫②,猛獸不據③,攫鳥④不搏⑤。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⑥,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⑦,和之至也。知和曰"常"⑧,知常曰"明",益生⑨曰祥⑩,心使氣曰強⑾。物壯⑿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譯文]
道德涵養渾厚的人,就好比初生的嬰孩。毒蟲不螫他,猛獸不傷害他,凶惡的鳥不搏擊他。他的筋骨柔弱,但拳頭卻握得很牢固。他雖然不知道男女的交合之事,但他的小生殖器卻勃然舉起,這是因為精氣充沛的緣故。他整天啼哭,但嗓子卻不會沙啞,這是因為和氣純厚的緣故。認識淳和的道理叫做「常」,知道「常」的叫做「明」。貪生縱欲就會遭殃,慾念主使精氣就叫做逞強。事物過於壯盛了就會變衰老,這就叫不合於「道」,不遵守常道就會很快地死亡。
[引語]
本章講處世哲學,即「德」在人身上的具體體現。前半部分用的是形象的比喻,後半部分講的是抽象的道理,老子用赤子來比喻具有深厚修養境界的人,能返回到嬰兒般的純真柔和。「精之至」是形容精神充實飽滿的狀態,「和之至」是形容心靈凝聚和諧的狀態,老子主張用這樣的辦法就能防止外界的各種傷害和免遭不幸。如果縱欲貪生,使氣逞強,就會遭殃,危害自己,也危害別人。

[評析]
在本章里,老子用誇張的手法這樣寫道:把「德」蘊含在自己的身心裡,而且積蓄得十分深厚,就像無知無欲的赤子,毒蟲、猛獸、惡禽都不會去傷害他,同時他也不會去傷害禽獸蟲豸,所以不會招引獸禽的傷害。他形象地說嬰兒的生殖器勃起和大聲哭喊,這是他精力旺盛和保持平和之氣的緣故。他講赤子的特點是柔弱不爭和精力未散,其核心還是「和」。車載說,老子書談到「和」字,有三處應予重視,一為「和其光」,一為「沖氣以為和」,一為「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它以「和光」與「沖氣」與「嬰兒」來說明「和」,都是在談統一,都是在談「混成」的狀態。「和光」就「復歸其明」說,當光射到了物件的時候,有射到的一面與射不到的另一面,「和其光」是把兩者統一起來,回復到「明」的「混成」的狀態。「沖氣」是萬物的開端,萬物含有負陰、抱陽的兩方面,兩者經常是統一的,表現出用之不盈無所不入的作用。嬰兒是人的開端,少年、壯年、老年都以之為起點,但嬰兒渾沌無知,與天地之和合而為一。「和」所表示的統一,包含著對立在內,是有永恆性的,所以說「知和曰常」。(《論老子》,第69頁)老子承認「萬物並作」的世界的多樣性和普遍存在的矛盾,對社會上存在的佔有、掠奪、欺詐、征戰的狀況極為悲憤,把統一看成他所要追求、所要恢復的事物的常態。

『陸』 道德經五十八章中心思想

道德經第五十八章 原文: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也。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guì),直而不肆,光而不耀。其政悶悶,其民淳淳。領導者待人寬厚,政治環境清明,人民就淳樸忠實。其政察察,其民缺缺。領導者在日常管理過程中過於嚴厲,人們就會變得投機取巧、不務實生活;過於苛刻,人們就會抱怨。是禍是福都是人們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的結果。禍兮,福之所倚;注意啊,災禍,幸福伴隨著;福兮,禍之所伏。幸福,災禍潛藏著。孰知其極?究竟是災禍,還是幸福,誰又能知道最終的結果呢?其無正也。因為世間的任何事情,除了正面看得見的作用外,都還具反面的作用;任何事物都是相生共存、相互轉化的。正復為奇,善復為妖。正可能隨時轉變為邪,善可能隨時轉變為惡。人之迷,其日固久。禍與福互相依存,善惡互相轉化的復雜關系,讓人們迷惑,已經很久了。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因此,有修養的人怎樣趨利避害,實現自身的幸福呢?堅持原則卻不生硬。廉而不劌。為人清廉,有個性,卻不刺傷人。直而不肆。為人坦率正直,卻不放肆,不任意行事。光而不耀。光芒四射,溫暖了別人,幫助了他人,卻不炫耀。做到以上所說的,就可以趨利避害,獲得幸福人生了。

『柒』 道德經第五十章中"蓋聞善攝生者,路行不遇兕虎....."怎麼理解

其實老子在五十章的前半段已經提出一個概率問題「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於死地,亦十有三。」
後面衍生的在字面上可以解釋為:「所聞善於養生者,行路不會遭遇猛獸的攻擊,入戰場不披戰甲,犀牛都不願用其角,猛虎都不用其爪,敵兵無法向他下刀。這是為什麼呢?因他未處死地。」
但顯然老子所要表達的並不只是字面所指,而是更深層的含義,這里就要回到更早的幾章去綜合理解,比如四十四章的「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第三十一章的「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第八章的「上善若水」等等,這些章句無不是在告訴和提醒我們行走世間所要時刻注意的。
路行不遇兕虎,其實人行路有多少概率會遇到猛獸呢?猛獸又怎會平白無故跑到大路上襲擊人?個人認為老子這里所指的應該是那些懂得不去走歧途,並懂得遵循道去解決問題的人,這些人即使遇到困難危險,也能夠化險為夷。
入軍不被甲兵,真的上戰場誰能不穿盔甲不帶兵刃呢?又不是有金剛不壞之身,顯然老子並不是想提出那麼玄乎的建議,只是在告訴世人應該保持善性,如果能夠減少戰爭,那有多少百姓士兵能安享人生啊!就算真的無法規避戰爭,也不應該製造過多殺戮,因果中,行善的人總是令人崇敬的,史上有不少因仁善於人,從而避免了殺身之禍的例子。
以其無死地,一個人沒有招惹危險和製造危險殺戮的禍心,當然也不容易被捲入是非中,自然安泰~

『捌』 《道德經》五十五章中「知常曰明」怎麼解釋

常在這里是指規律,知道事物的發展規律,才能算是真正的明白這個道理。

『玖』 道德經第五十四章的啟示

  1. 懂得了怎麼做,才是真正智慧的道理。即:什麼事都能做到心中有數,回而決非是誇誇其談地急於表答現自己

  2. 懂得了怎麼做,才是在冥默中與道混同為一的道理。即:排除外界的任何干擾,收斂自己的一切鋒芒,解脫自己的一切紛擾,蘊藏自己的任何光彩,將自己混同於污垢之中

  3. 懂得了怎麼做,才是讓天下人重視的道理。即:既能做到不使自己受害,又能做到不使自己尊貴,還能做到不使自己卑賤

『拾』 百度百科道德經第五十五章有問題,應該是: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

正解。王弼本」朘」作「全」。傅本及帛書甲乙本作「 朘 」

熱點內容
華南理工社會保障法課程作業 發布:2025-01-23 11:37:47 瀏覽:675
路鋼律師 發布:2025-01-23 11:32:00 瀏覽:489
上市公司並購有哪些法律法規 發布:2025-01-23 11:09:55 瀏覽:539
人民法院的立案條件 發布:2025-01-23 10:55:41 瀏覽:504
法院不支持20 發布:2025-01-23 10:40:01 瀏覽:161
法院招財務 發布:2025-01-23 10:05:18 瀏覽:808
荊州法官助理 發布:2025-01-23 10:00:17 瀏覽:152
寵物進酒店規章制度 發布:2025-01-23 10:00:14 瀏覽:454
玉樹州法院升 發布:2025-01-23 09:45:37 瀏覽:513
通遼律師在線咨詢免費熱線 發布:2025-01-23 09:25:08 瀏覽: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