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纂立法失河

纂立法失河

發布時間: 2022-05-06 13:27:21

A. 請論述一下唐律疏議

唐律疏議
《唐律疏議》 原名律疏;又名唐律、唐律疏義、故唐律疏義

唐朝刑律及其疏注的合編,亦為中國現存最古、最完整的封建刑事法典。三十卷。

唐朝法律制度基本上沿襲隋朝。唐初以隋《開皇律》為藍本制定《武德律》,於武德七年(624)頒行,是為唐律草創時期。貞觀元年(627),唐太宗李世民令長孫無忌、房玄齡等,參酌隋律,對《武德律》加以修訂,於貞觀十一年頒行,是為《貞觀律》。《貞觀律》的刑罰有所減輕,律條也比較完備,為《永徽律》所本,是《唐律》的奠基時期。

永徽元年(650)唐高宗李治命長孫無忌、李績、於志寧等修《永徽律》,翌年頒行。《永徽律》凡十二篇五百條(一作五百零二條)。其篇名及主要內容為:①《名例》,闡明唐律基本精神與立法意圖、原則,相當於近代刑事法典的總則。其中規定五刑、十惡、八議、自首、過失、累犯、共犯、時效、並合論罪、責任能力、對外國人犯罪的處理原則以及法律用語的解釋等。②《衛禁》,是有關保衛皇室宮殿、廟、苑和州鎮城戍、關津要塞與邊防安全的法律規定。③《職制》,是關於官吏設置、失職、貪贓枉法、違犯禮制、毀損公物和交通驛傳等方面的規定,類似近代刑法分則與行政法規。④《戶婚》,是有關戶籍、賦稅、田宅、婚姻家庭等方面的法律,類似近代民法分則、土地法、婚姻法以至戶籍法、勞動法規。⑤《廄庫》,是有關公私牲畜的養護、倉庫管理、官物的保護和出納之法,相當於近代行政法規和民事的賠償規定。⑥《擅興》,其前半部屬於兵防,後半部屬於工程,是有關軍隊征調、指揮、行軍出征和興建工程等方面的法律,類似近代兵役法、軍事法規和工程建築法規。⑦《賊盜》,類似近代刑法分則。「賊」指賊害,包括反逆、謀叛、殺害人命、掘墓殘屍、造畜蠱毒等;「盜」謂盜劫,概括偷竊、強盜以及略誘、拐賣、贓物等。⑧《斗訟》,分斗與訟兩部分,是關於斗毆、殺傷、保辜、誣告、教唆訴訟、投匿名書、違反訴訟程序等的處刑,相當於近代刑法分則和刑事訴訟法范圍。⑨《詐偽》,規定對詐欺和偽造的懲處,相當於近代刑法分則的范圍。⑩《雜律》,是拾遺補闕,將不能歸納於某一類的犯罪行為,匯成一篇,包括國忌作樂、私鑄錢幣、奸非、失火、賭博、借貸、僱傭契約、商品價格與質量、市場管理、堤防、水運、醫療事故、城市交通、公共危險等項。(11)《捕亡》,是追捕逃亡罪犯及有關事項的法律。(12)《斷獄》,是關於審訊、判決、囚禁、執行方面的法律規定。永徽三年,唐高宗又令長孫無忌等對《永徽律》的精神實質和律文逐條逐句進行疏證解釋,以闡明律條文義,並通過問答形式,剖析內涵,說明疑義,撰成《律疏》三十卷,永徽四年頒行。《律疏》與《律》合為一體,統稱《永徽律疏》(宋元時稱作《故唐律疏議》,明末清初始名為《唐律疏議》)。《律》和《疏》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自是斷獄者皆引疏分析之」。此後《律》文無甚改動,諸帝的增損、編纂多為「令」和「格」、「式」,可謂《唐律》已基本定型。唐朝法典至今只有《唐律疏議》和《唐六典》傳世,余均亡佚。

此後又對500條律文逐條逐句進行注釋,並附在律文之後,稱作疏議。律與疏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合稱《永徽律疏》,是唐代法典的代表作。後人又稱之為《唐律疏議》。是中國歷史上保存至今的最具影響力的封建法典。
篇名依次是:第一篇名例,是關於刑罰的種類及其適用的一般原則的規定,相當於現代刑法的總則。第二篇衛禁,主要是警衛宮廷和守衛關津要塞方面的規定。第三篇職制,主要是懲治官吏違法失職的規定。第四篇戶婚,主要是戶籍、田宅、賦役和婚姻家庭方面的規定。第五篇廄庫,是關於牲畜、庫藏管理方面的規定。第六篇擅興,主要是關於兵士徵集、軍隊調動及興造方面的規定。第七篇賊盜,是關於保護封建政權、地主階級的政治利益及生命、財產不受侵犯的規定。第八篇斗訟,是關於斗毆傷人和控告、申訴等方面的規定。第九篇詐偽,是關於欺詐和偽造方面的規定。第十篇雜律,不便編入其它各篇的犯罪,皆歸入此篇,包括買賣、借貸、市場管理以及姦情方面的犯罪。第十一篇捕亡,是關於追捕逃犯、捕捉罪人和逃丁的規定。第十二篇斷獄,是關於司法審判和監獄管理方面的規定。

《唐律疏議》的律文和疏文反映了唐代社會各階級、各階層的法律地位及其相互之間的關系,以及某些政治經濟制度,是研究唐代歷史的重要文獻。

《唐律疏議》總結以往各王朝的立法經驗及其司法實踐,折中損益,使之系統化和周密化,故其立法比較審慎,內容比較周詳,條目比較簡明,解釋比較確當。其立法理論依據儒家學說,並以封建倫理道德為其法律思想基礎,因此是維護封建經濟基礎及其上層建築、調整各方面社會關系的主要工具。為以後歷代刑律的藍本。通過唐朝與周邊各國頻繁通使和文化交流,《唐律疏議》對古代亞洲各國法典亦產生重大影響。古代日本、朝鮮、越南等國的立法,大都摹訪《唐律》。國際法制史學者將《唐律疏議》與歐洲的《羅馬法》相提並論,並視之為古代「中國(華)法系」的代表著作。

現存《唐律疏議》的最古刊本,有上海圖書館藏宋刻本殘卷,北京圖書館藏宋到殘本,以及吳縣滂熹齋藏元刊本,元至正十一年(1351)崇化余志安勤有堂刊本等。敦煌吐魯番出土文書中有唐寫本《律疏》殘卷(參見彩圖插頁第49頁)。在日本也藏有文化二年(1805)官版本等多種古寫本、刻本。1983年中華書局出版劉俊文校點的《唐律疏議》,校點者以涵芬樓影印滂熹齋本為底本,並參校其他版本作了詳細的校勘記。此外,宋刊本不附《律疏》的《唐律》,也已經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發行。

右圖為《唐律疏議》書影(元刻本)

《唐律疏議》——最早最完整的法典

《唐律疏議》30卷,唐代長孫無忌等奉皇帝之命編撰。

它是我國現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法典。

《唐律疏議》實際上由兩部分組成,即唐律的律文部分及長孫無忌等人對律文的疏釋部分。因為文中疏釋部分以「議曰」二字開頭,所以被人們稱為《唐律疏議》,或者《唐律疏義》。

隋朝統治者的暴政和嚴苛的刑罰導致農民起義的歷史給唐朝的建立者留下了深刻的印像。他們接受隋朝滅亡的歷史教訓,採取多方面的措施,建立和穩定專制統治體系。

立法活動就是其中的一項重要內容。 唐代法典包括律、令、格、式四部分。其中律居首位,律即刑法典,是用於定罪的。「令」就是國家的制度和政令。

「格」就是對文武百官的職責范圍的規定,用作考核官員的依據。「式」是尚書各部和諸寺、監、十六衛的工作章程。

唐高祖時就命裴寂等人在隋朝《開皇律》的基礎上編制了《武德律》。唐太宗貞觀年間,又命長孫無忌、房玄齡等人對《武德律》加以修改和刪定,用了十幾年的時間,編成了《貞觀律》。唐律自從貞觀年間修改後,就沒有再作過大的變動。唐高宗即位後,除了對律文做過一些個別的調整外,主要是解決律文在執行過程中存在的解釋無憑的問題。永徽三年(652年),唐高宗委派長孫無忌等19人編寫《律疏》,第二年完成,當時叫作《永徽律疏》,於是頒行全國。編寫《唐律疏議》的目的是為了給唐律的條文提供一個權威的解釋,因為唐律在實施過程中,沒有一個統一的解釋,對於怎樣理解唐律的條文以及用哪條律文更合適都沒有統一的標准,這就影響了唐律的實施效果。《唐律疏議》對解決這一問題是很有好處的。

《唐律疏議》按照唐律12篇的順序,對502條律文逐條逐句進行了註解,並以問答的形式,辨異析疑。編撰者還根據戰國秦漢魏晉南北朝至隋以來的封建法律理論,對於律文的內容敘述其源流,對其含義加以發揮,並對不完備的地方加以補充,使唐律的內容更加豐富。因為《唐律疏議》是官方編寫又由皇帝命令頒行全國,所以具有極大的權威性,從此以後唐代官吏審理案件都要以它作為標准。注釋部分實際上與律文部分具有同樣的法律效力。因此,《唐律疏議》的實踐結果遠遠超過了原來的編撰目的,它不僅僅是唐律的注釋書,而是成為與律並行的唐代國家法典之一。

《唐律疏議》編定後,歷經高宗、武後、中宗、玄宗等朝,又做過一些修改,但都屬於個別內容的增改和個別文字上的修訂。從唐律的發展和《唐律疏議》的沿革過程看,《唐律疏議》是唐朝的一代之典。

《唐律疏議》作為封建法典,有著濃厚的封建思想意識,體現著封建統治階級的階級意志。它反映了禮制、君主專制、等級制度和宗法制度等內容。《唐律疏議》的法律思想有以下兩個特色:第一,「德禮為政教之本,刑罰為政教之用」,倫理道德和法律相結合,前者為主,後者為輔。第二,簡化法律條文,減輕刑罰。如《貞觀律》中的刑罰,與隋律相比,去掉了死刑92條,減流為徒者71條,其餘變重為輕者也很多。

唐律是秦漢以來封建專制時代較為寬簡的法律。《唐律疏議》首篇的《名例律》如同現代法律的總則,表達了唐律的基本精神和基 本原則。其餘17篇相當於現代刑法的分則,具體規定了什麼行為構成犯罪以及犯罪後如何處罰的各種條款。

《唐律疏議》規定了笞、杖、徒、流、死五種刑罰,統稱為五刑。十惡被認為是最嚴重的罪行,所以列於首篇。所謂十惡都是指直接侵犯專制皇帝的統治基礎積封建統治秩序的行為,十惡具體指:謀反、謀大逆、謀叛、惡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義、內亂。犯十惡罪者皆處以重刑,不享有贖、免等特權,所謂「十惡不赦?就是這個意思。

八議,八議制度起源很早,唐律則規定得更為詳備。八議的對象主要指以下幾種人,親、故、賢、能、功、貴、勤、賓。總之不外乎皇帝的親戚故舊,或者封建王朝的官僚貴族。這些人只要不是犯了十惡罪,其他罪行都可以通過各種途徑減輕或免於處罰。這種特權制度,反映了等級和階級差別。

唐律《名例律》還規定了一些原則,對如何認定犯罪性質和確定刑罰方面具有指導意義。劃分公罪與私罪,關於自首減免刑罰的規定,關於共同犯罪的處理原則,關於合並論罪的原則,關於累犯加重的規定,關於區分故意與過失,關於類推的一般原則,等等。關於老幼廢疾減刑的規定,關於同居相瞞不為罪的規定,關於涉外案件的處理原則。

這些基本原則的規定,充分證明唐朝的法律制度是相當完備和相當細密的。

衛禁律是關於警衛宮室和保衛關津要塞方面的法律。職制律是關於官吏職務及驛傳方面的法律。戶婚律是關於戶籍、土地、賦稅以及婚姻家庭方面的法律。廄庫律是關於國有牲畜和倉庫管理方面的法律。擅興律是關於發兵和興造方面的法律。賊盜律是關於保護封建政權及地主階級生命財產不受侵犯的法律。斗訟律是關於斗毆和訴訟方面的法律。詐偽律是關於欺詐和偽造方面的法律。雜律是關於買賣、借貸、度量衡、商品價格規格、犯奸、國忌作樂、私鑄貨幣、賭博、決失堤防、破壞橋梁、放火失火、醫療事故、阻礙交通等方面的法律。捕亡律是關於追捕罪犯和逃亡士兵及役丁的法律。

唐律是在隋朝《開皇律》基礎上制定的,而隋律則繼承了前代的法律。唐律根據秦漢以來封建立法和司法的經驗,把一些行之有效的罪名、刑制及司法原則加以整理,對社會關系各主要方面都作出了明確的規定,所以它集唐以前我國封建法律之大成,成為宋元明清歷代制定和解釋封建法典的藍本,並對古代日本、朝鮮、越南等國建立和完善封建法制產生過廣泛而深刻的影響。被稱為世界五大法系之一的中華法系的代表。

宋朝的《宋刑統》,就律文而言,只是唐律的翻版。元朝的《至元新格》的20篇,與唐律的9篇相同,其他八議,十惡、官當制度都沿用唐律。明代《大明律》、清代《大清律例》都受到唐律影響。

日本文武天皇大寶元年(761年)所制定的《大寶律令》,有律6卷,共分12篇,其篇名與次序都與唐律相同,而且律文的內容也很多相似。朝鮮的《高麗律》不僅在篇目體繫上與唐律相同,在內容方面,如刑名種類和對特權階級的優待條款等,也都與唐律極為相似。在越南,歷代刑律也多仿照唐律。

《唐律疏議》不僅完整保存了唐律,還保存了大量唐代的令、格、式的內容。同時記載了大量有關唐代政治、社會經濟的資料,是研究唐代階級關系、等級關系以及官制、兵制、田制、賦役制的重要依據。所以,清代學者王鳴盛稱《唐律疏議》為「稀世之寶」。

新版版本:

《唐律疏議》(原名律疏;又名唐律、唐律疏義、故唐律疏義)三十卷 唐•長孫無忌等編。中華書局1993.9北京二刷,以上圖藏滂熹齋殘宋本、北圖藏滂熹齋殘元大字本、上圖藏滂熹齋元刻本、北圖藏滂熹齋元至正崇化余志安勤有堂刻本、清嘉慶十三年戊辰(1808)孫星衍刊《岱南閣叢書》本、日本文化二年乙丑(1805)官版本為主校本,以北圖藏名抄本、上圖藏清蘭陵孫星衍覆宋抄本、北大藏清乾隆十二年丁卯(1747)曲阜孔氏鈔本、清乾隆四十二年丁酉(1777)曲阜孔氏鈔本、清諸可寶重刻本、江蘇書局本、清光緒十六年庚寅(1890)沈家本重校刻本、民國《四部叢刊》本、民國《萬有文庫》本、民國《基本國學叢書》本為參校本,並參考敦煌和吐魯番唐寫本殘卷及相關文獻排印而成,32開本。

B. 簡單闡述中國法制史上成文法傳統及「大法虛顯」

。成文法是國家立法機關依照程序制定的法律,通常表現為體系化的條文。我國也是成文法傳統的國家。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鄭國鑄刑鼎,把刑法刻在大鼎上公布於眾。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成文法,時間大體與古羅馬的《十二銅表法》相近。
成文法國家有自己獨特的法律傳統。第一,成文法國家的立法機關享有排他的立法權。立法權是至高無上的權力。第二,法院嚴格執行立法機關制定的法律,自己沒有創制規則的權力。第三,從法律體系來說,成文法國家重視法典編纂,重視法律的邏輯思維和等級結構。第四,成文法國家的法學教育注重法學論著和對法典的注釋。

我國自清末的法律改革,通過日本移植了德國的成文法體系。因為這一體系和中國古代法律文化傳統比較接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法律的基本框架仍然延續了清末六法全書的體系。自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我國法制建設的目標之一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經過20多年的努力,這一體系已經初步形成。從法系分類,我國仍屬於成文法系。

至於「大法虛顯」還是請你自己琢磨研究吧。

C. 秦朝到民國的法制軌跡

秦王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政權,其創立的國家制度、法律制度對後世封建國家一直有重要的影響。另一方面,秦朝法律制度,是在法家思想的強烈熏陶下,由法家代表人物或深受法家影響的政治人物制定出來的,在整體風格上法家色彩極為濃厚,與西漢中期以後深受儒家影響的法律制度有很大不同,因此可以說,秦朝的法制風格,在中國法制史上是獨樹一幟的。
吸取了秦亡的經驗教訓之後,漢朝繼承了秦朝大部分的制度,與秦朝的殘酷刑法和嚴厲的治國思想不同,漢朝採取清凈無為的黃老思想為治國的指導思想,這種思想體現在經濟方面就是減輕百姓賦稅。

漢朝的政治制度基本上也是秦朝的延續,中央是三公九卿,地方是郡縣制。不過,在漢朝的鄉一級地方機構中和秦朝有一點不同,即在各鄉的三老中,又選出一個作為縣的三老,負責和縣級的官吏聯系,溝通上下的關系。

在漢朝,除了郡縣制外,還實行了封國制,即分封諸侯王到地方建立諸侯國和王國。最初,分封的是異姓王,如韓信等人,主要是為了團結眾將取得戰爭的勝利。漢初,先是分封了7個異姓王,後來除了長沙王吳芮,其餘都被陸續消滅。但在削平異姓王的過程中,高祖又分封了9個同姓王,他們都是高祖的子侄兄弟。漢高祖規定:諸侯王國的政治地位等同於郡,中央政府派相國輔佐各諸侯王,相國是中央的官吏,不準與各諸侯王勾結對抗中央,否則就要以"阿黨附益"的重罪處罰。同時,還有侯國,地位和縣等同,主要是封給建國功臣們。這樣,諸侯國和郡縣並立,因王國和諸侯國有自己獨立的司法審判權,造成後來的地方政治機制混亂不堪。

為了維護尊卑等級,高祖還沿用了秦的20級爵位制度。在秦朝法律的基礎上,高祖也改制了新的法律,就是漢代著名的《九章律》。在制定法律的同時,高祖又仿效秦朝建立起一套禮儀制度。歸結起來,漢承秦制集中體現在禮法制度方面。漢高祖劉邦的統治政策與秦王朝有許多不同之處,這種不同之處,正是借鑒秦朝滅亡的教訓而總結、制定、推行的。總之,通過以上一系列措施,統一的中央集權封建大帝國又重新建立起來。

由於長達8年的戰亂,使得建國之初的漢朝人口銳減,經濟凋敝。為了促進經濟的繁榮發展,漢高祖下令釋放囚犯、流民返鄉、軍人復員、解放奴婢、鼓勵生育。同時,他又調整土地政策,發展農業經濟。

為了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在秦的賦稅制度的基礎上,高祖採取了輕徭薄賦政策。除了輕徭薄賦,高祖還通過"賜爵"、"復爵"等手段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不僅重點發展農業生產,漢高祖也對工商業的政策作了調整。主要措施就是放寬對私人工商業的限制,結果不僅振興了工商業,也促進了農業生產。
一 立法概況 (一)三國時期的立法概況 在鼎立形勢下的三國法制,一般沿用漢制,承襲漢律。但都有自己編纂的法律,尤以魏國法律較詳備。魏明帝時制定的魏律對後世有較大的影響。魏明帝曹睿下詔改定刑制,由陳群、劉邵等人參酌漢律,「作新律十八篇」,這就是三國時期著名的《魏律》。魏國這次大規模的修律活動,實際上是對秦漢相沿的舊律作了一次較大的改革。魏律內容與條文更加統一,結構更加嚴密。對晉律的制定有直接影響。蜀國定都於成都之後,曾由伊籍與諸葛亮、法政等人「共造蜀科」,作為蜀國的重要法典。在吳國,據《文獻通考》記載,「吳之律令,多依漢制」。其立法活動。 (二)兩晉的立法概況 西晉時頒行過律、令、故事、式,皆為東晉所沿用。《晉律》(又稱《泰始律》)對後世的影響最大。《晉律》與漢、魏律相比具有如下特點: 1、法律概念更加規范、准確。由於律學的發達,晉代統治者對律之「理」的研究格外深入,他們首次區別了律與令的性質。《晉律》頒行後,張斐、杜預兩大律學家為之作注,經朝廷批准,頒行天下,與《晉律》具有同等效力,稱為《張杜律》。2、體例設置更加合理。《晉律》將《新律》的《刑名》篇分為《刑名》與《法例》兩篇,置於律典之首,以完善《新律。刑名》中的刑法總則,並加強其統領諸篇的地位。3、禮律進一步融合。為了維護士族利益,晉代統治者將禮入於律中,「峻禮教之防,准五服以制罪」。 (三)南北朝時期的立法概況 從立法情況看,總的來說是北朝法律優於南朝。南朝統治者由於熱衷玄學,崇尚清淡,朝野上下都不重視法律的編纂,因此在封建法制方面沒有什麼建樹,基本上是沿用《晉律》。北朝幾個封建王朝的統治者,都十分注意吸收漢族的先進文化,重視律令的編纂。其中《北魏律》和《北齊律》上承漢、魏、兩晉,下啟隋、唐,在完善我國封建法典的歷史過程中,起了重要的承上啟下作用。《北齊律》不但吸收魏晉立法的經驗,而且經過當時律學家總結前代法典編纂的得失,被稱為「法令明審,科條簡要」。《北齊律》共計十二篇,949條。其中將《北魏律》的刑名、法例合為名例篇冠於律首,使其在刑律中起著定罪制,「較舉上下綱領」的統攝作用,增強了封建法典的科學性。

D. 羅馬法的主要變化並分析原因

摘要 羅馬法的歷史發展有如下幾個階段: (1)早期階段:法律是上層建築的一部分,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恩格斯指出:「在社會發展某個很早的階段,產生了這樣的一種需要;把每天重復著生產、分配和交換產品的行為用一個共同規則概括起來,設法使個人服從生產和交換的一般條件.這個規則首先表現為習慣,後來便成了法律.」羅馬在國家形成的初期,沒有成文法典,只有未經政府明確承認而被一般人接受並默認為社會生活中相互關系之規則的習慣法.由於習慣法沒有固定的成文形式,因此具有很大的伸縮性和不確定性.而這種法律制度上的局限在司法制度落後的古代又往往會導致法律規范的不精確,無形中就為法官故意壓迫平民,袒護貴族提供了方便.為了改變這種不平等的地位,平民在羅馬共和國早期就曾主動組織起來向政府施加壓力,要求編纂成文法.公元前450—449年頒布的羅馬歷史上的第一部成文法典《十二銅表法》就是平民反對貴族斗爭取得的成果.《十二銅表法》內容相當廣泛,包括公法與私法、刑法與民法、實體法與程序法、同態復仇與罰金、氏族繼承與遺囑等等,在一定程度上對貴族的專橫和濫用權力作了限制.此後,隨著平民與貴族斗爭的繼續,羅馬進一步調整了公民內部的階級關系,也不斷促進國家立法工作的繼續進行. (2)發展階段:從法律內容來看,公元前3世紀中葉以前羅馬法律的適用范圍僅限於羅馬公民,居住在羅馬的異邦人不能享受此法的保護,被稱為公民法或者市民法,內容主要是有關羅馬共和國的行政管理、國家機關及一部分訴訟程序的問題.公民法存在明顯的缺陷,主要表現為:法律的主體范圍狹小,內容保守、形式主義色彩濃厚、保留大量氏族殘余等.隨著羅馬對外征服地區的擴大,羅馬的社會政治和經濟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公民法不足以解決帝國疆域內出現的各種復雜的問題.在羅馬逐漸形成了普遍適用於羅馬統治范圍內一切自由民的法律,這就是有名的萬民法. (3)完成階段:公元前27年羅馬帝國建立之後,為了對龐大帝國進行有效統治,帝國前期的皇帝都非常重視法律的制定.同時許多著名的法學家從法理上對公民法和萬民法作了詳細的論述,大大豐富和完善了羅馬法的內容.從3世紀開始,帝國內部自由民間公民與非公民的區別消失,原先適用於不同法律主體的公民法和萬民法之間的區別也失去實際意義.羅馬法進入整理和提煉的階段.羅馬帝國的哈德良皇帝、戴克里先帝、東羅馬帝國的狄奧多西二世都曾組織人力進行過法典的整理和編

E. 中國法制史的法制史漢

「漢承秦制」,秦漢的政治與法律制度都處於封建國家早期發展階段。漢朝在繼承秦朝政治法律制度基礎之上又有所發展。尤其是立法指導思想與秦有很大不同。
1、漢初黃老思想的流行
2、漢武帝時期的法制指導思想轉型
3、封建正統法律思想的確立
劉邦與民「約法三章」發生在西漢王朝建立之前,但從此事的意義及其與漢代法制的關系來看,卻可視作西漢立法的開端。
公元前208年,各支反秦義軍的首領相約:「先入定關中者王之。」不久以後,劉邦統率大軍攻佔咸陽,推翻了秦王朝的統治。為了在未來的斗爭中取得主動,劉邦旋即還軍霸上,同時鑒於「父老苦秦苛法久矣」。為了順應民心,除秦苛政,遂「反秦之敝」,「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余悉除去秦法。」這項在楚漢大戰將臨,勝負難卜的情況下採取的權宜措施,收到了籠絡民心,爭取支持的效果,一時「秦人大喜,爭持牛羊酒食現饗軍士」,它對劉邦集團安定關中、打敗項羽、一統天下起了重要作用。 主要有律、令、科、比四種。
2、漢律六十篇
《九章律》九篇,是漢朝一部重要的法典,為漢律之核心,以《法經》為基礎,吸收可秦律中合乎當時統治需要的部分加以編纂而成;
《傍律》十八篇,是叔孫通參照先秦和秦代的禮儀而制定的維護皇帝尊嚴和權威的禮制;
《越宮律》二十七篇,是有關宮廷警衛的法律;
《朝律》六篇,是有關朝賀制度的法律。
四、三種制度1、上請制度
上請制度就是在貴族官僚犯罪後,一般司法官員無權審判,必須奏請皇帝裁斷,皇帝可以根據犯罪者的具體情況——如與皇室的關系親疏、現任官職的大小以及功勞大小等,來決定如何減免其刑罰。它源於禮之等級名分,是「尊尊」、「貴貴」原則的體現。
2、恤刑制度
恤刑是指對老人、小孩、婦女、殘疾人等有特殊情況的人,在定罪處刑時給與特別寬宥的做法。
3、親親相得首匿
指親屬之間可以相互首謀隱匿犯罪行為,不予告發或作證。
這一原則首先限定在一家之內,即祖孫三代,夫妻之間;
其次是卑幼首匿尊長一概不論,尊長首匿卑幼犯罪者,一般犯罪可不負刑事責任,死刑案件則上請廷尉,由其決定是否追究首匿者罪責。
這個刑法原則一直延續到清代,並時有發展。
五、漢文帝、漢景帝刑制改革1、漢文帝刑制改革的主要內容
用徒刑、笞刑和死刑代替黥、劓和斬左右趾三種肉刑。
黥刑改為髡鉗城旦舂,即五年勞役;
劓刑改為笞三百;
斬左趾改為笞五百;
斬右趾改為棄市(死刑)
2、漢景帝刑制改革的主要內容
斬左趾的笞五百減為笞三百,後來有減為笞二百;
劓刑笞三百減為笞二百,後來又減為笞一百;
頒布《箠令》,對執行笞刑的刑具和執行方法做了具體規定;
對勞役刑作了改革,即決定將終身服役的勞役刑制度改為有期限的勞役刑制度。
3、刑制改革的意義
肉刑制度本事奴隸制的刑罰,在漢初之所以採用,是奴隸制殘余在刑罰制度上的反映。文景二帝廢除肉刑,順應了歷史潮流,有利於保護社會生產力。
改革後的漢朝刑罰,除死刑外,主要是勞役刑和笞刑,這為封建制五刑的形成奠定了基礎。文景二帝改革刑制是由奴隸制五刑向封建制五刑過渡的重要標志。
六、推恩令、左官律、酌金律為了維護以皇權為核心的中央集權制度,漢武帝在景帝平定吳楚七國之亂的基礎上,繼續制定和頒布了一系列削弱和打擊地方諸侯割據勢力的法律。
1、推恩令
將先君分封老侯王的恩典,推及他們的子孫,即原來只能有嫡長子繼承的封地,允許由諸侯王的眾子弟分享。
2、左官律
左官是指在諸侯王手下當官。
漢朝尚右,如果舍天子而仕於諸侯,則同降秩、降級,故稱左官。
左官為外附之臣,受到各種限制。目的是使諸侯不得私自任命官吏,別人亦不得擅自仕於諸侯。它對削弱諸侯國勢力,剪除諸侯王的羽翼,起了重要作用。
3、酌金律
酌是一種醇酒。金是帝王酌祭宗廟時諸侯所獻的貢金。皇帝召集諸侯祭祀時,大祀日飲酌酒,諸侯現金助祭。凡諸侯在酌祭宗廟時所獻貢金的斤兩、成色不合標准,就要受到處罰。
七、「讀鞫」、「乞鞫」1、讀鞫(jū)
案件調查結束之後,審判官要對審理得出的違法犯罪過程與事實加以簡明的歸納總結,並將其內容向被告宣讀,稱為「讀鞫」。
2、乞鞫
又叫復審。讀鞫之後,如果被告對宣讀的內容沒有異議,就將於判決後穿上赭衣,並將罪狀或書其背,或張貼於都市,「使四方明知為惡之罰」。如果被告或其家屬不服,可以要求重審,稱為「乞鞫」。
漢代被判兩年徒刑以上的,被告本人及其家屬都可以請求復審。
八、錄囚錄囚是封建時代皇帝或上級司法機關通過對罪囚的復核審錄,監督和檢查下級司法機關的決獄情況,平反冤獄及督辦久系未決案件的一項制度。
錄囚制度對平反冤獄、改善獄政和統一法律的適用起了一定的作用,也是古代實行審判監督的一個途徑,因而被後世所沿用。直到明清,才由秋審、朝審等制度所取代。
九、「《春秋》決獄」與秋冬行刑1、春秋決獄
緣起
春秋決獄,又稱「引經決獄」、「經義斷獄」。它是西漢武帝時期董仲舒等人提倡的一種斷獄方式,就是以儒家思想為斷獄指導思想,要求司法官吏在審理案件過程中,用儒家經典、特別是《春秋》一書的「微言大義」作為分析案情、認定犯罪的根據,並按經義的精神解釋和施用法律。
原則:原心定罪。
依據《春秋》的精神審理案件,應當以犯罪事實為根據,考察行為人的動機。如果某人動機不純正,即使尚未作為或犯罪未遂,也要予以處罰;對共同犯罪的首犯更要從重處罰;如果行為人的目的、動機純正,即便已違法犯罪,也可以「赦而不誅」或減輕刑罰。
董仲舒提倡春秋決獄有兩點可以肯定:
一是他倡導的「原心定罪」,在很大程度上時想矯正漢武帝時期酷吏橫行、「務求深文」的現象;
二是在定罪量刑時,強調分析行為人的主觀動機有其合理的因素。
從史料上看,董仲舒用《春秋》來判案一般都是由重改輕的。
影響
由於儒家經典並非法律,不具有法律條文的規范性和確定性,其簡約的文字和深奧的含義常使人作出不同的解釋,而且司法官也不可能完全通曉儒家經典。在審案中一味注重行為人的主管動機,就必然給不法之吏舞文弄法、上下其手提供條件,造成司法的隨意性,導致「同罪而論異」的發展後果。
春秋決獄除了對律學的推動、對審案原則的修正外,更主要的是它促進了法律儒家化的進程。以儒學為核心的封建正統法律思想,通過春秋決獄等途徑不斷影響法律實踐,進一步確立了儒家思想在法制中的地位。這一引禮為律的過程,從漢代一直延續到魏晉南北朝。到了隋唐,法律儒家化的任務已經完成,禮法合一的法典正式形成,春秋決獄也完成了歷史使命,退出了法制舞台。
2、秋冬行刑
秋冬行刑,是指中國古代將死刑的執行安排在秋冬兩季進行的制度。
這一做法起源於先秦。當時人們已經認識到,對罪犯執行「天罰」必須合乎天意,講究時令。
理論基礎
陰陽五行家的德刑時令說。董仲舒將陰陽五行說進一步神化,認為天為本,人生於天,天人感應,二者之間有著必然聯系,人們的任何行為都要符合天意。法制也是如此,刑殺應在秋冬進行,如若違背了這一規律,就會觸怒天神而遭懲罰。
除了受這種理論的影響外,也與考慮不誤農時有關。因為秋冬一般為農閑季節,此時斷獄行刑,不致耽誤農業生產,對鞏固統治秩序有利。

F. 外國法制史的幾個問題2,在線等待

一、
1、羅馬法,是 羅馬共和國 及 羅馬帝國 所制定的法律規范的總稱。羅馬法的堆史開始於 東羅馬帝國 時期,於東羅馬帝國皇帝 查士丁尼一世 時期達到鼎盛。羅馬法是現今許多國家法律體系的埠礎。羅馬泠的發展被分成三個歷史時期: 羅馬王國 , 羅馬共和國 和 羅馬帝國 。第一個時期即法律訴訟(legis actiones)時期包括王國及共和國的初朠。公元前3世紀羅馬法進入程式訴訟(f rmulas)時期。從 元首制 羅馬帝國早期開始,羅馬法進入了最堎一個階段,就是法律認知(cognition)栶期。

不過。。好暈啊。。這些全查起來麻煩死了。。

1、外國法制史2006-11-07 22:401. 漢穆拉比法典:是巴比倫王國第六代王漢穆拉比時期制定的,法典原文刻在一個玄武岩上,故又被稱為 「石柱法」。

2. 楔形文字:是指古代西亞兩河流域地區個奴隸制國家使用楔形文字鐫刻的法律的總稱,楔形文字法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成文法律。

3. 摩奴法典:是印度教倫理規范的經典著作,共十二章。規定了以種姓制度為核心的的基本內容。兩千多年來,它曾是長期是印度教社會的法制權威,對於現代印度社會生活仍然具有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4. 十二表法:共有105條,涉及土地佔有、債務、家庭、繼承和訴訟等方面法規。在此之前由於使用習慣法,司法權又操縱於貴族,任其解釋,進行司法專橫,引起平民不滿。結果是元老院被迫於公元前454年成立了十人立法委員會,並於公元前451年制定法律十表公布於羅馬廣場。次年,又制定法律兩表,作為對前者的補充。它是羅馬第一部成文法,是羅馬法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5. 普通法:是英國法最重要的淵源。從法源的意義來看,普通法是指由普通法院創立並發展起來的一套法律規則。「遵循先例」是普通法最基本的原則,指一個法院先前的判決對以後相應法律處理類似案件具有拘束力。普通法最重要、影響最大的特徵是「程序先於權利」。

6. 衡平法:現代意義上的衡平法指的是英美法淵源中獨立於普通法的另一種形式的判例法,它通過大法官法院,即衡平法院的審判活動,以法官的「良心」和「正義」為基礎發展起來。其程序簡例、靈活,法官判案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權,因此,衡平法被稱為「大法官的腳」,可大可小,具有很大的伸縮性。與普通法相比,它只是一種「補償性」的制度,但當二者的規則發生沖突時,衡平法優先.

7. 貝殼放逐法:公元前509年,雅典城邦執政克里斯提尼立法改革措施之一。即每年春季召集一次非常的民眾大會,用口頭表決的方式表決是否要舉行貝殼放逐;換言之是否在公民中有人濫施淫威、危害國家利益、踐踏公民自由;如有其人,便召集第二次民眾大會,屆時每個與會公民在牡蠣殼上寫上應放逐者的名字,投入殼箱,,數額超過6000,使能生效。被放逐者,須立即離開國境,為期約10年,中止其公民權,仍保留其財產權,待放逐期滿允許返回雅典時再恢復其一切公民權利。

8. 法國民法典:拿破崙統治穩定之後,為了鞏固安定的統治局面,拿破崙組織著名法學家 以蓋約的《法學階梯》為藍本制定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第一部民法典。於1804年頒布實施,以其為首產生了一大資產階級法律體系——大陸大法系。

9. 羅馬法上債發生的原因

羅馬法上債發生原因包括:契約,准契約,私犯,准私犯四種。契約又包括要式契約和要物,口頭,文書,合意契約;准契約如不當得利和無因管理等,私犯包括盜竊,強盜,對物私犯和對人私犯;准私犯是法定私犯以外的侵權行為,如法官瀆職行為造成的損害。

10. 1787年美國憲法是如何體現分權制衡的?

憲法規定立法權,行政權,司法權分屬於國會總統和法院。國會是國家立法機關,由選舉產生,有一定任期;總統是政府首腦,也由選舉產生,任期4年。聯邦法院法官實行終身制,法院審理案件時,不受總統和國會干涉。

憲法還規定,國會通過法律,必須得到參、眾兩院的同意。兩院通過的法律,如果總統不同意,可以行使否決權,總統對國會通過的法案還有擱置否決權。

11. 法國行政法的特點。

概括地說,法國行政法有以下四點:

① 行政活動受獨立的法律部門調整。

② 行政活動受獨立的行政法院管轄。

③ 判例是行政法的主要淵源。

④ 行政法沒有編成完整的法典。

12. 簡述法、德民法典德差異。

二者都貫穿私人財產無限制,契約自由,過失責任原則。

但①德國民法典對私人所有許可權制,

②在契約自由方面,德國民法典承認意思德外部表示,法國民法典注重當事人的本意。

③德國民法典關於侵權行為的歸責原則有自己的特點,規定了 「舉證原則」。

13. 當代西方兩大法系的名稱及代表國家

1.大陸法系(Continental Law System)一般是指以羅馬法為基礎而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一個完整的法律體系的總稱。代表國家:德國和法國。

2. 普通法系又稱英美法系(Common Law System)是英國在中世紀時期形成的一種法律制度。來源於習慣法,表現在法官的判決中,以判例的形式出現,又稱「判例法」。

代表國家:美國和英國。

14. 論羅馬法對後世立法的影響。

① 形成了羅馬法體系。如1804年制定的《法國民法典》就繼承了《法學階梯》中人法,物法,訴訟法的體例,而《德國民法典》則是以《學說匯纂》為藍本的其他資產階級國家也深受羅馬法的影響,因此羅馬法對資產階級統一法制具有重大貢獻。

② 羅馬法的許多具體制度和原則,對資產階級立法也有巨大影響。如法人制度,物權制度,契約制度,陪審制度,私人權力平等原則等等。

③ 羅馬法中的許多概念、術語如法律行為、民事責任、代理、佔有、不當得利、無因管理、債、私犯等等,也為後世資產階級立法所繼承。

④ 羅馬法學家的思想學說及羅馬法發展的成果,也為後世資產階級法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學說匯纂》的著述,成為19世紀世界最發達之德國法學的歷史淵源。

15. 羅馬私法體系分哪三部分?每一部分包括那些內容?

羅馬私法體系分為人法、物法、訴訟法三部分。

① 人法。又稱身份法,是關於人的權力能力和行為能力,人的法律地位,各種權力的取得和喪失,以及婚姻家庭關系等方面的法律。包括人和婚姻兩個部分。

② 物法。是羅馬法的主體實體法的核心,由物權法、繼承法和債權法三部分組成。

③ 訴訟法。分為公訴和私訴兩種,公訴是指對損壞國家利益案件的審查,私訴是根據個人的申訴,對有關個人案件的審查。

G. 宋代"以敕破律"在法制史上有什麼地位它的出現說明了什麼問題

編敕是宋代常見的立法活動,亦是宋代用來調整社會關系的主要法律形式。即是宋代法律變化的集中體現,也是對宋代社會關系的直接、具體的反映。

1、宋代"以敕破律"在法制史上的地位。

宋代的編敕在法制史上提供了一個法律實際應用的先例,採用了靈活的法律形式來彌補常法的不足,使得宋朝法律在保持穩定性的同時,具有極大的靈活性,非常能適應宋代階級矛盾、民族矛盾尖銳的局面。同時也讓我們發現了此方式的局限性,有利於當下法制工作的正確開展。

2、宋代編敕出現說明的問題。

雖然宋初就已經制定了《宋刑統》,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宋刑統》已經滿足不了政治經濟生活對法律領域的要求,新問題大量出現,社會矛盾激化,《唐律》、《宋刑統》等已有的法律規范都無力解決,因此皇帝發布了大量詔敕。

元豐修敕之前,不僅法典體系混亂,而且元豐編敕之前的數次編敕都是不同性質的法律規范的混合,屬於綜合性的法律規范。這樣再有的情況下,可能因為適用法律規范不同從而刑罰輕重不同,不利於司法官量罪定刑,不利於法律的權威性。

(7)纂立法失河擴展閱讀

宋代法規形式

1、編敕

敕是皇帝發布的指示或決定。令日多,為了便於保存和官吏檢引,需要匯編成冊,這就是編。宋代編敕很多,大抵每一改元,就有一次或數次編活動。

據南宋王應麟所輯《玉海》卷六六和《宋史·刑法志》等書記載,宋代編主要有:《建隆編敕》4卷;《太平興國編敕》15卷;《淳化編敕》25卷,後來因「其間賞罰條目頗有重者,難於久行,宜重加裁定」,由許驤等刊定為30卷;

《咸平編敕》12卷;《景德編敕》15卷;《大中祥符編敕》20卷;《天聖編敕》12卷;《景編敕》44卷;《慶歷編敕》(卷數不詳);《嘉編敕》18卷。上述編敕都早已散失。元豐(1078~1085)以後,單獨的編敕幾乎不見,往往與令、格、式編纂在一起。

2、條法事類

《宋史·刑法志》記載:南宋孝宗淳熙(1174~1189)初,因、令、格、式合編在一起,內容龐雜,不便於官吏檢引,令「令所分門編類為一書,名曰《淳熙條法事類》」共420卷,總門33,別門420。

宋寧宗(1194~1224在位)時,又編成《慶元條法事類》一書,據《玉海》卷六六記載,共437卷。此書現存,但有殘缺。宋理宗(1224~1264在位)時又編有《淳祐條法事類》。

按《宋史·刑法志》,淳祐十一年(1251)又根據慶元法與淳熙法對新書進行修訂,修改了140條,創入400條,增加50條,刪去17條,共430卷。這是宋代最後一次規模較大的法規編纂活動。宋度宗(1264~1274在位)以後無所更動。

3、斷例

即判案的成例。宋代規定,「法所不載,然後用例」(《宋史·刑法志》)。例本是補法之不足,但在實際審判中,例起的作用很大,甚至超過法令。《宋史·刑法志》說,「當是時,法令雖具,然吏一切以例從事,法當然而無例,則事皆泥而不行。」

據宋朱熹輯《宋名臣言行錄·後集》卷1《韓忠獻王行狀》說,當時官吏多引例斷獄,為了貪圖財賄,「唯意所去取」。宋王朝為了杜絕弊端,崇寧元年(1102)曾對斷例進行編纂。將與法令抵觸的內容刪去。

南宋乾道元年(1165),根據刑部侍郎方滋的建議,將紹興(1131~1162)以來的斷例分類匯集成書,名曰《乾道新編特旨斷例》。

該書收例547件,共64卷,其中名例3卷,衛禁1卷,職制3卷,戶婚1卷,廄庫2卷,擅興1卷,賊盜10卷,斗訟19卷,詐偽4卷,雜例4卷,捕亡10卷,斷獄6卷(《宋會要輯稿·刑法一》)。宋代斷例現在都已亡失。

4、指揮

原是中央官署對某事臨時所作的指示或決定。

一經有過指揮,此後對同類事件就具有約束力,往往與、令並行。《宋史·刑法志》記載,紹興十年(1140)秦檜專權,「率用都堂批狀,指揮行事,雜入吏部續降條冊之中……至與成法並立」。後來雖然申明「一時指揮,不可為永法」,實際上往往仍為處理同類事件的標准。

5、申明

中央主管官署就某項法令所作的解釋。解釋刑統的,稱「申明刑統」;解釋的,稱「申明」「申明」也具有法的效力。《文淵閣書目》卷14有《宋申明刑統》一部。

6、看詳

中央和上級主管官署,根據過去的令或其他案卷所作的批示或決定。

據《宋會要輯稿·刑法一》記載,《申明刑統》曾解釋:僧道在父母喪內犯,要加凡人四等,後經「大理寺再看詳,只合加二等」。主管部門所作的看詳,也可以作為以後處理同類事件的依據。

《宋會要輯稿·刑法一》記載,哲宗元元年(1086)八月十二日,曾「修成六曹條貫及看詳共三千六百九十四冊」。

參考資料:網路-宋代法規

H. 唐朝法律分為哪幾種

唐代,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政治、經濟、文化都高度發達的朝代,在法制方面也有光輝的成就。它所創立的法規,特別是唐律,是中國封建法制發展成熟的標志,在中國法制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唐律分十二篇,五百條(現存唐律五百零二條),其篇名為:名例、衛禁、職制、戶婚、廄庫、擅興、賊盜、斗訟、詐偽、雜律、捕亡、斷獄。

詳解如下:

「名者,五刑之罪名;例者,五刑之體例。」所謂名例,是關於刑罰的種類及其適用的一般原則的規定,相當於近代刑法典的總則部分。以下各篇是關於各種犯罪的規定,相當於近代刑法典的分則部分。名例律包含的內容有:五刑,十惡,八議,請、減、贖,官當,公、私罪的劃分,自首,共犯,累犯加重,老幼廢疾減免刑,故與過,並合論罪,類推,同居相隱,化外人犯罪等等。衛禁律是關於警衛宮廷和關津要塞方面的法律。職制律是關於懲治官吏違法失職的法律。戶婚律是關於戶籍、賦稅以及婚姻家庭方面的法律。廄庫律是關於牲畜和倉庫管理方面的法律。擅興律是關於懲治擅自發兵和興造的法律。賊盜律是關於懲治反叛、大逆、殺人、劫盜等犯罪的法律。斗訟律是關於毆斗傷人和控告申訴方面的法律。詐偽律是關於懲治詐騙和偽造的法律。雜律是關於無法單獨成篇的各種犯罪的法律。捕亡律是關於逮捕罪犯和逃丁的法律。斷獄律是關於司法審判和監獄管理方面的法律。

這些律令,對後世和國外都有著深刻的影響。

I. 隋唐宋法律制度

隋唐宋法律制度
(一)體例
《開皇律》總結以往的立法成果,以《北齊律》為基礎,調整了篇目內容,確定了名例、衛禁、職制、戶婚、廄庫、擅興、賊盜、斗訟、詐偽、雜律、捕亡、斷獄等12篇體例,共500條。中國古代刑法典的篇目體例經過從簡到繁、從繁到簡的發展過程,《開皇律》的12篇標志著這一過程的完成,顯示了中國古代立法技術的進步與成熟。「刑網簡要,疏而不失」的12篇體例為後來的唐律所沿用。

(二)內容
1.《開皇律》刪除了前代的殘酷刑罰,把刑罰定型為笞、杖、徒、流、死五刑。其中笞刑從笞十至笞五十,杖刑從杖六十至杖一百,各分五等;徒刑從一年至三年五等,各以半年相差;流刑從一千里至二千里三等,各以五百里相差;死刑為絞、斬兩種。封建五刑制度自此正式確立,並一直沿用至清末。
2.《開皇律》在北齊「重罪十條」基礎上正式確立「十惡」罪名。「十惡」是指謀反、謀大逆、謀叛、惡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義、內亂十種最嚴重的犯罪行為。
3.《開皇律》還進一步完善「八議」和「官當」制度。「八議」是對親、故、賢、能、功、貴、勤、賓八種人犯罪,須按特別程序認定,並依法減免處罰。「官當」是指官員犯罪至徒刑、流刑者,可以官品抵折刑罰,並因所犯私罪、公罪有所區別。「八議」和「官當」制度的完善,使得封建特權法得到進一步發展,走向系統化和固定化。

熱點內容
經濟法個人結算賬戶 發布:2025-01-11 11:51:29 瀏覽:226
月工作天數勞動法 發布:2025-01-11 11:22:39 瀏覽:454
依法治國與維穩 發布:2025-01-11 11:22:37 瀏覽:240
一元麻將群規章制度 發布:2025-01-11 10:51:36 瀏覽:808
經濟法專業可以兼學民商法專業嗎 發布:2025-01-11 10:36:34 瀏覽:600
勞動法的發展 發布:2025-01-11 09:41:38 瀏覽:404
烏蘭察布市中級人民法院 發布:2025-01-11 09:29:57 瀏覽:349
電影辯護人的法律知識 發布:2025-01-11 09:27:57 瀏覽:56
學校辦公室衛生規章制度 發布:2025-01-11 09:27:04 瀏覽:425
法治防控疫情宣傳 發布:2025-01-11 09:26:09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