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朽木立法

朽木立法

發布時間: 2022-05-06 15:45:52

A. 孔子的名句

孔子箴言名句

學而時習之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學而》:「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悅)乎?』」王肅註:「誦習以時,學無廢業,所以為悅。」
王釋「學」與「習」為一義,似專指誦讀。但孔子教人學「六藝」,包括禮、樂、射、御、書、數,「誦習」僅是「一端」
(見劉寶楠《論語正義》)。皇侃疏「時習」說:「凡學有三時。」一指年歲,二指季節,三指晨夕。近人蔣伯潛認為「
學是知新,習是溫故」(《十三經概論》)。

敏於事而慎於言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學而》:「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又《論語·里仁》:「君子欲
訥於言而敏於行」。義相同。意為做事勤奮敏捷,說話卻謹慎。朱熹註:「敏於事者,勉其所不足。慎於言者,不敢盡其所有
余也。」(《論語集注》)又釋:「事難行,故要敏;言易出,故要謹。」(《朱子語類》卷第二十二)另外在《荀子·子道》、
《韓詩外傳》、《說苑·雜言》等篇都有孔子語子路「慎言不嘩」的記載。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為政》:「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罔」,迷惘。鄭玄註:罔,猶罔罔無知貌。
「殆」有兩義:一為危殆,疑不能定。一為疲殆,精神疲怠無所得。當從前解。此句可與「溫故而知新」章合參。
近人楊樹達註:「溫故而不能知新者,學而不思也,不溫故而欲知新者,思而不學也。」(《論語疏證》)
孔子首倡學思並重,對孔門弟子有很深影響。如子夏言博學近思,《中庸》言博學慎思,都認為學思不可偏廢。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為政》「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鄭玄註:「不知可者,言不可行也」。孔安國註:
「言人而不信,其餘終無可」。朱熹說:「人面無真實誠心,則所言皆妄。」(《朱子語類》卷二四)近人蔣伯潛區分信有
二義:「說話必須真實;說了話必須能踐言。」(《語譯廣解》)孔子及後儒極重信,「言忠信,行篤敬」(《論語·衛靈公》)
是孔門的處世原則。

訥於言而敏於行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里仁》:「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包咸註:「訥,遲鈍也。言欲遲而行欲疾。」
朱熹引謝良佐注曰:「放言易,故欲訥;力行難,故欲敏。」《論語》中尚有許多同義之句:「慎言其餘,則寡悔」
(《為政》)、 「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里仁》)、「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憲問》)等,
均可反映孔子一以貫之之重行慎言思想。參見「敏於事而慎於言」。

德不孤,必有鄰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里仁》:「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聽其言而觀其行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公冶長》:「宰予晝夜。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於予與何誅?』
子曰:『始吾予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說苑·尊賢》記孔子言曰:「夫取人之術也,觀其言而察其行也……

是故先觀其言而揆其行。」《大戴禮記·五帝德》:「子曰:『吾欲以語言取人,於予邪改之。』」也即此章義。
朱熹引胡氏注曰:孔子語聽言觀行,「特因此立教以警群弟子,使謹於言而敏於行耳。」(《論語集注》)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公冶長》:「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孔文子,衛大夫。「文」是他的謚。朱熹註:「凡人性敏多學不好學,位高者多恥下問。故謚法有以『勤學好問』為文者,
蓋亦人所難也。」(《論語集注》)又說:「古人謚法甚寬」,「孔文子固是不好,只此節此一惠,則敏學下問,亦是它好處」
足見孔子「寬腸大度,所以責人也寬」(《朱子語類》卷二九)。

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雍也》:「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按字義,文,文采;
質,質朴;彬彬,雜半之貌。南宋朱熹《論語集注》:「言學者當損有餘,補不足,至於成德,則不期然而然矣」。
清劉寶楠《論語正義》:「禮,有質有文。質者,本也。禮無本不立,無文不行,能立能行,斯謂之中。」孔子此言「文」,
指合乎禮的外在表現;「質」,指內在的仁德,只有具備「仁」的內在品格,同時又能合乎「禮」地表現出來,方能成為
「君子」。文與質的關系,亦即禮與仁的關系。於此一則體現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則反映了
其一以貫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張偏勝於文,亦不主張偏勝於質;當不偏不倚,執兩用中,而做到過點且屬不易。「
子曰:『虞夏之質,殷周之文,至矣。虞夏之文,不勝其質;殷周之質,不勝其文;文質得中,豈易言哉?」(《禮記·表記》)

敬鬼神而遠之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雍也》:「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朱熹註:「專用力於人道之所宜,而不惑於鬼神之不可知,知者之事也。」(《論語集注》)清劉寶楠則釋此句為:
「謂以禮敬事鬼神也」(《論語正義》)。《禮記·表記》:「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殷人尊神,
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後禮;周人尊禮尚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結合上述孔子告樊遲語,可看出孔子持與夏人商人
不同的鬼神觀,並教樊遲從周道。孔子在承認有鬼神的前提下,又提出對鬼神既不輕慢亦不要予以親近,這與其在日常生活、
社會活動中強調先人事,後鬼神(《論語·先進》:「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的態度相一致。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雍也》,孔子答子貢問仁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朱熹《論語集注》:「以己及人,仁者之心也,於此觀之,可以見天理之周流而無閑矣。」清阮元《研經室集》:「為之不厭,
己立己達也;誨人不倦,立人達人也。立者,如『三十而立』之立;達者,如『在邦必達,在家必達』之達。」此句猶言自己

想要站得住也要使他人站得住,自己欲事事行得通也應使他人事事行得通。是以體現孔子所倡導的「恕」之道,亦即關於「仁」
的實踐途徑與方法。以己所欲譬諸他人而成全之,系「恕」之高標准,即從積極意義上實踐「仁」其低標准則是推己所厭及他人
而不惡加,即從消極意義上實踐「仁」(見《論語·顏淵》: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推己及人,察己知人,亦即承認他人之
價值,關心他人之生存與發展,從又一側面反映孔子思想的人道主義特徵。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漢書·儒林傳》:孔子「究觀古今之篇籍」
敘《書》、稱《樂》、論《詩》、因魯《春秋》、好《易》,「皆因近聖之事,以立先王之教。故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朱熹《論語集注》:「孔子刪《詩》、《書》、定禮、樂、贊《周易》、修《春秋》,皆傳先王之舊,而未嘗有所作也」。
其句意謂傳述舊章而不創作,對古代文化既服膺又喜好。「不作」與「好古」,系孔子對終其一生之教學與學術研究生涯的概括,
同時亦體現出其整理歷史文化遺產的原則及其對上古文化的基本態度。所謂「不作」,朱熹認為孔子「其事雖述,而功則倍於
作矣」(同上)。然後世學者認為實際上孔子有述亦有作。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述而》:「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又見《孟子·公孫丑上》:
「孔子曰:『聖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呂氏春秋》亦記載:「孔子曰:『吾何足以稱哉!勿已者,
則好學而不厭,好教而不倦』」。其句意謂:默默將所見所聞記於心間,發憤學習從不滿足,教導學生不知疲倦。
南宋朱熹《論語集注》:「三者已非聖人之極至,而猶不敢當,則謙而又謙之辭」。近人錢穆認為「或以本章為謙辭,實非也。」
(《論語新解》)孔子於此所舉三事:其一,重在言識(記憶),不在言默,所謂「多聞,質而守之」(《禮記·緇衣》),
「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論語·述而》),其二、三,則表達了孔子於求知學問的勤勉不怠和教授弟子的
一腔熱忱,同時也是孔子從認識和方法對「學」與「教(教誨)」的合理總結。

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述而》:「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貴,於我如浮雲』」。
漢鄭玄註:「富貴而不以義者,於我如浮雲,非己之有也」。南宋朱熹《論語集注》:「其視不義之富貴,如浮雲之無有,
漠然無所動於其中也」。意謂:以不義手段佔有的財富與官位,對於我如同天際的浮雲。又見《論語》同篇:「子曰:
『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論語·里仁》:「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孔子於此重申其看待和求取富貴的具體原則,即須合於「義」與「仁道」,違此而獲,
則被視如過眼煙雲之不足取。同時亦表明其於清貧生涯甘之如飴、安貧樂道的生活態度與襟懷。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述而》:「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
不知老之將至雲爾』」。漢鄭玄《論語注》:言此才,勉人於學也。南宋朱熹《論語集注》:「未得,則發憤而忘食;
已得則樂之而忘憂;以是二者俯焉,日有孳孳而不知年數之不足。但自言其好學之篤耳」。近人康有為《論語注》:
「忘食,則不知貧賤;忘憂,則不知苦戚;忘老,則不知死生;非至人安能至此」。其句意謂:發奮用功連吃飯也不記得
(學有所獲),便高興得忘了憂慮,連入老境也未覺察。此實乃夫子自道,自勉之辭。《禮記·表記》:「子曰:『《詩》之
好仁如此。鄉道而行,中道而廢,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數之不足也。俯焉,日有孳孳,斃而後已』」。其一生好學不倦,
倡導積極有為,對所創立學說的實現孜孜以求,「半途而廢,吾弗能已矣」(《禮記·中庸》),是以展示了孔子自強不息,
終老不疲與明達樂觀的人生態度。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朱熹註:「三人同行,其一我也,彼二人者,一善一惡,則我從其善,則我從其善而改其惡焉。是二人者,皆我師也。」
(《論語集注》)劉寶楠引舊說,又提出兩解:一謂「我並彼為三人,若彼二人以我為善,我則從之;二人以我為不善,
我則改之。是彼二人,皆為吾師。書洪範雲:三人占,則從二人之言。此之謂也。」一謂「三人行,本無賢愚。其有善有不善者,
皆隨事所見,擇而從之改之。非謂一人善,一人不善也。既從其善,即是我師。」

君子坦盪盪,小人長戚戚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述而》。《說文》:「坦,安也。」盪盪,廣遠之稱。戚戚,時時憂慮之稱。君子通曉事理,故待人
接物處世猶如在平坦大道上行走,安然而舒泰。小人心思常為物役,患得又患失,故常有戚戚之心。皇侃疏引江熙曰:
「君子坦而夷任,盪然無私。小人馳兢於榮利,耿介於得失,故長為悉府也。」程子曰:「君子循理,故常舒泰;小人役於物,
故多憂戚。」(見《論語集注》)《荀子·子道》篇言君子有終身之樂,無一日之憂,小人有終身之憂,無一日之樂,與此義同。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雕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子罕》:「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雕,凋謝;松柏,喻棟梁之材。朱熹引謝上蔡注曰:
「士窮見節義,世亂識忠臣。」(《論語集注》)荀子則把松柏喻君子:「歲不寒無以知松柏;事不難無以見君子無日不在是。」
(《荀子·大略》)《莊子·讓王》引孔子言曰:「君子通於道之謂通,窮於道之謂窮;今丘抱仁義之道以遭亂世之患,
其何窮之為? 故內省而不窮於道,臨難而不失其德。」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孔子名言。《論語·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論語正義》引《申鑒·雜言下》
注曰:「君子樂天知命故不憂;審物明辨故不惑;定心致公故不懼。」又《論語·憲問》所記三者次序不同:「君子道者三,

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孔子自謙其不具備知、仁、勇三者達德,而自子貢視之,孔子三道盡備,
故曰:「夫子自道也。」(《憲問》)

民無信不立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顏淵》:「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此即孔子對子貢問政之答。民信之與足食足兵為孔子治邦強國
之政。然可去兵去食,不可使民無信;民信則為本。此也即與孔子的殺身成仁,孟子的捨身取義有相通這處。後朱熹有曰:
「民無食必死,然死者人之所必不免。無信則雖生而無以自立,不若死之為安。故寧死而不失信於民,使民亦寧死不失信於我也」。

百姓足君孰與不足

孔門名言。語出《論語·顏淵》:「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此是孔子弟子有若答魯哀公所問「年飢,
用不足。如之何」時所言。也即是發揮孔子「政在使民富」(《說苑政理》)的儒家思想。孔子認為,民富在於薄稅斂
「詩雲:『愷悌君子,民之父母』,未見『其子富而父母貧者也」(同上)。朱熹注為:「民富,則君不至獨貧;民貧,則君
不能貧。有若深言君民一體之意,以止公之厚斂,為人上者,所宜深念也。」(《論語集注》)《荀子·富國》曰:
「下貧則上貧,下富則上富。」「故明主必謹養其和,節其流、開其源,而時斟酌焉。潢然使天下必有餘,而上不憂不足。
如是則上下俱富,多無所藏之,是知國計之極也。」

君子成人之美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顏淵》:「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朱熹注曰:「成者,誘掖獎勸以成其事也。」
《大戴禮·曾子立事》:「君子己善,亦樂人之善也。己能,亦樂人之能也。」與孔子之意相近。

其身正,不令而行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子路》:「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雖令不從。」儒家一貫認為:為上者,「躬率以正而遇民信也。」
「其上不正,遇民不信也。」(《漢書·公孫弘傳》)「是故人主之立法,先自為檢式儀表,故令行於天下。」(《淮南子·主術》)

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子路》:「子夏為莒父宰,問政。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朱熹《集注》:「見小者之為利,則所就者小,而所失者大矣。」又引程子言曰孔子深知弟子「子夏之病常在近小」,
故「以切己之事告之」(同上)。《論語正義》引荀子曰:「利謂便國益民也。為政者見有大利,必宜興行,但不可見小耳」。
《大戴禮記·四代》:「好見小利,妨於政。」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憲問》亦有此語。其旨「欲各專一於其職」
(劉寶楠《論語正義》)。也是儒家一貫的處世態度。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論語·憲問》)後孟子又言
「位卑而言高,罪也」;《中庸》也有「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均與此文相近。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衛靈公》:「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論語正義》引解:「慮之不遠,其憂即至,故曰近憂。」
《荀子·大略》雲:「先事慮事,先患慮患。先事慮事謂之接,接則事猶成。先患慮患謂之豫,豫則禍不生。事至而後慮者謂之困,
困則禍不可御。」而人宜遠慮歷為儒家所重。

躬自厚,而薄責於人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衛靈公》:「子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此即施「仁」於人。西漢董仲舒作了發揮:
「以仁治人,義治我,躬自厚而薄責於外,此之謂也。」(《春秋繁露·仁義法》)《呂氏春秋·舉難》又曰:
「故君子責人則以仁,自責則以義。責人以仁則易足,易足則得人,自責以義則難為非,難為非則行飾。」
朱熹注曰:「責己得厚,故身益修;責人薄,故人易從,所以人不得而怨之。」(《論語集注》)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孔子名言。《論語》凡四見,旨同而文小異。《學而》載:「子曰:『不患人這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意為不必擔心別人
不知我,該擔心的是我不知人。《里仁》作:「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上句意同,下句意為:該擔心我有什麼可為人
知道的。《憲問》作:「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衛靈公》又作:「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已知也。」朱熹註:
孔子「於此一事,蓋屢言之,其丁寧之意亦可見矣。」(《論語集注》)王夫之註:「能奪我名而不能奪我志,能困我於境遇
而不能困我於天人無愧之中,不患也。」(《四書訓義》)

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衛靈公》:「子曰: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包咸註:「有言者,不必有德,故不可以言舉人也。」
王肅註:「不可以無德而廢善言。」意謂不因某人之言中聽而舉薦他,也不因某人有缺失而鄙棄其言。孔子這種穩重、全面的
舉人之術、聽言之法為後世所重。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顏淵》:「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孔子此即言仁。《衛靈公》:「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此又言恕。
孔子常以「恕」釋「仁」。朱熹《集注》:「恕,推己以及人也。」也即子貢所說:「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
(《公冶長》)以後儒家都強調「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以實施「仁政」。

小不忍則亂大謀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衛靈公》:「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朱熹《論語集注》:「小不忍,如婦人之仁、
匹夫之勇皆是。」又說:「婦人之仁,不能忍於愛;匹夫之勇,不能忍於忿,皆能亂大謀。」(《朱子語類》卷四五)
近人楊樹達又分不忍有三義:「不忍忿」;「慈仁不忍,不能以義割恩」;「吝財不忍棄」(《論語疏證》)。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衛靈公》:「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意為人能把道廓大,而不能用道來廓大人。

王肅註:「才大者道隨大,才小者道隨小,故不能弘人。」朱熹註:「人外無道,道外無人。然人心有覺,而道體無為;
故人能大其道,道不能大其人也。」(《論語集注》)董仲舒天人對策中也引此句,言治亂廢興在於己。
今人楊伯峻認為與願意不合。

當仁不讓於師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衛靈公》:「子曰:『當仁不讓於師。』」「當仁」有兩解:一為面臨仁德;一為擔當實現仁道之重任。
朱熹註:「當仁,以仁為己任也。雖師亦無所遜,言當勇往而必為也。蓋仁者,人所自有而自為之,非有爭也,何遜之有?」
(《論語集注》)「師」字一般訓解為「師長」。近人錢穆訓為「眾人」。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為政》:「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是知也」之「知」,
同智。朱熹註:「子路好勇,蓋有強其所不知以為知者,故夫之告之。」(《論語集注》)《荀子·子道》所記可為佐證:
子路盛服見孔子,孔子曰:「今女衣服既盛,顏色充盈,天下且孰肯諫女矣。」又說:「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
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又《儒效》篇雲:「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內不自以誣,外不自以欺,
以是尊賢畏法而不敢怠傲,是雅儒也。」

匹夫不可奪志也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子罕》:「子曰:『三軍要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孔安國註:「三軍雖眾,人心不一,
則其將帥可奪而取之;匹夫雖微,苟守其志,不可得而奪也。」朱熹引侯氏曰:「三軍之勇在人,匹夫之志在己。
故帥可奪而志不可奪。如可奪,則亦不足謂志矣。」(《論語集注》)《禮心·緇衣》篇亦曰:「子曰:『言有物而行有格也,
是以生則不可奪志,死則不可奪名』。」

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陽貨》:「子曰:『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皇侃疏:「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師人必當
溫故而知新,研精久習,然後乃可為人傳說耳。若聽之道路,道路乃即為人傳說,必多謬妄。所以為有德者所棄也。
亦自棄其德也。」近人錢穆說:「道聽,聽之易,途說,說之易。入子耳,即出於口,縱聞善言,亦不為己有,其德終無可成。」
(《論語新解》)《荀子·大略》:「君子疑則不言,未問則不言,道遠日益矣。」與孔子反對道聽途說之義相近。

道不同,不相為謀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衛靈公》:「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史記·伯夷傳》引此言曰:「道不同不相為謀,
亦各從其志也。」《老莊申韓傳》曰:「世之學老子者則絀儒學,儒學亦絀老子,道不同不相為謀,豈謂是耶?」
近人錢穆之釋有兩說,一為「君子亦有意見行跡之不同,然同於道則可相與謀。惟小人賊道者,有善

B. 精彩語錄

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杜甫)

別裁偽體親風雅,轉益多師是汝師。(杜甫)

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蘇軾)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禮記》)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司馬遷)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後漢書)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韓愈)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蘇軾)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王安石)

不以規矩,無以成方園。(孟子)

C

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羅隱)

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管子》)

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劉勰)

察己則可以知人,察今則可以知古。(《呂氏春秋》)

差以毫釐,謬以千里。(《漢書》)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李白)

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劉禹錫)

吃一塹,長一智。(古諺語)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屈原)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沾襟。(杜甫)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李商隱)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孟郊)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葉紹翁)

春宵一刻值千金。(蘇軾)

從善如登,從惡如崩。(《國語》)

D

大丈夫寧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齊書)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老子》)

丹青不知老將至,富貴於我如浮雲。(杜甫)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蟬娟。(蘇軾)

當斷不斷,反受其亂。(漢書)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新唐書)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劉勰 )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劉禹錫)

讀書百遍,其義自現。(三國志)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杜甫)

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朱熹)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劉彝)

多行不義必自斃。(左傳)

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杜甫)

凡事豫(預)則立,不豫(預)則廢。(《禮記》)

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國語)

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諸葛亮)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戰國策》)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G

感時思報國,拔劍起蒿萊。(陳子昂)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詩經》)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子 )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士之才,亦有堅忍不拔之志。(蘇軾)

觀眾器者為良匠,觀眾病者為良醫。(宋·葉適)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明《增廣賢文》)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三國演義》)

H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古詩詩話)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勃)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岑參)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鍋之所伏。(《老子》)

J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資治通鑒》)

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戰國策》)

見義不為,非勇也。(論語)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趙翼)
回答者:zhxr63 - 大魔導師 十三級 8-15 16:44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漢樂府《長歌行》)

百學須先立志。(朱熹)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杜甫)

別裁偽體親風雅,轉益多師是汝師。(杜甫)

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蘇軾)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禮記》)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司馬遷)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後漢書)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韓愈)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蘇軾)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王安石)

不以規矩,無以成方園。(孟子)

C

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羅隱)

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管子》)

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劉勰)

察己則可以知人,察今則可以知古。(《呂氏春秋》)

差以毫釐,謬以千里。(《漢書》)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李白)

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劉禹錫)

吃一塹,長一智。(古諺語)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屈原)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沾襟。(杜甫)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李商隱)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孟郊)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葉紹翁)

春宵一刻值千金。(蘇軾)

從善如登,從惡如崩。(《國語》)

D

大丈夫寧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齊書)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老子》)

丹青不知老將至,富貴於我如浮雲。(杜甫)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蟬娟。(蘇軾)

當斷不斷,反受其亂。(漢書)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新唐書)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劉勰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劉禹錫)

讀書百遍,其義自現。(三國志)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杜甫)

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朱熹)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劉彝)

多行不義必自斃。(左傳)

E

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杜甫)

F

凡事豫(預)則立,不豫(預)則廢。(《禮記》)

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國語)

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諸葛亮)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戰國策》)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G

感時思報國,拔劍起蒿萊。(陳子昂)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詩經》)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子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士之才,亦有堅忍不拔之志。(蘇軾)

觀眾器者為良匠,觀眾病者為良醫。(宋·葉適)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明《增廣賢文》)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三國演義》)

H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古詩詩話)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勃)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岑參)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鍋之所伏。(《老子》)

J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資治通鑒》)

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戰國策》)

見義不為,非勇也。(論語)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趙翼)

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劉基)

近水樓台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蘇麟)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傅玄)

鏡破不改光,蘭死不改香。(孟郊)

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 不拘一格降人才。(龔自珍)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後出師表》)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曹植)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論語)

君子坦盪盪,小人長戚戚。(孔子)

君子憂道不憂貧。(論語)

(1).勸人珍惜光陰
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少年易學老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
一寸光陰一寸金,存金難買存光陰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2).告戒人要誠信

1.志不強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
--墨翟,戰國思想家
2.內外相應,言行相稱。
--韓非,戰國哲學家、教育家
3.善不由外來兮,名不可以虛作。
--屈原,戰國詩人
4.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
--莊周,戰國哲學家
5.人背信則名不達。
--劉向,漢朝經學家
6.偽欺不可長,空虛不可久,朽木不可雕,情亡不可久。
--韓嬰,漢朝詩論家
7.以信接人,天下信之;不以信接人,妻子疑之。
--暢泉,晉朝隱士
8.人無忠信,不可立於世。
--程頤,宋朝哲學家
9.多虛不如少實。
--陳甫,宋朝哲學家
10.以實待人,非唯益人,益己尤大。
--楊簡,宋朝學者
11.誠實是人生的命脈,是一切價值的根基。
--德萊賽,英國作家
12.言忠信,行篤敬。
--論語
13.欺人只能一時,而誠實卻是長久之策。
--約翰雷,英國學者
14.生命不能從謊言之中開出燦爛的鮮花。
--海涅,德國詩人
15.老老實實最能打動人心。
16.對己能真,對人就能去偽,就像黑夜接著白天,影子隨著身形。
--莎士比亞,英國戲劇家
17.沒有誠實何來尊嚴?
--西賽羅,古羅馬政治家
18.人如失去了誠實,也就失去了一切。
--黎里,英國散文家
19.誠實最好的政策。
--弗蘭克林
20.人若能摒棄虛偽則會獲得極大的心靈平靜。
--馬克吐溫

(3).勸人寬容,凡事要看得開

日出東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遇事不鑽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
記住該記住的,忘記該忘記的。改變能改變的,接受不能改變的
後悔是一種耗費精神的情緒.後悔是比損失更大的損失,比錯誤更大的錯誤.所以不要後悔

(4)堅強的意志\堅定的決心

我成功是因為我有決心,從不躊躇。拿破崙一世 名言警句

人格成熟的重要標志:寬容、忍讓、和善。-《人性的弱點》 名言警句

使你疲倦的不是前面的高山,而是你鞋裡的一粒沙子。-佚名 名言警句

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 名言警句
(5)關於愛情

真正的愛就要把瘋狂的或是近於淫盪的東西趕得遠遠的。柏拉圖 名言警句

(6)關於修身
君子之修身,內正其心,外正其容。-(宋)歐陽修 名言警句

盛年不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宜自勉,歲月不待人。-(晉)陶淵明 名言警句

品德,應該是高尚些;處世,應該坦率些;舉止,應該禮貌些。-(法)孟德斯鳩 名言警句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 名言警句

(7)人要時常自省——認識自己

最困難的事情就是認識自己。(希臘)

自知之明是最難得的知識。(西班牙)

要想了解自己,最好問問別人。(日本)

只有在人群中間,才能認識自己。(德國)

天上的繁星數得清,自己臉上的煤煙卻看不見。(馬來西亞)

給自己唱贊歌的人,聽眾只有一個。(日本)

莫笑別人背駝,自己把腰挺直。(蘇聯)

最靈繁的人也看不見自己的背脊。(非洲)

越是無能的人,越喜歡挑剔別人的錯兒。(愛爾蘭)

每個人都知道鞋子擠腳的地方。(拉丁美洲)

自己的鞋子,自己知道緊在哪裡。(西班牙)

自己的飯量自己知道。(蘇聯)

不會評價自己,就不會評價別人。(德國)

如果你指揮不了自己,也就指揮不了別人。(美國)

當面怕你的人,背後一定恨你。(英國)
[學習學習]名言警句精選(音序排列)
B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漢樂府《長歌行》)

百學須先立志。(朱熹)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杜甫)

別裁偽體親風雅,轉益多師是汝師。(杜甫)

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蘇軾)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禮記》)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
還有其它:
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司馬遷)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後漢書)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韓愈)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蘇軾)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王安石)

不以規矩,無以成方園。(孟子)

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羅隱)

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管子》)

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劉勰)

察己則可以知人,察今則可以知古。(《呂氏春秋》)

差以毫釐,謬以千里。(《漢書》)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李白)

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劉禹錫)

吃一塹,長一智。(古諺語)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屈原)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沾襟。(杜甫)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李商隱)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孟郊)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葉紹翁)

春宵一刻值千金。(蘇軾)

從善如登,從惡如崩。(《國語》)

大丈夫寧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齊書)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老子》)

丹青不知老將至,富貴於我如浮雲。(杜甫)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蟬娟。(蘇軾)

當斷不斷,反受其亂。(漢書)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新唐書)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劉勰)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劉禹錫)

讀書百遍,其義自現。(三國志)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杜甫)

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朱熹)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劉彝)

多行不義必自斃。(左傳)
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杜甫)
凡事豫(預)則立,不豫(預)則廢。(《禮記》)

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國語)

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諸葛亮)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戰國策》)

富貴不能*,貧*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G
感時思報國,拔劍起蒿萊。(陳子昂)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詩經》)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子)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士之才,亦有堅忍不拔之志。(蘇軾)
觀眾器者為良匠,觀眾病者為良醫。(宋·葉適)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明《增廣賢文》)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三國演義》)
H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古詩詩話)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勃)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岑參)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鍋之所伏。(《老子》)
J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資治通鑒》)
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戰國策》)
見義不為,非勇也。(論語)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趙翼)
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劉基)
近水樓台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蘇麟)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傅玄)
鏡破不改光,蘭死不改香。(孟郊)
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 不拘一格降人才。(龔自珍)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後出師表》)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曹植)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論語)
君子坦盪盪,小人長戚戚。(孔子)
君子憂道不憂貧。(論語)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莊子》)
L
老當益壯,寧知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王勃)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曹操)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晏殊)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呂氏春秋)
路漫漫其修遠今,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
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元曲·爭報恩)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龔自珍)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王勃)
M
滿招損,謙受益。(尚書)
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羅梅坡)
靡不有初,鮮克有終。(詩經)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孔子)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高適)
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滿天。(劉禹錫)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岳飛)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舊唐書)
N
濃綠萬枝紅一點,動人春色不須多。(王安石)
P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左傳)
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韓愈)
Q
其曲彌高,其和彌寡。(宋玉)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
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陶淵明)
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辛棄疾)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老子)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陳子昂)
前車之覆,後車之鑒。(漢書)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戰國策》)
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荀子·勸學)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荀子)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辛棄疾)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李白)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易經)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孟子》)
R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司馬遷)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左傳》)
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周易》)
S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淮南子)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發憤時。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顏真卿)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孔子)
莫等閉,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岳飛)
山不厭高,水不厭深。(曹操)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劉禹錫)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蘇軾)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游)
少年辛苦終身事,莫向光陰惰寸功。(杜荀鶴)
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屈原)
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李商隱)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李清照)
生也有涯,知(智)也無涯。(莊子)
繩鋸木斷,水滴石穿。(宋·羅大京)
聖人千慮,必有一失;愚人千慮。必有一得。(《晏子春秋》)
盛名之下,其實難副。(後漢書)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陶淵明)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後漢書》)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管子·權修》)
時危見臣節,世亂識忠良。(鮑照)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論語)
士為知己者死。(史記)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紅樓夢》)
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白居易)
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陸游)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林逋)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盂郊)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禮記》)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孔子)
T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詩經·小雅》)
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水滸傳》)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記)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彭端叔)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顧炎武)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苟子》)
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李商隱)
W
玩物喪志。(書經)
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論語》)
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杜甫)
位卑未敢忘憂國。(陸游)
文武之道,一張一弛。(禮記)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白居易)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韓愈)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譚嗣同)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晏殊)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陸游)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莊子》)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劉備)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易經)
X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李商隱)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楊萬里)
心事浩茫連廣宇,於無聲處聽驚雷。(魯迅)
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屈原)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老子)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尚書)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孔子)
學然後知不足。(禮記)
學無止境。(荀子)
血沃中原肥勁草,寒凝大地發春華。(魯迅)
Y
言者無罪,聞者足戒。(毛詩序)
《陽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實難副。(《後漢書》)
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韓愈)
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百年之計,莫如樹人。(《管於》)
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
衣莫若新,人莫若故。(晏子春秋)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孫昭遠)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歐陽修)
有情芍葯含春淚,無力薔薇卧曉枝。(秦觀)
有志者,事竟成。(後漢書)
與善人居,如入蘭芷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劉向)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禮記》)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左傳)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之渙)
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論語)
Z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陸游)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元稹)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元稹)
張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張,文武弗為也,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禮記》)
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禮記》)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孫子兵法)
知識就是力量。(培根)
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蘇洵)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陸游)
至長反短,至短反長。(呂氏春秋)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晏子春秋)
回答者:shanbao100 - 試用期 一級 3-27 12:56

提問者對於答案的評價:
thank you very much
評價已經被關閉 目前有 0 個人評價

50% (0) 不好
50% (0)

對最佳答案的評論
天呀!
評論者: 櫻川留美子 - 見習魔法師 二級

BT
評論者: woshiluhaoyang - 助理 二級

貧不足羞,可羞是貧而無志。 —— 呂坤 我們以人們的目的來判斷人的活動。目的偉大,活動才可以說是偉大的。 —— 契訶夫 毫無理想而又優柔寡斷是一種可悲的心理。 —— 培根 生活的理想,就是為了理想的生活。 —— 張聞天 人,只要有一種信念,有所追求,什麼艱苦都能忍受,什麼環境也都能適應。 —— 丁玲 理想的人物不僅要在物質需要的滿足上,還要在精神旨趣的滿足上得到表現。 —— 格爾
奮斗
1) 奮斗這一件事是自有人類以來天天不息的。--孫中山
2) 人類要在競爭中求生存,更要奮斗。--孫中山
3) 革命軍的責任是要把不平等的世界打成平等的。--孫中山
4) 必須在奮斗中求生存,求發展。 -- 茅盾
5) 奮斗以求改善生活,是可敬的行為。 -- 茅盾
6) 奮斗之心人皆有之。 -- 李叔同
7) 奮斗是萬物之父。 -- 陶行知
8) 幼兒比如幼苗,必須培養得宜,方能發芽滋長。 作者: 陶行知
9) 幼兒教育實為人生之基礎。 作者: 陶行知
10) 賢者有言,一個人到處分心,就一處也得不到美滿的結果;這樣的人若遇事不順意,豈足為怪? -- 佚名
11) 航海遠行的人,比先定個目的地,中途的指針,總是指著這個方向走,恐怕永無達到的日子。-- 李大釗
12) 為世界進文明,為人類造幸福,以青年之我,創造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國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類,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資以樂其無涯之生。 作者: 李大釗
13) 青年之文明,奮斗之文明,也與境遇奮斗,與時代奮斗,與經驗奮斗。故青年者,人生之玉,人生之春,人生之華也。 作者: 李大釗
14) 「不恥最後」。即使慢,弛而不息,縱會落後,縱會失敗,但一定可以達到他所向的目標。 作者: 魯迅
15) 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作者: 魯迅
16) 青年應當有朝氣,敢作為。--魯迅
17) 幼稚是會成長,會成熟的。只要不衰老,腐敗,就好。--魯迅
18) 長者須是指導者協商者,卻不該是命令者。--魯迅
19) 凡事以理想為因,實行為果--魯迅
20) 確立起一種正確的人生哲學,於每個人乃是生死攸關的需要。失去了人生目標的人,是最不幸的人。 作者: 趙鑫珊
21) 任何人要達到自己的目的,愛也罷,追求也罷,目標必須明確。 作者: 林海鑫
22) 人到中年才能深切地體會到人生的意義、責任和問題,反省到人生的究竟,所以哀樂之感得以深沉。 作者: 宗白華
23) 中年是只會感慨不會感動的年齡,只有哀愁沒有憤怒的年齡。中年是吻女人額頭不是吻女人嘴唇的年齡。 作者: 董橋
24) 中年是一次毫無期待心情的約會。 作者: 董橋
25) 支配戰士行動的力量是信仰。他能夠忍受一切艱難、痛苦,達到他所選定的目標。 作者: 巴金
26)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作者: 孟子
27) 盡信書,不如無書。--孟子
28) 少壯輕年月,遲暮惜光輝。 作者: 何遜
29) 青春須早為,豈能長少年。 作者: 孟郊
30) 如果你希望在年老時受人愛戴,那麽在你年輕之時就應待人有禮。 作者: 黎里
31) 我們必須調整我們的生活形態,使黃金時代藏在未來的老年裡,而不藏在過去的青春和天真的時期里。 作者: 林語堂
32) 人生世上如歲月之有四時,必須要經過這純熟時期……須知秋天的景色更華麗,更驚奇,而 秋天的快樂有萬倍的雄壯、驚奇、華麗。 作者: 林語堂
33) 不患人之不知己,患不知人也。--孔子
34) 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也。--孔子

C. 孔子的名言有什麼

孔子名言75

正心修身篇

1.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雍也》
【釋義】孔子說:「一個人的質朴要是超過他的文采,就未免有些粗野;文采要是超過他的質朴,又未免有些浮華。只有文采和質朴結合的勻稱均衡,那才稱得上大雅君子。」
2.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為政》
【釋義】 孔子說:「君子團結人而不搞勾結拉攏,小人只搞勾結拉攏而不團結人。」
3.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為政》
【釋義】孔子說:「一個人不講信譽,不知道他怎麼可以立身處世。這就好比大車、小車缺乏了關鍵部件套不住牲口一樣,那怎麼能駕車走路呢?」
4.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雍也》
【釋義】孔子說:「人能夠問心無愧地活在世上,是因為他正值;不正值的人也能活在世上,那是因為他僥幸地避免了禍害。」
5.子曰:「志於道,據於徳,依於仁,游於藝。」——《述而》
【釋義】孔子曰:「志向在道上,根據在徳上,依靠在仁上,而在禮儀、音樂、射箭、駕車、文字、算術這六藝之中研習游樂來陶冶身心。」
6.子曰:「德不孤,必有鄰。」——《里仁》
【釋義】孔子說:「有道德的人是不會孤單的,必定有志同道合的人來同他做夥伴。」
7.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子罕》
【釋義】孔子說:「智慧的人遇事不迷惑,仁德的人不憂愁,勇敢的人無所畏懼。」
8.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雍也》
【釋義】孔子說:「聰明的人喜歡水,有仁德的人喜歡山。聰明的人活躍,有仁德的人沉靜。聰明的人生活快樂,有仁德的人容易長壽。」
9.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里仁》
【釋義】孔子說:「見到賢人,就想向他看齊;見到不賢的人,就應該在內心自我反省有沒有他那樣的毛病。」
10.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里仁》
【釋義】孔子說:「君子懂得的是義,小人懂得的是利。」
11.孔子說:「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衛靈公》
【釋義】孔子說:「君子莊重而不與人爭執高下,合群而不拉幫結派。」
12.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衛靈公》
大意:孔子說:「花言巧語會敗壞道德。遇到小事不能忍耐,就會擾亂了大事。」
13.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季氏》
【釋義】孔子說:「君子有三件事情應該警戒:青少年時期,血氣還未養成,要警惕不可迷戀女色;到了壯年時期,血氣正在旺盛,要警惕不可爭強好勝;等到年紀變老,血氣已經衰退,要警惕不可貪得無厭。」
14.子曰:「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顏淵》
【釋義】孔子說:「廣泛地學習文化典籍,再用禮儀加以自我約束,就不致於產生叛離之心了。」
15.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衛靈公》
【釋義】孔子說:「君子嚴格要求自己,小人苛刻要求別人。」

慎言敏行篇

16. 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里仁》
【釋義】孔子說:「君子說話要謹慎,做事要勤快。」
17.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里仁》
【釋義】孔子說:「古時候的人言論不肯輕易出口,是因為他們認為單單說得出而自身做不到是可恥的。」
18.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憲問》
【釋義】孔子說:「君子認為說得多而做得少是可恥的。」
19.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憲問》

2007-9-20 18:34 回復

相里忠祥
2位粉絲
2樓

【釋義】孔子說:「國家政治清明,那麼說話和行動都要正直;國家政治黑暗,難么行為要正直,而說話要謹慎隨和。」
20.子曰:「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巽與之言,能無說乎?繹之為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子罕》
【釋義】孔子說:「聽到合乎原則的話,能不接受嗎?而接收之後能改正錯誤才可貴。聽到順從自己的話,能不高興嗎?而高興之後能分析鑒別才可貴。而盲目高興,不加分析;或表面接受,實際不改,對這種人我實在沒有辦法啊。」
21.子曰:「其言之不祚,則為之也難。」——《憲問》
【釋義】孔子說:「他的話大言不慚,要他做起來就很難了。」
22.子曰:「過而不改,是為過矣。」——《衛靈公》
【釋義】孔子說:「有了錯誤而不改正,這才是真正的錯誤呢。」
23.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季氏》
【釋義】孔子說:「君子要有九種考慮:看到的時候要思考是否看明白了,聽的時候要考慮是否聽清楚了,待人接物的臉色要考慮是否溫和,容貌態度要考慮是否恭敬,說話要考慮是否誠懇,辦事要考慮是否認真,遇到疑難問題要考慮如何向別人請教,怨怒發作前要考慮將引起的後果,看到名利時要考慮得到它是否合乎道義。」
24.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無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述而》
【釋義】 孔子說:「赤手空拳和老虎搏鬥,不用船隻而趟水過大河,這種死了都不後悔的人,我不同他共事。同沃共使的一定要是遇事謹慎小心,喜歡動腦子想點子來完成任務的人。」
25.子曰:「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也。樂驕樂,樂佚游,樂宴樂,損矣。」——《季氏》
【釋義】孔子說:「有益的快樂由三種,有害的快樂有三種。以得到禮樂的調節為快樂,以贊揚別人的長處為快樂,一多交賢能的朋友為快樂,這是有益的快樂。以傲慢自大為快樂,以無所事事地游盪為快樂,以過度的宴飲為快樂,這是有害的。」

誠信友愛篇

26.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顏淵》
【釋義】孔子說:「君子喜歡成全別人的好事,不喜歡促成別人的壞事。小人卻與此相反。
27.子曰:「君子坦盪盪,小人長戚戚。」——《述而》
【釋義】孔子說:「君子胸懷坦盪,小人經常憂愁。」
28.子曰:「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衛靈公》
【釋義】孔子說:「即使大家都討厭他,自己也不要隨便附和,一定要考察一下;即使大家都喜歡他,也一定要考察一下。」
29.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學而》
【釋義】孔子說:「不怕別人部料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別人。」
30.子曰:「不逆詐,不億不信,抑亦先覺者,是賢乎!」——《憲問》
【釋義】孔子說:「不事先懷疑別人的欺詐,也不隨意猜測別人的不誠實,然而卻又能及早地加以察覺,這才是賢人啊!」
31.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為政》
【釋義】孔子說:「觀察一個人的所作所為,考察他所走過的道路,了解他的心情、愛好,那麼這個人的真實面目怎麼隱藏得住呢?怎麼能隱藏得住呢?」
32.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衛靈公》
【釋義】孔子說:「君子不因為一個人有幾句正確言論就推薦他,也不因為一個人品德不好就廢棄他的正確言論。」
33.子曰:「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子罕》
【釋義】孔子說:「可以同在一起學習的人,未必能一起通向真理;可以一起通向真理的人,未必能共同堅守真理;可以一起堅守真理的人,未必都能做到通權達變。」

2007-9-20 18:34 回復

相里忠祥
2位粉絲
3樓

34.子曰:「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之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衛靈公》
【釋義】孔子說:「可以同他談話,卻不同他談話,這會錯過人才;不可以同他談話,卻同他談話,這是錯說了話。聰明人既不會錯過人才,也不會錯說話。」
35.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衛靈公》
【釋義】孔子說:「主張不同,不互相謀劃事情。」
36.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人,有殺身以成仁。」——《衛靈公》
【釋義】孔子說:「有志之士、仁德之人,不貪生怕死而損害仁德,肯勇於犧牲自己來維護仁德。」
37.子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衛靈公》
【釋義】孔子說:「多責備自己,少責備別人,就可以化解怨恨了。」
38.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志仁者。」——《衛靈公》
【釋義】孔子說:「工匠要搞好他的工作,一定要事先修好他的工具。我們住在這個國家,就要為那些卿大夫中的賢人服務,與那些士人中的仁人交友。」
39.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季氏》
【釋義】孔子說:「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三種。同正直的人交朋友,同誠實的人交朋友,同見多識廣的人交朋友,這是有益的。同阿諛奉承的人交朋友,同當面恭維背後誹謗的人交朋友,同花言巧語的人交朋友,便有害了。」
40.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勿自辱焉。」——《顏淵》
【釋義】孔子說:「誠懇地勸告他,好好地引導他,要使他仍然不聽,也就算了,免得自找羞辱。」

仁德道義篇

41.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里仁》
【釋義】孔子說:「只有仁人才能夠以正確的態度去關愛人,也才能夠以正確的態度去憎恨人。」
42.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學而》
【釋義】孔子說:「花言巧語,又偽裝出和善的面孔,這種人是很少有仁德的啊!」
43.子曰:「君子道者有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子貢曰:「夫子自道也。」——《憲問》
【釋義】孔子說:「君子達到的三個方面,我都沒有做到:仁德的人遇事不憂愁,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無所畏懼。」子貢說:「這三點正是老師的自我評論啊。」
44.子曰:「君子義以為質,厲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衛靈公》
【釋義】孔子說:「君子把義作為做人的根本,用禮儀來實行它,用謙虛的話來表達它,用誠實的態度來完成它。這才是君子啊!」
45.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及所哺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顏淵》
【釋義】孔子說:「出門做事就像接待貴賓一樣認真,役使老百姓就像承擔重大祭祀一樣慎重。凡是自己不願做的事,也不要強加給別人。無論在邦國里做事,在家族裡做事,都不要讓人怨恨自己。」
46.子曰:「剛、毅、木、訥,近仁。」——《子路》
【釋義】孔子說:「剛強、果斷、朴實、言語謹慎,這些品格接近於仁。」
47.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里仁》
【釋義】孔子說:「居住在有仁德風氣的地方是美好的。挑選住處,不選有仁風的地方,怎麼能說是聰明呢?」
48.子曰:「當仁,不讓於師。」——《衛靈公》
【釋義】孔子說:「面對著合乎仁德的事,可以不必對老師講謙讓。」
49.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憲問》
【釋義】孔子說:「有道德的人一定有精彩的言論,而有精彩言論的人不一定有道德。仁人一定勇敢,而勇敢的人不一定是仁人。」

2007-9-20 18:34 回復

相里忠祥
2位粉絲
4樓

50.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衛靈公》
【釋義】孔子說:「君子能安守窮困,小人窮困了就會胡作非為。」

謙遜恭謹篇

51. 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知己也。」——《衛靈公》
【釋義】孔子說:「君子只擔心自己沒有才能,不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
52.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學而》
【釋義】孔子說:「少年子弟平時在家要孝順父母,出門要敬愛兄長,做事要謹慎,說話要講信用,要廣泛關愛大眾,親近有仁德的人。若還有富餘的精力,就用來學習文化知識。」
53.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衰,吾何以觀之哉!」——《八佾》
【釋義】孔子說:「處在上位而不寬宏大量,舉行禮儀時不嚴肅認真,參加喪禮時不悲傷。這種表現,我怎麼能看得下去啊!」
54.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炊。其爭也君子。」
——《八佾》
【釋義】孔子說:「君子沒有什麼可爭搶的事情。如果有的話,那一定是比賽射箭吧!比箭時,先相互作揖致意,然後上場;比賽完畢下場後又互相敬酒。這才是君子之爭。」
55.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雲爾已矣。」——《述而》
【釋義】孔子說:「至於把我看成聖人和仁人,那我怎麼敢擔當!我只不過是學習和工作從不厭倦,教誨學生從不感到厭煩,僅僅做到這些就是了。」
56.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泰伯》
【釋義】孔子說:「一個人即使有周公那樣美好的才能,只要他驕傲而吝嗇,那其他方面也就不值一提了。」
57.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述而》
【釋義】孔子說:「在道德上不加以修養,在學問上不去講習,聽到合乎義理的事情不能跟上去做,有過錯不能改正,這些都是我感到憂慮的呀。」
58.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子罕》
【釋義】孔子說:「我有知識嗎?我沒有知識。有一個鄉下人向我提了個問題,我原本是一點也不知道的;我從他那個問題的正反兩方面加以盤問,得出答案,再盡量告訴他。」
59.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子路》
【釋義】孔子說:「君子安詳寬和而不傲氣逼人,小人傲氣逼人而不安詳寬和。」
60.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將入門,策其馬,曰:『非敢後也,馬不進也。』」——《雍也》
【釋義】孔子說:「孟之反這個人不誇耀自己,他在隊伍敗退時留在最後作掩護,將要退進城門時,他鞭打著馬匹說:『不是我敢於斷後,是馬不肯走哇。」

求知好學篇

61.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季氏》
【釋義】孔子說:「生來就知道的人,是上等;通過學習才知道的人,次一等;遇到困難才去學習的人,又次一等;遇到困難也不學習,這種人是最下等的了。」
62.子曰:「吾十有五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
【釋義】孔子說:「我十五歲開始立志做學問,三十歲上立身處世站穩腳跟,四十歲上學識多起來遇事不致迷惑,五十歲上知道了上天賦予我的使命,六十歲上對聽到的言論能辨別真假是非,七十歲上怎麼想就能怎麼做,而不會越出規矩。」
63.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衛靈公》
【釋義】孔子說:「我曾經整天不吃飯,整夜不睡覺,去反復思考,結果卻沒有什麼益處,不如去學習。」

2007-9-20 18:34 回復

相里忠祥
2位粉絲
5樓

64.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釋義】孔子說:「只一味讀書而不知思考,就容易受騙;只一味思考而不去讀書,仍然不能解除疑惑。」
65.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泰伯》
【釋義】孔子說:「我做學問的急迫感,就像追趕什麼東西唯恐趕不上那樣,而趕上了還又怕失掉。」
66.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釋義】孔子說:「對學得的只是按時去溫習它,不是很高興的事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到,不是很快樂嗎?別人不理解自己,自己也不怨怒,不是個有修養的君子嗎?」
67.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釋義】孔子說:「溫習舊有的知識時,能有新的體會、新的見解,這樣的人就可以做老師了。」
68.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學而》
【釋義】孔子說:「君子在飲食上不要求飽足,居住上不要求安逸,做事勤快,說話謹慎,主動向有道德的人學習,從而改正自己的不足方面,這樣就可以說是好學的人了。」
69.子曰:「苗而不秀這憂矣夫!秀而不實者憂矣夫!」——《子罕》
【釋義】孔子說:「像莊稼那樣只長苗而不開花的是有的吧!只開花而不結果的也是有的吧!」
70.子曰:「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矣。」——《憲問》
【釋義】孔子說:「讀書人如果留戀安逸的生活,就不配做讀書人了。」
7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釋義】孔子說:「有幾個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值得我看作老師的人。我選擇他們的優點供自己學習,看到他們的缺點就檢查自己,加以改正。」
72.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釋義】孔子曰:「對於學問和事業,懂得它的人不如喜愛它的人,而喜愛它的人又不如從中深感快樂的人。」
73.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憲問》
【釋義】孔子說:「古時的人學習是為了提高自己,現在的人學習是為了裝飾自己給別人看。」
74.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子罕》
【釋義】孔子杜絕了四種毛病,做到:不憑空臆測,不絕對肯定,不拘泥固執,不自以為是。
75.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述而》
【釋義】孔子說:「如能讓我多活幾年,到五十歲去學習《周易》,便可以不再有大的過錯了。」

D. 開心果樹苗產地

本人鄭重聲明:
本次回帖之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於漢字、拼音、外文字母、單詞、句子、圖片、影像、錄音,以及前述之各種任意組合等等)完全是復制粘貼,來源於國際互聯網,本人並不明白其全部或部分之意思(包括但不限於對所復制粘貼之內容的識別、閱讀、理解、分析、記憶等等),故本人不對以上及本內容負任何法律責任(包括但不限於刑事、民事責任)及其他潛在責任與義務(包括但不限於相關國家已存在、正在形成、未來將形成之的法律法規之責任),請不要跨省追捕(包括但不限於省級市級州級縣級鎮級鄉級村級行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司法機關、立法機關等等任何機構、單位、組織及該機構、單位和組織中的任何個人)。要詳查請親自直接聯系原作者,
另:本人持有居住地三級甲等醫院心血管科,心胸外科,精神科,神經內科,神經外科,遺傳學科所出具有法律效力之健康證明,可證明本人無心臟病史及家族病史,無做噩夢病史及家族病史.同時還持有由本人幼兒院老師,院長,院黨委書記,小中大學班主任,校長,校黨委書記以及數十親友共同簽字證詞,可證明本人素無參與或企圖參與躲貓貓,彈腦門及任何可能危害生命健康的不良游戲之意向。

本人鄭重聲明:
所有線索及引用,均來自網路。如論壇編輯和版主發現有問題,請及時站內聯系並刪除,以對筆 者和論壇進行保護,如果因不及時刪帖而引起的法律糾紛本人概不負責。看帖者也請於24小時內自覺、主動、完全忘記。

本人鄭重聲明:
本人系文盲,文中多數字不認識,多數詞不明白其含義,跟帖行為純粹是身體缺乏營養,倒置肌肉神經抽搐,被動隨手敲擊鍵盤所致,並不意味本人同意、支持、反對,或了解、知曉文中觀點,如有任何疑問請直接聯系原作者本人。故本人不對以上內容負法律責任(包括民法刑法婚姻法,及文中提及或未提及之法律)。
另:最近電腦黑客肆虐,因此回復內容可能為黑客發出,而非本人真實意思表示,謝絕跨省追捕,如擬了解詳情,請直接與計算機黑客聯系。謝謝。

本人鄭重聲明:
①本人是文盲,以上內容均看不懂是什麼意思;
②此事與本人一點關系也沒有,本人只是來回帖子賺3分苦力的;
③本人在此留言並不代表本人同意、支持或者反對樓主觀點;
④若本人留言違反國家有關法律,請管理員及時刪除本人跟帖;
⑤因刪帖不及時所產生的任何法律(包括憲法、民法、刑法、書法、公檢法、基本法、勞動法、婚姻法、輸入法、引渡法、擔保法、商標法、專利法、廣告法、國際法、著作權法、吸星大法、避孕法、選舉法、大奶二奶和諧法、黨國自殺法、今日說法、與台灣關系法及文中涉及或可能涉及以及未涉及之法,各地社會治安綜合管理條例)糾紛或責任本人概不負責;
⑥如果需要跨省追捕請聯系樓主以及天涯網站管理員或法人代表;
⑦此聲明最終解釋權歸本人所有。

本人鄭重聲明:
本人是文盲,回貼只為掙3分,以上內容純粹復制,決無影射、誹謗政府之意,切務有人惡意猜想,否則後果自付!

本人鄭重聲明:
1.本人是文盲,以上內容文字均不認識,也看不懂是什麼意思.
2.本人過去、現在以及將來都不認識樓主,且自古以來與樓主無利益關系。本人過去、現在以及將來都沒有或者不準備去杭州,也與該市無貿易往來。樓主表述之事與本人無關,只是本著「看貼(雖然看不懂)回貼,利人利己的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美德」,順便賺3個工分
3. 本人在此留言均為網路上復制,用於檢驗本人電腦鍵盤錄入、屏幕顯示的機械、光電性能。並不代表本人局部或全部同意、支持或者反對樓主觀點。
4. 如本人留言違反國家有關法律,請網路管理員及時刪除本人跟貼。本回貼不暗示、鼓勵、支持或映射讀者作出生活方式、工作態度、婚姻交友、子女教育的積極或消極判斷。
5. 因刪貼不及時所產生的任何法律(包括憲法,民法,刑法,書法,公檢法,基本法,勞動法,婚姻法,輸入法,沒辦法,國際法,今日說法,吸星大法,與台灣關系法及文中涉及或可能涉及以及未涉及之法,各地治安管理條例)糾紛或責任本人概不負責。
6. 本人謝絕任何跨省追捕行為,如有需要請直接聯系樓主、原作者以及網路管理員或法人代表。
7. 此聲明最終解釋權歸本人所有。

本人鄭重聲明:
以上內容全部來自互聯網,完全復制粘貼。看帖者請於24小時內自覺、主動、完全忘記。跟帖行為並不意味本人同意、支持、反對,或了解、知曉文中觀點,如有任何疑問請直接聯系原作者本人。故本人不對以上內容負法律責任(包括民法、刑法或婚姻法,及文中提及或未提及之法律),請勿跨村、跨鄉、跨縣、跨市、跨省、跨國、跨地球、跨銀河系抓捕。謝謝合作!

本人鄭重聲明:
廟堂之上,朽木為官,殿陛之間,禽獸食祿;狼心狗行之輩,滾滾當道,奴顏婢膝之徒,紛紛秉政。以上文字屬於復制於《三國演義》第九十三回,不代表個人觀點,如有疑問,請聯系作者,切勿抓捕,謝絕跨省,節省資源!

E. 日本動漫死神人物有哪些,有他們的詳細資料么比如幾番隊長朽木白哉,副隊長,阿井散戀次

中央四十六室 屍魂界最高司法機關。
護廷十三隊
【一番隊】總隊 統領13隊,負責發布中央四十六室的通知以及召開例行會議 現任總隊長(早期前至今):山本元柳齋重國———冢田正昭(目前:回歸靜靈庭,少了一條手臂) 現任副隊長(112年前至今):雀部長次郎———山口太郎 護廷十三隊副隊長
【二番隊】隱密機動隊/刑軍負責暗殺以及秘密潛入調查任務 現任隊長(112年前邢軍部隊副隊長):碎蜂———川上友子(又譯川上朋子) 現任副隊長:大前田希千代———樫井笙人 110年前隊長:四楓院夜一 ———雪野五月 112年前副隊長:大前田希之進(大前田希千代的父親,已隱退) 110年前第三席:浦原喜助———三木真一郎 (1~206話 CV為川上とも子 206話之後 CV更換為 桑島法子)
【隱秘機動】 收集情報。一身忍者裝蒙得只剩下眼睛,平時不顯露自己的身型,在關鍵時刻才出現。
【五番隊】救援隊 負責救援在現世殺虛遇到麻煩的死神和見習死神。出動必須經過一番隊許可。 110年前隊長:平子真子———小野坂昌也 離任隊長(110年前副隊長):藍染惣右介(已叛變,後被判刑20000年)———速水獎 前任副隊長:市丸銀(後成為三番隊隊長,已叛變,卧底在藍染身邊,表面上以故,且在動漫中沒有明確死亡,久保帶人是不會讓亂菊一個人的)———游佐浩二 現任副隊長:雛森桃———佐久間紅美 【六番隊】貴族專屬隊六番隊隊長 朽木白哉(16張)是負責保護死神界四大貴族利益的隊伍,歷代隊長必須由四大貴族之首的朽木家族族主擔任。 112年前隊長:朽木銀鈴———有本欽隆(朽木白哉的爺爺,已隱退) 112年前原六番隊副隊長:朽木蒼純(朽木白哉的父親,已故) 112年前原六番隊三席:朽木響河———千葉一伸(朽木家的女婿,TV原創,叛變,已故) 前任副隊長:銀銀次郎(是戀次的前任,已隱退) 現任隊長:朽木白哉———置鯰龍太郎(現已回歸屍魂界) 現任副隊長:阿散井戀次———伊藤健太郎(小時候由木內 レイコ配音) 現任一般隊員:理吉———中井將貴(因崇拜戀次而加入六番隊的人)
【七番隊】內廷護衛隊 負責協助和保護一番隊及中央四十六室,特別是在其它番隊反叛的情況下。隊長必須經過一番隊隊長審 核才可。 110年前隊長:愛川羅武———稻田徹 110年前副隊長:小椿刃右衛門(小椿仙太郎的父親,去向不明) 現任隊長:狛村左陣———稻田徹 現任副隊長:射場鐵左衛門———西凜太郎 現任第四席:一貫坂慈樓坊———中多和宏(兕丹坊的弟弟)
【八番隊】情報隊 負責收集情報,統計流魂街80區的動向以及其它番隊的動向。 現任隊長:(早期前至今)京樂春水———大冢明夫 110年前副隊長:矢胴丸莉莎———服部加奈子 現任副隊長:伊勢七緒———生天目仁美 現任第三席:圓乘寺辰房———櫻井敏治 【九番隊】 牢獄隊 負責審訊,逼問,和監禁一般囚犯。 110年前隊長:六車拳西———杉田智和 110年前副隊長:久南白———神田朱未 離任隊長:東仙要(已叛變、已故)———森川智之 現任副隊長:檜佐木修兵———小西克幸(小時候由小林優配音) 前第三席:笠城平蔵(已故)———松岡大介 前第四席:衛島忍(已故)———河原元幸 前第六席:藤堂為左衛門(已故)———高橋圭一 日番谷冬獅郎(小白)(20張)現任第二十席:梅定敏盛———飯島肇(第二十席有十五名) 【十番隊】巡邏警備隊. 負責瀞靈廷內的治安,以及應付緊急情況,發布緊急信息。 由十番隊和一番隊聯合簽署的警報文件為最高級警報。 現任隊長:日番谷冬獅郎———朴璐美 現任副隊長:松本亂菊———松谷彼哉 現任第七席:竹添幸吉郎———望月健 【十一番隊】戰斗專用隊 負責第一線進攻的兇悍隊伍,代表屍魂界最精銳的專業戰斗隊。 112年前隊長:鬼嚴城劍八(已故,被更木劍八在戰斗中殺死。) 現任隊長:更木劍八——立木文彥 現任副隊長:草鹿八千流——望月久代 現任第三席:斑目一角——檜山修之 現任第五席:綾瀨川弓親——福山潤 現任第十席:荒卷真木造——長島雄一 離任隊員>一之瀨真樹(TV原創,已叛變、已故)——千葉進步 【十二番隊】 技術開發局 負責調測靈波,並監視現世的平均靈壓值。負責開發新高科技產品。 離任隊長:曳舟桐生(原12番隊隊長,已晉升王族特務零番隊) 110年前隊長(原二番隊第三席,技術開發局局長):浦原喜助——三木真一郎 110年前副隊長、技術開發局研究室室長:猿柿日世里——高木禮子 現任隊長(110年前第三席、技術開發局副局長):涅繭利——中尾隆聖 現任副隊長:涅音夢——釘宮理惠 現任第三席:阿近——奧田啟人(三宅華也——少年時期) 現任第七席:因幡影狼佐(TV版原創) 【十三番隊】凈化隊 凈化虛的主要力量,隊員多被派往現世執勤,長年與虛類搏鬥。 現任隊長(早期前至今):浮竹十四郎——石川英郎 前任副隊長:志波海燕(已故)——關俊彥 代理副隊長:虎徹清音———西村千奈美 前任第三席:志波都(志波海燕的妻子,已故)——島本須美 現任第三席:小椿仙太郎———遠近孝一 現任第三席:虎徹清音———西村千奈美 現任隊員:朽木露琪亞 ———折笠富美子 現任隊員:車谷善之助———矢部雅史 鬼道眾隊長 副隊長(前任)
虛圈高層
藍染惣右介:虛圈眾破面統帥(派發任務,監控虛圈並完成崩玉的實驗,被判刑2萬年) 市丸銀:實為藍染身邊卧底,被藍染重傷,消失,生死不明 東仙要:總括官(監控虛圈,被檜佐木修兵偷襲,後被藍染所傷,死亡)
十刃
第零十刃(憤怒)牙密·里亞爾戈———乃村建次(他自稱自己是唯一一個解放之後號碼會變化的十刃,解放後為特殊的第零十刃,被白哉 劍八打敗) 第一十刃(孤獨)柯雅泰·史塔克———小山力也(擁有兩個靈魂,歸刃後另一靈魂化為武器,最終被京樂春水斬殺) 第二十刃(衰老)拜勒崗·魯伊森幫———飯冢昭三(自詡虛圈之王,最終被碎蜂與有昭田缽玄聯手打敗) 第三十刃(犧牲)蒂雅·赫麗貝爾———緒方惠美(和日番谷冬獅郎對戰處於絕對優勢,後與矢胴丸莉莎等三人對峙,落於不敗之地,後被藍染視為廢物所斬殺) (前)第三十刃妮莉艾露·杜·歐德修凡克———金田朋子(又叫「妮露」,被諾伊特拉傷後,生死未卜) 第四十刃(虛無)烏爾奇奧拉·西法———浪川大輔(擁有連藍染都不知道的二段歸刃,二段歸刃後實力強大,但最終被絕望後的一護瘋狂二次虛化重傷,沙化消逝) 第五十刃(絕望)諾伊特拉·吉爾加———神奈延年(被更木劍八斬殺) 第六十刃(破壞)葛力姆喬·賈卡傑克———諏訪部順一(被一護擊敗,後被諾伊特拉砍傷,生死未卜) 代任第六十刃露比(被葛利姆喬所殺)———岸尾大輔 第七十刃(陶醉)佐馬利·路魯———楠大典(被朽木白哉斬殺) 第八十刃(瘋狂)薩爾阿波羅·格蘭茲———鳥海浩輔(被涅所殺。後來在劇場版中和第九十刃亞羅尼洛·艾魯魯耶利一起墜入地獄,後被朱蓮重傷) 第九十刃(貪欲)亞羅尼洛·艾魯魯耶利———關俊彥(被露琪亞斬殺。劇場版中和第八十刃薩爾阿波羅·格蘭茲一起墜入地獄) 十刃代表的死亡方式 第零十刃:憤怒 第一十刃:孤獨 第二十刃:衰老十刃(5張)第三十刃:犧牲 第四十刃:虛無 第五十刃:絕望 第六十刃:破壞 第七十刃:陶醉 第八十刃:瘋狂 第九十刃:貪欲
三位數破面(落位十刃)
NO.103:多魯多尼·亞歷山卓戴爾·索卡奇歐 NO.105:緹魯蒂·桑達薇琪 NO.107:剛騰拜恩·莫司克達
編輯本段家族編制
朽木家族:四大貴族之首,所有死神的典範,以維護與執行屍魂界的定則為職責。 四楓院家族:四大貴族之一,天賜兵裝備,代代繼承統領刑軍的職責。 志波家族:曾經的五大貴族之一,已經沒落。 京樂家族:高級貴族 浮竹家族:下級貴族 蜂家族: 屍魂界的下級貴族,代代都效忠於四楓院家,進入刑軍任職、無法進入刑軍的家族成員會被流放。 霞大路家族(TV原創):僅次於四大貴族的上層貴族,自古以來就是為王族管理刀劍的唯一家族。 浦原家族:因人丁稀少漸漸落沒,直到浦原喜助被逐出屍魂界後,完全消失。 龍騰寺家族(劇場版1 原創):原銃劍貴族,後被放逐,在斷界流浪一千多年。 作者:當初志波家還在的時候是五大貴族。我還想了許多其他的事情呢。可是沒必要的話就不需要將它畫出來了…我是想把最好的呈現出來。
編輯本段專有名詞
斬魄刀
(始解) 黑崎一護:斬月(隨時開放性,無始解言靈) 山本元柳斎重國:流刃若火 :森羅萬象,皆歸塵土 ——流刃若火 雀部長次郎:嚴靈丸 :刺穿他——嚴靈丸。 碎蜂:雀蜂 :盡敵螯殺—— 雀蜂。 大前田希千代:五形頭 ,:擊潰他 —— 五形頭。 市丸銀:神槍 :射殺他 ——神槍。 吉良伊鶴:侘助 :抬起頭來 ——侘助。 卯之花烈:肉雫唼:(沒念解言靈) 虎徹勇音:凍雲 :賓士吧 ——凍雲。 山田花太郎:瓠丸 :充滿吧 ——瓠丸。 藍染惣右介:鏡花水月:碎裂吧——鏡花水月。 雛森桃:飛梅 :綻放吧 ——飛梅。 朽木白哉:千本櫻:散落吧——千本櫻。 阿散井戀次:蛇尾丸:咆哮吧——蛇尾丸。 狛村左陣:天譴:轟鳴吧——天譴。(可以不念解放語) 一貫坂慈樓坊:劈烏 :展翅高飛吧——劈烏。 京樂春水:花天狂骨:花風紊亂,花神啼鳴,天風紊亂,天魔嗤笑——花天狂骨。 東仙要:清蟲 :鳴叫吧——清蟲。 檜佐木修兵:風死:割除吧——風死。 日番谷冬獅郎:冰輪丸 :端坐霜天——冰輪丸。 松本亂菊:灰貓 :低吟吧——灰貓。 更木劍八:(劍八不知道斬魄刀的名字且力量過大無法封印) 斑目一角:鬼燈丸槍形態:伸長吧——鬼燈丸 三節棍形態:綻裂吧——鬼燈丸。 綾瀨川弓親:藤孔雀:綻放吧——藤孔雀;完全始解:琉璃色孔雀,狂亂綻放吧——琉璃色孔雀。 涅繭利:疋殺地藏:張開你的爪子吧——疋殺地蔵。 浦原喜助:紅姬——正常形態:鳴叫吧——紅姬 ;血霞之盾形態:醒來吧——紅姬; 捆綁:綁縛吧——紅姬;數珠串聯:玩兒火吧——紅姬 。 浮竹十四郎:雙魚理:悉數流波化為吾盾,悉數雷光化為吾刃——雙魚理。 志波海燕:捩花:水天逆卷——捩花。 朽木露琪亞:袖白雪 :凌舞吧——袖白雪。 車谷善之助:土鯰:早上好——土鯰。 六車拳西:斷地風 :灰飛煙滅吧 ——斷地風。 愛川羅武:天狗丸 :擊碎他——天狗丸。 鳳橋樓十郎(羅茲):金沙羅:彈奏吧——金沙羅。 矢眮丸莉莎:鐵漿蜻蛉:摧毀他——鐵漿蜻蛉。 猿柿日世里:馘大蛇:截斷他——馘大蛇。 平子真子:逆拂:倒下吧——逆拂。 (以下為TV原創及劇場版中出現的) 一之瀨真樹:虹霞:閃耀吧——虹霞! 天貝嘯助:雷火:斬斷吧——雷火! 貴船理:烈風:肆虐咆哮吧——烈風。 犬龍:紅枝垂 :綻放亂舞吧——紅枝垂。 猿龍:大地丸:地動山搖吧——大地丸。 茜雫:彌勒丸:誘落夜幕吧——彌勒丸。 朽木響河:村正:耳語吧——村正。 因幡影狼佐:萊空:瘋狂吧——萊空。 (卍解)這里寫的是卍解後刀的名字 黑崎一護:斬月——天鎖斬月 碎蜂:雀蜂——雀蜂雷公鞭 市丸銀:神槍——神殺槍 朽木白哉:千本櫻——千本櫻景嚴;殲景·千本櫻景嚴;吭景·千本櫻景嚴;終景·白帝劍 阿散井戀次:蛇尾丸——狒狒王蛇尾丸 朽木白哉千本櫻卍解
狛村左陣:天譴——黑繩天譴明王 東仙要: 清蟲——閻魔蟋蟀 日番谷冬獅郎:冰輪丸——大紅蓮冰輪丸 斑目一角:鬼燈丸——龍紋鬼燈丸 涅繭利:疋殺地蔵——金色疋殺地蔵 六車拳西:斷地風——鐵拳斷風 天貝嘯助:雷牙——雷花業炎殼(TV原創)
死神技能
白打:體術,空手格鬥術。 瞬步:死神用以敵人無法看到的速度進行移動的高級步法。 閃花:一種加上了旋轉的特殊性瞬步,迅速的轉到對手的身後用刀刺穿及破壞對方的鎖結與魄睡,白哉曾使用。 鬼道:只有死神才會使用的高級咒術,包括縛道和破道。(一護,劍八等少數死神不會) 破道:以攻擊破壞為目的的鬼道。 縛道:以綁縛禁錮為目的的鬼道。 舍棄詠唱:不用經過言靈的詠唱就能使出鬼道,不過會減弱1/3鬼道的威力。 後述詠唱:利用舍棄詠唱使出的術,通過追加詠唱強化結界。 瞬閧:結合白打與鬼道的戰斗術,使用這招完成型的術者的背和兩肩會被高濃度壓縮的鬼道纏繞,然後通過爆炸使鬼道與自身手足合為一體進行戰斗,僅限刑軍隊長。 反鬼相殺:在瞬開中,利用和對手同質同量的鬼道將對手的鬼道摧毀,然後消滅。 斬擊:死神使用斬魄刀砍殺的人的招式。 始解: 斬魂刀的初級解放,比正常的斬魂刀擁有更強的力量,形態發生變化。 卍解:日文里念Ban kai,斬魂刀的究極解放形態,人物的能力大幅度的提升,大多數人的斬魄刀卍解後都呈現出巨大化,在屍魂界里能進行卍解的人寥寥無幾,大多數人都需要至少十年的修行時間以及足夠的靈壓,一旦領悟了卍解,該死神的名字也必將永遠被屍魂界記住。 註:「卍解」是當隊長的條件之一,劍八為例外。 基本技能概括起來就是「斬,拳,走,鬼」
其餘名詞
靈:魂魄分為兩種,一種叫整靈,是普通的靈,一護未成為死神前看到的就是這一種。 義骸:死神在人世如果身體極度虛弱,為恢復靈力而進入的身體。 靈骸:在屍魂界作為魂魄的身體,屍魂界版的義骸。 靈絡:視覺化的靈魂的氣息,上位死神身上才能見,可用於偵察。 因果之鎖:靈魂被拉出肉體時,仍舊連接著肉身和靈魂,可是一旦斷掉,那人的靈魂便不能回到肉身,即死。 半虛:已經和虛很接近,即將變為虛的整。 (一護曾經歷過) 地縛靈:在某地長住之後在那裡死亡,變成整後流戀人世,又因為生前在那裡住得時間太長已經與土地連為一體而無法進行魂葬的魂魄。 魂葬:死神將死人的魂魄送往屍魂界的儀式。 義魂丸:(SOUL CANDY):強制讓靈魂脫離肉體的葯丸,用義魂丸中的靈魂代替原來本體的靈魂。 通廷證:瀞靈門的通行證。 穿界門:由門上方加裝靈子轉換機,再用結合符覆蓋加以固定。 轉界結柱裝置:轉界結柱跟穿界門的不同在於它能夠將包圍起來的東西,轉換為存在於屍魂界的某個東西。(使用方法:通過連接四個方位將半徑一靈里左右的空間,視為一個巨大的穿界門並把轉界結柱裝置放在四個方位。對抗藍染的時候浦原喜助用了這個裝置,把現世的空座町跟建造在流魂街郊外的空座町復製品交換過來) 地獄蝶:死神用來通訊的一種蝴蝶。也用來引導死神通過穿界門。 旅禍:在屍魂界被視為災難的元兇,是沒有經過死神的引導而擅自來到屍魂界的魂魄。 歪面反應:用非正常手段通過斷界所造成的反應,也是屍魂界對非法入侵作出預警的依據。 螢蔓:生長在屍魂界一種會發光的植物。 殺氣石:在屍魂界的一種能夠完全阻斷靈子、靈壓的稀有礦石。 瀞靈壁:保護瀞靈廷的牆壁,完全由殺氣石做成,能從切斷面產生分解靈力的波動,既而從空中到地底,形成一個球體狀的防護罩來防止靈體入侵。 遮魂膜:也就是靜靈壁所釋放的防護罩。 靈珠核:由志波空鶴開發的,特殊硬化靈子牆產生裝置,只要將靈體貫注到球體上,就能暫時形成一個硬質防護罩。 雙極:用於處決死神的兩樣刑具。力量達百萬把斬魄刀。 特製滋養強壯劑:四番隊的成員必備,據說能讓已經疲憊不堪的人變得活力充沛的葯。 震點:麻醉葯,靈壓較低的人只要沾上一點就會昏迷不醒,不過對靈力高強的人沒有作用。 壓抑言靈:光靠術名就能反射性的發動術。(只有少數死神可以,如:前任鬼道眾副隊長——有昭田缽) 牽星箝:貴族的象徵(朽木白哉頭上的東西),價值據說足以建造十間房子。 銀白風花紗:朽木家當家的象徵(朽木白哉戴著的圍巾),價值據說足以建造十間房子。 欠魂:在穿越斷界意外失散於輪回外的魂魄。(劇場版1) 虛浮:欠魂徘徊在斷界,經過長年累月聚集在一起,之後魂魄會分離出記憶和能量,做為重返輪回. 思念珠:虛浮分離出的記憶和能量的集合。(劇場版1) 虛化:將死神體內的虛激活,使死神具有虛的能力。可以使死神的能力增強。(假面由此而來) 獏爻刀:根據霞大路家的秘術製造而成的偉大刀劍,可以吞噬佩帶人的靈壓,無限地成長。 (TV原創) 王鍵:可以通往屍魂界「王族」的「鑰匙」。屍魂界存在「王」,但「王」將權力交給了屍魂界,就跟屍魂界、人界、虛圈一樣的空間,它們是平行的。王鍵的創生所需要的是十萬條魂魄,以及擴及半徑一靈里的的重靈地。所謂重靈地指的是「在現世中據有靈性的特異點」,那場所會隨著時代共同轉移,於當時的現世之中最容易聚集靈異之物且具有靈性的土地。 王印:是根據開放的場所,在限定的空間時間空間次元可以控制所有事物的神器,在其開放的限定場所,使用者可以得到神明般的力量。 完現術:是神秘組織"XCUTION"所掌握的一種技術,主要是控制其他物體的魂並改變性質、大小。是"愛"的能力,必須盡可能引出自己深愛的物品的力量,可以將物質的靈魂抽出並控制它或改變其形態。 限定解除:隊長、副隊長死神來到現世,為了不給現世的靈帶來不必要的影響,在要來現世的時候會於身體的某一處蓋上刻有各自隊章的限定靈印,靈壓會被極端的限制住而限定率為80%,在現世獲得批准後可解除限定,獲得完全的力量即是現世的5倍。(隊長、副隊長在屍魂界的靈壓是現世的5倍就是這個原因)
編輯本段舞台設定
現世
即黑崎一護、朽木露琪亞、石田雨龍、茶渡泰虎、井上織姬以及浦原喜助一行等主角,即人類所居住的地方。 故事中的現世主要圍繞空座町。空座町為現在的重靈地——王鍵創生所需條件。
屍魂界
即是現世的人死後來到的地方,繼續和前世大致相同的生活,等待再投身回到現世開始下一輪生命,或者利用自己的力量,效力屍魂界的王室,加入死神組織,幫助管理兩個世界內的魂魄、維持兩者之間的平衡。 屍魂界劃分為「流魂街」和「瀞靈廷」兩個部分,流魂街分「東西南北」區,列成一環形圍繞著瀞靈廷。分為1到80個區。這似乎是由治安分的。如:1區治安最好,80區治安最差。
流魂街
是平民、一般魂魄來到屍魂界後的居住之地。一般人死後,到達屍魂界,會被分配至流魂街一至八十個地區中其一居住,多數與親人失散,無法再見面。這里的人民仍擁有在現世時的記憶,聚集一起形成新的家庭,彼此來自的現世時空及歷史背景可能不同,但依然可以互相溝通、接觸、親近。
瀞靈廷
是「屍魂界」中政治、文化及軍事的總部,不但歷代死神護廷十三番隊、司法、立法等組織「中央四十六室」的大本營設於此,連貴族之家亦在此定居,歷史悠久,管轄著全屍魂界。同時是在屍魂界中,惟一可以與現世間接溝通的地方。瀞靈廷與外面、平民所居住的流魂街隔絕 ,四大入口均有門衛看守,一介平民不得進入牆壁之內。
虛圈
虛居住的地方,靈子濃度很高,是一片茫茫沙漠,只有月亮。 藍染等人叛變後建立其中心——虛夜宮,外圍是荒漠,地下有一個大虛森林,裡面聚集著無數的下級大虛基力安。藍染來之前,由第二十刃拜勒崗'魯伊森邦管理。 藍染等人和破面居住在虛夜宮。
斷界
所謂的「斷界」是指,好幾層斷絕的空間重疊在一起,被時間的激流,團團包圍住的一個空間。裡面的時間密度跟外界比起來是壓倒性的高。轉化成數字的話,是2000倍。在外界經過一年,在斷界里就已經經過2000年了。所以在漫畫417話中,一護不僅頭發變長,身高也稍有變高。
編輯本段角色劃分
登場的角色來自不同的世界,可分作不同的生命體,每種生命體身內所含的「靈子」,濃度不同,因而力量也有所變化。已出現的靈體,如下列:生活在現世的人類、滅卻師、魂魄、虛、死神、擁有死神化力量的虛——破面,以及擁有虛化力量的死神——假面,每位角色可按不同的類別來劃分。 人類 「仍在世的人類」當中,已登場的角色全部居住於空座町。此地因為靈子濃度極高,居住在此的人亦容易擁有靈力,曾經被藍染惣右介定為侵略目標,這里的角色性命危在旦夕。 某些人類擁有高度靈力,可以目擊「整」、「虛」等魂魄,其中部分會協助死神的工作如消滅虛、引導整等。 (這種人類被稱為代理死神) 魂魄 「已死的人類」就是魂魄,魂魄會受死神指引而前往屍魂界。 在現世死去的人類靈魂,一旦為了某種原因依戀現世而不肯前行至安置魂魄的屍魂界,便成為孤魂野鬼,四處飄盪。「魂魄」通常不會危及人類,並會與能夠看見他們的人對話。然而,「魂魄」由於內心深沉的渴望,假如未被及時指引往屍魂界,便可能成為惡靈,亦即「虛」。 死神 《死神》截圖(20張)死神通常在現世及屍魂界中出現。作為靈子濃度極高的生命體,死神擁有超過人類的能力,也可以與虛戰斗。因為身體內靈子濃度高,因此,死神同時是虛最喜愛的食物。死神肩負著保衛人類,引導及凈化「虛」、使之回到屍魂界的職責,維持兩邊世界的平衡,以免世界失穩而滅亡;並且是屍魂界的主宰。 滅卻師 消滅虛的團體,在幾百年前就所剩不多。和死神對立(很久以前和魂狩對立),死神是把虛凈化而滅卻師是將之完全消滅,石田雨龍自稱是滅卻師一族的最後一人,但是後來出現了他的父親石田龍弦以及石田宗弦(雨龍的爺爺,已故)。 破面 虛的死神化。藍染惣右介通過前屍魂界技術開發局局長浦原喜助所開發的崩玉使虛完成了向破面的過渡。由藍染惣右介為首腦,破面是領悟了死神能力的虛的代稱。特徵是面具破裂,露出了人類的面孔,並且攜帶斬魄刀。虛圈中本來由大虛主導,自從藍染將此地作為實驗的場所及軍營,實驗品的破面便和大虛共存在這一空間。他們力量超群,因此被藍染選拔出來,用崩玉將其破面化,從NO.11開始賦予數字編號,全部編完以後再從中選出最強的十個重新賦予NO.0~9/NO.1~10的編號,稱之為「十刃」,並且作為破面大軍的領導者。十刃之間也有競爭,被淘汰下來的前十刃會被賦予三位數的編號。其餘一般的非大虛的虛破面化之後則不給予編號,作為非戰鬥成員而存在。 假面 死神的虛化。目前,假面的軍勢(簡稱假面)共有8人。其實,「仮面の軍勢」在很久以前是屍魂界的隊長級人物,但其後在一次任務中中了藍染的圈套,被當作實驗對象而虛化,幸好浦原及時出手相救,但中央四十六室相信藍染,便被下令消滅他們。最後由夜一解救他們到現世避難,浦原、夜一、鐵齋和假面也因此流落到現世。現在假面軍團已再次回到死神陣營,幫助護庭十三隊對抗藍染與十刃。 虛 在現世的魂魄,過了一段時期,內心的慾望便會腐蝕身體,使之幻化成「虛」,亦即惡靈。虛會四處吞噬其他仍在生的人的靈魂,尤其是生前所愛的人。曾出現的虛,包括井上織姬的大哥、殺害小孩柴田勇一的連環殺手、六年前殺害黑崎一護母親的虛等。一般在現世所見的虛,仍保有與能夠看見他們的人對話的能力,亦即理智並非全滅。由於多數虛內心深處仍有良知,只要有其他靈體的協助,他們仍可過渡至屍魂界,等待轉世。然而,大多數虛居於虛圏,力量及體型均遠較流落現世的虛龐大,與死神及人類為敵,通稱大虛。 大虛分為三級 下級大虛-基力安: 大部分虛為了彌補自己的靈力,會吞噬人類魂魄。而有的虛則會吞噬同類,吞噬了幾百隻後,成為沒有特殊能力、體型巨大、智力低下、能夠施放虛閃的大虛基力安。 並不能理解為幾百隻虛融合起來。 中級大虛-亞丘卡斯: 有些特別強大的虛在融合為基力安之後仍能保持原有的記憶、能力和智力,成為融合後基力安身體的主宰,這些少數的有意識體基力安不斷吞噬其他的基力安生存,慢慢進化為智力、意識、能力和體型較為完全的中級大虛——亞丘卡斯。 上級大虛-瓦史托德: 大部分亞丘卡斯無論如何吞噬,也無法進化為瓦史托德,被同類傷害過的亞丘卡斯亦不能,極少數有資格進化的亞丘卡斯大量地吞噬其他虛,然後進化成上級大虛——瓦史托德,瓦史托德體型和智力與人類無異,廣大空闊的虛圈中只有極少數的瓦史托德。 地獄咎人 生活在地獄的邪惡魂魄,不能出地獄,在動畫299中,卻有一個咎人跑出了地獄且力量強大,朽木露琪亞差點被傷,幸得戀次及時趕到(屍魂界探測出來了咎人的這種未知靈壓)相救。具體情況未知,要等地獄篇繼續連載。 魂狩(TV原創) 魂狩是死神中的一種特殊人類,擁有永恆的生命,到需要吸食人的魂魄為生,又名巴溫特。

F. 關於托馬斯主義和托馬斯生平活動

1784年,在康德出版他的《純粹理性批判》三年(1781年,第一版)之後,在當時的《柏林月刊》雜志第四卷第12期發表了應徵文章《答復這個問題:「什麼是啟蒙(運動)」?》,而在同卷第9期,該雜志已經發表了一位猶太哲學家默西-門德爾松的同類文章《關於「什麼叫啟蒙(運動)」?》,按後來康德在發表自己文章時加的小注說,他如果當時已讀到這篇文章,就會扣發他自己的文章,「現在本文就只在於檢驗一下偶然性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能帶來兩個人的思想一致」[1]。

二百年後,我們再來閱讀兩位先哲為回答同一題目的文章,固然也會像福科(Michel Foucault)那樣注意到在當是德國社會背景下,猶太哲學思想,如何融入進德國哲學思想的大趨勢之中[2],但也會感到這兩位哲學家在對於「啟蒙」成熟性問題的取向上有所不同。

相比之下,門德爾松的文章在行文上似乎比康德的更加清楚明白,這也許是當時月刊編者更加傾向於門德爾松的答卷的原因。

門德爾松的文章一開始就將「啟蒙-Aufklaerung」、「文化-Kultur」、「教養-Bilng」作了區分,認為「啟蒙」重在「理論」,「文化」重在「實踐」,而「教養」是二者的綜合。門德爾松這種「理論」與「實踐」的區分,也許真的表明了猶太思想接受從古代希臘哲學到當是德國哲學進一步深化的這個大的哲學背景,康德哲學正是建立在這種「理論」與「實踐」相分立又結合的哲學思路上的,而自此以後,費希特、謝林直至黑格爾,莫不在這樣一種思路的框架之中。也許,正是在這樣一個基本點上,康德覺得門德爾松與自己的哲學有相同之處;不過我們將會看到,在文章的結尾處,門德爾松提出了一個康德「啟蒙」文章中未曾涉及的一個方面,而門德爾松明確指出,這種觀念乃來自於猶太作家的教導,即,任何高尚事物愈趨完善,腐敗後就愈加醜陋[3],殘花丑於朽木,同樣為「屍體」,「獸屍」不若「人屍」可惡[4]。這個問題,的確如門德爾松自己說的,需要另作討論了。

而我們覺得,康德關於「啟蒙」的觀念,不是孤立地對一個問題的見解,而是和他的整個哲學的觀念密切不可分的。一篇很短的論文,緊密地和他的整個「批判哲學」思想聯系在一起,就會顯得太精煉,太概括而不容易讀懂,這也許就連當時那《柏林月刊》的編者也不能例外。

一、何謂「啟蒙」,何謂「成熟」?

因為是問題回答,所以康德論文第一句就是:「啟蒙(運動)就是人們脫離自己所加之於自己的不成熟狀態。」那麼何謂「不成熟狀態」?緊接著第二句話就是:「不成熟狀態就是不經別人的引導,就對運用自己的理智無能為力。」[5]

「啟蒙」作為一種思想潮流或運動,它的旗幟上寫著「理性」。這是歐洲經過文藝復興、宗教改革之後進入的一個嶄新的歷史時期。

文藝復興為人的感性慾求爭取合法地位。這同時意味著,中世紀教會也曾以「理性」的名義行使著自己的權威,托馬斯 阿奎那的哲學說明了這一點。18世紀啟蒙運動的「理性主義」,藉助路德宗教改革反對外在教條權威的思路,展示了「理性」的新的面貌。「理性」與外在權威的決裂,形成自身的內在權威,亦即,「理性」與「自由」同一。

「自由」乃是「自己」。一切出於「自己」,又回歸於「自己」。

「啟蒙」精神,乃是「理性」精神,「自己」精神,「自由」精神,乃是「擺脫」「外在」支配,「自己」當家作主的「自主」精神。所謂「外在」,乃是「它者」,包括了「人-他人」和「事-客觀世界」對「自己」的支配;「擺脫」一切羈絆,也是「自由」的基本意義。所以康德談論「啟蒙」,強調的是運用自己的理解力-理性之一種職能,來認知世界,而不是僅僅依靠「他者-他人」的指導。「啟蒙」精神是「擺脫-不需要」「他者」指導的獨立自主精神。

這樣,康德就把自己的「啟蒙」觀念和傳統的「啟蒙」口號——「敢於認知-sapere aude」聯系起來。「敢於認知」就是敢於自己運用自己的「理智」去獨立地「認識」事物,而不依賴也不需要那些外在的「監護者-指導者-Vormuender」。康德很生動地揭示那些依靠它者指導過日子的懶漢,既然已有現成的食譜,何必再費自己腦子。所以康德認為,懶惰(Faulheit)和怯懦(Feigheit),乃是「啟蒙」、「成熟」之大敵。

「啟蒙」之所以需要「勇氣-audere」,是因為要使自己的理智-理性「成熟」起來,並非一帆風順,而是有一定的「危險」的。人們是冒著「風險」使自己「成長-成熟」的。一切都在「指導者-監護者」引導之下循規蹈矩,常常是最為安全的,自己獨立行事,則要付出代價,要面對客觀事實和指導者-監護者的雙重「懲罰」。於是常常是只有少數人才有這種勇氣去讓自己「成熟」起來,而多數人寧願永遠在監護者的「襁褓」之中,享受「恩賜」的安康。

「人」雖生而「自由」,但一旦我們的祖先已經把這種「自由」「託付」出去,我們就得付出相當的代價把這種原屬於我們自己的財寶贖回來。贖回這份財寶,不僅需要物質的力量——社會發展的一定程度,而且需要精神的力量。人們要有克服「懶惰-怯懦」的勇氣。

既然是一種「贖回」,則乃是「監護者」和「被監護者」雙方的事情,「監護者」中有那開明的、有見識的,認識到時代的進步,感覺到這種步伐,從而向人民逐步的「發還」原屬他們的自有權益的。於是也有那哲學家,向歐洲的君主呼籲「討回」這種「自由」的,康德以後費希特就曾做過這項工作[6]。君主們之所以允許還「自由」於民,不僅僅是因為他們的開明和見識,而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還自由於民乃是促進社會發展的重要手段。沒有全體人民的創造性的工作,社會就得不到進一步的前進,也就創造不了更大的物質財富,而這種財富,當然也是君主們所最為喜愛的——這個觀念,也是康德這篇短文所已經表達了的。

於是,康德在闡述他的「啟蒙」觀念時,強調的正是這種「自由」的條件。康德說,「這一啟蒙運動除了自由而外並不需要任何別的東西,而且還確乎是一切可以稱之為自由的東西之中最無害的東西,那就是一切事情上都有公開運用自己理性的自由。」[7]康德許諾,只要允許這種自由,公眾的啟蒙和成熟,不僅是可能的,而且幾乎是「不可避免的(unausbleiblich)」[8]。

「自由」是康德哲學里最為核心的概念,當然,「自由」這個觀念並不始於康德,康德的工作是對於「自由」這個概念做了深入的哲學分析,使其明晰化而進入哲學的基礎的層面。

「自由」是「理性」的本質屬性,是「理性」的存在方式。

「理性」曾經被理解為與「必然」同一。「理性」是「規則」、「邏輯」、「法律」和「權威」。中世紀為使神學帶有更大的「必然性」,為神學問題的理性論證煞廢了苦心;而文藝復興為了沖破神學的權威轉而求助於「感性」。然而自從笛卡兒揭示感覺經驗之「可疑性」以後,「理性」的問題又從哲學的基礎層面凸現出來;然則,此時的「理性」,為與感性的可疑性劃清界限,則強調了一種「擺脫」、「解脫」的意義——從「感性經驗」的束縛下「掙脫」出來,獲得「自由」。「理性」與「自由」有了天然的聯系。在這種思想下,「必然」、「偶然」、「可能」等等哲學范疇,有了新的理解方式。「自由」不是「放任」和「逍遙」,不是「回歸自然」,而是「理性」的「創造性」職能。

在論「啟蒙」的文章中,康德進一步區分了「自由」、「理性」的兩種運用,一種是「公開的」,一種則是「私人的」。康德說:「必須永遠有公開運用自己理性(der oeffentliche Gebrauch seiner Vernunft)的自由,並且唯有它才能帶來人類的啟蒙。私下運用(der Privatgebrauch)自己的理性往往會被限製得很狹隘,雖則不致因此而特別防礙啟蒙的進步。」[9]在這里,所謂「公開的」和「私下(人)的」,康德說明了具體的含義。康德緊接著說:「而我所理解的對理性的公開運用,則是指任何人作為學者(als Gelehrter)在全部聽眾(ganzen Publikum der Leserwelt面前所能作的那種運用。一個人在其所受任的公職崗位(anvertrauten buergerlichen Posten)或者職務(Amte)上所能運用的自己的理性,我就稱之為私下的運用。」[10]

在這里,康德在運用「公開的」和「私人(下)的」這兩個詞上有自己的用法,因為通常「私人-私下」帶有「個人-隱私」的意義,恰恰是與「(社會)公職」相對立的。而康德的這種用法我們只能在哲學的理論上找到根據。康德把經驗的社會職務,一概歸為「Privat」,它和最為廣泛的「普遍性-公眾性」也是對立的,這種哲學上的「普遍性-公眾性」是「無限」的,是人人得而參與和享受的,而一切社會的「公職-職務」,無論其職權范圍有多大,也都是「有限」的。

康德正是在「有限」、「無限」這樣一個哲學的層面來理解和運用「私人-私下」和「公開-公眾」這兩個詞的。

「理性」按其本質來說,固然是「無限」的,但是在現實世界,在經驗世界,卻是「有限」的,劃清這兩者的「界限」,並探討這兩者的關系,正是「啟蒙」的表現,「成熟」的表現:「理性-自由」在「本質-本體界」,是「無限」的,而在「現象界」,則是「有限」的。

在關於「啟蒙」的論文中,康德強調劃清這種界限,以呼籲給予-允許-鼓勵「理性」在公開運用范圍內的不受任何限制的自由,而指出這種公開發表思想觀點的自由,並不會妨礙在實際生活中、在各種公務中的恪守職守,行使自己的職權。這里已經蘊含了後來費希特呼籲的「思想自由」。

這是康德關於「啟蒙」論文中所涉及的「界限」觀念;我們這里要進一步討論的是:這種思想,與康德整個哲學思路的內在聯系,了解了這種聯系,對於我們進一步把握康德哲學的精神當有所幫助。這種關系,在上面提到的福科的論文中已經提出,但需要從哲學層面進一步闡述。我們會看到,康德哲學的「純粹性」,原本不是僅強調「抽象的形式」,而實在是很實際的,是從一個「純粹」的哲學層面,時時都在關切著現實的問題,因而一提到「純粹」,就好像一定會脫離實際這樣一種眈心,是一種歷史的誤解。

二、何謂「批判哲學」?

康德把自己的哲學叫做「批判哲學」,所謂「批判-Kritik」當然不是我們過去常說的「大批判」的意思,「批判」乃是「批審-釐定」的意思,而所謂「批審-釐定」正是指「劃清界限」而言。「界限」觀念是德國古典哲學從康德到黑格爾的一個核心的概念;而「界限」的確立,乃是「理性」「啟蒙」「成熟」的標志。因而,就哲學的意義言,在康德看來,過去的傳統哲學-形而上學,其弊病就在於「界限」不清,從而是不夠「成熟」的。於是,「批判哲學」就不是眉毛鬍子一把抓,而是有「界限」的、「成熟」了的理性哲學。

就康德的哲學觀念來說,「哲學」的領域,猶如一個「王國」。這個王國由「理性」來統治,因而是有秩序的,而不是「無政府」狀態[11];然則「理性」也不是一位「獨裁」的「君主」,「理性」並不是不加區別地集眾多權力於一身之「集權」的專制者和獨裁者,而是有區別地在不同的「領地-領域」行使相應的「權力」,種種不同的「權力」,是「有限制」的,因而「理性」在行使自己的權力時,也有個「僭越」問題,劃清「理性」在哲學的不同領域之不同的「許可權」,不使其自身「越位-僭越」或者「降格-不到位」,乃是康德「批判哲學」的首要任務。於是,在康德眼裡,哲學的王國,也如同現實的王國那樣,最為理想的政治,乃是「共和制」[12]。

我們知道,康德「批判哲學」含有三大「批判」,第一部《純粹理性批判》是這個哲學的奠基之作,具有劃時代的影響,哲學史家認為,此書開啟了近代哲學認識論的方向。

《純粹理性批判》涉及哲學的「知識」領域,在康德看來,這首先是「理性」的一個「領域-terretorium」,在這個領域里上,理性概念擁有「立法權」的部分,是為「領地-Gebiet, ditio」,而「知識」在這個部分,即在理性擁有「立法權」的「領地」上,才談得到「必然性」、「普遍有效性」的「科學體系」,而其他部分,則只是經驗概念的「居住地-domicilium」,雖然它們要「符合」理性的規律,但是並沒有對客體的「立法權」,因而經驗概念帶有偶然性,而不是科學的必然概念[13]。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一書中所致力的,正是論證「理性」如何在「知識」的「領地」擁有「立法權」,而「離開」這個「領地」再要行使這種權力,則為「理性」之「僭越」,理性就失去了「合法性」。由於有這種思路模式,我們才可以順利地理解康德在批判哲學的著作中,大量運用當時的法學概念這一現象。

在這個意義上,康德首先把已經為休謨充分揭示了的「經驗概念」「領域」和他的「科學知識」「領地」區分開來。在學術上,康德並不全盤否定休謨所做的工作,而是指出他的理論的適用范圍,即肯定「經驗概念」的合規則性的確是經驗的概括的結果,而並不具有「先天的-a priori 」的「必然性」;然而康德所要指出的,乃是「知識」雖然來源於「經驗」,但並不「止於」經驗。「理性」本身並不「依賴於」「經驗」。

「理性」不依賴於「經驗」這一命題,也是可以普遍接受的,休謨也承認邏輯和數學並非「習慣」產物,而是「先天的-a priori」,問題是此種「先天的形式」如何與「後天的內容」結合起來,而且這種「結合」中,仍然保持了「理性」的「先天」性,則是需要加以闡明的,因為休謨的工作,相當強有力的指明了這種「結合」的不可能性。於是,「先天綜合判斷」何以可能,就成為康德《純粹理性批判》需要闡述的首要問題。

用我們這里關注的角度來說,「先天綜合判斷何以可能」的問題,也就是「理性」何以不僅擁有一個「領域」,而且還擁有一個「領地」——在這個「領地」上,理性通過「自然概念」對於感覺經驗材料擁有合法的「立法權」,理性這種職能,康德叫做「知性(Verstand)」——於是,「知性」為「自然」立法。

我們看到,在《純粹理性批判》中,康德竭盡全力揭示「理性」如何通過「時空」先天直觀形式和「范疇」的概念形式對於感覺經驗材料加以「建構-constitute」,以成為「理論」的「必然知識」。這就是說,「科學知識」由概念體系組成,這些概念有「經驗」的,也有「先驗-transcendental」的,因而「知識」也有「經驗」和「先驗」之分,「先驗知識」是那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知識,沒有這一條,「科學知識」的大廈(王國)將傾頹坍塌,康德認為自己的工作,為挽大廈之將傾,救科學於危亡,使「科學知識」的王國得以「合法」存在。

康德在這項拯救性工作中,完成其「哥白尼式的革命」。

「知識」何以可能的關鍵在於「主體」與「客體」-「概念」與「對象」何以能夠有「一致性」。康德認為,已往哲學知識論的失誤在於「主體」圍繞著「客體」轉,「主體」力求「符合」「客體」,以取得關於「客體」的正確知識-真理。這樣的知識論路線,在康德看來,不可能真正得到「主體-客體」、「概念-對象」的「一致性」。如今把這個關系顛倒過來,使「客體」圍繞著「主體」轉,亦即,「對象」圍繞著「概念」轉,這樣,在「知性概念」的「立法」職能(Vermoegen, faculty)下,二者才能真正一致起來。這樣我們也就可以理解《純粹理性批判》里康德的一句名言:經驗可能的條件也就是經驗對象可能條件。這就是說,在「理性」為「自然」立法的「條件」下,「經驗」與「經驗對象」原本源於同一的條件。「知性」的「立法」職能,不僅使經驗知識成為可能,而且使經驗對象成為可能:通過感官提供的雜亂的感覺材料-sense data成為可能的經驗對象。

這就意味著,「知性」的立法,為「經驗科學知識」提供了合法的「(可知)知識對象」。同時更進一步,既然「知性」的立法作用,根源於理性自己,而非根據外部提供的感覺材料,則只有那些「通(得)過」理性立法的材料,才能合法地成為「理性知識王國」的「合法」「臣民」,那些通不過這些法律的,則被拒絕(拒簽)於這個王國國門之外,不得合法地進入該王國的領地-領土。

在這種法律條件下,如有那「不法分子」「偷渡」入境,一經查出,當被驅逐處境,這一檢查的職能,當屬「批判哲學」;而如有那「越位」的「立法者」,將那些本不是「經驗對象」的「份子-觀念」「接納」入境,則是為「理性」之「僭越」,而對此種「僭越」的審查和揭示,亦屬「批判哲學」的職權之內。

「理性」在「知識王國」的領地-領土內所能接納的「臣民」,只是那些能夠進入「時空直觀」、可以為諸種「范疇」所「建構」的「經驗對象」,諸如那些「神」、「不朽」、「無限-經驗之大全」等等「超越(經驗)」之概念,皆非「知識王國」之合法臣民,這些概念雖是理性的,但在「知識」的領土內並無「立法權」,因而不能「建立」起「經驗對象」,則「無權」成為「知識」;於是,在「知識論」領域內-即在知識王國的領土(領地)內,康德宣布它們只是一些「理性」的「觀念-理念」,而「不可知」。

我們看到,理性在知識領域,作為「自然的概念」,其「立法權」是受到「限制」的,釐定理性自然概念的職權范圍,是「批判哲學」的工作。「批判哲學」為理性自然概念的合法權力辯護,也對理性在自然概念上的非法僭越加以「限制」。

「理性」對自己的「職權」范圍有了更加清楚明了的「界限」,「理性」對自身有了更明晰的認識——「理性」「成熟」了,這正是康德「啟蒙」的意思。

在「知識」的領域里,「理性-知性」為「自然」立法,把「自然」「建構」成「(可知)知識」的「對象」,這樣,「知識」的「領域」,就成為理性自己的「領地-領土」,在這塊領土上的「臣民-自然概念」,就擁有合法的權利,「構成」一個和諧的王國,因為「統治者-理性」及其「臣民-(經由時空直觀進入范疇之)概念」原是「一體」;而那些未「進入」「時空」的「感覺材料-混沌」和「理性觀念-神、不朽」等,或可「居住-滯留」在「知識王國」,但並非「自然概念」,不是該王國的合法臣民,不擁有合法之權利,「理性-統治者」對它們也沒有「立法」的權力,雖然它們也會「符合」理性的「規則」,也可以進行合適的「推理」,在形式上「符合」「邏輯」,但是這些「符合」,或者只是經驗的「習慣」因而是「偶然」的(休謨),或者是「超越」「時空」,因而是空洞的無內容的「理念」(神學),對於它們,「理性-統治者」只是起到一種「調節-規整-regulativ」作用,而不能將它們「建構-constitute」成一個知識的「對象」。我們看到,康德對於「調節」和「建構」所做的相當難懂的區別,在這個視角下,也許會變得更清楚起來。

「理性」在「自然」的領地,無「自由」可言,它是「必然」的領域,盡管在這個領域,「理性」同樣是從自身出發行使「立法」的權力,而並非從外在的感性材料出發制定「知識王國」的「法律-法則」的;這樣,在「知識王國」,理性的「自由」是「受到限制」的,是「有限」的,就如同「自由」在「私下-私人」范圍內受到限制一樣。「自然(物理)知識」和「社會職務」都受到「經驗」的限制。

「知識」「止於」「經驗」,超出這個范圍,理性要「妄想」行使「立法權」,乃是理性的「越位-僭越-僭妄」,而「理性」之「僭越」乃是「理性」「不成熟」的表現。傳統形而上學妄圖將「神-靈魂不朽-意志自由」諸觀念也當作「自然概念」一樣,納入理性的「知識王國」,正是這種「不成熟」的一大例證。揭示此種做法的「不成熟性」,乃是康德批判哲學的奠基性的工作。

於是,遂有康德那句名言:限制知識,為信仰留有餘地。

三、理性為「自由」立法

「自由」在「自然-知識」領域,沒有合法地位,它當然可以「居住」在這個領域,因而理性並不完全排斥去「思想-思維」「自由概念」但是,「自由概念」在「知識領域」卻無權像「自然概念」那樣起到「立法」作用,因為在「自然-知識」領域,「自由」無法進入時空直觀,因而在經驗世界,它是「無對象」的,理性無法為它「建構-建立」一個經驗的直觀對象,因而它的概念,雖然可以被「思想」,但卻不可形成一個知識-科學的概念理論體系,而只是一個「觀念-理念」,因而對於「思辨理性-理論理性」,「自由」為「不可知」;然而到了「實踐」領域,亦即到了「道德王國」,則理性正是通過「自由概念」來為這個王國立法,它擁有合法的「立法權」。

「理性」這樣一種「立法」的權力的區分-許可權,對於康德的批判哲學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在道德領域只允許「自由概念」有「立法權」,乃是劃清「德性」和「幸福」界限的重要途徑,是康德道德哲學的基石:「德性」與「道德律」有關,而「幸福」則與「自然律」有關。

「道德」涉及「實踐」和「意志」領域。「實踐」是按照「概念」實現「因果」,但有按照「自然概念」實現因果的,也有按照「自由概念」實現因果的,二者有「原則」的區別:前者遵照「自然」的原則,而後者則遵照「自由」的原則,只有按照「自由概念」實現的「因果」,才是「道德實踐」的,而按照「自然概念」的「實踐」事實上仍然屬於「理論」的范圍,因為它們遵循的仍是理論知識的原則,按照理性「自然概念」的立法原則行事,而與按照理性以「自由概念」為「道德實踐」立法,有原則的不同。

康德對於「自由」觀念之深入分析-批判,在歐洲哲學史上的貢獻是十分巨大的,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或許我們可以說,康德通過「自由」的「批判」——即,對於「實踐理性」的「批判」,把歐洲哲學-形而上學,推向「成熟」,推向「啟蒙」。

什麼叫「自由」?「自由」是「不受限制」,「自由」即「無限」。

「無限」的觀念,在歐洲哲學史上並不陌生,但卻是相當含混的,也是相當抽象的。

具體科學以「有限」為研究「對象」,「哲學」以「無限」為「對象」,這好像是一種天然合理的劃分,然而,這種把「有限」-「無限」分割開來的截然區分,使傳統形而上學走入了死胡同。按康德的「批判」,這種傳統形而上學,是理性的僭越行為:「哲學」一方面把自己限制於「理論知識」的層面,另一方面,又要把自己的觸角伸向在經驗知識領域不可能有任何實際內容的「無限」觀念。這種「無限」觀念,實際上是理論-推理上的一個「跳躍」,因而只是「想像」的產物。

「無限」觀念必以「自由」為其內容,「無限」即「自由」,而「自由」是「實踐」的,不是「理論」的。「實踐」的「自由」-「自由」的「實踐」乃是「道德」之所以成為「道德」的基礎。沒有「自由」,就沒有「道德」。

「實踐」涉及的領域為「意志」,「意志」為「欲求」;有「自然」的「欲求」,也有「自由」的「欲求」。「自然」的「欲求」受「自然律」支配,「自由」的「欲求」受「道德律」支配,前者為「幸福」,後者為「至善」。康德嚴格劃分了這兩者的區別,這種區分是「原則性」的,「幸福」遵守「自然律」,「德性」遵守「自由律」。

表面上看,康德把「意志自由-自由意志」的「不受限制-無限」看成「理性」為道德實踐的形式的「立法」,毫不涉及經驗內容,這一點的確反映他未能完全擺脫傳統「無限」觀念的陰影,因此也常常受到批評;只是我們還應該看到在他的形式主義道德學和自由論中,仍然包含有趨向於「現實」的精神,他的自由論-道德哲學並不「止於」「形式」,因而他的「無限」概念,也並不是抽象的、無內容的,而是「趨向於」現實的,這里已經孕育著黑格爾後來的「無限-真理」作為一個「過程」的意思在內。

沒有內容的「無限」,乃是一個空洞的概念,「至大無外-至小無內」只是語詞概念的延伸,這種意思,正是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里批評過的「理性」脫離內容要想「擴展」其「知識內容」而實際上不可能有這種內容的「觀念」,是「理性」的「僭妄」;只是到了《實踐理性批判》,「無限」與「自由」相結合,而此時「自由」乃是「意志」之特性,屬於「實踐-行動」的領域,也就是說,在實踐領域,「理性」本身就有能動-行動的力量,亦即「理性」有能力按照一個「概念」來行動,而不是非理性的機械活動。這種按照「概念」的活動,又可以分成兩類:一種是按照「自然概念」的,一種則是按照「自由概念」的。「道德」行為既然是按照「自由概念」的行為,則在這個意義上,「自由」也就意味著「行為-行動」,而不僅僅是空洞的、軟弱的單純「觀念」形態。

「道德」既然是一種行為,而「行為」總是「現實」的,要在經驗中顯示出來,可以直觀的,在康德意義上,它是「現象」的,因而也是「符合」「因果律」的;然而,道德行為又是按照「自由概念」的行為,而所謂「自由」,是「不受限制-無限」的,於是此種行為雖然「符合」「因果律」,而又是「不受」「因果律」「支配」的,「自由」的「行為」,乃是「因果系列」的「斷裂」,是古代的「起始者-始基」,是亞里士多德的「第一因」。

「自由」不受任何感覺經驗的支配,從自身的概念出發,「產生」「行為」,在這個意義上,「自由」的「行動」,就已經是一種「創造」,

何謂「創造」?「創造」是從「無」到「有」,在歐洲哲學思想中是一個由猶太-基督帶來的新的觀

G. 孔子說過的話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悅)乎?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賢哉,回也!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見利思義,見危授命。

修己以敬以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君於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君子易事而難說(悅),說(悅)之不以道,不說(悅)也。

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

子謂於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

其使民也義。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坦盪盪,小人常戚戚。

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放於利而行,多怨。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

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提手與之言,能無說

乎?繹之為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見善無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

士而懷居,不足為士矣!

學而時習之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學而》:「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悅)乎?』」王肅註:「誦習以時,學無廢業,所以為悅。」王釋「學」與「習」為一義,似專指誦讀。但孔子教人學「六藝」,包括禮、樂、射、御、書、數,「誦習」僅是「一端」(見劉寶楠《論語正義》)。皇侃疏「時習」說:「凡學有三時。」一指年歲,二指季節,三指晨夕。近人蔣伯潛認為「學是知新,習是溫故」(《十三經概論》)。

敏於事而慎於言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學而》:「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又《論語·里仁》:「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義相同。意為做事勤奮敏捷,說話卻謹慎。朱熹註:「敏於事者,勉其所不足。慎於言者,不敢盡其所有餘也。」(《論語集注》)又釋:「事難行,故要敏;言易出,故要謹。」(《朱子語類》卷第二十二)另外在《荀子·子道》、《韓詩外傳》、《說苑·雜言》等篇都有孔子語子路「慎言不嘩」的記載。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為政》:「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罔」,迷惘。鄭玄註:罔,猶罔罔無知貌。「殆」有兩義:一為危殆,疑不能定。一為疲殆,精神疲怠無所得。當從前解。此句可與「溫故而知新」章合參。近人楊樹達註:「溫故而不能知新者,學而不思也,不溫故而欲知新者,思而不學也。」(《論語疏證》)孔子首倡學思並重,對孔門弟子有很深影響。如子夏言博學近思,《中庸》言博學慎思,都認為學思不可偏廢。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為政》「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鄭玄註:「不知可者,言不可行也」。孔安國註:「言人而不信,其餘終無可」。朱熹說:「人面無真實誠心,則所言皆妄。」(《朱子語類》卷二四)近人蔣伯潛區分信有二義:「說話必須真實;說了話必須能踐言。」(《語譯廣解》)孔子及後儒極重信,「言忠信,行篤敬」(《論語·衛靈公》)是孔門的處世原則。

訥於言而敏於行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里仁》:「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包咸註:「訥,遲鈍也。言欲遲而行欲疾。」朱熹引謝良佐注曰:「放言易,故欲訥;力行難,故欲敏。」《論語》中尚有許多同義之句:「慎言其餘,則寡悔」(《為政》)、「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里仁》)、「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憲問》)等,均可反映孔子一以貫之之重行慎言思想。參見「敏於事而慎於言」。

德不孤,必有鄰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里仁》:「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聽其言而觀其行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公冶長》:「宰予晝夜。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於予與何誅?』子曰:『始吾予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說苑·尊賢》記孔子言曰:「夫取人之術也,觀其言而察其行也……是故先觀其言而揆其行。」《大戴禮記·五帝德》:「子曰:『吾欲以語言取人,於予邪改之。』」也即此章義。朱熹引胡氏注曰:孔子語聽言觀行,「特因此立教以警群弟子,使謹於言而敏於行耳。」(《論語集注》)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公冶長》:「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孔文子,衛大夫。「文」是他的謚。朱熹註:「凡人性敏多學不好學,位高者多恥下問。故謚法有以『勤學好問』為文者,蓋亦人所難也。」(《論語集注》)又說:「古人謚法甚寬」,「孔文子固是不好,只此節此一惠,則敏學下問,亦是它好處」足見孔子「寬腸大度,所以責人也寬」(《朱子語類》卷二九)。

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雍也》:「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按字義,文,文采;質,質朴;彬彬,雜半之貌。南宋朱熹《論語集注》:「言學者當損有餘,補不足,至於成德,則不期然而然矣」。清劉寶楠《論語正義》:「禮,有質有文。質者,本也。禮無本不立,無文不行,能立能行,斯謂之中。」孔子此言「文」,指合乎禮的外在表現;「質」,指內在的仁德,只有具備「仁」的內在品格,同時又能合乎「禮」地表現出來,方能成為「君子」。文與質的關系,亦即禮與仁的關系。於此一則體現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則反映了其一以貫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張偏勝於文,亦不主張偏勝於質;當不偏不倚,執兩用中,而做到過點且屬不易。「子曰:『虞夏之質,殷周之文,至矣。虞夏之文,不勝其質;殷周之質,不勝其文;文質得中,豈易言哉?」(《禮記·表記》)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雍也》,孔子答子貢問仁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朱熹《論語集注》:「以己及人,仁者之心也,於此觀之,可以見天理之周流而無閑矣。」清阮元《研經室集》:「為之不厭,己立己達也;誨人不倦,立人達人也。立者,如『三十而立』之立;達者,如『在邦必達,在家必達』之達。」此句猶言自己想要站得住也要使他人站得住,自己欲事事行得通也應使他人事事行得通。是以體現孔子所倡導的「恕」之道,亦即關於「仁」的實踐途徑與方法。以己所欲譬諸他人而成全之,系「恕」之高標准,即從積極意義上實踐「仁」其低標准則是推己所厭及他人而不惡加,即從消極意義上實踐「仁」(見《論語·顏淵》: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推己及人,察己知人,亦即承認他人之價值,關心他人之生存與發展,從又一側面反映孔子思想的人道主義特徵。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漢書·儒林傳》:孔子「究觀古今之篇籍」敘《書》、稱《樂》、論《詩》、因魯《春秋》、好《易》,「皆因近聖之事,以立先王之教。故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朱熹《論語集注》:「孔子刪《詩》、《書》、定禮、樂、贊《周易》、修《春秋》,皆傳先王之舊,而未嘗有所作也」。其句意謂傳述舊章而不創作,對古代文化既服膺又喜好。「不作」與「好古」,系孔子對終其一生之教學與學術研究生涯的概括,同時亦體現出其整理歷史文化遺產的原則及其對上古文化的基本態度。所謂「不作」,朱熹認為孔子「其事雖述,而功則倍於作矣」(同上)。然後世學者認為實際上孔子有述亦有作。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述而》:「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又見《孟子·公孫丑上》:「孔子曰:『聖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呂氏春秋》亦記載:「孔子曰:『吾何足以稱哉!勿已者,則好學而不厭,好教而不倦』」。其句意謂:默默將所見所聞記於心間,發憤學習從不滿足,教導學生不知疲倦。南宋朱熹《論語集注》:「三者已非聖人之極至,而猶不敢當,則謙而又謙之辭」。近人錢穆認為「或以本章為謙辭,實非也。」(《論語新解》)孔子於此所舉三事:其一,重在言識(記憶),不在言默,所謂「多聞,質而守之」(《禮記·緇衣》),「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論語·述而》),其二、三,則表達了孔子於求知學問的勤勉不怠和教授弟子的一腔熱忱,同時也是孔子從認識和方法對「學」與「教(教誨)」的合理總結。

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述而》:「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貴,於我如浮雲』」。漢鄭玄註:「富貴而不以義者,於我如浮雲,非己之有也」。南宋朱熹《論語集注》:「其視不義之富貴,如浮雲之無有,漠然無所動於其中也」。意謂:以不義手段佔有的財富與官位,對於我如同天際的浮雲。又見《論語》同篇:「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論語·里仁》:「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孔子於此重申其看待和求取富貴的具體原則,即須合於「義」與「仁道」,違此而獲,則被視如過眼煙雲之不足取。同時亦表明其於清貧生涯甘之如飴、安貧樂道的生活態度與襟懷。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述而》:「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漢鄭玄《論語注》:言此才,勉人於學也。南宋朱熹《論語集注》:「未得,則發憤而忘食;已得則樂之而忘憂;以是二者俯焉,日有孳孳而不知年數之不足。但自言其好學之篤耳」。近人康有為《論語注》:「忘食,則不知貧賤;忘憂,則不知苦戚;忘老,則不知死生;非至人安能至此」。其句意謂:發奮用功連吃飯也不記得(學有所獲),便高興得忘了憂慮,連入老境也未覺察。此實乃夫子自道,自勉之辭。《禮記·表記》:「子曰:『《詩》之好仁如此。鄉道而行,中道而廢,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數之不足也。俯焉,日有孳孳,斃而後已』」。其一生好學不倦,倡導積極有為,對所創立學說的實現孜孜以求,「半途而廢,吾弗能已矣」(《禮記·中庸》),是以展示了孔子自強不息,終老不疲與明達樂觀的人生態度。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朱熹註:「三人同行,其一我也,彼二人者,一善一惡,則我從其善,則我從其善而改其惡焉。是二人者,皆我師也。」(《論語集注》)劉寶楠引舊說,又提出兩解:一謂「我並彼為三人,若彼二人以我為善,我則從之;二人以我為不善,我則改之。是彼二人,皆為吾師。書洪範雲:三人占,則從二人之言。此之謂也。」一謂「三人行,本無賢愚。其有善有不善者,皆隨事所見,擇而從之改之。非謂一人善,一人不善也。既從其善,即是我師。」

君子坦盪盪,小人長戚戚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述而》。《說文》:「坦,安也。」盪盪,廣遠之稱。戚戚,時時憂慮之稱。君子通曉事理,故待人接物處世猶如在平坦大道上行走,安然而舒泰。小人心思常為物役,患得又患失,故常有戚戚之心。皇侃疏引江熙曰:「君子坦而夷任,盪然無私。小人馳兢於榮利,耿介於得失,故長為悉府也。」程子曰:「君子循理,故常舒泰;小人役於物,故多憂戚。」(見《論語集注》)《荀子·子道》篇言君子有終身之樂,無一日之憂,小人有終身之憂,無一日之樂,與此義同。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雕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子罕》:「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雕,凋謝;松柏,喻棟梁之材。朱熹引謝上蔡注曰:「士窮見節義,世亂識忠臣。」(《論語集注》)荀子則把松柏喻君子:「歲不寒無以知松柏;事不難無以見君子無日不在是。」(《荀子·大略》)《莊子·讓王》引孔子言曰:「君子通於道之謂通,窮於道之謂窮;今丘抱仁義之道以遭亂世之患,其何窮之為?故內省而不窮於道,臨難而不失其德。」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孔子名言。《論語·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論語正義》引《申鑒·雜言下》注曰:「君子樂天知命故不憂;審物明辨故不惑;定心致公故不懼。」又《論語·憲問》所記三者次序不同:「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孔子自謙其不具備知、仁、勇三者達德,而自子貢視之,孔子三道盡備,故曰:「夫子自道也。」(《憲問》)

民無信不立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顏淵》:「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此即孔子對子貢問政之答。民信之與足食足兵為孔子治邦強國之政。然可去兵去食,不可使民無信;民信則為本。此也即與孔子的殺身成仁,孟子的捨身取義有相通這處。後朱熹有曰:「民無食必死,然死者人之所必不免。無信則雖生而無以自立,不若死之為安。故寧死而不失信於民,使民亦寧死不失信於我也」。

百姓足君孰與不足

孔門名言。語出《論語·顏淵》:「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此是孔子弟子有若答魯哀公所問「年飢,用不足。如之何」時所言。也即是發揮孔子「政在使民富」(《說苑政理》)的儒家思想。孔子認為,民富在於薄稅斂「詩雲:『愷悌君子,民之父母』,未見『其子富而父母貧者也」(同上)。朱熹注為:「民富,則君不至獨貧;民貧,則君不能貧。有若深言君民一體之意,以止公之厚斂,為人上者,所宜深念也。」(《論語集注》)《荀子·富國》曰:「下貧則上貧,下富則上富。」「故明主必謹養其和,節其流、開其源,而時斟酌焉。潢然使天下必有餘,而上不憂不足。如是則上下俱富,多無所藏之,是知國計之極也。」

君子成人之美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顏淵》:「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朱熹注曰:「成者,誘掖獎勸以成其事也。」《大戴禮·曾子立事》:「君子己善,亦樂人之善也。己能,亦樂人之能也。」與孔子之意相近。

其身正,不令而行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子路》:「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雖令不從。」儒家一貫認為:為上者,「躬率以正而遇民信也。」「其上不正,遇民不信也。」(《漢書·公孫弘傳》)「是故人主之立法,先自為檢式儀表,故令行於天下。」(《淮南子·主術》)

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子路》:「子夏為莒父宰,問政。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朱熹《集注》:「見小者之為利,則所就者小,而所失者大矣。」又引程子言曰孔子深知弟子「子夏之病常在近小」,故「以切己之事告之」(同上)。《論語正義》引荀子曰:「利謂便國益民也。為政者見有大利,必宜興行,但不可見小耳」。《大戴禮記·四代》:「好見小利,妨於政。」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憲問》亦有此語。其旨「欲各專一於其職」(劉寶楠《論語正義》)。也是儒家一貫的處世態度。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論語·憲問》)後孟子又言「位卑而言高,罪也」;《中庸》也有「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均與此文相近。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衛靈公》:「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論語正義》引解:「慮之不遠,其憂即至,故曰近憂。」《荀子·大略》雲:「先事慮事,先患慮患。先事慮事謂之接,接則事猶成。先患慮患謂之豫,豫則禍不生。事至而後慮者謂之困,困則禍不可御。」而人宜遠慮歷為儒家所重。

躬自厚,而薄責於人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衛靈公》:「子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此即施「仁」於人。西漢董仲舒作了發揮:「以仁治人,義治我,躬自厚而薄責於外,此之謂也。」(《春秋繁露·仁義法》)《呂氏春秋·舉難》又曰:「故君子責人則以仁,自責則以義。責人以仁則易足,易足則得人,自責以義則難為非,難為非則行飾。」朱熹注曰:「責己得厚,故身益修;責人薄,故人易從,所
做人格言
不學禮,無以立。

己所不欲,匆施於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下信乎?傳不習乎?

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

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

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過,則匆憚改。

不遷怒,不二過。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己,不亦遠乎?

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

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巧言亂德。

巧言令色,鮮矣仁。

剛、毅、木、訥近仁。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聽其言而觀其行。

君於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不逮也。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盪;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

事君,敬其事而後其食。

禮之用,和為貴。

放於利而行,多怨。

H. 含有哲理的諺語有哪些

1、 日有所思,夜有所夢
說明意識是物質的反映。又如,我們常聽到的一些神話故事、宗教傳聞、科學幻想,也都是客觀事物的反映。不過有的是歪曲的反映,有的是虛幻的或者是誇大了的反映。

2、 天地和氣,萬物自生
宇宙之間的萬物自然生存,不以人的意志所主宰。這說明自然界是客觀存在的。

3、掩耳盜鈴
違背了物質決定意識的原理。試圖以主觀願望代替客觀現實。又如,"畫餅充飢"、"望梅止渴"、"鄭人買履"、"削足適履"等,亦屬此義。

4、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說明了物質在先、意識在後,沒有物質就不會產生反映物質的意識。充分體現了物質決定意識的原理。

5、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說明了意識正確與否,與一個人看問題的立場、觀點、方法有著直接的關系。又如,"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等,也是這個道理。

6、有志者,事竟成
說明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正確的意識,會推動事物的發展進程;反之,會阻礙事物的發展。又如,"滿招損,謙受益"、"人定勝天"、"事在人為"、"心靈手?等亦屬同理。

7、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說明同一事物,由於個人的知識結構不同,看法也就不同。例如,一張《清明上河圖》,畫家是從美學角度看的,經濟學家是從經濟發展角度看,史學家則是從社會歷史角度看的。

8、心外無物
是說物質存在於人的意識之中,意識之外無物。這與"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觀念的集合"、"眼開則花明,眼閉則花寂"等,同屬唯心主義。

9、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
說明人的肉體與精神是統一的,不可分離的。形存神存,形謝神滅,這是唯物主義觀點。又如,"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是說宇宙間萬物不是神造的,而是自身矛盾運動的結果,亦屬唯物論。

10、流水不腐,戶樞不蠹
說明物質和運動是密不可分。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物質離不開運動;物質是運動的載體,運動也離不開物質。

11、不惟上、不惟書、只惟實
這是陳雲同志的一貫主導思想,要求我們在實際工作中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反對教條主義、本本主義、經驗主義和迷信盲從的奴隸主義。也就是說要堅持唯物論,反對唯心論。

12、人兩次不能踏入同一條河

說明客觀事物是在不停地運動變化著。與此相反,有人提出"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條河",走向了極端,否定了相對靜止,是一種不可知論。

13、刻舟求劍

是用靜止的觀點看問題,違背了物質是運動、變化的觀點。又如,"守株待兔"等亦屬此類。

14、揠苗助長

說明生物成長過程是遵循一定規律的,試圖用主觀意志代替客觀規律性,必然要受到懲罰。又如,"人有多大膽,地有多高產","人的理性為自然立法"等亦屬此類。

15、天行有常,不為饒存,不為桀亡。

意指自然界的變化是有一定規律的,它不因為饒是聖王而存在,也不因為桀是暴君而消亡。又如,"鴻雁出塞北,舉止萬余里。冬季食南稻,春日復北翔。"表明生物的運動都是遵循著自然選擇、適者生存的規律。"天地之變,寒暑風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沈括)

16、艱難困苦、玉汝於成

說明尊重規律、按規律辦事,必須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這樣才能在規律的指導下,克服困難,贏得勝利。

17、劈柴不照紋,累死劈柴人

說明規律是客觀的,發揮主觀能動性,要以尊重客觀規律為基礎,否則,就不能成功。

18、量力而行

是說在實際工作中,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不做力不能及而勉強要做的事,使主觀違背客觀。

19、相反相成

是指事物自身包含著既對立、又統一的兩個方面,即矛盾。又如,"相輔相成"與此同理。
20、解放思想,實事求是

解放思想是指客觀事物不斷地變化、發展,要適應變化了的情況,就必須破除舊觀念,破除迷信盲從;實事求是就是說要從客觀實際出發,從中引出規律性,按規律辦事。這兩者是統一的,沒有實事求是的精神,思想就不可能解放;反之,思想不能適應變化了的情況,也就談不上實事求是了。

21、攻其一點,不及其餘

違背了矛盾普遍性的原理,是用一種片面觀點看問題,搞一點論,否定兩分法。又如,"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等同屬此類。

22、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體現了矛盾普遍性原理。要求我們想問題,辦事情要堅持兩點論、兩分法。又如,"兼聽則明,偏聽則暗","人無完人,金無足赤"等同屬此類。

23、塞翁失馬,安知非福

體現了矛盾同一性原理。即矛盾雙方不僅相互依存,而且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又如,"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滿招損,謙受益"、"居安思危"等都包含著矛盾同一性原理。

24、對牛彈琴

比喻不分對象,用同一方式對待不同的事物,違背了矛盾特殊性的原理。又如,"張冠李戴"、"照辦照抄"、"一刀切"、"一風吹"等同屬此類。

25、對症下葯

符合矛盾特殊性的原理,要求我們在觀察和處理問題時要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又如,"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量體裁衣"、"一把鑰匙開一把鎖"以及"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指紋,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萬物無相異"等都包含了這一原理。

26、荷花雖好,也要綠葉相扶

比喻人們在日常工作中,要善於抓主要矛盾,但也不能忽視次要矛盾,因為次要矛盾處理的好壞,直接影響著主要矛盾的解決。又如,"一個好漢三個幫"、"一個籬笆三個樁"等亦屬同理。

27、畫龍點睛

是說在工作中要善於抓重點,抓關鍵。符合主要矛盾的原理。又如,"擒賊先擒王","牽牛要牽牛鼻子","好要用在刀刃上"等同屬此理。

28、一個指頭與九個指頭

毛澤東同志常常以此來比喻成績與錯誤哪個是主要的,哪個是次要的。要求我們要善於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因為事物的性質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主要方面所決定,所以在觀察和處理問題時要分清主流與支流,九個指頭與一個指頭。

29、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違背了主、次矛盾關系的原理。不分主次,抓了次要的,丟了主要的。又如,"眉毛鬍子一把抓",亦屬此類。

30、抓好典型,兼顧一般

符合兩點論與重點論相統一的原理,要求我們實際工作中既要全面,又要善於抓重點和關鍵。又如,"統籌兼顧,適當安排"、"學會彈鋼琴"等都是這一道理。

31、本末倒置

這是違背了矛盾主次方面關系的原理,不分主流與支流,主次顛倒。又如,"喧賓奪主"、"得不償失"、"兼收並蓄"、"良莠不分"等,亦屬此類。

32、竭澤而漁

違背了事物普遍聯系的觀點。看不到事物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只顧眼前利益,忽視了事物前後相繼發展過程的長遠利益。又如,"殺雞取蛋"、"毀林種田"等,同屬此類。

33、唇亡齒寒

體現了事物普遍聯系的觀點。事物內部和事物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如同唇齒相依。又如,"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大河有水小河滿,小河無水大河干"、"螳螂捕蟬、黃雀在?等,同屬此理。

34、一著不慎,滿盤皆輸

這是說全局與局部不可分割,既要顧全大局,也不可忽視局部聯系對整體的影響作用。否則,往往因局部的失敗而釀成全局的失敗。又如,"一隻老鼠害了一鍋粥"也是這個意思。

35、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

這是說全局與局部是相互依賴、不可分割的關系。局部離不開整體,否則,就會失去它存在的意義。所以想問題、辦事情,必須著眼整體、顧全大局。又如,"國興則家昌,國破則家亡"等,同屬此理。

36、士別三日,刮目相待

這是說事物是變化、發展的。不能用一成不變的眼光看待周圍的人和事。又如,"後生可畏"、"後來者居上"以及韓非的"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等,都包含了發展的觀點。

37、看相知命

違背了聯系的客觀性,把兩種互不相乾的事情強拉硬扯在一起,臆造出一種"聯系"。又如,"喜鵲報喜,烏鴉報喪"、"彗星,不祥之照"等,同屬此類。

38、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說明事物遺傳中的一種必然聯系,即規律性。體現了內因是事物變化的根據。又如,諺語"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的兒子會打洞"也是說明這個道理。

39、故步自封 違背了發展的觀點

看不到事物的變化、發展,而是用靜止的觀點對待事物。又如,"因循守舊"、"墨守成規"、"不敢越雷池一步"以及董仲舒的"道之大原出於天,天不變,道亦不變"等,都屬於靜止的觀點。

40、師傅引入門,學藝在個人。 說明外因是通過內因起作用的。外因作用再大,也是通過內因起作用的。否則,再高手藝的匠人也"朽木難雕"。

41、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說明外部環境對事物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即外因是事物變化的條件。又如,"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名師出高徒"、"哥們義氣害死人"等都說明了外因的作用。

42、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說明在量變和質變的關系中,要分清是非,辨別善惡,權衡利害。有益的事,應持之 以恆,促使它的質變;有害的事,應防微杜漸,阻止它的轉化。

43、水滴石穿

體現了量變與質變的關系原理,即量的積累達到一定程度,會引起質的變化。又如,"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契而不舍,金石可鏤"等,同屬一理。

44、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說明新事物雖然開始比較弱小,但它符合客觀事物發展規律,具有強大生命力和廣闊的發展前途,所以最終必然戰勝舊事物。又如,"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等,也是比喻新生事物是不可戰勝的。

45、適可而止

體現了適度的原則。由於兩便只有在一定的范圍和限度內,事物才能保持原有的性質,所以,當我們需要保持事物性質的穩定時,就必須把量變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內,這就是掌握尺寸,堅持適度。又如,"過猶不及"、"物極必反"等都說的是要堅持適度原則。

46、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體現了事物發展的前進性與曲折性相統一的原理。事物發展總的趨勢前進的,發展的道路是迂迴曲折的,是前進中的曲折,在曲折中前進。這就要求我們在順利時,要想到可能出現的困難;在逆境中,要看到光明,樹立戰勝困難的信心。又如,"科學有險阻,苦戰能過關"也包含了這一原理。

47、萬變不離其宗

是說現象與本質是密切聯系、不可分割的。現象無論怎樣變化,它都是本質的表現。

I. 哲學的名言

1、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孟子·離婁下》

[解讀]愛人的人別人總是愛他,尊敬別的人別人總是尊敬他。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也往往會用同樣的態度對待你。要想受人敬愛,必須敬愛他人。恆:常常。

2、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孟子·離婁上》

[解讀]不用圓規和曲尺,就不能畫出矩形和圓形來。我們的生活,辦事情,都必須遵循一定的規章制度,否則,各行其是,准會亂了套。規矩:規和矩,校正圓形和方形的兩種工

3、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管子·牧民》

[解讀]糧倉充實,百姓才懂得禮節制度;衣食豐足,百姓才知道榮譽恥辱。物質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礎。治理國家的人,首先要考慮老百姓的生活。廩(lǐn):糧倉。實:充實。

4、差若毫釐,謬以千里。——《禮記·經解》

[解讀]事情開始時有很小的差錯,若不及時糾正,最後就會造成大的錯誤。萬事開頭難,開頭必須謹慎;搞科學研究必須精益求精,一絲不苟,否則就會造成重大損失。毫釐:為計量小單位,形容極少或極小。繆(miù):錯誤。

5、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戰國·楚·屈原《卜居》

[解讀]尺雖比寸長,但和更長的東西相比,就顯得短,寸雖比尺短,但和更短的東西相比,就顯得長;事物總有它的不足之處,智者也總有不明智的地方。人或事物各有長處和短處,不應求全責備,而應揚長避短。

6、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公孫丑下》

[解讀]擁有真理,合乎正義的就能得到更多人的幫助,違背真理、非正義的就很少得到幫助。它告訴我們,真理和正義是不可戰勝的。

7、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禮記·學記》

[解讀]如果只是獨自一個人學習而沒有朋友一起討論,就會孤陋寡聞。事實證明, 學習夥伴有益於學習的進步。

8、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解讀]富貴不能使他的心惑亂,貧賤不能使他改變節操,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只有做到了這三點才可以稱得上是大丈夫。孟子的這句話歷代相傳,激勵了無數的中華兒女

9、高岸為谷,深谷為陵。——《詩經·十月之交》

[解讀]高地變成山谷,深谷變成山陵。據科學推測,喜馬拉雅山這個地方在七千萬年以前還是一片汪洋大海,滄海變桑田,比喻世事多變。也比喻事物在一定的條件下總是向它相反的方面轉化。

50、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漢樂府·長歌行》

[解讀]時間像江河向東流入大海,一去不復返;人在年輕時不努力學習,年齡大了一事無成,那就只好空留悲傷、後悔。人生積時為日,積日為月,積月為年,看似長久。年少的時候盼望著長大,常覺得日子過得很慢,來日方長。其實,光陰似箭,日月如梭,如果任其蹉跎,則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自甘暴棄,終於要後悔也來不及。

51、百聞不如一見。——漢·班固《漢書·趙充國傳》

[解讀]聽得再多,不如親眼看到一次。指看到的比聽到的要可靠些。

52、病從口入,禍從口出。——晉·傅玄《傅子·口銘》

[解讀]病是從口裡吃進去的,禍是從口裡說出來的。這句話告誡人們說話要謹慎,說話不注意會招來禍害。處世戒多言,言多必有失。傅玄:(217——278)西晉哲學家,文學家。著有《傅子》、《傅玄集》。明朝時有人把他的作品收集編成《傅鶉觚集》。口銘:關於口的座右銘。

53、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南朝·宋·范曄《後漢書·班超傳》

[解讀]不進入老虎洞,就捉不到小老虎。比喻不親身進入險境,就不能取得重大成功。也指不經實踐就難以獲得真知。

54、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孟子·告子下》

[解讀] 人可以在憂思禍患中成長,也可以在安逸享樂中滅亡。艱苦的環境能鍛煉人,能使人更堅強地生存發展;安樂的生活容易腐蝕人,使人頹廢乃至滅亡。

熱點內容
法官司法廉潔 發布:2025-01-11 12:41:40 瀏覽:318
經濟法基礎課程感想 發布:2025-01-11 12:38:36 瀏覽:715
經濟法個人結算賬戶 發布:2025-01-11 11:51:29 瀏覽:226
月工作天數勞動法 發布:2025-01-11 11:22:39 瀏覽:454
依法治國與維穩 發布:2025-01-11 11:22:37 瀏覽:240
一元麻將群規章制度 發布:2025-01-11 10:51:36 瀏覽:808
經濟法專業可以兼學民商法專業嗎 發布:2025-01-11 10:36:34 瀏覽:600
勞動法的發展 發布:2025-01-11 09:41:38 瀏覽:404
烏蘭察布市中級人民法院 發布:2025-01-11 09:29:57 瀏覽:349
電影辯護人的法律知識 發布:2025-01-11 09:27:57 瀏覽: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