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張掖立法

張掖立法

發布時間: 2022-05-06 18:40:08

『壹』 誰知道"明清制18行省"的名字

省的名稱是沿用元代制度而來。元在全國設立11個「行中書省」,作為中央政府(
「中書省」)的派出機構。明清均沿用元制。「行中書省」簡稱「行省」,成為地
方最高一級行政單位。
民國初年,地方行政區域的劃分基本與清末相同,設立22個行省和若干特別行政區
。這些特別行政區由於政治、歷史和社會情況比較復雜,因而政制的采擇亦較特殊
。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大部分特別行政區先後改為省。

1.北洋政府的省制

省的行政長官原先名稱不一。至1913年1月頒布《劃一現行各省地方行政官廳組織
令》後,才統一稱作民政長,其行政機關為省行政公署。民政長由中央任命,總理
全省政務。開始時,不少省的民政長由都督兼任,其後,袁世凱為不使地方軍事都
督控制地方行政,便逐步任命文官充當民政長,削弱都督權勢,但實效不顯。行政
公署的組織機構為一處(總務)四司(內務、財政、教育、實業),機構及職官設
置均較簡約,規定整個行政公署的員額除司長外不得超過60人。1914年5月頒布的
《省官制》,改各省民政長為巡按使,行政公署亦改稱巡按使署。《省官制》對省
行政長官的職權作了具體規定,巡按使管轄全省民政和警備、巡防武裝;依據法律
、教令得發布省令或省單行章程,但不得與現行法令抵觸;受政府特別委任監督全
省財政和司法行政,考核財政和司法官吏。黎元洪繼袁世凱為大總統後,除於
1917年9月改巡按使為省長,巡按使署為省長公署外,制度基本未變。省長公署的
機構設置為一政務廳,下轄總務、內務、教育、實業四科,科以下又設課或股。

北洋政府時期省制中有一奇特現象,即中央政府在各省設立行政機關直接主管省內
的某些重大行政業務。如1914年9月在各省設財政廳,直轄於國務院財政部,廳長
由財政部提請大總統任命,廳長的職位有法律予以特殊保障,以便使他在省內行使
職權。實行這一制度後,各省財政(包括稅收、行政經費、預算決算等)便直接操
之於中央財政部,省只能進行監督而不能指揮其業務。1917年9月,教育部提出在
各省設教育廳,使各省教育獨立,教育廳直隸於教育部。隨後,農商部亦呈請在各
省設立實業廳,實行經濟行政獨立。這些制度的推行,目的在地方軍閥割據狀態下
,使掌握了中央政權的大軍閥確保「國家」權力的行使。但由於這些廳的廳長,是
在地方軍閥的勢力范圍下工作,如得不到省內勢力的合作便無法在當地立足,因而
機構雖設而窒礙甚多,不能達到預期目的。又加上財政與實業兩廳廳長職位均為肥
缺,地方軍閥勢在必爭,常指定親信人物逼財政部與農商部向總統提名請委,有關
的部實際上無法過問。

省制的另一重要方面是省立法機關。辛亥革命後各省臨時立法機關極不一致。至
1913年4月,頒布《省議會暫行法》,各省遂先後成立省議會。省議會議員由選舉
產生,其名額依《各省第一屆省議會議員名額表》的規定為:

直隸184 奉天64 吉林40 黑龍江40 江蘇160

安徽108 江西140 浙江152 福建96 湖北104

湖南108 山東132 河南128 山西112 陝西84

甘肅56 新疆40 四川140 廣東120 廣西76

雲南88 貴州52

直隸省包括順天府,故直隸省習稱順直省。上表中直隸省也包括熱河與察哈爾兩地
區。

選舉方法采間接選舉制,分初選與復選。初選以縣為單位進行,初選選出之人,才
是真正選舉省議員之人。選舉人資格與國會議員的選舉資格相同,即:一、年納直
接稅2元以上者;二、有值500元以上不動產者;三、有小學畢業以上文化程度者;
四、年滿21歲以上之男子;五、在選舉區內居住滿2年者。被選人資格規定應年滿
25歲以上,比選舉人之年齡要求大4歲。復選結果,由選舉監督通知當選人。當選
人接通知後,應於20日內答復是否願意擔任省議員,逾期不答,即表示不願擔任。
凡答復願意擔任的人,即給予省議員證書,為省議員。

省議員任期3年,連選可以連任。省議員不得同時作國會議員,亦不得兼任行政官
吏。

省議會每年舉行1次,每次會期為60天,必要時得延長,但最多不能超過80天。省
議會開會時通常准許外人旁聽。省議會的職權有三項:一、議決權(省單行條例
省預算決算、省稅、省債、省財產的處理等),二、監督權(受理人民行政訴願,
對違法省行政長官提出彈劾,對違法納賄的省內官吏提請省行政長官重辦,對本省
行政事項提出質問書);三、建議權,包括提出行政性建議及答復省行政長官的咨
詢。省議會的決議咨送省行政長官公布執行,省行政長官如認為議決不當,可於5
日內咨請省議會復議;如認為議決案違背現行法律,可咨達省議會撤銷該項決議。
省行政機關對省立法機關的這種制約措施,省立法機關對此亦可進行反制約,即向
國家最高司法機關提出訴訟。

1913年6月,資產階級革命派發起反袁「二次革命」,以江西省為首義地區。袁世
凱一邊派兵鎮壓,一邊著手摧殘資產階級議會制度。8月6日,袁世凱下令解散江西
省議會,並停止用兵各省的省議會。8日,解散廣東省議會。16日,又解散湖南省
議會。「二次革命」完全失敗後,袁世凱於11月悍然下令取消國民黨籍的國會議員
和各省議會議員資格,接著又因候補議員中多數為國民黨員便又下令國民黨籍的候
補議員資格亦被取消,致使國會與省議會均因不滿法定人數而不能正式開會議事。
1914年1月10日,袁世凱宣布停止國會議員職務,2月28日,又下令解散各省省議會


袁世凱死後,黎元洪在1916年8月1日重開國會後,於同月14日令各省省議會應於
10月1日由各省行政長官召集復會,但各省議會並未完全恢復。即使恢復了的省議
會,也往往出於地方軍閥的需要,成為他們封建割據的工具。

宋元明清時期

www.GSCN.com.cn 2005-7-24 17:23:46 來源:甘肅省人民政府

【字型大小:大 中 小】 【背景色 】 【留言】 【評論】

宋金遼時期,行政區劃大體是路、州(府)、縣三級制。北宋初分全國為10道,至道三年(公元997 年)改10道為15路(後增為26路),甘肅屬陝西路。但宋代的路與唐代的道有所不同。宋初的路是財政區兼有監察的職能,後來才逐漸變成地方最高一級建制。路設轉運使司掌財賦、民政(長官為轉運使);安撫使司掌管軍事(長官為經略安撫使);提舉常平司掌市舶茶馬(長官為提舉常平使);提點刑獄司掌司法(長官為提刑按察使)。四司互不統屬,各自直屬中央。宋仁宗慶歷元年(公元1041年),分陝西沿邊為秦鳳、涇原、環慶、鹿延4 路(前3 路在甘肅境)。宋神宗熙寧五年(公元1072 年),增置熙河路。後幾經變化,省境共置永興軍路、秦鳳路2 路,轄21州(府、軍)、51縣(監、尉司)。永興軍路(治京兆府,今陝西省西安市)。在本省的轄區有慶陽府、環州、銀州、寧州。秦鳳路(治秦州,今天水市北道鎮),轄秦州、成州、鳳州、階州、渭州、涇州、原州、會州、熙州、河州、鞏州(原為通遠軍)、岷州、蘭州、洮州、西寧州、德順軍(今靜寧縣)、鎮戎軍(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縣)。軍,在宋代設於軍事安沖之地,系與府、州同級的行政區劃。11世紀初葉,黨項族西夏(公元1038年-公元1227年)崛起,於宋仁宗明道元年建國,都興慶府(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轄區有22州,其中在甘肅境內的有甘(西夏改為宣化府)、涼(西夏改為西涼府)、肅、瓜、沙、會等6 州。西夏的統治約有190 年之久,後為蒙古所滅。南宋時,甘肅大部隸屬金朝。屬南宋利州西路(北宋時稱秦鳳路)的有文州、階州、西和州(今西和、禮縣)、鳳州、同慶府(今成縣)、天水軍(紹興初因秦州為金佔領,遂置南天水縣、北天水縣,嘉定元年即公元1208年改縣為軍,今天水市)。金朝,在甘肅境置4 路、16州(府)、50個縣。鳳翔路(治鳳翔府,今陝西省鳳翔縣),領德順州(宋為德順軍,但轄區擴大,包括今靜定、庄浪縣和寧夏回族自治區的隆德縣西北部)、平涼府、鎮戎州(原鎮戎軍)、秦州。慶原路(治慶陽府,今慶陽縣),領慶陽府、環州 、寧州、原州、涇州。臨洮路(治臨洮府,今臨洮縣),統轄臨洮府、積石州(原為積石軍溪哥城)、洮州、蘭州、鞏州(今定西、隴西、通渭縣)、會州(今靖遠縣)、河州。
元代,甘肅行政區劃大體是省、路、府(州)、縣四級制。元朝政府為加強中央集權的封建統治,除設中央直轄區腹里(包括山東、山西、河北)外,分全國為11個行中書省,管轄所屬路、州、府的政務。在我國行政史上,首創行省制度。行省創建之初,系中央最高一級建制。元世祖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甘肅正式設省,稱「甘肅等處行中書省」(長官為平章政事),簡稱甘肅行省,治所在甘州路的甘州(今張掖市)。省轄7 路、5 個直隸州、4 個府、22屬州、24縣。省境東部地區屬陝西行省。另外還置河西隴北道肅政廉訪司,主掌監察,隸屬於陝西諸道行御史台。屬甘肅行省的有甘州路、永昌路(原涼州)、肅州路、沙州路、亦集乃路(今內蒙古自治區額濟納旗)、寧夏府路、兀刺海路。2 個直隸州是:山丹州(元初為阿只吉大王封地,至元二十二年升為州)、西寧州。5 個屬州是:西涼州(隸屬永昌路)、瓜州(隸屬沙州路)、靈州(隸屬寧夏府路)、鳴沙州(隸屬寧夏府路)、應理州(隸屬寧夏府路)。省境東部隸屬於陝西行省的有:涇州、開成州(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縣)、應浪州、河州路(屬土番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洮州、岷州、鐵州(今岷縣東)、鞏昌等處總帥府(統鞏昌、平涼、臨洮、慶陽府,秦隴、寧、環、金、蘭、會、徽、階、成、靜寧、寧西、鎮遠、西和等州)。

明初,沿用元朝的行省制。明太祖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置陝西等處行中書省(轄甘肅)。明太祖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鑒於行中書省職權太重,為防止唐末出現的方鎮割據局面,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廢除行省制,在原行省的基礎上,設承宣布政使司,實行司法、行政、軍事分立,各不統屬,三司互相也不得兼任,即承宣布政使司(長官為布政使),掌全省民政與財政,提刑按察使司(長官為提型按察使)掌司法、監察,都指揮使司(長官為都指揮使)掌軍事。全國共設13布政使司,加上兩京即京師(北直隸)、南京(南直隸)共15個政區(簡稱司,俗稱省),實行省、府(州)、縣三級制。甘肅屬陝西承宣布政使司管轄。原甘肅境內共設置5 府、9 州(隸屬於府)、50縣。5 府是慶陽府、平涼府、鞏昌府、臨洮府、靈州(直隸州)。9 個屬州是:寧州(隸屬慶陽府)、涇州、靜寧州、固原州(以上3 州屬平涼府)、秦州、階州、徽州(以上3 州屬鞏昌府)、蘭州、河州(以上2 州屬臨洮府)。除府(直隸州)、屬州、縣外,還設有衛、所。按照明的定製,衛、所設於邊境和要害地區,在邊境重鎮設行都指揮使司,每省設一都指揮使司。衛、所實行軍屯,屬軍事機關,但後來在邊境地區衛、所也兼理民政。甘肅境共設21衛、9 個千戶所,即洮州衛(故治在今臨潭縣東)、岷州衛(今岷縣)、寧夏衛、寧夏前衛、寧夏左屯衛、寧夏右屯衛(今寧夏寧朔縣)、寧夏後衛(今寧夏靈武縣東南)、寧夏中衛(今寧夏中衛縣)、靖虜衛(今靖遠縣,以上屬陝西都指揮使司)、甘州左衛(今張掖市)、甘州右衛(今張掖市)、甘州 中衛、甘州前衛、甘州後衛、肅州衛(今酒泉市)、山丹衛(今山丹縣)、永昌衛(元為永昌路)、涼州衛(今武威市)、鎮番衛(今民勤縣)、庄浪衛(今永登縣南)、西寧衛、沙州衛(今敦煌縣西,以上屬陝西行都指揮使司)、赤金蒙古衛(今玉門西北赤金堡)、罕東衛(今酒泉市西南)。9 個千戶所是:西固城守御千戶所(岷州衛)、靈州守御千戶所、興武守御千戶所(寧夏衛)、韋州守御千戶所(寧夏衛)、平虜實御千戶所、碾伯守御千戶所、鎮夷實1御千戶所(寧夏衛)、古浪守御千戶所、高台守御千戶所。另外,屬於明朝九個重鎮的有:寧夏(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固原(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縣)、甘肅(今張掖市)。

清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是省、府(直隸州、直隸廳)、縣(散州、散廳)三級制。清初,分全國為18行省。清聖祖康熙六年(公元1664年)設陝西左、右布政使司,右布政使司駐鞏昌(今隴西)。康熙六年(公元1647年)改陝西右布政使為鞏昌布政使司。次年,又改鞏昌布政使司為甘肅布政使司,同時將治所從鞏昌移至蘭州。清代的省制雖因襲明制,但進一步完善,其特點是有了主持一省軍政事務的最高長官巡撫(巡撫之制始於明朝,但無一定之轄區),巡撫之上設有總理一省或數省軍政事務的總督,且省內設有管理各種事務的司道。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裁行都指揮使司及諸衛、所。清高宗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裁甘肅巡撫(原駐寧夏,順治五年即公元1648年遷至蘭州),以陝北總督行巡撫事,並遷陝甘肅督置至蘭州。當時甘肅轄區除包括今新疆、青海、寧夏一部分外,大體上和今甘肅的境域相同。可以說甘肅的行政區域,奠定於兩漢,正式於元代,完成清朝。清德宗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從甘肅分出新疆單獨建省。侖置以後的甘肅省轄8 府 6直隸州、1 直隸廳、61縣。8 府是:蘭州府、平涼府、鞏昌府、慶陽府、寧夏府、西寧府、涼州府、甘州府。6 直隸州(與府同級)是:涇州、固原州、階州、秦州、肅州、安西州。1 個直隸廳(與府同級,在省數民族聚居地區設置,不領縣),即化平川直隸廳(平涼、華亭、固原、隆德4 州縣地)。除了直隸廳,全省還設8 個屬廳(散廳,隸屬於府,不領縣);洮州廳(屬鞏昌府,今臨潭縣)、庄浪廳(屬涼州府,今永登縣南)、撫彝廳(屬甘州府,今臨澤縣)、寧靈廳(寧夏府,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貴德廳(屬西寧府,今青海省貴德縣)、循化廳(屬西寧府,今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丹噶爾廳(屬西寧府,今青海省湟源縣)、巴燕戎格廳(屬西寧府,今青海省化隆縣)。另外,青海北部的額魯特蒙左部5 部29旗,南部藏族40個土司,由西寧辦事大臣管轄。西寧辦事大臣受甘肅省節制。清朝在地方也設有監察區。甘肅省的監察區是6 道:平慶涇固化道(治所平涼府)、甘涼道(治所甘州)、安肅首(治所安西州)、鞏秦階道(治所秦州)、寧夏道(治所寧夏府)、寧道(治所西寧府)。
宋元明清時期

www.GSCN.com.cn 2005-7-24 17:23:46 來源:甘肅省人民政府

【字型大小:大 中 小】 【背景色 】 【留言】 【評論】

宋金遼時期,行政區劃大體是路、州(府)、縣三級制。北宋初分全國為10道,至道三年(公元997 年)改10道為15路(後增為26路),甘肅屬陝西路。但宋代的路與唐代的道有所不同。宋初的路是財政區兼有監察的職能,後來才逐漸變成地方最高一級建制。路設轉運使司掌財賦、民政(長官為轉運使);安撫使司掌管軍事(長官為經略安撫使);提舉常平司掌市舶茶馬(長官為提舉常平使);提點刑獄司掌司法(長官為提刑按察使)。四司互不統屬,各自直屬中央。宋仁宗慶歷元年(公元1041年),分陝西沿邊為秦鳳、涇原、環慶、鹿延4 路(前3 路在甘肅境)。宋神宗熙寧五年(公元1072 年),增置熙河路。後幾經變化,省境共置永興軍路、秦鳳路2 路,轄21州(府、軍)、51縣(監、尉司)。永興軍路(治京兆府,今陝西省西安市)。在本省的轄區有慶陽府、環州、銀州、寧州。秦鳳路(治秦州,今天水市北道鎮),轄秦州、成州、鳳州、階州、渭州、涇州、原州、會州、熙州、河州、鞏州(原為通遠軍)、岷州、蘭州、洮州、西寧州、德順軍(今靜寧縣)、鎮戎軍(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縣)。軍,在宋代設於軍事安沖之地,系與府、州同級的行政區劃。11世紀初葉,黨項族西夏(公元1038年-公元1227年)崛起,於宋仁宗明道元年建國,都興慶府(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轄區有22州,其中在甘肅境內的有甘(西夏改為宣化府)、涼(西夏改為西涼府)、肅、瓜、沙、會等6 州。西夏的統治約有190 年之久,後為蒙古所滅。南宋時,甘肅大部隸屬金朝。屬南宋利州西路(北宋時稱秦鳳路)的有文州、階州、西和州(今西和、禮縣)、鳳州、同慶府(今成縣)、天水軍(紹興初因秦州為金佔領,遂置南天水縣、北天水縣,嘉定元年即公元1208年改縣為軍,今天水市)。金朝,在甘肅境置4 路、16州(府)、50個縣。鳳翔路(治鳳翔府,今陝西省鳳翔縣),領德順州(宋為德順軍,但轄區擴大,包括今靜定、庄浪縣和寧夏回族自治區的隆德縣西北部)、平涼府、鎮戎州(原鎮戎軍)、秦州。慶原路(治慶陽府,今慶陽縣),領慶陽府、環州 、寧州、原州、涇州。臨洮路(治臨洮府,今臨洮縣),統轄臨洮府、積石州(原為積石軍溪哥城)、洮州、蘭州、鞏州(今定西、隴西、通渭縣)、會州(今靖遠縣)、河州。
元代,甘肅行政區劃大體是省、路、府(州)、縣四級制。元朝政府為加強中央集權的封建統治,除設中央直轄區腹里(包括山東、山西、河北)外,分全國為11個行中書省,管轄所屬路、州、府的政務。在我國行政史上,首創行省制度。行省創建之初,系中央最高一級建制。元世祖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甘肅正式設省,稱「甘肅等處行中書省」(長官為平章政事),簡稱甘肅行省,治所在甘州路的甘州(今張掖市)。省轄7 路、5 個直隸州、4 個府、22屬州、24縣。省境東部地區屬陝西行省。另外還置河西隴北道肅政廉訪司,主掌監察,隸屬於陝西諸道行御史台。屬甘肅行省的有甘州路、永昌路(原涼州)、肅州路、沙州路、亦集乃路(今內蒙古自治區額濟納旗)、寧夏府路、兀刺海路。2 個直隸州是:山丹州(元初為阿只吉大王封地,至元二十二年升為州)、西寧州。5 個屬州是:西涼州(隸屬永昌路)、瓜州(隸屬沙州路)、靈州(隸屬寧夏府路)、鳴沙州(隸屬寧夏府路)、應理州(隸屬寧夏府路)。省境東部隸屬於陝西行省的有:涇州、開成州(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縣)、應浪州、河州路(屬土番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洮州、岷州、鐵州(今岷縣東)、鞏昌等處總帥府(統鞏昌、平涼、臨洮、慶陽府,秦隴、寧、環、金、蘭、會、徽、階、成、靜寧、寧西、鎮遠、西和等州)。

明初,沿用元朝的行省制。明太祖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置陝西等處行中書省(轄甘肅)。明太祖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鑒於行中書省職權太重,為防止唐末出現的方鎮割據局面,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廢除行省制,在原行省的基礎上,設承宣布政使司,實行司法、行政、軍事分立,各不統屬,三司互相也不得兼任,即承宣布政使司(長官為布政使),掌全省民政與財政,提刑按察使司(長官為提型按察使)掌司法、監察,都指揮使司(長官為都指揮使)掌軍事。全國共設13布政使司,加上兩京即京師(北直隸)、南京(南直隸)共15個政區(簡稱司,俗稱省),實行省、府(州)、縣三級制。甘肅屬陝西承宣布政使司管轄。原甘肅境內共設置5 府、9 州(隸屬於府)、50縣。5 府是慶陽府、平涼府、鞏昌府、臨洮府、靈州(直隸州)。9 個屬州是:寧州(隸屬慶陽府)、涇州、靜寧州、固原州(以上3 州屬平涼府)、秦州、階州、徽州(以上3 州屬鞏昌府)、蘭州、河州(以上2 州屬臨洮府)。除府(直隸州)、屬州、縣外,還設有衛、所。按照明的定製,衛、所設於邊境和要害地區,在邊境重鎮設行都指揮使司,每省設一都指揮使司。衛、所實行軍屯,屬軍事機關,但後來在邊境地區衛、所也兼理民政。甘肅境共設21衛、9 個千戶所,即洮州衛(故治在今臨潭縣東)、岷州衛(今岷縣)、寧夏衛、寧夏前衛、寧夏左屯衛、寧夏右屯衛(今寧夏寧朔縣)、寧夏後衛(今寧夏靈武縣東南)、寧夏中衛(今寧夏中衛縣)、靖虜衛(今靖遠縣,以上屬陝西都指揮使司)、甘州左衛(今張掖市)、甘州右衛(今張掖市)、甘州 中衛、甘州前衛、甘州後衛、肅州衛(今酒泉市)、山丹衛(今山丹縣)、永昌衛(元為永昌路)、涼州衛(今武威市)、鎮番衛(今民勤縣)、庄浪衛(今永登縣南)、西寧衛、沙州衛(今敦煌縣西,以上屬陝西行都指揮使司)、赤金蒙古衛(今玉門西北赤金堡)、罕東衛(今酒泉市西南)。9 個千戶所是:西固城守御千戶所(岷州衛)、靈州守御千戶所、興武守御千戶所(寧夏衛)、韋州守御千戶所(寧夏衛)、平虜實御千戶所、碾伯守御千戶所、鎮夷實1御千戶所(寧夏衛)、古浪守御千戶所、高台守御千戶所。另外,屬於明朝九個重鎮的有:寧夏(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固原(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縣)、甘肅(今張掖市)。

清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是省、府(直隸州、直隸廳)、縣(散州、散廳)三級制。清初,分全國為18行省。清聖祖康熙六年(公元1664年)設陝西左、右布政使司,右布政使司駐鞏昌(今隴西)。康熙六年(公元1647年)改陝西右布政使為鞏昌布政使司。次年,又改鞏昌布政使司為甘肅布政使司,同時將治所從鞏昌移至蘭州。清代的省制雖因襲明制,但進一步完善,其特點是有了主持一省軍政事務的最高長官巡撫(巡撫之制始於明朝,但無一定之轄區),巡撫之上設有總理一省或數省軍政事務的總督,且省內設有管理各種事務的司道。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裁行都指揮使司及諸衛、所。清高宗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裁甘肅巡撫(原駐寧夏,順治五年即公元1648年遷至蘭州),以陝北總督行巡撫事,並遷陝甘肅督置至蘭州。當時甘肅轄區除包括今新疆、青海、寧夏一部分外,大體上和今甘肅的境域相同。可以說甘肅的行政區域,奠定於兩漢,正式於元代,完成清朝。清德宗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從甘肅分出新疆單獨建省。侖置以後的甘肅省轄8 府 6直隸州、1 直隸廳、61縣。8 府是:蘭州府、平涼府、鞏昌府、慶陽府、寧夏府、西寧府、涼州府、甘州府。6 直隸州(與府同級)是:涇州、固原州、階州、秦州、肅州、安西州。1 個直隸廳(與府同級,在省數民族聚居地區設置,不領縣),即化平川直隸廳(平涼、華亭、固原、隆德4 州縣地)。除了直隸廳,全省還設8 個屬廳(散廳,隸屬於府,不領縣);洮州廳(屬鞏昌府,今臨潭縣)、庄浪廳(屬涼州府,今永登縣南)、撫彝廳(屬甘州府,今臨澤縣)、寧靈廳(寧夏府,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貴德廳(屬西寧府,今青海省貴德縣)、循化廳(屬西寧府,今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丹噶爾廳(屬西寧府,今青海省湟源縣)、巴燕戎格廳(屬西寧府,今青海省化隆縣)。另外,青海北部的額魯特蒙左部5 部29旗,南部藏族40個土司,由西寧辦事大臣管轄。西寧辦事大臣受甘肅省節制。清朝在地方也設有監察區。甘肅省的監察區是6 道:平慶涇固化道(治所平涼府)、甘涼道(治所甘州)、安肅首(治所安西州)、鞏秦階道(治所秦州)、寧夏道(治所寧夏府)、寧道(治所西寧府)。

宋元明清時期

www.GSCN.com.cn 2005-7-24 17:23:46 來源:甘肅省人民政府

【字型大小:大 中 小】 【背景色 】 【留言】 【評論】

宋金遼時期,行政區劃大體是路、州(府)、縣三級制。北宋初分全國為10道,至道三年(公元997 年)改10道為15路(後增為26路),甘肅屬陝西路。但宋代的路與唐代的道有所不同。宋初的路是財政區兼有監察的職能,後來才逐漸變成地方最高一級建制。路設轉運使司掌財賦、民政(長官為轉運使);安撫使司掌管軍事(長官為經略安撫使);提舉常平司掌市舶茶馬(長官為提舉常平使);提點刑獄司掌司法(長官為提刑按察使)。四司互不統屬,各自直屬中央。宋仁宗慶歷元年(公元1041年),分陝西沿邊為秦鳳、涇原、環慶、鹿延4 路(前3 路在甘肅境)。宋神宗熙寧五年(公元1072 年),增置熙河路。後幾經變化,省境共置永興軍路、秦鳳路2 路,轄21州(府、軍)、51縣(監、尉司)。永興軍路(治京兆府,今陝西省西安市)。在本省的轄區有慶陽府、環州、銀州、寧州。秦鳳路(治秦州,今天水市北道鎮),轄秦州、成州、鳳州、階州、渭州、涇州、原州、會州、熙州、河州、鞏州(原為通遠軍)、岷州、蘭州、洮州、西寧州、德順軍(今靜寧縣)、鎮戎軍(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縣)。軍,在宋代設於軍事安沖之地,系與府、州同級的行政區劃。11世紀初葉,黨項族西夏(公元1038年-公元1227年)崛起,於宋仁宗明道元年建國,都興慶府(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轄區有22州,其中在甘肅境內的有甘(西夏改為宣化府)、涼(西夏改為西涼府)、肅、瓜、沙、會等6 州。西夏的統治約有190 年之久,後為蒙古所滅。南宋時,甘肅大部隸屬金朝。屬南宋利州西路(北宋時稱秦鳳路)的有文州、階州、西和州(今西和、禮縣)、鳳州、同慶府(今成縣)、天水軍(紹興初因秦州為金佔領,遂置南天水縣、北天水縣,嘉定元年即公元1208年改縣為軍,今天水市)。金朝,在甘肅境置4 路、16州(府)、50個縣。鳳翔路(治鳳翔府,今陝西省鳳翔縣),領德順州(宋為德順軍,但轄區擴大,包括今靜定、庄浪縣和寧夏回族自治區的隆德縣西北部)、平涼府、鎮戎州(原鎮戎軍)、秦州。慶原路(治慶陽府,今慶陽縣),領慶陽府、環州 、寧州、原州、涇州。臨洮路(治臨洮府,今臨洮縣),統轄臨洮府、積石州(原為積石軍溪哥城)、洮州、蘭州、鞏州(今定西、隴西、通渭縣)、會州(今靖遠縣)、河州。
元代,甘肅行政區劃大體是省、路、府(州)、縣四級制。元朝政府為加強中央集權的封建統治,除設中央直轄區腹里(包括山東、山西、河北)外,分全國為11個行中

『貳』 破壞張掖丹霞地貌為何須依法重罰

去過甘肅張掖,才知道彩色丹霞和窗欞狀宮殿式丹霞究竟有多美。但有些人的形跡太「醜陋」,為了一己之樂,有些人連人間奇觀、稀世美景也敢破壞。

據報道,8月28日,兩段遊客踩踏七彩丹霞岩體的視頻在網路熱傳。視頻顯示,兩名男子和一名女子行走在七彩丹霞岩體的表面,其中一名黑衣男子把鞋脫掉拎在手裡,光腳踩在岩面上。視頻之外還有一名錄視頻的男子,光著腳踢起岩體表面的沙土,並不時在嘴裡說著「我破壞了六千年的(原始地貌)」。目前,破壞張掖丹霞地貌的四名涉事人員,已有兩人到張掖市臨澤縣公安局自首。

從執法先例看,對類似破壞景區環境的處罰,大多「流於形式」。2017年,貴州一男子在潛龍洞景區內三腳踢斷萬億年鍾乳石,最後只被處以500元罰款,行政拘留10日。在青海年保玉則國家公園,整個景區禁止扎營,巡邏抓到後僅罰款1000元。這樣的處罰力度,很難說能對一些不文明的遊客有約束效力。結果是,那些被踢斷的鍾乳石再也生長不起來,而美景如畫的年保玉則公園,因為環境破壞嚴重,已從今年4月10日起停止接待遊客。

從法律經濟學來說,過低的成本,是對違法行為的放縱。因此提高違法成本,才能有效遏制違法沖動。一個典型事例便是,環境行政處罰之前實行「一事不再罰款」時,一些違法排污者寧可被一次性罰款也不停止排污,而新《環保法》設置了「按日計罰」制度後,經抽樣調查,處罰後的改正率在85%以上,有的地方甚至達到95%。

同樣,對於破壞風景名勝區的不文明行為,理應通過國家、地方立法等形式,給予從「天價罰款」到列入旅遊「黑名單」等處罰。如果造成了實質性損害後果,對不文明的遊客,還應當啟動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讓其承擔民事責任,依法從重處罰。

優美的自然環境,不能淪為娛樂「垃圾場」。從立法到執法聯合發力,讓違法者受到應有重罰,既是對「破壞者」的懲罰,也是對大眾的警示和教育,才能給類似事件畫上句號。

來源:新京報

『叄』 中國歷史上誰是第一個皇帝和最後一個皇帝,共有多少皇帝每個皇帝分別做了幾年

1、第一個皇帝是秦始皇

秦始皇嬴政(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嬴姓,趙氏或秦氏 。秦莊襄王和趙姬之子。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首次完成中國大一統的政治人物,也是中國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

2、最後一個皇帝是溥儀

愛新覺羅·溥儀(1906年2月7日—1967年10月17日),清朝末代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皇帝。

3、在中國歷史上一共出現了83個王朝,共有559個帝王。在位時間就不一一例舉了。

在位最長的五位皇帝是清朝康熙皇帝在位61年、清朝乾隆皇帝在位60年、漢武帝在位54年、明朝萬曆皇帝在位48年、明朝嘉靖皇帝在位45年。

(3)張掖立法擴展閱讀

中國自秦始皇開始,「皇帝」一詞替代「王」成了天子的最高尊號 。中國自秦朝之後的君主雖然大多數以皇帝為尊號,但仍有相當部分的君主不稱皇帝。

比如西楚霸王項羽、前秦天王苻堅、十六國北燕和西涼的君主、五代十國吳越及荊南這樣的半獨立政權、太平天國的洪秀全等。

『肆』 僱主賠償僱工和第三者的關系

(五)雇員在從事僱傭活動中遭受損害的,僱主和財產所有權人承擔賠償責任。折鋒慶系張掖市糧油加工廠職工。經折鋒慶申請,張掖市糧油加工廠研究同意,將其1984年修建的門點三間承包給折鋒慶從事飲食經營,承包期一年。因經營需要,折鋒慶經張掖市糧油加工廠同意後,對房屋進行了裝修。2000年3月,張掖市糧油加工廠要求折鋒慶騰出房屋。同年3月6日,折鋒慶僱用張建偉搬運該房屋的物品時,由於該房屋年久失修,大梁腐朽,房頂塌落,將張建偉壓在屋內,經折鋒慶等人搶救,才將張建偉救出。張建偉以折鋒慶、張掖市糧油加工廠為被告起訴後,經法院審理認為,折鋒慶系張掖市糧油加工廠的職工,二者雖簽定了門點承包經營責任書,但房屋所有權屬於張掖市糧油加工廠,作為房屋的所有權人,理應對其所有的房屋負有管理維修之責任,現因房屋大梁腐朽,致使屋頂塌落,造成張建偉損傷結果的發生,應依法承擔相應的民事賠償責任。折鋒慶承租經營時,對房屋存在的安全隱患,張掖市糧油加工廠並未告知折鋒慶。折鋒慶作為倒塌房屋的實際管理者,又是張建偉搬遷該屋內屬折鋒慶私人的裝璜物品的實際受益者,在本案中也應負相應的賠償責任。故判決兩被告賠償張建偉的醫療費、營養費、護理費、誤工費,殘廢人生活補助金、鑒定費、交通費合計26385.54元。
本案中張建偉與折鋒慶之間形成僱用關系,雇員張建偉是在從事僱傭活動中遭受損害的,僱主折鋒慶和財產所有權人張掖市糧油加工廠承擔賠償責任。此案於 2002年3月審理,對於僱工損害賠償當時沒有明確法律規定,故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一百一十九條、第一百三十四條一款七項之規定進行判決。
三、審判實踐中僱工人身損害賠償案件中有待探討的幾個問題
1、僱工人身損害賠償案件中適用的原則
首先,僱主對僱工在完成受僱工作中所受損害承擔的民事責任,是一種侵權責任,而非合同責任。理由是,僱工要求賠償的權利不是基於合同產生的,而是基於勞動保護所享有的;僱主所應承擔的責任也不是因其違反僱用合同的所產生的義務,而是因其違反了法律賦予的一切不得損害他人合法權益的普遍義務。僱主所侵犯的權利客體是雇員的人身權和財產權,而不是僱工的債權。其次,僱主對雇員在從事僱用合同規定的生產經營活動所受損害具體承擔的侵權民事責任,是無過錯責任。不適用過錯責任原則,我國《勞動法》規定,勞動者與用人單位建立勞動關系,勞動者享有受勞動保護的權利。用人單位對其勞動者在勞動過程中遭受損害的,用人單位就必須承擔工傷待遇。這種補償具有無過錯責任的性質。雇員與僱主的民事地位平等。僱工也是社會主義勞動者,無論勞動者的就業形式如何,同樣也應當享有受勞動保護的權利。因此,雇員在完成僱主的工作中受害,同樣應按無過錯責任的原則處理。再次,僱主責任為無過錯責任有利於保護僱工的利益。從僱主與僱工的經濟地位來看,僱主明顯優於僱工。僱工在從事僱用合同規定的生產經營活動中受到損害,在一般情況下,僱工很難證明僱主有過錯的,而且有時僱主確實也無過錯。如果認定僱主不承擔責任,將極不利於保護僱工的合法權益,不符合民法的公平原則。另外,僱主承擔無過錯責任有充分的根據:一是僱主的僱傭行為是意外傷害的來源;二是在一定程度上只有僱主可能控制這些危險;三是由獲得利益者負擔危險是公平原則的要求;
2、僱工人身損害賠償案件中的舉證責任的承擔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4條規定的八種特殊侵權糾紛中沒有個人僱工人身損害賠償一項,但是一項制度、規定,它不可能包羅萬象,也不可能十全十美,因此,立法上的紕漏在任何時候都是在所難免的。但在實踐中,我們應當掌握其立法精神、原理並應用這種立法精神、原理去解決實際問題。我認為個人僱工人身損害賠償是一類特殊的人身侵權糾紛案,應當按照特殊侵權糾紛的舉證規則分配各方當事人的舉證責任。作為受到人身損害的僱工,其只要能夠舉證證明與僱主的僱傭關系成立及其損害後果發生在為僱主做工的過程中就行了。而僱主的舉證責任則在於舉證證明(一)因不可抗力造成僱工傷亡的;(二)僱工因犯罪或者違反治安管理傷亡的;(三)僱工醉酒導致傷亡的;(四)僱工自殘自殺的四種法定免責事由的存在,否則就由僱主承擔賠償責任。
3、僱工人身損害賠償案件中的賠償依據和標准
個人僱工人身損害賠償的依據和標准不應當適用工傷保險的規定,而應按《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等相關司法解釋規定的人身損害賠償的有關標准進行計算。因為《工傷保險條例》是一部行政法規,它所規定的工傷保險待遇是一種經濟補償而不是損害賠償。它的第一條規定:「為了保障因工作遭受事故傷害或者患職業病職工獲得醫療救治和經濟補償,促進工傷預防和職業康復,分散用人單位的工傷風險,制定本條例。」其規定的工傷保險待遇標准和民事賠償標准相比也是偏低的。不能因個人僱工法律關系與勞動法意義上的勞動關系相同而類推適用《工傷保險條例》的規定。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保護僱工作為受人僱傭的勞動者的合法權益。

『伍』 浪費水的壞處

1.沒水喝,渴死2.我國是一個水資源緊缺的國家。據統計,我國人均水資源佔有量僅相當於世界人均水資源佔有量的1/4;在全國600多個城市中,有400多個城市存在供水不足的問題,其中缺水比較嚴重的城市有110個,全國城市缺水年總量達60億立方米。專家預測,中國人口在2030年將達到16億的高峰,屆時人均水資源量僅有1750立方米,中國將成為嚴重缺水的國家。

全國節約用水辦公室常務副主任、水利部水資源司司長吳季松認為,目前我國水資源狀況屬於「中度短缺」,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是管理問題,缺乏對全面節水的管理。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核心是提高用水效率,《水法》把節約用水放在突出位置,確定了建立「節水型社會」的總目標。所以,實現水資源供需平衡的關鍵是建設節水型社會———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在工農業用水和城市生活用水的方方面面,大力提高水的利用率,使「水危機」的意識深入人心,形成人人愛護水,時時處處節水的局面。我國水資源管理的目標就是通過節水型社會的建設,達到水資源的供需平衡,或者說,達到供需平衡意義上的「不缺水」。節水型社會的建設勢在必行。因其意義之重大,有的專家甚至稱之為一場關繫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革命」。

今年9月,吳季松曾專門考察了與我國水資源狀況、經濟發展程度類似的南非和伊朗,這兩個國家都通過水資源的有效管理、節約用水,基本實現了水資源供需平衡。他強調說,對一個地區而言,從維持可持續發展的最低標准———人均水資源300立方米,直到3000立方米的豐水標准之間都可以算是「缺水」狀況。國際經驗表明,只要有正確的用水觀念、科學的用水制度和合理的用水方式,在「缺水」狀況下也完全能做到供需平衡。反之,即使人均水資源量超過3000立方米,如果大量浪費,不有效治理污染,仍然可能達不到水資源的供需平衡。

方興未艾的系統工程

「節水型社會建設是一場社會革命,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要創新和建設節水的制度、節水的經濟、節水的科學技術和節水的文化。」為穩步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水利部選定了三個不同類型的地區進行試點:地處西部乾旱少雨的甘肅張掖市,水資源相對豐沛的四川綿陽市,嚴重缺水的遼寧大連市。

先期開展試點工作的張掖市已取得初步成效。黑河的分水成功,就是張掖節水型社會建設標志性成果之一。黑河是我國第二大內陸河,張掖居其中游,其下游的內蒙古額濟納綠洲,因上游來水大幅度減少導致生態環境嚴重惡化。按照國家啟動的黑河治理應急方案,張掖要削減黑河引水量5.8億立方米,這對於「有水則綠洲、無水則荒漠」的張掖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然而,在張掖節水型社會建設中,人們的節水意識普遍提高,並且通過調整產業結構、種植結構,開展灌區節水改造和用水制度改革。

建立節水制度是節水管理的重點。據介紹,水利部正在積極組織水資源管理法規修訂和起草工作。《水利工程供水價格管理辦法》已經出台,《取水許可制度實施辦法》已報國務院審查,《節約用水管理條例》起草工作已完成,《水資源費徵收管理辦法》正在開展前期調研。

與此同時,地方水資源立法工作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廣東、江蘇出台了水資源管理條例,天津、山東出台了節約用水管理辦法;大連、呼和浩特、長春、青島、哈爾濱、南京、鄭州、寧波等城市,也相繼出台了節水和水資源管理地方法規。這些法規和規章,為建設節水型社會奠定了法律基礎。

任重道遠的「人民戰爭」

通過近年來的努力,我國的節水事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和進步,但是和一些發達國家相比,我們還存在著較大距離———

農業是水資源的用水大戶,也是水資源的浪費大戶。在我國,「土渠輸水、大水漫灌」的。

『陸』 中國西北方向有哪些地方

中國西北方向包括: 雲貴 陝甘寧 川藏 重慶 內蒙古 新疆
推薦一個:
麗江———納西古韻
位置: 位於滇西北 行程:8天 線路:昆明----石林-----大理古城-----麗江古城

具有800多年歷史的麗江古城,座落在麗江壩子中部,面積約3.8平方公里,始建於南宋末年。是元代麗江路宣撫司,明代麗江軍民府和清代麗江府駐地。麗江古城選址獨特,布局上充分利用山川地形及周圍自然環境,北依象山、金虹山,西忱猴子山,東面和南面與開闊坪壩自然相連,既避開了西北寒風,又朝向東南光源,形成坐靠西北,放眼東南的整體格局。發源於城北象山腳下的玉泉河水分三股入城後,又分成無數支流,穿街繞巷,流布全城,形成了「家家門前繞水流,戶戶屋後垂楊柳」的詩畫圖。街道不拘於工整而自由分布,主街傍水,小巷臨渠,300多座古石橋與河水、綠樹、古巷、古屋相依相映,極具高原水鄉古樹、小橋、流水、人家的美學意韻,被譽為「東方威尼斯」、「高原姑蘇」。城中的木氏土司衙署則呈現出一派「宮室之麗,擬於王者」的非凡景象。古城心臟四方街明清時已是滇西北商貿樞紐,是茶馬古道上的集散中心。 麗江古城文物古跡眾多,文化蘊含豐厚獨特,是我國保存最完整、最具民族風格的古代城鎮。

『柒』 隗福臨的工作調研

隗福臨來張掖市調研
2004年8月5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人大民族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隗福臨一行來張掖市調研。市委常委、張掖軍分區司令員米軍,市人大常委會代主任褚毓民陪同調研。隗福臨一行聽取了肅南縣貫徹實施《民族區域自治法》情況、民族地方立法情況和扶貧工作情況的匯報,並進行了座談。調研組對肅南縣近些年來積極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落實宣傳民族區域制度,加快少數民族幹部成長,加強民族團結,鞏固發展民族區域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所做的卓有成效的工作給予了高度的評價。對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行了認真分析研究,提出了解決的辦法和意見。調研組殷切希望該縣要進一步認真貫徹黨的民族政策,高度重視民族立法和自治制度建設,積極推進依法治縣進程,為加快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小康建設步伐,建設更加美好的新型牧區而努力奮斗。
隗福臨來到吉林金圓調研
2007年10月10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人大民族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隗福臨、全國人大民族委員會辦公室主任肖世茂、全國人大民族委員會辦公室秘書處處長李養第、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秘書局幹部嚴波在吉林省人大民族僑務外事委員會主任委員郭紹堃、省人大民族僑務外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金礪等省領導,四平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陳永江、四平市政府副市長李強等市領導,縣委書記楊楓、縣長徐遠征等縣領導的陪同下來吉林金圓水泥公司調研,隗福臨委員詳細詢問了生產經營情況及窯尾余熱發電項目建設情況。並參觀了中控室,吉林金圓水泥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清泉介紹整體工藝流程。
魁福臨在奇台縣視察
2006年6月14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人大民族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隗福臨一行8人在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委員、民族宗教外事僑務工作委員會主任阿不都熱合曼·熱合木拜及昌吉州人大副主任張秀珍、副州長哈布勒·木夏義等領導的陪同下,在奇台縣調研人口較少民族經濟社會發展情況。隗福臨副主任委員一行先後實地查看了奇台縣犁鏵尖文化廣場、古城酒業、奇台一中和大泉塔塔爾族鄉文化中心、衛生院、中心校及甜菜連片種植示範點,走訪了2戶塔塔爾族家庭,深入了解塔塔爾族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發展情況。在調研過程中,隗福臨說,奇台縣是農業大縣,在經濟基礎薄弱、財政收支矛盾突出、自我投入能力弱的情況下,高度重視少數民族工作,特別是在人口較少民族經濟社會發展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極大地改善少數民族聚居區的生產和居住條件,少數民族群眾的生活水平明顯提高,各民族團結互助、和睦相處,一些經驗和做法值得學習和借鑒,並希望奇台縣今後繼續抓好民族工作,認真貫徹落實民族區域自治法,讓生活在此的少數民族安居樂業,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同時他指出,塔塔爾族屬於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較少的22個民族之一,在長期地生產生活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民族文化,有關部門要幫助塔塔爾族挖掘、整理、保護好本民族的傳統文化,讓它傳承下去。他希望塔塔爾族群眾進一步轉變觀念,在各級黨委、政府及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和幫扶下,抓住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和扶持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歷史機遇,利用興邊富民行動和當地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發展的各項優惠政策,加快聚居區的經濟發展,通過搬遷定居、科學養殖、開發旅遊資源等措施,提高生活水平,增強自我發展的能力,建設好自己的家鄉,走上致富路。

『捌』 中華人民共和國何為共和

在摧毀舊政權以後,黨和人民政府總結了革命根據地行政建設的經驗,結合社會主義革命與社會主義建設的實際情況,逐步形成省、專區(州、市)、縣(市、區)三級地方行政體制。

1949年8 月甘肅省解放以後,即成立甘肅行政公署,下轄慶陽、平涼、天水、武都、岷縣、定西、臨夏、酒泉、武威、張掖、蘭州11個分區(專區、市)、73縣(局)。甘肅行署隸屬於西北軍政委員會(後改為西北行政委員會,1954年撤銷)。1950年成立甘肅省人民政府,1954年根據內務部的通知精神,將撤銷的寧夏省合並於甘肅省。1955年,甘肅省人民政府更名為「甘肅省人民委員會」。以後,根據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關於成立寧夏回族自治區的決定,1958年劃3個專區(自治州)、19個縣市歸寧夏回族自治區管轄。「文化大革命」中,省人民委員會更名為「甘肅省革命委員會」,1979年復改為甘肅省人民政府。

1950年到1957年,根據中央緊縮機構和關於在少數民族聚居地方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指示精神,對部分區劃進行了一些調整,先後成立了天祝、東鄉、肅北、涇源、肅南、廣通、卓尼、張家川、阿克塞等一批民族自治區(後改為自治州、自治縣)。1950年撤銷張掖、岷縣專區以後,全省專區數由11個減為9個,縣由73個增加到86個,區公所達到503 個,鄉3862個,街公所64個。縣的建制比較大的變動是:撤銷洮沙、曲子縣,成立天水、平涼、臨夏3 市(縣級)和東鄉、天祝自治區(縣級)。夏河縣和卓尼自治區(原卓尼設治局)改為省轄。1953年,增設甘南、西海固兩個專區級自治區(後改為自治州),全省仍設置11個專區、86縣、687個區公所、58個街公所。1954年,因寧夏省合並於甘肅省,增加了銀川專區、河東回族自治區(後改為自治州)、蒙古自治區(後改為自治州)3個專區、 16個縣,又新成立了肅南裕固族自治區、阿克塞哈族自治區、碌曲行政委員會、瑪曲行政委員會、舟曲行政委員會,全省達到14個專區、107個縣、775個區公所,5810個鄉、179個街公所。1955年,慶陽、平涼專區合並為平涼專區,張掖、酒泉專區合並為酒泉專區;撤銷臨夏專署,成立臨夏回族自治州;增設玉門市(縣級);改蒙古自治區為巴音浩特蒙族自治州、西海固回族自治區為固原回族自治州、河東回族自治區為吳忠回族自治州、甘南藏族自治區為甘南藏族自治州。同時,改額濟納旗、涇源、東鄉、肅南、張家川、天祝、阿克塞、肅北等少數民族自治區為少數民族自治縣。改卓尼自治區為卓尼縣,舟曲、碌曲、瑪曲3個行政委員會也分別改為縣。1956年,經國務院批准,劃巴音浩特蒙古族自治州及所屬叮口、阿拉善旗和由張掖專區代管的額濟納旗自治旗歸內蒙古自治區領導;撤銷鼎新縣,以其原行政區劃歸金塔縣。這樣,到1957年,全省共設11個專區、103個縣,306個區公所,2759個鄉,76個鎮,93個街道辦事處。

1958年到1965年,特別是1958年,全面調整區劃,大規模地並縣,所有區、鄉一律改建為人民公社。同時,根據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的決定,將銀川專區的銀川市、賀蘭、永寧、寧朔、平羅、惠農、中衛、中寧、陶樂縣,吳忠回族自治州及所屬的吳忠市、金積、靈武、同心、鹽池縣,固原回族自治州及所屬的西吉、海原、固原縣,平涼專區的涇源回族自治縣和隆德縣,共3個專區(自治州)、19個縣(市、自治縣)劃歸寧夏回族自治區領導。撤銷武都專署,以其原轄的宕昌、文縣、武都、康縣、岷縣劃歸天水專署;設立白銀市(劃皋蘭、靖遠部分區域歸其所轄,委託定西專署代管);撤銷臨澤(並入張掖、高台縣)、崇信(並入華亭縣)、兩當(並入徽縣)、華池(並入慶陽縣)、漳縣(並入武山縣)、景泰(並入皋蘭縣)、會川(並入渭源縣)、玉門(並入玉門市)、庄浪(並入靜寧縣)、靈台(並入涇川縣)、華亭(並入平涼市、涇川縣)、平涼(並入平涼市)、正寧(並入寧縣)、合水(並入慶陽、寧縣)、渭源(並入隴西、臨洮縣)、永登(劃歸蘭州市)、皋蘭(劃歸蘭州、白銀市)、天水(並入天水市)、康縣(並入武都、徽成縣)、甘谷(並入武山縣)、宕昌(並入武都、岷縣)、古浪(並入天祝縣)、民樂(劃歸山丹)、張掖(劃歸張掖市)、卓尼(並入龍迭縣、臨潭縣),撤銷西和、禮縣,合並設立西禮縣,撤銷徽縣、成縣,設立徽成縣,撤銷酒泉、金塔縣,設立酒泉市,撤銷永靖、臨夏縣,以兩縣區劃歸臨夏市,撤銷廣河、康樂縣,以兩縣區劃歸和政縣,撤銷碌曲、瑪曲縣,設立洮江縣,撤銷清水、張家川回族自治縣,設立清水回族自治縣,撤銷臨夏市,設德烏魯市。經過調整,到1958年底,全省共設7個專區(州、市)、42個縣(市、自治縣、區)、574個人民公社、62個街道辦事處。行政區劃的這種狀況一直到1960年基本沒有變化。

1961年到1965年,根據中央關於調整、整頓、鞏固、提高的方針,從本省實際情況出發,對行政區劃重新進行合理的調整,使其同社會與國民經濟發展水平、幹部的經營管水平相適應。

1961年適當劃小了人民公社的規模,陸續恢復了1958年撤並的專區、縣,恢復酒泉、武威、慶陽、武都4個專區,增設臨洮專區(轄臨洮、渭源、岷縣、漳縣4 縣)。到1962年全省專區(省轄市、自治州)由1958年的7個增加到13個,即蘭州、白銀、慶陽、平涼、天水、武都、定西、臨洮、武威、張掖、酒泉、臨夏、甘南;縣(市、自治縣)由42個增加到81個。區公所由1957年的306個減為6個,人民公社由1958年的574個增加到1935個,恢復了56個鄉、10個鎮,有街道辦事處79個。1963年,又撤銷臨洮專區和白銀市。這樣,省轄專區數減為11個,縣仍是81個。1964年,撤銷了平涼、酒泉、臨夏(暫緩執行)3 市,恢復平涼、酒泉、臨夏3 縣,縮小了蘭州、天水市的郊區。專區和縣的總數沒有變。1965年,增設嘉峪關市(省轄市),以酒泉縣和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各一部分行政區域為嘉峪關市的行政區域。全省共有12個專區(自治州、市)、81個縣,32個區公所、1559個人民公社,88個街道辦事處。

1966年到1976年,區劃只是個別調整。從1968年1 月開始,甘肅省人民委員會改為「甘肅省革命委員會」,1969年各專區革命委員會改為地區革命委員會。同年,根據中央《關於變更內蒙古自治區行政區劃的規定》,將內蒙古自治區巴顏淖爾盟的額濟納旗、阿拉善右旗劃歸甘肅省後,全省設縣(市、區、旗)83個。1970年,經國務院批准,將嘉峪關市劃歸酒泉地區領導;將武威地區所轄的永登縣、定西地區所轄的榆中縣、皋蘭縣劃歸蘭州市領導。1971年經中央、國務院批准,將嘉峪關地區指揮部、嘉峪關市、三九公司合並成地區一級的市。到1972年全省共有12個地、州、市,84個縣(市、旗、自治縣、區)。1973年撤銷臨夏市。到1975年,全省共設12個地、州、市,82個縣。

1977年到1985年,根據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發展的需要,對行政區劃作了適當的調整。1979年,改甘肅省革命委員會為「甘肅省人民政府」,地區革命委員會改為「地區行政公署」(州、市為人民政府)。同時,根據中央、國務院的決定,將阿拉善右旗、額濟納旗劃歸內蒙古自治區管轄。調整後全省設12個專署、州、市,80個縣。1981年,設置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設立金昌市(當年成立了籌備委員會,1982年9 月1日正式成立金昌市),全省專署、州、市共為13個,轄81個縣。1983年,為了使鄉鎮的領導體制適應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需要,開始進行政社分開,建立鄉政府的試點工作。同時撤銷平涼縣,恢復平涼市,以平涼縣的行政區域為平涼市的行政區域;恢復臨夏市,以臨夏縣城關鎮和城關、南龍、折橋、枹罕4個公社為臨夏市的行政區域。經調整,全省設13個行政公署(州、市),82個縣。1984年3 月,全省完成了政社分設、建立鄉人民政府的工作,鄉鎮以下普遍成立了村民委員會和村民小組。到年底,全省設鄉鎮1532個,村民委員會17471個,村民小組100641個。1985年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天水地區,實行市管縣體制,天水市升為地級市,下設秦城區(以原天水市和撤銷的天水縣的中梁等17個鄉的行政區域為秦城區的行政區域)、北道區(以原天水縣的渭南等22個鄉和北道鎮的行政區域為北道區的行政區域),並將原天水地區的秦安、武山、甘谷、清水縣和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劃歸天水市管轄;武都地區更名為隴南地區(地區行政公署由武都遷駐成縣),將原天水地區的西和、禮縣、徽縣、兩當劃歸隴南地區,隴南地區共轄成縣、康縣、文縣、武都、宕昌、西和、禮縣、徽縣、兩當等9 縣;成立白銀市(地級),將蘭州市的白銀區和皋蘭縣的強灣、武川、水川3個鄉劃歸白銀市,設立白銀區,將靖遠縣的寶積鎮和寶積、水泉、共和、種田、復興等5個鄉劃歸白銀市,設立平川區。同時將定西地區的靖遠縣、會寧縣和武威地區的景泰縣劃歸白銀市管轄。將原天水地區的漳縣和武都地區的岷縣劃歸定西地區管轄。撤銷張掖縣,設立張掖市(縣級),以原張掖縣的行政區域為張掖市的行政區域;撤銷酒泉縣,設立酒泉市(縣級),以原酒泉縣的行政區域為酒泉市的行政區域;撤銷慶陽縣的西峰鎮,設立西峰市(縣級),以慶陽縣的西峰鎮和溫泉、什社、後官寨、顯勝、肖金、陳戶、董志、彭原等8個鄉為西峰市的行政區域。經過調整,1985年全省共設14個行署(州、市),轄86縣(自治縣、市 、區)。

2001年經國務院批准,撤銷武威地區設立武威市(地級),將原武威市(縣級)改設涼州區。2002年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張掖地區設立張掖市(地級),將原張掖市(縣級)改設甘州區;撤銷平涼地區設立平涼市(地級),將原平涼市(縣級)改設崆峒區;撤銷酒泉地區設立酒泉市(地級),將原酒泉市(縣級)改設肅州區;撤銷慶陽地區設立慶陽市(地級),將原西峰市(縣級)改設西峰區,慶陽縣更名為慶城縣;2003年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定西地區設立定西市(地級),將原定西縣改設安定區。2004年經國務院批准,撤銷隴南地區設立隴南市(地級),將原武都縣改設武都區(2004年9月正式掛牌)。至此,我省完成撤地設市工作,全省現轄12個地級市、2個自治州,86個縣(市、區)。2004年9月,天水市秦城區更名為秦州區。2005年1月,天水市北道區更名為麥積區。2006年2月,酒泉市安西縣更名為瓜州縣

熱點內容
法官司法廉潔 發布:2025-01-11 12:41:40 瀏覽:318
經濟法基礎課程感想 發布:2025-01-11 12:38:36 瀏覽:715
經濟法個人結算賬戶 發布:2025-01-11 11:51:29 瀏覽:226
月工作天數勞動法 發布:2025-01-11 11:22:39 瀏覽:454
依法治國與維穩 發布:2025-01-11 11:22:37 瀏覽:240
一元麻將群規章制度 發布:2025-01-11 10:51:36 瀏覽:808
經濟法專業可以兼學民商法專業嗎 發布:2025-01-11 10:36:34 瀏覽:600
勞動法的發展 發布:2025-01-11 09:41:38 瀏覽:404
烏蘭察布市中級人民法院 發布:2025-01-11 09:29:57 瀏覽:349
電影辯護人的法律知識 發布:2025-01-11 09:27:57 瀏覽: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