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與法夜線
A. 論述德治與法治的關系
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思想道德體系,把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緊密結合起來。這是法制的發展,也是時代的呼喚。法治和德治相互促進,相互補充。我們在加強法治建設的同時,要堅持不懈地加強德治,這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的過程中的必然要求。但在進行法治教育和德治教育時,客觀上不同程度地存在著矛盾的地方,而兩者發生矛盾時,又以哪一個為准:
一、法治治外,德治治內,二者具有互補性。
法律與道德作為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為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的,由於兩者之間各有獨特的地位和功能,它們之間有著很強的互補性。依法治國是外在的,從外面的力量、從強制的角度來規范人的行為的話,以德治國就是從內心、從人的素質上要求來自覺地遵循這些規范,如果這兩個相輔相成精神文明建設會搞得更好。法律的實施依然需要道德的土壤,當整個社會迷信市場作用的時候,互助精神在法院的司法判決中無法體現。處於弱者的消費者面對一個又一個貌似公正卻完全不同的判決無所適從。我們不缺少市場的理念,也不缺乏對法律的關照,我們缺少道德的支撐。
按馬克思主義的觀點,法律是統治階級用以統治的一種工具,它必須同經濟政治道德等諸因素緊密聯系相互適應。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的思想,是在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實踐的基礎上,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規律性再認識。我國市場經濟下的法律和道德在實質上是一致的,有著共同的經濟、政治和思想基礎,法律的基本原則和內容體現了不同層次的道德要求,法律規范和道德規范都是對人們行為的約束力量和鼓勵力量,並且通過對人們行為的約束和鼓勵而具有指引人們應該怎樣行為的功能,實現它為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和一定的階級利益服務,對社會的發展起推動作用。遵紀守法成了社會生活的基本道德要求,法律具有崇高的道德價值。法治和德治是人類管理社會和階級社會實現階級統治的兩種重要手段,是兩種性質不同而又關系密切的社會現象。其中,法治是對道德中重要問題的調整,是對道德力量的強化,道德法律化把人類的理念鑄化為法律;德治既是對法治內化,把法律內化為人們的品質,同時也是對法治的重要補充,把法律之外的社會關系納入自己的管轄范圍。法律道德化和道德法律化在人類社會發展中是一個交互演進的過程。法律是傳播道德的有效手段,「法律肩負著維護社會共同道德的任務。」
「1」「法律的最終目標是使人們在道德上善良。為了求得眾人所能達到的最大的善良,世俗法律使自己適應各種道德信條所認可的各種生活方式,但它應該抗拒那些由於道德觀念的真正鬆弛和墮落的風尚而為人們所要求的變更。它應該始終保持走向有道德生活的總方向,並使共同的行為在第一個標准上面傾向於道德法則的充分實現。」
「2」 道德是法律評價標准和推動力量,是法律的有益補充,二者在某些情況下可以相互轉化。「道德和法律是不可分的,沒有道德的支持,法律就不成其為社會組成部門,而僅僅是寫在官方文件上的詞句,只顯得空洞且與社會無關。」
「3」兩者相輔相成、相互呼應,互相配合,實現對社會關系的調整。但是,法律本身屬於政治上層建築范疇,是以國家意志和全民必須遵守的姿態出現的,它直接干預人們的行為,它只要求對人們的行為是否違法、是否構成犯罪以及違法或犯罪的程度,作出相應的評判;道德屬於思想范疇,而思想問題是不能靠國家權力的強制來解決的,它通過干預人們的思想和精神來實現干預人們的行為,道德規范的評判要求比法律要廣泛得多和高得多。這告訴我們,在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過程中,必須高度重視道德建設,把法治和德治緊密結合起來,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法律的充分實現必然會提高一般公民和國家工作人員的道德水平,反過來,社會道德水平的提高又必然會促進法律的制定和實現。我們在創建社會主義文明法治環境中,必須把握法治與德治的互補性、兼容性和一致性。
二、法治和德治的差別
法治和德治雖然具有一致性,但兩者始終是兩種不同的治理國家和社會的方式,二者不能混淆。其區別可以從法律和道德的區別中看出,即二者產生的條件不同,表現形式不同實施方式不同,調整范圍不同。「法律與道德的區別非常明顯:法律由國家制定和實施,道德則通過人的內心信念、信仰及社會輿論來實現;法律具有確定的、強制性的制裁力,道德的懲罰方式則主要依據公共輿論、不贊成、嘲笑和摒棄於某一特定的社會團體之外。……法律與道德在客觀性及執行方面的區別表現在:法律著眼於行為,而道德著眼於意志和感情;法律規則的效力具有普遍性和絕對性,道德准則則因人、因環境而異。」
「4」 「法律規定一般來說總是避免涉及良心的問題,不過問其意圖如何,而只考慮其行為和態度;與此截然相反,道德所選定的范圍則是意圖。對法律來說,『所有未禁止的都是允許的』。然而,反過來人們可以說在制裁方面,法律比道德更有強制性。違反一項道德規范可以招致指責,這是不可忽視的,因為指責,或者哪怕是嘲笑,都可能導致嚴重的後果,如造成精神失常,毀了前程,甚至引起自殺。但是,它畢竟不如公眾權力的行為,如刑事判決那樣在有關人員的身上打上烙印。」
「5」從《法律基礎教程》和《思想道德修養教程》看,德治強調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而法治則是強調公民意識,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兼顧國家、集體和個人的利益,公民個人和組織的合法權益受到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侵犯遭受損失時,有權提起行政訴訟和要求國家賠償。德治要求人們多盡義務、多奉獻;法治則要求人權保障,公民在享有權利的同時,要履行法律規定的義務,權利和義務是一致的。德治要求發揚傳統美德和老一輩革命傳統,而法治要求遵循現行法律和法治與國際接軌。德治從治心的角度來規范人們的內心世界和行為,執行的標准有點空洞,不便於操作;而法治從治行為的角度來規范人們的行為,執行的標准就是法律,明確具體,便於操作。
法治與德治的關系在中國經歷了一個歷史的發展過程。早在西周時,「德」就是一個融道德、政治、信仰、策略為一體的綜合概念。「德」既是治理國家、取得民心的主要方法,也是司法行政的指導方針。周禮所確定的基本原則是「親親」、「尊尊」。「禮」和「刑」在適用上是「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漢代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在德刑關繫上實行德主刑輔,並把《春秋》作為決獄的依據。唐朝繼續並發展了漢魏晉的法律儒家化的潮流,其特點是「一準呼禮」。其指導思想是「德禮為政教之本,刑罰為政教之用」,德禮和刑罰之間的關系是「本」和「用」的關系。明朝在德法的關繫上採用「刑亂國用重典」的指導思想,但並不放棄德禮的教化作用。清朝在立法上貫徹了「詳譯明律,參與國制」的基本指導思想。基本延續了前朝的做法。在我國的封建社會,歷代封建王朝奉行「德主刑輔」、「出禮入刑」的思想。其結果是:道德訓誡具有了法律的威勢,甚至代替了法律,把道德義務和法律義務等同起來。
在現代社會,法治是主要的,德治是補充。強調以德治國和以德育人,法治與德治相結合,是對我們黨治國理淪與實踐經驗的科學總結和深化發展。是個人健康成長和國家繁榮穩定的客觀需要。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是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的迫切需要,是體現中國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治國理念。是建立健全社會秩序和市場經濟秩序的重要手段。法律雖然嚴密,但也有它難以管轄的地方。因為違反法律的行為一般是違反最低層次的道德要求的行為,但不能由此認為一切違反道德的行為就是違反法律的行為。法律行為與道德行為,法律義務與道德義務之間是有嚴格界限的。法律規定人們的權利和義務,而道德一般強調的是義務。通過道德的義務推動法律的實施。以人作為主體而言,法律和道德都具有外界強制性。無論道德和法律,既調整人們的外部行為,也調整人們的內心活動。但法律側重於調整人們的外部活動,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是他律;道德側重於調整人們的內心活動,一般體現為社會輿論的譴責,是自律。法律是外部強制性的管束,道德是發自內心的自我約束和社會輿論的外力作用於內心活動。內外結合,方可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因為現實社會還存在一些不平等的現象,人們所處的社會地位、所接受的教育程度、所掌握的知識和技能,以及個人的遺傳天賦、聰明才智等等在事實上還是不平等的。只有在法治社會中堅持正確的道德導向,在政策制定中充分注意保護社會的弱勢群體,才能使社會穩定有序和文明進步。
法律的基礎是道德,法律的立意和歸宿是為了公正,公正也可看作是道德要求的范疇。法律實施的過程是個機械過程,它必須以道德作為基礎。而且,一個國家的法制是否健全,主要取決於道德規范被納入法律規則的數量。道德不具有國家強制性,而是基於個人的自主的創意和決心規范自己意志以及人們的相互高尚而建立的准則,它主要訴諸良心,明辨善惡,是居於人的內心自律。「法律不考慮潛在的動機如何而要求對現行規則與法規進行外部服從,而道德則求助於人的良心。道德規則要求人們根據高尚的意圖-首先是根據倫理責任感-而行為,它還要求人們為了善而去追求善。」
「6」法治的實現只有通過立法者、執法者、守法者將自身的道德修養、人格魅力體現在法治的活動中,使法律與道德的精神協調起來,使法律得到道德的內化力的支持,讓法律精神同道德精神一起成為全社會共同的價值觀念。只有這樣,法治建設才會成為可能。一般地說來,道德調整的社會關系領域要比法律廣泛。法律難以觸及人的心靈,解決不了人的思想問題,而德治的落腳點在於人心,在於人的思想自覺。法律解決不了信仰、價值觀問題,只有道德才能使人樹立正確的信仰、價值觀、人生觀,並以其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法律不可能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統統管起來,而必然留有一些領域由道德來管理。道德是指導和制約人們思想和行為的精神力量,道德的相對獨立性是道德的社會價值能夠發揮出來的前提。道德建設中堅持以立為本、重在建設的方針,依靠教育、引導、培養和熏陶,輔之以相應的社會管理制度和法規約束,努力倡導和培育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道德規范,大力倡導社會文明新風尚,逐漸形成和確立以思想道德教育為內容,以排解引導為橋梁,以陣地建設為依託,以強化管理為手段的新機制,使一些公共道德規范上升為法律規范,再轉化為人們的道德行為,改變人們的舊習慣,推動社會的不斷文明和進步。
三、社會需要法治和德治的統一。
「法治的理念來自西方,德治則來自中國傳統法文化,兩者的結合順應了尋根意識與全球意識相結合、民族性與時代性相結合的潮流。」
「7」在一定意義上,市場經濟就是法治經濟,這主要表明法律對經濟的影響和作用的密切關系。法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重要作用,搞市場經濟離不開法或法治。法律對市場經濟的運行起著引導、促進、保障和制約作用。法律確認經濟活動主體的法律地位,調整經濟活動中的各種關系,解決經濟活動中的各種糾紛和維護正常的經濟秩序。雖然法律對經濟和社會的保障和促進作用是巨大的,但我們也應認識到,法律是概括的,它為一般人的行為提供了一個標准和模式,而實際生活卻是具體和千變萬化的,因而法律的作用也有其局限性:法律並不是調整社會關系的唯一手段:「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
「8」法律的這些缺陷,彌補的手段就是道德。道德就是滲透於經濟、政治、行政、文化、教育、習慣、傳統和輿論的思想觀念和准則。制定得再好的法律,也需要合適的人正確地去執行和適用,如果一個法律工作者不具備思想道德水平,又如何能正確執行與道德緊密聯系的法律呢,也就很難想像法律會得到有效實施。另外,制定得再好的法律,也需要絕大多數社會成員的支持,如果社會成員缺乏守法的思想道德風尚,沒有他們對任何違法行為的道德上的抵制,法律也不可能得到有效地實施。再者,法律的不健全和存在漏洞,如果社會成員缺乏起碼的道德水平,就會做出不違法卻又有害於社會公德的行為,影響社會的健康有序的發展。最後要提及的是,官僚腐敗的滋生,一是法治觀念的淡薄和官本位思想的突出,認為法律是」專管老百姓「的,二是道德約束下降,心理防線潰堤。市場經濟需要道德和法律兩手抓,兩手都要硬。通過法律推動和影響道德的發展,通過道德推動法律的制定和實施,並彌補法律的不足。
在西方, 治理社會一手靠的是法律,一手靠的是《聖經》,法律管行為,《聖經》管靈魂和內心。「法律與道德代表著不通的規范性命令,其控制范圍在部分上是重迭的。道德中有些領域是位於法律管轄范圍之外的,而法律中也有些部門幾乎是不受道德判斷影響的。但是,存在著一個具有實質性的法律規范制度,其目的是保證和加強對道德規范的遵守,而這些道德規則乃是一個社會的健全所必不可少的。」
在我國,治理社會靠的是綜合治理。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中國改革由經濟改革向經濟、社會、政治以及倫理文化的綜合改革發展。對市場經濟的整體道德評價轉向對市場中的道德秩序與行為規范的關心和評價,因而法律和道德成了治理社會和經濟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僅要建立與之相適應的法律規范體系,而且要建立與之相適應的道德規范體系。既要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依法治國,同時也要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以德治國,要把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結合起來。兩者相互依存,相互補充,相輔相成。
我國的市場經濟促進人們的自立、競爭、效率和開拓創新精神,但市場自身的弱點和消極方面也會反映到精神道德中來。市場經濟就是競爭經濟,其原則就是要求等價交換,即交換的商品應是貨真價實和雙方的互利互惠,同時又絕不允許搞權錢交易。我國目前社會面臨的狀況和帶來的問題首先是信用危機問題,其突出表現是:在宏觀方面,政府管理者一方以「三亂」來增加財政收入,甚至建立小金庫,亂發獎金;社會單位(包括企事業單位和社團)一方以各種偷逃稅方式來轉移和隱瞞利潤。在社會組織(特別是企業)之間利用「雙軌制」長期存在的條件,大規模地、非法地侵佔和轉移權益,「三角債」是最突出的表現。在社會組織內部,管理人員利用國家「所有人缺位」以及改革賦予他們的「自主權」,為個人謀取利益;勞動者則利用抽象的「主人翁」地位普遍地消極怠工,追求分配利益的擴大化,而國家又使勞動者在缺乏社會保障的情況下下崗,其利益受到損害。這樣,一方面,信用問題幾乎遏制了社會經濟活動,另一方面,社會對信用危機一致譴責,建立信用危機已經成為全社會的普遍需要。
其次是單純謀利的動機和取向問題,表現為物質主義、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再次是不擇手段問題,表現為把致富與商業賄賂、商業欺騙、商業投機、商業偷竊和掠奪性開發經營;又次是對經濟利益的態度問題,表現為欺行霸市、強買強賣、不對等交易和強制性簽合同等;還有就是「搭便車」或「無票乘車」問題。不少人仍抱有「有權不用,過期作廢」的思想,使得國家權力被濫用,社會上貪污腐敗、徇私枉法現象屢禁不止,雖然採取多種措施,但各種職務犯罪行為仍然甚囂塵上。這些現象的嚴重性在於,社會組織和個人普遍「陷入」了不道德的經濟行為之網,對應當遵從的道德規則失去信任,將以不道德手段謀取利益作為普遍的行為准則。對此現象,用法律手段來解決,對一般的問題顯得蒼白無力。因而,隨著中國經濟進入全面的「系統整合」階段,而全面的市場整合需要全面的倫理道德建設為基礎,制度整合更需要以倫理道德觀念整合為必要條件,社會對規范的市場經濟倫理道德觀念的呼籲已經越來越強。
全社會要共同行動,齊抓共管,協調一致,發揮法律的權威作用,發揮道德的感化作用。各級人大要發揮權力機關的主導作用,積極行使憲法和法律賦予的各項權力,加強監督,特別是有立法權的人大及其常委會,要積極適應形勢要求,根據實際情況,抓緊制定建立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所必需的法律法規,為建立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執法機關要按照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的要求,依法行政,從嚴治政,公正司法,嚴格執法,同時通過各種具體的執法活動,把基本道德觀念的要求融於各項具體政策中,融於社會的各項管理中,不斷推動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在全社會的形成和完善。大力整頓社會秩序和市場經濟秩序,創建社會主義文明的法治環境,進一步推動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
四、德治應與法治的協調
近年來,由於市場經濟的浪潮和西方文化的沖擊,以儒家倫理文化為主導的「自然道德」傳統已經崩潰,計劃經濟時代的道德體系也因為不能適應市場經濟運行要求而失去其社會約束力和整合力。儒家的以人性論為基礎的「德教為先」思想涵蓋從政治到日常生活的基本道德秩序的內容,是與儒家的「德治」思想及治國方略緊密相聯的,儒家的思想道德對中國歷史上的法律產生了重大影響,特別是「德主刑輔」、「明刑弼教」和「出禮入刑」的思想。其優點在於強調人是可以教化而且必須教化的,這種教化,包括家庭道德和社會公德,其缺點在於它的立足點在治民,即教化老百姓對封建統治者安分守己,順從封建專制和等級剝削制度。市場經濟條件下需要的道德同傳統社會是完全不同的。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德治」的根本目的不在於治民,而在於服務,在於通過道德和法律兩種手段調節社會利益關系,維護正常的社會秩序,從而實現人民群眾的最大利益。道德教育不是奴化和愚民的教育,而是「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所有的人在不損害他人的條件下有權利追求自己生活的滿足;道德規范在權利義務平等的基礎上規定個人應盡的義務;在日常生活中,人們能夠生活在一種實用化和功利化的道德環境和法治環境中。
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須在健全社會主義法律制度的同時形成社會主義市場道德。市場經濟和依法治國的內容要求我們要發揚和繼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應該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構造具有時代特色的社會主義道德體系和框架,把當前我們已經提倡的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建設抓好。我們應使傳統美德和新型規范相互滲透,法制和德治相輔相成,把依法治國不斷完善,使以德治國深入人心。為改革發展營造一個人心思進的良好社會環境。
B. 魔獸世界怎麼取消競標
拍賣行中的競標是無法主動取消的,魔獸世界中的拍賣行遵循了真實世界中拍賣的規矩,一旦出價之後,本次出價就相當於出價方和賣主簽訂了契約,如果說沒有人出更高的價格的話,拍賣時間結束之後本次交易就會按照出價方提出的價格進行交易。
注意:雖然說出價方無法取消競標,但是拍賣方卻是可以主動撤銷拍賣的。另外,當出價被更高的價格蓋過的時候,本次出價也會自動取消,金幣會通過郵件形式發送回來。
C. WOW應該依法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大家有信心嗎
我也想維權 可我沒有信心 看下邊的文章
我國的消費者具有以下法律特徵:
1.消費者的消費性質屬於生活消費
消費者的生活消費包括兩類:一是物質資料的消費, 如衣、 食、住、行、用等方面的物質消費。 二是精神消費, 如旅遊、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消費。
2.消費者的消費客體是商品和服務
商品,指的是與生活消費有關的並通過流通過程推出的那部分商品,不管其是否經過加工製作,也不管其是否為動產或不動產。
服務,指的是與生活消費有關的有償提供的可供消費者利用的任何種類的服務。
3.消費者的消費方式包括購買、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務)
關於商品的消費,即購買和使用商品,既包括消費者購買商品用於自身的消費,也包括購買商品供他人使用或使用他人購買的商品。關於服務的消費,不僅包括自己付費自己接受服務,而且也包括他人付費自己接受服務。不論是商品的消費還是服務的消費,只要其有償獲得的商品和接受的服務是用於生活消費,就屬於消費者。
4.消費者的主體包括公民個人和進行生活消費的單位
生活消費主要是公民個人(含家庭)的消費,而且對公民個人的生活消費是保護的重點。但是,生活消費還包括單位的生活消費,因為在一般情況下,單位購買生活資料最後都是由個人使用,有些單位還為個人進行生活消費而購買商品和接受服務。
經營者
是指從事商品經營或者營利性服務的法人、其他經濟組織和個人。
經營者是向消費者提供其生產、銷售的商品或者提供服務的公民、法人或者其它經濟組織,它是以營利為目的從事生產經營活動並與消費者相對應的另一方當事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第十二條:經營者,是指從事商品生產、經營或者提供服務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
經營者的義務
經營者的義務是相對消費者的權利而言的,只有經營者履行了義務才能保障消費者權利的實現。《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定了10種經營者的義務。
(一) 履行法律規定或合同的約定義務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定:「經營者和消費者有約定的,應當按照約定履行義務,但雙方的約定不得違背法律、法規的規定。」經營者與消費者的約定,可以是口頭形式,也可以是書面形式,一旦約定生效,經營者應當履行承諾。當然, 約定內容應是法律、 法規許可的事項。如果約定內容違法,比如約定提供毒品,則不受法律保護。
(二) 聽取意見和接受監督的義務
經營者履行這一義務是與消費者實現監督權相對的。它要求經營者切實把消費者當作上帝, 認真聽取消費者對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務在質量、 價格、品種、數量、服務態度、售後服務等方面的意見和建議,不斷改進經營作風,提高經營水平,更好地服務於消費者。同時也達到其營利的目的。
(三) 提供安全商品和安全服務的義務
(1)經營者應當保證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務符合保障人身、財產安全的要求。
(2)對可能危及人身、財產安全的商品和服務,應當向消費者作出真實的說明和明確的警示,並說明和標明正確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的方法以及防止危害發生的方法。
(3)經營者發現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務存在嚴重缺陷,即使正確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務仍然可能對人身、財產安全造成危害的,應當立即向有關部門報告和告知消費者,並採取防止危害發生的措施。
(四) 提供真實情況的義務
(1)經營者應當向消費者提供有關商品或者服務的真實信息,不得做引人誤解的虛假宣傳。
(2)經營者對消費者就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務的質量和使用方法提出的詢問,應當作出真實、明確的答復。
(3)商店提供商品應當明碼標價。
(五) 標明名稱和標記的義務
(1)經營者應當標明其真實名稱和標記。
(2)租賃他人櫃台或者場地的經營者,應當標明其真實名稱和標記。
(六) 出具購貨憑證和服務單據的義務
(1)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或者商業慣例向消費者出具購貨憑證或者服務單據。
(2)消費者索要購貨憑證或者服務單據的,經營者必須出具。
(七) 保證質量的義務
(1)經營者應當保證在正常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的情況下其提供的商品和服務應當具有的質量、性能、用途和有效期限;但消費者在購買該商品或者接受該服務前已經知道其存在瑕疵的除外。
(2)經營者以廣告、產品說明、實物樣品或者其他方式表明商品或者服務的質量狀況的,應當保證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務的實際質量與表明的質量狀況相符。
(八) 承擔「三包」責任及其他責任的義務
(1)經營者應當按照國家規定對商品承擔「三包」責任。
(2)經營者應當按照與消費者的約定承擔對商品的「三包」責任。
(3)經營者應當按照國家規定或者與消費者的約定,承擔對商品的「三包」以外的其他責任。
(4)經營者對以上義務的履行不得故意拖延或無理拒絕。
(九) 不得利用格式合同等方式損害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1)不得作出對消費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規定。
(2)不得作出減輕、 免除其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應當承擔的民事責任。
(3)格式合同、通知、聲明、店堂告示等含有上述所列內容的,其內容無效。
(十) 尊重消費者人格的義務
(1)經營者不得對消費者進行侮辱、誹謗。
(2)經營者不得搜查消費者的身體及其攜帶的物品。
(3)經營者不得侵犯消費者的人身自由。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
第八條 消費者享有知悉其購買、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務的真實情況的權利。消費者有權根據商品或者服務的不同情況,要求經營者提供商品的價格、產地、生產者、用途、性能、規格、等級、主要成份、生產日期、有效期限、檢驗合格證明、使用方法說明書、售後服務,或者服務的內容、規格、費用等有關情況。
消費者知情權實現時間上的特殊性
消費者只有在購買、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時才享有知情權,其他時間段不具備知情權行使的條件。固然每個人都可能成為消費者,每個人都離不開消費,然而同時消費並不是人生活的全部。人們在生活中除了扮演消費者這一角色外,還會以其他面目出現,如學習、生活、工作、交往、休息等。在這些場合下,人們不再是消費者,盡管具有成為消費者的可能性,但並未實然地享有消費者知情權。只有當人們以消費者身份出現,現實地進行購買、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務時才實然地享有、實現消費者知情權。所以,不能因為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規定了消費者知情權,人們就不分時間、不分場合地強調自己的知情權,否則就會導致權利的濫用,而這樣最終結果也不能保障消費者知情權的實現。需要注意的是:
第一,權利行使的起始時間應該是消費者開始以作為方式實踐其消費意圖或者經營者主動發出要約誘使消費者與之進行交易的時刻,如消費者為了購買商品在特定交易場所向經營者咨詢有關情況就可以視為是消費行為開始;
第二,交易完結不等於消費已經完成,如消費者在使用商品過程中發現經營者曾侵害了其知情權,只要不超過法定的時效期間仍可行使權利。
個人觀點:
首先依據登陸游戲前必點的《魔獸世界中文版使用條款協議》:
5.12補丁前的版本
1. 建立魔獸世界賬號
A. 您可在遵守本協議相關條款,條件和限制的前提下建立一(1)個賬號通過網路服務進行魔獸世界游戲。為建立賬號,您須是自然人,在您是公民的國家裡為成年人(公司,有限責任公司,合夥組織,或其他任何非自然人形式的法律實體不得建立賬號),並且接受本協議,即您聲明和保證您符合這些資格要求。您不可以將賬號與他人共享。您需對此賬號的一切行為負責。盡管本協議有任何相反規定,您承認並同意,您不得對賬號有任何擁有權或其他財產權益,並且您進一步承認和同意,對賬號和賬號內的所有權利目前且永遠屬第九城市。
10.所有權
暴雪娛樂及其授權人擁有魔獸世界的一切所有權及知識產權(包括但不僅限於用戶賬號,游戲名稱,電腦代碼,主題,物品,角色,角色名,故事情節,對話,妙語,游戲內場地,概念,美術工藝,動畫,音效,音樂,視覺效果,運行方式,精神權,相關文檔,游戲包含程序,聊天室腳本,角色信息,魔獸世界上播放的游戲錄音,及魔獸世界客戶端和伺服器軟體)。魔獸世界受美國版權法,國際版權公約及其他法律保護。暴雪娛樂保留所有權利。第九城市擁有魔獸世界在區域內的獨家代理運營權。魔獸世界可能含有一定許可材料,暴雪娛樂的許可方在發現違反本協議的行為時可能會保護他們的權利。
5.12補丁更新後的版本
12.責任限制。
第九城市和暴雪娛樂,及其母公司、子公司、或關聯公司不承擔以下任何一種損失:(A)因使用或不能使用魔獸世界而產生的損失,包括但不僅限於名譽損失、誤工損失或電腦故障;(B)魔獸世界中存儲的任何游戲角色、虛擬商品(例如盔甲、葯劑、武器等等)或貨幣、賬號、統計、用戶戰績、排名或注冊信息的損失;或(C)任何服務中斷,包括但不僅限於ISP中斷、軟體或硬體故障引起的數據丟失或服務中斷,引起的損失。在任何情況下,第九城市和暴雪娛樂對您都不承擔任何間接的、附帶性的、特殊的、懲罰性的或後果性的損失。
14.確認。
您在此確認:
A.
B.
.
.
.
H. 您可能無法在任何您需要的時候進入魔獸世界,有一段時間您可能無法進入游戲。
L. 為避免爭議,本協議涉及到的有關技術方面的問題,您同意以第九城市系統所記載的數據作為判斷標准,第九城市保證該數據的真實性且該數據未經政府有關部門要求,不向包括用戶在內的任何人披露,以保護公司的商業安全。該檢測數據是唯一的、排他的結果。(以上引自MU相關規定)
由紅字可以得出,從你創建賬號起,你的游戲賬戶資料其實就屬於暴雪娛樂及其授權人,而玩家本身只是通過購買點卡沖值的模式使用賬號資料進行娛樂與體驗,其根本是接受有償提供的可供玩家利用的服務,而不是商品(點卡)本身。剔除了服務內容,商品(點卡)根本沒有任何消費價值。
選擇同意本條款協議視作玩家與代理運營商以及暴雪娛樂雙方意思表示一致而達成契約,並具有法律效應,依法成立,受法律保護。(雖然確實屬於強制性的霸王條款,不接受就沒辦法進行游戲!)
而目前第九城市代理權被暴雪收回,目前賬號資料所有權應該僅屬於暴雪娛樂,玩家與新代理商網易之間的合同關系並沒有以任何書面的表達形式生成。所以在網易所運營的魔獸世界伺服器正式開始運營,你運行客戶端進入游戲界面閱讀並同意最新的《魔獸世界中文版使用條款協議》前,你與運營商之間沒有構成消費者與經營者的關系。
另介於部分玩家已經購買了網易發行的新版魔獸世界點卡,針對這部分群體與網易是否構成消費者與經營者的關系,我個人認為,購買的點卡雖表現為商品的形式,其實是通過購買了預付費一定時間段的代理服務來實現最終消費的表現形式。而在正式運營開始(正式提供服務)前,點卡的價值只是虛擬等價Future value,因此網易必須告知在正式開始運營游戲前這些新版點卡是無法得以體現其本身的價值的。
綜上所述,我個人認為網易並未侵犯國服魔獸世界玩家消費者知情權
所以還是忍了吧 我想通了 它什麼時候開服什麼時候玩 為這個生氣不值得
D. 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的法治生命線是什麼
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的法治生命線是: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線。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線。司法公正對社會公正具有重要引領作用,司法不公對社會公正具有致命破壞作用」,這就把司法公正提升到了一個全新高度。
公正是司法的生命線,必須把提高審判質量作為確保司法公正的著力點,嚴肅認真對待每一起案件,堅持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嚴把事實關、證據關、程序關、法律關,重視發揮二審、再審和信訪的糾錯功能,及時發現問題、糾正偏差、預防錯案,努力使每一起案件的審判都經得起法律、歷史和人民的檢驗。
要加強審判流程管理,嚴格簡易程序轉為普通程序的條件,健全案件繁簡分流和速裁工作機制,完善輕微刑事案件快速辦理機制,大力推行庭前調解、繁簡分流、小額速裁等制度措施,加強對訴訟和執行中止的監管,減輕當事人訴累,切實解決少數訴訟案件久拖不決、久拖不執、久執不結的問題。
(4)法治與法夜線擴展閱讀: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提出「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線」,並按照法律理性化和程序化的內在邏輯,以司法權的合理配置為目標,提出了一系列司法改革的具體內容,實際上就是對西方法治傳統中有益要素的積極吸收。
司法公正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法律應該具有定紛止爭的功能,司法審判應該具有終局性的作用,如果司法不公、人心不服,這些功能就難以實現。
司法機關要緊緊圍繞司法公正這一目標改進工作,重點解決影響司法公正和制約司法能力的深層次問題,嚴肅認真地對待每一起案件,堅決防止和依法糾正冤假錯案,維護司法權威。
E. 關於魔獸世界宏的問題
貌似沒見過這樣的宏,搶東西快的話一個是刷新時間,另一個是插件吧,插件推薦下freerefillsFreeRefills自動補購物品插件,在你設置好你需要保持在身上的物品數量後,下次訪問材料商會自動購買你所需要的材料或物品。 在聊天框中輸入:/fr add [物品鏈接] 30,即可自動補購物品到30個,更多的功能你可以輸入:/fr來查看下載地址http://wowui.owan.com/html/AddOns/d/20100323/2343.html另給你NGA上的大大們材料刷新的心得,他用的是autobuy,樓主可以自己選的看吧:首先請確認有沒有人開按鍵精靈蹲點,如果有,那麼你蹲點收入,不見得比雙采來的多.如果只為了看新圖標,可以繼續.
如果沒有,那就做好准備.
首先是資金,某些物品很耗資金儲備.每天至少准備600G.
雪蓮花4G,極地毛皮12G,厚北地皮5G40S,重結締皮2G50S.都很佔用資金.
關於插件.最好用autobuy,原理和自動購買職業施法材料一樣.但是不用也沒關系,在關鍵物品上,autobuy其實搶不過手動購買的.前提條件是你手速夠快,比如我,常年混跡D2戰網.D2有隊伍分配,隊長分配么?沒有.KB的時候,手速決定一切.你敢開自動拾取我就敢丟垃圾暗金戒指和寶石,你自動撿了就截圖舉報.
關於物品刷新時間.草葯每次刷新是10-20分鍾,皮革和元素不清楚,也差不多和草葯相同.草葯刷新20分鍾以內,分三個時間,10分鍾,15分鍾,20分鍾.也就是這每次刷新後,這3個時間段,必刷也僅刷新一次.刷完後進入下一個刷新時間10-20分鍾.如果20分鍾都沒見到草葯.必然是被別人買了去.然後再接下來20分鍾內,猛刷新蘭拉,找回刷新時間..注意:伺服器時間和本地時間可能存在差異,刷新時間可能存在1分鍾的差異.
注意及時清空背包,以免出現背包滿的情況.
買到什麼東西能賺錢?
基本上所有的東西都能賺錢.幽靈菇買45S一個,直接丟AH不賺錢嗎?泰羅果買40S一個,丟AH不賺錢嗎?
最賺錢的還是魔蓮花和黑蓮花
魔蓮花買成3G,黑蓮花買成1.6G,每次0-4個.可以同時出現.
雪蓮花4G一個,WLK開了,別說初期價格暴高.末期也有20G一個.
極地毛皮12G一個,就算3.3能換,也能賣30G,而且CWLK一開就是3.3?一開就有成堆的多餘的皮換極地毛皮.不可能.個人預估,200G+吧.
再說細節.
重結締皮,厚北地皮,都是買成幾G一個.賣了也不值錢.
買還是不賣?
答案是肯定買.
首先,如果一個路人甲,或者有預謀的地精甲,看到蘭拉是空的,和蘭拉有物品出售會有兩種想法.
路人甲看到沒有物品,會掉頭走掉.看到有物品,買了,再等等看有沒有什麼新的.
地精甲看到沒有物品,他不知道什麼時候刷.如果有物品,他可以根據物品的不同和刷新的不同,來推測下一次刷新時間.從而跟你搶.
如果讓他等上半個小時或者一個小時.都看見蘭拉是空的,再有耐心,也有挫折感.
就算是那個灰色的草,買了扔回去,都是必須的,虧能虧多少?
如果遇見一個純按鍵精靈掛機的怎麼辦?扔他一包重皮球.嗯,是這樣的..如果不行,也沒辦法.舉報吧
滑鼠右鍵一直點很煩是吧?按鍵設置里有個選項叫與目標互動,嗯,效果就是跟滑鼠右鍵一樣,比如設置成F12等沒用的按鍵.
蹲點的時候,你可以雙開打副本,打戰場,雙采什麼的,估計好時間切回來,也可以把播放器設置為總是前端顯示,一邊猛按購買鍵,一邊看電影.
節約成本的方法
新建帳號,免費試玩1800分鍾,充個2000分鍾,就有3800了.
建個小號,買4個16格包.就可以開工了..一個小號時間沒了.,刪了,再創造新帳號.
一般不要用大號去蹲,經常被拖去免費打副本.而且存放東西的時候也必須離開馬戲團
關於autobuy的設置,NGA論壇自行搜索..
個人反對使用按鍵精靈,哪怕是簡單的VBS命令.而且也有可能被封號. OVER,
</SPAN>
F. 請問法治與德治的區別
法治與德治的區別:
一、出發點不同或者說邏輯起點不同
法治,是通過具體的規則去約束人們的外在行為,它的邏輯起點是對人的悲觀理解,對社會生活中的人失去了信任、產生懷疑,人本身不能自覺遵守社會規則,不能自覺地約束自身行為,如果沒有外界規則以及人們對這些規則的畏懼,人們生活的秩序將陷人無序狀態。因此,為了不讓社會陷入危險之中,就必須用法加以約束和限制它。
德治的邏輯出發點是對人性的看法充滿了樂觀的態度,認為人們能自覺用道德來約束他們的思想行為,認為人們對這些道德規則是自發的自覺自願遵守。前者是約束人們的外在行為,後者是約束人們的內心動機,對人們提出了更高的道德要求。因此,從邏輯出發點來看,是兩種不同的治國方略。
二、兩者價值追求不同
盡管兩者的現實目的一樣,都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為使社會正常運行。但是法治與德治的價值追求不同。如果說法治的價值是追求政治生活的有序化和可能的正義,那麼,德治的價值則是追求政治生活的更高質量。迄今,沒有任何一部法律能滿足所有人的意願,法律是不能最終地、一勞永逸地解決人們所面臨的困境。
德治這種思想和願望在人類歷史之中,從來就沒有失去過,如同人類從來沒有失去過理想一樣。因此,我們可以說,提倡德治的主張,是人們對更高生活質量的嚮往、道德自覺,是人類有史以來夢寐以求的政治理想,是人們企圖超越他們所生存的環境而表現出來的絕對意義的追求。
(6)法治與法夜線擴展閱讀:
如何讓法治與德治相得益彰:
一、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傳統美德
在社會主義道德體系中體現法治要求,發揮道德對法治的滋養作用,努力使道德體系同社會主義法律規范相銜接、相協調、相促進。在道德教育中更加突出法治內涵,注重培育人們的法律信仰、法治觀念、規則意識,引導人們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社會責任、家庭責任,營造全社會都講法治、守法治的文化環境。
二、更加重視發揮全面依法治國的作用
(1)在立法上,法律應當樹立鮮明道德導向,弘揚美德義行,推進社會主義道德的法律化,把實踐中廣泛認同、較為成熟、操作性強的道德要求及時上升為法律規范,用法治強化對社會文明行為的褒獎,對失德行為的懲戒,引導全社會崇德向善。
(2)在執法司法上,要體現社會主義道德要求,堅持嚴格執法,弘揚真善美、打擊假惡丑,讓敗德違法者受到懲治、付出代價,堅持公正司法,發揮司法斷案懲惡揚善功能,使社會主義法治成為良法善治。
(3)在守法上,要把全民普法與公民道德建設工程緊密結合起來,把全民普法和全民守法作為依法治國的基礎性工作,使全體人民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同時要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引導廣大人民群眾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法治」與「德治」是花開兩朵共表一枝
G. 法制與法治的區別是什麼
法治與法制的區別主要表現在:
一,法制的概念不包含價值;法治包版含了價值內涵,權強調了人民主權。
二,法制只是強調形式意義方面的內容,而法治既強調形式意義的內容又強調實質意義的內容。
三,法制更偏重於法律的形式化方面,強調「以法治國」的制度、程序及其運行機制本身,它所關注的焦點是法律的有效性和社會秩序的穩定。
(7)法治與法夜線擴展閱讀:
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線。當前,社會上對執法司法狀況意見還比較多,執法不嚴、司法不公、司法腐敗問題還比較突出。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了實現公正司法的目標,強調了「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線」,明確了「保證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等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大任務,對以法治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作出了全面部署。
我們必須認真學習貫徹全會精神,規范司法行為,加強對司法活動的監督,實現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讓人民群眾感到不公時有地方說理、有地方評理、有地方處理,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讓司法為社會撐起公平正義的天空。
參考資料:網路:法治
H. 什麼是法治,法治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法治,顧名思義,法治就是"法的統治"。法治是一種貫徹法律至上、 嚴格依法辦事的治國原則和方式。它要求作為反映社會主體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的法律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 並在全社會得到有效的實施、普遍的遵守和有力的貫徹。
法治作為一種先進的治國方式, 要求整個國家以及社會生活均依法而治, 即管理國家、治理社會, 是憑靠法律這種公共權威, 這種普遍、穩定、明確的社會規范;而不是靠任何人格權威, 不是靠掌權者的威嚴甚至特權, 不依個人意志為轉移。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在當代中國,"法治"和"依法治國"這兩個概念是根本一致的,依法治國實際就是法治的另一種表述,二者之間是一體兩面的關系。 要全面認識法治的內涵,必須對法治與法制、法治與人治、法治與德治的概念做一下辨析,搞清楚它們之間的關系。
法治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一、法治在民主政治建設中的必要性
(一)法治與民主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法治與民主具有十分密切的聯系,民主促進法治,法治保障民主。法治強調用法律治理國家,而法律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超然於政治體系之外的法律是不存在的,法律需要民主以保證其合理性和有效性;
與此同時,法治通過規范政治行為、協調政治關系、解決政治問題等方式,保障民主在政治中的參與性以及民主權利的實現,促進民主政治生活的良性運行。
(二)法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必由之路。
法治,對於限制政府公權力,保障公民私權利具有重要意義。
二、建設法治中國是我們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法治在中國的推行具有重要意義
(一)法治是保障公民權利奠基石
(二)法治是市場經濟的護航員
(三)法治是社會和諧穩定的「安全閥」
(四)法治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守護神
(五)法治是實現中國夢的助推器
(8)法治與法夜線擴展閱讀
法治與人治是根本相對立的,是不同的治國理念。人治強調個人權力在法律之上,而法治理念正好與其相反。要法治就不要人治,要人治就沒有法治。
但要強調,國家依靠法治並不是不要依靠人的力量和人的作用,因為再好的法律與制度都需要人來實現與執行。但是,不可以將「人的作用」與「人治」相等同,兩者是根本不同的概念。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法治包含兩個部分,即形式意義的法治和實質意義的法治,是兩者的統一體。形式意義的法治,強調「以法治國」、「依法辦事」的治國方式、制度及其運行機制。
實質意義的法治,強調「法律至上」、「法律主治」、「制約權力」、「保障權利」的價值、原則和精神。形式意義的法治應當體現法治的價值、原則和精神,實質意義的法治也必須通過法律的形式化制度和運行機制予以實現,兩者均不可或缺。
法治是以民主自由為基礎,需要民主的力量,而我們的法治卻看上去好像是官方在發動和推進,民眾似乎處在旁觀者的地位而表現出「被動」和「冷漠」。在理論上如何印證現行法治推行方式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在現實的法治實踐中確實存在缺少政府和民眾的有效「互動」。
冷靜地思考分析和對「依法治理」現狀的觀察,我們不難發現缺少這種「互動」的現實表現,主要原因在於:民眾對於自身的權利不知道,知道不執行,執行不徹底,導致了21世紀初的這個結果。民眾們在經歷義務教育之後,依舊對於介紹法治的課程並不重視,法治觀念、理念很難進入民眾內心。
使得法治推動成為看似官方在發動和推進,民眾似乎處在旁觀者的地位而表現出「被動」和「冷漠」。
法治是依據法律的治理。
法治實際上包含了許多層面的含義,它是指一種治國的方略、社會調控方式,法治是與人治相對立的一種治國方略。法治強調以法治國、法律至上,法律具有最高的地位。亞里士多德就明確提出「法治應當優於一人之治」。
法治還是指一種法律價值、法律精神,一種社會理想,指通過這種治國的方式、原則和制度的實現而形成的一種社會狀態。
總的來說就是法治包括實質意義上的法治和形式意義上的法治,也就是強調兩者的統一,形式意義上的法治強調「依法治國」、「依法辦事」的治國方式、制度及其運行機制。實質意義的法治強調「法律至上」、「法律主治」、「制約權力」、「保障權利」的價值、原則和精神。
I. 法律,法制,法治有什麼區別
1、法律通常是指由社會認可國家確認立法機關制定規范的行為規則,並由國家強制力(主要是司法機關)保證 實施的,以規定當事人權利和義務為內容的,對全體社會成員具有普遍約束力的一種特殊行為規范(社會規范)。
2、法治,又稱法律的統治,是與「人治」相對應的一種治國方法。亞里土多德對法治的界定是:法治就是已經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而大家服從的法律是本身制定得良好的法律。制約國家權力的濫用、保障公民的自由權利,是法治的兩個核心要素。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簡稱,屬於制度的范疇。
3、法治與法制的區別主要表現在:
(1)內涵的差異。法治表達的是法律運行的狀態、方式、程序和過程,包括法律的至上權威,法律的公正性、普遍性、公開性等基本要求,以及法律制約公共權力與保障人權等基本原則;法制只是「法律和制度」的簡稱。
(2)價值取向的差異。法治強調人民主權(民主精神)、法律平等、權力制約和人權保障;法制則不預設價值取向。
(3)在與人治的關繫上,法治明確地與人治相對立,有人治無法治,而法制可以與人治共存,可以有「人治下的法制」。
(4)在配套環境方面,法治需要市場經濟、民主政治等環境,法制則可以在各種經院政治、文化體制中存在。法制指一個國家的法及其法律制度,而法治卻強調一個國家處於依法治理的一種狀態。法制的內涵比法治要小的多。法制著重講的是法的一系列規則、原則及與此相關的制度,而法治的內容就要豐富的多。
拓展資料:
1、法律是維護國家穩定、各項事業蓬勃發展的最強有力的武器,也是捍衛人民群眾權利和利益的工具,也是統治者統治被統治者的專政機關--法院手段。法律是一系列的規則,通常需要經由一套制度來落實。但在不同的地方,法律體系會以不同的方式來闡述人們的法律權利與義務。其中一種區分的方式便是分為歐陸法系和英美法系兩種。有些國家則會以他們的宗教法條為其法律的基礎。
2、法的本質就是統治階級實現階級統治的工具。具體地說,它是指國家按照統治階級的利益制定或認可,並以國家強制力保證其實施的行為規范的總和。
3、法律制度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所有法律原則和規則的總稱。法律制度從宏觀角度來說,與法系的概念比較接近。
①、一國的立法制度與司法制度的總稱,即通常所稱的"法制"。
②、法律制度是指運用法律規范來調整各種社會關系時所形成的各種制度。它調整了多少社會關系就包含有多少種具體的法律制度如行政、經濟、婚姻家庭、訴訟、教育文化及狹義的法律制度等。 法律制度及其相應的法律規范的總和構成法律部門。一國的立法制度與司法制度的總稱,即通常所稱的"法制"。法律制度從宏觀角度來說,與法系的概念比較接近,我們不能把制度等同於法律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