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人性
㈠ 什麼是人性,什麼是道德,什麼又是法律
一、人性
人性就是人的屬性,是人區別於自然界的其他存在物特別是動物的特殊性。
人性是自然屬性、社會屬性和精神屬性的統一。
二、道德和法律
法律是調整個人和社會之間關系的暴力性的行為規范,體現統治階級意志,由國家制定或認可,依靠強制力保證施行。
道德是調整個人和社會之間關系的勸導性的行為規范,通過傳統習俗、社會輿論和內心信念來維系。
1、區別
①法律是強制性的社會規范;道德是非強制性的社會規范。
②法律屬於政治上層建築;道德屬於思想上層建築。
2、聯系
①道德是法律的基礎,良法理應是符合道德的。
②法律是道德的保障,有道德者受到法律保護。
㈡ 道德,良心,人性,意思是不是不一樣
道德就是良心,就是五戒十善。人性有善惡兩面。
㈢ 康德的道德與人性說的到底是啥
康德的道德律為抄絕對命令,以假設上帝存在,即物自體不可認識,也即人的理性是有邊界的。人的理性不可證明上帝存在與否。為證明至善,我們必假設上帝。這個上帝也可稱佛、稱道、稱規律。人是有局限的,只有從上帝那裡找到至善的動力。道德是至善,與上帝相同。人有追求道德至善的絕對命令,這個命令會自我遵從。人的意志的本質是自由,因自由而有承擔的義務,意志本無善無惡,人性的善與惡,只是意志的表象顯現。康德對道德的肯定,挽救了我們對人性的信心。人之初,道為善。
㈣ 莊子的道德人性主張
莊子的哲學
道德」一詞是道家思想的精華。莊子的「道」是天道,是效法自然的「道」,而不是人為的殘生傷性的。
莊子的哲學主要接受並發展了老子的思想。他認為「道」是超越時空的無限本體,它生於天地萬物之,而又無所不包,無所不在,表現在一切事物之中。然而它又是自然無為的,在本質上是虛無的。
在莊子的哲學中,「天」是與「人」相對立的兩個概念,「天」代表著自然,而「人」指的就是「人為」的一切,與自然相背離的一切。「人為」兩字合起來,就是一個「偽」字。
莊子主張順從天道,而摒棄「人為」,摒棄人性中那些「偽」的雜質。順從「天道」,從而與天地相通的,就是莊子所提倡的「德」。
在莊子看來,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因此不需要去教導什麼,規定什麼,而是要去掉什麼,忘掉什麼,忘掉成心、機心、分別心。既然如此,還用得著政治宣傳、禮樂教化、仁義勸導?這些宣傳、教化、勸導,莊子認為都是人性中的「偽」,所以要摒棄它。
莊子認為人活在世上,猶如「游於羿之彀中」,到處充滿危險。羿指君主,彀指君主的刑罰和統治手段。對於君主的殘暴,莊子是一再強調的,「回聞衛君,其年壯,其行獨;輕用其國,而不見其過;輕用民死,死者以國量乎澤若蕉,民其無如矣。」。所以莊子不願去做官,因為他認為伴君如伴虎,只能「順」。「汝不知夫養虎者乎!不敢以生物與之,為其殺之之怒也;不敢以全物與之,為其決之之怒;時其飢飽,達其怒心。虎之與人異類而媚養己者,順也;故其殺者,逆也。」還要防止馬屁拍到馬腳上,「夫愛馬者,以筐盛矢,以蜄盛溺。適有蚊虻仆緣,而拊之不時,則缺銜毀首碎胸。」伴君之難,可見一斑。莊子認為人生應是追求自由。
與佛教相類似的,莊子也認為人生有悲的一面。《齊物論》中有「一受其成形,不忘以待盡。與物相刃相靡,其行盡如馳,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可不哀邪!人謂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與之然,可不謂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獨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 莊子認為如果能做到「齊物」,那麼他便能達到「逍遙」的境界。這是莊子哲學中另一個重要概念,這是個體精神解放的境界,即無矛盾地生存於世界之中。莊子並不否認矛盾,只是強調主觀上對矛盾的擺脫。莊子用「無為」來解釋這一術語,與老子不同,這里「無為」是指心靈不被外物所拖累的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狀態。這種狀態,也被稱為「無待」,意為沒有相對的東西。這時,人們拋棄了功名利祿,「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這句被普遍認為《逍遙游》一篇主旨,同時也是《莊子》一書的主旨。這是一種心與「道」合一的境界。
莊子認為一般人很虛偽,「人心險於山川,難於知天。天猶有春秋冬夏旦暮之期,人者厚貌深情。」。他批評儒家「以仁義攖人之心」,這樣會導致 「天下脊脊大亂。而君主的專制統治和對知識的愛好,只會使人心更加敗壞,「民之於利甚勤,子有殺父,臣有殺君,正晝為盜,日中穴阫。」
流沙河認為,莊子的為人主要有四點,「一曰立場,站在環中。二曰方法,信奉無為。三曰理想,追慕澤稚。四曰修養,緊守心齋。」
所謂環中,就是不持有任何立場。《內篇·齊物論》中有「得其環中,以應無窮」,《雜篇·則陽》中有「得其環中以隨成」。無為在《莊子》中經常出現,莊子認為無論治國還是做人,都要無為。但無為頗難解釋,流沙河認為是「偽」或是「人為」的意思。「澤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飲,不蘄畜乎樊中」,是追求自由。「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所謂心齋就是要排除心中的種種雜念。
莊子是主張精神上的逍遙自在的,所以在形體上,他也試圖達到一種不需要依賴外力而能成就的一種逍遙自在境界;莊子是主張宇宙中的萬事萬物都具有平等的性質,人融入於萬物之中,從而與宇宙相終始;莊子提倡護養生命的主宰亦即人的精神是要順從自然的法則,要安時而處順;莊子要求重視內在德性的修養,德性充足,生命自然流注出一種自足的精神的力量。
他的思想包含著樸素辯證法因素,認為一切事物都在變化,他認為「道」是「先天生地」的,從「道未始有封」(即「道」是無界限差別的)。主張「無為」,放棄生活中的一切爭斗。又認為一切事物都是相對的,因此他否定知識,否定一切事物的本質區別,極力否定現實,追求一種「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主觀精神境界,安時處順,逍遙自得,倒向了相對主義和宿命論。
他的思想主張實際上是一種十分消沉的處世態度。據傳說,有一天,莊子睡覺做夢,夢見自己變成了一隻蝴蝶,夢醒之後發現自己還是莊子,於是他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夢到莊子的蝴蝶呢,還是夢到蝴蝶的莊子。在這里,莊子提出一個哲學問題——人如何認識真實。如果夢足夠真實,人沒有任何能力知道自己是在做夢。
㈤ 道德與人性 有何區別聯系
1、區別
道德是調整人們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
人性就是人的版屬性,權也就是人同宇宙中的其它事物特別是動物相區別的特性。人性是自然屬性,社會屬性和精神屬性的統一。
2、聯系
①道德是人的社會屬性的重要表現,人的社會屬性包括道德、教育和政治等等。
②道德規范的制定要符合人性,違背人性的道德遲早要被新社會否定,比如封建社會「二十四孝」中的「郭臣埋兒」。
㈥ 人性和道德究竟是什麼關系,它們誰更可靠一些
「人性」絕不能簡單地等同於「人的自然本性」,「人性」事實上應當是「人的屬性」內,是人之容所以為人所應當具備的基本屬性的總稱。換句話說,就是只要是「人」就應當具有這些屬性,否則就不是人。那麼,「人」到底應當具有哪些屬性呢?人的屬性應當包括兩個方面:即人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道德的「行為應當」就是我們「做人」的社會性要求的最直接的體現。在這種要求中,道德始終都在為人類倡導著一種理性精神,通過這種理性精神的培育幫助人類克服人自身的動物性,不斷地改造著人性之中所包含的「獸性」,不斷地幫助人們克服著人性的弱點,不斷地促使著「人」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成為一個「純粹的人」。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認為道德不僅沒有壓抑人性,恰恰相反,道德始終都在幫助人們不斷地提升著人性。道德的提升使人們在其自身的「人性」中所包含或殘存的「獸性」越來越少,從而使得人們作為人的存在的人格境界越來越高,而一個人的人格境界的高低又現實地決定著這個人在社會中存在的價值。卑劣的人之所以卑劣,就在於其人性中包含有太多的「獸性」;高尚的人之所以高尚,就在於他能夠戰勝自我人性的弱點,對其人性存有的「獸性」予以一定程度的克服。
㈦ 有關善良道德人性的名言名句
1、只有理性才能教導我們認識善惡,使我們喜善恨惡。良心盡管不依存內於理性,但沒容有理性,良心就不能得到發展。——盧梭
2、行善比作惡明智;溫和比暴戾安全;理智比瘋狂適宜。——羅·勃郎寧
3、人們在行善時總是比他們在作惡時更遲疑不決。——張方宇
4、善不是一種學問,而是一種行為。——羅曼·羅蘭
5、我是個人,凡是合乎人性的東西,我都覺得親切。——馬克思
6、人的野性無異於橡樹林中的各種野獸。——本·瓊森
7、愛情、希望、恐懼和信仰構成了人性,它們是人性的標志和特徵。——羅·勃朗寧
8、在世界上一切道德品質之中,善良的本性是最需要的。——羅素
9、只有那不論公私都以道德為上、一心要做出高貴的事的人,方可算是最可尊崇的人。——喬叟
10、最有道德的人,是那些有道德卻不須由外表表現出來而仍感滿足的人。——帕拉圖
11、人類處於神與禽獸之間,時而傾向一類,時而傾向另一類;有些人日益神聖,有些人變成野獸,大部分人保持中庸。——普羅提諾
12、如果你控制不了錢,就是錢來控制你。——哈夫·艾克
㈧ 道德的本質是什麼人性本質是什麼
道德本質就是指道德作為道德而區別於他事物的根本性質,是道德基本要素的內在聯系和道德內部所包含的一系列必然性、規律性的總和。
第一大人性:人性非善非惡,乃是趨利避害者,人會本能地被高價值所吸引,遠離低價值。所以你要有意無意地拉高自己的價值,對方會自動被你吸引。記住:普通人做銷售,高手做引誘。
第二大人性:人對故事的興趣遠遠大於對資訊的興趣,對人物的興趣遠遠大於對故事的興趣。因此只要你用描寫人物的方式來介紹你自己,你的魅力指數將會大幅度上升。小說、電影以及演講大師之所以很受歡迎,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人物的力量。小說中的人物如:《射鵰英雄傳》里的郭靖,電影中的人物如:《功夫》里的周星馳,演說家中的人物如亞洲超越極限的梁凱恩:一個高中讀了九年、自殺過兩次、失戀過兩次的人,結果成就大事業的傳奇人物。
第三大人性:好奇心。人對任何帶神秘感的東西,不但會產生好奇心,還會產生莫名的磁力。如:當我對你說,我第二擅長的事情就是演講,然後保持沉默,這時你會很自然的會問我最擅長的事情是什麼。再如:網路營銷高手最擅長用一個標題引起你的好奇心,當你點擊進去之後,你會看到一個主人公痛苦經歷的故事,後來看到主人公通過用了一個產品之後解決了TA痛苦的故事,最後出現產品咨詢和訂購熱線。(標題舉例:39歲黃臉婆遭猛男狂追)。
第四大人性:只要你做的事情超出來了對方的期望,哪怕只付出了一點點,對方都會感恩感動;但如果是低於了對方的期望,哪怕做得再多再好,對方都會都會生氣和抱怨。如:汶川大地震一個老人只捐款幾千元,全國人民感恩感動,各大媒體報道;相反某某知名企業家捐款了100萬元,還被罵得狗血淋頭。再如:如果你的好朋友向你借錢,他認為你借他10000元是合理的,結果你只借了他5000元,他可能會抱怨和生氣;他同時也向另外一個普通朋友借錢,因為關系不是特別好,認為如果能借到1000元就很滿意了,結果他超出了他的期望借了3000元給他,這是他可能會感動。記住了:銷售成功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你的行為讓客戶感動了;客戶之所以感動,是因為你的行為超出了客戶的期望。
第五大人性:自己推理判斷出來的東西就是真的。如:當別人看到你一身名牌穿著打扮,形象氣質高雅,這時你如果告訴對方你很窮,對方也不會相信;相反如果你穿著普通,看起來也沒有什麼氣質,不管你怎麼告訴別人你很有錢,對方也不會相信。再如:如果你現在開著一台賓士車,你告訴別人准備換一台賓利,這時別人會比較容易相信你的話;但如果你開的車是吉利,你說准備換一台賓利,對方相信的可能性就微乎及微了,哪怕你說的是真的。因此,最好的最高明的銷售是把你的形象和勢做出來,讓對方做出對你有利的判斷,你的銷售就變得輕而易舉了。
第六大人性:有道理征服一切。說服力來自於兩點:第一是看到結果:如成功和榜樣的影響力。第二是聽到道理:如好的企業商業計劃說明書會吸引投資者參與投資;再如直銷行業市場倍增學理論會吸引人才來加盟。例外從親子教育方面來講,如果做父母的打了孩子後,不做解釋,可能就會在孩子的心中種下仇恨的種子;相反如果在打完孩子後,再把你打他的原因(因為愛)發自肺腑地告訴他,他可能會感動,從而會種下愛的種子。這是截然不同的兩種結果。
第七大人性:喜歡幻想。銷售最高境界就是銷售幻想。如:企業的願景是員工的幻想;直銷行業的時間自由、財務自由、心靈自由是直銷員的幻想;培訓教育行業講的「通過學習徹底改變自己和企業命運」的案例和榜樣,是學員的幻想;投資行業講的「創造被動收入,不工作還有源源不斷的收入」是投資者的幻想;奢侈品行業昂貴的商品是消費者的幻想;男女之間的「海誓山盟海枯石爛」的諾言是熱戀中的人的幻想。因此只要你能滿足對方的幻想的需求,你就可以掌控對方的思想和行為,從而得到自己想要的任何東西。
第八大人性:人們不喜歡被改變。因此當你要想改變別人時,千萬不要擺出你想要改變他的樣子,最好的方法是引導他自己做出改變。主動改變是快樂,被動改變是痛苦;主動改變是享受,被動改變是折磨。如:如果你的另一半對你不夠好,與其要求對方對你好點;不如以退為進,每天學習修煉提高自己,讓自己的能力、實力和魅力與日俱增,你另一半對你的態度自然會不知不覺的改變。
第九大人性:人們對太容易做的事情不屑一顧,喜歡做有些難度有些挑戰的事情。因為有難度才有價值,沒難度就沒價值。以愛情上男追女為例,如果女方能給男方製造一些障礙和挑戰,當男方經過一番努力,最後克服了重重困難,成功獲得女方的芳心時,這時他就會有一股很大的成就感,同時他也會更愛你,生活也會更有樂趣更有意義和價值。
第十大人性:非人性的人性,也就是機器人性。機器人的行為受各種開關所控制,同樣人身上也有很多種不同的開關,如:1、生氣的開關:只要你毫無緣由的辱罵和指責別人,對方十有八九會很生氣的和你急;2、快樂的開關:只要你恰如其分很巧妙的贊美別人,對方幾乎都會感到開心和愉快;3、花錢消費的開關:人在兩種情況下是最願意花錢消費的,第一是省錢:如商品打折銷售時,人們會毫不猶豫的花錢;第二是賺錢:如投資性的產品,當人們感覺到他今天花的錢有把握在不久的將來會賺很多錢回來時,他也會毫不猶豫的花錢出去。
㈨ 人性道德的特點
人性的定義
人性就是人個體的價值觀,其核心就是生存至上。
人性包含兩個方面,經驗性與構想性。或者說獸性與道德。
人性的本源
人類的獸性源自自然選擇,是原始的生存選擇價值觀,或者叫生存經驗。爭食、護幼等行為,產生於獨居狀態的人類;隨後,人類進入社會性生存的狀態,集體利益、國家利益、民族利益大於個人利益(包括家庭利益),在這一部分的指導下,岳飛、狼牙山五壯士成為民族英雄。
道德來自未知的探索,是人類與其它物種唯一的區別。人類有機會探索未經驗的事物,提早在人性構架中設置好預警機制,避免發生生存危機。
人性的核心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說出人性的真諦,無論道學家們如何遮掩,人性都是對利益的判斷准則,人性的核心就是利。
現存的人種來看,從獨居階段起,人就必須為爭奪生存空間而競爭,包括和蚊蟲、病菌、猛獸進行的種外競爭,包括與同類爭奪配偶、食物、領地的種內競爭。
進入社會性生存階段,人類個體必須首先維護團隊的利益,才有機會維持個體生存。這時,道德開始誕生,並因此設立了法律。有人說:「法律不外乎人情。」更確切的說,是「法律不外乎人性。」.
同樣基於生存至上,這時人類個體的價值觀開始變化,即人性有了升華,不再等同於獨居獸性。
舉例來說,戰士為了維護祖國的利益,不惜犧牲自己,這就是社會性的一面。如果按照自身的原始性生存而言,他大可逃跑回家照顧老婆孩子,或著根據形勢選擇不同陣營。但在社會性利益面前,他的同群體夥伴不會允許他這樣作,不僅對他進行個人道德的灌輸,還通過法律等暴力手段對他的行為加以約束。
人性的社會獸性還表現在敬老習俗中,只有在社會性生物中,敬老才可能成為本性。因為社會性生物經常需要作出群體選擇,這時有經驗的老生物往往能夠發揮作用,為群體生存作出貢獻。中國人說「家有一老,賽過一寶」,與野生山羊群中老羊受信賴的情況如出一轍。
獸性與道德
許多學者喜歡將社會獸性稱作道德,這實在是貶低了道德。
社會獸性歸根結底,依然是利益驅動下的價值體系,而道德是超出我們所經驗。
例如見義勇為行為,這種行為撼衛了局部社會的安定,並且為整個社會創造了精神財富,如同法律一樣,震懾少部分將獨居獸性凌架於社會獸性的個體,並且鼓勵了將社會獸性放在獨居獸性的個體。
按照人類由獨居生物進化到社會生物的進程,這種行為推動了人類進步,是對人性的改良行為。
但既使在昆蟲界,見義勇為也不少見,一隻螞蟻見到另一隻螞蟻與別人格鬥,也會上前幫忙;螞蟻也會自發地將受傷夥伴救回巢穴。因此,見義勇為不是道德,而是社會獸性的范疇。
同樣,愛國主義、民族主義也都不是道德,而只是社會獸性。
道德的定義
人類不可能有道德,只有人類成為神,才會擁有道德。
這是因為,道德的定義是對未知經驗的價值觀,而人類目前還沒有超越自身經驗,還依然在獨居獸性和社會獸性的沖突中掙扎。
人類成為神,只是一個比喻,是指人類擁有傳說中神一樣的能力,按照現在的科技發展速度,恐怕已經不遠了。
那時的人類,甚至有能力創造新的物種來平衡這個世界。而在那時起,人類必須建立道德,因為那時已經不能憑經驗約束人類的行為。誰也不知道人類的某些行為是否會導致不可挽回的後果。
那就是人類超越獸性的階段,人性才會完整,同時擁有獸性與道德。
而隨著科技的進一步發展,人類有機會超越生存至上的范疇,生存已經不再成為人類的第一需求,這時的人性將全部歸於道德,徹底脫離獸性。
宗教與科幻都描述過這種境界,不同的是,科幻是通過對科技發展的預測,而宗教只是智者超前的想像,沒有物質基礎,只好歸結到成仙、成佛、輪回等方式。
人性的現實
我們不可能超越這個時代,最腳踏實地的方式就是接受現實。
既然人性還處在獨居獸性向社會獸性進化的階段,現實中的人性典範就是抬高社會獸性,貶低獨居獸性。
我們可作的,就是探索社會獸性的准則,用教育、法律等等手段加以推廣。這就是現實社會的需要。
㈩ 如何理解和處理「人性與道德」的矛盾
理解和處理「人性與道德」的矛盾需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人性內問題,是一個容非常哲學化的問題,或者說它是哲學中的一個非常基本的問題。但是,這並不表明只有哲學家才面對這個問題,
事實上,人性是我們每一個普通人都要面對的,甚至是隨時隨地都必須面對的問題,
因為生活時時在挑戰我們的人性,考驗我們的人性,我們每個人都要主動和被動的拷問自己的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