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亞里士多德法治的定義

亞里士多德法治的定義

發布時間: 2022-05-07 14:23:27

㈠ 亞里士多德對法治的闡述

追求至善,實現正義

㈡ 試論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的法治思想的比較

柏拉圖重視統治者對智慧的運用,亞里士多德的法治思想浸透著對法律的推崇。但二者都是都是強調理性的作用,只是通過不同的治理手段而達到理性的目的而已。
1、柏拉圖的人治思想:柏拉圖《理想國》中一個核心觀點便是主張賢人政治,即「哲學王」統治。這種統治的基礎是學者所設想的知識精英統治社會的理想。柏拉圖的賢人政治,主要依靠哲學家的智慧治理國家。《理想國》反復強調這種賢人政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忽略了法。柏拉圖認為,哲學王通過知識進行統治,比法律同志具有很大優越性,法律遠不能和哲學家的智慧相比。推崇人治,輕視法律是柏拉圖早年的思想特徵,但柏拉圖並沒有完全否認法律的作用能夠或根本不要法律,柏拉圖在以人治思想為特色的《理想國》中也論述法的問題。
但在柏拉圖的晚年時期,它的法律思想開始轉變,由於統治國傢具有最高才智的人難以找到以及實踐中的挫折,他又提出了法治,並認為「法治國」是統治人類的第二等好的選擇,政治學是研究公共的善政治學是研究公共的善政治學是研究公共的善政治學是研究公共的善,而為了實現公共的善而為了實現公共的善而為了實現公共的善而為了實現公共的善,單靠教育是不行的,因為人的本性只考慮個人利益而不是公共利益,所以必須有法律來制裁或者懲罰人們的不善行為。柏拉圖後來論述的法治理論開創了西方法治理論的先河。柏拉圖稱,法治的關鍵是樹立法律至高無上的權威,如果統治者可以不受法律制約,甚至可以以言代法,那麼不管在這個國度里有多少法律,也談不上什麼「法治」。法治的基礎基礎基礎基礎是節制。以法治國不僅要有法可依,還要做到人人自覺守法。普遍的守法觀念是實現法治的前提條件前提條件前提條件前提條件。
2、亞里士多德的法治
法治,一種治道,其源頭可以一直追溯到古希臘的城邦政治。亞里士多德是一個可以超越但卻無法繞過的人物。他對法治思想和理念的貢獻在於: 首先,他是提出法治優於人治的法治理念的第一人。其次,他還最早提出並闡述了法治的兩大要素法治的兩大要素法治的兩大要素法治的兩大要素——良法之治與法律至上。在其經典著作《政治學》里,他給出了關於法治的經典語義解釋:「法治應包含兩重意義:已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已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已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已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服從服從服從,而大家所服從的法律又應該是本身制定得良好的法律。」這其實也是法治的兩個基本屬性:法治之法應是良法,法應具有至上的權威性。專制政體的法律是「惡法」,服從「惡法」不能稱作堅持法治,亞里士多德堅持柏拉圖「惡法非法」的主張。 亞里士多德認為法治應具體體現在立法、執法、守法的各個環節之中。國家的執政人員要嚴格實行法律,要加強對公民守法觀念的培養和訓練。他在《政治學》中對比和權衡了法治和人治的利弊,認為法治優於人治的地方在於:A,法律是經過眾人的經驗審慎考慮後制定的;B,法律沒有感情不會偏私,有公正性;C,法律具有穩定性;D,法律藉助規范形式具有明確性E,人治容易誤國家大事,F,時代要求實行法治。 亞里士多德主要強調了法與道德法與道德法與道德法與道德的關系。其觀點是:法治之法應具有特定的道德價值。首先,法治之法應以理性為基礎。其次,法治之法以善為其終極追求。再次,法治之法以民主意志為其基本品格。
3、總之:
柏拉圖構思的是由哲學王實行人治的理想國家;亞里士多德則傾向於由中產階級實行法治的國家。柏拉圖追求理想化的精英統治,而亞里士多德雖未完全放棄貴族的統治方式,但他更加訴諸多數人的較溫和的民主統治。柏拉圖主張哲學王的人治方式,是因為他們為只有哲學王才能懂得怎樣治理國家的道理,所以柏拉圖實際上強調的是理性(知識)是統治的基礎。亞里士多德強調要重視法律,也是因為法律是按照理性來規定的,是以知識為基礎的。所以他們兩人所強調的實際上都是理性。重視理性的作用,這是從蘇格拉底到柏拉圖,再到亞里士多德的一貫主張。

㈢ 試論亞里士多德的法治理論

一、法律和國家的關系兩者目的都是為了善德,他們又以公共利益為依歸的正義。國家是最高的社團,法律是正義的具體表現。法律的好壞是以正義作為劃分標準的,人們服從城邦制定的法律,也就是實現了正義。
二,法律和政體亞里士多德認為一中小奴隸主階級為主體的,共和政體,既是最好的又是穩定的。中庸。劃分國家政體有兩個標志:一是最高治權的執行者人數是多少,二是最高治權的執行者實行統治的目的。君主政體—暴君政體,貴族政體—寡頭政體,共和政體—平民政體。正宗政體——變態政體。
三、法治和人治它是西方法律思想史上最早崇尚法治的人物之一,他主張實行法治。(一)法治的含義已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而大家所服從的法律又應該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二)多數人的考慮要比少數人考慮周到。正確得多。其次,法律不會偏私,具有公正性。(三)立法應注意國境的大小和境內居民兩個因素,鄰邦關系,財產限額和各個家庭子女人數。法律必須變革,但變革要慎重。立法中特別要重視教育。
四、法律定義法律具有正義性;法律具有普遍性;法律具有平等性;法律具有穩定性與靈活性;法律具有權威性。亞里士多德發表了著名的《政治學》,從而把政治學從古代哲學和倫理學中獨立出來。古代希臘哲學家中最博學的人物。創立了第二學園。政體構成三要素思想,既國家的議事機能、行政機能和審判機能。

㈣ 亞里士多德的法治思想

亞里士多德指出,服從良法包括兩種情況,其一是樂於服從最好而又最可能制定出來的法律,其二是寧願服從絕對良好的法律。絕對良好的法律,在實踐中是不可能的,因為法律不可能完全覆蓋生活的方方面面,而社會情勢的變更很多時候也絕非法律所能預測。因此,只能服從最好而又最可能被制定出來的法律。而這種制定得良好的法律,其實就是符合正宗政體的正義之法。在亞里士多德看來,法律必然是根據政體制定,因此,符合正宗政體所制定的法律就一定合乎正義;而符合於變態政體所制定的法律就一定不合乎正義。至於何謂正宗政體、變態政體,用亞氏的說法,「依絕對公正的原則來評斷,凡照顧到公共利益的政體都是正當或正宗的政體;而那些只照顧統治者們的利益都是錯誤的政體或正宗政體的變態(偏離)。這些變態政體都是專制的(他們以主人管理其奴僕那種方式施行統治),而城邦卻正是自由人所組成的團體。」按照上述標准,政體大體可分為六種,其中有王制政體、貴族政體和共和政體等正宗政體,與之相對應的變態政體分別是僭主政體、寡頭政體和平民政體。
亞里士多德的法治,是指依良法而治,自然不包括依惡法而治。他簡單地將良法的判斷標准與政體等同,認為凡是正宗政體制定的法律就是良法,凡是變態政體制定的法律就是惡法,不合乎正義。這種看法確實有一定道理,因為法律總是和相應國家的政體相適應,是根據政體制定的,我們不能指望一個變態政體(如寡頭政體)能制定出全面保護人民自由的法律。但同時,亞里士多德的觀點也頗值得商榷。因為政體的良好並不必然決定其制定出來都是良善之法。換言之,法律是否良善,其決定因素或判斷標准並不局限於政體一端,物質生活條件、人口環境以及特定時代人們的價值觀、正義觀等都會對法之良善產生影響。此外,亞里士多德對法治內涵的解釋,還牽涉到另一個重大的法律問題,即一個公民面對國家制定的「惡法」(何謂惡法,還需要進一步討論其價值評判標准,一般認為違反基本人權的法律即屬惡法)時,應該如何行動。對此,法學家、思想家們爭論了上千年,它不僅牽涉到國家與公民的權力義務關系,而且不斷拷問並沖撞著何謂法律、何謂正義、何謂自由等基本范疇的內涵。現在,社會中的大多數人都承認,應該尊重法律,合乎立法程序制定的法律應獲得尊重,但是這種尊重並不是無條件的,如果法律規定違背了基本人權,公民就可以不遵守這類法律。進而,法是否因其惡法而不予尊重,也是一個需要慎重考慮的問題。眾所周知,否定法律的正義價值,單純強調法的形式,將會導致價值虛無主義,可能重蹈納粹的覆轍;但一味強調法律的價值,按照單一標准評價法律的善惡也是有百害而無一利,因為正義本身就是一個人人各有想法的東西。過分強調單一價值,將導致法律穩定性的喪失,法律也就失去了其作為社會規范的作用。

㈤ 亞里士多德法治觀的主要內容和理論基礎

亞里士多德著作中談到法律的言論相當多,很難說明哪個是他為法律下的確切定義。他對法律的定義性解釋,主要有以下幾點:

1、法律是集體智慧的結晶,是在城邦所有成員力量集中的基礎上所產生的近似於神的"集體異人";

2、法律基於理性,是理性的具體化;

3、法律是正義的化身和體現,用以衡量人間的是非曲直。法律的目的就是實現正義;

4、法律的功能在於給人以自由和過一種優良的生活。

亞里士多德認為,法律根源於人的城邦動物本性,是正義的派生物,是城邦中制度化了的用於衡量事物是否符合正義的具體標准,其目的就在於利用法律的理性和強制性來指導和規制人們的行為,使其更符合正義的要求或更具有德性,使城邦更具有正義性。

(5)亞里士多德法治的定義擴展閱讀:

亞里士多德在不同場合,從不同角度對法做了分類:

1、基本法與非基本法。基本法即城邦憲法,是規定國家治理形式的法律;非基本法是指除了基本法以外的涉及城邦公民在買賣、貿易、賠償和城邦在稅收、維持治安等方面的法律。

2、自然法與人定法。這是從法的性質、地位角度的分類。作為自然法是指反映自然存在秩序的法,在性質是自然的,體現了自然正義的要求,其內容普遍使用,且永恆不變;自然法地位高於人定法,是人定法制定的依據。

所謂人定法,即人為制定的法律,它源於自然法,是每一個社會制定出來的約束自己成員的法律;人定法還可分為成文法和不成文法(習慣法)。亞里士多德把法分為自然法和人定法這種二元論的法的分類,對西方法律文化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這種法的分類方法也被一直延續下來。

3、良法和惡法。這是亞里士多德在談論政體和法治問題時,對法進行的劃分。他認為,法治應該以良法為基礎,區別良法與惡法的一個重要標志是看政體的性質。一般來說,正常政體下制定的法律為良法,而變態政體下制定的法律為惡法。

4、習慣法(不成文法)與成文法。如前所述,人定法又可以分為習慣法和成文法。習慣法是指在希臘城邦中那些世代流傳下來的通行的習慣規則;成文法則是指各個城邦制定的條文規則。

㈥ 誰認為法治就是對法律的普遍服從,同時法律本身應該是良法

你好

我記得是亞里士多德吧

良法的普遍服從

關於法治。對於法治的定義,亞里士多德沒有作出明確的界定。但是,他提出了著名的「法治二含義說」。這里,亞里士多德把法律分為良法和惡法。他認為,服從「惡法」不能稱作法治,真正的法治必須以「良法」為基礎和條件。亞里士多德為此提出了良法的三個標准:良法是指符合公共利益而非只是謀求某一階級或個人利益的法,制定法律是為了保護整個社會的利益;良法必須能夠促進建立合於正義和善德的政體,並為保存、維持和鞏固這種政體服務,即「謀求一個城邦的長治久安」;古希臘人把自由視為最高的道德價值。法律與自由是一致的,剝奪和限制自由的法律不可能成為良法。再者,亞里士多德認為,法治的關鍵是守法,即普遍地服從良好的法律。所謂「普遍」,其范疇涵括普通公民和統治者自身;所謂「服從」,即以法律為上,遵從法律,保持法律的權威。他曾指出:「法律應在任何方面受到尊重而保持無上權威,執政人員和公民團體只應在法律(通則)所不及的『個別』事例上有所抉擇,兩者都不應侵犯法律。」

㈦ 亞里士多德法制思想內容以及與中國先秦時期法治思想有什麼區別

韓非子的立法和執法的主體是「君王」,其制定法律的目的是為了維護君主專政的制度;
亞里士多德的法治思想里有重要的一點就是「法治優於一人之治」,他認為多數人的智慧勝過一人或少數賢良的智慧。
雖然韓非子的立法和執法的主體是「君王」,但法家卻也主張的是「君王犯法與庶民同罪」,
我認為兩者的區別只是法律的范圍張弛上的區別。
韓非子注重樹立法律的權威,同時提出「信賞必罰」和「厚賞重罰」,主張賞罰分明,依法而行,並且要讓臣民以賞為利,以刑為害,主張「重刑」,來預防犯罪;
亞里士多德除了主張「群治」之外,還主張權力的制衡。

㈧ 亞里士多德關於法治問題的論斷有哪些

一、法律和國家的關系兩者目的都是為了善德,他們又以公共利益為依歸的正義.國家是最高的社團,法律是正義的具體表現.法律的好壞是以正義作為劃分標準的,人們服從城邦制定的法律,也就是實現了正義.
二,法律和政體亞里士多德認為一中小奴隸主階級為主體的,共和政體,既是最好的又是穩定的.中庸.劃分國家政體有兩個標志:一是最高治權的執行者人數是多少,二是最高治權的執行者實行統治的目的.君主政體—暴君政體,貴族政體—寡頭政體,共和政體—平民政體.正宗政體——變態政體.
三、法治和人治它是西方法律思想史上最早崇尚法治的人物之一,他主張實行法治.(一)法治的含義已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而大家所服從的法律又應該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二)多數人的考慮要比少數人考慮周到.正確得多.其次,法律不會偏私,具有公正性.(三)立法應注意國境的大小和境內居民兩個因素,鄰邦關系,財產限額和各個家庭子女人數.法律必須變革,但變革要慎重.立法中特別要重視教育.
四、法律定義法律具有正義性;法律具有普遍性;法律具有平等性;法律具有穩定性與靈活性;法律具有權威性.亞里士多德發表了著名的《政治學》,從而把政治學從古代哲學和倫理學中獨立出來.古代希臘哲學家中最博學的人物.創立了第二學園.政體構成三要素思想,既國家的議事機能、行政機能和審判機能.

熱點內容
勞動法的發展 發布:2025-01-11 09:41:38 瀏覽:404
烏蘭察布市中級人民法院 發布:2025-01-11 09:29:57 瀏覽:349
電影辯護人的法律知識 發布:2025-01-11 09:27:57 瀏覽:56
學校辦公室衛生規章制度 發布:2025-01-11 09:27:04 瀏覽:425
法治防控疫情宣傳 發布:2025-01-11 09:26:09 瀏覽:216
律師申請執業材料 發布:2025-01-11 09:14:28 瀏覽:551
衡量社會道德好壞 發布:2025-01-11 09:14:24 瀏覽:286
涇源縣人民法院 發布:2025-01-11 08:58:21 瀏覽:22
經濟法與商法哪個好 發布:2025-01-11 07:57:36 瀏覽:224
認罪認罰改革與法律援助 發布:2025-01-11 07:55:34 瀏覽: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