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底線道德底線
1. 為什麼法律底線低於道德底線
法理學的問題,法律體系統治階級意志和道德一樣都是約束人們的行為的。但是法律具有強制力保證並且針對所有人的。由於其這個特徵造成他的底線比較低,而道德底線對於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要求,比如醫生救死扶傷這是職業道德但是不是醫生的人就不適應。所以說法律是最低的道德底線!因為他是針對最普遍人群提出的最起碼的行為約束!
2. 是道德的底線是法律,還是法律的底線是道德
道德的底線是法律,因為道德的范疇要大於法律的,遵守法律就是遵守最基本的道德。
(一)道德與法律的辯證關系
道德與法律是社會規范最主要的兩種存在形式,是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兩個范疇。二者的區別至少可歸結為:
1、產生的條件不同。原始社會沒有現代意義上的法律,只有道德規范或宗教禁忌,或者說氏族習慣。法律是在原始社會末期,隨著氏族制度的解體以及私有制、階級的出現,與國家同時產生的而道德的產生則與人類社會的形成同步,道德是維系一個社會的最基本的規范體系,沒有道德規范,整個社會就會分崩離析。
2、表現形式不同。法律是國家制定或認可的一種行為規范,它具有明確的內容,通常要以各種法律淵源的形式表現出來,如國家制定法、習慣法、判例法等。而道德規范的內容存在於人們的意識之中,並通過人們的言行表現出來。它一般不訴諸文字,內容比較原則、抽象、模糊。
3、調整范圍不盡相同。從深度上看,道德不僅調整人們的外部行為,還調整人們的動機和內心活動,它要求人們根據高尚的意圖而行為,要求人們為了善而去追求善。法律盡管也考慮人們的主觀過錯,但如果沒有違法行為存在,法律並不懲罰主觀過錯本身,即不存在「思想犯」;從廣度上看,由法律調整的,一般也由道德調整。當然,也有些由法律調整的領域幾乎不包括任何道德判斷,如專門的程序規則、票據的流通規則、政府的組織規則等。在這些領域,法律的指導觀念是便利與效率,而非道德。
4、作用機制不同。法律是靠國家強制力保障實施的;而道德主要靠社會輿論和傳統的力量以及人們的自律來維持。
5、內容不同。法律是以權利義務為內容的,一般要求權利義務對等,沒有無權利的義務,也沒有無義務的權利。而道德一般只規定了義務,並不要求對等的權利。比如說,面對一個落水者,道德要求你有救人的義務,卻未賦予你向其索要報酬的權利。向被救起的落水者索要報酬往往被視為不道德。
道德與法律又是相互聯系的。它們都屬於上層建築,都是為一定的經濟基礎服務的。它們是兩種重要的社會調控手段,自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以來,任何社會在建立與維持秩序時,都不能不同時藉助於這兩種手段,只不過有所偏重罷了。兩者是相輔相成、相互促益、相互推動的。其關系具體表現在:
1、法律是傳播道德的有效手段。道德可分為兩類:第一類是社會有序化要求的道德,即一社會要維系下去所必不可少的「最低限度的道德」,如不得暴力傷害他人、不得用欺詐手段謀取權益、不得危害公共安全等;第二類包括那些有助於提高生活質量、增進人與人之間緊密關系的原則,如博愛、無私等。其中,第一類道德通常上升為法律,通過制裁或獎勵的方法得以推行。而第二類道德是較高要求的道德,一般不宜轉化為法律,否則就會混淆法律與道德,結果是「法將不法,德將不德」。〔15〕法律的實施,本身就是一個懲惡揚善的過程,不但有助於人們法律意識的形成,還有助於人們道德的培養。因為法律作為一種國家評價,對於提倡什麼、反對什麼,有一個統一的標准;而法律所包含的評價標准與大多數公民最基本的道德信念是一致或接近的,故法的實施對社會道德的形成和普及起了重大作用。
2、道德是法律的評價標准和推動力量,是法律的有益補充。第一,法律應包含最低限度的道德。沒有道德基礎的法律,是一種「惡法」,是無法獲得人們的尊重和自覺遵守的。第二,道德對法的實施有保障作用。「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執法者的職業道德的提高,守法者的法律意識、道德觀念的加強,都對法的實施起著積極的作用。第三,道德對法有補充作用。有些不宜由法律調整的,或本應由法律調整但因立法的滯後而尚「無法可依」的,道德調整就起了補充作用。
3、道德和法律在某些情況下會相互轉化。一些道德,隨社會的發展,逐漸凸現出來,被認為對社會是非常重要的並有被經常違反的危險,立法者就有可能將之納入法律的范疇。反之,某些過去曾被視為不道德的因而需用法律加以禁止的行為,則有可能退出法律領域而轉為道德調整。
總之,法律與道德是相互區別的,不能相互替代、混為一談,也不可偏廢,所以單一的法治模式或單一的德治模式不免有缺陷;同時,法律與道德又是相互聯系的,在功能上是互補的,都是社會調控的重要手段,這就使得德法並治模式有了可能。
3. 個人的是非善惡,是以道德底線還是法律底線
1、個人的善惡,以道德規范作為評價標准;
2、個人是否有罪,以法律規范為判決標准。
3、法律底線要高於道德底線。
4. 法律究竟是不是道德底線
康德曾經有一句非常經典的名言——法律是道德的底線。可是我們都知道,作為一個人,如果只遵循著最底層的底線,那麼永遠都不會有什麼大的作為。而且我個人認為法律並不是道德的底線,他只是一條警戒線!
法律是道德的底線嗎?這個問題,自21世紀以來,中國經過了改革開放的關鍵時期,其成績與問題都特別突出,特別是整個社會的道德狀況不容樂觀,法制建設任重道遠。這十多年來,討論關於法律是否為道德底線的研究文章近千篇,多數研究者認為法律是道德的底線。
道德的提升需要有法律的制約,沒有法律的制約一味的用道德底線來約束人很難,畢竟觸犯道德底線成本最低。道德素質的提高需要相應的法律制約來提高,迫使觸犯道德底線的成本變大。
法律是一個警戒線,也是一個讓提高道德的手段。懂法知法,提醒著人們。
5. 什麼叫道德底線
所謂道德底線,就是道德准則(道德活動規則)所規定的道德主體活動的范圍。
據此內,「道德底線」和「容法律底線」這兩個概念所分別標志的乃是道德主體活動的限度和法律主體活動的限度。故強調「道德底線」和「法律底線」,其實質在於提醒道德主體和法律主體應當保持其活動的適度,即道德主體應當遵守道德准則,法律主體應該遵守法律准則。
所謂道德底線,就是道德的最起碼的基本規范,即對行為主體的最低道德要求。對社會成員而言,社會道德底線是:誠實,厚道,有良心,不損害他人和社會,遵紀守法。道德底線的某些部分與法律接壤,某些部分與法律邊線間存在「交叉地帶」。
(5)法律底線道德底線擴展閱讀:
道德底線可細分為四個類別:
(1)行業道德底線——行業標准所規定的行業組織活動的范圍。
(2)職業道德底線——職業標准所規定的從業人員活動的范圍。
(3)私人道德底線——良知所規定的自我意志活動的范圍。
(4)交往道德底線——社會交往規則所規定的個人理性活動的范圍。
6. 人生的底線是什麼
人生的底線是道德底線。
人們應該遵循的社會公德的最低警戒線,法律是最低道德要求。通俗的講,就是守衛人的最基本的尊嚴、良知的最低防線。
「道德底線」和「法律底線」這兩個概念所分別標志的乃是道德主題活動的限度和法律主體活動的限度。
故強調「道德底線」和「法律底線」,其實質在於提醒道德主體和法律主體應當保持其活動的適度,即道德主體應當遵守道德准則,法律主體應該遵守法律准則。
道德底線,就是道德的最起碼的基本規范,即對行為主體的最低道德要求。對社會成員而言,社會道德底線是:誠實,厚道,有良心,不損害他人和社會,遵紀守法。道德底線的某些部分與法律接壤,某些部分與法律邊線間存在「交叉地帶」。
(6)法律底線道德底線擴展閱讀
道德是中國作為文明古國和禮儀之邦以來幾千年的積淀。在古代中國社會有一整套完整的道德體系和標准,強調「忠、信、孝、悌、禮、義、廉、恥」和「三從四德」、「三綱五常"等等。
其中精華的部分形成了今天我們公認的一些道德標准,如「誠信」、「禮讓」、「廉潔」等;而對於那些明顯屬於糟粕的,雖然還有殘存在人們思想中的部分,但多數已經被人們所摒棄,如「三綱五常」、「滅人慾」等。
中華民族自古尊師重教,並將這一傳統視為社會文明進步之基。教師不僅是授業的經師,更要做傳道的人師,其道德操守、行為舉止,向來受到嚴格的約束。
「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禮記·學記》)這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師道尊嚴」。
7. 做人最基本的道德底線是什麼沒有道德底線的人會怎樣
做人最基本的做人最基本的道德底線就是遵守社會公德,遵守社會法律。如果沒有道德底線,那麼這樣的人會為所欲為,沒有法律約束,這樣的人什麼事都會乾的,那麼這樣的人也不能再做人了,那麼肯定是一個違法犯罪分子。所以做人最基本的道德底線,那就是遵守法律的。
8. 請你談談你對法律是最底線的道德,道德是高標準的法律,這句話的理解
所謂的法律,是作為一個人為的行為上的約束,時刻提醒道德的理念,當一些行為觸摸到道德底線時可以讓人警醒。當一個人擁有了高尚的品德,其行為將影響自身對道德的理念。以上個人觀點
9. 人們常說法律是道德的底線,具體什麼意思如何理解
法律是一條標准,道德也是一條標准。如果只是狹隘的認為,只要回不違法,道德標准隨便應對答,那就太可悲了。所以幾乎所有的人都對法律和道德產生了低級的理解。其實人類的文明也是相對的,一切都是標准。試想如果法律的標準是以道德的標准來持平,社會是什麼樣?人人都要有道德,不然就是違法,這是否意味著整個社會的文明程度大幅的提高了?但是當前的法律的違法的標準是建立在完全不考慮道德的前提下的。所以說道德的底線是法律。也就是一個人可以完全不按照道德去做,可以完全沒有道德,但是只要他按照法律標准不違法,就可以隨意的不道德。所以說道德褪盡,法律顯現。但是還是那句話,道德和法律都是對一個人來說的行為准則或者說標准。把法律這個最低標准制定的如此之低對社會的進步不是一件太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