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夢的法治保障
A. 如何讓法治為實現偉大中國夢保駕護航
如何讓法治為實現偉大中國夢保駕護航?
黨的十八大將法治定位為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定位為我們所要倡導的核心價值理念,提出要深入開展學習教育,積極培育和踐行。法治價值觀的確立,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總布局總任務的必然要求,是國家治理轉型的價值追求,是黨60餘年執政的歷史經驗,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內在要求。積極培育和踐行法治價值觀,方能為實現中華民族復興夢保駕護航。
一、深入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價值觀
理解和詮釋法治價值觀,應當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制度結合起來。
法律至上是法治價值觀的首要要求。法律至上要求樹立憲法和法律權威,即已建立的法律秩序獲得普遍的服從。維護法律權威,必須確立法律是人們生活基本行為准則的觀念。它意味著必須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要堅決反對地方保護主義、部門保護主義,嚴格執行法律以制止破壞社會主義法制統一的行為。通過認真實施法律、加強法律監督來確立法治的公信力。法治價值觀要求至上的法律必須為「良法」。即良法之治。良法,即符合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需要的,體現最廣大人民利益與意志的法律。法律反映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的要求,不能超出一定的經濟基礎而超前立法,也不能不顧生產力的發展而滯後立法;法律體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意志,為廣大人民實現當家做主權利提供條件,旨在維護、實現和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法律應當符合自身發展規律,體系合理,內在協調,能實現法自身的科學發展。
法治價值觀要求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切實保障公民權利。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要求。社會主義法治的目的在於通過法治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制定和實施法律,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權利。法治價值觀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權。2004年,尊重和保障人權載入憲法。衡量社會主義法治的終極標準是能否有效保障人民權利、回應人民訴求、滿足人民期待。防止權力濫用、制約和監督權力是法治價值觀的基本蘊涵,也是保障人權的必然要求。權力之間必須實現分工與制約。這是法治的重要原則。即在黨的領導下堅持人民代表大會根本制度,建立各負其責、互相監督的權力架構。權力要受到法律的制約,接受法律的監督。權力行使是一種責任,怠於行使或濫用職權,都是失職瀆職,應當承擔法律責任。權力受到監督是法治國家的基本准則。違法行使權力必須受到法律追究。
二、法治是當代中國的核心價值理念
法治作為當代中國的核心價值理念,是歷史與現實的必然,是依法治國、執法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黨領導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發展的必然,是黨在新時期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必要。
我國處於並仍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是一個基本國情。法治確立為我們所倡導的核心價值觀之一,是十八大基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總依據,從「五位一體」總布局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總任務出發而提出。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市場經濟的主體確認、運行規則、責任追究都仰賴法律制度及其實施。通過法治實現民主,是真正保障人民主體地位,有效實現人民民主、保障人民權益的途徑。法治是先進文化的制度保障,先進文化為法治提供倫理與精神的基礎。法治與先進文化價值同向,互動促進。社會和諧穩定與生態文明建設,沒有一定的法律制度保障,沒有法治精神和法治文化作為支撐,只是「沙灘上的城堡」,是美麗的空中樓閣。從總依據、總布局和總任務出發,法治確立為核心價值觀是勢所當然。
將法治確立為核心價值觀,是國家治理轉型的價值追求,是現代國家實現善治的必然要求。中國共產黨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各項事業的領導核心,怎樣帶領各族人民實現共同富裕,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現代化國家,是黨一直在思考和從事的事業。總結60餘年來黨執政的歷史經驗,新形勢下,黨要率領人民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偉大中國夢,必須依據黨章從嚴治黨、依據憲法法律治國理政,必須將法治確立為核心價值觀,以之引領社會思潮、凝聚社會共識。
十八大從國家、社會、個人三個層面凝練核心價值觀,把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借鑒域外文明與傳承中國文化、人類共同文明與中國特色國情有機統一起來。構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各個層面價值觀存在交織融合、相互促進的關系。法治貫穿於踐行富強、民主、文明、和諧之中,是實現國家富強民主、促進社會文明和諧的保證,而法治踐行仰賴後者提供可靠的物質基礎、制度基石、文化底蘊和社會氛圍。法治是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守護神,通過懲治不符合個人主流價值觀的行為提供價值導向功能,而法治踐行有賴於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價值觀提供守法意識的土壤和規則實施的道德基礎。法治同自由、平等、公正相互融合,相輔相成。法治的目的在於實現每一個個體的自由發展。缺乏法治的自由是無限度的自由,社會將陷入「叢林法則」的無序。法治是實現公平正義的制度保障,內在地蘊涵著平等和公正。通過法治的強有力保障才能讓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與進步的機會。在全社會實現公平和正義,讓人人享有公平正義的陽光,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價值追求。
三、積極培育和踐行法治價值觀
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必須通過法治來實現。一定意義上講,中國夢,也是法治夢。積極培育和踐行法治價值觀,要求我們堅持中國法治道路、弘揚中國法治精神、凝聚中國法治力量,方能實現法治中國夢。
積極培育和踐行法治價值觀,必須堅持中國法治道路,加快法治國家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是黨領導人民在長期法治建設實踐中探索形成的,是經過實踐證明符合中國國情、反映法治規律的正確道路。堅定中國法治道路,必須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做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這是中國法治建設的核心問題。對憲法法律負責與對黨負責、對人民負責具有一致性。堅定中國法治道路,必須堅持依法執政,加強和改進黨對法治建設的領導。新形勢下,依法執政必須堅持黨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真正做到黨領導立法、保證執法、帶頭守法。依法執政要求加強和改進黨對法治建設的領導,即進一步理順黨委與人大、政協、政府、司法機關以及人民團體等各方面的關系,推動黨的主張通過法定程序成為國家意志,協調統籌推進法治國家建設。堅定中國法治道路,加快法治國家建設,必須既要重視頂層設計,也要重視摸著石頭過河的探索。法治建設需要高超的政治智慧,需要專門的法律技巧,需要縱向地分析當代中國法治建設的歷史方位,橫向地參考國際法治發展趨勢並緊扣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通盤考慮作出科學合理的規劃。
積極培育和踐行法治價值觀,必須弘揚中國法治精神,加強法治文化建設,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法治精神是法治社會普遍尊崇的法治價值追求的總和,而法治文化是法治精神普遍化實踐和實現的結果。近現代法治發源於西方,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法治發展到現在已經歷數百年歷史,其法治文明有益因素應當為我們借鑒學習。中華古代法制文明中存在諸多有益於我國法治建設的因素,比如德主刑輔、禮法共治、息訟止爭等,均值得我們今天細加分析借鑒,要看得起、不自大、善梳理、勤學習、勇揚棄。積極培植和踐行法治價值觀決非一日之功,既不能統統照搬、全盤抄襲,也不能以鄰為壑、逢西必反,而要堅持拿來主義,善於借鑒西方法治文明,努力傳承中華古代法制文明,認真總結建國以來的法治建設經驗,培養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才能實現法治文化的自強。
積極培育和踐行法治價值觀,必須讓法治軟實力發揮力量,成為推動實現偉大中國夢的正能量。法治是一種軟實力,力量的發生在於法律得到普遍的信仰和遵守。法治力量不僅僅在於懲治、規范,更在於以「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成為公民的內心信仰和行為准則。任何人都應當遵守法律,違反法律應當平等地接受法律制裁。法治因實施而生公信力,因公信力而產生強大的力量。法治的力量還在於親和力。法治親和力在於人們堅信法治、堅持依法辦事,不再信權不信法、信訪不信法。法治軟實力的產生還要求激發公民守法意識。伴隨市場經濟而湧入的物慾主義、拜金主義等導致社會道德價值取向產生混亂,判斷「是非」、「善惡」、「美醜」、「榮辱」的標准喪失基本准則,一些行業、領域、地方存在不以榮為榮,反以恥為榮,不以守法為榮,反以違法為榮的道德倒錯現象。比如,中國式過馬路、小悅悅事件、「潛規則」問題,等等。必須繼續深入開展全民普法教育,加強法制宣傳教育,增強全民法律素質,推動全民守法意識的確立。
積極培育和踐行法治價值觀,需要將法治融入核心價值體系協同推進,傳遞釋放正能量。十八大從國家、社會、個人三個層面來界定核心價值觀,三個層面三足鼎立,一體同向,共同服務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踐行法治為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提供法治思維和規則意識,而將法治納入核心價值體系一體建設、協同推進則能實現相互促進,達到整體最優。唯有堅定法治道路,弘揚法治精神,凝聚法治力量,才能為實現偉大中國夢保駕護航;只有系統性激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正能量,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B. 為什麼說全面依法治國是實現中國夢的法治保障簡答題
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法治的共性與中國國情相結合的產物,意味著使人民群眾、全社會對正義的要求法律化、制度化,使權力的運行程序化、公開化。用法治的方式治理國家,形成公平公正正義的社會環境,既是保障所有人有夢想成真的可能,也是實現由每個人的夢匯聚而成的中國夢的前提,更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應有之義。因此,建設法治中國不僅是中國夢的具體目標之一,也是中國夢的重要內涵之一。
C. 為什麼說:「全面依法治國」是實現中國夢的法治保障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雄厚的物質財富做基礎,創造雄厚的物質基礎需要法治保障。
歷史和現實已經證明,只有市場經濟才能創造出雄厚的物質財富,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才能為實現中國夢創造豐富的物質基礎。市場經濟本質上是法治經濟,需要法律法規的調節與約束。依法治國對市場經濟的保障作用主要體現在:能夠保障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真正尊重市場行為;有效維持市場主體公平的競爭秩序,確保市場有效有序運轉,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其法治原則是:對於市場主體,「法無禁止即可為」;對於政府,「法無授權不可為」。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決定》對此有明確的規定。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決定》更是進一步規范了政府的行政行為,強化了政府的市場思維,調節了政府與市場的邊界,將政府職能從聚焦於事前審批,轉換到依法建立健全積極有效的事中事後監管機制上來。政府能幹什麼、不能幹什麼,該干什麼、不該干什麼、該怎麼干,都只有一個依據,就是法律。
鄧小平同志1992年春天視察深圳時就曾發出感慨,「還是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這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時代定下法制基調。「法治」和「市場」,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兩大關鍵詞。據說這一年,北京新成立的公司以每月2000家的速度遞增,全市庫存的公司執照8月份即全數發光,北京市工商局不得不緊急從天津調運一萬個執照以解燃眉之急。改革對社會的激活、法治對市場的促進,由此可見一斑。
如何按照「法無授權不可為」的原則,既管住政府這只手,又用好政府這只手?關鍵詞有兩個:一是簡政放權,二是加強監管。事實上,很多對投資項目的前置審批都是不合理的。搞市場經濟,本來就是誰投資誰承擔風險,大部分投資決策就應該下放給市場主體。這樣的審批不取消不下放,不僅不能優化投資,徒做無用功,還會為權力尋租提供機會。另一方面,減少事前審批,事中事後的監管必須跟上。目前,我們的監管隨意性較大,一有問題就搞「突擊」監管,搞「大檢查」。這容易造成監管缺位失位和錯位越位並存,令選擇性監管大行其道,將直接影響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的建立。因此,法治規范下重規則、重機制的監管方式和手段非常重要。
法治是有效維持市場主體公平競爭秩序的保障。市場主體有效參與競爭和創新需要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競爭能帶來繁榮,有法治保障的競爭才能帶來永續繁榮。現在,公平的市場秩序沒有完全形成,對侵犯知識產權、搞假冒偽劣或坑蒙拐騙懲治不力,這樣,守法誠信經營的企業,成本相對就高,這是不公平的,也必然會影響競爭的效率和市場的活力。
這其中,有前面提到的監管不到位不科學的原因,需要政府完善和創新監管,特別要建立健全科學的抽查機制、責任追溯制度,規范自由裁量權,堵塞縫隙和漏洞。同時,也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制度本身尚不完善,特別是產權歸屬不明晰,產權保護不得力和糾紛解決機制不固定,結果不確定等原因。
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明確提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制度的基本導向,就是保護產權、維護契約、統一市場、平等交換、公平競爭、有效監管。通過健全以公平為核心原則的產權保護制度,加強對各種所有制經濟組織和自然人財產權的保護,同時,清理有違公平的法律法規條款,以更多激發市場活力、更快釋放改革紅利、有效遏制權力尋租,有效抑制腐敗。
D. 為什麼說中國夢的實現離不開法治保障
依法治國是實現來中國夢的源必然路徑,只有依法治國,才能實現社會公平,實現社會和諧,實現中國夢。
依法治國,是我國憲法確立的一項重大基本方略,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法治是保持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的基礎,也是促進社會發展、維系公平正義、保障人民利益的關鍵所在,實現「中國夢」,離不開法治護航
依法治國的核心是堅持依憲治國。憲法是法治的基礎,沒有憲法,就不會有法治,也就無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依法治國。沒有憲法,民主的事實將無法得到法律的承認;沒有憲法,基本民主制度的建立,也將無法得到實現。憲法還是檢驗一個國家是不是法治國家的標准,判斷一個國家是不是法治國家,在於是否有切實發揮作用的憲法。所以在推進我國依法治國的進程中,核心就是要堅持依憲治國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離不開依法治國這一強大保障。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維護憲法和法律權威,要發揮依法治國在管理國家事務和社會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為建成更加完善的法治國家而不斷奮斗
E. 如何有效的依法治國為中國夢保駕護航
總書記強調指出:「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只有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實現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依法治國的法治思維和法治精神才能真正地在中國這個古老的國度落地生根,才能藉此不斷激發每個中國人的潛力,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發揮巨大的中國力量和中國精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不實現「法治夢」,就不可能實現「中國夢」。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作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戰略決策,提出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做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堅決維護憲法法律權威,依法維護人民權益、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維護國家安全穩定,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提供有力法治保障的英明論斷。因此,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樹立法治理念,培養法治思維,完善司法公開制度,依法加強民主監督、法律監督和輿論監督,讓任何社會矛盾都可以通過法治加以解決,讓民眾享受到公平正義,完成中國向現代文明國家的成功轉變。歷史證明,不實行法治,不依法治國,中華民族不可能復興,中國不可能真正富強、民主、文明、和諧。
法治是安邦固本的基石,更是一個國家走向偉大復興的標志。法治興則國家安。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廣大人民群眾才能共建共享法治建設的成果,才能享受到法律溫暖的陽光。法治,是個人、團體、政黨、社會進行一切活動最起碼的底線,沒有這個底線,任何國家即使再強大、再富有,也只是徒有其表。法高於權,用法律將權力關進籠子里,用法律斬斷人們對不義之財的巨大慾望。今天的中國,有很多法律都還處於簡單粗陋、有的甚至還處於空白匱乏的局面。對於正處於經濟轉型時期的中國來說,我們正處在一個物質欲集中爆發的一個時期,一些人對權力與金錢的崇拜與慾望超出理性,甚至為其付出生命的代價。因此,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大意義在於不僅是要讓犯罪之人、腐敗之人接受法律的制裁,更是要以法防患於未然,用法律的威嚴與透明將其快要伸出的手硬生生地給逼回去。為了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了中國夢能夠早日實現,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要求。
法治是改革成功與否的重要保障,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將由此走上康莊大道。法治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依託。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定性階段,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我們面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風險挑戰之多前所未有,依法治國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從粗放發展階段轉向科學發展階段,必須通過法治克服短期化、功利化傾向;改革進入「深水區」,必須通過法治形成更加規范有序推進改革的方式;社會進入「轉型期」,必須通過法治化解復雜的深層次矛盾。對於正處在改革關鍵時期、經濟轉型時期的中國來說,法治更加需要滲透在社會的每一個角落,這樣我們的全體人民才能嘗到法治所賜予我們每一個人的福利。因此,法治將為全面深化改革保駕護航,推動經濟持續發展,健全反腐倡廉制度,樹立公平正義的法治精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將由此走上康莊大道。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始終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然選擇。中國夢歸根結底是人民群眾的夢,要依靠全體人民來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是中國夢的本質內涵。什麼時候法治執行得好,國家就能發展富強;只有通過法治保障,才能實現人民幸福。如果沒有法治,社會秩序將處於一片混沌之中;如果沒有法治,市場經濟將是混亂一片;如果沒有法治,人們的權利與安全得不到保障;如果沒有法治,權力尋租與貪污腐敗得不到控制與鏟除。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關系我們黨執政興國、關系人民幸福安康、關系黨和國家長治久安。因此,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執行得越徹底,貫徹得越全面,中國的發展就越科學、越健康。法治的影響是持久而深遠的,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一定能夠使中國在未來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越走越精彩。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一個美好圖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將為中國夢的實現保駕護航。我們相信,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這一治國理政的重大布局指引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一定能夠早日從圖景走向現實!
F. 如何推進中國夢的實現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法治是保障。如何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實現中國夢?接受本報記者采訪的法學專家認為,建設法治國家必須堅持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而樹立執法司法權威,提高領導幹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執政能力尤顯重要。
提高領導幹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能力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提高領導幹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能力。這是歷次黨代會報告中,首次要求領導幹部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進行執政。
吏不良,則有法而莫守。各級領導幹部是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具體執行者,領導幹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執政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國家法治建設進程。
震驚全國的貴州甕安事件中,時任貴州省委書記石宗源的一段話發人深省:這次事件背後深層次原因是當地在礦產資源開發、移民安置、建築拆遷等工作中,侵犯群眾利益事情屢有發生,而在處置這些矛盾糾紛和群體事件過程中,一些幹部作風粗暴、工作方法簡單,甚至隨意動用警力。
近年來,一些領導幹部急功近利,為追逐政績拋開法律,嚴重侵犯公民合法權益,引發各種惡性事件和社會沖突。在處理這些嚴重社會矛盾時,又不依法辦事,或試圖通過高壓手段「治亂」,或試圖通過亂許願「花錢買平安」,悖離法治精神,激化社會矛盾。
領導幹部要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依法行政的能力。通過改革領導幹部選拔、任用、監督、問責制度,不斷引導和激勵公權力執掌者主動、自覺、善於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治國理政。同時,通過健全、完善法律、制度、機制,不斷改善法治環境,為公權力執掌者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提供條件和保障。
深化行政執法改革更加講究效率和效果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根據權威媒體解讀,這是黨的綱領性文件中,「國家治理」首次代替「國家管理」出現。
從「管理」到「治理」,意味著國家與社會、人民的關系,更加強調制度化和規范化,更加講究效率和效果,更加契合法治精神。實現「治理」,需要規范行政執法加以保障。
以某地停車收費為例。多頭管理之下,黑收費員亂收停車費現象卻沒人能管。市政市容委表示,亂收費問題應該向發改委舉報;發改委又稱,他們只有權處置正規停車場不按標准收費,監管不到非法停車場;城管部門則表示,沒有強制執法權,管理黑收費員有難處……行政執法機構林立,權責不清,相互沖突或者推諉塞責導致執法效率低下,執法效果不佳。
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應該建立執法權相對集中的統一執法體制,在地方政府屬地管理情形下,在城市管理、文化市場管理、農業管理等領域推行的相對集中執法基礎上,擴大相對集中執法范圍,重點解決城鄉規劃建設、食品葯品、安全生產等群眾反映強烈領域執法機構分散、執法力量不足等問題,減少多頭管理帶來的低效和混亂。
推行中央和省級政府垂直的行政執法體制,探索擴大垂直管理領域,擺脫地方政府源於地方保護而干預行政執法,解決行政執法不夠獨立公正的問題。
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
《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加快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維護人民權益,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
公正、高效、權威,這是運用司法手段解決化解矛盾所能達到的社會效果。建成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這是美麗中國夢的社會狀態體現。
近年來,一些地方的司法權威面臨挑戰和考驗,主要表現為一些地方黨政機關「下令」司法機關參與非司法活動,變相剝奪當事人司法救濟機會;一些司法機關本身執法不嚴、司法不公,甚至造成冤假錯案。
司法公正是保障社會公正的最後一道防線,是實現中國夢的法治保障。確保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司法權,是保證司法公正的前提。我國憲法和法律明確規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檢察權,但在管理體制上,司法機關人財物依賴於地方黨委政府,難免會出現個別領導幹部干擾司法公正、地方政府出於區域利益考慮犧牲司法公正等現象,導致司法權存在地方化傾向。而在司法機關內部,司法人員實行行政化管理,執法辦案活動通過行政方式作出決定,可能導致司法活動不按訴訟規律運行。
針對實現司法公正中存在的問題,宋英輝表示,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此作出了相應回應,明確提出探索建立與行政區劃適當分離的司法管轄制度,建立符合職業特點的司法人員管理制度。他同時強調,在黨的領導下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司法權,要同時做好規范行使司法權工作,防止出現濫用司法權現象。
G. 為什麼說全面依法治國是實現中國夢的法治保障
只有依法治國,才能實現社會公平,實現社會和諧,實現中國夢。
H. 法治中國是實現中國夢的基礎性保障對嗎
對的。中國夢的實現離不開制度建設,離不開法治保障。新中國發展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中國的進步與中華民族的復興離不開法治的同步發展,法治興則中國興,法治廢則中國危。法治是實現中國夢的制度基礎。
I. 如何理解用法治保障實現"中國夢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是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作為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法治在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征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法治是國家富強的制度基石.實現中國夢,前提是國家富強.只有國家富強,民族振興才有堅實基礎,人民幸福才有根本指望.今天,中國正以昂揚的姿態屹立在世界東方,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正日益展現出光明前景.法治貫穿改革發展穩定全過程,覆蓋國家治理和社會治理各領域,是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及生態文明建設的制度基石.要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奮力推進法治中國建設,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讓法治中國與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美麗中國相伴而行.
法治是民族振興的制度保障.實現民族振興,主要是指中華民族開啟向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和生態文明全方位演進的新征程,追趕上走過幾百年歷程的世界現代化潮流,實現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以現代化中國的國力和形象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為人類文明作出更大貢獻.要如期實現中華民族復興大業,必須繼承中華文明的優秀傳統與精華,積極吸收世界上一切先進文明成果,大力弘揚法治精神,加強法治建設.只有真正實現法治,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才能獲得堅實有力的制度保障.
法治是人民幸福的根本要求.實現中國夢,目的就是人民幸福.在我們這樣一個13億多人口的大國,實現社會公正、民心穩定、人民幸福的關鍵還是法治.法治是調節社會利益關系的基本方式,是社會公平正義的集中體現,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只有把增進人民福祉作為法治建設的最高目標,才能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使億萬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成長進步的機會,從而實現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法治凝聚中國力量
中國夢是民族的夢,也是每個中國人的夢.實現中國夢,需要最大限度地凝聚共識、匯聚力量.法治是凝聚中國力量的重要方式.
法治捍衛中國道路.中國道路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我們黨在領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國情和時代特徵相結合而形成的一條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道路.法治能夠鞏固和捍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人民當家作主、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保證.以憲法為核心、以法律為依據進行各項制度安排,既可以保障人民群眾基本的經濟權益和生存條件,又能夠促進人的潛能、創造力的提升;既有利於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為發展生產力、增強國家綜合國力服務,也有利於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推動經濟社會全面發展;既有利於維護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也有利於集中力量辦大事、有效應對前進道路上的各種風險挑戰.
法治增進社會共識.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法治不僅是衡量社會行為的基本價值尺度,也是當代中國社會主義的基本價值追求.法治有助於凝聚改革的思想共識、價值共識、制度共識和行為共識,還可以通過法治思維、法治方式、法定程序來匯聚民意、反映民情、集中民智, 調動各類主體的積極性、創造性,使不同利益主體求同存異,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築牢實現中國夢的力量根基.始終沿著法治軌道推進經濟發展、政治民主、文化繁榮、社會和諧、生態文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一定能最終變為現實.
J. 為什麼說「全面依法治國」是實現中國夢的法治保障
依復法治國,是堅持和發展中國制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事關我們黨執政興國,事關人民幸福安康,事關黨和國家長治久安。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必須全面推進依法治國。
我國正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定性階段,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國際形勢復雜多變,我們黨面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風險挑戰之多前所未有,依法治國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我們黨要更好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更好維護和運用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更好統籌社會力量、平衡社會利益、調節社會關系、規范社會行為,使我國社會在深刻變革中既生機勃勃又井然有序,實現經濟發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會公正、生態良好,實現我國和平發展的戰略目標,必須更好發揮法治的引領和規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