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論我國立法監督制度的缺陷以及完善

論我國立法監督制度的缺陷以及完善

發布時間: 2022-05-08 11:38:55

㈠ 求立法學論文_論中國立法制度的不足和完善

樓主,可以參考:

我國立法制度的不足和完善

我國的《立法法》是一部規定立法規則、確立立法制度的基本法律,涉及「立法許可權」、「立法程序」、「法律效力等級」和「法律監督」四大問題。立法立法必須嚴格執行《立法法》的規定,堅決克服「立法不法」的現象。
立法是法治的關鍵和核心,其目的在於合理配置立法權力,有效規范行
政權力的運作,從而為公民權利的行使提供充分保障,實現公平、正義、自由、
秩序等價值目標。實質意義上的法治不僅要求法的權威性和依法而治的法的工具
價值,而且強調立法對普遍認同的價值理念的追求、法的內容的合理性等法的實
質理性。法治已經演進為一個綜合概念,它融匯了民主、自由、平等、人權等諸
多價值觀念,包含著法律至上、民主政治、權力制約、司法獨立、立法等豐
富的制度意蘊,其核心則是依法行使國家權力。幾個世紀以來,法治理論與實踐
對政府權力予以高度關注,這與立法權力作用范圍的廣泛性、與人們生活聯系的
直接性密切相關。二十世紀以來,立法權在很多國家的權力結構中極度擴張的事
實,不斷提醒人們,對立法權力的制約是國家權力制約的重中之重。
在我國,立法尚處在初級階段,立法法治還面臨十分艱巨的任務,無論
是觀念上還是制度上都面臨著挑戰。因此,立法是一場深刻的觀念更新和制
度變革。當前,我國立法面臨的挑戰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一、在思想意識方面,有些立法機關工作人員特別是有些
領導幹部的觀念與立法的要求不相適應
鄧小平同志指出:「舊中國留給我們的,封建專制傳統比較多,民主法律傳
統很少。解放以後,我們也沒有自覺地、系統地建立保障人民民主權利的各項制
度,法制很不完備,也很不受重視,特權現象有時受到限制、批評和打擊,有時
又重新滋長。」由於我國缺乏依法治國、立法的傳統,人們的民主法制觀念
淡薄,特別是一些非常有害的觀念或思想,嚴重阻礙著立法的實現。它們是:
第一,人治觀念。有些立法機關工作人員特別是有些領導幹部對立法重要性
的認識還不到位,有的是不重視,總認為立法不管用,按法定程序辦事太麻
煩。因此,在一些地方和部門,立法還多是說在嘴上、寫在紙上,並沒有真
正落實到行動上;有些領導幹部甚至「以言代法」、「以權壓法」,置法律於不
顧。第二,治民不治官的觀念。有些領導幹部往往把自己擺在了超越法律之上的
位置,總習慣地認為法律只管老百姓,忘記了自己同樣需要接受法律的約束,從
而無視法律的規定。第三,法律工具主義觀念。將法律僅視為一種治人的工具,
而不具有法律的目標價值觀念。甚至認為,當對自己有利時就拿來適用,對自己
不利時就不執行。這些都嚴重阻礙了立法觀念的根植和立法方略的推
行。
因此,實行立法必須要大力培養和增強全民的法治觀念,重點是抓好各
級領導幹部特別是立法領導幹部和執法人員的法治觀念建設,切實地進行為依法
立法所要求的觀念更新。
1.樹立法治觀念。為此,必須明確:第一,憲法至上。法治的實質是憲治,
依法治國首先是依憲治國。憲法至上是法治的最高體現,是中國法治建設的靈魂。
第二,法律具有極大權威。任何組織和個人必須嚴格依法辦事,而不允許有超越
憲法和法律的特權。第三,法大於權。任何人不得以權代法、以權壓法、以權亂
法、以權廢法。第四,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樹立權力制約觀念。不受制約的權力,必然會被濫用,必然導致腐敗。
這是人類歷史證明了的真理。
3.樹立人權觀念。作為社會主義國家,作為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宗旨
的執政黨,必須把保護人民的權利作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歸宿。社會主義
最講公平、最重視保護人民的權利。我們應該理直氣壯地講人權,高舉人權的旗
幟。
4.矯正法律工具主義觀念,樹立法律工具主義與法律目標主義並重的觀念。
將法律視作既管老百姓又管政府的同時,結合法律目的,把立法、依法治國
的重心轉向人民權利的保障及正義的實現,應是我國實行立法、依法治國的
策略選擇。
二、在立法立法方面,有關立法立法空白
較多,所立之法缺陷較大
目前,以憲法為核心和基礎的中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框架已初步形成,國家
的政治生活、經濟生活和社會生活的主要方面已基本上做到了有法可依,但與改
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相比,我國的立法法制建設還比較滯後,立法管理
的某些方面還存在立法空白,立法質量也有待於進一步提高。突出表現在現存的
法律、法規與規章之間缺乏協調和統一,使立法執法者難以適從;有些法律、法
規的一些條款太原則,不便操作和畸輕畸重;還有一些法律、法規對某些立法機
關設置的職權過大,尤其對自由裁量權,往往規定的幅度過大,並且沒有顧及到
公民權利一旦受到侵害後的法律責任,容易造成少數立法執法人員毫無顧忌地濫
用立法權;立法程序法律制度很不健全,沒有實現立法程序法律化,嚴重影響了
立法機關的立法。因此,我們必須進一步完善立法法律體系,為立法創
造法律條件。
首先,必須加快立法步伐,改變某些領域無法可依或有法難依的狀況。當前,
特別要抓緊制定規范市場主體行為、市場經濟秩序、宏觀調控、社會保障和救濟、
規范收入分配等方面的法律法規;解決在建立商品市場、原材料市場、金融、資
本市場、房地產市場、勞動力市場等方面執法依據不足的狀況;改變實施細則滯
後、法規不配套現象,盡可能使法律法規及規章同步出台,並加強立法解釋工作,
使法律規范更加適應實際,操作性更強,以解決有法難依問題。
其次,注重立法質量,糾正片面追求數量而忽視立法質量的傾向。法律、法
規的生命力在於其質量。近年來我國頒布實施的許多法律文件修改過於頻繁,並
且有些在實踐中難以施行,問題的要害在於立法時,立法者對該法所調整的社會
關系缺乏科學而精細的調查研究,或者著力於通過立法解決本部門的編制、級別、
經費及其他種種具體問題。應當看到,一個法律文件制定得成功與否以至於最終
能否被有效地施行,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該法是否正確而深刻地反映了廣大人民群
眾的意志和利益,以及它所要調整的那部分社會事務發展的客觀規律。因此,立
法必須提高民主化和科學化程度,使法律充分體現民意,與社會生活相一致,符
合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要防止立法中滲入局部利益和部門利益而影響法律的全
面、公正和完整。同時,避免各種規范性文件在調整社會事務時發生重復、沖突
或疏漏,維護國家法制的統一。
再次,抓緊制定立法程序法,改變立法程序缺乏法律規范的現狀。可以說,
離開了立法程序法,就不可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立法。
最後,立法要依法。
三、在立法執法方面,現存的立法執法體制不順,
影響了法律、法規與規章的執行效果
現存的立法執法體制不順。具體表現為:第一,政企不分,政事不分。從法
理上說,執法主體只能是國家的立法機關、審判機關和檢察機關,企事業單位不
能擁有執法權,然而目前立法執法主體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的現象並不少見。以
政企不分為例,工商部門管市場,又辦市場;城建部門管理城市建設,自己也搞
城市建設,並進行自我質量監督;種子公司既是種子的生產經營者,又是種子生
產經營的管理監督者,等等。這種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的局面,人為形成監督
不力。第二,立法執法部門縱向集權,條塊分割,部門壁壘,相互之間缺乏協調
配合,結果造成執法工作形不成合力,相互掣肘,辦事效率不高。第三,管理系
統交叉過多,職責不清。如對個體戶的管理,涉及到工商、稅務、物價、衛生等
多家執法部門,由於對同種法律行為有多種不同執法依據的交叉,客觀造成立法
執法者不作為、亂作為或難作為。與此同時,我國立法執法隊伍建設雖然經過多
年努力,有了長足進步,但是整體素質仍然不高。目前立法執法中存在的問題不
少,如越權執法、不作為違法、隨意執法、亂施處罰等問題的出現,既有不懂法
而出錯的,也有濫用權力而違法的。
因此,必須理順現行立法執法體制,按照條塊結合、適當分權、便於執法、
講求實效的原則,走綜合執法之路。要積極推行立法執法責任制。1997年,
黨的十五大報告提出:「一切政府機關都必須立法,切實保障公民權利,實
行執法責任制和評議考核制。」立法執法責任制的核心是通過明確政府機關法定
立法執法職責,健全立法執法評議考核體系,落實立法責任追究機制,實現規范
立法執法行為的目的。立法執法責任制,要力求做到實際、簡明、准確、可操作
性強。具體推行時,關鍵要抓好三個環節:一是清理立法執法主體,明確執法依
據和執法許可權,切實減少立法機關在執法活動中的推諉扯皮現象,努力提高立法
效能;二是確定執法崗位,分解執法職責,嚴密執法程序,細化執法標准,切實
改變過去那種執法崗位不清,職責不明,權力行使層級之間「上侵」、「下奪」、
「左擠」、「右占」,相互扯皮、攬功諉過的現象,有效地規范立法機關內部管
理秩序,提高立法效率;三是架構執法評考體系,突出執法效能評估,完善立法
責任追究機制,將立法職權的行使與執法人員的年度考核獎懲緊密掛鉤,實現行
政權的規范運作。
同時,要提高立法執法隊伍的整體素質。其關鍵是要堅持「公開、平等、競
爭、擇優」的原則,健全對立法執法人員的錄用、考核、晉升、獎懲、辭職、辭
退等具體制度,突出嚴字,嚴格管理,嚴明紀律,賞罰分明,形成「能者上、平
者讓、庸者下、劣者汰」的良好機制。
四、在立法監督方面,現行立法執法
監督體系乏力,存在缺陷
目前,我國對立法權力的監督制約形成了自己的體系,這一體系包括權力機
關的監督、審判機關的監督、檢察機關的監督、立法機關自身的監督、黨的監督
以及新聞輿論、人民群眾、各民主黨派、社會團體等的社會監督。應該說,我國
的監督體系是比較全面和嚴密的,它在實際工作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實踐
中存在的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以及腐敗現象的滋生和蔓延表明了立法
權力監督乏力和監督體系存在缺陷。這其中有立法方面的原因,也有監督機制上
的原因。立法方面,主要是缺乏監督的法律規定,以致使人民群眾等一些社會監
督流於形式而得不到落實。監督機制上,主要表現為有些監督缺乏必要的獨立性,
直接影響其監督作用的發揮。例如,作為立法系統內的專門監督的立法監察,由
於它與立法機關有著立法隸屬關系,使得這種監督在實踐中很難真正履行其監督
職責,以致弱監、虛監、失監現象相當嚴重。還有,立法復議也存在著一些亟待
解決的問題。目前,有些同志怕麻煩、推諉等不願受理立法復議申請的情況還在
相當程度上存在,在立法復議決定上,還存在該撤銷或者變更而維持的情況,上
下級之間「官官相護」的問題尚未徹底解決,等等。
因此,必須強化和完善立法執法監督制約機制,確保嚴格、公正執法。首先,
加強權力機關對立法執法工作的監督。完善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的監督職能,盡快
制定《人大監督法》。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在選舉和任免幹部時,應該把是否具
備必要的法律知識,是否依法辦事作為衡量幹部是否稱職的重要標准。在聽取他
們的述職報告時,應把他們領導的地區或部門的執法狀況作為重要的考察內容。
各級人大常委會要通過聽取和審議所在政府和單位實施法律、法規工作報告以及
組織代表檢查、視察、評議執法工作等形式,督促立法機關做好執法工作。其次,
民主黨派的監督、社會團體、人民群眾以及新聞輿論的監督也必須努力落到實處,
使它們共同服務於人大監督這個中心,並形成監督合力。
綜上所述,我國要實現立法,必須革除一切與立法的要求不相適應
的舊觀念,必須進一步完善立法法律體系,必須理順現行立法執法體制,提高執
法隊伍素質,必須強化和完善立法執法監督機制。惟其如此,才能為解決我國依
法立法中存在的現實問題創造條件,不斷推進立法的進程,實現依法治國的
宏偉方略。
資料來源: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信息網
http://www.drcnet.com.cn/ 12/04/2003

㈡ 談談如何健全和完善我國的行政法制監督體制

如何健全和完善我國的行政法制監督體制
摘要:目前我國已經形成了行政法制監督體系,但仍存在著一系列問題和不足:監督機構之間尚未形成有序的關聯結構,監督主體缺乏應有的獨立性在監督范圍上過窄、監督對象上缺乏制衡性,在監督手段和監督方式上效果差,在監督程序上,缺乏應有的透明度,未能充分保障社會的知情權。針對這些問題,作者探索性地提出了改革和建設我國行政法制監督機制的若干對策。
關鍵詞:行政法制 監督 健全 完善

以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已經寫入我國的根本大法——憲法,成為全國人民為之奮斗和追求的目標。要實現以法治國這一宏偉目標,關鍵在依法行政,重點在依法行政,難點也在依法行政。這是因為:一方面,行政機關擔負著依法管理國家事物、經濟和文化事業、社會事物的繁重任務,是國家權利中最活躍、最普遍的權利。另一方面,行政機關在行使權利的過程中擁有很大的行政自由裁量權,是最需要控制而又最難以控制的權利。因此,要確保行政機關依法行政,就必須加強對行政機關的法制監督,建立一整套科學合理而又行之有效的行政法制監督制度。
一、我國行政法制監督存在的主要問題:
目前,我國的行政法制監督主要存在以下突出問題:

第一、監督機構之間尚未形成有序的關聯結構。行政法制監督制度的權力配置整體安排不合理,相互之間缺乏應有的配合溝通和有機協調,或推諉謙讓或重復監督,使監督工作難以真正落實,影響了行政監督的權威性和有效性。權利機關監督、內部監督、司法監督和社會監督的力量對比不合理,不協調一致,未能真正形成監督合力,在體制設計上有所欠缺。無論是人大監督、政黨監督,還是監察、審計監督等,由於分散的監督,主體在隸屬關繫上自然是受多重領導的制約。權力機關監督停留在形式上,沒有切實可行的配套監督制,難以發揮相應的監督作用。
第二,監督主體缺乏應有的獨立性。權力機關的監督表面看獨立性
雖然很強,但實際上還是被一些因素所左右,未能真正的獨立行使監督權力,僅能靠人大會議及人大常委會的事後監督。對行政機關的真正的彈劾,罷免、質詢等權力行使不夠,由於實行的集體領導制,因而監督工作不能落實到人而切實可行。司法監督還需完善,雖然憲法和訴訟法都規定司法機關獨立行使司法機,不受任何干涉。但實際上司法獨立未真正實現,司法機關的人、財、物沒有獨立於政府,造成了司法的附性,作為社會最後的救濟權力和公平正義象徵的司法權也未得到人們的充分信任。

第三、在監督程序上,缺乏應有的透明度,未能充分保障社會的知情權。監督部門對行政的監督在立法上缺乏具體的實施細則、操作程序,未能形成制度化、具體化。一是一些重要的規范如《國家公務員法》、《行政程序法》、《行政行為監督法》、《人民監督法》等未能推出,使一些重大的監督活動缺乏法律依據,無所適從;二是既有的一些監督規則措辭籠統,缺乏清晰明確的標准和可供操作的細則,使監督主體難以准確裁量和及時查糾被監督對象的越軌、違法行為。而且公開的程度也不夠,往往採用「暗箱操作」。
二、健全和完善我國現代的行政法制監督機制
(一)構建和完善行政法制監督制度應遵循以下原則:
第一,
法制化原則。它是指行政法制監督主體權力的確立及行使,都應有明確、具體的法律規定。這也是行政法制監督走向法制化程序化的一個重要前提。
第二,
公開性原則。沒有公開性而談民主監督是可笑的。歷史經驗昭示我們,沒有公開性或者公開性不強,只能給專制政治和干擾監督活動者有隙可乘。盡快完善國家公務員財產申報和稽核制度,強制規定公職人員定期將財產向指定的國家機關申報,如有不申報或申報不實者,給予相應的制裁;強化對政府重點部門、重點行業的監督,實行招標公開、項目公開、決策公開、審批公開、程序公開;採取切實措施,大力推進社會政治生活的民主化、公開化進程等等。
第三,
科學高效原則。行政法制監督的機制設施應體現科學原則,具體表現在機制合理,內部監督和外部監督統一協調,事前監督、事中監督和事後監督動態連貫,機制精簡節約。同時,行政法制監督也應體現高效原則,既是說監督主體要根據得到的有關信息,及時組織調查研究,發現並查明可能導致或已經導致違法失職行為產生的原因和條件,不失時機地實施監督,迅速消除其原因和條件,避免和糾正因此而產生的違法失職行為。
(二) 如何健全和完善我國現代的行政法制監督機制
首先,我國的行政法制監督需要從體制上重新進行調整設計,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要發揮人民代表大會在監督體制中的領頭羊作用,根據我國憲法,權力機關對行政的監督是根本的監督,應該在人大內部設立一個專門行使監督職能的監督委員會,統一領導和協調社會各監督主體的工作。鑒於我國目前權力機關的監督缺乏具體操作手段,而且權力機關監督的力量不是十分明顯,借鑒國外成功的監察專員模式,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建議設立人大監察專員制度。
第二,實行司法獨立。司法獨立的基本含義包括兩個層面:一是司法機關獨立於行政機關(在美國還獨立於立法機關)而存在,並自主地開展工作;二是司法機關極其司法官員在以審判為中心的司法活動中所發表的言論及其所作出的行為不受追究,以便有效地保障司法權的行使。司法獨立是一項為現代法治國家普遍確立的基本法侓准則。可以說,沒有司法獨立,就沒有現代意義上的法治。司法機關在行使監督制約行政機關的權力時,更需要司法的獨立。當然,這有待於我國的司法制度改革。使司法監督主體在人、財、物等方面相對獨立於行政系統。

第三,擴大監督范圍。有必要將所有的抽象行政行為處於全方位的監督之下,將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范圍擴及全部抽象行政行為。在加強對羈束裁量行政行為的監督時,還要多加自由裁量的行政行為的監督,這也是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理論在行政法制監督中的具體體現。同時,要著重創制對行政工作機關、中高級領導幹部特別是「第一把手」、對失職行政、下級行政機關和公務員對上級行政機關及領導幹部監督制度,同級不相隸屬行政機關公務員互相監督制度,對監督機制進行調整,盡可能達到監督均衡。當然這只是個相對的概念,不可能有絕對的均衡,在不同的時期也應突出監督重點,不能平均用力,但與此同時也不能忽視非重點對象的日常監督。

第四、建立廣泛而普遍的一般行政監督。為了加強上級政府的監督,應加強一般行政監督,即上下級政府的法制監督。政府的法制監督是一種對全部行政行為進行事前、事中、事後監督而且有行政強制性的監督,可以通過首長監督、上下級政府監督、政府各部門監督而實現。事中、事後監督而且有行政強制性和權威性,通過首長監督、上下級政府監督、政府各部門監督而實現。為增強監督責任心,可設立行政失察責任制,在監督中有過錯的,應予行政處理。

第五、完善行政監察和審計監督。我國的行政監察和審計監督在立法上已逐步向法制化制度化發展,但其監督地位還有待於提高。行政監察和審計監督在實踐中需要相對獨立地位,只有這樣,才能實施真正意義上的監督。把這兩個部門置於政府內部,其人、財、物、權歸同級政府控制,故很難有效的對本地區和本部門的案件作出強有力的監督,對於所屬地區的首長更是無法實施監督,無法真正處於監督的地位。鑒於我國的情況,可以將審計機關移交人大設立,只對人大負責,才能真正做到審計獨立,充分發揮審計在防止官員為腐敗中的重要作用。在此同時,行政監察和審計監督部門應明確監督權責,建立監督責任制。這是監督主體內部自我良性發展的必然選擇,對監督主體,我們在賦予其權力時,應明確其應有的職責,使權責統一。而且也應加強行政監察和審計監督部門監督的程序。監督工作的實施應依法定的職權和程序進行,不得越權監督,越出職權范圍監督。監督的程序化要求行政監察和審計監督部門在監督過程中依法進行,但並非一味要求一定要找到一套步驟相連的做法。

第六,新聞監督的立法應提上議程,社會對新聞立法早有提議,新聞監督作為獨立於立法、行政、司法的第四種權力,具有廣泛性、公開性、權威性、及時性、後果嚴厲性、渠道暢通等優點,是一種有極大影響力而靈活的監督力量。當然,對新聞的真實性和客觀公正性應作監控,以保證新聞的有法可依,大膽的客觀公正的監督。

第七,建立渠道暢通的公民監督方式,在行政公開、行政聽證的條件下,公民的信訪、舉報、檢舉等制度應及時完善,使憲法規定的公民的監督權、批評權、建議權、申訴權、檢舉權難以切實行使。與以上監督機制相配套,在具體運作上,我們針對監督機制,還應建立科學合理的監督人員遴選機制和激勵機制。監督人員應具備嚴格的條件,具有專門的知識、經驗和品德,並經選舉推薦產生,專職地實施監督,不得實行其它職務。同時,在監督人員的工資、獎金、退休金及家庭安全方面應予以切實保障。

總之,健全行政法制監督制度,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我們還需要做大量的工作,還要通過長期不懈的努力,令人感到欣慰的是,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對監督工作極為重視,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已出台了《黨內監督條例》,全國人大常委會和國務院正在制定實行工作監督和法律監督的監督法以及行政監督法規。相信不久的將來,我國行政法制監督制度必將進一步完善,人民期盼建立的民主、法制、高效和廉潔的政府也一定會實現。

參考文獻:
(1) 孔祥林著《對完善行政法制監督機制的思考》,廣西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0年版。
(2) 應松年著《行政法學教程》,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1年版。
(3) 石東坡著《論行政法制監督機制的完善》、《行政與法》,2001年版。

㈢ 如何完善立法監督

如何完善我國的行政立法監督制度
祝柏多 李丕(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湖北武漢 430060)
摘要:行政立法的產生與發展是社會高速發展以及社會利益逐漸多元化的 產物。在我國,行政立法制度解決了法律制定時機尚不成熟的問題,為行政機關實施行政管 理帶來了便利,但行政立法帶來的問題也不容忽視,由於行政立法與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 的合法權益關系緊密,所以必須對其進行監督和控制,本文主要就我國行政立法存在的問題 以及對如何完善我國行政立法監督制度進行了一點探討。
關鍵詞:行政權力;行政立法;行政立法監督
在中國新舊體制轉型變軌的社會大變革時期,為了更好的適應福利社會的要求和國民的
生活需要,行政權力日顯膨脹和擴張之勢,而行政立法是行政權力的一個最為重要的源頭。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文明的進步,人們的權利意識也日漸提高,在公平、正義、平等成為
人們護衛自己權利的口號的同時,行政權力卻也因為它的易被濫用和不當行使而給公民合法
權益造成了侵害,為了保護公民的合法權益,控制行政權力之重要來源,即對行政立法進行
監督和控制顯得尤為重要,這也是控制行政權的關鍵。
一、行政立法與行政立法監督
行政立法指國家行政機關依憲法、法律規定及全國人大(不同於西方國家立法機關)的
授權,制定行政法規、規章的行為。具體講行政立法就是指國務院制定行政法規和國務院部
委、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及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經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委會授權
的經濟特區市人民政府制定規章的行為。�①從實質上看,行政立法既是國家行政機關的 一種行政活動,又是一種國家的立法活動。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進步,行政立法油然而生,它雖然是社會不斷進步的結果,但同
時又對社會的發展和立法制度的完善起到了積極作用。隨著政府職能的強化和社會關系的日
趨復雜,行政立法主體出現多層次性,內容也呈現出復雜性,因而,在現實生活中難免出現
行政機關所立之法之間相互矛盾的現象,甚至出現越權立法、違憲立法的現象,這直接給公
民和有關組織的合法權益造成了嚴重損害,為了防止行政機關濫用立法權,保護公民、法人
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必須對行政立法進行監督。
行政立法監督是我國立法監督制度中的一部分,因此同樣,對行政立法的監督既包括對
行政立法活動——過程的監督,也包括對行政立法結果——文件的監督。�②就行政立法 監督的

作用而言,不僅僅是在於為了防止行政機關濫用立法權,更重要的是為了保護公民的 合法權益,

也不僅僅是為防止違反憲法、法律或者其他上位法、維護法制統一,更重要的是 ,行政立法的和

諧統一是依法行政的客觀要求,同時也是實現法治的關鍵所在。
二、目前我國行政立法存在的問題
行政立法權是行政機關的一項重要權力,它的存在為行政機關解決一些實踐中突出的問
題提供了條件,但這種權力的行使與公民切身利益息息相關,為保護公民合法權益,實現依
法行政的目標,對行政立法進行規范和監督十分必要。
就目前來看,我國行政立法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立法沖突廣泛存在
立法沖突,指立法者立法許可權的相互沖突,以及不同立法文件在同一事項上規定內容不同, 由此

導致在效力上相互抵觸。�③導致立法沖突出現的主要原因在於授權立法的授權事
項與范圍不明確。在我國,立法法僅對國務院的授權立法事項作了少數幾種情況的列舉性排
除,即「有關犯罪和刑罰、對公民政治權利的剝奪和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和處罰、司法
制度等事項」不得授權國務院先制定行政法規,顯然這種規定不夠詳細,而且缺乏對授權程
序的規定。另外,在職權立法上,我國憲法第89條對國務院的立法許可權規定的比較模糊,沒
有明確哪些事項是不屬行政立法事項范圍內的,而且立法法也沒有明確國務院的職權范圍到
底有多大。立法沖突給當事人帶來的損失是巨大的,它也大大損害了法律的權威性。
(二)行政立法質量不高
在行政權力日益膨脹的今天,行政立法主體也呈現日益增多的趨勢,法律對立法的實體
與程序都缺乏必要的約束。由於行政立法主要靠行政立法機關具體負責法制工作的人員的素
質,主觀因素較大,無法保證行政立法的質量。而且行政機關在進行行政立法活動時,常把
立法當做謀求有效管理的手段,把提高行政效率作為立法的第一目的,造成行政立法在權利
義務上不平衡,忽視相對人的合法權益將受到侵害的可能性,這將直接導致其所制定出的法
規難以施行。 (三)行政立法程序透明度不高,缺乏民主性和公開性
從現行法律規定和立法實踐來看,目前我國行政立法的程序是:部門提出法規(或規章
)草案,交政府法制局(辦)審核和協調,最後提交政府辦公會議審議通過。顯然這種程序
缺乏民眾的參與,行政立法從立項到起草基本都由行政機關掌握,盡管法律規定了要廣泛聽
取有關機關、組織和公民的意見,但公眾表達其意志的渠道並不暢通,在這種情況下制定出
來的法律規範本身,其公正性和客觀性就是值得懷疑的。
三、關於完善行政立法監督的幾點建議
通過分析我國行政立法存在的問題根源,以及我國現行行政立法監督體制的缺點,筆者
提出以下幾點完善我國立法監督制度的建議:
(一)加強行政立法的公開性,擴大公眾的參與權
在我國,行政立法程序中的最大問題是缺乏民主性和公開性,因此很難保證制定出的法
律規範本身所應具有的客觀公正性。正如有的學者指出:「我們不能把希望寄託在行政機關
在不與公民進行廣泛討論的情況下能自覺、先覺地表達公民真實的意願。」�④
在行政立法過程中,程序的每一階段、每一步驟都應當以社會外界看得見的方式進行,
公眾尤其是程序參與者有權知悉並取得該項行政立法的有關資料和信息。但是在我國,某些
行政立法,特別是規章的制定過程仍然缺乏一定的公開性,內部立法的現象比較普遍,往往
一部規章的制定,是由行政機關內部的法制機構提出草案,又由機關內部審議通過,而根本
沒有對制定程序進行公開就將該規章頒布實施。這樣不經公開便制定頒布的法規很難得到公
眾的認可,也將難以施行。加強行政立法的公開性,應該從一下幾個方面入手:
首先,行政立法的草案應提前在公開刊物上公布,使公眾有合理有效的途徑了解法規、
規章的內容,以便提出意見。其次,將聽取人民意見作為立法的必經程序。最後,公布對立
法意見的處理結果。
對行政立法程序的公開,是為了更好的使公眾了解行政立法的內容,並且給予他們參與
行政立法,對行政立法的相關事項提出意見的機會。擴大公眾對行政立法的參與權,不僅僅
要在參與范圍上使更廣泛的組織和個人參與到行政立法程序中來,而且在對參與者就行政立
法事項提出的意見和觀點也要給予充分重視。如果對公眾提出的意見和主張不予認真地、實
質性地考慮的話,那麼公眾的參與就毫無意義,這不但會是種時間和精力的浪費,而且更重
要的是會使公眾感到自己權利受到了漠視,在這種情況下,行政立法的結果就更不會得到有
效實施。 (二)加強人大即權力機關對行政立法的監督
我國憲法和法律均賦予了人大對行政立法的監督權力,但在現行的立法監督體制中,人
大對行政立法的監督力度卻不夠,效果也不顯著。究其原因,主要在於人大中不存在專門的
立法監督機構,這就導致了它對行政立法的監督只能是分散的,而且行政立法往往具有較強
的專業性和技術性,僅僅憑借人大的監督難免會出現遇到就專業立法事項產生的疑難而無法
解決的情況,這顯然影響了監督的效果,同時也會降低行政機關辦事效率。為了確保人大所
享有的對行政立法監督權的有效行使,有學者建議建立立法監督委員會制度,以此來加強人
大對行政立法的監督與控制。�⑤筆者比較贊同這種做法,立法監督委員會作為行使立法 監督權

的專門機構,具備一定的專業技術人員,能夠集中進行監督活動,對監督事項有一定 的了解,符

合相關的專業性和技術性要求。因此,建立這種監督機制,能夠良好發揮監督作 用,充分行使人

大對行政立法的監督權,形成立法權對行政權的制衡機制,徹底改善立法監 督虛置的局面。
(三)加強司法機關對行政立法的監督
由司法機關監控行政立法在英國、美國、法國、德國等國由來已久,即法院運用司法審
查權對行政機關依授權制定的法規進行審查,以便決定其是否合法有效。我國至今尚未建立
普遍、全面的司法審查制度,對行政機關的立法行為,法院無權進行審查。我國行政訴訟的
特有原則之一便是「審查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即人民法院對行政機關的監督限於具體
行政行為,抽象行政行為被排除在行政訴訟之外。雖然,在司法實踐中,人民法院在審查具
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時,行政訴訟法規定「依據法律、法規」、「參照規章」,參照即法院
有選擇適用規章的權利,人民法院在認為該規章合法時便可以將其作為判案的依據,在認為
該規章不合法時則可以不必適用,但法院對規章的審查權是不完全審查權,也就是說法院僅
僅有權對規章進行審查,而對於不合法的規章卻沒有撤消權,這仍然不能夠成為完全意義上
的司法審查權。
隨著我國行政法制的發展,應把行政立法置於人民法院的全面監督之下,應逐步擴大司
法審查的范圍,將抽象行政行為納入行政訴訟的范圍,並且賦予法院撤銷、確認違法抽象行
政行為的權力,可以防患於未然,在違法的抽象行政行為對更多的相對人造成侵害前及時撤
銷或修改,從而更好地保障相對人的合法權益。同時將抽象行政行為納入司法審查范圍對於
行政立法監督制度意義也十分重大,而且這也是促進我國行政立法發展、健全民主法制建設
的迫切需要。

㈣ 論加強我國的立法監督

樓主,可以參考:我國立法制度的不足和完善我國的《立法法》是一部規定立法規則、確立立法制度的基本法律,涉及「立法許可權」、「立法程序」、「法律效力等級」和「法律監督」四大問題。立法立法必須嚴格執行《立法法》的規定,堅決克服「立法不法」的現象。立法是法治的關鍵和核心,其目的在於合理配置立法權力,有效規范行政權力的運作,從而為公民權利的行使提供充分保障,實現公平、正義、自由、秩序等價值目標。實質意義上的法治不僅要求法的權威性和依法而治的法的工具價值,而且強調立法對普遍認同的價值理念的追求、法的內容的合理性等法的實質理性。法治已經演進為一個綜合概念,它融匯了民主、自由、平等、人權等諸多價值觀念,包含著法律至上、民主政治、權力制約、司法獨立、立法等豐富的制度意蘊,其核心則是依法行使國家權力。幾個世紀以來,法治理論與實踐對政府權力予以高度關注,這與立法權力作用范圍的廣泛性、與人們生活聯系的直接性密切相關。二十世紀以來,立法權在很多國家的權力結構中極度擴張的事實,不斷提醒人們,對立法權力的制約是國家權力制約的重中之重。在我國,立法尚處在初級階段,立法法治還面臨十分艱巨的任務,無論是觀念上還是制度上都面臨著挑戰。因此,立法是一場深刻的觀念更新和制度變革。當前,我國立法面臨的挑戰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在思想意識方面,有些立法機關工作人員特別是有些領導幹部的觀念與立法的要求不相適應鄧小平同志指出:「舊中國留給我們的,封建專制傳統比較多,民主法律傳統很少。解放以後,我們也沒有自覺地、系統地建立保障人民民主權利的各項制度,法制很不完備,也很不受重視,特權現象有時受到限制、批評和打擊,有時又重新滋長。」由於我國缺乏依法治國、立法的傳統,人們的民主法制觀念淡薄,特別是一些非常有害的觀念或思想,嚴重阻礙著立法的實現。它們是:第一,人治觀念。有些立法機關工作人員特別是有些領導幹部對立法重要性的認識還不到位,有的是不重視,總認為立法不管用,按法定程序事太麻煩。因此,在一些地方和部門,立法還多是說在嘴上、寫在紙上,並沒有真正落實到行動上;有些領導幹部甚至「以言代法」、「以權壓法」,置法律於不顧。第二,治民不治官的觀念。有些領導幹部往往把自己擺在了超越法律之上的位置,總習慣地認為法律只管老百姓,忘記了自己同樣需要接受法律的約束,從而無視法律的規定。第三,法律工具主義觀念。將法律僅視為一種治人的工具,而不具有法律的目標價值觀念。甚至認為,當對自己有利時就拿來適用,對自己不利時就不執行。這些都嚴重阻礙了立法觀念的根植和立法方略的推行。因此,實行立法必須要大力培養和增強全民的法治觀念,重點是抓好各級領導幹部特別是立法領導幹部和執法人員的法治觀念建設,切實地進行為依法立法所要求的觀念更新。1.樹立法治觀念。為此,必須明確:第一,憲法至上。法治的實質是憲治,依法治國首先是依憲治國。憲法至上是法治的最高體現,是中國法治建設的靈魂。第二,法律具有極大權威。任何組織和個人必須嚴格依法事,而不允許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第三,法大於權。任何人不得以權代法、以權壓法、以權亂法、以權廢法。第四,法律面前人人平等。2.樹立權力制約觀念。不受制約的權力,必然會被濫用,必然導致腐敗。這是人類歷史證明了的真理。3.樹立人權觀念。作為社會主義國家,作為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宗旨的執政黨,必須把保護人民的權利作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歸宿。社會主義最講公平、最重視保護人民的權利。我們應該理直氣壯地講人權,高舉人權的旗幟。4.矯正法律工具主義觀念,樹立法律工具主義與法律目標主義並重的觀念。將法律視作既管老百姓又管政府的同時,結合法律目的,把立法、依法治國的重心轉向人民權利的保障及正義的實現,應是我國實行立法、依法治國的策略選擇。二、在立法立法方面,有關立法立法空白較多,所立之法缺陷較大目前,以憲法為核心和基礎的中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框架已初步形成,國家的政治生活、經濟生活和社會生活的主要方面已基本上做到了有法可依,但與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相比,我國的立法法制建設還比較滯後,立法管理的某些方面還存在立法空白,立法質量也有待於進一步提高。突出表現在現存的法律、法規與規章之間缺乏協調和統一,使立法執法者難以適從;有些法律、法規的一些條款太原則,不便操作和畸輕畸重;還有一些法律、法規對某些立法機關設置的職權過大,尤其對自由裁量權,往往規定的幅度過大,並且沒有顧及到公民權利一旦受到侵害後的法律責任,容易造成少數立法執法人員毫無顧忌地濫用立法權;立法程序法律制度很不健全,沒有實現立法程序法律化,嚴重影響了立法機關的立法。因此,我們必須進一步完善立法法律體系,為立法創造法律條件。首先,必須加快立法步伐,改變某些領域無法可依或有法難依的狀況。當前,特別要抓緊制定規范市場主體行為、市場經濟秩序、宏觀調控、社會保障和救濟、規范收入分配等方面的法律法規;解決在建立商品市場、原材料市場、金融、資本市場、房地產市場、勞動力市場等方面執法依據不足的狀況;改變實施細則滯後、法規不配套現象,盡可能使法律法規及規章同步出台,並加強立法解釋工作,使法律規范更加適應實際,操作性更強,以解決有法難依問題。其次,注重立法質量,糾正片面追求數量而忽視立法質量的傾向。法律、法規的生命力在於其質量。近年來我國頒布實施的許多法律文件修改過於頻繁,並且有些在實踐中難以施行,問題的要害在於立法時,立法者對該法所調整的社會關系缺乏科學而精細的調查研究,或者著力於通過立法解決本部門的編制、級別、經費及其他種種具體問題。應當看到,一個法律文件制定得成功與否以至於最終能否被有效地施行,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該法是否正確而深刻地反映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意志和利益,以及它所要調整的那部分社會事務發展的客觀規律。因此,立法必須提高民主化和科學化程度,使法律充分體現民意,與社會生活相一致,符合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要防止立法中滲入局部利益和部門利益而影響法律的全面、公正和完整。同時,避免各種規范性文件在調整社會事務時發生重復、沖突或疏漏,維護國家法制的統一。再次,抓緊制定立法程序法,改變立法程序缺乏法律規范的現狀。可以說,離開了立法程序法,就不可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立法。最後,立法要依法。三、在立法執法方面,現存的立法執法體制不順,影響了法律、法規與規章的執行效果現存的立法執法體制不順。具體表現為:第一,政企不分,政事不分。從法理上說,執法主體只能是國家的立法機關、審判機關和檢察機關,企事業單位不能擁有執法權,然而目前立法執法主體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的現象並不少見。以政企不分為例,工商部門管市場,又市場;城建部門管理城市建設,自己也搞城市建設,並進行自我質量監督;種子公司既是種子的生產經營者,又是種子生產經營的管理監督者,等等。這種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的局面,人為形成監督不力。第二,立法執法部門縱向集權,條塊分割,部門壁壘,相互之間缺乏協調配合,結果造成執法工作形不成合力,相互掣肘,事效率不高。第三,管理系統交叉過多,職責不清。如對個體戶的管理,涉及到工商、稅務、物價、衛生等多家執法部門,由於對同種法律行為有多種不同執法依據的交叉,客觀造成立法執法者不作為、亂作為或難作為。與此同時,我國立法執法隊伍建設雖然經過多年努力,有了長足進步,但是整體素質仍然不高。目前立法執法中存在的問題不少,如越權執法、不作為違法、隨意執法、亂施處罰等問題的出現,既有不懂法而出錯的,也有濫用權力而違法的。因此,必須理順現行立法執法體制,按照條塊結合、適當分權、便於執法、講求實效的原則,走綜合執法之路。要積極推行立法執法責任制。1997年,黨的十五大報告提出:「一切政府機關都必須立法,切實保障公民權利,實行執法責任制和評議考核制。」立法執法責任制的核心是通過明確政府機關法定立法執法職責,健全立法執法評議考核體系,落實立法責任追究機制,實現規范立法執法行為的目的。立法執法責任制,要力求做到實際、簡明、准確、可操作性強。具體推行時,關鍵要抓好三個環節:一是清理立法執法主體,明確執法依據和執法許可權,切實減少立法機關在執法活動中的推諉扯皮現象,努力提高立法效能;二是確定執法崗位,分解執法職責,嚴密執法程序,細化執法標准,切實改變過去那種執法崗位不清,職責不明,權力行使層級之間「上侵」、「下奪」、「左擠」、「右占」,相互扯皮、攬功諉過的現象,有效地規范立法機關內部管理秩序,提高立法效率;三是架構執法評考體系,突出執法效能評估,完善立法責任追究機制,將立法職權的行使與執法人員的年度考核獎懲緊密掛鉤,實現行政權的規范運作。同時,要提高立法執法隊伍的整體素質。其關鍵是要堅持「公開、平等、競爭、擇優」的原則,健全對立法執法人員的錄用、考核、晉升、獎懲、辭職、辭退等具體制度,突出嚴字,嚴格管理,嚴明紀律,賞罰分明,形成「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劣者汰」的良好機制。四、在立法監督方面,現行立法執法監督體系乏力,存在缺陷目前,我國對立法權力的監督制約形成了自己的體系,這一體系包括權力機關的監督、審判機關的監督、檢察機關的監督、立法機關自身的監督、黨的監督以及新聞輿論、人民群眾、各民主黨派、社會團體等的社會監督。應該說,我國的監督體系是比較全面和嚴密的,它在實際工作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實踐中存在的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以及腐敗現象的滋生和蔓延表明了立法權力監督乏力和監督體系存在缺陷。這其中有立法方面的原因,也有監督機制上的原因。立法方面,主要是缺乏監督的法律規定,以致使人民群眾等一些社會監督流於形式而得不到落實。監督機制上,主要表現為有些監督缺乏必要的獨立性,直接影響其監督作用的發揮。例如,作為立法系統內的專門監督的立法監察,由於它與立法機關有著立法隸屬關系,使得這種監督在實踐中很難真正履行其監督職責,以致弱監、虛監、失監現象相當嚴重。還有,立法復議也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目前,有些同志怕麻煩、推諉等不願受理立法復議申請的情況還在相當程度上存在,在立法復議決定上,還存在該撤銷或者變更而維持的情況,上下級之間「官官相護」的問題尚未徹底解決,等等。因此,必須強化和完善立法執法監督制約機制,確保嚴格、公正執法。首先,加強權力機關對立法執法工作的監督。完善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的監督職能,盡快制定《人大監督法》。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在選舉和任免幹部時,應該把是否具備必要的法律知識,是否依法事作為衡量幹部是否稱職的重要標准。在聽取他們的述職報告時,應把他們領導的地區或部門的執法狀況作為重要的考察內容。各級人大常委會要通過聽取和審議所在政府和單位實施法律、法規工作報告以及組織代表檢查、視察、評議執法工作等形式,督促立法機關做好執法工作。其次,民主黨派的監督、社會團體、人民群眾以及新聞輿論的監督也必須努力落到實處,使它們共同服務於人大監督這個中心,並形成監督合力。綜上所述,我國要實現立法,必須革除一切與立法的要求不相適應的舊觀念,必須進一步完善立法法律體系,必須理順現行立法執法體制,提高執法隊伍素質,必須強化和完善立法執法監督機制。惟其如此,才能為解決我國依法立法中存在的現實問題創造條件,不斷推進立法的進程,實現依法治國的宏偉方略。資料來源: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信息網.cn/12/04/2003

㈤ 法律作用的限制因素有哪些

限制因素存在以下5點:

1、有限性:法律不能作用於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有些領域需要靠道德、紀律等其他規范調整;

2、滯後性:社會生活發展很快,而法律的發展是相對滯後的;

3、僵硬性:法律考慮的是一般情況、共性情況,可能會導致個案的不公正(如許霆案);

4、有漏洞:法律是人制定的,由於人在認識和能力上的差異,可能會存在漏洞;

5、不確定性:法律文本在理解上是有差異的,因而需要解釋,不同的解釋方法會帶來不同的結果。

(5)論我國立法監督制度的缺陷以及完善擴展閱讀:

我國立法的現狀、問題與原因分析:

第一,立法決策和制定過程通常表現為由上而下,過多體現黨政組織和上級意志,與主權在民的立法民主精神相違背。

首先,黨中央和上級的意志對立法的決策、立法的過程和立法的結果往往起著決定性作用。全國人大工作報告曾經指出:「黨通過人大黨的組織、在人大工作的共產黨員,實施黨對人大工作的領導,支持人大依法履行職權,充分發揮人大作為國家權力機關的作用。」

在立法決策方面,需要制定什麼法律、何時制定、具體由哪一個部門來負責,往往都由黨政組織決定。在立法起草之前的協商階段,黨也會發揮很大的作用,重要的法律案往往要由全國人大委員長一級的黨組會議審查通過之後,才可提交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其次,行政法規和國務院部門規章、地方政府規章制定過程也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上級政府和黨的意志。

以國務院部門規章制定為例,國務院某部門的法制工作部門草擬規章的立法計劃,在徵求相關部門意見之後,規章的草案須提交該部門的黨組辦公會議審查,黨組辦公會議審查通過,才可以向國務院備案。

可見,無論法律,還是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其制定過程都過多體現了中央和上級的意志,廣大人民群眾無法直接向全國人大或其他規范性文件制定機關提出立法議案,這直接違背了立法的民主精神。

第二,立法過多地體現部門利益和地方利益。

在一個習慣於依靠政策管理經濟的國家裡,政策往往具備法律上的權利義務內容,而在主要依靠政策推動改革的進程中,誰先獲得了政策優惠,誰就可以在市場上領先一步而獲益,而誰掌握政策許可權,誰就有更大的支配裁量權。

新舊經濟體制之間蘊含著的大量制度性或政策性利益差額,強化了立法中的地方利益和部門利益傾向,為立法保權、擴權提供了強大的驅動力。

第三,民眾參與立法不夠。

廣泛的民眾參與是立法民主的重要體現,是法律獲得正當性的源泉。在我國以往的立法實踐中,對民眾參與立法重視不夠。近年來,國家開始重視民眾參與立法並提供了一些機會,但就制度設計本身而言仍存在很多漏洞。

總體而言,我國現有的立法監督制度存在著以下幾個方面的缺陷:

第一,立法監督的組織機構不健全,缺乏集中行使立法監督權的專門機構。由於立法監督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工作,沒有專門的組織機構和專門的人員,很難保證監督活動取得較好的效果。

第二,立法監督的程序不完善。對於立法監督主體應當怎樣進行監督,對監督對象的哪些內容進行監督,以及不同監督主體意見不一致時應如何處理等一系列問題,法律規定並不明確。

第三,整個立法監督體制缺乏有效的啟動程序。

參考資料:共產黨新聞網——我國立法的現狀、問題與原因分析

㈥ 如何完善我國的憲法監督制度

憲法的核心精神是權力制約。為了提高憲法的權威,我們必須盡快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憲法監督制度,來保證現行憲法的全面貫徹實施。如對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如何行使憲法監督權,怎樣處理違憲事件;公民的基本權利受到損害,在一般法律沒有規定救濟措施的情況下,如何得到憲法救濟等,都應有一些具體制度和法律規定[5]。鑒於我國目前體制上的弊端和困難,筆者認為應盡快制定《監督法》等法律以明確其具體職責及工作程序,從而使憲法監督進一步專業化、制度化、法律化。
(一)制定監督法律。比如制定《監督法》等相關憲法監督的法律,以明確其具體職責及工作程序,使憲法監督實施進一步規范化、法律化。在近幾屆全國人大的歷次會議上,有不少全國人大代表曾提出制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監督法的議案。2002年 8 月的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九次會議審議了監督法草案。因此,為了使憲法監督活動具有權威和有效實施,我們要加快研究制定並出台監督法,對憲法監督專門機關的組成、職權、行使職權的方式和監督內容、監督程序等進行規定,從而使憲法監督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二)設立專門機構。也就是建立專門的憲法監督機關,從而進一步加強和完善最高國家權力機關的憲法監督職能。國外實施憲法監督的機構,有普通法院、憲法法院、憲法委員會等。我國設立一個什麼機構監督憲法的實施?我國不是三權分立的體制,最高人民法院接受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監督,最高人民法院不能同時是憲法監督機關。全國人大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也不能在全國人大之外、之上設立專門的憲法監督機構。因此,筆者認為,在全國人大常委會下設憲法委員會專施憲法監督之責。因為設立憲法委員會有憲法的依據,它協助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監督憲法實施也符合憲法規定的精神。憲法委員會與目前存在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各專門委員會一樣,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選舉產生,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受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領導。憲法委員會的主要職責是:專門負責調查、研究憲法實施的狀況,並就憲法實施中需要解決的問題及時提出建議和意見;對法律、行政性法規、地方性法規等規范性文件,進行初步審查,確定其是否與憲法或法律相一致,並向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提出報告意見;監督國務院及其所屬機關、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的執法活動是否符合憲法精神;裁決有關國家機關的許可權爭議;解釋憲法,等等。憲法委員會這一專任憲法監督機關的設立,將會進一步加強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憲法監督職能,使其能夠更好地發揮憲法監督的作用。
(三)建立憲法訴訟制度。憲法訴訟是公民的憲法權利受到非法的或不當的侵害後,能向有關機關申訴,消除侵害,並請求給予救濟的訴訟制度。憲法訴訟是雙方當事人發生爭議並解決爭議的活動。憲法訴訟與同民事、刑事、行政訴訟有密切的關系,但又有所不同。一般來說,憲法權利通常能成為民法、刑法、行政法所保護的對象。但在許多情況下,一個國家的法律制度往往是不完備的,而且法律也不可能完全囊括和體現憲法的全部權利,總會有一些憲法權利得不到部門法的具體保護,這樣就在公民權利的法律保護方面留下了空白。這些空白如果不給予填補,法律對公民權利的保護就是不全面的。我國的現行憲法相對來說比較簡括和原則,我國的法律也還談不上達到了完備無缺的程度。因此,建立相應的憲法訴訟制度是必要的。當然,由於憲法的特殊性質和作用,憲法訴訟應是一種特殊的訴訟制度。這種憲法訴訟需要受到一定的限制,即凡是有部門法具體保護的權利,一律由部門法加以保護。這就是憲法訴訟的有限性。但是當窮盡部門法而對憲法規定的權利無法給予救濟和保護時,就可以通過憲法訴訟來加以解決。建立憲法訴訟制度,是增強憲法權威、維護和完善憲法監督制度不可缺少的環節。
(四)完善領導機制。為了保證憲法的實施,我們必須加強和改善黨對憲法監督工作的領導。一方面,要堅持黨的領導,這是建立憲法實施保障制度的重要政治保證和前提條件。因為黨在憲法監督中的領導地位和作用是由黨在整個國家中的地位和作用決定的。在我國,無論是建立憲法監督制度,還是加強憲法監督工作,都離不開黨的正確領導。任何企圖消弱或者擺脫黨的領導思想和做法都是錯誤的。另一方面,又必須改善黨對憲法監督工作的領導。實現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特別是依憲治國的統一。堅持和改善黨的領導,就要求黨必須堅持依法執政,依法實施黨對國家和社會的領導;我們黨領導人民制定憲法監督制度,黨又領導人民遵守、執行憲法監督制度,黨自己也必須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內活動,嚴格遵守、執行憲法監督制度,按照憲法監督制度辦事。另外,憲法監督制度的建立有利於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黨代表工人階級實施政治領導,是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政治保證。因此,適應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的要求,積極穩妥地推進憲法監督制度的改革,是我黨政治體制改革的需要,也是進一步完善黨和國家的領導制度的需要,更是改革和完善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的需要。
(五)建立違憲審查制度。所謂「違憲」是直接違反了憲法的一種形態,它是指一國的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決議、決定、命令等規范性文件以及國家機關工作人員行使憲法、法律規定的職權職責行為與憲法的原則、內容及精神直接相違背。所謂「違憲審查監督制度」,是指通過對一國的立法和行政行為是否符合憲法進行審查,對違憲行為予以糾正和制裁,以保證憲法的實施,維護憲法的尊嚴[6]。違憲審查既可以作為對少數人利益的保護,也可以作為對多數人利益的警告,對多數人行為的警告、限制,讓多數人在立法時必須考慮到少數人的利益。違憲審查的目的是通過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違憲審查、糾正機制,保障憲法的真正貫徹與實施;通過對違憲行為的審查處理來保障公民權利和自由的實現,保證國家權力的運行符合憲法和人民的利益,維護憲法所確立的國家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等方面的基本制度和基本原則。因此,筆者認為,違憲審查制度是一個比較成型的制度,要完善我國的憲法監督制度,必須把違憲審查置於首要的地位來進行考慮,唯有如此,才能維護我國法制的統一與尊嚴,才能真正實現依法治國的目標。

㈦ 怎樣完善我國的憲法監督制度

依據我國目前憲法監督制度的具體規定和實施效果,其尚待完善之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從憲法監督的主體來看,我國缺乏專門的憲法監督機關。我國憲法規定由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行使憲法監督權,這在某種程度上有助於加強憲法監督的統一性和權威性。但不容否認的是,由於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每年只召開一次,會期有限,事務繁忙,議程緊湊,其工作方式自然不適合對偶然性、隨機性強的違憲事件進行審查監督;而全國人大的常設機關即常委會的工作方式雖然較人大全會要靈活,但在社會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其活動也日益被繁重的立法任務所佔據,對憲法的監督則始終難以形成一種專門化、系統化、經常性的工作,這無疑制約了憲法監督制度效能的發揮。
其次,從監督的方式和對象來看,我國憲法監督制度仍有局限性。我國憲法監督採取事前和事後相結合的監督方式,這固然有其優越性,但不能不看到的是,現行監督制度的這種方式仍然過於側重對國家機關特別是立法機關的監督,而忽視了對其他機關和社會主體的監督;過於側重對法律、法規等立法性文件的合憲性進行監督,而忽視了對其他行為尤其是行政活動、司法活動合憲性的監督。「側重」和「忽視」此消彼長,相對應而存在,無疑會在客觀上造成憲法監督的盲區,弱化對公共權力進行規范和制約的整體效果。
第三,從違憲救濟方式上看,我國憲法監督制度制裁性不足,損害憲法權威。法律制裁必須能夠對被制裁對象產生直接的、具有強制性的「不利益」後果,才能夠產生實質上的制裁效果,進而給被監督主體以守法的外在動力。依據我國現行憲法,不論是事後監督意義上的撤銷違憲性法律、法規,還是事前監督意義上的不予批准違憲的自治條例或單行條例,都不具有嚴格意義上的制裁性,這無疑使憲法監督缺乏應有的嚴肅性和強制色彩,降低了憲法監督的權威。相比之下,罷免是所有違憲救濟手段中較有制裁性的一種,但它本身又是我國憲法規定得最為原則、最為粗略,實踐中最少操作和最不易操作的一種監督方式,因而在違憲制裁中所起的作用相當有限。

熱點內容
用拖鞋打法官 發布:2025-01-11 06:53:26 瀏覽:644
法院存案年限 發布:2025-01-11 05:23:12 瀏覽:134
規章制度如何制定才能算有效 發布:2025-01-11 05:12:44 瀏覽:242
條令條例心得 發布:2025-01-11 04:31:28 瀏覽:907
勞動法規定補交社保嗎 發布:2025-01-11 03:51:07 瀏覽:466
華東政法大學法碩非法學 發布:2025-01-11 03:49:02 瀏覽:934
道德教育畫 發布:2025-01-11 03:47:29 瀏覽:413
高新開發區法院 發布:2025-01-11 03:30:11 瀏覽:485
保定法學王浩 發布:2025-01-11 03:05:09 瀏覽:773
濟南市法院書記員的工資大約是多少 發布:2025-01-11 02:33:36 瀏覽: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