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講座1

道德經講座1

發布時間: 2022-05-08 15:58:20

道德經主要講的什麼有何種用途

講的是根據事物發展規律看問題,是以修身為本,來感悟宇宙最終達到提高個人胸懷以及境界的書籍。
現今全球國學熱,道德經倍受追捧,被譽為兩千多年以前最早的度人的一本書。

教義

道法自然,無為而治,天人合一 等
告訴人們應練習以宇宙的角度看待人生。達到真豁達,真涵養,真正大的胸懷來包容世事 用一顆洞察事物發展規律的心,來通天道,明商道,了人道。可以滿足人生各個方面的需求

Ⅱ 道德經講解

「道可道,非常道。」真理是無法用具體的言辭來表達的,它超乎言辭。人們費盡心思描寫「道」,其實掛一漏萬,只要一落言荃,損失的遠遠比說出的多。
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丑的觀念也就產生了;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惡的觀念也就產生了。「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合,前後相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對的、變動不居的,而只有「道」是永恆的,這是相反相因、對立相成的。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不仁,是指天地無所私黨,不偏不倚,公正無私,而非天地忍心不憫。聖人不仁,是說聖人無所偏私,取法於天地,純任自然。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道」是虛空的,唯其虛空,所以能包含萬物,蘊藏著創造一切的因子,是萬物產生的根源,它的作用是沒有窮盡的。它視而不見其行,聽而不聞其聲,他虛空幽深,生生不息,連綿無窮。它「不死」,體現出道的永恆性;它「綿綿若存」,體現出道的創造性。
事物之間是相形存在的,有無相生。所謂「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有」所帶給人們的是便利,只有當它和「無」相配合時,才能顯示出來。
人的正常生活應該是精神與物質合一並重的,所謂「營魄抱一」。但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往往偏重物質生活的享樂,一味追求感官刺激,對自己的內心世界漠不關心,從而導致了道德淪喪。所以老子告誡眾人:「揣而銳之,不可長保」,一切要適可而止,不要走向自己的對立面。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把握著早已存在的「道」,來駕馭現在的具體事物。能夠了解宇宙的原始,這就把握了「道」的規律。
「道」恍兮惚兮,不可捉摸,得「道」之士也是幽微精密,沉靜而不可測。他們能夠在渾濁動盪中以靜制動,從而使自己的精神境界返回到澄靜安定的狀態。在長久的安定狀態中,得「道」之士又能以動自強,生發生命的活力。能由動而生靜,又能由靜而生動,就在這動、靜的互生過程中,去舊生新就完成了。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萬物變化不已,但其中有「常」。這個「常」就是「反復」,也就是辯證法上所說的否定之否定規律。事物不斷發展,達到一定極限,就無法前進,這時候就會一變而到自己的反面。如此循環往復,以至無窮。
「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最好的時代,人民感覺不到統治者的存在;其次,人民親近統治者而贊美他;再其次,人民畏懼他;最後,人民侮辱他。最好的統治者應該無為而治,達到「貴言」的境界,不輕易發號施令,人民感覺不到他的存在,但卻能天下大治。
「大道廢,焉有仁義;智慧出,焉有大偽;六親不和,焉有孝慈;國家昏亂,焉有忠臣」。人們的行為自然合乎仁義的要求,這才是真正的仁義,如果這種仁義出於人們不自願的效仿,等級就降了一級。等到統治者出來提倡某種道德觀念的時候,說明這個社會中這種道德已經很缺乏了。
老子認為,大道廢棄的根本原因,在與所謂的聖人誤導,他們倡導的種種治國學說,如仁義、禮法,無一不是以「私」字為核心。
「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人們一般只看到了事物相反、相對的關系,但很少有人能理解,事物的性質往往就在這種相反、對立的關系中,才得以更清晰的顯現,人應該善於從負面來觀察正面。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在老子看來,聖人無棄人、無棄物,這就是因襲了常道。不管是對待善良的人,或不善良的人,聖人都一視同仁。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以靜制動,以柔克剛,要首先了解事物剛勁的一面,才能執守柔弱的一面。只有對事物有了全面的了解,才能決定去取。
「道恆無名,朴雖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道」幽微深遠,難以名狀,總是處於質朴的狀態。它是至大的,因為它先天地而生,為萬物之母;它又是至小的,因為它幽微乃至無法覺察。「道」存在於天下,就好像江海為河川所流注一樣。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通過對自己內心世界的省視,找到自然本來的自我面貌,從而努力保持與自然發展規律的和諧一致。在老子看來,人應知人,更應該自知,應該不斷戰勝自我,同時應該在物質生活上保持知足常樂的心態。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比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事物總是處在不斷的發展變化之中,總是在向自己的對立面轉化。當事物不斷變化發展超過一定極限的時候,就會轉向對立面,所謂物極必反。這就是辯證法所謂的對立統一規律。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上德的人不自恃有德,所以實是有德;下德的人刻意求德,所以沒有達到德的境界。上德的人順應自然而無為;下德的人無所作為而有心去做;上仁的人有所作為卻出於無意;上義的人有所作為且出於有意。上禮的人有所作為而得不到回應,於是就揚著胳膊使人強從。「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人們預設的種種道德禮儀規范,不過是「道」的虛化,是愚昧的開始。因此大丈夫立身敦厚,而不居於輕薄;存心篤實,而不居於虛華。但人們因為拘泥於世間的仁義禮儀,而不能把認識上升到「道、德」的境界,這些規定成為禁錮人心的枷鎖,是人們認識大道的障礙。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世界上的事物都具有矛盾性,在他們內部各有其對立面,對立面之間相互轉化,這就形成了事物的運動變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這恐怕是最為人們熟悉的老子名言之一了,它蘊含著樸素的辯證法思想,也是「反者道之動」的具體說明。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聞若亡;下士聞道,而大笑之。不大笑,不足以為道」。「道」是玄妙的,人的資質不同,對道的認識也不同。所以下士聽說「道」如此玄妙,竟會大笑,他們哪能領略「道」的玄機呢!上士聞「道」,努力實踐;中士聞「道」,半信半疑。說以說「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在真理面前,人們總是習慣於裹足不前,老子所描述的這種現象,在今天同樣如此。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背陰而向陽,陰陽兩氣相互激盪而形成新的和諧體。老子把「道」看成是宇宙的本源,是萬事萬物化生的母體。它化生出太極,又化生出陰陽兩極,陰陽相和,化生萬事萬物。既然人是自然化生的產物,那麼人類的行為應該效法自然的運動。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老子認為有些事物表面看起來是一種情況,實際上它可能恰恰屬於反面。事物在很多時候是相反相成。遇到事物要能注意到對立面,善於運用矛盾對立統一規律,則往往可以轉圜。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牗,見天道」。老子在這里之所以貶低直觀感覺觀察的作用,是為了突出對理性認識的重視。較之經驗,它更注重內省。他認為,如果一任心智活動向外馳騁,則會使人思慮紛紜,精神渙散。反而不如抑制浮躁,以本明的智慧,虛靜的心境,遵循天道的運行規律,去玄覽外物。這樣,才能洞察幽微,燭照深遠,了解事物的本相。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為學」就是探索外物知識的求索活動,人們獲取只是要靠積累,當然是越多越好,所以「為學日益」。「為道」是對於「道」的體會,是不可說不可名的,所以對於「道」的認識不能通過簡單的知識積累而獲得,相反的,要少私寡慾,所以「為道日損」。對天道的體會和對知識的追求,其方法是截然相反的。我們常常看到,即使一個知識很豐富的人,他的精神境界卻未必很高。老子所說的聖人,要具備非常豐富的知識,同時又具備對天道的精微體認。在這基礎上,他又能超越知識,好像無知無識,像嬰兒一樣純朴天真。真理性的認識往往不被大眾接受,這並不是因為真理深奧難明,而是因為大眾被一己私慾迷惑,即使真理距離自己一步之遙,世人也往往視而不見,置若罔聞。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萬物的形成和發展有四個階段。萬物都由「道」化生,「道」是萬物之母,這就是「道生之」;萬物化生之後,都依靠自己的本性得以維持自身的存在,這就是「得畜之」;有了自己的本性,寄託在一定的形體里,才能成為物體,這就是「物形之」;事物的變化發展還是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和限制,這就是「勢成之」。在這四個階段中,「道」和「德」是基礎。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與之爭」。江海所以能成為許多河流匯集的地方,是因為它善於處在地下的位置。「古之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這是老子「弱者道之用」的哲學在戰爭領域的運用,對後來的兵家產生了很大影響。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而奉有餘」。

Ⅲ 葉曼居士講解-道德經第一講里談到的是「山法師"

是憨山大師,名德清,字澄印,號憨山,明代四大高僧之一。
祝吉祥如意
南無葯師琉璃光如來

Ⅳ 求《道德經》主題講座的心得

開篇伊始,老子就指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說作為世界本源的道是可以用語言來形容的,但並不是永恆的。「名可名,非常名。」說的是可以稱呼的名不是恆常的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是說天地剛剛呈現時是沒有名的,萬事萬物逐漸出現時才有了各自的名。
在《道德經》里,道指的就是規律。而道家思想對規律的最根本的見解就是「規律是自然的,變化的,不為人所控制的。」對待規律的根本態度是「充分尊重規律,然後才是利用規律」。這是一種非常樸素的辯證思想。全面體現了我國古代人民對大自然的探索與思考,而這種探索與思考不是盲目的,是非常有計劃、有科學根據的,它不僅對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影響也遠遠超出了中國的范圍。由此可見,道家學派對規律是十分尊重的,這在幾千年前的中國是很難能可貴的,這種辯證法雖然很不健全,但卻具有非常強的科學性。從小了說,對我們的生活、工作、學習具有指導意義;從大了說,對自然、對社會、對國家的整體建設,具有非常久遠的指導性。現在全球環境災難的普遍,就是人們不注重自然規律的發展,人為地破壞環境所造成的。
對《道德經》的學習,感受不僅如此。細細品來,啟發很多。《道德經》有言:「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水性柔弱,決之則流,壅之則止。且善於變化,能隨著容器的不同而自由地改變形狀,能隨遇而安,能隨對方的強弱作適當的調整和應對。水往低處流的特性,顯示出沒有好高騖遠的惡習,反而能穩扎穩打,由滴水、小溪、而大河,最後終能匯聚成大海。剛開始的時候,它很弱小,小石頭能阻住它,小土堆能擋住它,似乎毫無力量,軟弱可欺,甚至連小孩兒都可以使它改道。可是等聚集到一定力量的時候,它洶涌澎湃,一瀉千里,就可以開山劈石,裂岸崩堤,勢不可擋。一些深藏不露的人,地位低微時,貌不驚人,看不出有什麼過人之處;可等到一有機會,他就可以出類拔萃,大展宏圖,如飛龍在天,不可遏制。水值得人學習的地方太多太多了,善為人者,必須具有水的性格。一個單位、一個集體、一個企業,在市場競爭中,也應該具有水的性格。由小到大,由弱到強,最後形成驚人的力量。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善德。」不管別人是善是惡,都能一視同仁這是一種美好的品德。而要做到「敦兮其若朴,曠兮其若谷」需要何等的勇氣!老子的眼光不僅在於教善人和聖人如何不與不善人同流合污,而是要教善人和聖人如何教化不善之人使人改惡從善,最後達到人人向善修道,天下太平。以前,我與別人交往時,總是以自己的原則判斷別人,然後決定是否與之交往。現在學了《道德經》,明白了自己的錯誤作法,我開始以新的態度來交朋友。現在,我周圍有了更多新朋友。朋友多了,交往多了,心情也好多了。
老子對人生的認識有個三寶:慈、儉、不敢為天下先,對每個人都有反省的必要。人,都是社會的產物,對社會環境的適應和理解,必須經過一段漫長的人生經歷。所謂「慈」,就是要有一個博愛之心,愛自己這是第一,一個不愛自己的人無從談及愛社會、愛他人,反過來講,過分的愛自己,就是自私。在這里,老子給我們指明了一條通天大道,只是他沒用語言說明,愛,不但愛好人,也要愛壞人,世人都愛,這是「慈」的基本內涵。有了一顆無限愛心的人,接下來就是要用反省功夫去認識世界上的種種事物。用一顆純正無邪的心去感悟世間的萬物,從諸事物的表現去發掘其根本的內涵,這就是「儉」的功夫。「不敢為天下先」,並不是不能領先的認識事物,對客觀事物的認知總得有個先後,在認識上不能人人都在一個起跑線上,那樣社會不會有發展,老子的教誨也不是這個意思。我們認識事物,不能標新立異的只是一味的教條,只有參考了不同的認識論,將眾人的思想融會到自己的思維中,才不至於片面和教條。
對《道德經》一書的理解還很膚淺,但是認真學習,能讓我受益的地方多之又多,會影響到各個方面,要不斷地揣摩,慢慢地體會。

Ⅳ 求 道德經講解~~ 是道家講解的道德經啊!感謝........

同志,道德經是一個整體,你也是讀道德經的,怎麼可以寄予外物呢。要麼一天讀一內遍,日久自有所悟。道德容經先教人識理,在從理中迷迷糊糊總結什麼是德。知道德,才會知,道。當你把道德經快能背下來的時候,再建議你去讀一下七真中,劉長春的道德經註解。希望對你有幫助。歡迎採納。

Ⅵ 道德經第一篇經典講解視頻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理解:
道是一種規律、能量、物質等等的混合體,然而我們對規律、能量、物質的認識不斷變化。如果我們把到今天為止的所有的認識記錄下來並下定義的話,那麼過一段時間,認識加深的人們會發現,之前定義的內容只是一方面或者就是錯的而無法繼續沿用。所以人們不應該刻舟求劍的去下定義,因為知識無窮無盡,人類掌握的知識只是微乎其微的一點點。所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就好像從推翻地心說到建立日心說、再到對宇宙中心的認識的規律一樣)

「無」和「有」是同一個物體的前後兩個狀態,並把從「無」到「有」的這個完整演變的過程叫做「玄」。玄之又玄,就是從無到有再從無到有(前一個「有」=後一個「無」),一個狀態接一個狀態的連綿不斷的一個過程。如果人類把這些連綿不斷的所有過程都搞清楚了,那麼人類就接近萬物產生妙處的根源,即可能開啟「眾妙之門」。

正是因為人類在某一階段只能認識其中的某個狀態而已,所以人類不能輕易的刻舟求劍般的給所認識的下定義。

注意:
名可名,和第三十四章呼應,名可名為某某。呼應第五十二章「天下有始」,呼應第四十章「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無和有是專屬名詞,

注釋:
常,規律、恆久、經常。名,定義、名稱、命名。
無,沒有。始,開始、起源。母,本源、基礎。
妙,奧妙。徼,歸終也,王弼注。同,合會也《說文》。
玄字本意:搓線、編草繩,最後筆畫,那一點就是新續的草。門,出入口。

譯文:
道可以表述,就不是永恆的道;名可以命名,就不是恆久的名。
無,定義為天地的開始,有,定義為萬物的本源。
所以恆久的無有它,是想要用來觀察它的奧妙,恆久的存在它,是想要用來觀察它的歸終。
這兩者是相同東西卻是不同名稱,兩者共同稱之為玄,由玄到更玄,開啟了所有奧妙的大門。

Ⅶ 道德經正解誰講的好去哪裡聽

個人感覺羅大倫老師講解的不錯,通俗易懂。手機下載喜馬拉雅FM,收索每天聊點道德經。聽聽看。

Ⅷ 曾仕強道德經的奧秘 全集多少集

一共十八集
第一集鹿邑現場講座:《道德經》與人生
第二集老版子傳道
第三集上士聞道權
第四集人生的價值
第五集究竟何為道
第六集反者道之動
第七集智慧與陰謀
第八集柔弱勝剛強
第九集無為無不為
第十集知識與知道
第十一集無中生有
第十二集人生有三寶
第十三集有道必有德
第十四集以德治國
第十五集無知無欲
第十六集如何明道
第十七集上善若水
第十八集為人類謀福

Ⅸ 道德經講解視頻81集

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注釋:內
反,反向、相反。

理解:容

反向循環運轉,是道的運動,微弱的能量,是道的作用對象。

天下萬物產生於有形的物質,有形的物質又產生於無形的東西。

這里無形的東西,可以是無形的宇宙能量等等(第十四章,三種基本的東西),也可以是智慧生命的想像力創造力。

注意:
本章和第四十二章的上半部分相連接。

熱點內容
用拖鞋打法官 發布:2025-01-11 06:53:26 瀏覽:644
法院存案年限 發布:2025-01-11 05:23:12 瀏覽:134
規章制度如何制定才能算有效 發布:2025-01-11 05:12:44 瀏覽:242
條令條例心得 發布:2025-01-11 04:31:28 瀏覽:907
勞動法規定補交社保嗎 發布:2025-01-11 03:51:07 瀏覽:466
華東政法大學法碩非法學 發布:2025-01-11 03:49:02 瀏覽:934
道德教育畫 發布:2025-01-11 03:47:29 瀏覽:413
高新開發區法院 發布:2025-01-11 03:30:11 瀏覽:485
保定法學王浩 發布:2025-01-11 03:05:09 瀏覽:773
濟南市法院書記員的工資大約是多少 發布:2025-01-11 02:33:36 瀏覽: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