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構建道德社會

構建道德社會

發布時間: 2022-05-08 17:49:33

『壹』 公民道德修養的全面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是什麼

加強公民道德建設

改革開放以來,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各地各部門採取有力措施,在公民道德建設方面創造和積累了不少寶貴經驗,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呈現出積極健康向上的良好態勢。現在,我國已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站在了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對公民道德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公民道德建設要堅持以人為本,以培育和諧文化為重要任務,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為根本目標,進一步明確工作的努力方向。要著眼於增強公民社會責任意識,積極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正確處理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的關系,自覺履行社會職責和法律義務,做一個對國家、對人民、對社會負責任的公民。要著眼於促進人際和諧,廣泛倡導尊老愛幼、男女平等、人人相敬、互助合作的良好品德,倡導誠信為本、操守為重、守信光榮、失信可恥的信用觀念,形成團結互助、平等友愛、共同前進的新型人際關系。要著眼於促進人與社會和諧,大力弘揚熱愛祖國、服務人民、奉獻社會、遵紀守法的良好風尚,弘揚扶危濟困、見義勇為、扶正祛邪、揚善懲惡的良好風尚,形成心齊、氣順、勁足的社會氛圍。要著眼於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引導人們牢固樹立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意識,樹立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的觀念,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優秀品德的養成,是一個逐步積累的過程,需要由易到難、由低到高扎實推進。要堅持從基本規范抓起,鼓勵人們從身邊小事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把道德實踐體現到日常生活、社會交往中,在為家庭謀幸福、為他人送溫暖、為社會做奉獻的過程中,增強道德認同,養成良好行為習慣。要堅持從實踐活動抓起,緊密結合各行各業的工作實際和行業特點,結合重要節慶、紀念日,開展必要的禮儀禮節活動和豐富多彩的群眾性創建活動,吸引人們廣泛參與,在參與中陶冶情操、啟迪思想、提升境界。要堅持從具體事情抓起,以解決公民行為習慣和社會風氣中存在的問題為突破口,力爭在日常禮儀、公共秩序、社會服務、食品安全、醫療衛生、旅遊出行、城鄉環境、網路文明等方面取得實質性進展,使群眾反映強烈的不良風氣得到改善,讓人們切身感受到道德建設的強大力量。要堅持從學習典型抓起,認真總結和發現各方面的先進典型,特別是來自普通群眾、平凡之中見偉大的先進典型,充分展示他們的崇高思想和優秀品德,積極開展向先進典型學習活動,讓廣大群眾在道德建設中學有榜樣、趕有目標、見賢思齊。

『貳』 如何構建社會主義道德觀

馬克思認為,人是社會的主體。自人類誕生之日起,人類就必須在互相依賴協作中從事各種活動,這種互相依賴協作的總和就是社會。社會是人類活動的產物,社會的發展就是人的勞動方式的變化。人們活動的結果,不僅形成了不斷變化的社會關系,還形成了客觀的社會結構。因此,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際上是指以人為主體的社會和諧發展狀態,它包括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社會結構之間的和諧三個方面的基本內涵。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首先包含著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和諧發展。從人與自然的關系來看,和諧發展表現為人們在合理利用自然資源過程中更多社會財富的創造,即社會生產力的提高。社會生產力的不斷提高不僅是人們的生活水平得以不斷改善的基礎,而且也是和諧社會形成和不斷發展的基礎。發展中的和諧才是真正的和諧。沒有發展,人們的生活就難以得到保障和改善,在財富極度匱乏的社會中必然潛伏著許多不穩定的因素,難以形成和諧社會。正像在貧瘠土地上長不出好的莊稼一樣,在貧窮的基礎上也不可能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當然,我們所追求的不是高消耗、高污染、粗放型的舊式增長,而是高效、低耗、環保、集約型的發展,即人們在利用自然資源發展的過程中,不僅要維護人類自身的利益,而且要維護自然界的平衡,使人類社會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和諧相處,協調發展。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也包含著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和諧發展。人的一切行為皆根源於利益。人與人的關系說到底是利益關系。馬克思曾說過:「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82頁)。恩格斯也指出:「每一個社會的經濟關系首先是作為利益表現出來」(同上書,第2卷,第537頁)。這不僅指經濟活動,甚至還包括政治活動和思想活動。因為,「『思想』一旦離開『利益』,就一定會使自己出醜」(同上書,第2卷,第103頁)。在人們對自己利益追求的過程中,由於各方面原因,利益佔有的多少是不同的,也是正常的。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和諧發展,是指人們之間沒有根本的利益沖突,能夠各盡其能地勞動,各得其所地生活。這里的問題是,第一,人們對利益的佔有與自己在社會財富創造中的貢獻是不是對應的,合情合理的;第二,產生了利益矛盾,社會能不能及時地加以協調。因此,從一定意義上說,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所包含的人與人之間的利益關系,不在於人們之間有沒有利益矛盾,而在於如何認識和解決這些矛盾。在一個利益主體多元化的社會中,實現社會和諧的制度安排往往並不表現為其中沒有或很少有利益上的矛盾或沖突,而是表現為它能夠容納和化解這些矛盾與沖突。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決不是一個沒有利益沖突的社會,相反,它對不同利益主體的包容和對矛盾以至沖突的化解本身就是社會和諧的一個重要體現。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還包含著不同社會階層之間關系的和諧發展。改革開放26年來,我國原有的社會階層因在改革過程中所處的位置和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出現了分化和重組。隨著社會成員在不同所有制、不同行業、不同地區之間頻繁流動,人們的職業和身份經常變動,新的社會階層不斷地產生;隨著生產要素的分化和向不同市場主體的集中,不同社會階層在收入和利益分配上的差距不斷地擴大,社會矛盾、摩擦和沖突也就隨之產生。雖然各階層成員之間的利益關系有相容互補的一面,但是,矛盾是客觀存在的。對這些矛盾如果不及時加以協調和化解,任其尖銳和激化,就有可能導致社會動盪。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各社會階層之間和諧相處的社會,他們都能從改革發展中普遍受益,收入差距控制在社會可以承受的范圍之內,各社會階層在共同利益的基礎上實現勞動合作和利益共享。

參考文獻:試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

『叄』 如何進行社會主義道德建設

答案一
1、要大力加強公民的道德教育,通過家庭、學校、機關、企事業單位和各個方面,堅持不懈地在全體公民中進行道德教育,使二十字基本道德規范家喻戶曉,人人皆知,使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觀念和道德要求,成為廣大黨員和幹部群眾的行為規范。 2、要深入開展群眾性的公民道德實踐活動。道德建設依靠人民群眾,人民群眾也是道德建設的直接受惠者。要以活動為載體,堅持在各種類型的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中突出思想內涵,強化道德要求,使人們在參與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實,道德境界得到升華。 3、要積極營造有利於公民道德建設的社會氛圍,一切思想文化陣地,一切精神文化產品,都要宣傳科學理論、傳播先進文化、塑造美好心靈、弘揚社會正氣、倡導科學精神,大力宣傳體現時代精神的道德行為和高尚品質,鼓勵人們積極向上,追求真善美;堅決批評各種不道德的行為和觀念,幫助人們辨別是非,抵制假惡丑。 4、要努力為公民道德建設提供法律支持和政策保障,綜合運用各種手段,把提倡與反對、引導與約束結合起來,通過嚴格科學的管理,培養文明行為,抵制消極現象,促進扶正祛邪、揚善懲惡社會風氣的形成、鞏固和發展。

答案二:
一、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基本特點
(一)從群體主義走向個體主義 道德的實質是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利益問題、在人類道德發展史上,始終存在著「群己」、「義利」關系的辯難。最初的集體主義排斥個人利益。 (二)從一元價值到多元融合 人的需求多樣化,物質利益多元化,價值標准多元化。河南小伙兒張磊為耶魯大學捐款888.8888萬美元的消息見報後,引起了轟動。 張磊是耶魯大學管理學院畢業生,從美國耶魯大學畢業,他回國創辦了一個門戶網站。後來門戶網站轉手之後,他才從事金融服務業。據說這是耶魯大學管理學院最大的一筆個人捐款。一種觀點說他捐錢給外國,是不愛國的;另一種說他畢業於耶魯,捐款是無可厚非的。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范以錦:我認為對這種捐款的問題應該採取一種寬容的態度。張磊作為一個耶魯大學畢業生,回報學校的這種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另外,他支持的是教育,是惠澤後人的好事,不要忘記中國還會有很多後來人要到這所學校學習。很多法學界專家認為,這種捐款是個人行為,根本不值得一談。這就反映了多元化價值取向。 (三)從倫理本位到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統一 中國傳統的「家國同構」社會是以倫理道德為本位組織的社會模式,政治、經濟倫理化。當今公私領域的分離,這就意味著道德始點嵌入具體的實踐,道德建設才有效力;相反,就無效果可言。道德的價值理性表明了道德的義務和追求目的理想性,道德的工具理性反映了道德的權利和道德要求標準的現實性,兩者結合才有利於為當今中國的現代化建設提供道德支撐。 (四)從自發的認知到觀念與現實的「虛實」結合 道德建設不僅是道德規范的認知,也是個體的道德行為社會化、高尚的道德理想信念與自身的道德素養鍛造的緊密結合。各級政府制定相關政策,並負責實施道德建設活動,主要體現為:一是建立明確的社會道德體系,避免道德的「空泛化」、道德規范走進家庭、學校、機關、企事業單位、鄉鎮等,多方式、多途徑地以「德」治國、以「德」治(市)區、以「德」治村、以「德」治校、以「德」治市(場)、一是建立有效的道德獎懲機制,避免道德「風險化」,如各地企的誠信建設、貸款信用建設。二是建立宣傳保障機制,避免 「模糊化」。9月20日是公民道德宣傳日。"紅白理事會"、"婦女勸賭會"三是建立道德評估機制,避免「說教化」。在社區鄉鎮建立道德評議會。
二、道德建設的突破點
(一)、解決道德建設重點對象的教育 1.抓好黨政幹部的「官德」教育。 孔子曾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意思是說為政者要有高尚的品德,只有這樣,才能像眾星環繞北斗星那樣,得到百姓的擁戴。「其身正,不令而行」,正人先要正己;「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己不正,焉能正人。所以,為政者應「不患位不尊,而患德不崇。」作為官員不應擔心自己的地位高低,而應考慮自己的品德是否高尚。官德隆,民德昌;官德毀,民德降。官風系乎民風,官德系乎民德。所以,建國之初,毛澤東就曾明確指出,治國就是治吏, 譬如美國,1978年頒布《公務道德法》,1980年又頒布了《公務員道德法》,使上至總統、國會議員,下至最低一級公務員的道德行為均受到嚴格的法律約束。義大利出台《國家公務員道德法典》,對公務員幾乎所有行為都作了限制性規定。同我國一樣,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古巴共產黨,也十分重視黨政幹部道德教育和約束,1996年制定《國家幹部道德法規》,對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提出27條道德規范。實踐證明,這些國家、政黨通過法律、法規對官員道德行為實行嚴格他律,效果明顯。特別是古巴近幾年所處罰的黨政幹部,大都是因為工作失誤,而因道德腐敗受到處罰的卻極為罕見。由此說明,我國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尤其對黨政幹部的「官德」教育,在強調自律的同時,應切實加強他律工作。借鑒當代國外有益經驗,建立健全黨政幹部道德規范的法律、法規,強化監督、約束機制,在落實上狠下功夫。 2.抓好文學、藝術從業人員的藝德教育。 他們往往最易成為社會公眾的示範,特別是廣大青少年追捧的偶像。因而,他們應該有高尚的思想境界和高潔的道德情操,應該以精湛的藝術,精緻的創作,精巧的表演,奉獻給讀者和觀眾以精美的精神食糧。而有些文學、藝術從業人員的道德行為與其職業要求和所承擔的責任相去甚遠。有些作家,追逐經濟利益,窮寫濫編,揭隱私,曝黑幕,無「色」不成文,無「性」不成書,特別是專事「胴體寫作」、「下半身寫作」的另類,簡直到了不知廉恥、傷風敗俗的地步。有些演藝人員,低俗媚俗,胡編假唱,尋花問柳,嫖娼宿妓,緋聞四播,兩性關系混亂,更有甚者販毒吸毒,偷逃稅款,觸犯刑律。有些綜藝節目主持人,瘋瘋顛顛、胡言亂語、嗲聲嗲氣、打情罵俏,污染社會風氣。 3.抓好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 開放博物館、科技館等公共教育場所。 (二)、解決道德建設重點內容的教育 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可分為三個層面:一是社會公德建設;二是職業道德建設;三是家庭美德建設。這三個層面的道德都有其具體內涵,其各自的重點也不盡相同。因此,每個層面的道德建設,只有抓住重點內容教育,效果才會更為明顯。 1.社會公德建設應以「仁愛」為重點。 2.職業道德建設應以「誠信」教育為重點。 「恪盡職守、愛崗敬業、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是職業道德的基本規范。恪守這些基本規范,核心是誠信。中華民族本是最講誠信的民族,孔子曾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他認為,「信」是人立身處世的基點。「信」包含兩層意思:一是對人、對事講信用,叫言而有信;二是贏得他人的信任,叫取信於人。所謂「誠」,就是不自欺,誠實無妄,表裡如一。「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孟子以誠為自然的規律,賦予其形而上意義,而與「天之道」相對的「人之道」,即做人的規律是「思誠」,也就是反思而做到心誠。有了「心誠」才會對他人、對社會講信用,才會取信於人。可見,「誠」與「信」是一體的。因此,誠信是人的立身之本,是健全人格的前提和基礎,是人流淌於血液中的一種應有素質。 3.家庭美德建設應以「情感」教育為重點。家庭成員之間維系這些關系的核心是「情感」。夫妻和睦靠愛情,長幼融洽靠親情,兄弟姊妹相互關愛靠的是手足之情,鄰里團結靠友情。家庭成員間一旦失去愛情、親情、 手足情的維系和調節,那麼,這樣的家庭只有家庭的軀殼,而沒有家庭的內涵和底蘊。鄰里之間一旦失去友情,見而不識,視為路人,冷漠以待,鄰亦不鄰。 當前我國家庭美德建設面臨的問題較為嚴峻,諸如,干涉老人婚姻自由,打罵、嫌棄、不贍養老人,有的甚至弒父殺母;虐待、殘害、遺棄女嬰;強迫換親、被迫賣淫,女性商品化傾向嚴重;家庭暴力不斷上升,離婚率居高不下;非法同居、未婚先育、借腹生子、娶妻納妾、出租太太、租賃老公等等。 (三)、解決道德建設中的幾個重點問題 提高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效率,除了解決重點對象、重點內容教育之外,同時,在實踐中所遇到的諸多認識上和操作上的問題,也應予以重點處理和解決。 1.正確處理人們道德狀況與利害得失關系。。救人者的利益補償。《易經•蒙九上》記載:「擊蒙,不利為寇,利禦寇。」其意思是,凡擊打愚昧無知弱者,是寇賊行為,要受到懲處;對於抵制或制止這種寇賊的行為,要予以支持和保護 2.正確劃分道德規范的層次。 3.正確運用法律手段「硬化」道德規范。 以法律手段「硬化」道德規范,中外不乏其例。《唐律疏議》中規定:「諸鄰里被強盜及殺人,告而不救者,杖一百,聞而不報者,減一等。力勢不能赴救者,速告附近官府,若不告知,亦以不救助論。」《大清律例》中關於這方面也多有規定。從當代歐美國家立法趨勢看,將原屬道德規范要求變成法律義務,將道德「個人本位」變為法律「社會本位」的傾向也越來越明顯。法國、西班牙、加拿大、美國等國立法,均本著迫使公民對國家、對社會、對同類的責任意識的原則,強調作為人僅僅有「勿害他人」的道德意識是不夠的,還必須在自己有能力、有條件的情況下,主動幫助他人,主動制止損人、害人行為,否則要受到法律懲罰。實踐證明,以法律手段「硬化」道德規范,大大增強了公民道德約束的自覺意識。 我國目前的某些立法在這方面也作出了有益的嘗試,諸如,《合同法》、《婚姻法》、《行政許可法》等等,將一些道德與法律重合的問題規定為法律義務。新近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的《治安管理處罰法》(草案)中對噪音擾民,酗酒鬧事,刻劃、塗抹文物,損壞名勝古跡,也都規定了相應的處罰。 第四節 社會生活領域的道德要求 一、社會公德 (一)公共生活 1、含義:公共生活是相對於私人生活而言的,私人生活往往以家庭內部活動和個人活動為主要領域,它包括和承載著個人的情感、個性、自由以及對生活的獨特理解和表達,具有私密性、封閉性和獨立性等特點。公共生活則超越了私人生活的局限,具有鮮明的開放性和透明性。 2、形成和發展:人類社會的公共生活是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1)原始社會早期,生產力水平極其低下,原始先民在以血緣為紐帶組成的氏族部落共同體中過著群體生活,私人生活與公共生活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是同一的。 (2)原始社會末期,相鄰的血緣群體之間會進行某些交往,結成某種暫時的、鬆散的聯合體,社會公共生活開始萌芽。 (3)生產資料私有制和階級的產生,打破了原始社會人們的交往基本以血緣為紐帶的狀況,社會交往得到一定程度的擴大,公共生活領域得到了較大的擴展。 (4)在自給自足的農業社會中,社會交往受到限制。 (5)隨著資本主義現代化大工業的發展,人們之間的交往更加普遍和頻繁,公共生活領域得到了較大的擴展。 (6)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迅猛發展,極大地促進了人們之間的交往,公共生活的領域更為廣闊。 3、特徵:當代社會公共生活的特徵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活動范圍的廣泛性。經濟社會的發展,使公共生活的場所和領域不斷擴展,從傳統的公交車、影劇院、圖書館、公園、集體宿舍等,到新興的證券交易所、人才市場,網路技術使人們的公共生活進一步擴展到虛擬世界。人們在足不出戶的情況下,可以通過電話、網路等現代通訊工具介入社會公共生活。 交往對象的復雜性。在很長的歷史時期內,人們往往是在「熟人社會」中活動,交往圈子很小;當今社會的公共生活領域,則更像一個「陌生人社會」。人們在公共生活中的交往對象並不僅限於熟識的人,而是進入公共場所的任何人。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和社會分工的日益細化,使人們更多地在陌生的公共環境中與陌生人打交道。 活動方式的多樣性。當代社會的發展使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新的變化,也極大地豐富了人們公共生活的內容和方式。商場購物、歌廳娛樂、廣場漫步、公園休閑、圖書館學習、體育館健身、互聯網沖浪等,人們可以根 據自身的需要及年齡、興趣、職業、經濟條件等因素,選擇和變換參與公共生活的具體方式。公共場所的增加和公共設施的完善,也為豐富人們公共生活的內容和方式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二)、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 公共生活領域越擴大,對公共生活秩序的要求就越高。公共秩序是由一定規則維系的人們公共生活的一種有序化狀態。主要包括工作秩序、教學秩序、營業秩序、交通秩序、娛樂秩序、網路秩序等。 1、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條件 建立平等、互助、協調的和諧社會,一直是人類的美好追求。我們所要建立的和諧社會,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安定有序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特徵,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要條件。如果人民在社會公共生活中隨心所欲、各行其是,整個社會就會處於無序的混亂狀態,社會和諧也就無從談起。因此,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條件。我們不僅要建和諧社會更要和諧班級、和諧校園。 思考:如何構建和諧宿舍、和諧班級、和諧校園? 2、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必要前提 社會成員無論職業、地位、身份如何,只要進入公共生活場所,都應當自覺遵守公共生活規則,這是維護公共生活秩序,促進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必要前提。 3、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提高社會成員生活質量的基本保證 黨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目標。小康社會的衡量指標不僅包括經濟的發展和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體現為人們精神生活更加豐富,居住和工作環境日益改善,人際關系更為和諧,生活舒適感和幸福感不斷增強等。而社區秩序井然則是居民精神生活的一個重要衡量因素。因此,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提高社會成員生活質量的基本保證。 在廣州市一條不足400米長的步行街上,清潔工人清理出人們遺棄的約15公斤的口香糖;在哈爾濱漂亮的中央大街,隨處可見斑斑痰跡;在鄭州,慶祝節日時擺放的鮮花被哄搶折毀;北京的一次游泳館水質抽檢結果顯示,水中尿素含量全部超標, 4、有序的公共生活是國家現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 資料:道德也出競爭力 《光明日報》 2001年11月27日 世界經濟論壇和哈佛國際發展研究中心每年都要對全球近半數國家的經濟競爭力進行評估,其發表的全球競爭力報告在國際上頗具權威性和影響力。在日前發表的《2001年全球競爭力報告》中,北歐小國芬蘭多次名列第一,將美國等經濟科技實力超群的大國甩在了後面。 一直關注這項評估的人都不會對今年的結果感到意外。芬蘭1995年名列第18位,1998年飈升到第5位,1999年提升到第3位,2000年已躍居第一。 氣候寒冷、人口稀少、資源貧乏到幾乎只有森林的一個北歐小國,其競爭力何以能把美國這樣的大國甩在後面?概要地說,第一靠重視發展教育,提高全民素質;第二靠重視創新,大力增加科技投入,發展新技術;第三,設立技術發展中心、國家研究與發展基金等機構,建立了政府牽頭引導、以諾基亞等一批大企業為主體的現代創新體系;第四,抓住20世紀末世界信息技術大發展的機遇,及時調整產業結構,提升傳統產業的科技含量,催生出像諾基亞這樣的世界級公司。 走遍芬蘭,基本上看不到站在街頭指揮的交通警察。即使在深更半夜的空曠街頭,芬蘭人也不會闖紅燈。這在某些人看來,可能是迂腐之極。然而這種自覺遵法守紀的理念,正是法治的必備基礎,是市場經濟健康成長的必需土壤。 芬蘭人有很強的道德意識和社會責任感,愛管「閑事」者特多。只要你做了有違道德法規的事,總有人出面提醒或指責你。學駕駛,教練總要反復叮嚀勿忘禮讓,對別人的禮讓必須舉手致謝,甚至減速剎車都必須先看後視鏡,為後面的車著想。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芬蘭人較高的道德素質和責任意識。如果沒有這樣的全民素質,芬蘭也不會有今天的成就。 芬蘭人誠實守信。二戰後,芬蘭是世界上唯一履行承諾、支付全部戰爭賠款的國家。 如果我們將眼光放寬到芬蘭所處的北歐地區,就會更加清楚地看到:這些國家的成功,不僅有制度建設的原因,更有社會環境建設的功勞。良好的道德也能產生效益,也能提高一國的綜合競爭力,這是芬蘭給我們的啟示。 (三)、維護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道德與法律 自古以來,人類維護公共生活秩序的手段多種多樣,其中最基本的手段是道德和法律。 之前,我們講到了二者的區別,由於道德適用范圍的廣泛性,在公共生活領域可以更好地發揮作用, (四)、社會公德及其特點 1、概念:社會公德是指在社會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應該遵守的道德准則。 2、社會公德的特徵: (1)繼承性。列寧多次強調,在階級社會里,存在著數百年來人們就知道的數千年來一切處世格言上反復談到的、起碼的公共生活規則。人類公共生活規則,是自人類社會產生以來隨著共同生活的發展,逐漸積累起來和流傳下去的。 (2)基礎性。我們提倡社會公德的目的只是要求人們遵守社會公共生活中最起碼、最普遍、最簡單的行為准則,並非聖賢要求;並非要求人們犧牲自身的利益。 (3)廣泛性。社會公德與家庭道德、職業道德的適用范圍是不同的。家庭道德只涉及夫妻關系、父母子女關系、兄弟關系、姐妹關系,以及婆媳關系、妯娌關系等;職業道德只涉及該行業及該行業內部人和人之間的關系。 社會公德所反映的內容和適用的范圍,是以社會公共場所、公共生活為中心的人們之間的一般關系,因而具有廣泛的適用性和普遍性。 (4)簡明性。社會公德大多是生活經驗的積累和風俗習慣的提煉,往往不需要作更多的說明就能被人們理解,簡捷明了。 (5)穩定性。社會公德和其它社會意識一樣,是社會經濟關系的反映。社會經濟生活發展的連續性,決定了社會公德的沿襲性和傳統性;社會公德是人類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逐步積累起來的,是人類維護社會穩定和正常社會生活的經驗總結,是人類文明和進步的標志。 當然,我們並不是說社會公德是一成不變的,它會隨著社會的進步而不斷更新其內容、創新其形式。比如舉止文明,無論形式還是從內容來看,古代與現在就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五)、社會公德的原則和基本內容 在培養人們公德意識之前,必須使人們掌握社會公德原則。只有明確原則,才會更自覺遵守社會公德規范。社會公德原則主要體現在「分、和、愛」三個層面上。 第一,「分」的觀念,要承認人與人之間的不同與差別。過去,我們曾經對「安分守己」這一提法進行批判,認為是封建落後的東西,要拋棄,這是誤會。我們反對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自私自利,也反對不求上進、甘居中游的老好人作風,但是安分守己的本意不是這樣。這有兩層意思。一方面指區別公開的社會行為和隱私的個體行為,例如在非私人住宅抽煙就不是完全的個體行為,因此公共場所最好「請勿吸煙」;同樣道理,戀人間的親昵舉動純屬個人私事,那最好在不公開的場合進行。另一方面指區別個人所身兼的不同角色。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總是同時具有多重角色,這些角色又被賦予不同的行為要求,因此,一個人在社會生活中必須要有明確的角色意識,處理好不同角色所應有的行為規范。在家中或同學聚會,你固然可以放鬆自己,無所顧忌,但是在公共場所,你就只是一名普通成員,行為應有所約束,言語應有所顧忌。那種大大咧咧、不拘小節、滿不在乎的做法都是有悖社會公德。比如,你不能穿拖鞋進圖書館。 第二,「和」的舉止,要強調人與人之間的有序。「和」的立足點在於充分肯定任何人在公共場所的一致性和非差別對待性。盡管個人的能力有大小,財富的擁有量有多寡,社會地位有高低,但公共生活只認准一點:共同規則。個別人在共場所容不得人,少有磕碰就大打出手,認為這不丟面子;有些人更願意在公共場所顯示自己與眾不同,炫耀自己。這些都是粗魯、無知的做法,是一種拒絕他人的不合作態度和過分自我保護的受害者心理的表現。 孔子十分贊賞大弟子顏回的「不遷怒、不貳過」。不遷怒就是對他人的自我剋制,不因自己個人的不愉快而責怪他人,這是社會公德中「和」的態度。現在有的人,因為一事發怒而摔茶碗、罵部下,這些都是缺乏「和」的態度。還有的人在公共場所因自己的不良行為受到了該場所工作人員的批評,就通過破壞公物來泄憤, 「和」並不是一團和氣、無原則的退讓,既是一種採取謙虛、誠懇的態度,有時也要有分寸的據理相爭,如對不良傾向的規勸。孔子主張「出門如見大賓」要把在外面所遇到的人都視為賓客,即以尊重的心情對所遇之人施以禮貌。我們也應時刻保持這樣的意識:無論是坐在車上、走在路上,心裡總要想著這是在公共場所,不是在自己家裡,同行人都是客人,彼此應以禮貌相待。坐電梯主動服務 第三,「愛」的態度,這是社會公德原則中最高層次的要求了。它倡導人與人之間有情誼的交往,極力促成互助、互諒。①關愛他人要求 「我」要有積極的主體意識,不是消極、被動地聽命他人或耽於個人的小天地,求得自保。而是為他人設想,要體諒、理解他人,厚道、誠懇地待人。要「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只有這樣,一個人的公德觀才能建立。

『肆』 什麼是社會道德建設

《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指出:社會主義道德建設要堅持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為基本要求,以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為著力點。在公民道德建設中,應當把這些主要內容具體化、規范化,使之成為全體公民普遍認同和自覺遵守的行為准則。

『伍』 如何構建新的道德體系

近代以來在西方文化的沖擊下,隨著傳統社會的解體和整個封建文化衰落,傳統道德文化漸見式微和衰敗,而新道德的建構尚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現代中國人生活在新舊道德的歷史嬗變期,陷入無法避免的道德困境。各種不道德不文明的行為及現象比比皆是,21世紀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設,離不開具有內在活力的完整的文明主體。他們不僅要有現代知識技能,而且要有現代生活方式,現代道德心態和人格理想。這就需要走出自相矛盾的道德困境,建設與現代文化目標相一致的道德文明,從而構建出和諧文明的社會主義新社會。經常乘坐公交車的市民會發現,公交車佔座現象比比皆是,尤其是在終點站。公交車一開過來,等候的市民就成了「一窩蜂」,誰也不顧地往車上擠。先擠上車的市民,往往一個人霸佔好幾個座位,菜籃子、方便袋、雨傘等都成了佔座的好東西。公交車上佔座,不能當做一樁小事看待,而是一種陋習,而且佔座很容易引發乘車秩序混亂,帶來諸多安全隱患,讓小偷趁機鑽空子。其實,在日常生活中,某些我們不曾在乎的小事恰恰反映的是我們中華民族整體道德的不足之處。一、造成現有道德體系缺失的原因中國是一個有著深厚道德基礎的國家,在近代以前,是舉世公認的禮儀之邦。道德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重要且最成熟的部分。古代經濟、政治、教育、文學、藝術、哲學乃至宗教,無不打上道德文明的印記。就連在八國聯軍叩開國門的時候,整個民族依然陶醉在厚德文明的氣息里。直至近代西方文化逐步的沖擊,我們傳統的道德文明體系支離破碎,而新的、適應我們新時期發展現狀的道德文明體系還沒有建立。以至於生活中的某些陋習便被見諸報端,口誅筆伐,為有識之士所不恥,成外國友人所鄙夷。一、造成現有道德體系缺失的原因(一)道德價值上的困境。道德價值即道德主體對自身行為合理性、正義性、崇高性的理解,是人們對高尚的道德行為、優秀的道德品質、崇高的道德理想所產生的「敬意」,對卑下的行為、庸俗的品質、低級的趣味所產生的「恥感」。在道德價值整合度較高的社會中,人們對何者為榮,何者為辱;何者為善,何者為惡;何者為潔,何者為污;何者為美,何者為丑;何者為高尚,何者為鄙俗等等,是不言而喻的,或者是約定俗成的。人們能不假思索地作出符合多數人普遍接受和認可的道德原則的判斷。而在道德轉型的過渡時代,人們受雙重標准或多元標準的影響,似乎無論哪一種標准都有一定的「合法性」。這種情境使當今道德評價變得模稜兩可,流盪失據。人們在道德評價上不再相信有一個普遍有效的恆定的標准,常常陷入自相矛盾的困境。(二)道德選擇上的困境。在雙重或多元價值標準的社會評價系統下,任何一種活動,一種現象,都會因價值標准不同而得到不同的評價。而評價失范必然導致道德選擇迷惘。任何一種選擇,都可獲得一種價值觀的文化支撐,受到一種價值標準的肯定或贊揚,同時又會受到另一種價值標準的否定和譏評。這種選擇矛盾沖突在今天滲透到社會結構的各個層面,人們常常感到它的存在。例如,人們的職業選擇、婚姻選擇、人際關系選擇、行為方式選擇、理想人格選擇,總難以找到一種最具有充足理由的方向。選擇失衡使人們普遍對自己所承擔的社會角色喪失信心和誠心。文化和道德選擇彷彿成為錢鍾書筆下的那座「圍城」,裡面的人想爬出來,外面的人想擠進去。(三)各式各樣的非道德主義泛濫。非道德主義是這樣一種傾向,即反對任何道德約束,主張放任自流,用虛無主義來對待社會提倡的道德理想和行為規范。非道德主義的實質是一種極端的個人主義和頹廢主義的結合體。在現代變遷中,中國人的倫理精神正在發生歷史性的嬗變,人們的傳統道德意識相對鬆弛,非道德主義在一定范圍內開始抬頭和泛濫。社會越軌和失范現象時有發生,這種情況表現在道德生活的許多方面。例如職業道德松馳和行業不正之風泛濫,以權謀私、以職謀利;商業活動中的見利忘義和以坑、蒙、拐、騙獲取暴利的現象時有發生;家庭婚煙方面的「第三者現象」、「性自由」、「形式夫妻」往往受到某種程度的寬容。甚至許多在新中國本來已經絕跡的罪惡現象又死灰復燃,沉渣泛起,給社會生活、個人生活帶來嚴重危害。(四)社會道德控制機制低效,道德評價和輿論監督弱化。一個社會要形成穩定的道德秩序,創造良好的社會風尚,保持精神文明的健康發展,就必須建立有效的道德控制機制。社會道德的控制,一是要有社會輿論監督,二是要有每個社會成員的良知自律。輿論監督是指通過大眾傳媒做好道德導向,宣揚具有時代精神文明價值的新人、新事、新觀念、新生活方式,批評和譴責不利於社會穩定與發展,阻礙現代化建設的非道德行為,批判與時代精神和現代文明價值相悖反的封建道德遺毒,批判腐朽頹廢的道德虛無主義。良知自律是道德主體的自我監督,它能通過自我反省、自我評價來凈化人格心靈,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和理想境界,從而調節和控制自己的行為,使之符合社會需要。然而,由於我們面臨著道德價值觀上的新舊交替,執行著雙重的價值標准,缺乏統一的、權威性的道德理想,必然造成輿論監督的混亂和道德良心的淡化,使社會道德控制系統無法發揮其職能。人們做了正義犧牲和奉獻,卻得不到社會贊美,而做了道德上有歉的事,又不感到羞辱和慚愧。(五)道德教育扭曲變形。道德品質是後天培養的結果,而不是人的先驗本質。要使人類養成高尚優美的人格,離不開有效的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根據社會的道德價值對社會成員進行的關於道德觀念、道德規范、道德理想等方面的教育,以培養和形成人們高尚的道德品質,影響人們的道德活動。在道德價值整合度極高的傳統社會中,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學校教育以及個人自我教育在道德目標上是高度一致的,這保證了傳統道德教育的成功。現在我們面臨的問題是,由於雙重價值標准並存,道德教育的內容往往缺乏一致性和穩定性,有時出現把相互對立的東西一起向受教育者灌輸的現象。道德教育的理想性與現實生活中的非道德性之間的巨大反差,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往往使道德教育流於形式,甚至助長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對道德教育產生排拒和抵觸。道德教育缺乏一致性,道德理想與現實生活的矛盾,嚴重降低了道德教育的水準和影響力。二、建立新道德體系的注意事項現代中國人的道德困境,妨礙著21世紀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有序發展。那麼,在建立新的道德文明體系方面我們該注意哪些東西呢?用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來說,歸納為「集地域之情,采眾家之長」。(一)分清我國幅員遼闊,各個地區的現狀都有差別,多民族在大融合的基礎上又有差別,故而需分清中華民族道德文明的內部體系,只需制定一個總體的道德綱要,而非大一統的建立嚴格細化的具體內容。(二)我國的現狀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立的道德文明體系必然要求有其獨特性,雖然目前我國經濟水平平均不高,遠沒有世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居民生活水平高,但我們制定的內容必須要有指導性和優越性。(三)在對待「眾家之長」方面,也需要有所區別。1、對待傳統文化,我們要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例如,早在原始社會末期,我國就已有了「以父為義,以母為慈,以兄為友,以弟為恭,以子為孝」的較為系統的倫常道德。至於日臻完備的道德體系,全於孔孟:孔子有「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之語;孟子有「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之言;清代思想家顏元曾有「國尚禮則國昌,家尚禮則家大,身尚禮則身修,心尚禮則心泰」的話。字字珠玉,銘記在心。這些完全可以成為我們新的道德文明體系的一部分。對待少數民族的一些優秀傳統上,我們也完全可以吸收借鑒。例如,伊斯蘭教義中對婦孺老人的尊重;南方一些少數民族對客人的熱情等等。2、對待西方成熟的道德文化體系,我們要有選擇的吸收。並不是說不吸收的部分是糟粕,而是不適應我們的國情,不符合我們的特點。例如西方人個性張揚,崇尚個人英雄主義,在我們現實社會中是否要提倡,值得商榷。當然,西方社會中依然有許多值得我們借鑒的東西。重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道德文化體系和體現時代精神的倫理精神,是每一個現代中國人面臨的道德選擇的必然趨向。這種選擇的根本出發點應是對現代中國所處的社會歷史階段的性質和時代主題的把握。因此,我們的道德選擇,我們的道德文化和倫理精神的重建,就必須始終把握住這一時代主題和歷史發展趨勢,確立現代化的價值目標。三、建立新道德體系的基礎原則(一)人本原則。一切道德規范的構建都必須從人的特性出發,從人類社會的需要出發。是否滿足個人的需求,是否滿足社會的需求,是否促進人類社會的進步是檢驗道德的唯一標准,是構建道德體系的出發點也是歸宿點。(二)有利於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快速發展原則。人類的一切活動都應是最大限度地豐富社會的物質和精神財富,滿足人類不斷增長的物質和精神慾望,否則這一切活動就失去意義。因此,我們在構建新道德體系時必須堅持有利於社會物質和精神文明的快速發展原則,在落實這一原則時必須透徹地認識人的本質特性和新世紀社會特點,充分發揮人的主體性、能動性和創造性。(三)有利於人類社會持續發展原則。人們作為共生性存在的社會的一員,生存於人類社會突變的新世紀。工業現代化的迅猛發展,為人類社會提供了更加豐富的物質,同時人們的觀念也發生了一些變異,極端個人主義、絕對自由觀等,危害著人類的持續發展。這些變異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的環境,因此,作為人類社會的道德構建必須肩負起維護和促進人類持續發展的重任。(四)鼓勵人們極大地追求物質和精神享受原則。世界人類歷史就是一部人類追求物質和精神享受的歷史,但由於人類社會初始階段生產力水平很低,物質不豐富、統治階級為人類整體的生存和社會的穩定而向人們貫施禁慾的愚民道德,這種愚民道德對社會穩定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束縛了生產力的發展,阻礙著人類社會的進步,束縛了人們的主動性、創造性以及人類社會的發展。因此,必須鼓勵人們極大地追求物質和精神享受,這是社會發展的源動力。(五)個人主體追求與社會追求相統一原則。個人主體追求與社會追求相統一是新道德體系確立的重點亮點,個人主體追求與社會追求相統一是人類社會的必然要求,是人類的整體意志,只有遵守這個原則人類社會才能長治久安,才能持續發展,個人主體的理想追求才能得到實現。地球是整個生物世界所共同擁有,任何一個人甚至任何一種物類妄圖獨占都會受到報復,任何一個人都不應該損害社會的整體利益來滿足自己的需要。應該在不損害社會利益為前提下通過個人的主觀努力最大限度滿足自己的需求。(六)道德體系的層次性原則。道德體系的層次性,認為不同行業的從業人員應有不同的道德內容和水準,對不同年齡階段的人應有不同的水準,隨著年齡的增長,其道德水準應隨之提高。從事社會管理和社會導向的職業的人員的道德水準要比其它行業人員的道德水準要高,高層管理人員道德水準要比低層次管理人員的道德水準高,尤其是官德應是最高尚的,是無私奉獻的。(七)道德與法律相溝通原則。在人類社會里,人的主體性得到充分的體現、個性得到很大張揚,道德僅僅依靠社會輿論來維護已顯得無奈,特別是公共利益的維護絕難於建立在個人操守之上。現如今,道德需要用法律來保護和強化。違反道德的多次疊加就必然受到法律的制裁,以至傾家盪產、生不如死、欲生不得、欲死不能,這樣才顯得社會的公正。受到法律制裁是常違道德的必然報應,人們才相信惡有惡報是真理。這樣道德才成為盛德,人們才去奉行道德。(八)個人利益與人類利益並列,國家利益服從人類利益原則。這一原則認為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動力在於競爭,個人利益得到充分的保護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動力才能持續。同時個人利益不能損害人類利益,否則個人利益就得不到保護。國家利益服從人類利益,否則國家的利益就得不到保障,久之國家也要滅亡。同時國家利益也要照顧個人利益,只有照顧個人利益的國家才有活力,這是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四、建立新的道德體系舉措的思考(一)理論研究。新的道德建設必須依託道德理論科學研究,探索道德的科學體系,不斷創新道德觀念,認識陳舊的道德內容,廢除束縛人類發展的陳舊道德,提出滿足人類發展要求的新道德觀念,創新道德檢驗標准。通過理論研究推進新道德體系和道德教育的建設。(二)機制完善。在意識形態領域里構築起強國的堤岸。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領導部門都要將這項事業行之有效地統領起來,曾經有人提出設「道德法庭」,這種提法雖說不夠准確和妥善,但起碼反映出一種社會倫理、心理上的需求和趨向。政府應該有這樣一種職能機構,這樣的機構應發揮作用,來調整、規范、監督、檢查整個社會的倫理、道德,淳化民風,凈化社會風氣。要有一系列措施,比如設置機構、開設學校,辦學習班,制訂道德規范,考核評價標准,精神及物質褒獎制度等。(三)重視教育。成人的公德教育刻不容緩,全社會要有緊迫感和使命感,拉響公德教育的警鍾——救救社會公德,教育者絕不能坐等自己被別人教育,而要主動學習,主動修養。我們不能等待先有一批達到理想人格的教育者,再由他們去培養被教育者的人格。孔子說過: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而不從。教育者的身教的重要性要引起高度重視。公德教育者同時又必須是示範者。一言一行可資效法,具有較高公德評論價值。成人要與學校中的學生一起補上公德教育課,讓每個社會成員都成為凈化社會風氣的「活性碳」,留給子孫後代一個沒有污染的社會。(四)法律保障。封建道德的保障靠的是神的思想束縛和國家的暴力推行,在現在社會里人們的世界觀得到很大的改進,在他們中再不存在神和上帝,如今只能依靠法律來作為道德的保障,要對違反道德操守的人給予懲罰的標准作出明確規定,否則道德對人的約束就顯得蒼白無力,沒有保障的道德最終不成為道德。(五)社會管理。社會管理的主要任務是使法律保障得到有效的實施,是道德建設的關鍵性環節。社會管理不力,世風日下,理論研究成就就成了一紙空文,學校教育的結果就化為烏有。近年來出現的「學校一年功不抵社會一陣風」就是社會管理不善的惡果,社會管理不善將導致道德淪喪、社會無序,所以要建立社會評審體系和制度,整個社會對每個公民進行道德評價。一是定性評估道德操守;二是量化評價道德表現;三是自評、自省,倡導「三省吾身」,提倡長善救失和修養踐履,促進每個公民的公德意識的強化。(六)社會輿論。社會輿論是道德約束的重要途徑,在新時期里仍然可以發揮它的重要作用,所以要認真利用好廣播、電視、互聯網、出版等宣傳媒體建設正確的道德輿論。要加強對影視、音像、網路、圖書、報刊等文化產品的管理,要以健康向上的文化教育人鼓舞人塑造人,嚴防不道德文化的傳播。教化必先去其敵,這是古訓。

『陸』 中國的道德規范是怎樣構建的

道德作為一種特殊意識形態,歸根到底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是社會經濟關系的反映。因此,隨著我國現代化進程的不斷深入,傳統道德的現代化就成為一種必然發展。如何打破傳統的道德規范,構建現代的道德規范,這是當前必須要研究的問題。

西方傳統道德現代化之路可以說是「袪上帝化」。但是,我國與西方不同,在我國傳統文化觀念中,並沒有一個全知全能的上帝,我國傳統道德規范的有效性不是從上帝的超驗視角作出論證的,因此,盡管我國和西方都正在經歷著傳統道德的現代化進程,甚至有可能兩者在經歷這一進程後會獲得相同的或相近的現代意義上的道德形態,但兩者現代化的起點卻存在著相當大的差異。

我國傳統道德的家族本位、重義輕利、個體至善、中庸和諧及人情主義表現了我國傳統道德規范的精神,但是隨著社會進步和人類文明的發展,有很多舊的規范已經僵化,並且成為我國社會發展的桎梏,但並不意味所有規范都不合情理。因此,我國傳統倫理中的道德規范精神哪些仍需保留,哪些需要拋棄,在這里就成了問題的關鍵。

根據時代精神與中國社會發展的需要,建構起新的、現代化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德規范體系,這是以後我國道德規范發展的大趨勢。如果把我國道德規范的建構放在東西方文化融合的國際發展大潮中,新的中國道德規范的建構就是由優秀的傳統道德規范精神與西方民主精神、法制精神和科學精神的辯證統一。

民主、法制、科學的精神來源於西方,但是我們不能將西方的東西全盤引進。我國的傳統道德規范精神是有很多問題,有些道德規范可能既不尊重客觀必然性,又無價值意義。特別有些道德規范可能尊重客觀必然性,但無實際價值意義。盡管如此,我們不能全盤否定。

我們要在傳統道德規范中,注入西方科學、法制、民主的時代精神,才能給原有民族精神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新的道德和科學、法制、民主的統一,既是我國文化的新模式,也是我國傳統道德規范的突破,也是我國現代道德規范構建的必然出路。

『柒』 關於重建社會道德體系

我跟你說,這個不是一句話兩句話,也不是一代人兩代人能夠解決的問題。
倡導起來的道德不是道德,那個是導向,越是倡導的,越是稀缺的,你明白吧
社會黑暗跟ZF的導向沒有必然的聯系,不過說沒有關系也是不對的。延續幾千年的文化,五四斷了大半,60年代,差不多全斷了,這個民族完全沒有文化歸屬,沒有自己的信仰,不知道什麼是值得堅持的,什麼是對的,好的,僅知道要比別人好,比別人多,看著別人都是Sb,你說這裡面沒有ZF的身影么?
這里的文化歸屬是屬於內在的氣質性,我說沒有文化性,你可能會反駁,那麼我問你,傳承千年的儒家,佛家,道家,民間坊間傳統的東西等等,還有多少,這個才是根啊?你可能說這個都是舊社會,封建迷信等, 可是你讀了么?你沒有讀怎麼就妄下結論,你不去看就下結論,那才叫迷信啊!
你把歷史的文化性都否認了,那麼就只剩下人和事,等於沒有,一個對歷史沒有敬畏的民族,在歷史大潮中便會迷失自我,心中沒有了敬畏,沒有價值判斷體系,就會把物質和慾望當做人生的目的,大家都是為了吃好,穿好,玩好,活的爽,沒有精神,迷失自性,一生便徘徊在本能的滿足中,虛度此生。只有慾望的人怎麼可能有道德?
不是沒有希望,是需要的時間遠非你能想像。我能夠想到的最有可能的轉變方法就是:物質慾望滿足之後,人們便會思考人生的意義來擺脫精神的空虛和內心的不安,同時思考人生該怎樣度過,到這個階段之後,人們就開始認識到自性,認識到個性的不同,開始進行自我選擇而不是隨大眾,會有自己的想法和判斷標准(選擇的個性化與差異化是第一步),當大多數的人都認識到自己是獨立的人,有自己的意志,那麼,下一代人就可以開始統一價值體系的構建(這個需要另一個百家爭鳴的選擇,記住,是大家的選擇,而不是為大家選擇),這個需要兩到三代人,至此,你說的那個道德體系才算是建立起來,你說的那些不好的東西才會變得「稀有」!
歷史的潮流就是這樣,一代人只能扭轉幾分的角度。
所以我跟你說,在現在的社會里,大家都還停留在別人要幹嘛了,別人的孩子幹嘛了,別人老公幹嘛了,我也要怎樣,我孩子也要怎樣,我老公也要那樣。。。這樣的階段,完全沒有獨立人格,對自己的人生意義毫無概念,連做自己的意識都沒有,你說跟他們談道德,談價值判斷體系,豈不是很好笑,完全是兩個世界的人!
反省自身,那個都是小道,心機要有,害人之心不可有。易人不易易己易啊,觀過而知仁,正心,修身,靜心做人做事,才是正道!先修己,再達人吧!!!!

『捌』 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是道德

摘要 道德是人類精神的自律, 是人類社會生活中所特有的,是依靠社會輿論、傳統習慣和人們的內心信念調節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關系問題而展開的。根據道德所調整的關系不同, 我們可以把道德分為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三個層面。這三個層面的道德建設恰好能夠從精神道德領域解決人際關系和諧問題、社會關系和諧問題、人與自然的和諧問題。因此, 對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道德基礎,我們可以從這三個層面上來分別加以考察。

『玖』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道德基礎是什麼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要求我們積極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道德基礎,三大道德都是對人們最基本的、最低的、最必要的要求,探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也必然從這些道德基礎談起才有意義.
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發揮道德模範榜樣作用,引導人民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社會責任、家庭責任。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道德基礎,是我們黨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全局出發提出的一項重大任務,是解決「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一個什麼樣的社會主義?」兩大重要問題的重中之重。和諧社會的核心是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關系融洽、有序、穩定、協調、和諧的文明狀態。而這種文明狀態絕不是雜亂無序的,需要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的約束和調節才能實現。因此,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一定要解決好這三個基本層面的道德問題。發揮三大道德在社會建設中的規范、引導、調適、融合、促進作用和精神支撐功能可以提高主體構建和諧關系的道德實踐能力,使社會主義法律、政策、制度建設的貫徹和實施效果更佳。那麼, 三大道德為什麼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道德基礎呢?
道德是人類精神的自律, 是人類社會生活中所特有的,是依靠社會輿論、傳統習慣和人們的內心信念調節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關系問題而展開的。根據道德所調整的關系不同, 我們可以把道德分為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三個層面。這三個層面的道德建設恰好能夠從精神道德領域解決人際關系和諧問題、社會關系和諧問題、人與自然的和諧問題。因此, 對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道德基礎,我們可以從這三個層面上來分別加以考察。
一、和諧社會的社會公德基礎——文明行為促進和諧
社會公德是社會共同利益的反映,是社會文明程度的標尺。社會公德是全體公民在社會交往和公共生活中應該遵循的行為准則,是一個合格的社會成員在道德上的基本標准。構建和諧的社會,人們必須維持正常的生活秩序,總是要遵守一些最簡單、最起碼的公共秩序,這就是作為和諧基礎的社會公德。這種基礎作用可以從三個層面表現出來:
首先,調節在人與人關系層面上的和諧。舉止文明、待人接物禮貌大方、和悅的語氣、親切的稱呼、誠摯的態度可以營造一種人際和諧的氛圍;平等待人、尊重理解他人、幫助他人、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助人為樂是為人民服務精神的直接體現,任何人都是社會的人,都不能脫離他人的幫助而存在,也不能脫離他人的關心而生活,人與人之間需要相互依存、相互關心、相互幫助。「贈人玫瑰,手有餘香」,人人都去關心、愛護和幫助他人,可以促進造就社會和諧。
其次,調節在人與社會關系層面上的和諧。愛護公物、遵守公共秩序是構建和諧的主要內容。愛護公物要求公民關心、愛護和保護國家財產,同一切破壞和浪費公共財物的行為作斗爭。愛護公物是對社會共同勞動成果的珍惜和愛護,是每個公民必須承擔的社會責任和義務,隨著社會現代化程度的日益提高,社會的公用設施得到妥善保護並保持良好的狀態,是實現公共生活和諧有序進行的基本保證;遵守公共秩序意味著個體對紀律、規章、法規等社會公約的敬畏和遵守,意味著個體自我約束、嚴以律己、一絲不苟的奉獻精神,意味著個體與社會的合作態度;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公共秩序對我們每個人、對我們的國家都是非常重要的,它代表了大家共同的要求和願望,是社會文明的標志,是一個人有道德的表現。大家都自覺遵守公共秩序,我們才能有一個秩序井然、安定文明的和諧社會環境,我們的生活才能正常進行。
第三,調節在人與自然關系層面上的和諧。愛護環境、保護環境,維護生態系統安全, 與自然共生共存、協同發展,涉及到每個人的切身利益。愛護環境、保護環境不僅僅是指講究公共衛生、美化個人生活環境等,還包括降低環境污染,維護生態平衡,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等廣泛內容。由於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人均資源不多,愛護環境、保護環境對於可持續發展,維護子孫萬代的根本利益,推動生態和諧,實現長治久安的社會和諧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二、和諧社會的職業道德基礎——職業文明促進和諧
職業道德是人們在職業活動中調節人與人、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之間相互關系的行為規范,具體說涵蓋的是同一職業內部人與人之間、從業者與服務對象之間、從業者與職業之間、職業與職業之間的關系。能否調整好這些關系,直接關繫到和諧社會建設的「和諧」水平和高度。職業道德隨著分工的出現而逐步形成,又隨著分工的逐步細致而不斷發展。在社會分工愈細和專業化程度愈強的現代化社會,市場競爭日趨激烈,人們的職業壓力日漸增大,社會風氣呈下滑苗頭,不文明的職業活動不斷增多。處理不好這些問題,勢必對和諧社會建設造成重大影響。
首先,調節在同一職業內部發生的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主要包括同事之間、部門與部門之間、領導與下屬之間的關系等等。這一部門的職業道德規范將人們統一到為了正當利益而和諧勞動的統一目標下,其內部關系就會不斷融洽和諧,就會形成這樣一種人人努力向上、文明禮讓的和諧局面:同事之間團結互助、平等相待、和睦相處、既相互競爭又相互鼓勵;部門之間顧全大局、相互配合、減少矛盾、避免糾紛;上下級之間相互理解、尊重、溝通、減少內耗、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強。
其次,調節從業者與服務對象之間的和諧。主動、熱情、耐心、周到的服務是社會主義職業道德的重要規范,是為人民服務這一職業道德核心的體現,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要條件。從業者通過自己的職業活動滿足社會其他行業和人員需要,同時也從其他行業的職業活動中滿足自身的需要。因此,每個從業者既是服務者又是被服務者。整個社會各個行業互相聯系、密切配合,都努力營造「主動、熱情、耐心、周到、文明」的行業風氣,就可以形成「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統一和諧整體。
第三,調節從業者與職業、職業與職業之間的和諧。所謂「干一行,愛一行」,從業者要忠實地履行職業責任,安心本職工作,恪盡職守,誠實勞動;努力培養自己所從事職業的幸福感、榮譽感,培養正確對待各種職業勞動的科學態度。忠於職守、熱愛本職既是從業者發揮才智、干出成績的需要,更是整個社會生活有條不紊、和諧行進的需要。此外,對待其他職業、職業與職業,要堅持「職業只有分工不同,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不鄙視體力勞動和服務性職業的職業態度。因為,一個人社會地位、榮譽的高低,並不取決與自己所從事的職業,關鍵是看他對國家、對社會、對他人所做的貢獻。
三、構建和諧社會的家庭美德基礎——文明家庭促進和諧
家庭美德是每個公民在家庭生活中應該遵循的行為准則,它主要包括夫妻關系、長幼關系、鄰里關系三個方面。家庭生活與社會生活聯系密切,正確處理家庭問題,共同培養和發展夫妻愛情、長幼親情、鄰里友情,不僅關繫到每個家庭的美滿幸福,也有利於社會的安定和諧。
首先,男女平等、夫妻和睦是構建文明和諧家庭的核心和關鍵所在,建設一個好的家庭,首先要處理好夫妻關系。 恩格斯說:「如果說只有以愛情為基礎的婚姻是合乎道德的,那麼也只有繼續保持愛情的婚姻才合乎道德。」即是說,愛情是婚姻的基礎,是家庭美德最基本的規范。夫妻雙方在共同生活中,要遵循「互愛、互敬、互勉、互助、互信、互諒、互讓、互慰」的原則,培養、鞏固和發展夫妻間的愛情,並使這種愛情具有美好的、崇高的道德內涵。為什麼夫妻平等相愛具有舉足輕重的道德意義呢?因為,男女雙方的平等是愛情關系得以保持的前提,同時也是維系家庭關系、社會和諧的基礎。作為共同生活伴侶的夫妻,只有在和睦互愛的基礎上,才能共同承擔好對家庭、對社會應盡的義務。
其次,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家庭生活中,父母精心撫養和愛護子女,子女瞻養和尊敬老人,是家庭和諧的重要表現。父母對子女有撫養教育的責任,子女也有對父母贍養孝敬的義務。尊敬父母,贍養老人,既是社會主義道德的要求,也是子女應盡的法律義務。古語雲:「羊有跪乳之情,鴉有反哺之義」,人豈能無情無義?贍養不僅僅是在物質上供養老人,還要在他們年老體弱時在生活上給予照料,包含著精神生活的內容。當然,父母也要以寬容、豁達的態度對待子女,要接受新觀念、新事物,不要用舊的思想觀念苛求子女。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敬老愛幼,全家和睦相處。此外,在家庭生活中,一個成年人不僅要面對父母,還肩負著培養教育子女的義務。家庭是教育子女的搖籃,父母是兒童的第一任教師。在對子女的教育中,父母的道德、威信對整個家庭關系的和諧融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按照教育學的理論,身教重於言教,父母以身作則,做出榜樣,在道德上做好子女的表率。
第三,鄰里團結塑和諧。「遠親不如近鄰」,鄰居間的互相關心,互相幫助,不僅有助於克服困難,還能為我們營造一個良好的和諧生活環境。一個家庭同左鄰右舍的關系,是個人、家庭與社會之間關系的縮影。鄰里之間坦誠相待、友好往來、禮讓為先、交流信息、溝通感情不僅能創造和諧、安寧的生活環境,而且鄰里間還會互相影響、教育和感化,有利於營造溫馨、穩定的和諧環境。
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三者密切聯系,辯證統一, 共同構成了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道德基礎。正確認識和理解這些社會普遍公認的最基本的三大道德, 可以有效確立、強化、養成實踐主體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自律精神和責任意識, 維護和建設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 從而引導人們更加自覺地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熱點內容
2017勞動法流產假 發布:2024-11-05 14:20:40 瀏覽:255
頂級律師年薪 發布:2024-11-05 13:45:14 瀏覽:652
徐金桂行政法背誦2017 發布:2024-11-05 13:12:32 瀏覽:68
上訴法院流程 發布:2024-11-05 11:37:58 瀏覽:440
我國經濟法的基本原則不包括 發布:2024-11-05 11:21:00 瀏覽:701
桂平法院在哪 發布:2024-11-05 11:20:50 瀏覽:365
法律碩士刑法總則 發布:2024-11-05 11:20:39 瀏覽:324
經濟法與行政法的區別和聯系 發布:2024-11-05 10:41:29 瀏覽:421
法律責任名言美文網 發布:2024-11-05 09:02:00 瀏覽:605
工商核名條例 發布:2024-11-05 08:18:31 瀏覽: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