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依法立法提供了
1. 立法的基本要求
立法是指有法的創制權的國家機關或經授權的國家機關在法律規定的職權范圍內,依照法定程序,制定、補充、修改和廢止法律和其他規范性法律文件以及認可法律的一項專門性活動。那麼,立法原則的基本要求是怎麼樣的呢?現由找法網小編為大家介紹。
一、立法原則的基本要求
1、科學性原則。法律作為國家意志的體現,它要為國家、社會以及普通公民確立一種合理的組織結構,一種規范的行為模式,一種正確的價值選擇,這就決定了法律必須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之上。
2、適時性原則。即是指一個國家的法的創制,必須不斷地順應歷史發展和時代的變化,及時地、適時地根據這種變化,去創制出符合時代需要的法律。適時性原則建立的依據,是由法律本身的社會屬性所決定的。
3、民主化原則。在一個國家的法的創制中,貫徹民主化的原則具有非常廣泛和深刻的意義。它除了維護民主自身的價值外,還對其他的一些法的價值諸如平等、資源、自理、自由、契約乃至法治等都奠定一個基礎性的條件和保證。
4、合憲性原則,即是指在法的創制過程中,必須同憲法相符合,包括職權的合憲性,內容的合憲性,程序的合憲性等等。
二、立法法屬於憲法性法律嗎
立法法屬於憲法性法律。
憲法性法律有三個特點:它是由國家立法機關制定的法律文件,不同於憲法慣例;它規定的內容是國家根本問題,但不是根本問題的全部,只是某一個或某一方面的根本問題;最後,它的法律效力低於憲法,其制定程序與憲法以外的其它法律相同,沒有特別要求。
三、什麼是立法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是為了規范立法活動,健全國家立法制度,提高立法質量,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發揮立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保障和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根據憲法,制定的法律。
2. 我國建立了以憲法為核心以什麼和什麼為主
我國建立了以憲法為核心,以立法保障和司法保障為主要內容的權利保障體制,保障公民的權利。
2008年3月8日,十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第二次全體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吳邦國向大會做工作報告宣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基本形成。
至此,中國形成了以憲法為核心,以法律為主幹,包括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等規范性文件在內的,由七個法律部門、三個層次法律規范構成的法律體系。
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基本做到有法可依,為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實現國家長治久安提供了有力的法制保障。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走出了一條不同尋常的中國特色之路。
(2)為依法立法提供了擴展閱讀:
中國的法律體系大體由在憲法統領下的憲法及憲法相關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經濟法、社會法、刑法、訴訟與非訴訟程序法等七個部門構成,包括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三個層次。
。憲法及憲法相關法是中國法律體系的主導法律部門,它是中國社會制度、國家制度、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及國家機關的組織與活動的原則等方面法律規范的總和。
它規定國家和社會生活的根本問題,不僅反映中國社會主義法律的本質和基本原則,而且確立各項法律的基本原則。最基本的規范體現在憲法中。
除此之外,還包括了國家機構的組織和行為方面的法律,民族區域自治方面的法律,特別行政區方面的基本法律,保障和規范公民政治權利方面的法律,以及有關國家領域、國家主權、國家象徵、國籍等方面的法律。
3. 列舉我國依法治國方面的重大舉措
近年來,我國在完善立法、嚴格執法方面取得了明顯進步,在依法治國進程中取得了回很大成績。
人權保護方面答,1997年3月14日修訂的刑法典,取消了類推制度,以立法的形式確立了罪刑法定、適用刑法人人平等、罪刑相適應三大基本原則,使我國刑事法律在注重懲治犯罪、維護社會秩序和受害人權益的同時,也注意保護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權益,體現了打擊犯罪與保護人權並重的立法思想。1996年3月17日修訂的《刑事訴訟法》確立了「疑罪從無」、「無罪推定」規則,並規定死刑執行方式採用槍決或者注射等方法執行,體現了我國維護人權尊重人格的司法理念。
民主立法方面,聽證制度的確立與實踐、重大法律草案全民討論的實行,為人民參與立法提供了有效途徑。
1999年憲法修正案正式寫入了「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從而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將其確定為我國的治國方略。
4. 全面依法治國的著力點是
建設法治政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建設和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全面依法治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同時,中央成立了全面依法治國領導小組,標志著全面依法治國的決心和信心,對提高全面依法治國戰略的權威性、有效性和實效性,建設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以及促進依法治國與依法執政、依法行政統籌推進具有積極的作用。黨的十九大報告關於「堅持全面依法治國」提出了一系列新論述新戰略新方針,將其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基本方略之一,要明確新時代堅持全面依法治國的重大意義和著力點,才有利於加強現代法治國家建設,為踐行黨的十九大精神、落實黨的十九大提出的各項事業工作提供法治保障。
一、新時代堅持全面依法治國的重大意義
(1)有利於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實現。堅持全面依法治國,這一基本方略被提出來以後,就標志著黨和國家將其作為戰略目標推進,對國家治理領域的全面法治化實現具有積極的作用,對國家全面法治化治理和社_法治化全面治理意義非凡。從理念上來看,堅持全面依法治國是黨和國家通過定位設計提出來的一項基本方略,明確提出要全面厲行法治,並指出了關於堅持全面依法治國的治理理論、目標、模式和制度等。從內容上來看,堅持全面依法治國涉及到社會和國家治理的方方面面,關繫到國家經濟生活、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的治理,為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和生態等各個領域提供了法治保障和制度安排。從方式上來看,堅持全面依法治國是作為治國理政方略發揮作用的,是黨依法執政提出來的本質要求,關繫到國家和社會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的推進和成效。堅持全面依法治國,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主要內容、重要途徑和基本方式,對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實現提供了重要保障。
(2)有利於現代法治國家的建設。首先,從現代法治國家的本質來看,是基於法治的框架下來說的,旨在保障全體公民的人身權、財產權、基本政治權利等權利的維護,保障公民經濟、文化、社會等權利的落實。堅持全面依法治國,是以法治手段來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領域工作的基本要求。其次,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對社會公平正義的實現具有積極的作用。公平正義,在一定程度上來說是社會文明進步程度的衡量標准和價值尺度,也是現代法治國家的本質體現。再次,堅持全面依法治國,為實施和強調「無法外特權」提供了保證,任何權力都必須受到法律約束,法外特權是不可能存在的,這對權力的監督制約具有積極的作用,從根本上來說這也有利於全面依法治國。
(3)有利於人類社會法治文明進程的推進。新時代法治與現代化進程之間是密切相關的、不可分離的,對人類社會法治文明進程的推進至關重要。我國社會正在由傳統向現代深化轉變,建設現代法治國家對全面法治現代化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堅持全面依法治國,牢固把握中國具體國情,把握法治中國建設的規律,堅持以歷史擔當和使命為導向為人類社會法治文明和社會法治現代化提供中國戰略和方案。
二、新時代堅持全面依法治國的著力點
(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堅持以憲法為核心建設和推進。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進發展、保障善治
。」
科學立法,要把握和尊重立法以及法律發展的規律,這是立法技術的最新水平;民主立法旨在保障公民參與立法的權利,制定的法律在最大程度上反映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意願和意志,確保立法程序公開、公正;依法立法在立法工作的基礎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體體現在立法原則上所發生的變化;依法立法就是一切法律制定都必須以憲法等法律法規為依據。新時代堅持全面依法治國,需要遵循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的基本程序,要堅持以憲法為核心,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這是良法、善治的根本基礎,也是新時代堅持全面依法治國的著力點。
(2)法治政府建設。堅持全面依法治國的另一個著力點就是法治政府的建設,這是推進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促進執法的公正文明與規范。法治政府,在一定程度上來說,標志著現代政治文明,全面依法治國需要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堅持嚴格執法。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要堅持以憲法和法律為准繩,重點推進嚴格執法,真正意義上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法治政府建設與堅持全面依法治國息息相關,相應地需要不斷簡政放權,著力優化服務,在社會廣泛關注的政府權力主要問題上下功夫,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各級政府立足於全面依法治國的要求進一步建立權力清單、責任清單、負面清單,增強新技術在政府領域的應用,確保政府服務一切是為了便民利民,政府各項辦事都是在依法依規的基礎上進行的,同時也要做到政府信息的開放透明,想方設法確保政府所提供的服務優質高效。
(3)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加強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是作為一項重要任務進行,旨在促進司法責任制的全面落實,創造良好的環境讓公民切實感受到法律的公正性與社會公平正義。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從根本上來說是進行司法體制改革的重點工作,也是堅持全面依法治國提出來的基本要求。要完善與司法體制改革相關的配套措施,進一步提高改革的系統性、聯動性,加強司法職務的系統化序列管理,落實與司法相關的人財物統管制度,加強職業保障等,為司法人員職業尊嚴提供基礎,為他們的履職安全提供保障。要規范司法權力,還需要促進司法績效評價的深化,廣泛運用現代科技到司法體制改革領域中,全面提高司法的效率和公信力。
來源:職工法律天地·下半月
5. 依法立法的最高原則以什麼為依據,維護什麼的權威
依法立法最高的是一國家大法國家憲法為原則 以後法制的權威
6. 為什麼說黨的領導為在法治軌道上開展各方面工作提供了堅強保障
黨 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把 黨 的領導貫徹到依法治國全過程和各方面,是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一條基本經驗。我國憲法確立了中國 共 產 黨 的領導地位。堅持 黨 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要求,是 黨 和國家的根本所在、命脈所在,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題中應有之義。黨 的領導和社會主義法治是一致的,社會主義法治必須堅持 黨 的領導,黨 的領導必須依靠社會主義法治。只有在 黨 的領導下依法治國、厲行法治,人民當家作主才能充分實現,國家和社會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進。依法執政,既要求 黨 依據憲法法律治國理政,也要求 黨 依據 黨 內法規管 黨 治 黨。必須堅持 黨 領導立法、保證執法、支持司法、帶頭守法,把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同依法執政基本方式統一起來,把 黨 總攬全局、協調各方同人大、政府、政協、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依法依章程履行職能、開展工作統一起來,把 黨 領導人民制定和實施憲法法律同 黨 堅持在憲法法律范圍內活動統一起來,善於使 黨 的主張通過法定程序成為國家意志,善於使 黨 組織推薦的人選通過法定程序成為國家政權機關的領導人員,善於通過國家政權機關實施 黨 對國家和社會的領導,善於運用民主集中制原則維護 中 央 權威、維護全 黨 全國團結統一。
在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最根本的政治要求,就是要堅持黨的領導。我們走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中國法治有中國特色。中國特色一個基本的東西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是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一條基本經驗。只有在黨的領導下,依法治國、厲行法治,人民當家作主才能充分實現,國家和社會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進。所以,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最根本的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這是我國社會主義法治的本質特徵,我國社會主義法治與西方所謂「憲政」的根本區別。黨的領導是明確載入作為國家根本大法的《憲法》的,我們要堅持依憲治國,最根本的就是要堅持黨的領導;黨是憲法和法律制定修訂的領導力量,我們要實現科學立法,最根本的就是要堅持黨對立法工作的領導;黨是各級政府機關的領導力量,我們要實現嚴格執法,最根本的就是要堅持黨對執法工作的領導;黨是各級司法機關的領導者,我們要實現公正司法,最根本的就是要堅持黨對司法工作的領導;黨員幹部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組織者、推動者、實踐者,我們要實現全民守法,最根本的就是要求黨員幹部帶頭踐行社會主義法治精神,等等。因此,黨的領導既決定著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性質,又決定著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內容,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要求。
7. 科學立法什麼立法依法立法
民主立法。
將立法目標和要求貫穿於經濟社會發展的各項任務之中,要實現內立法目標和要求,必須法治思想容為指引,不斷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
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立法。我國民法典不僅將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明確寫入總則,在諸多具體規則中也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入法入規的成功典範。
(7)為依法立法提供了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立法決策體制機制。有立法權的人大及其常委會作為立法主體,是立法決策和立法協調主體。不過,人民代表大會主席團和委員長會議(或主任會議)在立法決策和協調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擴大提出法律法規案的主體范圍。有權提出法律法規案的主體不積極、不主動,而有利益表達訴求的主體又沒有提出法律法規案的權力,因此適當擴大提出法律法規案的主體范圍,有利於適應利益主體多元化的需要。
8.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立法機關行政機關司法機關及全社會應該怎樣努力
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是國家民主法治進步的重要標志,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條件,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依法治國應該做如下努力:
1、健全保證憲法全面實施的體制機制。
保證憲法的全面實施,要落實憲法解釋程序機制,推進合憲性審查工作,特別要加強法律法規和規范性文件的備案審查制度和能力建設,依法撤銷和糾正違憲違法的文件,使憲法全面實施具有堅實的體制機制保障。
2、完善立法體制機制。
要堅持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完善黨委領導、人大主導、政府依託、各方參與的立法工作格局,立改廢釋並舉,不斷提高立法質量和效率,加強重要領域立法,以良法保障善治,重點解決立法的針對性不足、操作性不強、立法不及時等問題。
3、健全社會公平正義的法治保障制度。
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本質上都是為了保障社會公平正義。為此,必須加強人權法治保障,保證人民依法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承擔應盡的義務。堅持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規范執法自由裁量權,加大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重點領域,如食品葯品、生態環保。
深化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實司法責任制,完善律師制度,加強對司法活動的監督,確保司法公正高效權威,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
4、加強對法律實施的監督。
加強對法律實施的監督,就是要保證行政權、監察權、審判權、檢察權得到依法正確行使,保證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合法權益得到切實保障,堅決排除對執法司法活動的干預。尤其要支持新形式的法律監督制度,拓寬公益訴訟范圍。
加大對嚴重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嚴格刑事責任追究,讓違法者付出應有的代價,遏制各領域的違法行為。各級黨和國家機關以及領導幹部要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應對風險的能力,確保法律有效實施。
5、切實增強領導幹部的法治和制度意識。
各級黨委和政府以及各級領導幹部要切實強化制度意識,帶頭維護制度權威,做制度執行的表率,帶動全黨全社會自覺尊崇制度、嚴格執行制度、堅決維護制度。只有各級領導幹部這個「關鍵少數」以實際行動帶頭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才能營造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
要將法治觀念和制度意識強不強作為衡量幹部德才的重要標准,推動各級領導幹部從內心深處信仰法治、認同法治,尊崇制度、執行制度、維護制度,樹立制度的權威,把制度運行好、執行好,將制度優勢轉化成治理效能,最終實現建設現代化強國的目標。
9. 為以後立歸立法提供依據是什麼意思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是為了規范立法活動,健全國家立法制度,提高立法質量,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發揮立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保障和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根據憲法,制定的法律。
國家立法的依據是:
中國憲法以及其他有關法律盡管對立法許可權的劃分、立法程序、法律解釋等問題作了原則規定。但由於憲法對立法許可權的劃分不夠具體、不夠明確,導致有些法規、規章與法律相抵觸或者法規、規章之間相互矛盾、沖突;有些法規、規章的質量不高,存在著起草和制定過程中片面強化、擴大部門的權力,為本部門、本系統帶來不應當有的審批權、發證權、收費權、處罰權;有的還超越職權,擅自解釋法律、法規,或者各搞各的規章。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損害國家法制的統一和尊嚴,也嚴重地影響了正確執法。
為了提高立法質量,維護國家法制統一,制定一部《立法法》,對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規章的制定做出統一的規定是非常必要的。
10. 推進什麼是提高立法質量的根本途徑
民主立抄法是科學立法的基礎和前提 是提高立法質量的根本途徑
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的前提。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必須堅持立法先行,發揮立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抓住提高立法質量這個關鍵。這一重要論述在我省幹部群眾中引起強烈反響。連日來,大家認真學習全會精神,紛紛表示,深入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增強地方立法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為依法治省提供有力的法制保障。
「依法治國,實質上是依良法治國。而良法的制定,就離不開科學立法和民主立法。」省人大常委會法工委主任馮志廣認為,科學立法的根本要求是要立足全局和戰略高度,充分尊重和全面體現客觀規律,使制定出來的法公平合理、切實可行。地方立法必須依據省情民意確定立法項目、設定法規內容、建立立法制度機制、深化立法後評估和法規清理等各個方面的工作。民主立法是科學立法的基礎和前提,是提高立法質量的根本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