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哪個版本的好
⑴ 想買本,《道德經》看看 ,版本太多了,買哪本好點呢 喜歡道德經的可以推薦下 、
一本是王蒙寫的《老子的幫助》。王蒙參考了現代一些國學大師的譯注,加上自己的理解,對《道德經》進行了現代的翻譯,並進行了解讀。全部81章都有。網路文庫有全文。
另一本是南懷瑾寫的《老子他說》,南懷瑾是一位國學大師,對國學經典的翻譯寫解讀都非常好。《老子他說》只有前面二十多章。還有《老子他說》(續集)這本我沒看過,好象也沒有全。
這些網路文庫都有全文的,均可免費閱讀。
購買的話,可以從卓越買,我從上面買的,比當當便宜。
⑵ 哪個版本的英文版道德經比較好,哪裡有賣呢
林語堂翻譯過道德經
他是國學大家 而且整本書裡面就是道德經的翻譯以及一些莊子回的故事節選
我覺得答這個版本比較好,內容深刻簡練,最主要是作者很強
不過我只看過中文翻譯版的
英文版就不清楚了,只知道是蘭登書屋出版的,不清楚有沒有的賣。。。
另外書店裡 我見過有paul white的版本
這個人貌似翻譯過很多國學方面的東西
他是以外國人的視角來翻譯的
應該還可以
不過在書店翻過幾本翻譯道德經的書
都不清楚那些書表達了什麼。。。。
或許是本身水平不行吧 ╮(╯▽╰)╭
⑶ 《道德經》最權威版本是哪個出版社的
對於出版社來說中華書局出版的是當之無愧的好,但其實首先看《道德經》我們需要關注出土的版本。《道德經》在流傳過程中,形成了很多版本。我們今天所能見到的最早的《道德經》版本,是在湖北荊門郭店楚墓中出土的戰國竹簡本。其次則是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西漢帛書本。在歷史上流傳最廣的《道德經》版本則是漢代河上公本和曹魏王弼本。 據統計,清代之前,《道德經》版本有103種之多。古書在上千年的傳抄、刻印過程中難免出現錯誤,因此,在不斷地出現校訂本,迄今為止,校訂本共三千多種。目前,學術界較為重視的版本,是王弼的版本,和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兩個抄本,稱為帛書甲本、乙本。帛書道德經,早王弼本400餘年,近些年許多學者推崇帛書,但甲本缺字1400,乙本缺字600。 千百年來,為《道德經》作註疏者不計其數。元代正一天師張與材曾說:「《道德經》八十一章,注本三千餘家。」據學者調查,流傳至今的《道德經》注本約有一千餘種。 現在的 通行本有:中華書局《老子注譯及評價》陳鼓應 著 饒尚寬 譯注 《老子——中華經典藏書》朱謙之 撰 《老子校釋——新編諸子集成》 蘭喜並 著 《老子解讀》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劉笑敢 著 《老子古今(上、下)》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李爾重 著 《老子》研究新編 西漢河上公的《老子章句》魏 王弼的《老子注》明清之際王夫之的《老子衍》 若要准點的 有文物出版社的《郭店楚墓竹簡.老子.甲本》。希望能幫到你,望採納
⑷ 道德經 那個版本好
古今註解《道德經》的專家學者多如牛毛,但真正的頂級權威只有五個,分別是:
第五位:傅佩榮
傅佩榮是當代知名的國學大師,著作頗豐,影響廣泛,非常活躍。他最好的作品當屬哲學普及性著作《哲學與人生》,同時,傅佩榮也廣泛註解了各種傳統經典,如《論語》《孟子》《莊子》《道德經》等,但他的註解常識性普及的價值更高,專業水準尚有欠缺。他對《道德經》的註解著作比較多,也比較雜,顯示出其名利心比較重,同時,他的《道德經》注本漏洞頗多,經不起深入推敲,但他對《道德經》文本的完善有一定貢獻,而這個貢獻很大程度上是站在陳鼓應的肩膀上完成的,因為其所校正之《道德經》文本和陳鼓應的相似度極高。
第四位:陳鼓應
如果說當代哪個人的《道德經》注本流傳最廣,非陳鼓應的《老子今注今譯》莫屬。陳鼓應和傅佩榮一樣,都是中國台灣省學者,但與傅佩榮不同的是,陳鼓應相當低調、謙和,具有典型的學者風范。陳鼓應在註解《道德經》方面最大的貢獻是其對版本的論證和推敲,是他對流行本《道德經》進行了初步的定型。同時,陳鼓應對《道德經》的註解也超越了王弼等前人,更趨向於成熟。但也只能是趨向而已,因為他的註解和傅佩榮一樣,漏洞很多,經不起深入推敲,帶有明顯的以儒釋道的痕跡,從而偏離老子《道德經》的本真頗遠。同時可惜的是,後來他又根據帛書本和竹簡本,對《老子今注今譯》進行了修正,這個修正有點畫蛇添足,因為並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帛書本和竹簡本比流行本更接近老子《道德經》的原本。
第三位:河上公
歷史上第一個大面積流傳的《道德經》注本是河上公的《老子真經注》,又名《河上公章句》,也就是說,河上公稱得上是《道德經》千古流傳的第一功臣。雖然《河上公章句》更多的走向了方仙道方向,離老子《道德經》的本來面目有點遠,但並不能遮擋他對《道德經》傳播的巨大貢獻。
第二位:王弼
王弼是《道德經》傳承史上的第一個里程碑式人物,經他校正過的《道德經》文本是史上流傳最廣的文本,也就是今天所謂的「流行本」。王弼本基本上等於中國人心目中的《道德經》,也就是說,是王弼讓《道德經》以合理而正宗的面貌流傳了下來,這個貢獻無人可及。但王弼對《道德經》的註解卻乏善可陳,也許是因為他註解《道德經》時年紀尚小的緣故吧,但王弼的註解對後人提供了很多啟發,這個貢獻同樣很大。
第一位:與無尤
把與無尤排在第一位,也許會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但如果你看過《與無尤對位譯解道德經》,就一點都不奇怪了。與無尤是大陸的獨立學者,其對《道德經》版本的完善與註解達到了一個前無古人的高度,可以說與無尤是史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道德經》文化的集大成者,也是《道德經》傳承史上繼王弼之後的第二個里程碑。有史以來,與無尤是第一個把《道德經》的內核清清楚楚的挖掘出來的人,是第一個把《道德經》的思想無死角的邏輯清晰的挖掘出來的人。《與無尤對位譯解道德經》邏輯之清晰,思想之完整之精準之深刻,可以用「震撼」來形容。在眾多的《道德經》注家裡,與無尤是唯一一個徹底領悟了《道德經》本真的人,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與無尤對於前面四位的優勢是肉眼可見的,甚至是碾壓式的,故而無需多做解釋。
⑸ 你認為《孫子兵法》和《道德經》最好的版本是什麼
《道德經》通行本即可,也就是河上公版本和王弼版本,其次是傅奕版本,再次是帛書版版本、這個版本有權一部分殘缺不全,最後一個是竹簡版本、殘缺的最嚴重,如果要是研究各個版本的差異推薦看《老子古今》,有各種版本原文對照,是作家劉笑敢走訪調研10年的成果。如果要研究《道德經》的思想建議看《零基礎讀道德經》,這個是以王弼版本為底稿,揭示老子《道德經》始於真知灼見止於至善知行合一的博弈思維體系。按照這個思維體系明了為什麼要做一個上進的好人,多為社會做貢獻!
⑹ 道德經哪個版本最好
本人認為郭店楚簡《老子》【甲本】最好。老子寫得多,後人加的少,適合悟道修行。了解深層含義。注為本人寫僅供參考。
郭店楚簡《老子》全文對照通行本《道德經》
【甲本】
(甲一)
絕智棄辯,民利百倍。絕巧棄利,盜賊亡有。絕偽棄詐,民復孝慈。
三言以為辨不足,或命之,或呼屬。視素保朴,少私寡慾。
(對應通行本第十九章)註:不受世間小聰明所障礙,人們可得大利。不以工巧貨利為貴,心賊難起。不欺偽,行直心,民行孝知本。這三條不足以說明,應依本命本心,或曉得根本歸處,歸元守一,無欲無求。(真正的智慧自生,一切自然明白)。
(甲二)
江海所以為百穀王,以其能為百穀下,是以能為百穀王。
聖人之在民前也,以身後之。其在民上也,以言下之。
其在民上也,民弗厚也;其在民前也,民弗害也。天下樂進而弗厭。
以其不爭也,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對應通行本第六十六章)註:江海之所以為百川之王,因它處於百川下,所以能成為百川王。聖人被眾人推到身前,是因其把自身利益放在眾人之後。聖人被眾人尊重,是因其言行尊敬重視眾人。因此,聖人雖在上位,人民不覺得有負擔,雖然被推到身前,人民不覺得受損害。所以天下人樂於擁戴他而不厭棄。因為聖心無私、與人無爭,故無人能跟他爭。
(甲三)
罪莫厚乎甚欲,咎莫險乎欲得,禍莫大乎不知足。知足之為足,此恆足矣。
(對應通行本第四十六章)註:罪孽沒有比縱私慾更嚴重,錯誤沒有比有所得危險,一切禍患沒有比不知足還大。要知道本來就具足,才是真正永恆的圓滿無缺。
(甲四)
以道佐人主者,不欲以兵強於天下。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強。
果而弗伐,果而弗驕,果而弗矜,是謂果而不強。其事好長。
(對應通行本第三十章)註:行道的人,不用武力強迫他人。善果成時瓜熟蒂落,不宜用強。善果成時,不自驕、不自傲、不自執,此果非強取而得(覺者自覺、悟者自悟、證者自得、行道自利。度一切人得道,而覺海無增減。無所得、無所度)。這才是長遠的好事。
(甲五)
古之善為士者,必微溺玄達,深不可識,是以為之容。
豫乎若冬涉川,猶乎其若畏四鄰,儼乎其若客。渙乎其若釋,屯乎其若朴,沌乎其若濁。
孰能濁以靜者,將徐清。孰能安以動者,將徐生。保此道者不欲尚盈。
(對應通行本第十五章)註:古時善修道的人,定不弱於玄妙通達,深邃的難描述,勉強形容為:謹慎(怕惡造因)如冬天踏著薄冰(過河)一樣;畏懼(惡果成熟)不讓邪魔有機可乘;尊重規律(順從因果)知身為過客。(順道而行)就像冰雪消融於水,就像本源一樣淳樸,就像濁水一樣(無分別心,融而為一)。誰又能夠將渾濁的世間煩惱靜定,(他)將智慧澄明;誰又能安於無住,為而無為,動而未動,(他)將生而無生。得此道的人沒有辦法言說。
(甲六)
為之者敗之,執之者遠之。是以聖人亡為故亡敗,亡執故亡失。
臨事之紀,慎冬如始,此亡敗事矣。
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教不教,復眾之所過。
是故聖人能輔萬物之自然,而弗能為。
(對應通行本六十四章)註:有所為、則所為必敗,有所執、則所執必失(一切皆不可得)。因此聖人善行而不執著,無得故無失。(聖人)面對事物時,不忘初心,始終如一,不會失敗的。聖人不為眾生欲牽引,心不滯與外物,行不言之教,從眾人過錯中吸取教訓並替其分擔。因此聖人能教化萬物如萬物自然如是,而實無所為。
(甲七)
道恆亡為也,侯王能守之,而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將鎮之以亡名之朴。
夫亦將知足,知以靜,萬物將自定。
(對應通行本第三十七章)註:道本來就無所得,覺悟的人如果能堅守道,則萬事萬物能自化。事物幻化而欲迷失本心,將觀其本質歸於本真。曉得心本具足,知足則亂求之心歇以靜,如幻萬物自然安定。
(甲八)
為亡為,事亡事,味亡味。
大小之,多惕(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亡難。
(對應通行本第六十三章)註:善為而無為,善事而無事,五蘊浮雲空過。(聖人)將成大事從小處做起,將成難事從易處做起,對待簡單的像對待難的一樣不敷衍,謹慎行事,因此沒有難事。
(甲九)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也,惡已;皆知善,此其不善已。
有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
音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隨也。
是以聖人居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也,為而弗恃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也,是以弗去也。
(對應通行本第二章)註:天下都迷戀的事物,是惡的根源。都偏愛於好的,是不好的根源。有無相生,難易相對生成,長短相比而顯現,高下相依而存,音聲波動相互應和,時間前後相隨。因此聖人皆以無為法而行,行不言之教。萬物無時無刻不在演繹道卻像還沒有開始,所為甚大而無所著,成就一切而不佔有(無所得)。因不佔有(無所得),也就沒有失去。
(甲十)
道恆亡名,朴雖微,天地弗敢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
天地相合也,以逾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安。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也,猶小谷之與江海。
(對應通行本第三十二章)道不著於名相,本源雖無限小(如自由的能量無內外,無大小、無先後),卻沒有任何事物能將其束縛、降服。有人如果能守道,則能化萬物,天地融合,天降智慧甘露,眾生沒人命令卻安守本分。萬物從生就有名相,名相雖然有,但本體平等清凈無二,知其本體無生滅就不會真的死亡。就像道顯現於天下,如百川(顯相)於江海(水體隱相)(而百川有生滅而水體不生滅)。
(甲十一)
有(狀)混成,先天地生。
敚穆(寂寥)獨立不改,可以為天下母。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強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
國中有四大安,王居一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對應通行本第二十五章)註:有東西混然一體,先宇宙萬物而生,寂寥獨立地(運轉)而不改,為天下萬物之母。不知道它叫什麼(世間名相不能描述),起個名字叫道(道字拆開二差別歸一+自修行),我勉強(就像給生盲的人用觸覺描述陽光的色彩一樣)叫(它)做無邊大,叫(它)無限久遠,叫(它)最終歸處。宇宙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覺者大。四大中覺者占其一,覺者從心地悟道,地(一切束縛狀態)取法於天(一切半自由態)、天(一切半自由態)取法於道(一切自由態)、道(一切自由態)本如是。
(甲十二)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與?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對應通行本第五章)註:宇宙萬物,就像風中兩端開口的袋子嗎?虛無而又自成時空障,不停輪轉就像有生命一樣。
(甲十三)
至虛,恆也。守中,篤也。萬物旁作,居以須復也。
天道員員,各復其根。
(對應通行本第十六章)註:不著空有,至恆常道,守中道(不執兩端分別),則篤定。宇宙萬物周而復始地空運作。天道昭昭,小歸於業果,終究歸於大道。
(甲十四)
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謀也。
其脆也,易判也,其幾也,易散也。
為之於其亡有也,治之於其未亂。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作(於虆土。百仞之高始於)足下。
(對應通行本第六十四章)註:事物,在穩定狀態好掌握,在還未萌芽時容易引導。在脆弱時易判滅,在微弱時易散。在未發生時做准備,在沒有混亂時治理。多人合抱的大樹,從很小的種子生長成。九層高台,也是由一粒粒塵埃累積而成。登上千米的高山,從一小步開始。
(甲十五)
知之者弗言,言之者弗知。
閉其兌,塞其門,和其光,同其塵,其解其紛,是謂玄同。
故不可得而親,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亦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對應通行本第五十六章)註:曉得的人不經常說,整天說的人不曉得。堵住眼耳鼻舌身心,和光同塵,放下紛亂的煩惱,頓入平等玄覺。親近也不可得,疏遠也不可得;利益也不可得,違害也不可得;尊重也不可得,輕視也不得。(這才是)最為難能可貴的。
(甲十六)
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亡事取天下。
吾何以知其然也?
夫天多忌諱,而民彌叛,民多利器,而邦滋昏。人多智而奇物滋起。法物滋彰,盜賊多有。
是以聖人之言曰:我亡事而民自富,我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欲不欲而民自朴。
(對應通行本第五十七章)註:以規范治理國家,以無規律用兵,以無為治理天下治。我怎麼知道呢?天下禁忌越多,而人民越叛亂的越厲害;人民先進的器具越多,國家就越容易混亂;人民的巧智越多,而奇怪事物就越興盛;法令越是詳明,盜賊就越多有。因此聖人說,我無所作而人民自覺富足,我無所為而人民自覺開化,我好清靜而人民自己走上正道,我缺少慾望則民風自然純補。
(甲十七)
含德之厚者,比於赤子。
蠆蟲蛇弗蟄,攫鳥猛獸弗扣。
骨弱筋柔而捉固,未知牝牡之合然怒,精之至也。終日呼而不憂,和之至也。
和曰常,知和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是謂不道。
(對應通行本第五十五章)註:德行深厚的人,像剛出生的嬰兒,毒蟲毒蛇不蜇它,猛禽凶獸也不搏擊它。緊固柔弱而拳頭緊握,不知男女交合小陰莖自動勃起,是生機和精氣充沛,整天哭嚎也不沙啞,是元氣柔和之至的緣故。
融和就是常,知道融和就叫明智。(消融差別)利益慧命是真吉祥(執著於壽命、分別取相是假吉祥);(心和柔軟、廣大無住是真強大,)心若使氣、著形著相是假剛強;事物發展到假剛強、假壯大則難以進取,背道而亡。
(甲十八)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
甚愛必大費,厚藏必多失。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對應通行本第四十四章)註:名相與本體哪個更應親近?本命與外物哪個更重要?被物所累與自由自在哪個更有害?所有愛染深重終將別離,所有聚斂寶藏終將散失。因此知道本來具足才不會自取其辱,曉得歸處、不滯外物,才能長久地安其心於無所住。
(甲十九)
反也者,道動也;弱也者,道之用也。
天下之物生於有,生於無。
(對應通行本第四十章)註:物極必反是道在運行;柔弱有生機的逐漸強大,是道在起作用。
宇宙萬物生緣於有,有(有緣於愛取,愛取緣於受,受緣於觸,觸緣於六入,六入緣於名色,名色緣於識,識緣於行,行緣於無明)生於無明。
(甲二十)
持而盈之,而不若已。
湍而群之,不可長保也。
金玉盈室,莫能守也。貴福驕,自遺咎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對應通行本第九章)註:裝的過滿而溢出,不如適可而止。匯聚成一群,必不能長期保持。滿屋子的金玉,必不能長久守護,富貴而驕傲,自己引來禍患。功德圓滿而不執著,才是天道。
(乙五)
上士聞道,勤能行於其中。
中士聞道,若聞若亡。
下士聞道,大笑之。弗大笑,不足以為道矣。
是以建言有之:明道如昧,夷道若纇,進道若退。
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廣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質貞如愉。
大方亡隅,大器曼成。大音希聲,大象亡形,道隱無明。
(對應通行本第四十一章)註:大根利器的人修道,一聽就信、能勤勉於行道中。中根利器的人修道,好像聽見又好像沒聽到(多聞不信記得少,修行更少)。小根聽人說道,大笑而去,這些人不笑話,你說的就是不是道了(因為他們只對外道感興趣)。
因此說,光明大道就像昏暗的,平坦的大道像充滿坎坷,精進修行就像在倒退,最高的功德像空谷一樣低下空無,極度的白像受到玷污。廣大圓滿的德行像是不足的,剛健的德行像懈怠的,本質純真像是有暇癖的。真正的大方廣是沒有邊畔的,真正的大器成就較晚。真正的大音我們聽不到,真正的大形相是無形相的,真正的道沒有名字的。
⑺ 有沒有好的版本的道德經推薦
老子的道德經,個人認為比較好的版本是帛書老子,分甲乙本,但是此回版本有缺失。但並不妨答礙閱讀,有缺失的可以參考現在的流傳的版本,加以對照,意思就可以明白了。但是學習道德經之前,要知道道德經是老子寫給尹喜的。尹喜在遇到老子之前就是個抱道之士,得到道德經後辭官隱居,才最終參悟了道德經。所以要學習道德經之前,最好對傳統文化有了解,比如儒家思想的了解。對道有一個清晰的概念,這個學習道德經才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以上這些希望對你有幫助。
⑻ 道德經那個版本的書好一點
《道德經》最好的版本是從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挖出來的帛書《道德經》最好,分甲本和乙本,是最接近老子原作的版本,沒有經過後人的修改和補充,最能代表老子的思想,最能反映老子的原貌。所以是最好的版本。
⑼ 《道德經》哪個版本的注釋最好
《道德經》河上公版本或者王弼版本,這兩種版本的原文完整度高,邏輯思維體系最嚴謹;也是市場流通最廣的版本。
《道德經》的總字數因為版本不同而有所差異:馬王堆帛書,甲本為5344字,乙本為5342字(外加重文124字);今本,河上公《道德經章句》為5201字(外加重文94字),王弼《老子道德經注》為5162字(外加重文106字),傅奕《道德經古本》為5450字(外加重文106字)。
主題思想
《道德經》主題思想為「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是《道德經》中老子思想的精華。「道」作為《道德經》中最抽象的概念范疇,是天地萬物生成的動力源。「德」是「道」在倫常領域的發展與表現。「道」與「法」在規則、常理層面有相通點,但不同於西方自然法。「法」應效法自然之道,在辨證的反向轉化之中發揮其作用。
哲學上,「道」是天地萬物之始之母,陰陽對立與統一是萬物的本質體現,物極必反是萬物演化的規律。倫理上,老子之道主張純朴、無私、清靜、謙讓、貴柔、守弱、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性。政治上,老子主張對內無為而治,不生事擾民,對外和平共處,反對戰爭與暴力。
⑽ 市面上很多版本道德經那個最好更能理解深有體會記住明白
你能看懂易經,就能看懂一切,道德經並不難懂,只需要買一本原始版本,對照白話文翻譯,自己就能看明白。易經裡面就是一加一等於二,就這么簡單,易經是基礎,道德經是理論,易經是實踐驗證,道德經是理想目的。周文王周武王寫的易經,就是自己的成功歷程,並不是算命預測占筮醫學易學,只是易經的理論更接近天規天道,所以根據易經原理,萬事萬物都可以找到依據,順理成章,有根有據。道德經是老子所作,把易經理論提純升華,上升到哲學高度。普通人學習道德經,有一定難道,不如學習易經更實用。道的解釋比較籠統,無生有,有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明白這五層關系,就能看懂道德經。易經解釋的更詳細,更明確,一共六十四種分類,每種分類都有具體的史實作為參考對照。比如乾卦代表成功強者正面直觀,坤卦代表失敗弱者反面隱晦。屯卦代表初始創建開始,蒙卦代表啟蒙立志樹人。需卦是需求供給取捨,訟卦是道德規范矛盾糾紛法制訴訟。師卦是戰爭武力直接對抗,比卦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知己知彼百戰百勝,認清形式合理定位,因勢利導,正確處理。易經其餘的卦象,都是世間萬物的發展規律,以及人類萬年千年的智慧結晶,成果匯總。有六十四種互相作用,互相影響,環環相扣,完整規范的人類行為總結,更加清楚明白,比道德經更加直觀接地氣。學習道德經必須有哲學基礎,思維方式超越三維維度,進入四維思維境界,才可以完全看懂。道德經說道可道,非常道,言可言非常言。道可道,是一維思維,直觀可見。非常道是反面對照,二維思維方式,相對論產生的根源。言可言,是矛盾結合體,融匯貫通,理論升華,讓人看到事物的本質,完整全面認識事物全貌,相當於立體三維,代表人類思想進步提高,所以是三維思維。非常言,就是超越三維思維,進入四維境界。道可道,代表人類可以學習自然,擁有智慧,道是自然規律,是世界萬物的表象。人類把看到感知的一切,形容出來,命名歸類。非常道,是人類智慧進一步提升,發現事物存在兩面性,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表明顯示的不是全部,事物的本質還存在隱藏屬性,人類不能只看錶明不看實質,這就是陰陽理論。言可言,人類知道了表明與實質的區別,更加深入直接的了解事物本質,於是找到事物發展的規律,進一步了解了宇宙天地也存在運行規律,萬事萬物都存在發展軌跡,於是把自己的認識提高,把智慧升華到哲學高度。非常言,就是形而上與形而下的區別,三維立體是人類可以通過正常感知理解的自然現象,而預知未來,推測明天,提前做好准備,永遠處於不敗之地,才是人類共同目標。想掌握命運,獲得永生,就必須擁有四維思維的能力,把世界萬物的總規律,加上時間因素,提前預測結果,最終找到永生的方法,於是人類真的變成神,成了外星人,任意穿越,永遠不死。老子的理論只是一種大膽設想,並沒有任何人類可以實現,易經卻是周文王周武王的成功經驗,已經證實,毫無疑問。人類的歷史一直都在重復,從殷商戰勝夏傑,周朝推翻殷商開始,人類一直在不斷進步,但是始終都無法實現老子的夢想,讓世界統一,然後人類共同探索未來,找到穿越永生的方法。說起來都這樣復雜,學懂學透就更難了,所以學道德經不如學易經,想征服世界,統一人類思想就學道德經,想獲得成功,治國理家,事業有成,獲得財富權利就學易經。道德經是無人實現的人類共同目標,易經是大事小情,上到建立國家,下到油鹽醬醋衣食住行,各種人類與自然,與社會,與他人,與自然斗爭相處,共存共榮的方式方法。不是貶低道德經,抬高易經,而是就事論事,針對道德經和易經而言,道德經太過籠統,正常人無法實踐驗證,易經卻是中國相傳的「無字天書」,裡麵包涵一切,皇帝大臣,經商求官,醫療戰爭,做人立志,求學傳道無所不包。如果不明白自己想學什麼,勉強專研道德經,也許會有一天學有所成,不過我更建議大家學習易經,可以直接得到好處,先學會生存基本功,當了領導經理,成為翹楚首領,當了總理總統,然後再學道德經也不晚。笨人戲言,無關他人觀點理論,純屬個人瞎說,請勿對號入座,不喜勿噴,謝謝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