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立法社會風險

立法社會風險

發布時間: 2022-05-09 03:06:01

㈠ 如何完善立法體制

(一)發揮人大在立法中的主導作用
立法是憲法賦予人大及其常委會的一項重要職權。在黨的領導下,發揮人大及其常委會在立法中的主導作用,是新形勢下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加強和改進立法工作的應有之義。立法是一項綜合性很強的工作,人大的主導作用應當體現在法律法規的立項、起草、審議、修改、表決等各個環節。《決定》要求,健全有立法權的人大主導立法工作的體制機制,發揮人大及其常委會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導作用。一是,通過每屆任期的立法規劃、年度立法計劃,加強對立法工作的統籌安排。人大常委會在編制立法規劃和立法工作計劃時,應當圍繞黨和國家工作大局,著力通過立法推動落實黨中央的重大決策部署,加強涉及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要領域立法,廣泛徵求意見,科學論證評估,對各方面提出的立法需求進行通盤考慮、總體設計,增強立法的針對性、及時性和系統性。全國人大常委會有關工作機構應當積極督促、推動有關方面落實立法規劃和年度立法工作計劃。二是,加強和改進法律起草機制。《決定》指出,對涉及綜合性、全局性、基礎性等重要法律草案的起草,由全國人大相關專門委員會、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組織有關部門參與起草,並建立相應的機制。探索和逐步形成立法機關主導,有關部門參加,專家學者、企事業單位、人大代表和人民群眾共同參與起草法律法規草案的工作機制,有利於使各方面的意見和關切得到充分表達,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廣泛凝聚社會共識,防止部門利益,也有利於加快立法進度、提高立法質量。同時,由有關部門起草的法律草案,全國人大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常委會工作機構可以提前參與法律草案的起草工作。對專業性較強的法律,還可以探索委託有關專業單位研究提出方案。三是,努力建設一支適應新形勢新要求的立法工作隊伍。《決定》對建設高素質法治專門隊伍,包括立法工作隊伍建設提出了要求。立法是一項政治性、實踐性、專業性都很強的工作,高素質的立法工作隊伍是黨領導人民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重要力量。面臨新形勢新任務新挑戰,要從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戰略高度,切實增強緊迫感和責任感,下大氣力在思想政治素質、業務工作能力、職業道德水準等方面加強立法工作隊伍建設,完善立法工作人才選拔任用、激勵保障等機制,積極推進幹部交流,為優秀立法工作人才脫穎而出創造有利制度環境。
《決定》提出,增加有法治實踐經驗的專職常委比例。這是加強人大及其常委會履職能力建設的重要組織舉措,也是進一步加強和改進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質量的客觀要求。《決定》還提出,依法建立健全專門委員會、工作委員會立法專家顧問制度。這也是加強立法隊伍建設、增強立法能力的重要措施,全國人大組織法對此作了專門規定,第六屆、第七屆和第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曾任命了若干專門委員會的顧問,對專門委員會更好地履行職責發揮了重要作用。發揮人大在立法中的作用,還要增加代表大會審議法律案的次數,充分發揮人民代表大會的立法職能,要創新和完善各級人大代表參與立法工作的機制,充分發揮人大代表在立法中的作用。
(二)加強和改進政府立法制度建設
一是,完善行政法規、規章制定程序,完善公民參與政府立法機制。行政法規、規章是保證法律正確實施的重要方面。我國立法法對制定行政法規和規章的許可權和程序作了原則性規定,國務院制定了行政法規制定程序條例和規章制定程序條例。要按照《決定》要求,不斷完善有關程序。要完善公眾參與政府立法的制度和機制,增強政府立法的公開性、透明性,行政法規和規章草案一般要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並以適當方式反饋意見採納情況。加強政府法制機構在政府立法中的主導和協調作用,涉及重大意見分歧、達不成一致意見的,要及時報請本級人民政府決定。積極探索開展政府立法成本效益分析、社會風險評估、實施情況後評估工作。二是,建立由專門的法制機構組織起草法律法規的工作機制。《決定》提出,重要行政管理法律法規由政府法制機構組織起草。起草過程中,應當把握和處理好權力與權利、權力與責任的關系,既要注意賦予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的必要的權力和手段,又要明晰法定責任,防止部門爭權推責,加強對行政權力的規范、制約和監督,促使行政機關依照法定的許可權和程序正確行使權力,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不受非法侵害。
(三)明確立法權力邊界,從體制機制和工作程序上防止部門利益和地方保護主義法律化
為了防止立法工作中存在的部門利益法制化、地方保護法律化的問題,《決定》提出要明確立法權力邊界。法律法規以及規章的起草制定,要嚴格依照立法法規定的立法原則和立法許可權進行,從國家整體利益出發,科學合理地規定國家機關的權力和責任。下一步,還要通過立法法的修改。進一步明確不同立法主體的立法許可權。國務院部門制定規章,沒有法律、行政法規依據,不得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義務,不得擴大本部門的權力、減少本部門的法定職責;還要完善授權立法制度,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授權決定應當明確授權的目的、事項、范圍、期限、被授權機關實施授權決定的方式和應當遵循的原則。
(四)完善立法協調溝通機制
立法涉及權利利益關系的調整,立法過程也是不同利益群體間的博弈過程,不同部門、行業、群體都會以不同方式參與和影響立法。因此,必須加強立法協調溝通,理順各部門、各工作環節之間的關系,及時解決立法中的重大分歧。在法律的立項、起草和審議的各環節,起草單位和立法機關要廣泛聽取並認真研究各方面的意見。對於立法中的重點難點問題和部門間分歧意見較大的重要立法事項,牽頭起草單位要在深人研究、充分論證的基礎上,加強與有關方面的協商溝通,共同研究解決,努力取得共識;必要時,由決策機關邀請有關專家或者委託社會機構對有關問題進行第三方評估,也可以對一些有重大分歧意見的問題,提出若干解決方案,充分聽取各方意見後及時作出決定,不能為部門之間的分歧所掣肘而久拖不決。
(五)加強法律解釋工作
《決定》要求,加強法律解釋工作,及時明確法律規定含義和適用法律依據。解釋法律是憲法賦予全國人大常委會的重要職權,也是加強和改進立法工作,保證法律有效實施的重要內容。制定、修改、解釋、廢止法律,是立法機關行使立法權的不同形式。法律解釋具有針對性強、反應及時、便於操作的特點,可以根據改革要求和法律實施的實際情況,及時對法律規定的含義和適用予以明確,保證重大改革依法有序進行。例如,2014年4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根據司法實踐中的情況和改革的需要,通過了關於刑法、刑事訴訟法有關規定的7個法律解釋,對有關法律適用問題予以明確。法律解釋出台後,各方面普遍給予好評,取得了良好的法律和社會效果。
(六)明確地方立法許可權和范圍
立法許可權劃分是立法體制的核心內容。對立法許可權進行劃分,明確立法權力邊界,目的是為了科學合理地確定立法事項的范圍及不同歸屬,明確各立法主體在立法體制中的地位及相互關系,以及各自製定的法律文件的效力等級。我國憲法、地方組織法和立法法規定,有關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具體包括:為執行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需要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實際情況作出具體規定的事項;屬於地方事務需要制定地方性法規的事項;國家專屬立法權之外的事項,在法律、行政法規尚未制定的情況下,可以先行制定地方性法規。同時,我國行政處罰法、行政許可法和行政強製法對地方立法的相關設定權也作了規定。近年來,一些地方提出賦予地方更大的立法權。對此,要總結經驗,認真研究。總的精神是,要進一步明確地方立法許可權,地方立法要確保中央方針政策和國家法律、行政法規在本地區的有效實施,加強對本地區事務的統籌協調,強化執行和執法監管職責,做好面向基層和群眾的服務管理,維護市場秩序和社會安定,促進本地區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
(七)依法賦予設區的市地方立法權
隨著各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城鎮化建設的推進,設區的市在城市建設、市容衛生、環境保護等方面普遍有制定地方性法規的客觀需求。近年來,一些全國人大代表多次提出議案、建議,要求增加具有地方立法權的較大的市的數量。一些設區的市向國務院提出申請,要求批准為較大的市,享有地方性法規制定權。實際情況是,目前我國除了立法法規定的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經濟特區所在地的市和國務院己經批準的較大的市以外,還有233個其他設區的市沒有地方立法權。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逐步增加有地方立法權的較大的市數量。《決定》進一步明確提出依法賦予設區的市地方立法權。這就要求遵循在中央的統一領導下,充分發揮地方主動性和積極性的原則,通過修改立法法賦予設區的市地方立法權。同時,這項工作政治性強,涉及面廣,需要積極穩妥推進。可以考慮在界定地方立法許可權和范圍、加強立法監督的前提下,有步驟地實施。具體步驟和時間可由省、自治區的人大常委會根據所轄設區的市的人口數量、地域面積、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及其立法工作機構能力等因素確定。

㈡ 如何防範與控製法律風險

楊文斌法律風險是一種可能造成經濟損失的商業風險,不是孤立的一種企業風險,,融通於各種企業風險中,公司的任何一種風險,最後都會帶來法律風險。由於法律風險會影響商業運作,管理法律風險就成為高層管理人員的職責。在通用電氣公司,傑克.韋爾奇(Jack Welch)把法律風險管理列入管理人員的業績考核中。這種做法被多數外國公司普遍接受,被看作是最佳管理做法。法律風險其來源,是多方面的;它可能是公司的經營決策、法務管理不當導致的,也可能是公司的財務管理、投資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等各類管理事項帶來的。因此, 對公司法律風險的控制,不僅僅是法務人員的職責,管理人員特別是高級管理人員必須帶頭管理這些風險。 1、完善公司法律風險管理體系 公司法律風險管理體系的完善,要求建立專門的管理機構,設計與實施專門的管理流程,配備專門的管理人員。公司在企業管理流程的設計上,應當有制度化的法務控制環節,包括:公司經營決策的法律風險評估、公司制度的合法性與風險預防評估、公司合同的審核與控制、法律糾紛的非訟與訴訟處理、損失的減少或追回。 對企業管理流程進行科學、有效的設計與重組,並把法務控製作為內部控制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建立專門的管理機構除了建立法律事務管理部門,還應建立總法律顧問制度。建立公司總法律顧問制是完善現代公司管理的需要,著眼事前防範、事中控制和事後補救,避免公司決策者獨斷專行,切實維護出資人和所出資企業的合法權益,最大限度地控制和減少決策風險,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企業「三總師」加總法律顧問參與公司的重大決策,民主決策、科學決策,進一步完善公司決策機制,建立健全公司投融資,重大擔保,重大項目投資的風險控制體系。 2、 提高中高級管理人員的法律風險防範意識 人,是公司的心臟。各級層面的公司員工,都會碰到各種類型的法律風險,也都有責任防範它發生。公司決策層、管理層,作為公司員工的核心構成,更有必要提高法律風險預防與控制意識,強化基礎經濟法律知識和相應專業法律知識的學習,重視法務人員的專業支持。某個管理體系的缺陷、某份合同的漏洞,可能會給公司帶來幾百萬、上千萬的財產損失。因此,有必要加強與各級員工的職務行為有關的法律風險預防與控制意識。公司法律風險的防範不僅需要有明確的法務控制環節,而且還需要有公司中高級管理人員法律風險意識的保障;特別在公司無明確的法務控制環節的情況下,就更加依賴於公司各級中高級管理人員的法律風險意識。實踐中,一些管理人員會對某件公司合同先作判斷,自己認為沒有法律風險的,就不再通過法務人員的評判;自己認為有法律風險的,會尋求法務人員的評判。結果,正是一些管理人員自己認為沒有法律風險的評判,出了法律風險,因為非專業的判斷與專業的判斷對事件分析的深度是不一樣的。公司中高級管理人員的法律風險意識,不僅指他對法律認知的程度,更主要的,是指他們尋求各專業部門特別是法務部門支持的自覺的管理意識)。因此,公司必須重視中高級管理人員法律風險意識的培養和提高,通過管理流程式控制制、員工全面培訓計劃來積極引導和培育各級員工的法律意識、管理意識。3、 完善法律風險管理制度 法律風險防範與控制應當完善事前防範、事中控制和事後補救等管理制度。1、事前防範首先應做好重大經營決策的法律風險評估,建立專業法務人員或法務總監參與公司的重大決策的風險防範制度;建立健全公司合同管理辦法,重大合同的簽訂應當從合同談判、資信調查,合同起草及審核都應當有專業法務人員的參與和審查。2、事中控制也是法律風險防範與控制的重要一環,對於重大的經營活動、商業談判、合同的履行都應當有法務的參與和把關,建立健全重大經營活動的全程法律監控制度。3、建立健全訴訟仲裁案件管理辦法是法律風險防範與控制事後補救的最後關口,處理得好就可以避免、減少或追回法律風險所帶來的損失。 4、法律風險防範與控制還應當建立公司知識產權管理制度。知識產權管理包括商標、專利、非專利技術、版權、商業技術秘密的管理。在知識經濟時代,一項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知識產權與一個企業生死悠關,因此,防範與控製法律風險絕不能忽視知識產權的管理。5、公司的法律風險,有比較多的部分是由於管理人員的疏忽、故意或者素質問題產生的,而一些法律風險也可能因為專業、敬業的員工得以避免。因此,公司必須重視注意從法律風險預防的角度,建立健全公司人力資源對人的法律風險管理,對公司中高級管理人員予以培訓、規范和考察,並對其管理行為的法律後果予以評價。4、 加強立法調整對公司影響的前瞻研究 立法調整會對公司賴以生存的經濟環境產生重大影響,甚至決定公司的命運。公司的經濟行為能夠正常獲取利潤的前提是經濟行為合法化。因此,是經濟法律(含法規、規章)給予了公司營業的空間,決定某個公司能否進入某個投資領域以及進入的程度。如果我們能夠對立法傾向作一定的跟蹤與研究,就會對公司投資、經營提供很好的參考作用。比如,國家對房地產管理法規的嚴格化以及房地產市場的宏觀調控,意味著好品牌、大公司才會有更好的發展機遇,但也對公司經營管理的要求也更高,如果經管理不規范,還是按原來的模式來經營管理,則會出現較大的法律風險。 5、 應當及時、優化、全面地處理法律糾紛 公司的任何經營行為,都會表現為相應的法律行為。公司的員工聘用、對外投資、產品銷售、材料采購等等,都會帶來法律後果。公司作為經濟組織,與自然人一樣,都是生活在法律編織出來的社會之中。公司的經營行為,在本質上表現為謀利行為,在形式上則通過法律行為而實現。公司在經營中,因此發生各種法律糾紛是難免的,有些是自己的原因,有些是別人的原因,有些則是不可抗力的因素。法務部門對於潛在的法律糾紛,公司應當評估其顯性化的可能以及將會對公司的影響,並作好方案准備,提前化解法律風險。對於已經產生的法律糾紛,公司應當評估其法律風險並決定採用非訟方法解決還是訴訟方法解決,是讓步解決還是不讓步解決。對法律糾紛解決方法的評估,應當結合糾紛的原因、己方過錯、他方過錯、風險大小、主動權、社會影響等多方面的因素來決定。法律糾紛的解決,必須得到法務專業人員的支持,制訂詳細的方案和步驟,准備有關的法律文件。法律糾紛解決不及時或者方法有誤,將會給公司擴大不必要的損失。因此,對法律糾紛的認識要全面,方案要優化,處理要及時。 法律風險並不可怕,它只是公司在生存時的一個不可或缺的舞伴。只要我們掌握了其中的基本規則,就能與法律風險共舞,就能預防、控制風險產生的損失,使法律風險可以被評估、被預防、被控制。對認識法律風險的提倡,也並不是要束縛員工、公司的手腳,而是促進員工、公司在可控的風險范圍內運作,增強公司的贏利能力和抗風險能力。

㈢ 風險對社會造成的負擔

現代社會的社會風險的承擔及社會保障

關鍵詞:社會風險|社會保障國家|社會保障權|法治國家

摘要:現代社會是風險社會~社會風險只能經由社會化途徑解決~國家經由立法、行政與司法體系對社會進行干預使現代國家逐漸成為社會保障國家。社會保障的發展產生了社會保障權等社會基本權~這些權利的實現需要經歷從憲法到法律的途徑~社會保障等給付行政應當適用法律保留原則~將社會保障國家逐漸地納入到法治國家的新藍圖。

一、從風險社會到社會保障國家

,一,現代社會是風險社會

所謂現代社會~指的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期以來~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的國家與市場相結合的市場經濟社會。所謂現代國家~是指在現代市場經濟社會中存在的國家形態。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薩繆爾森認為~在現代市場經濟中~市場和政府這兩個部分都是必不可缺的。沒有政府和沒有市場的經濟都是一個巴掌拍不響的經濟{1}。18世紀尤其是19世紀的工業革命創造了一個新的社會階層—工人階級。20世紀現代市場經濟的發展將工業文明推向新的發展階

1/35頁
段。在工業社會中~占社會絕大多數的人們依靠出租自己的勞動力而獲得其生活來源或工資~現代工業社會已非"財產權人的社會"。換言之~現代社會已非靠著運用財產~而是藉著工作權~要求良好工作條件的權利以及工作薪資構成之社會{2}。在現代市場經濟體制下~國民之經濟與社會生活可謂建立在兩個基本命題之上~亦即:所有人皆經由勞動而獲致所得,此等所得皆可滿足其個人及其家屬生活之所需{3}。現代社會結構的變化產生了新的風險~並促使很多風險形態由個人風險轉化為社會風險~導致現代社會成為風險社會。

風險並不是工業社會獨有的社會現象~在前工業社會時期也存在風險。安東尼〃吉登斯將前工業社會的風險分為三類:一是來自自然的威脅和危險,二是來自諸如掠奪性的軍隊、地方軍閥、土匪或強盜等人類暴力的威脅,三是來自失去宗教的恩魅或受到邪惡巫術影響的風險{4}。這些風險顯然是來自外部的風險~是傳統的或者自然的不便性和固定性所帶來的風險。

現代社會中的風險更主要的是製造出來的內部風險。"在發達的現代性中~財富的社會生產系統地伴隨著風險的社會生產"{5}。安東尼〃吉登斯曾一針見血地指出~現代社會中的風險是"人為製造的"。這就意味著這些風險並不是知識欠缺或主觀失誤的結果~也不是付出更多努力就可以克服或者糾正的問題~它是

㈣ 四川省科學依法治省綱要科學立法包括哪些

  1. 《綱要》在指導思想上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綱要》在基本原則上第一款要求「堅持黨的領導」、第三款要求「堅持以人為本」,這些是政治方面的要求;《綱要》基本原則第四款「堅持服務改革發展穩定大局」。

  2. 在立法前階段,要求「制定科學合理的立法規劃」,「完善向社會公開徵集立法項目制度」,「建立立法項目立項論證、立法成本效益分析、社會風險評估等機制。」在立法起草階段,要求「強化人大及其常委會在立法中的主導作用」,「建立社會各界參與立法的機制」,「建立多元化的地方性法規和政府規章起草工作機制」。在立法審議階段,要求「拓展人民有序參與立法途徑」,「規范地方性法規審議、表決和政府規章審議程序,提高審議質量」。在立法公布階段,要求「完善地方性法規和政府規章以省人大常委會公報、省人民政府公報、網路傳媒和傳統平面傳媒等多種形式向社會公布機制。嚴格執行地方性法規和政府規章、規范性文件備案審查規定,維護法制統一」。

  3. 在立法模式上,要同時兼顧實施性立法和創制性立法。在立法領域上,要緊緊「圍繞省委、省政府確定的發展戰略,加強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保障民生和發展社會事業、生態文明建設和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等重點領域立法」。在立法權重上要實現三大轉變,即「推進地方立法從側重經濟立法向經濟和社會立法並重轉變」,「從管理型立法向服務型立法轉變」,「從側重實體立法向實體、程序立法並重轉變」。

㈤ 如何理解社會保障與社會風險的關系

法律分析:社會保障與社會風險的關系:

1、社會保障是國家通過立法並依法採取強制手段對國民收入進行再分配,對暫時或永久失去勞動能力及因各種原因造成生活困難的社會成員提供基本生活保障,以保證勞動力再生產、社會安定、經濟有序進行的措施、制度和事業的總稱。

2、社會風險並不是工業社會獨有的社會現象。在前工業社會時期也存在風險。來自然的不便性和固定性所帶來的風險。現代社會中的風險更主要的是製造出來的內部風險。這就意味著這些風險並不是知識欠缺或主觀失誤的結果,也不是付出更多努力就可以克服或者糾正的問題,它是現代工業社會的結構性特。

3、社會保障制度按內容分為社會保險、社會救濟、社會福利和針對特殊人群的特殊保障。社會保險是國家以立法強制徵集社會保險稅(費),並形成社會保險基金,當勞動者及其親屬因勞動者年老、疾病、工傷、殘疾、生育、死亡、失業等風險引起經濟損失、收入中斷或減少時,以社會保險給付支付給受益人,保證其基本生活需求的社會保障制度。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 第一條 為了規范社會保險關系,維護公民參加社會保險和享受社會保險待遇的合法權益,使公民共享發展成果,促進社會和諧穩定,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㈥ 社會保險立法方式包括

中國社會保險立法現狀
中國當前面臨的又是一個社會風險持續擴張,失業率增長,收入分配差距擴大,人口老齡化的時代,迫切需要一個健全的社會保險制度,以化解社會風險,促進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社會保險制度是以立法形式建立的向社會成員提供物質幫助的重要制度,它對保障市場需求基本穩定、產業結構升級正常進行,社會資本安全增值具有重要意義。立法是實現社會保險制度規范化、制度化的根本保證。本文旨在考察中國社會保險立法現狀,分析其立法特點和不足,以期對社會保險立法的發展和完善有所裨益。
一、中國社會保險立法現狀
1.《憲法》、《勞動法》和《勞動保險條例》中基礎性、綜合性社會保險立法
(1)《憲法》
《憲法》是社會保險立法的總依據。該法第44條規定:「國家依照法律規定實行企業事業組織的職工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退休制度。退休人員的生活受到國家和社會的保障」。第45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喪失勞動能力的情況下,有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的權利。國家發展為公民享受這些權利所需要的社會保險、社會救濟和醫療衛生事業」。憲法的這些規定,是中國建立、健全社會保險制度的基本依據。
(2)《勞動保險條例》
1951年政務院(後稱國務院)頒布、1953年修正後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保險條例》是中國第一部綜合性社會保險法規。該條例規定了職工除失業外在生、老、病,死、傷、殘等各種風險下的保障收入標准,這在當時條件下,對保障勞動者的基本權益,調動廣大職工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但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難以適應中國社會保險事業發展的需要。
(3)《勞動法》
《勞動法》「社會保險和福利」一章明確了社會保險的基本目標:「國家發展社會保險事業,建立社會保險制度,設立社會保險基金,使勞動者在年老、疾病、工傷、失業、生育等情況下獲得幫助和補償」(第70條),規定了中國社會保險體制的新框架:1)建立多層次社會保險制度(即國家建立基本保險、用人單位建立補充保險、個人建立儲蓄性保險);2)優化社會保險基金籌集、使用制度;3)建立專門的社會保險基金經辦機構和監督機構。
2.社會保險各險種的立法
(1)養老保險
在城鎮,國務院20世紀90年代先後頒布的《關於城鎮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決定》、《關於深化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通知》、《關於建立統一的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的決定》指導著中國城鎮養老保險改革的實踐;原勞動部《關於建立企業補充養老保險制度的意見》鼓勵企業建立補充養老保險制度;在農村,民政部制定了《縣級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本方案(試行)》,並就農村養老保險改革的具體問題制定了一系列的操作規則,初步規范了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業務、財務、基金和檔案管理。
(2)醫療保險
1998年12月,國務院發布《關於建立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制度的決定》,在全國范圍內推行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制度改革。此外,勞動與社會保障部和有關部委還就醫療保險改革的具體問題制定了一系列的操作規則。
(3)失業保險
1999年1月國務院頒布《失業保險條例》,該條例是社會保險方面重要的單行法規之一。之後,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頒布實施了《失業保險金申領發放辦法》,使失業保險金的發放工作規范化。至此,中國初步建立起了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失業保險制度。
(4)工傷保險
在對《企業職工工傷保險試行辦法》調整和完善的基礎上,國務院於2003年4月27日頒布了《工傷保險條例》,並於2004年1月1日起施行。該條例的頒布和施行,標志著中國工傷保險立法長期滯後的狀況得到改善,勞動法律體系進一步完善和規范,勞動者的職業安全將得到有力保護。
(5)生育保險
1988年7月21日國務院頒發了《女職工勞動保護規定》,統一了機關、企業、事業單位的生育保險制度,《婦女權益保障法》也對婦女孕、產期保護作了相應規定。1994年,《勞動法》的出台,使中國生育保險法制建設上了一個新台階,同年,原勞動部頒布了《企業職工生育保險試行辦法》,規定生育保險的對象和范圍包括城鎮各類企業及其職工。
3.社會保險基金立法
目前,中國有關社會保險基金的專門立法主要有國務院頒布的《社會保險費征繳暫行條例》、《減持國有股籌集社會保障資金管理暫行辦法》、財政部單獨或會同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制定的《社會保險基金財務制度》、《社會保障基金財政專戶管理暫行辦法》、《社會保障基金財政專戶管理會計核算暫行辦法》、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發布的《社會保險基金監督舉報工作管理辦法》、《社會保險基金行政監督辦法》、《全國社會保障基金投資管理暫行辦法》,以及勞動與社會保障部、財政部、信息產業部、中國人民銀行、審計署、國家稅務總局、國家郵政局共同發布的《關於加強社會保障基金監督管理工作的通知》。
4.調整社會保險爭議的立法
社會保險爭議在理論研究和立法方面目前均尚未獨立,暫被列入勞動爭議范疇,因此,目前社會保險爭議的處理通過勞動爭議處理法律制度予以解決。
二、中國社會保險立法的特點
1.在立法形式上,以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及地方法規為主
目前,中國社會保險領域主要是由行政法規、部門規章以及地方法規來規范,這是由中國社會保險立法理論研究和實踐經驗積累不足所決定,此外,也由於中國幅員廣大,各地社會保險的實際情況存在很大差異,為充分照顧各個局部的利益和具體情況,充分發揮各地建立社會保險制度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中國社會保險立法走的是「中央試點指導、地方立法為主」的路子。
2.從立法內容看,社會保險立法與勞動法交叉、重合
勞動法是調整勞動關系的法律,而社會保障法的核心內容——社會保險法就是在勞動法發展到一定程度上產生的。因而長期以來,中國一直把城鎮職工的社會保險看做是勞動法這個部門法的構成部分之一,社會保險立法在中國還未成為獨立的法律部門。社會保險立法的適用范圍中涉及工資勞動者的部分,同時又是勞動法所包含的內容,二者對這部分內容的調整出現重合和交叉。
3.在立法思路上,依城鄉屬性對社會保險分別立法
由於中國二元經濟結構顯著,城鄉差別大,考慮到農村的社會保險制度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將不同於城鎮,建立與城鄉統一的社會養老保險法律制度的條件尚不成熟,中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設計,沒有照搬國外模式,也沒有套用中國城鎮的做法,而是試圖走一條符合中國農村特點、符合農民心理特點的道路。如在進行城市醫療保險改革的同時,中國政府也企圖通過重建合作醫療保險制度來解決農村醫療問題,具體說來是在農村地區,通過集體和個人集資籌集醫療經費,為農村居民提供醫療保健服務。
4.在立法技術上,按社會保險項目分類立法
1951年政務院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保險條例》中就按社會保險項目分別對養老、工傷、醫療、疾病、傷殘、遺屬、生育七個項目作了具體規定。這種做法充分地考慮了不同種類社會保險的區別和同類保險的共性,有利於在社會保險種類上更合理地確定繳費標准和相關待遇,使依據這種分類形成的各項社會保險制度具有科學性和合理性,摒棄了原有制度的封閉性和受益者的身份限制性,體現了新制度的社會性與平等性,為今後社會保險項目的單項立法奠定了基礎。
三、中國社會保險立法的不足
1.缺乏合理的立法理念和明確的價值取向
社會保險立法是以維護社會穩定與社會公正為立法理念,還是吸收發達國家長期協調發展的戰略觀,在中國社會保險立法中還未能真正清晰地體現出來。醫療保險制度應追求費用控制還是國民健康?在經濟和社會結構發生深刻變動的情況下,失業保險是單純的事後救助還是向擴大就業機會,改善就業結構、增強和改善勞動者能力素質與實施失業救助相結合的方向轉變?諸如此類的問題都需要在檢討中進行再選擇。
2.法律法規數量少、層次低,立法分散,難以形成體系
首先,養老、醫療、生育保險方面尚無專門法;其次,由於立法理論研究和實踐經驗積累不足,法制建設滯後,造成立法分散、不成體系,欠缺系統性、全面性、穩定性,更未建立較為完善的社會保險法體系。
3.缺乏綜合性社會保險基本法
由於缺乏一個全國性的、綜合性的制度安排來規范和調整社會保險,保險問題只能由一些地方性法規及文件加以規定,這就造成對企事業單位履行繳納保險費義務缺乏應有的強制約束力。綜合性社會保險基本法的缺失,使社會保險工作無法全面納入法制軌道,法律對社會保險體系的支持作用難以很好地發揮出來。
4.靈活就業人員的社會保險問題尚無統一的全面規定
隨著中國就業形式的多樣化,靈活就業群體涉及的行業和職業門類十分廣泛:一是企業下崗、離崗、失業人員,主要受雇於小規模私營企業和個體經營戶或從事臨時工、季節工等勞務活動或從事個體經營;二是知識階層和大學畢業生等城市新增經濟活動人口的部分人員,一般具有較高知識水平或特殊技能,多為自由職業者;三是進城務工的農民工,主要從事建築、裝修、安裝勞動,或保安、保潔、綠地管理、飲食攤點、家政服務及其他服務性行業。這些就業人員就業形式多樣,大多工作地點和時間不固定。現行社會保險制度主要是針對傳統正規就業方式設計的,而對上述靈活就業人員的社會保險關系如何建立、繳費基數如何確定等問題,尚無明確規定。
5.法律實施機制較弱
社會保險的實施機制包括籌資機制、支付機制、管理機制、投資運營機制、監督機制等。盡管有關的社會保險立法都對各自的實施機製做出了一定的規定,但是由於規定分散、協調性低、立法空白點多而缺乏法律效力。如因目前的立法未明確規定社會保險待遇不支付的法律責任以及社會保險經辦機構屬事業單位,致使投保人在社會保險待遇的權利缺損時難以通過行政復議或訴訟途徑予以補救;在基金的管理方面,當前實行的「財政專戶」的管理辦法只是一種過渡時期的措施,規范的管理體系尚未建立;在基金的投資運營上,考慮到當前社會保險財務賬戶上資金數額雖然大,但支付額也大,加上國內資本市場不完善、投資渠道少、實業投資風險大、運營監管手段落後、防範金融風險能力弱等,有關政策法規對社會保險基金投資運營渠道一直限定為專戶存儲和購買政府債券,這種限制性規定有其現實性和一定的合理性,但這畢竟是一種被動的防禦策略;在基金的監督上,還主要停留在監督社會保險費是否及時繳入財政專戶,以及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收到核撥的社保資金後,是否及時足額發放保險待遇。這些狀況的存在,使得社會保險基金收支運營缺乏有效的約束和監督。
總的來看,中國的社會保險制度設計思想並不落後,其現有的社會保險立法對保障勞動者的基本生活,保障勞動力再生產順利進行,促進中國社會、政治、經濟的進步、維護社會安定等方面,正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不可否認,社會保險法律制度建設畢竟是一項十分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與其他法律部門相比,社會保險立法還相對滯後,隨著國家經濟結構不斷調和經濟建設快速發展,現行的社會保險立法還在諸多缺陷,為了使中國的社會保險事業進一步健康發展,還需要進一步加快立法進程,完善社會保險法制。
文章來源:中顧法律網(免費法律咨詢,就上中顧法律網)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㈦ 社會保障學的主要研究內容有哪些+我們如何理解社會風險與社會保障的關

1、社會保障以國家或政府為主體,依據法律規定,通過國民收入再分配,
對公民在暫時或永久失去勞動能力以及由於各種原因生活發生困難時給予物質幫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是國家或政府為滿則公民的基本生活需要通過強制性的社會立法建立的社會制度。

2、社會救助

國家通過國民收入的再分配,對因自然災害或其他經濟原因、社會原因而
無法維持最低生活水平的社會成員給予救助,以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的制度。

3、社會保險

國家通過用人單位和勞動者本人對勞動者遇到生、老、病、死、傷殘、失
業等風險而進行的以維持基本生活為目的強制性的社會保障制度。

4、社會福利

國家和社會團體以改善生活為目的而向全體公民提供的一項社會保障措施。
社會福利是社會保障體系的最高層次。

5、社會優撫

國家以優待和撫恤為目的,對軍人及其家屬所實施的一種社會保障措施。

㈧ 如何建立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

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要「建立重大工程項目建設和重大政策制定的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建立健全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決策機制,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把各種不穩定因素化解在基層和萌芽狀態。」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有言:「健全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決策機制。」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又提出:「把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集體討論決定確定為重大行政決策法定程序,確保決策制度科學、程序正當、過程公開、責任明確。」這一系列表述,深刻地揭示了開展重大項目和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以下簡稱「穩評」)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近年來,陝西省各級黨委、高度重視重大項目和決策的穩評工作,為全省改革、發展、穩定的協調推進奠定了堅實基礎。

開展穩評工作的重大意義

對重大項目開展穩評,是以科學的方法和手段,對重大項目的風險概率、影響程度和風險等級進行評估,為黨委、決策提供重要的參考和依據,最大限度地預防和減少因決策不當而引發的矛盾和糾紛。這既是維穩關口的前移,也是重大項目順利實施及社會穩定的保證。

從實踐看,改革發展中出現的大多數矛盾,與改革決策的科學性、改革措施的協調性密切相關。從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看,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必須和社會的承受程度有機統一。這就要求,在調整政策和出台決策時,必須充分考慮社會的承受能力,妥善照顧各方面群眾的利益訴求;在實施重大項目時,必須認真進行科學論證,准確把握人民群眾長遠利益和現實利益的平衡點。而建立重大事項穩評機制,就是通過扎實細致的工作,妥善解決重大事項實施中的不穩定問題,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諧因素、減少不和諧因素,推進事項平穩實施。

事關民生的決策「牽一發而動全身」,一旦出現失誤,不僅會造成重大損失,而且會造成黨群關系緊張,危及社會穩定。當前,一些不符合群眾期待、不符合科學規律的「形象工程」、「政績工程」之所以會出籠,缺失穩評是一個重要原因。建立重大項目穩評機制,為各項決策設置「剛性門檻」,既有利於提高決策的科學性,減少決策失誤給社會穩定帶來的沖擊;也有利於推動領導幹部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堅持科學發展、民主決策、依法決策,堅持以人為本,從源頭上預防和減少社會矛盾的發生;還有利於強化對領導幹部決策權的監督,促使領導幹部更加謹慎、規范地用權。

當前,群體性事件尤其是重大群體性事件已成為影響社會穩定的突出問題,而其發生、發展的主要誘因,多與土地徵用、房屋拆遷、環境污染和改制過程中等違背群眾意願、損害群眾利益的決策和行為有關。推行穩評工作,就是提前對重大事項實施過程中有可能引發群體性事件的風險進行過濾,從而提前做好配套措施和優化方案,消除隱患。

總之,建立穩評機制,在重大政策出台前或重大工程項目審批前進行穩評,既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也有利於全面提升維穩工作,還有利於推動利益協調機制、訴求表達機制、矛盾調處機制、權益保障機制等的進一步健全和完善,值得大力推廣。

開展穩評工作的實踐探索

省工程咨詢中心是省發改委下屬單位。作為省內唯一一家綜合性工程咨詢,截至目前,該中心先後承擔國家及省內重大項目的穩評咨詢任務31項,涉及電力(發電、輸電)、鐵路和軌道交通、石化、煤礦、市政供熱等多個行業和領域。所完成的各項重大項目穩評結論均被各級,實現了良好的綜合效益。工作中,該中心嚴格按照中省有關文件要求,結合具體項目實際,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積累了如下經驗和體會:

一、基礎資料是前提。評估工作前期,收集《項目社會穩定風險分析報告》、《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等項目前期工作成果資料以及國家和地方性法規文件;審閱項目前期審批取得的城鄉規劃、國土資源、環境保護、文物保護、水土保持、地質災害等相關部門和當地出具的文件以及與本項目有關的相關規劃和標准規范等,以便全面了解項目前期的工作情況,為整個穩評工作的開展提供基礎材料。

二、公眾調查是基礎。評估過程中,通過走訪、座談、問卷調查等形式,充分聽取受項目影響的群眾和團體等的意見;通過召開座談會和徵求意見函等形式,徵求當地各級和組織的意見;通過現場張貼公示、網路公示和其他媒體公示等形式,廣泛收集社會特別是直接利益群體的意見和建議,從而真實地識別主要風險、潛在風險,為制定防範和化解措施提供重要情報。

三、專家評估是手段。評估過程中,通過聘請專家(包括相關部門職員)召開評估會,對項目從「合理性、合法性、可行性和可控性」等各方面進行評估,實現評估的全面性、廣泛性,有效保障評估不偏向、不走樣。

四、綜合評估是關鍵。從利益相關者的視角出發,運用風險因素對照法、層次分析法、風險概率-影響矩陣法、風險綜合評價法等方法,採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綜合性與技術性相結合的方式,分析風險發生的概率和影響程度,預測風險等級,制定和完善風險防範和化解措施,落實責任主體,確保評估結果客觀、公正。

五、協同推進是保障。以穩評工作為契機,形成項目申報部門、審批部門、維穩部門、地方及技術咨詢部門協同推進的工作局面,形成穩評工作合力,保障穩評工作和項目的順利推進。

建立健全穩評工作長效機制

開展好重大項目穩評工作,既需要觀念上的跟進,也需要建立健全長效工作機制,對此,筆者有以下幾點思考:

一、形成穩評工作合力。穩評工作針對的是「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穩定的因素」,因此,相關部門必須統一認識、形成合力,以避免穩評流於形式,或虛評過關現象的發生。

二、精準確定評估對象。重大事項的承辦部門在申報項目、起草政策、擬定改革方案時,應提前告知主管部門或決策,由其聘請和專家在研究階段就先期介入,通過實地調研,確定該事項是否需要穩評,從而避免「當評不評」和「無須評而評」兩種偏向的發生。

三、合理確定評估主體。由獨立的第三方專業開展評估,是穩評應遵循的基本原則。專業中立的身份和專業素養、業務能力,便於其與相關利益群體進行有效溝通,進而作出准確評估及風險化解方案。特別是重大項目的穩評,應由具有相當社會責任的承擔,防止出現因利益驅動而導致的與事實不符的評估。

四、科學量化評估內容。穩評應對項目可能造成的負面影響進行詳盡測算,以准確評估其社會風險,並制定詳細的應對措施和預案。例如,在分析征地拆遷給受影響者造成的損失時,要測算受影響人員的總體規模及每個受影響者損失的類型和損失的經濟量、實物量;並根據每個需要安置人員的年齡、性別、文化、技能等各方面情況,量身打造安置方案。只有這樣,才能准確地判斷出項目實施的風險及其等級,進而制定出較為完備的風險化解方案。

五、深度細化評估方法。穩評工作可借鑒吸收社會研究中的田野調查、公眾參與、利益群體分析、分析、矩陣方法、專家評價、邏輯框架分析等方法,形成自己的方法體系。

六、創新評估協調聯動機制。穩評工作除應劃分責任主體和協助單位外,還應積極創新,實現維穩部門、項目審批部門、項目所在地方部門和項目單位的協調聯動,使維穩工作真正實現從事後處置到事前預防和事中控制的轉變。

七、推進穩評法制化進程。落實穩評工作機制,不能僅憑「一把手」和主要領導來推動,而要依靠法制。客觀地說,穩評工作會拖長項目的評審時間,但沒有它,重大事項的平穩實施就難以保障。為此,應適時推進穩評立法工作,以增強該項工作的法律約束力。

㈨ 如何提升預防預測預警能力,切實提高防範各類風險隱患的能力水平

提高預測預警預防各類風險能力,必須知行合一,砥礪前行,積小勝為大勝,以大勝求全勝。

第一,及時建立風險預測預警預防智庫體系,加強風險預測預警預防理論研究與頂層設計。高等院校、研究院所應該與黨政部門特別是綜治部門緊密配合,建立風險預測預警預防的智庫體系,堅持問題導向,注重需求引領,對不同層次、不同方面社會問題的預測預警預防開展系統研究和整體設計,為社會治理決策提供理論指導和可行方案。

第二,認真總結社會風險預測預警預防正反兩個方面的經驗,推動社會風險預測預警預防工作健康發展。改革開放以來,對不同領域的社會風險預測預警預防,既有成功的經驗,也有失誤的教訓,對某些問題的治理,既有前期舉措不當的教訓,又有後期主動作為的經驗。以電信網路詐騙犯罪的治理為例,其在相當長一個時期內的泛濫蔓延,正是由於對其發生發展的趨勢預測不足、預警不夠、預防不力。最近一個時期,隨著社會各界關注度的提升,在對該類犯罪發展趨勢進行預測預警的基礎上,各職能部門整體發力,對其展開了全方位、立體化的系統預防、源頭治理,已初見成效,在全國范圍內迎來抑制案件上升、降低犯罪損失的治理拐點已經指日可待。因此,提高「三預」能力必須以成功的經驗為引領,以失誤的教訓為鑒戒,科學規劃,有序推進。

第三,提高預測預警預防能力必須重點突破,典型引導,整體推進。提高「三預」能力,在起始階段應該選擇嚴重影響社會和諧穩定和人民安全感的社會問題和潛在的社會風險點,從預測入手,從預警起步,從預防著力,堅持重點突破,堅持典型引導,堅持整體推進,實現提高預測預警預防能力建設的既定目標。

第四,提高預測預警預防能力,必須在制度創新和加強立法方面尋求突破。制度建設和法制建設是能力提升的根本保證,全面推行實名制,逐步健全信用管理制度,不斷完善社會管理數據共享長效機制,積極推進相關領域立法,為社會風險預測預警預防提供更多更好更為有效的制度保障和法律依據。

㈩ 如何理解社會保障與社會風險的關系

社會保障是國家通過立法並依法採取強制手段對國民收入進行再分配,對暫時或永久失去勞動能力及因各種原因造成生活困難的社會成員提供基本生活保障,以保證勞動力再生產、社會安定、經濟有序進行的措施、制度和事業的總稱。

社會風險並不是工業社會獨有的社會現象。在前工業社會時期也存在風險。來自然的不便性和固定性所帶來的風險。現代社會中的風險更主要的是製造出來的內部風險。這就意味著這些風險並不是知識欠缺或主觀失誤的結果,也不是付出更多努力就可以克服或者糾正的問題,它是現代工業社會的結構性特。

現代化的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為社會成員的個人風險轉變為社會風險提供了天然有利的條件勞動的協作化、生活的社會化、信息傳導的快捷化以及致險因素的增加和階層利益集團的形成等均是促使個人風險向社會風險轉化的天然催化劑從而不僅大的自然災害或戰爭可能導致社會危機~即使是被傳統社會視為純屬個人及家庭問題的生、老、病、死、傷、殘等事件均可能通過群體方式演變為嚴重的社會問題與社會風險。以工傷事故為例如在手工生產條件下,它只能造成個體的傷殘與死亡損失也較小。

而社會保障制度按內容分為社會保險、社會救濟、社會福利和針對特殊人群的特殊保障。
社會保險是國家以立法強制徵集社會保險稅(費),並形成社會保險基金,當勞動者及其親屬因勞動者年老、疾病、工傷、殘疾、生育、死亡、失業等風險引起經濟損失、收入中斷或減少時,以社會保險給付支付給受益人,保證其基本生活需求的社會保障制度。

熱點內容
規章制度如何制定才能算有效 發布:2025-01-11 05:12:44 瀏覽:242
條令條例心得 發布:2025-01-11 04:31:28 瀏覽:907
勞動法規定補交社保嗎 發布:2025-01-11 03:51:07 瀏覽:466
華東政法大學法碩非法學 發布:2025-01-11 03:49:02 瀏覽:934
道德教育畫 發布:2025-01-11 03:47:29 瀏覽:413
高新開發區法院 發布:2025-01-11 03:30:11 瀏覽:485
保定法學王浩 發布:2025-01-11 03:05:09 瀏覽:773
濟南市法院書記員的工資大約是多少 發布:2025-01-11 02:33:36 瀏覽:194
勞動法保安上班時間 發布:2025-01-11 02:23:00 瀏覽:930
2015年政策法規總結 發布:2025-01-11 02:22:47 瀏覽: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