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徒弟道德

徒弟道德

發布時間: 2022-05-09 09:11:53

A. 論語十則中孔子在道德修養方面對弟子提出了哪些要求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叫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士不可以不弘毅

B. 德雲社社招收的徒弟素質不高,會影響德雲社的發展和前途嗎

個人覺得多多少少還是會的。雖然這僅僅只是極個別或者幾個人是那樣的,但是大家對於他們的身份仍是德雲社相聲演員。咱們多少還是會對德雲社有點看法的,而且德雲社近幾年負面事件也不止這次的收禮懟觀眾事件,也還有幾件其他事件。所以難免會對德雲社失去一些信心,對於德雲社到底是個說相聲的團隊,還是一個為了流量的團隊,一些人對於德雲社的本質多少還是會畫上小小的問號。

畢竟大家喜歡德雲社主要還是喜歡當初那個認真說相聲,給大家帶來快樂的德雲社。當然個人覺得這也是德雲社走的路線,德雲社一直走的都是流量路線,這也就會導致德雲社熱點十足,在現場的市場站住位置,也會讓德雲社滅於其中。一步天堂一步地獄。

C. 孟令宇遭妻子舉報,妻子留好遺書不死不休,趙本山徒弟品德為什麼都不過關

孟令宇品行這么差勁,為何趙本山在當初要收其為徒,其實這主要是因為在當年,孟令宇也只不過是個剛出道的新人,說得不好聽還算窮困潦倒的,趙本山看中了他的才能才收他為徒,畢竟人是會改變的,而趙本山也早已經退休了,對這些事情過問也不多了。不能怪本山大叔,畢竟人人都有看走眼的時候。

總而言之,在各種原因的危害下,現如今本山傳媒集團旗下明星水準良莠不齊,被曝出劣跡藝人的狀況也愈來愈多,好好地的「搞笑幽默男團」,被搞地哇哇大哭,也是令人甚感感慨萬千啊!

D. 郭德綱要求徒弟忠誠是職業操守嗎

現在確實是利益至上的社會,但是利益至上是不是就意味著摒棄一切道德,不講任何人情?我覺得不是,做人得有自己的堅守,要不豈不是枉為人?呵呵,世界上不是一切的東西都可以用利益來衡量。沒錯,在如今的社會合同確實很可靠,但是合同不能替代一切。高喊利益至上的人,是否也可以說他對感情沒什麼安全感?沒被別人善待過,所以寄希望於冷冰冰的合同?也是蠻可憐的。另外經過這次「轟轟烈烈」的出走之後,德雲社師徒也有合同限制,演出也有統一安排。第一,封建社會留下的是不是全是糟粕?感恩之心屬於糟粕嗎?如果是,我只能說你忘本,多讀點書吧,這跟大清亡不亡屁關系都沒有。第二,我也是新社會的新青年,依法治國從小就學,但是法律是做人的底線,如果對人的要求只是合法就可以。要求太低。喊了這么多年依法治國,如今中國依然是人情社會,做買賣也將就個人脈,利益需求永遠替代不了情感需求。而且有時利益和情感,正義和報酬可以兼得,看你怎麼選擇。還要記住,有得就有舍,啥都想要的人,往往最後什麼都得不到。第三,說曹雲金和郭德綱是師生關系不是師徒關系的那位,我要批評你了,你得先做做功課再來黑,要不很容易打其他綱黑的臉啊。第四,說我對郭德綱沒要求的那位,不用我有要求了,你們要求就可以了,師父帶徒弟,得教能耐,教不好就是水平不行,還不能收費,收了說盤剝。本身藝術還得好,不能低俗要高雅,得經常去小劇場演出,商演票價得親民,不能隨便去拍戲,經商,要不就是不務正業。得主動扛起復興相聲的大旗,帶領大家共同賺錢。就算去拍戲也得拍得好,要不就是不要臉的圈錢。看看這要求,多全面。自己不是聖人還要求別人面面俱到…哈哈哈,原諒我不禮貌的笑出了聲。第五,要搞清楚,為什麼郭德綱許多弟子都留在德雲社。不是一部分人臆想的,郭德綱壓迫他們必須對他忠誠。而是,你學成出去拉幫單干之後,一切都得從零開始,找合夥人,開辟市場,打造品牌,而且最大的競爭對手就是自己的師父師兄弟。還不如留在德雲社,現成的平台,專業的人員,固定的商演夥伴。那,同時,你就得聽師父的,因為他還是你的老闆。第六,我就是個普通人,和郭德綱非親非故,也不是盲目崇拜者,我有我自己思考:吃苦耐勞,多讀書多學習,堅持不懈,有責任心,這些都是我想從他身上學習的優秀品質。

E. 孔子在道德修養方面對弟子提出了哪些要求或希望(至少三點)

1. 自省
[1].孔子教導弟子說,能否堅持這樣做是區別君子與小人的主要標志:「君子求諸已,小人求諸人」(《論語· 衛靈公》),又說:「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論語· 公冶長》).「內自訟」即內心自責,自我反省.孟子進一步發揚孔子的「求諸已」思想,提出:「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已.」(《孟子· 離婁上》)[2].意思是說,我愛別人而別人不親近我,應反問自己的仁愛之心夠不夠;我管理別人而未能管理好,應反問自己的知識能力夠不夠;我禮貌地對待人而得不到回應,要反問自己態度夠不夠恭敬;任何行為得不到預期效果,都應反躬自問,好好檢查自己.
2. 克己
(即「禮」的規定).作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無言、非禮勿動」,使自己的視、聽、言、行,一舉一動都符合禮的規定,即符合社會道德規范的要求.孔子一貫主張以禮馭情,以禮約束自己言行,多次批評感情用事,不能剋制沖動的鹵莽行為.他對學生說:「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論語· 顏淵》)指出不能剋制一時沖動往往會干出傷害自己和親人的蠢事,這是很不明智的.他還說:「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論語· 陽貨》)意思是說,只好武勇,不愛學習就不能以禮馭情,容易感情用事,難免闖禍.在自我修養的六個環節中,孔子對「克己」看得比較重,認為只要每個人都能夠按禮的要求來克制、約束自己,就可以使人人成為君子,全社會也就可以弘揚仁道,實現理想的大同世界.所以孔子說:「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3. 忠恕
(《論語· 衛靈公》).這是孔子在回答子貢的一個提問時說的.子貢的問題是:「有一言可以終身行之者乎?」(有沒有可以終身奉行的一句話?)孔子在《論語· 雍也》篇中還說過:「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這里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和「己所不欲,勿施與人.」有相似的含義,但是後一句話較為消極些,而前一句顯得主動、積極.
4. 慎獨
[1].它最早出現於《中庸》:「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意思是說,對於「幽暗之中,細微之事,跡雖未形而幾則動,人雖不知而己獨知,遏人慾於將萌,而不使其滋長於隱微之中,謹言慎行,追求道德規范」[4].換句話說,慎獨就是在個人獨處,沒有別人看見的場合也要嚴格要求自己,警惕內心深處尚處於萌芽狀態、尚未引起旁人注意的錯誤意識、不正當的私慾或不正常的情緒,並自覺地用禮(社會道德規范)加以約束,使之回復到正常狀態,作到防微杜漸,防患與未然.可見,這是一種比「克己」的自覺性要求更高的道德修養方式.
5. 中庸
(即「度」),既不過也無不及;在處理人際關系方面,這種「度」的掌握尤為困難和復雜,稍有不慎就會傷害他人感情或挫傷下級的積極性.中庸之道的修養實在是維系人際關系和諧的一門重要學問,也是作為領導幹部的一項基本功.這里應特別強調的是,中庸的本質是適度與和諧而絕對不要把它理解為調和與折中(那是一種誤解甚至歪曲),我們應當為中庸正名.
6. 力行
(悅)乎?」「時習」就是經常練習、經常實踐的意思.孔子一貫重「行」,在言與行的關繫上,他明確主張要「聽其言而觀其行」.他告誡學生,衡量人的品德不能只聽其言論,而應看其實際行動.他認為學習的目的在於「行道」:「君子學以致遠」(《論語· 子張》),「行義以達其道」(《論語· 季氏》).只有「行」才能使「道」變為現實.孔子所說的「道」就是他的仁學或稱仁道(即通過向全社會傳播仁愛思想來實現人人相互敬愛的天下為公的大同世界).為了做到躬行踐履,孔子要求學生要做到言行一致,「言必信,行必果」(《論語· 子路》),要以「言過其實」及「躬之不逮」為恥.在孔子的嚴格教誨下,孔門終於形成崇尚力行的風氣[1].孟子繼承和發揚孔子的「力行」思想,進一步指出:「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這就是說,要想擔當大任開創偉大的事業,對於道德的修養不僅要身體力行,還要能自覺地接受各種嚴酷環境的磨練和艱難挫折的考驗.這樣才可獲得卓越的才能,形成完善的人格,達到崇高的道德境界.孟子的這一光輝思想具有巨大的教育意義,它不僅成為儒家學者自我修養的座右銘,而且已成為我們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力量.千百年來,多少中華民族的志士仁人在這一精神鼓舞下,不屈不撓,艱苦磨練,終於成就了無數驚天動地、可歌可泣的不朽事業[1].孔孟所提倡的堅持力行的道德修養方法(即其實踐性)是孔孟道德修養理論的最鮮明特色之一;這種道德修養理論的另外一個鮮明特色,就是上面所述的以「忠恕」和「中庸」為標志的「群體性」或「社會性」.正是這兩點使孔孟的道德修養理論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精神,也是它區別於西方一切資產階級道德修養理論的根本標志.

F. 如何處理師徒關系

一句話,尊師重道。「未曾學藝先試禮,未曾習武先明德」。師徒關系,是師傅和徒弟的關系,是教和學的關系,更是傳授和繼承的關系,並且極具個人感情色彩和鮮明的特徵。徒弟除了秉承師傅技藝上的行規、流派以外,還受師傅教化的影響,學禮儀,修道德,成為能使師門發揚光大的人。

同時隨著師傅與徒弟之間年齡差異的不斷縮小,各自的利益糾葛也「剪不斷理還亂」。面對這樣的現狀,處理好現代師徒間的關系則成為師徒制真正給師徒以及整個企業帶來推動作用的關鍵,師徒之間,要互相友愛對方,不要因為一些誘惑,忘記自己的本分。

G. 孔子在道德修養方面對弟子提出了哪些要求或希望(

1. 自省
[1].孔子教導弟子說,能否堅持這樣做是區別君子與小人的主要標志:「君子求諸已,小人求諸人」(《論語· 衛靈公》),又說:「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論語· 公冶長》).「內自訟」即內心自責,自我反省.孟子進一步發揚孔子的「求諸已」思想,提出:「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已.」(《孟子· 離婁上》)[2].意思是說,我愛別人而別人不親近我,應反問自己的仁愛之心夠不夠;我管理別人而未能管理好,應反問自己的知識能力夠不夠;我禮貌地對待人而得不到回應,要反問自己態度夠不夠恭敬;任何行為得不到預期效果,都應反躬自問,好好檢查自己.

H. 黃葯師對他的徒弟不好,為什麼他的徒弟還對他那麼好

《射鵰英雄傳》中的黃老邪,幾乎是個神一樣的存在。他武功高強、多才多藝、狂放不羈但又痴情專一。不過,他也有個讓人難以接受的缺點:暴虐殘酷。

關於黃老邪的殘酷,最典型的一件事,就是他因陳玄風、梅超風偷盜《九陰真經》逃出師門,而遷怒於其他弟子,將曲靈風、陸乘風等四弟子全數震斷腳筋逐出師門。

這樣的遷怒讓人難以接受,但我感覺更不可理解的是:被震斷腳筋的弟子,不光不記恨師父,還想盡辦法討好黃老邪以重歸師門。

這是為什麼?

《射鵰》中,黃老邪共有六大弟子:陳玄風、梅超風、陸乘風、曲靈風、馮默風、武天風。

此後,一直悄悄跟隨梅超風的黃老邪現身,以彈指神通幫她對付郭靖的降龍十八掌。隨後,黃老邪當眾宣布,讓弟子們重歸師門。一時間,陸乘風、梅超風感動到涕淚滂沱。

到這里,我們就要問了,當年黃老邪那麼殘暴地對待弟子,他們為何對師父如此忠心耿耿、死心塌地?個人認為,原因有以下幾點。

1.黃老邪確是人傑,令人敬仰。

還是在牛家村時,曲靈風曾對郭楊二人嘆道:「天下盡有聰明絕頂之人,文才武學,書畫琴棋,算數韜略,以至醫卜星相,奇門五行,無一不會,無一不精!只不過你們見不著罷了。」

後來我們知道,他所說聰明絕頂之人,其實正是其師黃老邪。曲靈風的想法,應該代表了他的師弟、師妹們的普遍想法:師父簡直是神的化身,令人五體投地。

2.黃老邪於弟子們有救命之恩。

在完顏洪烈府的地下暗室,梅超風曾向郭靖自述家史:「我本來是個天真爛漫的小姑娘……不幸父母相繼去世,我受著惡人的欺侮折磨。師父黃葯師救我到了桃花島,教我學藝。」

書中並沒有介紹其他弟子進入黃老邪門下的原因,但從梅超風的經歷和黃老邪的個性分析,孤傲的黃老邪擇徒,絕對不是隨隨便便的。如解救梅超風般救助弱小,很可能是他擇徒的原因之一。

3.黃老邪威名赫赫,且有護犢習慣。

在武林中混,師門的實力和名頭很重要,如果你有個很牛叉的師父,別人想欺負你就得好好掂量掂量。黃老邪就多次聲稱:我桃花島的人,量也無人敢欺。

而且,黃老邪特別護犢子。得知是郭靖殺死陳玄風,他哼了一聲,冷冷道:「陳玄風雖是我門叛徒,自有我門中人殺他。桃花島的門人能教外人殺的么?」

見自己門下後代傻姑遭人欺負,他以彈指神通助她打了梁子翁三拳;見梅超風被困蛇陣,他以簫聲將歐陽克和群蛇制服;見梅超風沒斗過郭靖的降龍十八掌,他的彈指神通再次出手……

4.忠於師門,是武林最基本的道德。

其實,以上三點都不是最重要的。《射鵰》中,曲靈風等之所以忠於師父,是因為金庸需要他們如此——他要塑造武俠世界的一系列基本道德(如:忠、義、孝、俠),而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就是「忠」。

「忠」是什麼?具體到武林人士來說,第一,是要忠於國家和民族;第二,是要忠於師門。

《射鵰》中有多個細節在說師徒傳承的嚴格。馬鈺傳郭靖本事,但囿於師承關系,他只傳內功不傳招數;洪七公教了郭靖「降龍十八缺三掌」,見郭靖向他磕頭,卻趕緊磕還,以示二人沒有師徒關系;此後,在得知江南六怪同意拜師後,他才正式收郭靖為徒。

在完顏洪烈府,彭連虎與黃蓉賭「十招猜師門」,黃蓉用出「靈鰲步」,彭連虎猜她是黑風雙煞門下。黃蓉卻直言黑風雙煞「傷天害理,無惡不作,欺師滅祖」。於是,眾人信她決不是雙煞一派,因為「再無稽的天大謊話也有人敢說,但決計無人敢於當眾辱罵師長」。

當然,《射鵰》中,對師門曾有不忠之舉的人也有,除了叛師又回歸的梅超風,還有一個就是楊康。楊康的啟蒙師父是丘處機。但他遇到丘處機師弟王處一時,卻故意不認其為師叔,只以道長稱之。此後,丘處機對陣梁子翁時,楊康竟暗盼師父被殺死,免為他日之患。見丘處機中了梁子翁一鋤,血濺道袍,楊康竟臉有喜色!

關於另一個師父梅超風,楊康曾對郭靖說她的功夫是「邪道外門」,「雖教過我武功,也算不得什麼師父」。

楊康,除了不忠於師門,還有一個污點,那就是不忠於國家和民族——得知自己是漢人,卻依然追隨完顏洪烈,妄圖成為君臨天下之人。雖說楊康的「認賊作父」有其具體原因,譬如他先前並不知自己真實身份,而完顏洪烈一直把他當親兒子對待,但無論如何,從「忠」字上說,楊康是大有虧欠的。

如此,楊康成了《射鵰》中少有的不忠不孝之人——不忠於國家和師門,不孝於親生父親(楊鐵心的死跟完顏洪烈大有關系,楊康卻追隨後者而去,不管怎麼說都不合適)。

說遠了!乾脆直接結尾吧:「忠」,與「俠」「義」一樣,在金庸筆下都是「大寫」的。這也就是為什麼即使被震斷腳筋、逐出師門,桃花島弟子依然敬重黃老邪、企盼重歸師門的最重要的原因了。

I. 道教弟子的任務和責任

《禮·典禮》中說:「道德仁義,非禮不成。」簡單地說就是:「道者通物之名,德者得禮之稱。」這是一段關於「道德」二字的一種論述

身為一個合格的道教弟子,首先就要遵守道德,並在日常修行中不斷地提高並完善我們自身的道德修養
「道德」在人類社會生活中表現為做人的「生活准則」,就是要有高尚的精神文明道德,「諸惡莫作,諸善奉行」
另外還有一點,就是道教弟子都是很愛國。愛國是每一個中國公民的責任和義務!
而日常生活中更是要做到以下幾點:
坐圜守靜,此為入道之本。
齋法行持。
道法傳緒。
住持領袖。
雲水參訪。
立觀度人。
宮觀修葺。等等

J.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翻譯:

孔子說:「弟子們在父母跟前,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要順從師長,言行要謹慎,要誠實可信,寡言少語,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後,還有餘力的話,就再去學習文獻知識。」

【注釋】

1、弟子:一般有兩種意義:一是年紀較小為人弟和為人子的人;二是指學生。這里是用第一種意義上的「弟子」。

2、入:古代時父子分別住在不同的居處,學習則在外舍。《禮記·內則》:「由命士以上,父子皆異宮」。入是入父宮,指進到父親住處,或說在家。

3、出:與「入」相對而言,指外出拜師學習。出則弟,是說要用弟道對待師長,也可泛指年長於自己的人。

出處《學而》是《論語》第一篇的篇名。《論語》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個字作為該篇的篇名。《學而》一篇包括16章,內容涉及諸多方面。



(10)徒弟道德擴展閱讀:

《論語》涉及哲學、政治、經濟,教育、文藝等諸多方面,內容非常豐富,是儒學最主要的經典。在表達上,《論語》語言精煉而形象生動,是語錄體散文的典範。

《學而》是《論語》第一篇的篇名。《論語》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個字作為該篇的篇名。《學而》一篇包括16章,內容涉及諸多方面。其中重點是「吾日三省吾身」;「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禮之用,和為貴」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疇。

熱點內容
2017勞動法流產假 發布:2024-11-05 14:20:40 瀏覽:255
頂級律師年薪 發布:2024-11-05 13:45:14 瀏覽:652
徐金桂行政法背誦2017 發布:2024-11-05 13:12:32 瀏覽:68
上訴法院流程 發布:2024-11-05 11:37:58 瀏覽:440
我國經濟法的基本原則不包括 發布:2024-11-05 11:21:00 瀏覽:701
桂平法院在哪 發布:2024-11-05 11:20:50 瀏覽:365
法律碩士刑法總則 發布:2024-11-05 11:20:39 瀏覽:324
經濟法與行政法的區別和聯系 發布:2024-11-05 10:41:29 瀏覽:421
法律責任名言美文網 發布:2024-11-05 09:02:00 瀏覽:605
工商核名條例 發布:2024-11-05 08:18:31 瀏覽: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