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演算法學堂

演算法學堂

發布時間: 2022-05-09 10:38:13

㈠ 我國古代的最高學府具體被稱為什麼

董仲舒說:「五帝著名的大學叫成軍,所以玉香就在附近。你可以看到,中國高等教育的創建歷史可以追溯到五帝時期的「成軍」和「上香」。鄭選曾說過:「上鄉是城西郊區的一所大學」可以看出,上鄉在舜時期是一所高等教育機構。在隨後的夏、商、周三代,分別有東旭、傅宗和畢庸,這是當時首都的最高大學。直到清末,隨著西方文化在中國的引入,以現代科學教育為重點的新學校開始出現。開始時,它是基於日本的學校制度和「大學」一詞的現代含義」他說。隨著舊學校的廢除,全球學校和大學的名稱後來被稱為「大學」和「大學」。它在中華民國後被稱為大學,一直沿用至今。


在中國古代,京城的最高學府被稱為太學。在金朝,教育管理機構和最高學府被稱為太學。太學最初指的是公秦官員的子女。齊國。北朝稱太學。隋文帝將太學改為太學。其後,隋、唐、宋、元、明、清的首都稱為太學。正如他在《清園隨筆》中所說:在漢朝以前,它在金朝咸寧被稱為皇家書院,被稱為國子監,到隋朝被改造成監獄

㈡ 古今中外五千年的文化事物都是怎樣由來的

「諸子百家」的由來
從春秋末年到戰國時期,是中國社會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時期,從政治到經濟都發生了劇烈的變化,這種變化帶來了學術思想的空前活躍、不同階級、不同階層的各個學派,展開了激烈的論爭,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

所謂「諸子百家」,又叫「先秦諸子」。「子」是古代對男子的美稱或尊稱,「諸子」指各學派的代表人物。司馬談《論六家要指》中提到諸子有陰陽、儒、墨、名、法、道6家。班固《漢書·藝文志》中提到諸子有儒、道、陰陽、法、名、墨、縱橫、雜、農、小說10家。《隋書·經籍志》中提到諸子有儒、道、法、名、墨、縱橫、雜、農、小說、兵、天文、歷數、五行、醫方14家。其中以儒(創始人是孔子)、墨(創始人是墨子)、道(創始人是老子)、法(韓非子為集法家之大成者)4家影響最大。
文章的由來
古時,「文」和「章」指的都是帶有彩色的條紋圖案。紅藍相間叫作「文」,紅白相間叫作「章」;「文章」二字連用,即指色彩斑斕的圖畫而已。「文章」譯為現在文字作品之意,乃漢代之事。那時,社會上崇尚文學風氣極濃,人們都喜歡用「文章」來贊美那些文采華麗的作品。久而久之,就演變到今天的「文章」——專指文字作品的固定名詞了。
漢字橫寫的由來
中國漢字自上而下、由右向左的豎寫方式有幾千年的歷史,然而,這種形式不合乎人們的習慣和視覺要求。當近代出現了漢文里經常引用外文、書寫阿拉伯數字、使用新標點等情況後,漢字豎寫就更感不便,需要改革。
提出漢字豎寫改橫寫的第一人,是我國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新青年》雜志編輯錢玄同。在《新青年》1917年3卷3期上,刊載了錢玄同致陳獨秀的公開信,首次提出了漢字「豎改橫」的見解。錢說:「人目系左右相並,而非上下相重。試立室中,橫視左右,甚為省力,若縱視上下,則一仰一俯,頗為費力。以此例彼,知看橫行較易於豎行。且右手寫字,必自左至右,均無論漢字、西文,一筆一勢,罕有自右至左者。然則漢寫右行,其法實拙。若從西方寫法,自左至右橫迤而出,則無一不便。」以後,錢玄同又在《新青年》雜志上連續發表4篇公開信,積極倡導「豎改橫」的主張。陳獨秀、陳望道等學者也表示贊許。經過《新青年》的倡導,漢字橫寫逐漸推廣開來。

漢字大寫數字的由來
漢字的數目字中,與小寫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相對應的,有壹、貳、叄、肆、伍、陸、柒、捌、玖、拾10個大寫字。最初小寫字易識易寫,但也易被改動,如「一」可改成二、三、五、六、七、十等。於是,有人從浩瀚的漢字中找出10個讀音相同但不易篡改的字,作為莊重場合(如銀行支票、財務收據)的專用數目字。實際上這些字的原義並非指數目。壹:即專一。貳:變節,背叛。叄:「參」的另一種寫法,加入,謁見。肆:任意妄為。伍:古有「五人為伍」之說。陸:高出水面而地勢平坦的土地。柒:漆樹或漆料。捌:有齒為耙,無齒為捌。玖:黑色的美石。拾:把東西揀起來。
漢語拼音的由來
最初給漢字注音所用的就是拉丁字母A、B、C、D??共26個,是世界上目前流傳最廣的字母。
漢字用拉丁字母注音,已有370多年的歷史。明朝萬曆年間,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就用拉丁字母給漢字拼音。後來法國的傳教士金尼格又用25個字母給漢字注音。目的都是為了便於西方人學習和掌握漢語漢文。以後又陸續出現過多種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漢語拼音方案。其中最有影響的是「威妥瑪式」,是鴉片戰爭後曾任駐華公使等職的英國人威妥瑪所擬。
1892年,近代漢語拼音提倡者盧戇章,仿拉丁字母筆形自造了一種「切音新字」。1926年,國語統一籌備會制訂了「國語羅馬字」。1931年,吳玉章等人又制訂了「拉丁化新文字」,為後來「漢語拼音方案」的逐步完善,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1958年,在周恩來總理直接關懷領導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批准頒布了《漢語拼音方案》,在推廣普通話,以及促進我國各族人民的文化交流等方面,發揮了很大的作用。1977年,在聯合國第三屆地名標准化會議上,通過了按照《漢語拼音方案》拼寫中國地名的決議,從此我國自定的《漢語拼音方案》登上國際文壇。
標點符號的由來
古時候寫文章是沒有標點符號的,讀起來很吃力,甚至產生誤解。到了漢朝才發明了「句讀」符號,語意完整的一小段為「句」;句中語意未完,語氣可停的一段為讀(音逗)。宋朝使用「。」「,」來表示句讀。明代才出現了人名號和地名號。這些就是我國最早的標點符號。1919年國語統一籌備會在我國原有標點符號的基礎上,參考各國通用的標點符號,提出了《請頒行新式標點符號議案》,規定了12種符號,由當時教育部頒布全國。解放後,出版總署進一步總結了標點符號的用法規律,於1951年刊發了《標點符號用法》,同年10月政務院作出了《關於學習標點符號用法的指示》。從此,標點符號才趨於完善,有了統一的用法。
書體的由來
中國最早的書體可以上溯到商殷時代。這個時代的甲骨文是一種比較成熟的文字,已形成文字學中「六書」的嚴密規律系統;它為方塊漢字奠定了基礎,規定了金文、石鼓文、篆刻字的發展方向。從出土的甲骨上的大量文字中可以看到,甲骨文已具有中國書法的三個基本要素:用筆、結字和章法。甲骨書法從總體上看,可分為五期。第一期,自盤庚到武丁,書法雄偉;第二期,自祖庚到祖甲,書法謹飭;第三期,自廩辛到康丁,書法頹靡;第四期,自武乙到文丁,書法勁峭;第五期,自帝乙至帝辛,書法嚴整。其刻畫為先直後橫,轉折大多直來直去,筆畫沒有輕重頓挫,雖為圓筆,但不十分圓,細體和粗體有如鋼絲一樣,剛而有力,具有一種古拙、秀美、瘦勁、清麗的風格;其章法結字的朴實無華的自然美,對現代書法有著巨大的影響。
小篆的由來

秦始皇統一中國,發布了「書同文」的命令。當時官書浩繁,而「天下之事無大小皆決於上」。秦始皇一天要看120斤竹木簡寫成的官文,而且有許多字各諸侯國各有不同寫法。所以統一文字勢在必行。小篆就是以大篆(秦文)為標准,廢除六國文字中不同於秦國的文字,加以整理,做到字有體型。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卓有成效的漢字改革運動,在我國文字發展史上具有重大的意義。
隸書的由來
隸書也稱作「佐書」、「史書」。隸書是由篆書簡化演變而成的,把篆書圓轉的筆劃變成方折,在結構上改象形為筆劃化,以便書寫。始創於秦朝,普遍使用於漢、魏。隸書有兩種,一是秦隸,一是漢隸。秦隸又叫古隸。晉衛恆《四體書勢》記載:「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難成,即令隸人佐書,曰隸字。」程邈創隸書的傳說。秦朝的文字原是篆書,但因奏事繁多,篆字難寫,於是隸人整理文書時產生了一種應急字體,稱為隸文。「隸書者篆之捷也」,就是說隸書是小篆的簡捷寫法。即是把小篆圓轉弧形線條,變成方折平直,在相當程度上實現了漢字元號化,筆劃也進一步簡化。所以秦隸的產生,在漢字發展史上是一個重大的變革,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甲骨文、金文、篆書都屬於古文字的范疇,而隸書和楷書,則屬於今文字的范疇了。漢隸又稱今隸,是在秦隸的基礎上發展變化來的,大約在西漢中期已經成熟。現在看到的漢隸,主要是石刻,也有一部分木簡。漢隸和秦隸的主要區別是:秦隸的筆形平直方折,漢隸的撇、捺和長橫有波勢。
宋體字的由來
報紙上的「字」,一般多為印刷字體,而其中常見的是宋體字。宋體字橫平、豎直、撇如葉,捺如刀,歷來為書法家所推崇。印刷業伊始,即被出版商選擇為印刷的標准字,就毫不奇怪了。翻開我國書法史,可以看到,書法字體歷代都是以書法創始人(或代表者)的姓氏命名的,如:柳公權書法為柳體,顏真卿的書法為顏體,懷秦的書法為懷體。唯有宋體字卻以朝代命名,這是為什麼呢?原來宋體字的創始人(准確的說法是代表者)是宋人秦檜。秦檜,狀元出身,曾隨高宗為相。他不僅博學,而且在書法上造詣很深。他綜合前人書法之長,自成一家,創立了宋體字。秦檜早年為官,官聲尚好。在金人攻陷東京(今開封)之後,曾冒死赴金營,反對立偽楚帝張邦昌,幾乎被砍了腦袋。但後來在高宗手下為相,迎合高宗偏安政策,鎮壓抗金將領,以莫須有罪名在風波亭害死岳飛父子,天怨人怒。老百姓把南方炸油條稱為「油炸檜」,還讓他和妻子王氏的像長年累月跪於岳飛墓前。至於他的字,人們就由於厭惡他的人品德行,就改稱為宋體字。印刷字體是模仿宋體字而來的,當然就命名為宋體了。
楷書的由來

楷書形成於漢末、魏晉,全盛於隋唐。也稱作「真書」、「正書」。它吸收隸書結構勻稱明晰的優點,把隸書筆畫的「波折」改為平直,把隸書形體的扁平改方正,書寫時比隸書更方便,一直沿用至今。我們現在看到的魏晉時的楷書,離篆隸不遠,形體古樸自然,但無嚴謹的法度約束。隋代以後,楷書注意法度,結構整齊、方正,書家層出不窮,以顏真卿、柳公權等人成就最高。宋元明清的書法家都以唐以前楷書為規范,近代以至當代學書者更是如此。
小九九的由來
「九九乘法歌訣」,又稱為「小九九」。現在學生學的「小九九」口訣,是從「一一如一」開始,到「九九八十一」止。而在古代,卻是倒過來,從「九九八十一」起,到「二二如四」止。因為口訣開頭兩個字是「九九」,所以。人們就把它簡稱為「九九」。大約到十三、十四世紀的時候,才倒過來像現在這樣「一如一?.九九八十一」。
中國使用「九九口訣」的時間較早。在《荀子》、《管子》、《淮南子》、《戰國策》等書中,就能找到「三九二十七」、「六八四十八」、「四八三十二」、「六六三十六」等句子。由此可見,早在春秋、戰國時,「九九乘法歌訣」就已經開始流行了。
普通話名稱的由來
「普通話」這個名稱,是清朝末年「切音字運動」的積極分子朱文熊提出的。他在1926年寫了一本叫《江蘇新字母》的書,把漢語分成三類,其中之一就是普通話。他還註明:普通話是「各省通用之話」。當時人們又稱「普通話」為「藍青官話」。元明清以來,北京一直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各地赴京應考、做官、經商的人很多,天長日久,他們也學會了普通話,但他們的北京話,卻有多少雜有地方口音,人們就用「藍青」比喻它(「藍青」比喻不純粹)。開始,這種話只能在官場使用,所以稱「官話」。後來,會說官話的人越來越多,稱官話不合適了,民國初年又有了一個新名:國語。「國語」名稱行不通。瞿秋白就反對過。解放後,人民政府非常關心漢字改革工作,不僅使「普通話」有了嚴格的內涵與規范(即北京語音為標准音,以北京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的現代漢民族共同語),而且把推廣普通話作為文字改革的一項任務。

用「正」字記數的由來
每逢選舉時,投票表決的現場監票、唱票和記票人,常用「正」字記票數,以此排出醒目的先後順序。這個簡便易懂的辦法是由戲院記「水牌帳」演變而來。
清末民初,上海戲院俗稱茶園。看客可邊品茶邊看戲。那時劇院還沒有門票,由「案目」(服務員)在戲院門口招徠看客,每領滿5位入座,同事便在大水牌(類似黑板)上寫個「正」字,並標明某案目的名字。稍後由案目負責計數、收費,到散場結帳時,准確無差錯。就這樣,在以後的許多場合就用「正」字來計數了。
「捉刀」一詞的由來
世稱代人作文為「捉刀」,其源出於這樣一則故事。
曹操統一北方後,聲威大振,各少數民族部落紛紛依附。北匈奴派使者送來了大批奇珍異寶,使者請求面見曹操。曹操將聲姿高揚、眉目疏朗的崔瑛召來,要他代替自己接見使者。接見時,崔瑛正中端坐,接受了匈奴使者的拜賀,曹操卻扮作侍衛模樣,手握鋼刀,挺立在坐榻旁邊。接見完畢後,曹操派間諜去問匈奴使者印象如何。使者不加思索道:「魏王俊美,而豐采高雅,但榻側捉(握、提的之意)刀的那個人氣度威嚴,非常人可及,是為真英雄也!」曹操聽了匯報,派人趕去將使者殺了。後來,人們便稱代替別人做事為「捉刀」,而用得最多的是謂代人作文,如「捉刀代筆」。

中國速記的由來
中國速記誕生於100年之前。當時,因議會的議事內容需要詳盡記錄,繁體漢字無能為力,使清政府大傷腦筋。於是通過日本駐華使館,聘請熊健崎一郎來華擔任速記教授,不料熊健崎一郎因故未能應邀。依賴外人此路不通,只好遍尋國內,發現北京翻譯學院學生蔡瑋能用簡單符號做課堂筆記。再訪,才得知原是其父蔡錫勇所傳。至此,清廷方知國內早有速記人才。
蔡錫勇是福建龍溪人,曾出使美國、日本等國,擔任參贊職務。在外工作期間,他留心考察外國文化,感到外國人使用拼音文字,且還在研究運用速記提高記錄速度,既節省時間,又增進效益。而中國漢字筆畫繁多,書寫緩慢,更應有一種速記來作為輔助工具。回國以後,他參照美國凌士禮(譯音)速記,結合我國「音韻學」,寫成《傳音快字》一書,於1896年秋(清光緒二十二年)在武昌出版。初版石印僅印6冊。這本專著,是早期幾何體系的漢語拼音速記。拼寫方法是以八方面弧及斜、正、輕、重等筆畫,分24聲,以小弧、小畫、小點為32韻。合聲韻以切一音,合兩筆以成一字,以北京音為標准。此書的發表,既是我國拼音文字方案中「速記派」的創始,又是我國最早的速記術誕生的標志。
書山、學海的由來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是一句精闢的治學格言。何以稱「書山、學海」?溯其源,「學海」一詞始見於漢楊雄《法言·學行》:「百川學海而至於海,丘陵學山不至於山。」意思是:百川因為奔流不息,所以才能達到大海;而丘陵靜止不動,所以永遠成不了高山。比喻為學要勤奮,方能有成。後常用「學海」比喻知識的博大精深。宋咸淳年間,有一名叫左圭的學者,將唐宋名家的野史雜說,匯集成一部《百川學海》。清朝時,有一學者曹溶又將歷代名家的零篇散帙,匯集為一部《學海類篇》。
公文的由來

《尚書》是我國第一部散文集,其中大量篇幅是「上古典謨訓誥之文」,即公文。書中有會議記錄、戰爭討伐、動員令、刑律條例及各種文告。有些篇章寫得相當精彩而凝煉,堪稱上古公文的範例。例如《皋陶謨》就是舜、禹、皋陶開會的一次會議紀要。《甘誓》、《牧誓》是戰爭動員和討伐令。《酒誥》是戒酒的指示。《尚書》以後,就要數秦初李斯的《諫逐客書》了。這些古公文,至今仍閃爍著深刻的哲理和文采。
六藝的由來
「六藝」有兩種含義。
其一,指禮(禮節)、樂(音樂)、射(射箭)、御(駕車)、書(寫字)、數(算術)六種本領。這是奴隸主階級教育子弟的六種技藝。六藝見於《周禮》:「保氏掌諫五惡,而養國子以道。乃教子六藝:一曰五藝,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其二,指《詩》、《書》、《禮》、《易》、《樂》、《春秋》六部經書。見於孔子集語。子曰:「六藝於治一也。《禮》以節人;《樂》以發和;《書》以道事;《詩》以達意;《易》以神化;《春秋》以義。」漢武帝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把儒家的地位抬得很高,因此上述六部書在當時被奉為儒家的經典,合稱「六經」。所以「六藝」這個概念,在漢代以後多指儒家的「六經」。
古碑的由來
碑是我國文化遺產中的一部。遠在原始社會末期,人們就在石上、崖壁上刻劃符號用以記事,這就是碑的起源。

我國各個朝代碑的用途、名稱、形狀不盡相同。商周時期,人們通常在宮殿廟宇門前,豎起一塊稍加雕琢的長條石,用它來識日影,辨陰陽,這是我國最早的石碑。當時除了這種石碑之外,還有一種專為引棺下壙用的石碑。碑的正中鑿有一孔,為放轆轤用。碑在商周時期只不過是人們日常活動中常用的一種石刻器物。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曾五次出巡全國。他每到一處,幾乎都要立石刻字,以記載自己統一四海的功德。這種碑當時叫「刻石」,沒有固定的形狀,但秦始皇卻開創了碑上刻字的先例。
春聯與桃符的由來
據《宋史·蜀世家》記載,五代時期後蜀主孟昶,在新年到來之時,命學士們「題桃符」,他認為學士們題得不大好,就自己在桃符上寫了「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一聯,但春聯和桃符卻不能混為一談。
桃符的出現早於春聯。據《淮南子》記載:桃符是用兩塊長約七、八寸,寬一寸多的桃木做的,在上面寫「神茶」、「郁壘」兩個神名或驅邪降福之類的吉祥語,來驅鬼鎮邪,稱為「題桃符」。到唐五代時期,便演變成寫對偶、警譬之句,可以說桃符不過是被春聯「附」了體。
聯語真正稱之為「春聯」,始於明代。據明代陳雲瞻的《簪雲樓雜話》一書記載:「春聯之設,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傳旨:公卿士庶家,門口須加春聯一幅,帝微行出觀。」朱元璋還親自題了一聯:「國朝謀略無雙士,翰院文章第一家」,送給學士陶安。

同時,桃符還有其自身的演變,這就是門神畫。春聯貼在左右門框上,門神貼兩扇門扉上。門神除了前面提到的神荼、郁壘之外,到了唐代又多了名將秦叔寶和尉遲敬德。
燈謎的由來
燈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時代。那時群雄崛起,列國紛爭,一些游說之士為了勸說君王,往往不把本意說出,而借用別的語言來暗示,使之得到啟發。這種「隱藏」的話語就是燈謎的雛形。當時叫做「庾詞」(庾是隱藏之意),也叫「隱語」。秦漢以後,這種風氣更加盛行。西漢曹娥碑後題有:「黃娟幼婦外孫齏臼」,射「絕妙好辭」,即是「隱語」。《文心雕龍·諧隱》指出,「自魏代以來??而君子嘲隱,化為謎語。」
我國民間所產生的燈謎浩如煙海,千變萬化。人們有時用老虎的難以射中,來形容謎的難猜。因而「燈謎」又稱為「燈虎」。其中用文字作謎面的叫「文虎」,用詩句作謎面的叫「詩虎」。猜謎就叫「射虎」或「打虎」。
書院的由來
書院是我國封建社會由地方設立的供人讀書、講學的處所。書院源於唐,是在私人講學的基礎上,由官方提倡、贊助發展而成。唐玄宗在長安設麗正書院,集賢書院。「書院」一詞即源於此。在民間,有不少私人創建書院,作為讀書人自己讀書治學的地方,如四川的張九宗書院,湖南的石鼓書院。有的書院有講學、教授生徒的活動,但還不普遍。到宋代逐步形成制度。

大學的由來
大學即高等學府,大學源於我國。2300多年前,春秋時齊國君王齊桓公在山東稷下辦起一所高等學府——稷下學宮。稷下學宮的創立適應了齊國新興地主階級政治、經濟上的需要,先後經過6個朝代歷時一個半世紀之久,成為春秋戰國時期各學派薈萃、百家爭鳴的學術園地。古希臘唯心主義哲學家柏拉圖創辦的學院至少要比稷下學宮晚20年。
太學的由來
太學是我國歷史上高等學府的稱謂。雖在商、周時代已有了太學的雛形,但這種以傳授知識、研究專門學問為主業的最高學府卻始於漢武帝時期。漢元朔5年(公元前124年),漢武帝接受大儒董仲舒、公孫弘等人的建議,正式設立太學。太學要求學生具有道德,精通《易》、《尚書》、《孝經》、《論語》等經書,質朴、謙遜、節儉、不求聞達,同時應身體健康,不與「壞人」來往。在教學形式上,授課與自修結合,以自修為主,並鼓勵學生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從事研究工作。東漢的天文學家張衡、數學家崔璦都是當時的太學生。此後歷代都設有太學,雖學習內容有變化,但一直是國家最高學術機關。到清代末期,「洋」學堂出現,停滯落後的太學逐漸退出歷史舞台。民國以後就徹底絕跡了。
美育的由來
在我國,3000年前的周公旦「制禮作樂」,以此來治理國家。「禮」是道德規范,「樂」是包括詩、歌、舞在內的綜合藝術。禮樂結合,成為人人必須遵循的法規、制度、儀式。而這種法規、制度、儀式又是通過美感的形式,把本來是外在的強制性約束,變成人們的一種內在要求,因而又是一種美育。到了春秋戰國時代,孔子把教育從社會政治生活中分化出來,創立了古代的教育體系,以禮、樂、射、御、書、數教授弟子。這六個科目的內容,實際上是古代的一種德智體美的全面教育。孔子的觀點,奠定了我國古代美育的思想基礎,影響長達2000多年。直到近代,美育才逐漸形成了獨立的體系。

西方古代,美育思想的發展,與中國古代有某些相似之處,差不多與孔子處於同一歷史時代的柏拉圖,是西方美學和美育思想奠基者之一。柏拉圖之後的亞里斯多德,更全面地提出了藝術審美的社會功用:一是教育,二是凈化,三是精神享受。他所總結的這三大審美功用,影響很深遠,直到今天人們對這一問題的認識仍沒超出這個范圍。
中國近代的「美育」,是在西方美學思想直接影響下產生的,最早的傳授者是王國維。
職業教育的由來
職業教育是隨著生產、技術和科學的發展而產生和發展的。我國早在春秋時代就有了職業教育的萌芽,那時各國遍設禮、樂、射、御、書、數六藝學堂,進行專門技藝教育,東漢時出現了藝術專門學校——鴻都門學(因校館設在洛陽鴻都門而得名)。唐代出現了「書學」、「律學」、「算學」和「醫學」等各專門學校。鴉片戰爭前後,由於西方現代生產技術的傳入,職業教育做為一種教育體制逐步發展起來,尤其是1866年以後,新式的職業教育出現了蓬勃發展的局面,沿海各地相繼建立了福州演算法文學堂和藝圃,駕駛學堂,管輪學堂,上海機械學堂。辛亥革命後,國民政府於1912年把職業教育的實業學堂改稱為實業學校。那時,力主發展職業教育的有黃炎培、蔡元培、陶行知等人,他們針對鄙視勞動的人,提出了「勞工神聖」、「雙手萬能」的教育思想,積極主張發展職業教育,黃炎培還於1917年創辦了「中華職業教育社」,發行《教育與職業》月刊,出版職業教育叢書。解放以後,職業教育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適合我國國情的職業教育體系已初步建成。
「桃李滿天下」的由來
當人們稱譽某位教師培養的學生很多、人才濟濟時,常譽為「桃李滿天下」或「桃李滿門」。

漢朝的《韓詩外傳》中記:春秋時,魏國大臣子質曾經提拔和保舉過很多人。後來,他因得罪魏文候,就隻身跑到北方去。子質遇到一個叫簡子的人,便向他發牢騷說:「以前我當魏國大臣的時候,提拔和培養了許多人。可是在我大難臨頭時,卻沒有一個肯幫我一把。以後我再也不培養什麼人。」
簡子聽了,笑著對他說:「春天種了桃樹和李樹,到夏天就可以在樹蔭下乘涼和休息,秋天還可以吃上可口的桃子和李子。可是,你要在春天種的是蒺藜,夏天就不能利用它的葉子,到秋天它長出來的刺倒要扎人哩。培養人才,就如種樹一樣,應該首先選好對象,然後再加以培植啊!」
簡子的比喻,批評了子質育人的失當,後來人們把學生和優秀的人才叫「桃李」,培養的學生很多,就譽為「桃李滿天下」。
試卷密封的由來
試卷密封即將考生試卷上的姓名密封起來,使閱卷人在不知應試者的情況下評卷,以防作弊。試卷密封源於我國唐代。唐《隋唐嘉話》載:「武後以吏部選人多不實,乃令試日自糊其名,暗考,以定等第判之。糊名,自此始也。」不過武則天所創糊名之法,只是用於吏部升遷官吏的考試,還沒有成為科學考試的一項制度。到了宋代,「糊名」才正式用於科舉,稱封彌,元朝以後稱彌封,明清一直沿用。封建時代,科舉作弊時有發生。為了防範,在封卷之外,還有許多相應措施,如在閱卷之前,有關部門還將組織人力進行統一的謄卷工作,然後才送交考官評卷。
「語文」的由來

清末廢科舉、興「新學」時,有一門功課叫「國文」,教的是文言文。
五四運動以後,白話文興起,小學「國文」改稱「國語」,側重文言,但加入一定的白話文。
1949年6月,華北人民政府教育部研究全國范圍使用的教材,確定中小學都應以白話文為主,中學逐漸加點文言文,作文則一律寫白話文,要求在口頭上和書面上,使學生能掌握接近生活實際、切合日常應用的語言能力;並採納葉聖陶的建議,不再用「國文」和「國語」兩個名稱,一律稱為「語文」。
「語文」包括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兩個方面:在口頭謂之「語」,在書面謂之「文」;口頭的包括聽和說,書面的包括讀和寫。使用「語文」這個名稱,表明了要進行全面的語言訓練,糾正封建社會長期遺留下來的書面語言和口頭語言分家,教學只管讀文章、寫文章,不管口語訓練的弊病。
「新聞」的由來
英語「新聞」一詞,源於希臘。

德語「新聞」一詞,是由德國北部的俗語「報道」演變而成的。
我國「新聞」一詞的出現早於西方。甲骨文和金文中就有「聞」字,「新聞」兩字連用,則見於唐朝:「嘗恨天下無書以廣新聞」(《新唐書》);「舊業久拋耕鉤鋁,新聞多說戰爭功」(李咸多詩句)。
宋朝《朝野類要》:「其有所謂內探、省探、衙探者,皆衷私小報,率有泄漏之禁,故隱而號之曰新聞。」
清朝《紅樓夢》有6處提到「新聞」。如:「冷子興講述了賈府中寶玉銜玉而生以後,問道:『你道是新聞不是?』」
報紙的由來
早的報紙。

「號外」的由來

熱點內容
婚姻法附司法解釋 發布:2025-01-11 00:47:28 瀏覽:673
代遺囑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1-11 00:36:43 瀏覽:547
持續性履行的合同終止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1 00:13:24 瀏覽:784
法律法規和客戶要求管理程序 發布:2025-01-10 23:55:20 瀏覽:847
法律碩士如何調劑 發布:2025-01-10 21:39:50 瀏覽:616
助產假勞動法 發布:2025-01-10 21:31:58 瀏覽:223
律師私章樣式 發布:2025-01-10 21:12:08 瀏覽:845
行政法學第19章在線測試 發布:2025-01-10 20:54:56 瀏覽:363
道德經全文pdf 發布:2025-01-10 20:19:12 瀏覽:210
中政律師 發布:2025-01-10 19:29:49 瀏覽: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