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學公平
『壹』 論法律的公平原則
公平原則也稱公正原則、正義原則、公道原則,是民法的基本原則之一,是指在當專事人雙方對屬造成損害都無過錯的特殊情況下,侵權行為人也要承擔一定的賠償責任。公平責任的出現是現代侵權行為法發展的產物,它已經逐步為許多國家的侵權行為法所接受。我國《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二條對公平責任作了明確規定:「當事人對造成損害都沒有過錯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由當事人分擔民事責任。」我國《民法通則》中對公平責任原則作了明文規定,符合社會利益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意志和願望。《合同法》以公平原則確定了當事人各方的權利義務,彌補了我國立法上的不足,在市場經濟領域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貳』 如何通過法律來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
1、通過民主科學立法把公平正義的道德訴求法律化
立法通過民主的方式和法定程序,合理配置社會資源、分配權利與義務、明確權力與責任等實體性利益安排,通過立法規定相關程序、制定行為規則、劃定行為界限、明確行為方式等等,實現通過立法分配正義的目的。
2、通過實施法律實現公平正義
2011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形成後,我國法治建設的主要任務從以立法為中心轉向維護憲法和法律的權威,全面有效實施法律成為推進依法治國的中心工作。
實施法律是依法治國、建設法治中國的重要環節,是實現立法公平正義宗旨和目的的具體體現,重點應當通過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和自覺守法實現公平正義。
(2)法學公平擴展閱讀:
法治社會追求的公正是一種相對的公正、程序的公正、規則的公正。法治社會主張事實的公正、結果的公正,但不能保證一定能夠實現這種公正;
法治社會追求權利的公正、機會的公正、規則的公正、過程的公正、程序的公正,只要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切實做到科學立法、嚴格執行、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做到良法善治和保障人權,就一定能夠實現權利、機會、規則、過程和程序的公正。
法治社會追求的公正是具體的、相對的、有法律依據並能夠得到法律程序保障救濟的公正。在法治社會中,任何人都不應當抽象地主張公正,不應當脫離法律規則去追求公正,更不應當以破壞法治秩序的方式或者損害他人權利的方式去尋求公正的實現。
『叄』 法律真的公平公正嗎
法律是在符合人的基本倫理上維護多數人利益的,公平本身就是相對而言,法律是相對來說更公平的了
『肆』 法律公平的嗎
我想是公平的~
不公平的只是司法!
如果你無故被打了,我想要先鑒別一下你的傷。如果,只是打一下,什麼傷都沒有,那不構成違法。因為還沒到那個程度。不過,你可以就平等主體之間的關系和對方協商,要求賠禮道歉。如果不賠那是沒辦法,因為你沒有證據證明你被打了~這只是個道德上管轄的問題。不過,如果對方因此造成你其他的損失,比如你的名譽啊什麼的,你可以上訴法院。
如果對方造成你受傷,那就觸犯了刑法234條故意傷害罪。根據規定,那是要判刑的~
『伍』 如何實現司法的公開公正
您好,
一、樹立司法公正的追求意識
「心不清則無以見道,志不確則無以立功。」 作為法官,樹立司法公正的意識不難,難的是把司法公正作為畢生的追求。為此,法官要具有崇高的職業理想,把司法公正作為信仰來追求,內化於心,化外於行。(1)法官要以奉法為魂。公正是司法的靈魂和生命線,也是法官最高的價值追求。對法官來說,司法不僅是一種職業,而是為之獻身的事業,只有信仰法治、堅守法治,對法律始終保持忠誠敬畏之心,才能做到恪守公平,秉持正義。(2)法官要以擔當為榮。法官承載著化解社會矛盾糾紛的使命,不可避免成為利益沖突的焦點,這就要求法官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只有樹立懲惡揚善、執法如山的浩然正氣,才能做到信念堅定、執法為民、勇於擔當、清正廉潔。(3)法官要以守正為本。「君子獨處守正,不橈眾枉。」法官只有堅守職業良知,才能在實現司法公正的追求中,不役於外物,不困於心。公平正義的形象需要優良作風來支撐,這要求法官把樹立司法公正的追求意識與司法作風建設統一起來,自覺加強司法職業精神的鍛造、司法禮儀的培訓、道德操守的養成和日常行為的規范。
二、了解社會公眾的司法需求
「公正自在人心。」衡量司法公正的標准,既要看裁判是否符合法律規定,更要看裁判是否符合公眾的司法需求。司法權的人民性源自馬克思主義的人民主權觀,司法只有體現人民群眾的意志和需求才是公正的,法官要在司法為民的實踐中實現司法公正。(1)貫徹為民宗旨。在社會主義中國,忠誠於法律與忠誠於人民具有高度一致性。公正司法必須以體現為民要求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法院要開門納諫,深入群眾搞好調查研究,積極回應群眾的期望和需求。司法工作要反映群眾聲音,做到對群眾深惡痛絕的事零容忍,對群眾急需急盼的事零懈怠。(2)服務社會民生。「民為邦本,本固邦寧。」服務以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是司法工作的重要職責。隨著改革深入和社會發展,對民生領域的司法需求,法院要及時跟進,保障到位。(3)關注特定群體。增強裁判的社會可接受性,很重要的是契合人民群眾的司法需求。每起案件背後都反映了特定群體的司法需求,如農民工討薪糾紛、房屋拆遷糾紛等。司法尤其要關注弱勢群體的權益,實現實質公平正義。
三、把握法律公正的精神內核
公平正義是人類永恆的價值追求,也是法律的精神內核和立法的倫理基礎。法律不可能為所有社會關系量身定做,不可能預見可能發生的所有情形,這就要求法官要深刻把握法律公正的精神內核,正確適用法律。(1)准確理解法律精神。在馬克思看來,法是「人的行為本身的內在的生命規律,是人的生活的自覺反映」,人們服從法律「也就是服從他自己的理性即人類理性的自然規律」。法律精神是本質的、鮮活的、抽象的、前瞻的,但法條是表面的、刻板的、具體的、滯後的。法官要善於抓住本質,領悟立法本意,將法律精神活用到個案中,使裁判富有生命力。(2)體現主流道德觀念。法律的公平正義精神與人民群眾樸素的公平正義觀念在本質上是一致的。一定意義上講,廣泛的民意體現了社會主流價值觀念,反映了人民群眾的普遍道德訴求。司法裁判要堅持法律評價和道德評價相結合,尊重人民群眾對司法公正的普遍認知和共同感受。(3)自覺融入社會生活。法律規則來源於生活,高於生活。法官要從社會生活中探究法律規則的本源,了解社會關系和社會交往的主要方式與規則習慣,善於總結和運用群眾公認的常識與經驗,努力使司法過程和處理結果在法定范圍內貼近群眾的公平正義觀念。
四、具備卓越的司法操作能力
司法的本質是經驗,正如美國法學家霍姆斯所說:「法律的生命不在於邏輯而在於經驗。」司法作為重要的社會實踐活動,要求法官具備卓越的司法能力,司法能力的形成離不開經驗的積累。(1)司法實踐經驗。對規律的認識,要經歷從特殊到一般、從現象到本質的過程,經歷越多,對規律的理解才越深刻,運用才越自覺。只有經過司法實踐錘煉,才能准確把握審判規律,更好指導辦案實踐。(2)社會生活經驗。法官首先是社會人,其次才是法律人,只有具備豐富的生活閱歷,才能感同身受作出公正裁判。社會生活經驗的積累不可逾越,不可復制,法官的成長背景、情感認知、個人偏好,都會影響對法律關系的判斷,甚至同一法官在不同時期處理近似案件,結果也不盡相同。(3)專門工作經驗。隨著審判專業化要求的提升,法官的專門工作經驗已成為司法能力的重要來源。比如,審理知識產權案件,有必要從政府相關部門法律專家、長期從事知識產權研究的學者、具有豐富辦案經驗的律師中遴選法官,提高案件審理的公信力。
五、科學的程序制度設計
訴訟程序是司法活動的基本載體和外在表現,是人們感受司法公正的主要途徑。構建科學的程序制度,包含三個關鍵詞:(1)公開。司法活動要讓群眾看得見、聽得懂、信得過。雖然結果公正,但程序公開不夠,群眾也會認為存在「暗箱操作」,產生合理懷疑。抓鬮是群眾議事決斷的常用方式,因操作簡單,公開透明,人們對結果信服接受。司法活動具有高度的復雜性和專業性,不可能像抓鬮那樣隨意,但公開透明的程序設計理念是相同的。(2)民主。我國人民陪審員制度是司法民主的體現,是人民行使司法權的有效途徑。當前,發揮人民陪審員制度的優越性,就是要貫徹黨的司法群眾路線,通過程序安排拓寬群眾參與司法的渠道,保證群眾在司法活動中的話語權,進而提升司法公信力。(3)對等。當事人訴訟權利義務、舉證責任分配要堅持對等原則,確保法官恪守中立,裁判不偏不倚。
六、嚴格有效的監督機制
加強法院內部監督,要重點完善三項制度:(1)合議庭、審委會制度。要充分保證審委會委員、合議庭成員能夠獨立發表意見,敢講真話、講實話,真正發揮集體把關作用。完善審委會討論案件工作機制,讓審委會委員走到前台,對重大、疑難、復雜案件,可以組成大合議庭直接審理。(2)審級制度。要強化審級獨立負責,提高一審、二審質量。進一步明確各級法院職能定位,上級法院要履行監督指導職責,改進監督指導方式,通過訴訟程序和案例指導,規范自由裁量權行使。(3)迴避制度。個別法官與當事人、律師不正當交往,嚴重損害了司法公信力。對此,除依照訴訟法實行訴訟迴避外,要嚴格落實法官任職迴避和交流制度,規范接待制度,保持法官與律師、當事人的正當關系,消除一切可能影響公正司法的情形,維護法院和法官的公正形象。
七、健全的糾錯問責機制
執法司法中萬分之一的失誤,對當事人就是百分之百的傷害。健全的糾錯問責機制可以最大限度減少冤假錯案,主要包括三個方面:(1)高效的糾錯機制。刑事訴訟法規定,對因事實不清、證據不足發回重審的案件,被告人上訴或檢察院抗訴,二審法院不得再發回重審。嚴格落實法律規定,能夠有效防止案件多次發回重審「翻燒餅」。要充分發揮審判監督的價值,提高再審效率和質量。(2)科學的防範機制。建立風險評估機制,將訴訟各環節納入風險管控,及時預警。落實證據裁判制度,提高收集、採信證據的質量,堅決排除非法證據,切實達到確實、充分的證明標准。(3)嚴格的問責機制。當前,權責不明是司法問責落空的主要原因。讓審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負責,最根本的就是按照權責一致原則,使裁判權回歸主審法官、合議庭,在此基礎上實行辦案質量終身負責制,形成權責明晰、權責統一、管理有序的司法權運行機制。
八、完善的職業保障機制
法官不是「官」,但需要像「官」一樣,建立完善的職業保障機制,保障法官依法履職。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法官職業保障機制,主要包括三個方面:(1)身份保障。法官是奉獻的職業,在法治環境尚不成熟的情況下,也是有風險的職業,這種風險更多表現為法官身份的不確定性。身份保障機制不完善,造成法官辦案畏首畏尾,考慮法外因素超過法律因素,嚴重影響了司法公正。我們應積極推進法官管理分類改革,法官身份的取得、職級晉升、社會地位都應以法律的形式明確,特別是法無明文規定不得調離法官崗位。(2)經濟保障。要建立起薪酬與付出相適應的經濟保障機制,提高法官的收入水平,調動法官積極性,從而更好地保留骨幹,預防腐敗。(3)安全保障。近些年,因當事人對判決結果不滿,報復殺害、毆打法官的案件時有發生。要加大對法官人身、家庭安全的保護力度,為他們公正司法提供安全的工作環境。
九、先進的審判管理機制
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周強指出:「審判管理事關審判質效、公平正義和司法公信力,是人民法院『三大管理』的核心,是一項具有基礎性、關鍵性和長期性的重要工作。」構建先進的審判管理機制,重點包括三個方面內容:(1)淡化行政管理色彩。明確院庭長等行政領導審判管理職責,主要集中在程序事項審批、審判宏觀指導、審判質效監督以及保證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等方面,不幹預具體案件處理,防止審判管理權的濫用。(2)堅持科學民主管理。服務審判是審判管理的基本定位。構建科學的案件流程管理、案件質量評查、法官技能考評、審判運行態勢分析的審判管理體系。探索建立審判管理委員會,讓一線法官參與進來,注重聽取他們的意見建議,將審判與管理銜接起來。(3)增加信息技術含量。審判管理,最重要最基礎的手段是信息化。只有把審判管理建立在信息化基礎上,才能提高管理的精細化水平和效率。此外,要重視加強司法統計、質效考核、基礎理論研究等管理工作,為司法改革提供准確翔實的基礎數據。
十、良好的社會法治環境
司法公正建設不能閉門進行,必須與國家法治建設其他環節相銜接,創造良好的司法環境。我國法治建設起步比較晚,法律文化傳統中還存在許多與法治不相融的成分。構建良好的社會法治環境,主要包括兩個方面:(1)體制環境。構建現代司法體制,核心是保證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司法權。要加強和改善黨對司法工作的領導,消除地方和部門保護主義。人民法院要建立違反法定程序干預司法的登記備案通報制度和責任追究制度。審判機關與其他司法機關依照憲法法律獨立負責,協調一致開展工作。(2)社會環境。受幾千年「人治」傳統影響,人民群眾對司法的認同度不高,「信訪不信法」、「信權不信法」的現象仍然突出。要改變這一狀況,必須加強法治社會、法治政府建設,提高公民的法律素養,推動形成良好的法治環境。
『陸』 法律如何體現公平正義
法律分析:1、通過民主科學立法把公平正義的道德訴求法律化
立法通過民主的方式和法定程序,合理配置社會資源、分配權利與義務、明確權力與責任等實體性利益安排,通過立法規定相關程序、制定行為規則、劃定行為界限、明確行為方式等等,實現通過立法分配正義的目的。
2、通過實施法律實現公平正義
2011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形成後,我國法治建設的主要任務從以立法為中心轉向維護憲法和法律的權威,全面有效實施法律成為推進依法治國的中心工作。
實施法律是依法治國、建設法治中國的重要環節,是實現立法公平正義宗旨和目的的具體體現,重點應當通過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和自覺守法實現公平正義。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國家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和尊嚴。一切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業事業組織都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一切違反憲法和法律的行為,必須予以追究。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
『柒』 你認為法律追求的公平指的是哪種公平
我覺得法律追求的公平是指人人都有享受上訴和辯護的權利,公平還體現在我國公民都應遵守法律賦予的義務和享有的權利
『捌』 法律公平嗎
法律分析:法律是公平的,不管條文設計還是邏輯結果,都是在追求公平。但現實不是公平的,法律的實施也難以做到100%的公平。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六條 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公平原則,合理確定各方的權利和義務。
『玖』 法律的公平性
公平原則也稱公正原則,是法律始終奉行和追求的一種價值觀,也是民法的基本原則之一。我國《民法通則》中對公平責任願則作了明文規定,符合社會利益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意志和願望。《合同法》以公平原則確定各方的權利義務,彌補了我國立法上的不足,在市場經濟領域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一、公平責任原則的概念及包括的內容
公平的本意是公平合理。公平責任原則,是指加害人和受害人都沒有過錯,在損害事實已經發生的情況下,以公平考慮作為價值判斷標准,根據實際情況和可能,由雙方當事人公平地分擔損失的歸責原則。它具體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
(一)當事人自願、平等,民事本體參加民事恬動的機會要均等。雙方參加民事活動機會平等,主體地位平等,意思表述自由。不以種族。性別、年齡、地位等來約定雙方的權利義務。
(二)民事主體在民事權利的享有和民事義務的承擔上要對等,不能顯失公平。
社會主義商品交換建立在平等的基礎上,誰也無權不付出代價來無償取得他人財產,誰也不得以不正當的手段謀求不等價的交換。《合同法》追求權利義務的等值交易,在合同訂立中,強調雙方義務均等,對於顯失公平的行為當事人可以申請人民法院或仲裁機構予以撤消,社會道德也不允許當事人在簽訂合同時,只享有權利不承擔義務或者只承擔義務而不享受權利。體現在合同法中,就是以利益均衡作為價值判斷標准來調整合同主體之間的商品交換關系,確定其合同權利的義務。權利義務不對等時,利益受損方經濟上的不利地位並非源自其自身的實力,而是來自人為的歧視,這是明顯的不公平。相反,另一方憑借人為因素,不付出代價即可取得不對稱利益,這不僅有悖於社會公德,而且也為法律所禁止,更會削弱受損方創新的動因。顯失公平使當事人之間的利益存在「重大失衡」,破壞了正常人所具有的道德標准,違背了誠實信用。等價有償的原則,以致於合同喪失了據以生效所必須要求的「公平」性。
(三)民事主體在承擔民事責任上要公平、合理。
為維護民事立法的公平原則,每個享有民事權利的人,不問有無過錯,只要有造成損害事實存在,就應當根據實際情況分擔民事責任,且分擔責任要公平合理,不能盲目地隨心所欲地讓一方承擔責任而另一方減免責任,更不能受種族、級別諸因素的影響。充分體現公平原則,才能使雙方當事人真正達到機會平等、地位平等。權利義務平等,分擔責任公平、合理,避免權利濫用和義務加重。從一般公平到實質公平。
二、公平責任原則是不同於過錯責任原則和無過錯責任原則的一個歸責原則。
我國民事法律制度中同時存在三個歸責原則即過錯原則。無過錯原則、公平責任原則。公平責任原則是一個獨立的歸責原則。首先,它不是從行為人的心理狀態出發,即不以行為人主觀過錯人確定其賠償責任,而是依據社會主義道德的公平觀念和人們共同生活規則的要求。其次,在有損害事實發生時,根據雙方當事人的財產狀況及其他具體情況裁判。如甲將房屋租賃給乙方搞經營,乙方在徵得甲的同意後對房屋進行了一定裝修,雙方協議中約定:「合同終止時,乙方將房屋的內裝修返還給甲方。」雙方履行完畢合同,甲認為乙的裝修應是無償返還,而乙認為自己裝修房屋投入了材料、人工,甲對此應該作價補償。雙方對此產生爭執。筆者認為,合同的不完善使雙方對裝修返還上產生重大誤解,乙方有權申請有關機關予以撤消此條款。另外,市場經濟中,任何行為都體現價值觀念,乙投入材料,提供了勞務,就應該得到報酬。如果裝修無償返還給甲,勢必給乙造成很大損失,而甲卻不付任何代價就得到一筆可觀利益,這明顯有失公平。所以,乙要求甲對裝修作價補償的主張應該得到支持。支持乙的請求符合我國民事立法精神,更是公平責任原則的具體體現。
三、公平責任原則彌補了侵權行為法理論的缺陷,是對侵權行為立法的一個發展。
公平責任原則把人們共同生活規則和社會主義道德的公平觀念上升為民事法律規范,符合廣大人民意志、願望。也是對侵權法理論的發展和完善。侵權法理論中的過錯責任原則及無過錯責任原則產生於公平責任原則之前。因此,公平責任原則在實踐中不能充分體現。這就導致合同一方當事人發生損害事實時無法彌補。例如甲給乙幫忙幹活,因出現意外,使甲人身受到傷害,從過錯責任來看。雙方均無過錯,從無過錯責任原則凋整范圍看,甲受到的損害只能由甲個人承擔。如果從公平角度出發,根據雙方的財產狀況及其他情況,公平、合理地分擔責任,甲的損失就會相對減少,也體現了道德范疇的公平原則。在立法上出現缺陷時,往往是道德觀念起衡平作用,以補充立法上的不足。我國《民法原則》及《合同法》將公平責任原則予以明確並將公平原則作為雙方當事人權利義務的前提,是對侵權立法的補充、發展。
四、我國民事立法將公平責任原則確定為一個獨立的歸責原則,既有法律依據,也是司法實踐的需要。
《民法通則》第4條規定:「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願、公平、等價有償、誠實信用原則」.法律也規定,顯失公平的民事行為,一方可以申請人民法院或仲裁機構撤消或變更。《民法通則》第132條規定:「當事人對造成損害都沒有過錯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由當事人分擔民事責任」.《民法通則》第133條規定:「監護人盡了監護責任的,可以適當減輕他的民事責任」.體現了132條的公平責任原則。其次,在司法實踐中,對於雙方當事人都無過錯的侵權損害,如果沒有一個歸責原則加以調整,將會使受害人既蒙受損害又須承擔全部損失有悖於立法精神。正因為如此,公平責任原則在司法實踐中充分體現,不僅符合我國立法精神,是現實的需要。
五、公平責任原則的重要性。
公平是民法的精神,也是合同法的精神。公平原則貫徹於合同的訂立、履行。責任的承擔等合同關系的始終。以公平責任原則確立雙力當事人之間的權利和義務,補救法律規定的不足,使商品經濟道德規范進一步法律化,不僅有效地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又能及時解決糾紛,防止事態擴大和矛盾激化,促進安定團結,穩定社會秩序。實踐證明,公平責任原則是我國司法實踐的需要,更是廣大人民的共同願望。公平責任原則與過錯責任原則、無過錯責任原則從不同方面調整著侵權損害中產生的民事法律關系,解決著不同類型的民事法律糾紛,在民事法律關系中有著其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