頌道德經
Ⅰ 老子出關去了哪裡
說到歷史上神秘的大師級人物,老子必然是榜上有名的,而老子之所以神秘,無非是因為兩點,一是他所著的《道德經》高深莫測,二就是他的「不知所蹤」。
一方面,這跟中國人的鄉土意識吻合,畢竟葉落要歸根嘛,另一方面,也與後來孔子「問禮於李聃」相符合。因為孔子的老家和老子的老家相距不遠,這樣孔子才有機會向他求教,如果說老子真的跑去了胡人那裡,難不成孔子也要跟著去?
當然,也有說其實老子並沒有回老家,而是跑到了風景秀麗的欒川隱居去了,最好的證據莫過於當地那些名曰老君山、老君河的遺跡了。
關於老子之行的說法雖然很多,但大多沒有什麼確鑿的證據,所以老子最終去了哪裡,到現在仍然是個謎。
Ⅱ 古語四頌 什麼意思
古語四頌」是蓮池大師據老子道德經整理的《大音希聲》、《大器晚成》、《大內 智如愚》、《大巧若拙》四首;容 蓮池大師 《古語四頌》則是:
大音希聲——不音之音,名曰至音。沉沉寂寂,吼動乾坤。無叩而鳴,古人所箴。學道之士,默以養真。
大器晚成——不器之器,名曰上器。積厚養深,一出名世。欲速不達,古人所刺。學道之士,靜以俟勢。
大智如愚——不智之智,名曰真智。蠢然其容,靈輝內熾。用察為明,古人所忌。學道之士,晦以混世。
大巧若拙一大巧之巧,名曰極巧。一事無能,萬法俱了。露才揚已,古人所少。學道之土,朴以自保。
Ⅲ 敢同惡鬼爭高下,不向霸王讓寸分出自哪裡
出自抄毛主席的《七律慶祝第二次核試驗成功》
是毛澤東於一九六五年五月十四日慶祝第二次核試驗成功而寫下的一首七言詩!
全文:
長空又放紅核雲,怒吼揮拳顯巨身。
橫目南天震虎口,寄心北海躍龍門。
敢同惡鬼爭高下,不向霸王讓寸分。
先烈回眸應笑慰,擎旗自有後來人。
譯文:
寬闊的天空又放出了核武器爆炸的雲朵,怒吼又揮拳顯示自己的神威
向南放爆炸震破虎口,想去北海躍龍門,
敢同那惡鬼一決高下,對於強敵寸分不讓,戰斗到底
先烈們看到這一幕一定會很寬慰,舉著核武的大旗後有來者。
(3)頌道德經擴展閱讀
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次核試驗在新疆羅布泊成功完成。相傳為慶祝中國第一枚原子彈試爆成功,毛澤東同志寫下了《滿江紅 慶祝第一次核試驗》一詞,但此說未見諸正式資料,作品真偽尚有爭議。
作者毛澤東簡介
毛澤東(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潤之(原作詠芝,後改潤芝),筆名子任。湖南湘潭人。詩人,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
Ⅳ 屈原的《菊頌》及老子的《上善若水》的翻譯
1、屈原《橘頌》
釋義:
你天地孕育的橘樹喲,生來就適應這方水土。
稟受了再不遷徙的使命,便永遠生在南楚。
你紮根深固難以遷移,立志是多麼地專一。
葉兒碧綠花兒素潔,意態又何其繽紛可喜。
層層樹葉間雖長有刺,果實卻結得如此圓美。
青的黃的錯雜相映,色彩喲簡直燦若霞輝。
你外色精純內瓤潔白,正如堪託大任的君子。
氣韻芬芳儀度瀟灑,顯示著何其脫俗的美質。
贊嘆你南國的橘樹喲,幼年立志就與眾迥異。
你獨立於世不肯遷移,這志節豈不令人欣喜。
你紮根深固難以移徙,開闊的胸懷無所欲求。
你疏遠濁世超然自立,橫聳而出決不俯從俗流。
你堅守著清心謹慎自重,何曾有什麼罪愆過失。
你那無私的品行喲,恰可與天地相比相合。
我願在眾卉俱謝的歲寒,與你長作堅貞的友人。
你秉性善良從不放縱,堅挺的枝幹紋理清純。
即使你現在年歲還輕,卻已可做我欽敬的師長。
你的品行堪比伯夷,將永遠是我立身的榜樣。
2、《道德經》第八章 上善若水
釋義: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於「道」。最善的人,居處最善於選擇地方,心胸善於保持沉靜而深不可測,待人善於真誠、友愛和無私,說話善於格守信用,為政善於精簡處理,能把國家治理好,處事能夠善於發揮所長,行動善於把握時機。最善的人所作所為正因為有不爭的美德,所以沒有過失,也就沒有怨咎。
Ⅳ 「人之初,性本惡。」是誰的思想。
「人之初,性本惡」是戰國時期荀子的觀點,出自於《荀子·性惡》。《荀子·性惡》中的原句:
今人之化師法,積文學,道禮義者為君子;縱性情,安恣孳,而違禮義者為小人。用此觀之,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
白話譯文:現在的人,能夠被師長和法度所感化,積累文獻經典方面的知識、遵行禮義的,就是君子;縱情任性、習慣於恣肆放盪而違反禮義的,就是小人。由此看來,那麼人的本性是邪惡的就很明顯了,他們那些善良的行為則是人為的。
(5)頌道德經擴展閱讀:
荀子論述「人性本惡」,相對孟子的「人性本善」,是一個進步。既有邏輯,不像孟子信口雌黃;又有論證,不像孟子胡攪蠻纏。與孟子明顯不同的是,他對人性下了定義:「生之所以然者謂之性。」
就是說:性,是天賦的、與生俱來的原始質朴的自然屬性,是不待後天學習而成的自然本能。與「性」相對的是「偽」。「偽」是人為、後天加工的意思。比如,仁義禮智信就是「偽」,是人為教化的結果。
荀子對各家都有所批評,唯獨推崇孔子的思想,認為是最好的治國理念。荀子以孔子的繼承人自居,特別著重的繼承了孔子的「外王學」。
他又從知識論的立場上批判的總結和吸收了諸子百家的理論主張,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明於天人之分」的自然觀、「化性起偽」的道德觀、「禮儀之治」的社會歷史觀,並在此基礎上,對先秦哲學進行了總結。
Ⅵ 老子與孔子是什麼關系
老子和孔子沒有關系。
老子是道家學派創始人,孔子是儒家學派創始人。
1、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謚伯陽。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詳,大約出生於公元前571年春秋晚期陳(後入楚)國苦縣(古縣名)。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老子是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與莊子並稱老莊。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教始祖,稱「太上老君」。在唐朝,老子被追認為李姓始祖。
老子思想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其思想核心是樸素的辯證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在權術上,老子講究物極必反之理。
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老子傳世作品《道德經》(又稱《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6)頌道德經擴展閱讀:
一、老子:
1、辯證思想
老子認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相比較而存在的。美醜、善惡、有無、難易、長短都是相互依存的,有此才有彼,有是才有非,有善才有惡。表面看來,正相反對的兩個方面是相互對立的,而實際上又是相互包含、相互滲透的。「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任何事物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變的。
2、社會理論
老子認為,道之本性即是自然無為,自然無為乃支配宇宙萬物的根本規律,也是人類應當信守的基本行為准則。從無為的原則出發,老子反對人之有為,因為有為破壞了人的原始的自然淳樸,造成了人格的分裂,帶來了虛偽、狡詐、貪欲、罪惡等種種社會丑惡現象。
3、美學思想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道的本性即是自然,出於對自然的推崇,老子也很推崇素樸和稚拙,認為「大巧若拙」,贊美嬰兒「含德之厚」,主張大丈夫「處其實,不居其華」。
古樸、稚拙作為一種美的形態,在中國古代一直受到人們普遍的贊頌,與此對立的華艷輕浮,歷來為人們所蔑視,這一傾向即受到老子思想的影響。
二、孔子:
1、政治學說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內容是「禮」與「仁」,在治國的方略上,他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
這種方略把德、禮施之於民,嚴格了等級制,把貴族和庶民截然劃分治者與被治者。打破了貴族和庶民間原有的一條重要界限。
2、經濟學說
孔子的經濟思想最主要的是重義輕利、「見利思義」的義利觀與「富民」思想。這也是儒家經濟思想的主要內容,對後世有較大的影響。
3、教育思想
孔子在中國歷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賦素質相近,個性差異主要是因為後天教育與社會環境影響。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應該受教育。
孔子提倡「有教無類」,創辦私學,廣招學生,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對學校教育的壟斷,把受教育的范圍擴大到平民,順應了當時社會發展的趨勢。
主張「學而優則仕」,學習了還有餘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養從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須具有較高的道德品質修養,所以孔子強調學校教育必須將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
Ⅶ 上善若水 是什麼意思
上善若水抄[ shàng shàn ruò shuǐ ]
釋義:這里襲實際說的是做人的方法,即做人應如水,水滋潤萬物,但從不與萬物爭高下,這樣的品格才最接近道。
出處:老子《道德經》:「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翻譯: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
(7)頌道德經擴展閱讀:
一、厚德載物[hòu dé zài wù]
釋義:指君子的品德應如大地般厚實可以載養萬物。 舊指道德高尚者能承擔重大任務。
出處:《周易·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翻譯:君子就應該像大地一樣可以載樣萬物。
二、無欲則剛[wú yù zé gāng]
釋義:只有真正的放下所有的慾望,才能達到最剛強的境界。
出處:無欲則剛,出自《論語》。
三、盡善盡美[jìn shàn jìn měi]
釋義:完美到沒有一點缺點。
出處:《論語·八佾》: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
翻譯:藝術形式雖然美麗,但是內容差一些。
Ⅷ 什麼是道德的含義
道德是一種良好的選擇習慣。實踐的理性和思辨的理性不同,前者較為粗略,後者較為精密。思辨只有對錯之分,沒有中間狀態,而實踐的精髓正在於選擇,並且中間狀態就是最好的選擇。
在中文中,道德是道和德的合成詞,道是一種良好的選擇,德是一種素養或習慣。二者合起來就構成它的定義,即一種良好的選擇習慣,其中習慣是它的種,良好的選擇是它的屬差。道德屬於倫理學范疇,其題材是人的活動或實踐,其目的是人的幸福。
(8)頌道德經擴展閱讀:
道德的准則
既然道德是一種良好的選擇習慣,像射箭一樣有一個標靶,即人的幸福,所以也像射箭一樣,需要在實踐中根據感覺來調整和提高它的命中率。因此,說道德的准則是感覺當不為謬誤。
有人說道德的准則是自由,而把自由又定義為既不壓迫人,也不受人壓迫。這話一半正確,一半不正確。因為相同人的幸福是相同的,不同人的幸福是不同的。對幸福一概而論,是智力不成熟的表現。
人的性格是有多樣性的,有的人愛好思考,有的人愛好運動。即便同一個人,小時候和長大了的性格也有可能不同。因此,幸福和快樂也具有多樣性。對待不同的人,幸福既然不可以一概而論,相應的道德也就不可以一概而論。
如果對象全都是自由人,那麼既不壓迫人,也不受人壓迫誠然是一種道德,但是如果對象一方是自由人,一方是奴隸,那麼道德就是一方壓迫另外一方。不可以強求相同的人遵循不同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不同的人遵循相同的道德。
具體來說,不可以強求古人遵循今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小孩遵循成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女人遵循男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窮人遵循富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發展中國家遵循發達國家的道德。
這種說法反過來也是正確的,不可以強求今人遵循古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成人遵循小孩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男人遵循女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富人遵循窮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發達國家遵循發展中國家的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