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瑞典中立法

瑞典中立法

發布時間: 2022-05-09 18:54:38

1. 瑞典在2戰中為什麼能中立到底

二次大戰期間,作為戰爭的中心和主要戰場,歐洲大陸的大部分曾一度被軸心國所控制,地處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瑞典更是在五年左右的時間里被納粹德國所包圍。然而,整個戰爭期間瑞典卻以中立國的身份成功地置身於戰火之外,未遭被佔領的厄運。那麼,瑞典在大戰期間到底執行了一種什麼樣的中立政策呢?它為什麼能借中立地位以自保而未遭進犯呢?其中立的實質究竟如何?



瑞典約在公元13世紀中葉形成統一的封建國家,此後開始加強對東方的擴張,1293年佔領了整個芬蘭。16世紀60年代起,尤其是古斯塔夫二世軍事改革建立起一支很有戰鬥力的陸軍以後,瑞典仗著日益強大的經濟、軍事實力,開始了延續一個半世紀以上的對外戰爭,以建立波羅的海地區的霸權。自1630年插手30年戰爭起,國勢盛極一時,先是擊敗丹麥,成為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強國,接著又躍進歐洲大陸,構建起橫跨波羅的海兩岸的強權,成為當時歐洲舉足輕重的國家,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亞條約曾對其強盛地位給予認可。直到1699-1721年在與波蘭、丹麥、俄國組成的三國聯盟進行的北方大戰中戰敗,瑞典國勢漸衰,從波羅的海霸主地位上跌落下來。

1780年瑞典與俄國、丹麥簽訂聯合武裝中立同盟,這是瑞典調整對外戰略的一個轉折點。拿破崙戰爭期間,歐洲格局進入新一輪組合。1815年維也納會議將瑞典所屬的芬蘭割讓給俄國,波美拉尼亞省割讓給普魯士,此後,瑞典被迫實行戰略收縮,退回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瑞典的中立開始萌芽並最終踏上了尋求中立的道路。當時瑞典國王約翰十四曾寫信給英國首相帕默斯頓,表示:"我的政策將是盡我全力嚴守中立。"此後,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幾經動盪,歐洲大陸更是風暴雨驟,但瑞典多次拒絕其他國家與之結盟的誘惑,始終不改中立的初衷。一次大戰期間,瑞典頑強地在德、俄之間維持中立,避免了捲入戰爭。這樣,瑞典在一個世紀的時間內,通過自己的實際行動樹立起永久中立不可更改的形象。

一次大戰結束後,瑞典作為創始會員國與其他斯堪的納維亞國家一起加入國聯。這就改變了它以往的絕對永久中立,而轉為有條件的靈活中立,表明這個中立小國需要國聯這個國際組織來提高安全感。瑞典在加入國聯後成為集體安全體系和裁軍這兩項孿生政策的積極支持者。然而隨著30年代國際局勢的日益緊張,國聯解體的跡象日益明顯。對日本侵華戰爭、義大利侵略衣索比亞戰爭、西班牙內戰的制裁無力以及裁軍會議的失敗,使瑞典對國聯的效能深感失望,認識到國聯的集體安全制度不可能給中立小國以足夠的保護。在這種情況下,瑞典感到必須放棄靈活中立,回到完全中立。1936年夏當國聯對義大利的制裁被證明無效且已正式結束時,瑞典偕同其他幾個小國發表了一個聯合聲明,表明了將來對國聯盟約第十六條的態度,宣布將自由決定是否參加國聯發起的任何制裁。1938年1月瑞典外交大臣散德勒在國聯宣布了瑞典的立場:採取制裁實際上已變為一樁任人選擇的事情,並得由國聯成員國自由作出決定,"據此說來,某些國家--我很榮幸地代表其中之一--可能決定奉行的一種中立政策就應當被認為完全符合於對國聯成員國的義務所作出的忠實解釋。"瑞典的立場得到默認。此後,瑞典力圖重新執行一項嚴格的中立政策。1939年它拒絕了德國提出的訂立互不侵犯條約的建議,同時也反對英法蘇提出的關於全面保障芬蘭和波羅的海國家的提議。在大戰即將來臨時,瑞典出於對國聯的失望和對本國安全的關切,回到了永久中立的立場。



二次大戰爆發時,瑞典宣布中立。9月3日內閣特別會議決定,所有有關執行瑞典中立的規定不僅適用於目前正處於戰爭的國家,而且也應適用於可能捲入戰爭的任何其他國家。11月3日蘇芬戰爭爆發,瑞典沒有象其他斯堪的納維亞國家那樣宣布中立,僅宣布為"非交戰國"。瑞典在蘇芬戰爭期間罄其所有的武器彈葯供芬蘭使用,並允許芬蘭在瑞典招募了約8000名全副武裝的軍事人員,並於1940年1月同意盟國提出的准許戰爭物資過境運往芬蘭的要求。到蘇芬戰爭結束時,瑞典總共向芬蘭提供了價值4億克朗的贈品和借款。然而,瑞典並未使這種援助發展為直接的軍事援助。針對1940年1月13日英國提出的要求經挪威、瑞典向芬蘭派遣志願軍的照會,17日瑞典公開宣布不允許交戰國軍隊通過或在瑞典領土上建立外國基地。1月24日,針對芬蘭的請求軍事援助和盟軍借道援助的探詢,瑞典答復道:"在當前形勢下,除志願者外,派遣瑞典軍隊或允諾其他交戰國的軍隊過境都是不能指望的。"2月到3月,瑞典又一再拒絕了芬蘭關於派遣軍隊支援和盟軍借道援芬的請求。4月9日德軍"威悉河演習"開始,德國要求瑞典繼續嚴守中立,瑞典答復說打算保持中立,但要求"有完全自由採取那些我們認為有必要維護我們中立的措施"。瑞典通知挪威既不能以武器援助,也不能允許向挪威出口武器彈葯。當挪威戰事平息時,瑞典處境大為改變,其政策也隨之改變。7月28日與德國正式締結一項協定,允許德國軍隊和軍需物資經由瑞典從挪威的一處運往另一處。9月14日達成一些新協定,擴大過境運輸量,並允許過境士兵攜帶武器。蘇德戰爭爆發後,1941年6月25日瑞典宣布接受德國要求,允許德軍第163步兵師假道瑞典由挪威開往芬蘭,允許德國飛機飛越瑞典領空,德軍艦不得在瑞典領海停留超過24小時。

隨著戰爭進程的轉折,瑞典對德國的讓步一個個地取消了。1943年8月5日瑞典宣布取消德國的過境運輸。9月23日與盟國達成倫敦協定,同意削減對德出口價值的30%,1944年鐵礦石的最大出口量降到750萬噸,削減價值50%的滾珠軸承出口。1944年9月9日,瑞典取消了除醫務車輛外所有德國經過瑞典的車輛過境權。月底,瑞典對外國船隻關閉了波羅的海港口。1945年1月完全停止同德國的殘留貿易。5月7日,瑞典通知德國大使中斷兩國外交關系。

瑞典正是以上述各種措施在大戰時執行了所謂的中立政策,免遭戰火侵襲。然而,中立不是一廂情願的,除了自身的努力以外,中立地位的維持還有賴於一系列的外部因素,有賴於交戰雙方的理解和許可,有賴於雙方的不幹涉。



從整體上看,二次大戰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在前期階段,軸心國勢力猖獗一時,尤其在歐洲,幾乎控制了整個歐洲大陸,此時對瑞典獨立和中立的威脅主要來自軸心國。在這種情況下,瑞典對軸心國作了最大讓步,希特勒的目的基本達到,無需對其實施軍事佔領,而盟國方面對此也是理解的。

對交戰雙方而言,瑞典的重要性主要在於它的優質鐵礦石資源。戰爭爆發時住在法國的德國鋼鐵大王蒂森確信:"沒有瑞典的鐵礦石,德國就註定要在這場戰爭中打敗仗。"德國當局充分認識到從瑞典進口鐵礦石的重要性,但德國對北歐的政策一貫立足於北歐國家的繼續中立將最好地服務於德國在這一地區的利益這樣的假設,1939年希特勒"一再表達了這樣一種觀點,德國沒有理由插手北歐或者挪威海岸的事務,維持現狀是最好的選擇。"蘇芬戰爭的爆發使北歐的形勢發生了變化,英法盟軍多次籌劃以援助芬蘭的名義控制挪威海岸和瑞典的鐵礦石出口。德國也從消極地滿足於維持現狀變成積極地籌劃軍事行動,以確保德國在這一地區的利益。12月14日在會見了吉斯林後,希特勒指示德國軍事當局准備征服挪威。1940年3月1日下達的關於"威悉河演習方案"的指令,明確指出行動的目的在於"防止英國入侵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和波羅的海,保護我們在瑞典的礦石基地,擴大海空軍進攻英國的出發地區。"4月9日,德軍實施"威悉河演習方案",佔領了挪威和丹麥。希特勒為什麼沒有佔領瑞典?看來是由於以下幾點因素促成的:

第一,瑞典獨特的戰略位置。瑞典地處斯堪的納維亞半島,西隔挪威與英國隔北海相望,南隔丹麥與德國相鄰,東部及東北隔波羅的海和芬蘭與蘇聯為鄰,它是在英、德、蘇之間控制北海和波羅的海交通的重要組成部分。另外,瑞典作為當時歐洲首屈一指的優質鐵礦石和滾珠軸承的供應國,更增加了它的戰略重要性,成為大國爭奪的重要目標。這種獨特的戰略地位使得對它的取捨往往關涉到大國的平衡,兩大集團都想控制它,不允許它為對方所得,一旦它倒向兩大對立陣營的任何一方,必將遭到另一方的攻擊,這使瑞典處於一種強國夾縫中的危險地位。然而,與其他北歐國家相比,瑞典對強鄰的暴露位置倒有幾分優勢,因為周邊的小國成了瑞典與各強國之間的緩沖國。如果德法間的戰爭是穿過低地國家而進行,如果德英間的戰爭是跨越丹麥和挪威的國土而沿著北海海岸展開,如果德蘇戰爭遵循歷史老路沿波羅的海南岸橫跨波蘭和三個大陸波羅的海國家的疆域,那麼瑞典就可以成為一個固定不動的緩沖國,成為旋轉不停的北部歐洲的靜止中心。列強要想佔領瑞典,必須首先佔領其周圍的丹麥、挪威、芬蘭,而一旦控制了這三個國家實際上就已經控制了瑞典而無需佔領它,瑞典的三面受敵倒成了它的安全之所。現在德軍佔領丹麥、挪威已保障了德國北翼的安全,也就是說"威悉河演習"的作戰目標已經達到,瑞典已陷入了孤立無援的境地,無需出兵佔領。

第二,瑞典已承認德國的優勢,向德國作出了種種妥協,德國不僅已獲得鐵礦石的正常供應,而且獲得了在瑞典的過境運輸權。

第三,蘇聯當時的立場。1940年4月13日蘇聯向德國提出強硬聲明,"高度重視保障瑞典的獨立", "希望瑞典的中立不致受到破壞。"對此,德國許諾"將恪守瑞典的中立,不把軍事行動擴大到它的國土上"。無疑當時蘇聯的立場是德國不敢對瑞典輕舉妄動的一個重要原因。

第四,如果進攻瑞典,必將遭到瑞典的拚命抵抗,德國所依賴的寶貴的鐵礦石供應也將因此受到嚴重影響。

對於戰略得失的考慮使希特勒沒有佔領瑞典。後來在准備進攻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中,希特勒再次提到:"德軍能否以較強兵力從羅瓦尼埃米及其以南地區出發實施這一作戰行動,取決於瑞典是否准許使用其鐵路實施開進。"而戰役一開始,瑞典就滿足了德國的要求,再次消彌了雙方可能的沖突。

從交戰的另一方來看,盟國在這一時期也充分認識到瑞典鐵礦石對德國戰爭經濟的重要性,多次籌劃切斷或削減這種供應。然而,隨著1940年6月挪威戰事的結束和西線戰事的吃緊,盟國已無力干預北歐事務,瑞典已全面落入德國的控制之下。此時盟國對瑞典的處境是體諒的。1940年6月26日哈利法克斯對瑞典駐倫敦公使普呂茨說:"英國十分體諒瑞典的困難,不過瑞典在困境中保持均衡時未免向德國靠攏得太近了。"1942年10月丘吉爾在同後來出任瑞典駐英國大使的博赫曼會談時說道:"我們不希望再有一個德國人的犧牲品,我們所要求的一切便是:你們在一旦遭到襲擊時能夠捍衛自己,不再作出任何不必要的讓步,而且能夠盡快撤消那些已經作出的讓步。"可見,除了外交上略表不滿外,盟國並不願將瑞典拖入戰爭的漩渦。

當戰爭形勢發生轉折後,盟國加大了對瑞典的壓力,對瑞典威脅最大的現在是盟國而不是德國。為了適應形勢,瑞典逐步取消了對德國的讓步,開始向盟國靠攏。對此,希特勒雖然惱火,卻又無可奈何,因為此時他已是自顧不暇,沒有力量再去干涉中立國的事務了。當1943年7月29日瑞典通知德國過境運輸必須停止時,希特勒平靜地接受了這一事態的發展,因為此時他還有其他許多更重要的問題,比如盟軍入侵義大利,墨索里尼倒台,對法國的壓力不斷增大--"所有這些結合起來,迫使希特勒從挪威撤出軍隊前往法國而不是在北歐開辟新戰線","如果德國還有抗議的話,那通常也僅僅是政治外交上的抗議。......當瑞典對德國進口和過境便利嚴加限制時,已很少有遭到德方報復的風險。"僅此而已。當軸心國處於全面頹勢時,希特勒是不願意也沒有能力去開辟反中立國的新戰場的。

就這樣,依靠在戰爭的不同階段採取靈活的妥協政策,瑞典博取了交戰雙方中優勢者對中立的認可和維持,而處於劣勢者或者出於理解,或者出於無奈,眼睜睜地看著瑞典為敵方服務卻無力干涉。



現代世界大戰是一場總體戰,交戰雙方的沖突不僅僅局限於軍事方面,也涵蓋了政治、經濟、社會、思想文化等各個領域,弱小中立國家在各個方面都與交戰雙方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僅僅以一紙宣言就企圖避開世界大戰的戰火是不太可能的。中立小國必須小心翼翼地在交戰雙方之間玩平衡、走鋼絲,不得不審時度勢,向戰爭中的優勢者妥協。這樣,瑞典的戰時中立隨著大戰進程的發展就有了一種明顯的傾向性。

在戰爭的前期階段,軸心國勢力盛極一時,橫行歐洲,殘存的中立小國也就不得不向這種優勢低頭。瑞典不得不答應軸心國的種種要求,服務於軸心國的戰爭經濟,滿足其戰略需要,將大部分戰略物資賣給軸心國。戰爭發生轉折以後,尤其在戰爭後期,在盟國日益強大的軍事、政治、經濟壓力之下,瑞典不得不向盟國靠攏,逐步取消對軸心國的讓步,放棄對軸心國的支持,直至最終同其斷交。因此,正如摩根索指出的:"有關中立的權利、義務的國際法規並不是獨立存在的,它們只是當時法律、經濟、政治及軍事等條件的表現,如果這些條件改變,規則也就隨之改變,這些條件如果消失,規則也就不再存在,在國際秩序的不斷變化中,只有這種法律與社會背景,才能提供中立的法則",換言之,中立是可變的,是有彈性、有傾向性的。從總體上看,瑞典在大戰前期可以稱之為"親軸心的中立國",在大戰後期則是"親盟國的中立國"。

在國際法上,一國選擇了中立,就獲得了某些權利,並且承擔某些義務,這些權利和義務便構成了中立法。二戰年代,關於中立的國際法權威解釋應是1907年的海牙第五公約和第十三公約,其中第五公約第二條規定:"禁止交戰國的軍隊和裝載軍火或供應品的運輸隊通過中立國領土",第十三公約第一條規定:"交戰國必須尊重中立國的主權,並避免在中立國領土或領水內,從事任何可能構成違反中立的行為",第六條規定:"禁止中立國以任何方式將軍艦、彈葯或任何作戰物資,直接或間接供給交戰國。"若以這些條款來衡量的話,二戰時瑞典的中立不能說是國際法意義上的完全中立,交戰雙方都曾粗暴地踐踏了瑞典的中立權利,而瑞典也未能履行自己的中立義務,瑞典被深深地捲入了大戰之中,它在中立上唯一能夠做到的或許只是沒有宣戰,沒有正式加入戰爭。從這個角度而言,瑞典的中立在法律上都是站不住腳的,對這種"戰時中立"的最恰當稱呼,或許還是其在蘇芬戰爭期間所宣稱的"非交戰國",這就是戰時中立的實質。

由此引申開來,二戰後世界政治、經濟、軍事、思想文化的聯系更為緊密,一體化的趨勢日益加強,盡管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出現了更多的形形色色的中立,然而對外部世界的依賴性使得各個時期的中立國都不可能做到法律意義上的真正的"不偏不倚"的中立,中立的實質只是非交戰。

戰爭與和平仍是當代世界所面臨的重大課題。二戰時期瑞典的戰時中立實踐告訴我們,中立非但不能阻止大國間的戰爭,而且自身的存亡亦取決於大國的利益,中立國的和平願望無法消彌大國的爭霸野心。因此,對於世界和平的希望是不能寄託於中立之上的。中立是可以理解的,但決不值得推崇,一個國家、民族的利益只有與世界的利益相一致時,其利益才是永久的、穩固的!

2. 瑞典政治制度的地方政府制度

瑞典是單一制國家。1809年通過的《政府文約》,以及後來相繼通過的幾個《地方政府法》都賦予地方一定的自治權。1977年通過新的《地方政府法》規定,省和市為兩級地方自治政府,在中央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具有管理地方事務的立法權、行政權,包括徵收地方所得稅,規劃地方事業的開發和發展。中央政府各行政委員會在各省設代理機構。省、市自治機關分別設議會,它們之間無領導隸屬關系,內政部任命省長。市不設市長,省、市鎮議會選舉執行委員會及其主席,並設各種專門委員會。省、市議會均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

3. 瑞典為什麽在1979年立法規定家長不準打孩子

你好, 小孩的屁股能不能打?在44個國家聽到的答案是:絕對不可以,因為這是違法的。而在另外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則聽到:這樣做雖然不對,但也要視情況而定。」在瑞典一家兒童權利保護組織日前公布的一項全球調查報告中,筆者看到上述內容。報告頗為遺憾地指出,雖然有更多國家加入到立法禁止體罰兒童的行列里來,但至今全球尚有90%的兒童生活在體罰不被視為違法的國家裡。 瑞典是世界上第一個全面立法禁止體罰兒童的國家。35年前,瑞典一個父親體罰其3歲孩子,結果導致孩子重傷。1928年,瑞典曾立法禁止老師體罰學生,但直到此案審判時,沒有禁止父母體罰孩子的法律依據,因此法官宣判該父親無罪釋放。該判決激起全瑞典人民的怒火,在輿論壓力下,瑞典立法機構隨即通過法律,禁止父母體罰孩子。 筆者了解到,瑞典社會普遍認為,兒童也是完整的人,父母在教育子女時不能侵犯孩子的權利。根據瑞典相關法律,父母在管教孩子時,打屁股、罰站或是揪耳朵等行為都被視為違法犯罪。一旦受到體罰孩子的指控,必須由警察、心理學家和檢察官介入調查,雖然很少有人因此被捕,但可能面臨高達1000美元的罰款。 瑞典精神病學家戴維·埃伯哈德有6個孩子,他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於去年出版一本書,書名為《孩子們如何奪了權》。書中說:「瑞典的孩子們在家庭生活中占據主導地位,父母們已經失去控制權」,「瑞典的孩子經常代替父母,成為某些家庭事務的決策者,譬如晚餐吃什麼、看什麼電視節目、去哪度假等。你宴請賓客時,他們從來不老實坐著,而是不停打斷(大人的話)。他們總是主角。」埃伯哈德認為,瑞典對兒童權益保護的法律「矯枉過正」。據他觀察,越來越多的瑞典孩子長大後出現焦慮症和自殘問題。 有論者稱,瑞典立法禁止體罰兒童的初衷是好的,但在法律實踐中賦予孩子以絕對權利,結果縱容孩子不受家長合理約束,這是對民主和自由權利的濫用。孩子畢竟是不成熟的,需要家長引導,如果家長因嚴苛法律而縮手縮腳,人生啟蒙就會缺位,最終造就一幫「熊孩子」。

4. 瑞典到底是個什麼樣制度下的一個國家

國名: 瑞典王國(The Kingdom of Sweden)
獨立日:6月6日(1809年6月6日,瑞典通過第一部現代憲法。1983年,議會正式宣布6月6日為瑞典國慶節。)
國旗:為藍色,黃色十字略向左側。藍、黃顏色來自瑞典皇徽的顏色。
國徽:大國徽為斗篷式,飾有王冠的藍盾被黃十字一分為四:左上和右下部繪有3頂王冠;右上和左下部繪有戴王冠的金獅。大盾中有一小盾,左面由藍、銀白、紅三色斜紋和一個金瓶組成;右面繪有一個城堡式的鍾樓和一隻金鷹。藍盾兩旁是金獅,下端為勛章。小國徽為一帶王冠的藍盾,盾面上3頂金冠是瑞典王國的象徵,也象徵著當年組成卡爾馬聯盟的丹麥、瑞典和挪威。

國歌:《你古老的光榮的北國山鄉》

國鳥:烏鶇(百舌)

國石: 小(水)晶

國家政要:國王卡爾十六世·古斯塔夫 (Carl XVI Gustaf) ,1973年9月繼承王位;首相約蘭·佩爾松 (Goran Persson) ,1996年3月出任首相,2002年10月連任。

自然地理: 位於北歐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東部。東北部與芬蘭接壤,西部和西北部與挪威為鄰,東瀕波羅的海,西南臨北海,領土面積為44.99萬平方公里(不包括領海面積)。海岸線長約2181公里。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北部為諾爾蘭高原,全國最高峰克布訥凱塞峰海拔2123米,南部及沿海多為平原或丘陵。主要河流有約塔河、達爾河、翁厄曼河。湖泊眾多,約9.2萬個。最大的維納恩湖面積5585平方公里,居歐洲第三。約15%的土地在北極圈內,但受大西洋暖流影響,冬季不太寒冷,大部分地區屬溫帶針葉林氣候,最南部屬溫帶闊葉林氣候。

人口:有890.9萬(2001年底)。90%為瑞典人(日耳曼族後裔),外國移民及其後裔超過100萬(其中52.6%為外籍僑民)。北部薩米族是唯一的少數民族,約1萬人。官方語言為瑞典語。90%的國民信奉基督教路德宗。

首都:斯德哥爾摩(Stockholm),市區人口75萬(2000年初)。

行政區劃:全國共分為21個省:布萊金厄省,達拉納省耶夫勒堡省,哥得蘭省,哈蘭省,耶姆特蘭省,延雪平省,卡爾馬省,克魯努貝里省,北博滕省,厄勒布魯省,東約特蘭省,斯科耐省,南曼蘭省,斯德哥爾摩省,烏普薩拉省,韋姆蘭省,西博滕省,西諾爾蘭省,西曼蘭省,西約特蘭省。

簡史: 公元1100年前後開始形成國家。1157年兼並芬蘭。1397年與丹麥、挪威組成卡爾馬聯盟,受丹統治。1523年脫離聯盟獨立。同年,古斯塔夫·瓦薩被推舉為國王。1654至1719年為瑞典的強盛時期,領土包括現芬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以及俄國、波蘭和德國的波羅的海沿岸地區。1718年對俄國、丹麥和波蘭作戰失敗後逐步走向衰落。1805年參加拿破崙戰爭,1809年敗於俄國後被迫割讓芬蘭,1814年從丹麥取得挪威,並與挪結成瑞挪聯盟。1905年挪威脫離聯盟獨立。瑞典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均守中立。

政治: 現行憲法由政府法典(1809年制定,1974年修訂)、王位繼承法(1810年制定,1979年修訂)和新聞自由法(1949年制定)三個基本法組成,此外還有議會組織法(1866年制定,1974年修訂)。憲法規定瑞典實行君主立憲制。國王是國家元首和武裝部隊統帥,作為國家象徵僅履行代表性或禮儀性職責,不能幹預議會和政府工作。議會是國家唯一的立法機構,由普選產生。政府是國家最高行政機構,對議會負責。國王的最年長子女是法定王位繼承人。議會為一院制。

經濟:瑞典實行發達的私營工商業與比較完善的國營公共服務部門相結合的"混合經濟",以高工資、高稅收、高福利著稱。 森林、鐵礦和水力是瑞典的三大自然資源,在此基礎上發展並形成了采礦冶金、林業造紙、電力和機械製造四大傳統工業體系。 作為一個具有豐富的木材、鐵礦、水力資源的國家,瑞典著重發展以出口為導向的工業化經濟。工業在國民經濟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82%的工業品出口到國外。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後,瑞典工業結構發生了顯著變化。瑞典加大科研與發展的力度和投入,高科技產業迅速發展,交通、通訊、醫葯保健、信息、環保領域在世界上具有較強的競爭力,一度作為瑞典主要出口部門的鋼鐵,木材加工業已逐漸被機械製造,電子精密儀器和汽車等工業部門所代替。造船、紡織等工業日益衰落,政府提供了大量資金進行補貼,改組或收歸國有。 金屬加工和機器製造業是瑞典最重要的工業部門。瑞典的機械產品具有精密,耐用和工藝水平高的特點。滾珠軸承、冷凍設備等傳統產品在國際市場上都享有很高的聲譽。鋼鐵工業是歷史悠久的工業部門之一。 化學工業是瑞典主要工業部門之一。在化學工業內部,尤以石油化學,石油精煉最為突出,塑料、化纖、葯品和化肥也有較大發展。汽車工業戰後發展迅速,除生產小汽車外,還生產各種卡車。小汽車產量的三分之一銷往美國。能源工業在瑞典經濟中居於十分重要的地位。瑞典工業發達,能源密集企業居多,加上冬季漫長和交通線很長,是一個能源高消費國家,僅電力消耗每人年均達1.3萬度左右。瑞典的農業和服務業也較為發達。瑞典經濟主要依賴對外貿易,主張市場開放和自由貿易。 瑞典主要出口產品有:汽車及運輸設備、機械和儀器、電子產品、木漿紙張、醫葯化工和鋼鐵及金屬製品。瑞典進口貨物的60%以上為製造業的部件和原材料,主要有:電子產品、機械和儀器、汽車和運輸設備、食品、紡織品和鞋類等。

文化: 實行9年一貫制義務免費教育。著名高校有斯德哥爾摩大學、烏普薩拉大學、隆德大學、皇家工學院、斯德哥爾摩商學院等。瑞典人文化素質較高、熱情好客、純朴誠實、談吐文明、行為規矩、重諾守時,瑞典人十分重視環境保護,愛花、愛鳥和其他野生物,熱愛大自然。雇員每年享受5周的法定有薪假期,每周工作5天,全年累計工作1,5000小時。人們喜歡利用閑暇時間到野外活動,到森林和田野遠足,採摘野果和蘑菇,到海湖去游泳、泛舟、垂釣;在晝長夜短的夏季,大家紛紛到國內外去旅遊。瑞典已成為世界上外出旅遊人數最多的國家之一。體育活動更是瑞典人的愛好。 據瑞典哥德堡大學2002年6月24日公布的一項調查顯示,網際網路在瑞典已經超過傳統的報紙,成為更受人們歡迎的傳媒。根據抽樣調查,平均每個瑞典人每晝夜上網瀏覽的時間達23分鍾,而瑞典人用於閱讀日報的時間是21分鍾,用於閱讀晚報的時間只剩下8分鍾,收聽廣播和收看電視的時間分別高達2小時和45分鍾。調查顯示,女性比較喜歡收聽廣播和讀書;男性則較傾向於收看文字電視新聞,看錄像和閱讀晚報。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比較願意上網,讀書和閱讀專業雜志;而受教育程度較低的人則樂意看電視,聽廣播和閱讀晚報。

軍事:瑞典現有總兵力約6.5萬人、文職人員約2萬人,戰時可動員85萬人。2004年9月,瑞典國防大臣比約克隆德發表聲明說,瑞典過去把防範來自前蘇聯集團的入侵當作國家防務的重點,而這一威脅現在已經不復存在。現在的重點是對付國際危機和捍衛國家領土完整。

名勝:諾貝爾故居 (Nobel's House)坐落在瑞典中部卡爾斯庫加市的白樺山莊,離斯德哥爾摩200多公里。這是一座乳白色的二層樓房,樓房前的綠草坪和四周的白樺林交相輝映,環境清幽。1894年阿爾費雷德·諾貝爾結束了海外飄泊生涯回到祖國定居,在這里度過了他生命最後兩年中的大部分時光。由於他當年在斯德哥爾摩出生的舊居如今已經矗立起高樓大廈,白樺山莊就成了今天惟一保存完整的諾貝爾故居。自1975年建立起紀念館以來,這里已成為一游覽勝地和諾貝爾學術活動的中心。每年一度在這里舉行諾貝爾學術討論會,來自世界各地的著名科學家濟濟一堂,共同探討科學領域新課題和諾貝爾「造福於人類」的學術思想。紀念館里保留著諾貝爾生前活動的照片、他獲得的各種技術發明專利證書、金質獎章和遺囑。諾貝爾的卧室陳設十分簡單,只有床、桌和衣櫃等幾件最必要的傢具,而他實驗室里的各種儀器和設備,則琳琅滿目。諾貝爾1833年10月21日生。他因發明銷化甘油引爆劑、雷管、硝化甘油固體炸葯和膠狀炸葯等,榮膺「炸葯大王」的名聲。1896年12月10日與世長辭。終年63歲。根據他的遺囑,把摺合為920萬美元的部分遺產,作為獎勵造福人類的科學工作者的基金。以這筆基金的利息,分設物理、化學、生理或醫葯、文學、和平5種獎金,每年在諾貝爾的逝世日頒發一次,稱諾貝爾獎金。

瑞典皇宮是國王辦公和舉行慶典的地方,斯德哥爾摩主要旅遊景點。坐落在斯德哥爾摩市中心。建於17世紀,是瑞典著名建鞏學家特里亞爾的作品。正門由兩只石雕獅子分立兩旁,兩名頭戴紅纓軍帽、身穿中世紀服裝的衛土持槍而立,顯得十分威武森嚴。皇宮四壁有許多精美的浮雕,中間是一個很大的場院。南半闕的王宮教堂和國家廳以及北半闕的宴會廳至今保持著原有陳設,對公眾開放。皇宮華麗的大廳里,壁上掛著大幅的歷代國王和皇後的肖像畫,穹頂飾有磁埋和雕刻和絢麗的繪畫。據說大多出自17世紀德國美術家之手。有的室內還陳設著古代的戰車兵器、珠寶飾物、金銀器皿和手持長矛、全身披掛著銅盔鐵甲的中世紀騎士的實體模型。王宮衛隊每天中午按古老傳統舉行隆重的換崗儀式,吸引大批遊客。

歷史名人: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 (Alfred Bernhard Nobel,1833.10.21--1896.12.10),瑞典著名化學家、硝化甘油炸葯發明人。1833年生於瑞典的斯德哥爾摩,他一生致力於炸葯的研究,在硝化甘油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1896年12月10日,諾貝爾在義大利逝世。逝世的前一年,他在遺囑中他提出:將其部分遺產(920萬美元)作為基金,以其利息分設物理、化學、生理或醫學、文學及和平5種獎金,授予世界各國在這些領域對人類作出重大貢獻的學者。1900年6月瑞典政府批准成立諾貝爾基金會,並於次年諾貝爾逝世5周年紀念日,即1901年12月10日首次頒發諾貝爾獎。1968年瑞典中央銀行於建行300周年之際,提供資金增設諾貝爾經濟獎(全稱為"瑞典中央銀行紀念阿爾弗雷德·伯恩德·諾貝爾經濟科學獎金",亦稱"紀念諾貝爾經濟學獎"),並於1969年開始與其他5項獎同時頒發。 諾貝爾獎>>>

奧洛夫·帕爾梅(Olof Palme,1927.1.30--1986.2.28),瑞典已故首相。1927年1月30日生於斯德哥爾摩。早年斯德哥爾摩附近的錫格蒂納學校學習,畢業後服兵役。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入美國俄亥俄州凱尼恩學院,1948年獲文學士學位。回國後入斯德哥爾摩大學,1951年獲法學士學位。1950參加社會民主黨。1953年任瑞典首相特別顧問。1958年當選為議員。1963年起在政府中任職。1969年任社會民主黨主席。1969年、1982年兩度出任首相。1976年11月當選為社會黨國際副主席。1980年9月,在他倡議下成立了「關於裁軍和安全問題獨立委員會」(也稱「帕爾梅委員會」),任主席。1980年11月作為聯合國秘書長的特使調停兩伊戰爭。1986年2月28日在斯德哥爾摩遇刺身亡。

外交:奉行「和平時期軍事不結盟,以求鄰近地區發生戰爭時守中立」的外交政策。在鄰近地區、歐洲和世界事務三個層面積極參與國際合作。認為合作即安全,鄰近地區是自身的安全基礎,歐盟在歐安事務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承認北約在歐安事務中的主導地位,視參與聯合國事務為外交基石之一。1994年6月,加入北約「和平夥伴關系」。1995年1月1日成為歐盟正式成員國。瑞典還主張發揮聯合國作用,積極促進緩和與裁軍。瑞典是歐洲委員會、北歐理事會、歐洲自由貿易聯盟成員國。

與中國關系:1950年5月9日,瑞典與中國建交。

瑞典王國是一個位於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北歐國家。它西鄰挪威,東北與芬蘭接壤, 瀕臨波羅的海和卡特加特海峽。瑞典人口稀少,國土大部分為森林和山地。

根據考古學家的研究,隨著冰河時期內陸積雪漸漸溶解,瑞典一帶地區石器時代已有人聚居。他們居住在波羅的海附近,主要以打獵、搜集、捕魚為生。

貿易活動的遺跡顯示瑞典南部青銅時代人口已頗為稠密。

九至十世紀時,瑞典地區發展出維京文化,以貿易、侵略、殖民等方式向東發展,影響的地區包括波羅的海、俄羅斯及黑海。

公元1389年,挪威、丹麥、瑞典三國共戴君主,唯各國仍維持國家的身分,史稱卡爾馬(Kalmar)聯盟。15世紀起,瑞典人極力抗拒丹麥吞並的企圖。1521年,瑞典國王斯塔夫一世(Gustav Eriksson Vasa)再次建立皇權,瑞典從聯盟中獨立。

17世紀時瑞典在三十年戰爭(1618-1648)中躍升成為歐洲強國。18世紀大北方戰爭(1700-1721)後俄國取代瑞典在歐洲的地位,1809年芬蘭更從瑞典分裂出來成為俄國的大公國。

瑞典的近代史比較平靜。最近期的一次是1814年與挪威的戰事。該戰後兩國組成由瑞典主導的聯盟,1905年解散。瑞典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均保持中立。冷戰時期沒有向兩大陣營靠攏。瑞典不是軍事組織的成員,但會參與北約的軍事訓練。

1901年,第一屆諾貝爾獎頒獎禮在瑞典斯德哥爾摩皇家音樂學院舉行。1902年開始諾貝爾獎由瑞典國王頒授。..

瑞典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都維持中立。可是,1995年放棄中立主義,加入歐盟。

20世紀,瑞典在國際中保持中立,本土相對和平穏定,瑞典實行的資本主義制度不同於美國,有完善的福利保障制度,具有「高工資、高稅收、高福利」的特點,在20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瑞典經濟飛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得以大大提高。

瑞典人口稀少,不足九百萬,從宏觀經濟的角度看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市場,這一特點決定了對外貿易對瑞典尤其重要,主要天然資源有森林、水力發電、鐵礦等。

私有企業占工業生產九成,其中50%是輸出或輸入的工程項目。農業只佔2%的國內生產總值;全國亦只有2%的就業人口從事農業生產。因政府著力緊縮開支,2001年有大額盈餘;但2002的盈餘因全球經濟衰退而大幅下降一半。

通信、機械製造、建築工程及運輸業是瑞典重要的基礎產業。

瑞典有很多國際知名的品牌,沃爾沃汽車、薩博汽車和武器、愛立信通信、伊萊克斯電器、ABB、哈蘇相機、宜家傢具和H&M服裝等等。按人口比例計算,瑞典是世界上擁有跨國公司最多的國家。

瑞典有21個行政區域。地方行政局由政府任命。行政區有區議會,議員為市代表。行政區由市組成,2002年全國共有市289個。

瑞典的人均壽命高,出生率低。二次大戰後大量移民湧入,情況與戰前相反。現該國12%的人口出生地不在瑞典,五分之一人口是移民或移民的後代。移民多數來自芬蘭、前南斯拉夫、伊朗、挪威、丹麥、波蘭,反映了北歐人口流動性高、早期勞工移民及後期的難民潮等現象。

最早的移民是芬蘭人。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約70,000芬蘭兒童放逐到瑞典,其中15,000戰後居留瑞典。1950-60年代,戰後的芬蘭經濟陷入困境,大量的芬蘭失業者走到經濟起飛的瑞典。高峰時期瑞典有400,000芬蘭人。1973年能源危機,瑞典失業人數上升,芬蘭從與鄰國蘇聯的貿易中得益,留瑞芬人漸降至200,000人。

瑞典語屬日耳曼語系,與丹麥語及挪威語有關系,但發音與寫法均相異。英語是最普遍的第二語言,尤其是50歲以下的人。瑞典語無疑是最普遍的語言,所以官方語言似乎是多餘的政治議題。

文化

烏普薩拉大學 (http://www.uu.se)

隆德大學 (http://www.lu.se)

哥德堡大學 (http://www.gu.se)

斯德哥爾摩大學 (http://www.su.se)

於默奧大學 (http://www.uu.se)

林雪平大學 (http://www.liu.se)

皇家工學院 (http://www.kth.se)

查爾姆斯工學院 (http://www.chalmers.se)

卡洛林斯卡醫學院 (http://www.ki.se)

斯德哥爾摩經濟學院 (http://www.sse.se)

瑞典的假期主要是天主教節日及傳統節日如仲夏節(Midsummer)及沃爾帕吉斯夜(Walpurgis Night)。各大的節日同時也是國旗日,家家戶戶會掛起國旗。瑞典人亦會根據名字日日歷掛起國旗。6月6日是瑞典的國慶日,但仍未是正式的假期。

官方語言 無(瑞典語為事實上的全國語言)

首都 斯德哥爾摩

國王 卡爾十六世古斯塔夫

瑞典總理 戈蘭·佩爾松(Göran Persson)

國土面積

- 總計 449964平方公里

- 水域 第54位 8.67%

人口

- 總計 897.7萬人

- 密度 第82位

統一: 900-1200

貨幣 瑞典克朗(Svensk krona)

時區 UTC +1

國歌 你古老的光榮的北國山鄉(Du gamla, Du fria)

互聯網國家域名 .SE

國際電話區號 46

政府網址

瑞典王室:http://www.royalcourt.se
議會:http://www.riksdagen.se
首相府:http://www.regeringen.se
外交部:http://www.ud.se
瑞典國際開發署:http://www.sida.se
瑞典學會:http://www.si.se

5. 瑞典的政治制度有何利弊

瑞典王國是君主立憲制國家,政權組織形式採用議會內閣制。

優點是將立法權與行政權結合,減低了內閣與國會間沖突的機會;行政機關與立法機關通力合作,效率高;有較總統制為佳的黨紀及政黨組織;議會和選民都可以監督政府;遇緊急情況,內閣可以實行應急政策。議會內閣制有利於訓練政治家。

缺點是相對總統制而言,議會對行政機關的監督不如總統制國家議會有力。議會內閣制本身不一定能確保政府施政效能良好,也不一定能杜絕獨裁、濫權的情事發生。

(5)瑞典中立法擴展閱讀:

議會內閣制的特點是:

1、議會既是立法機關,又是最高權力機關,瑞典國王雖是國家元首,但權力不大。

2、政府(即內閣)由獲得議會(在兩院制下一般是下議院或稱眾議院)多數席位的政黨或獲得多數席位的幾個政黨聯合組成,其成員由國家元首任命。

3、內閣成員通常都是議會議員,因此他們既做政府行政工作,又在議會參加立法工作,議會的重要法律提案多來自內閣,即立法工作是在內閣指導下進行的。

6. 急!瑞典為中立為什麼加強國防教育中立國的國防特徵謝謝~

瑞典的全民國防教育
一、瑞典的全民國防教育體系
依據瑞典國防法的規定,瑞典的國防稱為總體防衛。總體防衛包括軍事防衛、公民防衛、經濟防衛和心理防衛四大類。
軍事防衛,由國防部主管;公民防由民防局執行;經濟防衛和心理防衛分別由各自的委員會負責。其中,心理防衛委員會是專門負責全民國防教育的機構,直屬政府領導,委員會成員由教育部、文化部、警察總署、國家廣播電台和電視台、各大報刊的最高負責人組成,活動經費由政府預算支應,各省、縣均設有同級所屬委員會。心理防禦委員會的任務分為平時和戰時兩個部分。平時任務是瞭解和掌握社會公眾對國防的態度以及意願,向社會提出瑞典的安全形勢和安全隱患的說明,傳授國防知識,向政府提供心理防衛的工作建議,舉辦各種心理防衛講習。戰時任務是指導和組織國民的心理抗敵,傳達本國的政令和軍隊實況,堅定國民的抗敵決心和意志等。因此,瑞典的全民國防教育體系是其主管機關?跨多個部會及民間機構,每個部會或機構均有其職司全民國防教育的主要活動項目及教育對象,形成一個結構完整、組織綿密的教育網路,國防部居於整合協調的地位,旨在為全民提供一套符合瑞典國情且全方位的國防教育。
二、瑞典全民國防教育的法源依據
任何國家的法令規章系統均系體現該國整個歷史背景、立國精神及國情需要而相互激湯,逐漸發展而成的。瑞典王國自11世紀建國之初,歷經了800年的嚴峻考驗,終於在缺乏國際公約及國際輿論的背書下,建立起獨具瑞典特色的武裝中立型國防體系。然而,瑞典國防教育的實施亦有其特殊之處,在世界各國將全民國防視為現今國防政策的施政重點,並紛紛立法的同時,瑞典卻沒有專門的國防教育法,僅設有專司國防教育的機構,但是,瑞典政府卻巧妙地利用現行已頒布的國防相關法規,如《國防法》、《總體防衛服役條例》、《民防法》、《動員法》、《戰備法》、《政府、地方戰時行政管理法》、《戰時供應法》、《戰時物價控製法》、《軍事徵用鐵路法令》、《領海管理法》、《軍火貿易法》、《經濟防禦法》、《石油儲備法》、《公民義務法》、《戰爭支援法》、《保護國防設施法》、《戰時員警職責法》、《戰時衛生醫療法》、《戰時邊境管理法》等,有效的結合橫跨各部會及民間組織的國防教育專責機構,作為推動中央與地方落實全民國防教育的行動准據。而主導全國國防教育的國防部,亦被視為是瑞典國防教育平、戰時期轉換的調節器。
三、瑞典全民國防教育的實施范圍與對象
瑞典的國防目標是要將瑞典置於戰爭之外,並使侵略者意識到,欲征服瑞典將必須付出慘痛的代價與極大的犧牲。因此,其防務的原則是建立在「勝利的極點」的想定下,換言之,假設某一國家意圖藉由侵略瑞典從中謀取利益或達到某種目的時,瑞典將傾全國之力,憑藉其強大的國防實力頑強抵抗,屆時,將會使侵略者認知到,即使達到了戰果,與他們從瑞典得到的利益相比,這種付出與代價是不值得的。而瑞典強大的國防實力則仰賴於全民參與的總體防衛體系,其著眼於當國家面臨戰爭威脅或危急存亡之秋時,全體軍民均有義務貢獻一己之力,共體時艱,參與保家衛國的使命,任何人都沒有權利置身事外。
根據總體防衛服役條例規定,所有16-70歲的瑞典男女公民與居住於瑞典的外國人都有服役的義務,不論是兵役、民防役或是預備役訓練。其目的是為使瑞典居民於戰時或非常時期能迅速動員,適時投入有效的人力,強化社會功能,以利作戰或備戰任務的需求。瑞典的總體防衛包含軍防與民防兩大系統,是為使瑞典能有效抵抗外來的武裝攻擊、主張領土完整、確保自身及周邊鄰近區域的和平與安全,同時強化非常時期的社會功能。事實上,以現行的服役制度而言,除了生理因素或特殊個案外,幾乎每個人都曾在軍事單位服役過。
然而,自冷戰結束後,瑞典所面臨的威脅及國際環境業已改變,其防務重點已由原先對抗前蘇聯集團侵略為主的防衛體系,轉變為能機敏靈活應付來自於國內外各種形式危機與威脅的防衛機制。因此,其國防教育的實施對象不僅止於一般軍民,更擴及移民、政府官員、貴族暨皇室成員等社會各個階層。
四、瑞典全民國防教育的特點
瑞典的民防教育、民防訓練工作則尤為突出,從中央到地方將全國鋪設為一個組織綿密的民防教育網路,普及於社會各個階層,同時強調以國家為教育主體的責任,有效結合各民間機構、准軍事組織,主張平戰兼顧、軍民兼容,不僅將軍隊,更將整個社會視為對公民進行國防教育的場所,多年來成績斐然。
瑞典王國防衛軍就一直是聯合國維和部隊的主力,事實上,參與過最多次聯合國的維和派兵行動和人道遠征任務的國家不是美國,而是瑞典。人口九百多萬的瑞典,其維和派兵總人次和兵力規模,竟是人口三億的美國的兩倍以上,平均每年達到兩萬四千人次之譜。
瑞典的總體防衛實力不僅著眼於威嚇,更立足於實踐,其所採行的義務兵役制是屬於所謂的「民兵制」,其與「徵兵制」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徵兵制」是要求建立一支強大精壯的常備軍,兵員退伍後,依年齡分別編入後備動員對象,召集訓練時間有限,故所需役期較長,軍民分別清楚;而「民兵制」則要求維持靈活機動的小型軍隊,訓練完成後隨即退伍,所有的戰技磨練與組織編成,均系在不影響整體社會運作下進行,並給予服役人員相當大的選擇空間,於平時進行組訓任務,軍民分別較不清楚,是最典型「寓兵於民」的制度。

7. 瑞典政治制度的政權組織形式

採用議會內閣制。實行三權分立,由議會、內閣和法院分別行使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
國家元首 為世襲國王。歷史上,國王權力很大。1809年《政府文約》規定,國王是國家的唯一統治者,與議會共同行使立法權,以及任免內閣首相和大臣的權力。1919年對該法進行修正,削弱了國王的權力,使內閣對議會負責。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王權進一步衰落。1974年議會通過《政府文約》,取消了國王干預政府工作和參與立法等權力,國王實際上成為虛位元首,僅是國家統一的象徵,在內閣主持下,代表國家履行禮儀性活動。 全國設平行並相互獨立的普通法院和行政法院兩大法院系統,但兩者職權未明確劃分。高級法院和最高行政法院的法官由首相任命。檢察總長和首席檢察官隸屬於內閣。政府司法部主管司法行政,但不得干涉法院獨立審判。 瑞典的行政法院設立較早, 隨著「福利國家」制度的推行,政府管理社會經濟事務的廣泛,行政法院的作用更顯得重要。它與議會督導制度相互配合,監督政府行政,這是瑞典司法制度的重要特點之一。

8. 想知道關於瑞典的介紹

瑞 典 概 況

國名: 瑞典王國(The Kingdom of Sweden)

獨立日:6月6日(1809年6月6日,瑞典通過第一部現代憲法。1983年,議會正式宣布6月6日為瑞典國慶節。)

國旗:為藍色,黃色十字略向左側。藍、黃顏色來自瑞典皇徽的顏色。

國徽:大國徽為斗篷式,飾有王冠的藍盾被黃十字一分為四:左上和右下部繪有3頂王冠;右上和左下部繪有戴王冠的金獅。大盾中有一小盾,左面由藍、銀白、紅三色斜紋和一個金瓶組成;右面繪有一個城堡式的鍾樓和一隻金鷹。藍盾兩旁是金獅,下端為勛章。小國徽為一帶王冠的藍盾,盾面上3頂金冠是瑞典王國的象徵,也象徵著當年組成卡爾馬聯盟的丹麥、瑞典和挪威。

國歌:《你古老的光榮的北國山鄉》

國鳥:烏鶇(百舌)

國石: 小(水)晶

國家政要:國王卡爾十六世·古斯塔夫 (Carl XVI Gustaf) ,1973年9月繼承王位;首相約蘭·佩爾松 (Goran Persson) ,1996年3月出任首相,2002年10月連任。

自然地理: 位於北歐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東部。東北部與芬蘭接壤,西部和西北部與挪威為鄰,東瀕波羅的海,西南臨北海,領土面積為44.99萬平方公里(不包括領海面積)。海岸線長約2181公里。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北部為諾爾蘭高原,全國最高峰克布訥凱塞峰海拔2123米,南部及沿海多為平原或丘陵。主要河流有約塔河、達爾河、翁厄曼河。湖泊眾多,約9.2萬個。最大的維納恩湖面積5585平方公里,居歐洲第三。約15%的土地在北極圈內,但受大西洋暖流影響,冬季不太寒冷,大部分地區屬溫帶針葉林氣候,最南部屬溫帶闊葉林氣候。

人口:有890.9萬(2001年底)。90%為瑞典人(日耳曼族後裔),外國移民及其後裔超過100萬(其中52.6%為外籍僑民)。北部薩米族是唯一的少數民族,約1萬人。官方語言為瑞典語。90%的國民信奉基督教路德宗。

首都:斯德哥爾摩(Stockholm),市區人口75萬(2000年初)。

行政區劃:全國共分為五個省和一個自治區:南芬蘭省、東芬蘭省、西芬蘭省、奧魯省、拉畢省和奧蘭島自治區。

斯德哥爾摩市中心塞格爾街上的
一座題為「無暴力」青銅雕塑

簡史: 公元1100年前後開始形成國家。1157年兼並芬蘭。1397年與丹麥、挪威組成卡爾馬聯盟,受丹統治。1523年脫離聯盟獨立。同年,古斯塔夫·瓦薩被推舉為國王。1654至1719年為瑞典的強盛時期,領土包括現芬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以及俄國、波蘭和德國的波羅的海沿岸地區。1718年對俄國、丹麥和波蘭作戰失敗後逐步走向衰落。1805年參加拿破崙戰爭,1809年敗於俄國後被迫割讓芬蘭,1814年從丹麥取得挪威,並與挪結成瑞挪聯盟。1905年挪威脫離聯盟獨立。瑞典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均守中立。

瑞典海軍女軍人

政治: 現行憲法由政府法典(1809年制定,1974年修訂)、王位繼承法(1810年制定,1979年修訂)和新聞自由法(1949年制定)三個基本法組成,此外還有議會組織法(1866年制定,1974年修訂)。憲法規定瑞典實行君主立憲制。國王是國家元首和武裝部隊統帥,作為國家象徵僅履行代表性或禮儀性職責,不能幹預議會和政府工作。議會是國家唯一的立法機構,由普選產生。政府是國家最高行政機構,對議會負責。國王的最年長子女是法定王位繼承人。議會為一院制。

經濟:瑞典實行發達的私營工商業與比較完善的國營公共服務部門相結合的"混合經濟",以高工資、高稅收、高福利著稱。 森林、鐵礦和水力是瑞典的三大自然資源,在此基礎上發展並形成了采礦冶金、林業造紙、電力和機械製造四大傳統工業體系。 作為一個具有豐富的木材、鐵礦、水力資源的國家,瑞典著重發展以出口為導向的工業化經濟。工業在國民經濟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82%的工業品出口到國外。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後,瑞典工業結構發生了顯著變化。瑞典加大科研與發展的力度和投入,高科技產業迅速發展,交通、通訊、醫葯保健、信息、環保領域在世界上具有較強的競爭力,一度作為瑞典主要出口部門的鋼鐵,木材加工業已逐漸被機械製造,電子精密儀器和汽車等工業部門所代替。造船、紡織等工業日益衰落,政府提供了大量資金進行補貼,改組或收歸國有。 金屬加工和機器製造業是瑞典最重要的工業部門。瑞典的機械產品具有精密,耐用和工藝水平高的特點

人們在斯德哥爾摩的一個聖誕市場上購物。
這個聖誕市場已有數百年歷史,至今仍然保
持著中世紀風格。每年聖誕節來臨之前,不
僅前來購物的當地居民絡繹不絕,還有不少
遊客慕名而來領略這個古老市場的風采。

。滾珠軸承、冷凍設備等傳統產品在國際市場上都享有很高的聲譽。鋼鐵工業是歷史悠久的工業部門之一。 化學工業是瑞典主要工業部門之一。在化學工業內部,尤以石油化學,石油精煉最為突出,塑料、化纖、葯品和化肥也有較大發展。汽車工業戰後發展迅速,除生產小汽車外,還生產各種卡車。小汽車產量的三分之一銷往美國。能源工業在瑞典經濟中居於十分重要的地位。瑞典工業發達,能源密集企業居多,加上冬季漫長和交通線很長,是一個能源高消費國家,僅電力消耗每人年均達1.3萬度左右。瑞典的農業和服務業也較為發達。瑞典經濟主要依賴對外貿易,主張市場開放和自由貿易。 瑞典主要出口產品有:汽車及運輸設備、機械和儀器、電子產品、木漿紙張、醫葯化工和鋼鐵及金屬製品。瑞典進口貨物的60%以上為製造業的部件和原材料,主要有:電子產品、機械和儀器、汽車和運輸設備、食品、紡織品和鞋類等。

馴 鹿 雪 橇

文化: 實行9年一貫制義務免費教育。著名高校有斯德哥爾摩大學、烏普薩拉大學、隆德大學、皇家工學院、斯德哥爾摩商學院等。瑞典人文化素質較高、熱情好客、純朴誠實、談吐文明、行為規矩、重諾守時,瑞典人十分重視環境保護,愛花、愛鳥和其他野生物,熱愛大自然。雇員每年享受5周的法定有薪假期,每周工作5天,全年累計工作1,5000小時。人們喜歡利用閑暇時間到野外活動,到森林和田野遠足,採摘野果和蘑菇,到海湖去游泳、泛舟、垂釣;在晝長夜短的夏季,大家紛紛到國內外去旅遊。瑞典已成為世界上外出旅遊人數最多的國家之一。體育活動更是瑞典人的愛好。 據瑞典哥德堡大學2002年6月24日公布的一項調查顯示,網際網路在瑞典已經超過傳統的報紙,成為更受人們歡迎的傳媒。根據抽樣調查,平均每個瑞典人每晝夜上網瀏覽的時間達23分鍾,而瑞典人用於閱讀日報的時間是21分鍾,用於閱讀晚報的時間只剩下8分鍾,收聽廣播和收看電視的時間分別高達2小時和45分鍾。調查顯示,女性比較喜歡收聽廣播和讀書;男性則較傾向於收看文字電視新聞,看錄像和閱讀晚報。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比較願意上網,讀書和閱讀專業雜志;而受教育程度較低的人則樂意看電視,聽廣播和閱讀晚報。

軍事:瑞典現有總兵力約6.5萬人、文職人員約2萬人,戰時可動員85萬人。2004年9月,瑞典國防大臣比約克隆德發表聲明說,瑞典過去把防範來自前蘇聯集團的入侵當作國家防務的重點,而這一威脅現在已經不復存在。現在的重點是對付國際危機和捍衛國家領土完整。

名勝:諾貝爾故居 (Nobel's House)坐落在瑞典中部卡爾斯庫加市的白樺山莊,離斯德哥爾摩200多公里。這是一座乳白色的二層樓房,樓房前的綠草坪和四周的白樺林交相輝映,環境清幽。1894年阿爾費雷德·諾貝爾結束了海外飄泊生涯回到祖國定居,在這里度過了他生命最後兩年中的大部分時光。由於他當年在斯德哥爾摩出生的舊居如今已經矗立起高樓大廈,白樺山莊就成了今天惟一保存完整的諾貝爾故居。自1975年建立起紀念館以來,這里已成為一游覽勝地和諾貝爾學術活動的中心。每年一度在這里舉行諾貝爾學術討論會,來自世界各地的著名科學家濟濟一堂,共同探討科學領域新課題和諾貝爾「造福於人類」的學術思想。紀念館里保留著諾貝爾生前活動的照片、他獲得的各種技術發明專利證書、金質獎章和遺囑。諾貝爾的卧室陳設十分簡單,只有床、桌和衣櫃等幾件最必要的傢具,而他實驗室里的各種儀器和設備,則琳琅滿目。諾貝爾1833年10月21日生。他因發明銷化甘油引爆劑、雷管、硝化甘油固體炸葯和膠狀炸葯等,榮膺「炸葯大王」的名聲。1896年12月10日與世長辭。終年63歲。根據他的遺囑,把摺合為920萬美元的部分遺產,作為獎勵造福人類的科學工作者的基金。以這筆基金的利息,分設物理、化學、生理或醫葯、文學、和平5種獎金,每年在諾貝爾的逝世日頒發一次,稱諾貝爾獎金。

瑞典皇宮是國王辦公和舉行慶典的地方,斯德哥爾摩主要旅遊景點。坐落在斯德哥爾摩市中心。建於17世紀,是瑞典著名建鞏學家特里亞爾的作品。正門由兩只石雕獅子分立兩旁,兩名頭戴紅纓軍帽、身穿中世紀服裝的衛土持槍而立,顯得十分威武森嚴。皇宮四壁有許多精美的浮雕,中間是一個很大的場院。南半闕的王宮教堂和國家廳以及北半闕的宴會廳至今保持著原有陳設,對公眾開放。皇宮華麗的大廳里,壁上掛著大幅的歷代國王和皇後的肖像畫,穹頂飾有磁埋和雕刻和絢麗的繪畫。據說大多出自17世紀德國美術家之手。有的室內還陳設著古代的戰車兵器、珠寶飾物、金銀器皿和手持長矛、全身披掛著銅盔鐵甲的中世紀騎士的實體模型。王宮衛隊每天中午按古老傳統舉行隆重的換崗儀式,吸引大批遊客。

歷史名人: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 (Alfred Bernhard Nobel,1833.10.21--1896.12.10),瑞典著名化學家、硝化甘油炸葯發明人。1833年生於瑞典的斯德哥爾摩,他一生致力於炸葯的研究,在硝化甘油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1896年12月10日,諾貝爾在義大利逝世。逝世的前一年,他在遺囑中他提出:將其部分遺產(920萬美元)作為基金,以其利息分設物理、化學、生理或醫學、文學及和平5種獎金,授予世界各國在這些領域對人類作出重大貢獻的學者。1900年6月瑞典政府批准成立諾貝爾基金會,並於次年諾貝爾逝世5周年紀念日,即1901年12月10日首次頒發諾貝爾獎。1968年瑞典中央銀行於建行300周年之際,提供資金增設諾貝爾經濟獎(全稱為"瑞典中央銀行紀念阿爾弗雷德·伯恩德·諾貝爾經濟科學獎金",亦稱"紀念諾貝爾經濟學獎"),並於1969年開始與其他5項獎同時頒發。 諾貝爾獎>>>

奧洛夫·帕爾梅(Olof Palme,1927.1.30--1986.2.28),瑞典已故首相。1927年1月30日生於斯德哥爾摩。早年斯德哥爾摩附近的錫格蒂納學校學習,畢業後服兵役。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入美國俄亥俄州凱尼恩學院,1948年獲文學士學位。回國後入斯德哥爾摩大學,1951年獲法學士學位。1950參加社會民主黨。1953年任瑞典首相特別顧問。1958年當選為議員。1963年起在政府中任職。1969年任社會民主黨主席。1969年、1982年兩度出任首相。1976年11月當選為社會黨國際副主席。1980年9月,在他倡議下成立了「關於裁軍和安全問題獨立委員會」(也稱「帕爾梅委員會」),任主席。1980年11月作為聯合國秘書長的特使調停兩伊戰爭。1986年2月28日在斯德哥爾摩遇刺身亡。

外交:奉行「和平時期軍事不結盟,以求鄰近地區發生戰爭時守中立」的外交政策。在鄰近地區、歐洲和世界事務三個層面積極參與國際合作。認為合作即安全,鄰近地區是自身的安全基礎,歐盟在歐安事務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承認北約在歐安事務中的主導地位,視參與聯合國事務為外交基石之一。1994年6月,加入北約「和平夥伴關系」。1995年1月1日成為歐盟正式成員國。瑞典還主張發揮聯合國作用,積極促進緩和與裁軍。瑞典是歐洲委員會、北歐理事會、歐洲自由貿易聯盟成員國。

與中國關系:1950年5月9日,瑞典與中國建交

9. 永久中立國

在世界近200個國家中,已有7個國家宣布為永久中立,並得到國際廣泛承認。
瑞士
1291年,瑞士三州結成永久同盟,1513年,13州達成同盟,中立開始。1516-1521年,瑞士與法國達成條約,保證不向法國開戰,這是瑞士執行全面中立的開端。1674年,國家確立行為准則——中立。1815年,維也納會議簽訂《巴黎條約》,與會各國一致承認瑞士為永久中立國。
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瑞士倖免於戰爭,其永久中立國地位得到鞏固。冷戰期間,瑞士也因為永久中立國的地位,得到了兩大陣營的尊重。
瑞典
1397年,瑞典與丹麥和挪威一起組成了卡爾馬聯合(芬蘭此時還是瑞典王國的一部分)。瑞典於16世紀初脫離卡爾馬聯合,並且與鄰國進行了多年的戰爭,尤其是與俄羅斯以及從未完全承認瑞典已經離開了卡爾瑪聯合的丹麥-挪威聯合。17世紀時瑞典藉由戰爭擴張領土,成為了強權國家,其領土面積為目前的兩倍之大。
到 1814年瑞典失去了芬蘭,也不再具有強權地位。之後,瑞典沒有再參與過戰爭,並於戰爭時期採取中立國政策,現時為永久中立國。
芬蘭
戰後長期奉行同蘇聯保持睦鄰友好關系、不介入大國沖突、同各國發展友好關系的「積極的和平中立政策」。
冷戰結束、蘇聯解體後,芬蘭對其外交政策進行了重大調整,將發展同歐盟的關系作為外交重點。1995年1月1日起成為歐盟正式成員。芬仍堅持奉行軍事不結盟和獨立可靠的防務政策,密切與北約的合作,同時繼續與俄羅斯保持睦鄰關系,支持俄融入國際社會。
愛爾蘭
1948年12月21日,愛爾蘭議會通過法律,宣布脫離英聯邦。愛爾蘭獨立後,一直保持著一個中立和不結盟的政策。二戰期間始終保持中立並且不讓自己加入北約和其他任何形似的區域安全組織。2005年9月,國際獨立委員會宣布,愛爾蘭共和軍已完全解除武裝,加入和平進程。
奧地利
1945年,法西斯德國戰敗後,奧地利全境由蘇、美、英、法四國分區佔領。1955年5月,四個佔領國同奧 瑞士飛行表演隊簽訂《重建獨立和民主的奧地利國家條約》,宣布尊重奧的主權和獨立。10月佔領軍撤出,奧地利重新獲得獨立。10月26日,奧國民議會通過永久中立法,宣布不參加任何軍事同盟,不允許在其領土上設立外國軍事基地。自1965年起,10月26日被定為奧國慶日。
列支敦斯登
1868年德意志邦聯瓦解,列支敦斯登解散自己僅有的一支小型軍隊並且宣布該國將轉為永久中立國,這中立地位讓列支敦斯登避過了兩次世界大戰的戰火波及,一直持續到今日。
哥斯大黎加
1983年11月17日,中美洲的哥斯大黎加宣布永久中立,得到了拉丁美洲、加勒比海地區各國的支持和承認。根據憲法,哥斯大黎加沒有軍隊,只有警察和安全部隊維護內部安全。哥斯大黎加是世界上第一個不設軍隊的國家。
土庫曼
1995年12月12日,第50屆聯大通過決議,承認土為永久中立國。 1995年12月27日人民委員會對憲法進行了修改和補充,將土庫曼中立國地位寫入憲法,又在國歌和國旗中加以體現。

熱點內容
行政法學第19章在線測試 發布:2025-01-10 20:54:56 瀏覽:363
道德經全文pdf 發布:2025-01-10 20:19:12 瀏覽:210
中政律師 發布:2025-01-10 19:29:49 瀏覽:247
民法59條 發布:2025-01-10 19:24:10 瀏覽:850
民法典有幾個編 發布:2025-01-10 19:19:47 瀏覽:134
法院延期開庭申請書 發布:2025-01-10 18:27:13 瀏覽:688
法學專業實習日誌 發布:2025-01-10 18:20:31 瀏覽:726
法律法規和規章三者的區別 發布:2025-01-10 17:27:28 瀏覽:79
自考經濟法分章試題 發布:2025-01-10 17:26:46 瀏覽:416
奴隸制社會軍事經濟法的特點 發布:2025-01-10 17:26:43 瀏覽: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