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自律還是他律

道德自律還是他律

發布時間: 2022-05-09 21:52:27

Ⅰ 求 道德的養成靠自律還是他律這個怎麼辯

他律。人的成長,人的三觀養成是在社會這個熔爐里逐漸形成的。人之所以是人,是因為人是社會的人。同樣,人的道德養成也是在社會中形成的。只有在社會中不聽受到他律,才能不停的建立自身的道德觀念。
設想一個獨立於社會存在的「人」,他無法感知所謂社會的道德標准,也就不能夠存在自身的道德養成,因為他的生存不需要道德。
所以道德的養成靠得是他律

以上,我淺薄的觀點

Ⅱ 如何對待自律與他律

首先,很多的東西不是自律可以控制的。 其次,將應然問題放在現實角度來看待當今的大學校園的秩序維持問題。 最後,自律有其局限性,會因為個人的價值觀判斷的不同而產生新的問題。 要說「他律」,我們可以講:每個人,總有自己看不到的地方,必須依靠他人的幫助。就像自己的後背,如果不藉助他人或者工具,是看不到的。人在生活中,就有很多類似「自己的後背」這樣的盲點,無論你如何嚴格「自律」,總是還有僅僅依靠自己,肯定做不好的地方。即使是「吾日三省吾身」的孔子,對於「聞過則喜」的子路,也是給予了相當高評價的。或許,修煉到孔老夫子的境界,確實可以更多地通過自我反省來規范自己的行為,但是作為大學生,很顯然,我們達不到這個境界… 大學生,處在一個青春朝氣、蓬勃向上的年齡段,不可能像老成持重的成年人一樣,凡事都自我約束得好好的——因為年輕人,就要去大膽嘗試,就該去探索、去求知,這是天性使然,也是大學生之所以是祖國希望的原因之一 。所以,對於中學生來說,他律的作用,明顯大於自律——因為要探索要嘗試,就免不了容易出界,容易踩線。這個時候,他律就會幫助我們在安全范圍內,在合理合法的前提下,獲得更好的效果。 舉個例子:好比學生們喜聞樂見的球賽,為什麼要有裁判?不能說所有球員都很不自覺,都不懂得自律,但是一旦比賽激烈起來,自然看不清球是否出界了,看不到自己或者別人是不是越位了……因為球員的精力,都在球上,這個時候,如果沒有裁判的他律,比賽是肯定進行不下去的……球員們的自律當然重要,但是,單單依靠「革命靠自覺」的自律,肯定是不行的;相反,只有有適當的他律存在,就能確保大家都在規則之內進行比賽,一切都如水到渠成般的順暢…… 注意:他律,是來幫助我們的,而不是來限制我們的,一個懂得良好地運用他律的幫助的人,才更容易成功——比如唐太宗李世民,不能說他不想當賢明君主,但是,如果他不能容忍魏徵對他到處掣肘的嚴格他律,如果不是受到魏徵的幫助,他必定不能達到這樣的高度! 他律,是外在的規律,主要表現在理性對個體慾望的約束、駕馭和把握上。這種理性不是個人的理性,是社會的理性,柏拉圖形象地將外在的理性和個人的內在慾望的關系,比喻為烈馬和馭手的關系,稱之為超自然的理性。 人的道德觀念的養成都是社會道德的理性 「命令」鑄造而成的,外在的強制力量不可或缺。沒有外在的強制力量,道德的建立就無從談起。 他律是自律的前提和條件,自律是在他律的作用和影響下,人們在內心深處逐漸形成的一整套潛移默化、自覺遵守的規范;自律又是他律的極好補充,把他律內化成自己的行為准則,主動遵守這些規范,這對社會發展的意義同樣重大。社會成員的行為如果僅僅依靠他律來規范,全體成員沒有絲毫自律意識,整個社會就會始終處在矛盾對立之中。這種社會也是不可想像的。 社會這部巨大而精密的機器,並不能僅僅依靠每個人的自律就保證順暢地運轉,還要依靠他律。如果站在社會架構和運轉的角度上看,他律甚至比自律更為重要,因為作為他律具體化的道德規范、法律、契約、信用保障、現代制度、社會監督等等,共同構成了社會的外部條件,離開了這些,整個社會將不能正常運轉。 我先闡述一下我方觀點:養成文明的行為習慣他律重於自律。所謂他律是指依靠外界事物來約束控制自己的行為;而自律則指社會中的個體要自我約束,自我控制。無論自律和他律,目的都是為了促進個人文明習慣養成。「國有慣養成中佔有的地位,但相對於他律,自律有以下幾個弊端
1自律的標準是分散的,不統一的。自律所依據的標準是人的內心准則。在當今社會,社會意識的多元化趨勢使得個人的內心准則即價值觀多元化。而不能予以控制
2自律不能長期穩定的發揮效用。「從善如登,從惡如崩」。人做一件好事很簡單,人做一生好事卻很難。而他律的約束一般是穩定,長期地對人發揮作用。
3自律對人的行為的控制力是薄弱的。自律依據的內心准則的權威性必須通過他律的社會輿論與法律規定在確立,沒有他律,就無自律的權威性。權威性消失,又如何使自律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
反之他律有以下幾個好處
1他律由他人引導,約束,有一定的標准,不象自律可波動性大,不能確保文明習慣的養成。
2他律對中學生的文明習慣的保持有可靠性和長久性
3他律具有權威性 可見,他律相對於自律有很大的優越性。因而我們要貴自律而重他律。 而且,自律必須由他律引起。人最初並無自律意識,在成長過程中文明習慣受他律約束,培養,才建立起自己的內心准則,因而自律是他律的內化,他律被輕視,又何言他律的內化。 歷史的車輪不停的運轉,他律是養成文明習慣路上的關卡,把不文明淘汰,引導走向文明!
綜上所述,我方認為養成文明的行為習慣靠自律還是他律。
關於自律與他律孰輕孰重的問題 對方辯友存在以下幾方面的認識錯誤:
1 對方辯友把他律與自律分割開來我們所辯論的觀點是自律與他律哪個更重要,而非要自律還是要他律。
2 過分高估了自律,人的認知是有限度的,意識形態也是分散和不統一的,在不同意識形態的控制下,自律如何在社會中達到統一,進而附和社會的利益,推動社會發展。
3 人是利益主體,利益關系是人與人之間的根本關系,在利益的驅使下,自律所依照的道德法則只能成為陽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實難負。因而必須用他律加以規范。
4 自律由他律引起的,是自律的內化,沒有他律,自律就沒有形成的基礎,離開他律的自律只能是無律。
5 他律的對象並非局限的,他律不僅針對有錯誤行為的主體,而且對於沒有發生這種行為的主體也有約束作用,如法律的禁止即是約束法行為的主體。
6 社會發展至今各項工作都必須納於他律的范疇中才能提高生產效率,促進社會發展,總體看來,他律重於自律。自律是指自己約束自己,自覺遵守道德;他律是指靠外界督促、約束來遵守道德。 一,一個人從小的任何習慣都與家庭環境影響有很大的關系.父母親人的言談舉止都會影響孩子的習慣.若從小養成了好的習慣,則長大後相對來說會比那些不好習慣的人有更強的自律力. 二,社會習慣也會有非常重要的影響.一個人生活工作都離不開與別人相處的環境,一個團體的文明習慣絕對會影響個人的行為及思想,這就是潛移默化的結果. 三,一個工廠往往有成千上萬的員工,而這些人員又來自不同的環境,所接受的教育程度也不盡相同.在這基礎上,靠個人的自律是很難改善或影響這么多員工的習國法,家有家規」。他律在個人文明習慣養成起到極重要的作用。不可否認,自律也在明習

Ⅲ 道德自律和法律他律,哪個更重要

法律的他律更重要.


道德永遠無法摒除偏見.


法學概念中有 實體正義 和 程序正義

實體正義就是源於道德觀念的,然而道德本身是一種約定俗成,隨時代改變,並且受社會文化影響的,基督教道德,儒家道德,伊斯蘭道德,各不相同,你使用任何一種道德體系道德觀念,都意味著對一部分人人權的侵犯.

實體正義所追求的是一種完美道德,是不含有任何偏見的道德.對實體正義的實現從法庭辯論中體現.

所以,道德的東西或許可以滿足某些人的道德感,但是這種道德感顯然不意味著公平正義,而僅僅是一種自我的心理滿足.

而法律當中實體正義實現的過程,就是通過理性和知識來抽絲剝繭,從現有道德觀當中剝離出那些存在偏見與歧視的成分,來實現公平.


但是顯而易見,人無完人,在大多數時候,無論是民主,還是精英,都無法100%確保實體正義能夠接近完美道德,沒有人能夠100%保證實體正義可以完全剔除道德的偏見.


在這個時候,程序正義的意義就體現出來了.


程序正義好比在一場百米賽跑中,為所有運動員提供相同的處境,相同的風力,相同平坦的地面,相同的摩擦力.在公平的競爭當中得到公平的結果.


顯然,程序正義不能總是確保實體正義,因為有可能有的運動員狀態不好,或者他請的律師智商不夠用.但是程序正義卻是確保實體正義實現的唯一途徑.因為如果不這樣做,就無法限制法官的裁決權.


程序正義實質上實現了對實體正義的 寧缺毋濫,確保了實體正義不會被誤用.


進一步地,基於平衡原則,法律還建立了類似 舉證責任倒置 和 權力讓渡 的概念,

通俗來講

舉證責任倒置就是說,假如你告一個人貪污,顯然貪污當事人所掌握的信息是遠多於你的,所以在有情報壟斷的事情上,法律不會按照"誰主張,誰舉證"來裁定,而是把舉證責任放到當時人身上,也就是說,被告需要證明自己沒有貪污,而非原告需要證明自己有貪污.

權力讓渡體現於不同法律體系之間的公平問題.當兩方法律不同(比如美國兩個州之間的人的官司,或者任意兩個國家之間的人的官司[不包含國與國的官司,這個用國際法])一個法律的結果對一方產生的不利影響預期更大的時候,法官應當優先使用這一方的法律.比如一個中國人和美國人打貿易官司,他們的貿易范圍80%在中國,20%在美國,那麼就應該使用中國的法律.


綜上所述可以看到:

  1. 法律所追求的公平,是基於道德並高於道德的公平,是把去除道德偏見放在比盲目遵從道德更高的優先順序上的.

  2. 法律在追求公平的過程中,不僅立足於確保審判結果的公平,更建立了一套可以確保審判過程絕對公平的體系.

  3. 法律在追求公平的過程中,還考慮了不同法律體系下如何確保公平的問題.


可見,法律對世界公平正義的保障是嚴謹的.

雖然很多時候,司法力量的打擊不夠強大,很多時候社會的公平需要人們道德自律來維持,但這只是科技經濟發展不夠充分導致的司法力量不足,並不意味著道德可以帶來更公平的社會.道德永遠無法摒除偏見,所以道德永遠要讓位於法律.

Ⅳ 德育教育中的自律和他律的定義是什麼

德育教育中的自律和他律的定義是什麼

1、自律和他律是康德道德哲學用語。自律即支配人的道德行為的道德意志純由自己的理性所決定,而不受制於外部必然性;與此相反,他律即支配道德行為的道德意志受制於外部必然性而非由理性自身決定。

2、康德認為,在他以前的倫理學都是從行為主體的意志之外如從上帝或神,從感官慾望、情感、利益、世俗權威等中引出道德和道德准則,都是他律倫理學。這種他律道德論不能使意志自成法則,是不科學的;他要在倫理學領域實現「哥白尼式革命」,建立自律倫理學。

3、這種倫理學認為,在道德領域,人人遵守理性規律或絕對命令,但這種道德律不是由道德主體之外的某個存在為其制定、迫使其執行的,而是主體「自己為自己立法」,自己制訂道德准則又要求自己遵守。

4、康德堅持自律是一切真正道德的源泉,只有自律的行為才是真正道德的行為。康德通過自律原則肯定了人的自由;但他把自律與他律對立起來,肯定前者而否定後者,既表明他未能把握道德現象的最後根據,也表明他的先驗唯心主義立場。

Ⅳ 道德修養中自律和他律哪個更重要

他律更重要。
他律,即接受外界或他人的檢查與監督。作為青少年的我們,他律是必不可少的。在校園里,他律幾乎隨處可見。《入學須知》上寫著的一系列規章制度,就是對我們行為的約束;操場上,多功能廳里,實驗室中能見到一系列的安全須知,這也是他律;老師的管理、班幹部的管理、自主管理委員會的管理,都屬於他律的方式。即便到了社會,他律也是很普遍的。可見他律的運用是廣泛的。

他律是自律的基礎,自律是在他律的基礎上誕生的。自律必須由他律建立,由他律來奠定一個准則。沒有了准則,自律也無從談起。人最初並無自律意識,在成長過程中受他律約束,才建起自己的內心准則。自律是後天教育的結果,是對他律的認同與他律的內化。
我們不能高估我們的自我約束能力。尤其是正在學習階段的學生無法做到完全自律。因為,中學生還處於未成年人階段,還沒有具備很好的自我約束能力以及明辨是非的能力,還不足以完全或大部分依靠自律進行自我約束;這時,我們就十分需要他律。我們必須有成年人的監護,來引導我們往正確的方向前進;我們需要一系列的規章制度,特別是校園,為增強我們的是非觀念,充分發揮他律的作用,引導我們在日後很好地自律——自己管自己。為使我們行為正確,就需要有各種措施。這就是他律和他律的需要。他律起到了很好的約束作用。
同樣,青少年階段的我們對於生活與社會中對與錯、好與壞的認識不同,這也導致了我們的內心准則不同,對自己的要求不同,有的高,有的低。而這時,成長中的我們就需要一個統一的標准,來告訴我們對錯的劃分,從而給予我們正確的認識。這個標准從何而來?從生活中一系列的他律的約束。也就是說,我們不能由自律進行大部分的管理,而應更多地從他律中認識到是非。
再則,對於我們這些未成年的中學生來說,即使自律能起到一定作用,它的效果也是短期的,不穩定的,具有包庇性、波動性,無法對於我們進行長期的約束與控制。而校園他律憑借對於學生嚴格的管制與分明的獎罰,並且能對症下,作用也會更好,也從而漸漸樹立我們的自律的更好一些的意識。

Ⅵ 自律與他律哪個更重要

他律更重要。
他律,即接受外界或他人的檢查與監督。作為青少年的我們,他律是必不可少的。在校園里,他律幾乎隨處可見。《入學須知》上寫著的一系列規章制度,就是對我們行為的約束;操場上,多功能廳里,實驗室中能見到一系列的安全須知,這也是他律;老師的管理、班幹部的管理、自主管理委員會的管理,都屬於他律的方式。即便到了社會,他律也是很普遍的。可見他律的運用是廣泛的。
他律是自律的基礎,自律是在他律的基礎上誕生的。自律必須由他律建立,由他律來奠定一個准則。沒有了准則,自律也無從談起。人最初並無自律意識,在成長過程中受他律約束,才建起自己的內心准則。自律是後天教育的結果,是對他律的認同與他律的內化。
我們不能高估我們的自我約束能力。尤其是正在學習階段的學生無法做到完全自律。因為,中學生還處於未成年人階段,還沒有具備很好的自我約束能力以及明辨是非的能力,還不足以完全或大部分依靠自律進行自我約束;這時,我們就十分需要他律。我們必須有成年人的監護,來引導我們往正確的方向前進;我們需要一系列的規章制度,特別是校園,為增強我們的是非觀念,充分發揮他律的作用,引導我們在日後很好地自律——自己管自己。為使我們行為正確,就需要有各種措施。這就是他律和他律的需要。他律起到了很好的約束作用。

Ⅶ 教師職業道德主要是靠自律還是他律

教師職業道德主要是靠自律和他律的結合。

「師德」。是教師在從事教育勞動中所遵循的行為准則和必備的道德品質。它是社會職業道德的有機組成部分,是教師行業特殊的道德要求。

它從道義上規定了教師在教育勞動過程中以什麼樣的思想,感情,態度和作風去待人接物,處理問題,做好工作,為社會盡職盡責。

它是教師行業的特殊道德要求,是調整教師與教師,教師與學生,教師與學校領導,教師與學生家長以及教師與社會其他方面關系的行為准則,是一般社會道德在教師職業中的特殊體現。

(7)道德自律還是他律擴展閱讀

「十七大」強調要建設人力資源強國,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育質量和水平,教師隊伍師德和業務素質尤其重要。「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教師大計,師德為先」。

所以教師的師德是教師最重要的素質,師德水平也是人民群眾對教育工作滿意不滿意的一個重要標尺,更是教育改革發展的內在需要。

Ⅷ 什麼是自律自律與他律有什麼區別

自律,出自《左傳·哀公十六年》,指在沒有人現場監督的情況下,通過自己要求自己,變被動為主動,自覺地遵循法度,拿它來約束自己的一言一行。指不受外界約束和情感支配,據自己善良意志按自己頒布的道德規律而行事的道德原則。


詳細解釋

含義

自律

遵循法紀,自我約束。自律是一種不可或缺的人格力量,沒有它,一切紀律都會變得形同虛設。真正的自律是一種信仰、一種自省、一種自警、一種素質、一種自愛、一種覺悟,它會讓你發覺健康之美,感到幸福快樂、淡定從容、內心強大,永遠充滿積極向上的力量。



出處

遵循法度,自我約束。

漢《左傳·哀公十六年》:「嗚呼哀哉!尼父,無自律。」

唐·張九齡《貶韓朝宗洪州刺史制》:「不能自律,何以正人?」

宋·蘇轍《西掖告詞》之十五:「朕方以恭儉自居,以法度自律,宜得慎靜之吏,以督繕治之功。」

明·李東陽《石公墓誌銘》:「雖居官久,家無贏貲,亦以儉自律,不少變。」


他律

狹義來說,他律指接受他人約束,接受他人的檢查和監督。


涵義

他律,與「自律」相對。所謂「律」,即約束之意,他律是指非自願地受他人約束、檢查和監督。


由來

他律和自律最初是皮亞傑描述兒童道德、判斷發展所用的術語。他律指兒童的道德判斷受他自身以外的價值標准所支配。他律的道德判斷具有客觀性,是早期兒童道德發展水平的本質特點。他們的道德判斷是根據外在的道德准則(服從或不服從)只注意行為的客觀後果而不關心主觀的動機。

所謂道德自律,就是指兒童自覺地依照道德規范,自我對照、自我踐履、自我反省、自我提高的過程。

廣義來說,他律為除本體外的行為個體或群體對本體的直接約束和控制。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自律網路-他律

Ⅸ 如何理解常規技術活動中道德自律和他律的關系

說到「律己」,從字面上理解,「律」就是法則、規章、紀律、法律等清規戒律。「律己」就是用這些條條框框來約束自己。從結構上來看,包括兩部分:一是自律,一是他律。
「自律」指的是行為主體的自我約束、自我管理,通俗一點講就是自己要求自己。一是能不能做到「自律」,關鍵是你有沒有「自律意識」?而「自律意識」的形成是教育的結果,強烈的自我約束意識規范個人行為。二是現實中的每個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在處理相互關系中,自我約束、自我管理的修養是必須的。否則,就有可能突破社會的約定俗成。
說到「他律」,就是每個人都要接受來自社會的涵蓋道德標准、法律體系和其它社會規范的約束。從道德標准看,我們有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它們都是做人做事的基本要求,只有自覺遵守才能形成良好的健康有序的社會環境。從法律體系來看,社會不僅要求人們自覺規范行為,還要通過懲罰來強制性地規范。

熱點內容
律師私章樣式 發布:2025-01-10 21:12:08 瀏覽:845
行政法學第19章在線測試 發布:2025-01-10 20:54:56 瀏覽:363
道德經全文pdf 發布:2025-01-10 20:19:12 瀏覽:210
中政律師 發布:2025-01-10 19:29:49 瀏覽:247
民法59條 發布:2025-01-10 19:24:10 瀏覽:850
民法典有幾個編 發布:2025-01-10 19:19:47 瀏覽:134
法院延期開庭申請書 發布:2025-01-10 18:27:13 瀏覽:688
法學專業實習日誌 發布:2025-01-10 18:20:31 瀏覽:726
法律法規和規章三者的區別 發布:2025-01-10 17:27:28 瀏覽:79
自考經濟法分章試題 發布:2025-01-10 17:26:46 瀏覽: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