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觀念舉例
① 如何理解和區分社會主義法制觀念,法治觀念和法治理念
一、法制觀念和法治觀念
觀念既是人們對事物重要性的認識,也是支配人的行為的重要認識。
1、概念的變遷
法治觀念一詞是1997年9月12日十五大報告提出「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之後開始流行的,以前的提法是「民主意識」和「法制觀念」,十五大報告尚有「法制觀念」一詞。
法制經常相對於民主而言;法治一般相對於「人治」而言。「人治」的特徵是:⑴個人擁有超越法律的特權;⑵個人可以隨意制定和廢除法律。
法制和法治是密切相關的:
①法制是法治的基礎:法治的前提是有法制,有法可依是法制的基本特徵;
②法治是法制的升華: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是法治的基本精神。
一般說來,法治觀念可以囊括法制觀念。因此,黨的十五大之後,人們經常使用法治觀念一詞,很少再用法制觀念一詞。
2、社會主義法治觀念的基本內容
①民主法治觀念;
②自由平等觀念;
③公平正義觀念;
④權利義務觀念。
二、法治理念
理念是指富有理性的具有體系的觀念。例如科學理念、藝術理念、政治理念等等。
1、概念的形成
2006年4月11日至13日,中央政法委在北京舉辦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研討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書記羅干出席並講話。
羅干指出,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提出,是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標志著我們黨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規律、中國共產黨執政規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和把握。
2006年10月11日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
2、社會主義法治觀念的具體內容
①依法治國--核心內容
②執政為民--本質要求
③公平正義--價值追求
④服務大局--重要使命
⑤黨的領導--根本保證
羅干強調,我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先進的法治理念,是真正符合廣大人民群眾利益和需要的法治理念,其基本內涵可以概括為依法治國、執法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黨的領導五個方面。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核心內容;執法為民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本質要求;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價值追求;服務大局是社會主義法治的重要使命;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保證。這五個方面相輔相成,體現了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
三、法治觀念和法治理念的關系
1、區別
①內容有差異。法治理念是法治觀念的核心內容。
②時間有先後。法治觀念一詞是1997年9月12日十五大報告提出「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之後開始流行的。法治理念是2006年首次提出的。
③要求有側重。法治觀念是對全體公民的要求。法治理念側重於對國家機關公職人員的要求,例如「執法為民」。
2、聯系
①內容有重合,如公平正義。
另外,有時也把法治觀念的內容稱為法治理念。例如,「樹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理念。」——2007-10-25十七大報告
②性質相一致,同屬法治精神。
③作用相統一,指導法治建設。
② 現代法治觀念主要有哪些
即大學生在現代社會環境下對法及法律現象反應過程中所形成尚未系統化的思想觀念形態。它內是在法律心理基礎上形容成的法律意識,是法律心理與法律理論的中介和過渡,處於法律意識水平的中間層次,在大學生法律意識中居於重要的地位。法律觀念的有無以及是否正確,直接影響到法律意識的強弱。
大學生法律理論,即大學生在現代社會環境下對法及法律現象反應過程中所形成的整體化、系統化的理性思維體系,是現代法律觀的理論表現。具有系統化形態、指導性地位等特點,居於大學生法律意識水平的高級階段,為大學生法律觀念的形成和發展提供方向性指導。
大學生法律理論應包括以下內容:
(1)中國特色馬克思主義法學的一般理論(法理學)。它居於法學知識體系的最高層次,擔負著探討法律的普遍原理、為各部門法學和法史學提供理論根據和思想指導的任務。
(2)中國特色馬克思主義部門法學,即以馬克思主義法律觀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通過對現行法律(國內法、國際法)的研究而形成的理論體系。具體包括憲法學、民商法學、刑法學、行政法學、國際私法學、國際經濟法學等內容。除此而外,還包括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法律史學、比較法學及其與其它學科之間的邊緣學科。
③ 法治基本觀點
1、法治作為一個動態的或能動的社會范疇,其基本的意義是依法辦事。
2、現代法治的精髓是依法辦事。
3、人人平等地依法辦事是法治的要求和標志。
4、「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是社會主義法制(法治)四個缺一不可的要素.這四個要素的實質是依法辦事。
5、法治不是單純的法律秩序。
6、不是任何一種法律秩序都稱得上法治狀態,法治是有特定價值基礎和價值目標的法律秩序,即是有價值規定性的社會生活方式。
④ 青少年應該怎麼維護社會主義法律權威,並結合自身實際舉例說明
社會主義法律權威的樹立,既有賴於國家的努力,也有賴於公民個人的努力。從國家角度來說,應當採取各種有效措施消除損害社會主義法律權威的因素。例如,要進一步提高立法質量,保證法律的科學性、合理性;改善法律實施的狀況,保證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增強全社會的法律意識。從個人角度來說,應當通過各種方式努力維護社會主義法律權威。至少應做到以下三個方面: 1、 努力樹立法律信仰。 一個人只有從內心深處真正認同、信任和信仰法律,才會自覺維護法律的權威。大學生應當通過認真學習法律知識,深入理解法律在現代社會中的重要作用,深刻把握我國社會主義法律的精神,從而樹立起對我國社會主義法律的信仰。 2、 積極宣傳法律知識。 大學生在自己學習和掌握法律知識的同時,還要向其他人宣傳法律知識。特別是要宣傳社會主義法治觀念,幫助人們徹底根除「權大於法」、「要人治不要法治」等封建殘餘思想,宣傳我國社會主義法律的優越性,使人們了解、熟悉和認同我國社會主義法律,從而推動全社會形成尊重和維護社會主義法律權威的良好風尚。 3、 敢於同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 違法犯罪行為既是對社會秩序的破壞,也是對法律權威的蔑視。大學生不僅要有守法意識,自覺遵守國家法律,而且要敢於和善於同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自覺維護法律權威。同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既包括事前採取有效措施預防違法犯罪行為的發生,也包括事中和事後制止、檢舉、揭發違法犯罪行為
⑤ 結合案例談談你對如何培育法治思維,法治觀念的看法
尊法學法守法用法,必須養成良好的法治思維和行為方式,做到在法治之下版,而不是法治之權外,更不是法治之上。
大學生要准確把握法治思維的基本含義和特徵,正確理解法治思維的基本內容,逐步培養法治思維,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1.法治思維及其內涵: ①法治思維的含義與特徵; ②法治思 ②法治思維的基本內容:A.法律之上;B.權力制約;C.公平正義;D.權利保障E.正當程序2.尊重和維護法律權威:①法律權威的含義;②尊重和維護法律權威的重要意義:A.社會主義法治觀念的核心要求和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前提條件;對於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極為重要;實現人民意志、維護人民利益、保障人民權利的基本途徑;維護個人合法權益的根本保障③尊重和維護法律權威的基本要求:A.信仰法律;B.遵守法律;C.服從法律D.維護法律;3.怎樣培養法治思維:①學習法律知識;②掌握法律方法;③參與法律實踐;④養成守法習慣;⑤守住法律底線
⑥ 什麼是法治意識
法治意識是人們關於法治的知識、觀點和心理的總稱。
一個國家的法治發展程度決定著專公民屬法治意識的強弱,公民法治意識的強弱反過來也影響法治建設的質量和水平。法治意識很大程度上體現在人們對法律的尊崇和信任程度上。
法治意識的強弱不只體現在思想觀念上,更體現在處理矛盾和解決糾紛的實際行動中。在多年法治建設進程中,我們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斷完善社會公平正義法治保障制度,推動全社會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行為習慣。
(6)法治觀念舉例擴展閱讀:
如今,運用法治思維、法治方式來看待問題、解決矛盾,將問題矛盾放在法律框架下處理,已經成為越來越多人的自覺行動。法治意識逐漸植根於人們的頭腦深處,當遇到諸如合同糾紛、消費欺詐等時,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已經成為多數人的選擇和習慣。
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日益完善,尊崇和捍衛法治與保障人民切身利益更加一致,守法護法逐漸成為全社會的共同追求。
⑦ 現代法治的基本理念,內容是什麼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體現社會主義法治內在要求的一系列觀念、信念、理想和價值的集合體,是指導和調整社會主義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監督的方針和原則。把握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必須從中國社會主義國體和政體出發,立足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發展的時代要求,以科學發展觀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思想為指導,深刻地認識社會主義法治的內在要求、精神實質和基本規律,系統地反映符合中國國情和人類法治文明發展方向的核心觀念、基本信念和價值取向。基本內容是:
[1]、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是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核心和精髓;
[2]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基本價值取向;
[3]尊重和保障人權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基本原則;
[4]法律權威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要求; [5] 監督制約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內在機制; [6]自由平等是社會主義法治的理想和尺度。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建立在馬克思主義理論基礎上的、反映和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實踐的現代法治理念。它既有包容一切先進的法治理念的進步性,又有立足現實、強調歷史發展階段的具體性。忽略其進步性,容易導致遷就人治的現實傾向;忽略其具體性,則容易導致超越現實可能性的空想或思想混亂。
⑧ 生活中有哪些與我們相關的法治
這個太多了,涉及到日常生活方方面,法律必不可少,極其重要,要知法懂法,用內法保護自己。
首先,容
《憲法》讀一讀,根本大法,需要了解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
《物權法》
《道路交通安全法》
《民法通則》
《婚姻法》
《老年人權益保障法》
《婦女權益保障法》
《未成年人保護法》
《食品安全法》
《義務教育法》
《勞動法》
《合同法》
⑨ 韓非的法治觀念有哪些
韓非子著重總結了商鞅、申不害和慎到的思想,把商鞅的法、申不害的術和慎到的勢融為一本。他推崇商鞅和申不害,同時指出,申商學說的最大缺點是沒有把法與術結合起來,其次,申、商學說的第二大缺點在於「未盡」,「申子未盡於術,商君未盡於法」。(《韓非子·定法》)韓非按照自己的觀點,論述了術 法的內容以及二者的關系,他認為,國家圖治,就要求君主要善用權術,同時臣下必須遵法。同申不害相比,韓非的「術」主要在「術以知奸」方面有了發展。他認為,國君對臣下,不能太信任,還要「審合刑名」。在法的方面,韓非特別強調了「以刑止刑」思想,強調「嚴刑」 「重罰」。
尤可稱道的是,韓非子第一次明確提出了「法不阿貴」的思想,主張「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這是對中國法治思想的重大貢獻,對於清除貴族特權、維護法律尊嚴,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韓非子認為,光有法和術還不行,必須有「勢」做保證。「勢」,即權勢,政權。他贊賞慎到所說的「堯為匹夫不能治三人,而桀為天子能亂天下」(《難者》),提出了「抱法處勢則治,背法去勢則亂」(《難勢》)的論點。
韓非子的全部理論導源於荀子「性惡論」思想和建立封建的中央集權專制主義國家的政治目的。他認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都是利害關系,人的心理無不「畏誅而利慶賞」(《二柄》),人君的職責就在於利用「刑」 「德」二手,便民眾畏威而歸利。
韓非子的法治思想適應了中國一定歷史發展階段的需要,在中國封建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過程中起了一定的理論指導作用。
改革圖治,變法圖強,是韓非思想中的一大重要內容。他繼承了商鞅「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的思想傳統,提出了「不期修古,不法常可」的觀點,主張「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五蠹》)
韓非子用進化的歷史觀點分析了人類歷史。他把人類歷史分為上古、中古、近古,當今幾個階段,進而說明不同時代有不同時代的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那種想用老一套辦法去治理當世之民的人都是「守株」之徒。
韓非子的進化歷史觀在當時是進步的。他看到了人類歷史的發展,並用這種發展的觀點去分析人類社會。
韓非子把社會現象同經濟條件聯系起來,這在當時是難得的。韓非子對經濟與社會治亂的關系有了初步認識,注意到人口增長與財富多寡的關系,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提出「人民眾而貨財寡」會帶來社會問題的思想家。
韓非子反對天命思想,主張天道自然。他認為「道」是萬物發生發展的根源,「道」先天地而存在。有了「道」才有了萬物,「天得之以高,地得之以藏,維斗得之以成其威,日月得之以恆其光。」「宇內之物,恃之以成。」(《解老》)韓非同時在中國哲學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理」這個哲學概念,並論述了它與「道」的關系。他認為,「道者萬物之所成也,理者成物之文也。」(《解老》)「理」在韓非看來,就是事物的特殊規律,人們辦事應該尊重客觀規律。
韓非子的認識論繼承了先秦哲學中的唯物主義的思想傳統。他提出的反對「前識」和「因參驗而審言辭」的觀點,在中國哲學史上佔有重要的一頁。
韓非子反對「前識」的觀點。所謂「前識」,就是先驗論。韓非主張「虛以靜後」,通過觀察事物得到認識而非妄加揣測。
韓非子提出了「循名實而定是非,因參驗而審言辭」(《奸劫弒君》)的著名論題。「參」就是比較研究,「驗」就是用行動來檢驗。韓非認為,不經過「參驗」而硬說是如何如何,是無知的表現;不能確定的東西而照著去做,是自欺欺人。因此他主張「明主之吏,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發於卒伍」。(《顯學》)。
韓非子的思想中有不少辯證法的因素。看到事物不斷地變化著,指出「定理有存亡,有生死,有盛衰。」「物之一存一亡,乍死乍生,初盛而後衰者,不可為常。」(《解老》)他在中國哲學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矛盾」的概念。他所講的矛與盾的故事,對人們分析問題 表達思想至今仍有著深刻的啟發作用。
韓非子的政治思想為中國封建統一事業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他的哲學思想包含了相互的唯物主義和辯證法思想,開拓了人們的思路。韓非不愧為中國歷史上的一大思想家。
韓非子的「法」、「術」、「勢」相結合的政治思想,是封建專制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韓非還繼承了荀子關於封建專制的一些思想,並進一步理論化和系統化,從而成為封建專制主義思想的倡導者。
雖然我們可以說儒家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①和孟子的「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②與封建專制主義思想有一定關系,但是都不如韓非講的明確。《韓非子·忠孝篇》說:「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順則天下治,三者逆則天下亂,此天下之常道也。」
⑩ 什麼是法治觀念如何增強全社會的法治觀念
法治觀念的定義:所謂法治觀念是指人們對法律的性質、地位、作用等問題的認識和回看法也就是依靠法答律管理國家、管理經濟和治理社會的觀念。
法治觀念的實質是指法律至上、以法治國的理念、意識與精神,在西方哲學中,「超越」雖然在不同哲學流派、不同哲學家語境下,內涵有所不同,但大多數哲學家都把它看成是超出某種界限之意,而不是將其全盤否定。
(10)法治觀念舉例擴展閱讀
「法律浪漫主義」認為,法律無所不能,解決任何中國一切問題的良方。在遇到社會問題,他們幾乎都會情不自禁地提出要制定相關法律,既有法律不能滿足治理期望時,總是希冀於修改法律。
賦予法律功能過高期望和過於理想化的思維,屬於典型的法律浪漫主義情結。法律浪漫主義者忽視了社會關系的多元性、復雜性以及法律調整對象和介入國家和社會生活的有限性。
將法律的功能無限誇大,偏離法律的本性和國家建立法律制度的初衷,也忽視其他非法律社會控制措施的意義和作用,法律浪漫主義必然會面臨現實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