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學的行話
『壹』 請問法學到底是怎樣的專業主要是背嗎
本人就是法學專業的,從個人感受說一下對於法學的看法。
總體來說:法學專業很不錯,但是競爭很大,而且學起來也很難。如果想從事法律職業的話,要通過司法考試(一個很難的考試)。另外,法律並不是背書,需要理解,有的內容很枯燥。
具體來說,法學包括法學理論、具體法律制度和部門法(如民事審判制度,民法等)、案例教學。由於法學博大精深,且處於不斷發展中,因此,不僅僅要了解國內法,更要學習國外的理論和制度,一方面充實自己,另一方面為了今後法律制度的變化做好准備。
法學基本課程包括:法理學、憲法學、中外法制史、民法、刑法、民事訴訟法及仲裁製度、刑事訴訟法、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經濟法、商法、國際法、國際私法、國際經濟法。根據不同學校的學科設置,可能有其他的具體科目。但總體是這么個課程結構。
法學的精髓不僅在於制度和條文,更在於這些背後的理念、原理。而且法律制度涉及方方面面,因此,還要了解其他知識,例如金融、房地產、法醫、哲學、政治學、經濟學等。具體發展方向不同,涉及的相關學科(法學之外的學科)也不同。
最後,如果您想選擇法學,那麼請您做好吃苦的准備,不僅僅是學習的壓力,更是對於人生、世界的看法、思辨。而且如果您選擇了法學,並以此為職業的話,那麼您的肩膀將不再輕松,因為您要承擔更多的責任。這條路很難,但也很有智慧、很值得榮耀,也許您在這條道路上奮斗之時會感到孤獨、痛苦,若您願繼續前行,請不要迷茫、痛苦,與您同行的人會有很多。
『貳』 法學主要學的是什麼
您是指法學專業本來科的課程設置吧,源核心課程包括以下14科:法理學、憲法、中國法制史、刑法、民法、商法、知識產權法、經濟法、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民事訴訟法、刑事訴訟法、國際法、國際私法、國際經濟法。
這14門基本上每個學校的法學專業都要開設,其他的一些課程根據學校情況不同以及側重點不同,開設的情況也不盡相同。
『叄』 法學院和法律專業英語怎麼說。
法學院:
1,law school
2,faculty of law
law school 例句:
1,所有這些都令人印象深刻,但這就是法學院要學的東西嗎?
All that is impressive — but is it what law schools should be teaching?
2,希拉里在法學院是傑出人才,在我們那個充滿競爭的小魚塘里是一條大魚。
Hillary was a formidable presence in law school, a big fish in our small but highly competitive pond.
faculty of law 例句:
1,社會科學學士(政治學與法學)課程由社會科學學院與法學院合辦:畢業生可同時獲頒發社會科學學士及法學士學位。
for BSS(GL) (offered jointly by the Faculty of Law and the Faculty of Social Sciences):
Bachelor of Laws degree.
2,工學學士 -土木工程(法學)課程由工程學院與法學院合辦:畢業生可同時獲頒發工學學士學位及法學士學位。
for BENG(CivE-Law) (offered jointly by the Faculty of Engineering and the Faculty of Law):
Bachelor of Laws degree;
法律專業:
1,legal profession
2,law major
legal profession 例句:
1,在當今世界上,法律職業化幾乎成為全球化的趨勢。
In nowadays, the legal profession almost become a trend of globalization.
2,隨著起訴與辯護的工作進行了多年,我不再對法律職業抱有幻想——我看不到這對人們有幫助。
As the years passed both prosecution and defense work left me disillusioned with the legal
profession – I couldn』t see it helping people.
law major 例句:
1,在法學專業中實施案例教學法成為法學界關注的話題。
Implementing case method in law major has become a concerning topic in the scope of
law science.
2,這位法律專業的學生每周末都花很長時間和母親辯論,話題就是如何在不影響他大學生活的前提下傳達母親的關愛。
The law major spent most of the weekend arguing with her over how she should express
her love for him without interfering with his campus life.
(3)法學的行話擴展閱讀
更多法學院例句:
1,室內體現了法學院傑出的外觀,並在同一時間,提供學生一個愉快的學習環境。
The interior reflects the distinguished look of the Faculty of Law and at the same time
offers students a pleasant learning environment.
2,好的,美國總統奧巴馬與我一樣,都去哈佛法學院學習。 有一樣東西我們兩個人都在那裡學會了,那就是用事實說話!
Well, US President Barack Obama and I both went to Harvard Law School and one thing
that we were both taught was to support claims with facts.
更多法律專業例句:
1,現在的學生對法律專業的興趣下降很多,因為一個學法律專業的要找到一份不錯的工作太難了。
Student enthusiasm in the law has plunged in recent years because it's so difficult these
days for a law major to find a decent job.
2,首先,為的是引起法律界人士注意到豐富的多學科性文獻——並且讓我的業界同事為忽視它而感到羞恥。
First, to bring to the attention of the legal profession the rich multidisciplinary literature on
sexuality—and to shame my colleagues in the profession for ignoring it.
『肆』 請就從古代的"無訟"."厭訟"."恥訟"觀念到當代的訴訟案件數量不斷上升的變化,自選角度談談自己的看法.
《從古代的「無訟」到當代的「無訟」》 綠葉
我國古籍<<幼學瓊林>>載:"世人惟不平則鳴,聖人以無訟為貴"。說的是:人是因為不平,而告訴。聖人認為無訟,則為貴。
「訟」就是訴訟,打官司。一個社會沒有打官司當然是好事!但是,訴訟是因為不平等的現象:侵權霸道所生成。只要有「不平等」,就不可能「無訟」。所以,把「無訟」列為觀念;只是希望,只是嚮往。
古代的「無訟」、「厭訟」、「恥訟」觀念,要從我國歷史上的「訴訟」說起。
我國歷史上,自西周時起,已有民、刑訴訟之劃分,類似當今的自訴;而且,還有上訴、直訴。上訴:當事人對判決的意見,若不服可逐級上訴直至皇帝。直訴:是指有重大冤情者,直接赴京城,向中央有關部門甚至皇帝本人申訴。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禮法結合,以禮為主」;強調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等宗法等級名分,要求等級有序;若有越禮行為,則「禮之所去,刑之所取」,予以嚴懲。其糾紛解決機制是自下而上的服從,故而統治者提倡「無訟以求」,而民眾亦不得不「厭訟」、「恥訟」。被西方法學認為,「中國古代只有刑法,而無民法」。
古代統治者提倡的「無訟以求」是為了維護「自下而上的服從」的「等級有序」。民眾是因為「自下而上的服從」「等級有序」的壓制,打不贏官司,只有「厭訟」。古代統治者宣揚「恥訟」是維護「自下而上的服從」的「等級有序」壓制民眾。加上,古代一些文人附和操作,就有<<增廣賢文>>的:"好訟之子,多數終凶",還帶詛咒的「恥訟」論調,百姓受到影響形成「恥訟」消極的觀念。
這個古代的「無訟」、「厭訟」、「恥訟」觀念,是出自於權貴;隨和於文人;傷感於民眾;是一種腐朽的觀念;其中心就是「自下而上的服從」。
說到「自下而上的服從」,使我想到,當代有一個房屋買賣合同糾紛案裁定認為,「本案系改制過程中單位與職工之間產生的糾紛,不是平等民事主體之間的糾紛」這與古代的「自下而上的服從」正是,異曲同工。
古代的「無訟」、「厭訟」、「恥訟」觀念,到了當代,應該發生了極大的變化。
古代的「無訟」,強調「自下而上的服從」;是不平等的!當代的「無訟」,強調「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所以,當代「無訟」、「厭訟」、「恥訟」觀念,應該是,依法則無、違法則厭、犯法則恥。
民間「厭訟」,還有一個所謂「有冤冤相報何時了」的說法。這是不能運用在訴訟上的。要把「有冤冤相報何時了」運用到訴訟上,只能反映為,民法訴訟的時效。再看,這「有冤冤相報何時了」出自那裡?原來是,佛說的。佛說:「萬事皆有因,有冤冤相報何時了。」佛說得清楚了:萬事皆有因,就該訴說清!
說句實話,因為訴訟帶來的麻煩,大部分人都恐懼,都「厭訟」。但是,訴告訟爭,實出無奈!
事實上,訴訟也並不是壞事;因為訴訟是擺事實、講法律;是人們法律意識的提高。人們依法維護自己合法權益意識的增強。
講到訴訟,我們會想到《四進士》。如果了解了宋士傑,這訴訟就不言而喻了。當代如果還有古代的「厭訟」、「恥訟」觀念,那就真的不如古代的宋士傑了。
當代訴訟案件數量不斷上升,絕大部分與當代「四進士」有關;用當代的司法文人的一個「時髦」的說法叫「訴源」;當代很多的「訴源」,也是在當代「四進士」的霸道上。
當代訴訟案件數量不斷上升,還一個很大的原因是經濟發展了;在經濟上,不平的事就多。有人持財稱霸,有人持權稱霸!
當代訴訟案件數量不斷上升,有很大的一部分,都在再審上。一個訴訟,進入二審、再審,都無法結案。而且是,不尊重事實,不尊重法律;老百姓一看都能看清楚;這是很不應該的!用司法的行話來說,是浪費審判資源。誰在浪費?當代的「宋士傑」無法浪費。只有當代的「四進士」有浪費的功能。
所以,在事實上,要反對霸道!在司法上,要尊重法律。
我們嚮往「無訟」;要想減少訴訟,不要在宣揚古代的「厭訟」、「恥訟」上去用力;要從治理訴訟的根源上去出力;更需要從人的思想意識上去努力。
我們希望「無訟」;要在當代人中確立「服從法律」、「不負法律」的思想理念。
要創建當代的「無訟」,就是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新時代「楓橋經驗」的群眾路線。在依法治國的前提下,構建社會的和諧與完美。
『伍』 法學的概念
法學(英文:law,science of law,又稱法律學或法律科學)是研究法、法的現象以及與法相關問題內的專門學容問,是關於法律問題的知識和理論體系。法學思想最早淵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的法家哲學思想。法學一詞,在中國先秦時被稱為「刑名之學」,自漢代開始有「律學」的名稱。在西方,古羅馬法學家烏爾比安(Ulpianus)對「法學」(古代拉丁語中的Jurisprudentia)一詞的定義是:人和神的事務的概念,正義和非正義之學。現代的法學,是指研究法律的科學。但是關於法學與科學的關系有不同的看法,這主要涉及價值論的研究是不是科學的問題。
『陸』 take the Take the bar,pass the 好像是法律方面行話.
take the bar(exam)接受律師資格考試
pass the bar 通過律師資格
『柒』 關於【【法律與我】】的作文與【【法律與社會】】的作文
我們生活在法制的國度,處處需有法,處處需遵法,而作為青少年,我們要應該讓法律在心間長駐。 法律是和諧之基,有了法律社會才能發展進步;法律是文明之花,有了法律公民才能提高素養;法律是實踐之果,有了法律國家才能長治久安。
先哲盧俊曾喟嘆:「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其實所謂枷鎖在很大程度上是法律的隱喻。
如果人間沒有了法律的規則,將出現兩種極端的局面,一者實現共產主義,社會的資源按需分配,屆時國家、監獄、軍隊、警察等一系列暴力機構將不復存在,當然法律也因為失去了保障其實行的強制力而逐漸消亡。整個社會進入一種理想化的狀態,個人的情感與道德的約束超越法律,達到完美的境界。其二種情況有可能世界將混亂一片,人們的基本權利,如生命、財產、健康、性自由等等都得不到保障,整個社會因為規則的缺失而最後崩潰,人類也將隨之走向滅亡。較之二者,也許在現階段看來,第二種狀態具有出現的蓋然性。由是觀之,吾國吾民依然無法擺脫社會規則之清朗。
法律是規則和原則統一。法律首先是規則。法律總是表現為一條一條的規則,規則是法律最基本的表現形式。但是,由於規則本身具有滯後性、有限性等弱點,因而,規則要和原則結合起來,要深入探究法律背後共同的東西,這樣才能全面充分地掌握法律。第四,法律應該是網路全書。學習法律不僅僅需要學習法律規則方面的知識,而且需要掌握和這些法律規則有關的非常豐富的廣博的知識。人的任何知識、任何經驗,對他的法律理解和法律執法都大有裨益。
人們要理解法律首先要成年,要長大成人,要經歷一些事情,見過一些世面,積累一些經驗,對人生有全面而真切的體會和領悟,才能理解法律的真諦。因為法律是經驗之談,是人生法則。
人是社會動物,是在社會生活中逐漸成為人的。人成年以後,就基本上習得傳承了歷史傳統、民族精神和文化基因,而法律不過是歷史傳統、民族精神和文化基因的具體化、規則化和體系化,所以成年人的學問與法律是一脈相承的。
至於怎樣才算成年,不可能有劃一的標准。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一般說來,人越老越成年。因為人越老,越是歷事無數,越是見多識廣,越有經驗,也越理解法,也許可以在這個意義上理解孔子所說的:「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法律猶如一個飽經風霜、見多識廣、老成持重的智慧老人的家常話語和諄諄教誨。
這其實也指明了學習法律的正道。學習法律應向生活學習,向經驗學習,爾要學法律,功夫在法外,應在社會實踐中學習。在法學院校學習的法律其實也是從社會實踐中積累總結出來的,生活是根基,法律是花朵,根基深厚,才能碩果累累,有了豐富的生活閱歷,就更能理解法律的究竟。所以,首先要做成人,然後才能理解法。
法律是生活的網路全書,它要告訴人們為人處世之方,待人接物之法,安身立命之道,為此,法律必須生活化、世俗化。那種沒有生活根基,不關切人生,不食人間煙火的法,不是人法而是神法。法典不是《聖經》,不要用聖人的標准去要求成年的人們。法律只規定人們能做到的,不要勉為其難,遠離人們生活的法律必然會為人們所離棄。
法律是廣大民眾的日用品,而不是某些人物的專利品,法律是天下公器,而不是個人私物,法律應是行話術語最少甚至沒有行話術語,只要能識文斷字、有一般理解力的人就能理解和踐行。法律要是成年人不能理解,就沒有了人氣,沒有了根基,就會成為僵死的教條。法律要平視人、正視人而不要拔高人、美化人,要把大眾看作是普通的平凡的人們。
大家知道,目前我們有三種知識是需要普及也能夠普及的,這就是文化知識、科普知識和法律知識。為什麼法律知識和文化知識、科普知識能夠相提並論呢?就是因為法律是成年人的學問。我們想一想,法律知識和別的知識有什麼不同呢?一個很大的不同就是法律知識,它是最不需要概念術語的知識,它是最需要大眾化、通俗化的知識。現實中發生的很多法律問題都是老百姓日常生產生活中發生的事情,法律要解決這些問題必須以老百姓能夠理解、接受的方式加以解決。誰最了解日常事務?誰最能理解老百姓接受什麼法律規則?是生活在其中的老百姓,他們最有發言權。例如陪審員制度,把那些最了解情況的,最有代表性的老百姓選舉為陪審員,這些陪審員往往不是什麼法律專家,有的甚至根本不知道法律是何物,可是他的權力和法官是一樣的,這就說明法律並不需要專業化。反過來,其他的知識卻更為專業化和職業化,比如醫生看病。要是人們躺在病床上,旁邊給人們看病的醫生是沒有學過任何醫療知識的醫生,人們就會感到十分可怕!這就意味著,法律和別的知識不一樣,在很大程度上它需要大眾化、通俗化和生活化。現在我們法學界出現一種現象,看不起常識,認為寫東西「太常識」會顯得自己沒有水平,所以認為現在的法律「專業槽」太淺,以至於誰都可以到裡面「吃上一口」。一些學者寫東西非要語不驚人死不休,認為寫得讓人看不懂才是有水平。我認為,這恰恰是對法律的誤解。道理很簡單,如果我們的法律寫得極度專業化,只有少數人才能看得懂,廣大老百姓根本無從理解,這還叫法律嗎?法律是老百姓的生活法則,絕不是高超無用的屠龍之技。
我期待著有那麼一天,法律的精神信仰會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姿態悄然進入民眾的內心深處,生根、發芽、開花、結果,直至成為華夏大地全體公民的精神支柱。相信因信仰而存在的法治之花會更加美麗!
從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以來,法治一直是人們孜孜以求的神聖目標。亞里士多德曾說,法治包括兩重涵義:已成立的法律必須被服從,而大家所服從的法律又應該是本身制定良好的法律。幾千年來,多少哲人為法治所魂牽夢縈,多少智慧為法治所激情碰撞,多少先賢又為法治而折腰吶喊。法治已經成為西方發達國家所接受的最具普適性的原則。換言之,法治作為一種信仰成為最基本的准則。美國著名法史學家伯爾曼說,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他將形同虛設。當美國的總統選舉陷入僵局時,是作為正義化身的最高法院一錘定音決定布希和戈爾孰是總統。盡管戈爾存有不滿,但他接受最高法院的裁決。事實上,他所服從的不僅僅是美國最高法院,而是通過最高法院所張揚出來的法治理念和信仰。
二十世紀是中國歷史關鍵的轉折時期,中國告別了自己的傳統時期,進入了現代;二十世紀是中國現代化建構和發展的時期,是我們跨出古典中國、進入現代中國,在很多方面都發生斷裂性變化的時代;二十世紀,中國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全球化和市場化的時代,我們面對的高速的經濟增長方式和社會變化都將我們帶入了一個不可思議的速度之中。中國的今天,非常像二十世紀初的美國,像是德萊塞1900年出版《嘉麗妹妹》的時代,這個時代充滿了問題和矛盾,但也充滿了活力和慾望;它不是一灘死水,卻是到處噴發的美麗的混亂;它不符合我們的理想的標准,卻展出了超出我們想像力的能量…
所以,我們當下最需要的便是一種社會普遍的法治意識,特別是從我們中學生時代開始,有法治理念,有法律意識,這樣法治社會才得以建立,社會秩序終能保障。
『捌』 什麼是法律英語
所謂的法律英語說的通俗一點就是法律方向的英語,涉及面最廣的都是法律知識、條文。就如同英語又分為商務英語,旅遊英語等等。
法律英語(Legal English),在英語國家中被稱為Legal Language或Language of theLaw,即法律語言,在英語中指表述法律科學概念以及訴訟或非訴訟法律事務時所用的語種或某一語種的部分用語。從此概念可以看出,法律英語所使用的語言不僅是英語本身,還包括其它語種,如法語、拉丁文等。
學好法律英語需要需要學會一些基本的詞彙,筆者此處描繪的是關於一些基本的法律詞彙,他們分別在法律英語中充當主語、謂語及賓語的比重很高,需要在本系列的經驗中首先描述。
關於主語,由於筆者擅長的是經濟法,在經濟法中常見的主語有這些主語。買主the buyer 賣主 the seller 以及第三方,the third party這里需要注意的是party不是派對的意思,是第三方的意思。
關於謂語,在法律英語中謂語比較多,就用delivered來描述,這個詞是交付的意思,什麼warrant保證與claim聲稱都不如他,在以後的考試中很經常見到,當然筆者此處描繪的不僅是如何學習英語,更為大家描繪如何在以後的應試中有更好的籌碼。
關於法律賓語中需要注意的是什麼筆者認為就是權利與義務了,因此需要注意的便是right和obligation。法律中最常見的賓語,權利與義務。
『玖』 「成長成才,與法同行」為題寫份演講稿!!
人之初,蒙昧無知,天法無天。始後人隨年長而長知,人到成年後,基本上習得了風俗習慣,懂得了人情世故,被社會化了,成熟了,成型了,能在社會中生活了。一個成年人的日用常行其實正是法律的核心內容,因為習慣是法律之母。國法莫大乎人情。
人們要理解法律首先要成年,要長大成人,要經歷一些事情,見過一些世面,積累一些經驗,對人生有全面而真切的體會和領悟,才能理解法律的真諦。因為法律是經驗之談,是人生法則。
人是社會動物,是在社會生活中逐漸成為人的。人成年以後,就基本上習得傳承了歷史傳統、民族精神和文化基因,而法律不過是歷史傳統、民族精神和文化基因的具體化、規則化和體系化,所以成年人的學問與法律是一脈相承的。
至於怎樣才算成年,不可能有劃一的標准。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一般說來,人越老越成年。因為人越老,越是歷事無數,越是見多識廣,越有經驗,也越理解法,也許可以在這個意義上理解孔子所說的:「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法律猶如一個飽經風霜、見多識廣、老成持重的智慧老人的家常話語和諄諄教誨。
這其實也指明了學習法律的正道。學習法律應向生活學習,向經驗學習,爾要學法律,功夫在法外,應在社會實踐中學習。在法學院校學習的法律其實也是從社會實踐中積累總結出來的,生活是根基,法律是花朵,根基深厚,才能碩果累累,有了豐富的生活閱歷,就更能理解法律的究竟。所以,首先要做成人,然後才能理解法。
法律是生活的網路全書,它要告訴人們為人處世之方,待人接物之法,安身立命之道,為此,法律必須生活化、世俗化。那種沒有生活根基,不關切人生,不食人間煙火的法,不是人法而是神法。法典不是《聖經》,不要用聖人的標准去要求成年的人們。法律只規定人們能做到的,不要勉為其難,遠離人們生活的法律必然會為人們所離棄。
法律是廣大民眾的日用品,而不是某些人物的專利品,法律是天下公器,而不是個人私物,法律應是行話術語最少甚至沒有行話術語,只要能識文斷字、有一般理解力的人就能理解和踐行。法律要是成年人不能理解,就沒有了人氣,沒有了根基,就會成為僵死的教條。法律要平視人、正視人而不要拔高人、美化人,要把大眾看作是普通的平凡的人們。
『拾』 法學是屬於什麼專業的
你說的法學是學科門類還是法學專業呢?
1、如果是學科門類的話,法學包括了專法學類(一個專業:法屬學)、政治學類(三個專業:政治學與行政學、國際政治、外交學)、社會學類(兩個專業:社會學、社會工作)、民族學類(一個專業:民族學)、馬克思主義理論類(三個專業:科學社會主義、中國共產黨歷史、思想政治教育)、公安學類(三個專業:治安學、偵查學、邊防管理)。以上專業都授予法學學士。
2、如果你說的是常說的法學的話,那麼有這個專業,就是「法學」。在大學中,主要學習法學理論、憲法學、民法學與民事訴訟法、行政法學與行政訴訟法、刑法學與行政訴訟法學、國際法學等等。這個專業的畢業生的主要去向是法院、檢察院與律所。所以,檢察官、法官、律師等基本上都是法學專業畢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