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弓箭

道德經弓箭

發布時間: 2022-05-10 00:51:30

㈠ 楚國借去弓周公失去劍

①錯誤,由於主觀因素的不同,對同一事物的認識會產生差異;
②正確,老子知道後說:失弓,得弓」,體現了從個別到一般,更具樸素辯證法思想;
③正確,楚王、孔子、老子的思維差別體現出對「丟失了一把弓箭」這同一事物的認知也會產生差別;
④與題意不符,題意主旨不涉及實踐和認識的關系.
故本題選D.

㈡ 《道德經〉〉 中有關價值論的方面

[老子處世名言]------「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這句話出自《老子》第五十八章。指福禍互為因果,互相轉化。禍福總是栓在一起的。禍中藏著走向福的種子,福中也有禍的萌芽。

名言故事:塞翁失馬
靠近邊塞的人,有個善於方術的人。(他家的)馬無原無故跑到胡人那去了,大家都安慰他。那家的父親說:「這又怎麼知道不是福氣呢?」
過了幾個月,他家的馬帶著胡人的駿馬回來了,大家都來祝賀他。那家的父親說:「這又怎麼知道不可能是禍患呢?」
家裡多了良馬,那家的兒子喜歡騎,(一次從馬上)摔下折斷了大腿骨,大家都來安慰他,那家的父親說:「這又怎麼知道不是福氣呢?」
過了一年,胡人大舉入侵邊塞,壯年男人都拿起弓箭參戰,(住在)邊塞附近的人(壯年男人),百分之九十都死了,那家就是因為腿瘸的原因,父子的性命都得以保全。
所以說福與禍,禍與福,轉化是不可能到頭的,(其中)奧妙(也是)不可能隨便推測的。

㈢ 弓箭的祖師爺是誰

軒轅黃帝被奉為弓箭行業的祖師爺

弓箭行業中流傳著一個古老的傳說:軒轅黃帝某次外出,在密林之中遇到了一隻老虎,情急之下,軒轅黃帝爬上了路邊的大樹,並在樹上折斷樹枝、綁上藤蔓做成了最原始的弓箭,打退了老虎。由此,軒轅黃帝被奉為弓箭行業的祖師爺。

㈣ 道德經是本什麼書

在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長河中,每一個時代,都會出現一個或一群文化巨人,他們承前啟後,繼往開來,豎立起一座座巍峨的豐碑,讓後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在這些文化巨人中,由一個神秘的人物,他有一雙深邃的眼睛,一種博大的胸懷,他探索宇宙,揭示真理,針砭時弊,預言未來,他的話穿透時空,如雷貫耳,發人深省,至今仍在人們的耳邊回響.
這個人就是老子.
老子大約生活在兩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活了一百六十多歲,是周王朝的國家圖書館館長兼歷史研究院院長,一生看了大量的文獻和書籍,是那個時代文化的集大成者,思想泰斗.
然而,老子一生未曾動筆,他認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是客觀事物是活的現象,語言文字是死的東西,因此,語言文字無法完如實的反映客觀事物的本來面目,他不想讓自己言不達意的思想誤導後人,只是在隱居的途中,過函谷關時,遇見星相學家、海關關長尹喜,在尹喜的懇求下,才勉而為之,留下五千個字,然後離去,這就是千古奇書《道德經》的由來.
《道德經》問世後,深受人們的喜愛,上自王公貴族下至庶民士人,無不喜讀,被奉為至寶,風靡兩千多年,歷久彌新,為它作解注釋的人不計其數,他們在不同的時代、從不同的角度、站在不同的立場、根據不同的需要理解《道德經》,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直到今天,仍爭論不休,一種理論,會產生這樣多不同的理解,這是人類文化史上絕無僅有的現象.
那麼,《道德經》到底是怎樣的一本書,老子在他迷一般的書中,究竟要告訴我們什麼呢?
一、哲學巨著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作為哲學家,老子首先回答了宇宙的起源、生命的由來這一哲學的根本問題,他認為宇宙萬物產生於一種被他稱之為「道」的東西,這個東西就是自然規律,自然規律是無形的(老子把它簡稱為「無」.)然而它創生萬物、主宰萬物、支配萬物、驅使萬物,換句話說,就是宇宙萬物不是上帝和神創造的,而是在自然規律的作用下自然演化而來的,從而確立了他的唯物主義世界觀和無神論者的立場.
老子在探索宇宙的過程中,還發現宇宙萬物總是以對立統一的形式存在著,充滿了矛盾,這就是所謂的「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而事物矛盾對立的雙方不是靜止不變的,它們會隨著條件的變化而向對立面轉化,這就是所謂的「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也,正復為奇,善復為妖.」老子把事物的這一普遍規律歸結為「反者,道之動.」一個「反」字,道出了宇宙萬物的最根本的奧秘.
老子對事物的這種認識到這里還沒有結束,他認為:物極必反,樂極生悲,既然事物會向對立面轉化,我們就要把握這種轉化,駕馭這種轉化,凡事不走極端,適可而止,恰到好處,見好就收.這就是所謂的 「去奢,去太,去甚.」、「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葆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弊而新成.」
從認識事物以對立統一的形式存在,到認識事物對立面的相互轉化,再到把握、駕馭、利用這種的轉化,構成老子辯證思想的三大要素,三大步驟.
由此看來,《道德經》首先是一部中華民族古老的哲學巨著.
二、王者秘笈
老子崇尚自然,言必談「天之道」,他經常從刮風、下雨等自然現象中得到啟發,用江海、山谷、木頭、水、魚、風箱、車輪、弓箭等作比喻,揭示自然的規律,闡述深刻的道理: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歟.
天之道,其猶張弓歟.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上善若水.
治大國,若烹小鮮.
魚不可脫於淵,邦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天降甘霖,民莫之令,而自均焉.
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人乎?
……
《道德經》一書,無不體現自然的精神,實際上,老子的思想全部來自自然的啟示,《道德經》五千言,可以歸納為四個字,那就是「道法自然」,這是這本書的核心和靈魂.
老子揭示自然的目的,就是要人們向自然學習,以「天之道」指導「聖人之道」: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天地長久,天地之所以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存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
江海之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是以聖人之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
……
老子在他的書中,經常提到「聖人」、「侯王」、「萬乘之主」、「人主」等,所謂「聖人」不是普通的人,而是帝王將相、明君聖主,他在書中,或諄諄教導,或嚴厲警告: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
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
聖人常無心,以百姓之心為心;
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成功而不居,是謂玄德.
受邦之垢,是社稷之主,受國之不詳,是天下之王;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夫天下,神器也,非可為也;
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彩,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謂道誇;
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
……
此外,他還對歷代帝王秘授了一些駕馭國家和臣民的機宜,比如謙卑低調,禮賢下士,大智若愚,深藏不露,以柔克剛,後發制人等等.
因此,《道德經》也是一封老子寫給歷代帝王的言懇意切的長信,是一部王者秘笈,領導必讀.
歷史上,帝王們不僅愛讀老子的書,有的甚至親自批註解釋,闡述他們的理解和感悟,流傳下來的有:
唐玄宗的《道德真經注》、《道德經義疏》
宋徽宗的《御注道德真經》
明太祖的《御注道德真經》
清太祖的《御注道德真經》
三、兵書
老子是和平主義者,他反對戰爭,他說:「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於天下.」、「夫兵者,不祥之器也,故有道者不處.」但老子又是一個現實主義者,他認為人類在「大同」到來之前,戰爭是不可避免的,因此要准備戰爭,研究戰爭.「以奇用兵」是他軍事理論的高度概括和凝結,一個「奇」字,涵蓋了古今中外所有兵書的內涵,對後世軍事理論產生深遠的影響,因此,人們把《道德經》視為兵書是有道理的.
四、人類文明反思錄
《道德經》最耐人尋味的部分是對人類文明的反思,「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老子站在歷史的高度,以敏銳的目光,揭示了科學文化是人類道德蛻化的根源這一秘密,他預言如果人類的私慾繼續膨脹,彼此之間繼續爭奪,如果不停止對自然的瘋狂破壞,總有一天要毀滅於自己創造的文明.於是,他逆流而動,呼籲人類擯棄科學文化、道德禮儀,回歸自然,回歸從前,回歸蒙昧.與此相適應,他提出了著名的「愚民」思想:「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夫使智者不敢為也,無為而已,則無不治矣.」
就跟「無為」不是「消極無為」一樣,「愚民」也不是「愚弄百姓」,其實質乃是「朴民」,目的是實現人類原始道德的回歸,這就是所謂的:「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道德經》還論及直覺思維、養生、選舉、外交、刑法、建築、教育等方面內容,雖然只有隻言片語,卻給我們無限的啟迪.
五、百家之主 哲學之父
老子思想對中國政治文化的影響並不亞於孔子,甚至有過之而不及,歷代統治者表面上崇尚儒家,鼓吹儒家,暗地裡用的卻是老子的一套,這就是所謂的「外用儒術,內用黃老」;春秋戰國時代的諸子百家以及後世無數的詩人、文學家無不受老子思想的影響,他像一棵參天古木,根,繁衍出孫子兵法;枝,延伸出韓非權術;葉,化作氣象萬千的楚辭漢賦、建安文章、唐詩宋詞、明清小說;在它的枝幹上還藤籮般掛滿了密密麻麻的雜家、陰陽家、武師、煉丹師、和道教方士;他的嫡系傳人莊子說他是一個真正的人;他的理論對手孔子把他比喻為龍;中國思想史上大多流派比如墨子的反戰思想、荀子的天道論,都可以從老子那裡找到思想的淵源.
實際上,哲學,作為諸學之母,具有一般性、普遍性的指導意義,任何一門學科和流派都可以在它那裡得到啟發,因此,從嚴格意義上說,老子不屬於哪家哪派,而是百家之祖,哲學之父.
十六世紀以來,隨著航海技術的發展,人類交往日漸頻繁,東西文明相互碰撞、交融,老子的思想很快被西方所認識和了解,當時來中國傳教的利馬竇等人,左手捧著《聖經》,右手舉著十字架,要來開化「東方頑民」,當他們無意中打開中華古籍,一下子被吸引了進去,立刻放下手裡的活,轉而從事包括《道德經》在內的中華古籍的翻譯,使得東方思想的陽光漸漸西移,照臨歐洲大地,直接對十八世紀的歐洲啟蒙運動產生影響.
美國歷史學家威爾-杜蘭在他的《世界文明史》中寫到:「歐洲十八世紀思想的啟蒙運動,採納了中國哲學,『花園是中國式的,室內也是中國的裝飾.』盧梭一談到自然,便使我們立刻聯想到老子和莊子的大道,就如同我們一提起伏爾泰,就想到孔子和孟子,盧梭和伏爾泰都分別受到老莊和孔孟的影響」;
德國三位著名哲學家對老子也有高度的評價:黑格爾把老子學說看成是真正的哲學,他研究每一個命題,都按照「正反合」的三維形式,創立了三段式解讀法,他說:「老子哲學和希臘哲學共同組成世界哲學的源頭」;尼采讀完《道德經》之後,贊嘆不已,說老子思想「像一口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謝勒說:「迄今的形而上學家,依其偉大性遞減的次序:佛、老子、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笛卡爾、康德、黑格爾、馬克思.」(《叔本華論中國哲學》);
有人問列夫—托爾斯泰:「人類歷史上,哪個思想家對您的影響最大?」托爾斯泰回答說:「孔子、孟子的思想對我影響很大,老子的思想對我影響最大.」
印度當代哲學家奧修把老子跟馬哈維亞(印度耆那教第二十四代祖師)、摩西(猶太人先知)、默罕莫德、耶穌和釋迦牟尼進行對比,唯獨鍾情老子,他說:「我談論馬哈維亞,我把這當作我的責任的一部分,我的心從來不和他在一起,他太數學了,沒有存在的詩意,像一個巨大的沙漠,你在他裡面碰不到一塊綠洲,當我談論馬哈維亞的時候,我像一個局外人,他不再我裡面,我也不再他裡面;我一遍又一遍的翻閱摩西和穆罕默德的文字,我的心裡沒有鍾響,那不會是活的,如果我去談論他們,那肯定是一件死氣沉沉的一件事情,他們過於算計了,都是極端主義者,他們漏掉了對立面,他們是單一的音符,不是和聲;我談論耶穌,我對他有很深的同情,我願意跟他一起受苦,我願意替他背一會兒十字架,他不會笑,如果你跟他在一起呆的太久了,你就會失去歡笑,我很同情他,但我不打算像他那樣,我們的路是不一樣的,他是好的,但是太好了,幾乎好的不像是人;我談論佛陀,我愛他,他非常美,絕美,美極了,但是他不在地球上,他在天上飛,沒有留下腳印,你無法跟隨他,你從來不知道他在哪裡,我愛他,我從我的心裡談論他,但是,仍然存在一個距離,這種距離永遠保留在愛的現象里——我們走得越來越近、越來越近,可是在怎麼近也有一個距離;我談論老子就完全不同了,當我談論老子的時候,就像談論我自己一樣——照出來的是自己的臉,當我談論老子的時候,我的心完全跟他在一起,我就是他,他就是我,我的存在跟他完全合而為一.」
因此,老子作為中國哲學之父,對中國文化有影響,對世界文化也有影響.
六、藝術成就
《道德經》博大精深、深邃玄妙,其寫作風格和藝術成就也堪稱一絕,無與倫比.
作為論說文,《道德經》論點明確,論據有力,許多結論都具有幾何定理那樣確定性,不可動搖和辯駁,有正論,有反論,有歸納法、倒推法、類比法、演繹法 .豐富多彩,不拘一格,寫作手法上最常用的是排比、對仗、頂真,尤其是他的反問式排比,像層層疊疊的波浪,前推後涌,奔騰向前,最後砸在礁石上,又從礁石上翻轉過來,濺起萬千浪珠: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摶氣致柔,能嬰兒乎?
滌除玄鑒,能無疵乎?
愛民治邦,能無為乎?
天門開闔,能為雌乎?
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老子寫作藝術最美妙的部分是比喻,他用空谷比喻道體,用水比喻道德,用嬰兒比喻得道境界,用烹煮小魚比喻治國的道理,用大海比喻謙卑低調的胸懷,用彎弓射箭比喻天道平衡,用女人做愛的風格比喻以靜制動、以柔克剛的道理,在第十五章,為了描繪古代得道高人,他連續用七組形容詞,形象生動,出神入化:
豫兮,其若冬涉川;猶兮,其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其若凌釋;敦兮,其若朴;曠兮,其若谷;渾兮,其若濁.
這就是《道德經》,它的美在於比喻,它的妙也在於比喻,奧修說:「比喻是什麼呢?如果我有一種體驗而你沒有,那麼我怎麼向你描述呢?唯一方法就是比喻,而比喻是一本讀不完的書,所以,像《道德經》這樣的書,你是讀不完的,你可以一直讀下去,你能夠繼續發現越來越多的東西,它隨著你的心境而變化,它隨著你的悟性而變化,它隨著你的成長而變化,在你的不同頭腦狀態下,它給你不同的視覺.」
《道德經》用字凝煉傳神,比如「以奇用兵」的「奇」字,「建德若偷」的「偷」字,「反者,道之動.」的「反」字,「未知牝牡之會而朘怒」的「怒」字,都是神來之筆,或內涵無窮,或耐人尋味,或形象生動.
《道德經》採用的是詩體語言,文章富有韻律,讀起來朗朗上口,時而如春雨落地,時而如秋風掃葉,時而如斷崖流瀑,時而如長空霹靂……
七、以老解老 以庄解老 以韓解老
本書是筆者研讀理解《道德經》的心得,也是一本關於解說《道德經》的書.
《道德經》雖然只有五千字,但它有重復、有強調、有呼應,因此,筆者在解說《道德經》的過程中,每一個字,每一句話,每一章節都要放在整體上去理解,讓它們互證,自圓其說,以避免「斷章取義」或「望文生義」,用《道德經》解釋《道德經》,這是本書的特色之一.
《道德經》的解說者數以千計,筆者認為莊子和韓非子對它的理解最為精到,莊子繼承了老子尊重自然、無為而治等思想,雖然有發揮,但其主要內容不離《道德經》的主旨,正如司馬遷所言說:《莊子》就是一本《道德經注釋》(明老子之術);韓非子專門寫過《解老》、《喻老》,對老子教導帝王如何駕馭國家和臣民,也就是「權術」部分理解的比較到位,並結合申不害、商鞅等人的研究成果,終成法家大全(由此看來,司馬遷把老子、莊子、韓非子、申不害放在一起記述是有道理的).加之庄韓二人生活的時代離老子較近,他們對《道德經》文字的解讀不存在「古今異義」的問題,因此,筆者在解說《道德經》時,大部分參考他們的觀點,這是本書的特色之二.
縱觀歷史,解說老子《道德經》的人不計其數,為什麼唯有莊子的解說最為精彩,流傳最廣,因為莊子採用了意譯;近代,翻譯西方書籍的人也不計其數,為什麼唯有嚴復的《天演論》取得成功,受人青睞,也是因為嚴復採取了意譯.由此可見,對古代典籍,採取直譯,咬文嚼字,不是聰明的辦法.莊子說:「書不過語,語有貴也,語之所貴者,意也;荃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就是說,讀書,關鍵在於理解語言後面的意義,而不在於語言本身.因此,筆者解說《道德經》,盡量採取意譯,部分章節採用對話形式,參與對話的人物有真實的,如莊子、孔子、韓非子、李世民、康熙等,有虛構的,如天根、庚桑楚(借用《莊子》)等,但情節基本是虛構的,許多人物不在一個時空,如柳下趾與老子,李白與老子,嚴復與老子等等.意不再故事本身,而在於通過故事表達思想內涵,這純粹是一種方便,讀者不必在乎情節,借莊子的話說,我姑且說,您姑且聽.如果說到您的心裡去,博得您會心一笑,那就是我莫大的欣慰.如果說得不合您的意,您也不要焦急,希望您能心平氣和給我指出來,我們共同探討,如果您能更正我的觀點,說服我,說到我心裡去,那將是我的更大的欣慰.此外,在每章解讀文章後面附有「延伸閱讀」,主要是一些莊子寓言、歷史典故、生活事例和新聞報道,目的是為了幫助讀者進一步理解文章的含義,增加閱讀趣味.

㈤ 天下莫柔弱於水 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 什麼道理

是老子一直都在強調的,居下、謙讓、不爭的道理。

出處:出自《道德經》第七十八章。

原文: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天下莫不知,而莫能行。是以聖人雲: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之不祥,是謂天下王。正言若反。

譯文:天下沒有比水更柔弱的,但攻堅克強卻沒有什麼能勝過它,因為沒有什麼可以真正改變得了它。柔能勝過剛,弱能勝過強,天下沒有人不知道,但又沒有人能實行。

因此,聖人常說:能承受全國的屈辱,才配作天下的君主;能承擔全國的災難,才配作天下的君王。確切的話語常常讓人覺得不以為然!

(5)道德經弓箭擴展閱讀

賞析:

這句話就是反映了老子反對人們爭強好勝、希望人們能夠禮讓他人、不恥下問的思想。

一個很弱小的國家有時候可以戰勝一個強國的進攻,一個很強大的人他驕傲之大、不把別人放在眼裡,那麼看似弱勢的別人一定會不理你,你就會愈發的轉變為弱勢的一方了。

一個真正強大的人應該是謙讓的、不爭強好勝的,只有這樣做,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強者」。

㈥ 為什麼古人能寫出易經,道德經,論語等這般智慧之書呢

一、民族思維

堯舜禹抗擊洪水是歷史還是神話故事,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些神話故事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思維方式。比如,堵水,水會越長越高,跟水比著長的「息壤」大概率不是歷史,而是神話、是人們的想像。今年的雨水就很大,「綜合調度」是利用各水庫的儲水量和江河的自然入海,科學的調度之下,洪水始終沒有漫過水庫大提。用不同的水庫堤壩來共同抵禦洪水,把這些科學調度聯手抗洪的水庫堤壩稱之為息壤不行嘛?

中華民族的智慧是令人驚嘆的。比如:出土文物被驚嘆為穿越的,公元前的標准化製造,現代化制度的中央集權郡縣制,都江堰把一個窮山惡水的四川變成天府之國。比如陰歷紀年。今天2020是甲子年,新冠洪水;前一個甲子年是1960,三年自然災害;再前一個甲子年是1900,八國聯軍侵華火燒原明月;再前一個甲子年是1840年,大家都很熟悉,鴉片戰爭。比如二十四節氣,驚蟄是喊動物們起床嘛,要不然為啥動物們都同時醒來?

四、貢獻與成就

以成就論,儒家對中華的貢獻幾乎找不到。儒家自吹的,往往都是一些不靠譜的。

比如傳承中華文化,好像離開儒家中華文化就無法傳承一樣。中華文化5000年,而儒家只有2000多年,前三千年沒有儒家,文化怎麼傳承的?

儒家獨掌中華文化牛耳2000多年,不僅沒有擺得上桌面的成就,反而自甘下流的不少。比如朱熹,玩弄女人連尼姑都不放過;比如辜鴻銘,嫖娼宿妓玩小腳,還發明「只有一個茶壺配幾個茶杯,沒有一個茶杯陪幾個茶壺」的無恥言論。儒家的墮落,怪得了別人嘛?

總之,淪落為解釋的儒家,早已自甘下流了。表玷污知識、智慧的神聖。

㈦ 歷史上的老子被封神,而孔子為何沒有被神話,難道孔子不如老子

老子和孔子都是歷史上濃墨重彩的人物,可以說影響了中國上千年的發展史,無論從政治,教育還是社會發展等領域地位都舉足輕重。所以大家對於這兩位人物都是非常了解的,上至老者下到兒童,都能略知一二。從很多影視作品或是歷史文獻中,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的認識,就是老子是一位被嚴重神話了的人物,是經常被人頂禮膜拜的神人,而孔子,取得的成就也差不到哪裡去,中國著名的大思想家和教育家,為後人所推崇,歷代帝王都為之膜拜,他倆生活在同一個時代,孔子只比老子年輕了20來歲,在和老子被後人嚴重神話做對比,差距又顯的如此之大,這背後到底有什麼原有呢?很多小夥伴估計都轉不過彎來吧。

老子,春秋時期陳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士,姓李名耳,字聃。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說的創始人,留世名作《道德經》,道德經被歷代道家推崇備至。無為而治為其核心思想。

據統計,世界上兩個最大發行量的書籍,一個是西方的《聖經》,另一個就是老子的《道德經》了,可見地位和意義非凡!老子在道教里被尊為始祖,因為老子是道家創始人,被後人尊為「太上老君」。老子史料記載是活了一百零一歲(公元前571―471),但在民間從出生就已經被神話,據傳說老子母親並沒有結婚,一道流星劃過,老子母親懷孕,結果過了70多年才生下老子,由於老子出生後就已經白發蒼蒼,所以後人就稱為老子,所以說老子是沒有童年的。對於老子為何姓李,一部分學者認為是隨母親的姓,還有一種說法是因為老子出生即會說話走路,出門口看到一棵李子樹,便捋下胡須,說我便姓李吧。老子一生不追求名利,只做了個圖書館館長,卻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後來,老子的化身名號就多了去了,金闕帝君,廣壽子,廣成子一大堆神話了的身份。老子死後位列三清,身份地位高高在上。因為道家是修仙成神的,信奉長生不老,自身就帶有濃重的宗教色彩和神話傳說,而神鬼之說也是源於道教,所以老子在死後被封為神,是理所當然的。當你了解了道家學說,你會對於老子被封神一說理解更加到位。

而反觀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曾經授業於老子,著作《論語》流芳千古。孔夫子被稱為聖人,萬世師表,大成至聖先師,很多帝王都要跪拜,因為孔老夫子的仁義道德更適合治國。其實在小編來看某些層面孔子是在束縛人的思想,要懂得遵從,就像洗腦一般。從娃娃抓起,那是了不得的事情。而老子卻遵循自然,無為而治,更加崇尚自由發展,更加尊重人性。但是從成就來看,其實孔老夫子的地位並不比老子遜色多少,只不過主張和思想不同而已。而在儒家來講,不存在鬼神之說,更談不上封神了。這也就是孔聖人為何死後並沒有被後人神話而封神的主要原因。

但是有的小夥伴說了後世還有其他被封神的例子,比如關羽就是一個非常好的典型。難道說關羽的成就能高過孔子嗎?所以說被後人封神還摻雜很多復雜的歷史原因和人為因素,並不能用這個來衡量一個人的成就。關於孔子為何沒被神話還有一個依據,就是因為思想主張的不同造成了境界的不同,孔子說:「有的人,思想像那飛鳥一樣,我便用弓箭制服他;有的人思想像麋鹿一樣,我便用獵犬追逐他;有的人的思想像魚一樣遨遊在愛深海中,我可以用魚鉤捕捉他;但是有的人的思想,想龍一樣,在雲間穿梭,遨遊在太虛幻境,制服不了,追逐不到,琢磨不透,我便沒有任何辦法了。我跟了老子三年,他的思想就像龍一樣,他說過的話我接不住,只有張嘴的份,真不知道他是人還是神!孔子的思想根本追不上老子的思想,兩者差距太大猶如神與人在對話。孔子成為千古聖賢終是凡人,而老子卻得道升仙化作永久的神話。但是客觀來講,兩個人的思想主張不同,非要分個高低的話,我們可以參考這句話:老子天下第一,孔子千年老二!

㈧ 弓滿易折,弦緊易斷出處

出自《道德經》七十七章。
不要低估自己,不要受物慾、名譽的擺布,手持自己的弓箭,弓滿易折,弦緊易斷,做好自己適合自己最重要。
《道德經》,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

熱點內容
道德經全文pdf 發布:2025-01-10 20:19:12 瀏覽:210
中政律師 發布:2025-01-10 19:29:49 瀏覽:247
民法59條 發布:2025-01-10 19:24:10 瀏覽:850
民法典有幾個編 發布:2025-01-10 19:19:47 瀏覽:134
法院延期開庭申請書 發布:2025-01-10 18:27:13 瀏覽:688
法學專業實習日誌 發布:2025-01-10 18:20:31 瀏覽:726
法律法規和規章三者的區別 發布:2025-01-10 17:27:28 瀏覽:79
自考經濟法分章試題 發布:2025-01-10 17:26:46 瀏覽:416
奴隸制社會軍事經濟法的特點 發布:2025-01-10 17:26:43 瀏覽:706
16歲具備法律責任么 發布:2025-01-10 17:05:58 瀏覽: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