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法治化
Ⅰ 我國行政管理法治化的主要內容 是什麼
行政管理法制化主要內容是通過法律對國家行政管理的各項活動、各個環節進行調節和規范,將行政管理的一系列技術方法、協調手段、行為方式、步驟和程序法律化,為國家行政管理提供法律依據和法律保障。
行政管理(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是運用國家權力對社會事務的一種管理活動。也可以泛指一切企業、事業單位的行政事務管理工作。行政管理系統是一類組織系統。它是社會系統的一個重要分系統。隨著社會的發展,行政管理的對象日益廣泛,包括經濟建設、文化教育、市政建設、社會秩序、公共衛生、環境保護等各個方面。現代行政管理多應用系統工程思想和方法,以減少人力、物力、財力和時間的支出和浪費,提高行政管理的效能和效率。
行政法治原則主要包含以下三項內容:
1、行政行為必須具有法律依據。行政機關只能在法律授權的范圍內採取行動,這是行政法治原則的根本要求。對於公民而言,只要法律未明文禁止,就可以自由行動,而無須法律授權。但是,對於行政機關來說,則沒有這種自由,而必須嚴格遵循「凡法律所未允許的,都是禁止的」規則。這是行政行為與公民個人行為的最大區別。唯有如此,才能使行政機關職責清晰、分工明確、各司其職、各負其責。
行政機關的許可權(包括事務、時間和地域三方面),主要規定在憲法、法律等成文法之中,當成文法規定不明確時,行政法院根據法的一般原則對成文法的規定進行補充和解釋。行政機關不得超越法律規定的許可權范圍自由行動,否則,構成「無許可權」。無許可權行為是最為嚴重的違法行為,在越權之訴中,「無許可權」是行政行為被撤銷的首要理由。但是,如果無許可權機關所作出的行為,屬於羈束行為,且該行為的內容符合法律規定,有管轄權的機關在同樣的情況下也只能作出同樣的決定,行政法院對這種行為並不撤銷,因為撤銷該行為「並不影響行政決定的結果和當事人的利益,而徒浪費訴訟時間。」
2、行政行為必須符合法律要求。行政法治不僅要求行政行為的存在須有法律依據,而且進一步要求行政行為的實施須符合法律規定的方式、程序和目的。也就是說,行政法治要求行政行為過程必須合法。唯有如此,才能實現法律對行政行為全程的監督和控制,使行政權在法律所設定的軌道上運行。但是,我們不能把行政法治的這一要求,簡單理解為行政機關只能機械地把法的抽象原則適用於具體事件而沒有任何斟酌選擇的餘地。行政行為有羈束行為和自由裁量行為之分,它們受法律制約的程度上是有所區別的。但是,二者都必須受制於法律這一點是共同的,不可動搖的。根據行政法治原則,行政行為必須符合如下法律要求:
第一,形式合法。形式合法是指行政行為的方式和程序符合法律的規定。法律往往出於不同的目的和考慮對行政行為規定不同的形式和程序,比如行政條例的咨詢、討論和公布程序,行政處理的說明理由和書面形式等。由於法律規定的大部分形式和程序是出於保障相對人權利的考慮,因此行政機關必須遵守,否則行政法院將宣布該行為無效。但是,出於行政效率的考慮,行政法院對於形式違法的行政行為也並不是一概予以撤銷,而是根據形式違法的具體情況分別作出撤銷、不予撤銷和補正等不同形式的靈活處理。
明確的管轄權與合法的形式共同構成了控制行政權行使的主要條件,無許可權和形式上的缺陷是國家參事院(最高行政法院的前身)撤銷行政決定的最初的兩個理由。在當代的法國,形式和程序的重要性日益受到重視,因為「手續不僅限制每個公務人員的權力,也使每個公務人員受到其他公務人員的制約和補充。」 比如,法國在 1978 年公布實施了《改善行政機關與公眾關系法》, 1979 年公布實施了《說明行政理由及改善行政機關與公眾關系法》, 1983 年又公布實施了《行政機關與其使用人關系法令》等單行的行政程序法。
第二,目的合法。行政行為的目的合法也是行政法治原則的重要內容。首先,任何行政行為都必須符合法律的一般目的,即必須以實現公共利益為目的,而不能出於以私人或黨派或者所屬團體的利益。例如,當某家旅館與市長的某個親戚開辦的旅館形成競爭時,該市長不得以危害公共秩序為借口關閉該旅館。其次,行政行為必須符合法律授權的特別目的。例如,在 1875 年的巴利塞訴省政府一案中,行政法院撤銷了省長作出的關閉 巴利塞 先生的火柴場的決定,理由是該行為的目的不是法律與規章授予他權力時要保障的目的,而是為了維護國家財政部門的利益。
行政行為的目的必須符合法律的規定是行政法治原則進一步深化的表現。在法國行政法治進程的初期,只要一種行政行為是由具備法定許可權和資格的行政機關依據法定的方式和程序作出的,行政法院就會認定該行為合法,而不問該行為的目的和動機是什麼。隨著行政法治的進一步發展,行政法院發展了濫用權力的理論,根據該理論,行政法院可以審查行政行為的目的和動機。如果行政行為的目的和動機不符合法律規定,該行為將被行政法院以濫用權力為由予以撤銷,從而使每一項行政行為都處於行政法院的監督和控制之下。行政法院對行政行為目的和動機的審查極大地擴展了行政法治原則的內容,狄驥認為這導致了自由裁量行為概念在公法領域的消失。
行政行為必須符合法律除了要求行政行為的形式和目的合法之外,還要求行政決定的內容和法律根據合法。
3. 行政機關必須以自己的積極行為來保證法律的實施。行政法治有兩層含義:消極的行政法治和積極的行政法治。消極的行政法治要求行政行為不得違反法律規定的許可權、方式、程序和目的。積極的行政法治要求行政機關以自己的積極行動保證法律的實施,這是法國行政法治原則的最新擴展。
根據積極行政法治的要求,不僅行政機關拒絕作出實施法律的具體行政處理決定構成不作為的違法,而且當法律和上級機關條例要求行政機關必須制定條例,而行政機關不履行該義務的行為同樣也是違法的。法國最高行政法院在 1959 年的一個判決中聲稱,行政機關在情況需要的時候如果未制定有效的條例來維持秩序,就是違反法律。 1969 年,最高行政法院又重申了上述觀點:當制定行政條例為實施某個法律所必要時,行政機關有義務制定這個條例。
Ⅱ 如何發揮黨組織在基層治理法治化中的核心作用
基層組織是黨的全部工作和戰鬥力的基礎,也是提高基層治理法治化水平最基本、專最直接、最有效的屬力量。管長遠要靠制度,要向制度要長效。必須把握依法治國的總目標,創新基層治理法治化制度,把法治建設落實到基層和群眾。一要充分發揮黨的理論優勢、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制度優勢,把基層黨組織的多種優勢轉化為推進基層治理法治化的重要資源,推進基層治理法治化的制度創新。二要加強和改進基層黨組織建設,圍繞基層法治建設,確立工作目標、工作內容、工作方式、工作制度,著力解決制約法治建設的突出問題,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在基層治理法治化中的領導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把抓基層、打基礎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三要健全基層黨組織對各類組織黨建工作的引領指導和統籌協調制度,完善黨組織和黨員幹部服務群眾的工作機制,推動街道社區黨員服務中心等服務網路建設,形成開放式、綜合性、互通式服務體制。健全黨員幹部宗旨教育、廉政教育和法治教育制度,增強基層黨組織的創造力、凝聚力和戰鬥力。
Ⅲ 如何實現組織決策的法制化
實現組織決策的法制化要求:
(1)切實加大措施,提高各級領導幹部及其後備人員乃至全體公務員的科學文化素質。建設並形成一支高素質的公務員隊伍。更新他們的認識理念和思維方式,使他們能夠很好駕馭各種復雜情況,應對各種復雜局面,提高他們遵循客觀規律辦事與科學決策的能力。
(2)切實提高各級領導的法制意識和法制水平。民主是管理的基礎和管理所追求的目標。但管理本身還是要靠法規和制度,這是社會組織約定的規范,具有強制性。這才是管理的要義。法規意識的加強,對各級領導幹部而言,別有特殊的意義。
(3)制定並施行法制化水平較高的決策程序。積極支持各級人大立法並做好立法的前期工作,強化行政立法活動和立法行為,提高政府和職能部門的法制水平和執法能力,促進政府決策法制水平的提高,保證科學決策並貫徹實施;嚴格按照法律規定的許可權決策,不越權行政;嚴格履行決策的法律程序,依法決策。
(4)圍繞決策活動制定切實有效的權力制衡機制和監督制約機制。限制領導者亂用權力,越權行政,特別是把重點放在抑制「一把手」的個人專斷和權力擴張上。對「一把手」要圍繞決策行為和民主作風進行專項考核,對個人專斷、越權行政、違法行政者要視同違紀處理,對造成後果的要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
(3)組織法治化擴展閱讀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健全依法決策機制,把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集體討論決定確定為重大行政決策法定程序,建立行政機關內部重大決策合法性審查機制,建立重大決策終身責任追究制度及責任倒查機制。這是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加快建設法治政府的重要舉措。
改革開放36年來,黨中央高度重視並大力推進決策科學化、民主化、法治化。從黨的十三大到十七大,一系列重要文獻都對科學民主決策制度的內涵、重大決策與立法監督的關系、決策失誤追究責任制等進行了深刻論述。
黨的十八大明確指出,「堅持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依法決策,健全決策機制和程序,發揮思想庫作用,建立健全決策問責和糾錯制度。」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建立健全決策咨詢制度」。
四中全會在此基礎上向前邁進了一大步,把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依法決策納入法治化軌道,確定重大行政決策法定程序,建立重大決策合法性審查機制和重大決策終身責任追究制度以及責任倒查機制,這標志著我國決策咨詢制度法律確立了法律地位。
決策咨詢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改變了政府以往的決策慣性,越來越多的公眾和專家學者參與到公共政策制定過程,以各種形式參與政府決策,有效地避免了或降低了決策風險,為我國公共決策的科學化和民主化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決策咨詢制度推行和實施過程中還存在很多弊端。如一些地區對重大事項界定不清,決策者選擇性對重大事項進行決策咨詢;決策咨詢不公開不透明,決策過程結果沒有完善的記錄和檔案管理;集體決策走過場,還是書記說了算等等問題。
近年來頻頻曝光的所謂「一把手工程」「政績過程」「面子工程」都是決策機制不健全、缺乏法律約束的後果。
特別是由於沒有硬性的責任追究機制,「拍腦袋決策,拍屁股走人」的「三言兩拍」幹部不在少數,影響很壞,群眾反應強烈,對黨委政府的形象損害極大。這些現象和問題的根源就在於缺乏依法決策機制。
重大決策法治化,將從根本上杜絕黨政官員「亂作為」的問題。但是,要把依法決策機制落到實處,必須把這項制度「落細」「落小」。
具體說來,一是細化重大行政決策法定程序。對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集體討論逐項進行具體規定,堵住弄虛作假、走走過場的漏洞;
二是強化合法性審查機制,對那些於法無據甚至違背法律決策項目,堅決取締;
三是問責制度常態化。對於倒查出來的問題,不論責任人走到哪裡,不論職位有多高,都要堅決查處。
Ⅳ 如何更進一步,更快一步提升法治化水平
十八大報告提出:「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強調要「提高領導幹部運用法治思維與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能力」。法治思維不同於行政命令思維、經濟思維、人情關系思維等,它一般是指在法治理念的基礎上,運用法律規范、法律原則、法律精神和法律邏輯對所遇到或所要處理的問題進行分析、綜合、判斷、推理,進而形成結論、決定的思想認識活動與過程。其目的在於使其行為、決策更具合法性,問題的解決更趨於公平、公正。如何提高領導幹部從「一般思維」方式向「法治思維」轉變,在這里談一談粗淺的建議,以供商榷。
法律學習常態化
黨的十八大報告對各級領導幹部的領導管理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領導幹部只有具備了一定的法律素養,增強了法治意識,才能在履行職責的過程中不斷提高依法管理經濟、依法管理社會事務的水平,從而適應新時期依法管理、依法行政工作的需要。而要培育和提高各級領導幹部的法治思維能力,只有不斷的進行法律學習,並使之常態化。
「四學法並舉」是實現學法常態化,培養各級領導幹部法治思維的重要基礎。1、中心組集體學法,是各級領導幹部學法經常化的保證,學法的時間每月應不少於一個法律學習日,學法內容安排上可以既豐富又靈活。2、高水平的法制講座,是提高法律素養的重要途徑,在提升學法效率、提升思想認識上效果很好。3、法律知識輪訓,是系統學習法律的有效方式,可以規定領導幹部和行政執法人員每年接受法律知識培訓的時間和內容,在教學力量和教學投入上予以保障。4、個人自學,也是重要的學法方式,領導幹部在時間、內容上都能自己靈活安排,可要求適當摘錄學法筆記、提高學習效率。
領導幹部學法的內容要有針對性,應重點包括民主法制理論、依法治國理論、憲法和法學基礎理論、基本法律等,其中履行職務常用的專業法律知識又是重中之重,學習內容可根據形勢、任務的需要和不同崗位的要求確定。要將學習基礎法律知識和專業法律法規相結合,在本職崗位所必備的法律知識上下功夫,才能不斷提高依法行政、依法辦事的水平。
依法治理制度規范化
對領導幹部而言,學法的目的在於用法,用法反之又能促進學法,法治思維並不是理論上的學法,而是學法與用法的統一。要達到這個目標,就必須嚴格執行用法制度,通過落實責任、用制度去強化各級領導幹部法治思維能力。
「三制度強化」是提升領導幹部法治思維能力的主要手段:
1、法律顧問制度。是領導幹部依法行政、依法執政的基礎,建立政府法律顧問制度,聘請律師擔任政府法律顧問,是促進政府科學、民主、依法決策的重要保證;是規范政府行為,有效推進依法行政的重要手段;是完善政府行政管理方式,健全防範和化解社會矛盾糾紛機制的重要途徑。領導幹部在決策和管理實際工作中通過與法律專家的溝通,聽取專家意見,法律意識得到培養和提高,這是培育領導幹部法治思維的好途徑、好方式。
2、責任追究制度。是落實領導幹部獎懲措施,強化領導幹部法治思維的重要手段。當法治思維能力成為領導幹部判斷是非、行使權力、實施管理的重要價值標准和行為規范時,其學習法律,依法行政的觀念便將不斷得以強化。
3、風險評估制度。是提高領導幹部法治思維能力的又一重要舉措,是實施領導幹部風險管理監督工作中落實科學發展觀的總體要求。建立風險評估制度,可以防範領導幹部因失職或管理能力缺陷給社會經濟事業發展造成損失,防範領導幹部因瀆職甚至腐敗等形成的社會不安定。
制度是一種外部環境,但通過制度的強化,影響了領導幹部依法行政、依法執政行為這個內部因素。制度的健全,對領導幹部的權力結構和運行機制進行了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只有提高法治思維,才能充分運用法制軌道上的權力,為一方發展提供強大的內生動力。
學法用法機制保障化
法治,追根溯源是追求公平、公正、公開。「法治思維」首先是一種法治理念,法治思維是建立在法治理念基礎上的,一個平時沒有法治理念的公職人員、領導幹部,遇到問題不可能突然形成法治思維。因此,領導幹部法治思維能力的提升,除了法律知識水平的提高,更需要完善各類制度,並建立健全長效機制,以機制保障領導干法學法用法尊法守法。
「三機制落實」是保障領導幹部法治思維能力提升的有效舉措:
1、學法用法考試考核制度。是掌握各級領導幹部平時學法、依法辦事的情況的重要手段。只有將「法治方式」引入領導幹部績效考核和選拔任用標准之中,並且占很大的分量,才能讓法治思維成為領導幹部主動自覺的慣性思維方式。
2、提升激勵機制。是組織人事部門對領導幹部的學法、用法、依法行政成效的激勵。也是領導幹部任用、晉升的評判依據。
3、述法機制。是領導幹部勤政廉政的綜合自評,既能反應領導幹部自身學法情況,又能反應實踐中用法實績。俗話說「自己有一桶水方能授人一碗水」, 領導幹部帶著壓力和目標學法,自然了解得更多、思考得更深,並得到更多的鍛煉。
提升領導幹部法治思維能力、引用「法治方式」治國理政勢必成為今後一個時期領導幹部的一個重要要求。各級領導幹部應該以學為基礎,以用為手段,用制度、機制來保障,不斷改善法治環境,形成法治環境與法治思維、法治方式運用的良性循環。
本文轉載自中國普法創新網 責任編輯:鍾瑜
Ⅳ 如何發揮黨組織在基層治理法治化中的核心
完善鄉村治理機制、促進基層治理法治化,是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的重要內容,對於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大背景下,如何發揮黨組織在基層治理法治化中的核心作用?如何提高基層幹部的法治意識和依法行政能力?如何建立重心下移、力量下沉的法治工作機制?本版今日起刊發系列話題討論,邀請廣大黨員幹部參與探討,敬請關注。
強化黨組織法治領航作用
全面依法治國,基礎在基層,工作重點在基層。基層黨組織是黨全部工作和戰鬥力的基礎,推進基層法治化離不開黨組織這個戰斗堡壘。要發揮好基層黨組織法治領航作用,打造以上率下、抓點帶面的法治建設工作格局。
打鐵必須自身硬,要扎實提升基層黨組織法治化、規范化水平,強力抓好制度「立改廢」,規范民主議事、「三會一課」等制度機制,嚴格辦事流程、工作程序,切實用制度理事管人;要強化基層組織部門主體意識,指導各級黨組織列出法治建設目標、內容、措施等責任清單,形成責任倒逼機制。
發揮黨組織能動作用,強化制度執行,及時將各級政策法規落實到基層一線;強化法治服務功能,為群眾提供法律咨詢、司法程序、律師介紹等特色服務,使信法依法蔚然成風。 (蔡洪帥)
從「關鍵少數」入手
基層黨組織是推進基層治理法治化的關鍵因素,基層黨組織書記則是關鍵中的「關鍵少數」。只有從基層黨組織書記這個「關鍵少數」入手,才能真正讓基層治理法治化抓鐵有痕、踏石留印。
要選優配強基層黨組織書記,把知法守法作為選拔的基本要求,將法治意識強、自覺遵規守紀的黨員選上來。要強化教育培訓,不斷提高黨組織書記帶頭遵守法律的自覺性,增強帶頭依法辦事的實際本領。要通過整頓軟弱渙散黨組織、整治村官貪腐等懲戒措施,打造一支遵規守紀、依法辦事的基層黨組織書記隊伍。要探索建立農村法律顧問制度,幫助村幹部特別是村黨組織書記提高依法管理村務的能力和水平。突出法治導向,發揮考核「指揮棒」作用,把法治水平、法治狀況納入基層黨組織和基層黨組織書記政績考核之中,作為評先評優、進退留轉的重要依據。 (雷波)
列好基層法治建設硬指標
時下,部分基層黨組織把法治建設視為軟任務,權責不清、重視不夠,落實流於形式。要實現基層法治建設的常態化、長效化,還需在工作目標、內容、方式等方面列好硬指標。
以社區或中心村為平台,實施網格化、承包制管理,以制度夯實法治建設第一責任、直接責任,在規范程序、管理創新、化解積案,確保穩定、群防群治等方面,細化任務標准,公示權責清單,具體到人;將黨員幹部工作職責、工作流程、服務承諾、責任追究及監督電話、舉報途徑等信息進行上牆、上網多途徑公示,並建立明察暗訪制度,通過定期巡查、不定期抽查、調研座談等方式,對黨員幹部依法履職、服務效能、群眾滿意度等開展監督、考評。注重挖掘活動場所功能,引導司法、公安、法律志願者等力量進駐,整合力量,聯合提供普法教育、法律咨詢、陽光調解等服務,確保基層工作依法開展,矛盾及時消解。(張傑)
普法宣傳多接地氣
實現基層治理法治化,做好普法宣傳工作是基礎。要搞好農村普法宣教工作,必須改進方式方法,多接地氣。
要強化黨組織法治宣傳功能,依託組織資源,打造普法講師團、普法志願者等隊伍,採取知識培訓、警示教育、法治講播等形式,開展法治宣傳,引導黨員群眾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要與農村百姓日常生活聯系起來,運用手機、電視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讓群眾又快又好地學習法律知識。如開通手機微信訂閱號或手機客戶端,定期上傳法律知識和典型案例;編排普法欄目劇,通過地方電視台進行播放,或由地方劇團通過現場表演的形式向群眾宣傳,等等。要正確處理普法宣傳與地方風俗的關系。不能簡單粗暴將地方風俗與封建迷信劃等號,要尊重地方百姓風俗習慣,在徵得群眾認可的前提下開展普法宣傳工作,必然使群眾更易接受。
參考如何發揮黨組織在基層治理法治化中的核心作用--黨建-人民網
網頁鏈接
Ⅵ 如何理解推進基層治理法治化的意義
基層組織是黨的全部工作和戰鬥力的基礎,也是提高基層治理法治化水平最基本、最回直接、最有效的力量。管答長遠要靠制度,要向制度要長效。必須把握依法治國的總目標,創新基層治理法治化制度,把法治建設落實到基層和群眾。一要充分發揮黨的理論優勢、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制度優勢,把基層黨組織的多種優勢轉化為推進基層治理法治化的重要資源,推進基層治理法治化的制度創新。二要加強和改進基層黨組織建設,圍繞基層法治建設,確立工作目標、工作內容、工作方式、工作制度,著力解決制約法治建設的突出問題,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在基層治理法治化中的領導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把抓基層、打基礎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三要健全基層黨組織對各類組織黨建工作的引領指導和統籌協調制度,完善黨組織和黨員幹部服務群眾的工作機制,推動街道社區黨員服務中心等服務網路建設,形成開放式、綜合性、互通式服務體制。健全黨員幹部宗旨教育、廉政教育和法治教育制度,增強基層黨組織的創造力、凝聚力和戰鬥力。
Ⅶ 淺談如何建設企業法治文化
(一)在樹立法治文化理念上取得新進展
一是要堅持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核心內容。牢固確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法治文化建設的基礎。在深入開展普法工作及法治文化建設中,要加強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教育,牢固樹立依法治國、執法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和黨的領導的社會主義法治理念,自覺用它來指導法治文化建設實踐。
二是要強化服務群眾的理念。堅持以人為本是一種對人在社會歷史發展中的主體作用和地位的充分肯定。法治文化建設實質上就是以法治精神塑造人,以法治信仰引導人,以法治實踐提高人,以法治文化熏陶人,最終達到提高人的法律素質,確立法治精神意識。
(二)在法治文化培育陣地上要有新進展
一是要發揮電視專欄的普及作用。電視等大眾媒體是面向百姓進行宣傳最有效、最節約社會成本的方式,可快捷地傳播法律知識,提供法律服務。群眾接受信息最快的方式和渠道更多的不是在課堂里,而是在網路上、電視里、報紙雜志上。
二是發揮法制書刊的引導作用。法治文化具有先導作用,唯有能夠滿足領導幹部依法決策的需求、公務員依法行政的需求、青少年學生提高人文素質的需求、企業經營管理人員防範法律風險的需求、農民群眾參與基層自治的需求及流動人口依法維權的需求,才能有效增強親和力、吸引力、感染力和滲透力。
(三)在法治文化建設長效機制上取得新進展
一是要完善組織領導責任機制。推進法治文化建設離不開強有力的組織領導。依託法治建設領導小組,進一步加強對法治文化建設的組織領導,要盡早研究制訂關於進一步加強法治文化建設的相關實施意見,以構建推進法治文化建設的制度化、規范化框架。
二是要建立經費保障機制。推進法治文化建設必須有必要的經費保障。在政府加大經費投入的基礎上,還應採用財政支持與社會化、市場化運作相結合的方式保障法治文化建設所需費用。要積極鼓勵運用社會化、市場化辦法籌集法治文化活動經費,將法治文化宣傳過程自然生成的各種產業化資源充分開發利用起來。
Ⅷ 如何建設適應基層治理法治化要求的基層黨組織書記隊伍
基層黨建工作的新任務和新課題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我們黨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出發、為更好治國理政提出的重大戰略任務,也是事關我們黨執政興國的一個全局性問題。這是深刻總結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成功經驗和深刻教訓作出的重大抉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重要保障,是著眼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實現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長遠考慮。小智治事,中智治人,大智立法。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治理一個國家、一個社會,關鍵是要立規矩、講規矩、守規矩。法律是治國理政最大最重要的規矩。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堅持依法治國,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提供根本性、全局性、長期性的制度保障。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關鍵在黨的領導。黨和法治的關系是法治建設的核心問題。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最要緊的是方向正確、政治保證堅強有力,說到底就是要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堅持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要求,是黨和國家的根本所在、命脈所在,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題中應有之義。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法治是一致的,社會主義法治必須堅持黨的領導,黨的領導必須依靠社會主義法治。只有在黨的領導下依法治國、厲行法治,人民當家作主才能充分實現,國家和社會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進。黨既要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自覺在憲法法律范圍內活動,又要發揮好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在依法治國中的政治核心作用和先鋒模範作用。
黨的基層組織是把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各項任務落實到基層的戰斗堡壘。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大量任務在基層,推進基層治理法治化責任主體在基層,落實黨對依法治國領導的基礎性工作也在基層。基層黨組織的作用如何,直接關繫到基層治理法治化的成效。基層組織處於系統治理末端,要求基層黨組織在黨委領導下,組織和動員社會基層各方面廣泛參與,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自我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形成社會治理人人參與的局面;基層組織處於依法治理承上啟下的節點,要求基層黨組織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依法管理基層事務,化解各種矛盾和糾紛;基層組織處於綜合治理各種矛盾的焦點,要求基層黨組織標本兼治、重在治本,做好教育引導工作,強化道德約束,規范社會行為,調節利益關系,協調社會關系,解決社會問題;基層組織處於源頭治理的起點,要求基層黨組織健全基層綜合管理服務平台,及時反映和協調群眾各方面各層次利益訴求,把問題解決在基層。
目前基層黨組織狀況總體是好的,但與推進基層治理法治化的要求相比,還有許多不適應不符合的問題。一些基層黨組織依法行政、依法治理、依法辦事的自覺性還不高,辦事不依法,遇事不找法,解決問題不用法,化解矛盾不靠法,習慣於行政命令,有的甚至以言代法,以權壓法;有的有法不依,有章不循,甚至抵制或不執行,致使一些法規制度在基層束之高閣;有的辦事不公,優親厚友,徇私枉法、貪污腐敗,出現「小村大腐」、「小官大貪」等現象。一些基層黨員幹部法律意識和法治觀念淡薄,有的以感情代替法律、以人治代替法治,工作方法簡單,工作作風粗暴,通不通三分鍾,再不通龍卷風,致使小問題促成大矛盾,一般矛盾發展成惡性事件。有的甚至不學法、不知法、不懂法、不守法,在群眾中造成不好的影響。一些司法執法監管部門的基層單位存在有法不依、執法不嚴、司法不公的現象,有的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有的吃拿卡要、收回扣、拿紅包,有的濫用職權、搞權力尋租,甚至辦「關系案」、「人情案」、「金錢案」,等等。這些問題雖然是少數人的個別現象,但影響了黨和國家在群眾中的形象,損害了法律的尊嚴和法治的公信力。如不認真解決,基層治理法治化就是一句空話。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增強推進基層治理法治化的責任感緊迫感,按照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推進基層治理法治化要求加強基層組織建設,進一步強化依法治國的理念,把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各項工作任務落實到基層。
Ⅸ 如何發揮工會組織在法治化建設中的作用
依法治國、推進中國法治建設是當今中國的主旋律。工會在其中該有什麼作為?工會應當承擔重要職責與光榮使命,發揮出更大的作用。
「構建和諧勞動關系,關鍵就在制度科學化、工作規范化、落實法治化。」工會應將依法履職、依法維權作為中心工作,健全職工訴求表達機制及企業民主管理制度,深化預警調處等維權機制、以工資集體協商為重點的平等協商機制等。
從近年來州基層工會工作的調研以及維權工作的實踐工作中可以看到,勞資糾紛已成為社會矛盾的一個主要方面。「所以維權顯得尤為重要,在推廣預警調處機制,效果不錯,許多糾紛得到及時解決。」兩年來,在所有企業集中的行業及區域中建立信息員隊伍,並在重點企業、村(社區)和鄉鎮(街道)設立基層信息直報點,完善了工作與考核制度。「這項工作就充分發揮了工會組織的監督作用,使矛盾糾紛在萌芽初發階段得以及時了解解決。」
還特別提到建築業的欠薪問題。「按2012年省建設廳的相關意見,建築業的工資支付保證金只能以建築企業為單位收取,而不能以工程項目為單位收取。」「當前房地產形勢不容樂觀,建築工地欠薪的情況有所增加。但從維護職工合法權益的角度看,過多考慮企業負擔的規定存在不合理性。」事實上,目前建築企業最多繳納120萬保證金,對於開工項目較多和工程量較大的建築企業來說,一旦發生欠薪事件,這些錢往往不夠有效解決欠薪問題。因此,虞偉瑛提議,對於開工項目較多的建築企業,必須增加繳納工資支付保證金數額。目前,我省一些縣市實行在企業繳納保證金的同時,再以項目為單位加收一定的保證金,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值得推廣。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工會組織要充分發揮其職能,更好地維護職工的合法權益,讓廣大職工知法、守法、用法,把法律作為保障自身權利的有力武器,形成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環境。她也希望政府部門能夠更多地關注職工的權益保障以及給予工會更多的支持,採取更有力的措施解決實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