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的好心

道德的好心

發布時間: 2022-05-10 01:38:04

① 好心辦壞事是道德認識還是道德行為

在一定的道德意識支配下表現出來的對待他人和社會的有道德意義的活動。它是人的道德認識的外在具體表現,是實現道德動機的手段,是與「非道德行為」相對。包括道德的行為和不道德的行為兩大類。不同時代、民族、社會和階級對這兩類行為有不同的標准。一般來說,道德的行為是有利於他人和社會的行為,反之則為不道德行為。
道德行為亦稱倫理行為,指在一定的道德意識支配下表現出來的有利或有害於他人和社會的行為,泛指具有道德評價意義的各種舉動和行為,包括道德行為和不道德行為。前者指符合一定的道德原則和規范,被人們肯定的道德行為;後者指違背一定的道德原則和規范,被人們否定的道德行為。此外還有一類行為,行為本身並非出於道德意識,也不涉及他人和社會的利害,既無道德意義,也不能從道德上進行善惡評價,這類行為稱之為非道德行為。如無知嬰幼兒的胡亂作為,精神病人的
道德行為是個體道德認識的外在表現,也是個體道德品質的外在表現,它還是個體實現道德動機的手段。道德行為的基本特徵在於,它是個體對他人和社會利益的自覺認識和自由選擇的表現。作為一種社會行為,它並不是孤立的純粹道德意義上的行為,它可以進行善惡評價。善惡的標准取決於它是否有利於他人和社會。因此,道德行為也可以說是能夠按照一定的道德原則和規范進行評價的社會行為。它可以是一時性的,也可以是經常性的。那種已經鞏固且自動化了的道德行為變成了道德行為習慣。組織行為練習是使道德行為轉化為道德行為習慣的重要途徑

② 道德講堂 發善心 怎麼發

每個人在現場做出一份道德承諾(發善心):學習師德模範、樹立道德新風!存好心,做好回事,當好人,得好報答,揚好德!並且將自己心中的道德感想現場通過簡訊傳遞給自己的朋友。最後,主持人和宣講人向師生們共同贈送印有道德名言的書簽。

③ 人好心壞與心好人壞區別在哪裡,舉例

壞人與好人區別在哪裡?如果這樣的問題,讓我們來回答,大家會怎麼回答呢?特別是在沒有讀蘇格拉底語錄前,相信很多人會這樣回答。壞人,那肯定是做了壞事,才會被人稱之為壞人。

而在我們大多數人眼中,只要是觸犯了道德法律底線,都是做了壞事,還有就是喜歡欺負人,愛佔便宜,為難人,處處陷害別人,說話愛撒謊,喜歡騙人。

活得很虛偽,人前一套,背後一套,總是為了個人利益不擇手段去損害他人利息等等,這樣的人,大多數都是壞人。

那麼,在我們很多人眼中,所謂的好人,就是吃虧了,也不喜歡跟人計較,容易相信人,容易原諒人,就算被人騙了,也當花錢買個教訓,重要的是他們有樂於助人的心。

好人,做事有自己的原則,不會觸犯道德底線,也不會去觸犯法律等等,這樣的人,在我們大多數人眼中,都是好人。可以說,這么回答,很多人都會,也是比較認可的。而且這樣的人,我們大多數在現實中,有見過。

有人可能會問了,難道你從來沒有占過別人便宜?從來沒有打過別人注意?很多時候,我們自己也都是介於好人與壞人之間,只是我們壞的沒有那麼徹底,還有點良心。

我們大多數即便壞,不會觸犯法律和道德底線,也會喜歡佔人便宜,利益心很重。其實都有過,人無完人,我們即便壞,也有底線,也會遵法守紀,不會去害人,只是喜歡占點便宜而已,只是做很多事都比較看重個人利益而已。

說到這里,如果大家對以上的回答和分析不是很滿意,我們不妨一起來讀一下蘇格拉底的名言,他也道出了壞人與好人區別在哪裡,說得很一針見血,文字如下:

壞人活著是為了吃與喝,而好人卻是為了活著才吃與喝。——蘇格拉底#蘇格拉底語錄#
讀完蘇格拉底這段語錄,可以看出蘇格拉底說的很刺耳,很透徹,壞人活著只是為了好吃懶做而已,而好人活著,是為了活著才吃與喝,說得太經典的,跟我們大家理解的都不一樣,很有智慧,富有哲理。

今天有幸跟大家一起讀到了蘇格拉底這樣的語錄,我們不妨借著這段語錄,更深入來分析一下,探討一下,反省一下。

壞人活著是為了吃與喝,
為了吃與喝才付出行動的人,在自己不餓,不渴的時候,他就不會去做事。他們也只要餓了,渴了,才會想起來要去做事。在做事沒有得到相應的回報時候,他們心裡就會有一種畸形,這種畸形都是吃不飽喝不好造成的。

因為他們活著只是為了吃與喝,沒有什麼很遠大的夢想,在自己付出努力與行動,都吃不好喝不好的情況下,自然就會去做一些壞人才會去做的事,他們會偷雞摸狗、會起行騙、會去敲詐勒索、會去欺負比他們還軟弱的群體。

可見為了吃與喝的人,在自己肚子餓的時候,會做出他自己都意想不到的事情,因為人都想活著,餓了,自然就會去找吃的,努力找不到,就會去搶,這也是人的本性。

只是蘇格拉底從人的本性中出發,道出了有些人本可以好好活著,卻總是激發出自己醜陋的本性,為了吃與喝去偷去搶。

而好人卻是為了活著才吃與喝。
好人為了活著,才吃與喝,他們首先就要考慮的是怎麼活著,才會有吃有喝。所以好人他們做事通常會三思而後行,也只有遵法守紀,做一個有道德的良民,才不至於餓死街頭。

也只有做了好人,才會活得像模像樣,被人尊重,被人看得起。不然則反之,會活成上一段的壞人,被人痛恨,被人看不起,被人嘲笑,他們心裡就會更畸形,甚至惹急了還會報復社會。

我們不要做這樣的人,我們要相信,只要誠實守信,只要遵紀守法,只要做一個道德高尚的好人,去哪兒,都能活得好好的,都能有一口飯,不會餓死。因為不管哪裡,哪個地方,都是對這樣的人是敞開的,不會不收留他們,不會排擠他們。

④ 如何從道德的角度看待好人沒好報這個問題答案要官方~

首先好人必然是犧牲自己利益成全他人,那麼其背後所代表的團隊(老婆、孩子、父母以及七大姑八大姨等)的利益都會被好人拿去作了好事,而且是純付出沒有回報。其次,好人做事的特點是「事了拂衣去,身藏功與名」,想有好報都難追尋其蹤跡。三、好人做事的另一個特點是有始有終,勇於承擔,如果碰上「好心辦好事」到罷了,如果「好心辦壞事」,造成損失也會乖乖自己去抗,絕不退縮。四、現在的好人基本上是背黑鍋的最好人選,想有好報?呵呵!!

⑤ 什麼是道德良心

道德在人的化身就是良心。
許多人都喜歡用「良心」這字眼。當他們要向人證明自己行為正直時,便說:「我問心無愧」或說「我是憑良心做事的」,而把一些壞蛋形容為「沒良心」「心地壞」,心術不正,喪心病狂。他們認為人只要「平生不作虧心事」,便可「半夜敲門也不驚」了。他們認為修養的重點是誠實:對己、對人、對神、對良心都要誠實,雖然明知沒有人會發現,也堅持應「不欺暗室」,不作自欺欺人的勾當。

孟子認為人人都有良心。他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這「四心」的作用。即是所謂的仁、義、禮、智。是每人都擁有的天生本能。使人能愛能憎,能分辨善惡。他以為如果一個人能達到所謂「喪盡天良」的地步,是因為人不懂得保養,維護自己的良心,反而用各種不義的行為去砍伐、傷害它;好像人天天到山上砍樹木。即使是最美的、最蒼翠的山巒,也會變的不美了。「牛山之木嘗美矣……斧斤伐之,可以為美乎?雖存乎人者,豈無仁義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由斧斤於木也。目旦而伐之,可以為美乎?

人人都喜善惡惡,我們欣賞善的行為,願意和品格高尚的人交朋友。相反,我們譴責惡行。為社會道德的淪喪而感傷。對品格低下的「小人」,即使他們在諂媚,逢迎我們,我們也會感到惡心和憎厭。

良心的拉丁文是conscientia。是又介系詞cum(同)及名詞scientia(知識)所組成。意思是「具有知識」,指人在行動時知道自己在作什麼。聖熱羅尼莫(ST、Jerome340-420)把良心比作火花,認為良心可以在黑暗中發出亮點,照耀人生,人可以藉著良心,達到倫理成熟的地步,使人格獲得圓滿的發展。

有關良心的幾個事例:平生不作皺眉事,世上應無切齒人。
1、《望夫石》盼夫歸家的妻子,按自己的良心,對愛情忠貞不變,化為石。

2、拾金不昧的黑人約翰遜,拾到24萬美元。小額鈔票可以私藏。卻送還失主。鄰人恥笑,朋友蔑視,被迫搬家。

3、聖摩爾1477-1535天主教殉道者。忠於良心,反對亨利八世為英國教會最高首領,斬首而死。且安慰劊子手,抱歉自己脖子太短,為劊子手增添麻煩。

二、 聖經內的良心 《呼召與回應》p324

聖經視良心是和整個人分不開的(良心是人的一個官能)。聖經不把人分解為分開的部分,卻視人為一整體。實在,尤其關於良心,只能以概括的看法來談及它,因為在良心內,而正是在生活的天主面前,人整體顯露出來。

1、舊約的良心

「良心」一詞在舊約內只出現一次(智17:11)。雖然僅此一次,但天主不斷召叫選民忠於盟約的呼聲,卻貫徹整個聖經。充滿了認識良心的事實。例如,原祖犯罪後,天主問「亞當你在哪裡」?加音殺亞伯爾後的逃亡,打圍犯罪後,先知的勸告,尤其以「邪惡的良心顯示出來」。

舊約良心的意識有兩種特徵:首先,良心常是在天主前的良心。人處在天主前,才知道自己的行為是正確和聖善的的,或是錯誤和邪惡的。第二,在良心的行為內是整個人行動,而非只是人的任何一個「官能」。詠17:3「但你考驗我的心靈,夜間來視察我……你總找不到我的邪惡」。

舊約把良心視為有位格的天主對人所發出的呼聲,經由良心對人說話。

2、新約內的良心

1)、福音內的良心

福音和舊約一樣,沒有什麼特別詞語來指示良心,它被置於人的內心深處,而這內心深處是以靈魂或心來表達,耶穌強調的重點,由外在行為轉為內在的意向。「凡注視婦女的,已在內心姦淫了她」,福音尤其認識做惡事後邪惡的良心的事實。例如,在浪子、猶大斯、背主後的伯多祿的例子里;法利塞人構成的頑固和敗壞的良心的例子。

福音內給予正直的意向較外表正確的行為更大價值,無形中更強力彰顯良心的負責任的決定和忠於良心的重要性。

瑪5:8心裡潔凈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看見天主。
瑪18:35如果你們不各自從心裡寬恕自己的弟兄,我的天父也要這樣對待你們,
谷7:6這民族用嘴唇尊敬我,他們的心卻遠離我。
路6:45善人從自己心中的善庫發出善來,惡人從鵝庫中發出惡來,因為心裡充滿什麼,口裡就說什麼。

2)、保祿關於良心的思想

A、保祿用希臘文Syneidaesio一詞來表達良心,但此詞有不同的含義,在新約中共現34次,,保祿書信中佔19次之多。

*首先此詞表示人心靈深處的一些重要活動,人在這里常處於天主面前。

*其次表示和天主共容的真誠的和反省的自覺。宗23:1 24:16

*也表示聖神在保祿心靈深處對他的訊息的真實性的作證。 羅9:1

*表示人的宗教和倫理的認知官能。 格後4:2

此詞也表示有倫理意義的良心,羅2:15 法律已刻在人的心上;光明磊落的良心(弟前1:5),純潔的良心(弟後1:3);污穢的良心(鐸1:15)。保祿在其他地方,不用此詞也能談及良心,例如羅14章。

B、保祿關於良心的主要的斷言

有著宗教和倫理意義的良心,在下列集體問題上的論斷:羅14章,吃肉合法與不合法,格前8章吃祭過的肉的倫理性質。格前10:14:參與外教人的祭祀筵席和私下吃祭過神的肉。

* 每個人該按自己的良心行事

「各人對自己的心思應堅信不疑」(羅14:5),行為的倫理性質斷然依賴行為是否與內在的信念相吻合。「那在自己認為可行的事上,問心無愧,才是有福的,但誰若懷著疑心吃了,便被判有罪,因為這不是出於信心做的,凡不出於信心做的,就是罪。(羅14:22 格前8:7)
* 良心可以不符合客觀的真理

良心是決定個人具體行為的倫理性質的准則,但它不是唯一的准則,也不須和客觀的真理一致。它甚至可以不領略客觀真理。「在基督耶穌內,我知道,並深信:沒有什麼本身是不潔的,除非有人想什麼四不潔的,那東西為他才是不潔的。」(羅14:14,20)「至論吃祭邪神的肉,我們知道:世上並沒有什麼邪神,也知道,除了一個天主外,沒有什麼神……不過這種知識不是人人都有的;有些人知道如今因拜慣了邪神,認為所吃的是祭邪神的肉,因為他們的良心軟弱,就受了玷污」(格前8:4,7)。

* 良心和團體有關系

憐人良心的決定(尤其是教友弟兄):雖然和一己的決定相沖突,也該誠實地被尊重。「那吃的不要輕視不吃的;不吃的也不要判斷吃的,因為天主已接納了他。你是誰,竟敢判斷別人……你為什麼判斷你的弟兄?或者你為什麼輕視你的弟兄?」(羅14:3-4,10)

必須盡量避免因自己按良心指示行動,而令近人絆倒:「你應拿定主意:總不要使弟兄失足或跌倒……如果你因著食物使你的弟兄心亂,你便不是按照愛德行事。基督為他死了,你不可因著你的食物使他喪亡……更好是不吃肉,不喝酒,不做什麼能使你的弟兄跌倒的事」(羅14:13,15,21)「但你們要謹慎,免得你們這自由的抉擇,成了軟弱人的絆腳石。因為如果有人看見你有這知識,在邪廟里坐席,他的良心若是軟弱,豈不是受到鼓勵而去吃祭邪神的肉嗎?那麼這軟弱的人,基督為他而死的弟兄,也就因你的知識而喪亡!你們這樣得罪了弟兄們,傷了他們軟弱的良心,就是得罪基督。為此,倘若食物使我的弟兄跌倒,我就永遠不吃肉,免得叫我的弟兄跌倒。」(格前8:9-13,10:28)

從整個新約來看,良心是指在信仰的關照下,才會有一個客觀的標准對於生活中的道德意識和個人處境的監督。

三、良心在歷史上的詮釋

1、希臘哲學

把良心看成道德判斷中的自我意識,而不把良心局限在對與錯的抽象知識上,也看出良心雲做不只在事後,也在事前及事中。

2、多瑪斯學派的理智判斷(多瑪斯—亞里斯多德)

聖多瑪斯(1225-1274)是將良心納入反省批判的倫理神學中的第一人。多瑪斯學派把人的理智放在首位。因此,在良心的作用里,重要的工作是由理智發展的。用三段論的過程:普遍性的倫理原則在具體的環境內被引用在行動上,對具體行動的倫理性質要做判斷,所以,良心的決定本質上是一種理智的判斷。

3、方濟學派的意志優先論(文德—奧斯定—柏拉圖)

聖文德在人的意識中,把重點放在意志和愛情上。結果,良心便被視為向善的沖動,而良心具體的決定被視為這種沖動的實現。

康德把良心視為人在正義法庭的意識。(KENT 1724-1804)

4、自然論者的良心意識

良心是人面對那在他們處的環境中,令生命為他變成可能的和為他促進生命的事物時所採取的立場。

尼采:認為凡不能成功確立自己為主宰的人,便是在良心上和自己作對。「我認為邪惡的良心有如重病,在這病中,人不得已受不了那變動的壓力而跌倒,這變動是他所遭受的一切變動中最深切的,又因這變動之過,他結果自覺受社會和受和平擺布……」。

佛洛伊德:良心在於吸納父母的權威,尤其父母中一方的權威,他妨礙嬰兒對另一方的感情趨向(伊底帕情結)。那種由外面施於嬰孩身上的壓迫被他吸收,這便是超我的來源SUPER-EGO:即良心、決定和支配人。

5、社會學的良心意義

認為人的良心是由環境塑造成的,把良心系於環境。例如,家庭,學校,同伴,社會傳媒等。此種社會學的人類學為了著重團體而不賞識個人的價值和自主。個人在任何環境中該把自己的判斷和集體的判斷看齊:個人在集體內要完全淡薄自己,這便是他生存的意義,獨裁統治的「人雲亦雲」。

良心如能澄明,即可徹悟天道地德。

⑥ 我們身邊有哪些體現道德的好人好事〔不要扶老奶奶過馬路和公車上讓座等得問題 〕求助大神 在線等啦

發現身邊的美我們的世界五彩繽紛,在我們身邊有許多感人的故事,就像一朵朵美麗的花兒綻放在我們五彩的世界裡,讓愛心溫暖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今天我就把曾感動我的一件事分享給大家。記得有一次,我去乘坐公交車。不一會兒,一位白發蒼蒼的老奶奶上了公交車。老人邁著沉重的步伐走向車中,而車子卻像個調皮的孩子不停地晃悠著。那位老奶奶站在那,重心不穩,好像隨時會摔倒似的,但車里卻沒有一個人給她讓座,就好像不關自己的事似的,繼續做自己的事:看書、玩手機、看電視…..絲毫沒有給老人讓座的意思。此時的我真希望屁股下面有張椅子,這樣的話就可以給老奶奶讓座了。就在這時,坐在角落裡的一個人站了起來,微笑著向老奶奶招手說:「大媽,您坐這吧。』』老奶奶一邊扶著椅背顫顫悠悠地走過去,一邊嘴巴念叨道:「多好的小夥子啊!」看到這,我總算鬆了口氣:終於有好心人出現了,車上的人真應該向他學習。到了下一站,人們紛紛下了車,而他走在人群的最後面。這時我才發現,他原來是個患有腿疾的人。下車後,我看著他遠去的背影,不經對他產生了仰慕之情,但同時也對那些所謂的正常人感到慚愧。就連殘疾人叔叔都能做到的事,難道我們這些正常人還做不到嗎?尊敬老人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擁有的美德。不僅僅對自己的爺爺奶奶,更應該是把所有的老人都當做自己的爺爺奶奶一樣對待。正所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我們身邊還有許多像殘疾人叔叔一樣的好人,用自己的行動傳遞美德,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像殘疾人叔叔學習:尊敬老人,愛護老人,發揚中華民族這一優秀的傳統美德,將愛的溫暖傳遞給身邊的每一個人,讓美德之花開遍中華大地。高侖小學:楊銳1/3頁不可思議的力量世界上的力量是有很多的,而愛的力量就是一種不可思議的力量······我的爺爺是一個很冷酷,不愛說話的人。雖然爺爺今年已有七十多歲了,但我覺得爺爺總是那麼的固執。不管我和妹妹對爺爺多麼的好,他總是板著一副冷冰冰的臉,像跟我們有什麼深仇大恨似的,從沒見過笑過。這一次別致的經歷後妹妹的爺爺終於笑了。那是爺爺的生日,雖然那天是爺爺的壽辰,但是爺爺還改不了他那老毛病:每天總要下地去給莊稼翻翻地,直到傍晚五點多才回來。今天不例外,從地里回來後,拖著一身疲憊的身子進了房間休息去了。吃飯時間到了,卻還沒沒見到爺爺這個壽星公出來吃飯,妹妹只好無奈地去叫爺爺。妹妹到了爺爺的房門前,手輕輕一敲,一聲響,沒見爺爺來開門。妹妹就想:可能爺爺在熟睡。妹妹就在門外耐心地等著,不想打擾那忙碌了一天的爺爺。十分鍾、二十分鍾過去了,妹妹的腳開始站得麻木了,只見妹妹把臉貼在門上想求暫時的休息。正在這時門開了,妹妹撲在了爺爺的身上,可嘴裡還在不停地念著:「爺爺生日快樂!」多麼朴實的一句話啊!爺爺聽到了,看到了,爺爺那冷冰冰的臉上終於流露出一點點笑意,豆大的淚珠也從爺爺冷冰冰的臉上流落了下來。當時的情景:好似一片荒蕪的土地,冒出了野花;好似一片毫無人煙的沙漠出現了綠州;好似烏黑的環境出現了一個亮點;好似······這就是愛的力量讓我的爺爺露出了微笑。愛,像春風驅走我們心中的陰霾;愛,像春雨滋潤我們心中的創傷;愛,像陽光溫暖我們冰封的心靈。就讓我們默默到多用一些愛關心那些需要關愛的老人吧!學生:郭羽

⑦ 何為良心和道德

良心就是被現實社會普遍認可並被自己所認同的行為規范和價值標准。良心是道德情感的基本形式,是個人自律的突出體現。
詞目:良心 拼音:líang xīn 良心就是對得起自己,對得起別人
基本解釋
1. [conscience]∶個人內心的是非感;對自己行為、意圖或性格的好壞的認識;同時具有一種做好人好事的責任感,常被認為能引起對於做壞事的內疚和悔恨 2. [synderesis]∶對道德行為主要原則的先天知識
詳細解釋
1. 本謂天然的善良心性。 《孟子·告子上》:「雖存乎人者,豈無仁義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猶斧斤之於木也。」 朱熹 集註:「良心者,本然之善心。即所謂仁義之心也。」 2. 多指內心對是非、善惡的正確認識。 宋 王應麟 《困學紀聞·考史》:「 仆固懷恩 叛 唐 , 李日月 為 朱泚 將,而其母皆知逆順之理,良心不可泯也。」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霍筠》:「彼豈有真才實學,能起死回生耶?徒以人命為孤注耳,良心安在!」 巴金 《滅亡》四九:「但是她一旦離開了他,特別在夜深人靜的時候,他便感覺到劇烈的良心上的痛悔。」 3. 好心。
1. [conscience]∶個人內心的是非感;對自己行為、意圖或性格的好壞的認識;同時具有一種做好人好事的責任感,常被認為能引起對於做壞事的內疚和悔恨 2. [synderesis]∶對道德行為主要原則的先天知識

良心概念
良心(consicience)就字面而言,「良心」在一些西方文字中最早與「意識」、「認識」相關,屬於道德哲學的研究范疇。英、法中的「良心」有共同的詞形(conscience)。從英文看(conscience)。,源於拉丁文conscire,本意是「知道」,此此衍生出「con-scientia」(知識、意識)。在相當長的時間里,conscience成了「內心、意識」的代名詞。在賦予道德意義之後,conscience又被古人用來專指「按良心辦事」。人們對自己行為的是非、善惡和應負的道德責任的一種穩定的自覺意識。 。作為人心中的最內在法則,它不僅給人以內在的權威和標准來裁決自身的對錯,從而阻止人去有意做惡或勸導人積極為善,而且促使人對自己過去的所作所為進一步深刻反省、從而強化自己的責任意識或悔過要求。良心的自我發現有兩個結果:要麼從自己既有的作為中獲得精神的快慰,要麼對自己過去的所作所為悔恨交加,以致覺得自己的一切都逃不過良心眼睛。世上之所以有道德生活,最終要歸因於良心:做好事不求別人的贊賞而只求無愧於心是道德生活的最高境界;做錯事能捫心自問並深感內疚則是塑造有德之人的第一步;做壞事竟心安理得而不覺得受良心的譴責,則屬於只有靠嚴厲的懲處才能糾偏的行為。毫不誇張地說,良心乃是道德秩序的保證。良心,並且只有良心,才能救道德於墮落。 在中國,良心一詞最早見於《孟子·告子上》,意為仁義之心,包含惻隱、羞恥、恭敬等情感。良心是一定的社會關系和道德關系的反映,是人們的各種道德情感、情緒在自我意識中的統一,是人們在履行對他人和社會的義務過程中形成的道德責任感和自我評價能力。良心是歷史的、具體的、社會的范疇,是一定社會生活和社會關系的反映,是人們在實踐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不是與生俱來的,因而也沒有所謂抽象的良心。良心對於人們的行為具有判斷、指導和監督的作用。 題記] 「對於道德實踐來說,最好的觀眾就是人們自己的良心。」 ——西塞羅,《論辯集》。 良心是與公正、仁慈和義務等概念有密切關系的范疇。首先,良心與公正、仁慈有密切的聯系。良心以公正與仁慈為基本准則,又對公正與仁慈原則的落實有支持作用。良心就是要使人愛其所愛,恨其所恨,具有是非感與正義感,具有「惻隱之心」。良心可以視為公正、仁慈原則等等的內化。良心不僅包容正義感,也含有仁慈的驅動存在。其次,良心與義務也是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范疇。良心是對道德義務的內心體認。所以義務是主體良心體認的對象而非良心本身。良心具有強烈的主觀性質。但一旦義務轉化為良心,則義務對人的要求就可望得到真正的落實。這是因為,良心具有主體自由的特質,而義務則具有相對強制的特徵。 弗里德里希·包爾生說:「履行善就意味著履行義務,而我們的義務看來並不符合自然的意志,因此在義務和愛好之間就有一種沖突。在行動之前,義務的情感反對愛好;它作為阻止物而活動;在行動之後,如果愛好在行動中勝過了義務的情感,義務就做出譴責:說做愛好以為善的事情是壞的。對於我們本性中這種反對愛好和在責任和義務的情感中表現自己的東西,我們稱之為良心。」[1] 包爾生還指出過:「確實沒有人會相信:一個民族,倘若它完全缺乏我們稱之為風俗和良心的東西,缺乏個人在其中通過審慎和畏懼控制自己行為的東西,能夠支持哪怕一天以上」[2]。蘇霍姆林斯基則說:「壓抑自己良心的聲音,這是很危險的事情。如果你養成一種對某件事情毫不在乎的習慣,那你很快就會對任何事情也都滿不在乎」[3]。所以,良心無論對社會的健康發展還是對個體的道德生活都有極大的意義。教師的職業良心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動力和調節機制所在。教育良心是教師職業道德的重要范疇。

⑧ 道德內容

道德是指以善惡為標准,通過社會輿論、內心信念和傳統習慣來評價人的行為,調整人與人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相互關系的行動規范的總和。道德作用的發揮有待於道德功能的全面實施。道德具有調節、認識、教育、導向等功能。與政治、法律、藝術等意識形式有密切的關系。 中華傳統文化中,形成了以仁義為基礎的道德。韓愈《原道》:「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仁與義,為定名;道與德,為虛位。」 道德與博弈的共存一元論是經濟學里的默認定律。 優先預測悲劇後作出的忍讓是道德。 優先預測勝利前作出的競爭是博弈。 競爭與忍讓基本對立,博弈與道德基本對立。贏在博弈,就缺失道德;贏得道德,就缺少博弈。 領導人的行為一半是道德,一半是博弈。博弈是決策優先,道德是對抗默認。超智慧的領導人知道多少忍讓,又何時競爭。他們總是尋找戰略主題,制定規則,讓他人競賽。 理性是說教,道德是展現。有多少人,就有多少道德途徑,都是為了絕對的自信進行國正論的大小之爭。道德與自信沒有法紀,是第三空地里游盪的個人意志,那裡的靈魂正將演變成智慧,它不是生也不是死,而是新文明的創生。其實人類的文化進程無窮無盡,無終無果。
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國際社會成為一個大的博弈實體,每個國家的發展戰略必須納入到經濟體系中。科學發展觀作為一個國家的發展戰略,一定要符合國際規則(即道德與國際慣例),而孤立主義、利己主義是《博弈聖經》上說的經濟學里的一二七死亡法則。所以,將來的國家發展戰略既要考慮他人,還要保持國家的自身利益和穩定發展,這就需要道德和博弈。"優先預測悲劇後作出的忍讓是道德,優先預測勝利前作出的競爭是博弈"。"道德與自信沒有法紀,是第三空地里游盪的個人意志"。道德讓人依賴自身,按照各種規則負起責任,自覺遵守或自我懲罰。道德是人類對自然的義務。道德是世界的秩序,道德適應這個世界。《博弈聖經》中《博弈文化屬性之魂》一文,有一段充滿哲學意味的隱喻:"假如這個與競爭基本對立的文化思想能被所有的人接受,它將會繁榮整個世界。"我們在《博弈聖經》的後記中找到了答案:"競爭與忍讓基本對立,博弈與道德基本對立。"道德與法律在陽光下完美的體現就是道德與博弈。
道德一詞在漢文中最早是分開使用的。中國商朝的甲骨文中已有「德」字,但含義廣泛。西周初年的大盂鼎銘文的「德」字,是按禮法行事有所得的意思(見彩圖)。《老子》一書中有「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的命題。在《荀子·勸學》中「道」與「德」二字始連用,「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中國古代的道德概念,即包含道德規范,也包含個人品性修養之義。在西方,道德一詞源於拉丁文moralis,該詞的復數mores指風俗習慣,單數mos指個人性格、品性。
道德名言
一:為人們多多少少做了一點好事,自己失去了很多,也無所謂。因為我們造的是好因,自得好果。
二:不要以為布施點財物,為大家做點好事就了不起,那是我們在向大眾求福。若大家都不接受我們的供養,我們也不能得福。
三:君子之德,益及子孫。今日之貴,昨日之功。
四:人最偉大,得人心者就會得到一切。得財富者失人心,財富也失。故此我們要結好人緣。
五:芝蘭生在幽谷之中,不會因為無人欣賞而不吐芳香。蓮藕雖然有孔,它的胸中切是一塵不染。人生在世,不要因為五濁惡世而隨波逐流,有道德行好心才得天佑。
六:與人說話時,記住要說一些使對方有利益的話,令對方生歡喜心。我們布施快樂,就會得到快樂的果報。
七:不忘世上苦人多,我們要盡其力量幫助貧窮疾病的人。俗語說:滴水如甘露。我們幫助貧窮的人會得大財富,幫助疾病的人會得健康長壽。
八:我們沒有能力利益大眾不要緊。但是要記住不要傷害大眾。我們不傷害大眾就不會得業報。
九:我們要深信做善事和布施財物,一定會得到福報。雖然,目前不是很順心乃至有挫折。但是,善事和財物以做以施,到後來就會順利順心。
十:八福田中,看病福田第一。我們若能關心和幫助處於病痛的人,功德最大。
中國道德受從上古發展而來,孔子整理六經,形成了系統的儒家思想,是中國社會道德的基本思想來源。

⑨ 到底是做善良的好心好還是做考慮自己利益的黑心壞人好呀

當然是做善良的人好!利益熏心,自私自利的人不會有好下場的!不要懷疑人生,俗話說好人有好報,帶著一雙充滿愛心的眼睛去看世界,生活也會更加美好!

⑩ 儒家所提倡的「良心、好心、道德心」的具體含義是「愛滿天下」。這句話是對的嗎

良心、好心、道德心都屬於人自身的明德,所以儒家倡導通過明明德來達到最高的「仁」的境界。仁和愛滿天下雖意思略相近,但不是一個道理的

熱點內容
行政法學第19章在線測試 發布:2025-01-10 20:54:56 瀏覽:363
道德經全文pdf 發布:2025-01-10 20:19:12 瀏覽:210
中政律師 發布:2025-01-10 19:29:49 瀏覽:247
民法59條 發布:2025-01-10 19:24:10 瀏覽:850
民法典有幾個編 發布:2025-01-10 19:19:47 瀏覽:134
法院延期開庭申請書 發布:2025-01-10 18:27:13 瀏覽:688
法學專業實習日誌 發布:2025-01-10 18:20:31 瀏覽:726
法律法規和規章三者的區別 發布:2025-01-10 17:27:28 瀏覽:79
自考經濟法分章試題 發布:2025-01-10 17:26:46 瀏覽:416
奴隸制社會軍事經濟法的特點 發布:2025-01-10 17:26:43 瀏覽:706